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之给孩子一些面子
教学反思 之 给孩子一些面子
元氏八中 王浩媛
今天,心情有点暴躁。在课堂上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冲学生发脾气了,而且相当的武断。现在想想,实在是失策,真不该在讲台上对学生们发火儿。事情的起因是我当场抓到一名同学在上自习课期间传纸条,这本来事儿不大,当面批评教育就可以了,可是那位同学非常倔强,感觉不能“出卖”同学,始终不肯说出“同党”来。我就有点生气,命令全班起立并且找出传纸条的学生。事实证明,我失败了。
作为一名新手班主任,想把班级管理好的初衷是好的,可是,我的方法却失当了,一是不应该当着全班的面给传纸条的同学下不来台,二是不应该为了两个人的事情耽误大家的时间,把事情搞得很僵。离开教室后我感觉很委屈,眼泪几乎夺眶而出,办公室的其他老师也劝我说我不要往心里去,而且给我支招,有什么事儿到办公室说,千万不要在课堂上,搞得自己下不来台,学生还可能会看不起你。觉得你自己没能力。
在外面冷静了两分钟把眼泪憋回肚子里的我立即回到教室,当时那个传纸条的学生也主动站了出来,承认了错误。我在教室里也进行了自我批评,诚恳地向大家道歉,不应该耽误大家的课间时间。那位同学也保证以后在课堂上不再写纸条,要好好学习,事件圆满解决。
通过这件事,我也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在班级管理中,能在课下处理的绝对不放在课堂上解决,能在小范围解决的事情绝不扩大到整个班级,除了原则性问题绝不改变以外,其他什么也是小事,当做小事来处理,如果什么事都当做大事来办,班主任会做得很累,而且成果不一定好。
后来我又看了一遍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演讲视频,听了魏书生老师是怎么管理班级的,然后发现我的方法纯粹的是笨方法,一切都是班主任来做,事事亲为,事必躬亲,这样的效果反而不一定会好。甚至是徒劳。在接手班级之前也看过魏书生老师的演讲视频,但现在看来,感触更深了,开始有同感了。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学生,认识到我不可能用一个模子来雕刻每一位学生,有的学生吃软不吃硬,而有的学生必须需要老师来鞭策才会努力学习,还有的学生类似于“刺头儿”的,软硬都不吃的那种,就必须要软硬兼施,但总的来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快乐的学习。
第二篇:给学生一点面子
给学生一点“面子”
班级里有个叫蒋灵浩的学生,开学一个多月以来,课堂上思维积极,发言踊跃,是班级里上课比较活跃的几个学生之一,也颇得我的喜爱。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上课爱和别人讲话,经常侧着身子,和同桌以及坐在后面的学生窃窃私语。你在上面讲,他也在下面讲。有时一节课中要讲好几次,你用眼睛示意他,他浑然不觉,有时只好停下来,点他的名,那他就稍微收敛一点,过了一些时候,他又犯了。为此,我曾严厉地批评过他,但收效甚微,于是,在他又一次“犯病”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痛下杀手”:“坐到最后一张去。”
可是过了几天,我惊讶地发现,他并没有坐到我指定的位置上去,而是坐在了班级中个儿最高的周阳东旁边。我让他坐在最后一张,就是要让他一个人坐,好让他“无话可讲”。他又和别人坐一块,那我岂不是白费心思?我问他:“你为什么不一个人坐?谁叫你坐到周阳东旁边的?” 站起来不说话。周围的同学见状,纷纷向我告状:“我们叫他一个人坐,他不肯,还说关你们什么事!”他竟然这样“抗旨不遵”,这还了得,我又下令:“下课了赶快坐到最后去。”
又过了几天,我发现他仍然坐在周阳东的旁边,这下我奇怪了,竟然还有这样对老师的话充耳不闻的学生?我把他叫起来问为什么,他说一个人坐没劲,除此之外就不肯说别的了。看见他不说话,我想:这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对老师的话置之不理?难道有什么苦衷?想到这里,我也就没有当众批评他,就叫他坐下去了。放学以后,我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问他究竟是什么原因不肯一个人坐。他还是说一个人坐没劲。我问:“还有吗?”他停了一会儿,说:“一个人坐有了题目不会不能去问别人。”我有点明白了,他是怕一个人坐无人陪伴,寂寞。我就说:“是不是觉得一个人坐冷清啊?”他点点头。这小子,看来过惯了热闹的日子,一下子一个人坐不适应啊,难怪叫不动他呢!我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吗?不如趁此机会,让他改掉这个坏毛病。主意已定,我就对他说:“蒋灵浩,老师可以让你和周阳东一起坐,但有一个条件,2个星期内上课不准和旁边的同学讲话,你能做到吗?他想了一会,说:“能。”事情就这样定了。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他果然安分守己了不少,上课坐得很端正,听得也很认真,当然发言也很积极,我也不失时机地表扬他几句。但有时他仍会控制不住,这时我就用眼神示意他,或故意走到他身边敲敲他的桌子,这会他明白了许多,马上就会停止讲话,专心听讲起来。
这样又过了3个星期,他的表现一直很稳定,看上去已经基本改掉这个坏习惯了。我又把他找来,对他说:“你看,你不是能做到上课不随便讲话的吗?这一个月来你的表现很好嘛!看来,控制自己也并不是一件难事。你说对不对?”他点点头,我又对他说:“基于你这一个月的表现,现在你愿意坐在周阳东旁边,还是回到你原来的座位,由你自己选择。”他说:“我还是坐在周阳东旁边。”我说:“好的,希望你继续保持这良好的习惯。”
看着他满意而去,我也感到很欣慰,想想当初没有因为他“藐视师尊”而勃然大怒,甚至责问训斥,还是一个明智之举。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点“面子”,给他一个“台阶”下,不抓住他的错误不放,他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对他的宽容,当他感受到这股“暖流”时,他就会主动地改正错误,弃“恶”从善,改“邪”归正。这样既达到了教育效果,老师也不至于因为学生不听指令而气得七窍生烟,火冒三丈,何乐而不为呢?
老师们,请给学生一点“面子”吧!
第三篇:孩子也要面子
孩子也要面子
但凡孩子心智发育到一定程度,有了羞耻感,被批评都是他难以接受的一件事情。尤其当众批评,更是让孩子“面子”尽失。个别“气性”大的孩子,甚至反应激烈,出现让家长更为头痛的行为。于是,家长情急之中不得不加大管制的力度,让孩子屈服。
给面子和讲规矩,冲突吗?
既然要给孩子“面子”,是否意味着在公共场所就该放弃管教呢?当然不是。孩子是全然活在当下的,某个事件发生了,过去了,他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到其他事物。因此,管教孩子需要注重时效性,让他当下就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需要规范。否则,过了这个关口,我们的管教滞后,就可能失去了本该有的意义,或者收效甚微。况且,给孩子设立规矩并坚守底线与给孩子“面子”并非“针尖对麦芒”的关系。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我们依然可以正面管教。
给孩子面子,你可以这样做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通常在哪些情形下会“失控”?想要玩具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外面吃饭坐不住?玩得很投入,一时收不住?与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执,情绪激动?
了解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既给孩子“面子”,又有效地控制住局面,不至于伤了孩子的“里子”:
防患未然
外出前就讲清楚规则,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清楚哪些行为不被允许,以及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或者需要调整时,预先给孩子一些提醒与暗示,一旦孩子心中有数,就会变得更配合。
心平气和
孩子“失控”时,家长要保持内心平静,不以情绪带动情绪,使亲子双方陷入情绪的漩涡,导致“失控”的场面更为严重。孩子只是孩子,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体察他的感受,认清孩子内在深处的“小孩”强大,难免“失控”的必然性,我们就不会跟孩子较劲,反而轻松很多。
避其锋芒
温和而坚定地将孩子抱到一个相对僻静的角落,避开他人目光,紧紧搂着他,或者抓住他的两只胳膊,确保他的小身子在我们的掌控下,允许他哭一会儿,安静地等待他平息下来。哭是孩子发泄情绪最简单有效又易于操作的方式,不要压制他。淡定而耐心地等两三分钟,孩子通常都会平息下来。
及时鼓励
当孩子平息下来,或者行为转变的时候,亲亲他,抱抱他,及时给他一些言语的鼓励,如:“我很高兴看到你控制得很好。”
角色扮演
设定一个“小恶魔”之类的角色,把孩子不被接受的行为归于“小恶魔”作怪,拉近孩子,与他一起面对“小恶魔”,可以避免孩子产生“我不好”的感觉,从而更有信心改变那些不被接受的行为。
总之,孩子在公共场所“失控”并非不得了的事情,只要我们注意管教的方式,淡定为之,智慧自然就会生起,当然也不会因为顾及自身“面子”而伤到孩子的“里子”,而孩子也从这些看似“负面”的事件中获得了成长的有益养分。
第四篇:尊重孩子的“面子”
尊重孩子的“面子”
开学一段时间了,早已恢复了忙忙碌碌的生活,感觉自己整天被一些琐碎的事情羁绊着,有时好不容易有一丁点的空闲时间却又被那帮家伙的一些可笑又可气的事伤透脑筋。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事务中,常会有个别的孩子因为这样那样的错误,受到所谓的“教育”。特别是现在的他们已是六年级了,感觉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单纯了,有时简单的批评教育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更甚至会产生反作用。从教两年以来从上学期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事务中如何与孩子相处,也积累了一些小经验。
每个孩子都有缺点,我们作为他们的施教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他们改正缺点。现在的孩子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自尊心一般都比较脆弱,如何能够既尊重了孩子的自尊,又让孩子真心的接受教育以改正缺点使我们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会益于孩子产生和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的情感。据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更能与人和睦相处,他在生活中就会自信心高,责任心强,有进取精神。孩子也需要面子,他们不希望当着同学的面受到批评,更不希望当着同学的面出丑。上学期在课上就曾发生了一次,一个学习很好的孩子仅仅因为一道数学题做错了,自己感觉到很没面子,伤心的哭了一节课。这种情况的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当着同学的面受到批评。孩子的面子比大人的面子更重要,这是由孩子所处的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所决定的。那些原因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的眼里那是很严重的事情,不了解原因而当面批评孩子,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糕,孩子的心理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是的对孩子的教育很难继续下去。孩子做错了事确实要受到批评,有时甚至要受到应有的惩罚,但这些都应发生在尊重孩子的自尊即所谓的面子上,对孩子的批评要让孩子能够接受,特别是批评要就事论事,对于孩子以前所犯的错误切不可翻旧账,否则还让孩子更加难堪,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失去信心。
第五篇:孩子不是父母的面子
孩子不是父母的面子
一位80后妈妈给我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是一位三年级孩子的妈妈,热衷于家庭教育,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加了很多家长群。她原来一直觉得小学三年级应该以玩为主,但发现孩子班里大多数同学报了各种各样的班,别人家的孩子都各有所长,有的作文拿了奖,有的甚至出了书。她内心开始变得不安,感觉人们都在抢跑,而“我却慢悠悠的”,觉得进退两难,非常焦虑。“担心孩子以后成了一群大树间的一棵小草,如何能够接受到阳光雨露呢?”这种在父母中非常普遍的焦虑,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有研究者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权威型、放纵型、专制型和忽视型。从孩子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水平和抑郁状况这三个指标来看,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和自尊水平都比较高,抑郁状况较少。另外一个研究把孩子分成四组:正常组、生活条件差组(处境不良,吃饭、营养都跟不上)、被父母忽视组、被父母打骂组。结果发现,后三个组的孩子大脑中杏仁核和海马的体积明显变小,说明孩子早期的生活经历会对大脑产生永久的影响,这种对脑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豆瓣网上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出现没几年就迅速聚集了四五万人,希望家长们都去看看他们讨论的内容,会对家庭教育有很多新的思考。家庭本来是人生最温暖的港湾,但是在这个小组里面,家庭却变成这个世界上最没办法原谅的地方:“父母毁掉你心中的东西是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更丧心病狂”“中国父母是如何帮助孩子变成剩女的”“从小到大父母爱的根本不是我,而是一个神奇的生物——别人家的孩子”„„
中国现在的父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爱自己的孩子,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但为什么孩子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们的感受为什么与父母的初衷有那么大的差距,父母爱孩子爱到焦虑的程度,孩子们为什么不买账?
讨论中有一篇文章令我深受触动,他说:“我妈在家里养了几盆植物,她总抱怨别人家的植物都长得可好了,为什么她的不行。直到今天我发现,我其实和那些植物很像——叶子上黄斑、缺损、颜色难看,一身的病。原因是我妈忙起来就忘浇水,有的时候植物都干枯四五天了,她才想起来还没浇水。我发现我的命运和植物简直就是一样的,忙起来就被放置、被忽视、被敷衍。而我爸总出差,回来就出去玩。我和那些植物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起来的。我妈说她搬家时一个花盆摔碎了,她发现植物根部长满了肥大的不知名的虫子,她说恶心坏了。现在我想,是不是等到我也从根部烂掉之后,她也是相同的感觉呢?”
这个感觉自己“被忽视、被敷衍”的孩子曾经问过妈妈:“你没时间打理它,那你干吗养它?”这其实是值得每个家长去思考的问题,就像很多人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作为育儿的起点,却不明白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不明白父母的言行、教养方式、调节情绪的能力、婚姻质量等,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很多家长都认可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但他们的很多做法却让孩子感觉到爱是有条件的。比如孩子考试考第一名就有奖品,把玩具收拾好爸爸就喜欢,再不去写作业妈妈就不爱你了„„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孩子,有一次考试成绩下来后不大理想,她心里很害怕,回到家把成绩告诉父母时,父母果然表现得十分不高兴。孩子鼓足勇气对妈妈说:“以前我考得好的时候你们对我很好。我没考好,你们就不爱我了。你们真正爱的是我的考试结果,而不是我这个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爱的饥渴症,担心父母会随时收回对他们的爱。孩子会从父母的言行表情判断父母的爱是不是有条件的。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可以批评,也可以处罚,但一定要明确地表达,“我批评的是你的不良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一定不要把孩子行为的错误扩大和延伸到整个人。惩罚完毕一定要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要惩罚他,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说:“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但要批评你今天的行为。”这一点尤其重要。
每个孩子都是心理学家,他们本能就知道你的爱是不是由衷的。孩子如何解读父母的爱非常重要,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感觉到,无论任何时候他都是被爱的,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当然,无条件地爱孩子不是溺爱,不是他想要什么都得答应。父母要全然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而不是孩子的行为,不是孩子的任何行为都要照单全收。爱孩子,就是明确地告诉成长中的他,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是不对的,帮助他更好地社会化。
什么叫溺爱?溺爱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在家庭大环境下,包办代替、过分注意、轻易满足、大惊小怪、剥夺独立、害怕哭闹、当面袒护都是溺爱,孩子到了学校就会表现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则、不喜欢被约束、与同学相处时多争吵、不愿意分享、受挫折时难以接受„„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还会影响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合作。
有些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和学校不一致,不仅造成学校的困惑,也会对孩子造成困惑。比如学校要减负,但家长说作业太少不行,擅自给孩子增加家庭作业;学校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家长说不行,“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你都不用管了”;学校鼓励孩子多尝试、多展示,家长会抱怨孩子“什么都不如别人”„„弄得孩子无所适从。
很多家庭教育误区,都源于家长觉得孩子是自己的面子,是自己的成绩单。有一个中国和美国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中国的父母比美国的父母更认同“孩子是自己的成绩单”,所以非常在乎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是不是实现了我的梦想,能不能考上北大清华„„所以会有“孩子是我的”、“我是你爸你妈,你必须听我的”、“将来你就会明白我是对你好”等种种说法,说明我们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给孩子的爱其实是有条件的。
父母的情绪有杀伤力
情绪是会感染和传递的,坏情绪传递得比好情绪快,父母的焦虑与孩子焦虑成高度正相关。一个美国的家庭研究证明,如果父亲或母亲有焦虑症,孩子患焦虑症的风险是正常孩子的7倍。对于正常人来说负面情绪不可避免,每种情绪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有情绪比没有情绪要健康得多,要允许各种情绪存在,主流的情绪应该是愉快、乐观的。
《头脑特工队》是一部非常好的情绪心理学电影,由美国加州大学的两位心理学教授担任学术指导,对家长怎样正确控制和调节情绪以及让孩子怎么注意自己的情绪,都很有帮助。父母表达情绪要有艺术性,比如发脾气前暂时离开孩子一分钟,要让孩子明白你不高兴的缘由,不要无缘无故迁怒于孩子。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可以让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更自信。北师大在几万个孩子中做的一个大数据调查证明:亲子关系每增加10%,孩子在品德行为、学习成绩、高级认知能力方面的积极行为都会增加。
当孩子进入叛逆期时,父母尤其要学会控制情绪。孩子的青春期很特殊,心理学上称之为“危险期”“狂风暴雨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令人头痛。其实,恰当的叛逆是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探索的过程,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叛逆是一个好的开始。怎样能让叛逆既有好的开始,又有好的结束?父母作为孩子最直接的观察和学习对象,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天天和父母在一起,他们的学习方式不只是课堂上和语言上的直接学习,也包括观察式学习和模仿式学习。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教材,是孩子最大的榜样,我们千万不要像笨鸟那样,生了蛋以后说:“我是笨鸟,你替我飞吧”,把孩子变成自己圆梦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