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迅速的发展,在现今电子商务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它的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防火墙技术、VPN技术、安全协议、数字签名技术等的认识,来了解电子商务安全体系,并探讨仍需解决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电子商务安全 安全技术 安全问题
1.前言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全面普及,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也应运而生,并在近几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被很多的商家和企业所采用,并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们都知道要构建一个电子商务体系,所需的首要条件就是安全问题,因此安全体系的构建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何建立一个安全、便捷的电子商务应用环境,采用怎样的安全技术才可能对信息提供足够的保护,是企业和用户都十分关注的话题,也是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
2.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的建立
2.1 安全支付结算体系
银行业务的电子化,使得电子货币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纸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网上交易的增多,网络银行、数字货币等全新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因特网确实对传统的金融业务提出了挑战。无论是完全依赖于网络的银行,还是传统银行利用网络开展银行业务,安全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在金融专网和因特网之间设置支付网关,作为支付结算的安全屏障。支付结算体系的高效和安全运行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支付结算体系可细分为五个部分,即支付结算法规体系、支付服务组织体系、支付工具体系、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和支付结算管理体系,这五个组成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2.2 安全的网络平台
安全可靠的网络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常用的是在网络中采用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用网(VPN)技术,防病毒保护等。防火墙技术是通过IP过滤和代理服务器软件方法保护企业内部网(Intranet)中数据,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获准进入企业内部网的系统。虚拟专用网(VPN)技术通过IP隧道等方法来保证企业协作网(Extranet)中企业间的数据和企业内部网的远程分支机构和外出职工对中央系统的远程访问数据的安全传递。是虚拟出来的企业内部专线。它可以通过特殊的加密的通信协议在连接在Internet上的位于不同地方的两个或多个企业内部网之间建立一条专有的通信线路。VPN的核心就是在利用公共网络建立虚拟私有网。
2.3 在线支付的安全技术
电子商务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要保证在线支付的安全,它是网上购物的重要保证。目前采用的在线支付协议有两种:安全套接层SSL协议(Secure Sockets Layer)和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2.3.1 SSL协议就是Netscape公司在网络传输层与应用层之间提供的一种基于RSA和保密密钥的用于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的安全连接技术。SSL通过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来实行身份验证,数字证书是从认证机构(Certificate Authority)获得的,通常包含有唯一标识证书所有者的名称、唯一标识证书发布者的名称、证书所有者的公开密钥、证书发布者的数字签名、证书的有效期及证书的序列号等。
2.3.2 SET SET协议(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主要是为了解决用户、商家和银行之间通过信用卡支付的交易而设计的,以保证支付信息的机密、支付过程的完整、商户及持卡人的合法身份,以及可操作性。SET中的核心技术主要有公开密匙加密、电子数字签名、电子信封、电子安全证书等。SET提供对买方、商户和收单行的认证,确保交易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交易的不可否认性,特别是保证了不会将持卡人的信用卡号泄露给商户。
2.4 其他安全技术
对于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来讲,有了防火墙、安全协议和数字签名还不够,一方面,本身的物理差错是难以避免的;另一方面,Internet主干网和DNS服务器的可靠性,拨号连接质量与速度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恶意代码对网络系统的威胁,单纯依赖技术是很难解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依靠管理加强内部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等比安全技术更为重要。
3.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3.1 安全问题
由于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因此它不可避免面临着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3.1.1 信息泄漏
在电子商务中表现为商业机密的泄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内容被第三方窃取;交易一方提供给另一方使用的文件被第三方非法使用。
3.1.2 窜改
在电子商务中表现为商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问题。电子的交易信息在网络上传输的过程中,可能被他人非法修改、删除或重改,这样就使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和完整性。
3.1.3 身份识别
如果不进行身份识别,第三方就有可能假冒交易一方的身份,以破坏交易、破坏被假冒一方的信誉或盗取被假冒一方的交易成果等,进行身份识别后,交易双方就可防止双方不信任的问题。
3.1.4 电脑病毒问题
电脑病毒问世十几年来,各种新型病毒及其变种迅速增加,互联网的出现又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最好的媒介。
3.1.5 黑客问题
随着各种应用工具的传播,黑客已经大众化了,不像过去那样非电脑高手不能成为黑客。
3.2 信用问题
供需双方的网上交易,相互信任是成交的根本保证。对于B2C业务,大多数消费者购买前需要对商品进行认真判断,但由于我国目前商业环境中商业信用程度较低,所以许多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对于B2B业务,企业间三角债情况严重,而网上交易的企业透明度又不高,也使一些企业担心网上交易经营风险过大。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设置合理的电子商务运行机制和运行标准,确保供需双方建立商业信用。
这种电子商务的信用模式,就目前来说,主要是指电子商务企业(网站)通过制定和实施确定的交易规则,为电子商务交易的当事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以确保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可靠,其基础性设施是资格认证和信用认证。
3.3 支付问题
从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来看,将来要在网络上直接进行交易,就需要通过银行的信用卡等各种方式来完成交易,以及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与金融网络的连接来支付和收费。而我国各个国有专业银行网络选用的通信平台不统一,不利于各银行间跨行业务的互联、互通和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另外,各行信用卡标准不一样,不能通用,尚不能用信用卡实现网上支付。
3.4 其他问题
3.4.1 法规问题
没有一个成熟的、统一的法律系统进行仲裁,纠纷就不可能解决。我国现行的《票据法》并不承认经过数字签章的非纸质电子票据的支付和结算方式;电子商务实施中涉及参与交易各方之间的关系和纠纷以及交易中的各种安全等问题,原有法律法规条文没有涉及或有涉及但不完全适用。
3.4.2 物流配送问题
网上可以解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等商品流通的大部分问题,但却无法解决物流问题。所以,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物流瓶颈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我国的物流发展起步晚、水平低,现行的物流体系很大程度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4.结束语
电子商务在我们现今的社会里,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了,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险,想要走好这条路,我们所要做的也不仅仅是其安全上的问题,毕竟还有很多安全问题、信用问题,乃至法律问题存在着,不仅是企业自身要随时更新自己的技术,还需要社会国家来把这样一个电子商务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和谐,赢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梁永生.电子商务安全技术[M].大连理工大学,2010.
[2]蔡云萍.网上支付与结算[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第二篇: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构建
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环境的改善以及电子商务所具备的巨大优势,电子商务受到了我国企业界的高度重视,纷纷以不同的形式介入电子商务活动中,使电子商务在短短的几年中得以快速发展。然而在众多的电子商务企业中,能真正通过网络销售实现赢利的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物流配送问题,突出表现在物流配送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等方面。
目前,物流配送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如果没有一个高效、合理、畅通的物流系统,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优势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的物流配送体系来保证电子商务的通畅发展,已成为人们重视的问题。物流配送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政府方面,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与运输标准等方面,分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但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并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政府职能部门对物流企业是一种多头管理体制,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物流企业利益,在交通运输、税收、工商等方面设置障碍,限制非本地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现有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区域性的,缺少全国统一的专门法律文件,这使全国性的物流企业缺少有效的法律规范。同时,由于缺乏对物流配送企业的正确认识和合理界定,物流配送企业的设立还受到种种限制,专业物流组织策划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从而限制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很多企业认为物流就是运输,对物流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货运、存储等层面上。人们在对电子商务重视的同时,却对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系统的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出现物流配送系统落后,不能与电子商务良好结合,限制电子商务快速、高效、便捷优势的发挥。
(二)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基础设施不完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和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装备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下,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缺乏系统功能。尤其是涉及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国家运输系统和地方运输系统之间、不同运输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和有关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缺乏投入,对物流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基地建设发展缓慢,这些因素影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协调发展。
(三)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的管理程度较低
电子商务企业只有通过电子化、集成化物流管理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保证电子商务物流通畅。目前,就集成化而言,我国企业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实践中已在企业运行的较少。而就物流信息化而言,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各种先进的物流技术设备,如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跟踪技术等较少应用,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从国外物流配送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配送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国外物流业的教育与培训十分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系统。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配送人才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导致了专业物流人才的缺乏。
构建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体系的措施
针对我国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能否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体系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从我国的现实情况考虑,在构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时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积极发挥政府对物流发展的促进作用
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系统的建设进行支持和帮助。
首先,针对当前我国物流产业管理分散的现状,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从明确管理部门入手,建立统一管理全国物流的机构或权威性的组织协调机构,由其承担组织协调职能。其次,政府要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确立物流业发展总目标,以政府为主导并引导企业共同加大对物流业的投资力度,统一进行物流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和科学分布物流基础设施,以改变当前物流业不合理的布局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我国物流实体网络,为物流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最后,政府要在高速公路和铁路、航空、水运、信息网络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通畅,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配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的物流标准化体系
随着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物流业必然跨越国界发展,国际化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方向。要发展国际化物流必须实现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标准的接轨,包括物流术语标准化、物流条码标准化和物流设备标准化。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组织要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
一方面要在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对国家已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淘汰一批落后的标准,增加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制定。
三)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物流配送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是指流通代理制与配送制相结合,通过合理化布局的社会物流网将分散的物流集中起来,形成产业,实现物流的规模效益和企业零库存生产。要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关键是建立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中心。建立物流中心的途径主要有自建、改建、联建、代建四种。电子商务企业自建和改建物流中心所需的建设投资都比较大、物流成本高,而且对物流管理水平要求高。因此,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不宜普遍采用。
目前,适宜的是联建或代建物流中心,联建物流中心包括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或生产企业联建两种形式,这样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利用原有企业的储运设施,节约建设投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益。代建物流中心又称第三方物流,是指电子商务企业委托供应商或物流中心代其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方式。这样电子商务企业可以主要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而与物流相关的业务环节,则交给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操作,以求节约和高效。
(四)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现代化
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应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
首先,实现物流配送手段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物流配送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储运设备和运载工具,如立体仓库、旋转货架、自动分拣输送系统、悬挂式输送机等高效、多功能的物流机械。其次,实现物流配送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制度化。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革和优化物流企业现有组织结构。物流配送企业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从而提高物流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以及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最后,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物流配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五)制定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配送方案
要制定一套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完整的、高效的物流配送方案,必须做好一系列工作:
首先,合理定位销售区域。电子商务经营者应根据消费者的收入、需求偏好、地理分布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地定位销售区域,对不同的销售区域可采取差别性的物流服务政策。其次,认真筛选销售品种。销售商所经营的商品品种越多,进货渠道及销售渠道越复杂,商品批次越多,批量越小,组织物流的难度就越大,成本也就越高。为了将某一商品的销售批量累积得足够大,从而减少物流环节的成本和费用,销售商就必须认真筛选商品品种,确定最适合自己销售的商品。最后,精心策划配送方案。在制定配送方案时须考虑的因素有:订货状况信息、库存的可供性、反应速度、送货的可靠性、送货频率、配送文档的质量、首次报修修复率、投诉程序和可提供的技术支持等。配送方案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须由专业人员精心策划。
(六)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经营管理人才
在物流人才培养上,首先,应由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牵头行动,着手建立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互相结合、多种层次、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启动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其次,加快我国高校的物流教育工程。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应当积极鼓励各高校结合本身的特点探索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培养问题,以各种形式推动我国的物流学历教育,扩大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规模。最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培养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最重要方式,如开办物流职业技术学校或者培训班。
另外,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在物流产业中推行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物流相关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地引进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培训项目,从更加广阔的角度来加快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训。
综上所述,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电子商务的根本保证。若想突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配送瓶颈,当务之急是建立社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高效合理的物流配送体系,使我国电子商务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第三篇:关于电子商务诚信体系构建的思考
关于电子商务诚信体系构建的思考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关于电子商务的负面新闻不断,通过网上开店进行欺诈的情况愈演愈烈,电子商务的信用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解决电子商务信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我国电子商务中信用体系是当前首要任务。
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用体系 构建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发展现状及常用模式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发展现状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的网民总人数达到1.37亿人,形成了史无前例的庞大市场。而宽带网络的进一步广泛使用,为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电子商务交易中,虚假交易、合同诈骗、网上拍卖哄抬标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由此引发了我国电子商务,特别是B 2 C(企业对消费者)的全方位信用危机。
近几年来,虽然建立信用体系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渐得到了更多部门和企业的关注,各地都逐渐出台了一些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和规范,这些法规的先后出台,提出了依法披露、合法征集、信用服务、失信惩戒、信用管理等推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系列设想和指导意见,政府在立法规范信用领域做了一些探索,但这与信用行业发展的整体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我国电子商务信用模式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主要采取四种较为典型的信用模式,即中介人模式、担保人模式、网站经营模式和委托授权模式。
(1)中介人模式
中介人模式是将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交易中介人,达成交易协议后,购货的一方将货款,销售的一方将货物分别交给网站设在各地的办事机构,当网站的办事
机构核对无误后再将货款及货物交给对方。这种信用模式试图通过网站的管理机构控制交易的全过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业欺诈等商业信用风险,但却需要网站有充足的投资去设立众多的办事机构,这种方式还存在交易速度慢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难以普及。
(2)担保人模式
担保人模式是以网站或网站的经营企业为交易各方提供担保为特征,试图通过这种担保来解决信用风险问题。这种将网站或网站的主办单位作为一个担保机构的信用模式,最大的好处是使通过网络交易的双方降低了信用风险,但却加重了网站和网站经营商的责任。而且担保过程中,有一个核实谈判的过程,相当于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因此,在实践中,这一信用模式一般只适用于具有特定组织性的行业。
(3)网站经营模式
网站经营模式是通过建立网上商店的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在取得商品的交易权后,让购买方将货款支付到网站指定的账户上,网站收到货款后才给购买者发送货物。这种信用模式是单边的,是以网站的信誉为基础的,它需要交易的一方(购买者)绝对信任交易的另一方(网站)。这种信用模式主要适用于从事零售业的网站。但也正是这种单边的信用模式,成为B TO C电子商务发展的阻碍。
(4)委托授权经营模式
委托授权经营模式是网站通过建立交易规则,要求参与交易的当事人按预设条件在协议银行中建立交易公共账户,网络计算机按预设的程序对交易资金进行管理,以确保交易在安全的状况下进行。这种信用模式中电子商务网站并不直接进入交易的过程,交易双方的信用保证是以银行的公平监督为基础的。但要实现这种模式必需得到银行的参与,而要建立全国性的银行委托机制则不是所有的企业能够做到的。
我国电子商务目前所采用的这四种信用模式,是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为解决商业信用问题所进行的积极探索。但各自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这些信用模式所依据的规则基本上都是企业性规范,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这就极大地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信用要过五大关: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系统(设备和网络)
信用、社会信用及司法信用。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信用体系建设为实现银行、税务、法律、保险等部门信息库共享。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企业信用数据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专业的资信公司和信用评估机构建立的企业资信数据库,但由于信用评级还属于行业和个人行为,评级的中介机构、依据等都未得到法律认同,致使评级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
(二)我国市场法制建设还不健全。
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加大了电子商务活动的风险。虽然已颁布了《电子签名法》,但它只是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控制。由于对电子商务活动缺乏法律制约,一些交易者利用法律空白和漏洞从事网上欺诈活动,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行业自律尚未形成。
我国信用系统严重滞后,还未建立起健全的诚信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失信、违规行为监督惩罚机制,市场化运作模式虽已初露端倪,但运作存在不规范现象,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行业自律尚未形成。
(四)网络购物的虚拟性、技术上的特点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买卖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电子商务所具有的远程性、记录的可更改性、主体的复杂性等自身特征,决定了其信用问题更加突出。一旦一方发生信用问题交易就会成为泡影,甚至导致另一方上当受骗。尤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之徒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进行诈骗,严重干扰了电子商务的健康、良性发展。
(五)社会信用意识差。
在我国信用评价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诚实守信的意识还很薄弱,因为人们的失信成本很低,甚至有时还不存在失信成本,这使得部分人越来越不诚实、不守信。
三、我国电子商务中信用体系的构建
解决电子商务中的诚信危机要从建立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入手。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以及传媒各方通力合作,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采用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一)加强社会的信用意识的宣传与教育
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是根本问题,没有信用意识,没有信用文化,信用就不会深入人心,也就不会形成健康的市场机制和社会信用氛围。在电子商务的参与者中呼唤诚信,树立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使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意识到,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基本要求,同时诚信、信用是一种财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也许欺骗、造假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也就无法获得长期、稳定的利益。培养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要从培养人们的信用消费习惯入手,让更多网民接受电子信用支付手段,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为日后的信用消费提供便利。参与电子交易的各企业,要逐渐形成自律性的行业规范和商业准则。社会信用意识的提高,将极大地推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活动模式,它的每一次交易活动都要涉及到多方参与者,包括参与交易的双方、电子商务网站、第三方物流公司、银行、税务部门、工商、公安以及其他机构,每个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信用责任。他们需要在一个完善的诚信环境下进行交易,但建设这种环境不是电子商务活动的某一参与者具有诚信意识就能解决的问题,这种诚信环境和机制需要社会各方共同长期努力才能营造出来。因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现行的相关立法,尽快出台《信用信息公开法》、《商业秘密法》、《隐私权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商业信用报告法》等信用法律规范;同时建立相关信用管理机构,如行业诚信管理、信用中介机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和消费信用管理等,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尤为重要的是,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法人和自然人予以惩罚,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
建立以政府为背景跨部门的,包括银行、工商管理、公安、税务等部门协同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与监管体系,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通过这样一个信用平台,可以查询到全国任何企业、任何个人的信用记录。通过自动运行信用评估模型,信息网络还能提供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信用等级等。借鉴国外信用管理体系的经验,可以首先从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开始,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然后逐步扩展到个人信用管理体系。而电子商务依托的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正是搭建这个平台的最好保证。
(三)推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一种法制经济,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更应如此。完
备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信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商业活动中给他方造成损害的失信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现行的法律体系,如在《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公司法》、《票据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过程中,充分考虑电子商务的特点,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并留有发展的空间。另外,根据电子商务的环境和交易特点,建立电子交易法律和制度、电子支付制度、信用卡制度等。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问题还很多,如电子商务下的税收问题、司法管辖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等也应尽快解决。
(四)加强电子商务行业自律
目前,各商务网站都有自己的交易规则,这往往使网上购物者顾虑重重,担心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从而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加强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建设,行业自律极其重要。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是中国电子商务的行业组织,要制定各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商业规则,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商务网站不能在固定格式合同中添加霸王条款,不能在合同条款上做手脚、设陷阱,损害消费者权益。协会要通过互联网接受社会对会员的投诉,对会员不遵守共同商业规则的行为进行处罚,直至开除会员资格。
(五)创新电子商务的信用模式
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必须依靠高科技手段,必须不断加强网上安全认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信用系统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仓库的整合与数据采集(建立基于统一格式和智能化的数据仓库系统)。另外制订政府信用相关数据和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存储标准、电子签名、CA认证等服务体系,加快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完善电子政务技术平台,将为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创造条件。特别强调的是要大力扶持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信用中介机构。发达的第三方服务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稳定和强有力的支持。国际上一个普遍共识是,第三方认证公司相对而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因为第三方认证公司具有独立背景,在严格的行业规则和管理监控下,独立运作认证业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杜绝任何带有商业利益色彩的外界力量干预或影响认证流程,从而有力保证认证结果的公证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信用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特别是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有许多理论、技术、政策等多方面问题有待解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信随着全社
会诚信意识的加强,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必将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迟丽华.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 夏国洪,刘旭儒.中国电子商务与诚信问题浅识[EB/OL].
[3] 王莉.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体系建设[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 崔金红.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18).[5] 瞿燕萍.电子商务诚信问题及其策略[J].企业文化,2006(8):145-147.[6] 陈丹.电子商务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06(1): 49-53.[7] 于建嵘.信用问题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1-12-22.[8] 2007互联网创新领袖国际论坛秘书处.2007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大趋势[EB/OL]
第四篇: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构建安全文化体系,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陈光远
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安全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企业的兴衰以及职工个人的生命安全。家和万事兴,企业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企业建设成了各企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谐最必要、最重要的保证就是安全。如何做好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全企业所有人应当关注的问题。本人认为企业应以构建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和谐企业为安全工作的指导方向。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是以企业安全文化为中心,开展各项有效的安全工作,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生机的企业氛围。企业文化是文化、经济和管理相结合的产物,而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外伸。在明确的工作方向指导下,把安全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结合精细管理与6S管理等企业管理方法,并纳入企业工作计划日程,尽可能给予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利用PDCA循环原理贯穿于整个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全员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培养全员安全心态,树立企业安全文化观念,完善制度安全体系,开展全员行为安全文化教育,精细管理充分发挥基层作用,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现状评估,解决企业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或将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企业安全体系。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统一布置分步实施,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升华完善企业文化,改变员工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一步步把企业品牌做好做强,全员共同发展走进和谐。
关键字:安全文化体系、和谐企业、安全管理、PDCA循环理论
引子:在“知”本社会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企业文化上的竞争。无论在国内外,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但往往却是很多企业功于求成的一个忽略点,或是把企业文化与安全工作孤立起来,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它从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基本目的出发,以“为了人”和“人的管理”为方针,强调人的因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地位,促使企业所有员工都密切关注安全。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是安全文化体系的两大支点。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保障。世界上众多优秀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强调安全生产,而且安全思想和安全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这就需要与时俱进的安全管理。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是和谐企业的根本。构建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更加有利于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对企业安全文化的理解
安全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普遍认同并追求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生活方式的理性表达。重视安全、尊重生命,是先进文化的体现;忽视安全,轻视生命,是落后文化的表现。一种文化的形成,要靠全社会的努力。生产区内大量的安全警示语、标示牌、危险因素的分析与评价就是一种文化。全体员工应认真学习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没有了安全,所谓的企业生产就要受到影响,没有了安全,所谓的企业文化还能是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吗? 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实践出发,经归纳总结形成,再应用于安全生产实践中。因此,它在企业建设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现代企业的大规模发展,更为企业的安全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树立和强化,并已成为安全生产中弘扬和倡导的主流。同时,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也是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安全生产中必须体现并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某些经验化、理性化不断发展和优化的体现,科学的企业安全管理也属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范畴。抽象地来说,是指:企业安全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安全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企业安全生产理念或价值体系,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针和原则。
一句话,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为了安全生产所创造的一种文化氛围,是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体现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动方式。企业安全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及安全生产规章与制度的建设,沉淀于企业及员工心灵中的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安全价值观等。
所以要把安全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来抓,也就是要把安全工作纳入企业文化工作中来,加强安全管理,在全公司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人是最宝贵、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责的影响,企业的员工容易被区分成现场作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生产经营主要负责人等不同层次,由此,带来了企业安全生产职责的多层次、多样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企业员工的生命和健康,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公司全体人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这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就是从人的因素入手。重视生产领域的安全,从“人”抓起。人,是企业的主宰者,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水平,强化安全、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素养的主要表现手段。企业的员工人数众多,在自身的修养方面各有差异,层次区分明显,因此对安全的理解深浅不一,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可以引导员工关注安全、体会安全、共同提高。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非常有必要的。
企业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形成能被广大职工所理解,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安全文化做为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公司特色的体现,安全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至深至远的。一个良好的安全、和谐、生机的企业氛围是广大职工开心工作的环境,是职工家人放心的地方,更是一个和谐企业所应具有的表现。故构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更加有利于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
应如何开展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INBEV集团在其VPO计划(生产最优化管理)中,安全是放在第一位的,若安全出现问题,其他的如劳动生产率、成本、消耗、质量指标等无论效绩多好,但总体一切都归于零。安全在企业日常生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及重视性可见而知。要开展好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工作,本人认为企业应以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为目标,改进与完善多年沉淀下来企业文化,把安全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工作中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企业工作计划日程,并尽可能地给予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公司上层领导的积极参与也是一个必要因素,因为安全文化建设的运筹部署,需要得到组织的协调,单位领导的参与管理,以便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同时要杜绝出现一方面员工对安全视若无睹、一方面又对安全生产大讲特讲的怪现象。这就要深入生产的一线,充分发挥各班组、车间安全员的作用,宣传与带头寻找出可能存在的“物”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思想,加以改善并制定合理的操作规程来规范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具体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大体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全员的安全文化教育体系
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全员参与、强化管理。全员参与,主要有全员安全意识与全员安全行为两方面。在安全工作方面,最大的因素就是人。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它从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基本目的出发,以“为了人”和“人的管理”为方针,强调人的因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地位,促使企业所有员工都密切关注安全。以人为本,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强化管理,确保全员安全行为是企业安全的保证。做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全员参与安全文化建设。全员参与强化管理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进行全员安全教育。针对全体员工,就安全认识长期进行思想、态度、责任、法制、价值观等方面的系统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其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以防为主”企业安全文化的观念。培养正确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观念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安全知识宣传与教育。通过一定的手段(讲座、黑板报、企业内部报、培训班、竞赛活动等)对职工进行生产作业安全技术知识、专业安全技术知识等教育及宣传,加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从安全哲学、安全文学、安全美学、安全心理、安全艺术等不同的角度,全视野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文化的渗透。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活动,逐步形成企业安全文化的浓厚氛围,制造安全需求环境(如多搞一些安全事故防真演习,危险源地带的应急演练;企业内报上开设安全文化专栏等),唤醒人们对生命安全健康的重视,提高安全觉悟性,从而让员工从“要我安全”转入到一种“我要安全”的积极心态。这种积极的安全心态就是员工树立正确安全观念的体现,也是良好企业安全文化的表现。
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安全观念,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知识还不够,必须进行反复的技能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自我保护、安全作业。在很多企业内,发生事故多的不一定是在生产旺季时,反而是在生产步入相对淡季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松懈,对安全的松懈,在旺季时大家都是百分之一百的警惕,公司领导也比较重视,并不断的强调,所以安全意识体现的比较好,很少出现不安全的行为。但是生产一松下来,就会有些领导及员工有了松懈的意识,这时往往出现一些不安全或不小心的行为,就容易形成事故发生的起源,这就要在这种时期多搞一些如搞现场危险源、危害因素辨识,相关的技能比赛,事故应急预演,相关抢救方法培训等。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工作责任感,充分掌握正确操作方法。通过这些活动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与安全活动。
全员参与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安全文化教育体系的完善,在抓好安全工作各细节的基础上,狠抓员工队伍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也就是说,要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生机的安全文化氛围。从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现代化管理转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和导入安全文化。
完善安全制度体系
构建安全管理网络,执行“企业负责制”,各层次人员逐级落实责任;同时实行党员责任区,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切实履行“社会监督”职责,奖惩严明、行之有效。不断搞高、强化企业内各层干部的执行力度。这就要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常言执法有依。有了完善的安全法规和制度以及安全操作规程,就可以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当然不是说有了健全的规章制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必须将死的制度变成活的思想。认真落实安全层级责任制,重视安全安规章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重在落实,没有制度的约束必然会造成安全生产的无度化,光有规章制度,执行无力,也仅仅是纸上谈兵。温家宝曾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所以要不断通过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其能掌握并接受,脑海中时常存在安全的意识,最终形成一种自主行为,还要定期进行再次培训、考核。古人常言温故可知新,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定时给职工进行安全培训、考核。
精细管理发挥基层作用
在理论上大家的认识都是一样,行动上也大同小异。可就是这个小异上,就出现不同的效果。细节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环节。精细管理是以细节为元素,精耕细作,精益求精,不忽视每一个小细节,结合6S管理,对物进行精细管理,所谓的6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前面四个S是从“物”主要如设备材料等方面进行系统管理,做好设备的管理,确保设备本质安全。并升华到“人”的因素后两个S。使每个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确保人员、设备、产品、文件安全性。要做好安全的精细管理,基层的作用是不可或少的。在企业最基层的就是一线员工,发挥一线班组长、安全员的作用是搞好安全工作的最佳措施。一线班组长、安全员是一线员工的带头者,是员工与上级的联系人与问题反馈的代表。他们最直接接触危险因素,最了解危险源的所在,最快发现安全隐患。强化班组安全建议是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
安全文化建设除了关注人的知识、技能、意识、思想、观念、态度、道德、伦理、情感等内在素质外,更重视人的行为,以及安全装置、技术工艺、生产设施和设备、工具材料、环境等外在因素和物态条件。因此可以说,安全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体现在全体人员的行为中。为此,管理层应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的方法,公布企业的安全政策业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加大安全宣传与培训力度;鼓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的安全工作;收集反馈信息,对安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予以重视。调动员工的安全积极性、责任感,使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企业的安全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企业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使安全成为每位员工的共同的自觉行为。安全是生产的灵魂,安全生产的灵魂源自安全文化。
构建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
安全文化工作中,真正去落实才是关键,所以我认为有必要构建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加以评估,这样才可以找出问题,并能更好解决问题。可以按以下图示用PDCA循环理论来分析如何构建与实施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
首先确定本的安全工作重点,收集资料,加以分析,结合公司活动年主题,确定本的安全文化工作目标。制订构建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的相关计划;接着要实地去做,执行目标,完成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如:消除事故危险,减少消除危险源,制定相关的安全制度,安全设施的落实,先进的技术应用、优良的作业环境的营建,安全知识培训等行动;再接着去总结执行计划并检查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现状评估;然后要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可能还有其它问题尚未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就需要进行下一次循环(见图1)不断的循环。企业的每个部门、科室、车间、班组、甚至每个人的工作都有一个小PCDA循环,这样一层层地解决问题而且大环套小环,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并推动大循环(见图2)。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不只是对“人”行为的评价,更是对“物”的评价,对于设备的现存,安全隐患,存在不安全因素或凶险可能性等进行评估。PACD循环理论可以更好地保证安全文化的评价体系的进行,确保安全文化工作的持续性,是构建安全文化体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保障。
小结
和谐企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企业全体员工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企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企业,是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企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企业。和谐企业不只是企业职工内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对外界所表现出来的:客户满意,符合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实质性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和谐企业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安全,具有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构建企业文化安全体系,更加有利于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发展。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统一布置,分步实施,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完善企业文化,改变员工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与此同时创建企业安全文化,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让安全管理工作逐步向自主管理、团队管理这样更高的目标发展。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是企业向“人本管理”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企业强大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企业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行动。一个企业安全工作有难度,但它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而又长期的工作。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是领先国际水平,向全球化进军的必由之路。所以企业经营者必须形成一致的共识和高度重视,热情支持,积极协同倡导,共建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和谐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景钢、谭允祯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中国科技文在线(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我国电子商务构建分析论文
摘要: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关于电子商务的负面新闻不断,通过网上开店进行欺诈的情况愈演愈烈,电子商务的信用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解决电子商务信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我国电子商务中信用体系是当前首要任务。
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用体系 构建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信息产业将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也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直接影响着国家在新世纪的生存和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因其具有超越时空界限、双向信息沟通、交易手段灵活和交货方式快速等特点,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从而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因此,许多国家都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新世纪的一项重要国策。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及信用发展现状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的网民总人数达到1.37亿人,形成了史无前例的庞大市场。而宽带网络的进一步广泛使用,为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06年4月17日商务部网站发布,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 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网上购物用户数量达2 200万户,比上年增加600万户。但在电子商务快速增长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危机日显突出,关于电子商务的负面新闻不断,通过网上开店进行欺诈的情况愈演愈烈。许多网上购物者抱怨说不能按时收到所购商品,即使收到也是质量次等的、仿冒的、过期的甚至根本就不是自己原本想要购买的商品,却也无可奈何。假“工商银行”、假“云网”事件不断。我国著名电子商务网站北京时代珠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my8848网),拖欠供货企业和消费者货款600多万元,人去网空。
电子商务交易中,虚假交易、合同诈骗、网上拍卖哄抬标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由此引发了我国电子商务,特别是B 2 C(企业对消费者)的全方位信用危机。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2006年9月公布的《中国电子商务诚信状况调查》显示,有23.5%的企业和26.34%的个人认为电子商务最让人担心的是诚信问题,具体表现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以及网上提供的信息不可靠等,信用问题一直是困扰网络用户进行网上交易的最大问题。由此可见,信用危机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瓶颈,要使我国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加快诚信方面的建设。
近几年来,虽然建立信用体系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渐得到了更多部门和企业的关注,各地都逐渐出台了一些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和规范,这些法规的先后出台,提出了依法披露、合法征集、信用服务、失信惩戒、信用管理等推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系列设想和指导意见,政府在立法规范信用领域做了一些探索,但这与信用行业发展的整体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我国电子商务信用模式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主要采取四种较为典型的信用模式,即中介人模式、担保人模式、网站经营模式和委托授权模式。
(一)中介人模式
中介人模式是将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交易中介人,达成交易协议后,购货的一方将货款,销售的一方将货物分别交给网站设在各地的办事机构,当网站的办事机构核对无误后再将货款及货物交给对方。这种信用模式试图通过网站的管理机构控制交易的全过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业欺诈等商业信用风险,但却需要网站有充足的投资去设立众多的办事机构,这种方式还存在交易速度慢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难以普及。
(二)担保人模式
担保人模式是以网站或网站的经营企业为交易各方提供担保为特征,试图通过这种担保来解决信用风险问题。这种将网站或网站的主办单位作为一个担保机构的信用模式,最大的好处是使通过网络交易的双方降低了信用风险,但却加重了网站和网站经营商的责任。而且担保过程中,有一个核实谈判的过程,相当于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因此,在实践中,这一信用模式一般只适用于具有特定组织性的行业。
(三)网站经营模式
网站经营模式是通过建立网上商店的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在取得商品的交易权后,让购买方将货款支付到网站指定的账户上,网站收到货款后才给购买者发送货物。这种信用模式是单边的,是以网站的信誉为基础的,它需要交易的一方(购买者)绝对信任交易的另一方(网站)。这种信用模式主要适用于从事零售业的网站。但也正是这种单边的信用模式,成为B TO C电子商务发展的阻碍。
(四)委托授权经营模式
委托授权经营模式是网站通过建立交易规则,要求参与交易的当事人按预设条件在协议银行中建立交易公共账户,网络计算机按预设的程序对交易资金进行管理,以确保交易在安全的状况下进行。这种信用模式中电子商务网站并不直接进入交易的过程,交易双方的信用保证是以银行的公平监督为基础的。但要实现这种模式必需得到银行的参与,而要建立全国性的银行委托机制则不是所有的企业能够做到的。
我国电子商务目前所采用的这四种信用模式,是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为解决商业信用问题所进行的积极探索。但各自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这些信用模式所依据的规则基本上都是企业性规范,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这就极大地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传统经济意识的制约导致社会信用意识差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过渡而来,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信用规则还不成熟,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不少企业的诚信度还不高。现实社会中,假冒伪劣商品肆虐、虚假广告泛滥、合同履约率低、经理人缺少诚信、信用卡诈骗、对欠债追讨不力等诚信问题每天见于报端,几乎成了普遍现象;而电子商务作为不见面的交易模式,更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而“无商不奸”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人与人之间防范多于信任,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障碍。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信用要过五大关: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系统(设备和网络)信用、社会信用及司法信用。在现有状况下推广和普及电子商务,必须要以政府为背景,包括银行、工商、公安、税务等跨部门的管理,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信用体系建设本身就是行业性质的,银行、税务、法律、保险等部门都有各自的信息库,这些信息库本身没有相互联网,因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即使各行业的信息库互联,但由于部分商业信用信息相互保密,也会造成贸易双方无法从中获得有利的信息。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企业信用数据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专业的资信公司和信用评估机构建立的企业资信数据库,其具有数据量大、信息齐全、信息更新快的特点,但由于信用评级还属于行业和个人行为,评级的中介机构、依据等都未得到法律认同,致使评级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同时,这些信用评价中心具有局部性和分散性,会导致资源的重置和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从而加大社会支出的总成本。
(三)我国市场法制建设还不健全
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加大了电子商务活动的风险。虽然已颁布了《电子签名法》,但它只是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控制。电子商务是个跨越工商行政管理、海关、保险、财税、银行等众多部门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商务活动,在企业实际电子商务交易中,涉及许多方面的法律问题,但没有相关的立法。由于对电子商务活动缺乏法律制约,一些交易者利用法律空白和漏洞从事网上欺诈活动,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行业自律尚未形成
我国信用系统严重滞后,还未建立起健全的诚信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失信、违规行为监督惩罚机制,市场化运作模式虽已初露端倪,但运作存在不规范现象,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行业自律尚未形成。
(五)网络购物的虚拟性、技术上的特点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买卖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电子商务所具有的远程性、记录的可更改性、主体的复杂性等自身特征,决定了其信用问题更加突出。一旦一方发生信用问题交易就会成为泡影,甚至导致另一方上当受骗。尤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之徒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进行诈骗,严重干扰了电子商务的健康、良性发展。
四、我国电子商务中信用体系的构建
解决电子商务中的诚信危机要从建立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入手。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以及传媒各方通力合作,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采用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一)加强社会的信用意识的宣传与教育
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是根本问题,没有信用意识,没有信用文化,信用就不会深入人心,也就不会形成健康的市场机制和社会信用氛围。在电子商务的参与者中呼唤诚信,树立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使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意识到,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基本要求,同时诚信、信用是一种财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也许欺骗、造假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也就无法获得长期、稳定的利益。培养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要从培养人们的信用消费习惯入手,让更多网民接受电子信用支付手段,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为日后的信用消费提供便利。参与电子交易的各企业,要逐渐形成自律性的行业规范和商业准则。社会信用意识的提高,将极大地推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活动模式,它的每一次交易活动都要涉及到多方参与者,包括参与交易的双方、电子商务网站、第三方物流公司、银行、税务部门、工商、公安以及其他机构,每个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信用责任。他们需要在一个完善的诚信环境下进行交易,但建设这种环境不是电子商务活动的某一参与者具有诚信意识就能解决的问题,这种诚信环境和机制需要社会各方共同长期努力才能营造出来。因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现行的相关立法,尽快出台《信用信息公开法》、《商业秘密法》、《隐私权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商业信用报告法》等信用法律规范;同时建立相关信用管理机构,如行业诚信管理、信用中介机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和消费信用管理等,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尤为重要的是,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法人和自然人予以惩罚,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
建立以政府为背景跨部门的,包括银行、工商管理、公安、税务等部门协同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与监管体系,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通过这样一个信用平台,可以查询到全国任何企业、任何个人的信用记录。通过自动运行信用评估模型,信息网络还能提供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信用等级等。借鉴国外信用管理体系的经验,可以首先从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开始,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然后逐步扩展到个人信用管理体系。而电子商务依托的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正是搭建这个平台的最好保证。
(三)推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一种法制经济,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更应如此。完备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信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商业活动中给他方造成损害的失信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现行的法律体系,如在《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公司法》、《票据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过程中,充分考虑电子商务的特点,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并留有发展的空间。另外,根据电子商务的环境和交易特点,建立电子交易法律和制度、电子支付制度、信用卡制度等。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问题还很多,如电子商务下的税收问题、司法管辖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等也应尽快解决。
(四)加强电子商务行业自律
目前,各商务网站都有自己的交易规则,这往往使网上购物者顾虑重重,担心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从而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加强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建设,行业自律极其重要。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是中国电子商务的行业组织,要制定各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商业规则,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商务网站不能在固定格式合同中添加霸王条款,不能在合同条款上做手脚、设陷阱,损害消费者权益。协会要通过互联网接受社会对会员的投诉,对会员不遵守共同商业规则的行为进行处罚,直至开除会员资格。
(五)创新电子商务的信用模式
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必须依靠高科技手段,必须不断加强网上安全认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信用系统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仓库的整合与数据采集(建立基于统一格式和智能化的数据仓库系统)。另外制订政府信用相关数据和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存储标准、电子签名、CA认证等服务体系,加快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完善电子政务技术平台,将为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创造条件。
特别强调的是要大力扶持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信用中介机构。发达的第三方服务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稳定和强有力的支持。国际上一个普遍共识是,第三方认证公司相对而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因为第三方认证公司具有独立背景,在严格的行业规则和管理监控下,独立运作认证业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杜绝任何带有商业利益色彩的外界力量干预或影响认证流程,从而有力保证认证结果的公证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信用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特别是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有许多理论、技术、政策等多方面问题有待解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信随着全社会诚信意识的加强,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必将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迟丽华.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 夏国洪,刘旭儒.中国电子商务与诚信问题浅识[EB/OL].
[3] 王莉.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体系建设[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 崔金红.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18).[5] 瞿燕萍.电子商务诚信问题及其策略[J].企业文化,2006(8):145-147.[6] 陈丹.电子商务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06(1): 49-53.[7] 于建嵘.信用问题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1-12-22.[8] 2007互联网创新领袖国际论坛秘书处.2007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大趋势[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