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google拍摄的十年来变化
NASA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自1999年随卫星Terra发射以来,一直致力于观测地球表面情况,科学家据此了解全球气候和环境如何相互作用。中国华北地区的雾霾多次被MODIS捕捉,从2001年的气溶胶污染,到2008年奥运年空气污染的改善,及之后越来越厚重的灰霾,都在太空中被看得清清楚楚。这是2001年7月12日,在中国东部观察到一大批气溶胶污染(灰色带),向东延伸到渤海湾。
2002年1月11日。雾霾覆盖下,东部大部分地区变成不透明的灰色,几乎掩盖了地面的细节。北京是气溶胶污染最严重的地方。气溶胶在环境保护学科中的定义为悬浮在空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气溶胶粒子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附着在呼吸道上,甚至进入肺部沉积下来,危害人的健康。
2013年12月7日。2013年12月,中国遭受一场严重的大气污染。厚重的雾霾带从北京延伸到上海,距离约1200公里,污染的空气呈灰色。虽然中国华北、东北地区经常面临极端雾霾的爆发,但扩散到南方却不太常见。
2004年10月3日。在2004年11月2日下午至11月3日下午,靠近渤海的华中地区上空形成一层霾。由于北京等大城市车辆污染日益严重,加上燃煤电厂、家庭供暖和烹饪的影响,华北平原常常面临空气质量差的困扰。该区域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西边的太行山脉在平原上阻挡了雾霾。而该地区常常产生“温度反演”,地表附近比高空更冷(通常空气温度随高度而降低),由于较冷的空气具有较小的上升趋势,所以雾气可以维持在地表附近,直到天气转变。
2005年2月28日。耕地流失和水资源短缺,是13亿人口的中国所面临的粮食安全挑战。而这张图揭示了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另一大威胁:区域雾霾。
2006年9月20日。中国东部的天空更加混浊,雾霾与云层混合,而黄海附
近的海岸相对清澈。
2007年7月27日。在这幅图像中,雾霾与云层混合,颜色更深,呈弥漫状,厚得足以完全遮挡北京,低处的雾霾附着在北京城北的地势低洼处。2007年,BBC新闻报道了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发现了中国空气污染增加导致部分地区降
雨量减少。
2008年7月21日。随着2008年8月8日至24日的北京奥运会和9月6日至17日的残奥会即将举办,北京实施了新的措施减少污染。到2008年7月20日,污染控制措施生效。除了出租车和奥运车辆,汽车单双号限行;大多数建筑工程停止施工,北京周边天津和唐山的工厂关闭。
2009年10月28日。最厚重的灰棕色雾霾集中在了低洼的黄河谷地和华北
平原西部靠近吕梁山的地区。
2010年6月25日。平滑的灰色阴霾沿着陆地低处蔓延,渗入平原西侧和北侧的吕梁山的山谷。黄河隐藏在不透明的空气之下,分散的白云在一大片阴霾中
隐约可见。
2011年2月20日。上午11:35拍摄,部分区域灰棕色的雾霾太厚了。当时,北京机场的一个气象站报告了3.1公里的可见度,下午晚些时候下降到1.8公里。
2012年1月10日。雾霾覆盖了华北平原,使得交通困难。根据新闻报道,北京机场在上午时间取消了43次航班,延误了80次,可见度降至200米。整个
平原地区省份均报告低能见度。
2014年10月9日。厚厚的雾霾覆盖了华北平原,雾霾几乎掩盖了该地区的可见物,包括中国最大城市北京。
2015年12月7日。华北地区被厚霾覆盖。雾霾从北京向西南延伸了数百公里,至陕西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低洼地区。北京对空气污染发出了第一次“红色预警”,学校停课,汽车限号,一些工厂停止运营。
2016年12月6日。12月4日,中国东部多地发出橙色警报,重度雾霾覆盖全国大片地区,北京机场的乘客不得不放慢了脚步。
北京时间1月4日早上6时,中国气象台史上首个大雾红色预警仍在持续,卫星观测中国无云可视区域的霾面积约61万平方公里,部分地区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特强浓雾。新年伊始,大半个中国被雾霾牢牢控制住。
气象监测显示,中国卫星观测无云可视区域的霾面积约61万平方公里。1月4日,北京东南部、天津中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中东部、山东中西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局地不足50米,根据估算,这种天气还会持续。那么,能见度不足50米是什么概念?
意味着这样的天气情况,不符合飞机航班起降能见度600米标准,导致进出机场航班无法正常起降,高速公路需采取封闭措施,铁路列车晚点。
北京市民在红色预警下的喘息(图源:VCG)
另外,也意味着司机因此误闯红灯不算违法。中国交警部门表示,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如果摄像头抓拍的图片无法看清信号灯的话,或者因大雾天气影响视线看不清交通信号灯而误闯红灯,本着任性原则,通常不会处罚。
2016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空气污染城市排名。中国媒体的报道很有趣:“印度首都新德里被评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并未进入前五名。”以当前中国的空气质量,中国雾霾重灾区内的城市未上榜单前五名,有些令人诧异,不过该报道给出了答案,因为北京和上海“分列第六和第七名”。
近两年间,雾霾肆虐,让中国人对空气污染问题愈加重视。其实,中国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北方的主要天气灾害是沙尘暴。据记载,上个世纪50年代,以北京为例,年平均沙尘天数接近两个月。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前后,北京天气的主要矛盾从沙尘暴变成雾霾,当年昏黄的沙尘天气,也变成现在如同恐怖片中的迷雾景象。
中国官方当时似乎也很难“接受”这样的转变。根据当时的报道来看,2011年,美国大使馆持续播报 PM2.5 的行为终于引发了社会关注。2008年7月,有一些国外的运动员由于担心北京在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问题,说要戴口罩、戴防毒面具到北京参加比赛。对此,时任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表示,“我想大家没有这个必要考虑戴口罩的问题,如果一定要戴口罩,那就是给你的行囊当中多增加了一点份量,我想它是用不上的。”这样的表态极不成熟。如今,中国每逢强霾来袭,中国很多药店或是网店的PM2.5口罩甚至出现了脱销,动辄几千元的空气净化器销量也在成倍翻番。
雾霾成了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路上的最大烦恼之一(图源:VCG)
不仅如此,官方对雾霾问题遮遮掩掩的态度,一直备受舆论诟病。2012年,有市民提出“美国大使馆的数据为何与市环保局发布的数据不一致”,北京环保局解释,按照国际惯例,监测点应离污染源50米以外,但美国大使馆的监测点位设在路边,离污染源较近,设置不规范。
对此暂不置评,但到了2016年,却又出现了这样的新鲜事,一篇题为《治霾神器围着空气监测点转 工作人员称上级指令》的报道,引发热议。民间环保组织“好空气保卫侠”曾在石家庄、邢台、邯郸、郑州等地进行调研,发现这些地区存在空气监测点附近使用雾炮车洒水喷淋的情况。该组织表示,“确实会起到一些短时效果,监测点的数据会降低,因此这些地方会定时定点使用雾炮车”。能够局部抑尘的高价“治霾神器”,成为某些政府部门政绩造假工具,令人唏嘘。
其实,某些地方政府及官员不能看作是普遍现象,而对于官方的治霾举措,民间反映已经逐渐平和。例如2015年年底,曾有报道称“环保部督查组赴石家庄、邢台等地督查查雾霾时,因重霾险些迷路。这成了老百姓们茶余饭后说笑的谈资。
此外,网络上有关雾霾的段子也层出不穷:“顿时明白了清华大学校训: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今天这天气,要赶上个白内障拆线,大概会以为手术失败了吧!”“有一央视记者街头采访一老大妈:“大妈,您觉得雾霾给您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被采访者:“影响的太大了!首先就是你得看清楚,我是你大爷!”
玩笑归玩笑,治理还应脚踏实地。近年来,一些中国官方学者、专家的“环境问题放一放,先让GDP走一走”的观点常常出现在公众视野内,常常引起民愤。归根结底,雾霾是经济发展的原罪,是先污染再治理的原罪,是短视的原罪。中国这场旷日持久的雾霾战争,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结束。
北京时间1月3日,中国空气污染再创新高,PM2.5和PM10浓度均超过500。北京的空气质量创造了有系统空气质量观测以来的最差。(图源:VCG)
中国2016年12月底来袭的“跨年雾霾”至今仍然未散,中央气象台1月3日发布史上首个大雾红色预警,同时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这是中央气象台自2014年大雾预警标准修订后,首次发布最高等级的大雾红色预警。(图源:VCG)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1月4日消息,1月4日6时继续发布大雾红色预警,其中,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中南部、河南东部、山东中西部、江苏中北部等地有能见度低于200米的浓雾,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低于50米的特强浓雾。(图源:
VCG)
受大雾天气影响,能见度急剧下降,多地交通大混乱。其中,河北境内多条高速公路封闭,石家庄、邯郸、邢台等10市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并实行
单双号限行。(图源:VCG)
据介绍,雾和霾是自然界的两种天气现象。专家称,霾加重了雾,霾中的颗粒物在湿度上升的条件下,经过吸收水分后直径会变大,促使能见度迅速下降。因此,大雾和空气中的污染物也有联系。(图源:VCG)
为何出现如此大范围的大雾天气?中央气象台专家在公开报道中指出,弱风、高湿、晴空、稳定是大雾形成的气象条件。同时,霾中的颗粒物也加重了雾,颗粒物在湿度上升的条件下,经过吸收水分后直径会变大,促使能见度迅速下降,因此,雾和空气中的污染物也有联系。(图源:VCG)
气象条件是冬季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重要诱因。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开始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一次历时21个月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强厄尔尼诺气候背景造成的异常气候条件,对污染物的发展和扩散具有重要影响。(图源:
VCG)
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2014年发布的PM2.5源解析结果,在北京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贡献大约占28%至36%,本地污染排放影响占64%至72%,在遭遇特定的重污染过程时,区域传输的贡献可以达到50%以上。(图源:VCG)
有专家研究发现,2012年以来,冬季大风发生频率明显减少, 小风频率升高,不利于污染扩散,从而造就了冬季重污染频发的重要诱因。(图源:VCG)
不过未来两天情况或将好转,据中央气象台预测,1月4日至5日,在冷空气和降水的共同影响下,霾将自北向南减弱消散。(图源:VCG)
第二篇: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
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因此,利用寒假时间,我回到我的老家衡水市深县大盘石村进行实践调研,主要包括我村“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方式、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调查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依据形成调查报告。
一 “食”
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添饱肚子”到现在的“食不厌精”。食品消费向讲营养、讲风味、讲方便等方面转变。市场、商店、饭店里各种各样的食品数不胜数,水果、蔬菜、海鲜已经不再有季节性,随时随地你都可以挑选到自己喜欢的食品。糕点、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占全部食品消费的比重直线上升。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费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逢年过节全市各个大小饭店全部爆满。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12年增长28.3%,年均增长5.12%。从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的格式范文来看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32%,比2012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00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12年增加149元,增长87.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12年增加14元,增长77.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12年增加26元,增长36.84%。
二、“衣”
在“衣”的方面,从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也经历了“百元——千元——万元再到十万元”的发展。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12年增长70.42%,年均增长11.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12年增长118.54%,年均增长16.93%;购买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12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25.11%。
三、“住”
在“住”的方面,原来大片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楼大厦。10年前,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算宽敞,而如今,住房达到二三百平方米的居民为数不少。而且室内的装修、家具和家居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语。而且随着旧城区改造力度的加大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将会有更多的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200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12年增长70.73%,年
均增长11.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36.4平方米,比2000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长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楼房面积26.6平方米,增长40.71%,年
均增长7.13%,占住房总面积的73.12%。钢筋混凝土面积20.5平方米,增长
49.64%,年均增长8.44%;砖木结构面积15.9平方米,增长5.33%,年均增长
1.10%。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
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行”
在“行”的方面,从“自行车王国”进入“汽车社会”,是我镇居民生活水
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近两年来,我镇的私家车数量急剧上升,道路的狭窄成了极待解决的问题。镇政府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对我镇东都路、珠光大街、阳
湖大街等进行了改造,使我们的城镇更加美丽,同时也大大加快了我镇的发展。
近几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使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得到极
大改善,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为农民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中小型车几乎每家都有,手机,座机家家户户都有2台以上,网络普及。2000
年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40元,比2012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61%,交通、通讯成为近几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其中,家乡变
化调查报告的格式范文中表示,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长43.8%,年均增
长7.52%;通讯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23%。2000年底
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42辆,移动电话75部,电话61部。
这些仅仅是我们这个城镇发展变化的几个方面。随着我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好,我更
加喜爱我的家乡。为了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我会付出我最大的努力,好好学习,更要献出自己的一份汗水和力量。
第三篇: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
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因此,利用寒假时间,我回到我的老家衡水市深县大盘石村进行实践调研,主要包括我村“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方式、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调查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依据形成调查报告。
一 “食”
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添饱肚子”到现在的“食不厌精”。食品消费向讲营养、讲风味、讲方便等方面转变。市场、商店、饭店里各种各样的食品数不胜数,水果、蔬菜、海鲜已经不再有季节性,随时随地你都可以挑选到自己喜欢的食品。糕点、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占全部食品消费的比重直线上升。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费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逢年过节全市各个大小饭店全部爆满。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12年增长28.3%,年均增长5.12%。从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的格式范文来看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32%,比2012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00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12年增加149元,增长87.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12年增加14元,增长77.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12年增加26元,增长36.84%。
二、“衣”
在“衣”的方面,从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也经历了“百元——千元——万元再到十万元”的发展。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12年增长70.42%,年均增长11.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12年增长118.54%,年均增长16.93%;购买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12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25.11%。
三、“住”
在“住”的方面,原来大片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楼大厦。10年前,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算宽敞,而如今,住房达到二三百平方米的居民为数不少。而且室内的装修、家具和家居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语。而且随着旧城区改造力度的加大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将会有更多的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200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12年增长70.73%,年均增长11.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36.4平方米,比2000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长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楼房面积26.6平方米,增长40.71%,年均增长7.13%,占住房总面积的73.12%。钢筋混凝土面积20.5平方米,增长49.64%,年均增长8.44%;砖木结构面积15.9平方米,增长5.33%,年均增长1.10%。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行”
在“行”的方面,从“自行车王国”进入“汽车社会”,是我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近两年来,我镇的私家车数量急剧上升,道路的狭窄成了极待解决的问题。镇政府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对我镇东都路、珠光大街、阳湖大街等进行了改造,使我们的城镇更加美丽,同时也大大加快了我镇的发展。近几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使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为农民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中小型车几乎每家都有,手机,座机家家户户都有2台以上,网络普及。2000年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40元,比2012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61%,交通、通讯成为近几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其中,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的格式范文中表示,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长43.8%,年均增长7.52%;通讯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23%。2000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42辆,移动电话75部,电话61部。
这些仅仅是我们这个城镇发展变化的几个方面。随着我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好,我更加喜爱我的家乡。为了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我会付出我最大的努力,好好学习,更要献出自己的一份汗水和力量。
第四篇:30年来我市卫生事业变化
30年来我市卫生事业变化
荥阳市卫生防疫站姚宏业
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劲节奏,30年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荥阳市卫生事业这一牵系全市城乡百姓的民生事业与全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伴随,已发生和继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历经一代又一代有志于荥阳卫生事业仁人志士的勤奋努力,创造了今日骄人的辉煌,荥阳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从单纯的基本医疗逐步走向加强预防、注重保健,从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全市卫生基础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卫生资源更加优化,医疗卫生科研成果积极引进应用,医疗卫生管理日益科学规范,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趋向纵深发展,各类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有力地保障了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了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值较大幅度的增长。
一、硬件促发展,医技人为本,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突飞猛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政策如春雷般的唤醒洗礼了整个中华大地。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荥阳的医疗卫生基础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从此起步以几何数大踏步迈进。在荥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关怀支持下,在省卫生厅的指导下,通过全市医疗卫生工作者30年坚忍不拔的拼搏,铸就了较之过去翻天覆地的辉煌。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壮大,从70年代末全市仅有的3所县以上医疗机构、1所妇幼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发展到今天的6所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进一步扩大,目前在全市2000余名卫生工作人员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0名。现在全市卫生工作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趋于合理的医疗保健网络遍布各城乡大地,为全州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担当主力军,打响公立牌,医疗卫生改革勇立潮头
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一·五”计划之后,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党和政府的阳光照耀下不断茁壮成长。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激越她们如虎添翼,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医疗设备、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救死扶伤已成为医务人员的己任和座右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7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后,吹响了城市医院改革与发展的号角,不断加快了发展进程。30年来,全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历经从不够完备逐步发展,近些年来获得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医疗发展带来的益处。荥阳市人民医院、荥阳市中医院、荥阳市防疫站等单位都在各个领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实施新农合,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战略决策,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广大农牧民群众带来了滋润的雨露甘霖。我市把实施推进新农合制度作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和谐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从2004年试点起步,到2008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实施。经过几年的健康平稳运行,到2008年上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覆盖全市15个乡(镇),参合率由68.4%提高到99.2%。为缓解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快推进农村建设步伐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四、多方供资源,居民享实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框架基本形成随着城市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全市城市居民的医疗健康服务重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了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肩上,荥阳市委市政府和卫生局积极顺应时代社会发展形势,在充分研究国家政策和准确把握民情的基础上,审时度势,2006年确定了克州新型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按照政府举办,卫生管理,医院先行,各方配合的思路,充分考虑区域内各类卫生资源,统筹规划,集中安排,推进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部分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不断加大力度建立以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为主体,个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多样化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基本医疗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
五、疾控打前哨,搭建社区公共卫生事业保健网
30年来,在全市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同样镌刻着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的辉煌业绩。全市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工作作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最前哨,把疾病防控、妇女儿童保健做
在了医疗卫生工作的最前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奋斗目标中贡献力量,疾控机构从70年代末开始加强对农村社区饮水、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食品卫生等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城市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100%,农牧区生活饮用水得到了改善,农村改水改厕在国家专项资金 的支持下,对全市城乡饮用水和厕所进行了改造,用200万元的项目资金对市疾病控制机构进行了新建,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使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服用碘化油防治碘缺乏工作稳步开展。天花、脊髓灰质炎被彻底消灭,鼠疫、霍乱终止了流行,结核病、氟中毒、包虫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艾滋病防治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群防群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普及。为适应新时期要求,扩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功能,优化卫生防病资源,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高卫生防病水平和服务能力,2004年利用国债项目270万资金建成了荥阳市疾控中心实验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改善了工作条件。面对当今社会各类传染病新发的严峻形势,建立完善了覆盖城乡的三级预防保健网。充分发挥日渐完备的疾病检测系统和手段,不间断组织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疫情信息网络,不断提高公共卫生队伍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预防控制能力。30年弹指一挥间。回顾过去,荥阳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一路艰辛,一路豪歌;展望未来,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在国家支援中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吹拂下,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全
市医疗卫生事业将以更加和谐的音符,强劲奏出富有时代感的优美乐章。
第五篇:十年来税收制度的变迁
十年来税收制度的变迁
出口退税
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左右。
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农业税曾经是中国农民长久以来的历史负担之一。城市居民需要交纳所得税和增值税,农村居民则为农作物收成缴纳税款,交税数额不管收益如何都按照同一比率来定。
消费税
2006年3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规定自2006年4月1日起,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进一步增强消费税调节功能。这也是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对消费税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比较重要的调整。
个税
2007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2011年9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上调至3500元。
燃油税
2008年12月1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同时将价内征收的汽、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分别提高0.8元和0.7元,其他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相应提高。这种燃油税制实质上是通过将养路费“捆绑”到油价上,将每辆汽车要交的养路费转换成税费,更多地体现了“多用多缴,少用少缴”的公平原则。
关税
2009年6月19日,国务院发出通知,自当年7月1日起执行,其中规定取消部分产品的出口暂定关税,取消部分化肥和化肥原料的特别出口关税。降低部分产品的出口暂定关税。12月8日,国务院发出通知,降低鲜草莓等6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至此,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降低关税税率承诺已经全部履行:进口关税税率总水平从15.3%降低到9.8%,农产品平均税率从18.8%降低到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从14.7%降低到8.9%。
房地产税
2010年5月31日,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2011年1月27日,上海、重庆公布房产税细则,自2011年1月28日起实施,重庆房产税税率为0.5%至1.2%,上海税率为0.6%。
增值税
2011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将增值税起征点幅度提高至每月5000元至20000元(此前为2000元至5000元),将营业税起征点幅度提高至每月5000元至20000元(此前为1000元至5000元)。此次调整自2012年1月1日开始试点。这是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有助于消除重复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