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阻滞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2、社会变迁有哪些类型?
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整体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局部变迁是各个社会体系要素自身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不一定与社会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②按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进步的社会变迁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和各种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尽管人们对“进步”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但促进社会进步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变迁的主要目的。③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进化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它是一种渐进的部分质变的社会变化过程,是社会有秩序的、缓慢的和持续的变迁。革命的社会变迁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在社会革命时期,全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解体、改造和重组,社会由一种形态迅速过渡到另一种形态。④按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自发的社会变迁指人类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变化的方向、目标和后果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参与和顺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指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过程、方向、速度、目标和后果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变迁都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3、社会变迁的内容有哪些?
社会学着重说明下列社会现象的变迁:①自然环境引起的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自然环境依其自身规律演变,影响社会的变迁,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的变迁。②人口的变迁。人口变迁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及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一定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的变化给整个社会的变化以极大的影响。③经济变迁。它包括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量的增长和生产质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之一,给整个社会变迁以决定性的影响。④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⑤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表现出来。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程度不同地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⑥科学技术的变迁。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结构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对于现代社会的变迁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变化和研究规模、组织形式的变化,一方面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促使现代社会变迁日益加速。⑦文化的变迁。这是分析社会变迁内容的一种综合角度,主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包括因文化的积累、传递、传播、融合与冲突而引起的新文化的增长和旧文化的改变。
4、社会变迁有哪些理论?
主要有:①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的过程。表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地向前发展。法国社会学家A.孔德认为,社会是遵循固定的路线、沿着一定的历史阶段向前发展的,与理性发展的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科学阶段相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军事、过渡和工业三个阶段。英国社会学家H.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同生物有机体的进化相似,是一个内部“细胞”不断分化和结构复杂化的自我发展过程。现代进化论者认为,社会变迁是多向性的。首先,社会进步不是必然的,也有可能出现倒退;其次,进化是沿着许多方向发散进行的,没有固定的阶段、路线和方式;再次,进化的模式是多样的,不同水平、不同形态的社会,具有不同的进化或发展形式。②循环论。认为社会变迁是周期性的重复。德国历史哲学家O.斯本格勒认为,社会的变化类似于人的生命循环,每个时代都有其产生、成长和衰老死亡的发展过程,社会历史将返回到最初的起点。美国社会学家P.A.索罗金认为,社会变迁是遵循一种“历史循环模式”进行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灵性、感性和理性三个阶段循环出现,社会学不可能再提出任何其他的社会发展规律。③均衡论。强调社会均衡一致和稳定的属性。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最一般的和最基本的属性,是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由社会一般的规范和价值维持和调整,表现了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致性、不矛盾性和稳定性。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系一旦建立起来,本身就具有一种使原有状态保持不变的倾向。当某一部分因内部或外部力量造成整个社会失调时,社会系统的其他部分就会采取矫正措施,使社会恢复到均衡状态。20世纪60年代以来,帕森斯将进化论与均衡论结合起来,形成进化的结构功能主义。他承认,社会历史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表现为社会适应力的增强,即社会系统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在系统内部分配这些资源的能力增强。社会要保持均衡的进化,最终取决于社会能否发展出一套新的、普遍化的价值体系,容纳与整合新的结构要素。④冲突论。冲突论的代表、德国社会学家R.达伦多夫和美国社会学家L.A.科瑟尔等人认为,应该将社会体系看作是一个各个部分被矛盾地联结在一起的整体。最主要的社会过程不是均衡状态,而是各个社会集权为争夺权力和优越地位所进行的斗争造成的冲突。社会权力的资源是有限的,没有获得权力的人为了自身利益要求获得权力,已经掌握权力的人要防止别人夺走他们的权力并想获得更多的权力。任何社会成员都在为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斗争,一切复杂的社会组织都建立在权力分配的基础之上。人们对于权力再分配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围绕权力所进行的斗争是持续不断的,由此造成的社会冲突是社会内部固有的现象。这种利益不可调和的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变迁是必然的、急剧的,后果是破坏性的,任何宏观的社会变迁理论只有涉及与权力相联系的冲突时,才是有价值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社会变迁的宏观研究已逐步转向对某一特定阶段、特定社会、具体社区的社会变迁的研究,相继出现了现代化理论、发展社会学、社区发展理论等。
第二篇: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3、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什么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1)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5、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性
6、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
(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2)作用:①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②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③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④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7、简述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第一,新事物是旧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第二,新事物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但又是旧事物不能战胜或克服的因素。第三,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总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
8、简述垄断的形成及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9、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3)。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新和科学性。
10、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2)形成的条件:农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使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两者的差额形成并转化为绝对地租。(3)形成的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阻碍着资本从其它部门自由地转移到农业中来,使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不参加利润的平均化。可见,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4)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物质基础
答:(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的科技水平极大提高而实现的,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证。(3)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1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13、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的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的反映了客体。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两者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3.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14、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2)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作用;
(4)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5、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也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2)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倒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
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16、简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首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其构成国家的阶级基础主要是农民、工人为主,长期受本国资产阶级、封建地主及外国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他们要想获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只能推翻反动统治才能得以实现,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些国家的传播、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保证。
其次,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观,革命的主体是由受压迫的工人、农民,这就决定了在经济文化欠发达国家中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重任就历史性的落在了工人农民身上,为革命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阶级保证与群众基础。
17、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基础,只有实现了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思想条件
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18、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
(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
(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节和控制的对象,既包括各个微观经济主体,也包括作为整体的国民经济宏观全局。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
19、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
辄止。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一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
20、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2)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4)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21.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22、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逐渐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篇:社会变迁中的理论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坛 社会变迁中的理论社会学 日程
承 办 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中国理论社会学研究会 时 间:7月22日
地 点:长春市国际会展中心会议室
7月22日上午
8:30-8:40 主持人:张金荣(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
论坛负责人、吉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田毅鹏教授致辞
8:40-10:20 主题报告
主持人:张金荣(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报告人:苏国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题目:面对激烈社会变迁的中国理论社会学
报告人:谢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题目:当代中国理论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报告人: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题目:当代社会学的理性化反省与感性论转向
报告人:金成国(韩国釜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Kim, Seung Kuk(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题目:网络社会和东亚细亚精神的崛起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and the Spirit of East Asianism 报告人:田毅鹏(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题目: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三十年
10:20-10:35茶 歇
10:35-12:00 主题发言之一:社会学理论研究反思
主持人: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评论人:张海东(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发言人:韩相震(韩国首尔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Han, Sang Jin(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题目:世界现代性与高清海
Cosmopolitan Modernity and Gao Qinghai 发言人:彭华民(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政策系教授)
题目:社会福利理论中的制度研究与制度主义的发展
发言人:Kim, Hong-Jung(Daegu University)
题目:对于庸俗化的反思:韩国后真实时代新的国家治理的分析 Reflection on Snobocracry : Analysis of New Governmentality in the Post-authentic Korean Society 发言人:潘泽泉(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题目:社会学的社会空间转向 发言人:徐泽民(南昌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题目: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以战后社会发展理论为例
22日下午
14:00-15:05 主题发言之二:中外社会思想论要
主持人:谢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评论人:彭华民(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政策系教授)
发言人:Lee, Seonmi(Seoul Women's University, South Korea)
题目:
发言人:段塔丽(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题目:费孝通早期社会学思想初探
发言人:胡海波(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题目:马克思社会学的理论结构与思想主张
发言人:黄忠晶(江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题目:杨子的社会思想初探
发言人:孟天运(青岛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题目:周礼的两大社会目标--秩序与和谐
发言人:高中建(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题目:洛克自然神论思想论要
15:05-16:05 主题发言之三:当代社会学理论评析
主持人:韩相震(韩国首尔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Han, Sang Jin(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评论人:胡海波(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发言人:董才生(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题目:论吉登斯的信任理论
发言人:庞立生(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题目: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转换与中国社会学理论形态的创新
发言人:殷 格(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题目:社会知识的时限与背景
发言人:陈玉霞(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题目:论阿多诺的“批判的社会学”
发言人:万江红(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题目:巫师:原始社会中的社会分层隐喻--《金枝》的社会学解读
发言人:高鉴国(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题目:虚拟社区的人际行为与互动特征
16:05-16:20 茶 歇
16:20-17:00 主题发言之四:当代社会理论研究新探
主持人:杨建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评论人:董才生(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发言人:刘拥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题目:利益:作为社会科学的概念如何可能?
发言人:王庆明(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题目:社会学的社会学:从反思性到自主性
发言人:范会芳(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题目:现象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另一种范式
发言人:吴海琳(吉林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题目:社会资本的感性基础初探
发言人:林晓珊(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题目:空间:一个批判性的理论视角
发言人:郑 莉(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
题目:在个体化社会中拯救被围困的社会
发言人:刘 岩(吉林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题目:风险意识启蒙与反思性现代化:风险社会理论的生存论理路
17:00-18:00主题发言之五:社会学本土化与社会变迁研究
主持人:林 兵(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评论人:高鉴国(山东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
发言人:陆 远(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题目:从《社会学杂志》到《社会学界》、《社会学刊》--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早期尝试
发言人:熊方亮(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
题目:社会学中国化(本土化)的合法性问题
发言人:杨建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题目:社会化小生产: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地方性知识
--基于浙江改革开放三十年现代化实践的研究
发言人:李亚雄(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题目:从劳动争议看私营企业的劳动体制
发言人:许斗斗(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题目:对话:科技风险规避的一种途径
发言人:李文祥(吉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副教授)
题目:制度风险的存在、发生和规避
发言人:汪 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题目:劳资冲突视野下社会保障有效性与合理性的反思
--基于民国时期上海社会保障的一项实证分析
发言人:李晓玲(吉林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题目:东北农村借贷行为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18:00-18:10 论坛总结
主持人:刘少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总结人:苏国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总结人:谢立中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第四篇:简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简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名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5)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6)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简要说民航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1)马克思和恩格斯广泛涉猎各国各种门类的学问,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
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应从四点入手((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论述“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系统工程((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是指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2)“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5.6.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产生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从真理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
符合。因此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与客体相符合,这表明主体的认识或客体本身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联系起来并验证它们之间是否相符合(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联系主体认识与客体对象的中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一方面,实践是以认识为指导的能动的活动,同主体的认识直接相联系,另一方面,实践是变革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同客体直接相联系。通过实践,认识转变为客观现实。所以,认识与实践结果的对照就是认识与客体的对照,从实践结果是否达到主体目的,可以检验指导实践的认识是否与客体相符合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的规定性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的规定性说,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的决定性力量。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又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8.简述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
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等因素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9.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
矛盾之所以是根源是因为:这一矛盾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之间的矛盾;其次这一矛盾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预防矛盾。当这些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造成普遍的买卖脱节,导致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被破坏,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的爆发
10.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获得的((1)加强对本国物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2)掠夺非垄断企业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和其他
商品生产者多创造的一部分价值(3)加强对国外劳动人民的剥削(4)通过资产阶级国家干预经济如军事订货、实行财政补贴、减免税款等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组织的再分配
1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社会发展主要指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成果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社
会发展是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过程。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但却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第五篇: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通过两种基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第一种形式,是后人与时俱进,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获得胜利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特发展;等等。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进行这样的理论创新时,后人总是面临着来自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左倾”教条主义。根据我们党的经验,破除这个障碍的最好武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种形式,是本人与时俱进,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我们可以重新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7篇序言。比如,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的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这篇经典著作的德文版序言中写道:“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至于列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实行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审时度势,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并不断改变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邓小平20世纪70年代末对世界大战的看法到80年代中期对时代主题看法的改变;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本人改变自己的观点,与时俱进的事例。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错误思想的干扰,而且需要自身高度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上述哪一种形式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与时俱进、勇于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同样,我们可以看到,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根据这一重要思想改变个别不合时宜的观点、做法,进行理论创新,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高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