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政策论文-中国发展新“国计”——“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9-05-14 12:4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形式政策论文-中国发展新“国计”——“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形式政策论文-中国发展新“国计”——“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形式政策论文-中国发展新“国计”——“十二五”规划

中国发展新“国计”——“十二五”规划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一直以来,民生问题都为全民之焦点。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十一五”,“十二五”又有怎样的亮点呢?它又能带给全民怎样的惊喜呢?在富民的大基调下,“十二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领会十二五精神,以便以后更好的服务社会。关键词:十二五规划富民经济转变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国际的战略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变革和调整,各种国际力量博弈更加激烈,我国面临十分复杂的外部环境,外部压力不断增加。其中特别要注意的,一是我国正面临全球一体化的诸多挑战。全球一体化是全球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现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以美元为主要贸易结算货币、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基本架构开始出现松动,受到各方更多的质疑。美国不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引发更加剧烈的汇率战、货币战或者贸易战。二是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速在 9.6%以上,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11.4%2009年的 GDP是 34.5万亿,位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 8.5%,比2005年上升 3.6个百分点。去年,中国的 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也将直接影响我国与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之间的关系。

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一、“十二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二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

三、“十二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体制机制改革没有到位。没有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十二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内需最根本的是扩大消费。通过消费的扩大拉动生产与投资的扩大,才是可持续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因此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使我国从全球生产大国转化为消费大国。

五、“十二五”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 反而呈扩大趋势, 其根本原因在于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相联系的城乡要素的不平等交换, 广大农民不能共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十二五规划建议针对我国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趋势, 特别强调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 特别强调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以及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要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六、“十二五”加强社会建设,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如果说,我国以往的11个五年计划(规划),其侧重点是放在强国上面的话,那么, 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开始,则应当把重点逐步转移到关注民生和促进人民共同富裕上,即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不断缩小穷富差别, 促进全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二五规划议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此, 要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七届五中全会描述了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其中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这一目标更加引人注目。因为它是各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的莫大期待。

一直以来,都是以GDP来衡量经济发展,但我想“十二五”应该会有所变化。大学校园只能体会不到那种变化。十七大报告说: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温家宝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也说: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尊严”。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根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人的幸福。经济总量较快增长虽然是民众幸福的必要条件,但不等于幸福,也不与幸福正相关。现在世界上民众幸福感较高的国家并非经济最发达国家,而是经济较好,全面协调发展,重视民生和社会和谐的国家。所以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国家(地区),应同时以显示人的幸福程度的幸福指数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指标,这样既可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又可消除过去实行经济增长观

和以 GDP为综合指标所遗留的问题。幸福指数则与民众的利益和幸福直接相关,民众必然十分关注幸福指数,政府的认识与民众的意愿就会统一起来。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十二五”应该去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纲要)》

第二篇:形势政策论文《关于“十二五”规划[范文]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亮点分呈。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将改变以往的GDP政绩观,以改善民生作为建功立业的重要方向,作为走进民富国强新时代的主旋律,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发展目标的表述上有两个显著变化标,二是更加关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亮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快增加”一系列的表述都显示“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各地将改变以往的作为走进民富国强新时代的主旋律,迈进了一步。

1.改善民生是“十二五”走进民富国强新时代的逻辑起点

《十二五规划建议》另一个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前者谋划科学发展为主题统领五年规划;后者追求民富而不是以往的“国富民强”

改善民生GDP政绩观,以改善民生作为建功立业的重要方向有两个核心议题:。这两大主题相互依存,融为一体 民富国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一是首次未提及,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最大、“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又向前,第一次明确强调“民富国强”

GDP,第一次以科学发展),,具有重

的量化指、“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一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的历史意义。首先,追求民富,实现“民富国强”,是科学发展的本质体现之一,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贡献,是历史与现实相一致的呼声。从历史规律与国际经验看,一个民族国家,经过发展,经历民富,走向公民国家,是一个国家由大到强的必然表现;从现实看,民富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石,是转向内需主导模式、发挥内需规模效应的基础。其次,追求民富一致的呼声。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阶段后,逐步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和民间所逐步认知的常识。基于“民富”而形成改革共识时期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2.改善民生是“十二五”走进民富国强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十二五规划建议》令人感受最深的是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新部署,这些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瞩目亮点。无论是指导思想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是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勾画出一幅“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的发展前景。综观整个《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逻辑: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围绕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收入分配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就是扩大内 ,实现“民富国强”在经历过先富与后富的非均衡历史,,也是高层与民间相,具有辩证性的互动关系,,并成为高层,将是未来,体现出这样,是历史演进的必然

成为最绚丽的还以及工作重点

需、扩大消费——为此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因此,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非常及时和重要。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政府为适应这个“客观必然”,开辟一个“民生建设”的新时期。而“民生建设”将反过来扩大国内消费,有助于我国降低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从而引领中国经济走上一个真正健康的发展轨道。

3.改善民生是“十二五”走进民富国强新时代的宏伟目标

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浓墨重彩部署和强调改善民生醋茶、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教育就业,到全面策划涉及民生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公共服务、公共建设、环境保护等等,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改革发展,我们党对于“民生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认识。调,在未来五年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改善民生是“十二五”走进民富国强新时代的基本任务 ,也是发展的重点。《十二五规划建议》,从仔细盘算广大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实现民富国强的新高度,《十二五规划建议》强提高政府保障能力,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彰显了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时代要求。“十二五”时期将加快推进“十一五”末启动的医药卫生、教育体制等民生领域的改革;将进一步全面推进住房、就业、社保、收入分配等诸多民生领域的改革。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中之重,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性任务,的需求已经比较容易获得满足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投资消费比例失衡等都阻碍民生的改善。度,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但是社会公共物品还是供不应求;城,消除失衡现象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让每个公民能更加公平地分享,《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改善民生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下一阶段应该着力去实现共同富裕;现在人民群众对消费品这些民生领域的改革将通过攻坚克难的方式和力

第三篇:十二五政策规划(模版)

我国确定“十二五”规划水利发展八大目标

——防洪减灾综合体系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建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基本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隐患基本消除,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

——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初步形成,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城乡供水体系基本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000万千瓦。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国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初步建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超采状况初步扭转。

——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断增强。符合我国国情水情的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基本形成,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处理机制基本建立。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稳定增长的水利投融资体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基本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初步理顺。

——行业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水利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水文服务能力和水利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理清思路 把握重点 做好“十二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

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战略部署,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回顾总结“十一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2011年规划计划工作。部党组对规划计划工作高度重视,陈雷部长亲自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矫勇副部长还将在会议结束时作重要讲话。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唐仁健副主任应邀到会,将对中央一号文件作精辟的解读。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十一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自然灾害多发并发重发,灾情之重历史罕见,水利发展经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防灾减灾成效最大、水利投资规模最高、规划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直接受益最多、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水利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五年来,规划计划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扎实做好规划编制、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全力争取投资规模、切实加强规划计划管理和基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水利投资规模跃上新台阶,多渠道投入机制初步建立

“十一五”时期,规划计划部门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主渠道作用,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努力扩大水利投资规模。五年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约7000亿元,是“十五”的1.93倍,也是历次五年之最。其中防洪工程占35%、水资源工程占45%、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占5%、其它专项工程占15%。

一是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再创新高。五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2934亿元,是“十五”的1.73倍。其中,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2315亿元,占78.9%;财政专项资金545亿元,占18.6%;水利建设基金74亿元,占2.5%。中央水利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中西部地区中央水利投资占79%。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加大了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水利投资逐年增长,特别是2010年中央水利投资达到987亿元,是2009年的1.5倍,再创历史新高。二是地方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快速增长。五年地方水利建设投资4000多亿元,其中省级2947亿元,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省级水利投资中,财政资金占70%,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占24%,外资及其它资金占6%。东部、西南等地区省级水利投资规模较大,北京、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水利建设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云南超过200亿元、广东超过300亿元。

三是多渠道水利投入机制初步建立。在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的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资机制。重庆、广东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成立省级水利(水务)投资公司,搭建市场融资平台,保证了地方水利建设投资需求。重庆市水利投资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了15亿元企业债券用于水利建设;广东省以水利规费收益权为质押,向银行贷款用于水利建设,并出台了《水利建设工程试行BT模式的指导意见》;山西省政府颁布了《山西省社会资金建设新水源工程办法》,全面开放了水利建设市场;云南省从烟草行业筹集资金专项用于水源工程建设;贵州省对水能资源开发权实行有偿转让,收取的水利规费和出让金专项用于水利建设。

(二)重大规划编制实现新突破,规划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十一五”是国家组织编制和批复水利规划最多的时期。五年来,我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流域、区域等层面水利规划100余项,已批复64项,其中国务院批复24项,为科学有序安排水利建设提供了扎实的规划基础。

一是基础性规划编制取得重大突破。去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划在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研究制定了全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水资源战略规划,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基础和依据。以2009年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批复为标志,七大流域防洪规划全部得到国务院批复,为今后一个时期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规划依据。经过3年多的努力,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全部完成技术审查,规划在深入分析流域治理开发保护面临突出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各流域关键性控制指标,对未来20年的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进行总体部署,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统筹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完成了金沙江、嘉陵江、怒江、鄱阳湖、洞庭湖等一批重要江河湖泊综合规划编制和技术审查工作。

二是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编制完成。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在14项重大课题研究和21项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水利发展成就,分析了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二五”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建设任务、改革管理措施等。在此基础上,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完成了报送国务院审批的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初步成果,目前正在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此外,按照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指导、帮助西藏自治区编制完成了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省级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也基本编制完成。

三是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取得丰硕成果。围绕水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突出薄弱环节建设,组织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水库建设、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中小河流治理、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水源建设、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等一大批专项建设规划,为各类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规划依据。组织开展了抗旱、重要江河河口、河道岸线、采砂管理、水文发展、水利信息化等专项规划,为深化水利改革、强化水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规划基础。

各地积极做好有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山西省按照河湖水系连通、科学调度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思路,编制完成了《山西大水网规划》;江西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编制完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利建设规划》;河南省编制了《中小河流治理总体规划》;浙江省编制完成了《农村河道整治试点规划》;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也编制完成了一批水利专项规划。

(三)项目前期工作开创新局面,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五年来,中央和省级水利前期工作经费约80亿元,其中中央18.9亿元;北京、辽宁、黑龙江、浙江、江西、广东、广西、重庆、云南、新疆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前期工作经费超过2亿元,其中新疆、辽宁超过5亿元。按照“十一五”水利发展的战略布局,积极推进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增加项目储备,五年共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重大水利项目220项,总投资规模6393亿元,是“十五”的2.6倍,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批复143项,总投资规模4185亿元,是“十五”的3.4倍,确保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有序开展。

一是骨干水利工程前期工作重点突出。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各类水利专项建设规划,组织编制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三年实施方案,明确前期工作重点。完成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总体可研以及先期开工的15项单项工程的可研报告和多项初步设计报告。长江流域重点安排了中下游河势控制、“两湖”治理和一批重要枢纽工程;黄河流域重点安排了下游标准化堤防、宁蒙河段治理和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淮河流域重点安排了治淮19项骨干工程及进一步治理淮河行蓄洪区调整、扩大下游泄洪能力和上游防洪水库工程;海河流域重点安排了蓄滞洪区建设、骨干河道治理项目;松辽流域重点安排了提高粮食产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水资源保障工程;珠江流域重点安排了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和水资源保障工程;太湖流域重点安排了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项目。同时,切实加强面上项目前期工作,严格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复核、审查等前期工作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审批程序的完善。

二是项目前期论证工作不断强化。在项目前期论证中,更加重视工程建设中的征地、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妥善安置工程移民,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对生态敏感目标的保护;更加重视落实资金筹措方案、项目法人组建和运行机制等建设条件,为工程顺利建设和建成以后的良性运行奠定基础。按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及时出台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把好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审批和移民安置规划审核两道关;组织制定水利工程用地标准,为节约集约用地创造条件;在前期论证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加强对工程调度运行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三是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嫩江尼尔基、黄河西霞院、广西百色、湖南皂市、四川紫坪铺等重点工程投入运行并发挥效益,西藏旁多、吉林哈达山、四川亭子口、新疆肯斯瓦特等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及其他江河治理稳步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加快实施,中线京石段向北京应急供水,辽宁大伙房输水工程正式通水,青海引大济湟、甘肃引洮、贵州黔中枢纽以及西南中型水库等一批水资源配置和骨干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近期治理任务基本完成,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继续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走马塘延伸拓浚、东太湖综合整治等项目开工建设。开展了1000余条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和103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建设。五年全国共新建和加固堤防17080公里,新增水库蓄水能力381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85亿立方米。

四是行业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水文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加强了科技创新、防洪调度和水资源监测设施、基层管理单位生产生活设施和水政执法能力等建设,改善了行业管理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水利现代化水平。

(四)三大目标任务取得新成效,水利惠民生工程加快推进 五年来,落实中央投资1765亿元,全面推进了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水利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100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90亿元,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由38%提高到58%。提前1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任务。

二是专项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如期完成。“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投资66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10亿元。如期实现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三年完成专项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目标;基本完成了东部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消除了1.55亿人的防洪安全隐患,恢复了36.2亿立方米的水库库容,在近年来的防汛抗旱工作中,除险加固后的水库充分发挥了工程效益,对保障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生产供水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2010年还安排中央投资79.2亿元,启动了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

三是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投资255亿元。规划内434处大型灌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80处灌区完成规划建设任务;中部4省139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全面完成,启动了全国99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一批新建灌区;实施了564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在15个省区开展了以节水灌溉饲草料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全国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000万亩,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850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0。

四是水土保持和农村水电等建设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水土保持中央投资119亿元,继续推进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丹江口库区及上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水土流失防治区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全国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万平方公里。累计安排中央投资24亿元,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959万千瓦,完成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解决了20多万户农民的小水电代燃料问题,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

(五)重大问题研究获得新成果,决策科学化水平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围绕新时期水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了70多项水利重大专题研究。在全国层面,重点开展了水利投融资政策、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水资源核算体系、河湖水系连通、水利应对气候变化等研究。在流域层面,组织开展了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引江济渭入黄、淮河与洪泽湖关系等研究。在区域层面,组织开展了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等30多项区域水利发展重大专题调研。这些重大课题研究和专题调研成果,为推进水利科学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为中央研究和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制订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六)制度体系建设得到新提升,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十一五”时期,以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为目标,切实加强规划计划制度建设,推进精细化管理,强化基础工作,规划计划管理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一是管理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制定并出台了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办法、水利规划管理办法、水利部规划及建设投资管理决策制度、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等规划计划管理制度17项。这些制度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水利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等有关管理要求,规范了水利项目审批,强化了中央水利建设投资管理,进一步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同时,开展了前期工作招投标、前期成果质量评价、设计变更管理等制度的制定工作。

二是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五年来,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加大了技术指导、督促检查和行政协调的力度;加快前期工作项目任务书编制、审批工作,提早部署,加强协调,初步扭转了项目任务书审批滞后的局面;组织编制项目前期工作三年滚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项目前期工作,增加了项目储备;强化投资计划精细化管理,实行项目分类指导,按照项目合理工期和建设能力,科学安排投资计划,加强了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完善统计指标、扩大统计范围、提高统计精度,建立周报、旬报、月报制度,及时跟踪掌握投资落实和完成情况。2010年,组织开展了2005-2007年中央水利前期工作经费内部审计和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

三是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编制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方案》,开展了7个省56个县的普查试点,组织了中央和省级培训,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全面展开;完成了水利发展统计公报、建国以来水利统计提要等的编印及发布工作,《中国水利统计年鉴》(中英文版)公开出版发行,水利统计工作不断加强;组织编制了洪水风险图(一期),开展了七大江河统一高程系统建设,完善了规划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基础工作的开展,为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四是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在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流域性洪水、南方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西南特大干旱、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规划计划部门积极投身抗灾救灾工作,第一时间赶赴抗灾一线,了解水利设施损毁情况,迅速组织编制灾后重建水利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及时落实中央水利应急修复和灾后恢复重建投资,有效保障了水利灾后重建的顺利开展,应急管理能力显著增强。

五是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规划计划部门以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认真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加强人员培训,开展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投资计划、综合统计、建设项目后评价等各类培训,提升了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执行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集体研究制度,注重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回顾五年来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五点体会: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始终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领域,是水利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水利部党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丰富和完善,民生水利理念深入人心,为规划计划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三是深刻领会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机遇,超前谋划,规划了一大批符合国家投资政策和方向的水利项目,积极开拓新的水利投资领域,为推进重大水利工程立项和大幅度增加水利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始终把服务水利中心工作作为规划计划工作的立足点,着力研究水利重大问题,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撑;五是注重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把加强学习、人才培养、作风建设作为打造一支乐于奉献、敢打硬仗的规划计划队伍的重要举措。

二、水利规划计划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今后五年,规划计划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规划计划工作的有利条件,用好水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是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今后5到1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大幅度增加投入,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二是刚刚结束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对“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为做好规划计划工作指明了方向。三是国家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编制了中小河流治理等一批专项建设规划,完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为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2008年第四季度扩大内需政策实施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在组织大规模水利建设中,超常规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强化项目监督检查,为新一轮水利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推进新一轮水利建设,规划计划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新一轮水利建设任务更加繁重。中央对加快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水利建设呈现出投资规模更大、建设项目更多、进度要求更高等特点,要求规划计划部门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改进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形式,加强质量管理和进度控制,积极争取投资规模,科学安排投资计划,强化投资计划执行监督检查,保障大规模水利建设有序、高效开展。二是重大工程前期工作推进难度加大。面对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需求,一些地方前期工作经费不足、勘测设计力量薄弱等问题将更加凸显,土地征用、移民安置、环境保护等要求将越来越高,前期工作的协调工作量越来越大,具备开工条件的骨干工程项目储备将显不足,要求规划计划部门更加重视水利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增加前期工作经费,统筹组织好社会各方面勘测设计力量,进一步加快水利前期工作。三是投资计划管理要求更高。随着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全面展开,水利投资结构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投资重点主要是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实施主体主要是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建设将呈现投资总量大、单项工程规模小、项目分布范围广、监督管理难度大等新特点,对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规划计划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加强指导,强化监督,进一步提升投资计划管理水平,提高投资效益。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十二五”规划计划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按照大规模水利建设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着力解决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和投资计划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推动规划计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十二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总体思路

“十二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战略部署,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把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作为战略重点,把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扩大投资规模作为主攻方向,把强化规划计划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努力开创规划计划工作的新局面,为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主要目标任务是:

(一)不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为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要根据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做好基础性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抓紧完成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和其他重要江河湖泊综合规划的协调报批工作,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统筹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二是抓紧开展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依据,深入研究未来10年我国水资源供求关系变化趋势,提出我国中长期供水安排意见,组织编制全国、流域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切实加快专项建设规划编制。根据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编制完成大中型水库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等专项建设规划,有序安排和实施“十二五”水利建设。四是深入开展一批重大专题研究。围绕国家总体战略及区域发展布局,深入研究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开展水安全战略、水资源配置战略、农业高效节水战略等重大问题研究,为水利重大决策提供支撑。五是着力加强水利规划管理。研究制订水利规划体系名录,逐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规范规划编制、衔接、报批的程序;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认真落实规划符合性审查作为水工程项目立项前置条件的规定。

(二)着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为加快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创造条件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国家批准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和各类专项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流域、区域水利建设布局和重点,切实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一是着力加强防洪重点薄弱环节项目前期工作。根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组织做好中小河流和主要支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洞庭湖鄱阳湖治理、防洪非工程措施、山洪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项目前期工作,为加快实施规划打好基础。二是全面推进进一步治理淮河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按照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精神,流域内各省加快了前期工作,目前我部已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7项,其中已批复2项;淮委和流域四省要加快其余项目的前期工作,尽早全面完成。三是尽快完成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项目前期工作。18项水利项目中已开工建设4项,其余14项要尽快完成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四是加快实施《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重点做好长江城陵矶附近100亿立方米蓄滞洪区、淮河和海河重要蓄滞洪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统筹安排其他流域蓄滞洪区建设项目。五是争取完成一批重点骨干工程项目立项。大力推进西江大藤峡、黄河古贤等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引汉济渭、引江济淮、滇中引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论证,做好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型水库、新疆山区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六是认真抓好面上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做好千亿斤粮食规划新建灌区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整体可研编制和审批工作,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其他面上项目前期工作。

(三)努力构建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提供投资保障

经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万亿元左右,而现有的投资来源渠道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求。下一步,要认真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抓紧落实好文件提出的重大政策,努力实现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的投资目标。一是积极争取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要抓紧完善一批重点专项建设规划,加快重大水利项目的前期论证和立项审批,拓宽水利投资领域,做实水利有效需求,积极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落实好“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的政策措施。二是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要主动与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沟通协调,摸清底数和分布,积极配合做好使用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工作,为用好这项新政策创造条件。三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国务院已同意将水利建设基金延长至2020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即将印发“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办法明确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要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划出不少于15%的资金用于城市防洪和水源工程建设,各地要抓紧提出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水资源严重短缺和有重点防洪任务的城市名单,为落实好这项政策提供依据。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建设基金征收规模相差很大,多的省份高达64亿元,少的省份仅有1000万元,各地要相互借鉴,认真研究,积极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具体方案,进一步扩大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渠道和规模。四是要用好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2009年,国务院同意将三峡工程建设基金转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征收期至2019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了《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专项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三峡工程后续工作和中西部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非直接受益的16个省区要用好这项基金,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五是抓紧落实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和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的政策。各地要积极与财政、金融等部门沟通,落实好这项政策,争取更多信贷资金用于水利建设;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建立融资平台,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

(四)切实抓好规划计划基础工作,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为适应“十二五”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要,必须切实加强规划计划基础工作,着力提高规划计划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新的要求,抓紧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修订水利前期工作投资计划、水利建设投资计划等管理办法;同时,要制订一批新的管理制度,包括水利前期工作招投标、项目前期工作成果质量评价、水利工程用地标准等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规划计划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加强投资计划精细化管理。随着我国投资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投资计划和预算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原则上当年投资要当年完成。规划计划部门必须充分考虑上的投资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建设工期以及所在县市的建设管理能力等因素,科学安排投资计划,防止造成投资积压。下一步,我部将抓紧研究提出水利投资计划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三是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各地要按照《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做好方案细化,健全省、市、县三级普查机构,充实专职人员,落实普查经费,加强普查数据的质量控制,确保2012年全面完成普查任务。同时,要做好水利常规统计工作。

(五)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提升规划计划执行力注入强大动力

做好“十二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保障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建设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规划计划队伍至关重要。一是加强学习培训。规划计划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求高,需要不断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同时,规划计划工作任务重、事务性工作多,需要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因此,必须下大气力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力度,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将不断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规划计划工作者要提高敏锐性,善于捕捉水利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方向性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三是增强服务意识。规划计划部门是综合管理部门,业务范围广,服务对象多,与基层联系密切,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要更加注重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努力提高服务基层、服务水利发展的能力。四是抓好廉政建设。规划计划部门具有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投资安排等重要职能,被外界视为权力部门,社会关注度高。要加强制度建设,重大事项实行集体研究,做到用制度管事;同时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四、2011年水利规划计划重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对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重大政策措施、加快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重点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切实做好水利规划编制与审批

按照不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快重大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一是抓紧完成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批。根据本次会议对《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的讨论意见,抓紧修改完善规划报告,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尽早将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送国务院审批。二是力争完成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协调和报批。目前,我部已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流域综合规划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意见,要主动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抓紧修改完善规划报告,及时召开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对规划成果进行审议,争取尽早报请国务院审批。同时,加快推进金沙江、怒江、汉江、洞庭湖、鄱阳湖等江河湖泊流域综合规划的协调和报批工作。三是启动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抓紧成立规划编制工作组,制定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开展有关专题研究。此项规划编制以区域为主,首先由各地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经汇总、协调、平衡后,形成流域和全国规划报告,各地要按照部里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四是抓紧完成重点专项建设规划的编制。积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沟通协调,抓紧对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进行核定,编制完成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尽快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报送国务院审批,力争尽早组织实施;启动全国大中型水库建设“十二五”规划、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加快推进枢纽工程建设和农村水环境整治提供规划依据。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上述安排,积极组织力量完成或配合完成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着力加强水利工程前期工作

根据国家已批复和正在编制的各类水利规划,抓紧对“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进行梳理,研究编制前期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提出进度要求,加快推进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一是加快大江大河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进一步治理淮河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分淮入沂、洪泽湖大堤加固、蚌埠至浮山段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等项目立项,争取年内开工建设,重点抓好入海水道二期、平原洼地治理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推进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及“两湖”治理、黄河下游防洪近期工程、海河骨干河道治理等项目立项审批。积极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尽早批复新沟河、平湖塘、太嘉河延伸拓浚工程可研,加快完成新孟河延伸拓浚、望虞河西岸控制、扩大杭嘉湖南排等工程的前期工作。二是继续推进控制性枢纽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尽早批复西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新疆阿尔塔什等工程项目建议书,加快黄河古贤、黑河黄藏寺等控制性枢纽工程的审查报批工作。三是积极做好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尽早批复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可研,抓紧推进引汉济渭等项目立项审批,认真做好引江济淮、滇中引水、闽江北水南调等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加快西南等地区骨干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四是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前期工作。在《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中拟列入244条主要支流、独流入海和内陆河流,在“十二五”期间安排建设,各地要按照轻重缓急,尽快启动一批河流治理的前期工作;同时,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投资力度,各地要尽快完成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五是争取出台《水利前期工作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水利建设项目设计变更管理办法》和《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成果质量评价管理办法》。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高度重视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足额落实前期工作经费,充分利用勘测设计社会资源,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提高成果质量,以保障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要。

(三)积极落实水利建设投资

今年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水利投资规模还没有最后落实,按照水利建设任务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预计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将有较大增长。各地要结合重大水利投资政策的落实,统筹安排好水利建设投资,确保水利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是争取加大预算内固定资产水利投资。2010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约18%,我们将积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沟通协调,争取提高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力争在2010年的基础上有较大增长;二是力争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规模。继续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中央财政专项水利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在2010年268亿元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积极拓宽新的投资领域,争取启动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建设。三是努力落实好“两项”政策。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还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今年能落实到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抓紧出台新的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力争在筹资渠道和规模上有新的突破。四是及时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随着中央水利投资的大幅度增长,预示着地方配套资金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各地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用好用足各项水利政策,采取多种措施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在今年投资计划安排中,我部将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的要求,对去年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不好的地区,适度减少中央水利投资规模。五是继续加强对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据统计,2010年中央水利投资计划完成率只有60%,按照今年3月底前完成投资计划的目标要求,任务还十分繁重,各地一定要千方百计加快建设进度,确保2010年投资计划如期完成。从今年开始,中央安排投资的建设项目预算支付进度可能纳入中央财政预算执行考核范围,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投资计划的执行,切实抓好项目前期工作、招投标、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进度和衔接,确保投资项目的预算支付进度要求。我部将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监督检查,同时,完善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定期报送制度,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纳入报送范围。

(四)大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2011年水利建设项目数量多、任务重、要求高,要统筹协调好各类建设任务,抓紧落实各项建设条件,确保圆满完成建设任务。一是今年继续安排200亿元以上中央水利投资,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7%。二是继续实施《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将剩余的80多亿元中央投资全部安排完毕,规划内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开工建设;拟安排中央投资85亿元,启动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近年来新出现的大中型病险水库继续实施除险加固,争取开展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改造。三是加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投资力度,确保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改造任务;加快推进广西乐滩水库灌区等新建灌区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继续实施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四是按照2012年底前完成2209条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任务的要求,今年拟安排中央投资100亿元,加快实施《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五是加快城陵矶附近100亿立方米蓄滞洪区建设,加大对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垸围堤加固投资力度,将剩余投资安排完毕,争取开工建设三个蓄洪垸的安全建设工程;统筹安排洞庭湖区10个重点蓄洪垸围堤加固工程和海河流域重点蓄滞洪区建设。六是加快实施淮河平原洼地治理世行贷款项目,抓紧开工建设入江水道整治工程,争取启动分淮入沂整治、洪泽湖大堤加固、行蓄洪区调整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走马塘延伸拓浚、东太湖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争取开工新沟河延伸拓浚、平湖塘延伸拓浚和太浦闸除险加固等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七是抓紧完成黄河宁蒙河段治理工程,启动黄河下游防洪建设近期工程;继续实施长江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和海河、松花江、嫩江流域骨干河道治理,以及珠江三角洲五大联围等工程建设;加大湖南四水、湖北荆南四河、江西五河、四川五江一河、渭河、福建五江一溪等主要支流治理力度,力争开工青弋江、水阳江、滁河治理等防洪工程。八是加快四川亭子口、内蒙海勃湾、西藏旁多、贵州黔中、吉林哈达山等水库工程建设,抓紧开工江西峡江、云南牛栏江-滇池补水、四川小井沟、海南红岭等骨干水利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吉林中部城市引松供水、河北双峰寺等重点工程,全面推进西南地区以中型水库为主的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九是启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黄河水量调度系统等建设,加大对山洪灾害防治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投入力度。同时,增加对重点区域水土保持投入,全面开展坡耕地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项目,启动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全面实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规划,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60万千瓦;大力发展牧区水利,继续实施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加大水利援疆工作力度等。

(五)深入开展水利重大问题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水利发展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规划计划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水利重大问题研究。今年重点开展以下课题研究:一是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研究。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是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的重要措施。要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水利条件,重点研究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布局,以及河湖水系连通关键技术、生态环境影响、统一调度管理等问题,提出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的对策建议。二是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发展研究。要针对我国农业用水量大、用水粗放的问题,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发展问题,加强高效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与示范,因地制宜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优先在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推广,建成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三是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自2007年起,我部组织开展了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在深入研究和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取得了丰富成果。研究成果将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划分为重要区域水生态保护的补偿和矿产资源开发对水生态影响的补偿两类,分别提出了补偿框架方案,包括补偿范围、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补偿标准测算、补偿方式及有关政策保障措施等。下一步,要继续深入开展此项研究工作,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起草好生态补偿条例,争取将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条款纳入该条例;同时,在国家开展生态补偿试点时,力争选取几个条件成熟的流域或区域,开展水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四是流域干支流水库群联合调度运用研究。近年来,随着流域干支流水库建设的加快,一批控制性枢纽工程相继建成,为充分发挥梯级水库群的综合效益,需要尽快开展联合调度运用研究。我部于2009年组织开展了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综合调度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要重点开展汉江干流、西江、松花江等流域水库群综合调度研究,处理好流域防洪、供水、航运、发电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为制定优化调度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六)全力抓好全国水利普查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进度安排,2011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普查机构组建。目前,省级普查机构基本建立,但一些县级水利普查机构组建尚未全面完成,各地一定要加大督办力度,尽快完成普查机构组建,充实基层专职普查人员。二是开展数据台账建设。数据台账是动态指标普查的前提和基础,具体工作由县级普查机构负责,省级普查办要加强组织协调,要对台帐建设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指导,严格审核台帐数据,确保数据质量。三是加强普查人员培训。在完成第一阶段国家级和省级培训的基础上,1月底前,各地要全面完成县级普查综合培训;3月底前完成普查软件、数据处理专项培训;年内完成第二阶段填表上报培训工作。四是做好普查对象清查登记工作。各地要抓紧开展普查对象清查工作,对所采集的普查数据进行分期分批录入、初步审核和预处理,各流域机构、省级普查机构要加强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清查登记任务。五是组织普查宣传。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针对清查登记、台账建设等关键环节,广泛开展宣传,为水利普查营造良好氛围。同时,继续做好水利常规统计工作。修订《水利统计管理办法》,完善分工协作、数据资源共享的统计管理机制;全面开展水利建设投资“全口径”统计工作,把中央各渠道安排的投资、地方自行安排的投资、社会融资纳入统计范围,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做好全口径数据的收集;根据水利建设的新要求,做好专项水利统计工作,今年将对原有的周报、旬报、专报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水利建设投资统计旬报制度,进行跟踪统计分析;加快水利统计信息直报系统建设和一套表制度改革,促进统计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水利统计工作能力和效率。

做好“十二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陈雷部长、矫勇副部长在本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奋进,扎实工作,为圆满完成“十二五”水利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

(一)水利面临的新形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四)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二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三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四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五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六)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

(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要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推进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抓紧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防灾避让和重点治理。

(八)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坚持蓄引提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以县域为单元,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

(九)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全面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合理安排居民迁建。搞好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十二五”期间抓紧建设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推进海堤建设和跨界河流整治。

(十二)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适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研究。积极推进一批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高度重视雨水、微咸水利用。

(十三)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

(十四)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发展水电,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开发许可,强化水电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

(十五)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实现资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水利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健全水利行业技术标准。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十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要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源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

(十七)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有条件的地方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十八)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结合增值税改革和立法进程,完善农村水电增值税政策。完善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

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九)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抓紧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加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对取用水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水户实行重点监控。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

(二十一)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二十二)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三)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二十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推进改革,健全良性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十五)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二十六)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二十七)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十八)推进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加强国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二十九)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更加贴近民生,更多服务基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

第四篇:形式政策论文

思考题(任选一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意涵? 2.青年学生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要求:

1.不低于2000字

2.要有电子版和相对应的纸质打印稿,3.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由各班学习委员汇齐后,发给任课教师批改并保存

4.电子版格式要求附后

5.时间:19周之前

河南工业大学

论文题目:院系班级:姓 名:学 号:辅导老师:完成日期: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附录2:正文部分

XXXXXX(论文题目)

XXXX(正文引论)

1.XXXXXX(一级标题)1.1 XXXXXX(二级标题)1.1.1 XXXXXX(三级标题)

1.2 XXXXXX 1.2.1 XXXXXX

2.XXXXXX 2.1 XXXXXX 2.1.1 XXXXXX

2.2 XXXXXX 2.2.1 XXXXXX

第五篇:形式政策论文

产业与竞争政策分析论文

摘要:加入WTO以后,我国获得了比较平等的经济贸易待遇,能够在平等的国际舞台上与世界各国竞争,从而加速了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同时也对我国合理协调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关系提出更高要求。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是一国的两大基本经济政策,其目标一致,但是实施方式和侧重点并不相同,因此有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在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搭配方面,日本取得了较大成功,因而从日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消长变化入手,探析我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战略定位和搭配,以期对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产业政策;竞争政策;日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内涵

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流行与日本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大量使用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极大的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经济理论界的关注。

关于竞争政策的内涵,国内学术界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竞争政策指一切有利于竞争的政策,包括反垄断政策、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政策、放松政策、政府削减对企业的补贴、减少不利于外国产品和外国生产者的政策等。而狭义的竞争政策仅指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的反垄断政策,它作为对竞争结果的“事后调节”措施,通常以法律形式出现。竞争政策实施的目标是消除或者减少企业的经济垄断行为、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政府的行政性垄断行为。日本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第一阶段:产业政策为主,竞争政策为辅(二战以后至1975年)。二战后,日本实行了“经济的非军事化”、“经济的民主化”和“确立和平的经济”三大政策,其核心是解散作为战争元凶的财阀,从而大大推进了日本经济市场化和民主化的进程,激活了国内市场的自由竞争。为巩固新的市场结构,防止过去财阀垄断体制的复活,分别于1947年3月31日和4月14日,审议通过了《私的独占禁止及关于确保公正交易的法律》和《独占禁止法》。这标志着日本开始实施比美国反托拉斯法更加严厉的竞争政策。然而,在竞争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其与产业政策的矛盾和冲突逐渐显现。因而,随着“经济赶超战略”的出台,竞争政策被放到次于产业政策的地位。

第二阶段: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高速增长,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经济遇到了国内外的诸多挑战。

国际上,日本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导致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及日元面临贬值;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挑战。国内,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人口拥挤、公共基础设施不足、通货膨胀严重、大企业囤积居奇,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独占禁止法》。1975年日本出台了新的《独占禁止法》,增设公平交易委员会。1977年又修改和充实了《独占禁止法》。同时,日本的经济学界也开始对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反思,但相对于具有强大惯性的产业政策而言,竞争政策的地位仍然不及产业政策。

第三阶段:强化竞争执法,降低产业政策的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长期偏重产业政策的弊端逐渐显露,而且日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不断给日本施加压力,而且日本向美国做出更有利于开放竞争的正式保证。鉴于国内的困境和国外的压力,日本开始重新定位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经过1997年、1998年和2000年修订反垄断法,日本的竞争政策日趋成熟,整个经济运营机制逐渐从“官主导”变为“民

自律”。我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搭配

从日本的情况来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如何适时而合理的促进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动态变化则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应该以产业政策为主导,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设计竞争政策,还是竞争政策优先,在竞争政策的指导下设计产业政策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国应该对日本美国等发达国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制定适合自己国情的政策搭配。

(1)竞争政策处于核心地位,产业政策从属于竞争政策。

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市场作用的发挥,要依赖于竞争政策,因为没有竞争政策的推行,就不可能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就不可能发挥出来。政府的职能一方面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另一方面是为实现政府的赶超目标。由于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基础,政府的过多干预会扭曲市场的价格信号,从而损害市场的运行效率,因而在经济政策的推行中,竞争政策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而产业政策则是从属于竞争政策的。

(2)对内强调产业政策,对外强调竞争政策。

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取决于其经济实力,而这个经济实力关键在于该国具体的产业结构水平。要在短期内适应和长期内主导地区和全球经济贸易格局,我们必须调整、升级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现阶段,我国各行业都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不加保护的参与国际竞争,必然会遭到国际资本优势力量的毁灭性打击,所以,在国内必须首先强调产业政策。对外,作为WTO的成员国,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国外及国际组织的竞争体制引入进来,从而加快国内的市场化进程,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成本,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力。

(3)长期坚持竞争政策,对个别行业的个别时期应用产业政策。

作为WTO的成员国,要发展市场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的分工与合作,就必须在将来很长的时问内坚持竞争政策,即建立一套与国际竞争规则接轨的竞争政策,规范与指导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分工与协作。但加入WTO又给我国的经济实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要求我们迅速地调整、升级和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使我国在短时间内跟上世界形势,并为将来主导世界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长期坚持竞争政策的同时,仍要发挥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结论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始终是动态发展的而非静止不变的,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二者的适用范围。当某种行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支柱产业,且该行业规模经济不足,同时又面临国外产业发展的巨大压力时,应将其确定为实施产业政策的对象。如果某个产业不再满足产业政策的要求,则应及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平.寻求利益平衡点一竞争政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J].国际商务,2008,(7).[2]昊宏伟.我国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目标[J].法学杂志,2005,(2).[3]全 毅.加入WTO与我国产业政策调整[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6,(1).[4]张志明.WTO框架下我国竞争政策的调整[J].东南学术,2007,(2).[5]吕政.完善我国产业政策需要明确的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

下载形式政策论文-中国发展新“国计”——“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形式政策论文-中国发展新“国计”——“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式政策论文

    形式政策论文心得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

    十二五规划论文

    内容提要:启动重大利益调整改革:十二五”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

    形势政策 十二五规划

    学术聚焦 “十二五”规划经十七届五中全会充分讨论并一致通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增加中低收入者住房供给、中小城市放宽外来人口落户、......

    形势与政策(十二五规划论文CRS)

    新时期下的“十二五”规划 随着2010年的即将结束,十一五也将要走入历史。作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的关键一年。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五年中,我们取......

    新疆十二五规划 形势与政策论文

    努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历史任务 2010年春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举全国之力援疆行动正式拉开帷幕,新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后发赶超的信心在天山南北激荡。......

    大学生十二五规划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内容摘要]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