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项羽之死》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鉴赏
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接下来是第二场──东城快战。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意犹未平。钱钟书说:“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田父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加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他从来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这里两“左”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
写阴陵迷道,目的在揭示这位末路英雄丧失人心;写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则着意于进一步展开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此刻,他丝毫不存幸胜突围之心,只图打一个痛快仗给追随他的残部看看,确证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要死也死个痛快,死在胜利之中。这种心态,可笑而又可悲。在这场“快战”中,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绘,写项羽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侯„„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仍用虚笔,集中写他的声音。一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不仅人惊,连马也吓得后退数里,这是何等的声威力量!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了的猛虎,须眉毕张,咆哮跳踉,谁也不敢靠近他一步。特别是他“复聚其骑”后,“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是千枪万箭追杀的目标!
第三场:乌江自刎。其中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司马迁偏偏在这最后时刻打了一个回旋,为他笔下的英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设计了“乌江亭长木义船待”这个细节。文如水穷云起,又见峰峦。项羽本来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颜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项羽终于自刎了,他是站着死的。帝王刘、项,将相萧、曹,对于两千年后的我们,本来无所轩轾。但当我们读完《项羽本纪》,特别是读完“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时候,总不免咨嗟叹息,起坐彷徨,这就见出司马迁传写人物的艺术魅力。在这最后一幕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起伏张弛,抑扬徐疾。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徵之音形成了呜咽深沉的境界。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铁马金戈,声情激越。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连用两个反诘句,顿挫抑扬,极唱叹之胜。此外,还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细节,其中必有不少出于传闻、揣度,但无不使人感到可感可信、入情入理。清刘熙载《艺概》所谓“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钱钟书《管锥编》所谓“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都是赞扬他设计的细节情理兼胜,妙合无垠。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形象分析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历史巨著《史记》,又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它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发展的最高成就。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手法,而最有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最为撼人心魄的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项羽便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集中全力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其实“本纪”是《史记》中以主宰天下政局帝王为纲,以编年形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项羽并未称帝,司马迁却用《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并且篇目顺序还放在《高祖本纪》之上,从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史实的尊重,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但司马迁毕竟是一个史学家,不管他多么钟爱项羽,始终不叫感情溢出史实之外,对项羽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中我们可看出项羽性格上特点:既所向无敌又凶残暴戾,既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既仁慈爱人又犹柔寡断,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形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一)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
《项羽本纪》中“年二十四”的项羽一出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学万人敌”自信足以力征万人,看到秦始皇游会稽,却说“彼可取而代也”,豪言壮语,震人心魄。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莫过于“巨鹿之战”他先是“帐中斩宋义头”号令军中,接着是置生死于度外,破釜沉舟,身先士卒“杀苏角,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诸候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写出了一个盖世英雄的万丈豪气。楚汉战争中,面对善射的楼烦,“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一瞪眼吓退了楼烦。垓下之围,项羽率领二十八骑逃至东城,“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候“人马俱惊”倒退了好几里。已处于穷途末路,气势尚且冲天盖地。然而勇敢无敌过多,性格就显得凶残暴怒。《史记》中多次写到其残暴一面。从攻襄城“已拔,皆坑之”,再到“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以致于后来,当他“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时,“齐人相聚而叛之”,使得“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于是在最后时刻,阴陵田父的一个“左”,熄灭了楚军东山再起的最后希望。正是由于他的残暴,使他失去民心,进而葬送了自己。
(二)英勇善战与不善权变
作为一代英雄,他勇敢善战,让人敬畏,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即缺少机智,不善权谋。
纵观项羽一生,从起事后,绝大多数时光在战场上度过,他擅长的是战争,自称起兵八年“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垓下之围的东城快战,项羽被阴陵田父骗入大泽,只剩下二十八骑,被困于数千汉军的追击之中,为了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许诺“为诸军快战,必三胜之”,接着“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又“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这一战虽是英雄末路,却仍旧酣畅淋漓,表现出永不妥协勇气。
项羽喜欢用堂堂军队与敌作战,却不善于用“谋”,至于如何巩固战争成果,如何笼络将士,收买人心,很少去做。他身边谋士很少。从史料看真正称得上谋士的只有范增。亚父范增以七十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可是在项羽那儿并不受重视。公元前208年4月项羽在河南荥阳包围了刘邦,这是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劝他急攻荥阳,项羽未置可否,陈平略施小计,就离间了二人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疏远怀疑范增,拒绝采纳其正确意见,范增愤而离去,结果客死途中。项羽因此失去了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也失去了这位忠诚谋士。
项羽性格刚直不阿,特别讨厌为人不真诚,他的善恶感很强,完全凭感情决定一切。如司马欣对项家有点好处就封他为王,不管他是不是那块料;对田荣有怨就寸土不封,不管他是不是有实力。只因彭越对人不够忠诚,就讨厌他,尽管后期作战中,粮食补给屡受拦截掳掠,仍不屑与之交好。项羽打仗可说是无往不胜的战神,但缺少政治家的精明谋划,又使他最终走向失败。
(三)仁慈爱人与儿女情长
项羽是残暴的,又是仁慈的,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又时常考虑百姓疾苦,但这种仁慈恻隐之心又是他失败原因之一。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剔除心腹之患的鸿门宴,却因为叔父一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而停止进攻,并且相信了刘邦的辩白,把必然敌意一下子化解了,对范增的几次示意毫无反应。在他看来,刘邦是来谢罪的,又无抵抗力,胜之不武,何况还有之前的兄弟之约战友之情。一念之仁,顾念义气,动了恻隐之心,放虎归山,失去胜利机会,导致了最终失败的结局。
对英雄末路的出色描写当属垓下之围,项羽在丧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担心的只有女人和骏马。这不是贬项羽,只是写他勇武莽夫的另一面:儿女情长。他失败了,但他并不服气更不服输,反复强调“天亡我”。正因为是天亡我不肯过江东重振旗鼓,不肯舍弃那些跟随自己出征却战死疆场的战士苟且偷生,而把头颅送给了追杀他的故人吕马童。这种盖世英雄的气概,正是项羽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
在项羽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多重人格,他的每一项长处都伴随着性格上的缺陷。这些缺陷使他在楚汉相争中功败垂成,留下了让人怆然涕下的千古悲剧。项羽失败了,却成了历代文人咏叹不绝的英雄形象。他展示的悲壮人生,永远闪亮在人类的精神领域。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2005.[2]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一).修订本,1999.[3]高文胜.勿以成败论英雄——《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4]李延刚.略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科教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1).■《垓下歌》与《大风歌》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项羽是在秦末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反秦的。由于其辉煌的战功、无双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实际上成 为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在秦亡以后曾经是项羽盟军的另一支反秦部队的首领刘邦为了统治全国,与项羽之间又展开了残酷的战争。他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作这首诗时,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岸),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他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国古代,“气”即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尽管这是一种其概括的叙述,但“力拔山”三字却给读者一种具体、生动的感受,所以在这一句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其苍白无力。这两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骓-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 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的后果?对此恐怕只能这样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说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他们的和中背对他的成败起不了多少作用,从而他只要注意骓就够了。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唯我独尊!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是人中间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经不起“天”的轻微的一击。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崐讨的一位美人-虞-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崐”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是的,相对于永恒的自然界来说,个体的人确实极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也不过像一朵大的浪花,转瞬即逝,令人感喟不已。但爱却是长存的,它一直是人类使自己奋发和纯净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纵或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在爱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使人欢喜赞叹。《垓下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这首《大风歌》就生动地显示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他的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部队的协同作战。这些部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部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部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在这过程中,不免遇到顽强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抢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下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缍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底屋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的吧!
姑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了。(《汉书·高帝纪》)
第二篇:高中语文.《项羽之死》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
《项羽之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背诵几首有关项羽的诗;(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读课文、写“新闻”、合作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把握项羽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项羽褒贬之情,培养不人云亦云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借助多媒体课件及易中天《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和《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视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抽背《题乌江亭》(杜牧)、《乌江》(胡曾)、《乌江亭》(王安石)、《咏项羽》(李清照)、《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二、温故知新
1、下列句中加点词和“项王军壁垓下”中“壁”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沛公军霸上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D、越国以鄙远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被”字和“项王身也被十余创”中的“被”意思相近的是()A、其次关木索、被箠楚 B、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C、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乃”字有“只,仅仅”的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大王亦宜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
4、下列四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D、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而见之 沛公欲王关中 ..
三、因声求气
1、读清句读
2、感悟文章内涵
四、概括内容
1、思考:“项羽之死”这个标题是否恰当
点拨:《杨修之死》(人教版初中课文)、《赤兔之死》(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蒋介石死了》(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
2、把课文改成“新闻报道”(200字以内):(1)刘邦方面(2)江东方面(3)中立方面
点拨:(1)项羽一命呜呼了,项羽完蛋了,项氏军团土崩瓦解了(2)项王星殒乌江,项王仙逝,项王驾鹤西去(3)项羽之死,项羽乌江自刎
五、合作探究
1、项羽只是儿女情长的人吗(插播视频易中天《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选段)项羽这个人显得儿女情长,楚汉战争的最后的关头,当项羽的军队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项羽居然无心作战,他坐在自己的军帐中,再也不考虑战争应该如何进行。他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
——易中天《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 点拨:项羽个性特征(1)多情善感(2)知耻重义
另,勇猛无敌、视死如归
2、项羽为何自刎乌江 点拨:(1)天之亡我(2)耻于起兵(3)宁为玉碎
(插播视频《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选段)(4)忏悔意识
天下凶凶数岁,徒以吾二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插播视频《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选段)
六、讨论争鸣:评项羽
1、众说纷纭话项羽(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3)《咏项羽 》(唐)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4)《绝句 》李清照
霸气震神州,凌云志未酬。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5)《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2、我眼看项羽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阅读
(1)《项羽本纪》全文
(2)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题乌江亭》
2、练笔(选做一题,300字左右)(1)人物短评.项羽
(2)假如项羽被拉上了乌江亭长的船,写一段项羽与乌江亭长的对话。(3)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附: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题乌江亭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你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 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予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渡(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简评】
仅仅用“中心明确,语言优美”来评价这篇散文,是远远不够的。这位考生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诚信”为中心,深入探究人性的善恶美丑,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种不拘前人旧说,用充满思辩色彩的严密推理得出的结论,表现了一种十分可贵的科学的创新精神。再加上严谨无隙而又流动自如的结构,优美畅达而又灵动轻捷的语言,便将这种深邃的哲理思考悄无声息地融进了充分诗化的语言和无处不在的情感氛围之中,显示了作者相当成熟而扎实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
情。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和感叹。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
思想手法: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手法:想象、夸张、比喻、对比、衬托
思想手法:表现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身世凄凉的孤寂以及不能为多难国家对力的感慨。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表现手法:白描、情景交融
思想手法: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比喻
思想内容:对生命伟大,胸襟的旷远的赞叹,对自身的渺小,前途的迷茫的感慨。
扬州慢
姜夔(kui)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
知为谁生。
表现手法:用典、情景交融
思想内容:写对扬州昔日繁华和如今山河破碎的感伤。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表现手法:白描
思想内容:抒写了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思闲愁,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得相逢。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对比
思想内容:对连年战伐,百姓穷苦的痛惜之情和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慨。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思想内容:表达对故国的怀念,抒发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和满腹愁绪。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表现手法:想象,对景抒情
思想内容:表现出久居京城思念故乡的情怀。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将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表现手法:衬托
思想内容:刻画了一个深闺独处,多愁善感的美丽女性的形象。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比兴、夸张
思想内容: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慷慨自信的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怀才不遇的感慨。
名句默写专题训练
1、送者未及返。
,烟波杳悠悠。(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2、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长恨歌》)
3、酌酒以自宽。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4、骊宫高处入青云。(白居易《长恨歌》)
5、霾两轮兮絷四马。
,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国殇》)
6、,两朝开济老臣心。,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7、君王掩面救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8、世味年来薄似纱,?小楼一夜听春
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9、,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蜀江水碧蜀山青。(白居易《长恨歌》)
11、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12、带长剑兮挟秦弓。诚既勇兮又以武。身既死兮神以灵,!(屈原《国殇》)
13、千岩万转路不定。熊咆龙吟殷岩泉。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4、西宫南苑多秋草。(白居易《长恨歌》)
15、,将以遗兮远者。(屈原《湘夫人》)
16、矮纸斜行闲作草。素衣莫起风尘叹。(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7、,罾何为兮木上?(屈原《湘夫人》)
18、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长恨歌》)
19、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20、,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21、使天下之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函谷举,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22、,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3、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
24、,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5、捐余袂兮江中。(屈原《湘夫人》)
26、我欲因之梦吴越。湖月照我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7、时不可兮骤得。(屈原《湘夫人》)
28、,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29、过春风十里。自胡马窥江
去后,犹厌言兵。渐黄昏,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30、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书愤》)
31、欲渡黄河冰塞川。闲来垂犯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
32、,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33、丞相祠堂何处寻?。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34、,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35、,中原北望气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36、,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37、,与佳期兮夕张。(屈原《湘夫人》)
38、春风桃李花开夜。(白居易《长恨歌》)
39、,清风吹我襟。
,翔鸟鸣北林。(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40、白日沦西河。
,荡荡空中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4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鲍照《拟行路难》)
42、云中谁寄锦书来?
。(李清照《一剪梅》)
43、,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4、迟迟钟鼓初长夜。(白居易《长恨歌》)
45、欲言无予和。日月掷人去。(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46、,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47、主人何为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
48、;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9、此时相望不相闻。鸿雁长飞光不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0、古亦有山
川。车舟载离别。(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51、峨嵋山下少人行。(白居易《长恨歌》)
52、鹿门月照开烟树。,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3、,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4、风一更,雪一更。(纳兰性德《长相思》)
55、,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6、上穷碧落下黄泉。(白居易《长恨歌》)
57、,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戎马关山北。(杜甫《登岳阳楼》)
58、春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还乡顺断肠。(韦庄《菩萨蛮》)
59、漠漠水田飞白鹭。,松下清斋折露葵。(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60、细草微风岸。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61、世间行乐亦如此。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2、岭上晴云披絮帽。,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63、黄埃散漫风萧索。(白居易《长恨歌》)
64、,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杜甫《旅夜书怀》)65、山一程,水一程。(纳兰性德《长相思》)66、,尽日君王看不足。(白居易《长恨歌》)
6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
进酒》)
68、昆山玉碎凤凰叫。十二门前融冷光。女娲炼石补天处。(李贺《李凭箜篌引》)69、,但愿长醉不愿醒。,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李白《将进酒》)
70、铁衣远戍辛勤久。少妇城南欲断肠。,绝域苍茫无所有!(高适《燕歌行》)
71、岁暮阴阳催短景。五更鼓角生悲壮。(杜甫《阁夜》)72、,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3、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74、归来池苑皆依旧。(白居易《长恨歌》)
75、开琼筵以坐花。不有佳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76、水面清圆。(周邦彦《苏幕遮》)
77、江流宛转绕芳甸,;,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8、汉家烟尘在东北。男儿本自重横行。(高适《燕歌行》)
79、。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其二)》)
80、野哭千家闻战伐。卧龙跃马终黄土。(杜甫《阁夜》)81、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倚叠如山。(杜牧《阿房宫赋》)82、相看白刃血纷纷,?,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83、,密雨斜侵薜荔墙。
,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84、,花面交相映。(温庭筠《菩萨蛮》)
85、,未云何龙?复道行空,?(杜
牧《阿房宫赋》)
86、,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87、帝子降兮北渚。(屈原《湘夫人》)88、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89、在天愿作比翼鸟。(白居易《长恨歌》)
90、,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91、杜郎俊赏。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92、,旌旆逶迤碣石间。
,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高适《燕歌行》)
93、群季俊秀,;
,独惭康乐。,高谈转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94、,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95、忧劳可以兴国,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96、吴酒一杯春竹叶。(白居易《忆江南(其三)》)
97、以无厚入有间。(《庖丁解牛》)98、,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99、。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100、战士军前半死生,!
,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高适《燕歌行》)
第四篇: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湘夫人》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湘夫人》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不管怎么说,屈原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第一位”,盖因他之前尚无称得上伟大的诗人,甚至连“诗人”也不易觅得。《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有几位还颇有几首诗保存在这被称之为“经”的集子中,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它们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就前一点而言,屈原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虽然对他的精神价值,根据不同的时代需要,代代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时我们理解为“忠君”,有时我们理解为“忠民”,有时我们又理解为“爱国”,总之,他已是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力量的来源之
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
一、人格精神的诱导之一。就后一点来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在后半生人生绝境中的数量不多的艺术创造,已胜过楚国王族——也是他的祖先——几百年创下的世俗政权的勋业。他寄托在他诗歌创造中的志向与人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刘安和司马迁的共同评价。我们知道,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言九鼎的。而屈原的艺术创新,“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超经越义,自铸伟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这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论家刘勰对他的评价。一个史界的司马迁,一个文论界的刘勰,两个在各自领域中顶尖的人物,对他的精神与艺术、人格与风格,做这样至高无上的推崇,屈原之影响人心、之折服人心,于斯可见。
其实,屈原作品的数量并不多。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的数目为25篇。这些作品,可以分成三类:《离骚》《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一类,是屈原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记录,是他公共生活形象的写真,是他的心灵史、受难史、流浪史,是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见证。《九歌》11篇为第二类,这是一组深情绵绵的情爱类作品,取之于楚国巫风中的娱神歌曲,屈原把它们改造了,变成了他自己的独创,因为他把自己那一往情深的心灵寄托在了里面。第三类只有一篇:《天问》。这是一篇独特的作品:不仅在屈原作品中是独特的,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是独特的、怪异的,又是令人震惊的。全诗1500多字,370多句,诘问170多个问题。关键还不是这170多个问题,而是这种疑问的精神与勇气。这种精神与勇气实际上是人类精神的象征。人类精神总是通过人类最杰出的分子来做最集中的体现。
在他的第一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痛: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这是《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忳”(忧愁)„„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他受到的具体的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他起诉的是这些人对他个人的伤害与不公。他指责他们的不道德,指责他们没有责任心,指责他们道德上与智力上的双重昏聩,但这都出自他很自我的判断。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他的诗中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志的个人在集体中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一方面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就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我们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看到了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看到了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又对人间的邪恶不停地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可他并不脆弱,并不告饶,并不退却——不,决不。他已从人群中上前一步,成为孤独而傲慢的个体,与全体对立,他决不再退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讲,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消解了个性与社会的对立,从而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由于他已被主流社会抛弃——他的被流放是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事件,而他的《远游》,则正是他精神的自我流放——他有深刻的孤独。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个性在绝望中显示了它的高度、深度与完美。
刘勰说楚辞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鲁迅说楚辞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并且较之《诗经》,说它“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屈原是被人群抛弃的,有人会说抛弃他的只是楚怀王、顷襄王父子,但从对体制高度认同的屈原来说,被这一对父子抛弃,就足以使他有“国无人莫我知兮”(一国中没人知道我)的孤独感。假如屈原是一个脆弱的人,或者说,他的个性还不够坚定,他可能会试图改变自己,再回到人群中去,但偏偏他是一个倔强而不肯一丝迁就的人,纯洁而不受一丝污浊的人,一个九死不悔的人,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对峙:一边是世俗的强大权力及权力控御下的人群及其思想,一边是孤独无依却一意孤行决不屈服的个人。屈原的伟大,即体现在这种对峙之中。他的失败,就因为他取对立的立场而不曾屈服,他的成功与辉煌,他的光荣与梦想,也是因为他取对立的立场而不肯屈服。所以,我曾在《屈原:无路可走》一文中说:“屈原之影响后世,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与社会、文化发生冲突,并遭至毁灭的记录,是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所以,如果我们说,《诗经》是北方世俗生活的记录,它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因此被冠之以“现实主义”的名目,那么《离骚》,则是一个苦难心灵的记录。《诗经》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冲突,《离骚》则由生活中的冲突深入到内心的冲突。“离骚者,犹离忧也”,是的,“离骚”乃是一个强悍不屈的个性心灵的痛苦心声。它体现了个性的深度、痛苦可以达到的深度,它是自我的觉醒,自我的坚持,自我的抗争,是追求自由、幸福与个人信仰的曙光。
所以,我说,屈原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几乎都是“大诗”,有大精神,大人格,大境界,大痛苦,大烦恼,大疑问,大爱大恨,大悲大喜。他直往个性的深处掘进,决不浅尝辄止,决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他就往这不“中庸”的狂狷的路上走,决不回头,直至决绝而去,一死了之。他对邪恶,怨而至于怒了,他对自己,哀而至于伤了。他的文学形式,较之《诗经》的节制,他的篇幅与情感,真的是“淫”(过分)了。所以,我曾说,《诗经》中任一首诗,单列出来,都略显渺小,它们靠的是群体的分量而占有文学上的一席之地。而屈原的作品,如,《离骚》《天问》《招魂》,以及《九章》中的那些杰出的篇目,是可以单独地自立于诗歌之林,单独地成为一道风景,称得起“大诗”的。即如他的《九歌》,写苦写痛,写爱写痴,写恋写愁,写盼写思,无不一往情深,直叫人有惊心动魄之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直让人在那心灵深处,突然升起一腔柔情蜜意,不拥入怀中不能自已。可那袅袅秋风,已不知从何处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较之《诗经》中的爱情诗,《九歌》的境界更高,意味更深,情韵更永。事实上是,《诗经》中的爱情诗,都来自于具体的“爱情事件”,即它都是具体的爱情经历的记录。而《九歌》中的爱情诗,则没有这样的背景,它纯粹出自于对爱情的想象。所以,它更抽象,更哲学,是哲学化的爱情,所以也更有象征的意味。如果说,《诗经》中的爱情诗让人觉得亲切,让人恋起俗世的温暖与幸福,那么《九歌》中的爱情诗,则让人飘忽,让人惆怅,让人怀疑俗世幸福的可能性,与爱情的真实性。屈原是悲剧性的,无论是他的人生,还是他的艺术。他有直探世界悲剧本质的洞察力。即使是温暖的爱情,他在写出它的温馨与令人哀哀欲绝的柔情的同时,却也写出了围绕在它四周的寒凉,使其不可驻如梦,不可掇如月,不可揽如云,不可止如水„„他的这一组写情爱的诗足可以上升为哲学,成为哲学寓言。
屈原的作品,被称为“楚辞”。何为“楚辞”,我用一句话来说,楚辞——楚国诗人屈原等人在吸收楚国民歌艺术营养的基础上而创作出来的带有鲜明楚国地方语言色彩的新体诗。“楚国诗人”“楚国民歌”“楚国地方语言色彩”,说明了“楚辞”中的“楚”字,而“新体诗”,则说明了此“辞”并非《诗经》式的旧体诗,它不再是四言体式,而是自由奔放的杂言诗,篇幅长大宏阔,情感深沉博大,思虑曲折深刻,“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湘夫人》简析
本篇与《湘君》是姊妹篇。《湘君》写湘水女神对男神湘君的迎候,此篇写湘水男神对女神湘夫人的追求,二者都表现了深挚的爱情,又都因爱情受挫而产生种种怨慕和忧思,存在着共同的心理和情感活动模式,所以在写法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姜亮夫说:“《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是对唱的”,“通过对唱来表现相爱之情,这是民歌的一个特色”。他说现在的民歌也有这种情况,“二人对唱的唱词完全相同,或者只改动一两个字”。这里的两个姊妹篇,结尾六句诗基本相同,两篇之中相似而近同的一些情感内容,则可以两相应衬、对照、加深。本篇的侧重点是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深望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幻景、幻象,从而更显其一往情深。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在洞庭之滨迎候湘夫人,等了又等,盼了又盼,于恍惚之中似乎看到这位湘水女神在北渚降临,但是秋水伊人,望眼欲穿,还是看不真切,因而愁绪茫茫,忧从中来,只见得秋风起处洞庭扬波、木叶飘落。写得情景历历,开篇落笔便成千古佳句!湘君恍恍惚惚若有所见者,原不过是一种幻觉,他心上的女神并没有降临。于是他又踏上草,极目远望,切盼佳人前来赴约,因为原来就准备在晚间幽会的。但一等再等,还是不见佳人,就想起自然和人世间的一些乖戾反常的现象,山鸟原不栖,为什么落脚到水草丛中?鱼网原不架树,为什么张挂在树梢头上?“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同上篇“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一样,怀疑自己求爱不得其所,因以为喻,流露出困惑、失望的情绪。于是他在切盼中又想到:沅江有白芷,澧水有木兰,各自散发芬芳,我心中也有一个美好的人,朝思暮想,却不敢对人讲。他极目远望,神思恍惚,不见佳人,但见流水潺湲。朱熹说,“沅有芷兮澧有兰”数句,其起兴之例,正犹越人之歌,所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此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正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具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庄子•田子方》引孔子的话说:“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玄英曾加注疏:“夫体悟之人,忘言得理,目裁运动而元道存焉,无劳更事辞费容其声说也。”这里实际说到了意象的运用及其作用问题,尤其是动态性的意象,如秋风、水波、落木、流水等,都是通过意与象、情与景、神与形的相互交融、铸造而成的,其流动的物象、外景正好传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爱的炽热,盼的焦渴,尽在不言之中。
人在失望的时候,总想到转机,外界事物发生小小的变异,都可能引起失意者的幻想。湘君是神,同样具有人的情感,当他看到麋来庭中,蛟出水涯的时候,就认为是一种好的兆头,奇迹是有可能实现的,于是他又朝驰夕济,前迎佳人,在情感作用下,忽听得他的心上人在召唤他,要他驾车,一起隐迹天涯。他不知是幻听幻觉,又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旧解“麋何食”二句,以为同“鸟何萃”二句同义,这就不但“复直无味”,而且下起“佳人召予”,也就突兀难解了。清代学者蒋骥指出了这一点,这是有见地的。“麋何食”与“鸟何萃”的句子,作为比兴,所引起的情感走向,是逆反发展的,所以不能按旧解把它们等同起来。既然“佳人召予”,湘君信以为真,而且欣喜若狂,就会有更大的幻想生出。他为了同佳人“偕逝”,就设想把家筑在水底,用荷叶做房顶,香花满壁,紫贝铺地,堂上涂抹香料;桂木作梁,木兰作椽,辛夷作门框,白芷饰洞房;薜荔编成帐,蕙草织帐顶,白玉压床席,石兰作屏风;芳芷造屋荷叶顶,杜衡作绳系得紧;百草满院栽,香花满廊摆。这幻想中的水室,确是芳香、洁净、神奇、美丽,我们不妨对照“桃花源”和“梁祝化蝶”来读它。荷盖、荪壁、椒堂、桂栋、兰橑,这些想像中的物象都是芳洁的,从这许许多多的香洁之物,一连串美丽、洁净的意象,难道不使人想到湘君求爱时如痴若狂的心绪,从而幻化出如此种种的幻影?难道不使人透视到湘君执著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赤诚、美好的心灵?可是,九嶷山的众神纷纷出动,如云之众忽而接走了湘水女神;湘君的一切等待,一切盼望,一切准备,一切幻想,全都落空!正如《山带阁注楚辞》说的:“佳人至矣,夕张具矣,而九嶷山人纷然迎归,则此恨何极矣!”我们同情湘君,是否同样也同情着同湘君一样执著而受挫于追求理想的人们?诗人屈原自然有他的寄托,他在诗中投射了他自己的心影,那么读者诸君又作何感想呢?刘勰说《九歌》“绮靡以伤情”,忧伤远远多于欢乐,这原本就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反映。
(选自《古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版)
■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之美
瑰奇雄伟只是屈原诗歌艺术美的一个方面。与瑰奇雄伟一起呈现出来的,是绚丽璀璨之美。如果没有两者的结合,屈原的诗歌也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试想,寥廓的天宇堪称奇伟了吧?可是在那寥廓的天宇之中,若没有日月之丽、群星之璨、云之悠悠、霞之烂烂,还能吸引人吗?对于屈原,如果只见其瑰奇雄伟,而不见其绚丽璀璨,也不能真正认识他的艺术美。
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之美,班固早在《离骚序》中已经指出,他说:“其文弘博丽雅”,就讲到了“丽”的一面。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篇》里也说:
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瓌诡而慧巧;招魂招隐,耀艳而采华„„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首先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屈原笔下的形象总是那样富于色彩和光泽,具有震摄人心的艺术美。这在《九歌》中最明显,特别是其中几个女神的形象,极其绚丽璀璨,宛如玉雕一般。
《湘君》《湘夫人》所塑造的湘水女神的形象,正可以说是“惊采绝艳”。《湘君》开头写她乘着芳香的桂舟,在湘水上急驶而过,她的装束和她的意态配合得恰好。她的目光流盼,露出期待的神情,那是在思念她的夫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这时湘君也正在等待着湘夫人,他看到湘夫人在一片秋色的衬托下,远远地降临北渚,那情态是真能撩动人的愁思啊。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诗人对湘夫人的描写用笔不多,但因有周围环境的衬托,又着重写她的神情,所以十分鲜明而绚丽。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之美,其次还表现在语言的鲜明色彩上。他的诗几乎没有哪一首是轻描淡写的,总是以浓重的笔墨描绘出鲜明的形象。读他的诗,我常常联想到楚国漆器的图案,它们用黑地朱饰,黑朱两色互相辉映衬托,非常鲜明。屈原的语言也有同样的艺术趣味。诸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美人既醉朱颜酡些”;“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都是富有色彩效果的诗句。屈原笔下的词藻总是那么新鲜,今天读来仍像是才脱笔砚似的。《文心雕龙•辨骚篇》说他“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屈原的确创造了许多新鲜的诗歌语言,有些词语一经他运用之后就诗化了。例如:
飒飒──《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飒飒,风声,是一个象声词。屈原把它和另一个象声词“萧萧”组织在同一句诗里,形容风声、树声,吟诵之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飒飒”这个词从此也有了浓郁的诗意,常常被后来的诗人采用。如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江介──《哀郢》:“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江介,江间,本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但经屈原用过以后便成为诗的语言。如曹植《杂诗》:“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冉冉──《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冉冉,渐渐也。《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冉冉也有了形象色彩。
其他,如《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迟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的 “曼曼”。《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中的“绪风”。《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中的“回风”。这些词在后代是诗中惯用的词语,在屈原却是新的创造。它们的色彩浓丽,感情鲜明,带有盎然的诗意。刘勰所谓“惊采绝艳”,恐怕更多地是着眼于语言的色彩情调上。
(节选自《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五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一)成语梳理
1.《庖丁解牛》
目无全牛:开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游刃有余:形容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善刀而藏:将刀擦拭干净收起来。比喻有所收敛、适可而止或自藏其才而不炫露。
2.《项羽之死》
四面楚歌: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望风披靡:披靡,草木随风倒伏。草一遇到风就倒伏。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比喻军队毫无斗志。
3.《阿房宫赋》
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
锱铢必较:锱、铢,都是占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4.《文与可画筼筜偃竹记》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也说成竹在胸。
贻人口实:贻,遗留;口实,话柄。指做事或说话不小心,给人家留下了话柄。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5.《六国论》
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6.《陶庵梦忆序》
雕虫小技: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7.《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浮生若梦: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像。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8.《项脊轩志》
万籁俱寂: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 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9.《苦斋记》
膏粱之子:膏粱,肥肉和细粮,泛指精美的饮食、代指富贵生活。比喻富贵人家过惯享乐生活的子弟。
(二)文化知识
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治: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的地为“治”。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独夫:①独身男子。②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避讳: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一是家讳,或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
避讳的方法:
(1)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它字来代替。
(2)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 ”。(3)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
(4)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音。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以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猪、羊各一头叫“少牢”。古代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
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
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勾者:立即被施刑的人。勾,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勾,批准立即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西市:清京城行刑的地方,今北京市宣武区菜市口街上。上闻:上奏的文书。
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之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成为“舍利子”。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延伸]
古代文体
(一)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曲、赋、铭等。
(二)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辞藻华丽,因大多用于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三)散文:古代散文种类很多,辩、说、论、奏议、序跋、赠序、铭、祭文、杂记、童话、民间故事、寓言、传说、传奇等都属于散文的一类。
(四)小说:小说是古文学体裁的一种,我国占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上古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五个阶段。
┏━━━━━━━━┳━━━━━┳━━━━━━━━━━━━┓ ┃ 朝代 ┃发展阶段 ┃ 体裁特点 ┃ ┣━━━━━━━━╋━━━━━╋━━━━━━━━━━━━┫ ┃上古到先秦两汉 ┃ 起源 ┃ 神话传说 ┃ ┣━━━━━━━━╋━━━━━╋━━━━━━━━━━━━┫ ┃ 魏晋南北朝 ┃ 发展 ┃ 志怪志人 ┃ ┣━━━━━━━━╋━━━━━╋━━━━━━━━━━━━┫ ┃ 唐 ┃ 成熟 ┃ 传奇小说 ┃ ┣━━━━━━━━╋━━━━━╋━━━━━━━━━━━━┫ ┃ 宋元 ┃继续发展 ┃ 话本小说 ┃ ┣━━━━━━━━╋━━━━━╋━━━━━━━━━━━━┫ ┃ 明清 ┃ 顶峰 ┃演义小说、创作小说 ┃ ┗━━━━━━━━┻━━━━━┻━━━━━━━━━━━━┛
(五)古籍注释体例
1.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2.注:本义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例如:《水经注》《礼记注》。
3.笺:指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例如:《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
4.疏、正义: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这种注释不仅解释正义,还对前人的注释作注释。例如:《诗经》有唐孔颖达疏,《左传》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史记》有唐张守节正义。5.诠:解释字、词义。《康熙字典》说:“诠,谓具说事理也。”如杨树达的《词诠》是解释文言虚词的。
6.义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辩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7.义训:指不通过对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具体形式有:用同义词解释,如《尔雅·释言》:“逆,迎也。”用反义词加否定词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曰部:“旱,不雨也。”用下定义释词,如《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食言也。”用古今词语对照来释词,如《论语·子路》郑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定。”用指出事物的类属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木部:“杏,果也。”用说明事物的性质状貌来释词,如《说文解字》:“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检测题
一、文学常识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歌及朝庙乐章共305首,分“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产生了张元干、张孝祥、周邦彦、陆游、辛弃疾等一大批爱国词人,其中辛弃疾 成就最高。
C.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被放出京,第二年在东鲁将南游吴越时,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给东鲁的朋友,原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现题中的“吟”,即吟唱之意。
D.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和赋三类,汉代史传文作家最著名的是司马迁和班固,其代表作分别是《史记》和《汉书》,均为纪传体通史。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苞,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他的《狱中杂记》揭露了清代所谓太平盛世时狱中种种奸弊、污秽、酷虐的情景。
B.唐代诗歌发展一般分成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盛唐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是孟浩然和王维,著名的边塞诗人是高适和孟郊。
C.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宋代词作家,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其《扬州慢》一词抒写了时昔日扬州 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破败景象的哀思。
D.《史记》对历史事件记叙详细,描写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既是伟大的史学著作,又有极高的文学性,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依次是指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
B.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相对应;二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以区别于现代诗歌。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庸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骚”指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B.“建安风骨”或称“汉魏风骨”,“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指骨格形态,是指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表现为慷慨激昂。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常建等。
D.“唐宋八大家”指“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韩愈、柳宗元。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归有光、刘大樾、姚鼐等。
5.下列各项有关古代诗歌、散文的文学常识,表述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将之归纳为“风”、“雅”、“颂”,其中“风”又称“十五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它 浓缩了《诗经》中最精 华的部分。
B.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诗坛名家辈出,不仅出现了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出现了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谢灵运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
C.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荀子》等诸子散文;后者有纪传体的《春秋》,编年体的《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D.中唐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在他们的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的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古文创作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二、名句名篇默写
1.《阿房宫赋》中说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的句子是:。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阿房官蜮》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4.《阿房宫赋》中“,”两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舞蹈的盛况。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捕写宫女们梳妆时,宫里像明星闪烁的两句是:。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仅用“,”八个字就把项羽火烧阿房宫这一历史事件写了出来。
7.杜牧《阿房宫赋》开篇用“,”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
8.在《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9.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10.在《阿房宫赋》中,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
11.《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12.《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蜀山兀,阿房出。1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 ?。
14.李煜在《虞美人》中表现物是人非、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的诗句是:。15.李煜《虞美人》中“,”两句,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16.李煜在《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之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 ? ? 1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18.屈原《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的诗句是:。19.《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20.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表现诗人隐居处境的句子是:。21.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明因大自然美景召唤而相聚的句子是: ,。22.杜甫《蜀相》概括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的句子是:。2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是:。24.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是:。25.李白《将进酒》中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句子是:。26.杜甫《阁夜》中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显示地方风情的诗句是。27.周邦彦《苏幕遮》荷花触动诗人思乡之情,描写荷花的句子是:。
28.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是:。29.《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30.《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3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已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3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33.《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中表达今日“莫还乡”的缘故的诗句是:。34.《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35.《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是:。36.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37.《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38.《一剪梅》中最能使人领略到女词人万千愁绪的诗句是。39.《登岳阳楼》描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句是。40.《旅夜抒怀》中正话反说含蓄表达情感的诗句是。41.《旅夜抒怀》中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心境的诗句是。42.《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
43.《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的诗句是。44.《阁夜》中用听觉视觉表现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的诗句是。
45.《阁夜》中表达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的诗句是。46.《菩萨蛮》写出一幅花面相映图的诗句是。
47.《菩萨蛮》中成功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诗句是。48.《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岂独伶人也哉?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检测题答案
一、1.A(B.周邦彦为北宋末年词人,他的词富艳精工,多为泛咏旅思、绮情之作。C.“吟”是一种诗体,乐府诗题。D.“均为纪传体通史”表述错误,班固的《汉书》是断代史。)
2.B(著名的边塞诗人是高适和岑参,盂郊不是边塞诗人。且孟郊为中唐诗人。)3.A(四明狂客是贺知章,六一居士是欧阳修。)4.D(归有光不属于桐城派。)
5.D(A.《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B.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是王维、孟浩然;C.《荀子》是儒家经典非法家。)
二、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4.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5.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6.楚人一炬
可怜焦上 7.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8.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9.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10.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11.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
12.六王毕
四海一
13.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1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5.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6.问君能有儿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18.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19.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20.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21.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
22.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23.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24.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2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26.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27.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28.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29.昆山玉碎凤凰叫
英蓉泣露香兰笑
30.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31.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2.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33.未老未还乡
还乡须断肠
34.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35.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36.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37.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38.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3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40.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41.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2.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4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4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45.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46.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47.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4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闲于所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