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应用社会心理学(五篇)

时间:2019-05-14 16:0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题—应用社会心理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题—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一篇:习题—应用社会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应用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的倡导下逐步确立其学科地位的。其中,被誉为“应用社会心理学之父”的是()

A.班杜拉(A.Bandura)B.斯金纳(B.F.Skinner)C.勒温(K.Lewin)D.弗洛姆(E.Fromm)2.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以下五种:①社交的需要、②安全需要、③自我实现的需要、④生理需要、⑤尊重的需要,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按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依次应为()

A.②④①⑤③

B.④②⑤①③

C.②④①③⑤

D.④②①⑤③ 3.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管理有很大的影响,个体的需要在生产管理中表现为对不同目标的追求,其中个体追求“地位、名分、权利、责任、与他人薪水的相对高低”属于();个体追求“薪水、健康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属于();个体追求“发展个人特长的组织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属于()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4.企业采取的协商制度、团体活动制度、互助金制度、娱乐制度、教育训练制度属于满足马斯洛(A.Maslow)提出的以下哪种需要()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5.企业采取的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奖金发放制度、提案制度、选拔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属于满足马斯洛(A.Maslow)提出的以下哪种需要()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6.双因素理论(2-Factor)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赫茨伯格(F.Herzberg)B.弗鲁姆(V.Vroom)C.班杜拉(A.Bandura)D.勒温(K.Lewin)7.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勒温(K.Lewin)B.班杜拉(A.Bandura)C.弗鲁姆(V.Vroom)D.赫茨伯格(F.Herzberg)8.下列哪种犯罪理论是把人类侵犯行为系统地定义为对环境条件的反应的第一次尝试()

A.随异交往理论

B.标签理论

C.精神分析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犯罪行为的产生有可能是个体和家庭、邻里或同辈团体等一些群体互动之后习得的行为,这体现了下列哪种犯罪理论的观点()

A.随异交往理论

B.标签理论

C.精神分析论

D.挫折—侵犯理论

10.下列哪种理论是从社会和他人对越轨者的反应这一角度对犯罪进行解释的()A.随异交往理论

B.标签理论

C.精神分析论

D.挫折—侵犯理论

*11.噪音在下列哪种特征下,对人类的危害最为恶劣()A.音量大、可预测、不可控制 B.音量小、不可预测、不可控制 C.音量大、可预测、不可控制 D.音量大、不可预测、不可控制

12.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北美人和一个阿拉伯人面对面的友好交往中,阿拉伯人步步紧逼,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这种现象说明()

A.比起美国人,阿拉伯人更具有侵犯他人的倾向 B.和阿拉伯人比起来,美国人比较冷漠,且不友好 C.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D.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

*1.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应用社会心理学在美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呈现出一些新的研究特点,这些新特点包括()

A.研究瞄准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取向 B.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应用社会心理学家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 C.应用社会心理学家非常重视探索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不太关心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

D.研究的问题广泛,涉及到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问题 E.研究方法大都摈弃实验法而采用准实验法 *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Herzberg)提出的双因素理论(2-Factor),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将人们的工作态度区分成满意和不满意两种

B.概括出了影响工作态度的两种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C.工作成就、责任感和工作挑战性属于保健因素,而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地位属于激励因素

D.认为保健因素往往和人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相联系,激励因素则往往与工作内容本身联系起来

E.保健因素处理得当,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要想增加员工的满意度,必须提供激励因素 *3.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Herzberg)提出的双因素理论(2-Factor)将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素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种,下列各选项中,属于保健因素的有()

A.工作成就

B.人际关系

C.地位

D.工作条件

E.成绩认可 *4.下列观点中,属于赫茨伯格(F.Herzberg)双因素理论(2-Factor)的是()A.认为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也不是满意,而是没有满意 B.奖酬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将对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影响 C.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和目标效值的乘积 D.双因素指的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员工的工作绩效

E.认为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地位等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要想增加员工的满意度,必须提供工作成就、责任感、工作挑战性与趣味性等因素 5.弗鲁姆(V.Vro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是过程型激励理论的一种,根据这种理论,激励力量的大小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报偿

B.期望值

C.动机

D.目标效值

E.个人能力 6.下列有关挫折—侵犯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的说法,正确的有()

A.这种理论是把人类侵犯行为系统地定义为对环境条件的反应的第一次尝试 B.修正前的挫折—侵犯理论认为,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C.挫折—侵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受精神分析和学习理论的双重影响 D.多拉德将挫折与侵犯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一对一的关系;伯克威茨(L.Berkwitz)将挫折与侵犯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一对多的关系;米勒将挫折与侵犯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多对一的关系

E.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都没有最终解决该理论的基本缺陷,即忽视了侵犯的产生可能由与挫折无关的因素所引起

7.20世纪70年代,格拉斯(D.Grass)和辛格(J.Singer)等人做过一系列有关噪音对人影响的实验,下列说法符合实验结果的有()A.连续不变的噪音对个体的干扰性影响一般只持续很短的时间

B.如果噪音是不可预见的和不可控制的,即使噪音停息,个体特定的种种活动仍将继续受到损害

C.噪音对个体活动会造成一定的干扰,噪音音量越高,对个体活动的干扰性就越强

D.长期接触高噪音,会给人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

E.对噪音的控制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噪音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8.拥挤是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下有关拥挤的说法,正确的包括()A.拥挤对人的健康有着不良的影响 B.拥挤会抑制亲社会的行为 C.拥挤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

D.拥挤给人们带来的总是负面的影响 E.拥挤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感觉

9.拥挤能够给人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下列理论中能够对拥挤进行解释的有()

A.达里(Darley)和拉坦(Latane)提出的“旁观者效应” B.米尔格拉姆(S.Milgram)提出的“感觉超负荷”理论 C.巴仑(Baron)提出的“失控假设”

D.弗里德曼(J.F.Freedman)提出的“密度—强度假设” E.鲍姆(Bomb)提出的“非预期互动假设”

(三)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

1.基础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而应用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把基础心理学研究的规律运用于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2.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需要—激励—行为的关系,按照这一原理,管理者不仅要一般地了解员工的主导需要,而且特别要了解和掌握员工在某一时期的主导需要。()

3.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Herzberg)将员工的工作态度区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并据此提出了影响员工满意度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4.根据弗鲁姆(V.Vro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员工激励力量的大小与目标效值有关,所以管理者制定的生产目标越高,越能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5.对于越轨原因的解释,标签理论认为,犯罪行为的产生有可能是个体将一些越轨者的行为当成模仿标签而认同习得的结果。()

6.标签理论的研究重点不是初级越轨,而是次级越轨,即人们再一次出现越轨行为并使其延续下去的原因。()

7.噪音的三个特征包括音量、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其中,音量大、不可预测而又无法控制的噪音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最为恶劣。()8.巴仑(Baron)提出的“失控假设”对拥挤影响的解释是:拥挤之所以会产生消极影响,是由于拥挤环境中人们的互动超过了人们所希望的人数。()

(四)填空题

1.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赫茨伯格(F.Herzberg)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将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素分为_____、_____。

2.根据弗鲁姆(V.Vro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_____和_____的乘积。

3.社会学家萨瑟兰(E.Sutherland)提出了_____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犯罪多是在诸如家庭、邻里或同辈团体这些亲密的初级群体中和他人互动之后习得的行为。

4.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坦南鲍姆(Tannenbaum)、贝克尔(H.Baker)等人从社会和他人对越轨者的反应这一角度对越轨进行解释,提出了_____理论。

5.对拥挤所产生消极后果的原因,很多社会心理学家给予了理论解释,其中包括米尔格拉姆(S.Milgram)于1970年提出的_____,弗里德曼(J.F.Freedman)于1975年提出的_____,巴仑(Baron)于1978年提出的_____以及鲍姆(Bomb)于1979年提出的_____。

(五)名词解释

1.应用社会心理学 2.健康 3.噪音 4.拥挤

(六)简答题

1.简要叙述现今美国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特点。2.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意义有哪些?

3.简述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4.简述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

5.简述弗鲁姆(V.Vro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6.简述萨瑟兰(E.Sutherland)的随异交往理论。7.运用标签理论解释越轨的原因。

8.城市噪音与拥挤会对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七)综合分析题

1.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对犯罪的原因加以解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D;A;E 【解析】根据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需要的满足表现为对不同目标的追求,其中生理的需要表现为追求“薪水、健康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安全的需要表现为追求“保障职业、防止意外”;社交的需要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接纳与组织一致”;尊重的需要表现为“地位、名分、权利、责任、与他人薪水的相对高低”;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发展个人特长的组织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4.C 5.D 6.A 7.C 8.D 9.A 【解析】B:标签理论的观点是社会和他人是否把一个人看作是越轨者,这对一个人是否产生越轨行为起着关键作用;C:精神分析论认为犯罪行为是个体死亡本能指向自身外部的一种表现。D:挫折—侵犯理论的观点是当个人动机、行为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犯就成为一种原始而普遍的反应。10.B 11.D 12.C 【解析】AB说法错误,D的说法正确但与此题无关。(注:带*题目可参阅乐国安教授主编的《应用社会心理学》一书的有关内容(该教材由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解析】C:应用社会心理学家十分重视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E:研究方法具有多元化,包括问卷法、实验法、准实验法、相关研究法等,尤其重视在现实情境中开展有关问题的研究。2.BDE 【解析】A:赫茨伯格(F.Herzberg)将人们的工作态度区分为满意、没有满意、不满意三种。C: 工作成就、责任感和工作挑战性属于激励因素,而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地位属于保健因素 3.BCD 【解析】AE属于激励因素。4.AE 【解析】B的观点属于亚当斯(J.S.Adams)提出的公平理论;C的观点属于弗鲁姆(V.Vroom)的期望理论;D:双因素指的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5.BD 6.ABCE 【解析】D:米勒将挫折与侵犯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一对多的关系;伯克威茨(L.Berkwitz)将挫折与侵犯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多对一的关系 7.ABDE 【解析】C:噪音对个体活动的干扰性不仅取决于音量,还与噪音的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有关。8.ABCE 【解析】D:拥挤并不一定都是消极的,如看球赛的时候,拥挤的环境能够提供令人激动的气氛。9.BCDE 【解析】A是有关求助行为的理论

[注:带*题目可参阅《应用社会心理学》一书的有关内容(乐国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三)判断题

1.√ 2.√ 3.× 【改正】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Herzberg)将员工的工作态度区分为满意、没有满意和不满意三种,并据此提出了影响员工满意度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4.×

【改正】根据弗鲁姆(V.Vro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员工激励力量的大小不仅与目标效值有关,还与期望值有关,所以管理者制定的生产目标不是越高越好,还要考虑目标实现可能性的大小。5.×

【改正】对于越轨原因的解释,标签理论认为,社会和他人是否把一个人看作是越轨者,这对一个人是否产生越轨行为起着关键作用。【解析】标签理论的理论观点是,倘若一个人的初级越轨被发现,社会就会给他一个“越轨者”的标签,以对越轨者的身份来期望和对待他。而这个人则会顺应社会对他的这种期望,认同这个标签,这样就产生了次级越轨。6.√ 7.√ 8.×

【改正】巴仑(Baron)提出的“失控假设”对拥挤影响的解释是:拥挤影响是由于拥挤使人对事件失去控制,当人们失去这种控制时,就可能感到紧张。【解析】原题中的观点属于鲍姆(Bomb)的“非预期互动假设”。

(四)填空题

1.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2.期望值、目标效值 3.随异交往 4.标签

5.感觉超负荷理论,密度—强度假设,失控假设,非预期互动假设

(五)名词解释

1.应用社会心理学 是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原则和研究结果应用于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支科学。2.健康

是指人的生理与心理的正常发展,从而形成人对环境的良好的适应,不仅包括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3.噪音

是指在一定环境中令人讨厌的声音。4.拥挤

指的是对一定大小的空间内有过多的人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主观感受。

(六)简答题

1.简要叙述现今美国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特点。【答案要点】

① 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取向 ② 带有明确的价值定位

③ 触及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问题 ④ 注重社会效益

⑤ 研究具有较开阔的视野

⑥ 强调现场情景(field settings)的研究方法 ⑦ 强调与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挂钩

[注:此题可参阅《应用社会心理学》一书第一章的有关内容(乐国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要点】

① 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效用

a.描述功能;b.解释功能;c.预测功能;d.干预功能 ② 应用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贡献

a.能够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检验 b.有助于修正、发展社会心理学理论

c.能够提供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新课题、新成果

(注:此题可参阅《应用社会心理学》一书第一章的有关内容)3.简述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答案要点】

① 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每一时期都只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

② 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生产管理中表现为员工对不同目标的追求,同时企业管理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员工各个阶段的需求(即实现其各个阶段的目标),如课本第368页表17—1所示。4.简述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答案要点】

①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双因素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② 保健因素指的是公司政策、行政管理、监督系统、薪金制度和工作环境等。他认为这些因素对满足员工需要所起的作用只能保持人的积极性,还没有起着激励作用,只能预防人们对工作环境发生不满。

③ 激励因素包括工作富有成就感、职务上有责任感、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对未来发展的展望等。激励因素的改变能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5.简述弗鲁姆(V.Vro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答案要点】

①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对员工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和目标效值的乘积。

② 激励力量指的是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的大小,目标效值是达到目标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③ 这个公式说明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机越强烈,积极性也越大。

6.简述萨瑟兰(E.Sutherland)的随异交往理论。【答案要点】

① 社会学家埃德文•萨瑟兰提出的“随异交往理论”认为,犯罪多是在诸如家庭、邻里或同辈团体这些亲密的初级群体中和他人互动之后习得的行为。②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有两个因素。首先,人们要学会从事犯罪活动所需要的特定技艺。其次,这些人的价值观必须发生变化,需把越轨行为看作比非越轨行为更有价值。

③ 因此一个人是否犯罪,首先要看他和具有特定价值观和技艺的越轨者群体交往的程度,其次要看他是否把自己看作越轨者并扮演这一角色。如果仅和越轨者交往,而没有和越轨者认同,那么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并不大。 7.运用标签理论解释越轨的原因。【答案要点】

① 标签理论(label theory)是从社会和他人对越轨者的反应这一角度对越轨行为加以解释。这一理论认为,社会和他人是否把一个人看作是越轨者,这对一个人是否产生越轨行为起着关键作用。

② 标签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过越轨行为,只是我们一两次的越轨行为未被发现和标定而已,这种虽违反了社会行为规范但未被发现和标定为越轨的行为称作初级越轨行为。标签理论研究的不是初级越轨,而是次级越轨,或称职业越轨。这是一种经常性的越轨行为。倘若一个人的初级越轨被发现,社会就会给他一个“越轨者”的标签,以对越轨者的身份来期望和对待他。而这个人则会顺应社会对他的这种期望,认同这个标签,这样就产生了次级越轨。③ 标签理论的解释有助于理解那些为其他理论所忽视的方面,社会对越轨行为的反应不是使越轨行为消失,而是使之存在下去。 8.城市噪音与拥挤会对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答案要点】

噪音对人的影响: ① 噪音对人的健康的影响 a.噪音可致使人听力下降

b.噪音可引起人们许多生理疾病

c.噪音对人们心理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② 噪音对操作活动的影响

噪音对于操作活动的影响取决于噪音的类型、强度、操作任务的类型以及个体的紧张忍耐度和其他人格特征。③ 噪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a.噪音对吸引的影响;b.噪音对攻击的影响;c.噪音对助人的影响

拥挤对人的影响: ① 拥挤对健康有着不良的影响 ② 拥挤会导致社会行为的退缩 ③ 拥挤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注:此题可参阅《应用社会心理学》一书第十四章的有关内容)

(七)综合分析题

1.【答案要点】

① 对犯罪原因进行解释的理论包括:挫折—侵犯理论、社会学习理论、随异交往理论、标签理论等。

② 根据每一种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如根据挫折—侵犯理论,我们可以减少个体的受挫感,限制侵犯线索的提供;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我们可以限制榜样的表现行为,对榜样的侵犯行为给予负强化;根据随异交往理论,对犯罪分子周围接触的人给予充分的重视;根据标签理论,不要轻易地给初次犯罪的人加上“犯罪”的标签。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

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社会行为中“需要”、“动机”等心理现象的研究,为思想工作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希望能让你更加了解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

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不但包含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的学科,它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的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等方面,所以,它在市场销售领域的应用很广泛。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动机、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等理论都对各种销售人员的工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市场营销涉及到商品的需求调研、商品的设计包装、宣传规划过程,以及商品的销售。在营销过程中,正确分析判断客户的需要,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建立使客户接受的产品理念,并应用各种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是市场营销创造价值与利润的步骤。在营销的每个环节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使得市场营销在原有的旧的营销模式下增添了更大的成功因素,也使其能更多的创造市场价值与利润。

一、需求调研阶段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在高层次需要出现之前,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应用于分析客户需求。

许多的客户在购买商品时的需求基本都会优先满足最迫切的需求,选择由低到高的需求商品,优先选择最急切需要的商品。例如在缺少食物时优先选择补充用来满足生理需求的食品;安全的需要使人们租用或购买住宅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周围治安环境较好的地段等;出于尊重的需要,使自己的衣服与周围的人尽量保持一致等。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更多地分析、考虑客户的需求,使我们在调查客户,进行产品的开发开拓时,更容易把握市场的动态。

二、商品设计包装、宣传规划阶段

在商品的设计阶段,可以用上“双因子归因理论”,即客户只有“不满意→没有不满意”以及“满意→没有满意”的归因情况,即不存在满足了客户的不满意的基本需求就直接就导致客户满意的,这些基本需求只能作为客户基本需求的“保健因子”;而满足了作为客户满意的“激励因子”之后,则可以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使其从“没有不满意”转向“满意”。

虽然在我们的常识,或甚至可以说时我们预期的角度看来如果我们解决了商品中使客户不满意的地方,客户的态度就应该直接趋向对我们的产品感到满意。但是双因子归因理论明确的告诉我们,当通过修改产品设计等方式解决了客户的基本需求的不满意的地方之后,实际换来的只是客户对于被修改的相应产品的没有不满意的结果,而通过为客户预先着想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案,并将其对客户说明演示,符合客户心目中的优质产品之后,客户会更加的满意进而增加使用的频度。

虽然关于这点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我们的常识有出入,但是通过对“双因子归因理论”的理解,对于我们实际的把握客户对于商品功能设计的满意与不满意的归因心理变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商品的包装宣传阶段,我们最为常用的是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方面的知识,在宣传中创造商品良好的第一印象将会极大地增加了商品的销售业绩。此外对于所谓的“明星”企业的宣传所造成的品牌效应,使得大多的客户也更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会觉得这种企业生产的产品将会更有保障。

三、商品销售阶段

这是商品营销的实际阶段,与用户的沟通与交流也更多。在销售产品时,掌握了社会心理学中尤其是顾客心理的人际知识的销售业务员往往可以进行更有效的销售。

在掌握一定的社会心理学之后,销售人员可以与客户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从而根据了解与判断客户的态度,使用人际沟通技巧转变其消极态度,最终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

1、沟通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理解。沟通可以准确的了解客户的需要,以及使客户了解并接受产品。沟通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与客户之间的相互认知,克服或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的相互之间的不利的认知偏差,并创建有利的认知结果,可以使客户更容易接受并购买商品。

认知偏差有以下几种:

首因效应(通常所指的第一印象)。在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对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第一印象不光是对人,也可以对物,对企业。

如果客户对销售人员良好的第一印象将会极大的增加该客户从该销售人员处购买商品的几率。

并且有相关的统计研究数据指出,客户有较高的概率会选择购买他们所想购买的种类中第一眼看中的商品,这样就无怪乎各大超市纷纷将物品分类存放,并将其中最好最贵的物品突出存放,以便吸引客户的注意力。

近因效应(通常所指的最近印象)。最近的印象对认知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某人(或事物)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即第一印象起主要作用;然而当某人(或事物)的两种信息是断续的被人感知时,则是近因效应起主要作用。

所以熟人的推荐往往比由客户陌生的销售人员的推荐更为有效。而且,间断性的拜访与定期的商品售后回访更加利于产生近因效应,提供商品销售的业绩的潜在增长更加有利。

对于“明星”企业的品牌效应,也使得客户也更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会觉得购买并使用这种企业生产的产品将会更有保障。

还有通过对产品的在持续的有选择的时段进行宣传曝光,造成的曝光效应,使得人们增加对其的喜欢,更有可能去购买这些产品。

晕轮效应。它是指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好或坏的特征。

以貌取人是晕轮效应的一个典型事例。“品牌效应”在某些方面也应该可以算是晕轮效应的一个拓展。

通过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掌握用户的需要,消除用户对于产品的认知上的不利偏差,并建立对与产品的有利认知,可以使客户更容易接受并购买商品,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和效益。目前有很多的销售人员都在通过此种方式推销产品。

2、态度以及说服

态度可使人们对相似的事物有相当一致的行为。态度比认识和信仰更为强烈,并且通常在长时期内较为稳定,因此态度一经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在商品销售时,建立客户的对产品信心,并逐步转变其对商品的不利态度,这就需要销售人员通过说服引导用户接受并购买产品,这就需要用到社会心理学的说服模型,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事求是地向客户提供相关信息,既不过分夸大,也不过分缩小。过分夸大产品信息会使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说服者会从中获取过多的好处,而不如从客户角度说明信息更为容易被客户所接受。过分缩小相关信息则不易引起人们对于产品的重视。

(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说服的宣传会使人们的内心感到有压力,使客户认为只有听从劝告转变态度,才能消除心理上的负担。

如果需要人们立即采取行动转变态度,则说服宣传选择和其态度比较大的方法能够引起较强烈的恐惧心理,使这种恐惧心理转化为一种动机力量。

当然说服要有适度的原则,因为恐惧感引起的态度改变是成倒“U”形的,即当恐惧感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可能反而会有“自暴自弃”的情况发生,是用户觉得即使做再多的改变也不会影响现有情况,导致其态度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

(3)可以适当的使用正面说服、反面说服,以及正反结合的说服来对客户进行说服。正面说服就是由销售人员来进行销售的说服,反面说服则是由已经购买商品的用户进行推销,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使用,更有利于客户对于商品的了解以及作出相关的比较,最终以理性的趋向做出决定。

(4)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人们,利用暗示、模仿等心理作用促成销售。例如举办商品相关的有奖活动,请准客户参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客户对商品的兴趣,并且也扩大的商品的知名度。或召集准客户开商品产品说明会,并在说明会中有意安排一些准客户,会上当面洽谈、签单,其他与会者可能会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也签单。

再例如营销人员可以向客户介绍某个对该客户有影响的人物买了什么样的商品,通过暗示等方法使其可以模仿或仿效他人购买相应的商品。

在商品营销工作中,使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不但可以增强商品的竞争力,增加商品的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我们更了解客户的需求,作出更适用的产品,从而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商品营销的流程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

2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是我党思想工作中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话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开创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工作方法势在必行。人们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使传统的理论说教、思想灌输等思想工作方法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思想工作的直接对象是社会化的人,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思想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学问,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思想工作中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们复杂多变的思维活动,从而走进人的心理。以人们的心理为基础和导向开展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会心理学和思想工作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来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即“怎么想”的问题。而思想工作则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即“想什么”的问题。两者的研究和作用对象都为社会化的人,“怎么想”和“想什么”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方面,思想工作必须以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社会心理和现象的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这样才能保证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想工作的开展将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例证。另外,思想工作中所指的“思想”,在社会心理学中就是通过个体或群体的思维而得到的认识、行为的观点的综合反映。社会心理学关于个体心理特征的研究为区别对待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可以为思想工作直接运用。

二、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学中动机和需要、情绪和情感、人际关系、归因等理论的应用上。

(一)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理论是思想工作的出发点

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在了解个体政治历史、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里的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也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动机。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和推动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动机具有激活和指向功能,懂得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有助于思想工作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活动的各种诱因,从而根据正面引导的方针,采取不同方式,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动机,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它可以来自个体内部,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产生的重要源泉。思想工作者只有准确的了解了教育对象的需要,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教育对象不良动机的产生,从而实现思想工作在尊重教育对象需求、得到教育对象认可和支持的状态下,引导教育对象在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下产生行为。

(二)情绪和情感理论对思想工作的及时性引导

在思想工作中成功的实现对教育对象的社会引导总是与有效的情感激发相联系的,它表现为从情感的角度唤醒对象,并运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富于情感的沟通最容易产生积极的效果。富于情感的沟通方式首先要求思想工作者对自己所传播的思想信息有着真切而强烈的感情,这就使被引导者在情绪上受到教育者的感染,从而使自己的思想逐渐向社会要求的方向靠拢。情绪感染是人际间情绪同化的反应,它是情感低级的、简单的表现形式,具有情境性和时效性,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受已经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和情感相互转化。

情感和情绪具有信息交流和影响心理状态等功能,所以,思想工作者要注重对教育对象情感、情绪的影响。比如消除心理屏障,找到思想上的“切入点”。就是要注重消融受教育者的防御、抵触情绪,能在对象倾向方面找到共同点。其次要注重情感感化,即主动观察、寻找和教育对象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以便使教育对象情感发生微妙的改变。还可以通过对教育对象性格特点的了解进行相应的情境和事件感染,以此来达到对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

(三)人际关系理论促进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人际关系有多种类型,就思想工作者而言指“教育者团结和协调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相关的受众群体,以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活动的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取得教育对象的信任和支持,顺利开展思想工作的前提条件。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紧张、情绪对立,任何形式的思想工作都不会取得积极效果,反而会使教育对象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发生消极行为。这就要求思想工作者首先要坚持真诚原则。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真正的自我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做到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其次,要坚持尊重原则。尊重原则包括对自我尊重、对他人尊重、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在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中,自尊、人尊和他尊是紧密联系的:只有首先尊重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才可能尊重别人,别人才可能尊重自己;再次,要坚持宽容原则。宽容是一个人自信、魅力和勇气的表现,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错误明显在对方时,如果能表现出“有理让三分”的宽容态度的人更是如此。宽容是一种美德,通过宽恕别人而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建立起人与入之间和谐友好的桥梁。

(四)归因理论促进思想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了解原因之后就可以对行为加以预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思想工作者需要预见教育对象的行为,通过控制周围环境,以便使教育对象在行为发生前对其行为的适宜性有清醒的认识。归因理论可分为外在归因和内在归因两类,外在归因主要是把事件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内在归因是把事件的原因归咎于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思想工作者既要注重从外在归因出发,了解和分析外部环境对教育对象思想的影响和制约,预测对象思想的变化动向,寻找时机展开思想工作;又要注重从内在归因入手,根据对象对即成事件中自身因素的总结来制定相应的思想工作策略,从而以恰当的方式和气氛开展思想工作。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作为思想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其理论成果还是其研究过程在思想工作中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思想工作者首先应以社会心理学个体动机和需要理论为出发点,从而对教育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对象的情绪和情感是影响思想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充分关注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情感和情绪能够对思想工作进行及时性的引导。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工作的效果,人际关系理论能够帮助思想工作者正确处理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必然促进思想工作顺利开展。人总会在一定事件和事实发生后产生思想的波动和变化,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积极主动的对其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强化对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的预见性,从而实施符合教育对象需要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将归因理论运用于思想工作当中。总之,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是创新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思想工作方法的必然要求,以社会人自身的心理为出发点,思想工作定能取得积极的成效。

第三篇:尔雅-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

社会角色概述

(二)1大学生属于先赋角色

2根据角色扮演者他的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规定性角色和()

A 领导角色

B 支配角色

C 开放性角色

D 理想角色

3根据角色获得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

A 练习角色

B 后天角色

C习得角色

D 自致角色

4朋友角色是一种规定性角色

5按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可以将角色分为受支配角色和()

A 权威角色

B 领导角色

C 支配角色

D 高地位角色

6根据角色扮演者他最终要达到的意图表现性的角色和()

A 成功者角色

B 领悟性角色

C 理想性角色

D 功利性角色

7世袭制可以被理解为先赋角色。()

8角色扮演者扮演角色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属于()。

A 表现性角色

B 功利性角色

C 自致角色

D 理想角色

角色理论、角色的行为模式

1培养角色的观念不包括()

A 角色状态

B 角色地位的观念

C 角色义务

D 角色行为

2角色结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齐美尔

B 林顿

C 米德

D 牛顿 3角色理论它是一种试图从()维度切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跟社会行为

A 社会角色

B 个体角色

C 群体

D 行为模式

4结构角色论和过程角色论两者是()关系

A 矛盾

B 互补

C 对立

D 因果

5结构角色论比较强调社会结构当中()的那个部分

A 曲折

B 变化

C 稳定

D 高层次

6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体都是一个角色集。()7过程角色论的代表人物是()

A 林顿

B 牛顿

C 特纳

D 冯特

8《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是米德的作品

9对于角色扮演社会学的视角强调互动和表演,而心理学视角强调技术和手段。()10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冲突的强度取决于角色之间的共同性和角色自身的()

A 特殊性

B 规定性

C 限定性

D 独特性

11为了解决角色冲突可以讲若干很接近的角色合并为一个角色,这个过程称为角色规范 12人的心灵他是一种使用符号的一种能力

13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包括形成角色观念和()。

A习得角色规范

B 领会角色要领

C 扮演角色

D 学习角色技能

性别角色差异

1下面哪个选项男性弱于女性?

A 数学

B 体力

C 语言

D 空间能力

2男女除了个性跟行为方面的差异之外,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是()

A 体力

B 智力

C 情商

D 速商

3文化人类学认为性别差异取决于()

A 生理结构

B 社会文化

C 社会环境

D 群体影响

4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后天环境因素对男女差异影响更大。5“解剖决定命运”这是()的观点

A 科尔伯格

B 林顿

C 冯特

D 弗洛伊德

6精神分析认为男女的差异主要是生理因素。7男性知觉速度优于女性

8男女个性与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主要有侵犯行为、自信心、支配行为和()

A 关爱行为

B 家庭行为

C 生理行为

D 交际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1米德认为客我制约主我

2詹姆斯认为人一旦可以把自己当做一个客体,那么自我就可以分为()自我和客体自我 A 本体

B 本真

C 主体

D 真实

3自我意识分为三种成分,分别为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

A 自我态度

B 自我领悟

C 自我理想

D 自我意象

4自我意识的概念是()提出的 A 弗洛伊德

B 威廉·詹姆斯

C 米德

D 库利

5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有组织的反应活动。()6《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的科学家是()

A 詹姆斯

B 库利

C 弗洛伊德

D 荣格

7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8《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是由()主编的 A 库利

B 乔治·赫伯特·米德

C 威廉·詹姆斯

D 乐国安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二)1人有一个很长的生活依附期是他接受社会化的条件之一。

2某些自我的方面是他人不可获知的隐秘,我们将这种意识称为()

A 公我意识

B 隐私意识

C 私我意识

D 隐秘自我

3父母养我们,我们要回报,这属于()

A 符号互动理论

B平衡理论

C 社会学习理论

D 社会交换理论

4社会自我分为()个层次

A 三

B 两

C 四

D 五

5自我概念具有引导个体行为、解释个体经验和()的功能

A 解释个体行为

B 预测个体行为

C 引导个体行为

D 决定个体期待

6我们某些自我方面视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秘()的内容

A 现实意识

B 理想意识

C 私我意识

D 公我意识

7认知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人可以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8个体有相似的经验但是他们对此往往有不同的解释,这是因为个体之间的自我概念不同。()9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应该包括生理的、物质的自我、社会自我和()

A 心理自我 B 理想自我 C 心理精神自我

D 现实自我

10自我意识概念首次出现在詹姆斯()这本书里

A 《心理学原理》

B 《自我》

C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

D 《社会心理学概论》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1过家家是属于自我意识发展的()。

A 准备阶段

B 游戏阶段

C 博弈阶段

D 成熟阶段

2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而逐渐形成的。

A 探究行为原因

B 感知他人情绪

C 扮演他人角色

D 感知自我发展

3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在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4米德把自我的发展分为准备阶段和游戏阶段两个阶段。5“镜中我”的概念是由()提出的 A 詹姆斯

B 罗杰斯

C 皮尔士

D 库利

6自我意识的发生有()个标志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7自我观念是与他人交往过程当中根据他人对本人的评价反应而发展的.米德指出这个他人是指个体所属的()

A 社会环境

B 人际圈子

C 社会群体

D 工作场所

8将自己视为一个被评价的客体有助于人际间的适应

自我过程

(一)1社会比较呈现()个阶段性变化。

A 三

B 四

C 五

D 六

2社会比较过程理论是()提出的 A 詹姆斯

B 弗洛姆

C 霍妮

D 费斯汀格

3自我评价影响自我概念的时候,个体就会选择()。

A 概念重塑

B 概念重组

C 自我美化

D 自我安慰

4自我意识是生来就有的

5一个人的自尊会决定其自我评价。

6影响自我意识的形成、方向和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称为()。

A 自我形成 B 领悟过程

C 认知过程

D 自我过程

7个体对自己自身状况进行肯定的或者否定的判断叫做()

A 自我认知

B 自我选择

C 自我评价

D 自我形成

8自我评价决定一个人的自尊水平.9自我评价是通过社会比较和()两种途径来实现的 A 自我选择

B 自我估价

C 自我重组

D 自我认知

自我过程

(二)1人们常用的自我增强的方式有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的接受反馈和()。

A 缺陷补偿

B 自我安慰

C 用自己优势比较别人劣势

D 自我催眠

2人类在进行归因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进行理智的归因。()3自我过程有()种

A 二

B 三

C 五

D 六 4考试作弊的人强调环境的压力而开始没有作弊的人强调自己的道德水平,这就是一种()归因

A 逻辑式

B 理性

C 防御式

D 个人

5日常生活中我们人为获得有关自己的准确信息通常是通过向上活同类相比而实现的 6贬低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是一种防御机制。7一个人做出利己式归因往往会得到大家的尊重

8强调个体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的结果的作用,缩小对消极的不合理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是()归因。

A 自我防御性

B 非理性的 C 逻辑性

D 选择性

“实体自我”与“建构自我”

1詹姆斯的自我理论明显带有()的特征。

A 行为主义

B 实证主义

C 后现代主义

D 本质主义

2认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潜能,并且有利用这些潜能来实现自我的倾向属于()理论的观点

A 人本主义

B 建构主义

C 认知主义

D 学习主义

3特质是一种实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4社会心理学当中的有关自我意识的知识我们称之为()

A 古代心理学

B近代心理学

C 现代心理学

D 后现代心理学

5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各种各样的潜能,有自我选择的能力,但是不会利用这样一个潜能来自我实现。

社会认知概述、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1完形性属于格式塔心理学里面一个概念

2人们对他人的认知更多的是通过交往实现的,因此()是实现性格认知的基本条件

A 群居

B 认真交往

C 人际关系

D 社会环境

3图式是心理学当中描述人的认知()的一个概念

A 原因

B 动机

C 结果

D 过程

4社会认知具有选择性、防御性、互动性和()

A 利己性

B 自我性

C 完形性

D 机构性

5从广义上看,社会认知也包括对自我的认知 6图式是描述人的认知结果的心理概念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过去的经验一定会影响当前的社会认知

2高度紧张的氛围下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判断,这是()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A 环境

B 分为

C 情绪

D 状态

3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人们观察事情 观察人际关系会让认知对象蒙上一层积极的色彩。4认知者的因素、()和认知情景的因素是影响人社会认知的主要因素

A 认知对象的因素

B 认知条件的因素

C 认知任务的因素

D 认知经验的因素

5在社会认知中以下哪个不是认知者的因素()

A 过去的经验

B 魅力

C 期望

D 心理定型

6我们对于某一类人的相对稳定的看法就是心理定型。()

7自己希望得到某种东西进而觉得别人也希望得到,这是()效应

A 首因

B近因

C 光环

D 投射

8当我们处于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下时,我们的心理能量是外放的 9西方的种族歧视属于一()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A 过去的经验

B 期望

C 认知偏差

D 心理定型

10投射效应就是用别人的品质,别人的价值观,别人的愿望推论到自己身上去 11情绪情感对我们认知的影响又几中表现

A 三

B 一

C 两

D 四

12猎人打鹿却打成了人可能是()造成了认知错误。

A 过去的经验

B 期望

C 心理定型

D 认知偏差

13认知对象的三个表现方面是魅力、知名度和()。

A 自我表演

B 性格

C 自我展示

D 特点

印象的形成、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归因的规则有全人类的共同性。()

2我们建立一个人的印象的时候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对这个人的评价,这个人强弱和()

A 了解程度

B 个人活动表现

C 个人魅力

D 自己喜好

3素朴心理学归因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A 戴维斯

B 维纳

C 海德

D 琼斯

4朴素心理归因的代表人物是海茨。()5凯利的归因理论叫做()

A 对应推论说

B 朴素的心理学归因

D 三度理论

6一致性、评价的中心性和()是印象形成的三原则

A 中心特性作用

B 客观性

C 具体性

D 固定性

7三度归因中三度是指()区别性,一贯性。

A 一致性

B 特殊性

C 差异性

D 矛盾性

8归因是一个很少见的一种社会认知表现

9维纳的归因理论有内在,外在,稳定和()这四个因素。

A 长期的 B 暂时的 C 潜在的 D 外显的

10一个人对于自己做出做出成功的行为比较容易做内在归因 11玛丽对特定的小丑笑,对其它小丑不笑这是资料信息的()。

A 一致性

B 一贯性

C 区别性

D 特殊性

12社会心理学认为印象的形成有两个方面分别是印象形成的原则和()。

A 印象形成的方式

B 印象形成的过程

C 印象形成的条件

D 印象形成的模式

13在认知对象时我们对一个人有多方面的了解,然后然后做一个平均得到一个量,叫做平均模式

社会态度的概念

1社会态度具有社会性,经验性和()

A 认知性

B 情感性

C 动机性

D 动力性

2态度由认知、情感和()三种要素构成 A 行为

B 理念

C 观点

D 意向

3从众行为说明人的社会意识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4亚当·斯密认为人是()的人

A 自然

B 社会

C 理性

D 客观

5态度是个体对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的内在心理状态

A 特定的

B 长久的 C 稳定的 D 即时的

6态度虽然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但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 7在态度中的认知的具体指向主要是指的人的一定的价值观念 8社会态度的三个因素中,哪个占核心地位?()

A 认知

B 情感

C 意向

D 趋向

9态度是人的一种外在的心理状态 10社会态度的对象是()

A 人

B 社会存在 C 人的心理

D 社会环境

社会态度的理论研究

1社会态度改变的的第二个阶段是内化 2功能理论是由卡兹提出来的理论

3一个人判断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态度是不是平衡的可以以他人对该事物的认知态度为依据。()4经典条件反射强调的是联想。

5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服从、认同和()。

A平衡

B 再建构

C 内化

D 适应

6社会判断理论把人的态度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接受的区域、态度不明朗区域和()。

A 拒绝区域

B 中间区域

C 态度明朗区域

D 无关区域

7我们形成的某种态度可以满足我们的某种需要这就是态度的()理论。

A平衡

B 功能

C 判断

D 去向

8认知失调主要是由学者()提出来的 A 海德

B 谢里夫

C 费斯汀格

D 霍夫兰德

9平衡理论是由()提出的

A 霍夫兰德

B 费斯汀格

C 谢里夫

D 海德

10强化理论的两个重点是经典条件反射和()。

A 刺激反应联结

B 认知地图理论

C 操作性条件反射

D 非条件性反射

社会态度的应用研究

(一)1偏见是在很大程度上把刻板印象变为一种态度

2劝说宣传法有()个因素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3在劝说的时候如果被劝说者原有的信息和我们要劝说的信息相同或相近,我们劝说的时候可以给他双方面的信息

4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很高,相应的他就会具有劝说的权威者身份。()5性别角色这个概念是指由于你的性角色而你获得了一种行为方式 6存在于行为当中的歧视肯定是建立在偏见的基础上的 7偏见的结果中最常见的是()

A 性别偏见

B 行为偏见

C 宗族偏见

D 肤色偏见

8消除偏见最重要的是要()

A 树立平等观念

B 换位思考

C 心态平和

D 消除刻板印象

9偏见产生的原因有人格心理因素、社会化和()

A 人之对象特点

B 利害冲突

C 原有认知结构制约

D 认知模式制约

社会态度的应用研究

(二)1心理学可以通过这()个维度去研究到底他的员工的工作态度是什么样的.A 三

B 四

C 五

D 六

2双因素理论是()提出来的 A 罗斯

B 马斯洛夫

C 海德

D 赫茨伯格

3下列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中属于工作本身因素有()。

A 目标达成 B 组织管理

C 福利

D 挑战性

4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是和积极心理学的推广有相互连带关系 5工作满意度是人们在职业生涯当中所形成的一种态度 6最初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充当了管理者的工具

7在心理学研究中,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涯中上下级关系总是可以让他感觉满意是一个维度 8工作满意度要考虑三个因素分别是员工的心理因素,员工的生理因素和()

A 组织环境的因素

B 企业文化的因素

C 员工能力的因素

D 企业凝聚力的因素

9认为人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态度呈正相关的科学家是()

A 罗宾斯

B 罗杰斯

C 马斯洛夫

D 帕克舒

10和过去不同,现在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应用的目的是()

A 提高工作效率

B 便于组织管理

C 提升工作生活质量

D 提升凝聚力

人际关系概述

(一)1在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的性质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

2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定向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A 情感探索阶段

B 初步接触阶段

C 最初的了解阶段

D 性格探索阶段

3人际关系的相互依赖模型是莱文格和()提出的。

A 齐美尔

B 斯诺克

C 阿伦森

D 罗斯

4《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是社会心理学家()的一本专著

A 侯玉波

B 阿伦森

C 杨国枢

D 罗斯

5人际关系是受客观的社会关系制约的

6杨国枢先生认为中国人有社会取向,他人取向,关系取向和()四种趋向

A 朋友取向

B 团体取向

C 民族取向

D 家族取向

7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和()

A 互动性

B 情感性

C 交互性

D 复杂性

8社会关系可以理解为人际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9人际关系的情感性包括相互接近,相互吸引,相互排斥和()

A 相互疏离

B 相互对立

C 相互帮助

D 相互安慰

10社会关系的主体是人。

人际关系概述

(二)1强关系可以提供一个信息桥梁的作用,对于找工作有着很大的利害关系。()

2根据关系情感的表现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疏远的 敌对的 A 分散的 B 远离的 C 尴尬的 D 亲密的

3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暴露由浅入深可以分为()个层次。

A 三

B 四

C 五

D 六

4雷维奇是利用测量游戏的方法划分人际关系 5()是双方亲密关系的指示器。

A 交往模式

B 性格是否相容

C 交往距离

D 自我暴露程度

6自我暴露之所以会提升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因为它可以表现真诚、可以建立心理防御低的气氛还可以()

A 提升双方之间的了解

B 建立起信任关系

C 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

D 建立亲密氛围

7根据关系所包含的需求性质不同人际关系可分为()情感性关系

A 感恩性

B 促进性

C 工具性

D 希望性

8弱关系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通过调查发现的

9按照()可以把人际关系分为师生关系、父女关系、亲子关系等等

A 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

B 关系情感的表现性质

C 关系持续时间的长短

D 人际关系的性质 10人情关系属于弱关系

人际关系理论

1()认为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于人的主导的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导致的

A 罗斯

B 霍曼斯

C 马斯洛

D 舒茨

2R.Weiss在()提出人际关系能给个体六种报酬

A 1978.0 B 1974.0

C 1825.0 D 1991.03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 舒茨

B 马斯洛

C 霍曼斯

D 阿伦森

4人际需要可以分为包容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这三类

A 尊重的需要

B 控制的需要

C 生存的需要

D 生产的需要

5金钱是一种特指性回报。()

6弗拉认为我们通过人际关系可以获得爱、金钱、地位()物品、服务这六种回报

A 情感

B 期待

C 信息

D 利益

7人际需要可以转化为动机进而产生行为 8爱是一种非特指性回报()

9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大致可以分为情感需要、控制需要和()

A 交往需要

B 心理需要

C 被控制需要

D 包容需要

10社会交换理论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

人际吸引

1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一个对称性的辉映,否则这样一个人际关系就不可能维持长久

2熟悉性、接近性、相似性和互补性以及()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A 个人特征

B 深入性

C 人格特征

D 认知特征

3人际吸引的三个原则分别是互惠原则、()和联结原则。

A 互助原则

B 得失原则

C 互给原则

D平衡原则

4人际排斥最强烈的形式是什么恨 5犯错误效应不会受性别角色的影响。6评价的情形有()种

A 三

B 五

C 四

D 两种

7人际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

A 爱

B 喜欢

C 崇拜

D 仰慕

8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体现了人际吸引的互补性。()

人际沟通概述、人际沟通过程与结构

1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了沟通于人体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2()是人际沟通中的关键因素。

A 环境

B 发送者和接受者

C 信息

D 信息渠道

3信息的呈现顺序对沟通()。

A 没有影响

B 不知道

C 会产生一定影响

D 起决定作用

4欧洲社会心理学的三驾马车是社会表征、社会认同和()。

A 行为分析

B 社会认知

C 话语分析

D 认知分析

5人际沟通是靠通过语言符号进行的。

6中国人在接受表扬之后总是会予以谦逊的反馈,而西方人在接受表扬之后会很自豪地自夸,这是认知对交流产生的影响

7BBS、人人网、微博等都是人际交往中的信息媒介和渠道 8面试是一种沟通的形式

9沟通具有协调整合性的功能和()

A 整合性功能

B 协调性功能

C 心理保健性的功能

D 交流性功能

人际沟通的种类

1答辩属于非对称相倚

2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停下来开始提问,这是一种()

A 单向沟通

B 交叉沟通

C 上行沟通

D 双向沟通

3按照沟通的方向可以将沟通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

A 交叉沟通

B 复合沟通

C平行沟通

D 背离沟通

4班长在通知你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一个一个来通知属于()沟通

A 星型

B 链型

C 轮型

D Y型

5在开会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听之前同学的发言,但总结的时候会说“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是一种()

A 非对称相倚沟通

B 假相倚沟通

C 彼此相倚沟通

D 反应性相倚沟通

6下列属于正式沟通的是()

A 单线型沟通

B 集束型沟通

C 偶然性沟通

D 星型沟通

7假相倚的概念是琼斯和西鲍特在1996年的时候根据社会学相倚的概念提出的 8 Y型沟通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非常平等

9人与人是平等的,所以社会心理学是没有地位存在的。

非言语沟通

1罗斯塔尔()的人更容易去辨别他人的面部的一些情绪.A 外倾

B 开朗

C 内倾

D 智障

2人们通过对面部表情的观察读懂恐惧的情绪

3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距离感是不一样的这是谁和华生研究发现的 A 库利

B 达尔文

C 凯特曼

D 格雷夫

4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存在“baby face”长相的人不容易让人信任。

5微反应研究是指通过对方的一些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微反应,来确定他是愉快的。6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46-120厘米的距离属于()。

A 亲密距离

B 个人距离

C 社会距离

D 公共距离

7《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是()的著作

A 达尔文

B 凯特曼

C 罗斯

D 卢梭

8外倾的人更容易去辨别他人的面部的一些情绪

沟通的障碍与解决

1PAC中A是指()

A 我们的父母自我状态

B 我们的成人自我状态

C children

D 老人

2一个人去公司应聘尽力给人外向的印象,而去学校应聘又尽量给人沉静的印象,这是一种印象整饰 3社会认知当中强调自我呈现是()提出的 A 格雷夫

B 凯特曼

C 高夫曼

D 库利

4形成沟通障碍的因素有宗教差别、社会障碍、职业差别和()。

A 年龄差异

B 性别差异

C 民族差异

D 时空距离

5人在沟通过程当中有的时候有模化性的差异

攻击行为的概念与种类

1只要是具备了意图、目的和行为这三个要素,攻击性行为就成立了

2NBA的比赛当中身体的、肢体的冲突的行为是攻击性行为 3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攻击性行为时,要看行为者的社会角色、行为者的特殊身份、行为发生的情景和()

A 行为者意图

B 行为性质

C 行为发生的原因

D 行为发生前的线索

4社会心理学强调的三种攻击性性行为不包括()

A 反社会型的攻击行为

B 亲社会的攻击行为

C 社会认可的攻击行为

D 社会不认可的攻击行为

52010年幼儿园和小学出现的弑杀儿童的案件属于什么攻击行为

A 反社会的攻击行为

B 社会认可的攻击行为

C 亲社会的攻击行为

D 无意识行为

攻击行为成因之生物性原因、挫折攻击论、学习论 1小王去自动售货机多次投币没有得到相应的商品,十分愤怒地走进教室,这时班长过来布置任务,他生气的冲班长吼了起来,这是因为()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A 挫折感被唤起

B 愤怒情绪泛化

C 连续消极刺激

D 情绪带入

2心理动力学认为人有两种本能,分别是生的本能和()

A 死的本能

B 学习的本能

C 攻击的本能

D 反抗的本能

3挫折感被唤醒和相对剥夺说明我们很多的攻击的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的

4以前甲和乙住同样大小的茅草屋,当有一天甲发现乙盖起了一座大房子,他就会很愤怒,这种愤怒源自于()

A 心理不平衡

B 心理落差

C 心理失调

D 相对剥夺感

5克兰费尔特综合症印证了攻击性行为是受后天环境影响的

6死的本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内的,一种是对外的,对内的采用的是一种自虐性的行为。7以下哪种染色体的人不属于克兰费尔特综合症

A XXXY

B XY

C XXY

D XYY 8在整个的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但是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班多拉所强调的是哪一种?

A 间接学习

B 自主学习

C 直接学习

D 循序渐进的学习

攻击行为成因之媒体暴力、攻击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1首先发现A型人格的是()

A 弗洛伊德

B 伯克维兹

C 弗瑞德曼

D 津巴多

2在美国的APA当中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列为了心理学会的第()分会

A 五

B 六

C 七

D 八

3弗瑞德曼发现的A型人格的人相对温顺,暴力行为低

4伯克维兹认为攻击性的行为有的时候它是一种线索,这个线索来自于()

A 反抗效应

B 情绪效应

C 武器效应

D 连锁反应

5比较温柔的人有时会拍一些非常暴力的照片这是由于情境因素中的去个性化。6《The Drinking Man》这本书是弗瑞德曼写的 7在去个性化的情况下,人们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8女性攻击的三种方式有饶舌、建立同盟和()

A 冷暴力

B 排斥

C 心理虐待

D 肢体冲突

9外界温度和人的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是()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正U型相关

D 倒U型相关

10攻击行为的预防可以通过惩罚、认知干预、()、社会公平、社会技能熟练等方式来进行

A 宣泄

B 教育

C 感化

D 正面榜样

利他行为的概念与成因

1利他行为是人类独有的。

2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看到陌生人落水会采取呼救的方式,但对于自己跳水去救人会有一定的犹豫,但如果落水的人是自己的孩子,他会不假思索的跳下去救他,这种是()促成的选择

A 环境

B 基因

C 认知

D 技能

3卖花的小女孩向愉悦的情侣推销花成功的几率要大于正在吵架的情侣,这是因为利他行为受心境的影响 41950年发端于美国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从()的视角看待利他行为

A 哲学

B 经济学

C 心理学

D 社会学

5下面哪种行为不属于社会性利他助人行为

A 微笑

B 团结他人

C 接纳他人

D 捐赠

6微笑是一种社会性利他行为。

7艾森伯格将利他性助人行为分为调节性行为、()、帮助性行为和完全利他性行为

A 分享性行为

B习俗性行为

C 包容性行为

D 公正性行为

8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更多的时候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这属于()

A 纯粹的利他主义

B 进化的利他主义

C 自我的利他主义

D 本土的利他主义

9亲缘性的选择是由基因来决定的,这是由()首先来确定的。

A 哈密尔顿

B 艾森伯格

C 法维斯

D 费孝通

何时展现利他行为、被帮助者的个体因素

1旁观者介入的决策过程有是否注意到事件、是否将其看做紧急事件()、提供帮助

A 是否有能力帮助

B 是否需要帮助

C 是否承担责任

D 是否真实

2相貌好的容易给别人带来一些光环性的效应,大家容易对他实施些帮助性的行为。3()和达力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旁观者有的时候有抑制的状况。

A 津巴多

B 弗瑞德曼

C 法维斯

D 拉塔

4当面对一个借钱吃饭和一个借钱上网的人,我们通常会把钱借给需要吃饭的人,这出于我们对事情紧急性的判断

5社会心理学研究利他行为更多的一直在强调,一直在描述和阐释主要是希望了解利他行为的一些规律。6旁观者效应可以归结为人情冷暖

7影响我们倾向于帮助谁的因素有性别因素、相似性、相貌因素和()

A 人格因素

B 环境因素

C 熟悉程度

D 关系远近

8夜晚前面有一个酒鬼踉踉跄跄的行走和夜晚有一个老者在前面踉踉跄跄的行走,我们会帮助老者而不帮助酒鬼,这是受选择帮助对象的()影响的 A 相似性

B 性别因素

C 相貌因素

D 认知因素

9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是攻击的方式和()

A 保护的方式

B 利他的方式

C 利己的方式

D 欺骗的方式

10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

A 公众效应

B 从众效应

C 旁观者效应

D 腼腆效应

他人在场

1国内学者所做的蚂蚁搬东西的实验属于观众效应

2科特雷尔认为熟悉的人在场时会降低学习效率

3防暴警察在制止**的时候穿着统一的服装可以去个性化。

4不管是结伴效应还是观众效应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5优势反应强化说是()用来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现象的理论

A 查容克

B 勒庞

C 海德

D 阿西

6某个实验将人分成三组,一组是自己单独学习、第二组是和具有亲密关系的人一起学习、第三组是和两个被蒙住眼睛的人一起学习,结果发现第()组学习效率最高

A 一

B 二

C 三

D 不知道

71985年的五一九事件反映的是()影响

A 观众效应

B 集群行为

C 社会惰化

D 去个性化

8查容克认为他人在场对熟练的工作会产生()对不熟练的工作会产生()

A 抑制、促进

B 促进、抑制

C 促进、无关

D 无关、促进 9有人在网络上和现实中表现的截然不同,这是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实现了他内心的去个性化 10他人在场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社会促进、社会抑制、优势反应强化和()的影响。

A 劣势反应强化

B 劣势反应弱化

C 社会惰化

D 社会勤奋化

11《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的作品

A 勒庞

B 可特雷维

C 查容克

D 谢里夫

12社会促进是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13上班的时候做自己的工作,突然间领导来视察,平时做的挺好的工作这时候也做不好了。这是出现了()

A 社会促进

B 社会抑制

C 社会惰化

D 强势反应强化

14集群行为最典型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集群的时候()

A 凝聚力增强

B 从众心理增强

C 去个性化

D 责任感降低

15三个和尚没水吃可以反映心理学中()的现象

A 社会促进

B 社会抑制

C 劣势反应强化

D 社会惰性

从众、服从与顺从

(一)1权宜从众是指行为上可以从众,但是在心理上、在判断上、在知觉上不从众,保持自己原有的那种认识观点。

2从众的影响因素有群体的因素、个体的因素和()

A 认知因素

B 自信因素

C 情境因素

D 外部因素

3“三垂线”实验的主持者是()

A 可特雷维

B 阿西

C 艾森伯格

D 查容克

4年纪大的人比年纪小的人更容易从众。()5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做出从众的行为这属于从众影响因素的()

A 群体因素

B 情境因素

C 时间因素

D 个体因素

6从众有时是出于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行为 7口服心服是一种()

A 权宜从众

B 认知从众

C 真从众

D 假从众

8影响到从众行为发生的群体因素包括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群体的凝聚力和()

A 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B 成员年龄

C 群体性质

D 个人意愿

9平衡理论是谁提出的 A 阿西

B 海德

C 谢里夫

D 查容克

10个体出现从众的原因之一是以别人的行为为指导、为依据,心理学将其称为信息性社会影响

从众、服从与顺从

(二)1和从众不同的是,服从是有着明确的()而产生的必须符合要求的行为

A 目的 B 条件

C 原因

D 压力

2如果你不做出从众行为一定会受到惩罚。3下面哪个不是服从压力的产生方式()

A 权威

B 自己内心施加的 C 制度

D 规范

4顺从发生的原因有积极的情绪、互惠和()

A 合理

B 公平

C平等

D 自由

5顺从 从众和服从这三种行为是受到()的影响产生的。

A 个人

B 团体

C 环境

D 社会

6从众行为的压力来源于()

A 外界的规范

B 权威的命令

C 个体内心

D 他人的要求

7顺从的最大特点是行为出自于别人的请求

8越是崇拜权威、越是觉得要加强制度用严厉的方式来去惩罚那些不遵守规范不遵守规则的人 9从众、服从和顺从中,非理性色彩最浓的是服从 10影响服从的因素有命令者的权威性、()道德和人格

A 服从者的意志

B 他人的支持

C 外部的环境

D 行为的后果

模仿与暗示

1望梅止渴属于直接暗示。

2明明是要表扬一个人却用批评的方式来说属于()

A 直接暗示

B 间接暗示

C 反暗示

D 自我暗示

3模仿的意义主要有,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模仿具有一定的适应作用和()

A 增加个体技能

B 培养个体认知

C 促进群体形成 D 促使行为泛化

4心理学很多观点是唯一的,要求大家必须接受。5自我暗示都会产生积极的效应。

6暗示可以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

A 他人暗示

B 环境暗示

C 无关暗示

D 反暗示

7以下哪个不是模仿的特点()

A 自觉自愿

B 内隐行为模仿

C 有一定的示范的作用

D 只是外显行为的模仿

8以下哪个不是《模仿律》一书中提出的模仿的规律?

A 上升率

B 下降率

C 几何级数律

D 先内后外律

群体的定义、社会助长、社会懈怠

1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包括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和()

A 社会阻碍

B 社会平衡

C 社会交互

D 去个性化

2如果消失在人群中,个体的评价顾忌会减少,就会出现社会懈怠。()3在熟悉的群体中更容易产生社会懈怠 4社会互动群体的群体影响不包括()

A 群体的极化

B 群体思维

C 去个性化

D 还有少数派影响

5很多世界纪录它不是在训练中产生的,而是在大赛中这是受()影响

A 自己

B 教练

C 同伴

D 场地

6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讲的是()

A 社会促进

B 社会阻碍

C 社会懈怠

D 社会交互

7一群人聚在一起就叫群体

8不管什么情况下同伴在场都会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9他人在场我们被唤起机理,原因是评价顾及和()

A 嫉妒

B 分心

C 表现欲

D 态度

10所谓群体是指成员之间存在着()

A 互动

B 联结

C 共性

D 集聚

去个体化 1,忘记个人身份而顺从群体的规范.2强调“我们”与“他们”之间的鸿沟,鼓励仇视团体以外的人是强化群体心理的重要手段 3群体规模越大 危险程度越()

A 高

B 低

C 弱

D 没危险

4社会懈怠是说群体能够扩散责任;社会助长是说群体引发人的唤醒状态 5在()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虐待俘虏的行为

A 仇恨俘虏

B 熟悉俘虏

C 俘虏脸上有油彩或面具

D 不认识俘虏

6忘却个人身份而顺从群体规范这就是所谓的去个体化 7电击实验说明()的匿名性也会产生去个体化的效应

A 服装

B 环境

C 位置

D 身体

8如果一个人在群体中感觉到别人都跟自己一样,就会把行为的责任感归结于()而非自己的选择

A 他人

B 社会

C 情境

D 事件

9()与责任扩散的结合有可能使人放弃道德约束而丧失个性

A 个人出于群体之中

B 群体潜意识影响下

C 群体行为影响下

D 高水平的社会唤起

10群体会()原先本有的一般化趋势

A 减弱

B 加强

C 固化

D 不影响

11个性化受群体受规模和()影响

A 匿名性

B 群体行为

C 群体氛围

D 群体熟悉度

12人处在群体中会产生陶醉感,产生一种比平日更强大的力量

13在一群穿着护士服的人群中人们出现暴力行为的频率要低于在一群穿着黑色衣服的人群中暴力行为出现的频率,是因为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根据()行事

A 情境氛围

B 情境线索

C 情境特点

D 情境构成

群体极化

1不同地区的人由于长时期在某地生活会变得更像那个地区的人,这就是群体的极化

2人类希望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做出评价这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比较来达成.这属于()

A 沟通影响理论

B 比较影响理论

C 规范影响理论

D 信息影响理论

3规范影响理论中的参照群体是指和自己不一致的群体。4群体的极化现象有()种解释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5群体讨论增强极化的机理属于()理论

A 群体影响理论

B 沟通影响理论

C 规范影响理论

D 信息影响理论

6互联网容易带来群体极化是因为()

A 交际圈变大了

B 交际圈变小了

C 更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人

D 认识更多的人

7恐怖主义和恐怖事件的关键就是一个()过程

A 认知

B 行为

C 群体

D 决策

8对于个人原有的观点,群体可以让它加强

群体思维

(一)1在群体决策中人为了维护群体的和睦而压制异议的现象被称为()

A 团队意识

B 群体效应

C 顾全大局

D 群体思维

2群体决策一定能够做出更加明智更加英明的决策。

3高估群体的力量和权利主要表现为无懈可击的错觉,再就是()

A 认为群体权利至高无比

B 被群体蒙蔽双眼

C 不质疑群体道义

D 在群体中自我膨胀

4群体思维的特点有高估群体力量和权利、人在群体中的想法越来越接近和()

A 追求共性

B 从众

C 顺从

D 追求一致性压力

5在专制制度中,有时成员会提出与决策者不同的意见 6矮化、小看对手出于在群体中对对手的刻板印象

7在专制的体制的决策中除了群体本身的因素之外还有()的因素在内。

A 金钱

B 民意

C 权力

D 利益

8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强调的是()

A 群体效应

B 群体思维

C 群体帮助

D 群体力量

群体思维

(二)1预防群体思维的方法有领导者显示公平、鼓励批评性的评价、()、欢迎局外的专家和伙伴提出批评

A 集思广益

B 团队合作

C 寻找差异

D 将群体划分小组

2书写比面对面更容易出现不同意见。

3先个人头脑风暴,再进行群体头脑风暴是最有利的办法 4头脑风暴分为个人头脑风暴和()

A 他人头脑风暴

B 小组头脑风暴

C 群体头脑风暴

D 组织头脑风暴

5希特勒是一个支配型领导

少数派影响 1任务型的领导善于组织工作 2少数是通过一致性、()、从多数派中分离来影响群体的 A 自信

B 强势

C 坚持

D 勇气

3社会型领导善于笼络人,能够建立团队,表达支持()

A 化解群体中的矛盾

B 安排工作

C 设置规范

D 组织工作

4群体都是负面的东西 5历史是由()

A 少数人创造的 B 多数人创造的 C 自动产生的

D 少数人和多数人经过复杂的互动产生

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应用心理学之父是()

A 伽利略

B 勒温

C 弗洛伊德

D 迪尔凯姆

2专门研究民用航空的空难当中的人的因素问题的游旭群教授在()任教

A 陕西师范大学

B 华东师范大学

C 北京师范大学

D 东北师范大学

3()因空间飞行中人际因素的研究报告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方面的高度的重视。

A 勒温

B 华生

C 霍桑

D 霍兰德

4美国的心理协会50多个分会全部跟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有关。5日本这个国家的心理学重在理论

6在管理当中为了更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需要对他们进行人文的关怀让他们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是由()实验得出的结论

A 霍布斯

B 霍兰德

C 霍桑

D 勒温 7行为控制理论是()提出的 A 勒温

B 霍兰德

C 斯金纳

D 霍桑

8在美国这个社会应用社会心理学是很有它的地位的。

社会心理学的可应用性

1中国人归因往往倾向于()

A 外归因

B 内归因

C 理论归因

D 事实归因

2内化阶段是社会态度改变的()阶段

A 最初阶段

B 第一阶段

C 最终阶段

D 第二阶段

3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体现了沟通的()

A 协调性

B 整合性

C 差异性

D 防御性

4当父母的就应该像父母这就是英国的社会学家乔治·米德提出来的社会角色的问题 5社会心理学的特殊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A 研究目的 B 研究状态

C 研究对象

D 研究主体

6一个人对一个事情的态度对一个人的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三个方面

A 了解

B 观察

C 情绪

D 意向

7认知主体的因素是产生认知偏差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8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客观决定主观。

9社会化主要涉及到一个人从生下来到他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过程当中他所经历的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10社会态度和态度的改变主要涉及到()和社会态度改变的过程。

A 社会态度的成分

B 社会态度的主体

C 社会态度改变的动机

D 社会态度改变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应用研究的原则

(一)1研究应用社会心理学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

A 原则

B 出发点

C 取向

D 要求

2研究应用社会心理学必须要有明确的价值定位。

3马斯洛认为研究心理学不应该以方法为中心,而应该以()为中心

A 问题

B 环境

C 心理

D 存在

4认为研究的对象如果不能够客观地 直接地观察到,那么它就没有资格成为研究对象是受到了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

5迈克尔·萨克斯作为一名法律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心理学

A 法官

B 犯人

C 证人

D 律师

6社会心理学不管如何的重要,在被接受和应用之前必须是别人能够理解的.7社会心理学研究分为()研究和应用有两种

A 社会

B 心理

C 基础

D 实验

8心理学的研究只需要专业人士能看懂了解

9美国有的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研究工作的最终价值标准是要()

A 改善人的生存环境

B 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C 改善社会的发展状况

D 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社会心理学应用研究的原则

(二)1人具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

A 心理属性

B 生物属性

C 物理属性

D 阶级属性

2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的学科

A 新成立

B 成熟过程中

C 成熟

D 完善

3比较关注梦的社会心理学派是()

A 实证主义

B 行为主义

C 精神分析

D 符号互动

4研究成果如果现时现地难以得到应用就意味着未来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不能得到应用。5快速眼动期是指人做梦的时期

6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大师斯金纳是()人

A 德国

B 英国

C 美国

D 法国

7心理学有一种很强的跨学科性

8本科不是学心理学的就不能成为心理学大师。9阿尔波特的心理学是用()的方式进行研究

A 调查

B 采访

C 实验

D 实践

10社会心理学要有()的视角

A 固定

B 单一

C 多角度

D 多学科

社会心理学对犯罪原因的分析

(一)1犯罪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

A 内部因素

B 主体因素

C 客体因素

D 主观因素

2人们之所以作恶,是由于不能节制欲望这是由()提出来的 A 德谟克利特

B 苏格拉底

C 孟子

D 荀子

3以下哪个因素不是主体因素中的()生理因素

A 年龄

B 性别

C 遗传

D 个性特点

4因素的分析等于因果的分析 5荀子认为犯罪时天生的 6犯罪是一种自然现象

7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这是用()解释犯罪原因

A 生理条件

B 人性

C 社会条件

D 人的内心世界

8犯罪原因的外部因素包括()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A 宏观因素

B 群体因素

C 自然因素

D 个体因素

社会心理学对犯罪原因的分析

(二)1本能论是一种懒汉论 2犯罪学之父是()

A 荀子

B 塔尔德

C 龙勃罗梭

D 苏格拉底

3模仿论有()个基本法则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

4塔尔德认为模仿往往是地位低的人模仿地位高的人。5塔尔德提出了()

A 模仿论

B 符号互动论

C 社会交换论

D 天生犯罪论 6犯罪是一种()

A 自然现象

B 天生行为

C 社会行为

D 个性行为

7当两种对应的行为方式并存的时候,人们倾向于模仿比较老的,拒绝新的。8模仿有()个条件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社会心理学对犯罪原因的分析

(三)1挫折侵犯理论认为有了挫折感就一定会去犯罪。2操作强化理论属于()理论

A 社会行为

B 社会认知

C 社会学习

D 社会角色

3模仿一个行为得不到强化,那么这个行为就不会一直存在下去,这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 塔尔德

B 罗斯

C 班杜拉

D 斯金纳

4从()角度挫折感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能量的压抑,人有了挫折感,他一定会寻求发泄,A 心理物理学

B 心理生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心理动力学

5判刑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抑制。

社会心理学对犯罪原因的分析

(四)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人的本能论是一种()的理论

A 生物学

B 生理学

C 动力学

D 心理学

2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去分析犯罪的是用()观点在解释犯罪

A 心理学

B 行为

C 生理学

D 市场经济

3自杀是指死的本能指向自己。

4自我它是个执行者,它是一仆二主。它同时要尽量满足本我的冲动,又要满足超我的这种限制。5自我它是代表着社会的()

A 规范

B 要求

C 理性

D 判断

6弗洛伊德是创立精神分析这种学说是为了解释犯罪

7追求快乐,追求本能的能量的发泄是人格结构的最核心部分叫做()

A 他我 B 超我 C 自我 D 本我

8弗洛伊德强调心理是一种力,这种心理只能是意识到的 9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认为人的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

A 爱的本能

B 死的本能

C 善的本能

D 杀戮的本能

10以下哪个不是死的本能指向自己的表现

A 犯罪

B 自残

C 自虐

D 自杀

社会心理学对犯罪原因的分析

(五)1“篱笆扎得紧 野狗钻不进”这种想干却没干是因为缺乏()

A 自身条件

B 动机

C 能力

D 外部条件

2聚合作用的观点对于预测犯罪 预防犯罪毫无意义。3“有贼心没贼胆”是指()

A 人的个性特点

B 人的价值观

C 人的人生观

D 个人能力

4聚合的作用的四个条件是动机,环境条件,个人价值观和()

A 事件难度

B 个体能力

C 个体性别

D 个性特点

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自我监控的标准是社会道德法律 6个体的心理条件包括()和个性特点两个方面

A 个体的人生观

B 个体的价值挂

C 个体的世界观

D 个体的素质

7想的人多,做的人少是因为()

A 想比做容易

B 想比做难

C 有制约条件

D 人善于想

8按照聚合作用的观点环境条件心理和行为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心理学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的应用:对犯罪嫌疑人的辨认

1单一辨认错误辨认概率是非常低的

2改变面孔记忆的因素有插入信息 诱导的提问和()

A 误导

B 环境

C 无意识漂流

D 刻板印象

3对面孔特征的回忆不会影响到对面孔再认的效果 4辨认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一般有()单一辨认,()和照片辨认三种方式

A 模拟辨认

B 多次辨认

C 多角度辨认

D 队列辨认

5以下哪个不是照片辨认的优势()

A 简单易行

B 成本低

C 缓解情绪的紧张度

D 静止的平面

6人们比较善于识别本人种本民族人的面孔是因为在识别的时候有民族认同现象 7证人的最后陈述有()个作用

A 三

B 二

C 五

D 四

8面孔的再认包括()个过程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9案件的侦破基本不可能完全再现一个案件。

10英国要求进行队列辨认的陪衬人的数量最低不得少于()人

A 6.0 B 5.0 C 7.0

D 9.0 社会心理学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的应用:对认知的询问

1重要的有罪证据首先呈现是利用证据的()效应

A 弱势强化

B 首因

C 记忆加强

D近因 2认知行为技术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心理学家提出来并且发展的 A 中国

B 德国

C 美国

D 英国

3认知行为技术是一种回忆的促进策略

4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证据我们称为单面证据。

5要求证人对犯罪现场进行背景重建时,这个背景可以是物理性的,心理性的和()背景

A 场面的 B 自然的 C 情绪性的 D 社会性的

6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正确利用恐惧的幻想有()中操作方式。

A 两

B 三

C 四

D 五

7重建背景,集中注意,多重提取尝试和()对认知行为技术的程序很有作用

A 事记

B 催眠

C 潜意识

D 多面提取

8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有罪的证据应该()的列出

A 从强到弱

B 从大到小

C 从低到高

D 无须

9背景和事件两者是分开的

10能够定一个人是罪犯的只有法院

社会心理学在审判过程中的应用:影响证人证言准确性的因素

1造成证言的失真失实只会发生信息存储阶段。

2证人就他所知道的案件的事实所提供的证言,我们叫做()

A 呈堂证供

B 佐证

C 证人证词

D 证人证言

3法庭是一个子社会或者叫亚社会

4我们把人们喜欢无意识下意识自动化的用一些所谓的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情节来弥补你在观察的时候落的环节叫做()

A 信息加工机制

B 要求合理

C 逻辑完善机制

D 追求完整

5证言的影响因素是围绕着证人观察 事记()和存储信息这几个阶段来进行的。

A 获取信息

B 信息遗忘

C 信息整理

D 保持信息

6以下哪个不是法庭这个子社会中的角色()

A 狱长

B 法官

C 陪审团

D 律师

7如果回忆时的线索与记忆编码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比较好的回忆起目标事件,这叫做()

A 记忆匹配效应

B 线索匹配效应

C 特征编码效应

D 线索编码效应

8目击者的自信心和证言的准确度之间相关度非常的高 9《法庭社会心理学》这本书研究在法庭这个子社会当中各种社会角色相互影响,为案件审判所带来的影响。10当所需要记忆的事情难以用语言来加以把握的时候,语言化反而会有损于记忆,导致记忆的错觉.这是语词的()效应

A 表达不明

B 缺失

C 形容

D 遮蔽

社会心理学在审判过程中的应用:法官对于证言真实性的评估

1对案情进行裁定,专家的证言()

A 肯定是对的 B 必须遵从

C 具有参考价值

D 可以忽视

2视频中对于陈述有效性系统评估的共介绍了()个准则

A 5 B 6 C 7 D 8 3证言越具体 ,越有细节,那么证言的真实性就越高.4采用测谎仪所得到的结论可以作为一个证据向法庭提交。

5证人在陈述证言的时候条理清晰 滴水不漏的人比说话连贯毫无组织的人的证言()

A 可信度高

B 更值得参考

C 可信度低

D 更具有说服力

社会心理学在审判过程中的应用:信号检测理论对于防止刑事冤错案件的启示 1如果雷达兵遵循宁错不漏,那么他追求的就是击中。2如果断案人员求奖心切就会降低他们的反应标准。

3信号检测理论认为一个人他能够准确的认识事物,能够辨别事物,除了要他的辨别力好之外,他要有很好的能力 知识水准,还应该考虑到他的()

A 价值观念

B 行为方式

C 个性特点

D 反应倾向

4按照中国特色的说法,一个好的法官在德的方面应该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有公正心()

A 有法律素养

B 有同情心

C 公平公正

D 爱岗敬业

5冤错案件都是破案的公安机关,检查机关或者说审案的法院徇私舞弊造成的。6影响人的反应倾向的因素有先定概率 先前预测()主观偏好等

A 个性特点

B 奖惩制度

C 社会舆论

D 上级态度

7反应标准的杠杆是()

A 主观偏好

B 社会舆论

C 价值观念

D 奖惩制度

社会心理学在环境方面的应用: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和特点

1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和他们的物质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A 态度

B 心理

C 行为

D 生理

2环境心理学最显著的特点是()

A 环境与行为的整体性

B 环境与行为的相互性

C 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同时进行

D 跨学科性

3人和环境的互动仅仅是环境影响人,人对环境没有影响。4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的研究是等同的 5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包括()个方面

A 三

B 四

C 六

D 七

社会心理学在环境方面的应用:影响人的环境保护行为的主体因素

1中国做了很多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项的调查。2第三级的观点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3态度的三个成分方向始终是一致的

4美国的学者们研究环境保护心理有()种类型。

A 两

B 三

C 四

D 五

5随着这个社会的进步人对环境的关注程度是越来越强了 6一个人的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成分

71990在美国全国范围进行的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调查显示,有()的调查者认为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不够。

A.04 B.49 C.96 D.71 8生物平等是()生态学观点

A 肤浅的 B 浅层次的 C 中等深度的 D 深层的

9《超越自由与尊严》是()的著作

A 詹姆斯

B 班杜拉

C 斯金纳

D 德谟克利特

10对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是人们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条件

A 重要

B 充分

C 必要

D 潜在

11国外将一个人对环境保护的了解程度列了()级的标准。

A 两级

B 三级

C 四级

D 五级

12一个人垃圾分类回收这个行为的多寡与他掌握的相关知识的多寡,相关信息的多寡成()关系

A 螺旋形

B 反比

C 正比

D 无关

13按照国外对个人对环境保护了解层次划分的标准肤浅的生态学层次是在第()级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社会心理学在环境方面的应用:对环境保护行为的干预

1反馈信息指向人们提供他们表现的以环境保护行为有关的信息.2政府和有关机构开展大规模的宣传促进人们的环保行为,这是利用()在进行干预。

A 信息战

B 信息反馈

C 示范

D 信号提示

3信息战如果不和其他的方式同时结合使用,那么将毫无效果。4为了促进个体的环境保护行为我们可以从()个方面进行干预

A 三

B 四

C 五

D 六

5草地中类似“青青绿草也有生命”的木牌属于()

A 信息战

B 信息反馈

C 示范

D 信号提示

社会心理学在环境方面的应用:环境心理学的经典研究领域

(一)1文化对个人空间没有影响。2男性与女性个人圈相比较()

A 女的大

B 一样大

C 男的大

D 无比较性

3人际距离是一种()距离。

A 物理距离

B 心理距离

C 思想距离

D 空间距离

4面对噪音,禁不住歇斯底里地大喊属于强烈反应。5男的和女性接触在一起的时候,男性更愿意接近女性.6两夫妻在一起,男的打呼噜,女的开始根本睡不着觉,后来没有呼噜声她反而睡不着。说明她()了噪音

A习惯

B 听力不好

C 屏蔽

D 适应

7经典环境心理学问题研究包括()个方面。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8当噪音停止了或者没有了,所有的活动将不会再受到损害。

社会心理学在环境方面的应用:环境心理学的经典研究领域

(二)1建筑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的一部分

2()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关于人际空间的延伸

A 建筑

B 环境风险

C 排挤

D 拥挤

3需要层次理论是()的理论

A 马斯洛

B 马克思韦伯

C 弗洛伊德

D 冯特

4物理环境对工作满意度没有影响。

5环境风险是研究人们对于因为环境问题而引起的风险,对风险的知觉以及对知觉后的()反应

A 心理

B 态度

C 行为

D 生理

6拥挤能抑制亲社会行为 7环境风险的研究不包括()

A 自然灾害

B 人为犯罪

C 空气污染

D 食物的污染

8房屋的设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9拥挤不能造成()的变化

A 生理

B 心理

C 行为

D 性别

10建筑物的设计()是第一位的。

A 美观

B 保温

C 安全

D 采光

第四篇:应用社会心理学心理分析案例

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与反思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车撞后先后遭到两次汽车碾压,18名路人目击却无人救援,最后只有拾荒阿姨陈贤妹将孩子救起。“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上关于道德的大讨论。路人的冷漠又一次成为了争议焦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路人连一个120救助电话都不打?是不是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呢?我的心产生了极大的触动,这是一种漠视,一种视而不见,这种行为深深的冲击着道德的底线。接下来就通过下面4个心理学效应来透视这种冷漠现象。破窗效应:

若一幢建筑物被打破了一块窗玻璃,且没有及时更换维修玻璃,那么路过这幢建筑物的人们就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去打烂更多的窗玻璃。如果这些破窗户仍旧得不到及时维修,那么还会继续产生其他破坏行为。这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曾用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进行了证明。津巴多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停在了社会底层聚居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另一辆停在了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车不仅敞开了顶棚,而且摘掉了车牌,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在帕洛阿尔托的这辆,停放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干脆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数个小时,它就被偷走了。“破窗理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非是纽约的居民比帕洛阿尔托人更冷漠,而是这种冷漠在开了一个头之后,在群体中产生了传染。

小悦悦两度被汽车碾压,经过的18个路人并没有对其进行救助,也正是验证了“恶”或者说“冷漠”在人群中的传染。自我中心性:

人类是社会性的生物,其所生活的环境,所交往的人都会对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便是一种暂时氛围,也能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意料之外的巨大作用。人类心理一方面依存于群体,另一方面又极其在意自己的利益,看似十分矛盾。但人类对群体的依存,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这一点在进化的角度无可厚非。

大多数人类的心理中都有一个“自我中心性”,对于人性在“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中可窥探一斑: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而身受重伤、躺在路边,有祭司和利未人路过却不闻不问,惟有一个过路的撒玛利亚人不顾隔阂,动了善心帮助了他,故事借以表明鉴别人的标准是“人心”而非“身份”。这种好心人是指既没有法定义务也没有约定义务,而是出于内心的道德要求无偿对他人进行帮助或救助的人。

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C•丹尼尔•巴特森基于这个故事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的受试者是一组神学院学生,其中的一半给予“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并要求他们在另一所神学院里布道,另一半则要求在同一地点对就业机会的问题进行布道。作为额外的变量参照,受试者被要求在不同的时间内到达布道的地点,因此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可能在路上会显得匆忙。同时,在到达指定地点的途中,受试者将会经过一个事先安排好的瘫倒在小巷中的路人,这个人看上去急需帮助。实验结果证明,相比那些准备演讲就业机会问题的学生,被给予“好撒马利亚人”故事的学生并没有因为寓言的教育意义而更多地伸出援手。真正起作用的因素竟然是他们在路上究竟有多匆忙。如果时间紧迫,仅有10%的学生会停下来提供援助,即使他们即将布道的话题是停下来给予援助是多么地重要。

由此可见,人们对路人的关注远不及对自己是否守时的担忧,人性的弱点在现实和实验的检验下,显露无疑。小悦悦事件中十多个路人的冷漠也恰恰印证了这种现象。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常被称为“羊群效应”。人们会简单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而不去思考事件的意义。如果多数人认可的,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会很容易的接受。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从众效应给人的压力,不仅仅会在人群中产生,对于习惯了从众的人,还会形成一种心理模式,即使在单独行动时,仍然会按既有的模式去做。在小悦悦出事后,有十几个路人依次经过但都没有对其进行救助也并未打电话报警,尽管这一行为是陆续发生的,并非属于围观而产生的但也是一种从众行为,这种心理也许源自“别人都没做我也不会做”;或者就像在1964年美国纽约昆士镇的克尤公园谋杀案一样,围观者事后认为“别人已经报警了”。

为什么会出现18名路人对于小悦悦熟视无睹呢,我觉得很大一种可能就是路人的盲目从众心理造成的,从这一层面来看,依次经过的路人反应的是一种错误的从众效应。总结

我觉得并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缺乏爱,我们只是缺乏那种伸出援手的勇气,存在着一种心理,就是别人不去做,为什么我就地去做,这样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还有就是前一段时间发生的“扶老人过马路”那件事,使人们对于做好事缠身了一种不一定有好报的心理,所以造成了小悦悦事件中一系列人都对于小悦悦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对于这样的事,我也感到十分意外,我们不是常常说助人为乐吗,可是当别人有难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伸出援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薄力呢?又有多少人以自我为中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是否道德在不断的衰落呢?有些人说是,有些人说不是,在我看来,我觉得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往往在对金钱的罪囚的同时,迷失了自己的善良的本性,就像现在的地沟油事件,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不顾他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现在很多人的健康问题。如乙肝,有数据显示,我国的乙肝人数越来越多,我想很大程度都与地购油事件有关。

我希望小悦悦事件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政府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篇: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2016春

14春行政《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2016年5月)

一、期末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时可以携带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场。考试时间90分钟。

二、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和分数比例:

1、单选择题,每小题1分,10小题,共10分;

2、多选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3、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5小题,共30分;

4、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1小题,共20分;

5、论述题,每小题20分,1小题,共20分。

三、答题要求

1、多选题答题要求

⑴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⑵评分标准:每题2 分。

2、名词解释答题要求

名词解释需要解释名词意义,用完整的话表述清楚。

3、案例分析题答题要求

⑴根据给出的案例,引用本课程教材中与案例内容相匹配的、合适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

⑵案例分析题答题步骤:①必须明确该案例所适用的哪一理论(列举两个或多个理论全题不得分),并介绍所引用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少于100字);②根据引用的理论观点,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要求紧扣案例内容,逐点分析,分析过程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不少于300字);③归纳、总结出对本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并说明这一结论的推广(引申)意义。要求分析结论观点可信,结论的引申推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不少于200字)。

⑶案例分析题评分标准:介绍基本理论观点符合要求,得8分,分析过程符合要求,得8分,归纳总结符合要求,得4分。

4、论述题答题要求

需要根据题目联系实际或结合案例具体展开。论述观点得8分,在论点基础上展开得8分,总结归纳的4分。

四、复习范围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哲学

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3、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米德 B、库利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互动性 B、间接性 C、整体性 D、矛盾性

A、社会交换理论 B、社会规范理论 C、进化理论 D、社会认知理论

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 A、从众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社会干扰 A、集团 B、集体 C、群体、D、族群

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 A、金钱至上 B、血缘关系 C、社会取向 D、民族意识

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5、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9、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称为什么?

A、速度测验 B、智力测验 C、能力测验 D、典型反应测验

12、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A、库利 B、米德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13、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

A、自我认知 B、自我观察 C、自我图示 D、自我内省

1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最主要的角度是哪项?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15、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其属于社会心理学哪种效应?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16、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是根据什么的影响? A、图式 B、自我意识 C、遗忘曲线 D、印象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18、从众最经典的研究当属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和哪位学者的群体压力研究? A、阿希 B、莫顿 C、哈罗德 D、米尔格拉姆 A、竞争 B、合作 C、群体极化 D、群体决策

20、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这属于以下哪项内容?

A、差序格局 B、差别格局 C、团体格局 D、集体格局

21、社会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哪项?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实验法

22、不属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组成部分的是哪项? A、本我 B、自我 C、主我 D、超我 A、自我体验 B、自尊 C、行为 D、情绪

24、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哪位学者的研究? A、冯特 B、勒温 C、墨菲 D、海德 25、7-11岁儿童观看一个成人的捐赠行为后,会表现得很慷慨,主动捐赠自己获得的奖品,这是通过利他行为的哪种外部影响因素来促进利他行为?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26、社会行为是人对什么所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周围环境 B、社会因素 C、现实生活 D、即时情境

27、哪项效应反映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28、“东施效颦”是一种什么现象?

A、顺从 B、去个性化 C、有意模仿 D、从众

29、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我们称之为什么? A、群体极化 B、合作 C、竞争 D、社会化

30、翟学伟根据脸的规矩性和面子的心理位的统一与分离,划分出中国人的哪种图谱? A、脸面素描图 B、脸面阴阳图 C、脸面统一图 D、脸面四分图

31、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中触发伦理始于哪位学者所主持的权威服从研究? A、津巴多 B、奥尔波特 C、米尔格拉姆 D、米德

32、不属于角色失调的是哪项?

A、角色偏好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3、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控制是指哪一概念? A、自我效能 B、自我控制 C、自尊 D、自我体验

34、印象形成的模式不包括哪项?

17、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

19、群体成员一起活动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这些目标通常是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的过程,我们把它称为什么?

23、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内在体验,是自我概念的情感成分,也是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一概念是指什么?

A、平均模式 B、增加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加权增加模式 A、共情 B、移情 C、当事者为中心 D、自由联想

36、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哪项? A、诱因的强 B、趋向动机 C、达到平衡状态 D、回避动机

37、社交情绪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属于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哪种现象? A、主观体验 B、社会动机 C、社会态度 D、社会知觉

38、市场上的小贩找几个“托”在摊位上“争抢”购买自己的商品,造成抢手的假象,诱使路人误以为商品价廉物美。这在社会心理学上属于什么现象?

A、社会干扰 B、去个性化 C、服从 D、行为的暗示 A、群体偏见 B、群体极化 C、刻板印象 D、群体决策 40、面子的整饰行为中最常采用的策略是哪项?

A、预防性策略 B、维护性策略 C、防御性策略 D、报复性策略

41、社会心理学的确立以哪一项为主要标志?

A、奥尔波特的实验社会心理学 B、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C、萨宾的社会角色理论 D、戈夫曼的社会戏剧理论

42、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未能形成对这一角色的社会期待,我们将其定义为?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43、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是指什么? A、自我效能 B、自我控制 C、自尊 D、自我体验

44、以下哪一项属于归因过程中最常见的自利偏差?

A、动机性偏差 B、非动机性偏差 C、基本规律错误 D、理性偏差

45、在上海的很多学校和企业中,设置一个安放有一些貌似橡皮人、缓冲墙壁等器材的房间,只要对谁不满,学生和员工就可以进去拳打脚踢一番,这种控制攻击行为的方法属于哪一项?

A、惩罚 B、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C、宣泄负性情绪 D、加强道德修养

46、认知失调理论最早由谁提出,认为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 A、米德 B、费斯廷格 C、佛洛伊德 D、库利

4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亲密关系理论?

A、强化——情感理论 B、社会交换理论 C、公平过程 D、竞争合作理论

48、“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是典型的什么现象? A、反暗示 B、模仿 C、有意暗示 D、行动的暗示

49、团体成员中原已经存在的思维倾向得以加强,比成员个人决策的倾向更极端,我们将其称之为哪一项? A、群体无意识 B、群体极化 C、群体领导 D、群体决策

50、从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中可以看到,从关系的性质来看,我们与生人主要建立的是哪种关系? A、情感性关系 B、混合性关系 C、复合性关系 D、工具性关系 单选题参考答案:

1、B

2、B

3、B

4、D

5、A

6、D

7、C

8、C

9、C

10、C

11、D

12、A

13、C

14、A

15、C

16、B

17、B

18、A

19、B 20、A

21、D

22、C

23、A

24、D

25、C

26、B

27、B

28、C

29、C 30、D

31、C

32、A

33、B

34、D

35、B

36、A

37、A

38、D

39、A 40、B

41、A

42、B

43、A

44、A

45、C

46、B

47、D

48、A

49、B 50、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

1、关于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正确的说法是哪些? A、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大母体下孕育而成

35、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而唤起自己的与此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的过程,心理学上属于哪项?

39、大男子主义的拥护者对于女人持有偏见,他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属于哪一项?

B、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C、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D、社会心理学是类似于哲学的抽象学科 E、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2、在社会心理学所涉及的大部分研究领域里,与社会化过程有关的内容包含哪些? A、态度的形成 B、社会学习C、社会认知的发展 D、自我概念 E、性别角色

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形式维度可以分为哪些内容?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生理自我 D、自我控制 E、社会自我

4、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者因素包括哪些?

A、个人魅力 B、原有经验 C、情绪状态

D、价值观念 E、身份角色

5、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哪些?

A、年龄 B、性别 C、性格类型 D、敌意归因偏差 E、个人精神状态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些选项?

A、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 B、预警一定会促进态度转变

C、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D、分心一定会削弱说服效果

E、自尊水平低、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容易转变态度

7、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是指以下哪些选项?

A、包容需要 B、情感需要 C、支配需要 D、成就需要 E、价值需要

8、有他人在场对个体的活动效果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哪些因素? A、活动的性质

B、活动者的个体特点 C、外界条件 D、竞争的影响 E、分心

9、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地位 B、角色 C、规范 D、凝聚力 E、权利

10、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家族取向 B、关系取向 C、价值取向 D、权威取向

E、他人取向

11、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哪些? A、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 B、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

C、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 D、群体心理与行为 E、团体规范与行为

12、社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包含哪些?

A、人的感情 B、人的个性和人格 C、人的需要和动机 D、人的态度和兴趣 E、人的体格和体重

1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内容维度上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现实自我

14、维纳的归因理论,把人的行为原因区分为哪些内容? A、内因 B、外因 C、稳定的 D、不稳定的 E、自觉的

15、作为控制攻击行为中的方法“惩罚”,需要注意以下哪些方面? A、惩罚要适度 B、注意攻击者的个性,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C、注意分析攻击的动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抑郁质的人应该惩罚更加严格,以利于他反思。E、学生做题目错误,老师让抄写3遍,属于惩罚

16、态度的特点包括哪些? A、对象性 B、内在性 C、系统性 D、稳定性 E、长期性

17、下列说法中,与“人际交往”涵义相符的有哪些选项? A、“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联系过捏 B、“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 C、“人际交往”使人们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 D、“人际交往”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

E、“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

18、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表现出从众行为?

A、群体规模 B、群体意见的一致性 C、群体的凝聚力 D、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E、公开的反应

19、群体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包含哪些? A、认同感 B、归属感 C、力量感 D、自豪感 E、自卑感 20、中国人关系取向的特征表现为哪些?

A、关系角色化 B、关系依赖性 C、关系回报性 D、关系和谐性 E、关系宿命观

21、描述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调查法 E、心理测验

22、关于社会化较为经典理论,有哪些? A、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B、米德的自我理论 C、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D、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E、生命历程理论

2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观念维度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理想自我

2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包含的角度有哪些?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E、角色

2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A、以帮助他人为目标 B、不期望有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如荣誉或奖品; C、自愿行为,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D、利他行为一定没有利己行为 E、强迫性

26、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包含哪些? A、社会角色的互补 B、人格特征的互补 C、情感的互补 D、需要的互补 E、物质条件互补

2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的功能有哪些? A、消除个体孤独感 B、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

C、影响团体内聚力 D、人际调节 E、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氛

28、模仿主要有哪些特征?

A、内在性 B、非控制性 C、表面性 D、相似性 E、独特性

29、下面哪些因素决定人们在一起是竞争还是合作? A、情境的奖励结构 B、竞争性的个体差异 C、沟通模式 D、相互作用的影响 E、实际利益

30、以下哪些选项属于中国人权威取向的特征表现?

A、权威重视 B、权威敏感 C、权威崇拜 D、权威依赖 E、权威服从

31、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 A、形成阶段 B、评介阶段 C、停顿阶段 D、重建与本土化阶段 E、迅猛发展阶段

32、根据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和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社会化可分为哪些阶段? A、基本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E、原始社会化

33、为了自我展示,每个人采用不同的策略,归结起来有哪些策略? A、虚伪谦虚策略 B、自我妨碍策略 C、印象管理策略 D、访谈策略 E、心理疏导策略

34、归因偏差主要有哪些?

A、基本归因偏差 B、自利性归因偏差 C、忽视一致性信息 D、折扣原则 E、共变原则

35、培养利他行为的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A、培养利他情感倾向 B、培养社会责任感 C、树立利他行为的榜样 D、遏制攻击行为 E、说服教育

36、影响遵从的个体特点有哪些?

A、个体的能力 B、个体对将来的期望 C、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D、文化差异 E、个体的知识水平

37、容貌对人际关系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这是容貌的哪些效应?

A、晕轮效应 B、环境效应 C、散逸效应 D、自然效应 E、结伴效应

38、根据被模仿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模仿分为哪些种类? A、有意模仿 B、无意模仿 C、对他人的模仿 D、对群体的模仿 E、盲目模仿

39、团体凝聚力的功能包含哪些?

A、增强团体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B、增强团体控制力 C、影响团体工作效率 D、较少竞争 E、合作 40、中国人对面子的运作过程包括哪些?

A、面子的自我觉察 B、面子的威胁知觉 C、面子的情绪反应 D、面子的维护策略 E、面子的整饰行为

41、关于信度和效度,正确的说法是哪些?

A、信度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 B、效度是测验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 C、没有效度的测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D、信度高,效度就高 E、效度高,信度就高

42、在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自我调节存在哪些矛盾? A、本我 B、主我 C、客我 D、超我 E、自我

43、自尊的发展分为哪些阶段?

A、嫉妒 B、依赖性自尊 C、独立性自尊 D、无条件自尊 E、理性自尊

44、海德的朴素心理学认为导致行为发生的因素包括哪些?

A、内因 B、外因 C、稳定的 D、不稳定的 E、自觉的

45、根据攻击行为的方式分类,攻击行为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A、人身攻击 B、言语攻击 C、动作攻击 D、工具攻击 E、敌意型攻击

46、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包括哪些?

A、报答规范 B、模仿规范 C、回报规范 D、社会世界规范E、社会责任规范

47、人际交往的动机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

A、人的内在需要 B、人的自我表现 C、人的自我完善 D、人的自我认识 E、人的生理需要

48、影响去个性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

A、匿名性 B、责任分散 C、自我意识弱化 D、道德水平E、文化素养

49、群体决策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A、减少偏见 B、提高决策效率 C、增强信息沟通 D、相对决策效果好、准确性高 E、促进群体文化形成 50、根据差序格局的概念,可以将中国的社会关系划分为哪些关系? A、朋友关系 B、家人关系 C、亲戚关系 D、熟人关系 E、生人关系 多选题参考答案

1、ABCE

2、ABCDE

3、ABD

4、BCD

5、ABCD

6、AC

7、ABC

8、ABDE

9、ABCD

10、ABDE

11、ABD

12、ABCD

13、BCD

14、ABCD

15、ABCE

16、ABD

17、ABCDE

18、ABCDE

19、ABC 20、ACDE

21、ABCDE

22、ABCDE

23、BE

24、ABC

25、ABC

26、ABD

27、ABCDE

28、BCD

29、ABCD 30、BCD

31、BCD

32、ABCD

33、ABC

34、ABC

35、ABC

36、ABCD

37、AC

38、CD

39、ABC 40、BCE

41、ABCD

42、AD

43、BCD

44、AB

45、BC

46、CE

47、ABC

48、ABC

49、ABCD 50、B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2、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

3、自尊是对自我进行的整体积极性评价,这种整体的自尊对个体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

4、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很难被改变。

6、利他行为 是自愿采取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且预期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回报,除非觉得自己也许做了一件好事

7、社会态度即个体对特定客体、议题或人物的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情感、行为倾向和认知三个基本要素。

8、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9、去个性化就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行为。

10、侵犯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者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11、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2、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13、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14、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15、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

1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所表现出相互亲近(喜欢)的现象,是一种导致人与人间心理相融的情感。

17、晕轮效应也叫光环作用。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有照明作用一样。

18、社会取向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是中国人融入群体、适应环境的一套独特的生活适应方式。

19、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20、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

21、道德社会化 就是使人们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渐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过程。

22、归因 是指让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23、社会动机 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就称为社会动机。

24、从众 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25、人际沟通 指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信息交流过程。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1、正确理解案例内容,必须引用本课程教材中与案例内容相匹配的、合适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分析要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分析结论观点可信,结论的引申推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美国人类学者克拉格(w、N,Kellogg)夫妇在20世纪30年代让一只七个半月的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使两者生活学习环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用杯、用匙、坐便盆。但当他们的孩子能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多个动作,却说不出话来。20世纪50年代海伊斯(C、Hayes)夫妇收养训练一只黑猩猩长达3年之久,也只教会其说出杯子、爸爸、妈妈三个单词。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R、A、Gardner)夫妇教一岁黑猩猩学习美国哑人所用手势语,三年学会25个手势符号,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提供的范围。

请你选用一种最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解释上述现象 Page 26 答:以上案例适用于用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的社会化理论来进行分析。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出生时只不过是一个自然人,是社会化通过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的途径使个体掌握了行为规范,培养了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社会人。人的社会化受到遗传等生理因素、政治、法律、道德等文化因素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本案例中,说出单词其实就是一种获得人类特征的行为,是一种人的社会化的证明。动物不可能像人一样完成社会化。因为动物的遗传素质不同于人的遗传素质,动物的遗传素质没有社会性。而人的遗传素质,具有社会性,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与神经系统。人的遗产素质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基础,为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此外,人的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这些特征的获得,仅仅可能产生于我们的生物基础、心理基础与和他人的接触,而动物是不可能具备这些条件的。以上案例说明,人的社会化受生物过程、遗传基因与社会条件的影响,如果要对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在这些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霍去病带头踢球

边塞荒凉,军旅生活枯躁无味。霍去病在月下巡视军营,他被一缕凄楚的笛声吸引了,双眉慢慢地皱了起来。是啊,军中缺粮,士气低落,真叫人焦心哪!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怎么打仗呢? 霍去病是西汉有名的军事家。他知道光靠惩罚是不能提高士气的。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带头和将士们一起踢球来振作士气,锻炼身体。于是,他让军队里的工匠用皮子缝成一个圆圆的皮球,中间塞满毛发。他命令士兵在广漠的荒原上修出一个球场。那时 的球场是在地上挖些小浅坑,把球踢进土坑,就像现在足球赛中的射门。随后,他把球分发给部队,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优胜者就奖给酒肉,鼓励大家踢球。他自己呢?每次球赛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

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了手脚,提高了情绪,当军粮充足的时候,霍去病带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进攻,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

请选用一种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对上述事例进行分析。本案例涉及的理论有:团体吸引力、集体意识、工作士气;

答:本案例适合于运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提高团体吸引力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所谓团体吸引力,主要是指团体对成员的凝聚力。团体的吸引力看似无形,实则存在,而且影响团体的活动效率。一个高吸引力的团体,不仅团体成员对团体有着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团体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内部成员也能遵循团体的规范和目标。如果引导恰当,就能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

军队是属于组织严密的规范团体,军队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与心理特点,具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军队作为团体,要求严格规范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团体的组织功能、激励功能与协调功能,提高团体的凝聚力,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本案例中,汉军出关与匈奴作战,战线很长,给养有限,且经常受到匈奴的偷袭,在这种情况下,士兵长期的疲劳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很容易使整个部队士气低落。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指挥官一定要站出来,想办法提高部队的士气,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项羽破釜沉舟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个案例中,霍去病作为部队首领,带领士兵展开踢球活动,正是知道活动是团体存在的基本条件,活动也是组织适当的合作与竞争,创造宽松的环境,提高部队士气的杠杆。在踢球比赛中,增进了士兵之间相互了解与相互合作,融洽了士兵之间的关系,提高了部队整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了部队的士气,加强了战斗力。

本案例生动地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提高团体吸引力的理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发现我们身处的团体凝聚力下降,吸引力降低时,不要抱怨。一定是我们的团体遇到了某些困难,而这些困难给我们的团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一定是可以通过某些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与手段加以克服和解决的。

3、艄公的箴言 一个夏日的雨天,一名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你年轻轻的,为啥就不想活了?”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少妇哭诉道。“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

少妇擦了擦眼泪,说:“那时我自由自在,一无牵挂„„”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那时还没结婚,当然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少妇揉揉眼睛,恍如做了一个噩梦。自此,她又活得充满信心,再也没动过轻生的念头。请你选择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上述案例。

答:本案例可以用“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有关理论来分析。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改变人的态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在态度改变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因素,要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势必要充分把握这些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也就是针对各种各样的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各种各样因素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把握态度改变的方法与技巧,是态度改变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夫提出的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型——说服模型。“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包括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亦即构成了说服对象的态度对象。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指出,说服有态度改变和态度未变两种后果,而说服对象态度的改变与否与说服对象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密切相关。认识到影响说服效果或者态度改变的因素,对提高说服质量至关重要。在本案例中,艄公是说服者、少妇是被说服者,传递的信息是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情景是在投河自尽的少妇被救起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艄公是救命恩人,作为说服者,他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吸引力,能充分取得少妇的信任。而少妇自尽刚被救起,劫后余生的迷茫,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作为被说服者,原有的态度有所减弱,心理免疫力也较低。此时,艄公通过将少妇现在结婚两年,被丈夫抛弃了,孩子又病死的情况与她两年之前“没有结婚、自由自在,一无牵挂„„”的情形作对比,找到了其中的共同之处,肯定地传达了“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的信息,让少妇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处境,改变了原来自尽的态度,“又活得充满信心,再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学习到,改变人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而重要的,实际上,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早到晚都会遇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宣传与说服,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在面临着被说服,都在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改变。要达到好的说服效果,必须把握好相关模型中的要素。这则案例还告诉我们,我们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是由自己决定的。

4、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提示:本案例涉及的理论有“影响从众的因素(P177)、服从现象(P179)、命令者的权威性(P181)。” 答:本案例可以用“服从现象”的有关理论来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服从是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他人,一个是规范。服从的特征是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判断或命令,对个体产生了压力,个体出于被迫与强制性而变现出服从。一般来说,往往是下服从上,弱服从强,因此,对他人的服从实质上是对权威的服从,处于对权威的敬佩或惧怕而采取的相符的行为。对于服从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命令者的权威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越高,越容易导致服从现象。职位高、权力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甚至财富较多等,都是构成权威影响的因素。

在本案例中,由于在向学生介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时强调他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无形中树立了这位老师在学术上非常专业的权威性。因此,当非常专业、非常有权威的假冒“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时,学生们都受到了权威的影响,哪怕自己没有闻到味道,但专家说有气味就是有气味,他们产生了服从的行为,向权威专家的“有气味”观点屈服了,于是在座的学生有很多都举手表示闻到了气味。

本案例生动的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服从的理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影响与运用。对我们的启示是服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服从既有协调人际关系与维持秩序的作用,也会使个体丧失主见,表现出个人迷信与盲目崇拜,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服从是必要的与不可避免的,但每一个个体都要时刻注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自我判断。

5、受辱鞠躬

肖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演获得成功,许多观众在剧终时要求肖伯纳上台与大家见面。当肖伯纳走上舞台时,有一个人对他大声喊道:“肖伯纳,你的剧本糟糕透了,谁也不要看!收回去吧,停演吧!”肖伯纳听到这种话,一点儿也不慌张,他向那个人深深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然后,他看了一眼正欢迎他的全场的观众,向青年反问了一句:“不过,亲爱的朋友,我们两个人反对全场的观众,有什么用呢?”话音一落,全场爆发出长长的热烈的掌声。那个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肖伯纳充分展示了知名作家的风度。参考答案

答:1)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从众现象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社会行为,就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现象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无所谓,随大流。第二,是在群体压力下改变态度。第三,是表面上采取与众人一致的行为,其实心理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2)本案例中,当肖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演获得成功,走上舞台接受观众祝贺时,那个对他大声叫喊的青年人,原本是想用这种方式羞辱肖伯纳,破坏剧场的气氛。但肖伯纳听到这些挑衅性的语言时,并没有气急败坏与他对骂一通,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现场气氛,出人意料地向那个青年人深深鞠了一躬,先表示同意他的观点,然后再话锋一转说:“不过,亲爱的朋友,我们两个人反对全场的观众,有什么用呢?”全场观众对肖伯纳的睿智和大度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个青年人在全场观众的压力下,只好收回自己的无礼,一言不发灰溜溜地走了。那个青年人在群体压力下离开剧场,有可能是改变了态度,解认识到自己的肤浅,感到不好意思;也有可能是看到剧场观众口一词,感到自己势单力薄,只能离开剧场,但内心仍坚持自己的意见。

3)在上述案例中,群体力量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巨大的,大多数个体会在生活中往往出于种种原因而采取从众的态度。尤其是当出现两种情况时从众现象更容易产生,一是当群体规模大,另外是群体一致性强。在萧伯纳的这个案例中,群体具备这两个条件,因此从众现象容易产生,那个青年所受的压力是巨大的,因此很快离开。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尽量避免与群体对抗。

五、论述题(20分)

1、联系实际如何控制侵犯行为?P114-115 答:侵犯行为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反社会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对侵犯行为的控制和预防,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出发,提出了各种减少与控制侵犯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1)宣泄负性情绪。精神宣泄可以采取很多方式。当前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竞争的加剧,个体心理压力加重,宣泄也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上海很多学校里,设置一个安放有些貌似橡皮人的房间,学生只要对谁不满,就可以进去拳打脚踢一番,宣泄完后扬长而去,避免不满情绪引起侵犯行为。

(2)惩罚:惩罚是发生不良行为之后施以令人厌恶的刺激,是控制侵犯等不良行为最常用的手段。如老师惩罚学生抄作业,父母惩罚孩子的顽劣行为等等。

(3)加强道德修养。道德水平是成熟个性的核心标志。个人道德水平越高,就会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

(4)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发生侵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这些技能有助于他们避免对抗性事件和侵犯行为的发生。

(5)限制暴力影视。研究表明,经常观看暴力影视作品,会增加人们反社会的侵犯行为和犯罪活动。因此控制充斥大量暴力场面的影视作品的传播,对控制侵犯行为,减少和防止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2、联系实际,论述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151-154 答:人际吸引是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交往双方相互给予积极正面的倾向。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空间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我们交往的对象中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同事。朋友、同乡、近邻等。(2)相似性:相似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背景(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兴趣、态度、价值观、观念、信念等方面具有类似的倾向,人们通常喜欢各方面与自己存在某种程度相似的人。(3)互补。互补也可以促进人际吸引,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也会成为好朋友。这说明人们在交往中不仅存在认同心理,而且存在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所缺少东西的需要。(4)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以及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外貌能产生光环作用,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优秀的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5)才能:个人的能力与特长方面如果比较突出,与众不同,其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使他人对之发生钦佩并欣赏其才能,愿意与他接近。(6)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想、影响吸引力最稳定的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讲,我们总是愿意与具有优良品质的人进行交往,与这种人交往使我们具有安全感,同时可以得到适当甚至更好的回报。

3、联系实际,论述中国人面子的运作过程?P235-238 答: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取向价值观与特殊的社会关系建构背景下,面子成为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估计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面子。中国人对面子的运作过程,包括面子的威胁知觉,面子的情绪反应和面子的整饰行为三个心理过程。(1)面子的威胁知觉:面子知觉是指个人因某种社会回馈而觉察到的自我心像,即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形成面子问题的先决条件。对面子的觉察主要与情景、个人及行为三方面有关。(2)面子的情绪反应:丢面子可能会同时有两种以上的情绪感受,包括窘迫、焦虑、羞愧,甚至有生气、忧愁,也可能有内疚或罪恶感。(3)面子的整饰行为:面子的整饰行为指拥有面子或避免面子威胁所采取的行动,其中以维护策略最为普遍,包括事先的预防行为和事后的补救行为。当然,增加面子的行为也是防止丢面子的有效策略之一。

4、联系实际,列举主要的社会动机,并进行阐述。P96-100 答: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社会动机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亲和动机、成就动机和权力动机。(1)亲和动机: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会寻求得到他所关心和重视的个人和群体的支持、喜爱、接纳、个体具有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与人结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推动力量,就是亲和动机。亲和动机是指个体与别人接近的内在动力,可以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其他可以获得信息,再次亲和减轻心理压力,最后亲和使个体避免窘境。(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成就动机不仅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很重要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较高水平的成就。(3)权力动机:权力需求是一种获得名誉、地位以及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欲望。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个体都有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满足这类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动力性质,这就是权力欲或权力动机。

5、联系实际,论述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P177-178 答: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群体中大多数一致的现象。影响从众因素主要有:(1)群体规模:一般而言,群体规模越大,从众越容易发生。按照社会影响理论,群体人数越多,影响力也会相应增大,从而诱发更多的从众。(2)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群体意见的一致性越强,从众越容易发生。因为,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但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就会明显下降。(3)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强,从众越容易发生,群体的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和依赖心理越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4)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5)时间因素:时间因素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到了交互作用的后期,相互之间会试图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而变得不易接受影响。(6)情境的性质:当人们面对模棱两可、不能确定的情境时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7)公开的反应:一般来说,如果要求表达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人们往往会采取从众行为,反之,如果意见的表达是私下或匿名的,则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8)文化因素:与个人主义文化浓厚的国家相比,在集体主义文化浓厚的国家里,人们更关注别人的反应,因此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9)个人因素:从众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比如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能力强、自信心强的人不容易从众等。

下载习题—应用社会心理学(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题—应用社会心理学(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应用社会心理学》读后感(梁西胜)

    《应用社会心理学》读后感(教育学院应用心理2110903149梁西胜)读《应用社会心理学》收获很多,该书首先对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概述,然后又对自我意识与社会认知、社......

    社会心理学(范文大全)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从《自闭历程》谈人际沟通电影《自闭历程》是根据美国动物科学家、著名自闭症患者天宝·葛兰汀(TempleGrandin)的自传改编的。讲......

    社会心理学

    一、助人行为的内涵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是指以他人为帮助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行为主体的自觉自愿性,即主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指导下因助人意愿而自......

    社会心理学

    简析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与特点[原创] 简析中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与特点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2015年6月) 题型分布: 1、单选题 10道题每题1分 10分 2、多选题 10道题每题2分 20分 3、名词解释 5道题每题6分 30分 4、案例分析题 1道......

    《计算机应用基础》习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计算机当前的应用领域广泛,但据统计其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 B )。 A、数据处理 B、科学计算 C、......

    数据库应用习题及答案

    数据库应用习题及答案 4、在下述关于数据库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数据库中只存在数据项之间的联系 B. 数据库的数据项和记录之间都存在联系 C. 数据库的数据项之间......

    《应用写作》习题及答案[精选合集]

    《应用文写作教程》练习题第一课应用文写作原理 一、填空题 1、应用文的主题提炼要求做到 2、应用文的结尾方式有四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应用文的骨架是 A、主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