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区域到场所:景观设计实践的几个案例
摘要: 基于对景观及景观设计的理解,“土人景观”多年来在不同尺度上的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包括区域与新城镇,城市中心与街区,校园与科技园,居住社区,康体休闲地,风景区与保护地,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公园与绿地,场所与环境艺术,内容包括总体景观战略规划、总体空间规划,场地方案设计,场地施工设计等各个方面。同时将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在不同尺度的景观规划设计之中。
关键词: 区域到场所 景观设计 案例
基于对景观及景观设计的理解,“土人景观”多年来在不同尺度上的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包括区域与新城镇,城市中心与街区,校园与科技园,居住社区,康体休闲地,风景区与保护地,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公园与绿地,场所与环境艺术,内容包括总体景观战略规划、总体空间规划,场地方案设计,场地施工设计等各个方面。同时将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在不同尺度的景观规划设计之中。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1、区域与新城镇景观规划案例:杭州钱塘新城概念规划
2、城市中心与街区设计案例:济南共青团团路广场设计
3、场所与环境艺术:都江堰广场(全国竞赛获奖和中标)
4、城市公园与绿地:中山歧江公园案例 杭州钱塘新城概念规划:
1.规划目标与指导思想——21世纪的滨江新城
(1)规划目标与定位:21世纪的滨江新城
一个生态的城市——强调高效、节约、人与自然共生,维护自然过程与格局;
一个感性的城市——强调亲人、宜人、人的尺度、人的体验;
一个有内涵的城市——延续历史文脉,富于地方特色,显现场所精神;
一个生活的城市——方便、舒适、安全、健康;
一个旅游的城市——迷人的景色、崭新的风貌、富有特色的体验。
(2)本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为实现规划目标,本规划强调以下几大理论和指导思想:
①后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理念——强调天地——人——神的和谐
强调自然、生物、现代人的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和谐。设计遵从自然,遵从文化。将大地景观格局与城市的整体布局相结合,将自然生态系统及多种生物引入人居环境,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同地方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
②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主线——强调社区的回归与可持续的城市
避免工业化国家已走过的老路,吸取郊区化和汽车化城市的教训,强调以方便。高效节约和舒适为特点的社区化城市有机结构,发展步行及公交系统,提倡节约化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布局,强调生活——工作——娱乐的有机性.
③景观现象学的模式——强调场所精神,人的体验
吸取形式主义“城市美化”运动的教训,避免空洞的城市形式美化设计,强调场所精神的挖掘,为人的体验而设计。
④景观生态途径——强调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维护场地内山水格局及生命系统的有机整体性.通过绿色廊道及蓝色通道,形成完整的景观生态格局。2.规划前期分析
(1)历史及文化过程
与水的过程及陆地的形成过程相适应,从西湖的形成,到杭州城市的扩张,都呈同心弧形式,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扩展,西湖是这些同心弧年轮圈的圆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钱江新城是历史的延续和必然,顺承了一条千百年来的历史文脉。以凤凰山为靠山,面临钱塘江的南宋古城遗址,以及目前残遗的历史古迹,包括白塔、六和塔、八卦田等都为新城区提供了宝贵的景观资源,应着重保护并充分利用,成为新城景观的有机部分。
(2)区域发展战略与“井”字形交通骨架
杭州市作为风景旅游城市的性质及对西湖的保护要求,决定了现有城市发展的局限性,因此,向钱塘江两岸发展的战略转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区域发展和大都市形成的机制来看,萧山市的发展与杭州市的扩展,最终使钱塘江两岸成为一个大都市圈的核心带,使钱塘江成为杭州湾大都市的共赏空间。南北向与杭州旧城及萧山市联系的需要及规划大桥的建设;东西向与机场及沪杭、杭甬高速公路的联系需要,使规划区内形成“井”字形交通骨架。3.总体景观
(1)堤外生态绿洲
利用河流动力,促成堤外生态绿洲,打破防洪堤的生硬线条,还钱江以灵气。基于以下几方面的依据和考虑,本规划提出在北岸防洪堤外建设生态绿洲。
①规划区内的钱塘江为潮水和淡水交汇地段,江水携带的泥沙与海水相作用,产生大量的沉积。而北岸正是凸岸,根据河流动力学原理,即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所以,北岸是一个泥沙不断沉积而形成陆地的区域。这个过程不但解释了西湖的形成,同样也是杭州城区大面积陆地的形成机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今。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岸,特别是复兴桥至钱江二桥一段,具有形成河岸沙洲的动力基础。
②现有防洪堤具有防止五百年一遇洪水的能力,但却形成一堵僵硬、缺乏生机的高墙,不但将人与水分开,也将自然生态过程隔断。为此本规划提出在保留原防洪堤的情况下,在堤外河道内保护和促进河滩绿洲的形成。
③宽阔的钱江水面完全允许这样绿洲的存在。数十米至百米宽的绿洲不会妨碍航道及洪水的排泄。具体做法包括用最少的人工措施,如在上游做堰和护堤,促进泥沙的沉淀过程,形成一个从防洪堤伸入江心的斜坡沙滩。在这一宽达数十米至数百米的沙滩上,形成一系列由陆生到沼生再到水生的以及从淡水到咸水的生物群落,它们分别与潮水的周期性、江水的季节性,及不同汛期的洪水干扰相适应,它将是多种生物,特别是鸟类的栖息场所。
成为城市中不可多得的生态景观,同时为居民的郊游和休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场所,具有鲜明的都市与自然共生的特色。
(2)夹岸水系
引灌上游清水,形成夹岸水系景观,使之亲人、宜人。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规划提出利用和开设江南、江北的溉渠,引溉钱江上游清水,形成夹岸水系。
①增加宜人性
钱塘江江面开阔,水位变化大,与陆地高差悬殊。且因潮水作用,水质混浊,虽有大江大河之势,又有潮来潮往之动感,却令人难以亲近,可望而不可及。多了一分大自然的壮阔,却少了一分城市水系的优美和宜人。因此,若能将上游清水引入堤内,形成与钱江平行却高出钱江水面2-3m的水系、湖泊,则可使内外水体动静生辉,大小呼应。使居民远可观钱江动势,近可体验秀水之质。极大地提高新城的景观质量和生活环境。
②利用自然地形
钱江两岸现存有大量的低洼湿地和池塘,两岸还有引水灌渠,因此,完全可以用很少的投入,结合现有地形。水系,形成连通的夹江水系景观,使死水变成活水,为新城景观增色。
③平衡土方
钱江两岸地势低洼,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必然需要大量的填方,土从何来?取低处之土,垒于高处,使低处蓄水成湖,高处筑屋构房,工程上最为经济。因此,夹江水系景观的建设不但需要而且可能,可谓一举而三得。
另外,夹江水体的形成除了可引溉上游水系外,还可以在局部考虑通过闸门蓄留潮水(有近1m的水位差)和季节性洪水,使城市景观感应大自然之呼息,充满动感。
(3)三条平行走廊
基于带状多中心城市的特点,平行发展三条功能走廊。
钱塘江具有共赏空间和休闲旅游资源的价值,是新城市沿江发展形成多中心带状城市的原动力。基于这一特点,为建设一个高效、和谐、健康优美的城市,在钱江两岸分别规划三条有明确功能的走廊,即:
①外侧快速车流走廊
以交通为目的,连接城市与外围高速公路及机场。中间有绿色隔离带,两侧有宽30m以上的绿带。与原规划的干道相符,但支路出入口减少50%,出入口从原规划的每250m一个,减少到每500m一个。
②中间城市生活走廊
用专门的公交系统联系各个社区及商业区。文化区,主要满足通勤及日常生活功能。专设公交车通道,自行车车道,机动车车道,两侧为和绿地相间的步行商业走廊、与原规划道路相符,但明确其作为生活走廊的功能。
③沿江风景休闲走廊
专门用于驱车或步行的风景观光和休闲活动。流线形的观光车道,穿行于绿地与湖泊之间,钱塘江若即若离,沿江文化设施与自然风景交相辉映,“近岸无暇目,远峰更兴想”改造原规划的滨江大道,不把它作为城市交通干道。
(4)绿道及蓝道网络
以钱塘江为共赏空间,建立山——水,水——水景观联系,形成绿道及蓝道网络。
规划区内的山、水景观联系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疏通和联系规划区内现有水系,并以此为骨架,形成水系绿地系统。
②除在东西向形成以六条走廊为纵向绿地轴线外,结合交通走廊和社区中的开放空间,形成多条南北景观走廊。包括北岸西端建立凤凰山与钱江的山——水视通走廊;北岸东端的城内河道与钱江的水——水走廊;以及南岸的钱江与南侧主要河渠的水——水景观走廊,从而以钱塘江及江滨风景走廊为共赏空间,将山——水与绿地结合。
(5)三核心格局
三核心城市整体格局,功能明确,形象鲜明。
在本规划区内,强调三个城市中心,每个中心都有各自鲜明的功能和形象。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补充,有机联系,从而形成新城区的新形象。
①文化旅游中心
复兴桥南端,集中布局文化设施,旅游设施,市政设施及大面积公园绿地,水上码头观光塔等,作为新都市文化及旅游的中心,作为未来杭州——萧山大都市圈的一个核心,隔江遥望玉皇山及杭州老城,南北呼应,大大拓展了城市发展腹地,而又以复兴桥与旧城相沟通,南与新机场相连,交通便捷。同时,它地处钱江凹岸,作为港口的条件较好;又有一河渠(北塘河)存在,与北岸六和塔在一视线上,形成独特斜向透景线,具有良好的景观基础。作为文化旅游中心将与旧城及南宋古城遗址,玉皇山,凤凰山等呈很好的呼应,具有无限的景观潜力。
②商务办公中心
钱江三桥北端4、5号地块为CBD(中央商务区),是一个引导城市向钱江下游及沟通南岸未来城市中心的战略性节点。东可与城外高速公路相联系,北与旧城相通,南侧跨桥与新建机场相联系;临江则以大面积堤内生态绿洲为前景,具有良好的商务办公环境。
③大都市商业中心
复兴桥北端的凤凰城,位于南部旧城及北部新城之中,且在城市交通枢纽,为人流集散之地,为大都市生活的物质中心,也是实际的几何中心,最宜作为零售.购物商业服务。大型综合商场,主题购物场所,室内外景观设计相结合.现代都市购物体验,融娱乐于购物之中.
(6)社区结构
社区为单元的有机结构、新城市主义的典范本规划借鉴新城市主义的规划思想,强调亲人.宜人和紧凑的城市布局,以社区为单位,将生活与工作场所组织在一个宜于步行和公共交通便捷的有机体内。以中间的生活走廊为纽带,将居住与社区商业、文化及医疗设施便捷地联系在一起,每一单元社区内部有与社区绿地相结合的幼儿园,以及与交通集散地相结合的商业网点,两个社区之间又有与社区间绿地相结合的小学,每四个小区之间形成中型商业网点及与大型绿地系统相结合的中学及社区文化和医疗设施,生活社区之间又有满足一定数量的人员就业的商业及办公区。使居住、绿地及水系、便捷的公共交通、文化及商业设施组成一个有机的高效和谐的结构与功能网络。
项目首席设计师:俞孔坚
主要设计人员:Christian Lemon,Scoot Linder,张东,李健宏 济南共青团路广场设计:
弯一曲溪流,唱尽舜耕故事;
垂一帘水幕,窥够人间风情。
水底采光,映出货架满目琳琅;
台阶错落,展示城市男女百态。
南北穿梭,导引休闲购物;
上下串通,激活都市地下.
青砖木棱,饰出清雅建筑;
乔木竹丛.成就宜人场所。
本方案的四大特色:
(1)重场地个性:
①尊重城市肌理
延续城市道路的肌理,将广场南北两侧平行于道路的网格相,叠加构成广场铺装和绿化的基底。
②有机结合现有建筑
将场地内六幢建议保留的建筑全部融入广场,通过或加或减的设计手法,创造出一系列宜人的小尺度空间,同时满足功能需要和设计主题的体现。
③保留或利用场地内现有乔木
依据施工程序,把开挖下沉广场的土方堆成场地西侧的台地,同时把下沉部分的乔木移栽至台地及无需挖方的广场,形成密林区及疏林广场。普利街西北端的大量乔木全部保留,形成商业街尽端又一林下广场。
④地面布局考虑地下市政管网
富有动感的曲线形下沉广场,既避开地下市政管网,又为广场营造了动态空间。
(2)营造人性场所:
①下沉广场
下沉空间配以溪水,形成喧嚣城市中之溪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相对隔离的休闲场所。
②林下空间
营造城市中的绿岛。密林草坡、疏林绿地、竹丛溪水,带来多样的林下空间感受。
③溪流浅滩
溪水浅滩蜿蜒曲折于台地边缘,并与反映城市肌理的格网相穿插,创造颇具撞击力的亲水体验。
④水幕茶室
延绵百米的瀑布之内,设计幽静的茶室,餐饮空间,营造出新奇独特的视觉景观及心理感受。
⑤便捷步道
连接了全部重要的景观节点,并通向公交车站、地下通道出入口及商业街,为人们提供最便捷的步行交通。
⑥化整为零的观演台
下沉广场内的台阶被垂直交通、采光井、花坛、灌木等打碎,以减弱冗长而非人性的大尺度,创造宜人的观演空间。
(3)体现地域文化
①大舜文化,包括以图腾柱隐喻大舜之禅让美德;以台地之梯田及水际种植隐喻“舜耕历山”;以船形舞台、水及网纹雕塑隐喻大舜之“渔雷泽”以抽象雕塑、陶砖地纹隐喻大舜之“陶河滨”。
②龙山文化
浮雕、陶刻及陶纹铺地讲述着龙山文化的故事。
③名泉文化
涌泉、跌泉反映济南这座名泉之城的动感.
(4)挖掘土地的商业价值
①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有效激活地下商业
通过将地下空间变为半地下空间(包括下沉商业街、下沉广场一侧)或由玻璃池底屋顶直接采光,并使其与地上部分相联系等方式,有效激活地下空间,提升广场品位,创造经济价值。
②休闲娱乐功能与商业互动
休闲娱乐广场吸引大量人流,为商业空间带来消费群体,同时,商业的繁荣为广场带来大量使用者,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③设计丰富空间,营造商业气氛
设计观演舞台、水幕餐饮、下沉商业街等,用现代的建筑,景观语言营造独具特色的商业气氛。
④集商业、休闲、文化及娱乐于一体,产生综合效益。都江堰广场:
都江堰广场位于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原灌县),城市因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本设计试图用现代景观设计语言,体现古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水文化,以及围绕水的治理和利用而产生的石文化、建筑(包括桥)文化和种植文化。使之成为一个既现代又充满文化内涵的、高品位、高水平的城市中心广场.
本项目首席设计师:俞孔坚
主要参与设计人员:石颖,张东,李健宏,胡海波,罗华,姚祯楠等
艺术家:郭选昌等 中山岐江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作为一个实验性设计,探讨了产业用地再生设计的途径。鲜明地提出了设计的立场,那就是尊重足下的文化一一平常的和普通人的文化,歌唱野草之美——那些被践踏和被忽视的美。同时强调,并不是所有普通和平常的文化都可以成为艺术的,也不是自然和野草就是美的,设计才使它们成为艺术,成为美。本案例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设计者对文化的理解,对传统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对设计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公园的理解。
作为一个实验设计,在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同时,在设计途径上也做了些探索,特别在三个方面会对同行有所启发:包括如何解决水位变化的滨水地段的生态性与亲水性,本案例尝试了栈桥式的水际设计方式,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如何解决江河防洪过水断面拓宽和保护沿岸绿带的问题,本案例尝试了挖侧而留岛的方式,事实证明也是可行的;和如何对待产业用地极其构筑物等,案例尝试了三种设计途径,即:保留、改造再利用和再生。
项目主持人、首席设计师:俞孔坚教授
设计参与人:庞伟、黄征征、凌世红、张娟、李向华、石颖、李健宏、邱钦源、刘东云、吴本、胡海波、李迪华、孙鹏、王志芳等
作者:俞孔坚,凌世红,李向华,刘亦忻等,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
论文上传:zhangzhihai 录入时间:2005-08-29
第二篇:城市景观设计实践的几个案例分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实践的几个案例分析
作者:俞孔坚 凌世红 李向华 刘亦忻等 来源:网络 添加日期:10年12月10日
基于对景观及景观设计的理解,“土人景观”多年来在不同尺度上的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包括区域与新城镇,城市中心与街区,校园与科技园,居住社区,康体休闲地,风景区与保护地,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公园与绿地,场所与环境艺术,内容包括总体景观战略规划、总体空间规划,场地方案设计,场地施工设计等各个方面。同时将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在不同尺度的景观规划设计之中。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1、区域与新城镇景观规划案例:杭州钱塘新城概念规划
2、城市中心与街区设计案例:济南共青团团路广场设计
3、场所与环境艺术:都江堰广场(全国竞赛获奖和中标)
4、城市公园与绿地:中山歧江公园案例
杭州钱塘新城概念规划
1.规划目标与指导思想——21世纪的滨江新城
(1)规划目标与定位:21世纪的滨江新城
一个生态的城市——强调高效、节约、人与自然共生,维护自然过程与格局;
一个感性的城市——强调亲人、宜人、人的尺度、人的体验;
一个有内涵的城市——延续历史文脉,富于地方特色,显现场所精神;
一个生活的城市——方便、舒适、安全、健康;
一个旅游的城市——迷人的景色、崭新的风貌、富有特色的体验。
(2)本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为实现规划目标,本规划强调以下几大理论和指导思想:
①后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理念——强调天地——人——神的和谐
强调自然、生物、现代人的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和谐。设计遵从自然,遵从文化。将大地景观格局与城市的整体布局相结合,将自然生态系统及多种生物引入人居环境,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同地方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
②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主线——强调社区的回归与可持续的城市
避免工业化国家已走过的老路,吸取郊区化和汽车化城市的教训,强调以方便。高效节约和舒适为特点的社区化城市有机结构,发展步行及公交系统,提倡节约化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布局,强调生活——工作——娱乐的有机性.
③景观现象学的模式——强调场所精神,人的体验
吸取形式主义“城市美化”运动的教训,避免空洞的城市形式美化设计,强调场所精神的挖掘,为人的体验而设计。
④景观生态途径——强调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维护场地内山水格局及生命系统的有机整体性.通过绿色廊道及蓝色通道,形成完整的景观生态格局。
2.规划前期分析
(1)历史及文化过程
与水的过程及陆地的形成过程相适应,从西湖的形成,到杭州城市的扩张,都呈同心弧形式,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扩展,西湖是这些同心弧年轮圈的圆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钱江新城是历史的延续和必然,顺承了一条千百年来的历史文脉。以凤凰山为靠山,面临钱塘江的南宋古城遗址,以及目前残遗的历史古迹,包括白塔、六和塔、八卦田等都为新城区提供了宝贵的景观资源,应着重保护并充分利用,成为新城景观的有机部分。
(2)区域发展战略与“井”字形
交通骨架
杭州市作为风景旅游城市的性质及对西湖的保护要求,决定了现有城市发展的局限性,因此,向钱塘江两岸发展的战略转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区域发展和大都市形成的机制来看,萧山市的发展与杭州市的扩展,最终使钱塘江两岸成为一个大都市圈的核心带,使钱塘江成为杭州湾大都市的共赏空间。南北向与杭州旧城及萧山市联系的需要及规划大桥的建设;东西向与机场及沪杭、杭甬高速公路的联系需要,使规划区内形成“井”字形交通骨架。
3.总体景观
(1)堤外生态绿洲
利用河流动力,促成堤外生态绿洲,打破防洪堤的生硬线条,还钱江以灵气。基于以下几方面的依据和考虑,本规划提出在北岸防洪堤外建设生态绿洲。
①规划区内的钱塘江为潮水和淡水交汇地段,江水携带的泥沙与海水相作用,产生大量的沉积。而北岸正是凸岸,根据河流动力学原理,即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所以,北岸是一个泥沙不断沉积而形成陆地的区域。这个过程不但解释了西湖的形成,同样也是杭州城区大面积陆地的形成机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今。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岸,特别是复兴桥至钱江二桥一段,具有形成河岸沙洲的动力基础。
②现有防洪堤具有防止五百年一遇洪水的能力,但却形成一堵僵硬、缺乏生机的高墙,不但将人与水分开,也将自然生态过程隔断。为此本规划提出在保留原防洪堤的情况下,在堤外河道内保护和促进河滩绿洲的形成。
③宽阔的钱江水面完全允许这样绿洲的存在。数十米至百米宽的绿洲不会妨碍航道及洪水的排泄。具体做法包括用最少的人工措施,如在上游做堰和护堤,促进泥沙的沉淀过程,形成一个从防洪堤伸入江心的斜坡沙滩。在这一宽达数十米至数百米的沙滩上,形成一系列由陆生到沼生再到水生的以及从淡水到咸水的生物群落,它们分别与潮水的周期性、江水的季节性,及不同汛期的洪水干扰相适应,它将是多种生物,特别是鸟类的栖息场所。
成为城市中不可多得的生态景观,同时为居民的郊游和休闲提供
了一个难得的场所,具有鲜明的都市与自然共生的特色。
(2)夹岸水系
引灌上游清水,形成夹岸水系景观,使之亲人、宜人。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规划提出利用和开设江南、江北的溉渠,引溉钱江上游清水,形成夹岸水系。
①增加宜人性
钱塘江江面开阔,水位变化大,与陆地高差悬殊。且因潮水作用,水质混浊,虽有大江大河之势,又有潮来潮往之动感,却令人难以亲近,可望而不可及。多了一分大自然的壮阔,却少了一分城市水系的优美和宜人。因此,若能将上游清水引入堤内,形成与钱江平行却高出钱江水面2-3m的水系、湖泊,则可使内外水体动静生辉,大小呼应。使居民远可观钱江动势,近可体验秀水之质。极大地提高新城的景观质量和生活环境。
②利用自然地形
钱江两岸现存有大量的低洼湿地和池塘,两岸还有引水灌渠,因此,完全可以用很少的投入,结合现有地形。水系,形成连通的夹江水系景观,使死水变成活水,为新城景观增色。
③平衡土方
钱江两岸地势低洼,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必然需要大量的填方,土从何来?取低处之土,垒于高处,使低处蓄水成湖,高处筑屋构房,工程上最为经济。因此,夹江水系景观的建设不但需要而且可能,可谓一举而三得。
另外,夹江水体的形成除了可引溉上游水系外,还可以在局部考虑通过闸门蓄留潮水(有近1m的水位差)和季节性洪水,使城市景观感应大自然之呼息,充满动感.
(3)三条平行走廊
基于带状多中心城市的特点,平行发展三条功能走廊。
钱塘江具有共赏空间和休闲旅游资源的价值,是新城市沿江发展形成多中心带状城市的原动力。基于这一特点,为建设一个高效、和谐、健康优美的城市,在钱江两岸分别规划三条有明确功能的走廊,即:
①外侧快速车流走廊
以交通为目的,连接城市与外围高速公路及机场。中间有绿色隔离带,两侧有宽30m以上的绿带。与原规划的干道相符,但支路出入口减少50%,出入口从原规划的每250m一个,减少到每500m一个。
②中间城市生活走廊
用专门的公交系统联系各个社区及商业区。文化区,主要满足通勤及日常生活功能。专设公交车通道,自行车车道,机动车车道,两侧为和绿地相间的步行商业走廊、与原规划道路相符,但明确其作为生活走廊的功能。
③沿江风景休闲走廊
专门用于驱车或步行的风景观光和休闲活动。流线形的观光车道,穿行于绿地与湖泊之间,钱塘江若即若离,沿江文化设施与自然风景交相辉映,“近岸无暇目,远峰更兴想”改造原规划的滨江大道,不把它作为城市交通干道。
(4)绿道及蓝道网络
以钱塘江为共赏空间,建立山——水,水——水景观联系,形成绿道及蓝道网络。
规划区内的山、水景观联系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疏通和联系规划区内现有水系,并以此为骨架,形成水系绿地系统。
②除在东西向形成以六条走廊为纵向绿地轴线外,结合交通走廊和社区中的开放空间,形成多条南北景观走廊。包括
北岸西端建立凤凰山与钱江的山——水视通走廊;北岸东端的城内河道与钱江的水——水走廊;以及南岸的钱江与南侧主要河渠的水——水景观走廊,从而以钱塘江及江滨风景走廊为共赏空间,将山——水与绿地结合。
(5)三核心格局
三核心城市整体格局,功能明确,形象鲜明。
在本规划区内,强调三个城市中心,每个中心都有各自鲜明的功能和形象。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补充,有机联系,从而形成新城区的新形象。
①文化旅游中心
复兴桥南端,集中布局文化设施,旅游设施,市政设施及大面积公园绿地,水上码头观光塔等,作为新都市文化及旅游的中心,作为未来杭州——萧山大都市圈的一个核心,隔江遥望玉皇山及杭州老城,南北呼应,大大拓展了城市发展腹地,而又以复兴桥与旧城相沟通,南与新机场相连,交通便捷。同时,它地处钱江凹岸,作为港口的条件较好;又有一河渠(北塘河)存在,与北岸六和塔在一视线上,形成独特斜向透景线,具有良好的景观基础。作为文化旅游中心将与旧城及南宋古城遗址,玉皇山,凤凰山等呈很好的呼应,具有无限的景观潜力。
②商务办公中心
钱江三桥北端4、5号地块为CBD(中央商务区),是一个引导城市向钱江下游及沟通南岸未来城市中心的战略性节点。东可与城外高速公路相联系,北与旧城相通,南侧跨桥与新建机场相联系;临江则以大面积堤内生态绿洲为前景,具有良好的商务办公环境。
③大都市商业中心
复兴桥北端的凤凰城,位于南部旧城及北部新城之中,且在城市交通枢纽,为人流集散之地,为大都市生活的物质中心,也是实际的几何中心,最宜作为零售.购物商业服务。大型综合商场,主题购物场所,室内外景观设计相结合.现代都市购物体验,融娱乐于购物之中.
(6)社区结构
社区为单元的有机结构、新城市主义的典范本规划借鉴新城市主义的规划思想,强调亲人.宜人和紧凑的城市布局,以社区为单位,将生活与工作场所组织在一个宜于步行和公共交通便捷的有机体内。以中间的生活走廊为纽带,将居住与社区商业、文化及医疗设施便捷地联系在一起,每一单元社区内部有与社区绿地相结合的幼儿园,以及与交通集散地相结合的商业网点,两个社区之间又有与社区间绿地相结合的小学,每四个小区之间形成中型商业网点及与大型绿地系统相结合的中学及社区文化和医疗设施,生活社区之间又有满足一定数量的人员就业的商业及办公区。使居住、绿地及水系、便捷的公共交通、文化及商业设施组成一个有机的高效和谐的结构与功能网络。
项目首席设计师:俞孔坚
主要设计人员:Christian Lemon,Scoot Linder,张东,李健宏
济南共青团路广场设计
弯一曲溪流,唱尽舜耕故事;
垂一帘水幕,窥够人间风情。
水底采光,映出货架满目琳琅;
台阶错落,展示城市男女百态。
南北穿梭,导引休闲购物;
上下串通,激活都市地下.
青砖木棱,饰出清雅建筑;
乔木竹丛.成就宜人场所。
本方案的四大特色
(1)重场地个性
①尊重城市肌理
延续城市道路的肌理,将广场南北两侧平行于道路的网格相,叠加构成广场铺装和绿化的基底。
②有机结合现有建筑
将场地内六幢建议保留的建筑全部融入广场,通过或加或减的设计手法,创造出一系列宜人的小尺度空间,同时满足功能需要和设计主题的体现。
③保留或利用场地内现有乔木
依据施工程序,把开挖下沉广场的土方堆成场地西侧的台地,同时把下沉部分的乔木移栽至台地及无需挖方的广场,形成密林区及疏林广场。普利街西北端的大量乔木全部保留,形成商业街尽端又一林下广场。
④地面布局考虑地下市政管网
富有动感的曲线形下沉广场,既避开地下市政管网,又为广场营造了动态空间。
(2)营造人性场所
①下沉广场
下沉空间配以溪水,形成喧嚣城市中之溪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相对隔离的休闲场所。
②林下空间
营造城市中的绿岛。密林草坡、疏林绿地、竹丛溪水,带来多样的林下空间感受。
③溪流浅滩
溪水浅滩蜿蜒曲折于台地边缘,并与反映城市肌理的格网相穿插,创造颇具撞击力的亲水体验。
④水幕茶室
延绵
百米的瀑布之内,设计幽静的茶室,餐饮空间,营造出新奇独特的视觉景观及心理感受。
⑤便捷步道
连接了全部重要的景观节点,并通向公交车站、地下通道出入口及商业街,为人们提供最便捷的步行交通。
⑥化整为零的观演台
下沉广场内的台阶被垂直交通、采光井、花坛、灌木等打碎,以减弱冗长而非人性的大尺度,创造宜人的观演空间。
(3)体现地域文化
①大舜文化,包括以图腾柱隐喻大舜之禅让美德;以台地之梯田及水际种植隐喻“舜耕历山”;以船形舞台、水及网纹雕塑隐喻大舜之“渔雷泽”以抽象雕塑、陶砖地纹隐喻大舜之“陶河滨”。
②龙山文化
浮雕、陶刻及陶纹铺地讲述着龙山文化的故事。
③名泉文化
涌泉、跌泉反映济南这座名泉之城的动感.
(3)挖掘土地的商业价值
①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有效激活地下商业
通过将地下空间变为半地下空间(包括下沉商业街、下沉广场一侧)或由玻璃池底屋顶直接采光,并使其与地上部分相联系等方式,有效激活地下空间,提升广场品位,创造经济价值。
②休闲娱乐功能与商业互动
休闲娱乐广场吸引大量人流,为商业空间带来消费群体,同时,商业的繁荣为广场带来大量使用者,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③设计丰富空间,营造商业气氛
设计观演舞台、水幕餐饮、下沉商业街等,用现代的建筑,景观语言营造独具特色的商业气氛。
④集商业、休闲、文化及娱乐于一体,产生综合效益。
都江堰广场
都江堰广场位于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原灌县),城市因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本设计试图用现代景观设计语言,体现古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水文化,以及围绕水的治理和利用而产生的石文化、建筑(包括桥)文化和种植文化。使之成为一个既现代又充满文化内涵的、高品位、高水平的城市中心广场.
本项目首席设计师:俞孔坚
主要参与设计人员:石颖,张东,李健宏,胡海波,罗华,姚祯楠等
艺术家:郭选昌等
中山岐江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作为一个实验性设计,探讨了产业用地再生设计的途径。鲜明地提出了设计的立场,那就是尊重足下的文化一一平常的和普通人的文化,歌唱野草之美——那些被践踏和被忽视的美。同时强调,并不是所有普通和平常的文化都可以成为艺术的,也不是自然和野草就是美的,设计才使它们成为艺术,成为美。本案例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设计者对文化的理解,对传统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对设计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公园的理解。
作为一个实验设计,在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同时,在设计途径上也做了些探索,特别在三个方面会对同行有所启发:包括如何解决水位变化的滨水地段的生态性与亲水性,本案例尝试了栈桥式的水际设计方式,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如何解决江河防洪过水断面拓宽和保护沿岸绿带的问题,本案例尝试了挖侧而留岛的方式,事实证明也是可行的;和如何对待产业用地极其构筑物等,案例尝试了三种设计途径,即:保留、改造再利用和再生。
项目主持人、首席设计师:俞孔坚教授
设计参与人:庞伟、黄征征、凌世红、张娟、李向华、石颖、李健宏、邱钦源、刘东云、吴本、胡海波、李迪华、孙鹏、王志芳等
作者:俞孔坚,凌世红,李向华,刘亦忻等,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
第三篇:从拓展训练到案例分析
从拓展训练到案例分析
从拓展训练到案例分析
假定,这篇文章的读者,99%都是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的(请自觉对号入座,自认属于另1%的读者可以关闭本浏览器窗口)。我想问这99%的读者一个问题,从小学到大学,当你碰到难题时,自己做不出来,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是个天才学生,做起习题来罕逢对手,那么恭喜你,你也可以直接关闭本浏览器。
但如果你象我一样,不属于那少数的天才,经常会捧着难题向老师请教,那你十有八九也受过老师这样的教诲:要有独立思考精神!
事实上,老师是为你好。你想想,中国的大小考试,都是一人一桌,一人一卷,考试时绝对禁止交头接耳(违者以作弊论处,不但成绩记零分,还可能给你个处分什么的),遇到难题怎么办?还不是得独立思考!因此,不会独立思考的人,在中国教育体系下还真很难脱颖而出。
多数中国学生就是带着这样的习惯,开始西方MBA课程的。但是请注意了,这种“独”在中国是优点,在西方商学院里,却很可能起反作用。
这是因为,MBA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拓展训练到案例分析,从小组演示到公司实习,除了一些最基础的核心课程外,MBA多数课程的作业都以小组为单位,就是为了向学生强化灌输合作精神。对许多中国学生来说,这很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学生大多习惯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但小组作业却意味着同学们之间必须交流、沟通、分工、协作,才能把作业完成。考虑到MBA课业本身已经够繁重了,现在又凭空增加了这么多沟通协调任务,而多数中国学生的英语又不能象中文那样挥洒自如,简直是雪上加霜。
我自己也一样,虽然在大多数课程选择作业伙伴时,我都会逼迫自己选择外国同学,但在一门与IT有关的课程上,我犹豫再三,还是选择了与几位中国同学搭档。倒不是我不愿与外国同学合作,实在是因为当时课业负担太重,IT课程的各类专业名词又比较多,如果与外国同学一起做,很可能会在沟通交流上花费更多时间,可我已经花不起这个时间了!
我的几位中国同学也有同样的问题。有一位曾向我抱怨:“我和那个印度同学一组。我英语本来就不好,他的英语口音又很重,我根本听不懂。我们讨论了整整一天,才互相闹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如果这个作业是我自己做,早就做完了!”没错,如果很多作业都是中国学生自己做,没准确实能完成得更快,但仔细想一想,要真是这样,你来念这个MBA干嘛?你完全可以在中国待着,找两本MBA英文教材,自己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效果不是也差不多?
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等“软”技巧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已经在国际上得到公认。一个不懂得发挥团队力量,只会自己埋头苦干的人,一定
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这就是为什么MBA课程要煞费苦心“逼迫”学生们合作的道理。中国学生一个个单打独斗都很优秀,但限于各种客观原因,团队合作精神确实还有欠缺。如果你已拿到MBA的录取通知书,最好能在打包行李时顺便想一想,到了学校后,怎样才能“扬短避长”?
最后,多一句嘴。经验显示,那些“独立思考”精神比较强、擅长单枪匹马过五关、斩六将的人,出身理工科背景、从事科研、工程相关工作的概率更大。这是学科特点决定的,不能怪他们。但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又有志借助MBA向管理人员转型,就需要在这方面特别注意。有的时候,多年的工作习惯会让你不自觉地露出“独狼”的马脚
第四篇:景观设计精品案例【年终总结】
【图加加】景观设计精品案例分类总结
芭提雅希尔顿酒店景观http:///zjp-274
旅游景区
挪威特罗斯蒂戈山道景观http:///zjp-71意大利兰特庄园http:///zjp-168
轻井泽虹夕诺雅温泉度假村http:///zjp-241
路桥绿化
美国华盛顿温哥华堡人行天桥http:///zjp-210 德国交通绿岛薰衣草花田景观http:///zjp-260
私家花园
悉尼某私人庄园景观http:///zjp-137日本镰仓圆周庭院F住宅http:///zjp-62美国达拉斯蓝色主题花园住宅http:///zjp-205 新加坡圣淘沙空中花园住宅http:///zjp-201 美国加州CORMAC住宅http:///zjp-191 美国威尔逊EHA信托住宅http:///zjp-178 现代简约的乡村度假别墅景观http:///zjp-240
新材料新技术
无线LED绿色照明灯具http:///zjp-94精选Vondom户外家具及花器http:///zjp-207
精选人物雕塑http:///zjp-69
植物造景
(一)http:///zjp-21
植物造景
(二)http:///zjp-163
图加加整理2014-1-24
第五篇:从实践到实践,探索华为最佳实践
从实践到实践,探索华为最佳实践
--2004年PDT经理研讨第一期开班致辞
费敏
一、PDT团队是华为公司的核心支柱
公司最重要的是每一个PDT团队。公司目前大的PDT有30个左右,小的PDT有100个左右,如果拿掉这些PDT,华为公司就只剩一个壳了,所以PDT团队是华为公司的核心支柱。象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如果去掉支撑国民经济的大企业,去掉那些大的品牌,这些国家也就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PDT团队作为华为公司的核心支柱要发挥核心作用,公司的成绩、公司未来的目标都落在这个支柱上,落在各位PDT经理肩上,担子非常重,PDT经理心里要自我掂量,是否胜任,是否称职。
二、从实践到实践,探索华为最佳实践
黄埔军校一共只办了6期,每期半年,一共3年,但国共两党的精英很多都出自黄埔军校,为什么?这是因为黄埔军校是以最佳实践为切入点,它的目标是讨论最佳实践,而不是讨论理论。既不是从理论到实践,也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实践到实践。
目前并不缺少理论,而是缺少实践。我们有幸在华为进行实践,而且到目前为止还实践得不错,大家应该珍惜。
研讨就是拿出一个靶来,大家围绕着最佳实践来打靶,一起讨论,一起分享,一起贡献。以最佳实践为核心,围绕最佳实践,大家探讨与分析,看我们缺什么,我们善长什么,我们发扬什么。
三、带兵与打仗是PDT LEADER的责任
带兵与打仗是两个永衡的话题,责任就落在各位PDT经理和PDT管理团队身上。
带兵与打仗有区别,但带兵与打仗又相辅相成。打胜仗有利于带兵。美国的巴顿将军,经常打胜仗,对士兵要求很严,但减少了最残酷的事情发生,即减少士兵死亡。所以大家都愿意当他的兵,士气也很高。带兵支撑打仗。带兵就是要组建好一个团队,带好一个团队。例如罗荣桓元帅就善于带兵,从而使林彪聚集在打仗上,把四野带成了几个野战部队中最强的。又例如美国总统里根,执政8年,使美国的人心得到了最大的聚集,使美国人民重新拾回了自信。但是否是他一个人有这个能力呢?主要还是他会带兵,使美国重新回到了自信的轨道上。带兵好了,事半功倍,能更好地打仗。
四、宰相出自州县
有一句话叫:宰相出自州县。来自州县的官,既有宏观,又有微观;能感受民生,能一把抓住要害,能贯彻实事求是。
公司运作管理部要和产品线一起每季度对公司所有PDT团队进行排序。公司级排前五名的为红榜,产品线可以排前三名为红榜,对于排名靠后的PDT要警告,前三个季度或前几期公告,不作结论,然后再与相关考核挂钩,干部选拨也有了基础。
五、取长补短
短木板不可能成为优势,但意识到短处的问题,弥补短木板,使短木板不短,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美国马歇尔将军很善于对下属的短木板进行管理。马歇尔发现手下有个将军缺少战略眼光,而且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是短木板,于是马歇尔将这位将军调到参谋部工作,一段时间后,这位将军自己发现了战略眼光的不足,意识到了战略的重要性,他后来重返前线取得成功。
目前PDT经理可能有一块短木板就是注重打仗,不注重带兵,下次WORKSHOP可以树一个靶,大家研讨怎么带兵,一起来探讨。
六、PDT经理高级研讨应该长期搞 要组织多次研讨,每次活动聚焦一个题目,一次一个专题,一个侧面,不要贪大求全,逐渐形成完整的经验共享,要把PDT经理高级研讨办成华为的“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