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业1:大设计 读后感范文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 学号: GS1102414 ———————————————————————————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
——《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 学号: GS1102414
怀着对霍金其他书籍一样激动的心情,读了霍金的《大设计》,整个阅读过程愉快而顺畅。这本著作解释了很多经典的物理学问题: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同时,霍金的这本书从另外一个方面证实了最近几年来以绝对光速宇宙观为基础的思考过程的正确性。书中把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打通,提出M理论,从不同领域阐述物质、能量、信息、规律的统一和四种力的统一,彻底打破了物质/意识,有神/无神的两分法的浆糊理论。在本书中,霍金运用的大量比喻手法配合插图可有效调动人们的抽象性思维,使得许多在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这本书中以更为清楚,更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本文仅从书中反常理规律对人文科学方面的时间哲学的冲击谈谈读这本书的一点收获。
当牛顿和伽利略所创造的绝对时间宇宙观被现代物理学所发现的绝对光速宇宙观终结后,新的时间思想随之诞生。然而,可以想象的是,在哲学深入人心的今天,告别哲学的宣传所得到质疑和批评远比获得的支持要多得多。在这本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的确,正如当今科学中的许多概念,它似乎违反常识。但常识是基于日常经验之上,而非基于通过一些无比美妙的技术被揭示的宇宙之上,这些技术中有一部分使得我们得以窥探原子或者观测早期宇宙。”
即宇宙有这样一个特点,也就是它描述了宇宙的边界条件:光速是宇宙万物速度的边界,它不可逾越;微观世界的边界是不确定的,粒子小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位置和速度的不确定;时空的边界是黑洞,时空在黑洞处无限弯曲。但宇宙之道在这些边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违反常理。这是现代物理学对人文思想的冲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在对人文思想的形成顺序方面,许多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大设计》中以更加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一个物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 学号: GS1102414 ———————————————————————————
按照传统,这是哲学要回答的问题,但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途中,科学家已成为高擎火炬者。科学现象是先于哲学存在的,科学领先于哲学是固然。
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这本书中,霍金和蒙洛迪诺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他们认为,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并进一步解释为,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综上所述,在关于哲学和物理学的关系中,《大设计》中表达出的应该是物理学替代哲学的思想,霍金在尝试着称其为“人择原理”他自己则充当哲学家来完成哲学对现代物理学的思想解释。埋葬哲学是一场革命,但由于“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的发展”,这并不是哲学本身的缺陷,即哲学的绝对时间背景,而是物理学的现实先于哲学出现的事实。
在哲学被埋葬之后一定需要适应新型宇宙观的人文思想。哲学退出历史舞台后,新的人文思想需要一个新的名字,《大设计》中尝试将其称作“人择原理”。听上去像一个科学定律而不是学科的名字。但它究竟能否表达绝对时间宇宙观和绝对光速宇宙观之间的本质差别,未来将以何种方式称呼这样一种人文思想,对我来说充满了兴奋的期待。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代,那个时代的“霍金们”可以走进老子、孔子的世界,走得更远,从而超越“人择原理”来对时间、对空间、对宇宙有更清晰的地位。
人们一直尝试在有限的生命中,发现和理解无限的真理,人类生命的个体虽然是有限的,但心却是无限的,无量的宇宙都可以纳入心的视野中,渺小和宏大都统一在了一起。如果哲学已死,那么人力生命的个体从哪里来,又要到
第二篇:《作业设计》读后感
这几天看了《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这本书,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深受启发。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观点是作业的“主动投入”比作业的“完成”和“正确”更重要。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是提高成绩的保证。从心理学角度看,作业是教师指派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以外的时间完成的任务。自我调节领域的研究专家齐默曼明确指出,成功的家庭作业完成需要自我调节学习,在成功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我调节设置作业目标、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保持动机、监控过程并对作业结果进行反思。
在科尔诺的意志理论中,家庭作业是学生的工作,它使学生学会如何忍受枯燥,锻炼其意志力,促进其责任感与纪律意识的形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管理自己的作业,包括进行时间规划、作业的环境管理、集中注意力、保持或提高做功课意图的强度、面对困难的作业任务保有恒心、抑制外界干扰因素、对做功课时伴随的不良情绪进行调节等。
美国资深作业研究者库柏认为,对于儿童而言,家庭作业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性格品质。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自律、遵循作业规范、敢于面对并克服困难、学会坚持、低于诱惑、强化对学习的责任感等积极心理品质。
有效的作业应该是孩子们主动投入的作业,他们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主动克服困难、排除干扰;主动挑战自己、锻炼自己……在这样一种积极的状态下完成的作业,才是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的作业行为。
第三篇:作业1:大设计 读后感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大设计》读后感姓名:宁魁学号: GS1102414 ———————————————————————————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
——《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学号: GS110241
4怀着对霍金其他书籍一样激动的心情,读了霍金的《大设计》,整个阅读过程愉快而顺畅。这本著作解释了很多经典的物理学问题: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同时,霍金的这本书从另外一个方面证实了最近几年来以绝对光速宇宙观为基础的思考过程的正确性。书中把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打通,提出M理论,从不同领域阐述物质、能量、信息、规律的统一和四种力的统一,彻底打破了物质/意识,有神/无神的两分法的浆糊理论。在本书中,霍金运用的大量比喻手法配合插图可有效调动人们的抽象性思维,使得许多在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这本书中以更为清楚,更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本文仅从书中反常理规律对人文科学方面的时间哲学的冲击谈谈读这本书的一点收获。
当牛顿和伽利略所创造的绝对时间宇宙观被现代物理学所发现的绝对光速宇宙观终结后,新的时间思想随之诞生。然而,可以想象的是,在哲学深入人心的今天,告别哲学的宣传所得到质疑和批评远比获得的支持要多得多。在这本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的确,正如当今科学中的许多概念,它似乎违反常识。但常识是基于日常经验之上,而非基于通过一些无比美妙的技术被揭示的宇宙之上,这些技术中有一部分使得我们得以窥探原子或者观测早期宇宙。”即宇宙有这样一个特点,也就是它描述了宇宙的边界条件:光速是宇宙万物速度的边界,它不可逾越;微观世界的边界是不确定的,粒子小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位置和速度的不确定;时空的边界是黑洞,时空在黑洞处无限弯曲。但宇宙之道在这些边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违反常理。这是现代物理学对人文思想的冲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在对人文思想的形成顺序方面,许多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大设计》中以更加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一个物
理学方法,即费恩曼历史求和。这是一个与我们的常规认识相反的,同时又是一个在现代物理学中行之有效方法和规律。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因果关系是有因才有果,即先因后果。按照这样的时间思维方式,某件事情必定是由前至后、由古至今形成的。我们会自然地认为过去某个时间所发生的事件造成了今天的某个结果,而今天我们所做的事必然会在未来产生某种结果。
但是,物理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却不是这样描述事件的发展规律的。不确定性原理认为人们现在所做的某件事不会有完全确定的后果,而是有许多种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以几率的方式与之前的事情相联系。用这样的原理来看某个事件的结果,它不会是由于某一个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由可以到达这个结果的所有可能的历史路径的综合结果共同导致的。书中,费恩曼历史求和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要弄清楚一个事件的因果关系,就一定要等到事件发生,只有事件发生后,所有的通向结果的历史路径才得以确定,我们才可以得到导致事件发生的综合因素。
关于这一点,这本著作中也有清楚的论述:
“这个观念导致一种和传统的概念根本不同的宇宙观,要求我们调整思索宇宙历史的方式。为了在宇宙学中作预言,我们需要计算此刻这个宇宙的不同状态的概率。在物理学中,人们通常对一个系统假定某一初始态,利用有关的数学方程向时间的前方演化。宇宙学中通常假定宇宙有一单独明确的历史,人们可以利用物理学定律去计算这个历史如何随时间发展。我们将此称作宇宙学的‘从底到顶’的方法。”
正如费恩曼历史求和方法说述,宇宙现在处于一个特别的态的概率幅度由将来自所有满足无边界条件和结束于问题的态的历史叠加而获得。换言之,在宇宙学中人们不应该从底往上遵循着宇宙的历史,因为那假定了存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具有明确定义的起点和演化。相反地,人们要从顶到底地跟随历史,从现在时刻回溯。在大设计中也有“自古至今”的论述,这同时也是费恩曼历史求和的推论,因为如果不是过去某一个因素导致了事件的结果,那么人们也就无法追究已发生事件的单一历史原因。
按照传统,这是哲学要回答的问题,但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途中,科学家已成为高擎火炬者。科学现象是先于哲学存在的,科学领先于哲学是固然。
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这本书中,霍金和蒙洛迪诺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他们认为,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并进一步解释为,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综上所述,在关于哲学和物理学的关系中,《大设计》中表达出的应该是物理学替代哲学的思想,霍金在尝试着称其为“人择原理”他自己则充当哲学家来完成哲学对现代物理学的思想解释。埋葬哲学是一场革命,但由于“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的发展”,这并不是哲学本身的缺陷,即哲学的绝对时间背景,而是物理学的现实先于哲学出现的事实。
在哲学被埋葬之后一定需要适应新型宇宙观的人文思想。哲学退出历史舞台后,新的人文思想需要一个新的名字,《大设计》中尝试将其称作“人择原理”。听上去像一个科学定律而不是学科的名字。但它究竟能否表达绝对时间宇宙观和绝对光速宇宙观之间的本质差别,未来将以何种方式称呼这样一种人文思想,对我来说充满了兴奋的期待。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代,那个时代的“霍金们”可以走进老子、孔子的世界,走得更远,从而超越“人择原理”来对时间、对空间、对宇宙有更清晰的地位。
人们一直尝试在有限的生命中,发现和理解无限的真理,人类生命的个体虽然是有限的,但心却是无限的,无量的宇宙都可以纳入心的视野中,渺小和宏大都统一在了一起。如果哲学已死,那么人力生命的个体从哪里来,又要到
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物理学课题。正如这本书的第一章开篇指出的那样,“众多的宇宙从无中创生。它们的创生不需要某种超自然的存在或上帝的干预。毋宁说,这些多重宇宙从物理定律自然地发生。它们是科学的预言。每个宇宙在后来,也就是说,在像现在这个时刻,即在它创生许久之后,具有许多可能的历史和可能的状态。这些状态中的大多数完全不像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完全不适宜于任何生命形式的存在。只有非常少的可让像我们这样的生物存在。因而,我们的存在从这个大量集合中只选取出那些和我们存在相协调的宇宙。尽管在宇宙的尺度下,我们是弱小和微不足道的,然而这使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万物之灵。”
那么,人类终将去向何方呢,在“从顶到底”的思维方式中,顶又有没有尽头呢?如果说每一个社会的现在状态即为现在的顶,那么宇宙有没有顶,又会在何时到达?通篇阅读《大设计》,在得到充分的精神震撼之余,产生了更多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总体来说,虽不能充分理解这篇大作,但读起来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情感上的升华。它更注重人文思想的演变的历史,不但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更像一部颠覆传统思想的哲学著作。
第四篇:《作业设计》读后感(共)
读后感是阅读完一本书的感想和总结,大家在假期阅读的书籍,也要学会书写读后感哦。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作业设计》读后感,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篇一《作业设计》读后感
凡父母交给我们的孩子,有些可能毫不起眼,有些看似浑浑噩噩,但他们可能都是闪闪发光的珍宝。当教育改革的浪潮被一波又一波地冲击我们的小学,我们开始在这些浪潮中反思自己是否可以看到每个孩子的价值并接纳他们。作为一线英语教师,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一切。而我们最需要走出去的一步就是切实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保证学生学业品质的提升,并尽力让每个孩子体会到完成作业的成就感。然而目前,学生作业的作业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从学生的立场看到的作业是这样的:超量的作业,孩子苦不堪言;无趣的作业,学生没有兴趣;强加的作业,学生讨厌。本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高成绩的保证的作业,让学生产生了厌恶之情。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苦恼不已。在这样的一种大情景下,《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一书“走近”了我。我开始翻开它,了解它,研读它,并为能从中学习经验而感到幸运。本书从作业现状调查入手,分析学生作业心理机制,提出作业设计原则,并分别从常规作业、分层作业、单元作业、长周期作业等方面对作业设计进行具体指导。书中案例丰富,对于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改进中小学作业质量有着普遍指导意义。
一、巧设计,注重作业内容多样化有的数学老师以“主题整合,表现本位”为特征的作业设计,注重作业设计的探究性和整合性;还有语文老师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进行趣味性作文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和需要。作为英语老师,我们现在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希望可以我眺望更远处。在巩固拓展类作业的设计上,我可以帮助学生有更真切的体悟,更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像实践类的作业布置,说成自己做主,在生活中寻找力量。换一种形式,换一种说法,就可能给学生不同的感觉,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用点心。如以下案例中,作业1,2为巩固性作业,很好地巩固了本课时所学习的关于食物类的单词和重要句型。作业3为实践类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喜好和水平风格去拓展自己知识,并且富有乐趣。
二、巧拓展,注重作业布置有效性,作业布置要注重有效性,要针对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不仅让作业发挥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作用,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在学生掌握了部分词汇和句型后,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自己尝试编写英语小诗,小故事;仿写课文等。学生们在编写过程中,可以避免课堂上时间、学生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充分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最大程度地展现个人独特的思维和个性。二、巧置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作业上,也不例外。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沉浸在一种乐趣当中时,会产生更多的思考,迸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变“机械”为“灵活”,变“死记”为“活学”。比如最枯燥的语法的题,只要改变一下形式,引入一些竞赛,增添一点激励,学生就能变苦学为乐学。在每课教完之后,布置竞赛性的作业,让学生在竞赛的中爱上作业,爱上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每个学生的作业王国中,都能有无比灿烂的智慧渗透。
篇二《作业设计》读后感在这个学期中,平时闲着无聊时,会顺手翻开学校为我们准备的每个学期一本阅读书籍,这个学期的书本《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在临近期末时我已经阅读了一次。作业的设计和平时我们的教学生活息息相关,阅读完这本书,感觉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我们每天都会给学生布置作业,理想的作业行为除了“完成”和“正确”外,更重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学生作业质量不高,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从作业现状调查入手,基于一周作业扫描的喜好度分析,分析学生作业心理机制,提出作业设计原则,并分别从常规作业、分层作业、单元作业、长周期作业等方面对作业设计进行具体指导。
《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深受启发。但是感触最深的是第二章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中的第四小节---基于心理机制的七个作业设计原则。
结合所读的这本书:
反思我自己教学(现在任教三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过程中,一、对于作业的布置,最主要的目的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熟练的操作过程中加强记忆,提高技能,平时我的这些作业认知要求往往都不高,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忆课堂中所学知识,对一些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可能在教师讲解之前就已经会了,更不用说经过40分钟的学习,如果在课后还要去做大量的练习,学生会认为这样的作业非常容易,他只是在进行重复操练。这也正是,我最近一直在反思的问题,为什么学生眼中的数学就应该是一看就能得出答案的,如果一遍题读好了之后,没有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就不愿意再多去专研,去思考,读了这个章节,我隐约感觉,孩子的这个习惯和我们平时的作业布置有很大的关系,就像书中建议的,我们应该减少低水平的重复作业,增强作业的可理解性。
二、复习阶段练习中,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长度、面积的大小感知很薄弱,练习中的错题,我已经集体校对评讲,但是数字换一换,学生还是错误率比较高,一直很难理解学生的这种状态,再次打开这本书,试图想寻找点可以解释的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看到了第53页中第三小点:要以尽可能少的作业量促进可能多的认知投入。是的,这块的屡做屡错,意味着孩子们的认知投入不够,回想反思着,对于孩子每周的课外作业,我很少布置,试想,在面积长度这个认识的过程中,每周有两到三个作业让孩子们实地的去测量,去感知,通过亲身体验,回来一起交流等形式,不仅孩子们的兴趣专注力会投入,对知识的掌握就不会那么困难了,让学生愿意去完成这样有挑战性的作业。对于孩子们的思考习惯是不是也会有进步?接下去的教学中,我想努力试试结合自己本班级的实际情况,采用书本给我们的建议,从作业方面下手,基于孩子的心理机制角度去布置,是不是会有意外的收获,还是有点小期待的。
篇三《作业设计》读后感反复读来,把这本书的内容归结为几个字:准实优新趣。准,就是作业设计要扣准课标,扣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要集中。实,就是作业设计要有实效性,有实际意义,切实可行,不要花架子。优,就是作业设计要优化,要精心设计,关注学生层次,关注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力求多效。新,就是作业设计要有新意,宝宝不能太老套,设计形式上力求扎实而又不失新意。趣,就是作业设计要讲究情趣,有趣味性,富有创意,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还要有人情味,关注学生的需要和能力范畴。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后练习题的地位因教师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同而变得起伏不定。如何根据课后练习题的不同特点与作用,把课后题的练习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它得到最优应用呢?
首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应潜心研究每一道课后习题。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它具有一般练习题所没有的功能。不少课后练习为教师教学指明了目标,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暗示了教学的方法和思路。因此,教师课前要钻研好课后练习,紧扣内容的重难点,发现知识的生成点,确定技能的培养点,从而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语文课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课后练习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其次,利用课后习题,指导学生自学。课前针对课后习题进行预习,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提高教学效率非常必要。如,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自主预习,将会使课堂教学更简约有效。另外,预习后要及时反馈,摸清起点。
第五篇:作业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首钢矿业公司职工子弟学校(二中)语文一年级于环
初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感觉十分陌生,不知所云。但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一个月的教学工作结束之后,再次翻读,却发现有很多的共鸣。这本书尤其适合新入职的教师,如我。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学习习惯甚至生活习惯都有待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年级的教师要多了解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他提到,作为教师甚至要去了解孩子的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我想,也许我不能做到教育学家要求的那样。但至少,我能去了解孩子们今天是不是发烧、不舒服了,是不是因为身体原因而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了。而不是妄加批评,使孩子身心俱疲。工作半月,我发现教师的工作真的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我自己反思自己的工作,再结合老教师对我的指点,我发现自己真的是严厉有余而亲切不足了。究其原因,大概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角色在脑海中混在一起了吧?上课的时候也想着自己是班主任,要为孩子树规矩,规范他们的行为,不能松劲儿。于是,有些矫枉过正了。我感到深深的自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想,我会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励。在课堂上,不再想自己是班主任,而是要考虑怎样使孩子学得更多。因为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这也是教师工作的核心之所在。再结合自己听课以及培训学习到的经验,我觉得我的问题在于太过强调自己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忽略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一堂课下来,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孩子们听得却是心不在焉;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而,结合教育学家的经验,我决定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首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地把独学、对学、组学、群学等方式结合起来,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真正有所思,有所得。自己讲课的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在讲,而自己原以为讲得透彻,孩子们就应该能掌握得好。然而,实际上,孩子们在做练习时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暴露出他们教学效果的不佳。所以,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少讲,把方法讲清楚,然后把时间留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读、练。我会多找方法,把教学环节安排得精彩一些,更加吸引孩子们一些。其次,安排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孩子们现在初升小学,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很短。所以,要真正把律动加进自己的课堂。比如,语文课上可以让学生听听儿歌的音频,跟着一起念儿歌。这样的形式既活泼吸引人,其实也是在学知识,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律动之后再集中注意力来听讲,教学效果也会好很多。再次,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比如,我现在提问都是随机的,尽量照顾所有
学生,但毕竟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叫到,那么这样有的孩子上课就没有成就感没有成功的体验。所以,我在想怎么去提问,是让孩子们集体回答还是单独回答,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在课堂上体会到幸福感。这一点,我的思考还不成熟。
这本书中,还有一点我体会非常深。苏霍姆林斯基讲到,语文中的词语教学应该更直观,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多种感官同时作用,效果会更好。他讲到自己的教学经验。他带孩子们去看田野、树木、河流。突然飞来一只小甲虫,于是他就讲了“甲虫”的拼写。专讲语词的老师总在为如何让孩子记住词语而苦恼,然而学到这个词的时候,科任老师惊奇地发现,孩子们都已经牢牢地记住了“甲虫”的写法。关于这一点,对我的启发是,我在讲词语的时候,更要注意调动孩子们的记忆,让他们与这个词语产生共鸣,比如说“白”,我在教学中会提示学生们去回想生活中什么东西是白色的。从而让学生们把抽象的字词和他们生活中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从未知变成已知。这样,效果会好些。但在实际操作中,孩子们一下就活跃起来,课堂上顿时一片混乱。所以,很多问题也要掌握好火候。
在与孩子的接触中,我慢慢发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开学初的几天,我努力地想要给孩子树规矩,让他们像我们要求的那样上课认真听讲,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课间准备好下节课的书本,然后不互相追逐打闹,井然有序。然而,现实总是太残酷。孩子们像是一群迷路的小蜜蜂,课间横冲直撞,课上状况频出。我起初采取的是铁血政策,进行强制性镇压。然而收效甚微。后来,我发现:孩子们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尊严,而且他们很逆反。在强制要求之下,他们觉得老师面目可憎,不可亲近,甚至很令他们反感。于是,我转变了处理方式,改为鼓励和表扬。比如,当课堂上孩子们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的时候,我会表扬那些表现好的同学,这样一来,有一部分孩子主动效仿,也做得很好。而对于经常在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我大多是表扬,哪怕他是被我叫起来而非主动要求回答问题的,我也会大加赞扬。渐渐地,我发现这个方法很有效。有一个男孩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甚至在课堂上精之处主动鼓掌。我很欣慰,也第一次感到了教师这份职业特有的幸福感。
有一位先贤曾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尤其适用于我们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我想,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成就感,有幸福感。这样,他才愿意参与其中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而且这本书常读常新。我会继续学习,继续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摸索;用理论指导实践,并且学以致用,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更好地去指导学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这片热土上,我愿意:燃烧自己,烛照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