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接国际住宅规划设计理念
对接国际住宅规划设计理
念
摘要: 高楼林立,交通 拥堵,环境污染,邻里淡漠——这些曾经困扰国外大城市的突出 问题,目前 也正在困扰着我们。可贵的是,经过不懈地探索,国外已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新理念,并成功予于实施。这对我们而言,或许能启示我们走出困惑。关键词: 住宅设计 规划 理念英国的新城建设 英国是一个老牌 工业 国家,随着新的产业革命,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不少工业城市原有的 经济 支柱采掘业、钢铁工业迅速衰退,用地、工人减少,人口外迁,由于工厂倒闭造成的土地废臵,盲目拆除贫民窟又无力建设,环境恶化,内城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1971年至1981年伯明翰的人口下降了17.6%,曼彻斯特的人口下降了23.9%.但是此时正是战后世界经济大复苏的黄金时间,住宅需求旺盛,因此英国政府将目光转向了地价低廉、尚未开发的郊区。英国的新城建设思想是针对工业化初期造成的内城环境恶化而产生的。英国新城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后初期,即1946-1950年兴建的小镇,以哈罗新城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战后 发展 阶段,即1950-1964年,英国大城市均出现经济复苏,人口迅速增长,内城压力继续增大,但是
内城已经衰退,这一时期英国新城建设进入高潮,建设量剧增,在伦敦、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大城市周围都建设了新城,新城建设的 理论 研究 也开始发展起来。第三个阶段是1965年以后,新城建设进入成熟阶段,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使新城成为独立完整的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的卧城,代表城市是伦敦与伯明翰之间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的规划设想来自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体设计特点有:1.住宅以独立花园式住宅为主,搭配少量的公寓。因为英国人也热衷于独户住宅,所以住宅区十分强调绿化和景观,要求大量种植乔木和灌木。2.新城开发中自建房屋比例较低,大部分是开发公司统一开发,工业化施工,成本较低,租金比较低廉。3.开发新城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就业。工业部将优先考虑把新增工业、企业 项目布臵在新城,新城开发公司也推出对这些企业职工住宅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新的工业企业。4.新城的交通体系采用完全人车分行的雷德朋原则,新城主干路有快速路与大城市中心联系,市区内部有完整的步行系统,可以步行穿越各社区的中心、商店、学校和公共汽车站。5.新城建设了充足的服务设施,如大规模的 医院、学校、购物中心、娱乐中心、社交活动场所(如俱乐部、酒吧、影剧院、歌舞厅),有的新城保证每个居民步行6分钟就能到达活动中心。6.新城还预留大片未开发土地以便进一步开发娱乐、休闲等公共活动场所。7.8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
展”的观点进一步扩展了新城建设的内涵,进而提出了“新社区”(New Settlement)的规划概念。新社区不再是单纯的居住区而是一种具有多重含义、内容 范围广泛、集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为一体的综合区域。新城注意考虑工业,新社区则将农业也纳入到规划考虑的范围,形成对全新城市聚居模式的探讨。美国新城市主义 美国新城市主义(New Urbansism)首先是由于城市中心区过于密集和环境恶化产生的。美国城市不仅是工业化初期遗留的问题,更多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膨胀的 现代 主义城市。美国没有中世纪老城的束缚,所有大城市便迅速建成一批“国际式”的高层建筑。60年代以后,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掀起了对现代主义城市的批判,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推崇功能分区的同时,消灭了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而功能纯化的地区如中心商业区、市郊住宅区和文化密集区,实际都是机能不良的地区。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是美国在大都会衰落过程中产生的郊区化住宅,这些住宅都是一些低密度的独户住宅,他们沿着树枝状道路蔓延开去,极其浪费土地,并且没有公共交往空间,缺乏人情味。新城市主义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其理论来源仍旧是霍华
德的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人是安德雷斯·杜安伊(Andres Duany)与伊莉莎白·普拉特(Elizabeth Plater-Zyberk)夫妇。两人常一起发表作品简称DPZ.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区开发(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简称TND)和注重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nment简称TOD)。虽然设计中侧重有所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TND模式的重点在城市设计:社区规模是半径约400米(即5分钟的步行距离),街道间距是70-100米,邻里内有多类型的住宅和居民土地使用多样化;公建布臵在人流集散地;住房的后巷作为邻里间社交活动的场所,是设计的重点之一。TOD模式由“步行街区”发展而来,同样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不超过600米的步行距离。TOD社区将居住零售业、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步行的环境中,并使居民方便使用有轨变通从而减少小汽车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浪费、交通拥挤和土地利用等不合理因素。同时通过公共快速交通组织起来的 网络 将多个TOD社区组织在一个合理的区域发展框架系统内,各个TOD社区之间保留大量的绿化开敞空间。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是新城市主义解决小汽车交通带来的土地浪费的重要举措。新城市主义带来的新的生活是具有传统特色、高密度、小尺度和亲近行人的建筑空间。住宅的风格则采用了更多体现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建筑形式,甚至采用深受人们喜爱但是比较老的十六、十七世纪的传统住宅风格。住宅城围合出一些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也布臵上一些唤起传统记忆的教堂、图书馆、零售商店,营造亲切的社区氛围。新城市主义强调公众参与。DPZ在其设计过程中安排一周的公众展示征求意见,参与者包括从市政官员到社区百姓的各方人士,内容包括现场设计交流、改进以及宣传 教育。新城市主义吸纳了很多传统的城市设计概念,但并不背离 现代 生活的新趋势。由于高技术的广泛 应用 而得以实现远程通讯节省出来的时间和金钱,可以使人们将更多时间用于家庭生活和邻里之间的公共交流上。新城市主义的传统小城镇预示着一种未来城市 发展 的模式:即多中心的居住社区“ 网络 ”。各个社区具有各自多元的人文和 自然 特征,人们的家园坐落于自然景区内,既能享受清新的自然景观,又能在步行范围享受到社区生活的温馨,同时在 电子 通讯网络上保持与世界的联络。这种形式不仅仅是新城市主义的理想,也是人类在新世纪的人居梦想。新城市主义最有 影响 的经典之作是DPZ设计的滨海城(Seaside)。滨海城坐落于佛罗里达州的墨西哥海湾附近,海景非常优美。滨海城为了尽量使所有的住户都能够欣赏到海景,设计了两条放射性的主干路,通过社区中心广场将海景引向社区深处。滨海城还特别注意公
共空间的设计,通过典型TND模式形成完整的步行空间系统,中心是步行的城镇广场,广场周围有各种服务设施和商店,成为人群集中的空间。滨海城的住宅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尽量避免千篇一律造成的枯燥单调,而且尽量通过高密度来增加空间的围合感和活力,特别注意创造各种室内外交流的灰空间,将家居生活和公共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优美的海景是新居住模式的魅力所在,即使不住在海边,也可以通过亲切的步行空间,方便得到大海边的公共活动空间。对比与反思 比较中西方的新住宅建设,可以发现一些相似性和不同点,可以对我们今后的住宅建设有所借鉴和启迪。1.中西方居民追求舒适、高质量的生活的目标一致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人们都明显倾向于住独户的花园式住宅。中国 人也不例外,传统中国人的住宅梦肯定也是别墅,这可以从 历史 上盛行一时的私家园林看出来。但是中国的人口和土地现状让这个梦的实现显得很遥远。事实上,过低的密度也存在 问题,美国郊区化就是典型例证。针对我们的情况,完全可以借鉴美国新城市主义的做法,探索出一条中高密度而又贴近自然的住宅新路。在这样的住宅里,丝毫不会有筒子楼或者高层塔楼的死气沉沉,而是生机勃勃的生态住宅。2.综合性社区成为新的聚居模式英国早期新城建设走过的弯路告诉我们,在城市郊区单纯建设住宅区并不能解决大城市中心密度过大的问题,因为这些人还要到市中心去上班,交通 压
力无法缓解。解决的办法是在郊区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并将城市中心部分行政办公的职能也疏散到郊区,使新城成为独立的城市组团。我国大城市的居住区也有向郊区蔓延的趋势,但是工作没有随之外迁,造成内城压力无法缓解。其实现在通过网络连接,许多行业已不需要集中,例如证券投资、金融、管理、设计等等,并且这些行业职员素质较高,经济 实力强,多数向往郊区生活,完全可以外迁这些 企业。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告诉我们,传统死板的功能分区并不符合生态学原则,现代的社区除了应该考虑 工业 外,小区功能应该考虑适当交叉、重叠,创造多义性、随意性空间。这些措施可以从规划的角度实现,不要再重蹈英美的覆辙。3.邻里关系的复苏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是建立在深厚的邻里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这几十年来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通讯手段的冲击,特别是高层住宅的出现,将传统生机盎然的胡同变成了僵硬的电梯井,传统邻里关系呈土崩瓦解的趋势。但是,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交往毕竟是人的根本需要,邻里交往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容易实现的交往方式。美国新城市主义对邻里的回归充分说明了并不是经济发达了,人就可以互相疏远了。因此如今我国有些小区虽然环境做的很精致,但是人气不旺,只见保安来回踱步,这种邻里交往的缺失实在是可惜的,这应该从环境行为学的方面加以 研究 改善,不让环境徒为摆设。4.网络化生存模式的探讨
我们 目前 的“新住宅运动”,有很多方面还停留于简单的口号上,例如新生活方式,无论是现代城的“SOHO”,还是宏源公寓的Cosmo Home,圣馨大地家园的H社区,天创世缘的E国,都只是企图引入一个新概念来盘活楼市,不见得对生活模式有过足够深入的研究。事实上随着信息 时代 的到来,人们已经能在家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情,诸如家庭办公、远程控制、网上购物、远程教学、虚拟社区等等。一旦我们进入数字化生存,我们的房子就可以坐落在环境优美的乡村,连接建筑的不再是实体的高速公路,而是信息高速公路,人们一边享受田园生活,一边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进行毫无障碍的交流。这才是真正新的生活模式。
第二篇: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最终版)
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
新农村建设住宅规划设计分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两方面。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的目的是提高村镇住宅和小区整体的合理性、节能性和可操作性,告诉农民,应该在哪里盖房、哪里修路、哪里建工厂、哪里搞农田基本建设,帮助农民有序建设。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新农村居民的生活性质、风俗习惯,因地制宜,体现各村镇特点和地方特色,结合当地气候与地理环境特征,把住宅、公共建筑、绿化与户外活动场所、道路、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生产加工等各项实体在空间上综合有序地布局,体现“四节”一环保的理念。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即将建设的公共建筑或既有公共建筑物、构筑物为中心点,考虑乡村特色、解决现存问题、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好旧村镇改造、确定“拆建比”、贯彻节地节能政策、协调居住区生活与生产功能的关系;依据车型妥善确定道路系统;结合河道做好公共建设项目的布局定位并做到负荷均衡、便于安全使用和管理。做好居住区外部环境的整体空间布局,处理好户外交往空间与景观节点的关系,做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与自然和谐共处,改善人居环境。
住宅建筑设计应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理念,外观设计要新颖、美观又要便于实施,布局合理,体现建筑节能、民族文化、现代气息和现代文明,同时兼顾农村特色,既要搞好住宅单体建筑设计,也要兼顾村镇总体规划。住宅建筑设计要在保护耕地、节约耕地的前提下做到以实用为主,采取多种单元类型,系列化拼接,注意节能措施的实施和使用节能建材。新农村住宅功能布局一定要做到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分区,凡是对生活质量有影响的生产功能,一般应拒于住宅居住区之外,若受经济水平限制或出于特定条件的需要,可以允许某些无污染的生产功能及虽有轻度污染,但采用“微型”、“分区”、“严控”等手段能确保控制污染的部分生产功能进入住宅居住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家居功能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确定适用、安全、方便、卫生、舒适的生活方式;二是要顾及到新农村家居功能的多样化。除住户必备的基本空间外,还要根据不同的职业确定特定的辅助功能空间。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使用成熟的节能体系和节能环保建材,计算各结点承载力,确定窗墙比,提高门窗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控制建筑物体形系数,合理选择朝向,综合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第三篇:景观设计之住宅规划设计
生态环保 东丽湖居住小区的住宅规划设计要提倡以减排、节能、生态、环保为核心的的低碳型设计,提倡绿色住宅,在设计、用材、构造、能源、景观等诸多方面综合运用环保技术。
东丽湖生态居住区遵照自然生态环保的主题,以多样的复合的开发设计为原则,把美国“新城镇”的分散、独立的规划理念应用到小区的规划设计中,使小区的住宅建筑布局不要太过于紧密。东丽湖小区的水景要符合生态性,尽量保护和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
做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和循环利用,使东丽湖居住区的水景观环境和当地的文化氛围相一致,小区的水景建设一定要符合经济性和实用性的要求,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和地形条件,努力达到使当地的传统文化景观与小区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设计效果,营造一个具有文化性、自然生态型水景观的小区环境。
东丽湖居住区的规划是以满足远郊第二住所的需求为目的,采用了低建筑密度卫星城镇的思路,积极的利用了地域的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了亲近自然、亲近水景的设计。东丽湖居住小区以“把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循环可持续相结合” 为设计规划理念。
以人为本 东丽湖亲水设施的设计要考虑水景所处地域的人文特征和地域特征,以实用性为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来对水景设施进行人性化的规划和布置。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人的行为特征,满足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水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要充分了解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在水景设计中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需要特征也是至关重要的。
进行水景观设计时,由于水景形式的生动性和变化性,城市居住区的水景观要注意水景的不同的形式和水景营造时所用的不同的材料以及不同的格调和表现形态,努力去使大多的居住区居民寻求到与自己相适合的充满生活趣味和情调的娱乐性和休闲型的水景。
第四篇:革命烈士纪念馆规划设计理念
浅析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规划设计理念
作者:张惠玲 来源:八路军纪念馆
如皋滨江临海,不仅有世界长寿福地、中国花木盆景之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之美称,而且还是中国革命史上知名度很高的红色根据地之一。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建立,在中国***的领导下,革命的火种、各种暴动和军事行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土地革命时期有威震大江南北的“五一”农民暴动和转战通海如泰地区的红十四军;抗日战争时期有波澜壮阔的反伪化围攻伪据点、反“清乡”火烧竹篱笆和万余民兵围攻如皋城;解放战争时期有闻名中外的苏中七战七捷中的皋南、丁林、如黄路三大战斗。回忆这些革命史实,其中最为自豪的是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在如皋的诞生。全军下辖二个支队,1300余人。红十四军成立后,转战南通、海安、如皋、泰兴地区,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同年10月,国民党集中优势兵力清剿,红十四军孤军无援,主力被打散,余部加入中央苏区。红十四军虽然失败了,但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和地方地主阶级势力,传播了革命思想,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红十四军从成立到失利只有半年多时间,却先后进行大小战斗近百次,涌现出何坤、李超时等一批革命英烈,并培育了刘瑞龙、黄火青、张爱萍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江苏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笔。
为了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数年来,地方党委ZF一直在积极筹划建设红十四军纪念馆。去年八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工程正式启动。如皋市委专门成立了红十四军纪念馆筹建领导组,在领导组的精心组织下,对红十四军纪念馆的建设指导思想、规划要求、选址用地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并邀请全国多家知名设计单位征集规划设计方案,最后在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齐康教授主持下,集思广益,多方沟通,规划设计方案终于出笼成形。这次规划设计6易其稿,专题研究4次,定稿公布后受到上下好评,满意率达到95%。该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预计明年主体工程建成完工。笔者对这一规划设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理念有深刻的体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如下:
一、围绕重点内容巧妙构思,力求全面反映如皋革命斗争的史实
红十四军纪念馆规划设计总体定位是以红十四军纪念馆为主体,按照革命历史主题公园的构思进行设计,建设为集教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按照这一定位,规划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宣传好红十四军这一中心内容,同时兼顾到红十四军成立前后如皋马克思主义传播、党组织建设的概况和红十四军成立后红军精神的传承发展,全面反映如皋革命斗争的历史。
一是浓墨重彩地展示红十四军。研究红十四军的历史,诏示红十四军的伟绩,是兴建红十四军纪念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整个方案的构思、图案设计、建筑风格都要体现这一主题。在规划设计中,红十四军纪念馆处于整个规划区的中轴黄金位,凸显其份量之重。纪念馆的造型简洁大方,正立面气势恢宏,西侧高高扬起,犹如一面飘扬的红旗。主入口创造地运用变形的五角星,体现红十四军的独特内涵,具有鲜明的外观特征和较强的吸引力和震撼力。正面6面窗户设计成上窄下宽,类似枪的形态,隐喻“枪杆里出政权”的思想。北面的窗户设计成小开口,且成对出现,隐喻敌人的眼睛在窥视。纪念馆分上下两层,高度15.8米,建筑面积7365平方米,采用规整的柱网和开敞的空间设计,提供了高效、灵活的展览空间。展厅前壁左右设二组群雕,分别展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在如皋地区从事革命斗争的领袖人物的风采。展厅中间设置成宽敞明亮的中庭,周围有四个出入口,有电梯直达二层,形成完整的展览路径。纪念馆前安排宽阔的广场,广场的两侧设计群雕,从园区大门口设计了一条梯形的主路直达纪念馆,路两侧植有松柏,营造严肃的氛围。红十四军纪念馆在整个园区建筑中占地面积最大、建筑最宏伟、展厅最宽敞,成为园区耀眼的明星。
二是统筹兼顾其它革命史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新四军一师一旅和华中野战军一师在如皋大地上留下了咤叱风云的风采,鉴于此,在红十四军纪念馆的两侧平房内,分别设计为新四军一师一旅和华中野战军一师纪念馆,这两个馆相对独立,通过走廊与红十四军纪念馆相连。红十四军的成长过程不是一个单独的事件,有它的前因后果,因此,除了大手笔安排十四军纪念馆外,还把上世纪20年代到解放前后发生在如皋大地上影响较大的10起革命事件安排在10个景点。它们分别是:纪念“平民社”景点(桃柳苑)、纪念如皋县委成立景点(松柏苑)、纪念“五一农民暴动”景点(百花苑)、纪念红十四军景点(景梅苑)、纪念“春泥社”景点(牡丹苑)、纪念高明庄战斗景点(剑兰园)、纪念火烧竹篱笆景点(秋枫苑)、纪念如城第一次解放景点(丹桂园)、纪念苏中战役景点(翠竹苑)、纪念如皋解放景点(合欢苑)。这些景点之间有通道和绿化相连,并且风格各不相同,与红十四军纪念馆相互映衬,浑然一起。
二、围绕协调和谐精心布局,努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基地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协调好园区与周边环境、园区内部景点之间的关系,让科学发展观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得到体现。
一是与现有资源协调。新址的东南角是如皋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有关革命战争的史料、文物和如皋英烈的遗物、生事事迹,是国家首批命名的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了这一现存的教育资源,通盘考虑红十四军纪念馆与烈士纪念馆的关系,把烈士纪念馆全部融合到整个园区中去,成为园区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是纪念馆与公园合一。这是规划设计中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一次思想观念上的突破。烈士纪念馆“清明期间人来人往,清明节后冷冷清清”的状况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改变这一不良状况,就必需从规划设计时思考这一问题。这次规划设计考虑到园区要适应三个方面的变化:适应城市建设的要求。从提高城市品位的角度出发,结合如皋东部工业园区的发展,把红十四军纪念馆建成人们接受教育的场所、清洁城市的“绿肺”、休闲娱乐的天地。规划设计完整体现了这一思想,可以预料的是,这一方案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提升如皋东部工业园区的城市品位;适应人们休闲的需求。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东部工业园区内又缺少大面积公益性的活动场所。这次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这一需求,园区设计成半开放式,游览、休憩、服务、公用建筑小于3.5%,园区道路及铺助装饰场地只占10%左右,把绝大部分空间留出,供群众游玩、娱乐;适应旅游开发的潮流。如皋是长寿之乡、花木盆景之都,每年来如皋参观旅游的人数不少。这次规划设计是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点相关的要求,结合《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江苏省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的标准制定的。整个园区设三个大门进出,安排120个机动车停车位,可供小客车、旅游大巴临时停靠,同时还留有800个自行车车位,完全满足了大型旅游团体和大人流量参观的需要。
三是绿色、环保、生态为先。迎合现代人的口味,把绿色、环保、生态作为整个园区规划设计的基调。整个园区绿化面积大于80%,园区建成后可新增绿化面积54000多平方米,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绿岛,对清洁城市空气有积极的作用。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园区的生命之源。在规划中,水不仅承担浇灌绿地的重任,而且是园区的一大景观。从园区北边茂雉河引水入园,环绕陈列馆、纪念馆,流向东南角,以水为带,缠绕整个园区。水面宽阔处,植以荷花、水草植物,再以金鱼、锦鲢嬉于其间。流水、山坡、小桥、曲径、草坪、树木、花卉、回廊、雕塑等,环环相扣,路路相通,整个园区一笔描绘,一气呵成。鸟瞰园区,象一颗明珠镶嵌在城东边,又似天上仙境从高处飘落人间。红十四军纪念馆的设计更是借用了仿生学的理论,模仿沙漠蚁巢的原理,纪念馆采用三面覆土的建筑形式,减少建筑与外部的接触面积,利于节约能源。顶部采用天窗结构并设计成百页遮阳,既可以挡住夏日的骄阳,又能利用自然光给予室内照明。由于四壁厚重,中庭上下相通,形成“烟囱效应”,使空气流动,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湿度和温度的稳定性,对文物的保存有一定的作用。
三、围绕以人为本做好文章,不断追求人景合一的理想境界
园区的主体是人,园区的活力在于人的活动,规划设计着力在有限的空间内体现出宜居、宜看、宜玩的人园合一的境界。
一是设施功能配套化。整个园区人员进出,员工工作,包括治安、广播、垃圾处理等等都全部进行了精心安排。整个园区分为纪念活动区、园林绿化区、休闲游乐区、文化观赏区、综合服务区五大区,五大区功能不同,主题不一,但又密不可分,相互补充。五大区通过三座建筑和星罗棋布的10个景点、21个看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园区完整的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的平面效果图。外来人员参观,内部员工进出,货物运输都有自己独有的通道,避免相互拥挤现象的发生。
二是服务保障全方位。从便于人们接受教育、便于人们休闲娱乐的角度来设计园区的服务保障。纪念馆采用大空间设计,利于安排各个展厅的设置和大型视听设备的安装,如大型沙盘的摆放、多媒体的播放。按楼层将展览空间分为基本陈列、临时陈列、专题陈列,观众参观路线流畅分明。馆前广场宽大,可同时容纳5000人,便于组织大规模的凭吊活动。园区除了教育功能外,也是一个人们锻炼、休闲的空间。在休闲娱乐区设有老人活动区、青年活动区,老人活动区专设有下棋、遛鸟、打牌等活动需要的设施。整个园区设小卖部4到5处,茶座200平方米,咖啡厅200平方米,餐厅600平方米,摄影房20平方米,以满足观众的各种需要。
三是观赏品位高境界。这次规划充分借鉴其它园区的长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追求人景互动、人园一体的境界。规划中做到三个体现:体现中国园林的典型特征。合理安排亭、廊、榭、架、码头的位置,配以石凳、座椅、山坡、假山、花草树木、溪流,形成绿树成荫、花香诱人、曲径通幽、水天一色的园林风格。体现如皋花木文化的内涵。如皋盆景以“云头雨足美人腰”享誉海内外。在规划设计中,大面积安排如皋花木盆景,设置桂花园、红枫苑、腊梅苑、红木雕塑区,将如皋盆景摆放于醒目位置,让人们在游园小憩的过程中,接受如皋花木文化的熏陶。体现人景互动的场面。借助现代高科技,从灯光、音响、材料选择、外观设计等多方面入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听感觉。在安排水广场这一看点上,运用音乐喷泉的表现形式,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脉动。人们还可以徘徊其间,感受流水的魅力,享受流水的神韵。在蜡像室,观众可以与真人大小的蜡像对话,听蜡像讲革命故事。以人为本,人景互动,人园合一,这又是规划设计的一大亮点。
这次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追求,是一次视点高、标准高、要求高的规划设计,在理念上有许多新的尝试和突破,对新园区纪念馆的建设特别是县级新园区纪念馆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张惠玲为如皋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
宁静以致远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南京,210096)
——启东市烈士陵园规划及单体设计
摘 要 介绍了启东市烈士陵园的创作理念:通过轴线上的序列设计表现出建筑的纪念性精神,采用了三种手法:序列的节奏感、序列的向度转换、序列的尺度与比例;通过将传统纪念性概念具体化,达到塑造空间形象的目的。
关键词 纪念性 轴线 空间 具体化
启东市烈士陵园位于市区北侧,总占地面积42 000 m●2,总建筑面积5 000 m●2,其中包括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和两座灵堂,具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同时业主要求的墓碑群、柏树林等又成为不可多得的设计元素。这则作品延续了设计者对纪念性建筑外部序列空间品质的一贯追求,及在单体设计中对于材料和内在氛围纯粹性的探索,让人们在充斥着令人迷乱的建筑的今天,仍然能在此地寻找到一片宁静和超然。
一 总体布局
规划用地基本呈矩形,南北长150 m,东西长280 m,考虑到建筑朝向的需要以及基地与道路的关系,因而必须利用矩形的短轴来营造纪念性的序列。当我们第一次站在这块基地上时,其远离城市中心的喧嚣带给人们一片冥想的空间;而眼前一片葱茏茂盛的草地所带来的暖意,及发现基地东边一条无声流淌的小溪时的惊喜,又似乎都在暗示这样一个主题:逝者故去,今者尤存。陵园建筑总是关于一个宏大意义,但在我们的最初想法里,人们感受到的不应该是一种“威慑”,而是让自己的心情逐渐沉静下来,释放内心的沉痛并得到心灵上的安抚,从而感受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永恒。烈士是人而非神,他们有着人的勇敢与无畏,更有着人的情感。在这个场所里,人们应当能够悉心体会这一切。因此,需要营造一个逐渐“进入”的场所,是行为的“进入”,更是心灵的“进入”。但是用地条件给我们出了难题:如何在短短的150 m内营造出感人的序列呢?序列的组织就像一首乐曲,情节立意是乐曲的主题,要素是一个个音符。这首乐曲虽然短小,但如果有了明确的主题、变化灵动的因素,仍然可以成为优美的旋律。在这条轴线的设计中,采用了序列空间设计的三种手法。
序列的节奏感 节奏感由沿轴向空间的一系列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的空间单元不断变化形成,它的形成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古典建筑群中常用的整体变化型,即通常所说的起、承、转、合,是由一组形式、体积感相异但各自保持相对完整性的空间单元顺序组成。这样的旋律非常优美,但需要足够的乐章来铺陈,而规划的轴线仅有100余m,并不适宜这样的手法,因此采用了形成节奏感的另一种手法:连续变化型。前者好比是弹拨乐,而后者就像是管弦乐,其旋律来自音符持续不断地起伏变化,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适用于小型的外部空间。
进入大门之后,沿着这条轴线,人们可以感受到四周界面的不断变化:基面逐渐升高,一泓水池展现于眼前;两侧的翠柏组成的自然界面渐渐收紧,形成水面两侧的两条甬道;到达仪式广场后,翠柏又逐渐向两侧隐去,与纪念馆、纪念碑围合而成的主要空间豁然开朗;再向前,纪念馆自身围合出狭长内向的空间,将人流迅速导向室内。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主要是依靠沿轴向空间的各个不同形状、大小、性质的界面的不断变化来暗示的。在纪念性序列中,不仅是建筑物,自然界的山水树木都可以表达纪念地情思。在这里,我们更多地使用了自然围合,让人们的心灵在此处接受自然界中风、水、阳光的荡涤。
序列的向度转换
向度转换是指序列在水平和垂直两个向度之间的切换关系,主要作用是打破序列中单一的方向感,通过加强对人们视线的引导和控制,丰富序列的视觉感受。在人们沿着轴线的前进过程中,高耸的纪念碑将人们的视线向上引导,而水平舒展的纪念馆又让人们的视线水平展开,打破了单一的轴向感。
序列空间的尺度与比例
尺度和比例的恰当把握是对上述节奏感、向度转换的定量化过程。对于轴向序列空间而言,尺度和比例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空间的几何比例关系,另一个是空间尺度感的视线控制。在设计核心元素——纪念碑的过程中,参照了以往纪念碑的高度,确立了其等级并控制高度为20 m。在轴向序列中,各个性质不同的空间虽未封闭,但仍隐含了较为严格的比例模数。在视线控制中,观察点至目标的距离D与目标的H之比值的评价依据可以如下概括:当D/H=1时,人们可以较好地欣赏建筑的细部,此时垂直向视角约为45°;当D/H=2时,人们可以舒适地观赏整幢建筑而不会出现视觉疲劳或过分转动头部的情况,此时垂直向视角约为27°;当D/H=3时,人们不仅可以较好地看到目标建筑,还可以附带地看到周围的一些建筑环境,此时垂直向视角约为18°;当D/H>3时,广场适宜的尺度感就会消失。对于水平向视角控制来说,一般60°是最佳角度,可以引起人们舒适的视觉感应。纪念性轴线设计是陵园规划的主体,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承的,最终达到了一气呵成的效果。
基地其东部的小溪经过改造后被保留下来,并在其东面即整个基地的东北角上设计了两座灵堂建筑。这样,可以保证主要轴线的完整和纯净;越过小溪,又可以进入灵堂所处的宁静之境,灵动的水波、潺潺的水音宛如逝者的低语对生者的抚慰。烈士碑林位于纪念馆和灵堂之间,这里青松环绕,位置相对独立,同时也可以缩短人们的流线。穿过一个小小的平台,一座座墓碑组成的矩阵隐立在树群之间,好像一支即将出征的队伍,蓄势而待发。而当清风吹过林间,那阵阵涛声是壮士们对敌人的低声怒吼,亦或是对亲人们的喃喃低语。
相对于建筑群的数量来说,规划用地非常之大,我们没有“尽情享用”它,而是以发展的眼光将建筑群集中规划,在保留原来地貌特征的同时,规划了大量的预留用地。我们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烈士陵园不仅是一个“教育基地”,也是一个让人们能够亲近自然的所在,不知不觉地得到心灵上的净化。
二 纪念碑和纪念馆的设计构思
纪念碑和纪念馆位于轴线序列的尽端,是视觉的中心,也是整个规划单体设计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整个纪念碑分为碑座、碑身和碑顶三个部分,从平面上看是由三个正方形扭转45°相互叠合而成,构思的主题是“扭转乾坤”,暗示着将士们为奠定祖国的基业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在总体布局中,纪念碑位于开阔的自然环境中,与水池、松柏、蓝天交相呼应,以高耸的体量和突出的位置成为全局的中心。纪念碑整体呈现为简洁有力的几何造型,其中碑身是设计的重点:为了突出竖向的态势,碑身上下共有50 cm的收分;其四面均有竖槽,将碑身作了再次划分;碑身和碑座的交界处采用了磨砂花岗岩,与碑身本身的材质有了色彩和质地的对比,使碑身宛如悬浮于碑座之上;根据人的观察原理,碑身的上部常常是视线停留最久的地方,因此在其转角处设计了4条纵向的凹槽,并以锥形连接构件形成了碑身和碑顶视觉上的过渡。纪念馆在造型上以烘托纪念碑为主,其平缓舒展的轮廓线与纪念碑的竖向线条形成了对比。纪念馆立面采用的石材反映了设计者对精神永恒的坚定信念,整个纪念馆就像是一块冷峻的巨石,静卧在树林的环抱之中。
三 关于灵堂建筑的思考
灵堂建筑共有两幢,分为二期,每期1 000 m●2。面积虽小,但灵堂建筑的神秘感激发了我们设计的兴趣,促使我们不由地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灵堂建筑与宗教建筑有某种相似之处,即精神力量重于物质力量。设计这类建筑时,其立面形式不再是重点,也不可能是设计的切入点,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带给身处其中的人们以精神力量,即人们的空间感受。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建筑给了我们灵感。在同样关于死生的中国陵墓建筑中,甬道是常常被使用的空间元素,是整个祭拜过程的前奏和进入墓室前的序曲。古人在祭拜先人陵墓时,长长的甬道成了人们转换心情的绝佳场所。在单一目标的线性行进过程中,人们心无旁鹜,内心逐渐沉静下来,甬道四周氛围也逐渐脱离世俗环境,变得更加肃穆。甬道可能是开放的路,也可能是封闭的过道,但两者的特点是同样的:方向唯
一、材质纯粹,都可以达到洗练人们心灵的作用。因此,甬道被建筑化,并成为设计的出发点和灵堂建筑的核心元素。
两期灵堂建筑和其附属设施围合成一个宁静的院落。东侧是院落的入口,在这里有一片错落开口的砖墙,透过这些大小不一的洞口,人们可以隐约见到院内的风景,穿过最大的开口则来到分流到两座灵堂的室外甬道上。局部的构架强调了甬道的空间限定,路面由砖石砌成,一丝丝凝重感油然而生。室外甬道不长,起到了转换场景的作用。紧接着人们进入室内甬道部分,室内甬道如同一个将人包裹其间的方形管道,它一部分伸向室外,形成倾斜的入口,这样戏剧化的处理是为了加强室内外甬道的连续性,以保持人们心灵感受的延续。甬道在室内呈“L”形,转弯后人们会进入到不同的骨灰寄放龛。行进过程中,顶面上一个个连续的开口,打破了传统甬道过于严肃沉寂的空间,让人们时时感受到与自然的联系,有意无意间体会着“死生”的对比和意义。
从整体上看,灵堂建筑宛如一个四周较为封闭,以顶部采光为主的容器。甬道位于中央,两侧被划分为10个平面为正方形的单元,端头的2个作为入口和交通,其他的则是寄放龛。内部空间是简洁而清晰的,与此相呼应,外立面和外部空间元素均以面砖装饰,达到风格上的统一。从内在空间到外在表现,都采用了简洁质朴的手法,塑造了平和与宁静的空间氛围。
启东市烈士陵园从设计到一期工程的建造时间,不过短短大半年时间,其间建筑师紧张忙碌,但其现场施工仍不可避免地留下令人遗憾之处,但目的清晰、简洁质朴的设计策略值得回味。对纪念性建筑精神的构思、整体宁静氛围的表现和时代精神的把握是烈士陵园设计的重点所在,许多最初的想法经过各方的努力得以实现,再次展现了纪念性建筑独有的气质与魅力。
感谢郑炘老师提供所有实景照片。
工程设计主持:齐康院士
设计:郑炘、王林、陈东苗 施工图设计:启东市建筑设计院
翠微山烈士墓改扩设计方案出台
一号方案
纪念碑效果图
纪念馆效果图
入口广场效果图
主入口集散广场
主入口位于用地范围的东南角,主入口以集散功能为主。主入口的面积3230平方米,其中广场铺装面积1390平方米。广场设有地下车库,设计停车位达51辆。广场背景设一道红色大理石照壁,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倒影水池中形成一处视觉焦点。
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主入口广场的东北面的山脚,展馆东西长40米,南北长14米,顶高20.1米,建筑面积3294平方米。建筑外墙采用浅灰色厚重的花岗石贴墙面,正立面二层局部贴2.7米×27.3米的白色大理,上刻“日月同辉”浅浮雕,象征着烈士精神与河山共存,与日月同辉,成为纪念馆的标志。
总体陈列分为门厅、序厅、基本陈列厅、机动厅和多功能厅五部分。基本陈列厅内陈列烈士的事迹,展出革命文物。展厅内新的陈列融多媒体系统、随身听讲解系统、灯光音响系统以及著名艺术家创作的背景音乐和美术作品为一体。
附属用房主要包括办公、职工餐厅、厨房、库房和制作室。另外,为不影响展厅,我们将空调机房、变配电房、发电机房、水泵房、消防水池、二次水压泵房等干扰大的设备用房安排在地下室。室外疏散广场面积510平方米,纪念馆用地范围内设有临时停车位,(小车6辆或大车4辆)。纪念观东侧设4米宽的货物运送车道兼消防车道,并设有上山游步道。
室外展示区
室外展示区位于由主入口上至16米设计标高处的林荫休息平台处,面积为1842平方米,这里为人们提供室外观展、休息、健身、远眺等功能空间。
林荫休息平台依山体分上下两层,在平台落差处用一道5米×18米的大型浮雕景墙作为近景,内容以“红十三军”以及“粟裕挺进师”为题材。在上层平台设计学英爬山廊,作为中景,爬山廊长62米,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风格,爬山廊内侧依山体设碑刻,用黑色大理石镌刻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以及浙南游击纵队、浙南武装斗争中涌现的革命烈士事迹。广场西侧与瞻仰广场相接的地方是又一处观景平台,以摩崖石刻“铮铮铁骨”作为这里主景。
瞻仰广场位于纪念碑轴线上的最南段,以浙南红军为素材在广场中设一组大型人物群雕。
悼念广场区
悼念广场区位于翠微山的最顶部,是陵园的高潮部分。这里包括悼念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大型浮雕景墙、近英台和一个下沉式管理用房,总面积达4140平方米。悼念广场中矗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她是整个陵园的“灵魂”,设计纪念碑高25米,宽7米、厚5米,由碑身与碑座两部分组成。碑身为一组多曲面几何造型,由底部到顶部逐渐收拢,力求简洁、大气、给人一种崇高、有力的感受:从正面看似三把利剑直刺苍穹,象征着革命烈士义薄云天的革命精神,从侧面看如一面屹立山顶的旗帜,迎风招展,象征着革命烈士英勇大无畏精神时刻激励着后人碑身正面题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烈士陵墓区
烈士墓区位于陵园的东北面,周围林木四季苍翠。由烈士墓、烈士骨灰堂、王楚楚墓和纪念墙组成。烈士墓地这里依山地设计逐层而下的台地,在每一层台地,上设墓碑,共设计400座。沿坡而上,浓郁的绿茵中整齐地排列着座座红色花岗岩卧碑,坡高处齐植柏树为背景。烈士骨灰堂是墓区的中心,坐落在山体北面一处空地上。骨灰堂东侧沿山体悬崖设计一道纪念墙,长22米,黑色光面花岗岩贴面,上刻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以缅怀无数为中国革命事业捐躯的无名英雄。
林荫休息区
悼念广场西侧环境幽静处设计一个休息区,主要为游客提供休息停留的场地,整个风格以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构图灵活,建筑色调力求淡雅,并融合植物、山石营造南方园林的精致与典雅。
林地休闲平台
林地休闲平台分布于翠微山公园多个地方,多是选择地势较为平坦、视线良好的地方,或是以利用原有的空地进行改建而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为人们提供健身活动的场地。
道路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及陵园总体布局,分两条路线:一条作为登山扫墓步行线路:主入口-近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一条作为室内观展步行线路:革命烈士纪念碑-学英爬山廊-近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
道路类型:分为上山车行道、陵园甬道和登山步行道三种。上山步行道——入口设在翠微山的东北面,以“之”字形方式绕上山,以尽量减少对绿化的破坏。陵园甬道——陵园甬道分布在主要登山扫墓轴线上,与广场、平台融合在一起。根据陵园的风俗要求,每段甬道台阶数都以“3”“9”单数尾数的布置形式。登山步行道--为次要登山步行线路,对主园形成有效的补充,道路景观力求的多角度、多空间,达到景观的纵深感及目的地的可达性。
二号方案
纪念碑效果图
纪念馆效果图
入口广场效果图
设计理念
翠微山烈士陵园设计以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结合地形保留原生态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不同功能的广场空间环境;既可以缅怀悼念先烈,又能轻松自然的休闲、游览。充分展现“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陵园宗旨。
总图规划布局
本方案采用“一核两轴”的规划结构.两轴:以由入口广场、大台阶、悼念广场组成的南北空间主轴线与陵园、悼念广场、纪念馆组成的东西空间次轴线组成.两条空间轴线的交叉点——悼念广场纪念碑即是陵园的核心!
烈士陵园从南入口广场作为起景,浮雕广场作为序景,中间的林地休息区作为转折,大台阶为发展,在最顶端的悼念广场及纪念碑作为高潮,两侧的纪念馆、烈士陵墓区作为尾声;总体规划强调空间艺术序列,从入口广场纪念碑,一气呵成,恢宏大气。
翠微山烈士陵园景区主要分为入口广场区、林地休息区、悼念广场区、纪念展馆区、烈士陵园区五大部分。
入口广场区
该区紧邻城市次干道,既是园区入口,又是市民休闲交流活动的场所。广场内侧下沉广场保留原有的解放泉水景,一道弧形5米高30米长的以旧中国人民群众受苦受难白色恐怖为主题的浮雕景墙,酝酿历史背景、烘托烈士伟大事迹作为陵园序景,广场中轴线上屹立着革命烈士的雕塑起空间引导作用。
林地休息区
林地休息区位于园区的绿化中心地带,尽量保留原有建筑和自然植被资源,结合地形合理改进,设计了学英爬山廊、慰英林、思源池、烈士雕像林等教育、休闲、游乐景点;如同大师笔下墨香尤存的水墨山水画,隔绝了山下的繁华布置,使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与嘈杂,感受心灵片刻的安宁。
悼念广场区(以绿、白、红色为基调)
悼念广场为核心区,南起近英台,沿烈士大道的台阶一路而上到达悼念广场。阶梯式大道中心斜坡草坪花坛和上端红色花岗岩铺面拼合的国旗图案、两侧松柏葱郁挺拔;悼念广场以花岗岩为地,中间矗立19米高的英雄烈士纪念碑,双层弥须式汉白玉基座四面浮雕,碑体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大字,令人肃然起敬。纪念碑后侧以浮雕墙背景展现以英雄烈士的不朽史迹为主题,营造庄严肃穆纪念性文化特色。
纪念展馆区
纪念展馆区是整个游览祭拜流线的尾声部分,延长逗留时间使访客更多了解英雄事迹,起到补充陵园功能,提升敬仰精神作用;因山势而建、多退台屋顶绿化景观空间,让游人可以俯视浏览整个瓯江美景。
烈士陵园区(以绿、黑色基调)
该区在总体布局上考虑私密性瞻仰祭拜空间(静区)和开放性瞻仰公祭空间(动区),适当隔离,为英雄烈士创造安宁环境。根据翠微山地势情况,本陵地区形成后高前低俯瞰前景之势及墓碑朝东南方向,前端明堂开阔、藏风养气,地势高亢,俯瞰祖国大好河山。
造园景观艺术
运用山体自然坡地变化,结合陵园、休闲功能要求,利用山地地貌特点,采用不同标高的台地转换、咬合,使陵园在有限范围内达到了变化丰富的空间景观效果,充分利用台地、亭廊、浮雕景墙及雕塑、广场,把山地高差变化与自然绿地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庄严的景观空间。
台阶、广场、建筑充分尊重原有山形地貌,避免了大开大挖,又在关键节点形成开阔的局面,适应集体祭拜的要求。
悼念广场、纪念馆、烈士陵园紧密结合流线简捷。纪念馆置于悼念广场东侧山坡上,利用山势高差,层层叠落,屋面覆种植面,从悼念广场往下看,建筑隐蔽山体中,避免了大体量建筑对山体景观的破坏;从东侧车行道拾步而上,纪念馆层层叠叠的水平屋面线与馆前广场,又塑造了庄重的纪念气氛。陵园位于悼念广场西侧,周围原始植被茂盛,松柏掩映、鲜花怒放,陵园布置合中有分,闹中取静。
道路交通组织
根据基地的山坡地特征,以南北方向为空间主轴线,在陵园南面设主入口,悼念人群通过台阶、平台直达悼念广场,整体形成丰富、庄严的悼念步行系统。结合地形地势开辟施工便道,作为消防及无障碍车行系统,瞻仰祭拜人群中有一部分残弱群体,利用汽车到达山体东面的纪念馆停车场,通过纪念馆内电梯无障碍垂直到达悼念广场,流畅便捷、体现山地陵园无障碍设计人性化。
考虑到悼念人群有时候以集体的形式祭拜,对停车要求较高,本设计室外地面考虑大型客车停车外,在入口广场下做半地下室停车场,可容纳90多辆。大大提高了陵园的停车容量。
可持续发展
广场、景观、建筑充分利用原有山势,大大减少了工程开挖回填工作量,节省工程造价,避免对原有山体平衡的破坏,避开原有大树与庙宇,增加环境友好度。主体建筑纪念馆隐于山体中,屋面覆土绿化,降低能耗。主要停车场置于入口广场半地下室,节约工程占地。
三号方案
纪念碑效果图
入口广场效果图
纪念馆效果图
本方案将烈士陵园分为两大区块(山下区块和山顶区块)、共包括五个功能单元(入口集散区、烈士纪念馆、主题广场区、烈士陵园区、林荫休闲区)。山下区块集中设置主入口集散区、纪念馆。上山甬道利用原步行道以保留原生的山体形态与植被、避让翠微山公墓、魁星阁和观音阁、同时构成迂徊转折的路径以顺应山体地形。山上区块包括悼念广场区、烈士陵园、接待管理设施和林荫休闲区。
入口集散区
主入口临烈士路设置,沿烈士路展开集散广场、两侧布置停车场地、居中布置人流入口并以牌坊界定其起点。广场面积为2714平方米,宽96米、纵深越30米,其长边贴临烈士路,便于人流车流的集散。穿过集散广场后,以4米高差的上行台阶连接架空的纪念广场(其下为纪念馆部分服务用房),纪念广场面积为1420平方米、以浮雕纪念墙和解放泉为对景,西端连接上山甬道、东端正对纪念馆入口,形成景观序列的序幕。
场地内原有的天后宫在旧址保留、以纪念馆为背景,体现城市历史的延续和交融。
烈士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集散广场东北、纪念广场东端,利用原有山凹布置,以保持与烈士路的适当距离、留出集散空间并形成完整的建筑形象展示。同时遮挡山凹原有较大的裸露崖面。
纪念馆建筑占地面积3036平方米(其中利用一层屋面设置142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主体为三层,总建筑面积为4500平方米。
纪念馆的建筑形象以庄重、素静体现其特殊的气质,第三层屋面采用玻璃采光窗,天窗造型脱胎于歇山坡顶,以现代化的材料构造构,成与天后宫保留古建的对话和协调。
主题广场区
主题广场区位于山脊中部、总面积为4466平方米,由活动广场、礼仪广场、林荫广场、望江长廊构成。主题广场区基本沿东西展开、与山脊一致。主甬道正对活动广场、以浮雕墙和主题雕塑为对景、以北向瓯江风光(江心屿、新城区)为背景,使活动广场同时成为观景平台,寓意缅怀先烈、热爱家乡、开创未来。
礼仪广场面积1018平方米,以象征温州地区三支革命武装的纪念碑为焦点、容纳祭扫悼念活动。活动广场面积2930平方米,在纪念活动时可作为主要场所、在平时作为市民户外休闲活动场地。在礼仪广场和活动广场北侧利用地形高差,设计了面积为518平方米的望江长廊,尽览瓯江风光,同时由于与上述两广场间存在着近一层的高差,可以避免互相干扰。
烈士陵园区
烈士陵园区位于主题广场东侧,由1493平方米的悼念广场和1759平方米的陵墓区构成。根据地形逐级下沉、成为一组不同标高的台地,台地以绿化为主、烈士墓碑结合挡土墙设置,共可容纳500个墓穴。
悼念广场中心设置“日月同辉”雕塑,与礼仪广场的纪念碑对位、构成连贯整体的景观轴线。悼念广场与主题广场之间以大台阶连通、以绿化林地适度分隔,便于保持各自特殊的环境气氛。
林荫休闲区
整个翠微山实际上是老城区内的一块难得的绿地。周边市民的许多户外生活和休闲内容均集中在翠微山。但是翠微山体面积不大,不可能将烈士陵园与休闲公园在空间上分开设置。因此本设计除考虑将前述的一系列广场作多功能使用外,采用因地制宜、见缝插针的方式,将原来既有的小型林地改造为系列林荫休闲场地、松散的穿插在不同位置,既可作为上山甬道的途中驻留点、又可适应市民休闲活动的小规模、多样性与自发性,同时不必开挖山体。
配套服务设施
陵园接待室布置在主题广场区的西侧,该地点地面相对平整且标高较低,机动车上山道路便于到达,同时建筑体量不会对主题广场区形成视觉干扰。
其它配套用房不再另行营建,而是利用部分广场下的架空空间来安置。
人行道路系统
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设定两条不同的参观路线:一条由纪念馆前的纪念广场出发向西,沿登山甬道、途经两个林荫平台后转折,到达活动广场和礼仪广场。另一条先参观纪念馆、尔后由其东侧的上山道路、经转折先到达烈士陵园区,然后沿轴线层层上行到达纪念碑。该两条道路均在原小道(2米)基础上拓宽到4米。
原有连接魁星阁、翠微山公墓和观音阁的小道保留并修整,形成各自的小循环路线,令各块场地保持可达性与便捷性。
机动车上山道路
根据山体坡度与地形分析,要在本工程用地的东、南、北向山麓开设机动车上山道路,将付出大规模劈山、在主要景观面上破坏植被景观的巨大代价。本方案认为此设想缺乏合理性,建议利用山体西南麓已有的施工便道建设机动车道,可通达主题广场西侧的陵园接待用房,该地标高较低并有条件留出停车位,老同志或领导干部可由接待用房直接到达礼仪广场。机动车道路与人行道路分离,便于管理避免干扰。
第五篇:工业园区规划和设计理念
工业园区规划和设计理念
平谦国际 顾燕侠 销售经理
近些年来,中国工业地产的投资,一直在稳固的发展。虽然投资工业地产,回报的周期比较长,一般来说需要5-10年的甚至更长的周期,但是工业地产的投资回报率较高,投资回报稳定且投资长期性,更加符合国外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包括普洛思、AMB、腾飞、新加坡丰树、日本新熙的等国际投资集团这几年也陆续在中国工业地产市场开始布点。且由于这两年宏观调控政策对国内住宅地产的影响,原先国内投资住宅地产的大鳄们,包括复地集团、鹏欣集团、绿地集团、陆家嘴集团等在内的诸多国内知名大型开发商,都开始涉足工业地产领域。这也直接导致了工业地产投资的竞争和风险加大。在这样的市场前景和竞争压力下,如何掌握主动且打出品牌,成为了广大投资者思考的大问题。
一般来说,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工业区中,较老的厂房,房龄已经超过了10年,还有其他10年,8年,5年左右的厂房。而现在开发的厂房,比起这类8年、10年前开发的厂房,在价格竞争上就没有优势。举个例子:10年前,钢的价格差不多是2600元人民币/吨,而现在钢的价格差不多是4600元人民币/吨。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还要考虑上地价,劳动力成本等诸多因素,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在开发新的工业园区,在成本上较老工业园区,无任何优势。而且在使用性上面来说,一些质量比较好的老厂房,也完全不影响使用。那新开发的工业园区,价值的定位应该在哪里?竞争优势又在哪里?
我们认为,在工业园区的规划和设计理念上,需要有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运作
像普洛斯等世界知名的工业地产投资商,他们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当然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从他们的投资方式上分析,规模化的操作也是相当大的一个因素!首先他们基本每个自行开发的园区,其土地面积都在300亩左右。而一般小型的开发商,操作面积是50-100亩的规模。这两者的比较,从客户的角度上看,首先就体现了一个实力的感觉。其次,普洛斯已经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设下了众多网点。这也是规模化运作的一打体现。一个开发企业要打出品牌,长久发展,在对工业园区设点的战略布局上、单个园区的规模上,有一个高度。当然,这和企业的经济实力有这时间的关系。
2.园区环境
我们已经提到过,新开发的园区和老工业园区,在造价上无任何优势,如果像保持和老园区同样的投资回报率,那在租金价格上较老园区,有一个明显的增加。往往会发现在一个工业区内,两个“园中园”只间隔一条马路,一家的价格是12元/月/平方,另外一家是20元/月/平方米。客户在寻找物业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价格为何相差如此之大?且在物业类型和使用上,区别又不大。其实从造假上分析,立刻就能分析出原因。但是从客户的角度上来说,同样的地理位置,差不多的物业类型,在不影响他们企业发展的情况下,一般来说都会选择价格优惠的,从而降低生产性客户的生产成本,从而直接提高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今开发新的工业园区,绝对就不能和8年-10年前开发的园区一样的类型和模式,不然直接就会导致投资的失败。所以需要在园区的环境上,有一个突破,大面积的绿化,宽敞的主道路,外形现代化且不失实用的厂房。这些绝对会影响客户的第一感觉。一些有实力的客户、注重企业形象的客户,关心员工工作环境的客户的客户,在校园式的工业园和里弄式的工业园之间,往往愿意多支付那8块钱。
3.功能配套齐全
我们的客户是企业,如何能成功?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要给企业什么。那企业究竟需要什么?
一个高品质的物业,友善的生产环境,更重要的是齐全的配套设施!这样能让企业减少很多额外的支出和管理精力,从而全力投入到企业发展上去。一个园区应当具备哪些配套设施? 食堂
民以食为天,皇帝不差饿兵!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你要设立一个厂房,必定要考虑如何解决员工的吃饭问题。现在的工作餐,已经不是简单的吃饱就可以解决。卫生,营养,快捷,这都是如今餐饮的标准。但是这些往往都不是企业的特长,术业有专攻。如果要企业另外分出一部分精力和财力,去解决这个问题,显然不合适。而且效果可能也未必达到,所以一个成功的园区,一定要有一个有规模的食堂和专业的团队,可以针对普通员工,管理人员不同的类型提供用餐。宿舍
一般来说,相对发达的城市,流动人口比例相对高,企业用工来说,外来员工数量自然不会少。在员工的住宿上,又是一个问题。这不单单是费用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员工的安全等诸多因素。所以需要有一个干净,整洁,高标准,严格管理的宿舍,来问企业节约员工的住宿问题。使得员工能够更加好的为企业服务。
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包括:接待室,多动能会议厅,展示厅,办公研发楼等,使得企业不出园区,就基本能够完全满足他的运作需求,从生产产品,到接待客户,洽谈业务和企业的内部会议,都有一套高质量的硬件和软件支持!
娱乐配套
外地员工在业余时间,都需要放松身心。但是如何能让他们有健康,安全,有质量的业余生活,也是企业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园区内配备的娱乐配套设施,一般包括:健身房,电子阅览室,图书室,休闲茶园,乒乓球室等。能够让员工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同时也让员工对园区的生活工作环境更加满意,从而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物业管理
24小时的保安,周界报警,定时巡视,这些工作必不可少。园区的安全一直是个不容忽视的事情。另外,在保洁,保绿,维修等方面,都需要专人进行维护。这同样不用企业客户操心。
4.节能,新颖的厂房
现在生产的大趋势,都已经转向了低碳、节能的主题。一些开发商,如平谦国际,已经开始着手在节约日常用电上动脑筋,在厂房的顶部铺设太阳能薄膜,来支持客户的日常用电,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而从厂房的外观上,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加大了透光度和外观的美观,又不失实用性,即提高了企业形象,又不失实用性,还节能,一举三得。这种类型的物业,应该是日后开发工业厂房的大趋势。
总的来说,现在的工业园区投资,已经不能是以往的那种单纯做产品,而应该逐步转入做产业的模式。投资客从以前的“卖房子”开始逐步转向“卖服务”。规模化,网络化的投资规划理念、大学式的园区环境、齐全的配套设施、全部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高标准,节能,外观新颖的厂房,必定是日后开发的主导方向,这也是我们平谦国际一直以来的传统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