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一、P14第5课 蜡烛的变化
方法有:
1、用小刀切块,放在铁片上加热,再遇冷。
2、点燃。教材P14有个实验记录表:蜡烛在点燃、熔化两种实验方法下的现象。点燃的现象是:蜡烛先熔化,然后燃烧;燃烧时发出光和热、冒出烟。熔化的现象是蜡块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蜡;冷却后,逐渐凝固成固体状态的蜡。根据产生的变化,只改变形态的有蜡烛熔化、折纸、小麦磨成粉、铁熔化、木头破碎、泥塑……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的有:蜡、木燃烧,鸡蛋和面制成面包,铁生锈,泥烧成砖,石头烧成石灰…… 为看清点燃时的变化,可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会在烧杯里留下什么物质(烟尘、水蒸气)。实验得知,蜡烛燃烧时,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物质:光、热、二氧化碳、水蒸气、烟尘等。
二、P16第6课 食盐和水泥
用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一)食盐的变化器材:烧杯、玻璃棒、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方法: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观察到食盐看不到了。再取部分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加热,观察到食盐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是可逆变化。
(二)水泥的变化器材:烧杯、盘子、水泥、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锤头。方法:把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到它成了水泥浆。把水泥浆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隔石棉网加热烘干,得到了水泥块。然后,用小锤敲碎它,又得到了水泥块粉。最后再加水搅拌,不能变成水泥浆。总结出:水泥加水变化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不可逆变化。
三、P19第7课 铁生锈
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变化现象,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交流对铁生锈条件的认识,重点是培养对比实验的能力。做“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实验需要准备: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砂纸。实验方法:
(一)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二)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号:
1、空气,2、装满水,2、半瓶水,4、盐水,5、碱面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三)观察记录铁生锈的情况:水中,轻微;一半水、一半空气,严重;空气中,轻微;醋、碱、盐、水中,严重生锈;油中无锈。
实验结论: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P39第四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亮主要是模拟实验。
四、P41第14课 白天与黑夜
先根据照片及讨论,引出:地球上有昼夜,昼夜最主要的不同、造成昼夜不同的原因。再让学生想“站在宇宙中”,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让大家设计实验。师生共同研讨出实验方法: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观察实验现象。这时,使学生注意地球仪不要转动得太快。调整手电筒与地球的距离,光线照亮半个地球即可。调整后,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最好找个有毅力的孩子负责手电。实验中一般会出现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一个由西向东,一个由东向西。到底怎样转动,让大家根据平常看到的现象来判断:车向东行驶景物向西,车向北景物向南。思考:当看到景物由东向西时车该向哪运动。太阳东升西落,为了观察更清楚,首先确定一观察点(北京、上海都可以)。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会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经过探究得出了地球仪由西向东转,手电筒光线照亮半个地球不能移动,观察一个地方的昼夜变化。
五、P47第16课 四季更替 说说生活中对四季的认识。
说明四季带来的主要变化是气温和昼夜的长短,昼夜长短也影响气温。这样开始使学生精力集中到四季变化主要是气温变化造成的。气温变化原因猜想
一、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形成
一月初 147100000千米 冬季近日点 七月初 152100000千米 夏季 远日点(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
二、地球自转 根据前面学的知识,自转一周为24小时,如果是自转形成,四季变化应当每天一次。
三、地球公转 让学生探究如何公转: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
1、(1)一年循环一次,得出周期一年;(2)方向应从星空逐渐西移,认识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如果地轴直立、地轴不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不变,注意观察,太阳直射点是南北变化的吗?此时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只射赤道。明确地轴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保持不变,北端指北极星。发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南北半球接受到太阳光照射面积是不同的。引导学生: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阳光照射面积大,北半球受到热量多,气温就高,是夏季;反之,北半球是冬季。当直射点在赤道时,南北半球照射面一样大,热量一样多,从而形成了四季。
六、P49第17课 弯弯的月亮
1、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圆缺变化的,十五是圆的,初三是弯的……
2、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明确月球不停自西向东绕地球运动。
3、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亮面背着地球叫新朔日。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可找有插座的灯泡、球,老师手持“月球”,用来模拟月球的球体,它明亮的一面要面向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圈,它就自转了一周。这里先让学生找月相特征:初一初八 二十二 十五一旦发现这四大月相的变化,以图方式画出来,就易推测整个月。这样很直观地推出: 1→15,小→大,弯→圆,这样的规律。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2015-2016学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刘震宁
实验课题:常用工具的使用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周次:1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实验器材:克丝钳、开瓶器、剪刀、螺丝刀、钉锤等。实验原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可以为我们做些不同的事情。
实验步骤:
1、教师用克丝钳将一根铁丝夹断,让学生概括出它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开瓶器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把一张纸剪碎,让学生概括它们各自的使用方法。
3、要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看看是用螺丝刀还是用钉锤省力?
备注:实验时应注意安全。实验课题:杠杆平衡的研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周次:1 实验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实验原理: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所改变。
实验步骤:
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备注:实验前应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 实验课题:轮轴的研究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周次:2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原理: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步骤:
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备注:要注意分清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实验课题:滑轮的研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周次:2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
实验器材: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实验原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实验步骤:
1、用铁架台作支架,把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观察旗帜会怎样?
2、在绳的一端挂上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平衡?
3、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备注:可以用橡筋代替测力计进行测量。实验课题:斜面的作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周次:3 实验目的: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省力原理。
实验器材: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实验原理:斜面越长越省力。
实验步骤:
1、将一块木板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把不同的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
2、还用那个木块支着,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选择一个重物,沿着这些长度不同的斜面逐一拉上去,分别观察用了多少力? 备注:注意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
实验课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研究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周次:6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器材:硬纸条、砝码、瓦楞纸等。
实验原理: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步骤:
1、学生准备两个文具盒,中间放一张硬纸条,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
2、把这张硬纸条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再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
实验现象: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实验课题:通电导体产生磁性实验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周次:14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它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实验器材:电池、漆包线、铁钉、小磁针。实验原理: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实验步骤:
1、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
2、给线圈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会发现什么? 备注:通电直导线也会产生磁性。实验课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周次:15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它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实验器材:电池、漆包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实验原理: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步骤: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备注:
电磁铁的磁力强度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
一、指导思想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后进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阅读写话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二、制定目标:
在这个学期的活动中,辅优补差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读、说、写的综合语文能力,并协助老师实施辅差工作,帮助差生取得进步。辅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语文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
三、定内容:
辅优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阅读,让优生扩大阅读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尤其是散文化倾向方面,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以期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写话水平,定时安排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补差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写话至少能写得出,可先布置他们摘抄,仿写,后独立完成,保证每个差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训练后进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后进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
四、辅优对象:
五、补差对象: 主要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帮一行动。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后进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后进生。5.对后进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6.采用激励机制,对后进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7.充分了解后进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后进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8.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9.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后进生的学习问题。
2016年9月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2013-2014-1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教材本学期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18个分组实验有第一单元全部第二单元1课《抵抗弯曲》2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课《拱形的力量》5课《做框架》8课《用纸造一座“桥”》第三单元1课《电与磁》2课《电磁铁》3课《电磁铁的磁力》4课《神奇的小电动机》第四单元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12个演示实验分别:第二单元4课《找拱形》6课《建高塔》7课《桥的形状和结构》第三单元6课《电能和能量》7课《电能从哪里来》8课《电能从哪里来》第四单元3课《多种多样的植物》4课《种类繁多的动物》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6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7课《谁选择了它们》8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是,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发言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三、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3、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实验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授课教师:张迪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实验(模版)
六年级上册实验
一、蜡烛的变化(5课 蜡烛的变化)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蜡烛 火柴 干玻璃片 试管夹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二、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6、食盐和水泥
(一))
实验的目的:探究食盐的变化
实验材料:杯子 筷子 食盐 火柴 盘子 小勺 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 实验步骤:
1、将食盐倒入盘中,往盘中的食盐加水,观察食盐的变化。
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
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实验结论:
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三、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6、食盐和水泥
(二))
实验目的:探究水泥的变化
实验材料:杯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实验步骤:
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将水泥快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
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进行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实验结论:
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四、探究铁生锈的条件(7、铁生锈)
实验材料:油、醋、肥皂屑、食盐、铁钉、瓶子、玻璃棒。实验步骤:
1、将食盐倒入杯子中,加水搅拌,形成盐水。
2、将肥皂屑倒入杯子中,加水搅拌,形成肥皂水。
3、准备3个瓶子,分别标记为1号、2号、3号、4号。
4、在1号、2号、3号、4号杯子中分别倒入等量的醋、油、盐水、肥皂水。
5、将4枚相同光泽的铁钉分别放入4个杯子中。
6、观察一周,记录现象。实验现象:
1号、3号、4号瓶子中的铁钉生锈。放在2号瓶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五、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器材:棋子 尺子
实验步骤:把3个或五个棋子摞起来,然后用尺子迅速打击下部的棋子,观察上面的棋子的运动。
实验结论:上面的棋子没有与被击打的棋子一起飞出去,而是竖直向下落回原处。(注:棋子的初始状态是保持静止的,击打其中一个棋子,只是改变了这个棋子的状态。)
六、月相的成因(17、弯弯的月亮)
实验名称:
月相变化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电灯 皮球 实验步骤:
1、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做地球,用皮球当做月球。
2、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3、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实验记录:
当月球;亮面转到背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全是黑的;当“月球”亮面转到向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全是光明的;当“月球”亮面由向着“地球”到背着“地球”时,“月亮”的明亮部分逐渐减少。实验结论:
月球不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亮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骄傲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七、日食和月食的模拟实验(18、日食和月食)
实验名称: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 实验步骤:
1、在与你的眼睛同样高的墙壁上悬挂一盏电灯,用它当作太阳。手持一面圆形的小镜子当作月亮,与你看电灯的视线大体相平。
2、面对电灯,闭上一只眼睛,调整“月亮”与眼睛的距离,使“月亮”能完全遮住“太阳”,这时,就发生了日食。
3、保持原有姿势,沿逆时针方向原地转动,当你的头部(相当于地球)遮住射向“太阳”的光辉时,便发生了“月食”。
4、再重复几次实验,观察“日食”和“月食”时哪边先亏。实验现象:
“日食”时总是太阳的西边先亏。“月食”时总是月亮的东边先亏。
八、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20、蚯蚓找家)
实验材料:
扑捉蚯蚓若干
长方形纸盒
黑湿布
透明的塑料薄膜
实验步骤:
1、找一个长方形纸盒把里面涂黑,把盒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
2、在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5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正好在盒内的明暗交界处,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亮处和暗处蚯蚓的数量。实验现象及结论:
蚯蚓都爬到暗处,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注意:
控制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只有光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要尽可能的选择健壮的蚯蚓,防止蚯蚓太弱小或有伤残,干扰结果。
实验完毕后,把实验用的蚯蚓放回田野,不要伤害蚯蚓。
在实验中填好实验记录表,可以边实验边记录。
第五篇:苏教版小学2018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报告
2018年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实验器材:蜡烛、三张小孔纸
我的猜测: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步骤:
1、给老师讲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实验所需材料名称。
2、打开手电筒(或点燃蜡烛),放好纸屏,两手各拿一张有孔的纸板。
3、边实验,边给老师讲你的发现。(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
4、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镜子的反光现象
实验器材:平面镜及支架 我的猜测: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
步骤:
1、给老师讲述“镜子的反光现象”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把这些材料组装好并进行实验。
3、照一面镜子,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通过镜面,能看到其它物体;镜子里的像和物体左右相反;等)
4、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你有什么发现。(镜子里面有很多像。)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像和物体左右相反,镜子里面有很多像。结论: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
3、凸透镜的放大作用
实验器材:凸透镜
我的猜测:凸透镜有放大作用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3、做凸透镜放大的实验。(把凸透镜对着要观察的物体,通过凸透镜进行观察)
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凸透镜进行观察,物体适当的放大。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
4、凸透镜的聚光作用
实验器材:凸透镜
我的猜测:凸透镜有聚光作用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3、做凸透镜聚光的实验。(把凸透镜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能看到很亮的光点)
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把凸透镜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能看到很亮的光点。结论: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
5、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实验器材:凸透镜
我的猜测:凸透镜有成像作用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3、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把凸透镜对着窗户,在白纸上能看到窗户的影像)
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把凸透镜对着窗户,在白纸上能看到窗户的影像。结论: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
6、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灯泡 我的猜测:接通电源,灯泡发亮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正确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3、给老师演示,如何让小灯泡亮起来。
4、给老师演示,如何让小灯熄灭。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接通电源,灯泡发亮;断开电源,灯泡熄灭。结论:接通电源,灯泡发亮;断开电源,灯泡熄灭。
7、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导体、绝缘体、电池、导线、灯泡 我的猜测:铜、铝、铁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检验导体和绝缘体实验所需步骤。
3、组装一个检验器。
4、检验老师准备的材料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接上铜、铝、铁灯泡亮是导体,接上塑料灯泡不亮是绝缘体。结论:铜、铝、铁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
8、研究磁铁同极排斥、异极吸引
实验器材:磁铁
我的猜测:磁铁同极排斥、异极吸引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及材料名称。
2、给老师讲述磁铁同极排斥、异极吸引的实验步骤。
3、做磁铁同极排斥、异极吸引的实验。
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
5、整理仪器。
实验现象:把两块磁铁的同极相互靠近,相互排斥;把两块磁铁的异极相互靠近,相互吸引
实验结论:磁铁有同极排斥,异极吸引的性质
9、做一个电磁铁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大头针、铁钉 我的猜测:接通电源,电磁铁能吸起大头针
1、给老师讲述制作一个电磁铁所用的材料名称。
2、给老师讲述制作电磁铁的方法。
3、用你制作的电磁铁去吸大头针。
4、电磁铁能吸起大头针,说明什么?(电磁铁能吸起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后有磁性。)
5、整理仪器。
实验现象:电磁铁能吸起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后有磁性。实验结论:电磁铁有磁性
10、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电池、铁钉、导线、大头针 我的猜测:电池节数越多,磁力越大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及材料名称。
2、制作一个电磁铁。
3、做电磁铁吸引的实验。
4、如何增大电磁铁的磁力(实验证明)。
5、整理仪器。
实验现象:电池节数越多,磁力越大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