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国力联合西南大学纪念碑碑文 冯友兰
1946年5月4日,随着抗战胜利结束,1937年因日寇侵华不得已远迁昆明,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亦将结束其使命。复员前夕典礼上,校方委托冯友兰教授宣读他所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由此诞生了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上一片重要文献。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之所鲸吞蚕食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唯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天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临时长沙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力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入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又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反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辛苦,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其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始终。此其可纪念之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之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能有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词始叹南迁流离之辛苦,中颂师生不屈之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挈,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名曰: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洒遍血。抵绝徼,继讲学。诗书丧,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血,见仇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切,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西南联合大学进行曲 冯友兰
八年辛苦备尝 勉词
喜日月重光,西山苍苍,愿同心同德而歌唱。滇水茫茫。
行,湘。
校歌词 家乡,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洒遍黎元血。
尽笳吹弦颂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
终当血。
中兴业,须人杰。
这已不是渤海太这已不是衡山潇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莫辜负伟大时代,莫耽误宝贵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我们都要担当!我们都要担当!
同学们要利用宝贵时光,创造伟大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第二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教授撰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云南。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能有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曰:
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丧,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第三篇: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美文推荐: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作者:冯友兰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掠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软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
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
铭曰:痛南渡,辞官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推荐理由:
我因敬佩于西南联大的光荣历史而欣赏并推荐这篇碑文。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学校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云南整8年。西南联大是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高峰,一个奇迹。残桌破椅,土壁茅屋,箪食瓢饮,啼饥号寒,然而仅仅用了八年多时间便昂然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而毫不逊色。
联大纪念碑的揭幕,标志着与抗战相始终的西南联合大学艰苦卓绝的历史使命的结束。冯友兰先生接到撰写碑文的委托时,他对自己的文章修养是相当自信的。他更有自己的有利条件:作为联大文学院院长,他亲历了西南联大由合组,经长沙、南岳,至昆明、蒙自的艰辛流离路途和三校融合无间的始终,对联大之 2
刚毅坚卓、兴盛成功的欣悦有深刻体会。他也不负所托,果然称得起大手笔,将叙述一校始末、颂扬非常时期壮苦精神的文字,结撰为一篇传世宏文。
碑文初为古典文体,作者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文体,关键处、转折处、连接处,保持了常用文言词语和文体规范,叙事议论间,又采用了大量现代语汇,骈散相间,文白兼用,且二者间形成张力,语句简要,音韵铿锵,读之朗朗上口,味之咀嚼不尽。
本文主旨为记载西南联大之始末,用的是史笔。叙史,笔触平实,语调平和,民族耻辱的切肤之痛、抗战胜利的豪情,含而不露,叙事简洁而有法度;论议,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据,评断切实,而又目光如炬,立意高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情动于中,而笔下风云翻卷。碑文将联大八年的历史和其所表征的现代民族精神、文化气质,表述得淋漓尽致。文章充满激昂慷慨的情思,集中抒发了西南联大校训所昭示“刚毅坚卓”、“勇猛宏毅”的伟大气魄,读之令人感奋无已。
冯友兰撰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则是这段艰难而又不凡岁月的见证,文中闪现着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的不屈精神和立志开拓的雄心壮志,是一曲充满浩然正气的壮歌。
第四篇:抗洪守土纪念碑碑文
公元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中苏阿拉克别克界河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使这条发源于前苏联境内、最大流量仅四十四立方米的小河沟变成一条浊浪翻滚的巨龙,以每秒一百二十立方米的巨大流量汹涌而至,撕裂地势低凹的**团农业灌溉引水的桑德克龙口,夺路喀拉苏自然沟涌入额尔齐斯河。洪水上下冲击三十五公里,两万多亩良田和一万多亩草场被浸泡在水中,上年投资刚新建的桑德克龙口和新开垦的三千多亩耕地,近两千亩边防林带被冲得一点不剩,下游的十几个单位和两千五百多口人被洪水分割包围,形成一个个孤岛……此难使使*震惊,全国关注,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
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家业被毁。
根据国际法惯例,国界在两国的界河中心。如果任凭界河改道,这片国土将非我所有。何况**驻守屯垦的土地中有五十五点五平方公里本来就是所谓的争议地区。沙俄一直认定喀拉苏自然沟为两国的国界。这片土地是原中苏边境西段众多争议地区面积最大三块中的一块,而且又是唯一被我方实际控制的一片国土。
一九六二年“伊塔事件”发生后,奉命驻守屯垦在这片国土上的**人,无愧于军垦英杰,虽遭此大灾,终未渝回天之志。*男女老幼奋挣扎之力,举守土爱国之心,舍小家顾大家,全力投入到抗洪守土的斗争之中。
根据水利专家的建议,抗洪指挥部制定出“疏堵并举、凿渠分洪、两岸推进、相机堵坝”的方针,并架起了一条空中索道,及时将人员、物资通过架在两岸大树上的空中钢丝索道运到对岸,保证了两岸堵坝的顺利进行。
由于得到苏方的谅解,五月二日,通过地雷爆破,人工辅挖的分洪渠道爆破成功。同时用粗铁丝编织成网,将数十只装满泥土的麻袋连成一体投放水中,对保证抗洪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键时刻,**领导亲临现场并组织北屯附近*、工矿企业职工赶到抗洪守土第一线,驻地边防部队派百余名指战员参战,地方政府和哈萨克农牧民也赶来支援,抗洪物资从四面八方运来。各族人民同甘共苦,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守土为国的壮歌。
消息传到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农业部即向中央写出《关于中苏边境西段界河改道情况的紧急报告》。几天后,中央军委专门为此下发了一份文件,要求**尽快恢复边境地区地物地貌,以保证在边界谈判中我方对该地区边界走向处于有利地位。
**和**人圆满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于的神圣使命,他们用血肉之躯牢牢地守卫着这片有争议的国土,成为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界碑。正是以戍边屯垦为终身职业的边境农场职工世代生活在边境线上,才使中哈两国在边界谈判中将包括**守卫的这片土地在内的近九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永远归我所有。界河边耸立的三十二号界碑表明,这片土地不再有争议,永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
守土有功,是自治区党委、**党委对**维稳戍边的褒奖,更是*几代人矢志不渝的永远追求。
抚今追昔,倏忽十年有余。如今**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昭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无比优越,军垦战士无愧为边境地区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
为记载历史,昭示后人,立碑在此,铭记永远。
第五篇:李庄同济纪念碑碑文(经典).doc
李庄同济纪念碑碑文
(2006.06.10)
民国未筹,同济先创。悬壶于黄浦,泛舟在海上。壶中民生久,舟边社稷长。八一三,炮声响,倭寇暴?,儒祖惊殇。江尾狼烟虎火,学馆断瓦残墙。别吴淞,越浙赣,渡桂滇,归李庄。豪情飞四野,战歌动五乡;蓬车开新路,绷带挽危亡。春催繁蕊枝枝笑,客来八方户户忙。宝殿旋螺古意,白鹤雕花奇窗。水环山静,福地仙乡。银刀剖案,铁辘悬梁;眉锁迷尘,心塑金刚。我有科学克痹症,侬靠勤苦供命粮。吴语柔,德文香,川音如酒诉衷肠,山乡处处是吾乡。禹王宫中雷雨沸,东岳庙里书声朗。学研医工理法,建筑文化后方!海外来宾家家串,龙门阵里夸炎黄。狼蹄独山裂,羊街军号响;帆樯历历破日吟,凯歌阵阵通天唱。若同济,英长在;如李庄,国不亡。斗转满甲,星移海沧。伟哉同济,同心同德同舟楫,彤彤辉辉;济人济事济天下,济济翔翔!大哉李庄,李桃花信年年风,庄田果实处处香。有诗曰: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金沙金,黄浦黄,奔流不息长江长。百年同济遨四海,新侪一新学界,古镇万古流芳!
(碑文由文法学院教授喻大翔撰写)
李庄同济纪念碑碑文
民国未筹,同济先创。悬壶于黄浦,泛舟在海上。壶中民生久,舟边社稷长。八一三,炮声响,倭寇暴爢,儒祖惊殇。江尾狼烟虎火,学馆断瓦残墙。别吴淞,越浙赣,渡桂滇,归李庄。豪情飞四野,战歌动五乡;蓬车开新路,绷带挽危亡。春催繁蕊枝枝笑,客来八方户户忙。宝殿旋螺古意,白鹤雕花奇窗。水环山静,福地仙乡。银刀剖案,铁辘悬梁;眉锁迷尘,心塑金刚。我有科学克痹症,侬靠勤苦供命粮。吴语柔,德文香,川音如酒诉衷肠,山乡处处是吾乡。禹王宫中雷雨沸,东岳庙里书声朗。学研医工理法,建筑文化后方!海外来宾家家
串,龙门阵里夸炎黄。狼蹄独山裂,羊街军号响;帆樯历历破日吟,凯歌阵阵通天唱。若同济,英长在;如李庄,国不亡。斗转满甲,星移海沧。伟哉同济,同心同德同舟楫,彤彤辉辉;济人济事济天下,济济翔翔!大哉李庄,李桃花信年年风,庄田果实处处香。有诗曰: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金沙金,黄浦黄,奔流不息长江长。百年同济遨四海,新侪一新学界,古镇万古流芳!(碑文由文法学院教授喻大翔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