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最新)(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12:0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最新)(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最新)(最终版)》。

第一篇:5《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最新)(最终版)

苏教版第四册教案

浦培根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交融的特点。

2.体会语言中饱含的悲壮慷慨之情,讨论黄花岗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象征死难烈士的革命精神,那就是“碧血黄花”。《庄子》云: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碧玉赋性坚贞,显示着刚烈的气质。黄花在文学上专指菊花,它的傲霜节操,千古同赏,常被用来比拟节烈。碧血和黄花连用,是对烈士最崇高的称颂。广州有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黄花岗烈士的英概,就称得上这个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写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章。

…… 事略,传记文的一种,用来记叙人物(若干人物)事迹大略的一种文体。《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是为邹海滨所辑录的《黄花岗烈士事略》所作的一篇序文。

请大家找出作者写这篇序文的目的。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翻译:我做这篇序文,既用来哀悼逝者,也把它当作勉励读这本书的国人。

三.朗读第1、2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来痛悼逝者的。

…… 1.翻译:

清朝末年,国民党革命人士,历尽艰难险阻,凭着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与人民的敌人战斗,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而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为最多。(在那次战斗中)我党的中坚分子完全毁灭了,那损失可说是大到了极点!然而这次战斗啊,革命者的碧血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它饱含悲痛,风云因它改变颜色,全国久不觉醒的人心,这才大大兴奋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好像汹涌澎湃的洪水冲出山沟,不可阻止,不到半年,在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因而成功!那么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同武昌起义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各种变乱就纷纷出现,(致使)黄花岗上的烈士坟莹仍然在荒烟蔓草中埋没着。拖延到民国七年,才有坟墓碑揭的修造;民国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编纂。然而对这七十二位烈士,却又有的有记载但说得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的记叙,甚至(有的)连姓名也不可查考,就好像史书记载田横的事,即使像司马迁那样善于给游侠作传,也不可能为五百壮士(人人都)写出传记来,这就更加(令人)悲痛了。

2.第一段用来赞扬黄花岗烈士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请找出表达作者沉痛哀悼并竭力赞扬的句子。想想,这句话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对偶、夸张、拟人——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烈士们的冲天豪气和他们不畏死亡,正视鲜血的精神。

这段文字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

3.第二段写出了作者痛悼逝者的原因。请同学们来归纳一下有哪些原因。

…… 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应有的流传。苏教版第四册教案

浦培根

4.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一个典故来类比,请同学找出来并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运用类比,表达了作者对烈士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的痛惜之情。

这段文字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四.朗读第3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勉励国人的。

1.翻译:

邹君海滨,拿他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请我写序文。当时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率军队。看看国内形势,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为各位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努力争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还像以前一样没有得到实行。那么我这次行动肩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如果全国人民都以各位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家努力奋斗,协助我完成这一重大责任,实现我们理想的真正的中华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国血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就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后死者的莫大羞辱啊!

2.这段文字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在这里反复勉励国人,号召国人起来战斗。看看作者是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

…… 先记叙邹君求序的事,再陈述时局艰难,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

五、阅读课文、疏通文句

1、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梳理文章的内容。

2、根据课文大意,概括课文各段主要内容

可着重议论下列问题:

(1)黄花冈“起义”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作者却要强调它与成功的“武昌之役”是“并寿”的呢?

(提示:黄花冈“起义”虽没有成功,但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鼓舞了革命党人的士气,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所以说没有黄花冈的“起义”,也就没有武昌革命的胜利。)

(2)作者一再表示“痛”心,“痛”在什么地方呢?

(提示:“痛”在烈士们的牺牲是革命的巨大损失;“痛”在烈士们对革命作出巨大的贡献,而我们不能把他们的事迹完整地记录下来,有的烈士甚至连姓名也考查不出来;“痛”在自己在三十年前所提倡的主张还没有实行,有负于先烈。)

(3)作者写这篇序文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哀悼为革命而牺牲的英雄烈士们;赞扬他们对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勉励革命党人和全国同胞继承先烈的遗志,共同奋斗,达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目的;提醒民国建立以来,一些革命目标尚未实现,同志尚须努力。)提示: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黄花冈“起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赞颂)

第二段,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烈士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悲痛)

第三段,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略》传世而不朽。(点明写序的原因---激励)

六、写作特色(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文章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

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第三段则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

总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苏教版第四册教案

浦培根

2、这篇书序用语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蔑视之意显然;菁华、碧、浩气,表彰之情可掬。

3、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琅琅上口。

4、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也使这篇序显得更有文采。七.小结。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

八、练习:

(1)解释下面各组加点词,看看哪些意思是相同的,哪些意思是不同的。

满清末造(末年)

民国肇造(刚建立)

顾自民国肇造(但是)

环顾国内(看)

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总督,名词

时予方以讨贼 督师桂林(统帅,动词)

予为斯序(写)

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替)

草木为之含悲(因为)

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传记,名词

可传世而不朽(传下去,动词)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语法现象

①全国久蛰之人心(蛰伏,名作动)

②与武昌之役并寿(永存,形作动)

③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惊,使......泣,使动用法。)

④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通“倡”,通假字)

(3)下列句子各省略了什么?

①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省略介词“于”)

②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省略介词“于”)

③()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为最(省主语“革命党人”)3

第二篇: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及说课稿(范文)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背景知识】

你了解序言、赠序、导言这几种文体吗?

序言是写在书籍正文前边的文章,又称序、前言、序文等。这是文章体裁的一种。最早时多列于书末,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一般置于书前,而称附于书末的为跋,或称后记。古人写诗词,前面所加的说明文字也叫“序”。序言一般由书稿作者本人撰写,多是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如鲁迅的《〈呐喊〉自序》。也有的由别人撰写,多是介绍和评论书的内容,如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部作品的序言不一定只有一篇,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就有七篇序。一般说来,书再版一次就可以有一篇序。

古人送别以诗相赠,将诗收集在一起后,所加的说明文字,称为“赠序”。如唐代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之人士„„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虽然并不附加于赠诗的前后,也都叫赠序。内容多为推崇、赞许或勉励之意,已和赠序的原意不完全相同。赠序不同于序言,序言针对的是书籍或诗文,而赠序所面对的是送别的人。它是写作者和对方的友谊、关系,表达对对方的期望和关心等。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导言又称导论、绪论等,它是在书籍开头部分概要地向读者介绍有关这本书的主旨、内容、体例等的,但与序言不同。序言的内容宽泛,对原作内容是否具体说明、对内容介绍的多少都没有明确要求;而导言的主要篇幅必须介绍原作的主旨及内容。序言写作无定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或兼而有之,都是可以的;而导言则侧重议论、说明。文学作品一般有序言而无导言。学术著作有导言,还可有序言。学术著作再版几次可以有几篇序言,但导言只有一篇。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俊格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士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继述”“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关于作者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恩来人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疯狂地侵略中国的时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促使孙中山走上革命的道路。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一开始就是与帝国主义利益相对立的。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认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摸索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一种表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政府的斗争,他一心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幻想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帮助下,完成革命事业,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幻想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使中国革命出现了全新的形势。在新形势下,在反复实践中,孙中山勇于接受历史教训,大胆抛弃旧的认识,不断克服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妥协。革命后期,他不顾国民党右派和各种反动势力的阻挠、破坏,坚决联合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依靠工农大众,与中国共产党人携手密切合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奋斗,对推动当时的革命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

辛亥广州起义简介

为了振兴中华,将祖国从帝国主义的瓜分危机和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发动的多次起义,都失败了。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秘密会议,黄兴、赵声和南洋同盟会会员代表多人出席。筹议集中力量,再一次在广州发动起义,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清政府作最后一搏。会议决定挑选青年革命志士五百人为“先锋”(敢死队),联合倾向革命的新军和会党,共同发难。会后,南洋和美洲各地华侨积极认捐,不少人变卖财产,毁家资助,共承担起义经费达港币18.7万元之巨。至1911年1月底,黄兴在香港成立统筹部,统一领导起义的准备活动,并派人联络广西、上海、湖北、湖南各地的革命党人。4月23日,黄兴离港赴穗,住小东营五号机关,定于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起义。当时革命党人中洋溢着杀身成仁、捐躯报国的激情,不少人都给亲人写下了激昂壮烈、义无反顾的绝命书,表达了他们激昂的斗志,崇高的情怀。起义前夕,国内各省许多青年都纷纷云集广州,不少海外青年,特别是在日本的留学生,闻讯即自动返国,奔赴前线。战斗中青年们非常勇敢,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来执信胸腿负伤,血透外衣,仍奋勇争先。战前因试制炸药而断了一臂的喻培伦,战斗中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奋勇当先,所向披靡,后因弹尽伤重而被捕。受审时他对清吏说:“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其他不少被捕的革命斗士都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计。检查遗骸,共得72具。革命党人潘达微为之营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这次起义牺牲了80多位同志,许多是从各省调集来的精英和才识卓越的留日学生。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革命党人的坚毅不拔的伟大精神,激励了全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当年秋天,起义领导人黄兴为纪念广州起义烈土写了一首《蝶恋花》:

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

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革命队伍中的确出了“鼠子”。本来在起义时兵分四路,有一路因出了内奸,弹药未全运出,有枪无弹,不敢发;有两路指挥者临阵退缩,也未敢动。只有黄兴亲自率领的一路(主力)一百几十人直冲总督府,终因寡不敌众而败。

【阅读指导】

1921年12月4日,孙中山到达桂林,要讨伐军阀徐世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此时的孙中山肩上担负着讨贼兴师的重任。正值此时,邹鲁请求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序,所以,孙中山写的这篇序文,是序文,更是一篇借烈士的鲜血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战斗檄文。文章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恰当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无论是写辛亥广州起义,还是写烈士墓碑的修建以及论述撰序的目的,字字句句饱含着“痛逝者”的深情,而叙事、议论和抒情,又都以“勖国人”为目的。

第1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赞扬了革命党人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并对黄花岗起义的价值予以高度的评价。该段以“然”字为转折,分成两层。第一层赞颂了革命者坚毅不挠的斗争精神,突出了黄花岗起义的死伤之惨重:“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革命党人前仆后继,损失是十分惨重的。这一层在对革命者礼赞的同时,也饱含作者巨大的悲痛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之情。第二层笔锋一转,肯定这次起义的价值,表达方式由叙述转入了抒情。“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采用对偶、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士们的冲天豪气,他们不畏死亡,正视鲜血,其革命豪情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孙中山把这次起义作为武昌起义的序幕,评价其价值足“与武昌之役并寿”。作者的感情也由沉痛走向了高昂。

第2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在本段中,作者的笔锋再转,以“顾”字为始,又由上文的高昂转入了悲痛。悲痛的原因是,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应有的流传。“七年”、“十年”两个时间概念,表明给烈士修墓、编纂事略的时间跨度之长。“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的类比,表达了对有些烈士的史料不足的情况的痛惜。烈士们受冷落的境况和上文所写的黄花岗起义的价值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在段末以“滋可痛已”的强烈感叹传达出了他的悲痛之情。

第3至4段是本文的第三部分,叙说了作者作序的目的所在,是本文的重点。作者意在激励人们发扬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建立中华民国的理想,从而使烈士事略能够永远流传于世。开头一句是第一层,简说了邹君求序一事。然后陈述时局:一方面,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另一方面,自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不获实行,表明自己的责任在这个非常环境中非常重。第三层是一组正反对比,先从正面陈说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性,然后从反面论说仅仅对革命者的遗事空发感慨是无济于事的,号召人们为国奋斗。第4段是第四层,点明了文章写作主旨,即痛逝者,勖国人。

本文感情色彩十分浓烈,对黑暗势力的憎恶,对革命者的敬仰,通过“贼氛”、“菁华”、“浩气”等词语体现出来。文章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主次分明,第1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2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第3段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多用排偶句,整散结合,适于诵读。全文中心突出,情理并茂,文采斐然。

【思考与探究】

请你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可以指导学生好好体会。文章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第三段则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总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勋国人”之理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

2.这篇书序用语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蔑视之意显然;“菁华”、“碧血”、“浩气”,表彰之情可掬。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琅琅上口。此外,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也使这篇序显得更有文采。

【相关资料】

补充注释

1.“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嗷,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跪路者屡”:“造”即时代,区别于下文“民国肇造”中作建立解的“造”。“艰难险城”与“顾路者屡”,当主要指革命党人发动和组织的1895年10月广州起义,1904年11月长沙起义,1906年底萍。测、难起义,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同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同年9月钦州、廉州防城起义,同年12月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钦州起义,同年4月河口起义,包括1910年2月和1911年4月两次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是在第二次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等大小多次武装起义的均归失败和革命党人的不断牺牲。“贼”,指满清反动统治者,区别于下文“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中指北洋军阀的“贼”。

2.“碧血”语出《庄子·外物》中“谷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之句;后多用它来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3.“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变乱”,系指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把政权交给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夭折;1913年3月坚持“共和”制度的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宋教仁被袁世凯的亲信赵秉钩、洪达祖派遣的特务武士英所刺杀;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并于1915年12月公然宣布恢复帝制,自称为“皇帝”;1917年7月段棋瑞导演张勋复辟的丑剧;1917年7月开始的护法运动支持了仅一年又告失败,以及段棋瑞、徐世昌、曹银、吴佩罕、张作霖等新老军阀的连年混战等情况。

4.“史载田横事”:田横(?一前202),秦末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人,本齐国贵族。秦朝末年,从兄田膻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军所破,投奔彭越。汉朝建立,率徒党五百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命他去洛阳,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加诛焉!”横被迫前往。途中他顿悟自己“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奈何北面事之?”不愿称臣,于是自杀。留居海岛的五百余人闻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上述事情在《史记》与《汉书》中均有记载。

5.“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三十年前”是一个约数。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人会盟书上的“驱除动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满清帝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在《民报》(同盟会机关报)发刊词中,才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鲜明地举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不是孙中山革命伊始就一下子完整地提出来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1923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更进一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的三民主义。

6.“此行”:即指率师北伐之举。

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

(1924年5月2日)

孙中山 学生诸君:

诸君今晚在岭南大学盛设筵席,开黄花岗的纪念会。我对于诸君是有无穷希望的。诸君现在求学时代,便知道纪念黄花岗的七十二烈士①,此时的志向,当然是很远大。推到将来毕业之后,替国家做事,建功立业,前程更当然是无可限量。何以由于这个纪念会,便知诸君的前程是很远大呢?诸君今晚为什么要来纪念黄花岗的七十二烈士呢?就当时的事业说,七十二烈士所做的事,是失败的,不是成功的。十四年前的今日,是七十二烈士为国流血的一日,是革命党惨淡悲歌的一日。所以这个三月十九日,就是七十二烈士失败的一日,我们还要来纪念,所纪念的是在哪一点呢?是不是要纪念他们的失败呢?失败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纪念呢?我们现在所纪念这一点,不是在他们当时事业的成败,是在那一般烈士当时所立的志气。

七十二烈士在当时立了什么志气呢?我们虽然不能立刻知道他们的志气,但是由于他们失败了,便断头流血,牺牲性命,由此便可知道他们的志气,最少的限度,是不惜自家性命,不管权利幸福,要做一件失败的事。当时起义的情形,是各省革命同志约了几百人集中到广州,想用那几百人,能够攻破制台衙门和水师行台,占领广州做革命的策源地,再和满清去奋斗。至于敌人的军队,有新军,有满洲的驻防军,有提督所统带的水陆军,总共有几万人。革命党不过是几百人,用几百人去打几万人,那般烈士知道要得什么结果呢?就当时敌众我寡过于悬殊的情形相比较,那般烈士事前,明知道是很危险的。既是明知道那件事的极危险,他们还是决心去做,可见他们的用心是很苦的,立志是很深的。他们为什么用心要这样苦呢?因为看见了当时四万万人处在满清专制之下,总是说满清的皇恩浩荡,宽仁厚泽,毫不知道被满清征服了两百多年,做了两百多年的奴隶,人人都是醉生梦死。这些人民的前途之生存,是更危险的。因为看见了这种种危险,所以明知道后果是失败,还要去做。所存在的希望是什么呢?就是以身殉国,来唤醒一般醉生梦死的人民。要四万万人由于他们的牺牲,便可以自己觉悟,大家醒过来,为自己谋幸福。所以七十二烈士为国牺牲,以死报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国,所立的志气就是要死后唤起中国的全体国民。由于他们立的这种志气,便可以知道他们在当时想做那番事业的心思,就是要为四万万人服务。他们在专制政体之下,昏天黑地之中,存心想为四万万人服务,没有别的办法达到目的,想到无可奈何之时,便以死来感动四万万人,为四万万人来服务。做革命事业,在七十二烈士虽然是失败,但是他们死得其所。在我们后死的人看起来,还可以说是成功。所以我们今天来纪念,就是纪念他们当时的志气,纪念他们以死唤醒国民,为国服务的志气。七十二烈士在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想唤醒国民,为国服务,虽然是死了,但是由于他们死了之后,不到五个月便发动武昌起义,推倒满清,打破专制,解除四万万人的奴隶地位。这就是七十二烈士以死唤醒国民,为国服务的志气,达到了目的。

演说家的风采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我们今天来纪念他们,便应该学他们的勇气,更加扩充,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诸君是学者,是有知识阶级,知道人类的道德观念,现在进步到了什么程度?古时极有聪明能干的人,多是用他的聪明能力,去欺负无聪明能力的人。所以由此便造成了专制几种不平等的阶级。现在文明进化的人类,觉悟起来,发生一种道理。这种新道理就是有聪明能力的人,应该要替众人来服务。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七十二烈士有许多是有本领学问的人,他们舍身救国,视死如归,为人类来服务的那种道德观念,就是感受了这种新道德的潮流。诸君今晚来纪念七十二烈士,要知道不是空空的来纪念,要学他们的志气,尤其要学他们的道德观念。

诸君要学他们的道德观念,是从什么地方学起呢?简单的说,就是要从学问上去学起。诸君现在求学的时候,便应该以今晚学起,爱惜光阴,发奋读书,研究为人类服务的各种学问。有了学问之后,便要立志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像七十二烈士一样,虽至牺牲生命亦所不惜。切不可用自己的聪明能力去欺负人类,破坏国家,像那些无道德的官僚军阀之行为。并且要步七十二烈士的后尘,竭力去铲除这些防止国家社会中新道德之进步的大障碍,才是黄花岗气节的纪念。并望诸君把这个纪念,记在心头,永远勿忘。

注释:

本文选自《口才、演讲》(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①〔黄花岗的七十二烈士〕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举行的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会议,决定在广州发动起义。会后,孙中山到华侨中筹募军饷,黄兴等到香港准备发动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130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起义军奋战一昼夜,终因伤亡过重被迫撤退。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装逃脱,喻培伦、林时爽、林觉民等86人(一说100多人)死难。后经广州人民收敛遗骸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这是孙中山先生面向岭南大学的全体学生,为纪念黄花岗牺牲的七十二烈士而做的一次演讲。文章开篇便提出此时缅怀这些烈士的意义,不在于其成败,而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志气。然后用切实的数字和事例,赞美了烈士们以身殉国的勇气,指出正是他们的牺牲唤起了国民的觉醒,号召青年学子向他们学习,为国家的新生挺身而出,“虽至牺牲生命亦所不惜”。全文感情沉痛而昂扬,文意顺畅自然,文势一泻千里,学习时不妨大声朗读,细细品味。

碧血黄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碧血黄花”,象征着“三二九”广州起义死难烈士的革命精神。

收葬烈士遗骸的同盟会会员潘达微,为葬地命名“黄花岗”。他在营葬后因受到广州《国事报》的恶意攻击,毅然在自己主编的《平民报》上公开发表消息,并写上了一条不卑不亢而含蕴着悲愤的标题:“谘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这是“黄花岗”一名首次出现在报纸上。辛亥年的秋天,黄兴为哭悼烈士而填写的《蝶恋花》词,落笔即点出“黄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花”:“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1912年5月15日,鼎革后的南京各界举行黄花岗之役死难烈士追悼大会,黄兴亲撰挽联道: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碧血”和“黄花”,在这里并用起来,既相称而又自然。以后合为“碧血黄花”一词,显得十分凝练。它是对烈士最崇高的称颂。

《庄子》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史书对苌弘的事迹记载不多,但是,碧玉的赋性坚贞,血化为碧,显示着有一种刚烈的气质。“黄花”在文学上专指菊花,它的傲霜节操,千古同赏。晋代诗人陶渊明是以爱菊著称的。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人,在龚自珍的眼中决不是隐者,他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得阳松菊高。”陶渊明写过“秋菊有佳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真是“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历代对菊花的称颂不绝。宋代诗人梅圣俞说“唯菊不畏霜,淡艳如有德”,韩琦诗说“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都是以黄花比拟节烈的名句。苏轼在他的全部诗作中,只有一联写了菊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联的下一句诗就深得菊花的神髓,千百年传诵不衰。即此可见“碧血黄花”的含蕴。

辛亥“三二九”革命党人,为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为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同盟会宗旨,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幸福,或浴血战斗,视死如归,壮烈成仁;或蔑视清廷的鹰犬,大义凛然,慷慨陈词,从容就义。黄花岗上,埋骨七十二,而死难的烈士经查实的共八十六人。据史料统计,其中有工人十六人,农民十九人,工农共三十五人,占烈士总数百分之四十以上。工农选锋(起义的敢死队称为选锋队)的壮烈事迹非常感人。许多在同盟会创立早期就相继加盟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一群爱国的留学生,被孙中山和黄兴视为同盟会的菁华,他们意气磅礴,决死赴难。陈更新诗说:“乾坤正气销磨尽,昔日将军有断头。”烈士的志节,称以“碧血黄花”,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黄花岗这一片烈士墓地,在1911年11月10日(辛亥年九月二十日)——广州宣告光复的第二天,群众就自动地前往祭奠。据收进《广东辛亥革命史料》署名“大汉热心人”辑录的《广东独立记》,记载这一天的情形说:

魂兮归来。省港男女共三十余人,预备生花、炮竹,挽联数对,同赴黄花岗拜祭各义士坟墓,有为之下泪者。祭毕,各折松枝以归,留为纪念云。

又在广州光复后十日,由同盟会广州支部发起的公祭黄花岗,赴祭的达十数万人。

辛亥革命后,很快就出现袁世凯这样的窃国大盗;孙中山先生艰难地进行“二次革命”而失败了。在扰攘的十多年间,南方有桂系军阀的捣乱和粤军内部的叛变,北方有盘根错节的奉、直军阀的专横祸国。这使孙中山先生深深忆念辛亥革命时党人的革命精神,他撰写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显示他多么渴望重新唤起黄花岗死难烈士的一代雄风。

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黄花岗许多凭吊者对当年死难烈士有无限的追忆。曾经是潘达微主编的广州《平民报》,在1919年的黄花岗八周年祭出版的纪念特刊,刊登的陈珩白所填《凤凰台上忆吹箫》一阕,写得悲凉感慨:

春事阑珊,落花飞絮,清明寒食凄其。听几声啼鴂,旧恨参差。回首河山欲醉,残照里,雨细风斜。怀先烈,珠江潮咽,越秀霞迷。

萋萋,这荒冢也,七十二忠魂也动幽悲。念壮心难已,空吊丰碑。惟有垂杨依旧,应使我、无限徘徊。徘徊处,从今奋袂,只手扶危。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的黄花岗烈士的英概,毕竟是往迹了。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在国共合作下,开拓了新的局面。黄花岗的历史风云又递变到不同性质的大革命的史页。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最有意思的是给黄花岗命名的潘达微先生,被他亲手殓埋的烈士,始终萦绕在梦魂里。1925年重阳节,他在香港画了一幅《秋菊图》,题上一首诗道:

一夜秋风起,黄花照眼明。莫愁霜露冷,好梦是凄清。

又在1927年的黄花岗起义纪念日,他画了一幅《黄菊红棉图》,题句道:

吾粤两般千古事,黄花开后又红花。

这位老同盟会员对辛亥革命广州起义的不朽事业何等追念,他期望着傲霜的黄花开过之后,火焰般的迎春红花遍布祖国大地。

广州的两大烈士陵园,一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一是红花岗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陈毅诗说:“最是人民革命好,黄花岗连红花岗。”不仅是说两个陵园的地段相接近,而且是说两个革命时期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关系。

(选自徐续编著《黄花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译文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凭着他们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国民的敌人战斗,遭遇多次挫折,牺牲十分惨烈,最严重的是1911年3月29日围攻两广督署的战役,我党菁华在那次行动中被付之一炬,损失应该说是很大了。但是,这场战役,碧血横飞,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之悲伤,风云也改变了颜色,全国蛰伏很长时间的民心,一下子被振奋起来,他们所积蓄的怨恨和愤怒,就像怒涛冲向沟壑,不能被遏止压制,不到半年时间,武昌革命因此而成功,那么,这场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和武昌起义一同永垂不朽了。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变乱一个接一个地出现,黄花岗上的座座坟墓,也被湮没在荒烟蔓草中了,到了1918年,才开始修建坟墓,1921年的时候,才开始编纂他们的事略;但是,七十二位烈士,有的有记载,但是并不详尽,有的仅仅留下了姓名却没有事迹可考,甚至有的已经连姓名都无从知晓了,就像历史上记载的田横五百壮士自刎一事,即使是善于为游侠作传的司马迁,也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了,这是多么让人悲痛的事情!

邹海滨君让我为他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写序。这时,我正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率军队,环顾国内,北洋军阀气焰嚣张,局势**的状况,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我在30年前就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曾经让先烈们不惜牺牲生命来争取,但今天看来,它们并没有获得施行,那么,我这次行动所担负的责任的重大,应该远远超过了30年前。如果国人都以各位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家奋斗,帮助我完成这项重大责任,让我们理想中的真正的中华民国变为现实,那么,这一部开国血史,可以流传后世,永垂不朽;否则,就不能承继先烈们的遗志并且将它们发扬光大,而只能徒然感慨他们留下的事迹,这确实是苟活在世界上的人的羞耻。

我写下这篇序,来痛悼逝世的人们,并希望能够勉励读到这本书的国人。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教版的必修四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编写的,准确反映了新标准的精神和思想。并且构建了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选入的课文更是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突出高雅的进步的精品文化,又注意选入文质兼美的通俗作品。而且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本,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探索学习方法,留足空间,增加弹性,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是苏教版的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中第二个板块“英名与事业”的第三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在马克思墓前讲话》和《我有一个梦想》,前一篇是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所写的悼词,对马克思医生作精要总结并给以极高评价,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继续奋斗。后一篇是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的演说词,强烈抗议黑人所遭受的不平等遭遇。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习这篇序言,就能更好的理解理想的重要性,更能理解黄花岗烈士的牺牲精神,作者在这篇序文中,怀着满腔的革命激情,热情赞颂了黄花岗烈士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的泛滥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发扬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所以这篇课文安排一课时,以学生自读为主。

二、解读学生

高中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刚进高一时的基础比较薄弱,不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还延续初中学习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而高中的语文学习,古文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一块。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的议论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议论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我把这篇书序的三维目标定为: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和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3.能力培养目标: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学生对于记叙、抒情和议论能区分清楚,关键在于学习作者如何把三者融合起来,句中融情、字字融情。所以把这点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的写作目的及本文的写作意义。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勖国人”,到结尾才点出来,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篇书序的意义及影响,必须结合历史背景,补充相关历史知识。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教师的引导点拨要恰到好处,通过学生自己的研读和赏析,有所感悟和体味。因此把教学方法设计为:

点拨法 研读法 赏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对于八十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是不熟悉的,直白的历史不能让他们感受到那次起义的惨烈。通过同为起义参与者黄兴写的词导入,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投影:

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

这是民主革命以及黄花冈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黄兴,为纪念广州起义烈士写的一首词。当年,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对黄花冈起义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决定4月13日(农历3月15日)首先在广州起义,然后向北进军。但是快到起义的日期了,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二、解题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学习的第一篇书序,所以对序这种文体的概念要了解清楚。而且必须搞清楚《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是邹海滨所写,书序为孙中山先生所写。

序文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写的序言。

三、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正确理解文章大意是理解文本内涵的重要一环。本文是上世纪初所写,字词方面的障碍不是很大。通过课前预习,完全可以疏通大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通过课堂上的检测,把个别难懂的字词通过老师强调,加深印象,巩固知识,为进入文本研习打好基础。

1、生字词辨析

巇(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抔(pòu):用手捧东西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踬(zhì):①被东西绊倒,②跌倒;失败 肇(zhào):①发生;引起,②开始

杌陧(wù niè):(时局、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蛰(zhé):像动物冬眠一样隐居起来

2、解释字词

踬踣者履:跌倒,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直:简直;惊、泣:使动用法,使„„震惊,使„„哭泣

与武昌革命并寿:一同永垂不朽。

顾自民国肇造:开始建立

不能继述先烈遗志:继承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勉励

3、翻译句子

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履,死事之惨。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并寿。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四、课文研习

新课标中这样规定: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对于文章大意了解之后,通过老师的点拨,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赏析和鉴赏,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区分清楚黄花岗起义的时间和书序的写作年代是不同的,通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是谁写的?

应答邹海滨,而不是孙文。孙文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写了序。

2、孙先生的《序》写于哪一年?

根据课文中'延及七年'、'十年''督师北伐'等推算。这篇序写于1921年。

换位思考,更好的让学生进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如果你是孙先生的秘书,要你代写这篇序言,你将写什么?

学生回答多种多样,有说写起义的经过,有说写赞烈士精神,有说写成书情况,有说写继承先烈遗志„„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答案为主。在此环节中,老师适当补充相关典故“碧血”和“史载田横事”,不光扩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能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所以不能少。

4、那么孙先生在本序中到底写了那些内容呢?这是我们要从课文中去寻找的答案。

低声快读课文,找出孙先生写了哪几点?并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5、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计。检查遗骸,共得72具,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孙先生是如何来描述当时起义的情景的呢?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其损失可谓大矣。这次起义牺牲了80多位同志,许多是从各省调集来的精英和才识卓越的留日学生,所以是“为最”“菁华付之一炬”。作者的感情是很悲痛的。

6、第一小节除了记叙起义的情况之外,还写了其他内容没有?请学生归纳。

学生:这次起义的价值。

作者是如何评价这次起义的呢?

学生:“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并寿”。(老师补充: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这次起义在全国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中有没写道呢?

学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不可遏抑。

7、请你归纳本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述黄花岗起义死伤惨重,赞革命者不挠精神,肯定起义价值。

作者并未被这巨大的悲痛所压倒,“然”字笔锋一转,给这次战斗以极高的评价,并抒发了自己对烈士深挚的赞颂之情。这里,作者的感情进人了另一高潮。“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士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才令“久蛰之人心”大为振奋,使他们千年的“怨愤”,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才在不长的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黄花岗起义是武昌起义的序幕,有了“斯役”,才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巨大胜利!段末作者再次满腔热忱地肯定“斯役”的伟大意义及深远影响,它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在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8、本文的写作距离黄花岗起义已经过了十年,为何过了这么久才有相关史实的记载,学生肯定会有疑问。而孙先生在此文中不光沉痛悼念烈士们,更借此激励国人,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来,所以这点老师一定要着重分析强调。并补充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三段:既然黄花岗起义价值如此之高,烈士们可歌可泣的精神也让我们动容,所以我们要勿忘先烈遗志并继承先烈遗志,这是顺理成章的,这时作者的感情应该进入最高潮。为什么要发扬先烈们的精神呢?请你从文中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归纳。

学生:一个原因是当时国内的环境,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另一个原因是先烈们的理想还未实现,真正的中华民国还未实现。(老师补充: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

9、在学习中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文章结尾点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10、第二段,烈士们的事迹因时局纷乱而不能流传的时候,孙先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学生:滋可痛已!巨大的悲痛,和第一小节形成对照。

1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那些革命志士们的理想是为国家为人民,他们不计酬劳,更不会在乎环境的恶劣,他们随时准备为国牺牲,死后可能被抛尸荒野,死无全尸,更有甚者连名字也未留下,你觉得他们的行为值得吗?新世纪的高中生对于理想更现实,他们更愿意紧跟时代的潮流,而不是去谈理想谈奉献。借此机会,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体会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

孙先生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矣,全国人民都记住他,我想他此生无憾了,但是还有一些英雄人物,他们离去之后化作尘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比如象田横事?比如黄花岗烈士们?你们觉得他们值得吗?(补充五百壮士追随田横自杀的故事)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十分热烈,他们畅所欲言,因为这个话题与他们联系紧密,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有很多憧憬和想法。

老师总结:他们的忠于自己的理想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不管史书有没记载,我想真正的英雄是不会在乎自己是否被史书记载这样的事情。而且广大人民会记住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人民所认可才是最大的价值。

12、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主题思想

作者在这篇序文中,怀着满腔的革命激情,热情赞颂了黄花岗烈士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的泛滥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发扬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13、这篇书序在写作上有其特色,也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对于写作手法的运用学生已经掌握了,此环节是进行归纳和总结,理清思路,加深印象。

总结写作特色

①.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可以指导学生好好体会。文章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第三段则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总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

②.这篇书序用语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蔑视之意显然;“菁华”、“碧血”、“浩气”,表彰之情可掬。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琅琅上口。此外,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也使这篇序显得更有文采。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五、延伸和扩展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新课标中也非常注重此环节的设计。通过此次练习,不光是巩固学生本课所学知识,更是开拓学生视野,掌握技能和技巧的重要途径,所以我采用了林觉民的绝笔信,他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同时通过练习训练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学会思辨。

五、板书

赞颂斗争精神 述黄花岗起义死伤惨重(记叙)

评价不朽价值 赞革命者坚毅不挠,肯定起义的价值(抒情、议论)

时局动荡,烈士事迹不得流传(记叙)

抒发悲痛之情 略叙邹君求序之事(记叙)

激励人们 详写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责任(议论)

为国奋斗 正反阐述发扬先烈精神的重要(议论)

点明“为斯序”的目的,突出写作主旨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三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缅怀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在清明节过后的特殊日子,4月23日,在系辅导员的指导下,我们来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缅怀当年牺牲的烈士亡灵。

陵园中苍松翠柏,繁花怒放。1911年4月27日,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血战一昼夜,不幸失败,同盟会骨干成员牺牲百余人。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红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下车后,我们从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的墓坊而入,行经长长的主墓道和“默池”,来到主祭台前。在进行仪式前,我们集体在祭天前照了合影,留下了这一历史时刻。仪式开始了,整个仪式是由系辅导员王伊琴老师主持,而吴彩霞同学也向我们介绍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历史,回顾了革命先烈们为祖国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追溯完历史,几个同学宣讲这次活动的感想和意义,话虽短,却代表每个人心中的感激。最后,由其中3名同学为烈士们鲜花,代表我们集体的感激之情。解散了,我们环绕七十二烈士墓一圈以瞻仰烈士墓,站在高大、厚重的纪念碑前驻足仰望,表达了我们的崇高敬意。

在烈士墓的参观下,我发现“七十二烈士之墓”上面有个钟,后面有座自由女神像,想着为什么是美国的自由神像,当我迷惑时,旁边的老者说:早初女神右手是举着一个铁锤,象征着“警钟长鸣”之意,而后来文化大革命时期女神像遭到彻底毁坏,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新的自由女神像,右手拿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火炬,是自由之光,左手里拿的是<<美国独立宣言>> 象征解放。原来,这又是一段历史。往下看,女神像下面是72块石碑,代表着72个烈士的亡灵。这石碑上刻有72名烈士的名字和籍贯,我深想,其实黄花岗起义牺牲的烈士何止72名…..本次扫墓活动对同学们的教育意义重大,不但缅怀了先烈,更激励了同学们要自觉地学习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发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永葆革命本色。

我看向蓝天,发现在烈日的照耀下,我们的生活,何其灿烂。

第四篇:《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说课稿及教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说课稿及教案

本文来自:说课稿网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晚上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二、说教材

苏教版的《必修四》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编写的,准确反映了新标准的精神和思想。并且构建了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选入的课文更是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突出高雅的进步的精品文化,又注意选入文质兼美的通俗作品。而且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本,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探索学习方法,留足空间,增加弹性,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是苏教版的《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中第二个板块“英名与事业”的第三篇,是一篇自渎课文。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在马克思墓前讲话》和《我有一个梦想》,前一篇是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所写的悼词,对马克思医生作精要总结并给以极高评价,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继续奋斗。后一篇是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的演说词,强烈抗议黑人所遭受的不平等遭遇。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习这篇序言,就能更好的理解理想的重要性,更能理解黄花岗烈士的牺牲精神,作者在这篇序文中,怀着满腔的革命激情,热情赞颂了黄花岗烈士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的泛滥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发扬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所以这篇课文安排一课时,以学生自读为主。本文来自:试题 三.说学情

高中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刚进高一时的基础比较薄弱,不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还延续初中学习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而高中的语文学习,古文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一块。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的议论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议论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我把这篇书序的三维目标定为: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和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3.能力培养目标: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学生对于记叙、抒情和议论能区分清楚,关键在于学习作者如何把三者融合起来,句中融情、字字融情。所以把这定为教学重点

五、说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六、说教学难点

本文的写作目的及本文的写作意义。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勖国人”,到结尾才点出来,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篇书序的意义及影响,必须结合历史背景,补充相关历史知识。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教师的引导点拨要恰到好处,通过学生自己的研读和赏析,有所感悟和体味。因此把教学方法设计为:点拨法 研读法 赏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对于八十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是不熟悉的,直白的历史不能让他们感受到那次起义的惨烈。通过同为起义参与者黄兴写的词导入,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投影:

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

这是民主革命以及黄花冈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黄兴,为纪念广州起义烈士写的一首词。当年,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对黄花冈起义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决定4月13日(农历3月15日)首先在广州起义,然后向北进军。但是快到起义的日期了,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课题解读

本文来自:教案网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学习的第一篇书序,所以对序这种文体的概念要了解清楚。而且必须搞清楚《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是邹海滨所写,书序为孙中山先生所写。

序文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写的序言。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正确理解文章大意是理解文本内涵的重要一环。本文是上世纪初所写,字词方面的障碍不是很大。通过课前预习,完全可以疏通大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通过课堂上的检测,把个别难懂的字词通过老师强调,加深印象,巩固知识,为进入文本研习打好基础。

1、生字词辨析

巇(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抔(póu):用手捧东西

踬(zhì):①被东西绊倒,②跌倒;失败

肇(zhào):①发生;引起,②开始 杌陧(wù niè):(时局、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蛰(zhé):像动物冬眠一样隐居起来

2、解释字词

踬踣者履:跌倒,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直:简直;惊、泣:使动用法,使„„震惊,使„„哭泣 与武昌革命并寿:一同永垂不朽。顾自民国肇造:开始建立 不能继述先烈遗志:继承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勉励

3、翻译句子

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履,死事之惨。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并寿。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课文研习

新课标中这样规定: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对于文章大意了解之后,通过老师的点拨,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赏析和鉴赏,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区分清楚黄花岗起义的时间和书序的写作年代是不同的,通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是谁写的?

应答邹海滨,而不是孙文。孙文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写了序。

2、孙先生的《序》写于哪一年?

根据课文中“延及七年”、“十年”“督师北伐”等推算。这篇序写于1921年。换位思考,更好的让学生进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如果你是孙先生的秘书,要你代写这篇序言,你将写什么?

学生回答多种多样,有说写起义的经过,有说写赞烈士精神,有说写成书情况,有说写继承先烈遗志„„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答案为主。在此环节中,老师适当补充相关典故“碧血”和“史载田横事”,不光扩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能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所以不能少。

4、那么孙先生在本序中到底写了那些内容呢?这是我们要从课文中去寻找的答案。低声快读课文,找出孙先生写了哪几点?并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5、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计。检查遗骸,共得72具,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这次起义牺牲了80多位同志,许多是从各省调集来的精英和才识卓越的留日学生,损失十分惨重。孙先生是如何来描述当时起义的情景的呢?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其损失可谓大矣。这次起义牺牲了80多位同志,许多是从各省调集来的精英和才识卓越的留日学生,所以是“为最”“菁华付之一炬”。作者的感情是很悲痛的。

6、第一小节除了记叙起义的情况之外,还写了其他内容没有?请学生归纳。学生:这次起义的价值。作者是如何评价这次起义的呢? 学生:“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并寿”。(老师补充: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这次起义在全国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中有没写道呢?

学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不可遏抑。

7、请你归纳本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述黄花岗起义死伤惨重,赞革命者不挠精神,肯定起义价值。

作者并未被这巨大的悲痛所压倒,“然”字笔锋一转,给这次战斗以极高的评价,并抒发了自己对烈士深挚的赞颂之情。这里,作者的感情进人了另一高潮。“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士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才令“久蛰之人心”大为振奋,使他们千年的“怨愤”,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才在不长的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黄花岗起义是武昌起义的序幕,有了“斯役”,才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巨大胜利!段末作者再次满腔热忱地肯定“斯役”的伟大意义及深远影响,它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在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8、本文的写作距离黄花岗起义已经过了十年,为何过了这么就才有相关史实的记载,学生肯定会有疑问。而孙先生在此文中不光沉痛悼念烈士们,更借此激励国人,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来,所以这点老师一定要着重分析强调。并补充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第三段:既然黄花岗起义价值如此之高,烈士们可歌可泣的精神也让我们动容,所以我们要勿忘先烈遗志并继承先烈遗志,这是顺理成章的,这时作者的感情应该进入最高潮。为什么要发扬先烈们的精神呢?请你从文中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归纳。

学生:一个原因是当时国内的环境,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另一个原因是先烈们的理想还为实现,真正的中华民国还未实现。(老师补充: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

9、在学习中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文章结尾点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10、第二段,烈士们的事迹因时局纷乱而不能流传的时候,孙先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学生:滋可痛已!巨大的悲痛,和第一小节形成对照。

1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那些革命志士们的理想是为国家为人民,他们不计酬劳,更不会在乎环境的恶劣,他们随时准备为国牺牲,死后可能被抛尸荒野,死无全尸,更有甚者连名字也未留下,你觉得他们的行为值得吗?新世纪的高中生对于理想更现实,他们更愿意紧跟时代的潮流,而不是去谈理想谈奉献。借此机会,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体会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

孙先生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矣,全国人民都记住他,我想他此生无憾了,但是还有一些英雄人物,他们离去之后化作尘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比如象田横事?比如黄花岗烈士们?你们觉得他们值得吗?(补充五百壮士追随田横自杀的故事)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十分热烈,他们畅所欲言,因为这个话题与他们联系紧密,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有很多憧憬和想法。

老师总结:他们的忠于自己的理想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不管史书有没记载,事,我想真正的英雄是不会在乎自己是否被史书记载这样的事情。而且广大人民会记住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人民所认可才是最大的价值。

12、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行总结和归纳,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主题思想

作者在这篇序文中,怀着满腔的革命激情,热情赞颂了黄花岗烈士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的泛滥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发扬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13、这篇书序在写作上有其特色,也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对于写作手法的运用学生已经掌握了,此环节是进行归纳和总结,理清思路,加深印象。

总结写作特色

①.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可以指导学生好好体会。文章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第三段则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总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勋国人”之理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

②.这篇书序用语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蔑视之意显然;“青华”、“碧血”、“浩气”,表彰之情可掬。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琅琅上日。此外,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也使这篇序显得更有文采。

延伸和扩展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新课标中也非常注重此环节的设计。通过次练习,不光是巩固学生本课所学知识,更是开拓学生视野,掌握技能和技巧的重要途径,所以我采用了林觉民的绝笔信,他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理解,同时通过练习训练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学会思辨。练习

让我们带着对烈士们的崇敬,走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起义的前三天晚上给妻子留下了一封绝笔信。阅读信的片断,回答问题。(老师补充:参加起义的都是革命党人的优秀分子,林觉民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由日本回国的途中曾说,这次起义如果失败,死伤一定很多,但是自己所以愿意牺牲一切,无非是希望感动国人,同心奋起。如果这个目的能够达到,那就虽死犹生了。起义时,他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他在给父亲的绝笔书中写道:“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充满了为国牺牲的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党人的浩然正气。)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本文来自:教案网

查阅资料(课后),指出下面句子的出处,并翻译。①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 ①称心快意 ②所以敢先汝而死

③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太上之忘情”原意是“休养最高的人,对荣辱得失无动于衷”。作者借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4、作者以怎样的理由劝妻子“勿悲”?妻子陈意映在林觉民的引导下,接受新学,能诗善文。支持丈夫革命,她在读完绝笔信之后,悲痛万分,抑郁过度,于两年后去世。有如此深厚的夫妻感情,林觉民却能抛在身后,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西厢记》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成为夫妻;《孟子》尊敬自己的老人推及到尊敬别的老人,爱护自己的晚辈推及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使动用法,使„„畅快;名作动,在„„先;意动用法,以„„为乐

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决不能超脱尘世,对国事和人民的疾苦不动情,不付诸行动,显示出坚决走民主革命道路的决心。

4、“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板书

赞颂斗争精神

述黄花岗起义死伤惨重(记叙)

评价不朽价值

赞革命者坚毅不挠,肯定起义的价值(抒情、议论)

时局动荡,烈士事迹不得流传(记叙)

引用“史载田横事”比较,抒悲痛情怀(议论、抒情)

抒发悲痛之情

略叙邹君求序之事(记叙)

激励人们

详写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责任(议论)

为国奋斗

正反阐述发扬先烈精神的重要(议论)

点明“为斯序”的目的,突出写作主旨

补充知识

1.“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嗷,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跪路者屡”:“造”即时代,区别于下文“民国肇造”中作建立解的“造”。“艰难险城”与“顾路者屡”,当主要指革命党人发动和组织的1895年10月广州起义,1904年11月长沙起义,1906年底萍。测、难起义,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同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同年9月钦州、廉州防城起义,同年12月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钦州起义,同年4月河口起义,包括1910年2月和1911年4月两次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是在第二次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等大小多次武装起义的均归失败和革命党人的不断牺牲。“贼”,指满清反动统治者,区别于下文“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中指北洋军阀的“贼”。

2.“碧血”语出《庄子•外物》中“谷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之句;后多用它来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3.“史载田横事”:田横(?一前202),秦末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人,本齐国贵族。秦朝末年,从兄田膻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军所破,投奔彭越。汉朝建立,率徒党五百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命他去洛阳,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加诛焉!”横被迫前往。途中他顿悟自己“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奈何北面事之?”不愿称臣,于是自杀。留居海岛的五百余人闻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上述事情在《史记》与《汉书》中均有记载。

4、“此行”:即指率师北伐之举。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

第五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观后感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称羊城八景之一,是广州游览胜地。现在虽然是秋季,这里的气候还是温暖如春。

深秋,雨是细雨,伴着凉风,在这浓浓秋意中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适宜的气温让参观者的脚步更加轻盈,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凭吊场合。在纪念碑前,敬献的花篮在风中很孤寂,甚至有几分苍凉,但它带给英烈们的是诚挚的敬意。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下午5时半,黄兴率领革命党先锋队160多人的起义军与清兵激战一昼夜后失败,100多名革命党人牺牲。后来同盟会潘达微冒着杀头的危险,收集了死难烈士遗骸72具葬于黄花岗。所以称之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当双脚迈入那个庄严又不失生机的陵园,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注视着陵园里石碑上刻着的遒劲大字“浩气长存”,我陷入了沉思。遥想烈士们当年的献身救国的豪情万丈和慷慨激昂。来到烈士墓前边,深深鞠一个躬,抬头望着这葬有七十二位中华英雄儿女的陵墓,虽然曾从历史课本上看过它的图片,也从电影中看过许多类似的镜头,然而此时,我内心的震撼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那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它似乎把我带到了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又重现了无数英才人杰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解放而奋斗的场面…… 我想,七十二烈士墓,不仅仅是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鼓舞.我们个人幸福生活、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往无前勇于奉献的建设者和开拓者.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应勇于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踏踏实实地学习,实实在在地做人,真真诚诚待人……

逝者已去,悲乎哀哉!

在此之际,借袅袅青烟寄去我们的思念与决心。

下载5《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最新)(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5《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最新)(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解写作背景和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策划

    参观学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策划书一、活动目的及意义为了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继承先列遗志,帮助支部同学了解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支部同志......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导游词精简版(本站推荐)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首先回顾一下历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位于先烈东路,是......

    《黄花岗烈土事略》序(全文5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苏教版)集体备课教案—“我有一个梦想”专题 《黄花岗烈土事略》序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

    2017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

    禁毒教案十二

    毒品危害教案十二: 远离毒品 关爱生命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了解毒品对人类的危害。2、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故事,教育和引导学生远......

    《名人传》序教案

    《名人传》序教案2 教学设想:《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著者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诚挚、成功。本文......

    《名人传》序教案

    《〈名人传〉序》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 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实际,领略本文所传递出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重点与难点: 1、了解罗曼·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