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柏拉图《法律篇》有感

时间:2019-05-15 11:4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柏拉图《法律篇》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柏拉图《法律篇》有感》。

第一篇:读柏拉图《法律篇》有感

《法律篇》大致全面地反映了古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城邦的建立、地理位置、政府结构、选举制度等情况。参加对话的主要有三人,一位是来自雅典的客人,实际上他是柏拉图思想的代言人;一位是克里特人克列尼亚斯,他受命去建立一个新城邦;还有一位是斯巴达人梅奇卢斯。

柏拉图将法律原则与法典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律篇》中提出了影响到后世法律思想的法律原则,如下: 第一,限权与分权观念。前文已提出柏拉图认为应当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否则会导致国家的覆灭。在第三卷中,根据斯巴达实行“五长官”约束王权的经验,他主张“把单一的王权一分为二,把权力限制在更合理的比例上”。这些观念也体现了柏拉图晚年政治思想的转变,开始注重考查政治实际。第二,王在法下原则。柏拉图认为最高的权力与最大的智慧和自制结合时就产生最好的法律制度,因此政治权力应该服从于法律。在第四卷中,他认为行使最高权力的人“通常被叫做‘统治者’,如果我们叫他们做‘法律的仆人’,那不是因为我想杜撰一个新词语,而是因为我确信一个国家的兴亡取决于这一点,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在法律服从于其他某种权威,而它自己一无所有的地方,我看,这个国家的崩溃已为时不远了。但如果法律是政府的主人并且政府是奴仆,那么形式就充满了希望,人们能够享受神赐给城市的一切好处”。第三,诚实原则。在第五卷中,柏拉图认为“诚实为百善之首,对神和人都一样。任何人要成为愉快和幸福的人,一开始就得诚实,这样他可以作为一个诚实的人来度过他一生中尽可能多的时间,”“诚实是每个人灵魂中最宝贵的东西。因此,没有一个人会永远自愿地把最严重的邪恶放进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里,并且同它终身相处”。第四,罪责自负原则。在第九卷中,柏拉图提出“通常,父亲被处死刑并蒙受耻辱不应该连累到他的任何一个孩子,除非一个人父亲、祖父和曾祖父依次都被处以死刑”。第五,法律的一般性原则。柏拉图认为处理案件应选择法律和规则,它们体现着一般的原则,但却不能用于每一个别案件。当然,他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众人之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理论。法律原则想要实现,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要制定更为具体的法律规则。

从第六卷开始,柏拉图详细阐述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则。柏拉图认为,法典应该包括规则文本以及自己的序言。序言尽量要简单,放在法律开头。在第六卷中,柏拉图讨论了职官任职法。他认为“组织一个社会有两个阶段。首先,你设立机关职务并派人去担任这些职务”,“接着,每个职务都必须有它的特有的法律”。他还认为挑选政府官员时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被委以权力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接受一定的考验;第二,进行选举官员的人在法律方面应该受到训练。他认为最初的官员应由城邦的建立者从经过长期法律教育的人中选定,城邦建立后就应该为选举的方式。城邦必须有自己的法庭,法官从各个行政区中选出。公民应参与公私案件的裁决,并且各区都要有一个法庭。

在第七卷中,柏拉图对法律、习惯和政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一切规则,人们通常叫做‘不成文习惯’。实际上,人们所说的‘祖宗的法律’就是指的所有这些事情”,“尽管‘法律’一词用于这些事情是个错误,但我们不能对它们只字不提,因为它们是整个社会框架的粘合剂,把一切成文的和制定了的法律同还未通过的法律联系起来。它们所起的作用同祖先的习惯一样,后者出现于遥远的过去。由于是有效地被确立的,因此被人们本能地遵守,并保护和庇护了现在的成文法”,“无论大的或小的,是‘法律’、‘习惯’、还是‘政制’,因为它们都是把国家粘结在一起所需要的,并且每种规范都永远是相互依存的”。

在第八卷中,柏拉图主要讨论为节日与诸神立法。他提到“非政治制度”,即民主政治、寡头政治和专制政治。他认为“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政治制度,因为给它们三种最好起个名字叫‘党派统治’,因为在它们的统治下,统治者和被统治的臣民都不乐意,即是说,统治者始终肆意妄为,而他们所掌握权力却没有得到被统治者的同意。它们总是依靠某种程度的强力来维护权力”。这其实是在证明柏拉图的社会契约观念,未经被统治者同意的权力不具有合法性。本卷的后半部分主要论述具体的关于家畜、土地、水果、水、外交以及礼仪等民事侵权行为及其罚则。

第九卷柏拉图主要讨论“一切事情所引起的法律诉讼”以及违法“行为应该受到哪种惩罚,应该由哪种法庭来管辖”。他认为一切犯罪都应该受到惩罚,“我们不应因害怕而不给予我们中的一个公民以处分”,但是惩罚要适当,“在死刑案件中,法官都应该是法律维护者,法庭则由前行政官员组成”。他规定了参加诉讼的人员及一定的审理程序,还根据没有人自愿作恶的理论——“所有邪恶的人,在一切方面,都不是有意作恶的”,将犯罪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类。他认为犯罪的原因有暴力行为激起的情感,劝说和欺骗推动的欲望以及出于无知三种,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方针是法律为教育与强制的结合,使其接受道德净化,并且重罪重罚,轻罪轻罚。他还认为“法律的编制本身,就某一方面而言,是一种耻辱”,另一方面就人性而言,人的本性又是自私和贪婪的。

第二篇:《柏拉图(法律篇)》读书笔记

《法律篇》是柏拉图一生当中最长,也是最后一部著作。在这本书的十二卷中,前三卷讨论了好的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随后重点落在了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城市。第四和第五卷讨论了立法的前提和基础,剩余的各卷都是细致地为三人谈话中想象出的城市描绘各种法律制度。

很明显,这样的一部著作一定会涉及到大量的政治和法律的基本问题。但是,当打开了《法律篇》之后,随着柏拉图讨论的展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公共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广。

从人物的安排上说,不像柏拉图的其它对话作品一样,在《法律篇》中苏格拉底并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法律篇》中的对话是发生在克利特岛上,而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作品中一直没有出现在雅典以外的地方。《法律篇》的人物主要是雅典来客和两个老人,一位是斯巴达的平民梅奇卢斯,另一位是 克里特的政治家和立法者克列尼亚斯。对话发生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位雅典来客,看起来很像苏格拉底,但书中从未提过他的名字,与两位去往宙斯神庙朝圣的老者相遇,他们以米诺斯审判为开始展开了对话。米诺斯是克里特岛的王, 死后做阴间的法官,据说是古老法律的制定者,每九年向宙斯询问法律制定的建议。在传说中,每九年的这一天,是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正是因为这样,三位智者的谈话才能持续十二卷之长。

对话主要集中于雅典和斯巴达的法律,主要的论题是:神意的发现,神法和法律的制定;智力在法律制定中的作用;哲学、宗教和政治的关系;音乐、锻炼和舞蹈在教育中的地位;自然法和自然权利。

斯巴达和克里特都是多里安(古希腊中南部)的城市,都以他们的法律和军事纪律 而著名,但是他们的哲学和艺术都远远的落后于雅典。而雅典,不是十分的稳定,但却是民主的发源地,有着发达的市民文化。了解了以上,可以理解书中提到斯巴 达和克里特人都将法律的来源归于神的意志,而雅典来客没有否定这一点,只是在之后的对话中通过事实的推理反驳了他们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斯巴达和克里特人都 着重军事上的训练,并实行男性市民共餐的制度。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战争服务的,他们的理论是战争是为了和平。而雅典来客通过分析说明了多里安根本就没有和平所必需的内在和谐,想通过战争达到和平根本就不可能。

随着一步步的分析多里安的制度缺陷突出出来,于是雅典来客开始描述一种可以挽回局势的制度。第一卷的剩余部分和整个第二卷都在讨论酒会以及音乐和舞蹈的教 育意义。这一部分十分的冗长,柏拉图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并为此道歉。但这一些都是为了讨论法律的动机,从哲学的角度上看,讨论动机远比提出建议更加的重要。法律的目的是美德。所有美德的前提是自我节制、自我控制、自律与克制。自我节制这种美德的获得取决于在正确道路上的成长,以及其中的快乐与痛苦。饮酒、音 乐与舞蹈都是为其提供保证。第一和第二卷为全书提供了一个方向。我们考虑法律制度就是为自律美德提供条件,法律制定大抵是个教育的问题。

第三卷看起来像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们在这里读到了以大洪水为开端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多里安语言的描述中,这段历史是辉煌的顶点,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的。他们的社会正面临着崩溃,而这崩溃的原因就在于前两卷所论述的缺少自我控制。斯巴达独自幸免于这种崩溃的灾难,原因是斯巴达人成功地将成员之间相互约 束的因素相结合以推动基本制度(政治体制)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引入了混和政治体制的观念。政治体制的两种基本形式,专制和民主,各有

其典型的代表:波斯和 雅典。但是两者最终都因为统治原则的单向一化而衰落。波斯的衰落源于专制者缺少自我控制,而雅典是因为民众权利的无限扩张。所以,一个令人满意的政治体制 要将专制和民主结合起来,以便使两者可以相互制约。第六卷和第七卷的主要内容是法典立法。第一位的法律我们可以称为宪法,即召开全民会议、选举执政官和委员会的制度安排,以及相应的权力划分。然后是对城市 法律的细致描述。对法律的讨论从家庭和婚姻法开始,继以教育、军事训练,以至农业和经济问题立法。第九卷讨论的是刑法的核心问题,包括盗窃、谋杀和伤害等 等,里面有关于惩罚和责任目的的讨论。第十卷在理论上讨论了不敬神的犯罪,但从本质上说这一卷揭示了柏拉图理论的核心原则。这一卷看似与整书的思路不符,但实际上它是在为《法律篇》整书的政治和伦理观念寻求宗教和哲学上的基础。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的开头部分讨论的是前面没有讨论过的立法问题,以及相关的其 它细节。整书以对夜间议事会的讨论结尾。介绍这个组织是为了认清立法的目的以及达到此目的的方法和途经。所以,这部分的讨论包含了关于美德的统一性和神的 性质和存在的哲学问题。

第三篇:柏拉图的正义观——读《理想国》有感

柏拉图的正义观

——读《理想国》有感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理想国》为柏拉图早期著作,与《法律篇》不同,它体现了柏拉图早期的思想。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

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正义问题是贯穿全书的线索: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等人的谈话因正义问题而起,是否正义又成为双方对话过程中讨论的主题和价值标准。

色拉西马库斯说,“正义是强者的利益”,由于谁强谁统治,并且严格意义上的强者是不会犯错的,他认为对己有利的事情就一定在事实上对己有利,因而统治者制定的法律都是本着利己的原则的,所谓正义就是执政者的利益。色拉西马库斯从强者的视角出发,他眼中的正义无疑带有某种主观主义倾向,反应了个人对利益的诉求,而苏格拉底正是从一种相对客观主义的角度来对他进行批判。苏格拉底从技术的视角对正义进行考量,正义在于每一种技艺尽其本职,使受照管的对象得到利益;在于技术服务于它的对象,因而与人群差别无关。政策和法律同样作为一种技术,只有当它为全体人民提供最大的利益时,才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服从,这个情况下的政策法律才是正义的。

然后,格劳孔提出“正义是弱者的妥协”,认为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衷,正义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人都是在法律的强迫下,才走到正义这条路上的,那些做正义事情的人是因为自己没有本事作恶,或者是因为正义行为带来的名声。虽然一切负有教育责任的人都谆谆告诫:为人必须正义,但是他们的谆谆告诫从来不颂扬正义本身,而只是颂扬正义带来的好名声。在阅读本书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也被格劳孔所说服了:现实中的情况好像真是如此,没有人心甘情愿实践正义,因为从不正义那里确实能够从正义那里得到更多的利益。人们在乎的是自己的行为“被看见”:的确有人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们的行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未得到承认,但他们相信自己的行为一定会被后世所认可的,他们“内在”的“美”一定会被后人所“看见”;否则,谁还会正义凛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看不见”,还有意义吗?正义和不正义都只是手段,重要的是名和利?人们通过不正义得到赤裸裸的现时的利益,通过正义得到名声,谁会选择一种既得不到名又得不到利的行为呢?

正义的本质成了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苏格拉底先从城邦入手,讨论城邦的正义问题,再通过人与城邦的类比来阐明个人正义的本质。接下来的几卷涉及了教育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文艺问题﹑男女平权﹑政治问题﹑共产问题等一系列城邦中出现的问题。由于个人无法单靠自己达到自足,人们为了各自不同的需要而集合在一起生活,因而建立了城邦。不同人禀赋的不同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出现,城邦的正义在于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这三种团体各司其职,达到城邦整体的和谐和利益的最大化。相类似地,个人的正义在于他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各起各的作用,当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一致赞成由它领导而不反叛时,一个人的心灵才是一个有秩序的和谐整体。不正义意味着在城邦或个人中,这三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而导致三者的混淆与迷失。做正义的事在内部造成正义,做不正义的事在内部造成不正义。正义意味着心灵的健康,它美和坚强有力;不正义意味着心灵的疾病,它丑和软弱无力。于是,当一个人不正义时,他心灵的本质已坏,就算拥有再多的利益,财富和权力,也被认为是死的了。苏格拉底至此为我们阐明了正义的内在真正本质。

第四篇:读法律方法论有感

法律是什么?法律应当是什么?这些都是非常深奥的法哲学命题,凡俗吾辈岂能一眼望穿?法律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法律实际是什么?带着这种困惑我阅读了大量的法理学论著,但依然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加深了对法律的困惑和迷茫。但《法律方法论》耳目一新的观点给了我更多关于法律的启迪和提示。诚如苏力所言,阅读法律就是阅读秩序,阅读经历自然流变与人为建构的人间秩序。法律方法论无法也不可能对法律是什么作出一个真理性的解释或者答案。对法律是什么的探索是永无止尽的,只能说《法律方法论》对法律是什么做了一个学理上的探讨和制度建构上的努力。虽然也许我们人类有限的理性无法获得关于法律的真谛,法律精神的风骨,但这并不能成为阻碍我们关于法律是什么的探索。

《法律方法论》一书从技术层面上进行了对法律进行的微观细致的考察与工具理性上的深度挖掘。该书博采众长,纵横古今,吸取西方法理学之精华,继承了自古希腊罗马关于法律的知识传统,为我们了解西方贤哲关于“法律是什么”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读完全书,鄙人对关于“法律是什么”的宏伟而又深奥的命题的感悟是:法律是一种理念和信仰,法律是一种知识和技术,法律是一种立场和态度。

法律是一种理念和信仰。信仰更多是哲学与宗教意义上的内容,法律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也不亚于一种宗教和依托。所以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传统以降,法律与宗教结下了难分难解的情缘。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法律只有获得信仰的内涵与宗教式的虔诚才能获得民众对其的信任与信赖,直至内心与灵魂深处的归宿与依托。因为法律的设计初衷本是为了对人们纠纷的一种事前约定,对人类兽性与弱点的提前制度规制。正因为有了法律,人们才会在与自己的同类、同伴发生纠纷与矛盾有了一个合适的出口,在人们面临失业、残疾等困难时有了来者基于人类同情心、怜悯心而通过法律的形式制度化的救助与保护。人们拥有对法律的理念,进而形成对法律的信赖与信仰是因为他们相信法律能够带来方便,降低生活成本,便利生产与生活,是因为他们坚信法律所秉持的公平正义能够在他们危难、脆弱之时及时地提供救助和保护。

法律是一种知识和技术。法律本身是一种人们对社会秩序维护与矛盾处理方法即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恰当安排与分配的知识,早在古罗马时期,因为法律的日益庞杂即精致化,法律便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传统得以通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予以保留和继承。虽然在原野的奴隶制时期及漫长的封建时代,法律作为一种专业的知识系统主要被社会的上层贵族所垄断,但这不能成为否定法律作为一种精细化知识的借口。立法的过程是对法律思想、法律知识固定化的尝试,而司法的过程主要是停留

在通过对法律知识的运用来解释法律,阐述立法者的本意与原委。通过一整套的精致化的关于法律解释和运用的比如法律解释、法律发现、法律推理、法律论证、法律演绎等知识运作进而实现对人民、立法者原本对法律的理解和态度。此时,法律是作为一种知识传统加以漫长的积累与传承,作为一种科学的技术方法为人们所研习和运用。此时的法律可以说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必然形成的社会有效分工使然,也在此种意义上来说,法律关于公平的实现、正义分配的理念和信仰通过具体知识的建构实现了技术的细化操作。法律获得了具体的工具价值,法律自身是可以一种被学习和操作的专业技术。而法律正是这样一种关于人们生活秩序的制度性建构与安排,通过对法律自身所内含的关于正义分配的知识,关于公平的操作技术与方法来实现人们一开始达成的关于对社会秩序的统一安排与关于运用法律实现公平、分配正义的共识。

法律是一种立场和态度。法律的精髓是通过对法律理念的信奉与依托,并在知识层面进行操作技术的细化使得法律不仅成为一种关于社会管理的方法,国家治理的有效手段而被加以运用,而且通过制度化对人类“理性”进行文字层面的固定实现对国家的法律化控制与安排。法律的立场就是要信奉法律的理念与信仰,遵守法律的知识传统与技术操作实现法治社会的建构及整个国家处于法律轨道上运行,实现“法律帝国”的畅通无阻。法律的立场就是要求依法治国,实行严格法治,通过法律安排对社会秩序与人民生活作出一个理性选择。法律的态度是将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的战略选择,作为一种关于定纷止争的有关的社会关系调整器来运用。法律本身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技术,法律是关于人类如何平和、文明处理人类内部所发生的矛盾和纠纷,法律是从制度、规则上关于如何有效克服人类自身兽性、弱点和缺陷的逻辑延展,经验累积,知识沉淀。法律是关于如何缓解、润滑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关于如何平和、理性处理各类纠纷与矛盾的社会关系的稳定器。法律的这种逻辑延展,这种经验累积、这种知识沉淀表达的就是法律关于国家实行在法律框架内运行的立场,关于社会实行全面法律化控制的态度。

第五篇: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论柏拉图《法律篇》中的

法律思想

申士猛 09法一 09022114

论柏拉图《法律篇》中的律思想

摘要:柏拉图是西方著名的古典大师,在西方的哲学、政治学和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柏拉图生活在古希腊城邦危机时代,在苏格拉底等前辈的影响下,著书立说,探讨城邦危机的出路。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法律篇》是他最后一部对话集,最能体现他晚年思想的特点。《法律篇》是一部重要的法理学著作,书中强调以法治国,在理论法学(法理学)和应用法学(法典的编纂)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原则,并对以后的罗马法和自然法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律篇》也是一部重要的政治学说著作,书中为马格尼西亚理想国构拟了详细的组建方案,所提出的混合制政体方案直到现在仍是政治领域的重要原则和重要制度。《法律篇》设计的城邦是一个教育城邦,书中提出的系统教育方案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法律篇》对经济、宗教、伦理道德以及家庭和婚姻等问题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可谓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法律篇》仍是一部超于现实的著作,但它比《理想国》更接近现实,书中改变了《理想国》中的许多重要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对现实社会更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原则。《法律篇》不仅影响着西方的古代,也影响着西方乃至世界的近代和现代。《法律篇》是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关键词:柏拉图,法律篇,法治

柏拉图是古希腊政治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其晚期著作《法律篇》系统阐述了他的法律思想,标志着柏拉图思想从“人治”向“法治”转变。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他认为,理念法则即是理性法则,理性法则构成法治、政府、国家之现实存在的深刻根基。《法律篇》中的法律思想主要包括:在法的一般理论方面,柏拉图认为理性的命令就是法,法产生于神给统治者的启示、惩治无神论以及约束人的恶性的需要。正义是“善”,是“和谐”,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正义体现全城邦的利益,法是维护正义的手段。在柏拉图看来,有两种主要政体一一民主制和君主制,它们派生出其它政体,法律在政体的演变和国家的兴衰过程中起举足轻重之作用。最好的政体是君主政体和民主政体相结合的混合政体,它将专制和自由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在法治思想方面,柏拉图主张法治国家必须有好的法律,立法应正义为原则,以获得最高善德为目的,采用说服和惩罚相结合之方法。法律的序言部分应说明立法的意图,法律条文的语言应准确、清晰,便于人们理解和遵守。立法还要考虑国家的人口、地理环境、经济对政治的影响以及教育的作用。立法者还需适时修订和补充法律,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要使纸上的法律变成现实,必须确保法律的实施,重视执法者的素质,选举执法官员,并加强法律监督,赋予公民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强调全民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官员也要严格遵守法律,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法的具体制度方面,柏拉图建议法治国家应编纂法典,制定有关刑事、民事、外交以及诉讼程序等方面的具体法规。关于刑法,柏拉图从人性角度分析犯罪是由人性的弱点以及缺少好的教育等原因造成的,并规定了盗窃庙宇、颠覆或背叛国家等罪刑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如鞭答、监禁、罚金和死刑等。关于民法,规定了如何处理相邻关系、公民从事专一职业、婚姻以国家利益为重、继承分为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另外还制定了有关保护农产品和自然资源的农业法规、商业和贸易法规、国际交往等法规。关于诉讼法,制定了公民不服法官的判决可以上诉的三审终审制、与案件有亲属关系的人不得担任法官的回避制度以及所有权超过一定时间不受追溯的诉讼时效制度。编纂法典的目的是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法律篇》的主要内容:《法律篇》共分12卷,大体上说来,第1、2卷讨论立法的基本原则,第3卷谈国家的起源,第4、5卷比较各种政体,第6卷讨论官吏的任命,第7卷谈教育,第8卷谈爱情,第9卷谈惩罚,第10卷谈宗教和神,第n卷谈贸易和遗产继承,第12卷谈军事和外交。

《法律篇》的核心是以法治国,那么,怎样以法治国,柏拉图以陌生的雅典人的身份与克里特人和斯巴达人进行了讨论,并就法律的起源、立法的目的、法律的作用、法律的本质和地位以及为什么要以法治国等法理问题谈了自己的一整套看法。

柏拉图认为,法律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最初是各个小家族,由年长者统治,习惯各不相同,没有文字,因而也就没有法律。随着小家族结合成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后,彼此之间需要互相协调,制定出体现共同要求的法律来。于是各个小家族便推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制定法律的工作,这些人被称作立法者。由此,先前的家长统治体制就演化成贵族统治体制了。此后,“国家体制和一切类型的国家及其变相形态”都呈现于世,人们开始考虑怎样建立秩序井然的社会,考虑立法的真正目的或最高原则是什么。

柏拉图则认为,“我们的法律必须把一切不断地仅仅引向一个目的”,“这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称为美德(善)的东西叫作正义。”换言之,立法的目的就是实现美德或以善为目标,达到正义,这是贯穿整个《法律篇》的基本精神。

在《法律篇》中,柏拉图提出“法治”的基本思想,重点强调立法和守法的重要性,强调官吏必须服从法律,认为如果法律处于从属地位,国家一定覆灭,且主张分权。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全面论证了法治问题,提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论证了“法律至上”,指出法律监督的重要性及其措施,甚至包含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思想。

由于《法律篇》是新理想国的建国方案,涵盖了当时的哲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众多学科,不仅有拓荒性的贡献,而且对以后的西方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黑格尔曾赞扬说: “柏拉图的的著作,无疑地是命运从古代给我们保存下来的最美好的礼物之一。”

柏拉图构筑的理想国家可能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但并不影响这种理念存在的正当性。这种理念是为了人类法律制度日益接近最大可能的完善,作为一种模型提出的极限,因此不能否认其存在的价值。他构筑理想国家蓝图的真正意图并不是要求人们实践其具体制度,而是给人们以理想,希望治国者以理想为目标,以现实为基础,制定适合国情的法律制度,造福于人类。这是他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正如他自己所言:“任何一个利用理智和经验的人都将承认,失败。„„最正确的做法是不仅描述理想社会,社会,然后让创建社会的人从中作选择。”如果缺乏理想,城邦的组建将面临而且也描述第二等好和第三等好的社会,然后让创建社会的人从中作选择。”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法律篇》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下载读柏拉图《法律篇》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柏拉图《法律篇》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劳动合同法法律有感

    读劳动合同法法律有感 提起一部法律,最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能去逾越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就会受到惩罚,这也是法律的约束力所在吧。今天读的这部法律是劳动合同法,当初选择此法律时......

    读《法律的正当程序》有感

    读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The Due Process of Law》)所获( 2013级国际法C班 唐洋 201330910146)首先介绍下这本书的作者丹宁勋爵(Alfred Thompson Denning),他给人们留下最......

    读法律方法论有感大全

    读法律方法论有感法律是什么?法律应当是什么?这些都是非常深奥的法哲学命题,凡俗吾辈岂能一眼望穿?法律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法律实际是什么?带着这种困惑我阅读了大量的法理学论着,但......

    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根 ——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题记:根,就是本质。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回归到根以寻求解脱,而不是流于形式,高喊口号,大声宣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 191200414 林陈颖 寻找法律的印迹-从古埃及到美利坚 从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不断追问:“问世间,法是何物?在本书中,余定宇先生用“环球法旅”这一形式来追......

    读法律专业学术论文写作有感

    读法律专业学术论文写作有感在我的印象中,写论文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大多数人对这项费时费力费劲的文字工作都比较反感,因为爬格子毕竟是一件苦差,与青灯为伴,与黄卷为友,怎能不苦?很......

    读《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有感

    读《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有感【作品】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作者】 博登海默 邓正来【译】【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想看《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的想法存在很久了......

    读名著有感(多篇)

    读《伊索寓言》有感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