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时间:2019-05-14 12:0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第一篇: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内容摘要:

1“交往”范畴的界定

2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1)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首先,交往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认为,人“创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人在实践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发生着多样化和扩大化的交往活动,并形成日益丰富的交往关系即社会关系。在这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关系中,人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规定性,也将成为越来越具全面性的人。人的这种社会关系与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即人对人的依赖性、人对物的依赖性、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三种历史形态。人的交往活动伴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也将经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普遍自由交往关系这样一种由低级不断向高级演进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的历史过程。在第一个历史阶段,社会没有明确的分工,自然 经济 及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来进行。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交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原始的社会共同体已被瓦解,人与人之间那种狭隘的、严重的依赖关系已被打破。个人直接成为商品的交换者,人的独立性得到社会的承认,并以政治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人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性,人的交往也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性。人的这种社会关系也仅仅是形式上的独立,因为这种独立是建立在对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独立。这种对物的依赖性看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即社会关系的物化或客体化,实质上是人的这种社会关系的异化。物已驾临于社会关系之上,它成为人们一切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统治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第三个阶段是指人的全面自由交往的关系。在这一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控制之下。

第二篇: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理论》读书笔记

《交往行为理论》的作者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 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贝马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转向交往行为理论研究,他深受西方哲学语言转向以及胡塞尔、洛维兹、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人的思想的影响。他批评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反对主客体分离的意识哲学。他分析和批判了工具理性所导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中意义丧失、自由丧失等交往异化现象,并力图通过交往合理化的实现来构建一个合理社会。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于在当今社会创造一种平等、自由、自觉的交往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在全球化时代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具有现实意义。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1. 交往行为概念的内涵及其实质。

哈贝马斯首先对行为类型进行了分析,行为分为四类:一是目的性行为即“劳动”;二是规范调节性行为;三是戏剧行为;四是交往行为。交往行为所涉及的至少是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至少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借助语言媒介,通过对话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而这四种行为侧重于不同的世界:目的性行为主要考虑客观世界;规范调节性行为与社会世界相联系;戏剧行为涉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特别是社会世界的关系,其关键是自我表现;交往行为导向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并且交往行为本质上更具有合理性的要求,因为它把各种不同经验导向合理的协调和发展。交往行为组成的世界,也就是人们的日常语言所支撑的世界,哈贝马斯称之为生活世界。

2.交往行为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行为。

“理解这个词是含混不清的,它最狭窄的意义是表达两个主体以同样的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达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哈贝马斯认为,理解是一种展开于主体之间的交互性的意识活动,要真正实现“理解”就必须借助于语言媒介。在目的性行为中,语言是许多媒介中的一种,行为者通过语言试图影响他人,实现行为者对于客观世界的意图。在规范调节性行为中,语言首先是一种可以提供文化价值、取得意见一致的媒介,它主要是帮助人们建立规范和行为导向,建立社会世界的合法关系。在戏剧行为中,语言是自我表现的媒体,表现行为者的认识和情感,再现行为者的主观世界。在上述三种行为中,都只注重了语青的一种功能,而没有同时注意到语言的所有功能。只有在注重相互关系的交往行为中,语言才同时承担陈述并判断事实的功能,使行为者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承担帮助人们达成共识的理解媒体的功能,使行为者与社会世界发生联系,并承担表达者表现的功能,使行为者展示自身的主观世界。哈贝马斯认为,通过参与者在相互作用中达到他们相互提出的有效性声明的交互主体性的确认,这样理解才以协调行动的动机发挥作用。他认为,现代理论注重意义的追问,人们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会达成共识。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普遍共识是一种理想化的过程,即交往理性。为了有效沟通,哈贝马斯认为在交往过程中需要遵循三项语言学规范要求: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哈贝马斯认为,目的性行为涉及真实性要求,规范调节性行为涉及正确性要求,戏剧行为涉及真诚性要求,而交往行为与这三个要求有关联。交往行为同时可以满足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的三个有效性要求,所以交往行为才是最合理的社会行为。

3.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双层理论架构。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由文化、社会和个性三个层次构成。“我所说的„文化‟,指的是可随时动用的知识储备——在这种储备中,交往的参与者,当他们对属于某一个世界的事物相互交换看法时,最大限度地做出他们的解释。我所说的„社会‟,指的是那些合法的秩序——借助于这些秩序,交往的参与者调整着他们的隶属于社会群体的成员,并因而保证他们之间的团结一致。我所说的„个性‟,指的是主体由此获得言语和行动的功能的那种能力和资格。”由此观之,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在本质上是由知识构成的。

与“生活世界”相对应的是“系统”概念。其一,系统是一种方法,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重视其结构和功能层面;其二,系统是作为社会的制度和组织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系统机制的产生必须以生活世界的合理化达到相应程度为条件,系统产生的目的是服务于生活世界的。在货币和权力得以通过法的形式组织起来以前,生活世界合理化已经达到了很成熟的程度。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又反作用于那些使他们自身成为可能的、合理化了的现代社会生活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金钱化和官僚化已经渗透到生活世界的核心领域。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系统和生活世界的严重分离。现代社会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系统控制了生活世界,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作为现代文明系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官僚政治体制,凭借货币和权力这两个媒介,侵蚀原本属于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使之金钱化和官僚化,从而引起了生活世界的交往行为被金钱和权力所摄控,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丧失,交往行为的社会整合作用被抵消。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服务于生产的发展,现代文明放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公正这些思想,文化世界荒芜化。既然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病因、现代文明的危机在于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在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那么克服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拯救现代文明的途径也就在于系统与生活世界的重新协调,其关键在于交往理性的重建。

4.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路径探索

第一,共同的规范标准。哈贝马斯认为规范标准的普遍化原则应该能够为大家普遍接受和遵循。为了论证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必须由共同的、普遍的规范标准来指导,他提出了商谈伦理学。商谈伦理学试图向现代社会提出一个相互理解并为各个交往共同体成员所同意的规范道德体系。

第二,选择恰当的语言。在哈贝马斯看来,凡是有交往的地方就会有言语行为的出现,凡是言语行为受到阻碍和被歪曲的地方就不会有合理的交往。人们之间的交谈交往,无非涉及实情、人情和心情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都得通过相应的语言加以表现,通过语言使交往者、交谈者达到相互理解。语言是交往行为的杠杆和促使交往合理化的关键。为了顺利达到协调行为的目的,在进行对话的时候,对话双方必须选择一种能够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第三,进行对话活动。交往必须对话,对话就是交往。在对话活动中,交往双方的利益才能被考虑到,交往双方提出的各种要求才可以成为讨论的对象,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协商氛围中,人们才能在没有任何外在强迫的氛围中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对话是人们达成统一共识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和最为便利的途径。

第三篇:如何与人交往解读

如何与人交往

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与人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交往是搭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最基本的是与人交往,不与他人交往的人是不存在的。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不仅有利于智力的开发,而且有助于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和良好人格的塑造。交往是一种艺术,因此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一、学会与人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键是相互之间的交流。首先,交流应该主动,这样才能表达出你的诚意。其次,与人交流时不能说粗口话、更不能打人。然后,不要随波逐流,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敷衍,真诚地与他人交流。

二、学会宽以待人。人与人的交往中,孰能无过呢。所以说人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宽容及忍让。要做到心里相容,应注意增加交往频率,寻找共同点。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要体谅他人,遇事要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

容忍些。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轻易发泄自己的不满或愤怒。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三、保持谦虚谨慎。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不骄傲、不自满的态度面对身边的朋友,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愿意与你接触,愿意与你结为好友;

四、慷慨大方。在与人交往中,不要为了小事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精打细算的,对待别人就应该慷慨大方、善待他人,这样的话才能受到更多人的尊重与欢迎,慷慨也是一种智慧的所在;

五、诚实守信。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一定不要轻易许诺,如果已经许偌的话,一定要记得遵守诺言完成,切勿只是说说而不去做的;

六、坦诚对待。真实坦诚是与人交往的原则。如果你因脾气暴躁说错了话,伤了人心,你要有勇气承认错误,并道歉:“对不起,我脾气不好,说了不该说的话,我向你道歉。”;如果对方言而无信了,你也要坦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朋友,你失信了,我有些失望,希望下不为例。”

七、学会谨慎。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走上职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要慧眼识珠,谨慎交往。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交往要择善人而交,择志同道合之人而交。伯牙弹琴遇子期,一曲《高山流水》书写旷世知音;刘备、关羽、张飞情投意合,桃园三结义,结成生死之交。

八、言少些。话到嘴边留三分,人微言轻少开口,耻笑讥讽要不得,口出狂言祸必至。该说之时不保留,不该说时莫开口。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有些话烂在肚子里比说出来要好。

九、乐观些。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乐观的人,一种是悲观的人。乐观的人,面对黄昏时会吟诵“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而悲观的人则会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和乐观的人交往自己也会变得乐观。“世界向微笑的人敞开”、“巴掌不打笑面人”、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和乐观的人交往。

十、学习倾听技能。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你想让人讨厌、嘲笑或轻视,你最好遵守以下的要领:

(1)对方的倾谈绝对不要去听。(2)从头到尾只说自已的事情。

(3)在对方说话时,打断并插入自已的意见。

(4)如果对方反应慢,就在他说到一件事时毫不客气的打断。

因而,这四点是交往中的大忌。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同学不注意这方面,对于对方有话不耐心听,夸夸其谈、自我陶醉。很明显,这样的人难以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十一、学习赞美技能。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美,从而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在交往中,对别人的长处和优势,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要由衷的感谢和赞美。这样就能激发对方和你交往的热情。当然,赞美是要真诚的并不是虚伪的。

你觉得你付出的那些钱重要还是你们的这份友情重要? 或许她有她的难言之隐?又或许她本身比较自私一点。。

你换一个角度想一下,其实你不但不亏反而赚了,因为通过你这同学让你明白做人不能自私自利,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其实有时坏事没有你想的这么坏,如果你想治她那你跟她没两样。换个角度想一下,用真诚心待人接物,不要以牙还牙,很多不好的事都是出于一时的恶念。我想如果你真明白了,在你以后人生中这会是你一笔很大的财富。

人处在这个社会,有时确实不可避免 要与 自私自利的人交往和相处。如何相处,就在于你自己把握分寸:不能过于亲密,保持一定的距离;对自己不伤元气的小利小惠,大方点让给他;一旦涉及到大的经济方面,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千万不要有莫不开情面的念头。必要时,翻面孔也要拒绝。

五则小故事让我们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小故事1:生命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相互扶持

有一个人作了一个梦,梦中他来到一间二层楼的屋子。进到第一层楼时,发现一张长长的大桌子,桌旁都坐着人,而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吃得到,因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师咒诅,全都变成直的,手肘不能弯曲,而桌上的美食,夹不到口中,所以个个愁苦满面。但是他听到楼上却充满了欢愉的笑声,他好奇的上楼一看,同样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弯曲,但是大家却吃得兴高采烈。原来每个人的手臂虽然不能伸直,但是因为对面的人彼此协助,互相帮助夹菜喂食,结果大家吃得很尽兴。

(默想)

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别人而独立生活,这本是一个需要互相扶持的社会,先主动伸出友谊的手,你会发现原来四周有这么多的朋友。在生命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和其它的肢体互相扶持,一起共同成长。

小故事2:尊重带来的力量

有一个人经过热闹的火车站前,看到一个双腿残障的人摆设铅笔小摊,他漫不经心的丢下了一百元,当做施舍。但是走了不久,这人又回来了,他抱歉的对这残障者说:「不好意思,你是一个生意人,我竟然把你当成一个乞丐。」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次经过火车站,一个店家的老板在门口微笑喊住他,「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现,」那个残障的人说,「你是第一个把我当成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现在是一个真正的生意人了。」

(默想)

你怎么看一个人,那人可能就会因你而有所变,你看他是宝贵的,他就是宝贵的。一份的尊重和爱心,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善果,所以朋友们,不妨用心的看待这个世界用心的去尊重每一个人及自已,你将会发现,自己及周遭的人都有着无穷的潜力。

小故事3:黑点与白板

有位老师进了教室,在白板上点了一个黑点。

他问班上的学生说:「这是什么?」

大家都异口同声说:「一个黑点。」

老师故作惊讶的说:「只有一个黑点吗?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没有看见?」

(默想)

你看到的是什么?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缺点,但是你看到的是那些呢?是否只有看到别人身上的黑点;却忽略了他拥有了一大片的白板(优点)?其实每个人必定有很多的优点,换一个角度去看吧!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小故事4:换个角度产生包容与爱

有二个妇人在聊天,其中一个问道:「你儿子还好吧?」「别提了,真是不幸哦!」这个妇人叹息道:「他实在够可怜,娶个媳妇懒的要命,不烧饭、不扫地、不洗衣服、不带孩子,整天就是睡觉,我儿子还要端早餐到她的床上呢!」「那女儿呢?」「那她可就好命了。」妇人满脸笑容:「他嫁了一个不错的丈夫,不让他做家事,全部都由先生一手包办,煮饭、洗衣、扫地、带孩子,而且每天早上还端早点到床上给她吃呢!」

(默想)

同样的状况,但是当我们从我的角度去看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态。站在别人的立场看一看,或换个角度想一想,很多事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有更大的包容,也会有更多的爱。

小故事5:失去一条腿的军人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柱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请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请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请求他帮助我,教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默想)

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怎样与人沟通?

谁都知道沟通的重要性,好的沟通能让你的工作与生活都得心应手,我们一直都强调好的沟通,然而沟通是需要真诚的,如果你带着假意与别人去沟通,那么回报给你的,最终也只能是假意,所以我们必须要强调,任何的沟通技巧,都取代不了你用真心去沟通。那怕你说得再糟糕,如果是真心的,那么就是最好的沟通。步骤/方法

1.问良心,再说话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移情的最根本要求。伊斯兰教的先知们教他们的子弟说话时必须要把好三道关卡,即每说一句话都要合乎这样三个标准,否则就不该说。这第一道关卡是自问:我这句话是实话吗?其二是我这句话难道非说不可吗?其三是我这句话够厚道吗?这三关的意思恐怕不用我来解释,它们指的是说话的方法、技巧和态度。而第三关则是针对移情而言的。当你做错了一件事,或是遇到挫折时,你是期望你的朋友说一些安慰、鼓励的话,还是希望他们泼冷水呢?也许你会说:这不是废话吗,谁会希望别人泼冷水呢?可是,当你对别人泼冷水时,可曾注意了他人同样的想法?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有注意。让我们来看看人们都在说些什么吧:

你简直是白痴,你怎么就得这么点分?你的脑子让狗吃了?怎么这么笨?

你这是干吗呀?老是整天吊着个脸,就好像谁欠你多少钱似的!

你没长眼睛啊?路这么宽,你偏要往人家脚上踩?……

几乎每个人都被这种毫无爱心可言的语话刺伤过,却又用同样的话去刺伤别人。由此可见,让每一个人都保持一种良心来说话是多么刻不容缓。友情出自宽广的胸怀,出自对人性的深刻的理解,出自一种博大的爱。2.从最基本的人性入手

我们知道,人首先是对自己感兴趣,而不是对其它事物感兴趣,换句话说,一个人关注自己胜过关注别人或别的事物一万倍。所以,在与别人交谈时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他们自己。尽量使用这些词——“您”或“您的”而不是“我”,“我自己,我的”。记住:要学会引导别人谈论他们自己。3.巧妙的赞同别人

任何时候,赞同在沟通中都非常重要。学会赞同和认可。(培养成一个自然而然赞同别人和认可别人的人)当你赞同别人时,一定要说出来。(有力的点头并说“是的”,“对”或注视着对方眼睛说:“我同意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很好”。当你不赞同别人时,请万万不可告诉他们,除非万不得已。当你犯错误时,要敢于承认。避免与人争论。(耶酥也基本不与人争论。没有人能从争论中获胜也没人能从争论中得到朋友。)正确的处理冲突。4.学会聆听

很多人觉得,沟通一定要说,其实如何巧妙的聆听别人(一个好的听众一定比一个擅讲者赢得更多的好感。)聆听时,注视说话人。(用目光注视对方的双眉间,可以营造轻松的气氛)

不要打断说话者的话题。巧妙、恰如其分的提问。(提问也是一种较高形式的奉承)用心聆听,了解对方脾气,性格,同时可发掘对方的需求, 发现别人所想要的东西,然后告诉他们你愿意帮助其达成目的,以及如何帮助他。5.巧妙的说服别人

当你说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时,人们通常会怀疑你和你所说的话,所以,不要直接阐述,而是引用他人的话,让别人来替你说话,即使那些人并不在现场或那个人并不存在。因为人们通常很少怀疑你间接描述的事实的真实性,会认为你是站在他一边看待和分析问题的。然而,当你直接说出来时,他们就会深表怀疑,没什么原因,仅仅是因为那是你说的。因此,要通过第三者的嘴去讲话。(如果有人问你,这产品的质量到底如何,可以这样回答:“我的邻居已用了3、4年了,仍然好好的。)”6.调动别人情绪

用笑容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与接近别人的气氛,关键一点在于适时。有时候选择好的场所也很重要,别人的情绪好了,沟通起来也特别好。7.重视动作语言

在沟通过程中,动作语言其实也是相当重要的,譬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有时候就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是同伴,可以搭搭肩膀,表示友好,握握手,表示友谊,有时候动作就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8.巧妙的批评别人

在批评别人时,必须在单独相处时提出,不要放声大叫,不要把门打开,不要被更多的人听见,要给对方留点面子。

在批评别人前,必须略微的给对方一点赞扬,或说点恭维的话,在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气氛后,再展开批评。

对事不对人,批评别人所做的错误行为,而不要批评当事人。

在批评别人时,告诉他正确的方法,在你告诉他做错了的同时,应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会使批评产生积极效果。

要在批评中谋求合作,而不是命令。

一次犯错,一次批评,而不要将别人的错误累积在一起算总帐。以友好的方式结束批评。批评过后要加以鼓励,引导。9.巧妙的地发言

一定要明白和清楚你所说的内容。(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就根本不必站起来,更不要开口。)该说的话说完后,就马上坐下。(没有人会因为人讲得少而批评你,废话讲的多的人,人人都讨厌他,千万记住,见好就收。)说话时,请注视着听众。

谈论一些听众感兴趣的话题。不要试图演讲。(自然的说话就可以了,保持自己的本色,这恰好也是你要发言的原因。)10.般沟通流程

先倾听对方的话语

使对方从容不迫(微笑,营造轻松气氛)

让对方知道你想听他产意见

提出问题——以鼓励对方的语气或中性语气。

排除干扰因素——要专心

要有耐心

与对方产生感情共鸣——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怀着强烈的爱心

生气时不要与人交谈

避免争论及批评别人

回答问题在干脆,然后加以解释

提问之前提供点必要的情况

要说到点子上

所谈事情遥大小要表达清楚

重复要点,把观点说清楚

要尽力得到对方的回应,如发现对有异议,要问清楚他的观点。

怎样让自己成为一名社交达人?

社交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智慧,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一门必修课。不论我们是否喜欢、是否对此烦不胜烦,我们都不能摆脱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大舞池中星光熠熠,有人长袖善舞得偿所愿,亦有人败北失意长吁短叹,而你,是赢家还是输家?

如果你想要成为人群中的“闪耀公主”,你必须具备一些特质。

1)做个有心人

注意细节,适时的赞美他人,记住别人不经意的话语,关注他人的细微变化,定期维护自己的朋友圈。2)流利的表达

与人交往多从聊天沟通开始,不要畏惧人群,胆怯的心理,微弱的声音,含糊的表达,都是社交上的大忌。清楚介绍你自己,别人才能第一时间认识你;清楚地表达意思,别人才能立刻了解你的意图。轻松的开始交谈,是社交第一步。3)宽容的心态

好脾气的人最容易成为别人交心的“伙伴”,有一颗宽容的心,能接受各种观点,他人的烦闷。一个微笑,也许就抵上千言万语。宽容的心态更能平和的接受各种观点,不会轻易和人起争执,容易和各色人等打成一片。4)得体的衣着

对人尊重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合适的场合配合适的衣着,自己觉得舒适,也更有自信,别人看着舒服,也才愿意和你交朋友。5)乐于倾听

交流既有说,也要有听,了解别人喜欢什么,别人的经历,有助于你正确认识身边的人,也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双方继续的话题。善于倾听,能加深别人对你的好感,才能让别人离你更近。6)丰富的知识面

多看书,了解天文地理;多搜集各种信息,实时财经政治,当下流行,人文风俗……对世界了解越多,就越容易展开讨论话题,有话题你就是核心,交流才能更能有深度。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一:教学交往及其理论

一.教学交往

(一)概念

所谓教学交往,是指教学主体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这里的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师,也指学生,不仅包括师生个体,也包括师生群体.教学。中介主要指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精神丰富、人格完善的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教学交往理念认为,对于教学而言,教学交往不仅仅是一种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是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交往的形态存在,没有不以交往而存在的教学「不是交往形态,或不发生真正的教学交往,就根本谈不上教学活动、“教学的重要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可以说,“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和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

(二)大学教学交往的本质特征

1.大学教学交往的主体间性

无论是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都呈现出单一的“主体-客体”两极模式。而哈贝马斯重新定位了交往行动的核心———主体间性,认为交往必须从相互关系入手,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在教学情境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2]传统教学观把教学本质概括为一种认知活动,但按照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理念,教学是一种交往与沟通活动,每一个具体的大学教学交往过程必须发生在大学教师和青年学生的“互动的、双向的”关系当中。因此,大学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主体和客体的两极运动,而是教师和学生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交往过程,教学交往是指教学主体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教学主体与环境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构成的整体交往活动系统。[3]在大学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主体,正是主体间的相互独立性构成了教学交往的基础,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创造进取。也就是说,大学教学交往的理想状态必须在大学教师和青年学生主体性张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2.大学教学交往载体的可逾越性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指主体之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活动,其目的是达成相互理解。在教学情境中,中介即是交往的载体,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情感丰富、个性完善的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形式,大学教学交往追求的是主体间的全面理解与沟通,应使大学生习得技术、获得知识、收获意义、丰富思想,使大学生在教学交往关系中、在彼此相互理解中获得思维经验与精神成长,师生双方的存在价值获得提升。因此,优秀的大学教学交往不能拘泥于既定的教材文本,而应在既定文本的基础上师生、生生之间展开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超越文本,有所创新,这样的教学交往就具有了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从这个意义出发,大学教学交往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过程,其交往载体具有可逾越性。

3.大学教学交往的网络性和互联性

既然是交往,当然是一种联结。大学教学交往,作为大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结,其交往的途径是多层次,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形成具有无数个结点的网络,具有互联性。大学教学情境中的教学交往,不再是单一主体和客体的两极摆动,而是教师和学生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交往过程,它生成的是多重主体间关系网络,其中既包括大学生个体与教师个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大学生个体与教师群体之间的交往,还包括大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之间的交往。大学教学交往网络的良性运转,将会通过影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量,间接地对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网络理应是顺畅的,在丰富多彩的教学交往下,教师和大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开教学交往,进行思想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促进,借助这种互联性教学交往,大学教学才能成为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交往过程,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4.大学教学交往目标的预定性

一般人际交往的情境和目的可能是临时的,偶然发生的。但是教学交往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是在特定的场合下发生的,它的宏观目标是社会与其早已约定好的。对于高层次教育的大学教学而言,师生双方基于社会、个人需要的全面发展是大学教学交往的主要目标。众所周知,对于教学本身而言,如果只有教师的发展,没有学生的发展,那么就不能称之为教学;而一种只有学生发展没有教师发展的高等教学活动也将会是失败的、欠缺的。大学教学交往的目标不仅在于通过教学交往学生按社会需求有所发展,同时也在于教师在与学生的人际沟通中有所收获。所以,教学交往的目的是明确先在的: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共同发展,社会的稳定进步。

(三)交往教学理论

交往教学理论是德国教学论专家沙勒(K.Schaller)与舍费尔(K-H.Schafer)于1971年首次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或师生交往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是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思想为基础,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单向授受的教学过程,强调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动态信息交流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机制,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解放、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对建立我国新型高校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启示。

教学交往理论认为,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以构成人类文化的符号为中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该理论重视研究外部世界(社会、教师、集体、环境)与学生发展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强调需要(情感、价值)、人际关系、沟通对学习的作用:在师生社会角色方面,认为学习情景应该是学生中心和学生定向的,教师是方便于学习的人。

第五篇:交往行为理论1

《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一:合理性问题导论

哈贝马斯 著 曹卫东 译

意见和行为的合理性(Rationalit?t)是哲学研究的传统主题。甚至可以说,哲学思想就是源自对体现在认识、语言和行为当中的理性(Vernunft)的反思。理性构成了哲学的基本论题【1】。哲学一开始就试图用原理从整体上解释世界,解释多元现象的同一性。哲学所使用的原理必须到理性中去寻找,而无须与彼岸世界的上帝打交道,甚至也不用对茫茫宇宙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基础刨根问底。古希腊思想所追求的既不是神学,也不是广大普世宗教所理解的伦理宇宙学,而是本体论(Ontologie)。如果说哲学的各种学说相互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那就在于它们都想通过解释自身的理性经验,而对世界的存在和同一性(Einheit)进行思考。

我这样说,实际上使用的是现代哲学的语言。但是,只要哲学传统还能够催发出一种新的哲学世界观,它就值得我们加以追问【2】。今天,哲学已经无法再把整体知识意义上的世界、自然、历史和社会当作一个总体来加以观照。世界观的理论替代物之所以失去了意义,不仅仅是由于现实中经验科学取得了进步,更多的还是因为,伴随着这一进步而出现了一种反思意识。有了这种反思意识,哲学开始回过头来做自我批判;在追问反思力量在常规科学范围内还能有何作为的过程中,哲学思想变成了元哲学【3】。在此过程中,哲学主题一方面有所变化,另一方面则又保持了稳定。围绕着比较固定的核心主题,当代哲学,包括逻辑学、科学理论、语言理论和意义理论、伦理学和行为理论乃至美学等,展开了一种较为一致的论证,而它们在论证过程中所关注的是认知、语言理解和行为的合理性在日常生活、经验方法层面乃至系统话语中的形式前提。论证理论在此具有了一种特殊意义,因为,论证理论的使命在于对某种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行为的形式实用主义前提和条件加以重构。

如果上述判断思路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后形而上学思想以及后黑格尔主义哲学果真在共同朝着合理性理论的核心努力,那么,社会学又如何能够承担起对合理性问题的责任呢?

看上去,哲学思想在放弃了总体性关怀的同时,似乎也失去了其自足性。无论是想从本体论的角度,建立具有实质性内涵的自然理论、历史理论、社会理论等,还是想从先验哲学的角度,对非经验的类主体,即意识的内在结构进行先验重建,其目的都不是要对合理性的条件作形式分析。一切终极论证的尝试都还在坚持源始哲学思想,因而都未能取得成功【4】。在这种情况下,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轮廓。正如科学理论和科学历史所表明的,对合理性条件的解释形式,同对合理性结构的现实形态和历史发展的经验分析,实际上是相互一致的。现代经验科学理论,无论它们是沿着哪条路线,逻辑经验主义路线也好,批判理性主义路线也好,方法结构主义路线也好,它们都提出了一种既具有规范意义,同时又具有普遍主义特征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是本体论哲学或先验哲学的基础主义假设所无法满足的,只有反面例子的自明性才能对它进行检验。它最终所要说明的是,重建理论能够揭示出科学历史的内在层面,并能够和经验分析一道,对社会发展语境中建立在叙事基础上的实际科学历史作出全面解释【5】。象现代科学这样一种关于认知理性的复杂体系,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形态的客观精神,也就是说,同样也适用于表现认知--工具理性、道德--实践理性以及审美--实践理性。

当然,这种类型的经验研究的基本概念必须十分牢靠,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参与从合理性的角度重建意义语境和解决问题【6】。认知主义的成长心理学在这方面堪称典范。比如说,皮亚杰理论传统认为,狭义上的认知发展,包括社会认知发展和道德的发展,都是认知潜能逐步发展的结果,对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从内部加以重构【7】。相反,如果行为理论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对解决问题、合理引导行为以及学习水平等所依据的有效性要求加以篡改和否定的话,那么,合理性结构的外现过程严格来讲就不能说是学习过程,最多只能说是适应能力有所增长而已。

在社会科学范围内,社会学是最早使用其基本概念去介入合理性问题的学科。把社会学和其他学科进行比较,我们就会看到,社会学这样做既有科学史的原因,也有一些具体的原因。我们先来看看政治学(Politikwissenschaft)。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政治学曾经把自己从理性自然法(Naturrecht)中解脱了出来。但现代自然法的出发点依然还是欧洲古代的观念,它们认为社会表现为一个靠政治建构起来,并用法律规范加以整合的共同体。不过,现代资产阶级成文法概念,为社会结构的设计程序和从常规角度把法律--政治制度建设成为一种合理的机制提供了可能【8】。具有经验倾向的政治学必须彻底摆脱这些资产阶级成文法概念。政治学把政治看作是社会的一个分支系统,因而无须承担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的使命。从科学的角度把道德-实践的合法性问题置之度外,或者认为它们只是一些合法性信仰的经验问题,用描述就可以解决掉;政治学这样做和自然法的规范主义背道而驰,从而也就和合理性问题失之交臂。

政治经济学(Politische ?konomie)的情况则所有不同。到了18世纪,政治经济学才和理性自然法之间形成紧张关系,并且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行为体系;维持这个行为体系,起初所依靠的是功能(Funktion),而不是规范(Norm)【9】。经济学就其作为政治经济学而言,最初还是一种危机理论(Krisetheorie),所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学感兴趣的问题是,经济系统的动力是如何对靠规范整合起来的社会系统产生作用的。这就和专业经济学区别了开来。时至今日,专业经济学还把经济当作社会的分支系统加以研究,而对合法性问题不闻不问。从这样一个片面的角度出发,合理性问题就会被分解成经济平衡问题和合理选择问题。

相反,社会学(Soziologie)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出现就是要解决政治学和经济学在迈向专业学科的过程中所抛弃了的问题【10】。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在于:由于现代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分化,古代欧洲社会结构中所出现的社会整合的变迁。社会学成了彻头彻尾的危机学(Krisenwissenschaft),它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传统社会制度消亡和现代社会制度形成过程中的失范方面(anomische Aspekte)【11】。当然,即便在这样前提下,社会学也可以集中研究某个社会亚系统。从科学史上看,宗教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一直都是这门新学科的核心。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请允许我暂时不作进一步的解释,先把帕森斯所提出的功能图式拿过来加以运用,(从图1中)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社会科学各学科和社会亚系统之间的对应关系:

图 1

当然,也不乏有人努力想使社会学成为一门专治社会整合的专业学科。不过,我在本书中将要讨论的这些社会理论大家,说到底都是一些社会学家,这与其说是一种巧合,不如说是一种征候。社会学是唯一一门坚持关注整个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社会学同时也一直都是社会理论,因此,它不可能会象其他学科那样回避、篡改乃至肢解合理化问题。之所以会如此,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同时涉及到文化人类学(Kulturanthropologie)和社会学。

把一些基本功能和社会亚系统搭配起来,这样做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对于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互动领域,决不是象经济学、政治学等行为领域中的互动那样专业化。无论社会学,还是文化人类学,所面对的都是整个社会行为的现象世界,而不是相对明晰的行为类型;考虑到政治权力的利益最大化问题或政治权力的继承和使用问题,行为类型可以说是目的理性行为(zweckrationales Handeln)的变种。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这两门学科所探讨的是生活世界语境中的日常实践,因此,它们必须把所有的符号行为趋向形式都纳入到自己的考察视野当中。解决行为理论和理解意义过程中所做的分析的基本难题,对于它们来说也不再是那么轻而易举。它们在克服难题过程中遇到了生活世界的结构问题,而生活世界的结构又是其他功能更加特殊、在一定意义上分化得更加厉害的亚系统的基础。至于“生活世界”和“系统”这两个抽象范式之间存在着怎样一种互动关系,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做深入探讨【12】。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研究社会共同体和文化不象研究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那样可以完全甩开社会科学基础问题以及生活世界范式。社会学和社会理论之间的牢固联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对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就会清楚地认识到,为接手合理性问题而做好充分准备的是社会学,而非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是作为市民社会理论而形成的;其使命是对前市民社会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及其失范现象作出解释【13】。这种从客观历史情境下出现的问题,构成了社会学处理其基础问题的起点。社会学在元理论层面上所选择的基本概念,是用来阐明现代生活世界合理性的增长过程的。古典社会学中的思想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试图建立其行为理论,以便用它的范畴来解释从“共同体”(Gemeinschaft)向“社会”(Gesellschaft)转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各方面内容【14】。如何通过意义理解而进入符号对象的客观领域,这样一个问题在方法论层面上也相应地得到了处理;对合理行为趋向的理解构成了理解一切行为趋向的前提。

行为理论范围内的元理论问题(a)所依据的是行为当中具有合理内容的方面;意义理解理论的方法论问题(b)是要对意义和有效性(对符号表达的意义进行解释和对其内在有效性要求所持立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阐明;(c)元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之间的这种联系最终和这样一个经验问题又是紧密相关的,即社会现代化能否和从何种意义上能够从文化合理化、社会合理化的角度加以描述。【社会现代化和文化合理化、社会合理化之间的】这种联系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著作中表现得十分清楚。韦伯对行为概念的等级划分主要是依据目的理性行为,其他所有行为都可以划作目的理性行为的特殊倾向。韦伯通过分析意义理解方法后认为,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放到目的理性行为的理解的临界点上:对具有主观目的的行为的理解,同时也需要(根据合理性的正确性标准)作出客观的评价。围绕着基本概念和方法论所作出的上述判断与韦伯理论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才能解释清楚西方理性主义--之间的联系最终也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这种联系也有可能是偶然的;它可能仅仅表明,韦伯对这样一个问题比较关注,而这种从理论角度看具有偶然性的兴趣对其理论结构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只须把现代化过程从合理化概念中解脱出来,并把它放到其他的视角上,就可以一方面把行为理论的基础同行为合理性的内涵分离开来,另一方面则可以使意义理解的方法论摆脱有效性问题对意义问题的限制,而且,这种限制本身就是成问题的。针对这样一些疑问,我想亮明我的观点,在我看来,韦伯从理性行为角度所探讨的是西方理性主义的问题,亦即现代性的意义问题和由于必然原因首先发生在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的原因和后果问题。西方理性主义问题具有历史偶然性,起码从研究心理学角度讲是这样。我想提出的观点是,韦伯著作中关于合理性的三个论题都有其全面的根据。我这样说是想借以指出,任何一种带有社会理论要求的社会学如果想进行较为彻底的研究,就必须同时把合理性问题放到元理论、方法论和经验等三个层面上。

我将(1)、首先探讨合理性概念,然后(2)、再把这个概念放到关于现代世界观形成的进化论视角当中。在完成这些预备性研究之后,我想从两个角度对合理性理论和社会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阐明;(3)、一方面从元理论的角度,为此,我揭示出今天比较流行的社会学行为概念的合理性内涵;(4)、另一方面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为此,我认为,相似的内涵可以根据社会学对客观领域的意义理解而得出。这样一种提纲挈领式的论证应当能够说明,我们如果真想接手韦伯以来社会学专业范围内所讨论的历史难题,那么,一种交往行为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注释:

1.施乃尔(B.Snell):《精神的发展》(Die Entwichklung des Geistes),Heidelberg,1946;伽达默尔(H.G.Gadamer):《柏拉图和前苏格拉底学派》(Platon und die Vorsokratiker),载其:《著作集》(Kleine Schriften),III,Tübingen.1972,第14页以及下两页;以及《神话与理性》(Mythos und Vernunft),载其:《著作集》(Kleine Schriften),IV,Tübingen.1977,第48页以及下两页;莎德瓦尔特(W.Schadewaldt):《哲学的希腊起源》(Die Anf?nge der Philosophie bei den Griechen),Frankfurt am Main,1978。

2.哈贝马斯:《哲学何为?》(Wozu noch Philosophie?),载其:《哲学政治巨擎》(Philosophisch-politische Profile),Frankfurt am Main,1981,第15页以及下两页。

3.R.Rorty(Ed.),The Linguistic Turn,Chicago 1964,及其: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N.Y. 1979,德文版,Frankfurt am Main,1981.

4.关于源始哲学的批判问题,请参阅阿道尔诺(Th.W.Adorno):《认识论的元批判》(Metakritik der Erkenntnistheorie),载其:《全集》(Gesammelte Schriften),第5卷,Frankfurt am Main.1971;有关反对意见,请参阅:阿佩尔(K.O.Apel):《从先验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哲学的终极论证问题》(Das problem der philosophischen Letztbegründung im Lichte einer transzendentalen Sprachpragmatik),载:卡尼特施耐德(B.Kanitschneider)(编):《语言与认识》(Sprache und Erkenntnis),Innsbruck,1976,第55页以及下两页。

5.参阅围绕着库恩(Th.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Die Struktur wissenschaftlicher Revolution,Frankfurt am Main,1967)所展开的讨论,主要有:I.Lakatos,A.Musgrave,Criticism and the Grouth of Knowledge,Cambridge,1970;狄特里希(W.Diederich)(编):《历时性科学理论论文集》(Beitraege zur diachronischen Wissenschaftstheorie),Frankfurt am Main,1974;布伯纳:《研究逻辑的辩证法因素》(Dialektische Elemente einer Forschungslogik),载其:《辩证法与科学》(Dialekt und Wissenschaft),Frankfurt am Main.1973,第129页以及下两页。库恩(Th.Kuhn):《新的起源》(Die Entstehung des Neuen),Frankfurt am Main.1977。

6.奥维尔曼(U.Oevermann):《关于教化过程力量以及社会化研究策略的纲要性思考》(Programmatische Ueberlegungen zu einer Theorie der Bildungsprozesse und einer Strategie der Sozialisationsforschung),载:胡莱尔曼(K.Hurrelmann):《社会化与生活经历》(Sozialisation und Lebenslauf),Heidelberg,第34页以及下两页。

7.丢伯特(R.Doebert),哈贝马斯,诺恩纳-温克勒(G.Nunner-Winkler)(编):《自我的发展》(Entwicklung des Ichs),K?ln,1977。

8.亨尼斯(W.Hennis):《政治与实践哲学》(Politik und praktische Philosophie),Neuwied,1963;迈尔(H.Maier):《古代德国国家学说》(Die ?ltere deutsche Staats-und Verwaltungslehre),Neuwied,1966;哈贝马斯:《政治学与社会哲学的经典关系》(Die klassische Lehre von der Politik in ihrem Verhaeltnis zur Sozialphilosophie),载其:《理论与实践》(Theorie und Praxis),Frankfurt am Main.1971,第48页以及下两页。

9.约纳斯(F.Jonas):《何谓经济学理论:前古典思想与古典思想》(Was heisst ?konomische Theorie?Vorklassisches und klassisches Denken),载:《施默勒年鉴》(Schm?llers Jahrbuch),78,1958;诺伊恩道夫(H.Neuendorff):《兴趣概念》(Der Begriff des Interesses),Frankfurt am Main.1973。

10.约纳斯(F.Jonas):《社会学史》(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第I-IV卷,Reinbek,1968-69;R.W.Friedrichs,A Sociology of Sociology,N.Y. 1970;T.Bottomore,R.Nisbet,A History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N.Y. 1978。

11.哈贝马斯:《社会学的批判使命与保守使命》(Kritische und konsevative Aufgaben der Soziologie),载其:《理论与实践》(Theorie und Praxis),1971,第290页以及下两页。

12.参阅本书第VI章,第2卷,第173页以及下两页。

13.诺伊恩道夫(H.Neuendorff)的“社会学”辞条,见《天主教国家词典》(Evangelisches Staatslexikon),Stuttgart,1975,第2版,第2424页以及下两页。

14.关于古典社会中的这“一对概念”,请参阅哈贝马斯:《技术和科学作为意识形态》(Technik und Wissenschaft als Ideologie),Frankfurt am Main.1968a,第60页以及下一页;米尔斯(C.W.Mills):《社会学思维方式批判》(Kritik der soziologischen Denkweise),Neuwied,1963。

下载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科专业全新解读[定稿]

    博客首页 排行榜 点播单(0) 欢迎使用最酷最火沟通工具-新浪微博注册 帮助专业,让你与众不同——文科专业全新解读孙逸炀文科专业千差万别,有的人追逐金融、国贸等热门专业,有的......

    改革开放理论考点全新指导

    乐考无忧,为您的考研之路保驾护航! 改革开放理论考点全新指导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的行动理论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传统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以及当代语言哲学与批判理论的综合。这种综合的目的是克服现代世界中生活世......

    交往行为理论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欧美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最富有原创性、体系性的哲学家之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马 克 思 文 论 作 业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学院:文学院 专业班级:B11汉语言文学四班 姓名:X X 学号:XXXXXXXXXXXXX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摘要:哈贝马斯是法兰克......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1、 2、 3、 4、 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要理论20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主要涉及: 1、意识的起源问题 2、意识的本质问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1、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