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会饮篇》读书笔记(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12:2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柏拉图《会饮篇》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柏拉图《会饮篇》读书笔记》。

第一篇:柏拉图《会饮篇》读书笔记

1.最奇怪的是流行的舆论认为,只有有爱情的人违反誓言才会得到诸神的赦免,他们说,这是因为爱情的誓言实际是一种伪誓。

2.爱本身无所谓好与坏,而仅当爱情导致善与恶的行为时才可以说爱有好坏之分。一个坏人邪恶地放纵情欲,那么这种爱是卑鄙的,而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地追求爱情,那么这种爱是高尚的。

3.这就是我们的法律为什么要规定,过分迅速地接受情人是不道德的,在此之前应当有一段时间间隔,人们一般认为这是最有效的考验

4.如果有人准备献身于对另一个人的侍奉,相信通过他能够增进自己的智慧或者其他任何美德,那么我们就认为这种自愿既不卑鄙,也不下流。

5.抱着这种希望(追求智慧和其他美德),爱情纵然失败也不足为耻,而其他任何企图,无论有无实现,其本身就是可耻的。

6.医学可以说成是一门研究身体爱什么的学问,或者说医学研究的是欲望,研究欲望的补充和排除,而能够区分什么欲望有害和什么欲望有益的人可以称作医生,这是在医生这个词的完全意义上来说的。如果他能用一种欲望取代另一种欲望,而在缺乏必要的欲望时又能使之产生,或者说如果必要的话,在它产生时能够加以消除,那么我们会把

他看作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

7.音乐受爱神的指引就更加明显了.音乐被说成是一门爱的学问。音乐的技艺就是通过解决高音和低音的不和来创造和谐。当高音和低音还处在冲突状态时,肯定不会有和谐,因为和谐就是协和,协和是一种同情,事物之间只要还有冲突就不会有协和。

8.医生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约束餐桌上的快乐,使我们能够享受美味佳肴而又不至于生病。

9.有判断能力的人会去注意少数有理智的头脑而不会去注意一大群傻瓜。

10.爱神首先是最年轻的,其次,他是世上最娇嫩的,第三,我们发现他还是最柔韧的。如果他没有一点柔韧性,怎么能够使我们卷入无限的爱情**,又怎么能够不知不觉地随意进入人心?

11.爱神所能承受的任何东西都不需要借助暴力,暴力根本无法触及爱神,爱神也不需要用暴力去激发爱情,因为世人无法强求爱神,只能自愿侍奉爱神。我们知道,双方的情投意合才能激起爱情的冲击.12.对一名成功的赞颂者来说,最重要是关注真理,而现在看来正好相反,赞颂者所做的只不过是把所有力量和美德都一古脑儿地堆到被赞颂的对象身上,无论对这些东西有没有什么关联,这样一来,赞颂也就成了一堆似是而非的谎

言。

13.一切事物渴求的东西都是它缺乏的东西,没有任何事物会去谋求它不缺乏的东西。

14.他(爱神)既不是可朽的又不是不朽的,因为他可以在一天之内有多种变化,一切进展良好时他生气勃勃、如花似锦,但他也可以马上衰亡,因为他得到的东西一直在很快地消失,然后又凭借他父亲的禀赋而再生。所以爱决不会完全处于贫乏状态,也不会完全脱离贫乏状态。还有,爱也处于无知和智慧的中间状态。

15.爱这种人人皆知的、能迷倒所有人的力量包括各种对幸福和善的企盼。但我们这些从事商务、体育、哲学等各种行业,有着企盼的人从来不被人们说成是处在爱情之中,也从来不被认为是有爱情的人,而只有那些献身于仅有的一类爱的活动的人才被赋予爱的名称,而这个名称本来也应当用于其他所有行业。

16.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既在身体中,又中灵魂中。

17.所以在生育过程中,美是主宰交媾与分娩的女神。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凡有生育力的人一旦遇上美丽的爱人,马上就感到欢欣鼓舞、精神焕发,很容易怀孕。但要是遇到丑的爱人,她就兴味索然,转身躲避,不肯上床,但仍要承受生育的痛苦。甚至分娩的时候,美也是起着神奇的作用,美可以使分娩顺利结束。

18.爱不是对美本身的企盼,而是在爱的影响下企盼生育。

19.一切可朽者都尽力追求不朽。生育是达到这一目的和惟一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才是新一代不断地接替老一代。

20.这就是每个人延续自身生命的方式。人不能像神灵那样保持同一和永恒,只能留下新生命来填补自己死亡以后留下的空缺。

21.我们中的每个人,无论他在干什么,都在追求无限的名声,想要获得不朽的荣誉。他们的品格愈高尚,雄心壮志也就愈大,因为他们爱的是永恒。

22.如果说人的生活值得过,那么全在于他的灵魂在这种时候能够观照到美本身。一旦你看到美本身,那么你就决不会再受黄金、衣服、俊男、美童的迷惑。你现在再也不会注意诸如此类的美,这些美曾使你和许多像你一样的人朝思暮想,如痴如醉,如果可能的话,你们就终日厮守在心爱的人身边,废寝忘食,一刻也不愿分离,追求最大的满足。

23.当人们通过使美本身成为可见的而看到美本身的时候,人们才会加速拥有真正的美德,而不是那些虚假的美德,使之加速的是美德本身,而不是与美德相似的东西。

24.当他在心中哺育了这种完善的美德,他将被称作神的朋友,如果说有凡人能够得到不朽,那么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可以获得。

第二篇:柏拉图“会饮”之“爱”的探析

柏拉图会饮之“爱”的探析

赵学清 金静

【内容摘要】《会饮》是柏拉图关于“爱”的名篇,文中他描述了七位不同的哲人、诗人、医生等对爱若斯的赞美辞章。这七个人都对“爱”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爱”是什么、哪种是“真爱”,我们应该追求“爱人”,还是“爱我们所爱”?通过对《会饮》当中涉及的“爱”进行梳理,我们知道柏拉图师徒实际关注的是对智慧的追求过程。

一、《会饮》还是《会饮篇》?

与大部分译本不同,刘小枫先生的译本名为《会饮》,而非传统习惯上的《会饮篇》。因为在他看来这本书多少与诸如《劝学篇》、《五行篇》之类的哲学论文书籍不甚相同。他认为《会饮》是以场合来命名的一次对话,或者可以说它可以是一部诗篇,而不是一篇论文或一部论文集。同时,就《会饮》的内容来看,它确实是一篇独一无二的对话,既因为它的标题特别指明了事件场合,也因为这篇对话是由苏格拉底之外的另外一个人用转述的方式在另一时间讲述的。在对话中参与者主要有七个人,他们围绕着“爱欲”这一主题各自进行阐述,同时也在反驳对方的看法。

因此就这一著作的这么一种演示形式,我们很难把它归类为是阐述“爱欲”这一主题的一篇论文。因为如果作为一篇论文,它需要有翔实的论据,并且得出(唯一的)确定的结论。而在《会饮》当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百家争鸣式的观点,以及喋喋不休的争论。尽管也许所有人都知道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他的看法就是本书的“结论”了,但文章并没有明显地表达出来,而只是有意地以某种“隐晦”的方式让大部分人体会到。而这,也许就是一篇伟大“诗篇”的意境。所以,将《会饮篇》改为《会饮》是十分恰当的。

二、《会饮》概要

《会饮》由七篇颂词组成,分别由七位参加会饮的宾客所做。斐德若第一个作颂词。他精通历史、神话学和神学,是修辞学家的信徒。斐德若认为爱若斯在神们中间年纪最大、最受尊重,也最有权引导人在生前和死后拥有美德和福气[1]。他的颂词平淡无奇,目的在于“使用一种恰当的‘渐进方式’,渐渐引到苏格拉底讲话中要达到的顶点”[2]。接下来的是泡赛尼阿斯,他经验丰富,对哲学争论和逻辑推理感兴趣。他不同意斐德若关于爱神的笼统说法,他认为爱神有两种——天上的爱神:爱智慧、灵魂和美德,是高尚美妙的;人间的爱神:只爱肉体、金钱和权势,是卑微下贱的。

第三个做颂词的本来是阿里斯托芬,但是因为他受打嗝的影响,改由医生厄里克希马库斯在他之前发言。厄里克希马库斯从医生的视角发言,以他的从业经验形象地说明了灵与肉的相辅相成。他将爱普遍化为一般原则以及自然界的和谐力量。他认为爱实际上就是神人之间和谐的源泉。

阿里斯托芬作为第四个演讲者,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他说人起初不是现在的样子,最初的时候,人有三种性别,男人、女人和既是男人又是女人的人。这每种人都是圆的,能自由地运动,且体力精力非常强大,因此也经常有非分之想,竟想与神一较高下。神们最后不得将他们劈成两半来削弱实力。在人被分成两半后,每一半都急切地寻找之前属于自己的另一半,渴求完整,恢复古老的完满便成了人的不可阻挡和无节制的欲求。最后阿里斯托芬认为所有人要敬畏爱若斯神,与爱神相好,因为他能使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使自己完美的另一半。

阿伽通则以华丽的词藻赞扬了爱神的本质和功用,但是这些华丽的辞藻被苏格拉底认为只是徒有其表的泛泛而谈。并且在苏格拉底的一步步质问下,阿伽通也同意自己对爱若斯并不是十分了解。

苏格拉底作为压轴出场的宾客,转述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对话的参与者就是苏格拉底本人与另一位女人第俄提玛。第俄提玛说,爱若斯既不美也不丑,他介于神与人、死与不死之间,他是个精灵,充当神与人的中介。因为神已经是有智慧的,他不需要;不明事理的人要么不知道自己需要智慧,要么以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智慧。爱若斯介于神与人之间,所以他最爱智慧。第俄提玛赞颂爱若斯,说他能给我们带来善好,从而使我们幸福。不难看出,在第俄提玛看来,爱欲和爱智慧是同一的,爱欲即爱智,亦就是哲学。因此,最美丽最善好的生活,就是充满爱欲的生活,就是过哲学式的沉思生活。

苏格拉底刚讲完,阿尔喀比亚德醉醺醺地破门而入。厄里克希马库斯让他和大家一起赞颂爱若斯神,他想了想说,苏格拉底不会允许他赞颂除苏格拉底之外的任何人,如果他这样做了,就会挨打。于是他请求赞美苏格拉底。之后他就开始了对苏格拉第的颂扬。阿尔喀比亚德说道:“苏格拉底的言词比毒蛇还要厉害,一旦他咬住一个年轻,且资质不坏的灵魂,就会支配这灵魂的所有言行。”阿尔喀比亚德赞扬了苏格拉底在战场上的忍耐力,苏格拉底还因思考问题站立二十四小时而不知疲倦。阿尔喀比亚德的颂词结束后,突然一大群醉醺醺的夜游神一涌而进,整个大厅乱哄哄的,秩序全乱了,这次会饮也宣告结束。

三、《会饮》中关于“爱”的思想

1.“爱”是什么?

对于这个古老却不陈旧的话题,人们一般都能讲出个一二。或认为是一见钟情之爱,或认为是长相厮守之情,又或是平平淡淡生活中点滴情感的积累。在古希腊那个年代,人们对“爱”是什么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会饮》一书中,开篇斐德若做的第一个讲辞就对“爱”做了界定。他认为“爱”就是一种“品德”,是被爱之人对爱他的人表现出来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也一定会“引导人在生前和死后拥有美德和福气。”[1]

2.哪种“爱”是“真爱”?

泡赛尼阿斯看出了斐德若对“爱”所做定义的漏洞,他进而补充到,“爱”有两种,一种是“属天的”,一种是“属民的”。在泡赛尼阿斯看来,如果相爱的一方热衷于另一方的金钱、容貌或是肉体上的愉悦,虽然这样也能使他感到身心上的满足与福气,但这不是“真爱”,因为这种基于物质形体上的情感,是“属民的”,这种爱“无论朋友还是敌人,都会阻止他,敌人会骂他媚俗、贱,朋友会责备他,为他不好意思”。真正的爱,在泡赛尼阿斯看来,首先是男男之爱,这与古希腊崇尚男同和妇女身份低微有关,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爱的对象不是形体或形体的附属物,如金钱、容貌、官职等等,而应该是“灵魂”。这样一种爱一定是专一的,不会因“所爱的人身体如花凋谢,他就高飞远走”,也不会“从前说过的话、发的誓,统统不算数。”真爱一定是“有情人殷勤善待对自己百依百顺的情伴,情伴对有情人服服帖帖”,同时“有情人一方在心智睿哲和其他品德方面全心全意扶助情伴,情伴一方要热望受到这方面的管教和获得其他智慧”。只有在“委身”与“智慧”二者合二为一时,这样的爱才是“真爱”。

3.“爱”应是有节制的、协调的“恋上好人是好事儿,恋上放荡的人就是坏事了”,“它虽然给人带来快感,但会使人变得没有节制”,这是厄里克希马库斯作为一名医生从健康角度和情感角度所作出的讲辞。同时他还认为“健康”的爱应该是相互协调的,正如调和冷与热、苦与甜、燥与湿、高音与低音一样,“使他们产生一种适度的阴阳相交和调配”,按现代人的话语来讲,就是两个人在感情方面是互补的、合适的。4.我们的“爱人”阿里斯托芬在他的讲辞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起初人是有男性、女性和不男不女三种性别,而且都还是圆形的身体,但是后来因为他们自恃强大意欲挑战真神而被宙斯都给劈成了两半。于是被分开的两半就不停的去寻找失去的另一半,寻找那本该属于自己的“爱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阿里斯托芬之爱的对象侧重于人的身体,阿里斯托芬整个神话的讲述都在强调身体,从圆球人身体的分裂到后来人和自己另一半紧紧的拥抱都离不开身体。爱人所要寻找的就是那个一直让他魂牵梦萦的,而且是天造地设的那个“人”,并不是这个人的其他什么东西,这与苏格拉底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5.爱我们“爱人”还是爱“我们所爱”

在爱的对象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上,阿里斯托芬和苏格拉底产生了分歧。阿里斯托芬认为爱的本质在于个体性的拥抱, 在于追求我们失去的另一半。苏格拉底认为, “爱欲完全在自身的深层结构中运作”,早在爱神被预设跟什么东西形成关 系,并怎样处于这种关系之前,就已注定有对象。在苏格拉底看来,爱的对象是美善。由此可见,阿 里斯托芬之爱是“爱我们爱人”,苏格拉底之“爱” 是“爱我们所爱”。苏格拉底认为,“爱人”的躯体终 将消散,而我们所钟爱的“美善”却是可以永恒存 在的,这种“美善”或成为“灵魂”的东西才是我们 最应该追求之物。结语

《会饮》通篇都在讲“爱神”,讲“爱”的故事,但 是当我们读完书中几位(伟大)哲人的对话,如果 仅仅认为这部历史著作就是在谈论男女之爱或者 甚至是更“高尚”的男男之爱,那么这种认识也未 免浅薄。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 个时代,所有自认为聪明的人都在追求同样一件 东西———智慧,而当时被公认为最高等级的智慧 就是政治方面的“智识”,这涉及政体的类型,城邦 的建构,对城邦中人们的治理等等问题。在《会饮》 当中,苏格拉底所讲的“善”,很大程度上就是上面 讲过的那种政治上的“智识”。同时我们还知道,在 柏拉图看来,人不可能获得完全的智慧,所以哲学 这一词汇,也就是“追求智慧”,“爱智慧”之意。因 此,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发现,苏格拉底告诉了 我们有那么一种永恒的,不朽的灵魂一样的东西 是“善”,而柏拉图又告诫了我们,这种“善”它虽是 永恒的,却永远不是一个定数,我们需要不停地去 追逐它的脚步,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获得肉体上或 者实体上的一个“结果”,而是需要享受追求我们 “所爱”的这一过程,而这,就是关于“爱”的哲学。可是,这一“爱”的哲学,毕竟还是“精英”式的 高深理论。我们没办法奢求普通民众都能读懂它,理解它,正如雅典的人们没有理解苏格拉底而最 终将他处以死刑一样。所以,把哲学以诗歌的形式 而不是高深的论文集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就有了 它迫切的意义。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形式没能 力说服或吸引大众,因此只有采用通俗易懂的诗 歌形式,也许才能再一次避免苏格拉底式的悲剧 重演,这也是为什么《会饮》比《会饮篇》更适合的 深层次原因。虽有些许妥协的无奈,却也尊重了更 广泛范围上的“民意”,更避免了曲高和寡式的“孤 芳自赏”吧。参考文献:

[1]柏拉图.刘小枫译.伯拉图的会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6.[2]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3]利希特.古希腊人的性与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8:304.* 作者简介:赵学清(1966—),男,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金静(1989—),女,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2012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汉语教育。

第三篇:会饮篇读后感

《会饮篇》读书报告

姓名:单晓彤学号:11124412

柏拉图的《会饮篇》是阿波罗多洛转述的阿里斯托德姆所参加的一场宴饮,在座的都是当时的各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每个人都围绕“爱的本质”与“爱对人的影响”两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对话不仅使我对哲学上的“爱”有了新的感悟,也使我对实际生活中的“爱”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发言的是斐德罗,他一开始就提出这样一些论证:“爱是一位伟大的神,对诸神和人类都同样神奇。”在“爱对人的影响”这一问题上他认为,只有爱才能为人类指明方向,使一个人过上好生活;只有爱才能使军队或城邦团结;只有爱才能使人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强调了爱对人类的巨大的正面影响,将爱认定为人类一切善行和幸福的赐予者。

下一个被转述发言的是鲍萨尼亚,他认为只对爱神进行礼赞是不高明的,因为爱神有两位,其中属地的阿佛洛狄忒的爱是一种世俗的爱,追求的是肉体享受,却不关注灵魂;而天上的阿佛洛狄忒没有沾染任何荒淫和放荡,她鼓励人们追求力量与智慧,这种爱是高尚的。

鲍萨尼亚之后是医生厄律克希马库的发言,他是从医学角度阐释爱的,从这一角度他把人的身体欲求分为两部分,而医学研究的就是“身体爱什么”,所以,医学是受爱神的引导的,他又将爱神推广到体育、农艺、音乐、四季、生物的健康和繁殖等领域,以此来证明爱的威力是无所不包的。

轮到阿里斯托芬发言了,他的故事十分引人入胜,他说最初的人都是半男半女的人,宙斯将人劈为两半,劈为两半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追寻自己的另一半。而“所谓的爱情正是追求这种原始的完整性”——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合为一体。

之后是这场宴饮的主人阿伽松对爱神的赞颂,在他的论述中,爱的本质已经很完美了,它是如此的充满正义与勇气,是人类一切幸福与快乐的源泉。

而苏格拉底对爱的看法则更为精妙,他认为“第一,爱是对某事物的爱;第二,某人所爱的对象是他所缺乏的”。爱的存在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不会完全处于贫乏,也不会完全脱离贫乏,处于无知和智慧的中间状态。在他的论述中,我们被告知爱的本质是什么,爱的对象是什么,爱对人们有什么影响三个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读过《会饮篇》,我对爱的本质与爱对人类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爱的本质,联系这众位演说者的论述,几乎是一人一个版本,有人说“爱没有父母”,也有人说“爱有天上和地上的两个”,还有人说爱是贫乏神与资源神的儿子,各种各样的说法,当然,这些都是为了自己的论述所服务的,但爱无疑是人类的高尚情感,并由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快乐幸福,社会变得更加稳定和谐。

第四篇:《柏拉图(法律篇)》读书笔记

《法律篇》是柏拉图一生当中最长,也是最后一部著作。在这本书的十二卷中,前三卷讨论了好的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随后重点落在了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城市。第四和第五卷讨论了立法的前提和基础,剩余的各卷都是细致地为三人谈话中想象出的城市描绘各种法律制度。

很明显,这样的一部著作一定会涉及到大量的政治和法律的基本问题。但是,当打开了《法律篇》之后,随着柏拉图讨论的展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公共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广。

从人物的安排上说,不像柏拉图的其它对话作品一样,在《法律篇》中苏格拉底并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法律篇》中的对话是发生在克利特岛上,而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作品中一直没有出现在雅典以外的地方。《法律篇》的人物主要是雅典来客和两个老人,一位是斯巴达的平民梅奇卢斯,另一位是 克里特的政治家和立法者克列尼亚斯。对话发生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位雅典来客,看起来很像苏格拉底,但书中从未提过他的名字,与两位去往宙斯神庙朝圣的老者相遇,他们以米诺斯审判为开始展开了对话。米诺斯是克里特岛的王, 死后做阴间的法官,据说是古老法律的制定者,每九年向宙斯询问法律制定的建议。在传说中,每九年的这一天,是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正是因为这样,三位智者的谈话才能持续十二卷之长。

对话主要集中于雅典和斯巴达的法律,主要的论题是:神意的发现,神法和法律的制定;智力在法律制定中的作用;哲学、宗教和政治的关系;音乐、锻炼和舞蹈在教育中的地位;自然法和自然权利。

斯巴达和克里特都是多里安(古希腊中南部)的城市,都以他们的法律和军事纪律 而著名,但是他们的哲学和艺术都远远的落后于雅典。而雅典,不是十分的稳定,但却是民主的发源地,有着发达的市民文化。了解了以上,可以理解书中提到斯巴 达和克里特人都将法律的来源归于神的意志,而雅典来客没有否定这一点,只是在之后的对话中通过事实的推理反驳了他们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斯巴达和克里特人都 着重军事上的训练,并实行男性市民共餐的制度。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战争服务的,他们的理论是战争是为了和平。而雅典来客通过分析说明了多里安根本就没有和平所必需的内在和谐,想通过战争达到和平根本就不可能。

随着一步步的分析多里安的制度缺陷突出出来,于是雅典来客开始描述一种可以挽回局势的制度。第一卷的剩余部分和整个第二卷都在讨论酒会以及音乐和舞蹈的教 育意义。这一部分十分的冗长,柏拉图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并为此道歉。但这一些都是为了讨论法律的动机,从哲学的角度上看,讨论动机远比提出建议更加的重要。法律的目的是美德。所有美德的前提是自我节制、自我控制、自律与克制。自我节制这种美德的获得取决于在正确道路上的成长,以及其中的快乐与痛苦。饮酒、音 乐与舞蹈都是为其提供保证。第一和第二卷为全书提供了一个方向。我们考虑法律制度就是为自律美德提供条件,法律制定大抵是个教育的问题。

第三卷看起来像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们在这里读到了以大洪水为开端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多里安语言的描述中,这段历史是辉煌的顶点,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的。他们的社会正面临着崩溃,而这崩溃的原因就在于前两卷所论述的缺少自我控制。斯巴达独自幸免于这种崩溃的灾难,原因是斯巴达人成功地将成员之间相互约 束的因素相结合以推动基本制度(政治体制)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引入了混和政治体制的观念。政治体制的两种基本形式,专制和民主,各有

其典型的代表:波斯和 雅典。但是两者最终都因为统治原则的单向一化而衰落。波斯的衰落源于专制者缺少自我控制,而雅典是因为民众权利的无限扩张。所以,一个令人满意的政治体制 要将专制和民主结合起来,以便使两者可以相互制约。第六卷和第七卷的主要内容是法典立法。第一位的法律我们可以称为宪法,即召开全民会议、选举执政官和委员会的制度安排,以及相应的权力划分。然后是对城市 法律的细致描述。对法律的讨论从家庭和婚姻法开始,继以教育、军事训练,以至农业和经济问题立法。第九卷讨论的是刑法的核心问题,包括盗窃、谋杀和伤害等 等,里面有关于惩罚和责任目的的讨论。第十卷在理论上讨论了不敬神的犯罪,但从本质上说这一卷揭示了柏拉图理论的核心原则。这一卷看似与整书的思路不符,但实际上它是在为《法律篇》整书的政治和伦理观念寻求宗教和哲学上的基础。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的开头部分讨论的是前面没有讨论过的立法问题,以及相关的其 它细节。整书以对夜间议事会的讨论结尾。介绍这个组织是为了认清立法的目的以及达到此目的的方法和途经。所以,这部分的讨论包含了关于美德的统一性和神的 性质和存在的哲学问题。

第五篇:柏拉图《政治家》读书笔记

柏拉图《政治家》读书笔记

摘要: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关于政治法律有三篇伟论:《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这些作品对不仅西方乃至对整个人类政治法律的影响都是难以超越的。在《理想国》和《政治家》中他试图描述或论证最优秀或最理想的政治机构和统治者,《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种尝试,概括了国家本身以及统治艺术本身的形成或理念,统治艺术则在《政治家》中得到了更充分地展开。《政治家》被公认为是柏拉图最难读懂的著作之一,同时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首部论及统治的技艺和美德的论著。

关键词:美德

政治

正义

法律

正文: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有一个特点,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政治家》中哲学对话的主角有:苏格拉底、赛奥多洛、客人、小苏,对话体的形式因其口语的理想化特征,可以在生动的交谈中闪现出思想的火花,但这使得对于特定哲学学说的界定就变得较为困难,再加上时代和他对当时制度的失望,尤其在苏格拉底去死后,柏拉图就常常在其著作中流露出悲观主义的隐喻。

一.柏拉图的主要观点

1.二分法

二分法是柏拉图探讨王治的内涵时采用的主要方法,将每一个概念分为两个种,且保证每个种都是独立的。柏拉图区分了种与部分这两个概念,种一定是部分,但部分不一定是种。通过不断地二分,每次排除一部分,不断向真理靠近。但是二分法只能做到向真理逼近,至多是不限逼近,却永远无法真正达至真理。如同一个正多边形,随着变数的增多而愈接近于一个与之相称的圆——直到变长为一点——而真正达到那个圆却是一个无线的过程。在面临这种情况下,柏拉图引入了著名的“编制”比喻,化方为圆,君王的技艺就是用高妙的编织术将“勇敢”和“节制”这两种美德,经纬交错,变成一件华美的外衣。通过二分法找到的政治家只是让人于朦胧中见到了形象的轮廓,但如果想看得真切就会落空了。

2.美德与政治

柏拉图提出论证说,除非用哲学家来统治,否则正确类型的国家不可能存在,柏拉图对这一故意自相悖谬的观点的论证暴露了它主要的道德和政治假设。他假设经过适当安排的国家促进了他所有成员的利益,而实际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缺陷的,他达不到这一目标。当在一个城邦中的群体和阶层认为他们的利益彼此敌对时,他们实际上已不再能构成一个城邦。《理想国》论证到,一个人的善要求正义和其他美德,这些不是被争夺的利益,毋需发生冲突。那些具有必要知识的人才是其形式的哲学家,因此必须由他们来统治理想的国家。

由士兵和工人组成的“下层”得到了足够的利益,但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的真正利益,所以不能由他们自身的理性来统治;但是,如果他们完全服从于哲学家的理性,那么他们就最大限度地接近了心灵的正义。

柏拉图认为其他的章程法规都是对利益的错误概念化的产物,这导致了国家各部分间的不和谐的关系。即使在适当的条件哲学家的统治的更可取,民主制也仍然是在不完善的条件下对不完善的人民最好的选择。也许最好的统治是接受民主制而不是推翻它。

3.正义

对正义城邦的设计,意在确保所有公民和个人的利益得到实现,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自由。只有在一个幸福的而且非常稳固的城邦里,他才能较有保障地实现个人自由。正义和幸福无论要在个体上还是在城邦里得以实现,既须在心理上又须在政治上通过理性对欲望的统治才能达到。

对于柏拉图而言,正义的理念是一种超验的、永恒的和谐统一体,虽然它与人是分离的,但是仍然保持着某种联系和关联。柏拉图追随一种层次体系的秩序,他透过正义在三个阶层(哲学王、士兵和工人)中的应用,来了解正义的意义,这三个阶层各自处理其“自身的事物”,而最终的目的是他们怎样驾驭自己的生活,亦即不要成为“一个好事之徒”。

因此,柏拉图对正义的界定,可以在他把理想的国家划分成三个阶层的概念中找到,这三个阶层的包括:可以在他们身上发现智慧的一小群统治者,这群人已经获得了绝对的正义的知识;其次是从他们身上显示出足够勇气的保卫者;最后则是工匠和被统治者(努力不包括在其中)。正义就是这种统一与和谐地促使这三个阶层达到均衡的原则。

4.法律

柏拉图总结了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并比较了他们的优劣,他把各种制度分为依法治理和不依法治理两类,每一类都可以由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来统治。在依法治理的政治制度中,最好的制度是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其次是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最差的制度是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在不依法治理的政治制度中,情况往往相反,最差的制度是由一个人独裁制;其次是由少数人统治的寡头制;最好的是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

柏拉图不赞成人人平等,但却赞成依法治国。他批评民主制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使得人人平等的法律最终取消了法律。柏拉图在后来的论著中进一步说明,只能由一个人或少数人治理国家,同时又要避免寡头制和独裁制的弊端,这就需要两个条件:一 统治者应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国家利益;二 他或他们严格依法治国,既是法律的制定者、执行者也是法律的遵守着、服从者。只有法律才是绝对的权威。

二.对《政治家》的解读

在《政治家》中唱主角的是埃利亚客人,配角则是小苏格拉底。他们首先探讨的是统治者的艺术问题,统治术玄远高妙,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统治术是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技艺,而其他技艺仅起辅助作用,故众人只能作君主的辅助者或臣民,而不能取而代之。这里强调的还是一种君主专制的思想,然而君主专制的合理性表达的不够充分,怎么办?柏拉图假借埃利亚客人之口先以神话传说佐证之,继而通过政体划分和法律功能缺陷在学理上证明之,手段甚是高明。

柏拉图相信国家类似于个人,他认为国家中个人的类型决定着国家的类型。在《政治家》中,柏拉图所要攻克的难题则是为处于最佳状态的统治者下定义,以便将他与那些拙劣的统治者区分开。柏拉图把统治视为艺术,视为包括其他艺术在内的艺术,他认为,如果他能理清成为政治家的统治技艺和专门训练,聪明人便会乐于接受真正的政治家的统治。

埃利亚的客人指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政治家定义成一种专家,由此而需要对知识的形式作出区分。成为专家需要知识,既然这涉及到治理能力的知识,那就应该和那些并非治理能力的知识区分开来。此外,我们还必须把知识分为实用知识和纯粹知识。客人指出统治者的技艺更类似于治理工作而非体力劳动,由此更需要对此加以区分,因为前者是理论的或纯粹的,而不是实践的应用的。

柏拉图划分了三种政体形式,其中每种又划分为两个形态。实行个人统治的君主政体可以以僭主制和君主制为例加以说明;第二种是由少数人行使权力,这种类型可以实行贵族统治或实行以财富为统治标准的寡头政治;最后是多数人的统治,即所谓的“民主政体”,多数人的统治既可以凭借暴力,也可以依靠认同来实施统治。

在柏拉图看来,治国之术并不是特定类型国家的职责,如果我们发现一个政治家有实行统治的能力,则无论他以哪一种政府构成形式实行其统治,我们都将把它视为统治者。柏拉图接着说,必须考虑的是臣民的贫穷或富有,是心甘情愿还是勉为其难,而不必考虑是否存在法律的规则。《理想国》和《政治家》分别论述了最佳的政体和最优秀的统治者,在《法律篇》中则论述了有关第二等政体,及法律的重要性优先于统治者品质的政体。统治者比法律更为优越的国家是最好的国家,在没有这种可能的时候,就必须坚持法治的政体。埃利亚的客人指出,法律是随着立法者处理公共事务所获得的经验而得到发展的,所获得知识是科学知识,他就具备了柏拉图所认同的确实可靠的科学真理的力量。尽管人们对是否存在优越于法律而又不滥用法律的政治家心存疑惑,但唯有这样的政治家才配治理名副其实的最好的国家,即理想国。

政治家的才能是艺术中的艺术,当一个政治家可以驾驭其臣民相互冲突的品德时,他必定是一个一流的编织者。

柏拉图《政治家》读书笔记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教育学

学号:

姓名:李婷 2013143022

下载柏拉图《会饮篇》读书笔记(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柏拉图《会饮篇》读书笔记(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柏拉图第二章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二卷读书笔记 第二卷开始苏格拉底的主要对话者是格老孔和阿得曼托斯,他们的观点代表了雅典城邦年轻公民或年轻贵族的正义观。《理想国》全书共十卷,第一卷是引论,......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5篇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班级:国贸0901学号:1201090155姓名:朱小磊 起初对于柏拉图不是很熟悉,只知道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知道他有着自己的一套被很多人称颂的哲学。直到有一天......

    柏拉图与《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与理想国》读书笔记刚刚过去的一周,多半时间都是在做毕业试验和查阅相关资料。在剩余时间里,我读了《柏拉图与理想国》这本书。书中论述的是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之间的......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

    姓名:李远航 学号:201317330114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 | 第七周 #1 柏拉图在第二篇中,主要谈论的是文艺教育观的问题。在现代人眼中,孩子的早期教育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

    正义的幻象——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正义的辩论 ——关于《理想国》第一卷中 “正义”的探讨 《理想国》第一卷由于结尾的“无答案性”,学界对于该卷是否真的毫无结论,意见不一。虽然,在柏拉图研究上颇有影响力......

    读柏拉图《法律篇》有感

    《法律篇》大致全面地反映了古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城邦的建立、地理位置、政府结构、选举制度等情况。参加对话的主要有三人,一位是来自雅典的客人,实际上他是柏拉图思想的代言人......

    《理想国》——柏拉图[共5篇]

    读书笔记:柏拉图与理想国 2008-09-11 19:58作为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学说。他非但认为真理是确凿存在的,而且先于物质存在。柏拉图将人们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