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社会心理学》读后感(梁西胜)

时间:2019-05-15 08:2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用社会心理学》读后感(梁西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用社会心理学》读后感(梁西胜)》。

第一篇:《应用社会心理学》读后感(梁西胜)

《应用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2110903149梁西胜)

读《应用社会心理学》收获很多,该书首先对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概述,然后又对自我意识与社会认知、社会动机与挫折调试、人际关系及改善、态度形成与改善、群体心理及管理、社会心理现象分析、社会行为及调控、社会对心理的影响、心理社会化策略、其他领域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下面我主要谈一下社会认知这一部分的读后感。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学着眼于对他人以及人际知觉。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认知也被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实际上是对交往对象的认知和知觉,也叫社会知觉或社会认知。包括对对方的外表以及内在特点,如动机、能力、情感、意志、衣着、相貌等做出判断,形成完整的印象。实际上是通过交往、互动,主体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对于同一信息刺激反应的性质、强度等,与刺激的信息对个体的意义,当时的心理状态、认知思维特点等因素有关。例如,对于城管管理小摊贩时的一些粗暴行为,被殴打的小摊贩自然是悲愤异常,而事不关己的路人只是愤怒,悲伤却说不上。而至于网民,则是谴责、愤慨。有时也许并不完全是城管的错,但是由于我们的认知思维定势,城管无论怎样都是强势的一方,小摊贩明显是弱势群体,因此,无论事情的真相如何,我们指责的矛头往往会指向城管,而把同情的目光纷纷投向小摊贩。这就是由于我们的心理状态、认知思维不同而导致我们对同一信息刺激反应的性质、强度也不一样。

社会认知具有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防御性、印象的完整性等特性。人们选择知觉对象时往往是根据以往给自己带来愉快或不愉快体验的刺激物,即刺激对自己的价值以及刺激物的强度来选择知觉的对象。例如,当我们十分喜欢某件商品时,在琳琅满目的超市里,我们会很快锁定喜爱的商品,当我们在街上遇到有过节的人时,我们会在人群里很快速的发现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要么

是避开他,要么是上去打个招呼,又或者是视而不见。

对于那些与个体关系密切、意义重大的刺激会产生显著的情感、动机等心理反应。例如高考分数公布、公务员考试成绩公布、招聘录用通知收到等事件,会使人们产生显著的情感反应,或欣喜若狂,或春风得意。至于一些悲伤的事件,若是与个体关系密切、意义重大,依旧能使我们产生巨大的心理波动,例如亲人的离去、失恋等等。

为了保持自我原有认知的完整,维护心理平衡,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抑制某些刺激的作用。例如当我们遭遇朋友的背叛,我们会不自觉的为其开脱,不愿相信这个事件,自欺欺人,以便自我保护,维护心理平衡。心理的平衡一旦打破,个体就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例如疯狂的报复、自虐等等。

在认知过程中倾向于把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以形成完整的印象。社会认知包括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如仪表,面部、身段、眼神、言语表情;他人的性格、品质;自己与他人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等。

图式是在认知过程中组织信息的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图式。如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社会事件图式。其中人的图式是人们心目中对特定认识对象存在的典型形象。如愚蠢者的形象、热情者的形象、聪明者的形象、奸诈者的形象。人们对于认识对象的判断,通常会不自觉地套用典型的各种特点人的典型形象,例如玩弄权术者往往让人想到曹操,伪君子让人联想到岳不群、美男子让人想到潘安、美人让人想到貂蝉等等。

自我图式是个体将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形成自我概念。如将自己看作是个无能的人,就会在活动中按照缺乏能力、不会做事,效率低下的图式行动。而假如将自己看作是个聪明的人,就会按照聪明人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处理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把自己看作有作为的人,建立积极的自我图式,这样我们才会向这方面努力,最终变成有作为的人。

角色图式是关于某一类角色的形象,如对当官者的认识,往往视为有权利、打官腔、有钱、不好接近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角色图示,是与千百年来当官者的固有形象分不开的。纵观古今,当官者一心为民的屈指可数,而碌碌无为、尸位素食者比比皆是,见了百姓打官腔,见了上司抛媚眼,极尽谄媚之事,久而久之,便使人们对当官者形成了有权利、打官腔、有钱、不好接近的图式,而初

入仕途的官员也有意无意的按照这种图式做事,仿佛不如此不能体现其官威。

事件图式是指按社会事件的分类,关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因果关系上的普遍特征。如一个强者对弱者的冲突,一般会认为强者会欺负弱者。例如上面提到的城管管理小商贩,另外还有交通事故中若是一辆宝马与一辆三轮车相撞,那我们往往会谴责宝马而不是三轮车。当官的人如果自杀,常常被认为是畏罪自杀或为情所困,其实也可能是受人迫害,但是当官者强权的固有形象使人们不愿相信他们也会有弱势的时候。

事实上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例如原有经验,我们原有的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个体在一定的基础上,形成某些概括对象特征的标准、原型,从而使认知判断更加筒捷、明了。如果我们没有关于 “高尚”、“美丽”的原型,我们无法很快地将对象认定为高尚、美丽的人。更明显的是个体原有的经验能够制约我们的认知角度。对于同一座建筑物,建筑师可能更多地着眼于它的构造、轮廓,而木匠则可能更注重于它的木料的质地及工程的优劣。

不少学者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认知对象的意义.是因为对关于该对象的经验已形成了观念,这种观念参与了认知过程。经验参与认知过程,巴克称之为“概念应用”。比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人们可能判断他“有出息”,在这里原先所形成的概念帮助他做出了判断。

另外还有价值观念,个人如何评判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要性,直接受其价值观念影响,而事件的价值则能增强个人对该事件的敏感性。例如对于目前的小三现象,有些人是深恶痛绝,认为小三是破坏他人家庭的祸首,而有些人却认为小三是敢于追求幸福的人,无论她们对于幸福的定义是怎样的。又例如对目前的蜗居状况,有的人认为房子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必须先买房,而有的人认为与其让自己沦为房奴,不如租房住,让自己活的更潇洒。

情感状态也会影响我们的社会认知。例如,当我们在十分恐惧的状态下,如果有人拿一张场面温馨的照片给我们看,我们也会感觉阴森恐怖,毫无温馨可言。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即使见到平日里讨厌的人也觉得顺眼了许多。

认知偏见对我们的社会认知影响十分显著。认知偏差有光环作用,相似假定作用、类化原则、积极偏见、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光环作用是指我们对认知对象的一个特点有积极的认知,那么我们会将这个好的特点无限放大,赋予认知对

象更多积极的认知。例如我们认为唱歌好听的人一定很漂亮,忠厚的人一定很诚实等等。相似假定作用是指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初次接触一个陌生人,当我们了解到对方的年龄、民族、国籍以及职业等等与自己相同时,最容易做出这种别的方面也相同的假定。在社会生活中,背景相同的人并不—定有相似的个性和行为反应,但是人们却往往根据一些外部的社会特征,判断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相似程度。如果没有新的信息资料,人们就很可能用这种假定的结论代替实际的认知结果。例如,人们往往认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是也不尽然。人们同样认为富人家的孩子娇生惯养,没有生存能力,但这些也不尽然。

认知对象的因素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例如认知对象的魅力,如果认知对象很有魅力,我们倾向于将认知对象完美化,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光环效应。认知对象的知名度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例如对于知名度很高的人,我们往往会依据媒体的报道产生对该人物的认知,可能真实的认知对象并不是我们从各种媒介间接看到的那样。背景参考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为判断的参考系统。巴克指出,对象周围的“环境”常常会引起我们对其一定行为的联想,从而影响我们的认知。人们往往以为,出现于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人必然是从事某种行为的,他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加以认定。例如在酒吧出现的人往往是灯红酒绿的人,出入在政府机关的人一定是公务员等等。

通过以上对社会认知的阅读,让我对自己的社会认知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有利于我很好的利用这些知识调整自己的认知,避免一些认知偏差,以更宽容的心态认识他人。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

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社会行为中“需要”、“动机”等心理现象的研究,为思想工作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希望能让你更加了解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

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不但包含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的学科,它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的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等方面,所以,它在市场销售领域的应用很广泛。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动机、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等理论都对各种销售人员的工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市场营销涉及到商品的需求调研、商品的设计包装、宣传规划过程,以及商品的销售。在营销过程中,正确分析判断客户的需要,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建立使客户接受的产品理念,并应用各种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是市场营销创造价值与利润的步骤。在营销的每个环节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使得市场营销在原有的旧的营销模式下增添了更大的成功因素,也使其能更多的创造市场价值与利润。

一、需求调研阶段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在高层次需要出现之前,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应用于分析客户需求。

许多的客户在购买商品时的需求基本都会优先满足最迫切的需求,选择由低到高的需求商品,优先选择最急切需要的商品。例如在缺少食物时优先选择补充用来满足生理需求的食品;安全的需要使人们租用或购买住宅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周围治安环境较好的地段等;出于尊重的需要,使自己的衣服与周围的人尽量保持一致等。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更多地分析、考虑客户的需求,使我们在调查客户,进行产品的开发开拓时,更容易把握市场的动态。

二、商品设计包装、宣传规划阶段

在商品的设计阶段,可以用上“双因子归因理论”,即客户只有“不满意→没有不满意”以及“满意→没有满意”的归因情况,即不存在满足了客户的不满意的基本需求就直接就导致客户满意的,这些基本需求只能作为客户基本需求的“保健因子”;而满足了作为客户满意的“激励因子”之后,则可以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使其从“没有不满意”转向“满意”。

虽然在我们的常识,或甚至可以说时我们预期的角度看来如果我们解决了商品中使客户不满意的地方,客户的态度就应该直接趋向对我们的产品感到满意。但是双因子归因理论明确的告诉我们,当通过修改产品设计等方式解决了客户的基本需求的不满意的地方之后,实际换来的只是客户对于被修改的相应产品的没有不满意的结果,而通过为客户预先着想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案,并将其对客户说明演示,符合客户心目中的优质产品之后,客户会更加的满意进而增加使用的频度。

虽然关于这点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我们的常识有出入,但是通过对“双因子归因理论”的理解,对于我们实际的把握客户对于商品功能设计的满意与不满意的归因心理变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商品的包装宣传阶段,我们最为常用的是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方面的知识,在宣传中创造商品良好的第一印象将会极大地增加了商品的销售业绩。此外对于所谓的“明星”企业的宣传所造成的品牌效应,使得大多的客户也更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会觉得这种企业生产的产品将会更有保障。

三、商品销售阶段

这是商品营销的实际阶段,与用户的沟通与交流也更多。在销售产品时,掌握了社会心理学中尤其是顾客心理的人际知识的销售业务员往往可以进行更有效的销售。

在掌握一定的社会心理学之后,销售人员可以与客户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从而根据了解与判断客户的态度,使用人际沟通技巧转变其消极态度,最终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

1、沟通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理解。沟通可以准确的了解客户的需要,以及使客户了解并接受产品。沟通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与客户之间的相互认知,克服或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的相互之间的不利的认知偏差,并创建有利的认知结果,可以使客户更容易接受并购买商品。

认知偏差有以下几种:

首因效应(通常所指的第一印象)。在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对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第一印象不光是对人,也可以对物,对企业。

如果客户对销售人员良好的第一印象将会极大的增加该客户从该销售人员处购买商品的几率。

并且有相关的统计研究数据指出,客户有较高的概率会选择购买他们所想购买的种类中第一眼看中的商品,这样就无怪乎各大超市纷纷将物品分类存放,并将其中最好最贵的物品突出存放,以便吸引客户的注意力。

近因效应(通常所指的最近印象)。最近的印象对认知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某人(或事物)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即第一印象起主要作用;然而当某人(或事物)的两种信息是断续的被人感知时,则是近因效应起主要作用。

所以熟人的推荐往往比由客户陌生的销售人员的推荐更为有效。而且,间断性的拜访与定期的商品售后回访更加利于产生近因效应,提供商品销售的业绩的潜在增长更加有利。

对于“明星”企业的品牌效应,也使得客户也更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会觉得购买并使用这种企业生产的产品将会更有保障。

还有通过对产品的在持续的有选择的时段进行宣传曝光,造成的曝光效应,使得人们增加对其的喜欢,更有可能去购买这些产品。

晕轮效应。它是指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好或坏的特征。

以貌取人是晕轮效应的一个典型事例。“品牌效应”在某些方面也应该可以算是晕轮效应的一个拓展。

通过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掌握用户的需要,消除用户对于产品的认知上的不利偏差,并建立对与产品的有利认知,可以使客户更容易接受并购买商品,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和效益。目前有很多的销售人员都在通过此种方式推销产品。

2、态度以及说服

态度可使人们对相似的事物有相当一致的行为。态度比认识和信仰更为强烈,并且通常在长时期内较为稳定,因此态度一经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在商品销售时,建立客户的对产品信心,并逐步转变其对商品的不利态度,这就需要销售人员通过说服引导用户接受并购买产品,这就需要用到社会心理学的说服模型,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事求是地向客户提供相关信息,既不过分夸大,也不过分缩小。过分夸大产品信息会使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说服者会从中获取过多的好处,而不如从客户角度说明信息更为容易被客户所接受。过分缩小相关信息则不易引起人们对于产品的重视。

(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说服的宣传会使人们的内心感到有压力,使客户认为只有听从劝告转变态度,才能消除心理上的负担。

如果需要人们立即采取行动转变态度,则说服宣传选择和其态度比较大的方法能够引起较强烈的恐惧心理,使这种恐惧心理转化为一种动机力量。

当然说服要有适度的原则,因为恐惧感引起的态度改变是成倒“U”形的,即当恐惧感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可能反而会有“自暴自弃”的情况发生,是用户觉得即使做再多的改变也不会影响现有情况,导致其态度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

(3)可以适当的使用正面说服、反面说服,以及正反结合的说服来对客户进行说服。正面说服就是由销售人员来进行销售的说服,反面说服则是由已经购买商品的用户进行推销,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使用,更有利于客户对于商品的了解以及作出相关的比较,最终以理性的趋向做出决定。

(4)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人们,利用暗示、模仿等心理作用促成销售。例如举办商品相关的有奖活动,请准客户参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客户对商品的兴趣,并且也扩大的商品的知名度。或召集准客户开商品产品说明会,并在说明会中有意安排一些准客户,会上当面洽谈、签单,其他与会者可能会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也签单。

再例如营销人员可以向客户介绍某个对该客户有影响的人物买了什么样的商品,通过暗示等方法使其可以模仿或仿效他人购买相应的商品。

在商品营销工作中,使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不但可以增强商品的竞争力,增加商品的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我们更了解客户的需求,作出更适用的产品,从而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商品营销的流程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

2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是我党思想工作中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话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开创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工作方法势在必行。人们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使传统的理论说教、思想灌输等思想工作方法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思想工作的直接对象是社会化的人,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思想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学问,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思想工作中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们复杂多变的思维活动,从而走进人的心理。以人们的心理为基础和导向开展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会心理学和思想工作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来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即“怎么想”的问题。而思想工作则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即“想什么”的问题。两者的研究和作用对象都为社会化的人,“怎么想”和“想什么”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方面,思想工作必须以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社会心理和现象的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这样才能保证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想工作的开展将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例证。另外,思想工作中所指的“思想”,在社会心理学中就是通过个体或群体的思维而得到的认识、行为的观点的综合反映。社会心理学关于个体心理特征的研究为区别对待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可以为思想工作直接运用。

二、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学中动机和需要、情绪和情感、人际关系、归因等理论的应用上。

(一)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理论是思想工作的出发点

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在了解个体政治历史、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里的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也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动机。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和推动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动机具有激活和指向功能,懂得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有助于思想工作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活动的各种诱因,从而根据正面引导的方针,采取不同方式,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动机,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它可以来自个体内部,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产生的重要源泉。思想工作者只有准确的了解了教育对象的需要,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教育对象不良动机的产生,从而实现思想工作在尊重教育对象需求、得到教育对象认可和支持的状态下,引导教育对象在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下产生行为。

(二)情绪和情感理论对思想工作的及时性引导

在思想工作中成功的实现对教育对象的社会引导总是与有效的情感激发相联系的,它表现为从情感的角度唤醒对象,并运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富于情感的沟通最容易产生积极的效果。富于情感的沟通方式首先要求思想工作者对自己所传播的思想信息有着真切而强烈的感情,这就使被引导者在情绪上受到教育者的感染,从而使自己的思想逐渐向社会要求的方向靠拢。情绪感染是人际间情绪同化的反应,它是情感低级的、简单的表现形式,具有情境性和时效性,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受已经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和情感相互转化。

情感和情绪具有信息交流和影响心理状态等功能,所以,思想工作者要注重对教育对象情感、情绪的影响。比如消除心理屏障,找到思想上的“切入点”。就是要注重消融受教育者的防御、抵触情绪,能在对象倾向方面找到共同点。其次要注重情感感化,即主动观察、寻找和教育对象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以便使教育对象情感发生微妙的改变。还可以通过对教育对象性格特点的了解进行相应的情境和事件感染,以此来达到对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

(三)人际关系理论促进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人际关系有多种类型,就思想工作者而言指“教育者团结和协调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相关的受众群体,以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活动的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取得教育对象的信任和支持,顺利开展思想工作的前提条件。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紧张、情绪对立,任何形式的思想工作都不会取得积极效果,反而会使教育对象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发生消极行为。这就要求思想工作者首先要坚持真诚原则。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真正的自我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做到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其次,要坚持尊重原则。尊重原则包括对自我尊重、对他人尊重、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在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中,自尊、人尊和他尊是紧密联系的:只有首先尊重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才可能尊重别人,别人才可能尊重自己;再次,要坚持宽容原则。宽容是一个人自信、魅力和勇气的表现,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错误明显在对方时,如果能表现出“有理让三分”的宽容态度的人更是如此。宽容是一种美德,通过宽恕别人而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建立起人与入之间和谐友好的桥梁。

(四)归因理论促进思想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了解原因之后就可以对行为加以预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思想工作者需要预见教育对象的行为,通过控制周围环境,以便使教育对象在行为发生前对其行为的适宜性有清醒的认识。归因理论可分为外在归因和内在归因两类,外在归因主要是把事件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内在归因是把事件的原因归咎于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思想工作者既要注重从外在归因出发,了解和分析外部环境对教育对象思想的影响和制约,预测对象思想的变化动向,寻找时机展开思想工作;又要注重从内在归因入手,根据对象对即成事件中自身因素的总结来制定相应的思想工作策略,从而以恰当的方式和气氛开展思想工作。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作为思想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其理论成果还是其研究过程在思想工作中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思想工作者首先应以社会心理学个体动机和需要理论为出发点,从而对教育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对象的情绪和情感是影响思想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充分关注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情感和情绪能够对思想工作进行及时性的引导。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工作的效果,人际关系理论能够帮助思想工作者正确处理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必然促进思想工作顺利开展。人总会在一定事件和事实发生后产生思想的波动和变化,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积极主动的对其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强化对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的预见性,从而实施符合教育对象需要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将归因理论运用于思想工作当中。总之,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是创新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思想工作方法的必然要求,以社会人自身的心理为出发点,思想工作定能取得积极的成效。

第三篇: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姓名:胡超 学号:03172014116 期班:控制56034 队别:3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及其规则性,具体地说,它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怎么可能产生,它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又是怎样的。跟许多自然科学一样,社会心理学至今还是没有一个为所有的心理学家普遍接受的定义。但是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个学科的兴趣之源。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和环境的互动,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心态和行为总是受到其他人的存在以及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学习这门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用新的方法去观测人和理解人,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观测里和理解力对于我们即将踏上社会指路的青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学。它又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主要有:一般方法论和专门方法论和特定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比如说观察法,心理测试很档案研究等等。

看到这儿,我心里不觉得想起了一些经典的心理电影,《沉默的羔羊》,《美丽心灵》这些名噪一时的电影直到现在也是心理学电影的经典之作。《沉默的羔羊》中的变态心理学家,食人魔汉尼拔通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女警探办案;《美丽心灵》中疯狂的数学家因为不堪忍受别人对自己和学术上的歧视而产生幻觉。这些电影的精彩之处,就是运用了一些心理专业知识,充分的将错觉,唤醒,情绪等元素发挥到极致。现在我甚至有那么一点感觉,研究心理学有的时候是透过别人对自己的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还出现了“社会人格”一词。在心理学中,人格又被称为个性,但是依旧是没有确切的定义。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组织,他/她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独特性。而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陈忠庚对人格进行了这样一个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表现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的给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组织”。这些概念读完一遍是真的令人脑袋大了,但是隐隐约约的,我们是真的感受到了人格的一些特性。比如可塑性,自主性和受动性,还有部分的相对独立性。看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现在在做的很多事情似乎都跟这些特性有关。“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

动性和独立性相关吗?读书学知识就是为了是自己能与众不同,打破人的自然性,从而塑造自己的社会性。同样,“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没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没有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现在所说的自我,大概就死所说的人格。坚持自己的人格,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说到心理活动,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态度,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态度不仅决定着人的内心活动的方向与强度,而且也支配着外在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了解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预测他的行动;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改变他的社会行为。这心理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点。现在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的偏见越来越多,所谓的偏见其实也就是社会态度中的一个小部分。比如城市居民对待农民工的偏见,记者在采访时对被访者的偏见,是对人对事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常常具有刻板性,具有过度化的以偏概全的特性,而且常常是先入为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偏见很可怕!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消除刻板印象,消除偏见,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态度。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处等方面来体现个体社会心理现象。例如:如何成为受别人喜欢的人。人人都希望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被他人赞赏和喜欢,能够让一个人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成就感。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中最强烈的欲望便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慕。”被人喜欢和尊重,可以激发一个人做事情的无限热情和精力。

喜欢和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给予过度的关注和爱护,那么他有限的精力用于真正关心他人的必然少了许多,当另一双目光希望得到你的关注

和喜欢呢?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做一个真诚独立的人,而决非一个中庸的和事佬。其实一个真正讨人喜欢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招致一部分人厌恶的人,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或许能够更为自如和自由看待如何讨人喜欢,以及如何去做一个纯粹的人。

我们与别人交往,第一次按触对方,别人给我们的印象源于外表。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处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惟一线索。我们常常对外表美丽的人作出一系列的正性评价,而外表不好的,就被作出负性评价。有时第一印象并不可靠,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与工作中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即所谓的“先入为主”。“新官上任”之所以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就是要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好的第一印象。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先鲜明的、最牢固的,并非决定着以后的交往;如对某人一开始就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再和他接触。当然,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常言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晕轮效应”,别人的第一印象对我们留下的影响。某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就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他做了一件坏事,一切都是不好的。如:男女青年在择偶方面,对外表英俊、美丽的,就会做出好的评价,认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外表很丑的,认为都是不好的。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让别人产生“晕轮效应”认为自己具有相似的好特征,虽然这种

应”产生的影响,误交损友。这样令我们十分矛盾,所以要客观理智地对待第一印象。

我们对一个陌生的人或群体认识,会使用刻板印象。它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如:我的同学对我的认识,他们知道我是虎门人,他们立刻会想到虎门人富裕之类的特征,他们就把这些特征强行加在我身上,但我个人认为这样是错误的,我虽然是虎门人,但我不认为自己比别人很富裕,甚至我觉得自己很穷。所以我们认识别人,一定客观对待,不要轻易做出评价。

人与人之间交往,我们要对别人、群体进行来往时,要避免做出“晕轮效应”,滥用刻板印象,长时间的来往,才能可以真正了解别人。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第四篇: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它运用非常广泛,医学、政治、哲理等等。它阐述的就是类似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互动原因。也就是说是基于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个体基于环境和社会中的发展过程的剖析。

社会的主体是人,我们每天都在与别人打交道,因此,读了《社会心理学》后。我明白了一些生活中道理。

我们与别人交往,第一次按触对方,别人给我们的印象源于外表。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处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惟一线索。我们常常对外表美丽的人作出一系列的正性评价,而外表不好的,就被作出负性评价。有时第一印象并不可靠,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与工作中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即所谓的“先入为主”。“新官上任”之所以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就是要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好的第一印象。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先鲜明的、最牢固的,并非决定着以后的交往;如对某人一开始就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再和他接触。当然,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常言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晕轮效应”,别人的第一印象对我们留下的影响。某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就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他做了一件坏事,一切都是不好的。如:男女青年在择偶方面,对外表英俊、美丽的,就会做出好的评价,认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外表很丑的,认为都是不好的。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让别人产生“晕轮效应”认为自己具有相似的好特征,虽然这种是不好的行为,但对我们去面试,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对我们大学生来说面试是很重要的学科,第一印象很重要。在与别人交往要避免“晕轮效应”产生的影响,误交损友。这样令我们十分矛盾,所以要客观理智地对待第一印象。

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人际交往。人不是孤独的生物体,而是“社会性的动物”,但是人又最怕孤独,最容易形成孤独,对孤独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于是,为了避免孤独,人们想出了种种方法和对策。其中,人际交往也就成为最基本、最有效地消除孤独感的方法和途径。随着电脑的普及,也并非取代了人际交往.而只是为人际间的交往和交流,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新的途径。电脑和网络是交往的形式,其所反映的本质,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和知识的交流。即使对于班集体来说,人际交往所起的这种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对于班集体的内聚力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团体是社会的基础,团体内聚力的增加,与社会的有效运作是相互关联的。实际上,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任何一种社会都需要的。

郭巧

08药二

0816122090

第五篇: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一)心灵驿站

傅毅琳

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有3个领域,分别是个体过程、人际过程、群体过程,研究层面分别是社会、个人、人际。研究方法有两大类: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自我概念中,华人的社会取向正是华人的真实写照,关系、权威、家庭、他人取向。实验表明他们的确有个人取向自尊与社会取向自尊的需求,且社会取向自尊的需求较高,同时也有个人取向自我提升与社会取向自我提升的现象。

通过一个个案例来向读者阐述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例如:生物理论、学习理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角色理论。社会认知是人们选择、理解、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社会认知对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社会认知与寂寞、与焦虑、与生理疾病都有关联,负性情绪导致人们紧张,进而心脏病诱发、免疫系统受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受损,因此我们应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时刻保持好心态好心情。

偏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尤为常见,它会对我们的知觉、自身和他人行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这种自证预言现象与刻板印象、歧视之间均有关联。研究中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让白人大学生面试几名求职者,这些求职者中,有白人、黑人。当大学生与黑人面谈时,不知不觉地表现出不自在与缺乏兴趣,且结束谈话也比面试白人时更快,为弄清这些行为如何影响黑人求职者,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实验,控制面试者的行为,使他们行为与第一次实验中面试者对白人或黑人求职者的方式一样,但第二次实验中会是白人求职者,对面谈进行录像,并让不同的人对求职者进行评价。结果发现,那些受到以第一次面试黑人的方式进行面试的求职者和被以第一次面试白人的方式进行面试的求职者相比,前者被认为比较紧张且缺乏实力。因此,通过这一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偏见会让人产生心理阴影,这种阴影也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当然,消除偏见的方法也有很大,主要可以通过注意父母与周围环境以及媒体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因为受教育越多的人偏见越少,人们的偏见更多的来源于自己的无知与狭隘,此外,对立团体的直接接触也可以减少他们间存在的偏见,比如,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奥运会等都可以克服人们之间的偏见。

合作学习的典范是“拼图教室”这一实验,拼图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团体参与过程成功地打破了内团体对外团体排斥的观念,促进了对同一团体的认识,没有人被排除在团体之外,合作学习鼓励了同情心的发展。我觉得这好比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性质,尽管后期发生了解放战争,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严峻的形势下,两党最终还是签订“双十协定”,携手抗击敌人。这样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曾经的偏见。

大家常聊的人际吸引也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内容,人际吸引有两种原因:一是人本生来就有的亲和动机,二是为了克服寂寞。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个人特质(包括第一印象、个人能力、外表吸引力)、相似性、互补性、熟悉性、接近性。亲密关系的维持也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这种关系的维持有以下几种重要条件构成:平等、归因、沟通、嫉妒。

总结一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3种特点:一是以自我为中心(交往法则:一个人离我越近,我就对他越好);二是讲人情(礼尚往来);三是强调人际信任(寡言之人没有出路)。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二)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老麦

大家都叫他吴大,那么我入乡随俗,从个众,也这么称呼他套个近乎,尽管他根本不认识我。

我很佩服吴大的勇气,居然敢讲《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如此宏大的场面,小生我是hold不住的,而且还再三犹豫,才报名来听,但好久都不敢加入那个读书的小群,生怕露出什么马脚。就好像城管明示暗示了我两次,让我讲《大江大海》,今天我在这里索性表个态,这本书对小生来说场面也过于宏大,所以不敢讲。说得好听,是我谦卑,说得真实,实在是自知浅薄。而且,要讲此类书,须花很多时间准备,小生太忙,实在无暇顾及。

有没有觉得跑题了?看我怎么拉它回来。其实,说到时间,本来小生打算多花点时间好好写一篇社会心理学的读后感,可是近日突觉杂事太多,心中焦躁,于是力不从心。故而,小生想到了自我服务偏见,是不是因为我太在意“陌生人”的看法了呢?事实上,至多也只会有20%的人会注意到我的粗制滥造吧?好啊,这下我茅塞顿开了,既然如此,糊弄一篇也是不打紧的,于是非常抱歉,您如果看到这里,想要转台,小生虽然脸红,但也只好恭送。话说,这是不是又是自我服务偏见在作祟,导致自己可以大言不惭发表如此不负责任的文字呢?

也许是吧。然而,不管是不是,按照吴大的说法,I agreed.实际上,这也是我的说法,虽然还未到40,但是已经扎扎实实的在奔四了,而这在不惑之前,开始涉足心理学,真是印证了从物理学到神学的那条轨迹,我想,对大多数的人来说,人生大略就是这个轨迹,就算是没有达到神学的彼岸,其实在内心,我猜测(因为得知了自我服务偏见之后,不得不把“我坚信”修改成“我猜测”),也一定有神的存在。

回想年少的时候,哪怕是10年前年轻的时候,对心理学,我是毫无感觉的,不过我告诉自己,那是因为还没有到时间,时间到了,再去看那些东西,也许效果更好。果然,在开始奔四的过程中,一切水到渠成的,心理学走进了我的世界,就好像那些40好几接近天命的长兄都陶醉在哲学与禅学中一样。说到这里,我倒是想对吴大说一句,你那层捅不破的神学薄纸,不用着急,不用多想,只需再走些年岁,它便不捅自破。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奇妙,或者说,奇妙只是自己感知的,其实不过如此,走过了,自然也就发生了,接纳了,温柔了,安静了。尤其是当我们学悉了心理学相关书籍之后,()更能够懂得自己和他人了,而即使没有看过书,也可能会在社会这个学校中,自我修行了。

当然,这样的修行,并不代表狭义的与世无争。讲座过程中,有同学提问,大概意思是,知道这些,对我们的人生、社会有什么实际意义?我再加上一个我对她的问题的理解,会不会因此看破尘世,变得消极?我的答案是,很可能在一段时期内,确实是负面的。因为我可能忽然觉得,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我也是这样的,即便我仍然高昂着高尚的头颅,但是仍然抹不去那些现实在我脑海中留下的痕迹。于是,我们可能会迷茫、甚至迷失。但请相信,再一次引用我朋友那句名言,不惑之前,是最惑的,只要走过这段路,至少,你会agreed.所以,这之后,你尽管心里与世无争,但是你会平静的去争;这之后,因为你知道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你会变得温柔,就算当时你气急败坏,义愤填膺,甚至满怀正义,你仍然会明白,不至于完全是黑暗;这之后,恰恰也是因为你了解到这些,你可能会通过一些行动去提供帮助、去避免危险,我是说,去让你的周围变得更好……总之,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积极的意义,而且,带着一丝信仰。

当然,仍旧有可能,你仍然平凡,甚至,被世界抛弃。这个时候,请不要与自己的平凡为敌,因为,再说一句我的名言,谁都不比谁更高尚,哪怕是万念俱灰,我不得不说,你会认同,从而明白,并不是完全的黑暗。

这里打断一下,说说“谁都不比谁更高尚”.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人们并没有我们以为的善良,我是说,那种比较纯粹的善良;或者说,哦,原来是是这样的;再或者,哦,原来真的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些曾经你所鞭笞的,如果你也身处其中,你会不会也变成自己所鞭笞的对象呢?你不要说,我一定不会,我猜测,好吧,本来我想说我肯定的,你大概不会有你想象的那么高尚。因为并不是你所看见的就是真相,真相永远只有一个,然而我们可能看不见,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没有经历,所以,“谁都不比谁更高尚”.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大江大海》,其中有很多我们不曾听闻的角度,和“事实”.假如,你是国军的一员,假如,你是一个日本兵,(其实,很多时候,是历史选择让你这样,你根本无权选择或是最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成为国军,成为侵略者),你敢说,你会比他们都要高尚吗?当然,但是,你也不要忘了,有些时候,这也绝不是你丑恶的理由。所以,在我们没有陷入那些境地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避免;而假如我们不幸陷入了,我们也要找到好的办法帮助自己、帮助他人,一起走出来。总之,我们不能不假思索简单的以为我们所知的就是真相,甚至因此采取不恰当的行动。

所以(果然是力不从心了,打算草草结尾了),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开始思考,开始实践,其实每天,你都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充满着书中所说的各种的各种,面对他们,把这些融入自己,我坚信,你会变得更加温柔,同时更加强悍。

最后,假如非要我说说MBA生涯中最好的一门课,那么,我只能忍痛选择张新安老师的那门心理学的选修课,上过那门课,吴大的这次讲座听起来,可以看得更深,想得更远。可是有没有好亏的感觉?花那么多钱,挑了这门课做第一?没办法,我们总是要长大的,而内心的成长,比技能的成长更重要。所以,我很幸运,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刚好遇到这个学科,但我想,其实是因为我们必然会幸运的,或者说,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

(三)选择学科时,我就对心理学特别感兴趣。最近有幸拜读了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的《社会心理学》,感触颇多。跟许多自然科学一样,社会心理学至今还是没有一个为所有的心理学家普遍接受的定义。我认为认真学习研究《社会心理学》对我们的工作学习都大有帮助。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和环境的互动,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心态和行为总是受到其他人的存在以及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学习这门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用新的方法去观测人和理解人,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观测里和理解力帮助毕业后的我们踏上社会指明道路来说意义重大。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学。它又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主要有:一般方法论和专门方法论和特定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比如说观察法,心理测试很档案研究等等。

看到这儿,我不由的想起了一些经典的心理电影,如:《沉默的羔羊》,《美丽心灵》等等。这些电影的精彩之处,就是运用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充分的将错觉,唤醒,情绪等元素发挥到极致。

在这本书中,还出现了“社会人格”一词。在心理学中,人格又被称为个性,但是依旧是没有确切的定义。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组织,他/她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独特性。而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陈忠庚对人格进行了这样一个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表现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的给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组织”.这些概念读完一遍是真的令人脑袋大了,但是隐隐约约的,我们是真的感受到了人格的一些特性。比如可塑性,自主性和受动性,还有部分的相对独立性。看到这儿,我想起每个小孩从小就学的“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这些古典的著作不就跟人格的可塑性,受动性和独立性相关吗?读书学知识就是为了是自己能与众不同,打破人的自然性,从而塑造自己的社会性。同样,”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没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没有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现在所说的自我,大概就死所说的人格。坚持自己的人格,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说到心理活动,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态度,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态度不仅决定着人的内心活动的方向与强度,而且也支配着外在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了解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预测他的行动;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改变他的社会行为。这心理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点。现在社会中,存在的偏见越来越多,所谓的偏见其实也就是社会态度中的一个小部分。比如城市居民对待农民工的偏见,记者在采访时对被访者的偏见,是对人对事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常常具有刻板性,具有过度化的以偏概全的特性,而且常常是先入为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消除刻板印象,消除偏见,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态度。最后,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研读《社会心理学》,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下载《应用社会心理学》读后感(梁西胜)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用社会心理学》读后感(梁西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题—应用社会心理学(五篇)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应用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的倡导下逐步确立其学科地位的。其中,被誉......

    应用社会心理学心理分析案例

    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与反思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车撞后先后遭到两次汽车碾压,18名路人目击却无人救援,最后只有拾荒阿姨陈贤妹将孩子救起。“小悦......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精选五篇)

    阅读书目名称:《社会心理学》 作者:崔丽娟、才源源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 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2016春

    14春行政《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2016年5月) 一、期末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时可以携带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场。考试时间90分钟。......

    《心胜》读后感

    《心胜》读后感 最近,我又一次从网上购买到金一南将军的又一倾心力作《心胜》一书,感受很深。这是一本描述勇气和必胜信念的书籍,看书名就能理解全书内容所指,看过后激励人心,全......

    《心胜》读后感

    《心胜》读后感 最近,读了军旅作家金一南所写《心胜》一书,感受很深。这是一本描述勇气和必胜信念的书籍,这是一本激励人心强调精神的书籍。“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2015年6月) 题型分布: 1、单选题 10道题每题1分 10分 2、多选题 10道题每题2分 20分 3、名词解释 5道题每题6分 30分 4、案例分析题 1道......

    心胜读后感(定稿)

    心胜读后感经过认真读了金一南的《心胜》后,书中首次提出“心胜”概念,呼吁“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精神。我认为心胜在部队就是要坚定信仰,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强大,精神昂扬,这是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