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国社会学其他理论代表人物

时间:2019-05-14 12:0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美国社会学其他理论代表人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美国社会学其他理论代表人物》。

第一篇:现代美国社会学其他理论代表人物

现代社会学美国理论界的其他代表人物

一、科塞的冲突理论

1、冲突理论的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1)马克思的冲突理论。在西方学术界,马克思是公认的冲突理论的大师。马克思认为,不同社会阶级乃是社会冲突的根源,而社会结构调节合变迁主要就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而发生革命的。也就是说,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的原因就在于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对抗与冲突;

(2)齐美尔的社会交往形式理论。齐美尔把冲突看成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冲突不仅仅只是如马克思所讲的引起社会解体,冲突也会促进社会团结。

(3)韦伯的思想。韦伯认为,冲突主要产生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传统型统治向卡里玛斯型统治的转变,或者由卡里玛斯型统治向现代法理型统治的转变过程中而产生的,冲突起源于权力、财富以及声望的高度相关性,报酬的分配以及低水平的社会流动。

2、科塞的冲突论

生平:1913年出生于柏林。在纳粹获取政权前离开高中。1933年初亡命巴黎。由于纳粹阻挡了家庭对流亡者的经济支持,法国政府又不允许外籍人工作,他只好打黑工,他作过推销员、秘书,以及他在晚年已经回忆不起来的多种营生。同时又由于法国当时的大学是免学费的,他幸运地就读于巴黎大学文理学院。

因为他懂得德、法、英三国语言,最初选择了比较文学专业。向导师汇报论文题目时说,打算研究维多利亚时代英德法三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学风格的关系。导师惊讶地说,对社会结构感兴趣应该学社会学呀。这样科塞转向了社会学。

1941年去美国。1948年进了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班。这期间芝加哥大学到纽约招募教师,科塞去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他自认为从教学中收益颇多。但二年后他还是决定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当时的哥大社会学系正值其黄金时期,教师中有莫顿、伯纳德·巴伯。金斯利·戴维斯、拉扎斯菲尔德、米尔斯、林德等人,研究生班的同学中有利普塞特、布劳、古尔德纳等高材生。

他最初的学位论文企图全面研究齐美尔,但指导教师默顿不允许,默顿要求他怀抱更大的独创欲。于是他选择了齐美尔著作中的一节“冲突”,去阐发和开拓。论文题目是“社会冲突的功能”,1954年他获得哥大的学位,两年后以学位论文为基础的同名著作出版。

科塞曾担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并任该会执委十年,以后又任学会理事。还曾担任美国东部社会学学会主席,社会问题研究会主席。

(1)社会冲突的类型

一是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所谓现实性冲突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的冲突,因此,冲突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例如,工人为了增加工资而参加罢工就是现实性冲突。非现实性冲突是指冲突本身就是目的,冲突高于一切,冲突就是“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再如,一个有恋母情结而憎恨男人的人,为了发泄愤怒而同老板发生的冲突。

二是亲密关系的冲突。科塞认为,“关系越亲密,情感越投入,就越倾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而不是把这种敌对的情感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在初级关系群体中,冲突不易爆发冲突。但是,这也不等于说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敌对情绪的释放,而却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如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冲突。

三是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内群体冲突是指发生在群体内部之间的冲突,而外群体冲突则是发生在群体外部之间的冲突。

四是意识形态的冲突。即以集体目标为动机的冲突。如为了共产主义而引发的国共两党之间的冲突。

(2)社会冲突的功能

一方面,科塞认为,社会冲突具有正功能。如果群体内部冲突双方不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则冲突会对社会结构发挥积极功能,反之,如果涉及到核心价值观,就会导致社会结构的瓦解。

另一方面,外群体之间的冲突,可以引发群体内部的团结与整合,可以增强群体内部团结。但是,缺乏内部团结的群体如果遇到外部冲突时,也可能面临瓦解。

再次,社会冲突可以起到“安全阀”的作用,缓解和释放社会压力及敌对情绪。最后,冲突可以引起社会的变迁。

二、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1、交换理论的来源。霍曼斯(1910—1989)交换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商品之间的交换是自古到今一切社会、一切民族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参加交换的各方都期望从中获得报酬或利益,也就获得是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这是人类的本性,它“为人类所特有,而在其它动物中是找不到的。”马克思也认为,物质交往是物质生产得以实现的前提,物质生产从来就是社会性的生产,它必须以许多个人共同活动为前提,而这种共同活动只有通过物质交往才能实现。所以,离开了物质交往不可能有物质生产。霍曼斯发展了斯密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认为交换不仅仅产生经济关系,交换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交换产生整个社会关系,并由此形成社会结构。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弗雷泽认为,社会交换包括职位的交换,而这种交换也与宗教仪式、文化习俗息息相关,意大利阿里奇亚内米湖人为了获得祭司职位必先破坏自己前任祭司所保护的橡树树枝后再杀死他就是一个奇特而很有说服力的例子。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特洛布瑞安人的礼物“大多数是要求回偿的,只有丈夫定期给妻子的礼物却是无偿的”。文化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研究使得霍曼斯坚信交换是所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类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经济上的物物交换,在此基础上已经发展为非物质方面的社会交换,交换成为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通过交换可以揭示初民社会的社会结构。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斯金纳认为,对人的行为研究应当专注于对其行为的检验与控制以及影响行为的条件,而不能仅仅只关注情感、价值和目标等。通过对“鸽子以及老鼠的研究”,斯金纳发现动物接受某种报酬或奖励以后就会愿意重复某种特定的动作,而当报酬或奖励取消以后动物趋向报酬的反映就会消退。由此可以发现动物的行动纯粹是一种“刺激反映行动”而不是一种“内省行动”。在他看来,人的行为首先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人也会寻求酬赏而避免或减少惩罚,“刺激反映”行动方式和理念应当是人类行动的基础方式。

与霍曼斯同时代的斯金纳直接影响着他自己,并且构成交换理论的重要来源。可以这么说,没有斯金纳就没有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对此,霍曼斯也非常诚恳地指出:“我一直是斯金纳主义者。”他认为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的优点不仅是如何描述个体行为的发生,还在于能够为个体行为提供科学的解释功能,而这正是社会交换论所需要的。

2、霍曼斯交换理论主要内容

大致看来,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吸收上述思想家们的思想并总结斯金纳心理学理论五个命题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命题。霍曼斯认为,一方面,斯金纳对鸽子以及老鼠的刺激反映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某些行动,另一方面,人类的某些行动正是不自觉地遵照这些理论命题展开自身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行动。这些理论命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成功命题。这是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的某个行动越是经常受到报酬和奖励,那么他就越有可能经常类似的行动。因此,个人行动的频率往往取决于得到报酬和奖励的频率以及获得报酬与奖励的方式。霍曼斯进一步指出,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这是因为没有规律的报酬或奖励更具有意外性与刺激性。由此,霍曼斯提出了第二个命题。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如果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因此,在日常生活领域,很多球星往往穿着固定颜色、固定号码的衣服、保持着相对固定的发型就在于这种颜色、号码以及发型曾经带给他辉煌,使他获得过巨大的成功,这种衣服和发型就成了他幸运的标志,因此只要出现同样的衣服和发型就能够激发他的潜能。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正如同鸽子的某种行动可以得到食物的奖励那样,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反之,如果某种行动产生的结果使得此人受到惩罚,那么他就有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类似行动的发生。因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遵循趋利避害原则,总要花费一些时间去选择能够获得较高报酬、奖励即有价值的社会交往行动。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

第四个是剥夺——满足命题。所谓剥夺——满足命题,也就是获得的报酬和奖励遵循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报酬后所经历时间的长度,满足是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时间里得到的报酬使他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酬赏。霍曼斯的这个命题是对前三个命题的限定,即个人的行动与获得报酬的满足感必须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他说,如果一个人时常得到报酬,起初他会有非常满足的感觉,但此后这种报酬如果重复出现,其价值就会降低。其情形犹如一个非常饥饿的人吃第一个烧饼是感到极大的舒服,然而继续给他吃第二个、第三个以及第n个烧饼,伴随着他越来越饱,那种舒服感和满足感会越来越小,乃至消失。

第五个是攻击——赞同命题。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其二,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霍曼斯认为,这五个命题是把斯金纳对鸽子以及老鼠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与分析。在霍曼斯看来,行动者进行社会行动时之所以会遵循上述原理就在于人是一个理性的人,人的行动首先是一个理性行动。于是在吸收斯密关于“经济人”假设观点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命题

(10)。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斯密认为人能够在从各种利益中选择最大的利益,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身的最大需要。斯密同时认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交换往往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的,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实现个人选择的最优组合,从而实现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的有机结合,使整个社会富裕起来。霍曼斯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一个人在选择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仅会考虑到价值的大小,还考虑行动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选择时总会选择那些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其总价值也能够增大的行为,包括“初民社会”中礼物交换也是交换者理性选择的结果。

3、霍曼斯交换理论的评价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一改帕森斯、默顿等人宏观分析社会结构的传统,借用经济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成果试图进行微观分析,也就是从个体需要、心理动机即人的理性出发得出社会交换的实质其实就是个人或者为获得报酬或者为减少惩罚而采取的理性行动。这对于重新恢复人的主体性、克服功能理论忽视人的因素具有积极的作用,他的理论因此被公认为是一个精致的、“完整的具有强解释力的现代社会学理论”。

同时,霍曼斯有效地运用了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概念和理论展开人际交往研究,从经济理性出发揭示了人际交往、社会交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换的双方各自获得最大利益,特别是提出了交换的经济性、社会性、目的性以及主体性,这为解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交换行为提供了成功的理论范式。霍曼斯所讲的报酬或奖励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经济学范围,正确地指出这种趋利避害还包括社会的、情感的以及价值的“利”与“害”,即包括义务、声望、权力、友情等方面,从而大大拓宽了早期理性选择理论假设所包含的那种单一的经济理性假设,将经济理性、社会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学理性选择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霍曼斯理论非常重视人的需要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与社会交换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了人际交往和社会交换中理性人的选择性,指明了理性与非理性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试图探讨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机制。这种将微观互动与宏观整合相结合的尝试也为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事实上,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不仅为后来的布劳所继承,而且也为理性选择理论的集大成者科尔曼所吸收。当然,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受斯金纳心理学思维方式的影响,霍曼斯忽视了社会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人际交往以及社会交换中个人的目的与动机,而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对个体活动的制约作用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结构的能动作用。也许霍曼斯是想在他的学说中消除帕森斯的阴影,可是物极必反。在当代社会学界,任何一种学说试图绕开或者回避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其次,霍曼斯混淆了动物为了生存而形成的本能行为与人类的社会行为之间的界限,忽视了人类生活、人类文化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他把整个社会的关系简单地还原为动物为了生存、纯粹的本能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加以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支持、无私贡献的行为,这显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再次,就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的实质而言,他为了一味地反对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只介绍了处于微观水平上个体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换原则,而没有深入揭示建立在个体交换基础上宏观水平上的社会交换。这一点就为布劳、科尔曼等人所批判。布劳就曾经地告戒人们要防止心理还原论倾向,注意从社会结构、社会整体上去把握个人的社会行动。他认为不能把复杂的社会结构还原为简单的心理现象,由于社会事实具有与小群体完全不同的性质,因此心理学命题无法取代社会学命题去准确地把握和解释社会事实。

三、布劳的交换理论

生平(1918—2002)1918年2月7日生于维也纳,后移居美国。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艾姆赫斯特学院,获学士学位。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73—1974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后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著有《官僚组织动力学》、《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美国职业结构》(合著)、《不平等和异质性——社会结构的原始理论》等。

1、什么是社会交换

什么是社会交换?布劳接受了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而由霍曼斯进一步讨论的社会交换的基本心理原则。他认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于社会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这样受到交换考虑的指导,社会交换只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他提出了使行为变为交换行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布劳把社会交换界定为“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他认为社会交换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权力分化与伙伴群体关系、对抗力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社区成员之间间接的联系与亲密依恋关系等的基础。社会的微观结构起源于个体期待社会报酬而发生的交换。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

在讨论社会交换的形式之前,他又区分了两种社会报酬:内在性报酬和外在性报酬。“内在性报酬,即外取得的报酬,如金钱,商品、邀请、帮助、服从等。”他把社会交换分为三种形式:(1)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参加这种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本身作为目的。(2)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这种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看作是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外在性报酬对一个人合理选择伙伴,提供了客观的独立的标准。(3)混合性的社会交换。这种交换既具有内在报酬性,也具有外在报酬性。

2、微观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交换

布劳发现,人际间的社会交换开始于社会吸引。他指出,社会吸引是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是不管出于任何原因去接近另一个人。如果一个人期望与别人的交往带来报酬,那么不论这些报酬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他们都会受到能提供这些报酬的人吸引。布劳认为,社会吸引过程导致社会交换过程。互相提供报酬将维持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继续交往。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交换都是对等的,以相互吸引、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即可以是交互的、也可以是单方面的。假设有甲乙两个人,乙给甲提供某种东西,但是甲却没有相应地回报乙。这时,甲就有四种选择:(1)强迫乙再给他以回报;(2)从另一个来源获得乙所能给的回报;(3)寻找没有乙给予的这种回报也能过下去的方法;(4)服从乙,按照乙的意愿行事,以此回报乙。如果甲作出了第四种选择,那么乙对甲就拥有了权力。

社会交往中义务不平等就会使一方获得权力,而另一方失去社会独立性。布劳认为,个人或群体要保持社会独立性,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战略资源。一个人(群体)如果拥有使其他人为自己提供必要服务和利益的有效诱因的所有必要资源,那么他就受到了保护,不会变得依赖于任何人(群体)。(2)替代资源。一个人(群体)如果在别的地方也能获得某种服务,有可以替代的某种服务的提供者,那么他就不必非得依赖于某人(群体)不可。(3)强制力量,如果拥有强制力量迫使别人(群体)提供必要的利益或服务的能力,那么他就不必依赖特定的人(群体)。(4)减少需要,具体的说,一个人如果能在没有某种服务的情况下也能过下去,那么他就不一定去依赖某种特定服务的提供者。

接着,布劳讨论了获得权力的条件。布劳把权力看作是“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给其他人的能力”。获得与维持权力的战略是防止其他人选择保持社会独立性的任何一个条件方案,同时强制其他人服从,使其他人知道只有服从才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布劳也提出了获得权力的四种必要条件:(l)对于他人能够提供给自己的作为交换的利益保持冷淡;(2)对于别人需要的东西加以垄断;(3)防止其他人为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形成强制力量;(4)别人需要他所能提供的利益。

布劳指出,“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权力依赖于向他们提供的服务。这并不意味着某些人的高级权力在道义上受到了辩护或由他们所作的服务作出了说明。权力方面的巨大差别在没有服务方面的相应差别的情况下发生。根据社会条件,服务的供应者可能受到一份对他们的投入的不公平的回报或一份过量的回报。充分的权力使个体能够垄断资源并继续向其他人提供某些利益”。因而,使其他人为这些“利益”而依赖于他们的权力,不能被看作因供应服务而应得的报酬,或一种为产生它们所必须的诱因。权力的这种自我永存的成分在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中要比小群体的地位分化中更加明显,不考虑这种因素是严重地缺少社会分层的功能观念。拥有权力者与被使用权力的人民之间存在冲突。因此,只有合法的权力才能获得心甘情愿的服从。合法的权力就是权威。

那么,如何使权力合法化呢?布劳认为有以下六种渠道:(1)依靠下级集体所承认与实行的共同规范,这些共同规范强制它的个体成员遵从上级的命令;(2)依靠下级的社会赞同;(3)依靠社会化;(4)走出领导的“两难困境”,获得权力的过程和获得社会赞同的过程是矛盾的,必须消除这中矛盾;(5)领导与追随者的期望;(6)提供补偿。布劳认为,温和地使用并对追随者的服从给予丰富的利益进行报答的权力,可以诱导出使权力合法化的社会赞同;权力的剥削性与压迫性使用,则会激起社会非难并在极端情况下引起强烈的敌视情绪和报复欲望。

3、宏观社会交换理论

布劳对宏观社会结构更感兴趣,因而建构的宏观社会交换理论也更为丰富。他发现群体之间交往与个人之间交往有一些相同点;首先,群体之间的交往也受追求报酬的欲望支配。其次,群体之间的交往也大致经历了“吸引——竞争——分化——整合”这样一个过程。即群体在向可能的交往者表现出吸引力方面进行竞争,通过竞争,平衡的或不平衡的交换关系将会出现。如果群体间的交换是平衡的,就会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是不平衡的,就会出现地位和权力的分化。当某一群体取得权力地位并与其他群体建立依从关系而且能有效地控制从属群体时,一个更大的整体也就形成了。第三,人际交换中的公平性原则同样适用于群体间的交换。

布劳同时也认为,宏观结构中的交换与微观结构中的交换也存在着差别。在微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是直接的,而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大量的是间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是远距离的。所以,它需要某种机制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布劳认为共同价值提供了这一机制,因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见解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以社会规范为中介的间接交换替代个体之间的直接交换是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机制。

布劳认为,社会结构可以用它的参数来描述。结构参数基本上分为两类:(l)类别参数,包括性别、种族、宗教、语言、职业、婚姻状况等;(2)等级参数,包括教育、收入、财富、权力等。人们的特征如果按照类别参数分类,他们就被定义为群体;如果按照等级参数分类,就被定义为地位。社会结构的分化一般有两种形式:异质性和不平等。异质性是水平分化,指人口在由类别参数所表示的各群体之间的分布。不平等是垂直分化,指由等级参数所表示的地位分布。布劳认为异质性和不平等都会给社会交往设置障碍,社会分化越大,这些障碍就会越广泛地阻碍社会交往。分化意味着它阻碍了社会结构各个部分之间面对面的交往,而整合则是增强了社会结构各个部分之间的面对面的交往。

4、简要评价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之间还是有重要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1)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与心理还原论,即以个人的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群体的行为,布劳则更多地倾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即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具有整体的效应。布劳认为,微观结构是由进行互动的个人组成的,宏观结构是有互相联系的群体构成的。宏观的复杂结构,需要正式的程序与强制性的手段来维持秩序。(2)霍曼斯用对等性原则解释社会交换,布劳则用对等性解释部分社会交换,用不对等性解释另外一些社会交换。布劳认为,不对等交换产生了社会的权力差异与分层现象。从而,布劳用交换理论解决了微观向宏观过渡的问题。

因此,布劳的理论虽然是以霍曼斯关于交换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但是他却不愿意接受霍曼斯把所有的社会过程都还原为心理学现象的观点。布劳关于社会结构的整体效应性质的看法避免了心理学的还原论,并赋予社会学以一种特殊的对象。毫无疑问,与霍曼斯的心理学还原论相比,布劳的观点更符合社会学的传统,更容易为大多数社会学家所接受。

布劳对人的看法与其他结构功能主义者的看法是一致的,而与霍曼斯对人的看法不一样,布劳比霍曼斯更强调社会交换的经济基础,但却忽视了霍曼斯所强调的行为心理学。与其说布劳关于人的看法接近霍曼斯的看法,不如说更接近帕森斯和默顿的看法。虽然布劳是按照传统的“利益”和“获得”概念看待经济动机的,但他相信,人们都是按照理性追求特定的目标的,这种目标的获得要受到社会结构中制约因素的限制。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目标,但必须在结构所允许的范围内。布劳把自己对社会结构的看法归纳为:“我关于社会结构的概念是从对它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进行简单的、具体的定义开始的。

布劳的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改进了霍曼斯的理论,但是由于其理论本身的缺陷,也遭到了一些批评:(1)布劳理论的最大弱点是它依赖于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人类行为是以交换为指导的。这种过程是既定的,不能进行充分的证明和解释。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关于交换在社会关系中重要性的前提,他就会追随布劳的理论,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个重要前提,要接受布劳的理论是不可能的。(2)布劳对集体组织的定义过于宽泛,以致囊括了从小群体到复杂组织的全范围现象。除了社区研究之外,社会学的大多数领域都落入了布劳集体组织的范畴之中。(3)布劳的社会学立场要比霍曼斯更为坚定,他力图去分析集体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内部的差别。这种努力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他的理论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布劳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差别,但却没有对这些差别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二篇:《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

《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

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也是一门集大成的理论体系,它集合了从哲学发展分化出众社会科学以来的一切方法论和论述支点,将一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扁平放置到“社会”这个领域中,认为无论是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还是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它们论述的对象,在其横截面上都发生在社会之中。从这个意义来讲,对“社会”这一概念的认知,的确是社会学这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支点,也给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场域。

马尔科姆·沃特斯的这本《现代社会学理论》并非现代社会学的前沿成果展示,反而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大学生教材。当然这并不能成为质疑该书的理论价值的理由。因为对于中国理论界而言,社会学是一门最有价值的引进理论系统,对于中国建国以后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及其体系构建,包括教育教学、应用对策系统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而这本教材也系统全面的向国内学者展现了这个西方当前最庞大也最具人气的学科类型的内在结构和学术价值。

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为绪论,是对全书的基本框架和理论背景的预览,介绍了一些一般性的理论常识,如提出了“社会是什么”这样一个初始命题,从而揭开了关于社会的几大流派的基本理论立场,用两大维度来划分社会的本质类型,即主观与客观、个体与集体。主观个体则主张社会是行动构建的,主观集体则主张社会是功利的;客观个体主张社会是功能的集合,客观集体主张社会是一种结构。两大维度和四大基本框架划分出的社会本质论类型有行动主义、理性主义、结构主义与系统论四大流派,囊括了以韦伯、马克思、涂尔干、吉登斯、哈贝马斯等众多西方社会学家的思想体系。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就是介绍这四大流派的基本观点细节。第六章到第九章是社会理论的一些重要论题,文化与意识形态,权力与国家,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分化与分层。如果说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本体论和认识论,讲的是西方学者是如何认识社会,在他们眼中的社会是什么,那么

第六章到第九章就是系统论,是说有关于社会这个系统,其中有哪些子系统和子问题需要个别对待,这些子系统对于整个社会理论体系具有哪些填补作用。最后一章谈的是社会理论的发展前景,谈到了一些初露端倪的新领域和新思路,如要融入实证主义或追求宏大理论体系之辩,目的是要让社会理论与现时代社会结构与形态越发契合,并在巨大的转型运动与频发的现代社会危机中能够以更为敏锐的视角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予以明智的诊断。

这本书在阅读上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即要突破的是大量的理论背景,因为是一本给西方社会学专业大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示范性教材,而且社会理论又是西方理论界的原创,因此穷尽式的汇集了西方社会理论学家,包括一些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与历史学等方面的大师。而每一个学者的理论体系都是独立而自给自足的,因此将他们按照某个特定为主题安排在一个维度上,的确是作者总揽全局的理论视野和功底决定的。一本教材必须要有大量的常识系统储备,而更重要的是呈现在整个作品中清晰而理性的逻辑结构,而不是大量学者及其观点的堆砌罗列,这种清晰的逻辑结构才具有示范性和引导作用,让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内在的常识结构和逻辑,有利于自行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多角度判断、发散联想的学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尤其是对于社

会理论这种拥有着庞大繁复的研究对象的学科来说,知识信息系统、逻辑系统与结构模式的构建和塑造,通过对各个学者基本观点的介绍和评述,展现出整个社会理论的博大精深和整体价值。

这本教材读过两遍之后,虽然不能说对整个西方社会理论体系了如指掌,但是基本的框架是可以领略到的。从最直观的道理来思考,社会是个体的人组成的,因此从外部形态来看,社会是人群;而人群区别于兽群的特征,就在于人具有理性,因此社会又可以看成是具有理性行动的人群;而从宏观来看,社会是具有若干功能的,如发展,协调,综合管理,因此社会又是一个具有各种功能的有机体,如动力系统与公平分配系统两大支柱功能。社会不是扁平的、整齐划一的,而是有层次和差序结构的,这种层次和结构才能保证社会发挥各种功能的动态性和时效性,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总之,这本西方大学生的教材,对于国内学者和学人来说,不可谓不受益。知识的储备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在于一本书所能够提供给读者的启示,包括每一个观点、知识片段配比的内在逻辑结构,这对于读者是最重要的。社会理论作为一种庞大的、包括万象的理论,其内在的知识和理论含量是浩如烟海的,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逻辑结构和主题串联,恐怕光是各个理论家的观点就很难掌握。而且一本大学生教材也的确是需要有一条或几条线索来支撑,而不能是知识的堆砌。否则,再精读这本书多少遍,也只能培养出一些凌乱知识的容器,而不是独立思考、大胆假设、思维发散的学人。读书如此,学习社会理论更是如此。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让你的脑子变成那本书,而是最大限度的理解书的作者并超越他。否则,我们看书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本社会学理论,更为现实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转变思路,用“如何看待社会这个东西”的思路来看待当前的发展问题。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转型,而诸如科学发展观这样的战略思想,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理论,指导各行各业如何站在改变社会、优化社会结构这个角度来构建自己的发展路径。认识社会是什么,才能明智的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更理性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再有特色,也是社会。

第三篇:教育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教育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3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观点

教育心理学

1、桑代克

著作:1903《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一)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PS饿猫迷笼实验)

(二)最先提出迁移概念,共同要素说: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2、皮亚杰 理论: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准备阶段(2~7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思维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抽象思维阶段(11~15岁):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3、埃里克森

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1.5)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亲密感对孤独感 繁殖感对停滞感 自我整合对角色感

4、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许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5、马杰

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要求:(1)行为(Performance)A:阐述对象特点,说明具体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B:一般使用动宾结构短语

(2)条件(Conditions)A: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B:条件包括:环境因素(教师、空间、光线等)、人的因素、设备因素、时间因素、信息因素等,(3)标准(Criteria)A: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B:标准是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1/5页

6、布鲁纳(na)发(fa)现学习理论的要点:发现学习、语言学习、早期学习、学习过程、学习结构、内部动机、直觉思维、主动认知、信息提取。

7、布鲁姆(mu):

A:“教育目(mu)标分类理论”:认知

6、情感

5、心因动作4 B:“掌握学习理论”(P192):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8、加涅:《学习的条件》、指导学习

1、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3、最先提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9、奥苏贝尔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认知结构变量(奥苏贝尔关于三个主要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变量)(第六章,P256)

4、操纵认知结构主要变量的策略:先行组织者技术:

二、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10、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恢复、消退、泛化、分化)

12、斯金纳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做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性强化(观察学习),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符号强化 14.苛勒 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5.贾德

概括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水中击靶实验)

1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7.弗洛伊德:动机性遗忘理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18.加里培林: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19.耶克斯与多德森

20.罗森塔尔:罗森塔尔效应

21.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22、格赛尔:

“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在发展中,成熟是第一位决定因素,成熟条件不具备的学习是无效的。

23、泰勒,当今学习(行为)目标之父。(P72)

24、莫雷若:社会测量法

25、其他: 关于认知风格的

威特金:场依存&场独立;

戈登•帕斯克:整体性策略和系列性策略;

赫德森: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吉尔福特最早提出); 杰罗姆•卡根:冲动性思维和反省型思维; 卡尔•荣格:内倾和外倾;

珍妮特•沃斯“三重四面”(P62)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凯勒——个别化教学系统。(凯歌)波思尔思韦特——导听教学。(波导手机)

加涅和布里格斯把教学组织形式分为:集体教学&个别化教学

肯普把教学组织形式分为:A:集体授课、B:师生相互作用、C:个别化教学 劳伦兹:印刻和关键期 印记(imprinting),是指某些动物在初生婴幼期间对环境刺激所表现的一种原始而快速的学习方式。洛伦茨发现,刚孵出的雏鸭如在它面前出现的是母鸭,雏鸭会跟随,如出现的是母鸡或者人甚至是移动的玩偶,它也会跟随。印记只在出生后某段时间内发生,刚孵出的雏鸭雏鸡等禽类的印记现象,只能在一天之内发生,超过 30 小时印记将不会发生。同理小狗出生后如在一个半月之内不与人接近,以后将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洛伦茨称可能产生印记的有效期间为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印记一旦形成,即长期不变。印记虽属学习,但此种学习并不需要像行为主义所说的强化作用。

二、教育学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 年壬寅学制,1903 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4/5页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 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小练习:

1、“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4、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5、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6、在国外,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是()

A、亚里斯多德 B、柏拉图 C、康德 D、苏格拉底

7、“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8、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A、斯巴达 B、埃及 C、希腊 D、雅典

9、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4、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5、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7、“学不躐等”出自()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9、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0、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1、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2、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3、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2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6、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2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28、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9、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3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是谁说的?()A、维果斯基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苏霍姆林斯基 参考答案:

1-5:BBBAA 6-10:DBDCB 11-15:AABCD 16-20:AAAAA 21-25:BCDAA 26-30:DCDAC

第四篇:10年社会学理论

上海大学10年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30分)

1、社会学的想象力

2、马克斯·韦伯

3、镜中我4、5、6、二、简答题(90分)

1、简述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2、3、简述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4、《乡土中国》中任选两篇谈谈读后感

5、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6、简述科层制的特征

三、论述题(30分)

论述帕森斯以后五个社会学家的主要观点。

第五篇:西方社会学理论读书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读书笔记

社会表面下的结构

结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秩序。

1、亚里士多德:社会结构是由根据功能及社会财富而形成的各种社会集团。(群体主义)

2、托马斯·霍布斯:通过契约把个人同某个主权国家联结起来,由国家以成文法规保障秩序与和谐。(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的自然状态是和平友善的,但私有财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不平等导致了社会冲突和利益分歧的发展。

3、乔巴蒂斯塔·维科:社会是一个动态结构,制度与人的关系都是人们行动的产物,社会历史是各种冲突与混乱的个人行为联结起来形成的统一体。

4、孟德斯鸠:社会是一个整体结构,是许多因素平衡的产物。例如法规,不能接受只有立法者制定的。

5、亚当·斯密:社会是一种等级结构。社会分化的基础、权势的本源,是财产。每个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受到“利己心”的支配。

6、奥古斯特·孔德: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社会现象具有自然的合乎规律的性质,而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那些社会现象之间的规律。

孔德最基本的社会学思想——“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标。”

孔德从生物学中引申出了几个整体性方法论公社(只有研究社会整体本身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

1、社会是一个整体。

2、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有机体,即社会有机体。

3、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入手展开自己的研究。

4、人类历史也是一个整体。

孔德把人类现实的统一性与历史的统一性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秩序的原则

社会整体的和谐性表现为社会秩序,不和谐性则表现为社会冲突。社会秩序是社会最基本的整体性特征。

(青年人由于不被社会所需要,他们不仅在物质方面感到不满,而且在精神上感到痛苦,这种痛苦被称为“世纪病”。他们无法从理论上解释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作为生活的准则。)类似于我国目前的某些现象

社会秩序原则:

1、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一旦社会制度符合自然法则,支配人类和社会现象的自然法则就成为社会和政治改革的基础,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社会。

下载现代美国社会学其他理论代表人物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美国社会学其他理论代表人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一、概念题(1*5)1、社会动力学 2、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3、病态社会 4、后工业社会理论二、简答题(1*6) 1、杜尔克姆提出的社会学方法论原则。 2、布劳提出了......

    北大社会学理论历年试题

    北京大学199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概念(每题4分,共32分) 社会物理学 镜中自我 社会事实 吴文藻 社会解组 社会结构 交换理论 边陲国家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体育与社会学理论

    体育与社会学理论所谓体育社会学就是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

    国外社会学理论阶段测试题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国外社会学理论》绪论至第三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总结

    社会事实: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个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做用于个人,使人感受的现象,包括两类,一类是社会比率和集体现象;一类是公众意见、社会心理、社会规范、社......

    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 代表人物及观点

    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个体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的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1.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以及西美尔对社会的理解? 答: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正客观的存在。 社会唯名论认为不存在社会这么一个实体。客观存......

    当代社会学理论总结简明版[5篇]

    当代社会学理论总结 一、 试评述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是80年代兴起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学派,它不仅用于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还试图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为。 (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