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案例分析:教孩子从小学会宽容
育儿专家提示,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应及时帮助孩子摈弃偏见,学会宽容。
案例:妈妈带着未满4岁的丹丹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当老师安排小朋友以两个人一组完成搭积木的活动时,丹丹拒绝与身边穿着旧衣服的男孩合作,她甚至皱着眉头对妈妈说:“我不跟他一组,我不喜欢他穿的旧衣服。”
丹丹妈妈担心这些话被男孩听到后会影响他的自尊心,急忙把女儿拉出教室,并在走廊里严厉训斥她:“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此时,丹丹只是茫然地看着妈妈不做声。
专家分析:对于丹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表现出如此“无情”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注意到他人身上不同于自己的特性。研究发现,6个月以内的婴儿就能注意到种族和性别上的差异;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对人进行分类,并且能判断出哪一类人更好一些;到了5岁,他们会把一些优良的品德与自己认为好的那类人挂钩;到了8岁时,孩子才会注意到社会对不同人的态度;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就会懂得如何面对社会的偏见,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
由于孩子长大后面对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父母应尽力帮助他们改变偏见,塑造具有宽容性的性格,而最好的时间是在孩子幼年的时期。
以下介绍几种方法,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帮助孩子接受别人身上存在的“不一样”的地方,并正确看待这些差异。
方法1:“柠檬”训练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会给每个孩子发一个柠檬,然后要求孩子们了解它,孩子们可以在地上滚柠檬,也可以品尝或是闻其气味。然后把柠檬集中放在一个篮子里,让孩子们找出自己刚才玩的那个。
虽然有些柠檬脏了,弄瘪了,还有些上面有牙印,孩子们还是会认为自己的那个是最好的。
提示:把柠檬皮剥掉,再让孩子找出自己的那个柠檬,这时孩子便无法辨认了。这个活动能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人的外表存在差异,但内心都是一样的。
方法2:分析特征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与其他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别的小朋友可能比他矮、稍稍有些胖、戴眼镜、不擅长踢足球等,然后将这些特征进行比较。
提示:告诉孩子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征。有些人会因为看到别人与自己的差别就认定别人比自己低一等,但事实并非如此,也不应该这样认为。
方法3:实例讲解
父母可以通过发生在社区中的一件事,或是电影中描述的某个场景作为教育契机,与孩子讨论缺乏宽容行为的危害。
提示:可以在旅游途中,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和展览馆,或是和孩子一起欣赏路边特色建筑的圆角屋顶或彩色玻璃,与各种类型的人建立社会交往。
当孩子遭遇偏见
1、确保孩子的安全不受威胁,并强化孩子的意识,让他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是错误的,会得到纠正;
2、培养孩子对今后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做好心理准备,教他学会一些措辞,例如“以后别这么叫我,这不是我的名字”等。
当孩子中伤别人
1、立即上前制止,告诉孩子,父母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并会严肃地对待这件事
2、帮助孩子分析这种偏见或成见为什么是错误的,并帮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3、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1、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妈妈。孩子最初是从妈妈那里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的。妈妈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就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乐于与人相处。如果孩子不小心犯了诸如打破杯子这样的小错误,不要用惩罚或责备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告诉孩子,其实妈妈有时也会犯这样的无心之错,只要下次小心就可以避免。从原谅孩子的错误开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批评、惩罚以外还有宽容。
2、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就像是下棋的人,一开始想着自己怎样走,不管别人,水平逐渐变高的时候,就会想对方怎样走,自己怎样应对。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要消除这种现象的办法就是“心理换位”。
站在妈妈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和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思考,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所以,教上小学的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理解人人都有缺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学相交,和朋友相处,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不是反社会的。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没有必要事事计较,事事都要求个公平合理。多一次原谅,多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会使自己在个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当然,宽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从,不是人云亦云,这一点是必须向孩子讲清楚的。妈妈必须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朋友的退让,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对坏人和得寸进尺的人是没有必要宽容的。
4、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会到宽容带来的快乐。如称赞别人的缺点、庆贺同伴的成功、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等。这些都能使孩子得到友谊,分享别人的成功,并使自己获得进步。
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妈妈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容忍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故意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向好同伴学习,帮助“差”同伴,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
5、鼓励孩子“纳新”和处变
宽容不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物”和“事”的态度上。父母要引导孩子见识多种新生事物,让孩子喜欢并乐意接受新生事物,承受事物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变化,善知变和应变。允许孩子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孩子一旦习惯于“纳新”和“应变”,他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就具备了宽容之心。
推荐:一些宽容的小故事
宽容的故事一:佛家禅语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像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
宽容的故事二:六尺巷
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确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宽容的故事三:总理轶事
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宽容的故事四:婚姻往事
一位老妈妈在他50周年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我就准备列出丈夫的10条缺点,为了我们婚姻的幸福,我向自己承诺,每当他犯了这10条错误中的任何一项的时候,我都愿意原谅他。”有人问,那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呢?她回答说:“老实告诉你们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地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让我气得直跳脚的时候,我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吧,他犯得我可以原谅的那10条错误当中的一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婚姻的漫漫旅程中,不会总是艳阳高照,鲜花盛开,也同样有夏暑冬寒,风霜雪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如果能像那位老妈妈一样,学会宽容和忍让,你就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你的身边。
在人生中,宽容实在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文章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如何培养孩子宽容的性格
如何培养孩子宽容的性格
案例分析:教孩子从小学会宽容
育儿专家提示,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应及时帮助孩子摈弃偏见,学会宽容。案例:妈妈带着未满4岁的丹丹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当老师安排小朋友以两个人一组完成搭积木的活动时,丹丹拒绝与身边穿着旧衣服的男孩合作,她甚至皱着眉头对妈妈说:“我不跟他一组,我不喜欢他穿的旧衣服。”
丹丹妈妈担心这些话被男孩听到后会影响他的自尊心,急忙把女儿拉出教室,并在走廊里严厉训斥她:“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此时,丹丹只是茫然地看着妈妈不做声。
专家分析:对于丹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表现出如此“无情”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注意到他人身上不同于自己的特性。研究发现,6个月以内的婴儿就能注意到种族和性别上的差异;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对人进行分类,并且能判断出哪一类人更好一些;到了5岁,他们会把一些优良的品德与自己认为好的那类人挂钩;到了8岁时,孩子才会注意到社会对不同人的态度;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就会懂得如何面对社会的偏见,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
由于孩子长大后面对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父母应尽力帮助他们改变偏见,塑造具有宽容性的性格,而最好的时间是在孩子幼年的时期。
帮助孩子训练改变偏见塑造宽容性格
以下介绍几种方法,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帮助孩子接受别人身上存在的“不一样”的地方,并正确看待这些差异。
方法1:“柠檬”训练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会给每个孩子发一个柠檬,然后要求孩子们了解它,孩子们可以在地上滚柠檬,也可以品尝或是闻其气味。然后把柠檬集中放在一个篮子里,让孩子们找出自己刚才玩的那个。
虽然有些柠檬脏了,弄瘪了,还有些上面有牙印,孩子们还是会认为自己的那个是最好的。
提示:把柠檬皮剥掉,再让孩子找出自己的那个柠檬,这时孩子便无法辨认了。这个活动能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人的外表存在差异,但内心都是一样的。
方法2:分析特征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与其他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别的小朋友可能比他矮、稍稍有些胖、戴眼镜、不擅长踢足球等,然后将这些特征进行比较。
提示:告诉孩子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征。有些人会因为看到别人与自己的差别就认定别人比自己低一等,但事实并非如此,也不应该这样认为。方法3:实例讲解
父母可以通过发生在社区中的一件事,或是电影中描述的某个场景作为教育契机,与孩子讨论缺乏宽容行为的危害。
提示:可以在旅游途中,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和展览馆,或是和孩子一起欣赏路边特色建筑的圆角屋顶或彩色玻璃,与各种类型的人建立社会交往。
当孩子遭遇偏见
1、确保孩子的安全不受威胁,并强化孩子的意识,让他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是错误的,会得到纠正;
2、培养孩子对今后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做好心理准备,教他学会一些措辞,例如“以后别这么叫我,这不是我的名字”等。
当孩子中伤别人
1、立即上前制止,告诉孩子,父母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并会严肃地对待这件事;
2、帮助孩子分析这种偏见或成见为什么是错误的,并帮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3、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1、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妈妈。孩子最初是从妈妈那里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的。妈妈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就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乐于与人相处。如果孩子不小心犯了诸如打破杯子这样的小错误,不要用惩罚或责备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告诉孩子,其实妈妈有时也会犯这样的无心之错,只要下次小心就可以避免。从原谅孩子的错误开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批评、惩罚以外还有宽容。
2、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就像是下棋的人,一开始想着自己怎样走,不管别人,水平逐渐变高的时候,就会想对方怎样走,自己怎样应对。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要消除这种现象的办法就是“心理换位”。
站在妈妈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和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思考,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所以,教上小学的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理解人人都有缺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学相交,和朋友相处,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不是反社会的。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没有必要事事计较,事事都要求个公平合理。多一次原谅,多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会使自己在个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当然,宽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从,不是人云亦云,这一点是必须向孩子讲清楚的。妈妈必须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朋友的退让,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对坏人和得寸进尺的人是没有必要宽容的。
4、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会到宽容带来的快乐。如称赞别人的缺点、庆贺同伴的成功、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等。这些都能使孩子得到友谊,分享别人的成功,并使自己获得进步。
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妈妈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容忍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故意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向好同伴学习,帮助“差”同伴,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
5、鼓励孩子“纳新”和处变
宽容不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物”和“事”的态度上。父母要引导孩子见识多种新生事物,让孩子喜欢并乐意接受新生事物,承受事物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变化,善知变和应变。允许孩子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孩子一旦习惯于“纳新”和“应变”,他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就具备了宽容之心。
第三篇:如何培养孩子宽容大度的品格
如何培养孩子宽容大度的品格
高曹楚凡家长
如何培养孩子宽容大度的品格
案例:小雅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虽然刚上二年级,但已经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伙伴,父母的贴心人了。一天,小雅回到家闷闷不乐,晚饭也吃得很少。妈妈发现她不对劲,就在小雅睡觉前坐到了她的床边,“我的小乐天派,今天怎么了?”“没事!”“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分给我一半,你的不舒服就会少一些。”小雅听了妈妈的话,一下子扑到妈妈怀里,痛哭起来。等小雅情绪稳定了一些,才将心中的不快一一道出。原来,今天自习课上写作业时,小雅不小心碰了同桌小宇一下,小宇的作业本被划出了一个破洞。小宇平时就是个比较顽劣的男孩,遇此情况,回手撞了小雅一下。力度很大,撞得小雅肚子直疼。小雅的眼圈立刻红了,可小宇还不依不饶:“你先撞我的,活该!”听了这话,再想想自己以前帮小宇补课、讲题、借给他学习材料等种种对他的帮助,小雅的眼泪立刻流了下来。为什么自己对小宇这么好,可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呢?小雅想不明白,觉得自己很委屈:“妈妈,我不是故意撞他的,我也准备立刻跟他说对不起,可他„„”小雅哽咽着。是呀,现在的孩子怎么都沾不得,碰不得呢。妈妈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案例分析:通过小雅的叙述,可以了解到,小宇这个孩子将自己看得非常重要,不能容忍自己受到丝毫“委屈”,即使是别人的无心之过也不能容忍。反观小雅,对伙伴友好、大度,虽然觉得自己很委屈,但并没有什么过激的行为,能控制好自己的举止。发生在这两个孩子身上的事,涉及到一个核心的人格特征--宽容。所谓宽容,《辞海》将之界定为“宽恕,能容人”。《现代汉语词典》将之解释为“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学者杨四耕在《论教育宽容的本质、意义及实现策略》中则认为:“所谓宽容,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对待异己的观念和信仰持公正、理智的态度,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容许别人自由地行动和独立思想。”权威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宽容(来源于拉丁文tolerate):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宽容人格的缺失。而造成这样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身为独生子女带有一些“独”特性格由于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在孩子的成长中,没有同龄人的陪伴,所以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比较孤独,于是也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他们总感觉自己是对的,不会与他人合作、分享,没有体验过与同伴一同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情斤斤计较,生怕“吃亏”,总是为自己争取更多、更大的利益,且不满足。
2.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孩子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懂得保护自己不受到外界的伤害。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分清哪些“碰撞”是有意的,哪些“碰撞”是无意的;哪些“伤害”是可以一笑了之的,哪些“伤害”是需要追究的。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因此,他们把一些触及到自身利益的刺激都当成是要反抗的,于是就有了“沾不得,碰不得”的现象。3.家庭教育中溺爱过多,甚至灌输了不正确的道德思想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更多的长辈把爱和期待都放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爱应该是合理的,适时的,但汇聚得太多,也有可能演变成无原则的,有害的。有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小社会”里会吃亏,就给孩子不断灌输“他打你,你就打他”等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使孩子的大脑里边装着一些混乱的价值观念。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那种正确价值观的熏陶,走入学校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孩子一直生活在爱的环境中,但有些孩子情感非常冷漠,自己从不付出,对别人爱的需求却非常贪婪。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觉得自己满足就可以了,甚至进入学校后他的思维还停滞在那种感觉里。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
4.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并未重视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已经波及到了孩子。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具竞争力,把全部目光都集中在孩子的各种学习成绩上,至于人格、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就得过且过。于是就造就了学习上是巨人,但道德品质上是矮子的一类孩子。这类孩子不具备健全的人格,在社会生活中与人交往不顺,不受同伴欢迎,自己虽感郁闷烦恼但找不到解决的途径。
指导建议: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老师面对众多的孩子,做了大量的沟通、疏导工作。而家长在家也应该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帮助学生培养宽容、大度的健康人格。
1.多用讲故事、读书等形式,借助他人的实例来教育孩子懂得宽容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宽容的实例。中国古代的“廉颇负荆请罪”、“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董笃行仁义胡同”等,外国“林肯总统将敌人变成朋友”这一个个名人的故事都是我们教育孩子的鲜活事例。许多教孩子做人做事的图书中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也是孩子们学习的好材料。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睡前几分钟,送孩子上学或接孩子放学的点滴时间,给孩子讲一讲,或者给孩子推荐一些此类书籍,让孩子读一读。讲、读过后,别忘了与孩子交流一下,引导孩子说一说故事中的道理,让他们的头脑中更清晰地认识到宽容的重要。
2.有意识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换位思考,正确看待自己所受的“委屈”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够宽容的人和事。正如小雅那样,觉得自己委屈。此时,家长要注意倾听,让孩子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然后因势利导,与孩子融洽沟通。家长首先要表达出自己很理解孩子,知道孩子受了“委屈”自己心里也不舒服,以获得孩子的信任。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个“委屈”。此时,家长可以说“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帮助孩子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孩子有了换位思考的体验,自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对方的言行了。此时,家长还应该进一步引导让孩子明白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不够周全的,帮助孩子巩固正确的思想认识,学会理解他人。
3.家长努力做到宽容孩子,让孩子学着宽容他人在某些传统观念中,家长总是高高地凌驾于孩子之上,要求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不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对孩子苛刻,不宽容。伟大的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儿童是有巨大潜能、有独一无二个性的人。正因为是孩子,有时才会表现出某种不成熟的想法或做法,家长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有些孩子由于年幼无知说了错话或做了错事,他们自己可能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也不知为什么错了。此时家长的暴风骤雨甚至是拳脚相加,不但不能使孩子得到改正,留下的很可能只是不解与怨恨。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孩子宽容一些,耐心地开导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提高他们的认识,让他们逐步感知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并为他们营造改正错误的环境和时机。尤其在教育之后,千万不能忘了鼓励,不能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绝不可事无巨细,唠唠叨叨,弄得孩子惶惶不可终日。家长的这种做法,可以不断纠正孩子身上的错误,同时也在教给孩子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即用宽容的心对待自己的同学、朋友,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
4.家长的模范作用不容忽视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处事态度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在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作为父母,我们的言行影响着他们的未来。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家长的示范作用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中家长应本着生活无小事,处处在教育的原则。例如,家长在工作中与同事发生了小矛盾,注意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对他人的抱怨,如果是父母两人在谈论这一话题,孩子的耳朵里也会飘进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头脑中还是会留下灰色的印记。家长在孩子面前应该是乐观的、正派的、大度的、豁达的,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起“阳光”的形象,而孩子也必将会在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成长为一位“阳光”少年。
高曹楚凡家长
第四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中心小学 刘宇慧
我从刊物上看到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爷爷带着他的孙子在森林里行走,他们渴极了,一条汩汩歌唱的小溪挡在前面,老爷爷和孙子喝了个够。然后,老爷爷从包里拿出一个工具,从小溪里挖出几勺淤泥扔在一旁,并且说:“谢谢你呀,小溪流。”
小孙子看到这一幕之后笑了,他问:“爷爷,为什么要对小溪说谢谢呢?它根本就听不见您的话。”
老爷爷摸摸小孙子的头,说:“小溪什么也听不见,假如是狼喝了水,他可能不懂感谢,但我们是人!孩子,你知道为什么要说‘谢谢’吗?因为这个词能使人变得高尚。”
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他的每一届学生都要讲的故事。文中的老爷爷,无疑是个智者,他没有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去打动孩子,将感恩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充盈感激的心田,必将利于感恩的种子萌生长大。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1.言传身教,让孩子识恩。
生活中,我们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向老师问好,老师应该积极回应:“ 谢谢!你的问候让我很高兴。” 当
孩子为你捡起掉在地上的笔,或给你端来一杯水,你一句“谢谢你,你真能干!” 会让孩子感动不已。当孩子受到别人的帮助时,老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我们还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孩子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所熟悉的一则公益广告,其中有这样两个画面:一个镜头是女儿每晚都把热乎乎的洗脚水端到妈妈的房间,为妈妈洗脚;另一个镜头是一直都在旁边观察的儿子,颤悠悠地端着洗脚水,来给他的妈妈洗脚,画面感人至深。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激发和呵护孩子的感恩之心。
2.时时事事,教孩子知恩。
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首要的是让孩子知恩,老师和家长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让孩子知道,对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对照顾自己的亲人,对帮助自己的同伴,对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对做出可口饭菜的厨师阿姨,甚至一棵树、一朵花、一棵小草,都对自己有恩。只有时时事事提示孩子,才能给予孩子熏陶。
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每天怀有感恩地
说“谢谢”,不仅仅使自己有积极的想法,也会使别人感到快乐。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而当别人帮助自己时,以真诚的微笑说一声 thank you。这些小小的细节都是一颗感恩的心。3.体验教育,助孩子体恩。
感恩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心境。老师和家长要运用体验的方法,让孩子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为他人着想。培养孩子互助、分享、谦让和感恩的行为。例如,要让孩子体贴、关心、孝敬父母,可通过“ 护蛋行动 ” 等感恩主题教育来进行,让孩子从 “ 护蛋 ” 的不容易和辛苦中体验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体验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再如,当孩子撕坏图书、捏死小蚂蚁时;当他们摘树叶、践踏小草时,可以启发孩子想想自己被别人踩了是什么感觉,被别人打了又是什么感觉,让他们从中知道,对比自己弱小的生命应给予帮助,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4.节日活动,引孩子感恩。
虽说大恩不言谢,但感恩一定不要仅发于心而止于口。对自己需要感谢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说出来,把感恩之情表达出来。要让孩子以行动回报父母、老师、同学以及亲人的恩情,让他们在一些特殊节日活动中知恩、感恩、报恩。比如“ 三八 ”妇女节时,我引导孩子给奶奶、外婆、妈妈送上一句祝福;父亲节时给爸爸送上一张自己亲手做的感恩卡;重阳节时给爷爷奶奶唱一首感恩的歌;教师节时为教师做一件小事等,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要让孩子知道,别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也不要忘了感恩。
5.家校共育,导孩子报恩。
感恩教育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要想对孩子实施更有效的感恩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栏、家长反馈表、评价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感恩教育中,家校共育,让孩子懂得对家长、对学校、对老师、对社会的感恩和回报。
当我们带着一颗知足而感恩的心做这一切,便会发现,爱是如此的简单容易——就像老爷爷从小溪里挖出几勺淤泥,感谢小溪流一样。我们只有懂得感谢,才会懂得爱和回报。我们感谢被爱,才会去爱人;我们感谢他人的给予,自己才会付出更多。关爱别人、为别人付出,是高尚的表现。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培其心”,只有让孩子们学会感动,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感悟自己的行为,才能让这个世界多一些爱。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其化作行动,实践于生活中,并因感恩而感到快乐。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及满足。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才会和谐,才会亲切。正如老爷爷所言,“感谢”这个词能使人变得高尚,能让人的生命变得无限精彩。
让我们深深俯首感谢,感谢成长岁月中的所有点点滴滴,让所有的点点滴滴化为爱的音符,在我们的心间低低吟唱,永不停息。
第五篇:怎样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怎样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心理咨询师您好!我的孩子上初二,对我特别逆反,不断地报怨我们家长对他不好,对我们的行为和做法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于直接顶撞和拳脚攻击!看到其他孩子和父母关系那么融洽,挽着手和父母逛街,我很难受,我的半辈子辛苦换来的却是这种结果,不知道是我错了还是孩子有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感恩的心”?谢谢!
心理咨询师刘建伟:首先很理解作为母亲你现在的感受,我们现在的孩子因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对他们倍爱有加,导致溺爱,所以产生了自我意识过强,自制能力很差,社会适应能力很弱的心理特点,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连自己父母的工作单位在哪都不知道。在孩子的心中,家长做到一切都是应该的,付出的再多也是欠缺的,不只是你有这样的伤心,我们12355接到的热线里面,许多家长都有类似体会,在此我不过多分析其中原因,给家长提供几种做法以供参考:
1、身教胜于言教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更何况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首先要示范出感恩的生活来。记得要经常向孩子说“谢谢你”。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用感谢来满足别人的人性需求,不但简单又有报酬。学习感谢是迈向自我实现重要的一大步,也是我们教育孩子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
2、化态度为行动
一个小举动,像是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像是一封贺卡永远是受欢迎的。当一个孩子在家帮忙把碗盘放好,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家庭与食物的感恩。当一个学生帮助老师提录音机,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中国早有名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形式就会到感悟。
3、加强社会实践
让孩子经常注意和体会社会上还有一些没房屋住的家庭,父母丧失劳动力的,或是那些本身残疾的,还有在街上乞讨的。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对自己舒适的生活又会是另一种体会吧。忆苦思甜,社会实践可以让孩子从中体会到家长的艰辛,感恩之心自然会循序渐进的得到培养。
本栏特邀心理专家刘建伟: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宝鸡新青年教育中心校长,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宝鸡辅导站站长、共青团宝鸡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台长、宝鸡市总工会职工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1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