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证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巧妙利用
例证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巧妙利用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论证方法,一是因为它不像别的论证方法那样要刻意为之,只要写议论文就会条件反射似的想到这种方法;二是作为一篇讲道理的文章,“事实胜于雄辩”,说一大堆空话,不如来一个事实有力量,因此它广受欢迎。然而,尽管许多同学对它“情有独钟”,但在实际的写作中对这种论证方法的使用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比如下面这段议论文字:
“自古英才出寒家”。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一点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这段文字要论述的观点是“自古英才出寒家”,列举了6个古今中外的名人为例,这些例子也不是不准确,但是文章的作者仅仅是罗列现象而已,对事例中隐含的道理没有任何哪怕是只言片语的分析,就得出了结论“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这就是典型的“观点+例子”的议论文,这样的文章就是材料再丰富,也是没有力量的,因为只有“例”,没有“证”,材料中隐含的“理”还不能很好地服务所论观点,就像盖房子砌墙,只把一块块的砖码起来是不够的,那样的墙一推即倒,只有用水泥把它们一块块的“焊接”起来,才能成为坚固的壁垒。
那么,用例证法论证论点怎样才能使观点和材料紧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常用的分析方法:
1、因果分析法。即在列出事实论据后,就论据中事物的成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或由果索因,探求本源,揭示本质;或由因导果,进行推断,寻求结论。
示例: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受诸葛亮委托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当道下寨,以防魏军偷袭,但马谡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最后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书,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高考优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失街亭》是大家都学过的一篇课文,从教材中取材做论据材料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做法,因为阅卷者熟悉,有亲近感。这段文字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马谡失守街亭,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分析出马谡的失败在于他的狂妄自大,盲目自信。反之,用因果分析也可以倒过来,先说出原因,再列举现象。
因果分析法中常用到一些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
2、假设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如果事例是正面的,分析就从反面进行假设;如果事例是反面的,就从正面进行假设,以揭示材料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示例: 幻想是成功的助跑器,拥有幻想,会跑得更快,更远。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华裔科学家高锟,奖励他在光纤通信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当年他弄清光纤通信的理论后,马上意识到这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要将光纤通信应用于实践,对原材料的要求苛刻至极。一般的玻璃载体会损失光携带的大部分信息,只有纯净的无杂质的玻璃才能让信息准确地传送。他幻想着能得到这种玻璃,他勇敢地向很多公司推荐自己的想法,但四处碰壁。他坚持着,一定要将幻想付诸现实,终于他成功了,找到了这种玻璃,自己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如果当时的高锟仅知道光纤通信的理论,而不幻想将它实现,那么今天的通信技术也许要退后数十年;如果他四处碰壁就放弃了幻想,也许就没有成功的一刻。幻想助推成功,有了幻想的指引,成功会变得简单。
(2010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幻想引领进步》)
这段文字所举事例为正面典型,叙述完材料后,作者用“如果„„那么„„”“如果„„也许„„”两个假设复句从反面分析高锟不那样做的后果,由此证明段首提出的论点。反之,如果所举事例是反面的,假设就要从正面进行了。
用假设的方法分析事例,其特征有三步:第一步,列举事例;第二步,从正面或反面假设结果;第三步,得出结论。
3、归纳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大量的现象中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它的共同点,即由个别到一般,点明材料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
示例: 千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亭里的点点残血;千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千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吹走了北海雪原中牧羊的老者;千百年的黄沙漫漫,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阵阵驼铃。他们是不幸的,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无处释放,文天祥的一颗丹心无处照汗青,苏武的一根节杖早已光秃,张骞十年的牢狱之苦无人体会。
但是,当那铁铸的奸臣双膝下跪的时候,当那不死的丹心依旧炽热的时候,当那苍苍老者拄杖回到长安的时候,当那丝绸之路连通东西方的时候,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精神史册已经成了民族的瑰宝,那璀璨的光明布满天空。生命被阴影重重覆盖之后,却又迎来了更加璀璨的光明。
人生有得意与失意,有顺境和逆境,“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人生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2010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段文字先列举了岳飞、文天祥、苏武、张骞四个人的人生遭遇,然后归纳出其共同特点:“生命被阴影重重覆盖之后,却又迎来了更加璀璨的光明。”从而说明人生有得意,也有失意,有顺境,也有逆境。
归纳分析的主要步骤:①列举多个事例;②找其中的共同点;③归纳其本质特点(结论)
4、对比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将相对或相反的论据摆在一起进行分析议论,把事例中包含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方法、效果等对比起来分析,从对比中领悟深刻的道理,从对比中突出、强化其对中心观点的论证力量。
示例: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人们难以忘记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事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 60 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高考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以上两个论据,一正一反,对照鲜明,德国和日本同是第二次大战的发起国和战败国,但是这两个国家在对二战的反省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有力地论证了“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一论点。
5、意义分析法。意义分析法就是叙述事实论据后,用精练的语言揭示、评价事物或事件的效果、价值、影响,从而证明论点。
示例:
大凡有成就的人,大多崇尚深阅读。毛泽东崇尚深阅读。即便是那硝烟弥漫、敌人围追堵截的行军途中,毛泽东也要抽出时间潜心进行深阅读。因为他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此时的阅读,是在积蓄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领袖的深阅读,读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充满魅力。
季羡林崇尚深阅读。充满奥秘的梵语言岂是三两下的浅阅读就可以弄透彻的?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论著,季老潜心于家中,一张椅,一壶茶,品茗于天地之间,思想便倘佯于书海之中。读至深处,内心与书本内容形成交融。大师的深阅读,读出了国学的光辉,充满魅力。
余秋雨崇尚深阅读。唐诗宋词,元曲散文,四大名著,无一不是余秋雨阅读的对象。在不断的深阅读中,余秋雨的思想渐渐升华,功底日见扎实,于是,《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一系列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著作相继问世。作家的深阅读,成就了一大批文化上品,充满魅力。
深阅读让我悟出:
流金铄石的力量由深阅读中得来。流光溢彩的思想由深阅读中得来。流芳百世的美文由深阅读中绽放光彩。(2010年高考全国卷2优秀作文《深阅读,魅力永存》)
这是几段论述深阅读好处的文字,所举事例都是正面的,领袖、大师、作家,除在每段举例后有所分析外,例子举完后又集中来了三句对深阅读价值的评价,虽然语言精练,但可谓画龙点睛,深阅读的好处一目了然。
意义分析法在列举完事例后分析时,也可用一些标志性词语,如“表明了„„”“体现了„„”“充分说明„„”等等。
采用例证法,分析事例的方法除了上面介绍的这5种,其实还有辩证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推理分析法、引申分析法„„具体到一篇作文在分析材料时用什么方法,用一种分析方法,还是用多种分析方法,没有一定之规,适宜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要根据各人的所长。总之,要在举出事例后,紧扣论题,分析出事例所含的意义,使它很好地为观点服务,千万不能让材料和观点形成两张皮,油水分离。那样的话,论点就站不住脚了。
一 念 之 间
“一念”有多长?或许连千分之一秒都不到。但“一念”的作用有多大?或许人的一生乃至整个世界都被这“一念”给改变了。“一念”这个既小又大的东西,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认为,要把握好“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有善恶。人的善与恶很多时候受感情上的“一念”支配。有多少犯人被审判后都后悔当初不该由着一时冲动做傻事,又有多少想做傻事的人在行动前“一念”顿悟而免于跌入深渊。做错事的人会忏悔没有把握住那“一念之间”,克制了自己的人会庆幸自己把握了那“一念之间”。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或许刘海洋不会把硫酸泼向无辜的熊,或许马加爵还可以继续和室友聊天打牌。刘备曾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善与恶的一念,多服从于善的指引,抵制住恶的诱惑,我们一定能让心灵充满良善,让世界更加温暖。
一念之间定成败。许多重大的成就,与“一念”都有关系。门捷列夫小睡时梦到了一个奇怪的表格,醒后他立即把它画出来,他研究多年的元素表难题宣告破解,元素周期表诞生了!斯特劳斯在多瑙河边漫步,望着波光粼粼的河面,一段旋律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掏出笔和纸,奋笔疾书,名曲《蓝色的多瑙河》问世了!爱迪生曾说那99%的勤奋在很多时候不及那1%的灵感。那1%的灵感是什么?就是那瞑瞑中的“一念”,那一念之间里闪现的灵感带来了成功和进步。当然,一念之间带来的也不全是好东西。比如拿破仑 在滑铁卢之战时因“一念”的害怕,没有投入预备队,导致战役失败,进而导致他被从王位上拉下,死于流放的岛上。由此看来,对于一念之间产生的东西,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思路和想法,我们要大胆实践;对于犹豫和胆怯,我们要仔细思索,发现不对就大胆抛去。不让灵感跑掉,不为懦怯阻碍,我们就可以抓住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获得成功。
善与恶、成与败都与“一念”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经常会在自己的脑子里出现一闪念,好好思索自己所经历的“一念”,看看把握住了什么,没把握住什么,它们分别又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会有利于我们把握住“一念之间”,把握住现在和未来。
点评:
这是一篇有理(有论点)、有据(有材料)、有序(有条理)的议论文。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主要用了例证法,在证明第一个分论点“一念之间有善恶”时,直接用假设分析法对反面典型刘海洋、马加爵进行了正面假设(因为这两个事例人所皆知)。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一念之间定成败”时,用了归纳分析法,指出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斯特劳斯创作《蓝色多瑙河》都是因为“一念之间闪现的灵感带来了成功”。而对于拿破仑的失败,则用的意义分析法,指出了由于他“一念”的错误而给国家和他个人带来的严重后果。正因为作者在讲道理时有“例”有“证”,论据才显得有力,论点才立得稳当。
当我们错过了播种的季节
播种于新春,埋下的种子就是希望;收获于金秋,收获的果实就是成功。如果我们错过了播种的季节,扔掉种子,就是放弃成功;留下种子,就是保留希望。如果想要品尝收获的喜悦,那么就不要为错过播种的季节而懊恼,收起种子,静侯来年新春的到来。当我们错过播种的季节,放弃努力,我们将前功尽弃,一无所有。乌江岸,四面楚歌,项羽的军帐中,昔日雄踞一方的西楚霸王,怀里躺着奄奄一息的虞姬,面前站着神色焦急的乌江亭长。项羽知道垓下之战自己大势已去,昔日风光不再,成功的机遇已从指间逝去。是跟着亭长夜渡乌江,隐忍苟活,以待东山再起,还是与爱姬一起悲壮地自刎乌江?历史告诉我们,一世之雄的项羽又怎么会懂得隐忍坚持的宝贵呢?他那不屈的脊梁上顶着一颗高傲的头颅,于是,他选择了放弃,随着宝剑落地和喷涌的鲜血,错过成功的项羽,放弃了日后成功的种子。在后世人的眼中,他只能算是汉王刘邦辉煌成功的注脚。
当我们错过播种的季节,隐忍坚持,我们必然会再次赢得成功的青睐。同样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同样是亘古不变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时代,会稽山下,被围困的越王勾践在昔日接受百官朝拜的金殿上踯躅,他知道败局已定,吴王夫差才是此役的胜者,是以九五之尊的王侯之躯出城受降,以保全未来的希望,还是顾及气节,以死换得那虚无的流芳百世?最终,勾践选择了前者,因为他不甘心在这次错过成功后善罢甘休,对成功的渴望使他选择了隐忍苟活,留下了希望的种子,以伺成功机遇的再现。苦心人,天不负,十年生聚,十年忍辱,勾践最终以三千越甲吞吴。同样是错过成功,隐忍坚持的勾践等到了播种的第二春,他再没有错过,横扫吴国,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当我们错过了播种的季节,轻易言弃,那么将会与成功渐行渐远。高三的我们,若有知识上的遗漏,亦更应在复习中亡羊补牢,奋起直追,方能把握下一次成功的机遇。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过之后,与其驻足怅然若失,何不隐忍坚持,静侯来年春天的到来? 简评:这是一篇成功的考场议论文。首先,作者审题准确,把错过的“季节”定义为成功的机遇,当我们错过了此次的成功,不应放弃,应该争取彼次的成功,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其次,作者选用的材料恰当,用项羽和勾践两个同是君王的例子,地位一样,处境相同,但一个选择了隐忍苟活,最终成功,一个选择了慷慨自刎,舍身成仁。再次,从论证方法上看,全文于正反对比中,主体部分又各用意义分析法,对项羽的慷慨自刎和勾践的隐忍坚持的结果指出实质,以突显观点的正确。文章结构清晰,总分总的形式让人一目了然,特别是文章结尾处由历史回到现实,结合学习的实际,奉劝所有同学不要因为错过了以前的成功而放弃现在的努力,使文章具有了现实意义。
培植善念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古老的三字经道出了深奥的哲理。既然人性本善,为什么还会出现罪不容诛和舍己救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呢?这些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形成的差异。如果你种下恶种,就会得到恶果;如果你种下善念,就会收获善果。
那么,什么才是善念呢?
我觉得很简单,就是没有恶意。看到别人身陷困难,需要帮助,你不会有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之意,而是有雪中送炭、伸出援手之念,这就是善念;看到别人取得成功,获得成就,你没有嫉贤妒能、破坏他人好事之意,而是有诚心祝贺、虚心请教之念,这就是善念;当自己获得胜利,而别人功败垂成时,你不会有过河拆桥、上屋抽梯之意,而是有真心帮助、共同提高之想,这就是善念。这些都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善念,如果你有普渡众生,博爱一切,救民于水火之念,那就是最高级的善念了。长此以往,就可以达到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甚至天地境界了。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培植自己的善念呢?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离开了群体,谁都没法生存,要想在群体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培植善念。一个不善之人做出了坏事,会令他人厌烦、愤怒,久而久之,就会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会被人群孤立。有谁想成为这种人呢?不想,那就得培植自己的善念,做一个以人为善之人,去赢得众人的敬仰。假如我们的社会,人们都不心存善念,那情景真的无法想象,恐怕就会象鲁讯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描写的一样,人人都生着一双狼眼,虎视眈眈地盯在别人身上,对谁都想置于死地。这样的社会必将灭亡,与我们提倡的建立和谐社会南辕北辙。因此,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人人心存善念。
怎样才能培养起自己的善念呢?
这是一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只要不为一己私利,而是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自己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将别人的损失降到最低。如果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能如此想问题,那就算是在心里种植善念了。但要真正做到大善大义,那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它需要在任何时候都以大众利益为重,甚至需要舍己为人的态度。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达到这种境界,只要绝大多数人能达到前种境界,就盛世太平了。
只要我们齐心种下善果,就会开出和谐社会的美丽之花。
点评:这是一篇成功的考场命题作文急就章。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一是审题准确。许多同学由于审题不慎,把文章写成了“行善”、“善举”的堆砌,忽视了题目中的关键词“培植”。而作者却准确抓住了“培植”大做文章,精准审题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错了,后面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的。命题作文,除独词题外,无论是短语或是句子为题,它总是有关键词的,抓住了关键词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二是结构清晰。全文除首尾外,主体部分按“什么是善念”“为什么要培植善念”“怎样培植善念”三个层次行文,思维的条理若行云流水,这种用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展开的文章,让阅卷者在快速的评卷中一目了然,抓住要领。议论文写得有没有条理,它反映的实际上是一个考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反映的是考生在动手行文之前袖手思考的程度,只有想得明明白白了,才能写出这样明明白白的作品。
三是语言平实。用平实的自己的语言,讲中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种应该提倡的文风。现在许多中学生一写作文就爱堆砌辞藻,掉书袋,一味追求语言的华美,不顾内容,有的甚至故作深沉,好像真的“曾经沧海”一般,这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应该引起所有同学的注意。写身边的事,讲平常的理,说自己的话。
钝感带来美好生活
“钝感”是相对于“敏感”而言的。生活中我们或许更喜欢那些心思百转千回的人精,可殊不知木讷、钝感的人内心深处更是蕴藏着一种绝妙的处世哲学,它能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充满美好积极的生活向往。
平日里的钝感能让内心安宁。生活中充斥的多是琐屑小事、烦心事,当心灵被它们堵塞,难以排解时只有钝感可以给我们带来安宁。世人常说“借酒销愁”,很多时候我们喝酒不为那杜康之盛名,只是要让自己在酒后变得迟钝,变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人饮酒,最是如此。有了钝感,就会忘却周遭的烦心事,诗仙太白吟出了“夫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无欲无求,苏子了然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澹泊,智慧的化身孔明更是诫子十书,让他们澹泊名利,宁静致远。这种将万事钝化的纯粹的心,用于生活中,虽不至于像宋荣子“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般无欲无求,也能寻找到一片宁静的心灵家园。遇挫折时的钝感让内心坚强。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最可怕的是遭遇对人生影响重大的挫折,那么一次两次我们是不是就要被打倒在地了呢?这时钝感的突出好处便显现了出来。曾有位美国总统竞选失败了无数次,可最终这样一个失败了99次的“失败者”去赢得了第100次的胜利。正是因为他内心拥有超强的钝感力,不烦恼,不气馁,不在乎别人的反应,不在乎下次是否失败,只是一心反思失败的教训,一往无前,屡败屡战,他最终得以领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中途一切的艰难险阻也便跨过了。试想一下,如果他是个敏感而脆弱的人,第一次州议员竞选失败还勉强鼓起勇气,第二次副总统竞选失败就无法承受外界的质疑与耻笑,灰溜溜地退出政治舞台,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失败者了。
钝感是一种抵抗能力,它的智慧深藏在内心,平日里,它带给人以安宁,遇挫时,它更能化身为一层坚硬的盔甲,保护你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我们现在的高三生活,更是需要如此的钝感,不受外界影响,专心备考,不怕挫折,相信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简评:这是一篇有关“钝感”的材料作文,作者从生活和事业两个方面来谈“钝感带来美好生活”。在摆出了证明观点的材料进行分析时,第二段用了意义分析法,通过李白、苏轼、诸葛亮三个例子说明,人要是让自己迟钝一些,内心的安宁就会多一些;第三段用了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先摆出林肯总统迟钝地坚持参加选举最终成功的事实,再指出他所以成功的原因,最后又假设他如果过于敏感中途放弃的后果,通过这样一正一反的分析,说明一个人适当地迟钝,会让自己变得坚强。
第二篇:高考议论文例证法运用指导
高考议论文例证法运用指导
当今语文高考作文,写记叙文容易陷入低幼、矫情、胡编乱造的误区,绝大部分考生选择议论文这一文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议论文水平的高低无疑决定于写作者的思想与思维。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具体论证过程中,通过恰当地举例,不仅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还可以给单纯的抽象说理增加灵动形象的成分,从而让议论文更具观赏性。事实上,议论文中的这种例证法,已经成为众多高考考生在实际考场中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之一。
笔者本人参加了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并忝列为总复查组主要成员,得以对众多考生的作文有一个全面的鸟瞰。尤其对于议论文中的例证法在今年江苏省作文中的实际运用状况,本人做了一番细致的梳理,并对此提出几点指导建议,以期对高中生平时或考场的写作有所裨益。
一、例子与观点要匹配。
今年的江苏省作文表面上为新材料作文,实质上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关于“智慧”的话题作文。对于“智慧”的特质,《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是这样表述的:“必须判断其所写内容是否体现‘智慧’的特质,如灵气、悟性、才华;灵动、包容、创新;成功、圆满、通达等。”但在实际阅卷中,我们发现,众多考生对“智慧”这一概念认识模糊,判断失当。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偏题走题的例子,诸如岳飞精忠报国、邵逸夫捐款、李娜网球大满贯、红军坚持二万五千里长征等等,这些考生在举例对“智慧”的论述时,辨析不清到底什么才是智慧。
再例如,今年已发表在南京的6月25日《扬子晚报》上的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有一篇《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其中有一段我看很值得商榷:
“寂寞空屋,可有形可无形,是一个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据。人之智慧便在这空屋中岁岁积淀,蕴于血脉的最深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是归有光的寂寞空屋。室仅方丈,容不下金银珠宝亦容不下繁华如梦,容得下的仅是那一份割舍不断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在这里读书成长,身后有母亲嘘寒问暖的身影。空屋虽寂寞,此心却温柔,体察父母亲情,就是我们最平实的智慧感悟。”
从寂寞空屋中体察到父母亲情,这到底是不是智慧的表现,我觉得还是有争议的。虽说智慧属于精神层面,体悟亲情亦属精神层面,但后者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睹物生情,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是一种智慧。
由此可见,如果例子与观点不匹配,那将是议论文的一大“硬伤”,必将导致“油水分离”,例子无效。相反,例子与观点水乳交融,会大大增强论证的效果,如下面我摘录的一篇高分作文的片段:
“庄子垂钓于濮水之上,楚王遣大夫二人请之。‘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一个‘不顾’足以见其不关心,不上心,也足见其大智。当他说出‘吾将曳尾于涂中’时,那也必然是深思熟虑的。在他的心中,‘极智’与‘权’向来不并重而行。虽有言‘君子之仕,行其志也’,但他早已看穿熏心的欲会将智慧推到一个怎样的深渊。
文学家胡文英说过,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这正如他的智慧河流,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
二、例子要新颖,或者有文学文化品位。
议论文中,例子忌老套陈旧或集中在一些热点人事上,否则这些大路货会造成“拥堵”,甚至“撞车”,阅卷者会产生审美疲劳,直接影响赋分。今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中也不例外,如外国的,众多考生都扑向爱迪生的创造发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乔布斯与苹果、宫崎骏手绘动画等等。如中国古代的,相当多的考生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韩信的胯下之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苏东坡的积极乐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再如中国当代的,又有为数不少的考生笔触都涉及到马云的商业帝国、汪涵的急智救场、感动中国的于敏、顾少强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传奇诗人余秀华等等。
客观上讲,这些事例在实际论述中也能契合“智慧”这一主题,但阅卷老师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总是撞见这些“熟面孔”,难免心生倦怠,影响得分在所难免。
今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中,少数考生运用了较为新颖的事例,诸如古代画家黄公望,民国奇人邵飘萍,当代的红楼学家周汝昌、围棋大师吴清源、“玩家”王世襄、经济学家顾准、台湾诗人周梦蝶等,外国的塞林格、皮亚诺、小野二郎等。这些事例会让阅卷者耳目一新,如果语言功底深,结构合理,作文档次一下子就上去了。
当然,有时考生行文中避免不了用一些熟人,但最好要选择那些有一定文学文化品位的人物,以自己的较为扎实的驾驭能力,深入研究其人其事其作,旧中翻新,照样赢得喝彩。例如,有些考生选择了孔子、李叔同、丰子恺、齐白石、杨绛等文学文化名人,加上出色的语言表达,从而获得了阅卷者的青睐。甚至有考生通篇议写某一文学文化名人,诸如张爱玲、萧红等,而被评为一类文。
这里以一篇一类文为例,这位考生写了汪曾祺的智慧人生,该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即汪曾祺灵动创作的智慧,达观面对苦难的智慧,欣然享受生活的智慧。文中还结合汪曾祺的具体文章具体段落加以引证,可以看出该考生平时对这位作家的研究还是花了一番功力的。
三、举例中要适时适当扣题点题。
我们知道,议论文中的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是为证明观点而存在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与意义。在写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举例中写着写着就把观点给遗忘了,变成“无主题变奏曲”的“意识流”了,导致出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严重后果。因此,写作者在举例过程中一定要适时适当而自然地穿插观点句或者论点句中的核心词,切实加强扣题点题意识,做到“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而且例证时一定要做到明扣明点,记叙文可以暗扣暗点,而议论文则不然。
不过,在考场议论文举例论证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伪扣题伪点题的情况。兹摘录一段:
“伟人对智慧的探索对我们有所启迪,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失败最终发明电灯,居里夫人不怕化学元素对健康的摧残,坚持研究,卢瑟福在不停的实验中发现了真理,他们用坚持与信念执着追求智慧之火,那是属于他们的智慧,是他们最终用来实现自身价值的。”
表面上在论证中确实做到了扣题点题,但仔细分析,此段实际上论证的核心是“坚持与执着”,而不是“智慧”,“智慧”只不过是“打酱油的路人甲”而已。而下面从一篇高分作文中摘录的片段,则能充分说明什么才是自然流畅而正确地扣题点题:
“依稀记得一位‘慧心’的西方自然学家——梭罗,他的智慧凝结于他对自然的皈依,这位先行的生态美学家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追求。他的《瓦尔登湖》便是其智慧的体现。他的慧心,诚然让他识得天下。他发现一年中只工作时间就能满足生活需要,其余时间用来从事自己的研究。于是智慧使梭罗发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
梭罗他是智慧的,他懂得自己的追求,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地在金钱名利前折腰,他的智慧是一种大智慧,更加深远的智慧。”
四、关于排比例证。
议论文中排比举例会给人一种内容宏富,论证颇具气势之感,这是一大优点。平时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运用排比论述,可以避免拖沓之弊,亦可增加语势,可谓一举两得。但在实际运用中也会出现假排比举例的现象,现从考场作文中摘录一段:
“苍鹰搏击长空,那是它在追求天空的智慧;扁舟乘风破浪,那是它在追求海洋的智慧;骏马驰骋草原,那是它在追求草原的智慧。”
此段中苍鹰搏击长空,扁舟乘风破浪,骏马驰骋草原,它们与智慧到底存在什么关系,至少从这一组排比句的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这就陷入假大空的泥淖了。而下面摘录的另一段排比举例,在论证上则显得自然实在,亦能凸显智慧的特质:
“蚂蚁懂得下雨前从低处及时搬家,那是它的智慧;鸟儿懂得在秋叶微黄时便结伴南飞,那是它的智慧;白云懂得在日出灿烂前退向深处,那是它的智慧。”
下面再摘录一篇高分作文中,关于排比举人例证运用较为成功的段落:
“加缪垒山不止,爱默生关于透明的眼球的比喻,周国平的煮豆洒盐给人吃,他们将智慧蕴藉在欲罢不能的围城里,文字却在纸上纵横捭阖,如藤萝般铺陈。”
五、佳例可作议论文的由头。
有的议论文佳作,以一件精彩而简短的人事作为下面议论的引子(即由头)。这种不俗的开头,因为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会引起阅卷者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下面摘录今年考场上的一篇一类文《生活的智慧》其中的开头两段:
“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在散文集《金蔷薇》中描述了这样一位画家的举止:‘每年冬天,我都要到列宁格勒的芬兰湾去,您知道吗?那里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 最好看的霜,我被这简单的几个字猝然绊倒了。一个整日浸润在物质令人窒息的菌尘中的人,到底拥有怎样的生活智慧,才能执着于那美好的“最好看的霜”?才能产生这种纯粹的投奔美好的作为?”
开始的由头起笔不凡,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窥斑见豹,这篇议论文之所以获得高分,那是在意料之中了。因此,我们广大考生应该未雨绸缪,平时多搜集一些精短而富有蕴味的佳例,以备高考不时之用。
最后,还需要提醒一下:叙例要简洁,叙议例的语言要有文采,上面列举的考场高分作文部分段落已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此不再赘述。另外,议论文中叙事成分不要超过整篇的三分之一,否则会造成文体不明,极为影响作文赋分。
第三篇:sat写作中如何巧妙举例
http://bailiedu.com
SAT写作中如何巧妙举例
SAT写作是最能体现考生综合实力的考试内容。掌握一定的SAT写作技巧避免一些误区,是考生应该在备考过程中关注的问题。下面来看一下SAT写作中如何巧妙举例。
中国学生往往擅长在准备的过程中把SAT写作例子写好,等到SAT考试之时,把写好的例子原封不动的写上。有些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只是泛泛的看例子,很少用心去整理见到的例子,想等到考场上现场发挥,这样做会因为考试时心理过度紧张而拿不到理想的成绩。
针对以上状况,建议考生平时见到SAT写作例子时,要用本子整理好,并要背诵下来其中的关键段落,这样考试时才不至于因为紧张而忘记例子。
那怎么样才能应对SAT考试呢?还需要准备SAT写作例子吗?毋庸置疑,SAT写作例子是一定要准备的,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不是通过提前写好几个例子来应对。没有任何例子是万能的,因此把所有考试的宝都压在几个例子上是非常不充分的。
根据SAT历年作文题目准备多个事例并学会变通两字。拿到一个SAT的考试题目,我们都或多或少的能从我们准备的多个例子中找到一星半点的支撑。当我们找到了支撑之后最关键的就是把这一星半点作为我们进行支撑的主要论据,而不是把所有的不相关的内容都堆砌在作文内容里。与自己观点无关的可有可无的句子要全部删去。
世界名人万万千,SAT事例不要局限于大家都用的几个人。SAT事例要花心思准备,不要一百度,大家用什么我就用什么。考生常有侥幸心理,认为引用的典故和名人的事例是可以伪造的,这样的作法和想法都不对。考官都是很有经验的阅卷人,如果考生抱有侥幸心理,写出的文章一定错误百出,导致考生的分数不理想。考试时,要打开思路,从生活中迅速搜索到符合自己话题且具有说服力的句子,例子也要从不同方面寻求独特的事件说明观点。
SAT写作中如何巧妙举例,想要取得满分的同学一定要多加努力哦,前程百利预祝各位考生的SAT考试圆满成功。
第四篇:议论文例证法训练指导(OK)
议论文论证方法——例证法
例证法──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不能弧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
1、明确论据选择的要求。
首先论据要为论点而设,要确实能证明观点。每个材料它最能证明的那一“点”是什么,这最应是我们思考研究的。其次论据要准确可靠,文章所用论据,如是事实论据,那应确凿无误;如果是道理论据,应该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引用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第三论据要典型,所谓典型,是指那些有代表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更具有说服力量。
2、掌握论据运用的要求
述料时应根据不同的论点有所侧重。我们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多义的,或者说材料的主旨总是由多个意义点构成的,这样的材料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那么我们用它论证观点时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从材料中找出切入点,把事例与论点内在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使材料与观点粘在一起,使之高度统一。如果是多个材料论证论点,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
3、论据的来源
平时写作文你是这样寻找论据的?
从自己的积累中寻找,应该积累哪些方面的论据材料呢
文段1:胸怀博大的人能够接受别人的意
请按下面的要求给话题《成功》寻找论据(1)在我的生活范围内寻找
(2)从历史人物那里寻找 请你随口说出不少于五个你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
(3)从当代的新闻人物中寻找 请你随口说出不少于五个的具有影响力的新闻人物:
4、再结合具体论据,用讨论的方式开展论据的选择和运用的训练(1)讨论:论述“勤能补拙”可以用如下那些材料?
①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跟没法和黑人比。但 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们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②我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③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④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2)以“挫折磨砺人生”为分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他的丈夫居里先生因为车祸不幸去世,这给居里夫人带来了家庭和事业上的双重打击。在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后,居里夫人虽然内心万分悲痛,但她以坚强的意志力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于是她更加起早贪黑,勤奋工作,经过数千次实验,她终于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并且,她放弃了对镭的专利权的申请,将镭的提炼方法无偿公布于世,更显示出了她高尚的品德。在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唯一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5、论据的使用方法
(1)单个材料的使用:剪裁取舍、概括叙述 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例 的确,语言是伟大的,它能如阳光般把人与人之间那座沟通的冰山融化;它能如和谐的音符般把冷漠孤寂的心唤醒;它能如湿润的春雨般滋润人们之间的感情,让它更加坚固,更加深厚。
钱钟书教授曾这样婉约地拒绝一个很想跟他见面的记者:‚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味道很好,你会想去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吗?‛这是一句多么巧妙的语言,它既不失幽默又表达出了自己拒绝来访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没有使钱教授与那位记者的沟通陷入僵硬与冷漠的气氛之中,相反它使那位记者更加敬重这位渊博的老人了。
德兰修女莱丝一生中曾挽救过很多处在绝望与痛苦中的人,当人们惊奇于为何她能通过个人这么小的力量挽救过些人时,她只说了一句话:‚我并没有做什么,我只是不断地用语言向他们表达我的关心,我的祝福。‛就这样,凭 着关爱的语言,莱丝打破了一道又一道沟通的铜墙,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她凭着语言去安慰那些受伤的心灵,让他们从痛苦中走出;在瘟疫泛滥的年代,她凭着语言去鼓励那些与病魔斗争的人们,让他们拥有勇气去战胜困难。著有《人性的弱点》一书的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也是这样,他注重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沟通,鼓励人们用语言打破隔阂,同时,他自身也停地给别人以鼓励以自信。
文段1:胸怀博大的人能够接受别人的意
可见,语言的力量伟大的,它就如雨果所说的那样:‚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桥梁,它能化解一切误会,让人们更亲近。‛的确,巧妙的语言拉近人的距离;鼓励的语言让自己和他人都更有自信;关爱的语言则使人间充满阳光!广东考生作文《语言是风,沟通是帆》
(2)多个材料的使用:列举排比、简短有力 采用列举的方式,一口气铺陈若干个事例,形成流泻奔腾的气势,这成为高考作文常用手法。
忙是省略号。四季在有规律地进行着冷暧交替,大自然就一直按照这样的规律不停地忙,为目标而不停地忙,让这种忙一直忙下去,当目标已达成,那么再找一个目标,继续这种忙,就打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见牛顿在忙着他的实验;爱迪生在忙着思考;徐霞客在忙着记载游玩;李时珍在忙着编写《本草纲目》;再看那位以笔为刀和枪在不停地奋斗。忙是省略号,确定了一个目标那么就一直忙下去吧!这样的忙一定会忙出生命动的色彩。
忙是惊叹号、世界上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蜜蜂以蜂蜜为回报,那么人呢?居里夫人的忙,以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而得到了圆满的休止符;爱因斯坦的忙,以相对论的问世而画上了惊叹号;李白的忙,以那豪放的诗歌而有了很大的成功;张衡的忙,因为那地动仪的出世而让世人得以仰慕。每个人都应该有效率地忙,而不是整天碌碌无为地白忙。人生是有限的、短暂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他人生的精彩篇章。上海考生作文《忙,不亦乐乎》
(3)一材多用:多角度、多层面发掘
写作文要有素材,怎样灵活运用已积累的素材,怎么将一则素材有效用到立意不同的作文中呢?高考优秀作文为我们做了示范。
以“苏轼”为素材
①2004年全国乙卷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 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惟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②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叩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深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③重庆卷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薄、豁达和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苏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④全国丙卷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⑤2005年湖北卷感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 苏东坡无疑是一个少有的智者,民生社稷、江山兴废,他牵挂于心,‚入‛出沉甸甸的责任和举措,‚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他不会忘记肩头的重任。然而,力不从心时,他也懂得‚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于当‚出‛,他的睿智甚至常常表现在这样简洁纯真的话语之中,好一个潇洒豁达的才子。湖北考生《钓罢归来不系船》 精当事例成段
1.面例式
如果把详举一例称为“点”,那么略举一组事例的写法就称之为“面”。面例式又可分为正反对比式和例证式两种。
①正反对比式:用两个或以上的正面事例,用至少一个反面事例。例:我们相信自己时,也要相信别人。这是由事物的多变性和自我的局限性决定的。唐太宗接纳魏征等人的进谏,于是有了开明盛世;朱元璋接受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的建议,于是国泰民安。相反,那顽固的马谡置王平的忠言不顾,自认为“熟读兵书”,结果痛失街亭,丢掉性命。别人的意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唯明智之举。(2004年山东优秀作文《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②非正反对比式:用两个或以上的事例排列组合起来论证分论点。例1:荆柯刺秦王,遗憾,偏偏没有刺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运来火种,遗憾,偏偏被宙斯钉在高加索的山崖上;屈原忠心耿耿,遗憾;偏偏碰上了昏庸的楚怀王;岳飞挥师北上,正欲直捣黄龙府,遗憾;偏偏被十二道金牌招回临安。(《生活有了“遗憾”,才显得美丽》)
例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2.点例式
点例式即前面先详举事例,然后接一层议论分析。可分为事例析因、正例反设和反例正设。
①事例析因
例1: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它使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使不少心灵的隔阂被冲破。赵国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相如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道出用意。这句话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相如 成刎颈之交。正是因为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了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的高尚人格,化解了误会。(2004年广东优秀作文《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
例2: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颤心寒。正因为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2004年江苏优秀作文《稳中求胜》)
例3:(围绕语言模式进行扩展。选自夏新翼老师作文指导“生命的价值来源于你自己”)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残废了双腿,他没有消极颓废,在痛苦的思索探求中找回了自我,用生花妙笔铺出了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他当初因为身体的残疾就消沉下去,觉得自己一文不值,那么他的人生就会黯淡无光。我们就不可能欣赏到他那感人至深的精美文章,也许他只会成为一个令人可怜的普通的残疾人,只会是社会的负担,而毫无价值可言。
②正例反设
例: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对自己能力的赞同。当自己有着清醒理智的认识时,就应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在当初改组女排时,压力很大,任务很重,许多人劝他以“保险”为好。然而他力排众议,相信自己,大胆起用冯坤等新秀,最终改组成功,夺回了失去17年的世界杯,登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假如当初他采纳别人的建议,不相信自己,那金牌奖杯还有谁拿?正是陈忠和关键时刻相信自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4年山东优秀作文《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③反例正设
例:霸王,你确实不是刘邦杀死的。你死于空洞苦痛加重的心灵之剑!纵然四面楚歌(可怜那楚歌都是假的),可如果选择坦然和坚守,渡江突围,又怎么会将大好江山,送与一个流氓天子!(2004年四川优秀作文)
◆ 举例后要分析
●展开分析的方法之——
1因果分析法”:
例1: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因。
修改: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方法:直接陈述原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唐太宗视民如子,垂拱而治,那是因为_①_。岳武穆统帅“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那是因为_②_。毛泽东同志率工农红军,以持久之战打退日本侵略者,那是因为_③_。以往凡有所成就的人和集体,无不严于律法,以成文的规定来约束。因为他们知道在绝对自由之下的惰性将急剧膨胀,只有在适当的管束之下,人才能发挥出潜在的能量,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
①他对百司之职了如指掌,胸中有安民治国平天下的策略,于是百姓安居乐业。
②他有严明的军纪,旅进旅退,赏罚分明,于是金人喟然而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③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主义”,严格执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日伪不得不缴械投降。
例
2、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方法:自问自答] 人贵有自知之明 邹忌的妻、妾和客出于私心,异口同声地肯定邹忌比美丽的城北徐公更美,但邹忌没有被假象迷惑。
为什么邹忌能透过妻、妾和客的交口称赞的表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呢?因为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
例
3、论点:相信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汉末,群雄逐鹿,豪杰四起。曹操北踞中原,虎视眈眈,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昭等一干人竭力劝降曹。到底是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仲谋拔下佩剑,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是曹军“墙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
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占得三足鼎立之一席,成就霸业?孙权对自己的信念是坚持自是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
[方法:假言因果法]
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服你。欧立希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希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解说: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因为它是假设性的,所以叫做假言因果法。
●展开分析的方法之——
2、假设分析法”:
《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设分析法就是通过在假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观点正确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分析,往往着眼于事实的反面,正例反设或反例正设。
例如:正例反设
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试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试验了606次方才获得成功,制出了以试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试想,如果他仅仅试验一两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药又怎么会问世呢?如果他试验了一二百次,都以失败告终,他就认为成功的希望已经渺茫,甚至怀疑原来的设想,因此而偃旗息鼓,自甘暴弃,不另辟蹊径,那么“606”自然也不会诞生。就算他试验了605次,又失败了,这时失去信心,那么它也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同样,也绝不会有“606”的诞生。正因为他坚持下去了,最后,他终于获得了胜利,可见,坚持就是胜利。
这是正例反设,所举事例大家都熟悉,对这一事例的分析,采用假设不如此会出现什么情况的形式,分析入情入理,使材料和观点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了。再如:反例正设
在这类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赤壁大战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他在关羽一番慷慨陈辞,立下军令状之后,就“留这人情”,让他移兵拦守。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夭夭。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拦守华容道,那么,曹操就可能被擒拿;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是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后,才“深恨自己之不明”,挥泪斩了马谡。可是这只能是明乎法而已了,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的实现,已经是毫无用处。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
这是反例正设,在是非、成败的对比中,使材料与观点的联系更为明显,有理有据的阐明了观点的正确。
运用假设分析法,还可以叙议结合,边叙边议,1988年高考优秀作文《习惯》,有一位考生就充分运用了假设分析法:
如果爱迪生习惯于黑暗,那么今天我们也许还在点着蜡烛。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于宽大的袍子、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不客气地说,如果老祖宗猿人习惯于爬着走,那恐怕我们今天的境况就不可想象了。
这一段文字,把举例和分析结合在一起,形成排比句式,使文章自然地带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例a:“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分析:这一语段陈述了达.芬奇的奋斗结果并且作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应该说有“叙”也有“议”。但说理是可否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分析:这一改文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
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试问,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奋斗精神。试想,如果贝多芬在厄境中缺少了顽强的意志,还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敢肯定的说,只有有了顽强的意志,才可能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问几个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为什么”能使论证更深入。)例b:论点:创新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创新课题来自于市场难题”和“设计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持续保持在家电与其它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正是由于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所以,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又如:在论证“信念”的重要性时,引用了司马迁的例子,说他受了腐刑之后,“但他没有去死,是完成《史记》的信念支撑着他,使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这个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最终完成了《史记》。”接着分析:“如果司马迁没有一定要完成《史记》的信念,那他绝没有那么顽强的意志活下去,那司马迁其人也不会为后人所知,今天还会有这么完整而珍贵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资料《史记》吗?正是信念,支撑着司马迁,使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展开分析的方法之——
3、意义分析法:
有这样一则故事:五只青蛙比赛爬高,面对高墙,围观的青蛙不停地说:“太高了!太高了!”结果四只青蛙“知难而退”,只有一只耳聋的青蛙爬到了顶点。第二次爬更高的墙,围观的青蛙不停地打气,四只青蛙获得了成功,而那只耳聋的青蛙却面对遥远的目标摔了下来。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能否战胜困难,我们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因素。
意义分析法:就是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还记得赵括“纸上谈兵”和马谡“痛失街亭”的故事吗?它象两面警世钟,时刻在警醒世人:需要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一定要虚心请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波兰有句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也曾说过:“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在我们中国,这方面的格言警句更是俯拾皆是,举不胜举。象“谦受益,满招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等,无一例外,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虚心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例6论证:弄虚作假行不通
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乐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瑉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
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
(通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例7证:背负着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甜蜜的负担,即便是最最理智的人也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
“千古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实才的好友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凉结局。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经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软化,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
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人情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茫,甚至令人昏聩。然而,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人间的真情视若无睹,做个“无欲则刚”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将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分而析之,辨而认之,定能做到超然其上。
又如(例5:论点:创新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正是海尔集团这种 “大胆尝试,开拓进取”的思想,使海尔集团在市场交锋中大获全胜,并且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海尔总裁杨绵绵曾说“我们的每一次革新,不论成功与否,都使海尔获得了一次新生”。创新改革不仅是一个公司的品质,更多的是人的品质。这种品质像是黑暗中的夜明珠,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展开分析的方法之——
4、正反对比法
正反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摆出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同时还要对它们作进一步分析。一是只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评价: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然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前面单一的例子,与多了对其进行对比性分析后的文字进行比较,很明显,多了分析,说服力更强了。议论文,议论文,何谓议论,这就是议论。)正反分析例子:普希金说:“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强者有顽强的毅力,对“拦路石”毫不畏惧,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而后一种人因为缺少一股拼搏的毅力,不懂得成功来之不易,光看到别人的成功,看不到成功所付出的艰辛的劳动,面对“拦路石”知“难”而退,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展开分析的方法之——
5、比较分析法
将所举两个事例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分析,能够透过表象,指出实质。
鲁迅的《拿来主义》,用祖上的大宅子设喻,形象地分析了“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的态度,鲁迅在这里用的就是辩证分析法。
鲁迅先从反面分析对待大宅子的三种错误态度——因为“怕”而“不敢进门”的是“孱头”;由于“怒”而“放一把火”的是“昏蛋”;由于“慕”而“大吸其剩下的鸦片”的是“废物”,继而转到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议论文:观点+材料=?高考作文评审组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对“鱼翅”——“吃掉”,对“鸦片”——“送到药房”去,对“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点到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毁掉”,对“姨太太”——请“各自走散为是”。如此分析,既使论据很好地为论点服务,又避免片面性。
例8:论点:看待问题要全面客观,更不可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论据: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乘渔夫的船过河,他嘲笑渔夫不懂数学失去三分之一的生命,不懂哲学又失去一半的生命。风浪来,船即将沉没,渔夫说,你不会游泳,全部的生命将没有了。在这故事中,哲学家确实知识渊博,他懂数学又精通哲学,这是他的长处。而渔夫呢,这类知识贫乏,对数学、哲学一窍不通,这是他的短处。但是,哲学家虽有长处,也有短处,而且他的短处恰恰是渔夫的长处。哲学家没有全面地看问题,片面地用自已的长处来攻击他人的短处,其结果自然被渔夫反唇相讥。
2000年奥运会上。面对枪靶,44岁“高龄”王义夫老枪新传,一枪失准,下枪再来,最后关头的二次举枪显示出过人的老练,终于用金牌洗雪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遗憾。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虽然一直保持在一流选手的行列之中,但从未拿过一项大满贯赛事冠军。在2005年的奥网赛场上,比他小7岁的俄罗斯选手达维登科都能教训他一把。
同样是一流高手,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个人的品质和心理起了关键的作用。王义夫因为有了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镇定,所以在一枪失准的情况下,能快速调整心态,重振旗鼓,在下面的几次射击中打出最好的成绩,赢得了金牌。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却因为丧失了意志力,惨败连连,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第五篇:议论文写作如何叙例
议论文写作如何叙例
谨防“叙例”不当文体走样
2006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特别强调“符合文体要求”。可阅卷时发现:为数不少的考生写议论文时,却写成了“观点+一二个精细描述的故事+结论”的三体合一的“杂文”——既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使文体走了样,成了《等级评分标准》中评估文章表达(满分20分)的第四档(6~0分)作文。究其因,是“叙例”不当,误把“叙例”当“记叙”。其实,记叙是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它叙述事件讲究生动、具体,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叙例是写议论文运用例证法时讲究的技巧,重在事实的列举,讲究以理服人,虽不排除生动形象,但更要求简练概括,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基于以上认识,写议论文时可学学以下三种“叙例”法,以保文体不走样。
一、剪裁舍弃法。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论据事例进行加工改造: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例如: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儿时曾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他与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写了一段曲子,老师您也不一定弹奏得了。”海顿不以为然,心想:我有什么复杂的曲子不能弹奏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子递给了老师。海顿弹奏了一阵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样的曲子呀,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任何人也无法弹奏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过乐谱说:“我来试试看。”于是,他坐上琴椅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在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他便俯身弯腰向前埋头,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莫扎特的这个动作令海顿惊叹不已。
应当肯定,选择这个事例确能证明“打破常规的重要性”。但事例中的许多内容与论点无关,如莫扎特的出身、小时候的情况等,“叙例”时须毫不可惜地舍去;对莫扎特与海顿言行的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宜简练概括。下面的“叙例”可资参考:
莫扎特儿时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一次,他拿出自己写的一段曲子请老师弹奏。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海顿竟被键盘中间出现的一个音符难住。海顿断言任何人驳
二、挖掘增补法。“叙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例如:
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如用这个事例证明“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论点运用挖掘增补法,可这样叙述:
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典型。他十八岁在巴黎学法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时,凡尔纳从楼梯上往下滑,正好碰在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身上。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是命运之神的安排,必须抓住它。于是,凡尔纳主动结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代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终生庆幸自己能抓住那次机遇。
三、概括排比法。就是将一组同类事实论据进行高度概括,一个事例简练至一句话,以排比形式出现。这种概括排比“叙例”,不仅使语言气势磅礴,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力量陡增。
如论证“转折中希望固守自己”,则可运用如下事例进行概括排比“叙例”:
也许孔明曾经指点江山,而最终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也许谭嗣同踌躇满志,而最终只能“去留肝胆两昆仑”;也许文天祥曾经壮志满怀,而最后只能“留取丹心照汗青”;也许刘兰芝曾经幸福异常,而最后只能“举身赴清池”。
可见,运用例证法写议论文,“叙例”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叙例”恰当,不仅文体“中规中矩”,而且为议例(紧扣论点对事例论据进行分析议论)铺平道路,为成功吹响前奏曲。
一、剪裁材料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语言的概括性,这也表现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上。原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所以叙例时,应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论据事例进行加工改造: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儿时曾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他与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写了一段曲子,老师您也不一定弹奏得了。”海顿不以为然,心想:我有什么复杂的曲子不能弹奏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子递给了老师。海顿弹奏了一阵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样的曲子呀,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任何人也无法弹奏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过乐谱说:“我来试试看。”于是,他坐上琴椅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在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他便俯身弯腰向前埋头,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莫扎特的这个动作令海顿惊叹不已。
应当肯定,选择这个事例确能证明“打破常规的重要性”。但事例中的许多内容与论点无关,如莫扎特的出身、小时候的情况等,“叙例”时须毫不可惜地舍去;对莫扎特与海顿言行的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宜简练概括。
二、挖掘增补材料
“叙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可以达到一例多用的目的。
示例一: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如用这个事例证明“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论点运用挖掘增补法,可这样叙述:
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典型。他十八岁在巴黎学法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时,凡尔纳从楼梯上往下滑,正好碰在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身上。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是命运之神的安排,必须抓住它。于是,凡尔纳主动结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代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终生庆幸自己能抓住那次机遇。
示例二:被称为点子大王的何阳,1988年毅然辞去公职,并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着280元辞职金,办起了民营的技术研究所,专门给人咨询,出卖点子。曾为一个厂滞销的卫生筷提出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顿时使该筷子受到各大宾馆的青睐,何阳也一举成名,获得了40万元的营利提成。
这个材料可以证明以下观点:
1、金有价,知识无价。侧重“他一点子获利40万元”等内容。
2、敢于创造,敢于求新,才能出奇制胜。侧重“他让某厂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使筷子变滞销为受到客户的青睐”等内容。
3、年轻人要有大胆地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和自信心。侧重“他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280元辞职金毅然‘下海’”等内容。
三、整合材料
可以将一组同类事实论据进行高度概括,一个事例简练至一句话,以排比形式出现。这种概括排比“叙例”,不仅使语言气势磅礴,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力量陡增。
如论证“转折中希望固守自己”,则可运用如下事例进行概括排比“叙例”:
也许孔明曾经指点江山,而最终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也许谭嗣同踌躇满志,而最终只能“去留肝胆两昆仑”;也许文天祥曾经壮志满怀,而最后只能“留取丹心照汗青”;也许刘兰芝曾经幸福异常,而最后只能“举身赴清池”。
四、没有合适的论据时怎么办
在考试时,当我们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没有论据似乎只好望文兴叹的时、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乱写一通,而是要想办法做巧妇,做无米之炊。
(一)、以类代个
无中生有
当作文没有合适的论据或一时想想不起好的论据时,不如用类型来代替个体,将某一类人物行为共同点结合起来,按照主题的要求,把一些人的事迹当作大家的事迹来写,会有很好的效果。例: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2003江苏高考江分作文《放下情感的叶子》)
(二)、以喻代例
飞扬文采
当你觉得论据“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不妨以比喻来代替事例作为论据使用,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征服阅卷老师。例: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谛;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依然飘落,告别那片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萌发的新芽……(2003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
(三)、立足课本
就地取材
当你在考试中“寻寻觅觅”却两手空空时,不妨“回首”课本,说不定论据“却在灯火阑珊处”。
例: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您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巨人。(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士!》)
(四)、现身说法
置身其中
当我们无论据或无好的论据时,不妨从“我”身上挖掘素材。因为“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的一个缩影,一个了望千变万化的社会的“窗口”,一个洞察社会错综交织的现象的“平台”,一个容纳宇宙万象的“细胞”。将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人拿来作为说理的材料,我的经历也就反映了这个事理的脉络走向。同时,当我进入到说理的内里后,我们的文字就具备了一种令读者信赖的真实。我们在说事的过程中也就与读者建构了对话与共鸣的亲和力。当然,我的进入不是随意的,而要充分考虑我的行为是否与话题给定的内涵的意旨很好地统合起来。
一、剪裁材料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语言的概括性,这也表现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上。原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所以叙例时,应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论据事例进行加工改造: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儿时曾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他与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写了一段曲子,老师您也不一定弹奏得了。”海顿不以为然,心想:我有什么复杂的曲子不能弹奏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子递给了老师。海顿弹奏了一阵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样的曲子呀,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任何人也无法弹奏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过乐谱说:“我来试试看。”于是,他坐上琴椅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在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他便俯身弯腰向前埋头,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莫扎特的这个动作令海顿惊叹不已。
应当肯定,选择这个事例确能证明“打破常规的重要性”。但事例中的许多内容与论点无关,如莫扎特的出身、小时候的情况等,“叙例”时须毫不可惜地舍去;对莫扎特与海顿言行的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宜简练概括。
二、挖掘增补材料
“叙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可以达到一例多用的目的。
示例一: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如用这个事例证明“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论点运用挖掘增补法,可这样叙述:
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典型。他十八岁在巴黎学法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时,凡尔纳从楼梯上往下滑,正好碰在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身上。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是命运之神的安排,必须抓住它。于是,凡尔纳主动结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代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终生庆幸自己能抓住那次机遇。
示例二被称为点子大王的何阳,1988年毅然辞去公职,并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着280元辞职金,办起了民营的技术研究所,专门给人咨询,出卖点子。曾为一个厂滞销的卫生筷提出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星期几,顿时使该筷子受到各大宾馆的青睐,何阳也一举成名,获得了40万元的营利提成。
这个材料可以证明以下观点:
1、金有价,知识无价。侧重“他一点子获利40万元”等内容
2、敢于创造,敢于求新,才能出奇制胜。侧重“他让某厂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星期几,使筷子变滞销为受到客户的青睐”等内容
3、年轻人要有大胆地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和自信心。侧重“他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280元辞职金毅然„下海‟”等内容
练习试用以下论据证明“忘记与铭记”、“责任”、“习惯”这三个观点。不少于200字。
一名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做了三件事:
——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 ——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
牵线搭桥
——浅谈议论文写作中论据的“阐释”问题
议论文的写作中,论据的“阐释”,看似件轻松的粗事;实际却是件细腻的精心活计,是件极显写作者功力的非缜密思维不可的精活儿。
论据的“阐释”,就要善于巧妙地对论证过程中所援引的“材料”(论据),处理好引用前的“引渡”、引用中的“角度”、引用后的“析渡”;用个比喻说法,就是要对“论据”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
议论文以理服人,是要“摆事实”“讲道理”的。而“事实”怎么个摆法,是大有讲究的。我们都有体会,一个“事实”并非只能证明一个“观点”;“事实”就像一面多棱镜,你晃动这面“多棱镜”,不同的侧面反射出的光线光亮就不尽相同了,尽管捏在你手中的却始终是那面镜子。明乎此理,我们在议论文中“摆事实”,就要十分重视“叙例”的角度——瞄准论点叙述“例子”;按论证论点的需要来剪裁“例子”,来调整好摆放“例子”的方位角度,确保“例”中含“理”,让读者见“例”而明“理”。所以,议论文中不必用大量的“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的,取胜之道并非在“量”上,而是在“质”上——援引之“例”足以论证你的观点。一般来说,考场作文用上两个“例”便可以了,最好是使用一个“例”,这样就从客观上迫使你非深入细致地研究剖析这个仅有的“例”不可了,就可以强制你不得不切割分解此“例”而加以经济地使用。
关于“叙例”,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千万不要“描述”例子,而要“评述”例子。我们有些人在议论文写作中“叙例”论证,往往津津于描述事实论据,造成在议论文的框架内夹一个记叙描写的“大肚子”,写出篇不议不叙的“四不像”。
以上说的是议论文中摆事实时引例中的“角度”问题,下面说说引例前的“引渡”和引例后的“析渡”问题。我们都明白,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议而叙”。有的时候,你不能硬梆梆地提出一个“论点”,然后摆出一个“事例”论据,就算万事大吉了;因为不管你如何注意“叙例”的角度,“论点”和“论据”之间总会有些“罅隙”。此时,我们就必须做好两者之间的“焊接”工作,即要在“论点”提出后,写上一点“引渡”文字——就像为大桥的“主桥”架设一段“引桥”似的——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事实论据的叙述上去。
有些“例子”,内涵极其丰富,可论证的“论点”特别多。引用这样的“事实论据”,不仅需要引例前的“引渡”,往往还需要引例后的“析渡”——阐释事例中的某一个指向的“理”,将“论据”和“论点”焊接为一个浑然的整体。
这样的“阐释”工作,不仅运用“事例论据”需要,运用“事理论据”同样也需要。一些名言警句、古谚俗语,往往用意象来表达意思的,其内涵也极为丰富,蕴含的道理并不是“唯一”的。此时,你在某篇文章里引用某句名言,你不得不借助于“阐释”,将“引语”的内涵引导到你在此要表达的“论点”上去。
我们平时写作议论文,尽管论点明确,论据也充分,但总感觉隔靴搔痒不尽达意,很有可能你的“阐释”工作没有做好,至少是还没有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