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教师版)议论文主体部分详例简例写作学案一[本站推荐]
2015届高三作文部分
——议论文的核心部分(详例简例巧妙组合)写作训练
高考优秀作文段落欣赏
笑对人生
哭也一天,笑也一天,不如快快乐乐地过一天。人生,多一分欢乐,就会少一分悲苦。当不幸找上门的时候,何不置之一笑:它就那样,谁还没见过。一定要试着自己找自己的快乐,守着痛苦过日子,不是你的人生。“生年不过百,常怀千岁忧;百事从心起,一笑解千愁”。
【学习目标】
掌握详例和简例的灵活使用。【考点综述】 详例简例巧组合
所谓详例,就是典型、具体、个体的事例。因记叙事例的文字较多,较详细,所以称为详例、繁例等。由于这种方法是以个别事实作为前提证明一个观点的,因此,选例要有较强的说服力,列举的事实必须注意应该真实、典型。
所谓简例,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例子并举的形式证明语段观点,叙例的文字简约,句式整齐,点到为止。因而又称之为点例。三个以上的构成排比修辞又称为“排例”。巧用简例,能使材料丰富,文采斐然,赢得“发展等级”分。
一、文段欣赏
文段
1、请赏析高考满分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分析其用例的特点。
必须跨过这道坎
山是一道坎,它高,它威严,它绵延着一股凌人之气,阻挡着人们的脚步。然而再巍峨的山也能被征服,我不禁问:世上还会有跨不过的坎吗?有个声音告诉我:别忘了,你心中横亘着的才是永恒的阻碍!是啊,我们不就时常在心里那道坎前退缩吗?
这让人想起凯文•卡特和他那张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一位苏丹女孩在前往救济站的路上被秃鹰袭击着,她无力反抗,眼里饱含泪水与恐惧。卡特用这照片纪录了非洲大地的苍凉悲情,却被更多人指责缺乏道义与人生。其实他在按下快门后马上将女孩抱进救济站,然而众人的尖锐还是将这位摄影师的心刺伤了。“生命的痛苦远比快乐更让人难以承受”,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自白之一。
一颗明星的陨落犹如落水的石子般不再夺目,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这双善于捕捉世间之真、人性之美的眼睛?竟是卡特给自己垒起的一道心坎!惋惜之余,是否还应唤起那心灵的坚强与无畏呢?倘若总是在流言里逃进阴影,这道心坎将永远成为负担。
这道坎,无形;这道坎,拦住了太多人。当柳三变忘情于戏楼霓虹青衫红袖间,当王国维顶着前清遗老的旧帽对想象中的王朝难以释怀时,他们的光芒淡了,他们的精气散了。柳永终究只吟那儿女情长的歌,王国维终究只属于皇城那一泓湖水。心坎,竟如此难以跨过。但是,我们必须跨过!谁说面对心理的煎熬我们从未获胜? 犹记得黄永玉先生说过,文革下放时,他与表叔沈从文擦肩而过。正是在那条乡间小道上,从文先生说了三个字“要从容”。我感动了,为那平淡的三个字里传出的力道。仍是那段艰苦卓绝的时期,童第周被从中科院系主任的位置上拉下马,他被批斗,被叫去扫了整整五年厕所。然而这位瘦小的知识分子没有惊慌失措乱了方寸。他每天坚持在八点前完成工作,因为这是表示他“对八点后工作时间的尊敬”。
这些人,也是平凡的人,他们也曾面临世间最难熬最残酷的一道坎,但他们挺过来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
心里的坎,捉摸不定,可以叫人在平静中怀有深深的绝望,然而跨过去了,我们就都是胜者,所以我记住了,必须跨过这道坎,才能迎来人生的另一页精彩篇章!文段2 生命相拥,达成万物和谐。
生命相拥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人对自然的亲近、保护与敬畏。(简单的议论开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种豆南山里;梭罗隐居瓦尔登湖,身居木屋中,读书写文章;海子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朱自清,赏荷塘、观月色;俞平伯,泛秦淮,听清唱;余光中,听冷雨,思故乡-----让生命沐浴自然风雨,替灵魂洗净铅华浮躁,返璞归真,谦卑的与自然万物共荣耻,人类的良知、理想才能归来,才能与天地相拥,达成和谐。
(焦文林《生命因相拥而美丽》)
文段3 怀一颗宁静淡雅的心,便会如周敦颐笔下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活便如流水飞鸟般惬意。
怀一颗宁静淡雅的心,孙莉才能享受“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的惬意;天贝肯才能在失明的黑暗中看到窗外的光明;陶渊明才能温一壶菊花酒,揣一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德沃夏克才能在G大调进行曲中绽放浓浓的春意„„
二、你来写作。(一)详例写作:
素材参考:尼克•胡哲生于澳大利亚,天生没有四肢,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骑马、打鼓、游泳、足球,尼克样样皆能,在他看来是没有难成的事。他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是企业总监,更于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为人乐观幽默、坚毅不屈,热爱鼓励身边的人,年仅31岁(注:2013年31岁)。现在他已踏遍世界各地,接触逾百万人,通过演讲激励和启发他们的人生。
要求:参考尼克•胡哲的事例,写一段详例,论证“梦想成就人生”的观点。【答案示例】 没有双臂,也没有双腿,只在左侧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个带着两个脚趾头的、他自称“小鸡腿”的小“脚”,这就是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尼克•胡哲。他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是企业总监,更于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更不可思议的是:骑马、打鼓、游泳、足球,尼克•胡哲样样皆能,在他看来世上没有难成的事。是梦想鼓励他勇于面对并改变生活,让他幽默乐观、坚毅不屈。(二)简例写作 素材参考:
徐霞客,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其足迹踏遍全国名山大川。《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
东汉医圣张仲景博览医书,遍尝百草,广泛吸收名家医道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许多病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麦哲伦率领船队首次环球航行,死于菲律宾的部族冲突中。虽然他没有亲自完成环球航行,但他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从而证明地球是圆的。要求:参考以上三人事例,写一段简例,论证“实践出真知”的观点。【答案示例】
我们所懂得的许多知识道理,最初都是人们从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徐霞客如果不亲自用脚丈量中国各地,怎么能写出《徐霞客游记》,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的名山大川呢?张仲景如果不亲自尝百草,怎么能写出《伤寒杂病论》,给我们带来无限益处呢?麦哲伦如果不出海航行,怎么能知道地球是圆的呢?正是因为实践,才让人们真正掌握了知识与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篇:学案 议论文 写作 例后分析
议论文是高考语文对写作考查的重点,而例证法操作简单方便,因而成为议论文写作最常用的论证方法。然而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并不能正确运用事例而经常陷入写作误区,致使作文成绩受到很大影响。
误区一:用例繁琐冗长,以叙代议。
下面是一篇以“危机与转机”为话题的议论文中应用事例的文字:
“1982年世界杯体操锦标赛上,李宁一人独得6项冠军,成为世界体操史上至今唯一取得如此令人惊叹成绩的运动员。他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国人誉为„体操王子‟。然而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却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在跳马比赛和吊环比赛中,他都出现重大失误,李宁黯然神伤,默默回国。回国后的李宁,顷刻间由昔日的„英雄‟沦为„罪人‟,针对他的批评、指责铺天盖地,有人甚至给他寄来了子弹和绳索。李宁一下子陷入人生低谷,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
退役后,李宁于1989年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创立了„李宁‟体育用品品牌,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经过十年的发展,„李宁‟早已成为中国体育用品第一品牌。现在,李宁领导着自己的公司正向着品牌国际化的目标阔步迈进。在20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手举祥云在„鸟巢‟空中„飞奔‟,赢得了世人的满堂喝彩和无比敬意。”
误区二:叙议两边分,事理脱节。
下面是一篇以“先忧后乐”为话题的议论文中应用事例的文字:
“汉代大将霍去病,在抵御匈奴侵扰获得胜利后,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要为他建造华丽的宅邸,霍去病却毅然拒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在他的革新朝政的许多措施不得实行,受到排挤遭到贬斥之后,身处逆境,并不悲观颓废,而是创作了传世名篇《岳阳楼记》。文天祥一生都坚持抗元,最终身陷囹圄,给后人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再后来,我们从于谦、岳飞身上,从方志敏、彭德怀身上,都能看到这种类似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先忧后乐‟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今天乃至以后都会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误区三:用例生拉死拽。
下面以“偏见”为话题的文章:
“前段时间国内出现了众多的结石患儿,罪魁祸首就是奶粉,原因是他们喝了受到三聚氰胺污染的三鹿牌奶粉。正是一部分人受利益驱动,才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误区四:叙例角度失当,乱贴“标签”。
下面以“偏见”为话题的文章:
“残疾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既然上天的„恩赐‟不能改变,我们何不尝试着改变自己呢?君不见邰丽华没有认为人一旦残疾生活就会黯淡无光,难有作为而对自己心生偏见,她不是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了惊人的艺术辉煌吗?”
练习:
1、观点:自己找答案
那个因乌台诗案虽免过一死却被闲置黄州的苏轼,曾在道家的影响下发出过人生如梦的感慨,可是他并没有就此而避世退隐,而是面对浩渺的江水和静兀的群山得到启迪,从此对坎坷的人生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和“自爱铿然曳杖行”的傲岸;那个身陷轮椅青春黯淡的史铁生,也在地坛中迷茫彷徨,有过翅膀被折断的沉重,可是他最终选择文学之路,用笔继续他飞扬的青春斗志,我们的社会因而多了一位坚毅不屈的强人而不是靠人悲悯过活的弱者。
2、论点:不要让梦想与自己咫尺天涯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不论大小,它都是你人生的目标,甚至有时,它是你活着的动力。司马迁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在年少时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完成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史书。拥有顽强精神的他果然在成年时继承了父亲的官职,成为太史令。但是伴君如伴虎,由于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求情,遭到汉武帝的惩罚,一下子身陷大牢。当时汉朝的法度是这样的,如果士大夫可以接受宫刑的话,就免除死刑。这样被判处死刑的他选择了宫刑。如果他选择死,梦想就会与他咫尺天涯。在《报任安书》中,他亦发出了“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感慨。
3、比较下列两则材料,你更喜欢那一则?为什么?
观点:人文精神与发展
(1)始皇尝在无数目光的凄清中,让诸子百家在火光中彻底消亡,让天下儒生长眠于漠漠黄土。天下士子不屈的灵魂随着思想的湮没垂垂老去,可叹的是,一个盛世的浮华,竟也在这一瞬间灰飞烟灭。勿以一叶障目,勿被所谓的智慧污浊了天地人世,勿因对人文思想的禁锢成为历史倒退的魁首!
(2)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愚弄百姓的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以残暴的手段焚书坑儒,钳制人文精神。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天下并没有就此向前发展,传递二世三世而至万世,相反地,对人文精神的禁锢反而激起了人民更激烈的反抗,秦王朝很快被淹没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之中了。
议论文写作事例分析法训练学案
分析事例就是对所举的事例进行分析议论,阐明事例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水乳交融。事实上,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说理相互结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以避免“议论文=材料+观点”的弊病。【常用分析法】:
一、因果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说明事例的原因或结果与论点的关系。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标志性词语通常为:“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例如:
例1: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修改后: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例
2、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例
3、瞬间铸就永恒
一位母亲带儿子乘缆车观光,突然缆车从高空坠落,在落地的一刹那,母亲用双手高高举起儿子。儿子活了下来,而母亲离开了人世。无独有偶,在一次大地震之后,救援人员从倒塌房屋的废墟中挖出一具早已僵硬的盲女人的躯体,她双手上举,手中托着的是她一息尚存的女儿„„这两个感人的情节在当时只是一瞬,而它却永远留在人们记忆深处,这是为什么?
二、假设分析法:
在列举事实论据之后,紧接着提出与论据相反的假设,并引出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原论点的正确性。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如果„„那么„„”;“假如„„怎能„„”。例如:
例
4、有人把科学家有重大发现、发明的原因归结为偶然的机遇,这实在是一个谬论。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指出:“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试想,如果弗莱明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者对葡萄糖没有历经数十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发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那他还能成为青霉素的发明者吗?(《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片段)
例
5、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将导致失败。
赵人邯郸觉得楚人走路好看,便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赵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范。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地吞进肚里。
例
6、思考着倾听,这是多少仁人志士的心声。俞伯牙与钟子期以乐会友,铸就了高山流水的知音情。倾听与交友、与生活、与成功是密不可分的。
三、条件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只有„„才„„”“只要„„就„„”例如:
例
7、有了坚定的志向,才能潇洒地满足于“箪食瓢饮”的艰苦环境;有了广博的才智,才能潇洒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了过人的胆识,才能潇洒地力挽狂澜,临危不乱。我眼中的潇洒,决不是旦夕就可成就的。它是需要岁月积淀方可酿成的美酒,它是需要沙石琢磨才可以磨圆的珍珠,那一份醇美和圆润是永远建立在漫长甚至是痛苦的积累之上的。例
8、邰丽华等人„„经历重重磨难,表演出了震撼人心的《千手观音》。这是何等的坚强啊!其实,坚强就是要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命运不公的重担。
(《坚强的力量》片段)
四、意义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用精练的语言评判事例中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或其所作所为的价值、意义等。标志性词语通常为:“从„„中,发现„„,感受到„„”。
例
9、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他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籍。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舍得》)
例
10、让我们回到那段令人惊悸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伤害史中去,去看一看那些海洋天空一样广阔的心胸。沈从文请黄永玉“到这边来看荷花”;杨绛在斗室中精心布置,等待与钱钟书的重逢;汪曾祺在自然中品茶饮酒、寻找乐趣„„
五、转折分析法:
例
11、我们因分别而感伤,因离散而忧愁。但别忘了,朋友,虽然告别了安逸,但我们却收获了坚韧;虽然告别了故乡,但我们却开启了新的人生里程;虽然告别了亲友,但我们却结识了更多的生活知己。没有告别,怎会有更为精彩的人生?远方,给人以向往,那里充满挑战。
例
12、有人希望成为中国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人想成为中国的莫泊桑,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人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抓不到,更何况那恢宏的大志呢?
六、正反对比法
这种方法,就是列举正反两种事例形成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如:
例
13、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使世界陷入了战争的深渊。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了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考场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练习】:
1、观点:顽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
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试问,2、观点:坚持就是胜利
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试验了606次方获得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试想,正因为他坚持了下去,最后,他终于获得了胜利,可见,坚持就是胜利。
3、以“诗意的生活”为题写一个片断,要示运用条件分析。
第三篇:教师 议论文 写作 例后分析范文
议论文是高考语文对写作考查的重点,而例证法操作简单方便,因而成为议论文写作最常用的论证方法。然而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并不能正确运用事例而经常陷入写作误区,致使作文成绩受到很大影响。
误区一:用例繁琐冗长,以叙代议。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使用的,叙述方式与记叙文中的不同:记叙文里的叙事必须完整具体,而议论文中的事例论据则应简明扼要。
怎样才能做到用例准确简洁呢?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明确文章中心后,在选用例证时应充分考虑事例中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信息应该保留,哪些信息可以舍弃。一言以蔽之,议论文中的事例不能展开,不能铺叙,必须高度概括。
下面是一篇以“危机与转机”为话题的议论文中误用事例的文字:
“1982年世界杯体操锦标赛上,李宁一人独得6项冠军,成为世界体操史上至今唯一取得如此令人惊叹成绩的运动员。他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国人誉为„体操王子‟。然而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却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在跳马比赛和吊环比赛中,他都出现重大失误,李宁黯然神伤,默默回国。回国后的李宁,顷刻间由昔日的„英雄‟沦为„罪人‟,针对他的批评、指责铺天盖地,有人甚至给他寄来了子弹和绳索。李宁一下子陷入人生低谷,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
退役后,李宁于1989年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创立了„李宁‟体育用品品牌,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经过十年的发展,„李宁‟早已成为中国体育用品第一品牌。现在,李宁领导着自己的公司正向着品牌国际化的目标阔步迈进。在20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手举祥云在„鸟巢‟空中„飞奔‟,赢得了世人的满堂喝彩和无比敬意。”
这段文字从总体讲还是写得不错的,只是作为议论文的例证,它的叙述语言就显得繁琐了。既然话题是“危机与转机”,那就应该紧紧围绕“危机”和“转机”这两个关键词来从事例中选取有效信息,而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则可以舍弃。所以,上面的文字就可以做如下修改:
“国人心中的„体操王子‟李宁意外兵败汉城奥运会,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顷刻间,昔日的„英雄‟沦为„罪人‟,针对他的批评、指责铺天盖地,有人甚至给他寄来了子弹和绳索。李宁一下子陷入人生低谷,事业和生活危机四伏,他甚至一度绝望,然而最终并没有因此沉沦倒下,他踏上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李宁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后创立了„李宁‟体育用品品牌,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经过十年的发展,„李宁‟早已成为中国体育用品第一品牌。现在,李宁领导着自己的公司正向着品牌国际化的目标阔步迈进。在20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李宁手举祥云在„鸟巢‟空中„飞奔‟,他不仅迎来了人生的转机,还赢得了世人的无比敬意和满堂喝彩。”
误区二:叙议两边分,事理脱节。
许多学生写议论文,进行事例分析时,没有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事例论据内涵的丰富性,对所举事例不知如何去分析,在举出事例后就圈句号另列其他事例。当堆砌了大量事例之后,便“由此可见”,从事例论据直接跳到论点。这类文章,观点是观点,例子是例子,论点和论据没能融为一体,不可能有多少说服力。正确的做法是在列举事例之后,依据事例的性质,向论点的方向进行分析:或揭示事实的要点,或揭示事例本身的因果联系,或挖根究源。
例如下面一段文字就是叙议没有很好结合、事理相脱节的病例:
“汉代大将霍去病,在抵御匈奴侵扰获得胜利后,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要为他建造华丽的宅
邸,霍去病却毅然拒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在他的革新朝政的许多措施不得实行,受到排挤遭到贬斥之后,身处逆境,并不悲观颓废,而是创作了传世名篇《岳阳楼记》。文天祥一生都坚持抗元,最终身陷囹圄,给后人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再后来,我们从于谦、岳飞身上,从方志敏、彭德怀身上,都能看到这种类似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先忧后乐‟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今天乃至以后都会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这段文字的最大毛病就是叙议分离,观点和事例脱节。可做如下修改:
“汉代大将霍去病,在抵御匈奴侵扰获得胜利后,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要为他建造华丽的宅邸,霍去病却慨然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毅然拒绝。在匈奴骚扰,边陲时有兵祸之秋,身为大将的霍去病,胸中只装着国家的安危,而把一己的安富尊荣视如敝屣。这种先国后家,先忧后乐的精神,在霍去病之后,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发扬光大。到了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在他的革新朝政的许多措施不得实行,受到排挤遭到贬斥之后,身处逆境,并无悲观颓废而纵情于山林诗酒,而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满怀忧国忧民之情倾注于他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中。脍炙人口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他的„先忧后乐‟的伟大品格。再后来,我们从岳飞、文天祥、于谦身上,从方志敏、彭德怀身上,都能看到这种伟大精神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误区三:用例生拉死拽。
材料积累是写作的第一步,但并非所有的材料都能进入作文,这就涉及到材料的选择。许多学生运用例证时,缺乏围绕中心选材的意识。他们常常在作文时随心所欲,只要是自己熟知的材料,不管文章中心需不需要,拿过来就用,这样的文章只能给人一种“胡搅蛮缠”的感觉。
如下面以“偏见”为话题的文章,部分文字就错误地选用了事例:
“前段时间国内出现了众多的结石患儿,罪魁祸首就是奶粉,原因是他们喝了受到三聚氰胺污染的三鹿牌奶粉。正是一部分人受利益驱动,才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这样的材料只涉及诚信、道德、良知等方面的问题,与“偏见”有何关联?对于这种瞎凑合的例证,我们应坚决摒弃。可以换用下面的例证:
“男权社会,人们常说女子不如男,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君不见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武则天荣登帝王位;今有任长霞侠骨柔情,除暴安民,金晶护圣火,正气凛然。须知巾帼不让须眉,女子也能撑起半边天。”
误区四:叙例角度失当,乱贴“标签”。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怎样选取例证进行构思,该在哪里着眼,何处落笔等,都有一个角度问题。而不同的叙述角度,会使读者对事例有不同的情感态度。一个事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叙述,但却只有一个最佳角度,能确切地、恰到好处地表现文章的中心。如果例证的叙说角度不当,就会游离于文章中心,难以达到应有的表达效果。
下面的病例就错误地运用了叙述角度:
“残疾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既然上天的„恩赐‟不能改变,我们何不尝试着改变自己呢?君不见邰丽华没有认为人一旦残疾生活就会黯淡无光,难有作为而对自己心生偏见,她不是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了惊人的艺术辉煌吗?”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四肢健全的人往往会对残疾人有很多偏见。此例错就错在将叙述的主体当作客体,这样陈述事例,只能使例证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我们可以这样改动一下:
“残疾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上天的„恩赐‟不能改变,如果歧视他们就是我们的过错。在一些四肢健全的人看来,人一旦残疾,生活就会黯淡无光。君不见邰丽华,消除世人认为残疾人难有作为的偏见,于无声的世界里演绎了一出惊世华彩的„千手观音‟,从而创造了惊人的艺术辉煌吗?”
练习:
1、观点:自己找答案
那个因乌台诗案虽免过一死却被闲置黄州的苏轼,曾在道家的影响下发出过人生如梦的感慨,可是他并没有就此而避世退隐,而是面对浩渺的江水和静兀的群山得到启迪,从此对坎坷的人生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和“自爱铿然曳杖行”的傲岸;那个身陷轮椅青春黯淡的史铁生,也在地坛中迷茫彷徨,有过翅膀被折断的沉重,可是他最终选择文学之路,用笔继续他飞扬的青春斗志,我们的社会因而多了一位坚毅不屈的强人而不是靠人悲悯过活的弱者。
修改后:闲置黄州的苏轼,如果续走前代失意文人醉心老庄思想的道路,那么他留给我们的也不过是“人生如梦”的消极感慨;幸而他自己从浩渺的江水和静兀的群山中,积极寻求人生的真谛,这才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和“自爱铿然曳杖行”的傲岸。身陷轮椅青春黯淡的史铁生,纵使被包围在同情与关爱中,也依然迷茫彷徨。最终是自己在地坛里的思索使他悟出了人生的答案,用笔继续他飞扬的青春斗志,我们的社会因而多了一位坚毅不屈的强人而不是靠人悲悯过活的弱者。
合理剪裁围绕论点选好的典型事例,要准确把握其重点,恰当的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材料和数据,正确选取叙述角度来丰富最能证明论点的内容,即“取其一点”,集中火力,使事例准确有力的为论证服务。对自身蕴含意义丰富的材料,要细心斟酌、正确把握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找准它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一面,让材料与论点高度一致,以增强叙例的指向性和事例的论证力量。
2、论点:不要让梦想与自己咫尺天涯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不论大小,它都是你人生的目标,甚至有时,它是你活着的动力。司马迁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在年少时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完成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史书。拥有顽强精神的他果然在成年时继承了父亲的官职,成为太史令。但是伴君如伴虎,由于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求情,遭到汉武帝的惩罚,一下子身陷大牢。当时汉朝的法度是这样的,如果士大夫可以接受宫刑的话,就免除死刑。这样被判处死刑的他选择了宫刑。如果他选择死,梦想就会与他咫尺天涯。在《报任安书》中,他亦发出了“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感慨。
修改后: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不论大小,它都是你人生的目标,甚至有时,它是你活着的动力。司马迁年少时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完成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史书。由于为李陵求情,他遭到汉武帝的惩罚,身陷囹圄。如果他选择刚烈的死,那么儿时的梦想将同葬于一抔黄土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毅然选择了屈辱地生,使远在天涯的梦想变成了近在咫尺的成功。
则材料一经选用,就要抓材料的本质内容,可以遵循一步到位的原则,也就是说主体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至于他是如何达到这种结果的,在叙述中完全可以略去不叙。议论文的叙讲究的是叙述主体的精神,用叙述主体的精神来支撑我们的观点。所以,我们要的是那种精神的再现,而不是主人公事无巨细的事迹!这样,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人公的事迹叙述清楚。
3、比较下列两则材料,你更喜欢那一则?为什么?
观点:人文精神与发展
(1)始皇尝在无数目光的凄清中,让诸子百家在火光中彻底消亡,让天下儒生长眠于漠漠黄土。天下士子不屈的灵魂随着思想的湮没垂垂老去,可叹的是,一个盛世的浮华,竟也在这一瞬间灰飞烟灭。勿以一叶障目,勿被所谓的智慧污浊了天地人世,勿因对人文思想的禁锢成为历史倒退的魁首!
(2)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愚弄百姓的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以残暴的手段焚书坑儒,钳制人文精神。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天下并没有就此向前发展,传递二世三世而至万世,相反地,对人文精神的禁锢反而激起了人民更激烈的反抗,秦王朝很快被淹没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之中了。
在行文中,以渗透个人真情实感的叙写代替严谨实在的说理,使人读了事例充分领会作者的褒贬爱憎,自然而然中打动读者,从而达到既以理服人尤以情动人的双重效果。至于事例渗透情感手法我们以前也讲过,就是使用最能体现观点的那一个细节进行描写,或者采用反问或者排比的修辞。
《议论文写作事例分析法训练学案》及答案示例
分析事例就是对所举的事例进行分析议论,阐明事例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水乳交融。事实上,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说理相互结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以避免“议论文=材料+观点”的弊病。【常用分析法】:
一、因果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说明事例的原因或结果与论点的关系。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标志性词语通常为:“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例如:
例1: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修改: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方法:直接陈述原因]
例
2、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方法:自问自答]
例
3、瞬间铸就永恒
一位母亲带儿子乘缆车观光,突然缆车从高空坠落,在落地的一刹那,母亲用双手高高举起儿子。儿子活了下来,而母亲离开了人世。无独有偶,在一次大地震之后,救援人员从倒塌房屋的废墟中挖出一具早已僵硬的盲女人的躯体,她双手上举,手中托着的是她一息尚存的女儿„„这两个感人的情节在当时只是一瞬,而它却永远留在人们记忆深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这短暂的一瞬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就是伟大而崇高的母爱!母爱在这一瞬间体现得如此动人心魄!母爱平凡而高尚,它可以让一个柔弱的母亲用自己的死去换取儿女的生。正是母爱的伟大力量使得原本转瞬即逝的刹那保存到永远。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爱的天使,她们用无数爱的瞬间铸就了一个个不朽的永恒。
二、假设分析法:
在列举事实论据之后,紧接着提出与论据相反的假设,并引出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原论点的正确性。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如果„„那么„„”;“假如„„怎能„„”。例如:
例
4、有人把科学家有重大发现、发明的原因归结为偶然的机遇,这实在是一个谬论。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指出:“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试想,如果弗莱明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者对葡萄糖没有历经数十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发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那他还能成为青霉素的发明者吗?(《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片段)
文中用“试想”“如果„„不是„„”的思路,对事例从反面加以剖析,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原论点“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的正确性,方法巧妙。
例
5、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将导致失败。
赵人邯郸觉得楚人走路好看,便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赵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范。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地吞进肚里。
倘使邯郸能在学步之时,融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特点,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赵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
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会„„”“假若„„会„„”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很好地论证了“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例
6、思考着倾听,这是多少仁人志士的心声。俞伯牙与钟子期以乐会友,铸就了高山流水的知音情。倾听与交友、与生活、与成功是密不可分的。楚怀王若能思考着倾听,屈原不会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恨自投汨罗;失败者若能学会倾听,不会承受再次失败的苦痛;悲哀者若能在静静的思考中倾听别人的劝导,快乐的阳光终会洒满他的发际眉梢。
三、条件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只有„„才„„”“只要„„就„„”例如:
例
7、邰丽华等人„„经历重重磨难,表演出了震撼人心的《千手观音》。这是何等的坚强啊!其实,坚强就是要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命运不公的重担。只有坚强地面对,才能在无声的世界中,克服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困难,舞动出音乐的旋律,表演出绝美的舞姿。(《坚强的力量》片段)
文章先用一句“这是何等的坚强啊!”提出论点,紧接着作了较为到位的分析,最后用“只有„„,才能„„”的句式,进一步分析了事例存在的条件,将分析引向深处。
例
8、有了坚定的志向,才能潇洒地满足于“箪食瓢饮”的艰苦环境;有了广博的才智,才能潇洒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了过人的胆识,才能潇洒地力挽狂澜,临危不乱。我眼中的潇洒,决不是旦夕就可成就的。它是需要岁月积淀方可酿成的美酒,它是需要沙石琢磨才可以磨圆的珍珠,那一份醇美和圆润是永远建立在漫长甚至是痛苦的积累之上的。
四、意义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用精练的语言评判事例中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或其所作所为的价值、意义等。标志性词语通常为:“从„„中,发现„„,感受到„„”。
例
9、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他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籍。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舍得》)
例
10、让我们回到那段令人惊悸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伤害史中去,去看一看那些海洋天空一样广阔的心胸。沈从文请黄永玉“到这边来看荷花”;杨绛在斗室中精心布置,等待与钱钟书的重逢;汪曾祺在自然中品茶饮酒、寻找乐趣„„这些看似优雅从容的舞步,有谁知道是旋转在难以愈合的心灵伤口的?他们承受了疯颠的历史对每一个清醒者在人格与人性上的践踏,他们包容了苦难的生命质地,包容了绝望的生存境遇。惟有如此,才能在颠倒的乾坤间仍然挺直脊梁,才不曾放弃生命的尊严,才能等到后来的天海澄清,千秋光明。(《包容》)
五、转折分析法:
例
11、有人希望成为中国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却又畏惧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成为中国的莫泊桑,却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又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耕耘。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抓不到,更何况那恢宏的大志呢?
例
12、我们因分别而感伤,因离散而忧愁。但别忘了,朋友,虽然告别了安逸,但我们却收获了坚韧;虽然告别了故乡,但我们却开启了新的人生里程;虽然告别了亲友,但我们却结识了更多的生活知己。没有告别,怎会有更为精彩的人生?远方,给人以向往,那里充满挑战。
六、正反对比法
这种方法,就是列举正反两种事例形成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如:
例
13、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使世界陷入了战争的深渊。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了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考场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以上两个论据,一正一反,对照鲜明,有力地论证了“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一中心论点。
【练习】:
1、观点:顽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
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试
问,2、观点:坚持就是胜利
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试验了606次方获得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试
想,正因为他坚持了下去,最后,他终于获得了胜利,可见,坚持就是胜利。
3、以“诗意的生活”为题写一个片断,要示运用条件分析。
参考答案:
1、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志。我敢肯定的说,正是贝多芬有了顽强的意志,他
才有了不屈的奋斗精神,他才有了可能去征服世界音乐高峰,从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2、如果欧立希仅仅实验一二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药又怎么会问世呢?如果他实验了
一二百次都以失败告终,他若认为成功的希望已经渺茫,甚至怀疑了原来的设想,因此而偃旗息鼓,自甘暴弃,不另辟蹊径,那么“606”自然不会诞生。即使他实验了605次,又失败了,如果他这时丧失了信心,希望之火熄灭了,那么,他也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同样,也决不会有“606”的诞生。
3、只要诗意地生活在古巷里,听邻家女孩的浅吟低唱,听燕子交颈的呢喃,看庭前的花开花落,望天上的云卷云舒,就有了古巷的幽雅。
折一枝垂柳在蓄满清水的瓶中,尖尖的嫩芽像崭新的刚刚萌发和梦,镜子里是一片如花笑靥,花面交相映,只有保留一份童心,保留一片纯净,像写诗一样去蕴酿每份情感,才可以真正感受生活的美好。
第四篇:议论文写作如何叙例
议论文写作如何叙例
谨防“叙例”不当文体走样
2006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特别强调“符合文体要求”。可阅卷时发现:为数不少的考生写议论文时,却写成了“观点+一二个精细描述的故事+结论”的三体合一的“杂文”——既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使文体走了样,成了《等级评分标准》中评估文章表达(满分20分)的第四档(6~0分)作文。究其因,是“叙例”不当,误把“叙例”当“记叙”。其实,记叙是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它叙述事件讲究生动、具体,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叙例是写议论文运用例证法时讲究的技巧,重在事实的列举,讲究以理服人,虽不排除生动形象,但更要求简练概括,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基于以上认识,写议论文时可学学以下三种“叙例”法,以保文体不走样。
一、剪裁舍弃法。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论据事例进行加工改造: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例如: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儿时曾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他与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写了一段曲子,老师您也不一定弹奏得了。”海顿不以为然,心想:我有什么复杂的曲子不能弹奏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子递给了老师。海顿弹奏了一阵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样的曲子呀,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任何人也无法弹奏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过乐谱说:“我来试试看。”于是,他坐上琴椅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在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他便俯身弯腰向前埋头,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莫扎特的这个动作令海顿惊叹不已。
应当肯定,选择这个事例确能证明“打破常规的重要性”。但事例中的许多内容与论点无关,如莫扎特的出身、小时候的情况等,“叙例”时须毫不可惜地舍去;对莫扎特与海顿言行的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宜简练概括。下面的“叙例”可资参考:
莫扎特儿时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一次,他拿出自己写的一段曲子请老师弹奏。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海顿竟被键盘中间出现的一个音符难住。海顿断言任何人驳
二、挖掘增补法。“叙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例如:
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如用这个事例证明“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论点运用挖掘增补法,可这样叙述:
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典型。他十八岁在巴黎学法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时,凡尔纳从楼梯上往下滑,正好碰在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身上。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是命运之神的安排,必须抓住它。于是,凡尔纳主动结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代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终生庆幸自己能抓住那次机遇。
三、概括排比法。就是将一组同类事实论据进行高度概括,一个事例简练至一句话,以排比形式出现。这种概括排比“叙例”,不仅使语言气势磅礴,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力量陡增。
如论证“转折中希望固守自己”,则可运用如下事例进行概括排比“叙例”:
也许孔明曾经指点江山,而最终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也许谭嗣同踌躇满志,而最终只能“去留肝胆两昆仑”;也许文天祥曾经壮志满怀,而最后只能“留取丹心照汗青”;也许刘兰芝曾经幸福异常,而最后只能“举身赴清池”。
可见,运用例证法写议论文,“叙例”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叙例”恰当,不仅文体“中规中矩”,而且为议例(紧扣论点对事例论据进行分析议论)铺平道路,为成功吹响前奏曲。
一、剪裁材料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语言的概括性,这也表现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上。原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所以叙例时,应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论据事例进行加工改造: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儿时曾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他与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写了一段曲子,老师您也不一定弹奏得了。”海顿不以为然,心想:我有什么复杂的曲子不能弹奏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子递给了老师。海顿弹奏了一阵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样的曲子呀,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任何人也无法弹奏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过乐谱说:“我来试试看。”于是,他坐上琴椅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在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他便俯身弯腰向前埋头,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莫扎特的这个动作令海顿惊叹不已。
应当肯定,选择这个事例确能证明“打破常规的重要性”。但事例中的许多内容与论点无关,如莫扎特的出身、小时候的情况等,“叙例”时须毫不可惜地舍去;对莫扎特与海顿言行的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宜简练概括。
二、挖掘增补材料
“叙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可以达到一例多用的目的。
示例一: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如用这个事例证明“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论点运用挖掘增补法,可这样叙述:
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典型。他十八岁在巴黎学法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时,凡尔纳从楼梯上往下滑,正好碰在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身上。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是命运之神的安排,必须抓住它。于是,凡尔纳主动结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代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终生庆幸自己能抓住那次机遇。
示例二:被称为点子大王的何阳,1988年毅然辞去公职,并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着280元辞职金,办起了民营的技术研究所,专门给人咨询,出卖点子。曾为一个厂滞销的卫生筷提出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顿时使该筷子受到各大宾馆的青睐,何阳也一举成名,获得了40万元的营利提成。
这个材料可以证明以下观点:
1、金有价,知识无价。侧重“他一点子获利40万元”等内容。
2、敢于创造,敢于求新,才能出奇制胜。侧重“他让某厂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使筷子变滞销为受到客户的青睐”等内容。
3、年轻人要有大胆地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和自信心。侧重“他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280元辞职金毅然‘下海’”等内容。
三、整合材料
可以将一组同类事实论据进行高度概括,一个事例简练至一句话,以排比形式出现。这种概括排比“叙例”,不仅使语言气势磅礴,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力量陡增。
如论证“转折中希望固守自己”,则可运用如下事例进行概括排比“叙例”:
也许孔明曾经指点江山,而最终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也许谭嗣同踌躇满志,而最终只能“去留肝胆两昆仑”;也许文天祥曾经壮志满怀,而最后只能“留取丹心照汗青”;也许刘兰芝曾经幸福异常,而最后只能“举身赴清池”。
四、没有合适的论据时怎么办
在考试时,当我们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没有论据似乎只好望文兴叹的时、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乱写一通,而是要想办法做巧妇,做无米之炊。
(一)、以类代个
无中生有
当作文没有合适的论据或一时想想不起好的论据时,不如用类型来代替个体,将某一类人物行为共同点结合起来,按照主题的要求,把一些人的事迹当作大家的事迹来写,会有很好的效果。例: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2003江苏高考江分作文《放下情感的叶子》)
(二)、以喻代例
飞扬文采
当你觉得论据“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不妨以比喻来代替事例作为论据使用,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征服阅卷老师。例: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谛;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依然飘落,告别那片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萌发的新芽……(2003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
(三)、立足课本
就地取材
当你在考试中“寻寻觅觅”却两手空空时,不妨“回首”课本,说不定论据“却在灯火阑珊处”。
例: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您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巨人。(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士!》)
(四)、现身说法
置身其中
当我们无论据或无好的论据时,不妨从“我”身上挖掘素材。因为“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的一个缩影,一个了望千变万化的社会的“窗口”,一个洞察社会错综交织的现象的“平台”,一个容纳宇宙万象的“细胞”。将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人拿来作为说理的材料,我的经历也就反映了这个事理的脉络走向。同时,当我进入到说理的内里后,我们的文字就具备了一种令读者信赖的真实。我们在说事的过程中也就与读者建构了对话与共鸣的亲和力。当然,我的进入不是随意的,而要充分考虑我的行为是否与话题给定的内涵的意旨很好地统合起来。
一、剪裁材料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语言的概括性,这也表现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上。原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所以叙例时,应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论据事例进行加工改造: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儿时曾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他与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写了一段曲子,老师您也不一定弹奏得了。”海顿不以为然,心想:我有什么复杂的曲子不能弹奏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子递给了老师。海顿弹奏了一阵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样的曲子呀,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任何人也无法弹奏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过乐谱说:“我来试试看。”于是,他坐上琴椅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在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他便俯身弯腰向前埋头,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莫扎特的这个动作令海顿惊叹不已。
应当肯定,选择这个事例确能证明“打破常规的重要性”。但事例中的许多内容与论点无关,如莫扎特的出身、小时候的情况等,“叙例”时须毫不可惜地舍去;对莫扎特与海顿言行的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宜简练概括。
二、挖掘增补材料
“叙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可以达到一例多用的目的。
示例一: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如用这个事例证明“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论点运用挖掘增补法,可这样叙述:
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典型。他十八岁在巴黎学法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时,凡尔纳从楼梯上往下滑,正好碰在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身上。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是命运之神的安排,必须抓住它。于是,凡尔纳主动结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代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终生庆幸自己能抓住那次机遇。
示例二被称为点子大王的何阳,1988年毅然辞去公职,并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着280元辞职金,办起了民营的技术研究所,专门给人咨询,出卖点子。曾为一个厂滞销的卫生筷提出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星期几,顿时使该筷子受到各大宾馆的青睐,何阳也一举成名,获得了40万元的营利提成。
这个材料可以证明以下观点:
1、金有价,知识无价。侧重“他一点子获利40万元”等内容
2、敢于创造,敢于求新,才能出奇制胜。侧重“他让某厂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星期几,使筷子变滞销为受到客户的青睐”等内容
3、年轻人要有大胆地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和自信心。侧重“他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280元辞职金毅然„下海‟”等内容
练习试用以下论据证明“忘记与铭记”、“责任”、“习惯”这三个观点。不少于200字。
一名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做了三件事:
——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 ——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
牵线搭桥
——浅谈议论文写作中论据的“阐释”问题
议论文的写作中,论据的“阐释”,看似件轻松的粗事;实际却是件细腻的精心活计,是件极显写作者功力的非缜密思维不可的精活儿。
论据的“阐释”,就要善于巧妙地对论证过程中所援引的“材料”(论据),处理好引用前的“引渡”、引用中的“角度”、引用后的“析渡”;用个比喻说法,就是要对“论据”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
议论文以理服人,是要“摆事实”“讲道理”的。而“事实”怎么个摆法,是大有讲究的。我们都有体会,一个“事实”并非只能证明一个“观点”;“事实”就像一面多棱镜,你晃动这面“多棱镜”,不同的侧面反射出的光线光亮就不尽相同了,尽管捏在你手中的却始终是那面镜子。明乎此理,我们在议论文中“摆事实”,就要十分重视“叙例”的角度——瞄准论点叙述“例子”;按论证论点的需要来剪裁“例子”,来调整好摆放“例子”的方位角度,确保“例”中含“理”,让读者见“例”而明“理”。所以,议论文中不必用大量的“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的,取胜之道并非在“量”上,而是在“质”上——援引之“例”足以论证你的观点。一般来说,考场作文用上两个“例”便可以了,最好是使用一个“例”,这样就从客观上迫使你非深入细致地研究剖析这个仅有的“例”不可了,就可以强制你不得不切割分解此“例”而加以经济地使用。
关于“叙例”,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千万不要“描述”例子,而要“评述”例子。我们有些人在议论文写作中“叙例”论证,往往津津于描述事实论据,造成在议论文的框架内夹一个记叙描写的“大肚子”,写出篇不议不叙的“四不像”。
以上说的是议论文中摆事实时引例中的“角度”问题,下面说说引例前的“引渡”和引例后的“析渡”问题。我们都明白,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议而叙”。有的时候,你不能硬梆梆地提出一个“论点”,然后摆出一个“事例”论据,就算万事大吉了;因为不管你如何注意“叙例”的角度,“论点”和“论据”之间总会有些“罅隙”。此时,我们就必须做好两者之间的“焊接”工作,即要在“论点”提出后,写上一点“引渡”文字——就像为大桥的“主桥”架设一段“引桥”似的——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事实论据的叙述上去。
有些“例子”,内涵极其丰富,可论证的“论点”特别多。引用这样的“事实论据”,不仅需要引例前的“引渡”,往往还需要引例后的“析渡”——阐释事例中的某一个指向的“理”,将“论据”和“论点”焊接为一个浑然的整体。
这样的“阐释”工作,不仅运用“事例论据”需要,运用“事理论据”同样也需要。一些名言警句、古谚俗语,往往用意象来表达意思的,其内涵也极为丰富,蕴含的道理并不是“唯一”的。此时,你在某篇文章里引用某句名言,你不得不借助于“阐释”,将“引语”的内涵引导到你在此要表达的“论点”上去。
我们平时写作议论文,尽管论点明确,论据也充分,但总感觉隔靴搔痒不尽达意,很有可能你的“阐释”工作没有做好,至少是还没有做到位。
第五篇:高考议论文写作升格方案3 详例与排例
高考议论文写作升格方案3----详例与排例
【训练目的】
1.明确事例论据的两种类型。2.分别掌握运用详例与点例。【范例引路】
我们先看看下列两个语段,看看它们在证明语段论点时用例有何不同。例1:在曲径中转身,也许能创造奇迹。当你在曲径中跌跌撞撞,头破血流甚至奄奄一息的时候,不要放弃,只要稍事休息,来个华丽的转身,即可东山再起。拿破仑在被反法同盟军打败后,被流放在大西洋的一个孤岛上,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绝望,他重返法国,建立“百日王朝”,创造了一个神话,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尽管滑铁卢之战他再次失败了,但他的这次转身却在历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所以,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不要放弃,即使山重水复,只要你肯转身,相信前面定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转身”为话题的作文片段)例2:自卑像根受潮的火柴,难以将希望之火点燃;自负像个可怕的陷阱,一旦身陷其中即难以自拔;唯有自信自强,才能扬起生活的风帆。我国宋朝的文豪苏洵,几次赶考都名落孙山,一些人更是对他冷嘲热讽,但他没有灰心,而是闭门苦读,终于因散文有极高的造诣而名列唐宋八大家;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30岁就耳聋,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听不见声音的情况下,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并谱写出时代的最强音“扼住生命的咽喉”;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作为镭的发现者,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耀眼荣誉没有使她陶醉,他仍如从前一样孜孜不倦的工作,使它成为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女性。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挫折面前毫不自卑,在成就面前毫不自负,始终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考场优秀作文《自卑•自负•自强》)
我们发现,证明语段论点时,例1在举例论证时仅用了一个事例,而且较详细,我们称之为“详例”;例2在举例论证时则用了三个事例,叙述简约,而且句式上排比,我们称之为“排例”。【知识钩玄】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要证明论点,我们用得较多的方法是举例论证。举例的数量可一个(详例),可以两个(对比例),也可以三个(排例),甚至你可以将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这一讲我们重点学习详例与点例,下一讲我们学习对比例。1.以详例证明观点
所谓详例,即用典型的具体的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语段论点,叙例文字较多,即通常所说的“摆事实”“例证法”。由于这种方法是以个别事实作为前提证明一个观点的,因此,选例要有较强的说服力,列举的事实必须注意应该真实、典型。详例看似简单,但最易出问题,我们看以下病例:
例3:欧洲有位化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一种新物质,可是他没有把这种新物质提炼出来,就放弃了这个实验。后来另一位化学家也做了这样的实验,由于他坚持不懈,另一种新元素终于被他发现了。(事例语焉不详,甚至虚假。提到的两位化学家,没有写出他们的姓名,做什么实验,发现一种什么新物质,模糊不清,因此降低了论据的说服力。)
例4:法国的托尔斯泰为写《战争与和平》深入采访,光笔记就写了40万字,最后终于用6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事例不准确,出现硬伤。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哪个不知道?“用了60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与事实不符。事实上,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一共用了7年时间。论据不真实,失去可信度,同样就没有说服力了。)
例5:做事必须要有恒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坛上颇负盛名,但他从不满足,从不松懈,经常深入民间把自己的新诗念给村妇老农们听,问他们听懂听不懂,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加以修改。所以他的诗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事例与观点若即若离,打擦边球。用这个事例论证“做事要有恒心”显然是不妥的,虽然其中也有“不松懈”、“经常”等字样,却不能用来论证“有恒”。如果用它来论证“作家应该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则是很切题的。)
例6:“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遵父命写史书,遍访天下古迹,花费二十年进行资料搜寻蓄备。正当他潜心著书时,一场灾难降临了他的头上。因为他为李陵辩护而惹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遭受宫刑。这一打击使他痛不欲生,几欲绝命于世。正是著写史书的大志支撑着他,使他忍辱苟活,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用例冗长,以叙代议。这是初学议论文的同学最易犯的毛病。司马迁的事迹众所周知,无须详细介绍。这样不仅拉长篇幅,成为赘语,而且冲淡了论点。)2.以排例证明观点
所谓排例,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例子排比并举的形式证明语段观点,叙例的文字简约,句式整饬,点到为止。因而又称之为“点例”。巧用点例,能使材料丰富,文采斐然,赢得“发展等级”分。
运用点例排比构段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排比事例一定要有内容上的某种相关性,这是运用点例排比的基础,如果事例间缺乏这种相关性的,就不能集中运用;二是在分述事例时,尽可能保持语言句式的相似,从而形成排比,彰显气势与文采。请欣赏以下范例,特别注意构句方法:
例7:如果没有钟子期的知音之声,也许伯牙的《高山流水》只能埋葬于荒山野林间。如果没有那位老教授的欣赏,也许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只能长眠于街市深巷间。如果没有能人善士的指点迷津,那么没有哪一位君主可以成就千秋霸业,名垂千古!(运用了假设句来形成排例,如果„也许只能„)例8: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方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有勤,才有了张海迪“当代保尔”的称号,也才有了“通五经、贯六艺”的这位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也曾积数十年辛勤耕耘慨而叹道:“一分辛苦一分才,勤能补拙是良训”吗?由此可见,碌碌无为与大有作为之间差的不就是一个“勤”吗?勤,有如一架彩桥,把人们从无知引向有知,从有知引向有才,从有才引向有为。(运用了条件句来形成排例,有了„才有了„,也才有了„)
例9: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量、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运用了对称句来形成排例,两两对偶,句式整饬,画线句前后两组例句式不一样)
例10: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千秋万代传颂,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不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生、祖冲之之所以永远为人民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谁建树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了一座人生的纪念碑。(运用因果句形成排例, „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
例11: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有一副郎平的“铁榔头”,却怠于无数次的扣杀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运用转折句来形成排例,想„,可是却„)3.详略结合证明观点
写语段时,如果连用几个详例,难免显得臃肿堆砌;如果一味地略举,难免显得单薄。一般说来,应详略并举。众人皆知的熟悉事例不妨略举,众人陌生的事例不妨详举。详略事例组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即能能增强文章的论证效果。这招在考场上最有效。请欣赏如下范例:
成功的人,总是能享受挫折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宋朝名医庞安,幼年患耳病,却著有《难经辨》、《本草补遗》等书。科普作家高士其在科学实验中得了甲型脑炎,全身瘫痪,舌头僵硬,讲话困难,但长期以顽强的毅力口授了大量科普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支英国军队被拿破仑所率大军击溃,这支军队的将领们落荒而逃,其中一位逃到了农夫的牛棚中,当他身心交困时,他惊奇的发现了一只蜘蛛在狂风中织网。网被狂风一次次刮破,但蜘蛛又一次次重新编织。将军被这小精灵震撼了。于是他回到部队,重整旗鼓,厉兵秣马,终于在比利时境内的滑铁卢击溃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他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威灵顿。(考场优秀作文《享受挫折》)[魅力点评] 这个语段,以威灵顿击溃拿破仑这个典型事例(详例)为论据,以庞安、高士其等人为辅助论据(点例),较好的论证了“成功者能享受挫折”这个语段中心。这就是说,作为例证的事例,只要能恰到好处的起到证明的作用,针对性强,有说服力,一桩事例同样也能证明论点。但为了突出和强调所选事例,必须作适当的阐述。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论点所需要的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事例与论点之间真正具有了逻辑关系,才能使事例起到论证作用。【热身训练】
有一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榛果的瓶里去,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榛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缩回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
一个旁边的人对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一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
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但许多人却不明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一味地想要获得,不想放弃,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
请以“放弃”为话题,写一个350字以内的议论语段,注意详例与点例的结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