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第二章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2:2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柏拉图第二章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柏拉图第二章读书笔记》。

第一篇:柏拉图第二章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二卷读书笔记

第二卷开始苏格拉底的主要对话者是格老孔和阿得曼托斯,他们的观点代表了雅典城邦年轻公民或年轻贵族的正义观。《理想国》全书共十卷,第一卷是引论,多少显得自成一体。第二卷按讨论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主要讨论的是关于“正义”这一议题;第二部分则是关于教育的讨论,涉及对神的相关观点。有人推测,第一卷是柏拉图早年写的一篇旧稿,题为《色拉叙马霍斯》。第一卷的讨论多少显得有点草率,很可能来自苏格拉底与色拉叙马霍斯的一次“真实对话”,苏格拉底关于城邦正义更加恢宏的图景还没有完全展开,这些要留到后面的几卷了。

格老孔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格老孔对善的分类:

(1)善在其本身之中,如:快乐。

(2)善既在其本身之中,又在其后果之中,如:身体健康。

(3)善在其后果之中,比如各种赚钱术,这些事都是有利可图的,但其本身是辛苦的。

格老孔提出问题:那么正义是那一种善?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属于最好的一种,即第二种,人们喜欢它既因其本身又因其后果。但一般人并不这么想,格老孔说:一般人认为正义是第三种,本身是件苦事,但喜欢其后果——名和利。

格老孔对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与非正义的论证不满,认为他对苏格拉底屈服得太快了。格老孔从来没有听到有人有力地为正义辩护,令其满意地信服正义比不正义好。因此格老孔将取代色拉叙马霍斯与苏格拉底辩论,并期待苏格拉底能有力地为正义辩护。

格老孔认为一般人对正义持否定态度,其论证的思路是:(1)叙述一般人认为的正义的本质与起源;

(2)论证实施正义行为的人并非心甘情愿,而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3)论证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日子过得好。

a.格老孔论正义的本质与起源,他认为人性有天生的利己性,因为“人人为恶”会导致社会无法存在下去。所以人们形成社会契约,把“守法践约”成为正义。所以从正义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并不是所有人天生有正义的根基,倒是因为一种生存策略,才出现了法律和正义。

b.戒指喻:人性本恶,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戴上魔戒,获得没有监督的力量后,两个人会同样行事,利用自己的超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不会遵守人群中现有的契约。“戒指喻”相当于是物理学中的理想实验,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能使人隐身魔戒的,但假设存在这种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反而能把人性中隐藏的逻辑呈现出来。

c.雕像喻:格老孔接着把正义者和非正义者的形象推至极端,刻画出两个典型的雕像。不正义者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坏事做绝,但我们还偏偏给他最正义的好名声。相反正义者,未做坏事却有大逆不道之名,终身坚持正义,却无人知晓。难道不是不正义者比正义者更幸福吗?

格老孔总结道,不论众人还是诸神对不正义者安排的生活都要更好。

阿得曼托斯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阿得曼托斯引用诗歌对格老孔的观点进行补充论证(诗歌是古希腊对青年及城邦公民进行教育的主要手段,诗歌也代表了传统,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

(1)赫西俄德(Hesiod)《工作与时日》这样说到:

你要倾听正义,不要希求暴力,因为暴力无益于贫穷者,甚至家财万贯的富人也不容易承受暴力,一旦碰上厄运,就永远翻不了身。反之,追求正义是明智之举,因为正义最终要战胜强暴。然而,愚人只有在受到痛苦时才能领会这个道理,因为霍尔卡斯(誓言之神)紧随错误的审判。贪图贿赂、用欺骗的审判裁决案件的人,无论在哪儿强拉正义之神,都能听到争吵声。正义女神身披云雾跟到城市和人多的地方哭泣,给人们带来灾祸,甚至给那些把她赶到对她说假话的地方的人们带来灾祸。

相反,人们如果对任何外来人和本城邦人都予以公正审判,丝毫不背离正义,他们的城市就繁荣,人民就富庶,他们的城邦就会呈现出一派爱护儿童,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无所不见的宙斯也不唆使对他们发动残酷的战争。饥荒从不侵袭审判公正的人,厄运也是如此。他们快乐地做自己想干的活计,土地为他们出产丰足的食物。山上橡树的枝头长出橡实,蜜蜂盘旋采蜜于橡树之中;绵羊身上长出厚厚的绒毛;妇女生养很多外貌酷似父母的婴儿。他们源源不断地拥有许多好东西,他们不需要驾船出海,因为丰产的土地为他们出产果实。

(2)荷马(Homer)《奥德赛》中说到:

像某位国王,一个豪勇、敬畏神明的汉子,王统帅众多强健的兵民,声张正义,乌黑的泥土给他送来小麦大麦,树上果实累累,羊群从不停止生产,海中盛产鲜鱼,人民生活美满,得利于他的英明。

(3)默塞俄斯(Musaeus)及其儿子的诗歌。

默塞俄斯是奥菲俄斯(Orpheus)的儿子和学生。据传奥菲俄斯是缪斯之子,阿波罗的仆从。他的歌声可以治愈病痛,激发人们的宗教热情。

古代的诗人是部落中最有学问的人,奥菲俄斯曾教授举办宗教仪式的程序,劝阻杀戮;默塞俄斯曾传送神谕,行医治病。

“He(the preacher)assumed that judgement is not executed in this world;that the wicked are successful;that the good are miserable;and then urged from reason and script ure a compensation to be made to both parties in the next life.No offence appeared to be taken by the congregation at this doctrine.”

这里不涉及人群的“原罪”。

阿得曼托斯继续引用诗歌论证存在消灾赎罪的方法:献祭,符咒,赛会。

a.赫西俄德说人容易沾染不正义,邪恶很容易为人类所沾染,并且是大量地沾染,通向它的道路既平坦又不远。然而,永生神灵在善德和我们之间放置了汗水,通向它的道路既遥远又陡峭,出发处路面且崎岖不平;可是一旦到达其最高处,那以后的路就容易走过,尽管还会遇到困难。

b.用荷马《伊利亚特》卷9,[497]以下(陈中梅译,pp198),引证祭享和赛会可替生者赎罪,特有的仪式可使死者在阴间得到赦免。倘若有人做下错事,犯了规矩,他可通过恳求甚至使神祗姑息忍让,用祭品和虔诚的许愿,用满杯的祭酒和浓熟的香烟。诗歌中的正义和“神人关系”对城邦中年轻人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比较聪明,善于推理的年轻人的影响。

品达的问题:“是用堂堂正义,还是靠阴谋诡计来步步高升,安身立命,度过一生?”

(1)假定没有神,或有神但神不关心人间的事,那么做了不正义的事被神发现也无所谓。

(2)假定有神,神又确实关心我们,那神会如何反映呢?

(3)我们知道的关于神的一切都来自诗歌,对于诗人的话,我们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

(4)如果我们相信诗人的话,那我们可以放手去做不正义的事,然后拿一部分所得来祭祀诸神。这样我们可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依旧安然无恙。

(5)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不相信诗人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劝说一个聪明、有钱、有体力,有门第的人(城邦中的贵族,真正的强者,有力量作恶者)来尊重正义呢?

阿得曼托斯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

(1)正义和不正义二者本身各是什么?(定义问题,概念问题,本体论问题)

(2)它们对于其所有者各起什么作用,使得前者为“好的”,后者为“不好的”,而不管神与人是否觉察。

阿得曼托斯的讨论中已涉及对城邦中年轻公民的教育问题,即源初知识会对人起规范作用。

没有人曾经指出过,不正义是心灵本身最大的丑恶,正义是最大的美德。要是一上来大家就这么说,从我们年轻时候起,就这样来说服我们,我们就用不着彼此提防对方的不正义,每个人就都是自己最好的护卫者了。因为每个人都怕干坏事,怕在自己身上出现最大的丑恶。

For if you had all spoken in this way from the beginning and from our youth up had sought to convince us, we should not now be guarding against one another's injustice, but each would be his own best guardian, for fear lest by working injustice he should dwell in communion with the greatest of evils.继续与阿得曼托斯的对话,苏格拉底把讨论引向城邦的正义

大字小字比喻,小字看不清,大字却可看清些。个人的正义及其所带来的好处不易讨论,就转而讨论城邦的正义及其所带来的好处。(private good VS common good)然后再由大见小,讨论在城邦中生活的个人的正义。

城邦的建立: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生存。

城邦公民的分工: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

最低限度的城邦(成长中的城邦,健康的城邦):安静和平的田园生活。

问题:正义和不正义是何时被哪些人带入成长中的城邦的?

由成长的城邦到繁荣的城邦,护卫者及其教育。格老孔认为城邦还需要各种“奢侈品”,不单是考虑城邦的成长,而是考虑繁华城邦的成长,看正义和不正义是如何出现的。

苏格拉底说:则我们需要更大的耕地和牧场,就势必要从邻居那里抢夺土地,如果我们的邻居不满足,也必然会到我们这里来抢夺土地。这样,战争就出现了,城邦需要职业军人(护卫者)来从事战争。

柏拉图对战争及护卫者的陈述是理想情况的讨论,事实上战争和护卫者是一直存在的,比如狩猎可视作原始的战争,猎人可视作护卫者等。

古希腊军事力量的核心是重装步兵,由公民自备装备,全身披挂,使用标枪,盾牌等,作战时需纪律严明,保持队列,一同进退。公民需要在平时经常训练,才能在战时成为合格的重装步兵。因此苏格拉底说护卫者需要比别人更多的空闲,需要最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

波里比阿的时代正是希腊城邦的尾声,罗马即将崛起的时代,而公元4世纪已到罗马帝国晚期。标枪越沉重,投掷出去威力越大,可贯穿盾牌,形成必杀。但这种重装备需要士兵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经常的训练,即只有职业化的公民军才能胜任,从这个角度古希腊的城邦确实是军事共和国,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斯巴达。因此在古希腊,广泛地存在亲斯巴达倾向(比如色诺芬)并非奇事。

苏格拉底用警犬来类比论证护卫者应有的素质 警犬和护卫者都应具有的共同特征:(1)感觉敏锐、勇敢、意气奋发;(2)对自己人温和,对敌人凶狠。

问题:如何使温和与刚烈这两种相反的性格存在于护卫者的身上。

喂得好的警犬(城邦中的护卫者)对熟人温和,对陌生人恰恰相反。即狗完全凭认识与否区别敌友——不认识的是敌,认识的是友。

爱学习是警犬的天性;类似地,爱智慧是护卫者的天性,只有这样护卫者才能区分敌我,知道城邦的利益。

苏格拉底小结护卫者应具有的素质:“一个真正善的城邦护卫者的天性里把爱好智慧、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了”。继续论证护卫者应接受的教育和训练,这将有助于讨论问题——正义和不正义在城邦中是怎样产生的?(讨论就此转向)

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gymnastics)来训练身体,用音乐(music)来陶冶心灵。

诗人既是儿童的教育者,也是公民的教育者。由于生物在幼小阶段是最容易接受陶冶的,苏格拉底担忧坏的诗歌会影响儿童的心灵。

音乐(music)指缪斯的艺术,即文教,包括狭义上的音乐,诗歌,舞蹈,戏剧乃至文化和哲学。真正的音乐家(文雅的人)是一位有高深和全面文化修养的人。

在公元前5至4世纪的雅典,男孩一般在7岁时上学,路上由一位奴隶或“监护人”陪同。学校里有专职的教师教授书写和阅读,教材一般选自诗人,尤其是荷马的作品。除了算术,男孩们接受的另两项教育是音乐(包括诗歌)和体育。诗乐由里拉演奏者(kitharistes)教授,体育(体操)则由训导者(paidotribes)负责。小学毕业后,青少年还可继续求学,进入较高等的学校,学习辩论术和哲学。智者的活动以教授修辞和讲演为主,收费。柏拉图的学园自斯彪西波(柏拉图的侄子,学园的继任者)后也收费。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没有能用言词描绘出诸神与英雄的真正本性来,就等于一个画家没有画出他所要画的对象来一样。”

即艺术是对真实(本质)的模仿,艺术创作涉及认识论问题。

问题:艺术的目的是什么?

苏格拉底认为作品审查(艺术分级)是城邦缔造者的任务。“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为了培养美德,儿童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

苏格拉底论神的本质,即神之所以为神原因如下:

(1)神是善的原因,而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苏格拉底论善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而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不是坏的事物的原因。神是善者,神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坏事物的原因,必须到别处去找。以哲学(思辨和逻辑)拒斥荷马的诗歌:如果神不可能是坏事物的原因,那么说宙斯可赐坏运给人就是错误的。

(2)神不可能变换自己的形态,神也不可能欺骗。神和一切属于神的事物,都处在不能再好的状态下。如果神能改变,就只能变坏。但不会有神或人愿意使自己败坏,这是不可能的。因此神是尽善尽美的,并永远保持这种状态。因此神只有一种状态,即最好的状态,并且不会改变。既然神不能改变自己的形态,难道他们能给我们幻想,欺骗我们吗?

真的谎言(veritable lie,Essential falsehood,对真相一无所知,在自己心灵上保有假象)是任何人和神最厌恶的。神不可能说真的谎言,神也不可能对真相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通过枚举法论证:神也不可能对我们说语言上的谎言(falsehood in words)。理由如下:

(a)因为我们不知道古代事情的真相,所以我们要利用假的传说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神不可能不知道古代事情的真相,他没必要把假的弄得像真的一样。(b)神也不需要一个在他们中间说假话的诗人。(c)神不会因为害怕敌人说假话。(d)神不会有疯狂和胡闹的朋友。结论:神没有说谎的动机。

参考文献:

[1].申林,《柏拉图的正义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博学位论文 [2].邓步兰,《柏拉图正义观评述》,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07年

第二篇: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柏拉图书札第七②有这样一段自白: 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 商务印书馆 1957年版

《悲剧的诞生》(德)尼采著

作家出版社 1986年版 普罗米修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形象,他虽然是一个神,但他更像是一个在大地上行走的人类,在对待火的立场上,他和人类是一致的。这样一个为人类的利益奋斗而不惜背叛自己身份的神灵,我们不妨就把他看作人类中的一位勇士。

当人类走出蛮荒,努力地征服自然,想要在世界上拥有自己的位置时,他们就已经从内心深处与自己的神灵决裂了,客观地承认神人二界的分野,只会加速这种决裂的发展。面对生存环境的艰险,文明人不会寻求妥协,正因为这名正言顺的分界,造就了人类与神灵分庭抗礼的局面。用尼采的话来说,就是人类跨越个性的限制,去追求共性的过程,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使自己成为宇宙中唯一的生灵。但是这种疯狂的行为,又是对神灵权威的冒犯,越轨者必遭受苦难,他会为其所作所为付出痛苦代价。而这就是其悲剧之所在,冒犯神灵的权威会招致灾难,但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普罗米修斯这样的英雄必须去犯。他做了,神灵不会给他好果子吃;他不这样做,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普罗米修斯的人生悲剧,就这样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无独有偶,在遥遥相隔万里的东方,黄河流域养育下的中华文明也诞生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他就是夸父,那位手持拐棍,只身追寻太阳的巨人。

与希腊人埃斯库罗斯所写故事的背景相同,夸父生活在一个极端寒冷的年代,鹅毛大雪漫天飘洒,遮蔽了太阳火热的脸庞,给行走大地上渺小的人类带去了无边的寒冬长夜。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巨人夸父表现出了与普罗米修斯相媲美的勇气,告别族人,他要去寻找太阳,为了让太阳回到族人身边,他必须说服这位力量强大的“神灵”。这一情节的设置,与普罗米修斯为救人类而盗取神火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个故事稍有不同的地方,只在故事的结果。普罗米修斯盗取了神火,也受到了惩罚,宙斯把他悬挂在峭壁之上,派巨鹰日日啄食他的肝脏。夸父的结局是死亡,他长途跋涉,历经艰辛来到了太阳面前,对他说出了自己的诉求,然后悲壮地倒下。两位代表着人类利益去冒犯神灵的英雄,一个得到的是万年的折磨,另一个则面对生命的终结。普罗米修斯成功地获得神火,使温暖重回人间;而夸父没有带回他所渴求的太阳,他的同胞并没有获得解放。

但是结局不言自明,在逆境中生机勃勃的人拥有不可战胜的力量,巨人夸父所表现出来的超凡勇气,预示着人类将克服一切艰险,创造出光明璀璨的未来。在故事最后的部分里,夸父丢在地上的那根拐杖,化作了一片美丽的树林,树上结满了甘甜的果子。这个美丽的地方,后来成为了一代又一代行者追寻不止的所在。个人认为,夸父追日这个悲剧故事,比起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在对结局的艺术处理上要技高一筹。总之,夸父与普罗米修斯这两位人类英雄的悲剧形象,是人类在历史上试图超越自我,战胜自我,挑战极限过程的完美写照。在中国,与他们相类似的艺术形象还有填海不息的精卫,和开天辟地的盘古。他们在悲剧中诞生,在悲剧中寻找超越的动力,亦在不竭的奋斗中得到永恒的生命。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设想,应该把夸父的形象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标志,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发展充满着挫折和艰辛,只有保持最大的勇气才能支持我们在逆境中前行。我呼唤当代的夸父,那坚定的巨人,能够忍受大众的奚落和嘲讽,向着那美好而渺茫的希望之林前进,哪怕等待前方的是死亡,也能顽强的前行,为了人类的幸福,挑战那不能超越的极限。

第三篇:柏拉图《政治家》读书笔记

柏拉图《政治家》读书笔记

摘要: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关于政治法律有三篇伟论:《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这些作品对不仅西方乃至对整个人类政治法律的影响都是难以超越的。在《理想国》和《政治家》中他试图描述或论证最优秀或最理想的政治机构和统治者,《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种尝试,概括了国家本身以及统治艺术本身的形成或理念,统治艺术则在《政治家》中得到了更充分地展开。《政治家》被公认为是柏拉图最难读懂的著作之一,同时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首部论及统治的技艺和美德的论著。

关键词:美德

政治

正义

法律

正文: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有一个特点,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政治家》中哲学对话的主角有:苏格拉底、赛奥多洛、客人、小苏,对话体的形式因其口语的理想化特征,可以在生动的交谈中闪现出思想的火花,但这使得对于特定哲学学说的界定就变得较为困难,再加上时代和他对当时制度的失望,尤其在苏格拉底去死后,柏拉图就常常在其著作中流露出悲观主义的隐喻。

一.柏拉图的主要观点

1.二分法

二分法是柏拉图探讨王治的内涵时采用的主要方法,将每一个概念分为两个种,且保证每个种都是独立的。柏拉图区分了种与部分这两个概念,种一定是部分,但部分不一定是种。通过不断地二分,每次排除一部分,不断向真理靠近。但是二分法只能做到向真理逼近,至多是不限逼近,却永远无法真正达至真理。如同一个正多边形,随着变数的增多而愈接近于一个与之相称的圆——直到变长为一点——而真正达到那个圆却是一个无线的过程。在面临这种情况下,柏拉图引入了著名的“编制”比喻,化方为圆,君王的技艺就是用高妙的编织术将“勇敢”和“节制”这两种美德,经纬交错,变成一件华美的外衣。通过二分法找到的政治家只是让人于朦胧中见到了形象的轮廓,但如果想看得真切就会落空了。

2.美德与政治

柏拉图提出论证说,除非用哲学家来统治,否则正确类型的国家不可能存在,柏拉图对这一故意自相悖谬的观点的论证暴露了它主要的道德和政治假设。他假设经过适当安排的国家促进了他所有成员的利益,而实际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缺陷的,他达不到这一目标。当在一个城邦中的群体和阶层认为他们的利益彼此敌对时,他们实际上已不再能构成一个城邦。《理想国》论证到,一个人的善要求正义和其他美德,这些不是被争夺的利益,毋需发生冲突。那些具有必要知识的人才是其形式的哲学家,因此必须由他们来统治理想的国家。

由士兵和工人组成的“下层”得到了足够的利益,但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的真正利益,所以不能由他们自身的理性来统治;但是,如果他们完全服从于哲学家的理性,那么他们就最大限度地接近了心灵的正义。

柏拉图认为其他的章程法规都是对利益的错误概念化的产物,这导致了国家各部分间的不和谐的关系。即使在适当的条件哲学家的统治的更可取,民主制也仍然是在不完善的条件下对不完善的人民最好的选择。也许最好的统治是接受民主制而不是推翻它。

3.正义

对正义城邦的设计,意在确保所有公民和个人的利益得到实现,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自由。只有在一个幸福的而且非常稳固的城邦里,他才能较有保障地实现个人自由。正义和幸福无论要在个体上还是在城邦里得以实现,既须在心理上又须在政治上通过理性对欲望的统治才能达到。

对于柏拉图而言,正义的理念是一种超验的、永恒的和谐统一体,虽然它与人是分离的,但是仍然保持着某种联系和关联。柏拉图追随一种层次体系的秩序,他透过正义在三个阶层(哲学王、士兵和工人)中的应用,来了解正义的意义,这三个阶层各自处理其“自身的事物”,而最终的目的是他们怎样驾驭自己的生活,亦即不要成为“一个好事之徒”。

因此,柏拉图对正义的界定,可以在他把理想的国家划分成三个阶层的概念中找到,这三个阶层的包括:可以在他们身上发现智慧的一小群统治者,这群人已经获得了绝对的正义的知识;其次是从他们身上显示出足够勇气的保卫者;最后则是工匠和被统治者(努力不包括在其中)。正义就是这种统一与和谐地促使这三个阶层达到均衡的原则。

4.法律

柏拉图总结了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并比较了他们的优劣,他把各种制度分为依法治理和不依法治理两类,每一类都可以由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来统治。在依法治理的政治制度中,最好的制度是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其次是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最差的制度是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在不依法治理的政治制度中,情况往往相反,最差的制度是由一个人独裁制;其次是由少数人统治的寡头制;最好的是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

柏拉图不赞成人人平等,但却赞成依法治国。他批评民主制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使得人人平等的法律最终取消了法律。柏拉图在后来的论著中进一步说明,只能由一个人或少数人治理国家,同时又要避免寡头制和独裁制的弊端,这就需要两个条件:一 统治者应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国家利益;二 他或他们严格依法治国,既是法律的制定者、执行者也是法律的遵守着、服从者。只有法律才是绝对的权威。

二.对《政治家》的解读

在《政治家》中唱主角的是埃利亚客人,配角则是小苏格拉底。他们首先探讨的是统治者的艺术问题,统治术玄远高妙,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统治术是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技艺,而其他技艺仅起辅助作用,故众人只能作君主的辅助者或臣民,而不能取而代之。这里强调的还是一种君主专制的思想,然而君主专制的合理性表达的不够充分,怎么办?柏拉图假借埃利亚客人之口先以神话传说佐证之,继而通过政体划分和法律功能缺陷在学理上证明之,手段甚是高明。

柏拉图相信国家类似于个人,他认为国家中个人的类型决定着国家的类型。在《政治家》中,柏拉图所要攻克的难题则是为处于最佳状态的统治者下定义,以便将他与那些拙劣的统治者区分开。柏拉图把统治视为艺术,视为包括其他艺术在内的艺术,他认为,如果他能理清成为政治家的统治技艺和专门训练,聪明人便会乐于接受真正的政治家的统治。

埃利亚的客人指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政治家定义成一种专家,由此而需要对知识的形式作出区分。成为专家需要知识,既然这涉及到治理能力的知识,那就应该和那些并非治理能力的知识区分开来。此外,我们还必须把知识分为实用知识和纯粹知识。客人指出统治者的技艺更类似于治理工作而非体力劳动,由此更需要对此加以区分,因为前者是理论的或纯粹的,而不是实践的应用的。

柏拉图划分了三种政体形式,其中每种又划分为两个形态。实行个人统治的君主政体可以以僭主制和君主制为例加以说明;第二种是由少数人行使权力,这种类型可以实行贵族统治或实行以财富为统治标准的寡头政治;最后是多数人的统治,即所谓的“民主政体”,多数人的统治既可以凭借暴力,也可以依靠认同来实施统治。

在柏拉图看来,治国之术并不是特定类型国家的职责,如果我们发现一个政治家有实行统治的能力,则无论他以哪一种政府构成形式实行其统治,我们都将把它视为统治者。柏拉图接着说,必须考虑的是臣民的贫穷或富有,是心甘情愿还是勉为其难,而不必考虑是否存在法律的规则。《理想国》和《政治家》分别论述了最佳的政体和最优秀的统治者,在《法律篇》中则论述了有关第二等政体,及法律的重要性优先于统治者品质的政体。统治者比法律更为优越的国家是最好的国家,在没有这种可能的时候,就必须坚持法治的政体。埃利亚的客人指出,法律是随着立法者处理公共事务所获得的经验而得到发展的,所获得知识是科学知识,他就具备了柏拉图所认同的确实可靠的科学真理的力量。尽管人们对是否存在优越于法律而又不滥用法律的政治家心存疑惑,但唯有这样的政治家才配治理名副其实的最好的国家,即理想国。

政治家的才能是艺术中的艺术,当一个政治家可以驾驭其臣民相互冲突的品德时,他必定是一个一流的编织者。

柏拉图《政治家》读书笔记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教育学

学号:

姓名:李婷 2013143022

第四篇: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班级:国贸0901学号:1201090155姓名:朱小磊 起初对于柏拉图不是很熟悉,只知道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知道他有着自己的一套被很多人称颂的哲学。直到有一天看了一部电视剧,里面有讲到“柏拉图的永恒”,于是我就很想知道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柏拉图的哲学观到底是什么,于是就去翻阅了一下他的一部代表作《理想国》。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柏拉图不朽的著作既是一本这样的经典。在形式上,这位伟人运用他最擅长的对话体,以苏格拉底为世人称道的精神助产术,为我们层层剖析正义、政府、教育、伦理、知识论、形而上学等等的本质;在内容上,它主要涉及柏拉图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理想,同时还涉及到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

卢梭认为,柏拉图的理论是一位真正爱者的哲学。人们也常常会将柏拉图同精神恋爱联系起来,冠名为“柏拉图式爱情”。我们可以看到,在帮助格劳孔理解哲学家的定义时,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说:“哲学家是智慧的爱好者,他不是仅爱智慧的一部分,而是爱它的全部。”即哲学家就是“爱智者”。柏拉图似乎对那些百科全书式的博学者不以为然,他把那些爱听、爱看,酷爱学习的人称为“有点像哲学家”,而真正的哲学家“两眼应盯着真理”。这些“什么都知道一点”的人,他们只关心事物的外在,而非事物的本质,因此他们只是“爱意见者”。而真正的哲学家,他应当关心事物的存在本身,应当是“爱智者”。显然,柏拉图心目中的哲学家掌握了认识永恒不变绝对真理的能力,而不会“被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多样性搞得迷失了方向”。

我曾经看到有人评论说,柏拉图的所有理论,其基石就在于“真理”的存在。他相信真理的存在,相信能够看到并指引民众认识理念世界,并且认为这种掌握绝对真理的优势是哲人王的权力基础。他认为,柏拉图的这种意识形态就犹如一位遭受海难的不幸者,紧紧地抓住船的遗骸,自以为获得了安定,而忽视了大海的汹涌波涛。以残骸为坐标系,自己确实正处在一个不变的空间位置,但如果比较大海,那么毫无疑问,落难者正在不断地上下起伏、漂泊不定。这船骸便是印

欧古文明遗留下的处于潜意识形态的观念群,正是这种观念群对民族意识的持久影响使得某些东西看起来确实处于一种绝对的状态。

《理想国》开篇就是苏格拉底和人们正在讨论什么是正义。克法洛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或者说,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对于这种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拿了人家的东西归还,这不是正义。因为,我们不能把东西还给疯子,而且“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特拉徐马霍斯认为: “每一位统治者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特拉徐马霍斯的这个定义类似于奥斯丁的论断“法律就是主权者的命令”。显然在这里,正义被理解为一种对强者的屈服,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成了其它人的义务。苏格拉底发现了其中的漏洞。因为四肢发达的人未必一定聪明,他们“有时候也会犯错误,结果反倒违背了自己的利益。”接着,苏格拉底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他认为“正义是一种智慧,而不正义是一种愚昧”。对于国家来说,不正义将“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互相敌对”,而对于个人来说,就将使人“自我矛盾,自相冲突,拿不出主见,不能行动。”同时“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因而过正义的生活一定胜于不正义的生活。

以上两种观点,柏拉图都借助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正面的批评。这种论证的方式颇类似于“否定神学”,柏拉图没有很确切地提出正义的完整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否定步步逼近真理。我发现,这些否定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归谬法的终点在于缺失智慧或德性就构不成正义。柏拉图心中的正义包含智慧和德性这两个要素。

柏拉图提出了一个“金银铜铁论”。他说“人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老天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它及工商上加入了铁和铜。”含有金银铜铁不同金属的人应当处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半点错乱不得。这样才能使“他们倾向于爱护他们的国家和他们互相爱护。”如果,我们将这些见解简单化,那就是“存在三种阶层,一个人应属于其中某个阶层,并且这种划分取决于先天的因素。”柏拉图以为,如果每个人各行其事,即当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在城邦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当城邦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做各的事时,城邦被认为是正义的,并且,城邦也由于这三种人的其他某些情感和性格而被认为是有节制的、勇敢的和智慧的。”

论述完城邦的正义后,柏拉图开始通过分析法探讨个人的正义。他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或欲望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是“我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就如国家的正义——三个阶层各司其职那样,如果每一个人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这三个品质彼此内在的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受理智领导,这样的人就具有节制的美德。柏拉图强调,正义的真正内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谐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一个正义的人应该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

通过对这几章的阅读,我发现柏拉图的正义观是围绕德性和智慧展开的,并且智慧是指导人们实现德性的知识。可见,正义的核心是智慧,哲学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爱智慧”,于是哲学与正义建立起了联系。

柏拉图认为,具备两种品质的哲学家应当成为统治者。这两种品质分别是他们“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以及“他们永远不愿苟同一个‘假’字,他们爱真。”当大多数无法转头的囚徒看到洞穴壁上木偶的阴影(即意见)时,他们认为那是真物的本身。而哲学家,许多囚徒中的一人,(由于两种品质)被解除了枷锁,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头环视,抬头看望火光,虽然痛苦,但所见却真实得多。看阴影是最容易的,为了去看阳光,哲学家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但当他看到太阳(这是善的理念,是最美的,也是其他理念的原因),来到光明世界的时候,他会觉得这一变迁是非常值得的。这一从看见阴影、看见火光到看见太阳的过程,既是一个人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是分离的,就好像一条线的两个部分。怎么造就这种人才,让他们跨越两个世界的隔阂,如“从冥土升到天上一样”?这就需要一种学问,这种学问“能把灵魂引导到真理”,“它超过任何学问”。护卫者需要用它统帅军队,而哲人王者需要用它脱离可变世界,掌握真理。这种学问不限于几何学或者是天文学,它应当是“辩证法”,“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根据。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险入了物质的泥沼时,辩证法能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我以为,这种“辩证法”即是一种哲学。

“三皇五帝神圣事,一篇读罢头飞雪。”《理想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但遣词造句之中,作者也将本义深深地掩藏起来。粗粗一遍读罢,我对《理想国》的一个总的感觉就是:这是柏拉图的一种回归,他在用非常精巧的哲学与政治学理论重铸“三功能结构”的合法性,试图缔造一个在今天看来相当专制的理想国家。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这大概也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这么这么多年以来还一直被人研究的原因吧。

第五篇:柏拉图与《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与理想国》读书笔记

刚刚过去的一周,多半时间都是在做毕业试验和查阅相关资料。在剩余时间里,我读了《柏拉图与理想国》这本书。书中论述的是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之间的关系,书的开篇就讨论正义以及政府的公正,后篇写城邦的文化、法律、教育,通过阅读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启示。

柏拉图(Plato,Πλάτων,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理想国的中心内容是正义,整书都是围绕正义展开。柏拉图把正义分为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其中城邦正义试论述重点。

《理想国》的内容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的问题:正义的内涵;城邦正义的实现;城邦正义的维持;城邦正义的衰败。在柏拉图看来,城邦正义实现的关键在于哲学王的统治,维持城邦正义的两大手段是公共教育和公有制度。

《理想国》共分为十卷。第一卷和第二卷前半部分是关于正义是什么及正义不正义何者更有利的争论。第二卷后半部分到第四卷,柏拉图阐述自己的正义观: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柏拉图认为城邦正义只能在完整的城邦中才能显现。所以首先必须构建完整的城邦。

在柏拉图笔下,城邦构建经历三个阶段:生产阶段、辅助者阶段、统治者阶段。相对应于这三个阶段,有三个等级和三种生活,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生活:生产者对应经济生活;辅助者对应军事生活;统治者对应哲学生活。统治者与辅助者合称为护卫者。统治者的品质是智慧,辅助者的品质是勇敢,生产者既不智慧又不勇敢。三个等级的划分以及他们所应当从事的工作都应当由他们的内在品质决定。

相对于城邦的三个部分,人的灵魂中也有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理性的品质是智慧,激情的品质是勇敢,整个灵魂的品质是节制。当理性在灵魂中处于统治地位,激情和欲望服从理性时,个人的灵魂也就实现了正义。

第五卷到第七卷是论证正义如何实现和维持。第五卷论述了维持城邦正义的一大手段:公有制度。公有制度包括妇女儿童公有和财产公有。维持城邦正义的另一大手段——公共教育。无论是公有制还是公共教育,只适用于护卫者阶层,不适用于生产者阶层。

第八卷到第九卷论述的是城邦正义的衰败。虽然哲学王用公共教育和公有制度来维系城邦正义,但由于哲学王的理性的有限性,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误,因而理想城邦不可避免的会衰败。

第十卷再次回到第一卷所谈论的正义与不正义何者更有利的问题上来。柏拉图通过进一步的论证,得出正义比不正义更有利。最后柏拉图号召人们行使正义。这样,本书终点的地方就是它起点的地方。

以上便是我对《柏拉图与理想国》这本书的读书心得。

下载柏拉图第二章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柏拉图第二章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

    姓名:李远航 学号:201317330114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 | 第七周 #1 柏拉图在第二篇中,主要谈论的是文艺教育观的问题。在现代人眼中,孩子的早期教育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

    《柏拉图(法律篇)》读书笔记(5篇)

    《法律篇》是柏拉图一生当中最长,也是最后一部著作。在这本书的十二卷中,前三卷讨论了好的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随后重点落在了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城市。第四和第五卷讨论了立法的......

    正义的幻象——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正义的辩论 ——关于《理想国》第一卷中 “正义”的探讨 《理想国》第一卷由于结尾的“无答案性”,学界对于该卷是否真的毫无结论,意见不一。虽然,在柏拉图研究上颇有影响力......

    柏拉图专题

    (二)柏拉图的哲学 1.理念论产生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在所说的各派哲学之后,柏拉图的方案出现了,它在许多方面追随着这些哲学,但也有和意大利派哲学不同的自己的特......

    柏拉图《会饮篇》读书笔记(共五篇)

    1. 最奇怪的是流行的舆论认为,只有有爱情的人违反誓言才会得到诸神的赦免,他们说,这是因为爱情的誓言实际是一种伪誓。 2. 爱本身无所谓好与坏,而仅当爱情导致善与恶的行为时才......

    柏拉图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 ___________从柏拉图谈西方哲学 刘俊超 信计1202 摘要: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一生著作等身,是哲学史上开天辟地的伟人,在哲学中开创了不少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引导人......

    柏拉图名言

    Quotes of Plato A good decision is based on knowledge and not on numbers. A hero is born among a hundred, a wise man is found among a thousand, but an accompli......

    柏拉图名言

    作者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希腊)柏拉图(希腊)柏拉图(希腊)柏拉图(希腊)柏拉图(希腊)柏拉图(希腊)柏拉图(希腊)柏拉图(希腊)柏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