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调适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12:3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调适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调适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

第一篇:怎样调适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

怎样调适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

父母双亲与初中少年子女关系紧张的现象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少年初中生的父母常常为孩子不再接受自己的教育而担心,少年初中学生也往往为自己不能与父母双亲搞好关系而苦恼。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既亲密又复杂的关系,探讨其规律对双方关系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生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少年初中生生理、心理的急剧发展,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愿望。他们开始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细的嘱咐和种种限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他们要摆脱双亲、老师的束缚。根据调查研究,我们把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的青少年与双亲关系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1.依赖阶段。这个阶段还保持着童年期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但已经向往摆脱父母双亲的束缚。

2.独立阶段。可称为“摆脱父母束缚的斗争”阶段。这个阶段,初中少年学生认为只有摆脱对父母双亲的依附才能成为成熟的人。

3.成熟阶段。随着少年初中学生自身向成熟迈进和向父母双亲争取独立的持久冲突,父母往往会逐渐承认其独立的地位。但在他们逐步取得成人地位的过程中,父母双亲的影响仍继续起着作用。

由童年期过渡到少年期的初中学生,向往独立的意向,之所以突然高涨起来,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由于身体外形的改变、性机能的成熟、内脏机能的健全,产生了对自己的强烈关注,产生了“不再是小孩子了”这种成人感的自我意识,对别人的评价和批评极为敏感,也强烈抵抗对个人秘密的侵害。

2.由于身心的发展,应付周围环境的能力急速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需要父母的帮助。初中生虽然还是靠父母对自己生活的照顾,但遇到紧急情况时,完全有能力单独处理一些问题。这种独立性的发展,促使少年初中生试图摆脱双亲的保护监督。

3.初中生身体一开始成熟,要求他们独立的社会压力就骤然增强。老师经常告诫学生“不能依赖父母”;同学常说“我们不是小孩子„„”;父母也常常提醒少年子女“你都长这么高了„„”等等。初中生的这种特殊的社会期待环境会变成他们自我要求独立的压力。

少年初中生与父母双亲的关系是由依赖阶段向独立阶段的发展、由依赖关系向平等关系的过渡,在这个时期,旧的关系形式逐渐被新的关系形式所代替,这两种关系形式共同存在。在少年期开始阶段,如果父母对待少年初中生还象对待儿童那样,那么就会产生与初中生的成熟需求相矛盾,这种矛盾是初中生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根源。如果父母不接受对初中生的平等态度,那么冲突就会变得越来越顽固。如果继续下去,那么初中生改变旧关系的过程会延续至整个少年期,冲突可能持续到父母改变对初中生的态度为止。如果父母考虑到初中少年子女的要求,主动改变自己对他们的态度,把他们不再看作是儿童,那么向新型平等关系的转变就会比较顺利。

二、初中生对父母的“反抗性”

所谓反抗,是指在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中,被支配者对支配者的各种攻击行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少年对双亲的反抗性是普遍存在的。

少年初中生反抗性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简单地列举有以下几个方面:1.强烈反抗父母的监督或干涉;2.批判父母的意见、行动、态度;3.固执自己的意见、兴趣、爱好和计划,拒绝父母的批评或评论;4.要求保障独立行动的权力,特别是与同学朋友一道活动的自由;5.强烈抵抗对个人秘密的侵害;6.改变童年期培养起的良好行为习惯,如放学回家与父母打招呼,等等。一般说来,初中生对双亲的反抗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情况。

首先,初中生的反抗性是对家长不正确的教育、不合理要求的反抗。

其主要表现是初中生对父母陈旧观念的不满,常常与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相冲突。许多家长只抓学习分数,不重视初中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限制交往范围,使子女精神负担重、生活单调枯燥。不少父母对少年子女交往的指导往往局限于了解子女是否受到坏的影响,至于子女的交往内容、交往水平、交往能力等就不太过问与指导。这种封闭式、防范式的教育不能满足初中生渴望与同龄朋友交往及独立性的要求,从而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而时常发生冲突。

其次,初中生的反抗性是对父母家长式作风、地位不平等的反抗。

初中生开始产生了成人感、独立性,他们主观意识到自己是成人,要求与父母建立平等的关系,要求成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初中生对家长往往不能以身作则、搞特殊十分不满。同时,由于初中生自身能力的限制与渴望理解、得到指导的需要,因而他们时常盼望能与父母倾心相谈,听听长者的意见。然而往往得到的是长者高高在上的威严的压抑,结果造成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是若即若离,常常对父母的家长式作风表示不满而发生冲突。

第三,初中生反抗性是对合理、正确的教育的错误反抗。

初中生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往往存在偏激和执拗的情况,这是他们独立性发展还不成熟的必然反映。初中生渴望独立自主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摆脱父母的束缚、追求自由散漫的生活,如果目的达不到就好发脾气,与周围人、包括父母发生冲突。这种畸形发展的独立性往往是接受社会不良影响的土壤,其结果,只能是对父母正确的劝告、合理的要求教育也发生反抗。

有些心理学、教育学论著明确认为,初中少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对成人社会的“反抗期”,从而也是最“难教育的时期”。这种理论认为反抗是少年期固有的特征,少年初中学生与父母必然关系紧张。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对于少年期学生的“反抗性”,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都看成是消极的东西,初中少年的“反抗性”实质上是初中生开始的独立性这个少年期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正是这种“反抗性”推动着他们从童年期的依赖性中解脱出来。作为父母应该从发展的观点,把少年期的“反抗性”作为一种积极因素,正视它、满足他们独立的要求,才能使教育走在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促进初中生身心的正常发展。如果把少年期的“反抗性”视为消极的危险因素,而予以防范、压抑,不仅会招致初中学生更大的反抗,使少年子女与自己关系紧张,还会阻碍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初中生与父母关系发展的心理矛盾

尽管初中生强烈地要求独立,却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需要和父母感情沟通。当初中少年的身心急剧变化时,作为父母如果能够把孩子当作“成年人”来对待,他们在心底里反而会对父母产生亲近感,会把父母作为主要的心理倾诉对象。为什么少年学生会把父母作为主要的情感交流对象呢?这与初中生特有的内心矛盾有关。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处于依赖向独立过渡,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转变,他们强烈渴望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成人感的产生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初中生开始不再轻信父母的告诫,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现成的结论,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思想行动的强烈的独立倾向。然而,初中生心理的不成熟性还存在着心理发展的另一面——依赖性。初中生想独立,但对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还需要父母和同伴的帮助,特别是在自己遇到人生苦恼时更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指导。

2.听话道德与平等道德的矛盾。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少年与成人的关系上,少年正处于从“听话的道德”向“平等的道德”过渡时期[4]。在童年期,父母是孩子崇拜的主要对象,孩子对父母有一种崇敬、信赖的感情。一上初中,少年对父母的感情从过去一味依赖、顺从,开始转变为要求自立、平等,要求重新协调与父母的关系。尽管初中生希望和父母一样能独立地处理和决定事务,但又留恋着父母对自己特殊照顾的童年时代,因此在他们与父母双亲关系协调上常常会发生矛盾斗争。

3.孤独感与渴望理解的矛盾。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质的变化,他们开始不大轻易流露自己的内心活动,喜欢把所谓的“秘密”埋藏在心里,这样就增加了初中生内心的孤独感。初中生渴望与同龄朋友交往正是摆脱孤独的手段之一。然而,当遇到苦恼时,少年学生憧憬的最初对象不是同伴、朋友,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说出真心话的年长者,特别向往有丰富经验的年长者的帮助和自己父母的指导。正因为初中生这种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从而产生初中生与双亲关系若即若离的现象。

初中生在与父母交往中的心理矛盾性构成了初中生与双亲关系的特点。初中生的这种心理矛盾及动摇行为,不仅与自身的特点有关,也与父母对初中生的态度有关。

1.对于长期以来依附父母而生活的孩子来说,独立行为的体验极少。因此,尽管少年子女想摆脱父母的束缚,但是对独立行动还缺乏信心,失败和不安不断缠绕着他们。正是这样,使初中生一方面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一方面却又往往退回到原来的依附状态中去。

2.父母对少年子女的态度往往是矛盾的。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早日自立,另一方面又老是担心孩子会遭受失败;一方面觉得应该使孩子摆脱自己;另一方面又受不了与孩子分离的寂寞。父母的这种不安会阻碍初中生从双亲的依附中独立出来。

3.童年时代顺从父母是道德的,然而一升入初中,父母和教师都突然开始要求他们独立。少年期从依附向独立转变使他们感到困难,因而初中生常常表现出矛盾和动摇。初中生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斗争,与其说是单单与父母的斗争,还不如说是自己同自己的斗争更为恰当。

四、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应注意的问题

1.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基础

孩子进入初中后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了,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开始。作为父母应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强迫少年子女改变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生感到鼓舞,缩小父母与少年子女的心理距离。

2.与初中生平等、民主相处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根本保证

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态,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与初中生交往,就能缩短初中生与自己的距离,缓和、解除初中生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甚至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理。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与民主实际是反对父母的家长式作风、过分的父母尊严。他们要求父母与自己平等,如果这种愿望得以实现,初中生就会报之以信赖和热情,这样,父母的指导教育才能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容。

3.父母要善于和乐于使少年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见

要使少年子女乐于接受父母的指导,有两个条件:认识的一致和情感的沟通。要达到认识的一致因素很多,作为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理解孩子的内心矛盾。主要的是父母采取耐心说服的教育方法。父母与孩子有互爱的基础,但父母与少年子女不一定感情沟通。情感的沟通关键是要关心少年子女的思想,理解他们的心理烦恼、兴趣爱好、同龄好友。作为父母要帮助他们摆脱烦恼并指出发展的方向,满足他们正当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有更多与朋友独处的机会。

4.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的“自立”生活

满足少年子女独立性的需要,让他们自立生活这是与少年子女搞好关系的手段之一。譬如,培养初中生的社交能力,让他们代表父母与亲朋好友交往,使他们产生独立交际的勇气和长大成人自豪感;学习方面,父母要指导他们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写好日记,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但是初中生由于是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父母放手让他们独立,却不能撒手不管,而要时刻注意他们在独立自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特别是在挫折困难面前产生苦恼时更要给予鼓励,教给他们处理困难、克服苦恼的方法。

5.父母要采取耐心、说服、疏导的方法对待初中生的反抗性

初中生反抗是为了独立的反抗,这是初中生发展中正常而必要的行为。初中生表露出反抗行为正是进行指导教育的好机会,父母应该认真分析其反抗的性质及原因。如果是对自己家长式作风的反抗或不合理的教导方法的反抗等,父母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不应该一听到他们有意见就不问青红皂白、一概视为缺点加以否定;应该在承认自己错误的同时,指出他们反抗的消极面,引导他们与父母交心谈心。这样不仅不会降低父母在少年心目中的威信,而且还会取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对待他们错误的、不接受正确教育指导的反抗,父母不要操之过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从爱护、体谅、长善救失的愿望出发,同他们共同研究改正错误的办法。这样做,即使是十分执拗的少年子女,也会体会到父母的一片爱、真情,消除对抗情绪,接受批评教育。

第二篇:如何调适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误区

如何调适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误区

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 陆晓辉

近些年来,媒体不断报道一些中学生发生令人担忧的事件,因不能容忍家长对自己考试成绩的责怪,17岁的高二男生杀死母亲,因考试作弊被发现,初二女生跳楼自杀,与此同时,中学生离家出走,打架斗殴,抢劫吸毒时有发生。这些悲剧的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6.8%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固执多疑,对别人缺乏信任、孤僻自卑、缺乏与别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对他人的优点常心怀不满,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谦虚的优良品质;偏激任性,看问题片面,缺乏理解人与豁达大度的心理品行。面对学习、考试、分数、名次、升学、前途理想以及家庭学校的种种压力及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误区,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多渠道的,有学校、家庭、社会,但是我们必须抓住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也就是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家庭这个因素,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在这里我们就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误区及调适来讨论培养初中生的心理健康。1.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必要性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伦理关系,以及经济上和生活上的依赖关系,因此,父母与青少年子女之间就产生了一种本能的依恋情感。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于青少年子女的爱会造成一种特殊的环境和心理气氛,使青少年子女们感到温暖和深受鼓舞,许多良好的个性品格和行为习惯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所以,父母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第一、父母与初中生的沟通可以使父母及时了解到他们的需要,状态,并能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如父母可以通过倾听,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困难等,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第二、父母与初中生的沟通,能在家庭中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给他们安全感和归宿感。有效的沟通,使初中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时时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关爱。而父母也可以通过沟通了解初中生思想的细致变化,有利于亲子间情感的融洽。同时使初中生对家庭对父母有稳定的情感寄托,自然而然产生安全感和归宿感 第三、有利于初中生掌握行为规范,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通过沟通与交流,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温和惩罚消极行为,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感,促

进其心理上的成熟,以及社会化的发展,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第四、对初中生沟通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逆反心理,特别是家长应以朋友身份接近他们时,他们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同时可消除代沟的负面影响,有助于两代人的相互谅解,消除敌意,相互取长补短。在现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家庭的教育功能有逐渐弱化的趋势,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防止其功能的弱化,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大力提倡良好的亲子沟通。2.初中生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 初中生生理、心理的急剧发展,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的独立自主的需要愿望。他们开始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细的嘱咐和种种限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他们要摆脱双亲、老师的束缚,尤其与父母的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许多方面,主要有:首先,情感上的脱离,进入中学后,初中生将感情的重心逐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朋友,因此,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与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亲密了;其次,行为上的脱离,初中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再次,观点上的脱离,初中生对于任何事件都喜欢自己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他们对于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与父母意见常常不一致;最后,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了,随着初中生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他们的心目中,这些人物又都是些近乎理想水平的形象,相形之下,父母就黯然失色了;另一方面,随着初中生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会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过去却未曾觉察的某些缺点,这也会削弱父母的榜样作用。3.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误区 自从进入初中后,尽管初中生强烈地要求独立,却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需要和父母进行感情沟通。当初中生的身心急剧变化时,作为父母如果能够把他们当作“成年人”来对待,他们在心底里反而会对父母产生亲近感,会把父母作为主要的心理倾诉对象。同时,初中生也要学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马克思说过:“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感情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集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与父母之间沟通的许多误区,主要表现有以下方面: 第一、初中生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自从进入中学后,初中生产生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想法,可是他们往往担心这些想法与父母的观念发生冲突,就不肯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有的初中生甚至不和父母进行交流沟通,有的和父母谈心时,不是唯唯诺诺,就是言不由衷,常常弄得初中生自己都紧张兮兮,还给父母一种毫无主见的感觉,由此,父母做出的一些决定常常不符合你的心意。基于这种心理,初中生总是迁就父母的想法,并害怕自己的想法有不妥的地方,会遭到父母的批评或反对,于是,就很少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导致与父母之间的思想差异加大。第二、认为父母对自己和异性朋友交往过于敏感 在小学期间,儿童们的交往一般不分性别,经常是男女儿童在一起游戏。进入初中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彼此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到初中阶段的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而且,在一些男生于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朋友,并且认为对方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自己。这时,父母往往会因男女生来往太密切而大加干涉,并且告诫你不要走进误区,甚至有的父母会对子女的行

为加以监视或限制。于是,初中生就认为父母小题大做,对此事太过敏感,总把你们的交往朝坏处想,常常因此和父母吵起来。第三、不允许父母批评自己 初中生身体的迅速发育及性的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并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这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从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学习成绩下降,还没等父母开口说什么,你就扔出一句“别再唠叨了,我正烦着呢!”无节制的上网聊天或看电视,父母还没说几句,就摔门而出。总之,父母说什么,初中生都很难听进去,总是不接受。第四、用不说话来对抗父母 初中生越发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某些愿望及要求还常遭受父母的阻止和干涉,由此又造成他们与父母感情的疏远。对于父母的批评或话语,他们又是并不直接顶撞予以反抗,但却采取一种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态度,对对方的意见采取臵若罔闻的态度,并具有相当长的固执性。例如,初中生从同学那里借来了一本课外书,父母怕影响你的学习把书给没收了,于是,“我无话跟你们说”,也可能一句话不说,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接下来,就避免和父母说话,经常一回家就立刻躲进自己的房间,甚至吃饭也选择在别人吃完的时候。第五、和父母沟通,不讲究方法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半成熟、半幼稚性。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他们的社会经验十分欠缺。比如,和父母说话就不太讲究方式方法,认为和父母之间没必要顾忌什么,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特别是当父母做错事的时候,对父母的态度就会十分生硬,甚至出言不逊的批评父母,轻蔑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父母多次都被你的态度激怒了,结果会导致争吵,多次的争吵使父母与子女的隔阂不断加深。第六、认为父母应该无条件的包容你 初中生虽然要求独立,力求摆脱父母对自己的呵护和约束,但是有时又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认为父母应该无条件的包容你的一切,即使你做错了事,父母都不应该把你怎么样,而是应该包容尼、庇护你,为你开脱。尤其是那些学习较好的,是班里的学习尖子,几乎所有的荣誉都涌向了你,在学校里同学夸你,老师捧着你,在家里父母也经常在亲友面前夸你。于是,这样的初中生就觉得父母就应该对他们百依百顺,并常常要求父母为他们干这干那,稍有不满意就大吵大闹。4.如何调适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误区 父母双亲与初中生子女关系紧张的现象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初中生的父母常常为孩子不再接受自己的教育而担心,初中生也往往为自己不能与父母双亲搞好关系而苦恼。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既亲密又复杂的关系,下面我就分别从初中生本身和父母两方面来探讨如何调适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误区。4.1给初中生的建议 第一、避免将父母视为敌人。事实上他们爱你,最关切你的幸福,纵使你不一定同意他们表现的方式,尽量以开放的心胸来倾听父母,并试着以他们的观点来审视事情,让父母分享你的感受,好让他们更能了解你。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他们,你会得到他们的英明指导,即使你的父母或许比较专横,你也不要用怕,多和他们交流,把你的高明想法告诉他们,说不定还会给他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他们对你另眼相看。第二、父母对你的要求,大部分都是正确的,你如果总是反其道而行,一定会影响你的健康成长,另外,长期这样下去,极有可能影响到你正常的“是非”

观念,导致你形成不良的性格。因此,试着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平心静气的面对父母的要求,像你对朋友父母一般有礼、体贴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父母,不要故意违背他们的意愿。即使有时父母的有些要求是错误的,你也不要消极的反抗,你可以将错误之出来,对父母说清楚。这样做,可以让父母知道你也有能力管理好自己,还可以沟通一下感情,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第三、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渴望与异性交往,虽说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把握不好就有可能导致早恋,不仅影响学习,还可能影响到你的前途。介于此,父母敏感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你根本不该大动肝火。你可以找一个宽松的时间,坐下来和父母谈谈心,坦诚地向父母表白心迹,告诉他们你和那几位异性朋友是真挚的友谊,你并没有早恋,这种友谊不会妨碍你的学习。可以每天回家后,主动地向父母汇报一下情况,让他们知道你都做了什么,你越是汇报的详细些,父母就越会感到放心。当然,初中生要注意与异性朋友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真的会使友情向错误的方向转变。第四、小树不剪枝不长,孩子不受到教育怎么能成才?犯了错误,就应该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接受批评也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谁都会犯错误,犯一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没有人给你指出错误,使你改正错误。因此,初中生不该对父母的批评表示厌烦,普天之下,任何父母都不会无缘无故的批评自己的孩子,既然事出有因,你就应该虚心接受。并且,父母的批评,对初中生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你趋利避害,少走弯路;另外,父母批评你的过程,也是你们两代人之间进行沟通的一个时机。第五、初中生经常会因为一件小事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父母交流,这样做有违父母的初衷,并且也是十分不尊重父母的表现。对此,初中生应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并且要知道,用不说话的方式来对抗父母,对你的人格发展也极为不利,如果任其发展,你今天对抗父母,明天你就可能会对抗老师、对抗四周的人,以至于会仇视整个世界,有一天,当你的心理承会受不住重荷时,就可能会作出出格的举动。这时不要总认为父母不理解你,而拒绝和他们进行有益的沟通,相反,应该多和父母交流,让他们了解你,达成你在家中,和在学校的责任,好让他们更愿意允许你所想要的独立。第六、对于父母来说,还未成年的孩子不留情面的指责和批评他们,是很难接受的事。因此,批评父母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俗话说得好,良药敷上一层糖衣不就不苦口了吗?忠言委婉的说不就不逆耳了吗?在批评的时候,要充分肯定父母的长处,还要给她么留足面子,不要选择在公共场所或有亲朋好友在跟前的时候,最好能把握和了解父母的情绪状况,因为在他们情绪好的时候比较容易接受批评。另外,初中生也要试着了解父母,父母也是人,也有他们自己的不安全感、需求和情绪,他们不是完人。如果你对父母态度生硬,要求苛刻,形成对立情绪,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刺伤父母,让家里“战火四起”。4.2给父母的建议: 初中生与父母双亲的关系是由依赖阶段向独立阶段的发展、由依赖关系向平等关系的过渡,在此阶段,如果父母对待少年初中生还象对待儿童那样,那么就会产生与初中生的成熟需求相矛盾,这种矛盾是初中生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根源。如果父母不接受对初中生的平等态度,那么冲突就会变得越来越顽固。如果继续下去,那么初中生改变旧关系的过程会延续至整个少年期,冲突可能持续到父母改变对初中生的态度为止。如果父母考虑到初中少年子女的要求,主动改变自己对他们的态度,把他们不再看作是儿童,那么向新型平等关系的转变就会比较顺利。因此,做父母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与初中生子女关系协调的基础,孩子进入初中后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了,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开始。作为父母应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强迫少年子女改变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生感到鼓舞,缩小父母与少年子女的心理距离。例如平静、专注地倾听并了解子

女的观点,就算你不一定同意他们的行为,也要试着不要加以判断,并接纳子女的感受。第二、学会“平行交谈”是纽约市心理治疗医师罗恩.塔菲提出的,特点是父母与子女一边共同做事,一边交谈,重点放在谈话本身而非谈话内容,这种方式使人轻松自如。如父子一起打球、母女一起看电视时,可伴随交谈,通常效果较好。第三、父母应成为有效沟通的范例。父母双方对孩子来说应具备同等权威,当父母产生冲突时,孩子总是试图从父母的矛盾中解脱出来。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首先要通过沟通,明辨是非、增进感情,创设良好的沟通也将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要用自己的正确言行感染教育孩子。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了身教重于言教。在现实生活中常见一些家长抽着烟,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能抽烟;自己常参与赌博,却教育子女不能赌博。这种表现,如何让子女能服,谈何有效的沟通呢? 第四、与初中生平等、民主相处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根本保证。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态,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与初中生交往,就能缩短初中生与自己的距离,缓和、解除初中生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甚至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理。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与民主实际是反对父母的家长式作风、过分的父母尊严。他们要求父母与自己平等,如果这种愿望得以实现,初中生就会报之以信赖和热情。例如,鼓励孩子参加家庭的决策,并一起合力完成,尤其要避免对你看来愚蠢、天真的问题或谈话加以羞辱或嘲笑,应该使初中生感受到他们的价值和受父母尊重的程度。第五、父母要注意与子女交谈时的态度,当子女想讲话时,你要全神关注,不要看书报,电视或忙别的事;还要学会开放各种主题的谈话,作个“可被询问”的父母。父母还要试着经常并适当地对孩子表示意见,但也要认识到初中生可能会向父母的意见和作法挑战,以达成和父母有所区分的目的,这点对他们的自我认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时,父母要适当的鼓励孩子参与自己的选择,来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不要因为子女的意见与自己的不一致,就采取粗暴的态度,“一棍子打死”。第六、父母应该重视非言语的沟通的作用。非语言式的沟通一般不单独存在,而是和语言沟通一起发生作用。当两种沟通方式相伴随相一致时,会产生强烈的效果,使子女获得最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非语言的沟通更能表现出对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对子女的心理变化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父母要注意运用目光接触和面部表情以及身体运动、姿势、接触的作用。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常可从别人的眼中看到许多,如热情、真诚、悲伤、失望等。因此,在沟通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眼神。面部表情能显示人的情绪状态,有时一个鼓励的微笑可以胜过大堆话语,一个严厉的神情会使人立即感到你的否定态度,面部表情一般是自发的,但也可调控,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要善于调节、控制和利用面部表情的作用。另外,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要挑选适当的距离和身体接触,如牵手、拍肩、拍手等,这些动作有些可代替言语进行交流,有些可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使用这些方法可加深他们的印象,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是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联系的。家庭成员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也通过沟通来处理与适应有关的问题(如问题解决与家庭争论等)。在我国,沟通这一概念的引入不是很长,许多人的意识、观念尚未到位,但随着家庭教育中“沟通”理论的发展,相信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将体会到亲子沟通的重要作用,重视沟通并努力学习,寻求更好地了解、帮助孩子,与孩子保持心与心的交流,最终架起一座通向子女内心的桥梁。

第三篇:初中生怎样写作文

初中生怎样写作文

用大文化笔调写考试作文不恰当

批评中学生试图用漂亮的文字掩饰空洞、浅薄的内容或许是不公正的,但试图以漂亮文字取悦阅卷老师,其目的却是很明显的。但这能全怪我们的孩子吗?考试评价是个风向标,而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况且教科书中入选的一些所谓当代散文大师的作品也多这类风格。

用“空灵”的大文化的笔调去写考试作文是不恰当的。尤其对初中生来说就更不可取。初中生写作主要文体是记叙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写记叙文要做到内容具体”。所谓内容具体就需要有一定的人物和故事,通过人、事表达真情实感。

让中考生们写些什么呢

我们应当怎样指导初中生写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鼓励孩子们写真话、实话、心里话,而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应该成为我们的评价标准。从小培养好的文风对做人是十分重要的。试想一个从小学会说假话、空话、套话,学会见风使舵,揣摩上(老师)意,目的只是为了骗取高分,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国家、民族的中小学生作文假话、空话连篇,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堪忧的。所以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朱自清等一贯强调:学作文其实也是在学做人。因此命题要返璞归真,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要具体真实。这几年中考题目在这方面作了改进,但考试评价方面似乎仍需努力。

其次,应当落实到平时的指导中去。有人说老是让学生写父母、祖父母,写亲情题材太老了,我觉得这话不正确。文学作品中“战争、死亡、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虽然一段时间有人不承认,但所有作品终究脱不了这个范围。那么我要说“家庭、亲情、师生情、同学情”也应该成为中考作文的“永恒主题”,应该成为中考作文的主旋律。其实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绝少不了新的题材。同样写爷爷奶奶,今日一批爷爷奶奶与二、三十年前就不一样。当年那些老人颤颤巍巍送孩子上学,如今他们可能潇洒地在公园打拳、跳舞。上世界八十年代时的那些家长们忙于补文凭、考外语、会计,如今的那些家长可能在忙于购车、股票、带领孩子上“奥数班”。如果以《荧屏前的争论》为题,想一想九十年代家庭里的论题和今天的家庭里的论题又不一样。可见只要留心观察,年年月月都有新东西写。

第三,老师、家长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材料的习惯,鼓励他们从生活中找素材,不要老是打开电脑找范文,去写李白、杜甫。叶圣陶先生在《拿起笔来之前》说:写文章难不难,决定于动笔之前的准备功夫怎么样。他提出要让学生养成三种习惯:一是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二是在实际生活里养成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三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这三条原则在我看来并未过时,也不会过时。具体地说:除了规定作文以外,教师、家长可以让孩子养成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的材料,这有三大好处:一是锻炼语言能力,二是积累写作材料,三是养成自律的习惯。无论在电脑上或用笔记本,每天写一点东西,日积月累,材料就多了,习惯也就养成了。如今的孩子往往从初一起就盯着中考试卷,“夸父追日”般做习题,做那些使人一头雾水的“分析题”,挤掉了读书的时间,弄倒了学语文的胃口,让他们一读语文就有压迫感、屈辱感,怎么能让他们有兴趣做好作文?

最后,要让孩子们学会描写。描写是展示人物的最好办法,写记叙文最好少用直观评论,更不要用貌似深刻的哲理概括,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怎样学会描写?我建议读读鲁迅、丰子恺、冰心、叶圣陶的散文。正像鲁迅所说的:“好的作品告诉你应该怎么写。”这里说一下,埋头苦干“独学而无友”是永远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取法乎上,才能得益乎中。如果阅读的面仅仅限于教科书或网上片段的文字,永远不可能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具体、形象生动的记叙文。所以泛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如果书读得多了,文笔自然会流畅起来,否则捉襟见肘,下笔自然枯窘。(赵志伟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2011年上海中考阅卷中心组负责人)

中考作文审题训练指导

1、周围的人和事,不同的人由于认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心情不同,有的人不能理解,有时候不能理解;但有的人能理解,有时候能理解。请以“我能理解”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提示]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看问题的角度,一是看问题的态度。应该仔细揣摩题干中的提示,为什么有的人能理解,有的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候能够理解,有时候不能理解?想一想其中的原因,进而从“角度”和“态度”入手,使文章写出新意和深意。

2、向往

[提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向往,既然是向往,就应该展开自己的想像,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憧憬,自己想要到达的境界写出来;同时,向往不是空虚的幻想,它浪漫又现实,既产生魅力,又产生动力,所以在写作时,也要注意将两者结合起来。

3、在路上。要求:亲身见闻。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提示]请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写“亲身见闻”,而每天在路上的见闻,也许你会觉得平凡而又千篇一律,那就需要考验我们观察生活的眼光了,可以试着换一下观察的角度,那么,你会发现,“在路上”会有很多新鲜而有意义的人和事呢。

4、唱响今天

[提示]①唱响今天,是强者在面对艰难挫折与不幸时所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乐观向上珍视生命每分每秒的豁达、开朗的进取之心。

②唱响今天,是直面生活,把握机遇的基石,要将生命的最强音,唱响在今天。

③伟人之所以成功,在于经历磨难时,没有怨天尤人,而牢牢把握今天、奋斗今天、唱响今天,创造辉煌。

5、点亮感恩的心

[提示]①感恩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

②感恩使你多些宽厚、多些友善、多些快乐,使你有积极的人生观,感恩会善待自己,也快乐自己。

③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挫折与不幸。

6、发现精彩

[提示]①什么是“精彩”?学业有成是精彩,竞赛夺冠是精彩;取得长足进步是精彩,克服困难也是精彩;巨大的收益是精彩,微小的提高也是精彩。

②现实生活中精彩无处不在,关键在你如何去观察生活,如何去发现精彩。发现别人的精彩时,虚心学习,不断进取;发现自己的精彩时,充满信心,继续前进。

7、欣赏

[提示]“欣赏”就是喜欢美好的事物、享受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既可以是自然界的怡人景致,又可以是人世间的优秀品质。“欣赏”的对象既可以是他人他物,又可以是“自我”。如可以写“欣赏美丽的四季”,也可以写“欣赏建设者的洋山精神”,可以写“欣赏蜜蜂的乐于奉献”,也可以写“欣赏自己的某一特长”。

8、精彩____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这种几乎是全体考生都能写的题目,尤其要注意“作文分项相加评分表”中的“中心与材料”,不能满足仅仅于写肤浅的或俗套的“精彩球赛”、“精彩活动”等,应注重文章的立意和材料的新颖,如“精彩读书行”、“精彩瞬间的背后”、“精彩乡村夜”、“精彩语文”、“精彩京剧”等,都可以参考。

9、当微风吹过

[提示]本文的写作范围较宽泛,关键在于对题中“微风”的理解。“微风”可以是具有比喻意义的,如父母、老师、朋友的爱,可以是幸福的感受;可以是正确地理解某一事物之后的欣悦,可以是有独到发现之后的快乐等等。也可以处理成具有寓言色彩或童话色彩的文章。

不论写实还是比喻,微风吹过是一个特殊的情景,写的是此时此景此情,要的是你的真心体验与感悟。

10、润物无声,真爱无痕

[提示]古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的爱也是如此,她不计较利害得失,不关心付出与收获是否对等,只知道要他人幸福。真爱真的没有痕迹吗?请用你智慧的眼、丰富的情感去感知这一切。

2011北京中考优秀作文 日积月累(1)

一滴水固然渺小,但千万滴乃至十亿滴凝聚成的力量却是我们不可小视的。石“穿”对人类来说,办到它是轻而易举的,可是又有谁愿化作那一滴水的力量去成就这一现象呢?这便告诉我们要学会积累,积累着看似渺小的的力量,日后将会化作巨大的能量。

积累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就像细密的针线活,要一针一针地慢慢缝好。有些同学可能会厌恶考试,在考前只能拼命复习,但你们要知道,考试就是对平时所积累的知识的测验,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光是“临时抱佛脚”,是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的,即便是成功,那也是暂时的幸运。这就足以证明积累的重要性。积累可以将生活经验加以总结、升华成更高的领悟,从而帮助更顺利地学习生活。

那么,如何积累呢?

首先,我们自身不能小觑渺小的力量。当年秦始皇没有意识到两个农民领导的起义可以推翻自己的霸权;而现在的蝼蚁筑穴甚至可溃一条江堤。渺小的力量凝聚起来是强大的,可怕的。我们只有正视这些看似渺小的事物,才懂得在生活中积累不显而易见却正确重要的经验,积少成多,足以水滴石穿。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恒心。没有毅力的人是无法做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愚公之所以能搬动大山,离不开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决心。只有那一颗充满毅力的恒心,才能日夜把那小小的水滴砸向石头,若是某一滴水半途而废,则无法成就“石穿”。这便可见得恒心的重要性。

但是,只要不小觑渺小的力量和有一颗恒心我们就能积累力量吗?我们还需要懂得积累适合自己的、正确的经验。若是不在意把错误的经验渐渐积累,那将演变成难以变更的坏习惯,危害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还需要一双慧眼,选择正确的经验加以积累,以成大器。

总之,小小的水滴之所以能穿石,那缺少不了渺小的力量的积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要学会拥有一颗恒心和一双慧眼,积累渺小的力量,让它不断升华,变化成巨大的能量,才能“滴水穿石”。2011北京中考优秀作文 日积月累(2)

雄鹰一次又一次的落入山谷,正是由于有着坚强的毅力,最终才伸展双翅,翱翔蓝天;

梅花一天又一天的忍受寒风,正是由于有着坚强的毅力,最终才傲立冰雪,散发清香;

河蚌一回又一回的吞吐巨浪,正是由于有着坚强的毅力,最终才练就珍珠,闪耀光芒。

毅力不仅让自然界的万物得以生存,独领风骚,而且使人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周恩来总理说过:“有恒心,有毅力,方能成功。”千真万确,古今中外不知多少豪杰名士因而成就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名垂青史,光耀古今。

毅力是把利剑,让体育健儿们过五关斩六将。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人们看着他渐渐走出场外的背影,都失望的想到:刘翔不行了!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在广州亚运会上,刘翔以13秒09的成绩再次夺得了冠军。毫无疑问,刘翔一定是握着毅力的利剑,披荆斩棘,重返赛场的!

毅力是盏明灯,照亮了黑暗坎坷的文学之路。张海迪从小身有残疾,这使她不得不在中学的时候就辍学在家,但她热爱学习,勇敢坚强,坚持自学到了博士,精通多国语言,创作了几百万字的英语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当代的保尔。”完全可以说,张海迪点亮了毅力的明灯,照亮了她原本充满高山险阻的人生道路。

毅力是后盾,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东方文明。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遭遇了亘古未有的重大灾难,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中华民族有毅力作后盾,顶住了种种艰难困苦,最终赢得胜利,建立起新中国。

有位哲人说过:“毅力是人类灵魂的最高统治者。”没错,毅力让包括人类在内的世界万物得以生生不息,蓬勃繁衍,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反之,则会一败涂地。项羽因败刘邦,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江东,不就是一个千古遗训吗?其实,项羽倘若渡过乌江,重整旗鼓,凭借着“江东子弟多才俊,”定能够“卷土重来未可知。”

当今的80、90后大多数涉世未深,没吃过苦,缺乏坚强的毅力,以至于报纸上常刊登有学生因考试失利忍受不住压力和痛苦而跳楼自杀的报道。我作为新时代年轻的一员,在此向青少年朋友们献上必须终身谨记的一句话——毅力创造辉煌!

【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文章开头先通过三个排比句和周恩来总理的话引出提出自己的观点——“毅力创造辉煌”,然后分别举张海迪、中国近代史的正面例子和当今的反面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材料很典型,很有说服力,最后呼应首段,使全文浑然一体,结构相当严谨。文章的语言精练,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强。

2011北京中考优秀作文 日积月累(3)

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许多的不顺心和挫折。这时我们就需要去面对它,去战胜它。那么不顺心和挫折就会不攻而破;那么你就会向成功跨进了一小步。因此,我认为成长路上需要一点毅力。

成长路上需要一点毅力,所以刘翔才能战胜伤痛。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而退赛,但在这两年里,刘翔不断地做复健工作,不断的练习,终于凭借自己的毅力,重回赛场。在刚刚过去不久的亚运会中,人们惊喜的看到这位“栏上飞人”重回赛场,成为了亚运会史上的第一名三夺110米栏冠军的选手;由此可见,成长路上需要一点毅力。

成长路上需要一点毅力,巴尔扎克因此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法国巴尔扎克曾经有一段非常艰难的经历。父亲想要他成为一位律师,对于儿子的写作梦想不给予支持,甚至断了儿子的经济供给。无门可走的巴尔扎克只得凭借自己去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一次次像报社投稿,但却一次一次遭到退稿,但是他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毅力,最终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名垂青史。那一篇篇的退稿见证了他的毅力是如此坚定。所以成长路上需要一点毅力。

成长路上需要一点毅力,马云成就了阿里巴巴帝国。马云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第二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9分,比第一次进步了18分。第三次数学考了八十几分。马云想既然我的理科不行,那么我一定要成为杭州的英语才人,马云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毅力,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才子。后来,还成就了阿里巴巴帝国的宏大事业。因此,成长路上需要一点毅力。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人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西汉的司马迁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写出了《史记》,盲人海伦?凯勒„„所以只要有毅力就能战胜困难。

成长路上需要一点毅力,拥有毅力的人生会更加的精彩!

【点评】文章处处点题,凸显成长路上需要一点毅力的主旨。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不论是开头的直奔主题,还是分论部分的每一个例证后面,亦或文章的结论部分,适时点及“毅力”二字,扣题准确。

初三生利用寒假安排学习和生活四大建议

过完寒假,初三学生4月后就要面临中考了。那么,初三学生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这个寒假安排学习和生活,为自己应对2012年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呢?建议采取以下学习与生活策略。

1、首先制定学习计划,认真查漏补缺,狠抓薄弱学科

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努力将学生复习状态调整到最佳,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寒假学习!

比如:每天学习时间最少保持在7-8小时(上课时间包括在内);学习时间最好固定在: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晚

上19:30-21:30。

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开夜车;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但主要是以保证每科的学习时间为主。例如:你数学定的是2个小时,但2小时过后任务还没有完成,建议你赶快根据计划更换到其他的复习科目。千万不要出现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局面。

晚上学习的最后一个小时建议把安排设置为机动,目的是把白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完成的任务再找补一下。

每天至少进行三科的复习,文理分开,擅长/喜欢和厌恶的科目交叉进行。不要前赶或后补作业。记住,完成作业不是目的,根据作业查缺补漏,或翻书再复习一下薄弱环节才是根本。

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钻“牛角尖”或置之不理,可以打电话请教一下老师或同学吧!

寒假中,要认真、客观地对期末考试进行分析。看看哪些题失了分,弄清失分原因。比如,是基本知识没掌握好,还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者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好。要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同学们在分析“过去”、总结经验教训后,为自己制定一套寒假学习计划,并

坚持实施。

因为寒假时间有限,要坚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所以,寒假学习中要多补习“瘸腿科目”,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分析看看哪科没考好,冷静分析丢分原因,判断该科是不是弱科。如果是,则要抓紧寒假时间,多补弱科基础知识,避免中考时“瘸腿科目”拉分。

2、有计划的梳理学科要点,形成知识体系与纲要结构

成绩落后生要静下心来,加强概念、单词和公式的记忆,将初二初三教材上的概念、规律、公式等知识梳理一遍。首先可初步整理出各章节中的重点、难点、考点,找到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使每块知识形成体系。其次要将易混淆的概念、规律加强对比、区分,配以适当的练习进行巩固。再次,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课本中的知识点融汇在一起,理出线索,留在中考后期复习用。

对于语文学科,文科目中文言文有欠缺的同学,可以把初中三年的文言文通读一遍,掌握相关词语的用法,并在练习中巩固。

数学:平面几何比较重要,在寒假消化老师课堂上讲的基本知识。要多看公式及相关题型,多做证明题,培养解题思路。

英语:听英语广播、看阅读、记单词、朗诵课文,复习必须掌握的语法。每天坚持用半个小时背单词,把不能背诵的单词整理成小卡

片,便于随时复习。

物理:掌握电学、力学重要的原理和公式。力学中,分析题比较多,要多做练习,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要好好复习,并掌握解

题方法。

化学:由于初三才学,接触比较晚,感觉生疏,主要就是看课本,夯实基础。

3、收集和整理做过的错题,选择中考真题及时训练

寒假期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尽量多做历年中考真题。在做完一套真题试卷后,要及时核对答案,看看哪些题目丢分,弄清丢分原因。通过做真题可了解中考命题范围、题目深浅以及相关题型。

同时,还要把做错的题记录在错题集里,或用红笔作上记号,便于下一次复习。比如,英语若是客观题丢分,要认真研究该题失分的原因,数学或其它科目也可以用此方法进行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汇总在一起,记在事先准备的小册子上,开学后请教老师。通过有选择性的做中考真题,可以体会和熟悉中考题型,同时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使训练更有效。

4、有序安排寒假作业,有选择的让孩子进行“家教”或学科辅导。

寒假里,完成寒假作业往往会呈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放假前两天拼命把所有的作业都写完,以后的时间光顾着玩,到了开学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另一种是先尽情玩,直到快开学的前几天才慌忙写作业,保量不保质。因此,寒假要有计划性的安排每天应完成的书面作业,不要作业量要求起伏变化太大。

在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后,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家教”或学科补习。应注意到,过多的假期补课会使学生厌学,并容易发生重复训练。好的课外辅导班和家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但是不要过分依赖家教或辅导班。

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思维习惯为出发点,学生参加辅导后应及时消化课上知识,不要就题论题,要灵活运用老师所讲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找些名校、名老师的辅导班讲解一些难题、拔高题。对于成绩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弱项科目找一些基础班补习基础知识。

对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优秀的学生,课外辅导课后应遵循“复习为主,少做精练”的原则,绝不能忽视旧课复习,一味地关注下半学期新课的学习,应充分利用旧课知识的疑点、难点、重点进行有效地查漏补缺,努力在开学后的新知识学习中取得理想的结果。

第四篇:年轻人应该怎样处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一、代沟是与父母关系的沟壑

代沟的形成

代沟怎样产生?

一是青少年身心状态的剧变。剧变促使我们发现自我,追求独立,对童年的观念进行颠覆,对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开始选择和追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应对。青少年只有让父母明确这种突变,才能带来他们观念意识上的相应变化,才能消除误解和隔膜。

二是时代的烙印。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对今天世界大融合的观念需要一个渐进的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家庭中,思想文化更新最快的当然是子女,所以,引导父母接近,认识,理解和接受时代的任务,责无旁贷需要子女来承担。

三是时代迅猛发展为父母带来的紧张,疲惫,焦躁的情绪态度。紧张,疲惫和焦躁的情绪态度是子女反感父母,形成代沟的重要原因。不要让父母在恶劣情绪下作决定,帮助父母消除恶劣情绪,本身是子女的义务。

四是子女的浮躁,赌气和自以为是。见多识广的父母当然不买账了。

我们大多数人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有许多话可说,但是当我们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词穷,所以关系就越来越淡薄,越来越疏远,出现了所谓的“代沟”。这需要我们付出一些代价,将这美好的关系重新建立起来,拉近与彼此间的关系,这是十分值得的,因为父母为了我们在背后所付出的辛劳很多时候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

代沟事实上经常被一些青年人用来疏远父母的工具和借口,缺乏爱心,对父母的关爱麻木不仁,甚至有些人还要榨干父母养老的钱。这个问题是个老问题了,孩子长大了,有了独立意识,对父母的唠叨产生了逆反心理,觉得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了,但是你在父母的眼里,永远是个孩子,父母的唠叨是关心你,可是父母受的教育与你不一样,所想的也不一样,我们要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有时可能比较专制了点,你只要知道父母是不会害自己的孩子的,就会释然的。这就需要双方经常沟通,进行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就比较容易取得一致,用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法解决问题。子女需要体谅关心父母,寻找合适方式引导父母学习和了解。

在代沟问题上,父母和子女双方都有责任;子女在关心父母,尊重爱戴父母,承担家庭责任上做的远远不够。所以,我方认为,代沟责任主要在于子女。

当我们内心感激父母的时候,父母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金玉良言,即使他不同意你做某些事,也是有道理的。只有自己真心的为家庭付出,为父母付出,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才能化“代沟”为理解。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二、只有解决代沟才能更好的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代沟的解决方法

1.主动交流 每天找一点时间,比如饭前或饭后,和爸爸妈妈主动谈谈自己的学校、老师和朋友,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与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2。创造机会 每周至少跟爸妈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饭、田里劳动、打球、逛街、看电视。边做事情、边交流。3.认真倾听 当被父母批评或责骂时,不要着急反驳,试着平心静气地先听完父母的想法,说不定你会了解父母大发雷霆背后的理由。

4.主动道歉 如果你做得不对,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主动道歉,往往会得到父母的理解

5.善于体谅 可能错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去争辩。也许父母过于劳累或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麻烦。换个时间和地点,再与父母沟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6.控制情绪 与父母沟通不良时,不随意发脾气、顶嘴,避免不小心说出或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想要动怒时,可以深呼吸、离开一会,或用凉水先洗把脸。

7.承担责任 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主动分担家庭的一些责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窗、干些农活等。趁机还可以跟老爸老妈聊聊天。8.讨论问题,达成协议 学会遇事多与父母讨论,并就如何行动达成协议。例如父母会担心子女沉迷计算机而荒废学业,如果能就玩计算机的时间和学业的平衡作出讨论和达成协议,问题和分歧便能解决了。

9.有时候和父母有什么意见的时候要学会忍耐,对于父母,我们往往会为一些事情理直气壮的争吵,似乎自己都是对的,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尝试退一步

最后我要说的是:沟通第一,理解万岁!我们只有理解了才更好的来解决代沟,跨过这条沟壑!

第五篇:怎样正确处理与领导的关系

怎样正确处理与领导的关系(之一):尊重领导 编者按

近期,有多位读者朋友提出,希望能推介一些介绍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与领导之间关系的好文章。为此,我们从张传禄《实用机关学》一书中选摘出一组文章,自本期开始陆续推出,与大家共同分享,希望能带来一些启示。

如何适应常态型领导?

常态型领导既是好人,也是俗人,非常讲究世故人情。与这样的领导相处,既难也易。难就是特别需要讲究方法;易就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本色做人,尽职做事,不去着意拉近彼此的关系,也会相安无事,领导也不会有意给你小鞋穿,因为这样的领导毕竟不是“坏人”。但是如果讲究一些方法,适度恰当地表示一些亲近感、忠诚感,领导会变得更好,会对你的成长倾入更多的热心和有力帮助。

一是工作干好一点,让领导省心。这样的领导对工作看得比较重,头脑很清楚,评价人尽管有较为主观的一面,但主要还是看工作做得怎么样,因为他们的晋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工作比较出色而获得的。如果你分内工作干不好,总是出岔子、捅娄子、让领导费心费力,即使其他方面再善于取悦领导,也很难获得领导好评。

二是专长培育一点,让领导倾心。这样的领导往往都是有专长的人,在某些方面也有显著的成绩,并且常常为此自得。由于这种心理,他们通常容易欣赏那些有专长、工作上能做出特殊成绩的人。所以,你要注意培育自己的特长,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如果这些专长与领导相近,那么就容易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他们更会乐于当伯乐,主动调教你这匹千里马。这样的领导都有起码的公道感,一般不会有意埋没人才和苛求那些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

三是沟通主动一点,让领导舒心。常态型领导还是有诸多弱点的人,他们的好恶感通常比较强,对部属也因种种原因表现出远近亲疏。他们在体味和享受为官的感觉时,谁能增强和丰富这种感觉,他对谁自然也就更具有好感,并会在工作中予以更多的关照和提携。与这样的领导处好关系,就要时时处处表现得谨慎、恭敬,尽量避免违拗领导的心意。如有不同意见,要尽量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场合与时机提出来,让领导真心接受。

如何适应开明型领导?

这类领导一方面有控权的强烈愿望和高明的控权手腕,重权在握,大权独揽;另一方面,他对权力的运用有精明的盘算,善于通过合理的授权,有效地发挥权力的功能,做到小权分散,对权力的控放有很强的分寸感和较高的艺术。与这类领导相处的方法为:

一是大胆独立行使职权,工作目标至上。这类领导一般都能进行合理的分工,用人所长,用人比较放心放手,只关注工作结果,不太重视工作的细节和过程,认为那是下属的分内之事。作为下属,要表现出拿得起放得下、能够独当一面的气度和能力,围绕工作目标放手行使职权,创造性地解决工作难题,不要事事请示,显得黏糊让领导心烦,还可能令其认为你不能担当大任。这样的领导精明干练,他欣赏的也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下属。只要你干净利落地完成工作任务,用事实表明你的工作不仅效率高,而且在质量上也属于“免检产品”,那么他就会对你格外地倚重。

二是直言不讳,多发表有见地的意见。这种领导都是有远大抱负的,脑子里时时都在谋划着宏伟的工作目标,因而特别渴望下属中能有远见卓识者。如果你确有过人之见,不妨直言不讳,和盘托出,只要与领导的志向与见识契合,或能令其称奇,就容易得到领导的赏识,为建立良好关系奠定基础。

三是树立诚信形象,不搞小动作。这种领导尤其不能容忍耍小聪明、敷衍工作者,他会将这种行为视为对组织和对领导的背叛行为,一旦下属在他心中形成这样的印象,要想再获得信任就难了。面对开明型领导,树立坦诚可靠的形象很重要,即使能力弱一点,只要对工作尽心尽责,对领导对组织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领导还是能包容的。情理之中的要求,开明型领导一般都会考虑到。如果领导考虑不到,你只要提出来,他一般都会同意。追求自身利益,切忌用欺瞒的手段,因为开明型领导眼里揉不进沙子,一些小花招能瞒得过一时,但迟早会被识破,并会彻底败坏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

怎样正确处理与领导的关系(之三):成就领导

有一个领导与被领导的“双赢原理”,就是领导通过使部属获得成功来赢得自己的成功,部属通过使领导获得成功来赢得自己的成功。所以,成就领导,同时也是成就自己。

领导有决心,你要有信心

我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具体事例说起。那是1949年建国前夕,全国政协召开会议,商讨新中国成立的具体事宜。

会前,毛泽东主席提出,“开国大典的礼炮要放28响”。对于毛主席的这个决定,在政协会议上,有人提出了质疑。听到委员们的异议,毛主席也未作解释,只叫大会筹委会的唐永健(时任华北军区作训处处长)起草个说明,说明怎么写,他也没交待。

接到起草《说明》的任务后,唐永健想,毛主席定下了放28响礼炮的决心,自然有他的理由。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围绕毛主席的意图想问题,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犹豫。

他首先研究了礼炮的来龙去脉。礼炮最早源于英国海军,当时最大战舰装有21门大炮,全部鸣放便是最高礼仪;其次是装有19门炮的战舰,19响鸣放便是次一点的礼节。1875年,美国人从英国那里学来了这种方法,正式采用放礼炮的礼节,后来便风行于世界,并一直延续到今天。迎宾礼炮的讲究是,欢迎国家元首或相当于元首的贵宾鸣放21响;欢迎政府首脑或相当于政府首脑的贵宾鸣放19响。庆典礼炮与迎宾礼炮有没有区别?唐永健又深入进行了研究。从研究的情况看,这两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实际上,庆典礼炮并不像迎宾礼炮那么讲究,它都是各国自行规定的,很有一些随意性。比如英国,他们的君主诞辰、加冕庆典要鸣放62响;而美国呢,他们国庆时要鸣放50响礼炮,表示美国有50个州。

大概是受世界礼炮文化的启发,唐永健起草的说明是这样写的:我们的开国庆典用54门大炮,鸣放28响。54门大炮表示第一届政协有45个政治单位和9个方面的特约代表,共54个各方面人士;鸣放28响的理由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横空出世到1949年刚好28岁,28响礼炮,就是我们党28年奋斗史的礼赞!这个说明送上去后,毛主席二话没说,挥笔就签上了毛泽东的大名。就这样,新中国在28响礼炮的轰鸣声中诞生了。

准确领会领导的意图,第一位的是对领导意图要坚信不移。这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工作纪律。领导的决心既然定下了,那就没有什么含糊的,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有条件要完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有困难克服困难,有阻力排除阻力,正所谓“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下载怎样调适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调适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与父母关系状况调查

    大 学 生 与 父 母 关 系 状 况 调 查 16121 郭天军 大学生与父母相处情况调查问卷【摘要】通过对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大学生与父母相处状况的调查发现研究发现,先......

    村委会证明父母与子女关系

    证明 兹有我村居民XXX,男,身份证号码XXXXXXXX,经查,其与XXX,女,身份证号码XXXXXXXX,是父女关系;XXX,女,身份证号码XXXXXXXX,其与XXX,是母女关系。 特此证明。 2015年1月28日 XXXXXX村......

    如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课题:如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教学目的】: 初中阶段,同学们逐渐产生了较明显的逆反心理,易与父母发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加以及时,妥善的引导&解决......

    与父母的关系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

    与父母的关系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人类从出生开始就孤独,因为孤独,所以要建立关系。人在关系中发展自我,在关系中体会情感,在关系中完成人格的建立。当然,也在关系中体验自己的存在......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大全5篇)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点击数:164更新时间:2008-12-10 10:10:00 如何理解法律上的亲子关系?法律上的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包括父母......

    怎样合理调适自己的情绪

    课题:中学生沟通的重要环节之一 ——怎样合理调适自己的情绪 教学对象:高一(19)班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的表现及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清楚的知道情绪......

    初中生怎样写作文(合集5篇)

    1.知己知彼,抓住决战制胜点 作为中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写作实力,做到“知己”,还应做到“知彼”,这个 “彼”即作文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大的范畴,对于高三学生而言,重点、难点......

    初中生怎样进行自学

    初中生怎样进行自学 提纲: 1.自学成才的故事及启示 2.什么是自学,自学在初中阶段的意义 3.初中阶段怎样进行自学 4.各科怎样去自学一.自学成才的故事 谈到自学,同学们自然会想到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