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2:1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一篇: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文章说明

关于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看来阿房宫确实很豪华壮丽。但作者在这篇赋里,展开了更为丰富的想像,运用赋的传统手法,铺陈夸张,把阿房宫写得更为豪华壮丽。

谈古往往是为了论今。这篇赋也是如此。在这里,作者并非为了把秦阿房宫铺排描绘一番,而是针对当时的现实写的。这篇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年间。这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就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家**,财源枯竭,民不聊生的形势,自即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唐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作者在这篇赋里就通过秦阿房宫的建造到毁灭,提出了一个历史教训:统治者穷奢极欲,不爱惜人民,只能导致自己的败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赋中,作者明确指出:统治者的豪华生活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用赋这种文学样式表现出来,是难能可贵的。

这篇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第二部分是对阿房宫的议论。而铺排描写是议论的基础,为议论服务的;议论又是从铺排描写生发而来,紧紧切合于铺排描写。铺排描写处词采瑰奇,气势劲遒;议论处则警辟犀利,一语破的,戒鉴之义昭昭,绝无汉赋那种劝百讽一之嫌。

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部分又可分三段。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富丽。赋一开始只用一句话交代了阿房宫的建造:天下统一了,用大量的物质财富建起了阿房宫。这里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接着就写阿房宫的形象,先写外观:“三百余里”为其广;“隔离天日”为其高,“西折”“直走”为其气势,几笔粗线条的勾勒就从外观上、从整体上把阿房宫的雄伟写出来了。然后写内部,通过“流入宫墙”的“二川”,把人们的视野引入宫中。写宫中则是细线条的刻画。作者细致地铺排了楼阁、回廊、屋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等等,而在铺排中,又通过一系列的比喻突出雄伟的气势,富丽的形象。比喻则是多种多样,不拘

一格。以人腰比喻回廊,以飞鸟啄食比喻檐牙,以“钩心斗角”比喻楼阁建筑的形势,这都是以动比静,化静为动,造成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而以巨龙比喻长桥,以彩虹比喻复道,又是用疑问的语气写出来的,就让人感到比喻与被比喻之间更相似,更逼真,把长桥、复道描绘得更壮丽。至于把歌台的歌声写成“暖”,写成“春光融融”,把舞殿的舞写成“冷”,写成“风雨凄凄”,实际上也是对歌台舞殿气氛的一种比喻,只不过这里是通过人的感觉来比喻的,所以能给人以更深刻的感受,有力地表现了阿房宫中急管繁弦,终日不绝,轻歌曼舞,夜以继日的豪华生活。

第二段则从写建筑转入写宫女。中国古代,皇宫中宫女的多少,往往标志着帝王荒淫奢侈的程度。这里就是用夸张的笔法,写阿房宫中的宫女之多,以突出秦宫的豪华奢侈。开始先交代宫女的来源。如果说阿房宫的建造,是竭天下之物,那么阿房宫中的宫女则是尽六国之人。这些宫女原来都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今天却“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秦的强与暴于中可见。接着就抓住宫女生活最具有特征性的细节,以一套排比句加以铺排描写。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笔法,通过夸张把铺排描写集中到表现宫女之多上:当宫女们打开妆镜,就像天上的无数明星;当宫女们梳理头发,又形成一片片乌云;宫女们泼掉的梳妆用水,使渭水都涨起了一层油腻;宫女们焚烧香料以熏居室,又呈现出烟雾弥漫的景象。这该有多少宫女啊!正因为宫女如此之多,所以当皇帝乘着宫车隆隆而过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去宠幸哪一个宫女,她们只能“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乃至有的宫女从始至终就没有见过皇帝。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六个“也”字,既不妨碍句式的整齐,又造成了语气上的一唱三叹;既渗透出对宫女之多的感慨,又表现出对宫女们禁闭深宫的不幸的同情。

到了第三段,又从金玉珍宝之富来写阿房宫的奢华。阿房宫不仅竭天下之物,尽六国之人,而且穷人间之财。六国统治者多少代多少年积累起来的金玉珍宝,都被秦“输来其间”。而这些“倚叠如山”的金玉珍宝正是六国统治者“剽掠其人”而来的。这里,不仅点出六国“不爱其人”,秦也不爱“六国之人”,而且表明,无论是六国还是秦,他们的奢侈豪华都是建筑在对人民的剽掠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阿房宫里,秦人对这些金玉珍宝“弃掷逦迤”,视若石砾,其奢侈挥霍更在六国之上。这就为后文议论六国的失败,秦的灭亡,设下了铺垫。这段在写法上与第一段的比喻、第二段的夸张不同,主要是直叙其事,既与内容上对阿房宫奢华的揭露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直接相适应,又取得了变化多端,毫不呆板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下部分的议论,起了直接引渡的作用。

对阿房宫铺排描写的中心是奢侈豪华。

第四五两段就是这篇赋的议论部分了。汉代大赋结尾处往往有一点议论,但那是点缀,与全赋并不协调,也起不到议论的作用。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一般的就没有了议论。这篇赋则继承了汉赋结尾处议论的特点,但又有明显的变化与发展。这里的议论成分,不仅比汉赋大大加重,几乎占了全篇的一半,而且成为全赋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点题的作用。不是用议论为铺排做点缀,而是让铺排为议论服务。这种情况也是唐、宋赋的特点之一。

第四段以“嗟乎”二字开始,直接表达了作者无限感慨的心情,引起了议论。接着就紧承上段对秦人尽掠人间的金玉珍宝而又肆意糟蹋挥霍的描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有同心,心有同理,“秦爱纷奢”,难道别人就不爱惜自己的财物?为什么把别人的财物搜刮得一干二净,而秦人糟蹋挥霍起来竟视如泥沙?这就把“秦爱纷奢”的违天逆人,极不合理以及这种“纷奢”是建筑在对广大人民的残酷剥削,疯狂掠夺的基础上,一下子提了出来,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秦爱纷奢”是一篇之眼,前三段铺排的是它,后两段议论的也是它;它既总结了前三段的铺排,又领起了后两段的议论。然后通过一个“使”字把问题深入一步,联系阿房宫的豪华,进一步写“秦爱纷奢”的违天逆人,极不合理。这里,在一套排比句中,通过对比的手法,集中地铺排了阿房宫的豪华已经超越了天下可能有的财力物力,人民已经无法负担了。对比时,集中在一个“多”字上,一方面是阿房宫的豪华所需,一方面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前者远远多于后者。对比之下,不仅说明了阿房宫的豪华程度,更揭示了这种豪华乃是人民的血汗。然后又通过第二个“使”字把这段开始提出的问题再深入一步,指出了“秦爱纷奢”的结果:天下怨怒,暴秦灭亡,阿房宫本身也化为一片焦土。这里写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既表现了秦的残暴,又说明了民怨难遏,人民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但是“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秦始皇的统治却越来越“纷奢”,越来越残暴了。一方面是忍无可忍,一方面是更加残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了。这里称秦始皇为“独夫”“骄固”,作者对荒淫奢侈,专横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怒心情已溢于言表。这段的最后用一句话16个字,概括了秦王朝终至灭亡,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的历史过程,既简练又形象,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最后一段,则是在议论“秦爱纷奢”的基础上,一语破的,指出秦被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不爱惜人民,为作者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历史教训。议论还是由“呜呼”领起,表现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情,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前文已写出秦灭了六国,天下人又灭了秦。但这里却突然一转,提出使六国灭亡的不是秦,灭亡秦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这就不能不使人们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秦国灭亡了呢?把人们由表面引向深入,不仅使文章波澜突起,走向高潮,也显得议论更加深刻,让人们更加注意。接着就急转直下,说明了六国与秦的灭亡都在于不爱惜人民。但这里是从反面说的,指出假

设六国与秦能够爱惜人民,他们就不会灭亡。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导致了灭亡,就更让人感到教训的沉痛。这就指出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前边仍由“嗟夫”领起,后边以反问结束,更加深了沉痛的感情。最后用四个“哀”字结束了全文,把这沉痛的教训提交给作者当时的统治者。这里的“哀”并不是指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而是指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而遭到灭亡的历史教训令人沉痛。“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这“后人”当然包括作者当时的统治者,如果“后人”只哀痛惋惜秦的灭亡,而不以秦灭亡的根本原因为戒鉴,改弦更张,只能重蹈秦灭亡的覆辙,同样会有更后来的人来哀痛惋惜自己的败亡。这四个“哀”字实在发人深省。

(选自《历代赋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秦晖\秦国:国“崛起”民“跪下”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希望国家强大,其中也包括在政治上、军事上强大,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国家的强大可以增进国民的尊严。但是我这里说的是很多情况下,不是一切情况下。在有些情况下,国家的强大不仅不能带来国民的尊严,反而带来的是国民的屈辱。

我要举的一个例子,最近播了很多帝王剧,正在热播的就是《秦始皇》。秦毫无疑问是一个强国,而且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强国,唐人在唐诗中曾经有一句话,“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我们不妨看看秦人是怎么评价自己的,秦国有没有反对派呢?我不知道,但是我这里列举的不是反对派,而是那些强秦的理论家们,完全是官方人士,他们是怎么论证秦国的强大和老百姓的地位。

《大国崛起》播出之后,我看到一些文章,说西方的民主制度其实不是一种好东西,为什么呢?民主制度从希腊罗马开始,就是因为西方人侵略成性,他们为了对外征服,所以他们本族人要团结起来,所以搞了一个民主制度,对本国人很好,但是对外族人很坏。说中国正好相反,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不搞对于征服,因此不需要民主制度。我们可以对自己人坏一些,因为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所以我们不太在乎给自己人一些好处,团结起来征服外国,中国人没有这种传统。秦始皇的制度后来被认为比民主更人道,因为民主虽然对国内人不错,但是对国外人很糟糕。而我们国家以前这套制度,好像是对本国人不怎么样,但是在全世界是一个和平的样本。西方人为了征服外部,需要在内部搞民主的说法我觉得其实是不成立的。希腊罗马他们当然也有对外征服,但是对外征服并不一定需要就要搞民主,比如说波斯帝国。搞民主的基本动力还是来自国内,并不是来自国外。

可是你看看《韩非子》和《商君书》就知道,为什么要强调强国呢?就是要穷兵黩武、对外扩张。《商君书》据说是商鞅写的,现在一般认为它有些篇章可能是出自商鞅的手,其

他可能是出自商鞅的后学。《商君书》和《韩非子》,建议大家有兴趣的话读一下,那的确是千古奇书,只读四书五经很难了解中国是怎么一回事,不读《商君书》和《韩非子》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传统。

秦国的统治者、秦国当局,怎么总结自己的强大?《商君书》有一章就叫《弱民》,公然宣称“民弱则国强,民强则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国家要强大、要对外征服,首先要把自己的百姓收拾的服服帖帖。商鞅说你连本国的百姓都收拾不住,你还能征服外地吗?《商君书》有一句话,“能治天下者,必先治其民,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百姓就几乎成为他们的敌人。强国就要弱民,为了弱民绝不能让老百姓衣食有余,商鞅说“农有余食,则薄燕于岁”,只要衣食有余,他们就不会努力,所以一定要把他们搜刮得一贫如洗。商鞅还有一句话,“足民何可以为治”,百姓只有穷的一塌糊涂,才会希望国家来救他们,如果他们都富了,还稀罕你吗?他认为,国家要强大,就要使民“家不积粟,上藏也”,百姓家里没有积粮,所有的粮食都存在王那里。同时还要有一套很严酷的户籍制度,“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处”。最后他自己就死在这套制度上,商鞅逃亡时要住旅店,旅店的老板说必须要有证明,随意接待没有证明的人会受牵连,于是商鞅长叹一口气,说这是作法自毙。

如此“强国”非民所望。

《商君书》说,“任民之所善,故奸多。民贫则力,民富则淫”。说人民必须屈辱,才知道大人的尊贵;必须卑贱,才懂得当官的厉害;必须贫困,才会为赏赐而卖命。就是“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富国强兵”,必须让百姓沉沦在辱、弱、贫、愚之中。

这样的强国对百姓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以前的一些历史书,往往有一种一元化的判断,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在一切方面都会强。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是有所改善,但是一直到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在整个华夏,秦的经济水平仍然是很落后的。以往的历史书对此有一个错误的判断,可能产生于《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段话:“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而量其富,什居其六。”

但是这几十年来,研究经济史、地理、历史的很多学者指出,司马迁这话是一个文学家的语言,不是当时的历史现实。根据《史记》、《汉书》以及秦汉时代各郡国数据的分析,那个时候司马迁所讲的关中,是包括战国时期全部秦故地的大关中,面积的确约占秦末汉初天下疆域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其人口,即使在西汉时期多次移民,人口比重有所提高的情况下,也仅占不到17%,即使如此,其经济仍不能自给。而关东的魏、赵、韩、齐故地面积仅占11.4%,人口却占到60%,而且在粮食自给的情况下,每年至少向关中输出400万石,还有

大量纺织品与其他手工业从关东输入关中。其实秦的经济是很落后的,秦的老百姓是很穷的。当然他穷兵黩武,军队确实很厉害。

秦的经济落后,政治更是苛暴。商鞅、韩非这些人,我看有中国古今历史上很罕见的坦率。商鞅说:“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民强而强之,兵重弱。„„民弱而弱之,兵重强。”越是压迫老百姓,国家越强大,越是顺从老百姓,国家越弱。

我们只需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统治者如果宣称要使老百姓富裕幸福,他实际上能否做到确实很难说。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公然说,我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把百姓踩在脚下,“令人畏惧强于受人爱戴”!我的统治就是要让百姓辱、弱、贫、愚,就是要做百姓痛恨的事,你奈我何!那么百姓的苦难还用怀疑吗?盛夸“强秦”造福于人民的谬说,实在用不着谁来反驳,商鞅、韩非这些强秦理论家自己就是最有力的反驳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最近有一部历史剧,主题歌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我看了之后真是哑然失笑。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在某种制度下才是真理,也就是说在民主制度下那的确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民主就是靠选票。我觉得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正因为这是一种好现象,民主才是一个好东西。你要看看韩非、商鞅他们说的话,就可以很清楚,这些理论家从来不相信人民会拥护他们,而且从来不指望。韩非甚至将话说到这个地步,统治者你不要想别人喜欢你,也许你的老婆、孩子都会算计你。哪怕别人都不高兴,但是我要让你们不敢反对,或者无法反对。首先是我能够垄断组织资源、摧毁民间认同,利用人性弱点等等,这才是法家崇尚的最高境界。

面对这样的强秦,我们看到《商君书》和《韩非子》,会感到毛骨悚然。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作为一个弱国就会更好呢?我前面说过关东六国比秦国富,在和平时代关东六国人日子就是比秦国人好。但是赵被秦国打败,几十万战俘被暴秦坑杀,致使举国尽哀。所以暴秦的“强国弱民”之道固然可恶,关东诸国不知自强也堪为殷鉴,而在这种情况下提倡“让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的列宁式立场,我觉得也是不可取的。元代一首散曲就提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要摆脱这种无奈,我们就应该明白,要追求国家利益,必须是真正国民的利益,而不能仅仅是统治者的利益。

我们讲的大国崛起,就是要摆脱这种状态,前提是什么?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应该没有错,但是前提是,权责是需要对应的,国家兴亡,匹夫首先要有权。所谓匹夫要有权,不是说大家都去当官,人人都有power恐怕不行,但是要有

充分的公民权利,要有right,这大概没有什么问题。国家要崛起,他首先要保障国民的公民权利。统治者的权力要有制约,统治者的责任要有追问。由权利的国民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首先是民强,其次才是国强。匹夫无权,那么结果是兴如秦、亡如赵,就像元曲所说一样,兴百姓苦,亡百姓也苦。但是如果匹夫有权,那么兴就像是英美,衰落就像荷兰和瑞典,百姓都昂然挺立。所以现代意义上的大国,首先是一个国民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统治者的权力得到制约的国家,这也就是我们讲的宪政国家,我们要摆脱强国弱民的机制。

(节选自《名家讲堂·秦晖\大国与宪政》)

第二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

情。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和感叹。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

思想手法: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手法:想象、夸张、比喻、对比、衬托

思想手法:表现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身世凄凉的孤寂以及不能为多难国家对力的感慨。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表现手法:白描、情景交融

思想手法: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比喻

思想内容:对生命伟大,胸襟的旷远的赞叹,对自身的渺小,前途的迷茫的感慨。

扬州慢

姜夔(kui)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

知为谁生。

表现手法:用典、情景交融

思想内容:写对扬州昔日繁华和如今山河破碎的感伤。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表现手法:白描

思想内容:抒写了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思闲愁,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得相逢。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对比

思想内容:对连年战伐,百姓穷苦的痛惜之情和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慨。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思想内容:表达对故国的怀念,抒发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和满腹愁绪。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表现手法:想象,对景抒情

思想内容:表现出久居京城思念故乡的情怀。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将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表现手法:衬托

思想内容:刻画了一个深闺独处,多愁善感的美丽女性的形象。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比兴、夸张

思想内容: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慷慨自信的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怀才不遇的感慨。

名句默写专题训练

1、送者未及返。

,烟波杳悠悠。(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2、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长恨歌》)

3、酌酒以自宽。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4、骊宫高处入青云。(白居易《长恨歌》)

5、霾两轮兮絷四马。

,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国殇》)

6、,两朝开济老臣心。,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7、君王掩面救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8、世味年来薄似纱,?小楼一夜听春

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9、,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蜀江水碧蜀山青。(白居易《长恨歌》)

11、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12、带长剑兮挟秦弓。诚既勇兮又以武。身既死兮神以灵,!(屈原《国殇》)

13、千岩万转路不定。熊咆龙吟殷岩泉。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4、西宫南苑多秋草。(白居易《长恨歌》)

15、,将以遗兮远者。(屈原《湘夫人》)

16、矮纸斜行闲作草。素衣莫起风尘叹。(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7、,罾何为兮木上?(屈原《湘夫人》)

18、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长恨歌》)

19、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20、,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21、使天下之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函谷举,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22、,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3、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

24、,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5、捐余袂兮江中。(屈原《湘夫人》)

26、我欲因之梦吴越。湖月照我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7、时不可兮骤得。(屈原《湘夫人》)

28、,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29、过春风十里。自胡马窥江

去后,犹厌言兵。渐黄昏,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30、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书愤》)

31、欲渡黄河冰塞川。闲来垂犯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

32、,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33、丞相祠堂何处寻?。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34、,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35、,中原北望气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36、,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37、,与佳期兮夕张。(屈原《湘夫人》)

38、春风桃李花开夜。(白居易《长恨歌》)

39、,清风吹我襟。

,翔鸟鸣北林。(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40、白日沦西河。

,荡荡空中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4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鲍照《拟行路难》)

42、云中谁寄锦书来?

。(李清照《一剪梅》)

43、,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4、迟迟钟鼓初长夜。(白居易《长恨歌》)

45、欲言无予和。日月掷人去。(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46、,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47、主人何为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

48、;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9、此时相望不相闻。鸿雁长飞光不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0、古亦有山

川。车舟载离别。(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51、峨嵋山下少人行。(白居易《长恨歌》)

52、鹿门月照开烟树。,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3、,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4、风一更,雪一更。(纳兰性德《长相思》)

55、,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6、上穷碧落下黄泉。(白居易《长恨歌》)

57、,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戎马关山北。(杜甫《登岳阳楼》)

58、春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还乡顺断肠。(韦庄《菩萨蛮》)

59、漠漠水田飞白鹭。,松下清斋折露葵。(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60、细草微风岸。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61、世间行乐亦如此。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2、岭上晴云披絮帽。,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63、黄埃散漫风萧索。(白居易《长恨歌》)

64、,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杜甫《旅夜书怀》)65、山一程,水一程。(纳兰性德《长相思》)66、,尽日君王看不足。(白居易《长恨歌》)

6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

进酒》)

68、昆山玉碎凤凰叫。十二门前融冷光。女娲炼石补天处。(李贺《李凭箜篌引》)69、,但愿长醉不愿醒。,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李白《将进酒》)

70、铁衣远戍辛勤久。少妇城南欲断肠。,绝域苍茫无所有!(高适《燕歌行》)

71、岁暮阴阳催短景。五更鼓角生悲壮。(杜甫《阁夜》)72、,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3、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74、归来池苑皆依旧。(白居易《长恨歌》)

75、开琼筵以坐花。不有佳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76、水面清圆。(周邦彦《苏幕遮》)

77、江流宛转绕芳甸,;,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8、汉家烟尘在东北。男儿本自重横行。(高适《燕歌行》)

79、。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其二)》)

80、野哭千家闻战伐。卧龙跃马终黄土。(杜甫《阁夜》)81、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倚叠如山。(杜牧《阿房宫赋》)82、相看白刃血纷纷,?,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83、,密雨斜侵薜荔墙。

,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84、,花面交相映。(温庭筠《菩萨蛮》)

85、,未云何龙?复道行空,?(杜

牧《阿房宫赋》)

86、,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87、帝子降兮北渚。(屈原《湘夫人》)88、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89、在天愿作比翼鸟。(白居易《长恨歌》)

90、,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91、杜郎俊赏。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92、,旌旆逶迤碣石间。

,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高适《燕歌行》)

93、群季俊秀,;

,独惭康乐。,高谈转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94、,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95、忧劳可以兴国,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96、吴酒一杯春竹叶。(白居易《忆江南(其三)》)

97、以无厚入有间。(《庖丁解牛》)98、,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99、。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100、战士军前半死生,!

,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高适《燕歌行》)

第三篇: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湘夫人》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湘夫人》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不管怎么说,屈原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第一位”,盖因他之前尚无称得上伟大的诗人,甚至连“诗人”也不易觅得。《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有几位还颇有几首诗保存在这被称之为“经”的集子中,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它们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就前一点而言,屈原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虽然对他的精神价值,根据不同的时代需要,代代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时我们理解为“忠君”,有时我们理解为“忠民”,有时我们又理解为“爱国”,总之,他已是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力量的来源之

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

一、人格精神的诱导之一。就后一点来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在后半生人生绝境中的数量不多的艺术创造,已胜过楚国王族——也是他的祖先——几百年创下的世俗政权的勋业。他寄托在他诗歌创造中的志向与人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刘安和司马迁的共同评价。我们知道,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言九鼎的。而屈原的艺术创新,“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超经越义,自铸伟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这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论家刘勰对他的评价。一个史界的司马迁,一个文论界的刘勰,两个在各自领域中顶尖的人物,对他的精神与艺术、人格与风格,做这样至高无上的推崇,屈原之影响人心、之折服人心,于斯可见。

其实,屈原作品的数量并不多。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的数目为25篇。这些作品,可以分成三类:《离骚》《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一类,是屈原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记录,是他公共生活形象的写真,是他的心灵史、受难史、流浪史,是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见证。《九歌》11篇为第二类,这是一组深情绵绵的情爱类作品,取之于楚国巫风中的娱神歌曲,屈原把它们改造了,变成了他自己的独创,因为他把自己那一往情深的心灵寄托在了里面。第三类只有一篇:《天问》。这是一篇独特的作品:不仅在屈原作品中是独特的,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是独特的、怪异的,又是令人震惊的。全诗1500多字,370多句,诘问170多个问题。关键还不是这170多个问题,而是这种疑问的精神与勇气。这种精神与勇气实际上是人类精神的象征。人类精神总是通过人类最杰出的分子来做最集中的体现。

在他的第一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痛: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这是《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忳”(忧愁)„„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他受到的具体的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他起诉的是这些人对他个人的伤害与不公。他指责他们的不道德,指责他们没有责任心,指责他们道德上与智力上的双重昏聩,但这都出自他很自我的判断。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他的诗中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志的个人在集体中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一方面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就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我们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看到了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看到了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又对人间的邪恶不停地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可他并不脆弱,并不告饶,并不退却——不,决不。他已从人群中上前一步,成为孤独而傲慢的个体,与全体对立,他决不再退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讲,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消解了个性与社会的对立,从而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由于他已被主流社会抛弃——他的被流放是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事件,而他的《远游》,则正是他精神的自我流放——他有深刻的孤独。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个性在绝望中显示了它的高度、深度与完美。

刘勰说楚辞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鲁迅说楚辞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并且较之《诗经》,说它“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屈原是被人群抛弃的,有人会说抛弃他的只是楚怀王、顷襄王父子,但从对体制高度认同的屈原来说,被这一对父子抛弃,就足以使他有“国无人莫我知兮”(一国中没人知道我)的孤独感。假如屈原是一个脆弱的人,或者说,他的个性还不够坚定,他可能会试图改变自己,再回到人群中去,但偏偏他是一个倔强而不肯一丝迁就的人,纯洁而不受一丝污浊的人,一个九死不悔的人,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对峙:一边是世俗的强大权力及权力控御下的人群及其思想,一边是孤独无依却一意孤行决不屈服的个人。屈原的伟大,即体现在这种对峙之中。他的失败,就因为他取对立的立场而不曾屈服,他的成功与辉煌,他的光荣与梦想,也是因为他取对立的立场而不肯屈服。所以,我曾在《屈原:无路可走》一文中说:“屈原之影响后世,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与社会、文化发生冲突,并遭至毁灭的记录,是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所以,如果我们说,《诗经》是北方世俗生活的记录,它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因此被冠之以“现实主义”的名目,那么《离骚》,则是一个苦难心灵的记录。《诗经》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冲突,《离骚》则由生活中的冲突深入到内心的冲突。“离骚者,犹离忧也”,是的,“离骚”乃是一个强悍不屈的个性心灵的痛苦心声。它体现了个性的深度、痛苦可以达到的深度,它是自我的觉醒,自我的坚持,自我的抗争,是追求自由、幸福与个人信仰的曙光。

所以,我说,屈原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几乎都是“大诗”,有大精神,大人格,大境界,大痛苦,大烦恼,大疑问,大爱大恨,大悲大喜。他直往个性的深处掘进,决不浅尝辄止,决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他就往这不“中庸”的狂狷的路上走,决不回头,直至决绝而去,一死了之。他对邪恶,怨而至于怒了,他对自己,哀而至于伤了。他的文学形式,较之《诗经》的节制,他的篇幅与情感,真的是“淫”(过分)了。所以,我曾说,《诗经》中任一首诗,单列出来,都略显渺小,它们靠的是群体的分量而占有文学上的一席之地。而屈原的作品,如,《离骚》《天问》《招魂》,以及《九章》中的那些杰出的篇目,是可以单独地自立于诗歌之林,单独地成为一道风景,称得起“大诗”的。即如他的《九歌》,写苦写痛,写爱写痴,写恋写愁,写盼写思,无不一往情深,直叫人有惊心动魄之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直让人在那心灵深处,突然升起一腔柔情蜜意,不拥入怀中不能自已。可那袅袅秋风,已不知从何处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较之《诗经》中的爱情诗,《九歌》的境界更高,意味更深,情韵更永。事实上是,《诗经》中的爱情诗,都来自于具体的“爱情事件”,即它都是具体的爱情经历的记录。而《九歌》中的爱情诗,则没有这样的背景,它纯粹出自于对爱情的想象。所以,它更抽象,更哲学,是哲学化的爱情,所以也更有象征的意味。如果说,《诗经》中的爱情诗让人觉得亲切,让人恋起俗世的温暖与幸福,那么《九歌》中的爱情诗,则让人飘忽,让人惆怅,让人怀疑俗世幸福的可能性,与爱情的真实性。屈原是悲剧性的,无论是他的人生,还是他的艺术。他有直探世界悲剧本质的洞察力。即使是温暖的爱情,他在写出它的温馨与令人哀哀欲绝的柔情的同时,却也写出了围绕在它四周的寒凉,使其不可驻如梦,不可掇如月,不可揽如云,不可止如水„„他的这一组写情爱的诗足可以上升为哲学,成为哲学寓言。

屈原的作品,被称为“楚辞”。何为“楚辞”,我用一句话来说,楚辞——楚国诗人屈原等人在吸收楚国民歌艺术营养的基础上而创作出来的带有鲜明楚国地方语言色彩的新体诗。“楚国诗人”“楚国民歌”“楚国地方语言色彩”,说明了“楚辞”中的“楚”字,而“新体诗”,则说明了此“辞”并非《诗经》式的旧体诗,它不再是四言体式,而是自由奔放的杂言诗,篇幅长大宏阔,情感深沉博大,思虑曲折深刻,“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湘夫人》简析

本篇与《湘君》是姊妹篇。《湘君》写湘水女神对男神湘君的迎候,此篇写湘水男神对女神湘夫人的追求,二者都表现了深挚的爱情,又都因爱情受挫而产生种种怨慕和忧思,存在着共同的心理和情感活动模式,所以在写法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姜亮夫说:“《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是对唱的”,“通过对唱来表现相爱之情,这是民歌的一个特色”。他说现在的民歌也有这种情况,“二人对唱的唱词完全相同,或者只改动一两个字”。这里的两个姊妹篇,结尾六句诗基本相同,两篇之中相似而近同的一些情感内容,则可以两相应衬、对照、加深。本篇的侧重点是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深望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幻景、幻象,从而更显其一往情深。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在洞庭之滨迎候湘夫人,等了又等,盼了又盼,于恍惚之中似乎看到这位湘水女神在北渚降临,但是秋水伊人,望眼欲穿,还是看不真切,因而愁绪茫茫,忧从中来,只见得秋风起处洞庭扬波、木叶飘落。写得情景历历,开篇落笔便成千古佳句!湘君恍恍惚惚若有所见者,原不过是一种幻觉,他心上的女神并没有降临。于是他又踏上草,极目远望,切盼佳人前来赴约,因为原来就准备在晚间幽会的。但一等再等,还是不见佳人,就想起自然和人世间的一些乖戾反常的现象,山鸟原不栖,为什么落脚到水草丛中?鱼网原不架树,为什么张挂在树梢头上?“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同上篇“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一样,怀疑自己求爱不得其所,因以为喻,流露出困惑、失望的情绪。于是他在切盼中又想到:沅江有白芷,澧水有木兰,各自散发芬芳,我心中也有一个美好的人,朝思暮想,却不敢对人讲。他极目远望,神思恍惚,不见佳人,但见流水潺湲。朱熹说,“沅有芷兮澧有兰”数句,其起兴之例,正犹越人之歌,所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此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正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具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庄子•田子方》引孔子的话说:“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玄英曾加注疏:“夫体悟之人,忘言得理,目裁运动而元道存焉,无劳更事辞费容其声说也。”这里实际说到了意象的运用及其作用问题,尤其是动态性的意象,如秋风、水波、落木、流水等,都是通过意与象、情与景、神与形的相互交融、铸造而成的,其流动的物象、外景正好传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爱的炽热,盼的焦渴,尽在不言之中。

人在失望的时候,总想到转机,外界事物发生小小的变异,都可能引起失意者的幻想。湘君是神,同样具有人的情感,当他看到麋来庭中,蛟出水涯的时候,就认为是一种好的兆头,奇迹是有可能实现的,于是他又朝驰夕济,前迎佳人,在情感作用下,忽听得他的心上人在召唤他,要他驾车,一起隐迹天涯。他不知是幻听幻觉,又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旧解“麋何食”二句,以为同“鸟何萃”二句同义,这就不但“复直无味”,而且下起“佳人召予”,也就突兀难解了。清代学者蒋骥指出了这一点,这是有见地的。“麋何食”与“鸟何萃”的句子,作为比兴,所引起的情感走向,是逆反发展的,所以不能按旧解把它们等同起来。既然“佳人召予”,湘君信以为真,而且欣喜若狂,就会有更大的幻想生出。他为了同佳人“偕逝”,就设想把家筑在水底,用荷叶做房顶,香花满壁,紫贝铺地,堂上涂抹香料;桂木作梁,木兰作椽,辛夷作门框,白芷饰洞房;薜荔编成帐,蕙草织帐顶,白玉压床席,石兰作屏风;芳芷造屋荷叶顶,杜衡作绳系得紧;百草满院栽,香花满廊摆。这幻想中的水室,确是芳香、洁净、神奇、美丽,我们不妨对照“桃花源”和“梁祝化蝶”来读它。荷盖、荪壁、椒堂、桂栋、兰橑,这些想像中的物象都是芳洁的,从这许许多多的香洁之物,一连串美丽、洁净的意象,难道不使人想到湘君求爱时如痴若狂的心绪,从而幻化出如此种种的幻影?难道不使人透视到湘君执著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赤诚、美好的心灵?可是,九嶷山的众神纷纷出动,如云之众忽而接走了湘水女神;湘君的一切等待,一切盼望,一切准备,一切幻想,全都落空!正如《山带阁注楚辞》说的:“佳人至矣,夕张具矣,而九嶷山人纷然迎归,则此恨何极矣!”我们同情湘君,是否同样也同情着同湘君一样执著而受挫于追求理想的人们?诗人屈原自然有他的寄托,他在诗中投射了他自己的心影,那么读者诸君又作何感想呢?刘勰说《九歌》“绮靡以伤情”,忧伤远远多于欢乐,这原本就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反映。

(选自《古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版)

■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之美

瑰奇雄伟只是屈原诗歌艺术美的一个方面。与瑰奇雄伟一起呈现出来的,是绚丽璀璨之美。如果没有两者的结合,屈原的诗歌也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试想,寥廓的天宇堪称奇伟了吧?可是在那寥廓的天宇之中,若没有日月之丽、群星之璨、云之悠悠、霞之烂烂,还能吸引人吗?对于屈原,如果只见其瑰奇雄伟,而不见其绚丽璀璨,也不能真正认识他的艺术美。

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之美,班固早在《离骚序》中已经指出,他说:“其文弘博丽雅”,就讲到了“丽”的一面。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篇》里也说:

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瓌诡而慧巧;招魂招隐,耀艳而采华„„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首先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屈原笔下的形象总是那样富于色彩和光泽,具有震摄人心的艺术美。这在《九歌》中最明显,特别是其中几个女神的形象,极其绚丽璀璨,宛如玉雕一般。

《湘君》《湘夫人》所塑造的湘水女神的形象,正可以说是“惊采绝艳”。《湘君》开头写她乘着芳香的桂舟,在湘水上急驶而过,她的装束和她的意态配合得恰好。她的目光流盼,露出期待的神情,那是在思念她的夫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这时湘君也正在等待着湘夫人,他看到湘夫人在一片秋色的衬托下,远远地降临北渚,那情态是真能撩动人的愁思啊。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诗人对湘夫人的描写用笔不多,但因有周围环境的衬托,又着重写她的神情,所以十分鲜明而绚丽。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之美,其次还表现在语言的鲜明色彩上。他的诗几乎没有哪一首是轻描淡写的,总是以浓重的笔墨描绘出鲜明的形象。读他的诗,我常常联想到楚国漆器的图案,它们用黑地朱饰,黑朱两色互相辉映衬托,非常鲜明。屈原的语言也有同样的艺术趣味。诸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美人既醉朱颜酡些”;“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都是富有色彩效果的诗句。屈原笔下的词藻总是那么新鲜,今天读来仍像是才脱笔砚似的。《文心雕龙•辨骚篇》说他“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屈原的确创造了许多新鲜的诗歌语言,有些词语一经他运用之后就诗化了。例如:

飒飒──《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飒飒,风声,是一个象声词。屈原把它和另一个象声词“萧萧”组织在同一句诗里,形容风声、树声,吟诵之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飒飒”这个词从此也有了浓郁的诗意,常常被后来的诗人采用。如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江介──《哀郢》:“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江介,江间,本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但经屈原用过以后便成为诗的语言。如曹植《杂诗》:“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冉冉──《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冉冉,渐渐也。《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冉冉也有了形象色彩。

其他,如《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迟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的 “曼曼”。《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中的“绪风”。《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中的“回风”。这些词在后代是诗中惯用的词语,在屈原却是新的创造。它们的色彩浓丽,感情鲜明,带有盎然的诗意。刘勰所谓“惊采绝艳”,恐怕更多地是着眼于语言的色彩情调上。

(节选自《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四篇: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阿房宫赋》全篇理解性默写

《阿房宫赋》全篇理解性默写

第一段

1.《阿房宫赋》侧面写出阿房宫建筑庞杂,令人辨不清方向

2.写阿房宫宫殿依地势而建,构造巧妙。

3.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楼阁之高之大的两句是

4.写出秦统一天下的两句

5.描写渭水樊川流经阿房宫的两句是

6.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精巧的两句

7.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把阿房宫中水面上的长桥比作“云中龙”的句子是:

8.把阿房宫中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比作天上的彩虹的句子是:

9.把阿房宫宫殿之多如蜂房水涡的两句是:

10.写出阿房宫传来的歌声如春天般温暖。

11.写出阿房宫宫女挥舞衣袖,生起阵阵寒意的两句

12.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阿房宫步步楼阁

13.用叠词写出阿房宫里的楼阁密布盘旋,令人眼花缭乱。

14.写阿房宫占地之广,由临潼的骊山一直绵延到咸阳。

第二段

15.写出阿房宫里的宫女,有很多原来在六国是身份很高贵的。

16.描写宫女头发浓密乌黑如云的句子

17.写出宫人梳妆打扮后期盼秦皇宠信的两句

18.交代六国的女子告别故国,被送往秦国

19.用夸张比喻手法写出秦皇宫人之多,宫女们打开梳妆镜,如天上的繁星一样。

20.写宫女的胭脂水粉使得渭水失去往日的清澈

21.渭水失去往日的清澈是因为(),庞大的阿房宫烟雾缭绕是因为()。

22.用夸张比喻写出秦皇出行阵势惊人。

23.通过秦皇宫车悠远的声音,写出阿房宫之大。

24.写出妃嫔们梳妆打扮后极其娇媚动人。

25.通过写很多宫女终身都见不到秦皇,写出秦皇的妃嫔之多。

26.写六国搜刮的民脂民膏堆积如山。

27.六国堆积如山的珠宝最终都被秦国据为己有。

28.物以稀为贵,所以秦人视各种珠宝玉器如普通东西。

29.秦人对满地堆积的珠宝视而不见,毫不珍惜。

30.六国的金银珠宝都是通过世代掠夺人民而来。

31.六国的女子来到秦国,成为供秦皇作乐的宫女

3-4段

32.借秦的灭亡向统治者敲响警钟,不要重蹈覆辙

33.揭露秦的自私无道,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

34.写农民起义,函谷关被攻破的两句

35.写项羽火烧阿房宫,秦国灭亡的两句

36.写出了老百姓对于秦始皇的暴君行为有怨气却不敢说。

37.写秦皇变得越来越骄横顽固,为后文写各地纷纷起义作了铺垫。

38.写出了曾经无比强大的秦帝国最终被灭族的原因。

39.写六国灭亡的原因,角度独特,观点大胆。

40.用假设的语气说明六国不够爱民才无法抵御秦国。

41.假设的语气说明秦始皇秦帝国没法延续下去的根本原因的不够爱民。

42.从推己及人的角度,批判秦皇奢侈不顾百姓生活。

43.对比夸张手法,写出阿房宫的柱子比农夫都多。

44.对比夸张手法,写出阿房宫的大椽比女工都多。

45.对比夸张手法,写出阿房宫突出的钉头比仓库的米都多。

46.对比夸张手法,写出阿房宫的砖瓦缝隙比百姓身上的衣服都多。

47.对比夸张手法,写出阿房宫的栏杆比天下的城墙都多。

48.对比夸张手法,写出阿房宫里演奏音乐比街上的人言都多。

答案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4.六王毕,四海一;

5.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6.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8.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9.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10.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11.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1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13.盘盘焉,囷囷焉

1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15.妃嫔媵嫱,王子皇孙,16.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17.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8.辞楼下殿,辇来于秦,19.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0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21.弃脂水也

焚椒兰也

2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3.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4.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25.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26.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27.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2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9.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0.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31.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4.戍卒叫,函谷举;

3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6.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37.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9.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40.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4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4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4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44.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45.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46.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47.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48.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阿房宫赋》根据意思全篇默写

1.默写出阿房宫宏伟壮观的10句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的树木被伐光了,阿房宫才盖起来。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向北建构,再往西转,一直延伸到咸阳。渭水和樊水浩浩荡荡,水波荡漾地流入阿房宫的围墙。

2.默写出阿房宫内部构造的14句

每隔五步一栋楼,每隔十步一座阁。走廊萦绕而曲折,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楼阁各依地势的而建,像是互相环抱,屋角互相对峙。楼阁盘旋曲折,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

3.默写出侧面描写阿房宫广阔壮观的9句

长桥横卧在渭水上,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东西方向。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充满春光那样的暖意。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一天之内,一宫之中,而天气竟会不同。

4.默写六国的女子成为秦国宫人的6句

六国的妃嫔,皇室的女儿,辞别本国的宫殿,乘着辇车来到秦国。早晚弹唱,成为秦王朝的宫女。

5.默写出宫女梳妆打扮盼望秦皇的18句

明星闪亮,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乌云缭绕,原来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油脂,原来是她们泼掉的洗脸水;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香料。如雷霆般的声音响起,是皇上的宫车驰过;听那车声渐远,也不知驶到哪儿去了。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宫女们久立远视,盼望得到皇帝能的宠幸。可是有许多宫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还未见到皇帝。

6.默写出秦皇大肆掠夺珠宝的13句

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财宝金玉,都是多少世代,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旦夕之间国家灭亡,珠宝都被运进阿房宫。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

7.默写出作者批判秦皇大肆搜刮不爱民的7句

唉!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人的想法是一样的。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8.默写出阿房宫与百姓对比的12句

让那阿房宫中负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梁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闪耀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密布的屋瓦,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上的线还要多;纵横的栏杆,比天下的城郭还多;乐器的演奏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

9.默写出秦皇残暴导致灭亡的8句

秦统治者残暴奢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却越来越骄横顽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10.哀叹六国秦国灭亡,告诫后世的15句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秦人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

第五篇: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阿房宫赋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突兀(wù)

.殆尽(dài).B.珠砾(lì).涨腻(nì).C.摽掠(piào).宝鼎(dǐnɡ).D.极妍(yán).闲暇(xiá).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A.速祸焉②始.后得一夕安寝①然.B.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①六王毕,四海一.C.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骊山(lì).

廊腰缦回(màn).迤逦(lǐ).倚叠如山(dié).仓庾(yǔ).胜负之数(shù).媸(chī).

朝歌夜弦(xuán).解析 A项中“骊”应读lí;C项中“摽”应读piāo;D项中“弦”应读“xián”。

()

纷奢,人亦念其家①秦爱.D.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解析 B项,都解释为“这样”。A项,①开始,②才;C项,①统一,②数词;D项,①喜爱,②爱护。

答案 B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④不敢言而....敢怒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

()B.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解析 其他都为助词,的。答案 B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其它都为判断句的标志。答案 D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谷仓。.C.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炬:火把。.解析 炬:燃烧,放火。答案 D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后人”含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 C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秦朝统治者喜欢繁华奢侈,别人也(都)顾念自己的家啊。(2)假使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老百姓,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亡(他们的)族呢?

4牧,喜欢他诗文中显现的隽永灵秀的情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应该深入了解杜牧及其诗作,写出喜欢的理由,并且还要对应画线句前的句子的含意,保持与画线句的句式一致。

答案(示例)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沉思。

16.下面是某校宣传栏上的一段以“感恩”为主题的文字。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3分)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面对“感恩”这个话题,我们认为——

感恩把和谐的门推开了,和谐则把生活的门推开了;只要你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生活到处都是和谐的乐章。

感恩把幸福的门推开了,幸福则把未来的门推开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恩把温暖的门推开了,温暖则把情感的门推开了;只要你用心倾听水流的声音,情感到处都是温暖的节拍。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此题是一个嵌入式仿写题,仿写时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第(1)处基本的形式是“只要你用心倾听……的声音,……到处都是……”。第(2)处基本的形式是“感恩把……的门推开了,……则把……的门推开了;只要你用心倾听……的声音,……到处都是……”。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第(2)句中第一个省略号与第二个省略号的内容是相同的,且最后一个省略号的定语部分与第一个省略号的内容相照应;二是注意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

答案(1)只要你用心倾听鸟鸣的声音 未来到处都是幸福的旋律(2)感恩把真诚的门推开了 真诚则把心灵的门推开了 只要你用心倾听虫鸣的声音 心灵到处都是真诚的音符

下载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