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2016春

时间:2019-05-14 12:0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2016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2016春》。

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2016春

14春行政《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2016年5月)

一、期末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时可以携带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场。考试时间90分钟。

二、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和分数比例:

1、单选择题,每小题1分,10小题,共10分;

2、多选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3、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5小题,共30分;

4、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1小题,共20分;

5、论述题,每小题20分,1小题,共20分。

三、答题要求

1、多选题答题要求

⑴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⑵评分标准:每题2 分。

2、名词解释答题要求

名词解释需要解释名词意义,用完整的话表述清楚。

3、案例分析题答题要求

⑴根据给出的案例,引用本课程教材中与案例内容相匹配的、合适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

⑵案例分析题答题步骤:①必须明确该案例所适用的哪一理论(列举两个或多个理论全题不得分),并介绍所引用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少于100字);②根据引用的理论观点,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要求紧扣案例内容,逐点分析,分析过程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不少于300字);③归纳、总结出对本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并说明这一结论的推广(引申)意义。要求分析结论观点可信,结论的引申推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不少于200字)。

⑶案例分析题评分标准:介绍基本理论观点符合要求,得8分,分析过程符合要求,得8分,归纳总结符合要求,得4分。

4、论述题答题要求

需要根据题目联系实际或结合案例具体展开。论述观点得8分,在论点基础上展开得8分,总结归纳的4分。

四、复习范围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哲学

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3、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米德 B、库利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互动性 B、间接性 C、整体性 D、矛盾性

A、社会交换理论 B、社会规范理论 C、进化理论 D、社会认知理论

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 A、从众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社会干扰 A、集团 B、集体 C、群体、D、族群

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 A、金钱至上 B、血缘关系 C、社会取向 D、民族意识

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5、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9、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称为什么?

A、速度测验 B、智力测验 C、能力测验 D、典型反应测验

12、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A、库利 B、米德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13、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

A、自我认知 B、自我观察 C、自我图示 D、自我内省

1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最主要的角度是哪项?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15、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其属于社会心理学哪种效应?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16、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是根据什么的影响? A、图式 B、自我意识 C、遗忘曲线 D、印象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18、从众最经典的研究当属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和哪位学者的群体压力研究? A、阿希 B、莫顿 C、哈罗德 D、米尔格拉姆 A、竞争 B、合作 C、群体极化 D、群体决策

20、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这属于以下哪项内容?

A、差序格局 B、差别格局 C、团体格局 D、集体格局

21、社会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哪项?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实验法

22、不属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组成部分的是哪项? A、本我 B、自我 C、主我 D、超我 A、自我体验 B、自尊 C、行为 D、情绪

24、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哪位学者的研究? A、冯特 B、勒温 C、墨菲 D、海德 25、7-11岁儿童观看一个成人的捐赠行为后,会表现得很慷慨,主动捐赠自己获得的奖品,这是通过利他行为的哪种外部影响因素来促进利他行为?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26、社会行为是人对什么所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周围环境 B、社会因素 C、现实生活 D、即时情境

27、哪项效应反映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28、“东施效颦”是一种什么现象?

A、顺从 B、去个性化 C、有意模仿 D、从众

29、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我们称之为什么? A、群体极化 B、合作 C、竞争 D、社会化

30、翟学伟根据脸的规矩性和面子的心理位的统一与分离,划分出中国人的哪种图谱? A、脸面素描图 B、脸面阴阳图 C、脸面统一图 D、脸面四分图

31、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中触发伦理始于哪位学者所主持的权威服从研究? A、津巴多 B、奥尔波特 C、米尔格拉姆 D、米德

32、不属于角色失调的是哪项?

A、角色偏好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3、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控制是指哪一概念? A、自我效能 B、自我控制 C、自尊 D、自我体验

34、印象形成的模式不包括哪项?

17、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

19、群体成员一起活动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这些目标通常是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的过程,我们把它称为什么?

23、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内在体验,是自我概念的情感成分,也是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一概念是指什么?

A、平均模式 B、增加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加权增加模式 A、共情 B、移情 C、当事者为中心 D、自由联想

36、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哪项? A、诱因的强 B、趋向动机 C、达到平衡状态 D、回避动机

37、社交情绪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属于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哪种现象? A、主观体验 B、社会动机 C、社会态度 D、社会知觉

38、市场上的小贩找几个“托”在摊位上“争抢”购买自己的商品,造成抢手的假象,诱使路人误以为商品价廉物美。这在社会心理学上属于什么现象?

A、社会干扰 B、去个性化 C、服从 D、行为的暗示 A、群体偏见 B、群体极化 C、刻板印象 D、群体决策 40、面子的整饰行为中最常采用的策略是哪项?

A、预防性策略 B、维护性策略 C、防御性策略 D、报复性策略

41、社会心理学的确立以哪一项为主要标志?

A、奥尔波特的实验社会心理学 B、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C、萨宾的社会角色理论 D、戈夫曼的社会戏剧理论

42、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未能形成对这一角色的社会期待,我们将其定义为?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43、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是指什么? A、自我效能 B、自我控制 C、自尊 D、自我体验

44、以下哪一项属于归因过程中最常见的自利偏差?

A、动机性偏差 B、非动机性偏差 C、基本规律错误 D、理性偏差

45、在上海的很多学校和企业中,设置一个安放有一些貌似橡皮人、缓冲墙壁等器材的房间,只要对谁不满,学生和员工就可以进去拳打脚踢一番,这种控制攻击行为的方法属于哪一项?

A、惩罚 B、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C、宣泄负性情绪 D、加强道德修养

46、认知失调理论最早由谁提出,认为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 A、米德 B、费斯廷格 C、佛洛伊德 D、库利

4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亲密关系理论?

A、强化——情感理论 B、社会交换理论 C、公平过程 D、竞争合作理论

48、“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是典型的什么现象? A、反暗示 B、模仿 C、有意暗示 D、行动的暗示

49、团体成员中原已经存在的思维倾向得以加强,比成员个人决策的倾向更极端,我们将其称之为哪一项? A、群体无意识 B、群体极化 C、群体领导 D、群体决策

50、从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中可以看到,从关系的性质来看,我们与生人主要建立的是哪种关系? A、情感性关系 B、混合性关系 C、复合性关系 D、工具性关系 单选题参考答案:

1、B

2、B

3、B

4、D

5、A

6、D

7、C

8、C

9、C

10、C

11、D

12、A

13、C

14、A

15、C

16、B

17、B

18、A

19、B 20、A

21、D

22、C

23、A

24、D

25、C

26、B

27、B

28、C

29、C 30、D

31、C

32、A

33、B

34、D

35、B

36、A

37、A

38、D

39、A 40、B

41、A

42、B

43、A

44、A

45、C

46、B

47、D

48、A

49、B 50、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

1、关于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正确的说法是哪些? A、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大母体下孕育而成

35、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而唤起自己的与此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的过程,心理学上属于哪项?

39、大男子主义的拥护者对于女人持有偏见,他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属于哪一项?

B、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C、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D、社会心理学是类似于哲学的抽象学科 E、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2、在社会心理学所涉及的大部分研究领域里,与社会化过程有关的内容包含哪些? A、态度的形成 B、社会学习C、社会认知的发展 D、自我概念 E、性别角色

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形式维度可以分为哪些内容?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生理自我 D、自我控制 E、社会自我

4、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者因素包括哪些?

A、个人魅力 B、原有经验 C、情绪状态

D、价值观念 E、身份角色

5、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哪些?

A、年龄 B、性别 C、性格类型 D、敌意归因偏差 E、个人精神状态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些选项?

A、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 B、预警一定会促进态度转变

C、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D、分心一定会削弱说服效果

E、自尊水平低、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容易转变态度

7、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是指以下哪些选项?

A、包容需要 B、情感需要 C、支配需要 D、成就需要 E、价值需要

8、有他人在场对个体的活动效果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哪些因素? A、活动的性质

B、活动者的个体特点 C、外界条件 D、竞争的影响 E、分心

9、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地位 B、角色 C、规范 D、凝聚力 E、权利

10、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家族取向 B、关系取向 C、价值取向 D、权威取向

E、他人取向

11、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哪些? A、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 B、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

C、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 D、群体心理与行为 E、团体规范与行为

12、社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包含哪些?

A、人的感情 B、人的个性和人格 C、人的需要和动机 D、人的态度和兴趣 E、人的体格和体重

1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内容维度上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现实自我

14、维纳的归因理论,把人的行为原因区分为哪些内容? A、内因 B、外因 C、稳定的 D、不稳定的 E、自觉的

15、作为控制攻击行为中的方法“惩罚”,需要注意以下哪些方面? A、惩罚要适度 B、注意攻击者的个性,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C、注意分析攻击的动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抑郁质的人应该惩罚更加严格,以利于他反思。E、学生做题目错误,老师让抄写3遍,属于惩罚

16、态度的特点包括哪些? A、对象性 B、内在性 C、系统性 D、稳定性 E、长期性

17、下列说法中,与“人际交往”涵义相符的有哪些选项? A、“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联系过捏 B、“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 C、“人际交往”使人们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 D、“人际交往”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

E、“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

18、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表现出从众行为?

A、群体规模 B、群体意见的一致性 C、群体的凝聚力 D、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E、公开的反应

19、群体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包含哪些? A、认同感 B、归属感 C、力量感 D、自豪感 E、自卑感 20、中国人关系取向的特征表现为哪些?

A、关系角色化 B、关系依赖性 C、关系回报性 D、关系和谐性 E、关系宿命观

21、描述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调查法 E、心理测验

22、关于社会化较为经典理论,有哪些? A、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B、米德的自我理论 C、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D、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E、生命历程理论

2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观念维度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理想自我

2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包含的角度有哪些?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E、角色

2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A、以帮助他人为目标 B、不期望有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如荣誉或奖品; C、自愿行为,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D、利他行为一定没有利己行为 E、强迫性

26、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包含哪些? A、社会角色的互补 B、人格特征的互补 C、情感的互补 D、需要的互补 E、物质条件互补

2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的功能有哪些? A、消除个体孤独感 B、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

C、影响团体内聚力 D、人际调节 E、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氛

28、模仿主要有哪些特征?

A、内在性 B、非控制性 C、表面性 D、相似性 E、独特性

29、下面哪些因素决定人们在一起是竞争还是合作? A、情境的奖励结构 B、竞争性的个体差异 C、沟通模式 D、相互作用的影响 E、实际利益

30、以下哪些选项属于中国人权威取向的特征表现?

A、权威重视 B、权威敏感 C、权威崇拜 D、权威依赖 E、权威服从

31、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 A、形成阶段 B、评介阶段 C、停顿阶段 D、重建与本土化阶段 E、迅猛发展阶段

32、根据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和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社会化可分为哪些阶段? A、基本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E、原始社会化

33、为了自我展示,每个人采用不同的策略,归结起来有哪些策略? A、虚伪谦虚策略 B、自我妨碍策略 C、印象管理策略 D、访谈策略 E、心理疏导策略

34、归因偏差主要有哪些?

A、基本归因偏差 B、自利性归因偏差 C、忽视一致性信息 D、折扣原则 E、共变原则

35、培养利他行为的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A、培养利他情感倾向 B、培养社会责任感 C、树立利他行为的榜样 D、遏制攻击行为 E、说服教育

36、影响遵从的个体特点有哪些?

A、个体的能力 B、个体对将来的期望 C、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D、文化差异 E、个体的知识水平

37、容貌对人际关系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这是容貌的哪些效应?

A、晕轮效应 B、环境效应 C、散逸效应 D、自然效应 E、结伴效应

38、根据被模仿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模仿分为哪些种类? A、有意模仿 B、无意模仿 C、对他人的模仿 D、对群体的模仿 E、盲目模仿

39、团体凝聚力的功能包含哪些?

A、增强团体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B、增强团体控制力 C、影响团体工作效率 D、较少竞争 E、合作 40、中国人对面子的运作过程包括哪些?

A、面子的自我觉察 B、面子的威胁知觉 C、面子的情绪反应 D、面子的维护策略 E、面子的整饰行为

41、关于信度和效度,正确的说法是哪些?

A、信度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 B、效度是测验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 C、没有效度的测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D、信度高,效度就高 E、效度高,信度就高

42、在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自我调节存在哪些矛盾? A、本我 B、主我 C、客我 D、超我 E、自我

43、自尊的发展分为哪些阶段?

A、嫉妒 B、依赖性自尊 C、独立性自尊 D、无条件自尊 E、理性自尊

44、海德的朴素心理学认为导致行为发生的因素包括哪些?

A、内因 B、外因 C、稳定的 D、不稳定的 E、自觉的

45、根据攻击行为的方式分类,攻击行为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A、人身攻击 B、言语攻击 C、动作攻击 D、工具攻击 E、敌意型攻击

46、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包括哪些?

A、报答规范 B、模仿规范 C、回报规范 D、社会世界规范E、社会责任规范

47、人际交往的动机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

A、人的内在需要 B、人的自我表现 C、人的自我完善 D、人的自我认识 E、人的生理需要

48、影响去个性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

A、匿名性 B、责任分散 C、自我意识弱化 D、道德水平E、文化素养

49、群体决策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A、减少偏见 B、提高决策效率 C、增强信息沟通 D、相对决策效果好、准确性高 E、促进群体文化形成 50、根据差序格局的概念,可以将中国的社会关系划分为哪些关系? A、朋友关系 B、家人关系 C、亲戚关系 D、熟人关系 E、生人关系 多选题参考答案

1、ABCE

2、ABCDE

3、ABD

4、BCD

5、ABCD

6、AC

7、ABC

8、ABDE

9、ABCD

10、ABDE

11、ABD

12、ABCD

13、BCD

14、ABCD

15、ABCE

16、ABD

17、ABCDE

18、ABCDE

19、ABC 20、ACDE

21、ABCDE

22、ABCDE

23、BE

24、ABC

25、ABC

26、ABD

27、ABCDE

28、BCD

29、ABCD 30、BCD

31、BCD

32、ABCD

33、ABC

34、ABC

35、ABC

36、ABCD

37、AC

38、CD

39、ABC 40、BCE

41、ABCD

42、AD

43、BCD

44、AB

45、BC

46、CE

47、ABC

48、ABC

49、ABCD 50、B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2、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

3、自尊是对自我进行的整体积极性评价,这种整体的自尊对个体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

4、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很难被改变。

6、利他行为 是自愿采取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且预期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回报,除非觉得自己也许做了一件好事

7、社会态度即个体对特定客体、议题或人物的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情感、行为倾向和认知三个基本要素。

8、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9、去个性化就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行为。

10、侵犯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者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11、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2、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13、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14、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15、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

1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所表现出相互亲近(喜欢)的现象,是一种导致人与人间心理相融的情感。

17、晕轮效应也叫光环作用。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有照明作用一样。

18、社会取向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是中国人融入群体、适应环境的一套独特的生活适应方式。

19、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20、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

21、道德社会化 就是使人们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渐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过程。

22、归因 是指让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23、社会动机 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就称为社会动机。

24、从众 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25、人际沟通 指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信息交流过程。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1、正确理解案例内容,必须引用本课程教材中与案例内容相匹配的、合适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分析要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分析结论观点可信,结论的引申推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美国人类学者克拉格(w、N,Kellogg)夫妇在20世纪30年代让一只七个半月的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使两者生活学习环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用杯、用匙、坐便盆。但当他们的孩子能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多个动作,却说不出话来。20世纪50年代海伊斯(C、Hayes)夫妇收养训练一只黑猩猩长达3年之久,也只教会其说出杯子、爸爸、妈妈三个单词。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R、A、Gardner)夫妇教一岁黑猩猩学习美国哑人所用手势语,三年学会25个手势符号,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提供的范围。

请你选用一种最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解释上述现象 Page 26 答:以上案例适用于用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的社会化理论来进行分析。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出生时只不过是一个自然人,是社会化通过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的途径使个体掌握了行为规范,培养了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社会人。人的社会化受到遗传等生理因素、政治、法律、道德等文化因素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本案例中,说出单词其实就是一种获得人类特征的行为,是一种人的社会化的证明。动物不可能像人一样完成社会化。因为动物的遗传素质不同于人的遗传素质,动物的遗传素质没有社会性。而人的遗传素质,具有社会性,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与神经系统。人的遗产素质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基础,为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此外,人的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这些特征的获得,仅仅可能产生于我们的生物基础、心理基础与和他人的接触,而动物是不可能具备这些条件的。以上案例说明,人的社会化受生物过程、遗传基因与社会条件的影响,如果要对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在这些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霍去病带头踢球

边塞荒凉,军旅生活枯躁无味。霍去病在月下巡视军营,他被一缕凄楚的笛声吸引了,双眉慢慢地皱了起来。是啊,军中缺粮,士气低落,真叫人焦心哪!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怎么打仗呢? 霍去病是西汉有名的军事家。他知道光靠惩罚是不能提高士气的。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带头和将士们一起踢球来振作士气,锻炼身体。于是,他让军队里的工匠用皮子缝成一个圆圆的皮球,中间塞满毛发。他命令士兵在广漠的荒原上修出一个球场。那时 的球场是在地上挖些小浅坑,把球踢进土坑,就像现在足球赛中的射门。随后,他把球分发给部队,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优胜者就奖给酒肉,鼓励大家踢球。他自己呢?每次球赛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

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了手脚,提高了情绪,当军粮充足的时候,霍去病带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进攻,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

请选用一种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对上述事例进行分析。本案例涉及的理论有:团体吸引力、集体意识、工作士气;

答:本案例适合于运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提高团体吸引力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所谓团体吸引力,主要是指团体对成员的凝聚力。团体的吸引力看似无形,实则存在,而且影响团体的活动效率。一个高吸引力的团体,不仅团体成员对团体有着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团体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内部成员也能遵循团体的规范和目标。如果引导恰当,就能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

军队是属于组织严密的规范团体,军队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与心理特点,具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军队作为团体,要求严格规范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团体的组织功能、激励功能与协调功能,提高团体的凝聚力,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本案例中,汉军出关与匈奴作战,战线很长,给养有限,且经常受到匈奴的偷袭,在这种情况下,士兵长期的疲劳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很容易使整个部队士气低落。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指挥官一定要站出来,想办法提高部队的士气,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项羽破釜沉舟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个案例中,霍去病作为部队首领,带领士兵展开踢球活动,正是知道活动是团体存在的基本条件,活动也是组织适当的合作与竞争,创造宽松的环境,提高部队士气的杠杆。在踢球比赛中,增进了士兵之间相互了解与相互合作,融洽了士兵之间的关系,提高了部队整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了部队的士气,加强了战斗力。

本案例生动地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提高团体吸引力的理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发现我们身处的团体凝聚力下降,吸引力降低时,不要抱怨。一定是我们的团体遇到了某些困难,而这些困难给我们的团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一定是可以通过某些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与手段加以克服和解决的。

3、艄公的箴言 一个夏日的雨天,一名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你年轻轻的,为啥就不想活了?”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少妇哭诉道。“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

少妇擦了擦眼泪,说:“那时我自由自在,一无牵挂„„”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那时还没结婚,当然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少妇揉揉眼睛,恍如做了一个噩梦。自此,她又活得充满信心,再也没动过轻生的念头。请你选择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上述案例。

答:本案例可以用“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有关理论来分析。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改变人的态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在态度改变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因素,要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势必要充分把握这些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也就是针对各种各样的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各种各样因素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把握态度改变的方法与技巧,是态度改变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夫提出的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型——说服模型。“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包括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亦即构成了说服对象的态度对象。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指出,说服有态度改变和态度未变两种后果,而说服对象态度的改变与否与说服对象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密切相关。认识到影响说服效果或者态度改变的因素,对提高说服质量至关重要。在本案例中,艄公是说服者、少妇是被说服者,传递的信息是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情景是在投河自尽的少妇被救起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艄公是救命恩人,作为说服者,他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吸引力,能充分取得少妇的信任。而少妇自尽刚被救起,劫后余生的迷茫,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作为被说服者,原有的态度有所减弱,心理免疫力也较低。此时,艄公通过将少妇现在结婚两年,被丈夫抛弃了,孩子又病死的情况与她两年之前“没有结婚、自由自在,一无牵挂„„”的情形作对比,找到了其中的共同之处,肯定地传达了“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的信息,让少妇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处境,改变了原来自尽的态度,“又活得充满信心,再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学习到,改变人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而重要的,实际上,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早到晚都会遇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宣传与说服,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在面临着被说服,都在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改变。要达到好的说服效果,必须把握好相关模型中的要素。这则案例还告诉我们,我们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是由自己决定的。

4、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提示:本案例涉及的理论有“影响从众的因素(P177)、服从现象(P179)、命令者的权威性(P181)。” 答:本案例可以用“服从现象”的有关理论来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服从是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他人,一个是规范。服从的特征是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判断或命令,对个体产生了压力,个体出于被迫与强制性而变现出服从。一般来说,往往是下服从上,弱服从强,因此,对他人的服从实质上是对权威的服从,处于对权威的敬佩或惧怕而采取的相符的行为。对于服从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命令者的权威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越高,越容易导致服从现象。职位高、权力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甚至财富较多等,都是构成权威影响的因素。

在本案例中,由于在向学生介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时强调他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无形中树立了这位老师在学术上非常专业的权威性。因此,当非常专业、非常有权威的假冒“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时,学生们都受到了权威的影响,哪怕自己没有闻到味道,但专家说有气味就是有气味,他们产生了服从的行为,向权威专家的“有气味”观点屈服了,于是在座的学生有很多都举手表示闻到了气味。

本案例生动的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服从的理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影响与运用。对我们的启示是服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服从既有协调人际关系与维持秩序的作用,也会使个体丧失主见,表现出个人迷信与盲目崇拜,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服从是必要的与不可避免的,但每一个个体都要时刻注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自我判断。

5、受辱鞠躬

肖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演获得成功,许多观众在剧终时要求肖伯纳上台与大家见面。当肖伯纳走上舞台时,有一个人对他大声喊道:“肖伯纳,你的剧本糟糕透了,谁也不要看!收回去吧,停演吧!”肖伯纳听到这种话,一点儿也不慌张,他向那个人深深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然后,他看了一眼正欢迎他的全场的观众,向青年反问了一句:“不过,亲爱的朋友,我们两个人反对全场的观众,有什么用呢?”话音一落,全场爆发出长长的热烈的掌声。那个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肖伯纳充分展示了知名作家的风度。参考答案

答:1)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从众现象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社会行为,就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现象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无所谓,随大流。第二,是在群体压力下改变态度。第三,是表面上采取与众人一致的行为,其实心理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2)本案例中,当肖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演获得成功,走上舞台接受观众祝贺时,那个对他大声叫喊的青年人,原本是想用这种方式羞辱肖伯纳,破坏剧场的气氛。但肖伯纳听到这些挑衅性的语言时,并没有气急败坏与他对骂一通,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现场气氛,出人意料地向那个青年人深深鞠了一躬,先表示同意他的观点,然后再话锋一转说:“不过,亲爱的朋友,我们两个人反对全场的观众,有什么用呢?”全场观众对肖伯纳的睿智和大度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个青年人在全场观众的压力下,只好收回自己的无礼,一言不发灰溜溜地走了。那个青年人在群体压力下离开剧场,有可能是改变了态度,解认识到自己的肤浅,感到不好意思;也有可能是看到剧场观众口一词,感到自己势单力薄,只能离开剧场,但内心仍坚持自己的意见。

3)在上述案例中,群体力量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巨大的,大多数个体会在生活中往往出于种种原因而采取从众的态度。尤其是当出现两种情况时从众现象更容易产生,一是当群体规模大,另外是群体一致性强。在萧伯纳的这个案例中,群体具备这两个条件,因此从众现象容易产生,那个青年所受的压力是巨大的,因此很快离开。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尽量避免与群体对抗。

五、论述题(20分)

1、联系实际如何控制侵犯行为?P114-115 答:侵犯行为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反社会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对侵犯行为的控制和预防,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出发,提出了各种减少与控制侵犯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1)宣泄负性情绪。精神宣泄可以采取很多方式。当前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竞争的加剧,个体心理压力加重,宣泄也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上海很多学校里,设置一个安放有些貌似橡皮人的房间,学生只要对谁不满,就可以进去拳打脚踢一番,宣泄完后扬长而去,避免不满情绪引起侵犯行为。

(2)惩罚:惩罚是发生不良行为之后施以令人厌恶的刺激,是控制侵犯等不良行为最常用的手段。如老师惩罚学生抄作业,父母惩罚孩子的顽劣行为等等。

(3)加强道德修养。道德水平是成熟个性的核心标志。个人道德水平越高,就会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

(4)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发生侵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这些技能有助于他们避免对抗性事件和侵犯行为的发生。

(5)限制暴力影视。研究表明,经常观看暴力影视作品,会增加人们反社会的侵犯行为和犯罪活动。因此控制充斥大量暴力场面的影视作品的传播,对控制侵犯行为,减少和防止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2、联系实际,论述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151-154 答:人际吸引是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交往双方相互给予积极正面的倾向。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空间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我们交往的对象中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同事。朋友、同乡、近邻等。(2)相似性:相似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背景(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兴趣、态度、价值观、观念、信念等方面具有类似的倾向,人们通常喜欢各方面与自己存在某种程度相似的人。(3)互补。互补也可以促进人际吸引,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也会成为好朋友。这说明人们在交往中不仅存在认同心理,而且存在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所缺少东西的需要。(4)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以及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外貌能产生光环作用,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优秀的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5)才能:个人的能力与特长方面如果比较突出,与众不同,其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使他人对之发生钦佩并欣赏其才能,愿意与他接近。(6)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想、影响吸引力最稳定的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讲,我们总是愿意与具有优良品质的人进行交往,与这种人交往使我们具有安全感,同时可以得到适当甚至更好的回报。

3、联系实际,论述中国人面子的运作过程?P235-238 答: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取向价值观与特殊的社会关系建构背景下,面子成为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估计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面子。中国人对面子的运作过程,包括面子的威胁知觉,面子的情绪反应和面子的整饰行为三个心理过程。(1)面子的威胁知觉:面子知觉是指个人因某种社会回馈而觉察到的自我心像,即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形成面子问题的先决条件。对面子的觉察主要与情景、个人及行为三方面有关。(2)面子的情绪反应:丢面子可能会同时有两种以上的情绪感受,包括窘迫、焦虑、羞愧,甚至有生气、忧愁,也可能有内疚或罪恶感。(3)面子的整饰行为:面子的整饰行为指拥有面子或避免面子威胁所采取的行动,其中以维护策略最为普遍,包括事先的预防行为和事后的补救行为。当然,增加面子的行为也是防止丢面子的有效策略之一。

4、联系实际,列举主要的社会动机,并进行阐述。P96-100 答: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社会动机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亲和动机、成就动机和权力动机。(1)亲和动机: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会寻求得到他所关心和重视的个人和群体的支持、喜爱、接纳、个体具有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与人结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推动力量,就是亲和动机。亲和动机是指个体与别人接近的内在动力,可以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其他可以获得信息,再次亲和减轻心理压力,最后亲和使个体避免窘境。(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成就动机不仅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很重要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较高水平的成就。(3)权力动机:权力需求是一种获得名誉、地位以及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欲望。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个体都有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满足这类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动力性质,这就是权力欲或权力动机。

5、联系实际,论述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P177-178 答: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群体中大多数一致的现象。影响从众因素主要有:(1)群体规模:一般而言,群体规模越大,从众越容易发生。按照社会影响理论,群体人数越多,影响力也会相应增大,从而诱发更多的从众。(2)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群体意见的一致性越强,从众越容易发生。因为,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但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就会明显下降。(3)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强,从众越容易发生,群体的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和依赖心理越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4)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5)时间因素:时间因素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到了交互作用的后期,相互之间会试图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而变得不易接受影响。(6)情境的性质:当人们面对模棱两可、不能确定的情境时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7)公开的反应:一般来说,如果要求表达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人们往往会采取从众行为,反之,如果意见的表达是私下或匿名的,则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8)文化因素:与个人主义文化浓厚的国家相比,在集体主义文化浓厚的国家里,人们更关注别人的反应,因此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9)个人因素:从众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比如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能力强、自信心强的人不容易从众等。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2015年6月)题型分布:

1、单选题 10道题每题1分 10分

2、多选题 10道题每题2分 20分

3、名词解释 5道题每题6分 30分

4、案例分析题 1道题 20分

5、论述题 1道题 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哲学

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3、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米德 B、库利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互动性 B、间接性 C、整体性 D、矛盾性

5、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A、社会交换理论 B、社会规范理论 C、进化理论 D、社会认知理论

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

A、从众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社会干扰

9、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称为什么? A、集团 B、集体 C、群体、D、族群

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 A、金钱至上 B、血缘关系 C、社会取向 D、民族意识

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A、速度测验 B、智力测验 C、能力测验 D、典型反应测验 E、最大成绩测验

12、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A、库利 B、米德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13、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 A、自我认知 B、自我观察 C、自我图示 D、自我内省

1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最主要的角度是哪项?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15、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其属于社会心理学哪种效应?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16、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是根据什么的影响? A、图式 B、自我意识 C、遗忘曲线 D、印象

17、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18、从众最经典的研究当属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和哪位学者的群体压力研究? A、阿希 B、莫顿 C、哈罗德 D、米尔格拉姆

19、群体成员一起活动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这些目标通常是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的过程,我们把它称为什么? A、竞争 B、合作 C、群体极化 D、群体决策

20、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这属于以下哪项内容? A、差序格局 B、差别格局 C、团体格局 D、集体格局

21、社会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哪项?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实验法

22、不属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组成部分的是哪项? A、本我 B、自我 C、主我 D、超我

23、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内在体验,是自我概念的情感成分,也是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一概念是指什么? A、自我体验 B、自尊 C、行为 D、情绪

24、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哪位学者的研究? A、冯特 B、勒温 C、墨菲 D、海德 25、7-11岁儿童观看一个成人的捐赠行为后,会表现得很慷慨,主动捐赠自己获得的奖品,这是通过利他行为的哪种外部影响因素来促进利他行为?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26、社会行为是人对什么所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周围环境 B、社会因素 C、现实生活 D、即时情境

27、哪项效应反映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28、“东施效颦”是一种什么现象?

A、顺从 B、去个性化 C、有意模仿 D、从众

29、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我们称之为什么? A、群体极化 B、合作 C、竞争 D、社会化 30、翟学伟根据脸的规矩性和面子的心理位的统一与分离,划分出中国人的哪种图谱? A、脸面素描图 B、脸面阴阳图 C、脸面统一图 D、脸面四分图

31、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中触发伦理始于哪位学者所主持的权威服从研究? A、津巴多 B、奥尔波特 C、米尔格拉姆 D、米德

32、不属于角色失调的是哪项?

A、角色偏好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3、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控制是指哪一概念? A、自我效能 B、自我控制 C、自尊 D、自我体验

34、印象形成的模式不包括哪项? A、平均模式 B、增加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加权增加模式

35、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而唤起自己的与此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的过程,心理学上属于哪项? A、共情 B、移情 C、当事者为中心 D、自由联想

36、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哪项? A、诱因的强 B、趋向动机 C、达到平衡状态 D、回避动机

37、社交情绪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属于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哪种现象?

A、主观体验 B、社会动机 C、社会态度 D、社会知觉

38、市场上的小贩找几个“托”在摊位上“争抢”购买自己的商品,造成抢手的假象,诱使路人误以为商品价廉物美。这在社会心理学上属于什么现象? A、社会干扰 B、去个性化 C、服从 D、行为的暗示

39、大男子主义的拥护者对于女人持有偏见,他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属于哪一项?

A、群体偏见 B、群体极化 C、刻板印象 D、群体决策 40、面子的整饰行为中最常采用的策略是哪项?

A、预防性策略 B、维护性策略 C、防御性策略 D、报复性策略 单选题答案:

1、B

2、B

3、B

4、D

5、A

6、D

7、C

8、C

9、C

10、C

11、D

12、A

13、C

14、A

15、C

16、B

17、B

18、A

19、B 20、A

21、D

22、C

23、A

24、D

25、C

26、B

27、B

28、C

29、C 30、D

31、C

32、A

33、B

34、D

35、B

36、A

37、A

38、D

39、A 4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

1、关于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正确的说法是哪些? A、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大母体下孕育而成 B、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C、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D、社会心理学是类似于哲学的抽象学科 E、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2、在社会心理学所涉及的大部分研究领域里,与社会化过程有关的内容包含哪些? A、态度的形成 B、社会学习C、社会认知的发展 D、自我概念 E、性别角色

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形式维度可以分为哪些内容?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生理自我 D、自我控制 E、社会自我

4、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者因素包括哪些?

A、个人魅力 B、原有经验 C、情绪状态 D、价值观念 E、身份角色

5、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哪些?

A、年龄 B、性别 C、性格类型 D、敌意归因偏差 E、个人精神状态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些选项?

A、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 B、预警一定会促进态度转变

C、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D、分心一定会削弱说服效果

E、自尊水平低、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容易转变态度

7、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是指以下哪些选项?

A、包容需要 B、情感需要 C、支配需要 D、成就需要 E、价值需要

8、有他人在场对个体的活动效果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哪些因素?

A、活动的性质 B、活动者的个体特点 C、外界条件 D、竞争的影响 E、分心

9、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地位 B、角色 C、规范 D、凝聚力 E、权利

10、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家族取向 B、关系取向 C、价值取向 D、权威取向 E、他人取向

11、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哪些? A、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 B、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 C、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 D、群体心理与行为 E、团体规范与行为

12、社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包含哪些?

A、人的感情 B、人的个性和人格 C、人的需要和动机 D、人的态度和兴趣 E、人的体格和体重

1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内容维度上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现实自我

14、维纳的归因理论,把人的行为原因区分为哪些内容? A、内因 B、外因 C、稳定的 D、不稳定的 E、自觉的

15、作为控制攻击行为中的方法“惩罚”,需要注意以下哪些方面? A、惩罚要适度 B、注意攻击者的个性,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C、注意分析攻击的动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抑郁质的人应该惩罚更加严格,以利于他反思。E、学生做题目错误,老师让抄写3遍,属于惩罚

16、态度的特点包括哪些?

A、对象性 B、内在性 C、系统性 D、稳定性 E、长期性

17、下列说法中,与“人际交往”涵义相符的有哪些选项? A、“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联系过捏 B、“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 C、“人际交往”使人们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 D、“人际交往”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

E、“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

18、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表现出从众行为?

A、群体规模 B、群体意见的一致性 C、群体的凝聚力 D、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E、公开的反应

19、群体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包含哪些? A、认同感 B、归属感 C、力量感 D、自豪感 E、自卑感 20、中国人关系取向的特征表现为哪些?

A、关系角色化 B、关系依赖性 C、关系回报性 D、关系和谐性 E、关系宿命观

21、描述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调查法 E、心理测验

22、关于社会化较为经典理论,有哪些?

A、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B、米德的自我理论

C、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D、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E、生命历程理论

2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观念维度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理想自我

2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包含的角度有哪些?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E、角色

2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A、以帮助他人为目标 B、不期望有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如荣誉或奖品; C、自愿行为,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D、利他行为一定没有利己行为 E、强迫性

26、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包含哪些? A、社会角色的互补 B、人格特征的互补 C、情感的互补 D、需要的互补 E、物质条件互补

2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的功能有哪些? A、消除个体孤独感 B、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

C、影响团体内聚力 D、人际调节 E、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氛

28、模仿主要有哪些特征?

A、内在性 B、非控制性 C、表面性 D、相似性 E、独特性

29、下面哪些因素决定人们在一起是竞争还是合作? A、情境的奖励结构 B、竞争性的个体差异 C、沟通模式 D、相互作用的影响 E、实际利益

30、以下哪些选项属于中国人权威取向的特征表现?

A、权威重视 B、权威敏感 C、权威崇拜 D、权威依赖 E、权威服从

31、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

A、形成阶段 B、评介阶段 C、停顿阶段 D、重建与本土化阶段 E、迅猛发展阶段

32、根据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和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社会化可分为哪些阶段? 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33、为了自我展示,每个人采用不同的策略,归结起来有哪些策略? A、虚伪谦虚策略 B、自我妨碍策略 C、印象管理策略 D、访谈策略 E、心理疏导策略

34、归因偏差主要有哪些?

A、基本归因偏差 B、自利性归因偏差 C、忽视一致性信息 D、折扣原则 E、共变原则

35、培养利他行为的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A、培养利他情感倾向 B、培养社会责任感 C、树立利他行为的榜样 D、遏制攻击行为 E、说服教育

36、影响遵从的个体特点有哪些?

A、个体的能力 B、个体对将来的期望 C、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D、文化差异 E、个体的知识水平

37、容貌对人际关系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这是容貌的哪些效应?

A、晕轮效应 B、环境效应 C、散逸效应 D、自然效应 E、结伴效应

38、根据被模仿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模仿分为哪些种类?

A、有意模仿 B、无意模仿 C、对他人的模仿 D、对群体的模仿 E、盲目模仿

39、团体凝聚力的功能包含哪些?

A、增强团体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B、增强团体控制力 C、影响团体工作效率 D、较少竞争 E、合作 40、中国人对面子的运作过程包括哪些?

A、面子的自我觉察 B、面子的威胁知觉 C、面子的情绪反应 D、面子的维护策略 E、面子的整饰行为 多选题答案

1、ABCE

2、ABCDE

3、ABD

4、BCD

5、ABCD

6、AC

7、ABC

8、ABDE

9、ABCD

10、ABDE

11、ABD

12、ABCD

13、BCD

14、ABCD

15、ABCE

16、ABD

17、ABCDE

18、ABCDE

19、ABC 20、ACDE

21、ABCDE

22、ABCDE

23、BE

24、ABC

25、ABC

26、ABD

27、ABCDE

28、BCD

29、ABCD 30、BCD

31、BCD

32、ABCD

33、ABC

34、ABC

35、ABC

36、ABCD

37、AC

38、CD

39、ABC 40、B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2、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

3、自尊:是对自我进行的整体积极性评价,这种整体的自尊对个体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

4、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很难被改变。

6、利他行为:是自愿采取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且预期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回报,除非觉得自己也许做了一件好事

7、社会态度:即个体对特定客体、议题或人物的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情感(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三个基本要素。

8、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9、去个性化:就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行为。

10、侵犯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者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11、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 的过程。

12、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13、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14、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15、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

1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所表现出相互亲近(喜欢)的现象,是一种导致人与人间心理相融的情感。

17、晕轮效应:也叫光环作用(Halo effect)。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有照明作用一样。

18、社会取向: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是中国人融入群体、适应环境的一套独特的生活适应方式。

19、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

20、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案例分析题答题要求 ⑴根据给出的案例,引用本课程教材中与案例内容相匹配的、合适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

⑵案例分析题答题步骤:①必须明确该案例所适用的哪一理论(列举两个或多个理论全题不得分),并介绍所引用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少于100字);②根据引用的理论观点,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要求紧扣案例内容,逐点分析,分析过程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不少于300字);③归纳、总结出对本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并说明这一结论的推广(引申)意义。要求分析结论观点可信,结论的引申推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不少于200字)。

⑶案例分析题评分标准:介绍基本理论观点符合要求,得8分,分析过程符合要求,得8分,归纳总结符合要求,得4分。

案例一

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美国人类学者克拉格(w、N,Kellogg)夫妇在20世纪30年代让一只七个半月的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使两者生活学习环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用杯、用匙、坐便盆。但当他们的孩子能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多个动作,却说不出话来。20世纪50年代海伊斯(C、Hayes)夫妇收养训练一只黑猩猩长达3年之久,也只教会其说出杯子、爸爸、妈妈三个单词。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R、A、Gardner)夫妇教一岁黑猩猩学习美国哑人所用手势语,三年学会25个手势符号,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

提供的范围。

请你选用一种最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解释上述现象 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以用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的社会化这个原理进行分析。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形成适合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有本能论和环境论两大取向,本案例与本能论有关。本能论是指人的社会化有赖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人格或个性发展也会受到基因模式和特定社会生活环境的相互影响。我们个体的社会化有赖于生物学基因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因素是每个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2、案例中的几个实验,让黑猩猩与人一起生活、接受相同的教育,一段时间后孩子学会了讲话,但一起生活、学习的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最多会做一些手势、动作。这是因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的生理基础,没有人的遗传因素。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提供的范围。

3、由此可见,人的生理基础决定着我们的社会化,遗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生理特征、行为倾向。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不能违背客观现实。

案例二

霍去病带头踢球

边塞荒凉,军旅生活枯躁无味。霍去病在月下巡视军营,他被一缕凄楚的笛声吸引了,双眉慢慢地皱了起来。是啊,军中缺粮,士气低落,真叫人焦心哪!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怎么打仗呢? 霍去病是西汉有名的军事家。他知道光靠惩罚是不能提高士气的。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带头和将士们一起踢球来振作士气,锻炼身体。于是,他让军队里的工匠用皮子缝成一个圆圆的皮球,中间塞满毛发。他命令士兵在广漠的荒原上修出一个球场。那时的球场是在地上挖些小浅坑,把球踢进土坑,就像现在足球赛中的射门。随后,他把球分发给部队,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优胜者就奖给酒肉,鼓励大家踢球。他自己呢?每次球赛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

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了手脚,提高了情绪,当军粮充足的时候,霍去病带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进攻,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请选用一种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对上述事例进行分析。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凝聚力”这一理论进行分析。群体力也叫群体吸引力,是指群体对成员联合起来并增强成员相互好感的品质。影响凝聚力的因素有成员目标的一致性、团体成员需要满足的程度、团体领导方式、团体成员的协作与竞争等。其中团体领导的作风好领导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团体的吸引力。如果团体领导作风公正廉洁、以身作则、惜才爱才,对成员关心体贴,那么其团体对成员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协作和竞争是团体成员间关系和谐、团结一致,增强凝聚力的催化剂。

2、本案例中,霍去病发现军中缺粮,士气低落,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他没有惩罚下属,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用组织将士们踢球比赛来振作士气,而且每次球赛他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

了手脚,提高了情绪,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霍去病的成功正是由于他以身作则、惜才爱才,对将士们关心体贴,增强了团体的的吸引力所至。而且,霍去病通过组织战士们一起踢球,使战士们在活动中展开合作与竞争,关系更加和谐,也增强了士气。

3、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团体吸引力是团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团体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而领导是团体的核心,在团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使团体具有吸引力,领导必须公正廉洁、以身作则、惜才爱才,对成员关心体贴。群体成员间要相互合作,适当竞争。

案例三

艄公的箴言

一个夏日的雨天,一名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你年轻轻的,为啥就不想活了?”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少妇擦了擦眼泪,说:“那时我自由自在,一无牵挂„„”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那时还没结婚,当然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少妇揉揉眼睛,恍如做了一个噩梦。自此,她又活得充满信心,再也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请你选择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上述案例。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的改变”这一理论进行分析。社会心理学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很多,其中说服者的专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说服者的专业性包括说服者所受的教育程度、专业训练、社会经验,以及其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等。这些因素,能够使说服者在目标对象的心目中成为某方面的权威形象,一般说服者的权威性越大,目标对象改变自己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大。

2、在本案例中,美丽的少妇意欲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艄公的一番让劝说使少妇改变了态度,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为什么艄公的劝说这么有效,因为,他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他的年龄和社会经验,使他成了权威形象,也就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而且老艄公运用的说服方式也很恰当,让少妇与以前相比,只是回到过去而已。这样更促使了少妇态度的改变。

3、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说服别人改变态度的过程中,说服者自身的因素很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人费尽口舌可能毫无效果,而有人通过会心的交谈,却会引起被说服者心悦诚服地改变态度,就像案例中的老艄公。因此,被说服者会不会改变原有的态度,与说服者本身的权威、说服方法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案例四

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

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命令者的权威性”这一理论进行分析。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做出的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要求下发生的。影响服从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命令者的权威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职位较高、权力较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甚至财富较多等,都是构成权威影响的因素。命令者权威性越大,越容易导致服从现象。

2、在本案例中,学生们被告知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并把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成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就是“权威效应”。因为学生们被告知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也就是说他是权威,这种权威地位,增强了被试学生服从的可能性,为了在权威面前不显的无知,学生们都服从了。如果,他们面前的不是专家、权威,那么服从率就会降低。

3、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服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社会和个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服从,要有一定的辨别、判断能力,尤其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平。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服从,什么时候不该服从。

五、论述题(20分)

1、联系实际如何控制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反社会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对侵犯行为的控制和预防,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出发,提出了各种减少与控制侵犯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宣泄对于减轻或消除负性情绪,进而抑制和侵犯侵犯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它对消除和控制侵犯行为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一些非理性的宣泄并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能会造成自己或他人的伤害,或者使痛苦进一步加重。

1)惩罚 惩罚是在发生不良行为之后施以令人厌恶的刺激,是控制侵犯等不良行为最常用的手段。

2)加强道德修养 道德水平是成熟个性的核心标志。

3)有效的沟通等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必将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4)限制暴力影视 研究表明,经常观看暴力影视作品,会增加人们反社会的侵犯行为和犯罪活动。

因此,控制充斥大量暴力场面的影视作品的传播,对控制侵犯行为,减少和防止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2、联系实际,论述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

2)相似性:相似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背景(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水平、职业、籍贯)、兴趣、态度、价值观、信念、人格等方

面具有类似的倾向性。它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其中,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是最主要的因素。

为什么相似会导致吸引呢?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人们愿意与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使人们更加容易相互理解,有共同语言。

第二,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支持,使我们感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甚至感到自己的态度和信念是正确的.第三,人们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因为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觉得他们也会喜欢自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3)互补:除相似性之外,互补也可以促进人际吸引,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也会成为好朋友。这说明人们在交往中不仅存在认同心理,而且存在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所缺少东西的需要,这就是互补可以增加人际吸引的道理。

4)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5)才能:个人的能力与特长方面如果比较突出,与众不同,其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使他人对之发生钦佩并欣赏其才能,愿意与他接近。

6)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3、联系实际,论述中国人面子的运作过程?

(1)面子的威胁知觉“面子知觉”是指个人因某种社会回馈而觉察到的自我心像,即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形成面子问题的先决条件。对面子需要的觉察主要与情境、个人及行为三方面有关。

首先,在情境特性方面。虽然社会价值可以内化,个人不需要因实际的观众评价即可自我奖惩,但在公开的情境下,面子的威胁是不可避免的。其次,个人特性也会影响个体的面子知觉。

最后,行为本身的性质、强度、行为的引发者及行为的自由度都会影响当事人的面子知觉。、(2)面子的情绪反应

丢面子可能会同时有两种以上的情绪感受,包括窘迫、焦虑、羞愧,甚至有生气、忧愁,也可能有内疚或罪恶感。(3)面子的整饰行为

面子的整饰行为指拥有面子或避免面子威胁所采取的行动,其中以维护性策略最为普遍,包括事先的预防行为和事后的补救行为。当然,增加面子的行为也是防止丢面子的有效策略之一。

1、事先的预防行为

声明性行为 恪守礼仪 加强能力 自我防御

2、事后的补救行为 补偿性行为

报复性行为 攻击他人自我防御

3、增加面子的行为

自我标榜 逢迎他人 贬损他人 当然恪守礼仪、宽恕对方都能既维护面子,也能增加面子。

4、联系实际,列举主要的社会动机,并进行阐述。

社会动机各类很多,其中的三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1)亲合动机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会寻求得到他所关心和重视的个人和群体的支持、喜爱、接纳。个体具有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与人结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推动力量,就是亲和动机。

亲合动机 指个体与别人接近的内在动力。以下主要从情境因素、情结因素、出生顺序因素进行讨论。

情境因素 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下,会产生亲合的需要。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

情结因素 从亲合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合与人的情绪态有密切关系。出生顺序 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2)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 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按照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他人或所属团体决定,还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将成就动机分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人取向成就动机。

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就是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父母、师长、家庭、团体)。

个人取向成就动机是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个人自己。如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遵循个人的兴趣等。3)权力动机

权利需求是一种获得名誉、地位以及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欲望。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按麦克利兰的说法,个体都有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满足这类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动力性质。

第三篇: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

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社会行为中“需要”、“动机”等心理现象的研究,为思想工作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希望能让你更加了解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

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不但包含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的学科,它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的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等方面,所以,它在市场销售领域的应用很广泛。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动机、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等理论都对各种销售人员的工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市场营销涉及到商品的需求调研、商品的设计包装、宣传规划过程,以及商品的销售。在营销过程中,正确分析判断客户的需要,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建立使客户接受的产品理念,并应用各种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是市场营销创造价值与利润的步骤。在营销的每个环节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使得市场营销在原有的旧的营销模式下增添了更大的成功因素,也使其能更多的创造市场价值与利润。

一、需求调研阶段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在高层次需要出现之前,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应用于分析客户需求。

许多的客户在购买商品时的需求基本都会优先满足最迫切的需求,选择由低到高的需求商品,优先选择最急切需要的商品。例如在缺少食物时优先选择补充用来满足生理需求的食品;安全的需要使人们租用或购买住宅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周围治安环境较好的地段等;出于尊重的需要,使自己的衣服与周围的人尽量保持一致等。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更多地分析、考虑客户的需求,使我们在调查客户,进行产品的开发开拓时,更容易把握市场的动态。

二、商品设计包装、宣传规划阶段

在商品的设计阶段,可以用上“双因子归因理论”,即客户只有“不满意→没有不满意”以及“满意→没有满意”的归因情况,即不存在满足了客户的不满意的基本需求就直接就导致客户满意的,这些基本需求只能作为客户基本需求的“保健因子”;而满足了作为客户满意的“激励因子”之后,则可以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使其从“没有不满意”转向“满意”。

虽然在我们的常识,或甚至可以说时我们预期的角度看来如果我们解决了商品中使客户不满意的地方,客户的态度就应该直接趋向对我们的产品感到满意。但是双因子归因理论明确的告诉我们,当通过修改产品设计等方式解决了客户的基本需求的不满意的地方之后,实际换来的只是客户对于被修改的相应产品的没有不满意的结果,而通过为客户预先着想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案,并将其对客户说明演示,符合客户心目中的优质产品之后,客户会更加的满意进而增加使用的频度。

虽然关于这点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我们的常识有出入,但是通过对“双因子归因理论”的理解,对于我们实际的把握客户对于商品功能设计的满意与不满意的归因心理变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商品的包装宣传阶段,我们最为常用的是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方面的知识,在宣传中创造商品良好的第一印象将会极大地增加了商品的销售业绩。此外对于所谓的“明星”企业的宣传所造成的品牌效应,使得大多的客户也更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会觉得这种企业生产的产品将会更有保障。

三、商品销售阶段

这是商品营销的实际阶段,与用户的沟通与交流也更多。在销售产品时,掌握了社会心理学中尤其是顾客心理的人际知识的销售业务员往往可以进行更有效的销售。

在掌握一定的社会心理学之后,销售人员可以与客户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从而根据了解与判断客户的态度,使用人际沟通技巧转变其消极态度,最终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

1、沟通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理解。沟通可以准确的了解客户的需要,以及使客户了解并接受产品。沟通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与客户之间的相互认知,克服或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的相互之间的不利的认知偏差,并创建有利的认知结果,可以使客户更容易接受并购买商品。

认知偏差有以下几种:

首因效应(通常所指的第一印象)。在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对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第一印象不光是对人,也可以对物,对企业。

如果客户对销售人员良好的第一印象将会极大的增加该客户从该销售人员处购买商品的几率。

并且有相关的统计研究数据指出,客户有较高的概率会选择购买他们所想购买的种类中第一眼看中的商品,这样就无怪乎各大超市纷纷将物品分类存放,并将其中最好最贵的物品突出存放,以便吸引客户的注意力。

近因效应(通常所指的最近印象)。最近的印象对认知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某人(或事物)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即第一印象起主要作用;然而当某人(或事物)的两种信息是断续的被人感知时,则是近因效应起主要作用。

所以熟人的推荐往往比由客户陌生的销售人员的推荐更为有效。而且,间断性的拜访与定期的商品售后回访更加利于产生近因效应,提供商品销售的业绩的潜在增长更加有利。

对于“明星”企业的品牌效应,也使得客户也更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会觉得购买并使用这种企业生产的产品将会更有保障。

还有通过对产品的在持续的有选择的时段进行宣传曝光,造成的曝光效应,使得人们增加对其的喜欢,更有可能去购买这些产品。

晕轮效应。它是指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好或坏的特征。

以貌取人是晕轮效应的一个典型事例。“品牌效应”在某些方面也应该可以算是晕轮效应的一个拓展。

通过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掌握用户的需要,消除用户对于产品的认知上的不利偏差,并建立对与产品的有利认知,可以使客户更容易接受并购买商品,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和效益。目前有很多的销售人员都在通过此种方式推销产品。

2、态度以及说服

态度可使人们对相似的事物有相当一致的行为。态度比认识和信仰更为强烈,并且通常在长时期内较为稳定,因此态度一经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在商品销售时,建立客户的对产品信心,并逐步转变其对商品的不利态度,这就需要销售人员通过说服引导用户接受并购买产品,这就需要用到社会心理学的说服模型,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事求是地向客户提供相关信息,既不过分夸大,也不过分缩小。过分夸大产品信息会使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说服者会从中获取过多的好处,而不如从客户角度说明信息更为容易被客户所接受。过分缩小相关信息则不易引起人们对于产品的重视。

(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说服的宣传会使人们的内心感到有压力,使客户认为只有听从劝告转变态度,才能消除心理上的负担。

如果需要人们立即采取行动转变态度,则说服宣传选择和其态度比较大的方法能够引起较强烈的恐惧心理,使这种恐惧心理转化为一种动机力量。

当然说服要有适度的原则,因为恐惧感引起的态度改变是成倒“U”形的,即当恐惧感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可能反而会有“自暴自弃”的情况发生,是用户觉得即使做再多的改变也不会影响现有情况,导致其态度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

(3)可以适当的使用正面说服、反面说服,以及正反结合的说服来对客户进行说服。正面说服就是由销售人员来进行销售的说服,反面说服则是由已经购买商品的用户进行推销,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使用,更有利于客户对于商品的了解以及作出相关的比较,最终以理性的趋向做出决定。

(4)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人们,利用暗示、模仿等心理作用促成销售。例如举办商品相关的有奖活动,请准客户参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客户对商品的兴趣,并且也扩大的商品的知名度。或召集准客户开商品产品说明会,并在说明会中有意安排一些准客户,会上当面洽谈、签单,其他与会者可能会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也签单。

再例如营销人员可以向客户介绍某个对该客户有影响的人物买了什么样的商品,通过暗示等方法使其可以模仿或仿效他人购买相应的商品。

在商品营销工作中,使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不但可以增强商品的竞争力,增加商品的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我们更了解客户的需求,作出更适用的产品,从而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商品营销的流程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

2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是我党思想工作中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话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开创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工作方法势在必行。人们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使传统的理论说教、思想灌输等思想工作方法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思想工作的直接对象是社会化的人,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思想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学问,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思想工作中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们复杂多变的思维活动,从而走进人的心理。以人们的心理为基础和导向开展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会心理学和思想工作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来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即“怎么想”的问题。而思想工作则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即“想什么”的问题。两者的研究和作用对象都为社会化的人,“怎么想”和“想什么”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方面,思想工作必须以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社会心理和现象的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这样才能保证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想工作的开展将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例证。另外,思想工作中所指的“思想”,在社会心理学中就是通过个体或群体的思维而得到的认识、行为的观点的综合反映。社会心理学关于个体心理特征的研究为区别对待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可以为思想工作直接运用。

二、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学中动机和需要、情绪和情感、人际关系、归因等理论的应用上。

(一)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理论是思想工作的出发点

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在了解个体政治历史、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里的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也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动机。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和推动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动机具有激活和指向功能,懂得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有助于思想工作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活动的各种诱因,从而根据正面引导的方针,采取不同方式,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动机,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它可以来自个体内部,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产生的重要源泉。思想工作者只有准确的了解了教育对象的需要,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教育对象不良动机的产生,从而实现思想工作在尊重教育对象需求、得到教育对象认可和支持的状态下,引导教育对象在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下产生行为。

(二)情绪和情感理论对思想工作的及时性引导

在思想工作中成功的实现对教育对象的社会引导总是与有效的情感激发相联系的,它表现为从情感的角度唤醒对象,并运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富于情感的沟通最容易产生积极的效果。富于情感的沟通方式首先要求思想工作者对自己所传播的思想信息有着真切而强烈的感情,这就使被引导者在情绪上受到教育者的感染,从而使自己的思想逐渐向社会要求的方向靠拢。情绪感染是人际间情绪同化的反应,它是情感低级的、简单的表现形式,具有情境性和时效性,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受已经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和情感相互转化。

情感和情绪具有信息交流和影响心理状态等功能,所以,思想工作者要注重对教育对象情感、情绪的影响。比如消除心理屏障,找到思想上的“切入点”。就是要注重消融受教育者的防御、抵触情绪,能在对象倾向方面找到共同点。其次要注重情感感化,即主动观察、寻找和教育对象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以便使教育对象情感发生微妙的改变。还可以通过对教育对象性格特点的了解进行相应的情境和事件感染,以此来达到对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

(三)人际关系理论促进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人际关系有多种类型,就思想工作者而言指“教育者团结和协调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相关的受众群体,以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活动的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取得教育对象的信任和支持,顺利开展思想工作的前提条件。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紧张、情绪对立,任何形式的思想工作都不会取得积极效果,反而会使教育对象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发生消极行为。这就要求思想工作者首先要坚持真诚原则。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真正的自我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做到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其次,要坚持尊重原则。尊重原则包括对自我尊重、对他人尊重、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在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中,自尊、人尊和他尊是紧密联系的:只有首先尊重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才可能尊重别人,别人才可能尊重自己;再次,要坚持宽容原则。宽容是一个人自信、魅力和勇气的表现,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错误明显在对方时,如果能表现出“有理让三分”的宽容态度的人更是如此。宽容是一种美德,通过宽恕别人而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建立起人与入之间和谐友好的桥梁。

(四)归因理论促进思想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了解原因之后就可以对行为加以预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思想工作者需要预见教育对象的行为,通过控制周围环境,以便使教育对象在行为发生前对其行为的适宜性有清醒的认识。归因理论可分为外在归因和内在归因两类,外在归因主要是把事件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内在归因是把事件的原因归咎于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思想工作者既要注重从外在归因出发,了解和分析外部环境对教育对象思想的影响和制约,预测对象思想的变化动向,寻找时机展开思想工作;又要注重从内在归因入手,根据对象对即成事件中自身因素的总结来制定相应的思想工作策略,从而以恰当的方式和气氛开展思想工作。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作为思想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其理论成果还是其研究过程在思想工作中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思想工作者首先应以社会心理学个体动机和需要理论为出发点,从而对教育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对象的情绪和情感是影响思想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充分关注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情感和情绪能够对思想工作进行及时性的引导。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工作的效果,人际关系理论能够帮助思想工作者正确处理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必然促进思想工作顺利开展。人总会在一定事件和事实发生后产生思想的波动和变化,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积极主动的对其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强化对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的预见性,从而实施符合教育对象需要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将归因理论运用于思想工作当中。总之,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是创新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思想工作方法的必然要求,以社会人自身的心理为出发点,思想工作定能取得积极的成效。

第四篇: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专业限选课)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Sensor

【课程编号】XZ260111

【学分数】2

【学时数】24+6+9(实验课时)【课程类别】专业限选 【编写日期】2010.3.30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电、数电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类

一、教学目的、任务

《传感器原理和应用》是电子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主要性能及其结构特点;能合理地选择和使用传感器; 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的发展动向。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它们分别构成了信息系统的“感官”、“神经”和“大脑”。在机械工程中,传感器对于机械电子、测量、控制、计量等领域都是必不可少的获取信息的关键部件。

鉴于上述认识并考虑学科特色,在本课程有限学时内,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下列几方面的知识:⑴传感器的基本概念﹑术语和特性;⑵常用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⑶传感器测量电路;⑷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1章 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自学

主要内容:

1.1测量概论

1.2测量数据的估计和处理

教学要求:

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系统的特性,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各种方法。

第2章 传感器概述2学时

2.1传感器的组成与分类

2.2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教学要求:

熟悉传感器的输出--输入特性与内部结构参数有关的外部特性,掌握其静态特性,动态特性的分析方法。

第3章 应变式传感器4学时

主要内容:

3.1 工作原理

3.2 应变片的种类、材料及粘贴

3.3 电阻应变片的特性

3.4 电阻应变片的测量电路

3.5 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教学要求:

熟悉应变片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外部特性,了解其应用范围,掌握测量电路的分析方法。其它教学环节:实验一应变片性能测试实验3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单臂电桥、半桥和全桥。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使用金属箔式应变片组成单臂电桥、半桥和全桥的方法,了解在不同电路

形式时电路的输出特性。

注意要点:确保接线正确,电源电压不能用错。

第4章 电感式传感器3 学时

主要内容:

4.1自感式电感传感器

4.2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

4.3电涡流式传感器

教学要求:

了解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工作特点,掌握其组成的各种测量电路的分析方法及组成特点。其它教学环节:实验二电涡流式传感器的静态位移性能3学时

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

实验内容: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情况,动手自制一个涡流探头,利用实验室放大器

及振荡器对不同被测材料(即混料)进行分选。

实验目的与要求:研究电涡流传感器特性,被测材料(物质)对传感器的特性的影响以及电涡流

传感器的应用。

注意要点:确保接线正确,激励、响应线圈不能用错。

第5章电容式传感器3 学时

主要内容:

5.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5.2电容式传感器的灵敏度及非线性

5.3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5.4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5.5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教学要求:

熟悉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掌握其在非电量测量与自动检测中的应用。

其它教学环节:实验三 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性能1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情况。

实验目的与要求:熟悉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情况;研究差动式电容传感器特性。注意要点:确保接线正确,电源电压不能用错。

第6章 压电式传感器3 学时

主要内容:

6.1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

6.2 压电式传感器测量电路

6.3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教学要求:

了解压电式传感器具有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掌握其组成的测量电路分析及应用。

第7章 磁电式传感器4学时

主要内容:

7.1磁电感应式传感器

7.2 霍尔式传感器

教学要求:

掌握磁电式传感器的各种不同类型及应用范围。

其它教学环节:实验四 霍尔传感器特性研究及应用2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霍尔传感器在交、直流信号激励下的特性。

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霍尔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实验研究霍尔传感器在交、直流信号激励

下的特性;掌握霍尔传感器测量振幅和称重应用的实验方法。

注意要点:确保接线正确,电源电压不能超出规定值。

第8章 光电式传感器3 学时

主要内容:

8.1光电器件

8.2光纤传感器

教学要求:

熟悉典型的光电器件的特性和应用,了解光纤传感器及其技术发展方向,掌握红外传感器的应用。

第9章 半导体传感器2学时

主要内容:

9.1半导体气敏传感器

9.2湿敏传感器

9.3色敏传感器

9.4半导体式传感器的应用

教学要求:

了解以半导体材料组成的各种传感器及其它们的工作原理,掌握气敏、湿敏、色敏传感器在测量电路中的应用及其电路分析。

第10章 超声波传感器2学时

主要内容:

10.1超声波及其物理性质

10.2超声波传感器

10.3超声波传感器应用用

教学要求:

熟悉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物理性质,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

第11章 微波传感器1学时

主要内容:

11.1微波概述

11.2微波传感器的原理和组成11.3微波传感器的应用

教学要求:

了解压电式传感器具有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掌握其组成的测量电路分析及应用。

第12章 辐射式传感器1 学时

主要内容:

12.1红外传感器

12.2核辐射传感器

教学要求:

了解辐射式传感器的特性及应用。

第13章 数字式传感器自学

主要内容:

13.1光栅传感器

13.2编码器

13.3感应同步器

教学要求:

了解数字式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

第14章 智能式传感器自学

主要内容:

14.1概述

14.2传感器的智能化

14.3集成智能传感器

教学要求:

了解集成智能感器的特性及应用。

第15章 传感器在工程检测中的应用4学时

主要内容:

15.1温度测量

15.2压力测量

15.3流量测量

15.4物位测量

教学要求:

了解热电偶的结构和原理、热电效应的构成成份。掌握热电偶的基本定律、冷端补偿方法、测量计算方法。了解热电阻的工作原理、结构,掌握应用方法。了解传感器在工程检测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重点:各种常见的、应用广泛的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基本特性、转换电路以及工程应用,及分析、设计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实验加深对所学各类传感器的性能及工作原理理解。

难点:各种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第三版),郁有文等编著,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参考书:

1.王化祥,《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天津大学出版社,第七版,2003

3.刘君华,《智能传感器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一版,1999

4.单成祥,《传感器的理论与设计基础及其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4.赵负图,《现代传感器集成电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修(制)订人:审核人:

2010年 3 月30日

第五篇:ERP原理与应用

ERP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专业)

2011-9-6 6:50:56来源: 卓越亚马逊

《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规划教材:ERP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专业)》作者欧阳文霞,ISBN9787115250629,定价¥29.00,近期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BTC电商网小编为整理推荐《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规划教材:ERP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专业)》的内容概要、作者介绍、在线阅读等最新电子商务图书信息,比较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规划教材:ERP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专业)在卓越网、当当网等网上书店的价格折扣,帮助大家了解和购买!

内容概要

《ERP原理与应用》由欧阳文霞主编,从ERP的核心思想出发,以ERP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着重

介绍了ERP的计划层次、ERP各功能模块的框架体

系和业务流程,并论述了ERP实施的相关步骤和注

意事项。全书共分为9章,包括ERP概述、ERP的层次结构、ERP的财务管理系统、ERP的生产控制

系统、ERP的物流供应链系统、ERP的人力资源管

理系统、ERP的质量管理、企业信息化集成和ERP

实施。本书安排了丰富的实训内容,可登录企业信

息化实训平台进行模拟操作,网址为www.paas.so,用户名为999,密码为888888,登录后选择“管理员”。

本书配有大量的图表,通俗易懂,架构清晰,既可

作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企业管理、计算机、物流管理等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亦可作为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也可供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了解和实施ERP参考。

编辑推荐

《ERP原理与应用》由欧阳文霞主编,针对高校学生的ERP课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完成操作演练过程。本书将ERP的核心部分及扩展部分编制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学生可以模拟真实操作系统,如在系统中自行注册公司、定义角色、网上考试;系统还可以自动阅卷,不受时间限制地实现学生实训目的。该系统B/S架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的实训摆脱实验室,真正实现与实际工作接轨。

下载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2016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2016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 一:名解/填空/选择/判断(我也不知道是啥) 1. 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设备通过网络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

    习题—应用社会心理学(五篇)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应用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的倡导下逐步确立其学科地位的。其中,被誉......

    暖春社会心理学分析(精选)

    关于电影《暖春》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摘要:《暖春》主要讲述了一位好心的老人收养孤儿小花,老人的儿子和媳妇由反对到接受小花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影片进行分析,主......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心得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心得 张宝龙电信工二班201400121099 传感器应用极其广泛,而且种类繁多,涉及的学科也很多,通过对传感器的学习让我基本了解了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传感器的静、......

    激光原理与应用教案

    激光原理与应用教案 一. 绪论 本节课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激光的历史,激光形成及发展、理论体系的形成。 让学生了解激光科学的分支及激光在军事、信息技术、医疗等方面的应用......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复习提纲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复习纲要 一、课程内容 1.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要完整。 例如:压电效应:名词解释要包括两部分(正、逆压电效应),材料等。 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例如:电涡流式测......

    振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振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在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中,现代测试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已成必然发展趋势,而测试系统的最前端是传感器,它是整个测试系统的灵魂,被世界各国列为尖端......

    酶技术原理与应用

    酶法提取原理 摘要:简要介绍了酶法提取的基本原理、特点及提取速率的影响因素,结合酶法在提取有效成分中的应用实例和与其他技术的联用,对酶法在中药提取领域的前景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