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社会学理论总结简明版
当代社会学理论总结
一、试评述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是80年代兴起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学派,它不仅用于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还试图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为。
(一)、理论背景
**理性行动理论是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上,以“理性人”为出发点,以“个体方法论”为倾向,其行为假设是“行动者的行动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
**理性行动理论吸收了交换论,新古典经济学,博奕论的一些观点,在理论模式上借用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和均衡分析方法,致力于建立一种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行动理论,通过各种数学模型说明社会系统中微观与宏观相互过渡的各种途径,并全面解释分析各种社会行动,如交换行动、法人行动和规范行动。
(二)、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科的理论在两个分析层系展开,一个是基本行动层次,另一个是系统行动层次。基本行动是指两个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行动,与此相联系的概念是:行动者、资源、行动者的利益,简单社会关系(权威关系、信任关系)。系统行动包括更多的行动者,与此相联系的概念是:复杂关系(权威结构、信任结构)、社会规范、社会资本、法人行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通过交往和交换行为形成,反过来对人的行为有制约作用。科用行动系统的四个基本概念——控制分布、资源价值、行动者的实力和事件的结果,建立了在个人理性选择基础上分析社会行动的理想模型,指出了微观和宏观相互转变的途径和机制。
(三)、科重点分析了法人行动和现代社会结构
**法人、法规的起源是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学说,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罗尔斯的“两个道德原则”和诺奇克的“自由主义原则”。
**区分了三种形式的最优法规:个人最优、效益最优、影响力最优。
**分析了法人和自然人的关系,法人是通过自然人将其权力转让给一个共同权威机构而形成的,法人行动的目的是为自然人获取共同利益,但法人行动的基础不是个人动机,而是在内部交换中形成的各种利益;法人行动的模式是自然人将全力交与法人,法人再把权力委托给代理人;控制自然人的手段是社会规范和社会资本,控制法人的手段是加强管理、法律和税收政策。
**现代法人的生存方式:互惠生存、独立生存、总体生存。法人行动的困境:囚徒困境和公共物品困境。
(四)、对科理性行动理论的评价
**贡献:提供了一种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社会行动理论;借鉴经济学的理论和其他学科的成果,为建立一种分析的社会学理论打下了基础;开创了法人行动研究的新方向。
**局限:缺乏与其他社会学理论的对话;某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和操作方法还不完善,如利益和价值;数学模型的不完善。
**影响:有很大发展潜力,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的各个领域;对埃默森的交换网络理论、科林斯的微观结构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试评述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哈的沟通行动理论实在相对主义和文化多元论思潮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企图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基础”来描述、分析和批判现代社会的结构。他使用的中心概念是“沟通理性”。
(一)、哈用语言本质和沟通理性开始了它的社会批判论。
**哈的社会批判论的中心论点,是批判“科技理性”对人类的控制,它使用“沟通理性”来代替“理性”概念。**他的讨论以批评“实证主义”做起点,以“共识真理论”去抗衡实证主义的验证程序和相应真理论,并以语言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提出了沟通行为的概念。
**他指出人类在使用语言时蕴含追求真理的倾向,真理需要共识来界定,共识的达成又需要良好的沟通情境。他认为,在认识用语言的情况中,已经显示出人类是追求一种重视自主性和负责任的生活,这是哈社会批判论的起点。
(二)、西方理性化发展的悖论
**哈和韦伯都严厉批判科技理性对现代西方社会产生的坏影响,但哈坚持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并非是一个必然的现象,而是有其他发展上的可能性,韦忽视了在现代化过程里个人“意识”上的改变。**哈用“三三三”(三个世界领域——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与此相对应的三钟事务——自然现象、法律道德和艺术;每种领域和事务的判断标准——真理宣称、正当宣称和真诚宣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 性角度”,这就是哈的批判论的“批判”重点所在。他认为,如果用“沟通理性”来检视西方近二三百年来的历史演变及其理性发展的过程,会得出跟韦伯对人类前景不一样的结论。
**哈用“系统——生活世界”这一双重构架去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理性化的过程首先是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过程,人类用理性代替传统文化制约从事相互间的交往,从而导致个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和自主性增加,但另一方面,这也导致社会系统的日益复杂和扩张,系统对个人的制约也日益显著,这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悖论。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现代社会困境的一个主因是系统控制了生活世界,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化和非商品化的活动被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了,生活世界理性化促使社会系统的出现,到最后系统缺乏生活世界控制着,在现代社会李,系统和生活世界相互影响。
(三)、事实与规范之间——建立一个法律与民主商谈的理论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过程导致协调人际间交往行动的“规范秩序”的有效性与事实性之间出现差距和张力,只有通过沟通互动才能使人与人之间达成相互沟通与理解,从而使社会重新建立共识,协调人际交往,把行动规范的是事实性和有效性融合,但通过沟通行动达成的共识的可能性是不稳定的,沟通行动必须被限制或制度化,有法律来承担,法律是经由一个立法程序而制定的一个规范秩序,它的有效性源于它的实在性和认受性。
(四)评价
三、试评述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吉登斯建立结构化理论是为克服社会学中存在的微观与宏观、结构与过程的二元对立,他认为社会结构由人们在能动的行动中建构起来的,因而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吉登斯提出结构二重性来代替二元论,认为结构既作为自身不断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
结构化理论基本原则的展开: **反思性的行动“流”。行动包含了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和动机激发的过程,这三种过程复合成人的有意图的行动,这种行动可能产生预期之外的意外后果。他的行动观是:人的有意图的行动始终收到意外后果和未被认识到的行动条件的制约,此外,行动者的身体和生理能力也是行动的前提条件和局限,兼具能使和约束的属性。**例行化的社会生活。他划分出三个意识层面:无意识、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在实践意识中产生;日常生活中除各种突发性和特殊性事件之外,更多的是惯常经验,这种理性化的状态符合人类的生存需要,他称之为本体性安全。
**社会互动的各个维度。他用社会互动的三要素(意义、规范和权力)和行动的三特性(沟通、规范和转化)建立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图式,这一图式旨在说明所有的社会实践都同时蕴含这三种因素。他谈到规则和资源,规则是实践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和中介,并将资源划分出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吉对系统、结构和制度进行了界定,提出了时间的三维度,区分了地点和场所。
**在整合和变迁问题上,他区分了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批评了传统的社会进化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变迁历史不是按进化论的既定模式展开,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具有反思性,可以利用对历史的确定认识进一步促成社会变迁。
四、吉登斯的现代性分析
在结构化理论的基础上,吉登斯还集中探讨的西欧现代性的形成。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是在西方的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共同作用之下历史发生断裂的结果
**高度现代性的总体特征。他认为应对现代性首先做制度上的分析,在新的认识下,他还提出了现代性发展的三大动力机制——时空的分离、社会系统的逐渐脱离、知识的影响和社会关系的反思性调整。
**现代制度的多维分析。现代性制度“丛”的四个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权力、监控。在全球化的视角下,上述四个维度分别转变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国际性劳动分工、世界军事秩序、民族国家系统。从四个制度性维度出发,现代化条件下人们面临的风险为:生态环境的衰变,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集权的兴起和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或核战。
**满怀希望的现实主义。他认为我们面对现代性的高度发展,应该抱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因为日常生活的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外行”的人在不断的占有技术专长,没有人是全能的专家,也没有人一无所知。
五、吉登斯的批判思想。
(一)、作为批判对象的几股思潮
**实证主义:他反对将社会科学类比为自然科学,因为人具有反思性,因果法则不可能具有像自然科学中那样的解释力。
**功能主义:社会再生产不能通过诉诸自身系统的需要完成自我解释,所有的再生产都具有或然性和历史性,并最终落实到具有能动作用的行动者的实践当中;行动者的认知能力始终是有所限制的,要考虑到行动的未被认识到的条件和行动的意外后果。**进化理论:认为历史进化观存在四个危险,单线压缩、对应压缩、规范错觉、时间歪曲。
(二)、社会理论的批判指向(四重批判)
知识的批判,实践的批判,意识形态的批判,道德的批判。
六、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结构论
**渊源:法国认识论传统;结构主义与关系论;马克思和韦伯的学说;哲学教育的影响。
**法国认识论的影响:科学是通过与常识的决裂赢得的;对象建构是科学的重要环节;理性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结合。这对布的社会学观念影响非常大,他指出,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必须抛弃传统的方法论循环:观察——假设——实验化——理论——再观察。应代之以信的认识论秩序:与常识的决裂——科学对象的建构——事实检验。
**方法论特点:他反对实体论,主张方法论上的关系论,并始终强调理论和经验研究的结合;他还反对二元论,大力倡导实践理论,强调人类具体实践的各种特点。
(二)、反思社会学
**核心概念:对象化的对象化,即将社会科学构建研究对象的过程本身作为对象来研究。建议两次决裂:和日常的常识观念的决裂;和盛行于学术界的各种理论理性的观念决裂。
**首要特征:这种决裂不仅靠一种认识论的突破,还要对知识分子和社会学的构建对象方式进行具体的经验分析,最后还要反思一种有关社会的科学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成为可能。
**反思性风格有三个表现:
1、反思社会学针对的基本对象是存在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和学术的无意识,是一种历史无意识。
2、反思社会学必须成为一项集体事业
3、反思社会学旨在扩大社会科学知识的范围,增强它的可靠性。
**反思社会学是事件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反思性的社会研究,不能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
(三)、实践理论
**他的实践理论力图通过场域、惯习和资本这些基本概念,探索社会生活钟实践的奥秘。**实践的三个特征:紧迫性、模糊性和总体性。
**如何把握实践的特征:从对规则的过渡关注转向对策略的重视,从建立模型的机械力学转向勾勒策略的辩证法。**策略作为实践的基本原则,就是惯习,是行动者的实践在生产出来的结构的终极产物,这些结构就体现在场域中。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
**资本理论:资本体现了一种积累形成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质化和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而资本也同时体现出一种生成性,总是意味着一种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一种以等量或扩大的方式来生产自身的能力。他还划分了三种资本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四)、符号暴力理论
布非常关注语言带来的“温和的暴力”,他关注符号暴力的各种形式是如何发挥特有的作用,并影响支配结构的再生产及其转换的过程。
**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手段,也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具或媒介。**布用符号权力这一概念强调社会行动者是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同时他用符号权力的概念也表明了一个基本观念,社会的支配秩序依靠的是一种“看不见了、沉默的暴力”。
**现代社会中最能体现符号暴力过程的就是各种教育活动,它包括三种教育方式,传播式教育、家庭教育和“制度化教育”。这些教育行动实际上是在强加一种文化任意性,这种强加又是由教育权威这种任意性权力通过教育工作来完成的。
**学术场域中的斗争也以浓缩的方式体现了符号权力斗争的一些基本特点,理解学术场域的权力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继续和发展了他对科学实践始终如一的批判性反思。
**权力场域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各种不同权力之间的争斗,其焦点是各种不同资本之间的兑换率,即究竟何为支配的主导性原则的问题,权力场域概念还和国家问题密切相连。
(五)、影响和评价
1、影响
**关于阿尔及利亚的卡比尔人的人类学研究得到了称赞。**在文化研究领域和教育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声誉。
**《实践理论》中的理论分析和人类学实地研究,社会学定量分析以及对具体案例的细致讨论融合。**致力于社会学和哲学在研究传统和基本观念方面的融合。
2、围绕布迪厄理论展开的一些争论
**认为他的理论具有浓厚的决定论色彩,这在他有关惯习的理论及关于教育与品位的经验研究中都有体现。“结构产 生惯习,惯习决定实践,实践再产生结构”。
**认为它对文化和艺术分析是在反艺术,他的文化分析过于强调文化的再生产功能,忽视了大众文化对现有文化的反抗意义。
**强调反思的社会学理论和分析与具有模糊性的实践之间的冲突。
七、试评述埃利亚斯的社会学思想
(一)、文明化的进程
**主要思路是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追诉自中世纪以来欧洲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标准与心理特征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国家形成与内部安定过程的彼此关系。
**比较了kultur和civilization,前者是个体性精神产品,可以不断生成与再生,无终极目标下的“进步”可言。德国知识分子以此显示国民身份,后者则指外在表现出来的物质、行为方式,是法国中产阶级所持“大同”观的体现。**埃通过研究普通大众在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方式的细枝末节,借是人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结构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有关系。
**各个群体的行为方式不同,不在于他们在物质占有方面的差异,而在于他们对物质的控制程度及要求方面的差异。**人们并不是完全因为认识到了健康的需要,才改变了早期“不合卫生”的行为方式。而是先有了行为规范,再产生从健康与卫生的角度出发,对这种新的行为规范所做出的解释。
**文明化的过程:从外在的行为方式到内在的心理结构;从理性的自觉意识到情感生活的内涵与结构;从外在约束到自我控制。
**第二卷主要研究社会结构本身的变迁如何发生。他认为行为关系的演变与社会分层、社会权力机会分配结构的有密切关系。他考察了社会关系演变的三种动力机制:垄断机制、王室机制、“私”垄断向“公”垄断的转变。文明的进程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宫廷化是重要的一种,“宫廷社会”其成员的言谈举止与其他社会群体有明显差别,是作为维持并控制贵族的一种手段,形塑了贵族的人格。
**文明的进程下最基本、最普遍的结构过程是劳动分工的日益增长。国家对暴力更有效的垄断所形成的是更均衡的社会控制机制。个人人格中形成的是更均衡的自我控制机制。
(二)、过程性视角的发展
**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居于内核、把持文化表达,外群体处于边缘,接受并巩固文化表达。他主张必须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探究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关系问题。
**运动与暴力:随着文明的进程的演变,人们的闲暇观是,闲暇成了目的和手段,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是身体的直接对抗逐渐下降,“残忍”的暴力被模拟的对抗所代替。
(三)、投入与超脱—知识的社会生成
**破除主观—客观的二元对立,它把这种分析视角扩展到人的知识与行为的整体,“投入”越多,越偏向客观取向,“超脱”越多,越偏向主观取向。
**知识的科学化,人类知识的“科学化”,是与理性化、先见化、心理化、自我控制的增强等长期过程联系在一起的。**考察科学客观性的产生,必须考察科学建制的逐步形成 **它抨击“封闭的人”,是长期历史发展起来的文明化自我控制的“容器”,文艺复兴对人的发现是一个关键的节点,他提出应该之以 “开放的人”。
(四)、整体过程关照下的人类发展
**文明进程的三个层面:社会化与生物成熟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个体生成与社会生成的相互融合;每一个单个社会的文明化过程都是整体的人类文明化过程的组成部分。
**符号理论,在文明的进程中,借助运用符号的能力,学习自我控制,将外在约束转为内在约束,这是所有人类社会的共性。
**论时间:时间只是供人们理解和测度的一种符号,它之所以会被作为“客观现实”,是因为它和语言一样,必须在共同的执行之中方能发挥其效能。
**生存单元和人类的整合:他认为整个人类历史的趋势是各个生存单元的规模越来越大,彼此对抗的集团规模也越来越大。
(五)、过程社会学——原则与影响
**构型与过程,它将“型构”规定为“彼此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的网络,网络之中的权力均衡始终处于变动不居的非均衡状态”。
**行动网络的过程模拟:人们以联合或对抗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在日益扩大并复杂化的网络中彼此依赖,相互之间是一种变动不居的权力不均衡关系。
**社会学的任务:最终使处于各种群体之中的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
(六)、挑战与影响
**关于文明与不文明不能做简简单单的事实陈述
**是否能用一种统一的过程来表述世界各个地区的发展 **它的文明进程论是进化论者的论调,是进步论者的论调
**社会生活出现非正式化,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未减弱,他的结论有问题。**受它影响最大是一些研究情感的社会学家。
八、福柯的社会学思想
(一)、思想渊源
**康德和批判哲学传统:对知识条件的批判性考察,对当前的历时处境进行思考。他将康的先验图式转换化为一种历史先验,他强调的不是历史的逻辑,而是历史的实践,他批评强调“内在性”的倾向。
**尼采:对历史的批判性态度;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用谱系学的方法来探讨道德本身的复杂历史;对生命本身的强调,将自我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创造。
**形式主义传统;法国的认识论传统;超现实主义者与新文学。
(二)、思想主旨
*我们自身与真理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将自身构成为知识的主体
*我们自身与权力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将自身构成为通过行动影响他人的主体 *我们自身与伦理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建自身构成为道德行动者。
(三)、真理的体制——话语的考古学,从分析话语的视角来考察真理体制的变化。
**作为话语体制的真理,提出了真理体制和考古学的概念,认为考古学的分析更深入的解释了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真理的构成之间的关系。
**考古学——对话语实践的分析,正是从这一独特的分析层次出发,才能把握构成真理体制的各种知识条件,包括主体和客体的条件。
**话语实践与话语形态,话语分析的基本宗旨就是要对各种述说进行纯粹的表述,话语实践的基本特点是稀少性原则,考察话语事件,一方面要留意事件的经验特征,也要对话语形态进行分析。考察话语形态的四个角度:话语对象,述说模态,概念,策略。他保留了话语事件和非话语事件的模糊对立,话语事件依旧处于分析的焦点。
(四)、权力与性——权力的谱系学
**传统权力理论的模式:利益—冲突模式和“合法化—权威模式”。存在的问题:都认为研究权力应首先关注和国家及其有关的问题,权力分析总是与精英和领导权的认定有关。
**福柯权力分析的基本思想,主要探讨权力关系得以发挥作用的场所、方式和技术。
1、权力是多形态的,而不是同质的。
2、权力是作为关系出现的策略,而不是所有物。
3、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外在控制。
4、权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微妙复杂的关系。
5、不应只将注意力放在宏大的权力上,而应充分考虑权力的微观运作。
**纪律是现代社会的一项权力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纪律出现和身体联系在一起的一些新特点,纪律权力在实现微观控制的过程中,应用一些策略:封闭、分割、功能场所的规则。纪律权力不仅是对空间的严格监视与管理,也包含了对时间细致入微的控制。它以浓缩的形式体现了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基本特点。**话语的鼓励是权力的另一种运作方式。
**福区分了四种治理术:生产技术、指导系统的技术、权力技术、自我技术。治理术、主权和纪律构成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三角关系,通过国家对生命和灵魂的治理,权力技术与自我技术才建立起密切的关联。
(五)、自我、权利与知识:批判与反抗
**危险的方法论:任何事情都是危险的,它的批判立场就是一种指出危险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批判者指出危险,并不代替行动者自己的决定,危险要求我们重新来理解批判与反抗之间的关系,二者不再是一种指南和操作的关系,批判本身就是一种在知识分子的具体领域进行的反抗。
**不可容忍的政治:批判的意义就是要破除自明性和想当然性,它的批判是以一种可见性政治的方式进行的,可见性政治,不像话语政治一样告诉普通社会成员应该怎么做,而是不停地展示权力运作不断变化的微观技术。
**实验的伦理学:福关注自我技术的伦理,认为写作作为知识分子批判和反抗的关键环节,其基本特征就是实验。**启蒙与现代性态度:它一直对启蒙抱有深刻的怀疑态度,认为应将现代性看作是一种态度,而非一段历史时期,现代性的态度就是将自我技术与反抗和批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六)、影响和评价 **他的广泛影响:
1、在哲学领域,它为哲学指明了一种新的出路,一种通过具体的谱系学研究来治疗哲学的疾病的方法。
2、在历史学领域,大力推崇年鉴史学的研究取向,引为同道,它的谱系学研究对年鉴史学本身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在文学批评领域,福的思想成了“新历史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怀特等学者对历史叙事的分析也受到福克对传统历史学分析的影响。
4、在社会学方面,他的分析改变了社会理论对权力的基本态度,促使学者更深入的思考权力知识和自我的关系,它促进了社会分析突破传统社会学学科限制,通过与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创造性对话,迈向了一种更有弹性和活力的社会分析形式。
5、在社会时间方面,它的思想也是许多激进运动的推动力之一。《癫狂与文明》是革新精神病学的国际运动的重要推动力。**争议
1、对真理的态度,会陷入非理性主义乃至虚无主义
2、权力与反抗。“世界是座大监狱,我们无处可逃”。
3、认为福有“否定历史”的倾向。
第二篇: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总结
社会事实: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个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做用于个人,使人感受的现象,包括两类,一类是社会比率和集体现象;一类是公众意见、社会心理、社会规范、社会道德和思维模式;解释原则;社会事实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区分社会事实的功能和原因机械团结:以社会成员的共有的宗教取向和血缘亲情作为社会整合或群体联系的纽带,根本特征是社会成员在情感、意愿和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存在于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有机团结:工业社会的社会团结形式,植根于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其联系纽带是基于分工和专业化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社会分工:基于人口数量增长和社会密度增加导致的生存竞争的结果;人口和社会密度增加导致同质的有机体竞争,引发淘汰,进一步引发职业的分化,劳动分工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劳动分工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提供了有机团结的纽带;分类: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不合适的分工社会失范:社会转型期经济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整体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也包括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自杀:自杀这一术语适用于由受害者本人的积极或消极行动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切死亡事件,他清楚地意识到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分类: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失范性自杀,宿命性自杀评价涂尔干的的社会学理论?他的理论贡献:确立了社会学的研究主题;确立了一整套实证主义的研究
方法;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典范;他的学科贡献:第一个社会学教授;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个社会学讲座教授;创办社会学年鉴杂志;参与创立社会学学会;对他的批评:保守:对冲突和变迁的相对忽视;片面:对现代性的单一的制度性解释:劳动分工以及其所决定的功能关系及其后果;极端:社会事实不是唯一的价值中立: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确定了选题,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而必须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从事研究,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研究中必须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区分实然和应然。社会行动: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望的他人行为为取向(报复、防御和预防)。四类:目的合理性(以目的、手段和结果作为取向);价值合理性(对纯粹自身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所持的自觉信仰,伦理、美学、宗教);情感或情绪行动;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进行的行动。理想类型:韦伯的概念工具和分析手段,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高于经验事实;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是繁多经验整理归纳的结果,突出了经验事实的共性和规律性。理想类型提供了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三种:历史性的具体特点;社会现实的抽象;具体行动的合理化假设;形式合理性:形式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手段(工具)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因此又被称为工具理性; 实质合理性:实质理性是
一种主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因此又被称为价值理性。三种统治类型:克里斯玛charisma: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它能够激发特定的大众对某个公众人物的忠城或情感。传统权威:建立在对古老传统即实施权威者和发行的坚固信仰之上的权威。法理权威:建立在“对所实施的规则的合法性,以及被椎全权威位置上的人根据这些规则去发号施令购权力的深信无疑”基础上的权威类型。齐美尔:文化的冲突和悲剧:客观文化飞速增长和人们文化制造吸收和控制文化的能力却相对逐渐衰弱。客观文化:人们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主观文化:个人制造、吸收和控制文化元素的能力;表现:客观文化绝对范围增加;组成成分增加;摆脱了主体的控制;根本原因:分工的细化使人们丧失了对整体文化的把控能力货币哲学:在现代都市里,货币经济和金钱的优势,影响并见改造广人际关系的本质,导致了社会生活中的计算性和理性,以及非人格化的冷漠、傲慢、玩世不恭等所谓都市性格。加之分工导致的专业化,更是加速了个人文化的衰退。帕森斯的单元行动理论:行动决策是某些包括规范和情境在内的制约的结果。因此,意志性行动包括了下列因素:行动者。在帕森斯的体系内,1.行动者是个人。2.行动者的行动被看作是为寻求目标的实现。3.行动者具备实现目标的多种手段。4.行动者面临的各种情境条件都会影响目标和手段的选择。5.行动者被各种价值观、规范和其他理念所支配。这些价值观、规范和理念
影响着建立日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6.行动涉及到行动者为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而做出的主观决定,所有这些都受到理念和情境条件的限制。“AGIL框架”及其理论功能: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这四项要求是任何行动系统都必须满足的。1适应,系统必须具有通过操纵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2目标达成,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3整合,系统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使各个部分之间协调一致 4维模,完整的保存原有的运行模式下来,保证系统照常运行。每个系统都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四个子系统,1行为有机体系统 2人格系统 3社会系统 ④文化系统一般行动系统的各个独立的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系统,因而也面临着同样四项必须满足的的功能要求。而且,当这一子系统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也会分化出相互区别和相对独立的更低层次的子系统。AGIL却可以作为适用于各个层次行动系统的功能分析框架。冲突的基本类型1.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1现实冲突:指追求没有得到满足目标的冲突,现实冲突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指向冲突对象,因而达到这个目标就会消除冲突的根源。2非现实冲突:指冲突一方或多方为释放敌对情绪而发起的冲突。即使各方都实现了具体目标,也难以消除冲突的潜在原因。2初级关系中的冲突与次级关系中的冲突1 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一
经爆发就会异常强烈,(2)次级关系中的冲突虽易爆发,但强烈程度一般较低,3.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1内部冲突是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2外部冲突是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4.党派冲突与个人冲突1党派冲突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以集体目标为参与动机的社会冲突。2个人冲突是指个人自身参与、以个体目标为参与动机的社会冲突。冲突的功能:1.整合功能:冲突有利于社会或群体的身份和边界的建立和维持,增强群体内部的团结,2.稳定与平衡功能:制度化的冲突能够使社会结构得到调整,拥有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稳定机制,进而形成有利于社会延续的力量平衡的社会环境。3.社会冲突能够创造出新的组织:制度与价值不同群体对抗共同的对立面时,一方面将促成新群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可能带来暂时的工具性联合。发展各方之间的社会联系从而创造新的制度与价值,进而形成新的制度结构与价值结构。4.“社会安全阀”理论:社会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也是科塞用以证明冲突具有正功能的有力例证。它就像不断推泄过量蒸汽的安全阀,使社会中的敌对情绪不断排解,而维护整个社会结构。科塞主张将这种社会安全机制制度化为安全阀制度,认为它能够通过释放敌对情绪,维护冲突各方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组织或减轻其他方面的冲突,而维持整个社会结构;5.社会冲突的反功能:冲突是具有正功能还是反功能,既取决于冲突的性质,也取决于社会群体或系统的内部结构。柯林斯的情景社会分层理论柯林斯把发展一种新的社会分层理论
作为分析社会冲突的基础。将他的分层冲突方法,与现象学和常人方法学结合。提出了两点假设:⑴人人具有社会的天性,但在其社会关系中都有冲突的倾向,冲突很可能在社会关系中发生,因为在互动的场景中,人们会经常运用“暴力性压制”。⑵人们往往力求“主体地位”的最大值,他们依靠他们的资源和那些与他们有交往的人的资源。他对社会分层研究的冲突思路可以归纳为三个:第一,他相信人们是生活在自我构建的主观世界中。第二,一些人有力量去影响、甚至控制别人的主观经历。第三,一些人总是力图去控制别人,这样就会遇到反抗,结果就会发生人际间的冲突。基于人们具体的工作和消费生活,他从经济方面划分出了七类阶级:金融巨头,投资阶级,企业家阶级,明星,中产阶级或工人阶级,非法获利者,下层或贫困阶级。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定是:1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2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3)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概化他人:个体一普遍化的他人行动,能体味进而理解社会中一般他人的角色或明确的共有态度,个体看来似乎能够对社区或一般信仰、价值观和规范作整体性的透视设定。这意味着人们能同时提高对那些他们必须与之交往之人的反应的恰当性,并将他们可评价的自我形象从特定他人的期望,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共同体的标准和观点。这样,随着他人总量的不断扩大,角色
领会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戈夫曼的拟剧论:社会就像一个舞台,成员是舞台上扮演各种角色的演员,他用剧场语言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要点1 印象管理:制造情境定义的过程。2 为实现印象管理,需要运用手段、工具来装点门面。3 表演有前台后台之分。④ 成功的印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配合。⑤ 根据表演者目的不同,误解的表演和神秘的表演。⑥ 自我概念分为:表现出来的自我和强加的自我。⑦ 自我如不能让人信服,互动过程可能被破坏。⑧ 互动双方对维持相互身份共同承担责任。破坏试验法:故意干扰和打破人们通常的行为方式,以观察人们的反应。通过这些方法来揭示社会互动中隐含的行为规则,对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做出描述与阐释。布迪厄实践与实践逻辑:布迪厄所说的“实践”,显然不是指马克思常用的“实践”,而是人的“实际活动”,指的是人类一般的日常性活动,包括生产劳动、经济交换、政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活动等,具有复杂性紧迫性总体性模糊性。实践是具有逻辑的,但实践逻辑远远不是关于行动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隐藏在实践活动中的深层次的生产原则,而不是规范行动的规则。惯习,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得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或者说生物性的个体)之中。场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的基本观点1.场域对影响社会行动者及其实践的外在力量有自主的形塑机制。2.场域
表现为不同类型或不同形式,各种场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或阶层结构中存在的,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利益要求。3.场域都是关系系统,而这些关系系统又独立于这些关系所确定的人群。从场域角度研究社会问题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原则: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场域的概念形象地概括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资本的主要类型经济资本: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经济财产、各种收入以及各种经济利益组成。文化资本:指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具有具体化客观化制度化三种形态。社会资本: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便成为他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符号资本: 现实社会中,人们通过各种感知范畴,认可上述各种资本的占有和存在逻辑,我们就说上述资本就有着符号资本的形式。即上述资本的被认可形式称之为符号资本。符号暴力:它是一种成功的赋予意义的权力,并通过隐藏权力关系而成功地将这种意义赋予合法化,而这种权力关系正是其力量的基础。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换:1.资本具有基础地位,其他类型的资本都可以从中转化而来。同时,其他类型的资本通过努力也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本。2.经济资本转换为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具有直接性和透明性,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则表现为间接性和模糊性。3.各类型的资本之间的转换是一种策略性行为。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总结其一,在布迪厄的理论中,资本已经不具有榨取剩
余价值含义。资本变成一种超历史的资源,与特定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关联。其二,资本不再是单纯经济意义上的资本,而是名目繁多的各种形式的资本。其三,布迪厄将资本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吉登斯双重解释:对日常世界已经解说过的现象进行第二个层次上的解说,解释常理世界的解释。及社会学不可避免和作为研究主题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关联,参与到世界建构中去,从而使得社会科学话语自身具有了“实践内涵”,这是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本质。结构化理论(a)建构结构化理论的目的:试图克服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整体论与个体论、决定论与唯意志论的二元对立,用结构的二重性来说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b)结构化理论的立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而是在时空维度中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c)结构化理论的中心议题:结构是外在于时间和空间的,它是以主体的不在场为其特征的。现代性 是指17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组织的方式,随之蔓延到世界各地,基本特征是断裂、非连续性。时空分离:前现代社会人类活动受到场所支配,现代性的出现改变了人类时空距离的关系,缺场也变得习以为常时空分离造成了社会制度的抽离化,有两种抽离机制:1,象征符号:一套抽象的中介系统,典型是货币。2,专家系统:技术职能或专业性的专家评价体系。
第三篇:10年社会学理论
上海大学10年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30分)
1、社会学的想象力
2、马克斯·韦伯
3、镜中我4、5、6、二、简答题(90分)
1、简述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2、3、简述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4、《乡土中国》中任选两篇谈谈读后感
5、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6、简述科层制的特征
三、论述题(30分)
论述帕森斯以后五个社会学家的主要观点。
第四篇:《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
《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
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也是一门集大成的理论体系,它集合了从哲学发展分化出众社会科学以来的一切方法论和论述支点,将一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扁平放置到“社会”这个领域中,认为无论是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还是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它们论述的对象,在其横截面上都发生在社会之中。从这个意义来讲,对“社会”这一概念的认知,的确是社会学这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支点,也给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场域。
马尔科姆·沃特斯的这本《现代社会学理论》并非现代社会学的前沿成果展示,反而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大学生教材。当然这并不能成为质疑该书的理论价值的理由。因为对于中国理论界而言,社会学是一门最有价值的引进理论系统,对于中国建国以后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及其体系构建,包括教育教学、应用对策系统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而这本教材也系统全面的向国内学者展现了这个西方当前最庞大也最具人气的学科类型的内在结构和学术价值。
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为绪论,是对全书的基本框架和理论背景的预览,介绍了一些一般性的理论常识,如提出了“社会是什么”这样一个初始命题,从而揭开了关于社会的几大流派的基本理论立场,用两大维度来划分社会的本质类型,即主观与客观、个体与集体。主观个体则主张社会是行动构建的,主观集体则主张社会是功利的;客观个体主张社会是功能的集合,客观集体主张社会是一种结构。两大维度和四大基本框架划分出的社会本质论类型有行动主义、理性主义、结构主义与系统论四大流派,囊括了以韦伯、马克思、涂尔干、吉登斯、哈贝马斯等众多西方社会学家的思想体系。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就是介绍这四大流派的基本观点细节。第六章到第九章是社会理论的一些重要论题,文化与意识形态,权力与国家,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分化与分层。如果说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本体论和认识论,讲的是西方学者是如何认识社会,在他们眼中的社会是什么,那么
第六章到第九章就是系统论,是说有关于社会这个系统,其中有哪些子系统和子问题需要个别对待,这些子系统对于整个社会理论体系具有哪些填补作用。最后一章谈的是社会理论的发展前景,谈到了一些初露端倪的新领域和新思路,如要融入实证主义或追求宏大理论体系之辩,目的是要让社会理论与现时代社会结构与形态越发契合,并在巨大的转型运动与频发的现代社会危机中能够以更为敏锐的视角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予以明智的诊断。
这本书在阅读上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即要突破的是大量的理论背景,因为是一本给西方社会学专业大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示范性教材,而且社会理论又是西方理论界的原创,因此穷尽式的汇集了西方社会理论学家,包括一些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与历史学等方面的大师。而每一个学者的理论体系都是独立而自给自足的,因此将他们按照某个特定为主题安排在一个维度上,的确是作者总揽全局的理论视野和功底决定的。一本教材必须要有大量的常识系统储备,而更重要的是呈现在整个作品中清晰而理性的逻辑结构,而不是大量学者及其观点的堆砌罗列,这种清晰的逻辑结构才具有示范性和引导作用,让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内在的常识结构和逻辑,有利于自行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多角度判断、发散联想的学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尤其是对于社
会理论这种拥有着庞大繁复的研究对象的学科来说,知识信息系统、逻辑系统与结构模式的构建和塑造,通过对各个学者基本观点的介绍和评述,展现出整个社会理论的博大精深和整体价值。
这本教材读过两遍之后,虽然不能说对整个西方社会理论体系了如指掌,但是基本的框架是可以领略到的。从最直观的道理来思考,社会是个体的人组成的,因此从外部形态来看,社会是人群;而人群区别于兽群的特征,就在于人具有理性,因此社会又可以看成是具有理性行动的人群;而从宏观来看,社会是具有若干功能的,如发展,协调,综合管理,因此社会又是一个具有各种功能的有机体,如动力系统与公平分配系统两大支柱功能。社会不是扁平的、整齐划一的,而是有层次和差序结构的,这种层次和结构才能保证社会发挥各种功能的动态性和时效性,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总之,这本西方大学生的教材,对于国内学者和学人来说,不可谓不受益。知识的储备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在于一本书所能够提供给读者的启示,包括每一个观点、知识片段配比的内在逻辑结构,这对于读者是最重要的。社会理论作为一种庞大的、包括万象的理论,其内在的知识和理论含量是浩如烟海的,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逻辑结构和主题串联,恐怕光是各个理论家的观点就很难掌握。而且一本大学生教材也的确是需要有一条或几条线索来支撑,而不能是知识的堆砌。否则,再精读这本书多少遍,也只能培养出一些凌乱知识的容器,而不是独立思考、大胆假设、思维发散的学人。读书如此,学习社会理论更是如此。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让你的脑子变成那本书,而是最大限度的理解书的作者并超越他。否则,我们看书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本社会学理论,更为现实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转变思路,用“如何看待社会这个东西”的思路来看待当前的发展问题。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转型,而诸如科学发展观这样的战略思想,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理论,指导各行各业如何站在改变社会、优化社会结构这个角度来构建自己的发展路径。认识社会是什么,才能明智的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更理性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再有特色,也是社会。
第五篇:西方社会学理论读书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读书笔记
社会表面下的结构
结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秩序。
1、亚里士多德:社会结构是由根据功能及社会财富而形成的各种社会集团。(群体主义)
2、托马斯·霍布斯:通过契约把个人同某个主权国家联结起来,由国家以成文法规保障秩序与和谐。(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的自然状态是和平友善的,但私有财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不平等导致了社会冲突和利益分歧的发展。
3、乔巴蒂斯塔·维科:社会是一个动态结构,制度与人的关系都是人们行动的产物,社会历史是各种冲突与混乱的个人行为联结起来形成的统一体。
4、孟德斯鸠:社会是一个整体结构,是许多因素平衡的产物。例如法规,不能接受只有立法者制定的。
5、亚当·斯密:社会是一种等级结构。社会分化的基础、权势的本源,是财产。每个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受到“利己心”的支配。
6、奥古斯特·孔德: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社会现象具有自然的合乎规律的性质,而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那些社会现象之间的规律。
孔德最基本的社会学思想——“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标。”
孔德从生物学中引申出了几个整体性方法论公社(只有研究社会整体本身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
1、社会是一个整体。
2、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有机体,即社会有机体。
3、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入手展开自己的研究。
4、人类历史也是一个整体。
孔德把人类现实的统一性与历史的统一性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秩序的原则
社会整体的和谐性表现为社会秩序,不和谐性则表现为社会冲突。社会秩序是社会最基本的整体性特征。
(青年人由于不被社会所需要,他们不仅在物质方面感到不满,而且在精神上感到痛苦,这种痛苦被称为“世纪病”。他们无法从理论上解释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作为生活的准则。)类似于我国目前的某些现象
社会秩序原则:
1、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一旦社会制度符合自然法则,支配人类和社会现象的自然法则就成为社会和政治改革的基础,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