第一篇:2017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7 背影素材 新人教版.doc
背影
一、导入新课、积累语言
1.设置情境,导人新课:情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写出了浓浓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我们一起交流赏析一下吧!(1)“父爱像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日子里擎着!”
(2)“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的海,浓郁深远!”
(3)“父亲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的时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选择的投影学生积累的优美句子,交流背诵。
二、父亲对儿子的爱,除了动作外,还表现在语言上,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你认为哪一句最能体现父爱?为什么?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心里还惦念着许多事情要做,如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等,什么劳累、什么灾祸都置之度外,这是一个多么细腻而又伟大的父亲啊!谁说父爱不细腻呢!)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担心儿子走丢了,“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经常会在我们儿时从父母嘴里听到,孩子再大在父母眼里也都是孩子。)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了,父亲依然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还要嘱托儿子报平安。古人云:“悲莫悲兮生别离”,更何况此种境况下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分别呢!此时的担忧依恋都可以从这句朴素的话中表达出来。)
(4)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害怕不谙世事的儿子会发生什么意外,“儿行千里父担忧!”)
学生交流
三、分析儿子感情的变化
父亲是如此地关爱着自己的儿子,而享受着这种父爱的儿子又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作者写自己的语句,并前后串联起来,看看儿子对父亲的态度有没有变化?他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三次流泪:
(1)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2)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3)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两次自责: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2)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同学学习、交流,教师小结:
作者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领悟、感动——思念的过程。儿子感情的变化,也正是显示了“背影”感人的力量。它不仅写了深沉、博大的父爱,也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儿子对父爱的感悟过程。他不仅能感受爱,并能感恩、懂得回报,值得我们学习。
四、总结
《背影》是一篇平中见奇的小文章,它通过父亲为自己买桔子这件小事,以一种独特的角度及质朴的语言把至亲至爱的父子深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五、欣赏筷子兄弟歌曲《父亲》 歌词:
总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 装做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感谢一路上有你
五、延伸
是啊,我们在渐渐长大,可父母却在慢慢变老!他们留给我们的感动却是那么多:或者是一个眼神、或者是一次谈话、或者是一件特殊的礼物,可我们却常常因为芝麻蒜皮的小事跟父母较劲,以此来昭示自己的成熟。同学们,想到这是不是有很多的愧疚和自责?有好多话想说?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把在你记忆中最深刻的那个片段写下来,注意对父母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200字左右。
第二篇:2017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教案2 新人教版.doc
诗四首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渡荆门送别》,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和陈与义的《登岳阳楼》。
二、师生共同赏读
三、指导学生赏读《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问题如下: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5.学生齐背《渡荆门送别》。
四、指导学生自读诗文《登岳阳楼》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
《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1. 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 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五、布置作业
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第三篇: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23《绿色蝈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绿色蝈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法布尔及《昆虫的故事》的有关常识。2.速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体会其作用。4.感受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孩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都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法布尔及其《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作家,昆虫学家。在1879年写成《昆虫记》第一卷,此后他开足生命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昆虫记》虽然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其内容及风格都比较和善,甚至妙趣横生,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敬重与热爱。《绿色蝈蝈 》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鲁迅先生称之为写“昆虫的生活”和“昆虫的故事”的楷模。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生字新词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解学习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明确:
静谧(mì)
篡(cuàn)夺
酷(kù)爱
篝(gōu)火
喑哑(yīn yǎ)
气氛(fēn)
螽(zhōng)斯
啄(zhuó)钳(qián)子
喙(huì)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窸窣:象声词,形容发出细小的声音。静谧:安静。劫掠:抢劫掠夺。
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更胜一筹:更加超出一等。
3、整体感知
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
①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明确: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②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明确: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 1 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作者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有哪些,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这样不断变换称呼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
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明确:“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都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2.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明确:说明了蝈蝈的食性,蝈蝈属杂食性昆虫。
3.“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明确: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4.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明确: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例如:1.“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做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比喻生动贴切,突出了蝈蝈喜吃甜食的特性;2.“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把蝈蝈比喻为“蝉的屠夫”,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蝈蝈的食性。3.“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和睦”一词把蝈蝈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蝈蝈的生活习性。
五、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动物的说明文,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 学生总结归纳并回答,引导学生从本文的写作特点方面总结,注意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介绍。
《绿色蝈蝈》随堂抽测题
(一)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āi háo()。
2、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cuàn duó()了你的名声!
3、让我们远离xuān xiāo()去倾听,去沉思吧。
2、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②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③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3、作者在文中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当蝈蝈捕杀蝉时用“ ”;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用“ ”;当蝈蝈吃蝉肉时称之为“ ”。
《绿色蝈蝈》随堂抽测题
(二)1、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①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②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
2、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其实,它是兽不是鱼。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科学家告诉我们,鲸类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始哺乳动物,后来由于受冰川的袭击,它们不得不迁入水中避难。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类群。
白鳍豚6岁左右性成熟,母豚一般2年一次怀胎,孕期约10个月,每胎一仔,也有二仔的。幼豚靠母豚带游,有时倚在母豚的鳍翅上戏水,有时钻到母腹吮吸乳汁,活泼有趣。成年白鳍豚雌性比雄性大,雌性身长可达2.5米以上,重达170公斤;雄性长达2.2米以上,重达125公斤。白鳍豚喜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在中间,大而壮的豚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由于白鳍豚世世代代生活在浑浊的江水里,视觉器官退化。不过,它在大江里却非常灵活。因为它有一套得天独厚的声纳系统。它的前额呈球状隆起,像聚焦的透境,是声纳发射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是靠声波回弹来识别目标和捕食猎物的。白鳍豚的皮肤构造也很特殊,皮是双层结构,上有许多管状海绵物质,游动时互相滑动,能减少水的摩擦力。当它快速冲刺时,连全速推进的鱼雷也相形见绌。
科学家说,白鳍豚的价值不仅在于观赏,更重要的是具有仿生学、生物学、考古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的科研价值。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且白鳍豚更为珍贵。
①.下列对白鳍豚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A.白鳍豚不是鱼类,而是兽类。
B.白鳍豚是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兽。C.白鳍豚是一种像猩猩一样有发达的大脑的动物。
D.白鳍豚是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鲸类。②.下列白鳍豚的特性,不属于哺乳动物特征的一项是()A.有性成熟期。
B.有怀孕期。
C.幼豚要靠母豚哺乳生长。
D.雌性比雄性大。③.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白鳍豚的本质特性和生物进化历程,打消了有些人认为它是鱼类的错误认识。
B.第二段是从白鳍豚的生长过程的角度来介绍它的。
C.第三段是从白鳍豚在水中的生活能力的角度来介绍它的。
D.后一段写了白鳍豚的价值和珍贵,可见作者的苦心是要我们保护好这种动物。
随堂抽测题
(一)参考答案:
1、哀号 篡夺 喧嚣
2、弱肉强食 惊慌失措 津津有味
3、狂热的狩猎者 笼里的囚犯 蝉的屠夫 随堂抽测题
(二)参考答案:
1、①比喻、拟人 ②拟人
2、①B ②D ③B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 7 背影0 备课说明
备课宝典
背影
注释:1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朱自清(1898-1948),字佩玄,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2差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这里指职务。3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4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5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6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7赋闲:失业在家。晋人潘岳有《闲居赋》,因而后人便把没有职业的“闲居”叫做赋闲。
8勾留:短时间停留。9浦口:镇名,在南京市西北部的长江北岸,是津浦铁路的终点站。10脚夫:就是对搬运工人的称呼。11小费:顾客、旅客额外送给服务人员的钱。12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13月台:站台 14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15拭:擦。16颓唐:衰颓败落。17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18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19情郁其中:感情积聚在心里。20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21惟:只是 22箸:筷子 23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这是对死得委婉说法。
本文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背影的四处描写:1开门见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 2望父买橘 3父子分手
4呼应开头,作者对老夫的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父亲的外貌描写:穿戴→照应开头所写家境;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
“我”用自己的情感烘托父亲的背影,我的情感:激动,感激,感动,心疼,愧疚„„
流泪:徐州奔丧——悲哀之泪
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父子分手——惆怅之泪
别后思父——伤心之泪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教学案例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背影》教学(导学)案例设计
【案例构想】
孙仲良教授说过,课堂的终点与学生的起点重合,课堂无效。真正高效的课堂要研究文本的教学价值,要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背影》是一篇传统课文,如果按照常规上法,无非是这样几步:
1、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2、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3、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文中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请找出来并说说哪一次最感人?
②作者在文章中流了几次泪?并说说他流泪的原因。
4、教师小结,归纳梳理
四次背影 四次流泪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第一次流泪——悲伤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二次流泪——感动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三次流泪——惜别
结尾思念——再见背影 第四次流泪——思念
5、领会主旨,升华情感
你感受到了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什么情感?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思念父亲
6、品味语言,理解深情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并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简练准确,朴实深情。如:文章中父亲的几句话语
这样上,过程很清晰,但学生可能不太感兴趣,整堂课几乎都是在我的牵引下带着同学们的思路走,很多同学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而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做倾听者。因为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很表面的,老师不讲,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找到答案,那么,这堂课的教学价值就不大了。一位特级教师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要将语文课文像做阅读题一样教给学生。”传统框架中这些问题的设计已经框住了学生的思路,所以同学们不得不追随在老师后面,倾听老师的讲解。我又一次翻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再一次细心阅读与学习新课标,我发现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有新观念——即教师要懂得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中的引导者与倾听者,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读书体验,努力地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高效的语文课程。我设想把这些内容有选择地设计在导学案上,作为自学自探部分,为课堂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这堂课,我主要通过“话题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深入探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自我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
2.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深厚的父爱,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3.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朴实深情的语言表现主题的方法。
【学习重点】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抓住“背影”体会深厚父爱。
【学习难点】
品味语言,围绕“流泪”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的心路历程。
【知识链接】
1.作家简介
朱自清先生(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寻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论雅俗共赏》等。
2.名家谈背影——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
《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只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产生极大感动力的文章,最可以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的为人。
3.每个小组补充1-2则与《背影》相关的材料,可打印张贴,拓展交流。
【学习过程】
一、自学自探:
1.写出下列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并分别组一个词。
①差()()().②丧()().2.在括号内为下列两组形近字注音,然后分别组词。
①栅:()删()姗()②簌:()籁()癞()3.请你在括号中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①踌躇()②颓唐()③惦记()4.从字形的角度辨析字义:书籍的“籍”和狼藉的“藉”有什么区别? 5.独学思考,整体感知。⑴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讲述了一位父亲到火车站送儿子并买桔子给儿子的故事。
⑵本文以“背影”为线索构思文章,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请找出来并说说哪一次最感人? 明确: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中看到父亲爬月台买桔子的那次背影最感人。⑶作者在文章中流了几次泪?请找出来并说说他流泪的原因。明确:四次流泪,原因见后。
二、合作探究:
1.欣赏“背影”,激情导入。
师:汪国真有一首诗:背影/总是很简单/简单/是一种风景;背影/总是很含蓄/含蓄/是一种魅力。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有关背影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带给你的感受。
(同学们发表对图片的感受:如感动,震撼,悲伤等)
师:是啊,即使是不曾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铮铮铁汉朱自清也曾为背影而潸然泪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感受父亲的《背影》。
2.朗读课文,巩固成果。3.交流讨论,展示成果。
明确:四次背影 四次流泪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第一次流泪——悲伤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二次流泪——感动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三次流泪——惜别
结尾思念——再见背影 第四次流泪——思念 4.品读精段,感悟“背影”。
朗读课文第6段,请按照下面的方式赏析这个精彩片断。最让我感动的是,因为。
(教师引导学生深情朗读,对这段细节描写进行深入体会,可从外貌、动作动词、作者情感、父亲语言等多角度进行赏析理解)
5.设置情景,探究情感。⑴ 设情景,引出话题。
《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七成多的中学生不喜欢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认为作者的父亲爬月台是违反交通规则,甚至认为他爬月台的动作不够潇洒、缺少美感,故希望把这篇课文踢出中学语文教材。这种可怕的幼稚,应该源于中学生严重缺乏“亲情”、“爱心”和“感恩”等人文素养。
这篇文章不足1500字,写的是父子间的普通事,用的是最朴实的语言,但自发表以来就感动了无数的人,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有两位读者谈了他们的看法:
甲:《背影》一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读了此文,感受到父亲在身陷生活的困顿和挣扎中的拳拳爱子之心。所以朱自清的《背影》成为了讴歌父爱的经典。
乙:《背影》一文其实是作者体会父爱的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文章写得十分坦诚,作者在文章中前后心理是不同的,起初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暗笑他的迂,后来看见爬月台的背影,才良心发现并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内心的那份深沉,真挚的爱。读了此文,感受到了儿子几经周折,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父爱的全过程。所以《背影》一文是抒发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⑵ 寻情感,展开探究。
你赞同上面哪一种观点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寻情记,看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探究要求:①表明自己的观点;②结合文章内容为自己的观点找出具体依据;③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友情提示: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可以是精妙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可以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还可以是环境描写的烘托等……)
4.展示交流:交流方式可多样,可全组展示,也可派代表,要有表明观点、朗读片断、分析方法等环节。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⑴同意第一种观点:这篇文章是赞美父爱,讴歌父爱的。
依据一:从父亲的几句话中可以感受的。(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父亲所说的话,并请同学们读一读,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体会话语中的情感)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③“我写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
依据二:文章对父亲的几处动作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父亲在文章中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请同学读一读,体会在这些动作中所包含情感,对典型动词的品味来体会感悟。)
①他再三嘱咐菜房,甚是仔细
②他忙着照看行李。……他便又忙着讲价钱…他嘱我路上小心…又嘱茶房,照看我。③我看见他戴着黑色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低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抓上那月台可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身子向左倾斜。
④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依据三:课文第6段
⑵同意第二种观点:抒发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依据: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从不理解——顿悟——感激——怀念 具体体现在:
①“不理解”部分——年轻时对父爱的态度
我那时真是太聪明过分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描嘴不可。我心理暗笑他的迂……难道还能照料自己吗?
②“顿悟”部分——对父亲的理解并感悟父爱(可结合四次流泪的经历体会)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打动了我,并流了泪
③“怀念”部分——父亲来信
5.评价小结,升华主题。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感觉你们读懂了父亲,也读懂了朱自清,更向朱自清学了不少的表现 5 自己情感的方法和途径。亲情有时是直接的,火辣的,它可能是唠叨的叮咛,愤怒的巴掌。有时是含蓄的,深沉的,它可能是窗口前的关注,月台上的背影。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懂得。
三、反馈检测:
结合生活体会父爱亲情,小组合作创作。
仿写:送别时,父爱融在背影里,望着他,情切切。
站台上,父爱藏在桔子里,吃着它,甜蜜蜜。
四、布置作业:
1.欣赏歌曲《懂你》MV,展示歌词。
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的爱你。花静静的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2.学习第6段的写法,抓住“背影”,描写一个亲情的细节画面。200字左右。
五、课后反思:
1、通过自学预习和资料搜集,学生掌握相关字词、写作背景和文章大意,理清了思路和脉络。
2、创意“话题”的探究讨论是本课的主体,掀起了思维的高潮,学生依据文本有话可说,深入理解了主题,同时对自己进行了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热爱自己的亲人。
3、在探讨交流中,理想的状态还能引导学生深情朗读,品味朴实中的深情,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如细节描写等。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这次“课内比教学”的研究过程,可以看出处于新课课程和高效课堂改革下的每一位教师都应重新审视教学的意义,重新构建新的教学观念,自觉变革自身的教师角色和教育教学行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新课程实施中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思路,创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而要想创造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不断创新教学设计,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新意,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尊重学生读书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去钻研。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师只是设 6 疑、倾听,几乎没有过多的言语,而学生却有了交流的时间,这样的改进便遵循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新理念。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诱发出疑难问题,进而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来解决疑难,这才是真正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这一点在《背影》的教学设计中也有所体现,整堂课通过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寻找去体会。就是在这样的一步步引导下,才有了后边学生自己提出的有关父亲的背影描写、父亲的语言描写、父亲的动作描写,而这一切的提出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只是在旁边引导和传达,也许这就是我们即将要追寻的一种教学境界。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创造开放富有高效的课堂,做新课改时代的领潮人。
2012年4月
附幻灯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