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职业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职业观的变化
——行政管理1002班余蔼琪
纵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年就业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
服从分配——计划体制遗留阶段:1978-1980年代中期
从1978年到19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下,农村青年与广大农民一样还不能自由流动;城市青年中,由于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国家负责给所有的大学生一份工作,青年选择高考志愿需要考虑的主要是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该阶段中国青年的择业观念比较被动、单一。
就当时而言,青年就业最看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属于“重政工而轻农商”的择业意向,今天仍然流行的知青“诉苦”文本依旧在展示“上山下乡”是难以抹去的“伤痕”;高考恢复之后的数年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知青“回城”成为中国人口迁移的一大景观。在城镇中,经商仍然是“末节”,大学生普遍对理工科感兴趣,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普通待业青年也以“上班”为第一考虑,实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才会走向“个体户”或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但是,中国已酝酿了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将改变众多青年人的就业观念和方式。
走向开放——“民工潮”和城镇青年的双向选择: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
农村青年就业的观念逐渐走向开放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同时城镇对劳动力尤其是企业和建筑行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国家的户籍制度、粮油供给制度以及就业管理制度都有所松动。之后,政府又进一步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允许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地区交流、城乡交流和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于是带来大规模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民工潮”,农村青年就业的观念逐渐走向开放。城镇就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知识青年身上从1985年开始,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分步骤、分层次地逐步进行改革;1989年提出的改革目标: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这一改革将竞争机制引入高校,使毕业生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化。由此,青年就业的最大变化是“经济地位”成为择业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超过了执牛耳多年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成为首选标准的主要表现有:一是希望到特区和沿海地区的中外合资或“三资”企业工作。二是不求高学位,只求高收入。1980年代后期考研人数急剧下降,1987年到1989年,全国共有700多名研究生中途退学。这个时期,对理工科感兴趣的大学生比例降到五成以下,这一现象被称为“知识大逃亡”。“穷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这句顺口溜,道出了一种奇怪而真实的社会现象。三是第二职业和职业流动性增长。四是经济收入成为择业的第一标准。当时青年在择业过程中考虑的第一因素是收入和福利待遇;青年最喜欢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工业企业、国家机关、服务业、科研机构等。
自主择业——追求发展的多元化时代:1990年代中后期-至今
农村青年就业19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青年可以不再将自己拴在农村的土地上,可以自由进入城镇,由此,大量农村青年开始在城市工作、生活甚至定居。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青年在就业选择上走出了“糊口策略”,外出务工也不再以“赚钱”为第一原则,而是以“经济理性人”形象把寻求发展放在第一位;不再甘愿充当城市的“过客”,而是力争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想成为城市的一员。
城镇青年就业这一阶段的城镇青年的就业也走向了“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甚至自己创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加人了WTO之后,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改变: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且又值政府机构精简,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就业矛盾突出,形势十分严峻。
综上所述,青年的就业与发展的变迁以当时社会政策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但总体上这种变迁说明了青年就业的三个趋势:自主化——主体性越来越强;务实化——政治色彩淡化;多元化——选择面越来越宽。
第二篇:三十年来人民生活变化调查报告1范文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三十年来人民生活变化调查报告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三十年来人民生活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功地走向了世界,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领导人敏锐准确而富有远见的战略眼光。
1978—1979年,邓小平出访多国,细心捕捉着时代变化的脉搏,深入思考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方略。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邓小平逐步完成对时代特征认识的转变,他反复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他说:“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一转变不仅准确地把握了全球格局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也为中国的发展抓住了历史性的机遇。
30年来,尽管世界格局在走向多极化的过程中不断呈现出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局面,但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使中国步履稳健、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在为经济全球化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增长动力。
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经提高到了6%,而1978年只有1.8%;到2006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上升到14.5%,仅次于美国(22.8%)居第二位;中国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也超过了12%。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99年澳门回归,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在08年,我国奥运健儿更是再进一步,将金牌总数扩大到52枚,远远超过第二名的美国,这是多么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事呀!
伴随这些而来的是我国广大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为了进一步了解人民生活水平变化在假期对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调查:精神生活,受教育情况,以及物质生活。用走访,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实践结果如下:
三十年来百姓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表现在物质生活上面,三十年来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人均消费性支出7000元以上,较80年代初增长10.4倍,年均递增11.7%。现在人们食品需求上档次,蔬菜、瓜果、糕点等副食品大幅上升;服装成衣化、个性化,居民着装色彩、面料、功能趋向个性化发展;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居住面积大幅增加;家用电器多样化,从三十年前的收音机到现在的彩电,冰箱,空调,电脑;交通通讯飞速发展,三十年前可以说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而现在每个农民家庭自行车,摩托车基本普及,有条件的家庭还有家用轿车,固定电话和手机也是基本全部普及。
在精神生活方面,现在文艺作品繁多,各种报刊、有线电视、数字电视、无限上网等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需求,也有不少居民自行举行娱乐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在在调查过程我们了解到人们休闲方式从三十年前单纯的听收音机看报等变为上网,看电视,外出旅游等等。
最后就是受教育情况,三十年前小学文化的人不到一半,初中文化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现在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正向十二年义务教育发展,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按时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多人初中毕业后继续读高中,条件不允许的则进入一些技校、职校进一步用知识武装自己。调查中我们发现65岁以上人群在农村基本80%都没有初中毕业,大部分连小学都没读完,县城好点也大部分是读过初中或高中,而25岁以下人群无论农村还是县城几乎全部初中或高中毕业,当然还有在读小学或大学的。
在调查中,人们还提到现在的社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全面,惠农政策也逐步落实,近几年来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农业税的免除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在我们的问卷过程,92%的人对党和国家的这些政策十分满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岁月。事非经过不知难。30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无论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严重政治**,还是面对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无论是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涝、雨雪冰冻、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等重大疫病,还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特别是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
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这一切,生动展现了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阔步前进的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通过这次调查我明白一个道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前进,我们的面前一片光明;在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继续奋斗,我们的明天更加幸福美好。
第三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婚姻观念变革
1980年,新《婚姻法》颁布,离婚的必要条件已被修改为:第一,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第二,经调解无效。这使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奉行自由离婚的领先国家。但离婚并未真正成为社会公允的个人行为。作家遇罗锦在最倒霉的时候与工人蔡钟培结婚,平反回原单位后即以“没有感情”为由提出离婚,引起了一场关于婚姻是以政治、物质条件还是以爱情为基础,以及离婚标准究竟应该是“理由论”还是“感情论”的社会大讨论,这就是轰动一时的“遇罗锦离婚案”。不久的1983年,由36名妇女组成的“秦香莲上访团”联合到全国妇联上访,状告她们的丈夫是“陈世美”。这些女性都是知识分子,她们在过去的岁月里自觉地支持了丈夫的事业,可这些丈夫们翻身后竟纷纷提出离婚,不要糟糠之妻了。在这一轰动事件里,中国人第一次听到一个新词汇:“第三者插足”。官司最终打到中央,在中央领导人的过问下,36个“陈世美”没有一个离成婚的。
时至今日,广大青年群体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婚姻形式。据报道,公众对它们的接受度分别为:“网婚”48.8%;“隐婚”(假性单身)为52.5%;“闪婚”34.1%;“不婚”62.7%。其中“闪婚”、“闪离”的多数在一个月以内完成相识到分手的全过程。
三十年前后,对离婚容忍度等存在如此强烈的反差,说明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颠覆性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在婚姻观念上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阶级色彩。这过分地扼杀了人性,过度地控制人类的生理需求、经济需求,使得婚姻表现为绝对的国家化特征。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将婚姻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生活体现。人们择偶是对职业、收入等经济因素及容貌、身材等生理因素的考虑在不断增多,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社会,婚姻已完全纳入私人生活范围,成为真正意义上社会公认的个人行为。这使得不同年代的“白马王子”面目迥异,更重要的是,凸显出强烈的人性自我松绑意识。
人的观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个体的观念往往为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所以由个体观念组成的社会观念,是一定生产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受经济关系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社会观念是具体和发展变化的。一定时期的社会观念代表了一定时期大多数人的社会认知能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道德与社会价值上的折射。简单的讲,观念取决于人获得什么程度的自由。婚姻观是人观念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是僵化的,中国人受到计划体制和条块分割制约,封闭同时造成经济上的匮乏和思想上的贫乏,盲目的政治信仰导向造成了社会观念的偏差甚至荒谬,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表达忘我、无我的境界,人性在高度文明的现代遭受愚昧的中世纪常见的痛苦扭曲,被压缩到了极致。婚姻在这个时期,就是盲目政治的牺牲品,极端政治将人分三六九等,阶级出身成为人的界线,自然也成为婚姻优劣的标尺。由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处于畸形状态,人已经成为政治化产物,物化成为国家、集体的附庸,毫无经济自由和精神自由可言,人们对社会价值和社会道德的看法严重失真,所以,文革时期的婚姻大多是背离人性的政治婚姻。
三十年前伟大的改革开放,复苏了一个国家,更松动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重获新生,虽然自由起初仍旧是贬义,但阶级出身等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人们越来越多的审视曾失去的民主,渴望人性更大的解放。公有制的坚冰被打破,多种所有制形式带来城镇和乡村普遍的致富欲望,也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在经济上获得了利益。由于生产力被逐步拔高、上升到正确的位置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在党和政府宏观控管下,中国人民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人们能从陡然增长的西方思潮中学习尊重本性、自由择偶,这个时期的婚姻观以经济导向为主。
由于对平等的追求没有明确方向,对特权阶层的愤怒没有正确疏导,二十年前曾引起一场灾难。在婚姻观念里,同样由于矫枉过正,90年代中期,出现了没有道德观约束的性爱至上主义。性自由摧毁了传统的婚姻观念,引发了性罪错和性疾病泛滥,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决策层通过正确的、积极的道德和价值观导向,在不断的文化回归和人性思考中,婚姻观逐渐理性、成熟并分化成传统和激进思潮,虽然互不认同,仍能共处容忍,并且有一定的共性。表现在家庭形式方面,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不管是忠实的传统婚姻,还是浪漫的激进婚姻,都不再唯儿孙绕膝、四世同堂为美。由于社会交往的加深、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日益增多、生产力水平的通过,使大家庭的局面受到冲击,户均人口逐年下降,家庭类型相应变化,核心家庭(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数量不断增长,传统大家庭观念逐步淡化,自我意识逐步增强。
近十年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和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人们已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思想
第四篇: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变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者:郝海苓
调查时间:2012-1-14 至2010-2-4
调查对象:谭坊镇
胡锦涛主席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在这三十年里,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各项改革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较大的成就。
为了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果,寒假期间我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在网上大面积搜索信息与相关资料,二是自己认真观察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分别都做了比较详细的社会调查。以下就是我们所完成的调查报告。
“抓住农村改革开放,就能掌握整个改革开放的主动权。”而这三十年来,农村的改变我们有目共睹,农村体制改革,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令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家乡实地调查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变化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一排排整齐的农村小区,一条条宽敞的马路,房前有路,屋后有院,整个就是现代化的别墅区。带着激动的心情,我在其中一片住宅区的50个人发送了调查问卷,并努力的搜索相关资料及进行总结。
一.农村住房条件有了现实性的巨大变化。在三十年以前,只有八户人家住的是简易的木质楼房,其余的人家都是平房甚至是茅草屋,在之后的十多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才慢慢盖起了楼房,而现在这50户
人家全部由于旧房拆迁而住进了现在的农村小区。在我们采访的人中,有一位高龄九十的老人激动地告诉我们:“没想到世代土房子,石桌子,篱笆墙,到今天居然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感谢共产党啊!”是的,在我们眼前的都是统一建造的三层别墅式住房,房子很漂亮,比有些城市的房子还好。而且村民们现在拥有的家用电器设备是以前的好几倍,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个村有几部电视机已经是很不错了,而现在家家都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也都是家庭必备,30%的村民还用上了微波炉,房顶上还能看到每家都安装了太阳能,这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是不得不让人惊叹。
二.村民们的知识丰富了。在我们所调查的民户中,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是没有读过书或者只上过几年小学的,属文盲或半文盲阶层,大字不识几个。但是接受我们采访时,三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一般都拥有中学及以上的学历 ;对于年轻一代,该村已经出了10几个大学生,学历程度不断提高。我想这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分不开,在这个村里村民组织自建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且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小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普及英语,家长们为了孩子学习,几乎不计花费。
当然丰富知识的另一有效途径便是外来讯息的有效进入。为了让村民了解外面的最新动态,村委会特设了信息栏,每周一更新;5%的民户还订阅了各类报刊杂志;而且在我们调查的50户人家中有3户人家已经用上了互联网,再加家家大彩电,过去穷乡僻壤,信息堵塞的窘境已荡然无存。
三.农村交通不断改善。听村民们说,以前家家户户门前的路都是泥路,一遇到下雨天,不穿雨鞋根本走不出家门;而且路也很窄,并排走两个人都有困难,一辆三轮车过来,都不知道怎么让路。现在国家发款下来,不仅修主干马路,连村间小路也变成了宽宽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汽车都能开进来。以前去市镇的路都是石子路,还坑坑洼洼的,下雨一积水,只能走最边上草丛路,汽车摩托车开过,还能溅一身的水;现在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条条道路通罗马”,而且都是高级的柏油马路。
交通的便捷,使村民们的出行也方便了。每户人家中每家都有自行车,80%的人家同时拥有电瓶车或摩托车,40%的人家还有汽车。现在村民们想要去城镇或是市区,开车20几分钟就能到方便。大家都不可思议地感叹两个钟头的路程竟然能缩小到30分钟,那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呀!
四.村民娱乐活动的增加。我们能看到,在小区的东面有一块健身器材场地,就像城市小区中的一样,一位被采访村民告诉我们,现在很多农村都有这些设施,目的就是丰富农民的娱乐活动,也让农民更注意健康问题。这些设施中有适合年纪大的,也有适合年纪小的。另一位村民还告诉我们,他们这个村区,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有唱戏,有看电影,表演马戏等等,让这里的人生活更多姿多彩。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问他们自己及家人旅游情况的,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他们是从来不出去旅游的,最多去一趟城镇赶集。而90年代后,慢慢发生了变化,旅游就像有带动作用似的,一家出去
了,另一家也想出去玩玩,现在70%的人家一年里肯定会出去玩一次。
首先,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家乡谭坊,初等教育普及率达100%,在校中小学生达4.4万人。大部分人认为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是国家对每个学龄儿童能上学的有益举措;75%的人认为现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从原来的沙子跑道到现在的塑胶跑道,从黑板教学到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师队伍快速发展,师资质量从以前的大专学历到现在要求的本科及硕士学位。
其次,以医疗,养老保险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据我的大致调查,我区在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健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配套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我所调查的地区共有大型医院6家,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家,包括刚新建的1家国家和私人合资的医院。企业单位一年一次的职工身体检查,国家免费为退休下岗职工提供健康体检等。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疾病治疗率有多上升。国家还为退休职工买养老保险,做到老有可依,老有所养,;老有所靠。
再次,就是人们的住房条件的改善。有位四十多岁的阿姨跟我谈到住房的时候,感触颇深。她说以前在国家单上班,一般分间15平方米差不多大小的给你或者住到集体宿舍里。之后工资提高了,搬到了简易的单元楼房,孩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单人床,家具也变成了组合柜,我们感觉生活便利多了,生活条件有了改善。现在随着到了追求高品质的年代,我们又换上了3房2厕所1厨房的小区了,也有了自己的车库,还有一些小区锻炼器材供小孩老人强身健体。
然后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与探索走过了30个春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经历了许多艰难与曲折,终于闯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道路,建立起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给老弱病人带来了极大地福利,看病吃药省了不少钱,给家里减轻了负担。
显而易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农村经济不断增长,农业也有了意想不到的进步;而在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方面更是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幼有所养,老又所靠,全国呈现一片新气象。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评述_李坤望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3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评述 李坤望
内容提要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近于完全封闭的状态转而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30 年
来,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举世瞩目,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本文对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贸易高速增长的原因作一简要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
国对外贸易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加以分析。
关键词 : 改革开放 对外贸易 经济发展
1978 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次改革涉及中国社会经 济方方面面,改革的步伐从农村到城市势不可当地展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内地、从 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中西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正如邓小平曾说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 “
命”,始于 1978 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走上了快速经济发展之路。1978— 度。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是密不可分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显著。除农村体制改革外,外贸体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 来就一直走在了经济改革的前列,在 30 年的时间里,中国成功地从近于完全封闭的状态转变 为全面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成为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者,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由 1978 年 的第 30 位,上升到 2007 年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 机”之一。在改革开放 30 年之际,为了更好地回顾与总结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本 文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贸易高速增长的原因作一简要梳理,并在 此基础上对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加以分析。2007 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 10% 左右,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4%的平均增长速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1978 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出口总额由 1978 年的 206.4亿美元增加到 2007 年的 21738.3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由 97.5 亿美元增加到 12180.1 亿美元,一直保持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至 2007 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 2622 亿美元。1978—2007 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 17.4%,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 6% 左右的平均 进口额由 108.9 亿美元增加到 9558.2 亿美元;除 1993 年外,自 19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对外贸易
作者简介 : 李坤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
限于篇幅,文中图表及参考文献略,有兴趣的读者可向编辑部索取。——编者注
36增长速度,其中,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 18.1%,进口年均增长速度为 16.7%,尤其是加入 WTO 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更是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阶段,年增长速度保持在 25% 以上。随着对外 贸易的高速增长,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位也急剧提升,由 1978 年的第 32 位上升到目前的第 三位。按目前的增长势头,中国将很有可能在 2010 年代初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主导出口产品经历了三 次转变:从资源性产品转向轻纺产品,再逐步转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经过近30 年的 发展,无论是出口商品结构还是进口商品结构都经历了一个由初级产品向制成品快速转变的过程。在总出口中,制成品由改革开放初期不到 50% 的比重增加到 2007 年的 94.9%。其中,机 电产品已成为制成品出口的主要成分,从 2003 年起,机电产品在制成品中的比重超过了 接近30%。而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出口基本保持一致。这种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趋同现 象与中国加工贸易的兴盛有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主要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
主,随着鼓励加工贸易的对外开放战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大量进入,自 1990 年代初起,加工贸 易得到迅速发展,在进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81 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只有 25 亿美元,占进出口总值的 5.7%,到了 2007 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了 9860.5 亿美元,其中出口 6176.5 亿美元,进口 3684.0 亿美元。虽然近年来加工贸易的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加工贸易出 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 50% 以上。
从产品结构的变化趋势看,中国的加工贸易则主要集中于机电产品,而其中的高新技术产
品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根据商务部统计,十五”期间,中国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 9282 亿美 “
易出口增长速度的 1.2 倍。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家电、便携式电脑等机电产品 的生产和出口国。“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 5438 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 41.1%,占高新技术产品总出口的 87%。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贸易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为了更好地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协调发展,2006 年 9 月,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等政府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 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对中国的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一个较大的调整。此次调整主要针 对高耗能、高污染类产品,因此对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影响不大。
进一步按技术密集度对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进行细分,我们可以更好地判断中国出口结
构变化所反映出的技术升级或复杂度。随着出口商品中制成品比重的不断上升,中国出口产品 的技术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源密集型制成品和低技术密集型(或简单劳动密集型)制成品 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中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高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其中高技 年,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已经取代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成为制成品中的第一大类产品。这一结 果表明,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所取得 的一个巨大成就之一。
事实上,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不断提升与加工贸易也有很大的关
系。在中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中,占比最大、上升最快的产品主要是机器设备、轮船、家电等产品;50% ;自 1990 年代中期起,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在制成品中的比重逐渐上升,目前已 元,占整个加工贸易出口的 70.7%,占机电产品出口的 74.0%,其增长速度是同期全国加工贸术密集型制成品的上升势头尤其显著,由 1990 年的 5.4%上升至 2006 年的 34.0%,到 2006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37
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电力电子产品。而这些产品又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即从国 外进口零部件中间产品,在国内加工组装后再出口,因此加工贸易对中国国内生产和出口的技
术升级起了很大的作用。在 1992—2005 年间,中国总出口中的技能含量(skill content of Chi-
na's exports)有明显提高,但如果剔除加工贸易出口部分,则出口技能含量的提高并不明显。由 此可见,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上的改善与加工贸易有很大关系。这一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 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技术水平(从国外大量进口中间产品)。
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制度因素
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中国自身的内部因素,也有来自世界的外部因
素,但相比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而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说 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提升十分显著。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的要 素禀赋优势和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两个主要变化——贸易自由化和大量外资的涌入。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国内经济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使得中国经济从 1980 年代开始走上了 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奉行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这种战略的特点 是极端的内向化。由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对外贸易采取的干预形式为行政手段,所有的对外贸易均由国有的外贸公司控制,即政府垄断。1978 年以后,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和政 策进行了一系列变革。虽然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带有“渐进性”和“试验性”特征,但改 革的方向一直与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趋势保持一致。经济体制改革和贸易自由化为中国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制度上的保证,这些变革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分工、扩大市场规模、加快技术转移和扩散等渠道,将中国对外贸易带上高速发展之路。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不同阶段。在众多文
献里,关于贸易自由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在一份由世界银行出版的关于发展中国家贸易、i
他们的定义,贸易自由化不仅指贸易政策中的反出口倾向的削弱,价格机制作用的增强,而且 还意味着对贸易干预程度的降低,也就是说“中性化”和“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的两个最重要 属性。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在进行贸易自由化前期,大都在进口替代和出口 之间实行了较为中性化的鼓励措施,这种势头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像韩国、巴西和墨西 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用出口鼓励来抵消反出口倾向,而不撤除它们的进口壁垒(世界银行,1987)。这样做的最大理由是可以保证自由化的顺利进行,因为内向性的贸易战略一般都对国 内产业实行高度保护,轻视出口,因此,如果一开始就撤除进口保护,很有可能导致进口迅速增 加,而出口增长缓慢,进而引起国际收支恶化,自由化就难以继续进行下去。相反,如果在一开 始降低进口壁垒的同时,引入对某些出口的鼓励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出口的快速增加,带 动经济增长,这样就可以减轻市场开放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并增强赞成自由化的利益集团的势 力,减少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障碍。可以说,贸易制度或政策的中性化是贸易自由化能否进行 到底的一个重要前提。
从贸易自由化的视角看,中国的外贸体制改革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 1978—1991 年。这一时期中国的外贸改革首先是从外贸管理体制入手,减 少国家对外贸的直接控制,放宽外贸经营权,减少外贸领域中的计划经济成分。其次是实行一自由化的研究中,Michaely Papageourgiou 和 Choks(1991)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界定。根据
38系列的鼓励出口措施,包括外贸承包责任制、出口退税、鼓励加工贸易等,刺激出口增长,以带 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改革的特点是国家不断引入一些积极措施,促进出口的发展,这实 际上起到了抵消传统进口替代战略的反出口倾向的作用,因此,对外贸易的激励机制朝着中性 化方向演变。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贸易保护形式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即关税和非关税 等商业政策开始逐步取代原来的计划经济手段。在以行政手段为主对对外贸易进行直接控制 的情况下,商业政策的作用就显得无足轻重。随着直接控制程度的减弱,中国的贸易保护开始 更多地依赖关税等手段。
便是进口壁垒的不断下降。1990 年代初,中国贸易政策的特征,有人形容为“保护性的出口促 第二阶段为 1992—2001 年。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发生了转变,主要集中于进口方面,其标志 进制”protected export promotion system),即在引入刺激出口做法的同时,进口壁垒仍维持在(仅次于印度和巴基斯坦。这种状况既妨碍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与国际经济全球化 的大趋势不相吻合。从这年起,中国的外贸改革重点转向进口制度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更加自 由化的政策改革,贸易自由化的速度和力度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一时期的贸易自由化措施主 要包括:关税减让,从 1994 年起进行了三次大的关税削减;减少、规范非关税措施;依据
GATT/WTO 的规则,对中国的涉外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其中包括建立了大量的技术法规、反倾 销条例等;继续促进出口鼓励政策的实行等。
第三个阶段是加入 WTO 以来。中国按入世承诺对贸易制度和与贸易有关的国内政策进
行了全方位的改进,顺利融入到多边贸易体制中,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为 8.8%,农产品关税降至 15.3%。非关税措施大幅度削减或废止。在服务业开放上,中国所作务业部门。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贸易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贸易自由
化的进程中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并成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中国贸易自 由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腾飞,特别是入世以后,对外贸易出现了更为强 劲的增长势头,在世界贸易中的排位不断上升。
此外,外资对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
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良好的基础设施、快速的经济增长、庞大的国内市场等 因素和鼓励性的外资政策一道成为跨国公司决定在华投资的重要区位优势。在流入中国的外 资中,有相当多一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属于“出口导向型投资”,即很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将中国 作为一个重要的出口平台。
从企业层面看,外商投资企业是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与国内企业相比,外商投资
企业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贡献度远远超过了国内企业,1996—2001 年间,中国出口增加部分有 64.3% 来自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国内企业的贡献度只有 35.7%,到了 2002—2007 年间,外商 投资企业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而国内企业的贡献度则下降,两者对这一阶段中 国出口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 78.5%和 21.5%。
外商投资企业之所以对中国贸易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是因为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的较高的水平。以 1992 年为例,中国简单平均名义关税水平为 43.1%,这在国际上也是很高的,入世后,中国的平均关税从 2001 年的 15.6% 降到 2005 年的 9.7%,其中,非农产品平均关税降 出的承诺超过了发展中国家水平,涉及 WTO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12 大部门中的 9 个服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39
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内企业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从 1990 年代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对 外贸易中的地位在逐步上升。在出口方面,从 2001 年起,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 以上。进一步分析,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又集中体现在加工贸易方面,外 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相当高,绝大部分加工贸易是由外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比重也达到了 58.6%。由此可见,外商投资企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加工贸 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一直保持在 50% 以上;在进口方面,2000 年以后,外商投资企业在总进口中的比重均在 50%承担的。2007 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其总出口比重达到了 73.7%,加工贸易进口占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中的不和谐声音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由于中国对外出口主要依
赖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市场,因此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来自发 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入世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制度越来越趋于开放,贸易增长的速度 也越来越快,与此同时,面对的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程度也与日俱增,这不免对未来中国出口的 持续增长投下了阴影。
随着多边贸易谈判的不断推进,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关税已经不
再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保护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程度就降低了,一 些处于 WTO 规则灰色领域的贸易政策工具正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如反 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相比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这些贸易保护措施往往具有更强的针对 性和歧视性。
从 2001—2005 年美国反倾销案件的国别分布情况看,中国已成为美国反倾销调查的头号 目标,在所有国家中被调查次数最多;中国在涉案调查中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可能性也最大(导 致征税的数量最多、比例最大);中国往往是惟一被调查的国家,即调查是专门针对中国进行的;中国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平均税率最高,平均税率高达 150.3%。此外,当中国和其他国家被 多国且包含中国的反倾销案件中,对中国征收税率的平均值为 117%,而对其他国家征收税率 的均值仅为 36%。自 1983 年以来,美国对华征收反倾销平均税率呈上升趋势,而且中国入世 以后,上升势头进一步加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来自发达国家 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会越来越强。如何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是中国未来对外贸易 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除了贸易保护主义之外,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还面临一个更大、更艰巨的问题,那就是对外
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迅速增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 “的份额不断攀升。但与中国巨大出口规模伴随的是“中国制造”的低廉价格,即中国出口增长更 多依赖于价格竞争优势。然而价格竞争优势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低价会扩大出口数量;但另一 方面,随着出口的增加,价格下降,又会对出口价值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长期出口增长。
为了对中国出口增长模式有更清楚的认识,这里将出口增长分解为不同的来源。出口产品
价值量的变化可以看作由三方面变化引起的:出口产品种类的变化、出口产品数量的变化,以 及出口价格的变化。相应地,可将出口增长分解为上述三种不同的来源,分别称之为出口广度一同征收反倾销税时,中国企业被征税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1990 年至 2003 年间,在涉及
40增长(extensive growth)、出口深度增长(intensive growth)和价格效应。出口商品品种的增加可 视为技术进步的结果,新品种的增加一般来说不影响已有产品的出口价格。而出口数量的增加 与价格呈反向关系,出口数量越多,价格就越低,所以深度增长往往与价格竞争相联系,即一国 若要增加已有产品的出口,必须降低出口价格。价格效应反映了出口产品品质的变化,即当出 口产品品质提高后,出口增加不仅不会导致价格下降,反而会使价格上升。比较这三种不同效 应,不难发现,出口的广度增长和正的价格效应与出口增长是正向关系,出口增长若以这两种 效应为主,则出口增长是可长期保持下去的;而出口增长若以出口深度增长为主,则出口价值 的增加将赶不上出口数量的增加,从长期看,这种增长模式将难以持久。
在 1995—2004 年,中国出口贸易增长中,广度贡献为 23.38%,深度贡献为 76.6%,这说明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数量扩张,即中国出口更多数量的商品,从这一点看中国的 贸易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模式,依靠低价格来占领国际市场。从时间变化来看,贸易 广度的贡献在不断下降,这说明中国出口产品种类的增加越来越弱,因此依靠种类增加带动出 口增长的潜力不大;贸易深度的贡献在不断攀升,尤其是加入 WTO 以后,中国贸易增长主要 依靠数量贡献;价格贡献呈现波动性,先增大后减小,但是总体来看,价格的贡献较小。
为了说明中国出口增长模式在国际上是否具有普遍性,这里以美国市场为例作一国际比
较。在 1995—2004 年间,在美国市场上,出口增加最快的三个国家分别是爱尔兰、中国和印度。爱尔兰年增长速度为 10.4%,其中价格效应为 59.6%,因此爱尔兰对美出口贸易增长模式以价对美国出口贸易增长模式也以价格增长为主;德国作为发达国家这一特点表现更为明显,德国
对美国出口年增长速度为 0.8%,其中价格贡献高达 150%;这些国家在保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 同时也保证了贸易份额的迅速上升,这说明依靠品质改善提高价格的策略以占领国际市场是 具有可行性的,相比之下,中国的贸易增长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性。
总的来说,目前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数量扩张,价格对出口增长的贡献极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是中国出口增长的典型模式。这一出口模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一方面 依靠数量支撑的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导致国内资源能源消耗的上升,对国内环境造成了不良影 响,并进一步导致物价上升;另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就业率下降以及工资差距扩大与中 国的低价出口联系起来,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认为中国的低价出口挤占了其原有的国际市场,因 此针对“中国制造”的贸易争端不断出现,中国威胁论”盛行。
此外,中国出口产品结构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本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出口中的技术含量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商直接投资和海外技术(从外部大量进口中间产品)。改变 中国出口增长模式,根本的方法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经营战略。这需要完善的制度安 排和行之有效的研发激励机制,只有长期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才能真正转变中国的贸易发展 模式,保持长期稳定的贸易增长,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 王燕燕)格增长为主;同样,印度对美出口年增长速度为 6.9%,其中价格贡献率高达 101.4%,因此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