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倾听、阅读”到“表达、实践”
从“倾听、阅读”到“表达、实践”
河北省新乐市教育局教研室
周素辉
摘要:善于倾听,就要学会尊重,心灵需要沉静,倾听是一种智慧;享受阅读,徜徉书海,沐浴书香,让学生与大师对话,凝聚千年人生智慧,开拓人生思维;敢于表达,说出真心话;勤于实践,让语文知识和学生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善于倾听,享受阅读,敢于表达,勤于实践。
2010年7月30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作为教学教研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重视,更感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的艰巨与光荣。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在历次教改中备受关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是站在教改发展的前沿摇旗呐喊,呼唤改革与创新,并积极尝试新课程教学理念,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着师生的激情与活力,闪烁着师生的睿智与情趣。从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从教学过程、方式方法的转变,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树立,无不体现我们教师的辛劳。
面对新时代的历史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坚持人才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用为本原则,优先发展教育。国家从战略高度要求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到人力资源强国,这对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将“语文”这一母语抓紧抓好。语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根本抓起,从拼音识字到写规范汉字,从善于倾听、准确阅读到深度思考,从语言表达、真情倾诉到语言运用、实践创新等等,我们都要往深里做、往实里做。既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盈着磁力,激荡着活力,又要充满创造力,成为师生共同展示智慧的天堂。
一、亲近母语,感悟中华语音的魅力。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从上古音韵到现代音韵的演变,从甲骨文到现代楷书的汉字简化,我们的汉语言发音流畅、铿锵优美,形体端庄方正、绘形绘色,表意准确严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当今时代发展迅猛,随着我国汉字能够快速输入电脑,汉语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汉语受到各国人民青睐,世界100多个国家相继开设孔子学院,一个全世界都在学汉语的热潮正在掀起又一个高潮。
比如“美好、漂亮”的发音měi hǎo piào·liɑnɡ,声韵调和谐优美,从发音口型到表情心理,读在口上,表情在眉宇之间闪现,情感流入到心里,那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再如“悲哀、沮丧”的发音bēi’āi jǔ sànɡ,听起来就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表情和心理都
显得那么压抑,如此等等,可见我们的汉语言真是意蕴丰厚,博大精深。如果再从字形上进行分析,“美”体现在我们祖先在祭祀、庆祝狩猎时,头戴象征吉祥的羊头面具,载歌载舞,表现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美”的含义也就很自然地显现出来,再如“室中有女为‘安’、手下有女为‘妥’、有子有女为‘好’、人靠近器皿表示就要吃东西那就是‘即’、而人在吃饱了就要离开器皿走开就是‘既’”。有时候,我们将这些经典的东西所忽视,而许多外国人却将我们的汉语视若至宝,加以学习和研究。因此我们要将大力弘扬汉语言文化,将僵硬的知识化为有趣的故事,让我们的学生读起来津津有味,写起来端端正正,流畅优美,讲起来意味深远,在给学生以知识的同时,传递一种智慧,激发其热爱母语的深厚情感。
二、善于倾听,虚怀若谷凝聚人生财富。
人们常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往往沉不下心来。这有一定道理,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对话、交流互动、激烈论辩。这或许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好处,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但是也需要我们冷静思考:静下心来,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这对别人是一种尊重,对自己也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可见古人非常推崇少说多做,言必信,行必果。只有虚怀若谷,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才会凝聚自己人生的财富。
善于倾听,就要学会尊重,要看说话的对象,对长者要敬重、对同学要和气、对幼小要充满关爱。要善于筛选发言者的观点、根据和逻辑顺序,适时插话以表述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还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场合是课堂,听别人说话就要让别人将话说完,不要不停地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这是非常不礼貌的。我们要教会学生耐下性子倾心听取他人的发言,善于整理他人的理论根据、事实根据和观点,然后思考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说话时才会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而简明得体,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信服和掌声。
心灵需要沉静,倾听是一种智慧。喧嚣的课堂并不一定符合新课改,相反,倾听国学经典所流露出的哲理,所表达出的深邃思想内涵,没有一颗善于倾听的心是绝对不可能的。让我们的学生拂去心中的浮躁,保持心灵的宁静,品味经典的魅力,那将会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情胜有情。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是听不出《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对张生说的“你去吧”三个字的无穷意蕴的。
三、享受阅读,拓展人生思维的空间。
新课改倡导绿色阅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鼎力支持,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关爱自然和生命,构筑精神道德绿色长廊,培植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好少年。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绿色阅读理念,让我们的学生学会阅读社会与人生。通过阅读古今经典,让我们的学生徜徉书海,沐浴书香,让今天的学生与古今中外大师对话,穿越时空隧道,凝聚千年人生智慧,开拓人生思维的空间。
在家庭,我们倡导著名大师托尔斯泰家庭亲子阅读模式。每天晚上,(父子、母子、子女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进行自己感兴趣的阅读,然后进行交流阅读的收获,享受阅读的乐趣,这对子女的成长将大有裨益,对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有很大好处,并且好习惯一旦
养成,那将会受益终生。
在学校,我们倡导师生共同阅读,老师有自己的阅读内容和要求,学生有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目标措施,采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阅读激励机制,师生阅读相互促进,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读书学习的参与者。师生共读,让阅读形成习惯,树立大语文阅读观。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我们要能够听到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让经典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古诗文经典诵读、中华美文吟诵会走进课堂,实现由“阅读”到“悦读”的转变,让读书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部分,进而让我们的师生在阅读实践中感悟到:阅读丰富人生,阅读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
在课堂,我们倡导整体阅读,层层剥笋,拓展延伸的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整体阅读文本,感悟文本渗透的思想内涵,初步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再由整体到局部,细心揣摩体会句子、段落的含义,尤其是重点词语的运用,如动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对于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非常重要,还要注意关联词语、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次还要注意写作手法如“对比、拟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运用。阅读激发情志,我们要善于剖析作者的心理情感倾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通过学一篇文章,衍生一类文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敢于表达,说出真心话。
我们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写会画,敢于表达自我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技能。学生不敢说或者说不好,这对老师的教育有关,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课堂上我们给学生多少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学生说的怎么样,我们关注了多少,我们是否培养了学生这方面的生存与发展的后劲?
新课程倡导三重对话,师生之间、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无须掩饰的真实情感的流露。不做作,不说假话大话,我们需要真实的课堂,就需要学生敢于申诉自己对文本的见解,哪怕偏激和错误,有人说“教室就是矫正错误的地方”这有一定道理,比如“眼看着大火把邱少云活活烧死,我为什么不救?父亲不顾安危穿越铁路、艰难地爬上月台,给儿子买橘子严重违反交通规则,鲁提辖狠狠地三拳打死镇关西,也太狠心了。”等等,学生敢说是好事,老师要通过论辩,合理引导,正确分析,帮助学生如何读书、读名著。
我们要教会学生读书论辩的方式方法,不以今律古,也不以古律今,师生在争鸣论辩中丰富学生的情志,让我们的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理空间,享受语文课堂语言交流的魅力,这样就会感到:通过表达论辩发现自己思想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逐步健全,从而学会真情倾诉,合理表达,用真心、真情赢得真理。
五、勤于实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也是一门综合的基础性学科,语言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发展语言,因此,语文课要上成开放的课堂,而不是封闭僵硬的课堂。
我们看一则美国的课例——《为“我不能”举行葬礼》,课堂上,唐娜老师创意而又实用的“游戏活动”,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书写“我不能”,然后折起“我不能”,埋葬“我不能”,转变为“我能行”,积极应对生活的挑战。这样开放的课堂,教师将“快乐、自信、积极、乐
观”的人生态度根植于学生的心底。我们再看一则英国的课例——《爱心增长课》,学生在引领“盲人”走路,搀扶“肢体残缺”行走中培养学生的“爱心”。现在的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少了,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勤于社会实践。要知道在应用中才会不断创新,我们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会、社会调查、古诗文诵读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以体现我们语文教研教改充满生机与活力。
知行统一,推进素质教育,根本在于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我们要改变观念,坚持以用为本、以人为本,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语文知识和学生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语文是语言的艺术,但我们谨记: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要将语文和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全面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邮编:050700 地址:河北省新乐市教育局教研室 姓名:周素辉 电话:*** 4
第二篇:从关注文本内容到重视文本表达
从关注文本内容到重视文本表达
——华东师大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所所长郑桂华谈语文教学
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中国教师报:不久前听了你在六年级执教的《少年闰土》,为了采访你,也看过你的一些课堂实录,我发现你的课与一般老师不太一样。现在很多老师上语文课,经常是情景导入、品味文本、体验情感……最后往往还有一个拓展延伸,有许多安排。而你一堂课下来,好像就是抓住某一点,“不蔓不枝”逐步深入,而且不管是给什么年级的学生上课,都有这个特点。这是你上课的一贯风格吗?
郑桂华: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我觉得自己经历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再到“实施语文课程”这三个阶段的转变。所谓“教课文”,就是把课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课文里写什么知识,教师就讲解什么知识;考试中就检查什么知识。比如那时候教《晋祠》,就让学生按照课文里描写的情况,去了解晋祠的结构布局、建筑特色,并学习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教《两小儿辩日》,就借助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分析谁对谁错;教《荷塘月色》,就让学生体会荷塘是如何的美,找哪里是比喻,哪里是拟人……这样来教语文,感觉好像不是怎么难,但时间一久,就走进了机械肤浅地诠释课文内容、零碎地教授语文知识的模式,不要说学生学得没劲,连自己也感到厌倦。
后来,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中,我渐渐知道了上面所说的“教课文”的局限,明白了“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课上的含义,开始在两个向度上开展语文教学探索,一是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二是追求知识基础上的能力、背后的规律、“然”以外的“所以然”,将这两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落实。
中国教师报:你说的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具体指什么?它与教参里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有什么不同吗?
郑桂华: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可能与传统的诸如“文以载道”这样的理解不太一样。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基本途径,我认为,应该将语文学习文本——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现出来,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地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普教育价值、社会生活认识价值及思想品德教育价值,把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的统一。一句话,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基于这样的前提,我对许多课文的突破口和教学重点,都不是一般语文教材的教学提示或参考书中推荐的教学重点,而是我认为这篇课文比较具有“语文价值”的地方。
比如,《安塞腰鼓》我认为最有“语文价值”的地方是作品的词语、句式等表达形式与作品思想情感的关系,《<呐喊>自序》是形象化表达,《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人物与主题的关系,等等。这样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课堂里学习的是语文知识,锻炼的是以语言为载体的理解力、判断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入人文熏陶和价值观培养的。
建立不同文本的阅读“图式”
中国教师报:现在的教材,好像没有按照这样的思路编排的。比如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的单元主题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必修二主题是: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这样的主题划分都不是以“语文价值”为标准的。按照你的思路执教单篇课文没问题,但似乎不太适合现在的教材。
郑桂华:是有这个问题。为某一篇课文确定语文价值,并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把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这往往不难做到。但是,如果把几篇课文放在一起,把一本教材总合起来,把几年里要学的课文统一在一起来观照、考察,这种随意确定一篇课文“语文价值”的做法就有问题了。所以,有必要做两件事,一是列出学生在语文课上所必须学到的“语文价值”,并对其进行排序,二是探索适合学习“某类文体文本”的阅读图式,以最少的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手段,达到最好的语文学习目标。这才是理想的课文课程。我目前正在做这个事。
中国教师报:探索适合学习“某类文体文本”的阅读图式,会不会使语文教学机械化,简单化?这样做有什么合理的依据吗?
郑桂华:我们常常依据一些标准,将一些文章归入一类文体,而把另一些文章归入另外一种文体。既然能被归入同一类文体,那么,从逻辑上说,这些文章就一定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类文章的相同的特征。如果找到几篇典型的文章,总结出这一类文章文体中所隐含着的共同特征,然后试着以这些特征为线索,去阅读理解这些文章,也许就能总结出阅读这一类文章的普遍适用的方法,从而建立起阅读这类文体的“图式”。
比如,我教《荷塘月色》,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出朱自清夜游荷塘的行动过程,分析作者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眼中景物的色调,再进一步探询作者的情绪变化,最终发现“家”与“荷塘”这两个意象对于作者朱自清的意味,以及对于读者的意味。用这样的阅读流程去指导其他抒情性散文的阅读,有一定的适用性,或者就可以称为散文阅读的一种“图式”了。这样做,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情况。
重视主问题设计,细节灵活处置
中国教师报:听你的课,读你的课堂实录,感觉你的教学过程非常轻松流畅,这是否与你重视把握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有关?
郑桂华:对。现在,我在上课之前,一般只要对课文熟悉,只要牢记课文的核心价值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如何接近这个核心价值,上课流程走向如何,则完全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中国教师报:听起来有点随意。课堂纪律,教学环节设计,导入和小结,这些你不在意吗?
郑桂华:这里有个变化过程。刚开始走上中学讲台时,我和绝大多数的语文同行一样,每天想得最多的怎样理解课文,怎样上课才不至于让学生厌烦,不至于让分数落后很多,以及怎样维持课堂纪律,等等。上课时,尽量多提问学生,准备小黑板扩充教学容量……我把这个阶段叫做“适应课堂”。
后来,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我开始进入“驾驭课堂”的阶段,即讲究教学设计,注意运用教学技巧,追求课堂气氛。比如为课文找一个好的突破口,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一段值得回味的结束语;到哪里抛出一个新巧的问题,学生会怎么回答,我应该怎么应对;到哪里用小组讨论,到哪里形成高潮,在什么时间进入下一个环节。就像经营一篇文章那样,有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起承转合、过渡照应。
中国教师报:这是很多有经验的教师,而且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一个追求吧,特别是在公开课上。
郑桂华: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热热闹闹,有时还相当出彩,颇能赢来一些喝彩声。但是,精巧细致的教学设计,往往是按照教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顺着教师预想的教学思路进行的,常常把学生的基础、理解力、表达的随意变化等可变因素排除在课堂之外。一旦学生的理解达不到教师的设计要求,或者学生的问题超出了设计范围,教师就不知所措了,不是生拉硬拖、强迫灌输,就是听而不闻、回避问题。这样的课结构完整却比较生硬,表面热闹却缺少生成性。后来我就逐渐扬弃了这种上法。我希望自己现在的课是基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课,而不是着眼于教师教的语文课,这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教学立足点的转变。
中国教师报:生成是现在很受重视的一个词汇,可是每堂课,总还是需要有一个基本的预设,有一些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吧?
郑桂华:课堂基本的设计肯定是有的,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把握课堂的核心价值。我的一般原则是,设计大体有序,具体细节灵活;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尽量不说;教师多实施课程方向调控,少理念意识的强迫灌输;让对话承担起多种功能。对于一堂课来说,不存在一定要具备什么基础、达到什么理解程度的学生,没有哪些内容是非完成不可的学习目标,没有哪个内容非要用多长时间来完成不可。比如学习形式,虽然总体上以学生表达为主,但也没有认定哪些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才算好;再比如板书,虽然大体有设想,但具体用哪个词语,几乎都是从学生的发言中去选择,从学生的读书中去发现,在自我的调整中比较筛选。这样一来,绝大多数时候,我觉得自己在享受课堂,享受学生的智慧与成长。
中国教师报:如何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这样的情况?你这样的教学似乎个人特点太鲜明,别人不太好学?
郑桂华:生成肯定不是走到哪算哪,教师还是要能够掌控教学过程的。这就要求教师牢牢把握住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然后设计好教学的主问题。
像我这样上课,主要还是与我的语文教学观有关,也与我10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有关。以前有老师对我说,你的课听着很好,但我们学不来。当时我觉得很奇怪,我的课操作性很强,一步步很清楚啊。后来我发现,我这样的课,需要教师发自内心地期待学生有所发现,这个不容易做到。特别是公开课,教师很担心,要是学生讲不出怎么办?我也会有这样的考虑,因此我的课总会设计至少三到四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上《安塞腰鼓》,我设计的第一层目标,感受这是一篇充满豪迈激情的文本,这个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第二层目标,发现这种豪迈激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第三层目标,为什么《安塞腰鼓》会有这样充满激情的表达形式?这样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教学就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学生没话说的情况,教师也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当然,因为我上课前只有一个大的思路,三至四个板块的活动设计,没有很详细的师生问问答答的具体设计,所以,我的不少课在结构上的确也显得不够严谨和完整,需要改进与提高。
对教师的期待要切合实际
中国教师报:你刚才提到,你对许多课文的突破口和教学重点,都不是一般语文教材的教学提示或参考书中推荐的教学重点,而是自己认为这篇课文比较具有“语文价值”的地方。那你如何看待这两年很多人对教师依赖教参进行教学的批评?
郑桂华:我认为,教参是一线教师很重要的一个工具,批评拿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进教室的教师是不够公道的。大家对教师的期待太高了,有些时候高得不切实际。如果这位教师备了课,对教材和教参有了充分的理解,那么按照教参教学应该是被允许的。这种批评,是期待教师很博学,很投入,除了教材和教参,教师要有更广泛的阅读,更丰富的积累,更高强的本领。当然,教师的工作是培育下一代的工作,肩负着民族未来接班人的培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教师的任何期待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线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重,也是不争的事实。与其将期待主要放在保障不够的教师身上,不如好好建设我们的语文课程,好好编写我们的教材教参,多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备课资料。这样多路并进,既减轻教师的压力,也为教育质量提供多重保证。我个人觉得,可以让教师拿着教学用书就能上课,指望教师在工作之余花大量时间重起炉灶式的备课是不现实。少数杰出教师的努力不应该成为、也不可能成为多数教师的工作标准。
不过,如果一个教师现在完全按照教参教学,没有一点自己的思考,的确也很让人恐惧,还是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调整为好。
中国教师报:如果教参编写得好的话,你认为教师可以依赖教参。那作为教材编写者,你是不是更希望老师们完全信任教材?因为教材编写应该比教参更严谨些,考虑更全面些。
郑桂华:在目前,我认为老师们对教材的态度应该是“看清”和“看轻”。看清,就是能够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对教材文本有相对准确的解读。教材是教材组、审查委员甚至社会人士等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凝聚着集体的智慧,研习教材,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的前提。那种一味批评教材种种不是的做法是不够理智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轻教材,这就是说不要以为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文质兼美,不能批评。
比如有一篇课文《书生论剑》,学生普遍不喜欢读,说读不懂。有人以为是因为文章太长了,但有的文章比这篇更长,学生却喜欢读,读得懂。这是一篇评论文章,文章评的是什么?标题说是“剑”,文中却一会儿是剑,一会儿是青铜剑,一会儿又是剑器,中间也缺少明晰的过渡转换。文章后面有一节内容,论点是“今人爱剑胜过古人”,后面的论证都是在讲今人对剑的丑化,论证与观点是矛盾的。所以,学生看不懂不是因为自己的阅读能力,而是文章本身有问题。
有个语文读本中有一篇文章《坠落之间》,是讲母亲跑过街道接过从楼上坠落的女儿的故事。文章里有些表达很糟糕,什么小孩掉下来,“像翻飞的燕子”,“划出一道弧线”……我曾连听三节课,没有一个教师对此提出异议。有的老师说,我们也觉得这些表达不好,可是这是教材啊。
这当然不能怪老师,毕竟我们对权威的服从有太长的历史,改变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但这些至少说明,不是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老师可以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教材。我个人甚至主张,教材选文时,就应该选择一些有问题的文本供师生有意识地批判性阅读。
看轻教材的另外一点做法,就是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学生情况与办学特色改编教材,甚至编写使用自己的校本教材。
语文怎么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中国教师报:现在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视“三维目标”,而实际教学中分数至上倾向没有多少改变,处于夹缝中的教师难以应对。你觉得,你的语文教学观能够被更多的中小学教师接受吗?
郑桂华:这个问题我想说得远一点。以前,我对价值观这些东西有点不以为然,现在觉得人的价值观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但是,这个价值观必须是真正属于他的价值观,不是口头上标榜的价值观。新课改推行这些年,老师们普遍接受了很多新理念,但是很多理念还只在“知道”层面,内心是不是真的接受,不好说。比如老师都知道应该爱学生,至少也应该尊重学生吧。而私下里,很多老师都会说,对学生要凶一点,这样学生才会听话。这是他真正的工作体验。他“知道”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但没有得到好的体验,这个观念没有得到正强化。所以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他就不可能真正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
中国教师报:这也许是因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这种正向体验,才会产生知与行的背离。
郑桂华:对,这是一个方面。问题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哪个更占主导?哪一方应该主动转变?像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我以为是课堂这个“场”给他的。如果老师从来就不好好倾听学生发言,怎么能指望学生懂得尊重,懂倾听的重要?课堂应该是一个“场”,而这个“场”首先应该由教师来营造。再比如,教学过程是基于“学”的逻辑,不是“教”的逻辑,这个转变,也应该是由教师主动选择为好。这些都涉及到教学观甚至是价值观的问题。
中国教师报:你有1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从来不在乎考试吗?可能会有中小学老师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郑桂华:我也重视考试啊,我带过三届中考一届高考,成绩也还不错的。一张试卷,都有什么题型,试题背后考查的是什么知识或能力,这些我都研究啊。这些都明确了,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一定能考好。有的老师一边怕考试,一边又不去研究考试,我真有点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的经验是,考试是最小的事情,语文素养是更大的东西,教给学生方法,改进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真善美的体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也就是有了足够的语文素养,考试就是小菜一碟了。
中国教师报:有人说,语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你认可这个说法吗?
郑桂华:语文教学长期一直是存在很大问题。现在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课堂上,但我们还没有提供很好的实践模板给教师,从教材到课程,都还有建设的空间。如果教材编写更合理,教参内容更切合教学实际需求,那么教师在教学时肯定会从容些,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如果我们的教师有足够的敬业精神与专业素养,我的意思是有实施语文课程的意识,一节课之后教师能够想到学生获得了什么,如果能长期这样做,还能说语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吗?
语文教学是一件有魅力的事情,我追求师生共同成长的语文课堂,也以此与同行共勉。
郑桂华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博士,原华东师大二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大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所所长,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副主编,初中语文教材特约撰稿人。著有《听郑桂华老师讲课》、《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语文》、《写作新视点》等;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中学教学卷》和《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初中作文实验教程》、《新语文个性化写作》等丛书。(本报记者茅卫东)
第三篇:从实践到实践,探索华为最佳实践
从实践到实践,探索华为最佳实践
--2004年PDT经理研讨第一期开班致辞
费敏
一、PDT团队是华为公司的核心支柱
公司最重要的是每一个PDT团队。公司目前大的PDT有30个左右,小的PDT有100个左右,如果拿掉这些PDT,华为公司就只剩一个壳了,所以PDT团队是华为公司的核心支柱。象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如果去掉支撑国民经济的大企业,去掉那些大的品牌,这些国家也就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PDT团队作为华为公司的核心支柱要发挥核心作用,公司的成绩、公司未来的目标都落在这个支柱上,落在各位PDT经理肩上,担子非常重,PDT经理心里要自我掂量,是否胜任,是否称职。
二、从实践到实践,探索华为最佳实践
黄埔军校一共只办了6期,每期半年,一共3年,但国共两党的精英很多都出自黄埔军校,为什么?这是因为黄埔军校是以最佳实践为切入点,它的目标是讨论最佳实践,而不是讨论理论。既不是从理论到实践,也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实践到实践。
目前并不缺少理论,而是缺少实践。我们有幸在华为进行实践,而且到目前为止还实践得不错,大家应该珍惜。
研讨就是拿出一个靶来,大家围绕着最佳实践来打靶,一起讨论,一起分享,一起贡献。以最佳实践为核心,围绕最佳实践,大家探讨与分析,看我们缺什么,我们善长什么,我们发扬什么。
三、带兵与打仗是PDT LEADER的责任
带兵与打仗是两个永衡的话题,责任就落在各位PDT经理和PDT管理团队身上。
带兵与打仗有区别,但带兵与打仗又相辅相成。打胜仗有利于带兵。美国的巴顿将军,经常打胜仗,对士兵要求很严,但减少了最残酷的事情发生,即减少士兵死亡。所以大家都愿意当他的兵,士气也很高。带兵支撑打仗。带兵就是要组建好一个团队,带好一个团队。例如罗荣桓元帅就善于带兵,从而使林彪聚集在打仗上,把四野带成了几个野战部队中最强的。又例如美国总统里根,执政8年,使美国的人心得到了最大的聚集,使美国人民重新拾回了自信。但是否是他一个人有这个能力呢?主要还是他会带兵,使美国重新回到了自信的轨道上。带兵好了,事半功倍,能更好地打仗。
四、宰相出自州县
有一句话叫:宰相出自州县。来自州县的官,既有宏观,又有微观;能感受民生,能一把抓住要害,能贯彻实事求是。
公司运作管理部要和产品线一起每季度对公司所有PDT团队进行排序。公司级排前五名的为红榜,产品线可以排前三名为红榜,对于排名靠后的PDT要警告,前三个季度或前几期公告,不作结论,然后再与相关考核挂钩,干部选拨也有了基础。
五、取长补短
短木板不可能成为优势,但意识到短处的问题,弥补短木板,使短木板不短,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美国马歇尔将军很善于对下属的短木板进行管理。马歇尔发现手下有个将军缺少战略眼光,而且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是短木板,于是马歇尔将这位将军调到参谋部工作,一段时间后,这位将军自己发现了战略眼光的不足,意识到了战略的重要性,他后来重返前线取得成功。
目前PDT经理可能有一块短木板就是注重打仗,不注重带兵,下次WORKSHOP可以树一个靶,大家研讨怎么带兵,一起来探讨。
六、PDT经理高级研讨应该长期搞 要组织多次研讨,每次活动聚焦一个题目,一次一个专题,一个侧面,不要贪大求全,逐渐形成完整的经验共享,要把PDT经理高级研讨办成华为的“黄埔军校”。
第四篇:倾听表达英语课的灵魂
文/陈 培
【关键词】倾听;基础;表达;升华;主体;补充
只要是一线英语老师都知道:Integrated skills这一课时是最锻炼学生听说能力的课型。我就Unit 4 的Integrated skills这一课来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倾听与表达的。
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稍微整合了一下,先处理的B部分Speak up,B部分的内容更贴近我们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容易直接导入。因为是随堂课,所以也就很自然地由free talk 导入。
一、分层导入
我利用以下的一些问句来提问导入: “Do you like your school life ?”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life?” “Do you like sports ?”
“What activities do you like to do at school?”
在让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是有所倾向性的,一些可以用“Yes”或“No”回答的一般疑问句喊那些英语基础不是太好的学生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还没有太常见,我喊的是基础较好的学生,他更能理解问句的含义,有了第一个做示范,再问第二个同学的时候用“What about you?”只要他刚刚是在认真聆听同学的回答,他就能像“鹦鹉学舌”一样做出正确的回答。另外的特殊疑问句喊一些中等左右的学生,中间也夹杂喊一些学困生进行重复或“依葫芦画瓢”,一方面督促他们在别人回答时不开小差,一方面也是通过重复的过程对他们进行语言上的一种训练。
二、听是基础,说是升华
(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去聆听,不但要听,而且要记忆别人的答案,一旦别人说了自己准备好的答案,还要随时进行调整。在这样的要求之后,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学生在他人回答时的事不关己。一方面认真听之后,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学着去说;另一方面,在听的过程中又将课外活动复习了一遍,对今后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课堂动态,万一出现了与前雷同的现象,就极有可能该学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老师要及时进行提点。这里既强调了生生倾听,其实也包涵了师生倾听。)了解Speak up内容之后,让同桌二人模仿Speak up编写新的对话,先给2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其准备,然后抽几组检查。这个时候可能又会有学生出现懈怠现象,会在别人表演对话时乘机休息。为了防止这种现象产生,我告诉他们会在几组同学对话结束之后,针对他们的对话内容进行提问,这样不管有几组对话,他们都会认真去听,因为如果他们没有认真听的话,他们是无法回答出问题的,而且这种问题书上还没有答案。即使是自己不会编写对话,在听了好几组对话之后,多多少少也能学会点,也为自己的表达打下基础。
三、听是主体,说是补充
完成A3练习时需再听一遍录音,这时候是要学会查漏补缺,重点去聆听A1中没有出现的内容,范围缩小之后就降低了学生听的难度,注意力更为集中,因此不难将所缺内容补全。本课的听力材料不是太长同时也不是太难,因此我给学生一个听句子复述这样的机会。这种听力练习相对要难一些,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要高一些,因此在进行此类练习时对象以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为主,当然在学生确实无法听出来的时候,我也会适当地加以提醒和补充。在一位学生完整地复述出句子之后,再请中等水平的学生复述,最后可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尝试。(生生倾听在此过程中更是得到充分体现。)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弦都会绷得紧紧的,不管是属于哪种层面的学生。只要是没有松懈没有开小差的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都会有所收获。
四、反思失与得
这堂课我不能说百分之百的学生一整堂课都全神贯注地投入,但可以很有把握地说:绝大部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之内,他们能专注地去倾听他人,并能将他人的方法收为己用,帮助自己更好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觉得倾听与表达在这堂课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学生在这堂课上因为认真去倾听了,也积极去表达了,所以课堂效率很高,收获颇多。
英语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上课发言是否踊跃,都与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认真倾听有很密切的关系。表达是从倾听开始的,如果不能很好地倾听,也就谈不上有良好的表达。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去聆听,对自己就没有自信,就怕老师会喊到自己,只会躲闪老师的目光,又怎么可能主动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上课踊跃发言的都是那些课堂上专注度较高,精神饱满的学生。因为他们认真听了,他们对自己的答案很自信,所以才会信心百倍地想去发表见解。每一位英语老师都期待氛围好效率高的英语课,能体现倾听与表达的英语课堂才是高效课堂,这样具有灵魂的课堂才能符合英语课听说读写的要求。
第五篇:沟通从倾听开始
沟通从倾听开始(第一稿)
永康市明珠学校 童依
【活动理念】
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有意义符号的历程,其目的在于分享意见、讯息、或态度,使发送讯息者和接受讯息者之间达到某种程度的共同了解。从发展阶段中可看出该年龄段的青少年对人际的需求日益重视,而如何融入同伴及如何在团体中被接纳,进而获得友谊,享受快乐学校学习生活,则是一大研究课题。在青少年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中,其实有一部分属于其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而不信任的基础在于人际沟通中缺乏足够的倾听。Nichols与Stevens(1957)估算出所有的沟通时间中,听佔45%,说话佔30%,阅读16%,而书写只有9%。虽然听佔了大部分的比例,但是却很少人曾接受任何有关训练,学习有效的听。而Egan(1986)指出听(hearing)和倾听(listening)不同,前者是感官的听,只要耳朵和大脑听觉中枢没病就听得见;而倾听还包括了较复杂的心理过程,例如将感官听到的加以解释和了解。良好的倾听者必须听懂口语及非口语的讯息。因此,为能让青少年在未来的成人社会里获得良好的发展与适应,在青少年时期就该学会一些良好的倾听技巧,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且能在社会情境中表现出适宜的行为,以达成其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阶段任务。【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倾听的重要性。
2、情感目标:体验倾听别人时,理解、尊重、接纳等感觉。
3、行为目标:在人际交往沟通中学会倾听,掌握倾听的方法。【活动形式】
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行为训练。【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活动时间】 40分钟。【活动过程】
一、暖身游戏:你说我听
游戏规则:八人一组,揣摩纸条所示内容的语气语调,看哪一组能够正确表达所示内容。
我没说他弄坏了我的笔。(可是有人这么说)
我没说他弄坏了我的笔。(我确实没这么说)我没说他弄坏了我的笔。(我只是没说,可是我暗示过)我没说他弄坏了我的笔。(我说的不是他,而是其他人)我没说他弄坏了我的笔。(可是他拿了)我没说他弄坏了我的笔。(是别人的笔)
我没说他弄坏了我的笔。(可是他弄坏了我其他的东西)小结:人都需要自我存在感,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重视,也需要把自己心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在表达自己时自然需要他人倾听。倾听是接受口头及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和对此,做出反应的过程。大文豪伏尔泰说过一句名言:“通往心灵的大路是你的耳朵。”所以我们要学会倾听,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二、角色扮演
情景一:这些天,许亮心情一直很不好,由于自己考试成绩又比上次退步了很多,而他其实已经很努力了,他和同桌王阳说,但王阳面无表情,看似认真地听,但无任何回应,头也不抬地只顾自己在收拾课桌。
情景二:小于新买了一本书,可不小心弄丢了,她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同学书自己很焦急。小于:我买了一本书„„小方:什么书啊?小于:《幻城》,可是„„小方:哪里买的啊,我想买一直没买到,能借我看看吗?„„
情景三:数学课时,老师让同学讨论一道思考题,小雪:这道题目的做法是„„小云:这道题我的答案肯定是正确的,方法是„„小玉:(这题目这么简单,我早就做出来了,还用得着讨论)继续做其他题目。
先让角色扮演中的被倾听者说说感受,再让其余同学们谈谈假如你是其中的倾听者,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对以后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影响。在你的学习生活当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小组讨论分享。
三、头脑风暴: 倾听的技巧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倾听的技巧。大家可以结合我们前面所讲的例子,进行小组讨论。(参考材料,引申总结)
(一)积极倾听的态度技巧:专心、耐心、虚心。
(二)积极倾听的行为技巧:运用一些有利的肢体语言 1.自然的微笑(人们常说;“没有笑脸的人不要开店。”微笑会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朋友)。
2.得体的坐姿、站姿。身体自然地倾身向前,以表示仔细聆听。不要交叉双臂。
3.亲切的眼神,常常看对方的眼睛。
4.经常轻微地点头,间隔地深深地点头表示赞同。
(三)积极倾听的语言技巧:
1、附和性语言:
①“嗯” ②“对”、“不错”、“有道理” ③ “是的”、“确实如此”
2、提问:
①“你认为这是关键问题吗?”②“你的意思是„„?”③ “能说得详细一些吗?”
3、鼓励性、评价性的语言:
①“真有意思!”②“您刚刚讲的很新鲜,我还是头一次听到。” ③ “好厉害啊!”
四、倾听训练
对照倾听技巧,同学之间互相谈谈你最快乐的一件事,注意运用倾听技巧。
思考:当你认真倾听别人和被别人认真倾听时,你有什么收获?(被别人倾听时你又一种被重视、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觉,心理上很乐意和此人交往;认真倾听别人时,觉得这是尊重别人的前提,也是赢得别人信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这样才能更多的赢得朋友。)
五、总结分享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进一步强化倾听的技巧)
倾听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一起不断实践倾听的技巧。让沟通从倾听开始,希望大家能收获到更多的友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