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鲁迅-详细解析

时间:2019-05-14 12:4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祝福-鲁迅-详细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祝福-鲁迅-详细解析》。

第一篇:祝福-鲁迅-详细解析

祝福

3、文体知识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请你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说说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布局有什么作用?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作用:

1、设置悬念

2、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的主题。活动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谈谈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所以说她最好的女人。(2)但是,我们又说她是一个最苦的女人。肖像描写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行动描写• 找行动 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着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轻视祥林嫂,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他冷酷地打击失子的祥林嫂,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他无情地摧残祥林嫂,祝福时不让她沾手,死后还骂她是“谬种”。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为什么要描写四叔的书房?

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3、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柳妈和鲁迅的许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样,他们既是那个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被损害者,又不自觉地成了畸形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另一种角度来讲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4.“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无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与无能。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小说中除了祥林嫂这个主人公之外,还涉及到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何理解这些人,也可以说是本文的一个关键所在。应该清楚的是,文章中的祥林嫂只是社会底层受封建礼教毒害的一个典型人物,她的麻木绝不是个性的,而是具有共性的,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种毒害是根深蒂固的。像文章中的“短工”、“柳妈”、“听故事的人”、“庙祝”、“贺老六”,甚至还有“卫老婆子”等人,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都和祥林嫂一样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有些人甚至已经成为了封建礼教的帮凶(如卫老婆子)。如果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毒害的一个典型人物的话,那么,作品中的其他小人物则是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具有普遍性的个体,只不过,这种毒害在祥林嫂的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罢了。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5、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

开篇简洁地勾画出“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新年气象,为小说情节开展勾画背景和渲染气氛。

下文描述祝福的礼仪和福礼,又描写了年底常有的大雪天气,忙碌的新年沉寂的雪夜,互相映衬,为下文抒发悲愤的感情渲染了气氛。

在柳妈恫吓祥林嫂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起了点明时节,并和全文中的写景相呼应相协调的作用。

结尾一段,“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写出祝福时刻繁乱喧闹的景象,扣紧题目,并为最后抒情渲染了气氛。

6、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7、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通过对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旧中国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祥林嫂的反抗性格该怎样理解? 祥林嫂有一定的反抗性,改嫁时的“吵闹”,为改变处境捐门槛等等。但她的反抗是自发的,带有封建礼教的痕迹。她反抗的是不公正的命运。但命运又是社会造成的。小说以祥林嫂的悲剧揭示出吃人的本质。

3、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作品集中体现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祥林嫂进行摧残的四条枷锁:政权(以鲁四老爷为代表对祥林嫂的歧视和压迫)、族权(贺老六和阿毛死后,大伯来收屋)、神权(迷信思想——捐门槛)、夫权(婆婆有支配她人身自由的权力)。5.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我“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怎样理解?“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是“我”的愤激之辞,“我”同情祥林嫂的不幸,憎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但又无能为力,是一个软弱的知识分子的形象。6.祥林嫂去土地庙求捐门槛,写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用的是什么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用的是反衬手法,写庙祝执意不允许,来突出祥林嫂捐门槛的“自觉性”,从而反映她受毒害之深,控诉封建道德对人的戕害。

7.丧夫失子,祥林嫂经受过多次打击,但精神被彻底打垮的却是这一次的祭祀活动。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丧夫失子以后,她仍顽强求生,说明她精神并未完全垮掉。捐了门槛以后,满以为可以赎清自己的罪过,获得做“人”的资格,但四婶一句“祥林嫂,你放着”似乎宣判了自己的“死刑”

第二篇:祝福_鲁迅_详细解析

祝福

3、文体知识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请你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说说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布局有什么作用?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作用:

1、设置悬念

2、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的主题。活动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谈谈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所以说她最好的女人。(2)但是,我们又说她是一个最苦的女人。肖像描写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行动描写• 找行动 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着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轻视祥林嫂,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他冷酷地打击失子的祥林嫂,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他无情地摧残祥林嫂,祝福时不让她沾手,死后还骂她是“谬种”。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为什么要描写四叔的书房?

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3、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柳妈和鲁迅的许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样,他们既是那个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被损害者,又不自觉地成了畸形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另一种角度来讲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4.“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无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与无能。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小说中除了祥林嫂这个主人公之外,还涉及到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何理解这些人,也可以说是本文的一个关键所在。应该清楚的是,文章中的祥林嫂只是社会底层受封建礼教毒害的一个典型人物,她的麻木绝不是个性的,而是具有共性的,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种毒害是根深蒂固的。像文章中的“短工”、“柳妈”、“听故事的人”、“庙祝”、“贺老六”,甚至还有“卫老婆子”等人,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都和祥林嫂一样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有些人甚至已经成为了封建礼教的帮凶(如卫老婆子)。如果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毒害的一个典型人物的话,那么,作品中的其他小人物则是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具有普遍性的个体,只不过,这种毒害在祥林嫂的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罢了。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5、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

开篇简洁地勾画出“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新年气象,为小说情节开展勾画背景和渲染气氛。

下文描述祝福的礼仪和福礼,又描写了年底常有的大雪天气,忙碌的新年沉寂的雪夜,互相映衬,为下文抒发悲愤的感情渲染了气氛。

在柳妈恫吓祥林嫂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起了点明时节,并和全文中的写景相呼应相协调的作用。

结尾一段,“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写出祝福时刻繁乱喧闹的景象,扣紧题目,并为最后抒情渲染了气氛。

6、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7、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通过对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旧中国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祥林嫂的反抗性格该怎样理解? 祥林嫂有一定的反抗性,改嫁时的“吵闹”,为改变处境捐门槛等等。但她的反抗是自发的,带有封建礼教的痕迹。她反抗的是不公正的命运。但命运又是社会造成的。小说以祥林嫂的悲剧揭示出吃人的本质。

3、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作品集中体现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祥林嫂进行摧残的四条枷锁:政权(以鲁四老爷为代表对祥林嫂的歧视和压迫)、族权(贺老六和阿毛死后,大伯来收屋)、神权(迷信思想——捐门槛)、夫权(婆婆有支配她人身自由的权力)。4.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B)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关键是对“即使”的理解,“即使”是“就使得”的意思,不是假设连词的“即使”)5.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我“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怎样理解?“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是“我”的愤激之辞,“我”同情祥林嫂的不幸,憎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但又无能为力,是一个软弱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6.祥林嫂去土地庙求捐门槛,写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用的是什么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用的是反衬手法,写庙祝执意不允许,来突出祥林嫂捐门槛的“自觉性”,从而反映她受毒害之深,控诉封建道德对人的戕害。

7.丧夫失子,祥林嫂经受过多次打击,但精神被彻底打垮的却是这一次的祭祀活动。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丧夫失子以后,她仍顽强求生,说明她精神并未完全垮掉。捐了门槛以后,满以为可以赎清自己的罪过,获得做“人”的资格,但四婶一句“祥林嫂,你放着”似乎宣判了自己的“死刑”

基础知识题

1.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组是()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③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十多岁的能打柴的小叔子。

④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祝福》中“我”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作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B.“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鲁迅的化身,他不满现实,但彷徨无奈。

D.“我”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他同情劳动人民,但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荷戟独彷徨”。

3.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A.山里人如此野蛮无礼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劫人,着实令人可恶;但是山里人缺少教化,无礼也是可以原谅的。

B.祥林嫂被婆家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劫回,是因为她自己做事不周,反而累及鲁府的家声,令人可恶;但事已至此,无可挽回,也只好由它去了。

C.卫老婆子是祥林嫂的荐主,又伙同其婆家劫走她,着实令人可恶;然而这是祥林嫂婆家的主意,并非卫老婆子的本意,因而也可以宽恕。

D.祥林嫂的婆婆竟敢串通卫老婆子,大天白日公开抢劫鲁府的佣人,实在有损鲁家的尊严和声誉,着实可恶;可她们的作为又是族权范围之内的事,难以公弃斥责。

4.对祥林嫂向“我”打听灵魂的有无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祥林嫂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精神麻木,灵魂有无都无所谓,只想弄个明白。

B.祥林嫂希望有灵魂,能和自己的儿子阿毛相见,慰藉自己孤独的心。

C.祥林嫂怕有灵魂,害怕死后在地狱被锯开来。

D.祥林嫂既希望有灵魂,又希望没有灵魂,心情十分矛盾。

5.“画眼睛”是小说《祝福》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其作用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时是“顺着眼”,侧重表现她安分耐劳的特点。

B.写祥林嫂再到鲁镇时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则是她人生路上遭受重大打击、内心痛苦而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C.写“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只见她“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的迫害、打击下精神已经麻木。及至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希望的结果。

D.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详细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6.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一再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并且小说取名为“祝福”,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始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承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B.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主要是表现鲁四老爷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突现这个封建卫道土的淫威;同时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C.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至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

D.小说结尾再次写到“祝福”,与篇首呼应,以喜写悲,既反衬祥林嫂惨死的悲凉,又突出清王朝严酷的阶级对立的现实,深化了对封建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7.丁玲同志在评价祥林嫂之死时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痛苦。”“同情她的人”主要是谁?为什么说同情她的人也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一样使她精神痛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下列词语分别指代哪类人?

①玩物②活得有趣的人③无聊生者④厌见者

2.开头和结尾都提到“萧瑟的雪花”,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B.表现屋内的静,衬托“我”的无聊,引出联想

C.以有声衬托无声,表现冷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D.突出雪下得很大

3.对文中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祥林嫂活着无依无靠,受穷受苦,死了倒是一种解脱,表现了“我”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无可奈何的内疚之情。

B.这是反语,表达了“我”对鲁镇阔人、麻木的人们的愤恨和对祥林嫂的同情。

C.这是“我”的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句中的“无聊”一词与“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中的“无聊”的意思完全相同。

4.本节文字采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基础知识题

1.B 2..D

3.B

4.A(祥林嫂对灵魂有无想得很多,并非无所谓)

5.D(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详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悲惨,但不能说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6.D(当时已经是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已经被推翻)

7.“同情她的人”主要是柳妈,柳妈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主观上是为了帮助祥林嫂赎罪,帮她跳出苦海,但由于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至深,相信地狱之类的邪说以及“撞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教条,使她成了封建迷信思想与封建礼教的传播者,她的指点,在客观上给祥林嫂造成了难以支撑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阅读测试题

1.①③代指祥林嫂这类人

②④代指鲁四老爷这类人

2.D

3.AD

4.描写议论

第三篇:祝福_鲁迅 详细解析

祝福

鲁迅

1、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钝响()牲醴()寒暄()瓦楞()朱拓().....

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蹒跚().......

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

形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嚎().....

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

敛()讪讪()怔怔()咀嚼()赏鉴()........

渣滓()瞥()拗不过()蹙缩()诡秘()......

门槛()窈陷()惴惴()歆享().....

3、文体知识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请你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说说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布局有什么作用?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作用:

1、设置悬念

2、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的主题。活动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谈谈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所以说她最好的女人。

(2)但是,我们又说她是一个最苦的女人。

肖像描写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行动描写• 找行动 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着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轻视祥林嫂,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他冷酷地打击失子的祥林嫂,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他无情地摧残祥林嫂,祝福时不让她沾手,死后还骂她是“谬种”。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为什么要描写四叔的书房?

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3、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

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柳妈和鲁迅的许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样,他们既是那个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被损害者,又不自觉地成了畸形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另一种角度来讲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4.“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无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与无能。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小说中除了祥林嫂这个主人公之外,还涉及到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何理解这些人,也可以说是本文的一个关键所在。应该清楚的是,文章中的祥林嫂只是社会底层受封建礼教毒害的一个典型人物,她的麻木绝不是个性的,而是具有共性的,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种毒害是根深蒂固的。像文章中的“短工”、“柳妈”、“听故事的人”、“庙祝”、“贺老六”,甚至还有“卫老婆子”等人,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都和祥林嫂一样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有些人甚至已经成为了封建礼教的帮凶(如卫老婆子)。如果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毒害的一个典型人物的话,那么,作品中的其他小人物则是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具有普遍性的个体,只不过,这种毒害在祥林嫂的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罢了。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5、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

开篇简洁地勾画出“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新年气象,为小说情节开展勾画背景和渲染气氛。

下文描述祝福的礼仪和福礼,又描写了年底常有的大雪天气,忙碌的新年沉寂的雪夜,互相映衬,为下文抒发悲愤的感情渲染了气氛。

在柳妈恫吓祥林嫂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起了点明时节,并和全文中的写景相呼应相协调的作用。

结尾一段,“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写出祝福时刻繁乱喧闹的景象,扣紧题目,并为最后抒情渲染了气氛。

6、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7、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通过对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旧中国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祥林嫂的反抗性格该怎样理解?

祥林嫂有一定的反抗性,改嫁时的“吵闹”,为改变处境捐门槛等等。但她的反抗是自发的,带有封建礼教的痕迹。她反抗的是不公正的命运。但命运又是社会造成的。小说以祥林嫂的悲剧揭示出吃人的本质。

3、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作品集中体现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祥林嫂进行摧残的四条枷锁:政权(以鲁四老爷为代表对祥林嫂的歧视和压迫)、族权(贺老六和阿毛死后,大伯来收屋)、神权(迷信思想——捐门槛)、夫权(婆婆有支配她人身自由的权力)。

【检测反馈】

阅读欣赏

(一)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4.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B)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关键是对“即使”的理解,“即使”是“就使得”的意思,不是假设连词的“即使”)

5.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我“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怎样理解?“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是“我”的愤激之辞,“我”同情祥林嫂的不幸,憎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但又无能为力,是一个软弱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6.祥林嫂去土地庙求捐门槛,写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用的是什么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用的是反衬手法,写庙祝执意不允许,来突出祥林嫂捐门槛的“自觉性”,从而反映她受毒害之深,控诉封建道德对人的戕害。

7.丧夫失子,祥林嫂经受过多次打击,但精神被彻底打垮的却是这一次的祭祀活动。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丧夫失子以后,她仍顽强求生,说明她精神并未完全垮掉。捐了门槛以后,满以为可以赎清自己的罪过,获得做“人”的资格,但四婶一句“祥林嫂,你放着”似乎宣判了自己的“死刑”

第四篇:祝福鲁迅

祝福鲁迅

《祝福》简介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chuǎn),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第五篇:鲁迅自嘲解析

鲁迅《自嘲》解析

运交华盖欲何求②,未敢翻身已碰头。优

破帽遮颜过闹市,优漏船载洒泛中流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优俯首甘为孺子牛④。

躲进小楼成一统⑤,管他冬夏与春秋⑥。

注释:

①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

„运交华盖欲何求……。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凄成一律以请‟云云。”按,十月五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其兄郁华,请鲁迅作陪。闲人,(《三闲集·序言》里说:“我将编《中国小说史略》时所集的材料,印为《小说旧闻钞》,以省青年的检查之力,而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所以把杂文集名为《三闲集》,又自称“闲人”。打油是自己谦称是打油诗。偷得半联,有三种说法:

一、郭沫若同志认为即借用钱季重的“饭饱甘为孺子牛”,不是半联而是半句,见注④。

二、借用南社诗人完姚鹓雏(锡钩)的诗句“旧帽遮颜过闹市。”

三、熊融同志提供,那天鲁迅赴宴,郁达夫开玩笑道:“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回答他。达夫打趣道:

“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

汉有脱?”鲁迅说:“嗳,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所谓偷得半联就指第一句(《<偷得半联>别解》,《人民日报》1962年2月22日)。按,一说是借半句而非半联;二说,检《南社诗集》没有找到这句诗;三说较合。日记所载诗中“破”作“旧”,“漏”作“破”。后来鲁迅为日本杉本勇乘写扇面时也曾与这首诗,诗中„对”作“看”。

华盖:鲁迅《华盖集·题记》:“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华盖,象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这是指黄帝仿云气作的车盖。

③ 漏船句:《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晋书·毕卓传》中毕卓说:“得酒满数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孺子牛:郭沫若同志在《孺子牛的质变》里,提到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指出“但这一典故,一落到鲁迅的手里,却完全变了质。在这里,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1962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齐景公爱他的孩子,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孩子骑着。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

⑤ 成一统:这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⑥ 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面的气候有怎样变化。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比做交华盖运,比做“未敢翻身已碰头”。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容颜。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毛主席对这种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是写实,但又不限于写实。当时反动派丢掉东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政府躲避敌人威

胁.迁都洛阳,一直到这年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迁回,所以讽刺它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里。

这首诗,“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这同《无题》“一枝清采采湘灵”里的“无奈终输萧艾密”一样,“萧艾密”指敌的众多,跟“千夫”的指敌人的多一致。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主席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是极正确的。

关于《自嘲》,在解释上还有一些分歧,可以讨论一下。

对题目《自嘲》的解释:一是说:“至于鲁迅所题„自嘲‟二字,只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既然无需自嘲,那末为什么要“自嘲”?说曲笔是不是说没有“自嘲”的意味?问题还不清楚。二是说:“本诗名为自嘲,实则是对敌人的讽嘲。”那末是嘲敌而不是自嘲。要是真的没有自嘲,那何必题《自嘲》呢?

三、“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的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戏嘲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己的种种迫害。”“它是自嘲,每句诗戏嘲的对象,始终都是自己。”戏嘲自己就是戏嘲敌人吗?每句诗都是戏嘲自己,难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两句,也是戏嘲自己吗?

那末“自嘲”应该怎样解释呢?“自嘲”这样的题目是有它的来源的。《文选》里有一类叫“设论”,收了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这三篇题目里就有嘲和戏,第一篇《答客难》就是解嘲。这三篇都是解释客人的嘲笑自己,不是“自嘲”,同“自嘲”不同。但《汉书·东方朔传》里说:“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谕。”是东方朔假设一位客人来嘲自己,并不是真有客人在嘲戏自己,还是自己在嘲戏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直到韩愈的《进学解》都一样,都是自己假设一个人来嘲自己,实际上是自己嘲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所以《文选》上称东方朔等三篇为“设论”,说明这位嘲自己的客人是作者假设的,即作者的自嘲。这类文章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嘲己,一部分是解答,实际上是自嘲自解,不过形式上作客嘲自解而己。

鲁迅的《自嘲》就是从这种“解嘲”的文章中变化来的,去掉它的形式上的客嘲自解,采取它实际上的自嘲自解,而称为“自嘲”。过去的“解嘲”,实际上分自嘲自解两部分,鲁迅的“自嘲”也分自嘲自解两部分。过去的“解嘲”,先假设客人向自己提出问题嘲戏自己,鲁迅的《自嘲》也先提出问题来嘲戏自己,如“运交华盖欲何求”,实际是提问句,交了华盖运还要求得什么呢?过去“解嘲”的文章都有嘲戏自己的话,象东方朔说的“唇腐齿落”,扬雄说的“官之拓落”,班固说的“纡体衡门”,韩愈说的“跋前止疐后,动辄得咎”,“头童齿豁,竞死何裨”。鲁迅也有类似的“自嘲”,如“未敢翻身已碰头”,跟“纡体衡门”的怕碰头,和“跋前疐后,动辄得咎”相近;“破帽遮颜”写自己的形容,同“唇腐齿落”、“头童齿豁”写自己形容的也属一类。这是写自嘲的部分。

过去的“解嘲”写到“解嘲”这部分往往自占身分,如东方朔说的“计同范蠡,忠合子胥”,扬雄说的“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凰”,自比风凰,班固说的“和氏之壁”,“旷千载而流光也”。鲁迅也有解嘲的话,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的深刻的意义,已经由毛主席阐发无余,自然远远超越前人。因此《自嘲》有自嘲的部分,并不象上面引的解释认为“自嘲”是曲笔,是“对敌人的讽嘲”。说自己交华盖运,未敢翻身,破帽遮颜,怎么是“曲笔”,怎么是嘲讽敌人呢?难道说交华盖运就不是交华盖运吗?说交华盖运又怎么嘲讽敌人呢?《自嘲》又有自解部分,也不是每句都是自嘲。

当然,鲁迅的《自嘲》同前人的“解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不同。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分,主要是自我解嘲,对自己的不平不敢触及封建统治者,还有美化封建统治者的作用。鲁迅的《自嘲》,是革命的诗篇,是敢于刺向国民党反动派,是表明了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那末用前人的“解嘲”来比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正说明鲁迅在创作上的发展,正象鲁迅的《我的失恋》有所继承而又有发展那样。指出这点,有利于我们对《自嘲》这个题目的理解,使它更符合于诗的实际。

其次是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解释。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再看前人写的“解嘲”,在后一部分是怎么说的。东方朔说的是“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扬雄说的是“惟寂惟寞,守德之宅”;班固说的是“慎修所志,守尔天符”。都是讲自己安于寂寞,有以自守,不是讽刺别人的。一说讽刺不过问政治的人,是不恰当的。要讽刺的主要是敌人,对不过问政治的人是教育问题,不是讽刺他们。鲁迅讲的“躲进小楼”同前人的“廓然独居”,安于寂寞,在形式上也有相近处,当然两者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退守,后者是战斗。

“躲进小楼”怎么战斗呢?是不是以小楼为壕堑作壕堑战呢?我们只知道当敌人攻进城市作街道战时,才躲在小楼里,以小楼为掩蔽袭击敌人。鲁迅反文化“围剿”而战,怎么以小楼作壕堑呢?反文化“围剿”而战,一定要利用报刊作为战斗阵地,向敌人进攻,离开了报刊这个战斗阵地,即使躲进小楼,又怎么去攻击敌人呢?鲁迅的壕堑战,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笔名.来迷惑敌人,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巧妙的艺术手法来蒙蔽敌人的眼睛,是这样来掩蔽自已,进攻敌人,而不是“躲进小楼”来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三说恐怕不符合实际。四说认为“躲进小楼”是坚守阵地,“成一统”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但原句是说“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即躲在小楼里成为一统天下,并不是以小楼为据点,再同革命根据地联系起来,才成为一统天下的。正因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才和“管他冬夏与春秋”相应,外界的政治气候不论怎样,管他呢!即不管的意思。倘以小楼为据点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那就得密切注意外界的政治气候,怎么可以不管呢?所以四说不免求之过深。

那末这两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下载祝福-鲁迅-详细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祝福-鲁迅-详细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祝福》(精选5篇)

    吃人的社会,女性的墓碑 浅谈鲁迅小说《祝福》的思想意蕴 【内容摘要】鲁迅——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面对着“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①”他只是一往无前的用血......

    鲁迅祝福读后感(通用)[大全]

    鲁迅祝福读后感(通用9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祝福......

    鲁迅 祝福 教案

    祝福鲁迅 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思想上:了解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 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故乡鲁镇:闭塞落后愚昧迷信 (讲理学的老监生:比先前并没有什麽......

    鲁迅《祝福》教案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鲁迅的《祝福》, 文章的题目是祝福,那祝福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课前都有预习了,祝福是旧年间江浙一带每年除夕之前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是忙......

    鲁迅《祝福》教案[精选合集]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鲁迅祝福读后感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祝福》与《伤逝》中女性的婚姻恋爱悲剧对比与总结 陈丹青说鲁迅先生写的东西很好玩,而且这特点尤其以他塑造的女性形象最为突出。不错,先生在小......

    祝福 By 鲁迅 读后感

    女人的命运 看完《祝福》,我的心怎么也不能平静,怪作者为什么如此狠心,把祥林嫂写得这么惨;既然第二次再嫁,使她忍受失夫丧子之痛,就不应该让她再到鲁镇来遭受别人的白眼,让她到一......

    鲁迅《祝福》读后感

    《祝福》读后感 1、《祝福》读后感 刘晓龙(350) 一个彷徨又无助的身影,一个单薄又模糊的身躯,无力地向前,最终又无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鲁迅《祝福》读后感。"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