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材里的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时间:2019-05-14 12:2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现教材里的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现教材里的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第一篇:发现教材里的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发现教材里的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靖远县第七中学

周发梅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描摹大千世界纷繁变化的文章,有讴歌阻隔山河绚丽多姿的画面,学生通过阅读,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产生“移情”的力量。“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中、小学生虽然不会全面地、有深度、有广度的鉴赏美,却会用自己朴素的感受,独自的方式欣赏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丰富内涵,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都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适当剖析,可利用美的事物,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自然事物的美,是最普遍、最大众化的美.但是对一个缺乏审美素养的人来说,还是难以发现这种美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借助那些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散文,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提高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谁用全身心去执着地寻求美,美就会悄悄地飞进他的心扉。”通过细心研究,我也发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诸多美。一,整齐美。

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如一串珍珠整齐地将文章内容串联起来,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个规律特点,背会课文就不成问题了。尤其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时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确定好的材料进行合理、巧妙地安排,能使文章顺条理清楚,脉络分明,结构整齐浑然一体。

文章主人公邹忌因与美男徐公比美而三问:问妻,问妾,问客。邹忌问妻子说:“吾熟与城北徐公美”?而妻子回答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又去问小妾:“吾熟与徐公美”?小妾回答说:“徐公何能及君也?与客座谈曰:“吾与徐公熟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当邹忌问妻子时,语气缺乏底气。而妻子的回答很肯定。毕竟,情人眼里出西施。而问道小妾时,语气有了些底气,但还是将信将疑。而小妾的回答是因为她怕失宠、惧怕邹忌才像这样回答的。而问到客人时语气就比较强硬了。客人的回答是因为有事情想请邹忌帮忙,才这样说的。由此也应验了俗语“拿别人的手短,吃别人的嘴软”!接着便是有着自知之明的邹忌之三思:“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明白了如此道理,邹忌立马入朝见威王,于是又引出三比:妻私我如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如朝廷之臣畏王;臣之客欲有求于我如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如此浅显的道理,齐威王又怎能不懂呢?所以又有了纳谏之后的三赏:“面刺寡人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随即而来的便是三变:令初下之变,数月之后之变,期年之后之变。

二,心灵美。

本文主人公邹忌虽不及当时的美男徐公之美,倒也是一大俊男,修八尺,形貌昳丽,具备美男标准。更可贵的是他的心灵之美。首先他有自知之明。邹忌固然是很帅的,但是徐公是美男子,自然邹忌比不过徐公的,见到徐公后,邹忌也承认了比不过徐公,后来自察自省明白妻妾客三者皆是奉承自己!不被美言冲昏头脑,这是何等理智何等睿智!其次,他心系国家,由家事及国事,想到了国家现状。在其位谋其政是分内的,而不在其位亦能谋其政,这和那些在其位而不为之人相比,又是何等担当何等爱国!当然,齐威王也有贤明君主的风范之美,在听了邹忌所言,欣然一个“善”字体现了他是乐于纳谏之君。齐王以他的大度,换来了整个国家的成功。还让我们懂得,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齐王深知:以德服众优于以暴力统一国家。最后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国家统治的很好。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

三,结局美。

未见烽烟,各国来朝拜,此乃战胜于朝廷。这样的国际政治环境又何尝不是最美好的呢?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当下,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事件从西方发达国家频频传来,烽烟战火下欧洲难民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的生活场景惨不忍睹,作为中国的国民怎能不为生活在中国这个富有安全感的国度而自豪和幸福!

多发现,多思考,这样我们在读书学习中找出诸多美来美化我们的心灵。读书如此,生活亦如此。阳光灿烂,风花雪月,用你美的眼睛发现美,用你发现的美愉悦你的心灵,相信美永远与你相随!

第二篇:提升审美素养,用美滋润心灵

提升审美素养,用美滋润心灵

——大学生学生干部培训

亲爱的同学们: 在大学生活中,你们肩负着就业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对于美,你又是怎样理解的呢?对于审美观你能否给出一个客观的定义?那么审美素养的提高,对于我们将来就业、处事又有怎样的作用?在面对一些事物的时候你是否对判断对象的美丑和价值高低的尺度把握不准,自觉不自觉的运用自己的主观感觉去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而这样往往是由于我们把握不住美的本质的东西,收获的仅仅是表层。

美,通俗的说就是能能够使人感到愉悦的事物,而审美是指我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的一个评判过程。我们之所以要去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取舍的方面,存在着许多我们需要的美的东西。

面对周围缤纷多彩的世界,很多同学并不知哪些是美的需要取的东西,哪些又是丑的,需要舍弃的东西。即使知道某些事物是美的,却不知道为什么美,不能对美丑做出正确的评判,更不用说用审美去完善自我了。在这里简要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些我们在审美过程中的一些误区和问题:

第一印象.衣着美

服装是我们仪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品位、审美意识以及生活态度等。着装只有恰到好处,并与穿着者的身份相符,才能体现美。它是一个人审美观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具体反映。我们正处于青春时期,着装确实不应太古板守旧,但是也不能太新潮时髦。单纯追求新潮、时髦,其着装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雅致端庄的着装表示对他人的尊敬,邋遢不洁的着装则是一种不自重的行为。现阶段同学们尚处于求学阶段,因此着装应以朴素大方、活泼整洁为原则。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些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有特点的服装,既符合学生身份,又能充分体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这样的穿着风格,同样能创造出一种“稳重”的“时代感”。

但是,在我们校园中,可以发现,对于服装的品味真可谓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穿戴实在是不敢恭维。夏天已到,同学们穿得更是五花八门,“招摇过市”。

有些男生无论是上课下课,还是课余,脚蹬拖鞋,上着挎带背心,下穿大短裤,很不雅观。而有的女生穿得更是离谱,脚上是无带拖鞋,上身是吊带衫,下身是无腰短裤,身材倒是一览无余,可就是露骨露肉。衣服穿得如此随便,不仅不美,也与学生身份十分不相配。

自然、恰当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做衣服要“量体裁衣”,穿衣服自然更要“度身择衣”了。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多穿着便于行动、适合年龄要求的休闲装、便装等;在一些特定的场合,着装上应体现出自己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准、审美品味。

爱美之心.妆容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多女同学进入大学,喜欢用化妆品来装扮自己,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浓妆艳抹固然是不适宜的化妆方式,这不仅不美,反而会起到丑化的效果,在这里我不提倡化妆,但是也不反对化妆,但要得体。

首先,化妆应以自己面部的客观条件为基础,适当强化和美化,不可以失真。其次,化妆应该随着环境、场合、时间、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大学生化妆应显示出年轻人的朝气蓬勃、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

那么什么时候应该化什么样的妆呢?

工作后,为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外出需要化妆的时候,应以自然、清淡为主,切忌人工痕迹过重,那会丧失年轻人自然的美感。

在社交娱乐活动中,可适当浓一点。

化妆品的色彩要和服饰色彩一致或具有一定的反差;化妆和服饰的格调也要一致。

化妆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化妆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和强化美点,这个美点,或是眉,或是眼,或是唇,或是肤,只要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总会找出这个值得突出强化和令人羡慕的美点等。

自然,拥有美丽青春的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以不化妆为宜,爱护肌肤是最主要的。

朝气蓬勃.姿态美

姿态指的是我们走路的姿势、站姿、坐姿等,姿态体现着一个人的精神。有些同学,走路没个走相,低头哈腰,鹅行鸭步;站立则弯腰鸵背,懈而晃荡,松松垮垮,缺乏年轻人的虎虎生气、青年人的如虹豪气、当代学子的风发意气。热情奔放、朝气蓬勃、干劲十足的的精神,在我们80、90后的新一代学子身上很难体现。

社交艺术.语言美

说话:是人际交往的主手段。

谈语言美,这自然不是恶语伤人的恶语,秽语。语言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机能。我们的一些朋友,总是以为骂人,可以显示出自己的本事,谓之口才好,真的是这样吗?

追本溯源,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骂人的,范增曾骂项羽为竖子,孔子骂他的学生无非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而已,可见古人骂人也无非如此,我所举的例子是圣人和伟人。古人骂人其实也很难听,但那只伧夫,倥侗之人,一类而已,古人自然要演变,现今便到了我们大学生之中。

优美语言在人际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美也有它独到的一面,幽默便是一种。做为大学生,机智的头脑自然是有的,在特定的场合,说出自己别出心裁的见解,会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会有一种成就感,而不需用骂人引起人注意。

再谈语言的风格,却要从沉默说起,其实沉默也是语言的一大风格。年轻人自然很狂傲,因此大学生之间很容易对某一件事,产生不同的见解,而争论不休,甚至于破口大骂。试问,值得吗?

如果说到语言美,我们在与人争论时,不如默默地停止说话,静静地听别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其实是件好事,如果认为别人对,我们还可以褒奖几句,这样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氛围。

语言美更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握好一个“度”,美将无处不在。

行为美

有的人也很爱美,很喜欢欣赏美,但是不能很好地塑造美,似乎自己只有欣赏美的权利,而没有塑造美的义务。

对待环境美,有的人也很喜欢整洁、绿化的环境,但他自己却不爱惜环境,在公共场所随地乱抛杂物,为了照像践踏了草坪等等,诸如此类行为,怎谈得上美?

还有就是我们常见的 “床板文化”、“厕所文化”、“课桌文化”……你可以不写,你也可以不看,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

厕所文化是学生们在上厕所的时候写下的,他们可以用上厕所的时间来思考人生;课桌文化是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写下的,他们可以用上课的时间来感受人生;床板文化是学生们在睡前醒后写下的,他们可以用睡觉的时间来打发人生;可是回过头来,也能看见那些课桌、床板上刻着的脏话,和那些字迹一样,将整个教室、寝室环境变得脏乱不堪。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整洁、自然的环境,但是我们又在创造垃圾,破坏这种美,却毫无察觉。我们总是说着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却从来不能从捡起身边的一块垃圾做起……

最后请同学们谨记这样一句话“播种一种愿望,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德;播种一种品德,收获一种命运。”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从点点滴滴做起,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用美来滋润自己的心灵,收获一种全新的命运。

第三篇: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审美阅读教学例谈

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审美阅读

教学例谈

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审美阅读教学例谈

作者/钟倩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发展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这点认识以及课堂教学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审美阅读,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在文本语言中审美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教材文本美的感受首先体现在欣赏其语言美上。借助文本语言,学生才可以真正深入文本的情节、人物、事件中,获得美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从文本的语言美人手,引领学生赏析、比较、品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苏教版语文《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南沙是个迷人的世界”。这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也是总起句。在教学这段话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南沙是个迷人的世界呢?”在我的鼓励下,有学生说:“‘南沙的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片翡翠。’这句话写出了南沙的天是那么的蓝,海是那么的绿,真是太迷人了。”有学生说:“‘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真是迷人极了!”学生沉浸在美好的学习氛围中,我又趁机让他们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这样教学,从发现美到欣赏美、诠释美,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洗礼,情感受到了熏陶,达到了美好的教学效果。

该案例中,教师主要引领学生从平凡简单的语言文字中去发现美,并鼓励学生进行美读。如此教学,既有助于学生语言品鉴能力的提升,也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文本形式中审美

文本形式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它有着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也是一种有意味的表达形式。教师要引领学生以审美阅读的形式去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修辞特点等,并进行感知、赏析、品味,从而为核心素养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如苏教版语文《秋天》一课,作者主要以活泼欢快的儿童诗的形式表现了对秋天的赞美。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秋天的赞美都非常多,有的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现,有的是以记叙的形式来表现,有的是以诗句的形式来表现……虽然他们的表达形式各有千秋,但是对秋天的

赞美与喜爱是他们一致的追求。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美呢?我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关于秋天,我们游览了《北大荒的秋天》,也欣赏了《秋游》一文中小朋友们快乐玩耍的样子。那么,今天这篇《秋天》与我们以前学习的秋天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告诉老师。”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纷纷就这首诗歌中“优美的语言,流畅的音韵,浓郁的儿童情绪”等特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这样,在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品评鉴赏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该案例中,根据《秋天》一文中儿童诗特有的特点,教师主要引领学生站在文本表达形式的角度去欣赏美。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三、在文本情感中审美

文本不是无情物。在语文教材中,一些文章常常凝聚着作者深深的情感,这些情感的渗透与熏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情感,指导学生进行审美阅读,从而为核心素养下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如苏教版语文《月光启蒙》一课,主要讲了“我”童年时代,在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母亲为“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在教学这一课时,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以及“我”对美好往事无比怀念的感情呢?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是哪里。经过仔细阅读,学生从母亲不识字却能够从小在“我”的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以及母亲给“我”的温暖感受中,体会到了母爱之伟大,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该案例中,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师主要把学生学习的重点引向了对文

本情感的关注。如此教学,学生不仅阅读了课文,而且明白了母爱的伟大,从而为他们回报母亲,感受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以及自身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阅读不光可以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发展其审美思维,还可以激活学生沉睡在脑海里的审美想象,增强其审美感受,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多方位转变观念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桃山镇中心校 孙立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今天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从课堂教学抓起”的一点看法。

一、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土壤

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向上成长的空间,更要关注学生向下扎根的土地。学校要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分层培训(实现年青年教师“做中学”,转岗教师“做中思”骨干教师“做中创”),从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转变教育观念,达成“三转变”,即从“应试教育”向提升“核心素养”转变;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管、灌、压向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转变。让教师真真正正转变成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辅导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真正正做到让核心素养立足课堂。

二、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点

第一,选择与确定各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点。

第二,结合课程的特色,深入细化学科层面的核心素养要点内涵,形成从基本要点到主要表现,再到要点与表现相结合这样一脉络,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

第三,将核心素养学科要点与学科学习建立联系,有效开展学科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推进启发式教学

聚焦核心素养培育

课程改革以后,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课堂上仍然存在教师把控过多、缺少学生质疑问难等问题。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认为应深入推进启发式教学。

首先,我们要努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但是这些课堂上的教学多数仍以教师讲授、提问和学生被动回答为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有利于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深入推进启发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以往的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问题,多数是“对不对”“是不是”的判断性问题和“是什么”的陈述性问题;对于“为什么”的解释性问题和“你是怎么看的”评价性问题比较少。这些判断性问题不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不利于培养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接纳和利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深入实施启发式教学,设计有思维梯度和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师要学会有效地接纳和利用。

如教师在课前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如:即兴表演,观看录相,启发式谈话等。其次再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能够提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能够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想象问题。同时,教师适时与学生共讨论、分析、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课堂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使他们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的互动。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再其次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各学科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将本学科的核心知识、结构化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教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形成本学科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各学科要展开合作,围绕跨学科的内容和项目,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还可以走出校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真实的情景,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

四、以“五个一”为载体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学科教学对核心素养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学科外活动的教育价值。本学期我校将聚焦6大核心素养,以“五个一”为载体(即一副好口才、一手好书法、一个好身体、一身好习惯、一项好才艺),培养学生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同仁们,我想信只要我们转变、只要我们坚持,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再上新

台阶。

8、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0、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第五篇:发展学生个性 提高审美素养

发展学生个性 提高审美素养

【内容摘要】尊重个性、培养个性、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美术教育也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提倡通过教师个性化的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他们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关键词】发展个性 审美素养 兴趣 情感 创新

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理念因此越来越深入人心,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并使之自由地发展成了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尊重个性、培养个性、发展个性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已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环境、搭建舞台。我是一个在生活中崇尚个性的人,从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年来,我也在不断追求着教学的个性,追求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兴趣——个性创造的原动力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原动力。一个学生若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投入地去了解、去研究、去创作,也因此而成就了许多有特色、有个性的优秀作品。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之所以会比一般的学生更富有创造力,其实也并不是他们有非常突出的艺术天份,而恰恰是因为他们比一般同学更喜欢美术,喜欢借助各种美术语言,通过各种表现方式来表达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而在这样的情形下所产生的美术作品往往就是最为生动最为感人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和培养,使之好学、乐学。

1、以生动的教具、精美的范作激发学习兴趣

上好任何一堂课,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美术课来说尤为重要。准备教具、绘制范作是美术教师重要的备课内容,也是美术课的特点,同时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手段。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具、精美细致的范画范作常常能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每当我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作品时,总能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啊!”的赞叹声,他们也会因此而变得情绪高涨,充满创作的激情。如在教学六年级艺术教材中《情感的表达》一课时,我整理了一批自己近几年来的书作,包括获奖作品和参展作品展示给学生看,学生有的连声赞叹,有的惊呼“真的是你写的吗”,有的流露出崇拜的眼神……那一节课,我明显感觉到他们参与学习特别得主动、认真。

2、以激励的语言、多变的形式调动学习兴趣

教师饱满的精神、大方的仪态、亲切的语言能把课堂变为一个宽松和谐而又充满人情味的艺术创造空间。在这里,教师是带领学生遨游艺术殿堂的引导者,教师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述配以适当的手势及感情适度的表情与学生交流,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励性的话语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而灵活多变的美术活动形式,则能让学生始终有一种新鲜感。这一次是涂涂画画,下一次是剪剪贴贴,同一个内容既可以用各种绘画形式来表现,也能够选择如泥塑、彩纸剪贴或废旧材料拼装组合等立体制作的方式来表现,多变的形式既保持了学生对学习的持久兴趣,也充分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3、以成绩的肯定、心理的满足促进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明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不为这种需要提供养料,这种需要就会消失,求知的兴趣也会一道熄灭。”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肯定他们的成绩就能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我经常发现,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以“优秀”者的姿态被老师展示在自己身边的同学们面前时,他们的眼里总会流露出无比的骄傲和满足,而这种精神上的激励又会让他们对学习更加充满信心,充满兴趣,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地努力,争取更好地表现。

二、情感——个性形成的催化剂

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教师只有在教学改革中注意更新观念,掌握教学艺术,才能促进学生实现由“苦学”向“乐学”的转变,并在这个转变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学艺术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是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是心灵和心灵的呼应,是个性对个性的影响。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增强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并使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教与学的主体是人,连接师生间的纽带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若忽视了“情”,“理”则无从渗透,“乐”又从何谈起?所以,我在教学中时时注意使用创造性、审美性、情感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

1、注重情感体验

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理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能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是的,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艺术家借助不同的外在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欣赏者则通过作品与创作者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艺术不同于科学,它充满了感受性、可变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欣赏作品时,始终贯穿着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评价,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去补充和丰富作品艺术形象的内涵,进行着能动地积极地再创造。

2、促进情感交流

美术教育是借助充满情感的艺术形象,从感情上打动学生,使之感之以形、动之以情,然后才能晓之以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的。这中间,情感是维系艺术作品与学生心灵世界之间的纽带,教师是牵引着学生走入作品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之中的桥梁,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激起学生这样或那样的感情波澜以使学生产生共鸣。在这个过程中,个性的流露是自然而然的,情感的互动更使个性表现得更为鲜明,更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尽量多的美术作品,多激励、多启发、多引导学生参与情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见,以此来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

3、培养情感态度

美术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几个专业的艺术家,教学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点线的勾勒、彩墨的描摹、造型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综合的美术素质。我们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高尚的情操,完善健康的人格,不仅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更要发展他们基本的美术素养,让他们学会发现美、懂得欣赏美、乐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六年级艺术教材《郑重的承诺》一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印章的历史文化、篆刻的艺术特色,更要让学生知道做人的原则,要信守承诺,真诚待人。

三、创新——个性发展的主旋律

艺术既有共性,更讲究个性,古今中外无数大师的经历证明,真正的艺术不是教出来的。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美术教育者在美术学习者面前无能为力。只是表明,美术教育者一定要探索寻求出独特的、易于引发学生创造力的科学、艺术、实效的教育方法,教学过程更要注重以诱导的方式去引领学生将个体独有的对于美的灵感、体悟和情感有效地宣泄、展示出来,并激励学生在不断的美术创造实践中,把最具魅力的美表现出来。这些特殊性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追求个性化的教学。

1、教师意识的创新。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在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只要教师指导思想正确,能够把自己的创新思维渗透到教学策略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学也就具有了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美术教学活动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但是若教师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那么所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成了一句空洞而毫无意义的口号。学生主体性的张扬是以教师主体性的解放为前提的,这其实也意味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一方天空中画上一个个奇异的问号,并激起他们探索的冲动。

2、教学内容的创新。

美术教学的内容是教材中所规定的,我们的教学活动都是根据教材内容开展的。但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并不是死的条条框框,我们要随时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不脱离教材内容规定的大范围之内,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时可以加入一些富有特色的乡土教材,有时可以灵活变通地改换一下表现形式,使教学内容常教常新。在教学中,对于每一课题,我们都要尽力设计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案,鼓励学生们去想象、猜测、假设、推敲和验证,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一种个性体验活动。

3、表现形式的创新。

美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来表现的材质也越来越丰富,真可谓五花八门。但不管是讲究寄情于画、情生笔先、画尽意存的中国绘画,还是写实与印象各有千秋的西方艺术,都注重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纵观历来古今中外传世之作均立意其中。同样,在学生的美术作品中,也清晰地表现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想象,反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是非常可贵的。所以,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鼓励学生在作品中标新立异,鼓励他们的独创精神,要他们大胆地去发现、去表现,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表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很笨拙很稚嫩,但却都能反映出学生的一片真情,笨拙中透着纯真,童趣天成,别具一格,这就是他们的个性,而学生也在这样个性化的美术创作活动中,逐步提高了审美素养。

时代在发展,面对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的心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艺术的调节。而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方面,架起了语言与非语言之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桥梁。它使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更完美,并运用美术的表达形式传递情感与交流思想,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我们的美术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去欣赏美、创造美,使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得到心智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发展。作为美术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继续不断地努力!

2010.

5【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俞玉滋、张援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美术教学论》,王大根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下载发现教材里的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现教材里的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

    抓好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抓好德育工作 提升学生素养 作者:周金 来源:《职业·中旬》2014年第08期 摘 要:本文从技工学校学生当前的思想道德现状入手,着重阐述......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美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美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我们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到处都有美的现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发现、感......

    引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引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伽利略说过:“数学是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我很欣赏这句话,他把数学学科的价值和魅力用简单的一句话表达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非常喜欢......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摘 要]语文教学要落实审美层面的核心素养,就要重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品词析句......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摘要:审美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目前,美育中小学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与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综合......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才能展现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给学生一片自由的想象空间,最大潜力地挖屈他们内心世界的艺术美,进而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 一、教......

    “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活动总结

    关于 “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专项周的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管理,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实现学校管理育人的目标,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