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调查:浅析电子商务欺诈犯罪的治理与防范

时间:2019-05-14 12:0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案例调查:浅析电子商务欺诈犯罪的治理与防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案例调查:浅析电子商务欺诈犯罪的治理与防范》。

第一篇:案例调查:浅析电子商务欺诈犯罪的治理与防范

案例调查:浅析电子商务欺诈犯罪的治理与防范

案例:来自上海的林先生举报称:在某网站看中一款笔记本电脑,比市场介要便宜,于是在网上谈好了价钱和邮送地址及联系电话并用网银给网站的建行账号上汇了30%的货款不,数额900元。两天后,有人打电话找到本人称是送货的,不过要把余下的70%货款付清才能给货。于是林先生把余款1900元打到网站的账号上。等把钱打完,那个送货的打来电话说林先生是新客户,要再打5000块才能给货,如果不打就不能给货,当时林先生觉得上当了,打给网站的客服电话,最后林先生未能联系上对方,更未挽回经济损失。

此案例为典型的电子商务欺诈。可以看到互联网的发展为大众带来了商机的同时,也为互联网骗子提供了一座宝藏,但欺诈终究是欺诈,其本质都是相同的,正如美女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说,大多数互联网欺诈是“披上高科技外衣的老式诡计。”在互联社会,消费者受欺诈风险存的根源在于网络社会的快速,虚拟性。从事网上交的买志愿双方在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沟通方式之时,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不对称。在众多的网络欺诈中,最常见的是由卖方制造虚假身份和虚高商品价值欺骗处于信息不对称劣势的买方,所

《电子签名法》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子商务的规范保障和信用体制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

2、建立电子商务的信用体制。当前信用体制的建立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的方针政策。尽快建立起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

3、需要电子商务网站及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现在许多电子商务网站都积极构建网站及整个行业的诚信环境,如阿里巴巴的“诚信通”、易趣的“实名注册”等。电子商务网站着力加强信用管理,有利于防范交易风险,防止电子商务欺诈。

4、建立信用追溯机制和推出安全交易险种。建立信用追溯机制,如果供货商曾经发生过交易纠纷,将被列入网上黑名单,不能进行网上交易。推出网上安全交易险种的目的主要在于保证交易的安全和解决前期赔偿问题。

5、加强信用道德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二、推广应用电子商务的新技术

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电子身份证管理制度。电子商务欺诈虽然有各种不同的手段与方法,但是,据美国电脑安全协会的研究报告显示,无法确认交易对方的身份是欺诈的主要原

三、通过预防被害来预防电子商务欺诈

提高被害人的防范意识,减少被害的发生亦是有效避免电子商务欺诈发生的重要手段。不法分子的欺诈手段其实并不高明,他们往往利用被害人的心理弱点实施欺诈,因此,只要掌握一定的防范手段就能防止欺诈的发生。如针对较为常见的网络购物欺诈,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手段:

1、尽量与信誉良好的公司所设电子商店,或与网络世界中商誉良好的电子商店进行交易;

2、避免与未提供足以辨识和确认身份资料的电子商店进行交易;

3、不可单纯从网站设计的美观或时髦与否来判断其可靠性,同时不要仅靠网页上商店名称判断其真实性;

4、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查询电子商店过去的交易记录,或向工商行政机关或电子商务协会查询已经获得认证的电子商店;

5、就电子商店或网络广告之商品价格,若与市价差距过于悬殊或明显不合理时,要小心求证;

6、消费者在进行网络交易时,应打印出交易内容与确认号码的订单或将其存入电脑,并妥善保存交易相关记录;

7、对网络的电子布告栏与新闻论坛上许多个人刊登的商品广告,应仔细区分个人买卖或是商业交易,避免在维权时无法受到保护;

8、查清楚对方是合法公司后,在确实有必要时才提供信用卡号码与银行账户等个人资料,避免输入与交易显然不相干的个人资料;

9、对于在网络上或通过电子邮件以朋友身份招揽投资赚钱计划,或快速致富方案等信息要格外小

参 考 资 料

1、《欺诈犯罪原理探究》

2、《电子商务领域犯罪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3、《讨论关于中国电子商务立法的五种说法》中国电子商务法律网

4、《网上交易频繁遭遇欺诈,拯救诚信先筑牢思想防线》

东方网。

第二篇:电子商务犯罪的原因及防范

电子商务结课作业

电子商务犯罪的原因及防范

姓 名:专 业:班 级:学 号:

李良 市场营销 081021 08102004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犯罪也成为犯罪学、刑法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犯罪学角度对电子商务犯罪现象做了分析, 认为: 电子商务犯罪在犯罪主体方面、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方面及被处理方面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电子商务交易对 安全性的特别要求、买卖交易模式的变化、信息管理不严、金融电子化风险、税收制度滞后等构成了电子商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刑法手段、刑法外法律手段及其他手段构成了防范电子商务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 电子商务犯罪;犯罪表现;犯罪原因;防范对策

引言:本文所称电子商务犯罪是类罪名, 指的是行为人为了牟取非法利益, 利用科技手段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所实施的侵犯他人权益, 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一系列犯罪行为的总称。电子商务犯罪由一系列电子商务领域内的经济犯罪构成, 故电子商务犯罪主要指电子商务经济犯罪, 它包括在电子商务领域内发生的合同诈骗罪, 侵犯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等等。电子商务犯罪是与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类犯罪, 可以说, 它是计算机犯罪与网络犯罪的一个延伸概念, 其外延小于计算机犯罪和网络犯罪。

一、电子商务犯罪的表现

(一)由特殊的主体群构成

电子商务经济犯罪当属技术型犯罪, 其与科技发展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是联系在一起的。首先, 从主体职业分布看, 网络行业内部技术型、管理型人员占多数。由于电子商务系统通常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将进一步完善, 电子商务将会更加安全, 电子商务外部人员犯罪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电子商务内部人员, 特别是技术型和管理型人员犯罪的可能性则要大得多。其次, 从主体年龄分布看, 以中青年居多。他们一般都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 具有相当的电脑知识, 而且对新事物和科技比较敏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 N N I C 2012年公布的调查结果, 上网用户中大多数是男性, 占55.9%;21~ 35 岁的青年人占79.2%。这些都意味着今后网上的消费群体将以青壮年为主, 男性顾客将多于女性。目前因特网的使用者中,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一半多, 多为教育、研究、管理、电脑相关行业及技术专业人员, 大多数为高收入者。[ 1] 电子商务犯罪行为人大多在此类人员中产生。据统计, 美国计算机犯罪者的年龄区段为18~ 46 岁,平均年龄25 岁;我国的计算机犯罪者多在35岁左右,平均年龄也是25 岁。[ 2] 再次, 从主体智商看, 电子商务犯罪分子大多智商较高, 而且具有精湛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二)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

利用电子商务网络进行的高科技经济犯罪, 能量大,影响范围广, 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针对大额交易活动、网上金融机构等实施的电子商务经济犯罪, 其造成的经济损失, 往往是传统犯罪难以比拟的。而且, 电子商务经济犯罪还具有相当的隐蔽性, 不易被发现, 更不易被侦破。因为, 电子商务系统涉及到尖端科学知识, 没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是难以掌握的。其储存的数据和信息, 均以电信号代码形式存在, 行为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施犯罪, 同时不留痕迹, 不易被人发现, 不易被侦破。正如有的计算机法律专家所言, 一次恶劣的电子商务领域的计算机犯罪就可能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此外, 这类犯罪的隐蔽性强, 多次犯罪累计造成的社会危害可能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3](三)难以受到处理

在对电子商务经济犯罪处理时, 面临两个难点: 一是此类犯罪具有瞬间性和随机性, 没有犯罪现场 , 证据难以收集, 案件难以被侦破。据统计, 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犯罪以10% 一15%的速度增长, 但发现的案件只占5%-10%, 即使已发现的罪案能破获的也不到10%, 真正受到法律制裁的仅为3%。二是电子商务经济犯罪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证据的特殊性。即使掌握了一些电子商务经济犯罪的证据, 又如何确定其效力呢?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总类有七种, 即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

[4]验、检查笔录和视听资料。对行为人通过E-mail 实施的犯罪, 通过假的网站实施的犯罪, 这里的E-mail 和网站能否作为证据呢? 若能, 又属于哪一类证据?

二、电子商务犯罪产生的原因

(一)电子商务交易对“安全性”的特别要求

电子商务是一项科技含量极高的商业交易行为, 其安全性要求相当高, 这种安全性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内部网络的管理安全方面。二是在对VPN 进行统一的认证和加密方面。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是因特网交易的一种专用网络, 可以在两系统之间建立安全的信道, 用于电子数据交换(EDI)。三是在交易时对数据的安全和数据流的安全进行保护方面。以上各方面的安全极为重要, 它们容易成为网络内部管理人员及 黑客攻击的对象, 因为黑客总是以能够攻破那些 安全 的网络为乐, 这种对交易安全的侵犯, 就可能导致电子商务犯罪的发生。比如 冒充, 即网上“黑客”伪装成合法的用户, 进行非授权的访问或者有害于合法用户的行为, 或者特权较少的用户为了得到额外的特权也可能进行冒充, 以期达到欺骗系统, 占有合法用户资源的目的。[5](二)买卖交易模式的变化

在传统合同交易中, 一般是面对面的交易, 而且, 采用的多是书面形式。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 合同交易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主要表现在: 一是时空变化, 交易者不再直接面对面地进行交易, 交易不再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和纸张作为交易媒体和记录载体, 而是将交易媒体和记录载体融为一体, 统统采用电子数据信息来表达。二是签名变化, 现有的法律规则中对传统的签名盖章已经规制得相当完善, 也能够满足经济实践中的要求, 电子商务要求通过网络进行交易, 交易双方相隔万里, 素不相识, 完全脱离传统 笔纸式的交易媒介, 只能用一种叫 数字签名(digaital signature)的做法。三是形式变化, 电子的形式是电子商务时代的交易形式, 如电子数据交换(EDl), 国际金融中的电子资金划拨、电子票据清算等等。传统纸质媒介是一种 原子形式的媒介, 而电子媒介则是一种 数字形式、电子形式的媒介。

电子商务导致交易模式的变化, 给销售者和消费者带来了诸多的不安全因素。对销售者而言, 他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有: 1.中央系统安全性被破坏。入侵者假冒成合法用户来改变用户数据(如商品送达地址)、解除用户订单或生成虚假订单。2.竞争者检索商品递送状况。恶意竞争者以他人的名义来订购商品, 从而了解有关商品的递送状况和货物的库存情况。3.客户资料被竞争者获悉。4.被他人假冒而损害公司的信誉。不诚实的人建立与销售者服务器名字相同的另一个WWW 服务器来假冒销售者。5.消费者提交订单后不付款。6.虚假订单。7.获取他人的机密数据。比如, 某人想要了解另一人在销售商处的信誉时, 他以另一人的名字向销售商订购昂贵的商品, 然后观察销售商的行动。假如销售商认可该定单, 则说明被观察者的信誉高, 否则, 则说明被观察者的信誉不高。对消费者而言, 他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有: 1.虚假订单。一个假冒者可能会以客户的名字来订购商品, 而且有可能收到商品, 而此时客户却被要求付款或返还商品。2.付款后不能收到商品。在要求客户付款后, 销售商中的内部人员不将定单和钱转发给执行部门, 因而使客户不能收到商品。3.机密性丧失。客户有可能将秘密的个人数据或自己的身份数据(如PIN、口令等)发送给冒充销售商的机构, 这些信息可能会在传递过程中被窃取。4.拒绝服务。攻击者可能向销售商的服务器发送大量的虚假定单来穷竭它的资源, 从而使合法用户不能得到正常的服务。[6] 所有这些都必然对电子商务犯罪一--合同诈骗犯罪产生影响。其主要表现在: 其一, 诱惑力的增加。由于网上交易带有一定的虚拟性, 在网络空间里, 没有中心, 没有集权, 只要有一台计算机, 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上网交易。而且, 交易者往往是个人行动, 缺乏群体的约束。加之, 电子交易的巨额财富更是令人心动。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合同诈骗犯罪的诱惑力。其二, 诈骗形式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盗用商户电子商务身份证进行合同诈骗。行为人没有实际履行能力, 却以电子商务交易为幌子, 骗取被害人的财物。通过虚假认证, 从而完成电子合同交易, 骗取被害人的财物。通过伪造网上支付帐户, 骗过网上结算机构的检查, 完成与商户的交易, 骗取被害人的财物。(三)信息管理不严

电子商务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开放性空间, 任何人都可以将信息在网上自由存放, 也可以很便捷地获取信息。网络进出和信息提取的方便使网上信息量急剧膨胀, 并在很多地方出现 卫生死角, 一些粗制滥造、伪劣、过时、淫秽和病毒信息大量充斥于网站, 最终导致信息污染。C·Stoll忧心忡忡地宣称: 因特网是历史上存在的最接近真正的无政府主义的东西。[7] 更为严重的是, 在信息污染的同时, 由于缺乏管理制约, 一些不法分子乘机扰乱电子商务经济秩序, 大肆从事网上电子商务犯罪活动。主要表现有: 侵犯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犯罪;广告欺诈犯罪;销售伪劣产品犯罪;证券、期货犯罪;知识产权犯罪;商业秘密犯罪。

(四)金融电子化风险

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给社会经济管理层面带来了不少法律问题。随着金融业的网上发展, 金融也趋向电子化。网上银行的兴起, 就给传统中央银行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挑战, 金融风险随之产生。比如, 如何确保支付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如何约束因特网上金融机构经营者的行为;如何处理央行对在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进行监管并与各国央行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避免新的支付工具被用来洗钱, 或将监管权扩展到外国公司, 引起与外国的争端;以及如何对待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网上竞争等等。所有这些又势必引发相应金融类的电子商务犯罪的发生, 主要有: 非法设置网上金融机构犯罪;贷款方面的犯罪;洗钱方面的犯罪;外汇方面的犯罪。

三、电子商务犯罪防范对策

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 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并力图从法律上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据悉我国的政府机构正向

[8]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议案, 准备将互联网上的15 种行为规范为犯罪。我们认为, 重视电子商务犯罪防范的刑法对策是毋庸质疑的, 但电子商务犯罪的防范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不仅涉及到刑法学, 而且涉及到刑法外的法律手段及法律外诸多领域。本文对此作如下探讨:(一)以刑法为手段

第一, 利用现行刑法打击电子商务犯罪。对利用电子商务合同诈骗犯罪的, 可以参照刑法第224 条合同诈骗罪的规定惩处。对其他电子商务犯罪的, 应因犯罪性质而定, 比如:(1)一些商家为了占据竞争上的优势, 排挤竞争对手, 不惜在网上大肆发布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信息, 给他人造成了重大损失的, 可以参照刑法第221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规定惩处。(2)不少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为了获取非法利润, 视国家法律于不顾, 在网上利用广告对商品和服务作虚假宣传, 欺骗消费者的, 可以参照刑法第222 条虚假广告罪的规定惩处。(3)一些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和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 扰乱正常的证券、期货交易秩序, 从中渔利的, 可以参照)刑法修正案∗第5 条第2 款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的规定惩处。(4)一些犯罪分子为了牟取非法利益,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 大肆在网上复制发行他人的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它作品, 发行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等等, 可以参照刑法第217 条侵犯著作权罪的规定惩处。(5)一些犯罪分子为了牟取不正当利益, 或为了排挤竞争对手, 在电子商务网上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在网上披露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违反规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 披露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等等, 可以参照刑法第219 条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惩处。

第二, 在将来刑事立法中增设电子商务诈骗罪, 是防范电子商务犯罪的重要途径。在电子商务犯罪类罪中, 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诈骗是最为普遍、案发率最高的一种犯罪。因此, 作好对电子商务诈骗犯罪的防控, 对电子商务经济犯罪的防控有着重要意义。如前文所述, 电子商务犯罪存在着与一般刑事犯罪的不同特征(主体特定性、危害严重性、证据缺乏性等), 加上现行刑事立法对电子商务诈骗犯罪的规定存有不足, 为了更好地防控电子商务犯罪,我们建议在将来的刑事立法中考虑增设电子商务诈骗罪。其一, 增设电子商务诈骗罪的理由:(1)与一般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广告诈骗罪相比, 电子商务诈骗罪独有的特征已如上文所述。(2)现行刑事立法关于惩治计算机犯罪条款的规定明显不足。根据现行刑法第285 条规定: 违反国家规定, 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 第286 条规定: 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 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后果严重的„„违反国家规定, 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 后果严重的+ +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 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 后果严重的„„” 第287 条规定: “ 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根据此三条规定, 现行刑法在有关惩处计算机犯罪条款的规定中, 除了规定利用计算机进行金融诈骗, 可以按金融犯罪的有关条款定罪外, 并未涉及到如何处理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其他诈骗犯罪。由于电子商务诈骗犯罪不同于一般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广告诈骗罪, 又由于在有关惩处计算机犯罪的条款中没有规定如何处罚电子商务诈骗犯罪, 为了更好地实现罪刑法定原则, 我们认为增设电子商务诈骗罪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其二,电子商务诈骗罪的条文设计及处罚。在刑法条文中可以对电子商务诈骗罪作如下规定: “ 有下列情形之一,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在电子商务网络商事活动中, 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数额较大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1)在签订、履行电子商务合同过程中, 以欺骗的方法, 骗取当事人财物的;(2)在电子商务网络中, 利用虚假广告进行诈骗的;(3)以其他方法在电子商务网络中进行诈骗的。(二)其他防范方法

第一, 改进技术, 积极培养电子商务的各种人才。电子商务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商务活动技巧相结合, 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先进的技术背景为依托,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而它的进一步发展, 也必然依赖于上述技术的改进和创新。目前, 我国相应行业正纷纷瞄准这一新的目标, 加强自身的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例如,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创智集团前不久在北京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 正式成立” 清华# 创智电子商务联合研究中心”, 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网络技术、金融电子化、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支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双方的优势互补, 必将为推动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另外, 电子商务活动的综合性、复杂性、广域性等特点使得对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推广电子商务的关键还在于有一支德才兼备,既精通金融商务等有关业务, 又懂计算机应用、网络通讯及标准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电子商务人才的进一步培养, 这一方面可以提高电子商务经营者和消费者的” 防电子商务犯罪能力”, 避免电子商务犯罪分子的侵害,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以技术武装防控电子商务犯罪的司法人员, 从而有效及时地打击电子商务犯罪。

第二, 建立数字签名认证制度。“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关于因特网的一句名言, 说明在网络上确认人的身份是如何的困难。从技术上看, 因特网上人与人的识别, 完全是通过各种数字标识, 并且无法审查。电子商务在交易手段上和传统的交易方式有所不同, 交易双方可能自始至终都不会见面。因此, 为了保障交易的安全, 如何认定对方的真实身份就成了首要的问题。从目前世界商贸的实践来看, 客户一般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1.用电子签名来证明自己的身份。所谓电子签名, 简单地说, 就是通过密码技术对电子文档的电子形式的签名。它类似于手写签名或印章, 也可以说它就是电子印章。2.使用公开密钥加密算法。该方法源于IBM 公司为美国非机密性资料的安全, 所发展出来的交乘密码。其加密和解密都使用不同的密钥, 其算法原文以多位元为一段, 每段又可转换为多位元之密码文。密码越长, 讯息空间越密集,破解的难度就越大。毫无疑问, 这对电子商务中欺诈行为的防范大有助益。

参考文献

[1] 张亚平.电子商务# # # 金融业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城 市金融

[2] 陈东升.高科技时代犯罪新趋势及控制和预防对策简论[J] 公安大学学报 [3] 赵廷光, 皮勇.电子商务与计算机犯罪[J].法学杂志, [4] 孙铁成.计算机与法律[M].北京: 法律出版社,.[5] 雷信生.电子商务的安全与管理[J].黑龙江通信技术, [6] 杨义先, 钮心忻, 杨放春.论电子商务的安全性[ J].世界 科技研究与发展, [7] 情报科学[ J]..[8] 检察日报[ N].[9] 读书与情报[J]..[10] [11] 胡涵景.全球电子商务在信息内容上有待解决的问题[J].标准化报道,

第三篇:防范信用卡欺诈风险的案例

防范信用卡欺诈风险的案例

一、案例介绍

客户来到网点咨询信用卡业务,并出示了本人办理“信用卡”业务时留存的业务申请书。客户经理通过审核该笔个人客户业务申请书,确认客户当时办理的是新开借记卡而非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据客户介绍说,自己办卡时有一男子陪同其一起到了网点,该男子告诉他办理的就是信用卡,承诺可以通过担保等所谓内部关系,办理透支额度为25万元的银行信用卡,每张信用卡需收取500元的手续费。办卡成功后还向他收取了500元手续费,并记录了卡号及密码。客户还透露了身边还有好几个朋友也是通过同一人办理了所谓的“信用卡”,并且都支付了500-1000元不等的手续费。

为防止不法分子从事非法活动,保护客户利益,银行立即建议客户办理了卡挂失手续,陪同客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并建议其联系受害亲友一同报案并办理卡挂失手续;同时做好事发当日的录像资料留存,配合警方做好调查取证。通过调取当天录像,办卡全过程均为客户亲自办理,网点柜员的操作过程完全符合规定。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不法分子以担保办理高透支信用卡为名实施诈骗的外部案件,犯罪嫌疑人利用客户对金融知识匮乏、盲目轻信熟人朋友等弱点,将借记卡说成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从中骗取钱财。这启案例中,一线柜员严格按照《营业网点受理银行卡业务操作规程》处理业务,严格把好风险防控第一关,没有留下风险隐患;客户经理仔细了解案情,及时报告,以便支行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置,帮助客户有效防范风险,挽回损失。维护了银行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三、案例启示

目前,不法分子利用银行信用卡实施诈骗的案件频发,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该案虽未对银行造成资金损失和名誉影响,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严把风险防控第一关。临柜人员严守操作规程是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柜员进行业务操作技能、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培训,教育柜员严格把风险防控第一关,认真审核客户身份的真实性,确保业务处理的合规性。

(二)大堂经理要留意有无形迹可疑人员在大厅逗留。大堂经理作为营业大厅的业务疏导和场所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应留意有无形迹可疑人员在大厅逗留,或对客户进行游说、诈骗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警示客户;柜员在为客户办理开卡、开户、汇款等业务时,也要对客户做好安全提示,以防不法分子作案后将业务纠分和风险引向银行。

第四篇:信用证的欺诈与防范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信用证的欺诈与防范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经济贸易系

信用证的欺诈与防范

摘要:论文首先简单阐述了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情况及信用证欺诈的现状,说明防范信用证欺诈的重要性。其次阐明了信用证欺诈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信用证欺诈的成因,并对信用证欺诈进行了分类。最后,提出了对于信用证欺诈的防范措施。信用证欺诈的成因、种类和方式的研究,对在实务中如何防范信用证欺诈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信用证 欺诈 防范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市场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外贸经营的门槛也逐渐降低,更多的企业享有自营进出口权,国际贸易日益活跃,而作为一种支付工具和融资工具,信用证在交易中被广泛使用。与此同时,信用证欺诈现象在国际贸易货款收付中也越来越多地发生,给进出口企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因此,针对信用证欺诈问题,研究各有关方的防范措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信用证欺诈的概念及特点

(一)信用证欺诈的概念

信用证欺诈可以从广义上和狭义上作两种理解,广义上的信用证欺诈形式复杂,种类繁多,可以泛指一切涉及信用证交易的欺诈行为;而狭义上的信用证欺诈是指受益人实施的欺诈行为。本文对信用证欺诈采用的是广义上的理解,认为信用证欺诈是在国际贸易信用证支付(包括信用证交易和基础交易)中,一方当事人故意制造假象或蒙蔽事实真相,诱使其他当事人陷于错误认识,并依赖于该认识而为意思表示,从而失去属于自己的财产或放弃某项法律权利,以达到从中获取一定不当利益的目的而为的行为。

一般认为,信用证欺诈的构成应具备以下条件:1.信用证一个或几个当事人主观上是出于故意;2.客观上欺诈的一方有积极的欺诈行为;3.受欺诈人基于错误认识做了某种显然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的行为。

(二)信用证欺诈的特点

1、国际性

信用证支付是国际贸易支付的主要方式之一。国际贸易是在世界各国间进行

的,跨洋越界,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一般都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由此发生的信用证诈骗案件自然也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而且行骗者和受害者往往处于不同国度,诉讼必然带有涉外因素,涉及到国家间法律冲突与司法协助问题。

2、复杂性

信用证业务不仅涉及到众多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而且涉及到众多的环节以及国际惯例、法律和复杂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随着电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诈骗手段也不断更换翻新,且时常各种手段交织在一起,更具隐蔽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给防范和侦查增加了难度,调查处理更为艰难。

3、多重非法性

通常,信用证诈骗都具有一定的贸易背景,发生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信用证诈骗不仅具有犯罪性质,而且具有民商法意义上的违约和侵权性质,构成多重的非法性。

二、信用证欺诈的成因

(一)信用证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信用证交易遵循两大基本原则:独立抽象性原则和严格相符原则。独立性原则,指跟单信用证独立于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合同,不受合同内容的约束。开证行负有 造。基于信用证的交易原则,信用证针对的是单证文件而非货物,在印刷技术发达的今天,伪造的文件完全可以达到与真正的文件难以分辨的程度,不是专家很难辨认。

(四)国际贸易中中间商的大量存在和可转让信用证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欺诈的可能性。国际贸易中的买方对于货源、市场等信息未必有足够的了解,往往需要借助中间商的帮助完成交易,中间商在经营进口业务时,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一般不会将货源透露给买方,而是要求买方开立可转让信用证,以作为取得货源的信用工具。这样中间商就可以不必动用自己的资金从两者的差价中赚取利润。这就给恶意或虚假卖方从事欺诈活动提供了便利。

(五)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人员素质低和被欺诈人防范意识差、知识缺乏也是信用证欺诈屡屡得手的原因之一。从事信用证欺诈活动的人一般都是具有比较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整个欺诈过程都会经过详细周密的计划,对于普通的缺少经验和相关知识的业务人员而言,往往是无法识别的。

三、信用证欺诈的分类

(一)假冒信用证。

假冒信用证一般有以下特点:无密押电开信用证;电开证使用 单。一般情况下除非信用证明确规定可接受不清洁提单,否则是不可能议付的。卖方为了避免损失,便与承运人互相勾结,以保函形式换取承运人的清洁提单,诈骗收货人。

(四)软条款信用证。

信用证中含有可能导致开证行或开证人单方面解除或撤消付款责任条款的信用证,亦称“软条款”信用证。这种信用证的实质就是将不可能撤消信用证变为可撤消信用证,使银行信用变为商业信用。实践中常见的软条款有:

1、暂不生效条款;

2、FOB条件下,规定货物装载于买方指定的船只,但具体细节后告之,或不规定买方的派船时间;

3、规定检验条款,如货物出口前须经开证人派员检验合格,开证人出具的品质证明作为议付单据;

4、规定采用进口国的检验标准,由进口国出具质检证书;

5、设置不明确的保证付款条款;

6、在信用证中设置相互矛盾的条款或卖方无法做到的陷阱条款。

四、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一)选择有诚信、资信好的商人,此乃国际贸易中规避交易风险之首要。因为信用证表面相符便议付,单证不符无法结汇是有其局限性的,信用证重形式、轻内容的天生弱点,使信用证易产生风险和诈骗,防微杜渐,选择诚信的交易伙伴乃治本之策。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重视资信调查。外贸企业应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客观分析客户资信情况。在交易前通过一些具有独立性的调查机构仔细审查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评议,选择资信良好的客户作为自己的贸易伙伴。

(二)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素质,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外贸业务人员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是防止风险的关键。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对业务人员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相当程度的经贸知识,而且必须对相关领域如海关、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企业应当尽可能培训自己的员工,增强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预先在买卖合同中明确信用证的内容。买卖合同是信用证的基础,出

口商日后收到的信用证其内容如何,可预先在买卖合同里作出明确规定。出口商有权依照合同修改信用证条款,若进口商不按其要求修改,出口商有权提出损害赔偿。

(四)信用证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单据对整笔业务完成的重要性。“单单相符,单证相符”是信用证的基本要求,正确交单议付则是最后结算的基础。信用证是一种单据业务,一种单据买卖。对于银行或进口方来说,单证表面一致,表面相符即能得到议付,得到付款,顺利结汇。所以对于出口方来说,能否确保单证一致,单单一致,成为出口方是否能够顺利结汇的关键所在。作为进口方,可在信用证中加列自我保护条款,可要求出口商提供由权威机构出具检验证书,也可派人亲自验货并监督装船,以保证获得满意的进口货物。另外,作为受益人,加强催证、审证、改证工作,认真审核信用证,仔细研究信用证条款可否接受,并向客户提出改证要求。在制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单单相符,单证相符”原则,以防产生不符点,影响安全收汇。

(五)慎重安排信用证的开发方式及条件。在信用证交易中,卖方必领严格按照信用证规定的条件去装船交单,才能取得款项。因此,卖方在订立买卖契约时,对于有关信用证的开发及其条件,必须作慎重的安排与选择,尽可能做到按自己认为满意的方式来安排信用证的开发,并对所接受的信用证条件都有绝对的把握履行,对于没有把握履行的条件不要订立或要求修改。

(六)认真审查信用证。出口方及银行均需对信用证进行认真审查,审查范围及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核对信用证的内容与买卖合同是否一致,发现有出入的内容及无法执行的条款必须迅速要求进口商改证,而且只有收到开证行的改证通知书后方能装运货物,万不可轻信客户的允诺。其次,审查信用证的可靠性。如信用证的真伪、开证行的信用、信用证的种类、信用证的生效等。

(七)开证行应认真审查开证申请人的付款能力,严格控制授信额度,对资信不高的申请人要提高保证金比例,落实有效担保。通知行应认真核对信用证的密押或印签,鉴别其真伪。议付行应认真仔细审核议付单证,确保安全及时收汇。

(八)由于信用证是一种典型的跨国欺诈活动,国际社会的有效合作对预防和控制信用证欺诈是有巨大意义的,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统一单

据的格式等一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信用证欺诈。

五、小结

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广泛使用,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用证虽然有银行信用作为卖方收汇的保证,但它不能与规避风险划等号。在信用证业务的开展中应当严格遵循信用证的交易原则,与此同时进出口当事人应当规范信用证操作,熟知信用证欺诈的种类方式,进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遏制信用证欺诈的发生。

致谢

在此感谢XX老师给予我的专业指导。

参考文献

书籍:[1]《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吴百福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2]《国际贸易诈骗与防范(案例启示)》顾民编著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年12月 [3]《中国信用证法律和重要案例点评》 金赛波编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五篇:合同欺诈的识别与防范

合同欺诈的识别与防范

当前困扰与威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股浊流,就是市场经济的无序和企业信用的危机,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近些年来,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的违法活动,屡禁不止,屡打不绝,合同欺诈不仅诡计多端,花样百出,而且波及的领域地域日益广泛,并呈高智能、专业化、群体化和辐射状的蔓延趋势。合同欺诈行为,侵犯国家、企业、个人的财产所有权,践踏市场公平交易与诚实信用的法则,损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为市场经济交易安全的心腹之患。因此,加强全社会对合同欺诈的预防识别与抵御能力,乃当务之急。

一、合同欺诈的特征

合同欺诈是以签订合同为幌子,以虚构事实或制造假象掩盖真相为手段,以蓄意骗取公私财务占为己有为目的不法行为。根据其性质的不同,本文将合同欺诈划分为合同民事欺诈与合同刑事诈骗两类,来加以论述和剖析,以便于人们识别和防范。

1、合同民事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供给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制造假象隐瞒真实情况,诱骗或误导对方陷于圈套并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以签订合同实现非法目的的民事欺诈行为。合同民事欺诈有以下特点:

(1)欺诈人故意发出欺骗性或虚假性的邀请,以诱导对方向自己发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采取欺诈手段得逞签约目的,表现出行为的主观性。

(2)欺诈人对订立合同的主要条款及有关关键性事实作虚假介绍,或虚构事实、制造假象,隐瞒真相,其目的在于让对方落入圈套而不觉悟,致使对方做出错误的承诺,以实现签约目的,表现出欺诈行为的客观性。

(3)欺诈人以卑劣手段利诱对方签订合同,其本质是使所签合同产生法律上的效力,通过履行这种表面合法实际虚假的合同获取不法利益。

(4)欺诈人一般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或具有一定的实际履约能力,同时可能还履行过合同或正在积极履行所签合同条款的部分义务,诱使对方上当受骗,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从被欺诈方获取更大的非法利益。

(5)合同民事欺诈的效力。采取欺诈手段所签订的合同确认无效后,从签约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双方已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随之解除。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如果双方都有过错,依责任大小承担相应的损失。如果当事人故意损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则将追缴当事人已经取得或者约定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库所有。

2、合同刑事诈骗,又名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以别于合同民事欺诈。合同刑事诈骗的含义是,欺诈行为人的签约主观就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或者根本就不具备履行合约的能力,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俗称“无本生意”)为目的,利用合同作为诈骗手段,利诱他人落入圈套而与之签订合同“情愿”按合同规定或双方约定交出数额较大的财物为欺诈人占有的诈骗犯罪行为。合同刑事诈骗有以下特点:

主观性。欺诈人必须有诈骗的直接故意,抱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其目的的实现与其采取的欺诈手段系因果关系,即非法取得他人财物正是利用所签合同诈骗的必然结果。

客观性。欺诈人采用虚构事实、制造假象、隐瞒真相或贿赂代理人等欺诈手段,利诱对方当事人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违心签约。但诈骗人对所签合同既无履行诚意,也不具有履行条件,只是利用所签合同的“合法形式”,以使自己非法侵占对方大量钱财的目的得逞。

关联性。欺诈人实施以合同行为诈骗手段的行为过程,包括以欺诈手段签订合同和以合同“约”定骗财骗款前后两个过程,欺诈方施放烟幕弹,受骗方误中连环计。

阴险性。欺诈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智商、技能和作案手段,表现在诈骗人利用合同行骗前都要认真策划,精心准备,一般要对行骗对象、市场行情、合同款项、逃避制裁等作可行性调查研究,在签约形式、内容条款上作手脚,埋伏笔,置陷阱,设圈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群体性。欺诈人可分为“公诈”、“私诈”。“公诈”是指单位集体行骗或指使当事人、代理人行骗,“私诈”是指个人行骗,一般以累犯惯犯居多,往往他们有犯罪前科,应对防范、打击经验较多,也有“公

私合营”的,危害深重。

专业性。欺诈人投其所好,常以合作、合伙、入股、代办、代购、代销的单位和“能人”面目出现,以合同欺诈为生。有的受同乡、同学、同胞、同僚关系影响,有的受人利诱,见利忘义,有的曾是诈骗受害人,受损或破产后不惜孤注一掷,铤而走险,变本加厉地谋害他人,有的成为职业惯犯。复杂性。指欺诈人诡计多端,随机应变,手法变幻,花样翻新。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往来的速度与额度不断增加,骗子们除继续使用传统骗术外,不断变换行骗区域、行骗行业、行骗手段,合同欺诈案件呈现出复杂性、隐蔽性、连锁性,扑朔迷离。

二、合同欺诈的手段

当前,合同欺诈的方式五花八门,手段千奇百怪,既有惯常的民事欺诈方式,也有更为诡秘与险恶的刑事诈骗方式,手段无论怎样翻新,大都是利用人们赚钱迫切的浮躁心理。因此,静观分析合同欺诈的主要表现,研究应对合同欺诈的各种措施,有利于识别形形色色的欺诈行为,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人们上当受骗,更好地制裁、治理这种违法行为,维护经济生活的健康有序。

(一)合同民事欺诈的主要表现,是围绕合同的主要内容条款耍花招、玩手段:如虚假的陈述或说明,或制造假象、隐瞒真相,目的旨在骗取对方信任,利诱对方签订合同,借履行合同获取非法利益。因此,就个案来讲,它的危害后果比合同刑事诈骗要小,就普遍性而言,它的危害程度比合同刑事诈骗要广。一般来说,合同民事欺诈的手段有:

1、虚假的质量欺诈,在合同标示质量条款上作引人误解的不真实表示。(1)狸猫换太子——出示真样品,兑现合同时却以雁品替代,愚弄对方;(2)割头换相——,伪造或冒用产品的质量鉴定标志,促成合同签订,“诱奸”对方;(3)张冠李戴——提供虚假的产品说明书,欺骗对方;(4)狗皮膏药——谎称产品为专利产品名优产品,给人造成神秘或信任感,以售其奸。

2、虚假的商品标识欺诈:(1)假冒他人或虚构个人的注册商标的商品为欲订合同的标的物;(2)在商品或商品包装上,印制虚假标志,标迟出厂期,延长有效期,扩大保质期,以推销劣质、过期商品;

(3)仿冒他人商品标识。同类别产品、谁俏销就仿冒谁,从外观到包装全仿真,借水行舟,大树底下好乘凉。

3、虚假的合同主体欺诈:(1)欺世盗名,伪造证明文件公章公函,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其他单位的公章或合同专用章或空白合同书,而与对方当事人签订合同,诈骗钱财;(2)假单位欺诈法,社会上少数不法分子伪造公章、合同章和营业执照,设立无资金、无场地、无设施、无从业人员的“皮包公司”,利诱被欺诈方签订合同,待对方先行履约或预付钱款后逃之夭夭。

1、虚假的宣传欺诈,是指当事人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合同标的质量、成份、性能、用途、产地、生产者、有效期限、毒副作用等作令人误解的虚假表示,诱惑他人与其签订合同的欺诈行为,包括虚伪的“有奖销售”、“限量发行”、“买一赠一”等。

2、虚假的价格欺诈,是指当事人利用虚假或令人误解的价格条款或条件诱骗对方与其签订合同,从中渔利,往往是通过“大削价”、“大甩卖”、“大清仓”、“季节降价”、“破产处理”、节日大酬宾活动实现的;

(1)虚假标注差额巨大的原价、现价,谎称降价的促销行为;(2)模糊标价,用模糊语言、计量单位诱人误购;(3)虚实两套价格,以低价成交、高价结算,先蒙人后坑人。

3、放长线钓大鱼的诱饵欺诈,一是欺诈方在实施欺诈之前已先与被欺诈方履行了几份小额合同,付小额定金,且履约积极、顺利,制造本身履约能力强,重合同守信誉的假象,骗取对方充分信任。然后谎称因生产生活或业务经营需要,签订大额订单,骗取大量货物和钱款。二是欺诈方经过精心踩点后锁定欺诈对象,对其情况相当了解,而欺诈对象对欺诈方则了解肤浅,有计划的诚实骗不设防的冤家,骗无不胜。三是欺诈目的得逞后,欺诈方往往隐匿遁形,杳无音讯。

4、虚构标的欺诈:编造子虚乌有的项目诱骗当事人上当。(1)伪造“破产拍卖”文件资料,多方骗取定金;(2)编造理由,侵吞定金:以大批量的加工业务为诱饵,签订加工承揽合同并收取定金,最后以加工质量不合格为“由”拒退定金;(3)诈骗者本身不具有专业资质,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项目工程的资料,然后利用这些资料图纸,以发包方的身份引诱其他单位承包工程,甚至搞“多角恋爱”,一女许嫁几家,从而骗取对方的合同保证金等;(4)伪造政府批文,伪造抵押担保,骗取信贷投资和其他“投资伙伴”。

5、非法传销欺诈:(1)组织网络从事无店铺经营,通过交纳或变相交纳入门费,上线吃下线,下线吃回扣,收益额度以加入先后为序;(2)从业人员以下线交纳的入门费或认购商品回扣为生,通过发展成员,组织网络或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招商引资”,极容易诱惑群众误入歧途,极具欺骗性、传染性和危害性。

6、买卖双方欺诈。一是欺诈方利用对方欲赚取购销差价的心理,先以下家的身份与欺骗方订立购销合同,同时又串通第三方作为被骗方的上家,以提供被骗方下家所需相同的商品为诱饵,诱使被骗方订立合同,骗取货款;二是欺诈方先后以卖方和买方两种身份出现,意欲出售某种商品,使受害方又产生有多人要买这种商品且价格较高的错觉;三是受害方往往是一些开业时间不长,但又急于收回投资、踌躇满志的企业,由于经验不足,很容易成为冤大头奉送学费;四是受欺诈方履约付款后,欺诈方携款潜逃,打一枪换一地方。

(二)合同刑事诈骗,比起合同民事欺诈,具有目的更险恶、手段更卑劣、方式更隐蔽,作案更狡猾,情节更复杂,后果更严重的特点,更应引起人们高度警惕,拭目以待,谨防上当受骗。由于合同诈骗犯罪方式林林总总,手段无奇不有,现仅就常见的几种归纳如下:

1、投其所好。即利用一些单位或个人急需某种紧俏商品,或急于出手某种滞销积压商品,诱人签订购销合同,骗取大量预付金和定金中饱私囊,这里欺诈方可以买方、卖方或中介方的不同身份在合同中出现。

2、诱敌深入。欺诈方与对方先做成数笔交易,甚至做成一些赔本买卖,骗取对方信任,尔后签订大宗买卖合同,套取大宗货物或大笔货款,大发不义之财,抑或置人于死地。

3、金蝉脱壳。为骗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欺诈方采取拼造达官贵人、社会名流视察、题词、合影图片,让对方参观他人车间,看别人货物的手法,虚构事实,制造假相引人上其贼船,一旦签约后将对方货款、定金骗到手,就溜之大吉,逃避法律制裁。

4、陷阱暗算。即欺诈方事先假冒机关事业单位、知名度高或信誉较好企业的名称,发布大额度招标采购公告,被骗方一旦签订合同落入精心设计的圈套,欲罢不能,欲退不行,巨额商品打了水漂,这里欺诈方扮演的是订购发包方身份,而且往往因人而异,一户一策。

5、高额利诱。即欺诈方利用发布招商信息的方法,声称自己因业务急需加工一批产品,时间紧,要求高,加工费高出正常费用许多,引诱一些企业上当,但要求先签订加工承揽合同,并预付一定量的合同保证费或质量押金,但对方签约付款后曲终人散,讨债无主,告状无门。

6、潜逃废债。古往今来,案例很多,但较有代表性的是,在当地投资兴业的外来户蓄谋已久,精心策划,营造一片红火兴旺的繁荣景象,大肆进行社会公关和感情投资,从企业的生产经营到供应销售各个环节,签订大批赊欠合同,恶意拖欠地租、房租、水费、电费、税金、货款和员工工资,累积到巨大数额,突然一夜之间,人去楼空,所有动产从此蒸发,登记档案里为警方留下一堆虚假资料。

7、互相并吞,又称黑吃黑,是黑道上惯常的欺诈术。即欺诈方因嫖娼、赌博、走私、制假、贩毒、盗窃、偷渡等犯罪需要与受骗方签订借债合同,或者由于意外原因赔得血本无归,或者由于欠方恶意黄债,一走了之。有的为独霸一方市场,以签订合同为诱饵,将黑道同伙及其赃款赃物诱出,挑起事断,嫁祸于人,或交给黑恶势力,或供给警方,借刀杀人。

8、传真诈骗。即欺骗方通过电话,传真、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先行发出订货要约,然后恶意利用外地汇款的时间差,先通过银行向对方汇去少许款项,取得盖有银行印鉴的汇款单后,再用刀片或涂改液更改为大额汇款,用传真机发往供方,或者与金融部门不法分子相勾结,伪造承兑汇票,供方收到传真来的汇款单或寄来的汇票时即发货,当发现受骗时,货物被持假证件的人提走,提货人下落不明,失主追悔莫及。

三、合同欺诈的防范

合同欺诈防范,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订立之前或履行过程中或遭遇欺诈时采取的各种防备、救济预案中的应对措施。如上所言,由于合同欺诈手段的多样性、行为的狡诈性,会导致程度、性质不同的后果,其谋害之劣,祸害之深,毒害之广,危害之大,影响之坏,千夫所指,众怒所犯,罄竹难书。因此,如何唤醒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有效防范和抵御合同欺诈,在理论研究中的探索和法律实践中的创新,就显

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尽管合同欺诈诡计多端,花样百出,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预防、防范、整顿、治理、打击、监管诸项工作,标本兼治,合同欺诈就失去伪装,难有存身之地。

(一)加强对合同欺诈的宏观控制

合同欺诈的宏观控制,是指国家从宏观角度出发,综合动用宣传教育、立法调整、行政执法、司法干预等手段进行有效地控制与预防的措施。其内容包括:

1、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制观念与合同意识,经常向广大公民,重点是企业经营者宣传有关经济合同的法律法规,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与经验交流,使合同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构筑一道预防合同欺诈的思想防线。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市场交易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立法程序及时调整和完善合同规范的法律法规。

3、发挥公、检、法、司专门机关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举报投诉中心网络,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原则,做好媒体揭露和重点曝光、集中打击与群防群治工作,抓好侦查、起诉、审判和改造四个环节,对罪犯起到震憾作用,促其自制自拔,悔过自新。

4、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功能。为维护公平交易和市场秩序,应发挥工商机关经济战线生力军和轻骑兵的优势,迅速便捷,主动出击,对合同欺诈行为从重执法,严厉制裁,依法取缔。同时,要在源头上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把好新开企业申请注册和已开企业的年检验照的审核关,教育和引导企业规范经营,增强依法维权的自我保护意识;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回访检查和经营行为的监管,加强对“三无”企业、挂靠的假集体企业和非法承包租赁企业的清理,消除法律监管的盲区与合同欺诈的隐患。

5、实施金信工程,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以工商牵头,开发整合海关、商务、质检、金融、税务、劳动、公安、检察、审判等部门信息资源,建立企业信用网络监管体系。而金信工程的重点是完善企业信息网络,设定目标是:按照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和实施分类管理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指挥体系,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监管平台,通过联网,实现资源共享,适时监控,进一步提高企业信用的自律功能。国内外任何经济组织和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上网查询任何企业的信用等级、资信状况和不良记录,任何心存侥幸的不法经营企业,将无藏身之地,受到法律的惩罚,必将陷入人人喊打,个个唾弃的灭顶之灾。

6、持久广泛深入地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大张旗鼓地表彰“重守”企业,帮助和促使企业完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自律机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措施提高合同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继续开展经济合同鉴证、动产抵押登记、公开拍卖监管、格式条款备案、合同示范文本发放等工作,防止合同欺诈发生,有效保护交易安全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采取应对合同欺诈的防范措施

合同欺诈的防范,狭义上讲就是从企业和生产经营者的角度,寻求预防合同欺诈的对策和方法。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

1、提高警惕。就是要提高对受骗危害性和防骗重要性及合同风险性的认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对那些轻易而举的上门“好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切忌“财迷心窍、利令智昏,酒乱人性,色淫方寸”,如果警惕性不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吃亏上当受骗。

2、得道多助。“得道”指借助法律武器和科学方法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多助”即寻求多方帮助,包括自助和求助。具体来说首先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懂得市场经济知识,还要懂得法律法规知识,不仅要懂得国内法,还要懂得国际法,既要熟悉和掌握从事市场购销的知识和业务能力,又要熟悉与本行业、本部门有关的法律法规,运用知识与法律,保护和发展自己。其次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业务、财务、仓库管理、监督部门的协作配合与信息沟通,实施动态管理,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保措施。其三要加强与银行、工商、公安、检察、海关、审判等部门的联系,主动争取帮助,规避和减免经营风险。

3、完善制度。“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黄鼠狼好咬有病的鸡”。经验告诉我们,合同欺诈往往利用企业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凡是制度不健全、防范不严密的企业往往是诈骗屡屡得手的地方。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从合同签订到履行结束的全过程,制订一套比较完善而严密的合同管理制度,如合同签订程

序和审批制度,合同专用章与合同文本管理使用制度,合同鉴证制度,合同履行监督制度,合同中止备案制度等等,尤其是对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适时监控最为必要,可随时掌握合同履行进程,对有问题不能履行的合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区别情况分别处理。

4、核审资信。为了有效防范合同欺诈,签订合同前务必认真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查清其身份及履约守信状况,签约前首先要求对方提供:(1)法人代表身份证明;(2)营业执照副本;(3)法人资格证书;(4)法人授权委托书;(5)合同经办人身份证以及担保书等,切忌和防止仅凭对方提供的银行帐户、合同专用章、工作证、介绍信、名片等不全面、不规范的证明文件签订合同。同时也应杜绝凭老关系、老朋友、老熟人或领导、部下、亲友的推荐介绍等草率签订合同。查履约能力就是查清对方经营现状,签约前应通过信函、电报、电话、中介或派员等方式调查对方资金和信誉,以防意外。重大经营活动应举行听证,集体讨论决策,给对方特殊优惠的业务要慎之又慎,可制定预案,以防不测。

5、慎签合同。为预防合同行为人在合同条款内容上暗作手脚预埋阴谋,应按照合同示范文本的格式,严格审查合同条款,包括合同的主体、要约、承诺、权利、义务、标的、质量、数量、价款或酬金、结算方式、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力求表述清楚明确,具体完整,不能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理解授人以柄,留下隐患,必要时请律师把关,履行合同担保、鉴证程序。

6、供货反诈。供方在履行买卖合同中反欺诈的第一要务,就是确保供方能在交付货物后顺利获取需方支付的价款,为安全起见应注意:

(1)采取托收承付方式结算,需方拒付货款的,应当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结算办法拒付输。如需方无理拒付货款,供方可申请对方开户银行进行说服。经银行说服无效,应申请银行强制扣款。

(2)在交货时,根据合同约定,供方要求需方提供担保。需方不提供担保的,供方拒绝交付货物。因为一旦交付货物、就丧失了控制权。发货、提货时更要把好出库、出厂、处境关,防止和减少受骗案件的发生。

(3)申请仲裁或者法院起诉。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仲裁的,供方不得先向法院起诉,而必须先申请仲裁;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向法院起诉的,供方可在供方所在地、需方所在地、标的所在地、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法院之中选择一个法院,提起诉讼。

7、购货反诈。购货方在履行合同中反欺诈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取得依照合同约定供方交付的货物,为了交易安全,应当做到:

(1)依合同规定,供方交付货物后购方支付货款,若供方未先行交付货物,购方则不必支付货款。若供方延迟或拒绝交货,购方可依合同规定,要求供方承担违约责任。

(2)依合同规定,在需方支付货款后,供方才履行交货义务的情况下,如果供方在签订合同后履行合同前,其财务状况恶化,有可能在将来需方支付货款之后仍不能交付货物,需方有权要求供方先交货或提供担保,否则,需方拒绝履行自己支付货款的义务。如果供方提供担保,则购方就应先支付货款。供方提供担保在货物的交付期限届满仍不能履行交货义务的,需方可就供方提供的担保执行,要求供方承担违约责任。需方还可以依据情势变更规则要求解除双方的买卖合同。

(3)根据合同规定,在供方先行交付货物尔后需方才支付货款的情况下,如果供方提供的货物质量有缺陷,需方可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护其合法权益。如同意利用,降低货物价格;交付替代货物;拒收或退货,并要求承担违约责任等。

(4)合同中没有质量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法律、行业标准履行,尚无上述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符合合同目的特定标准履行。交货验收时,购货方一定要亲临现场,依据有关法律根据资料、协议、样品等质量标准逐项逐批进行验收。也可聘请专家质检人员代检。却不可碍于情面免检留下后遗症。

(5)付款时要严格资金管理制度,切不可义气用事,轻易兑付。大额资金流动要商请银行把关,万万不可违背财经制度,铸成大错。

(6)如果供方无履约能力或根本不准备履约,以欺诈手段引诱需方签订买卖合同,从而骗取定金或预付款的,需方应及时向人民法院起诉,并适时申请财产保全。供方骗款后出逃的,需方应及时向公安机

关报案,收集提供供方实施欺诈的线索和证据。

8、项目反诈。对经济技术信息包括种植、养殖、加工、贸易、施工项目,要进行综合考察,重点是信息来源,提供人身份、项目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断定真伪、评估价值后再支付相关合理费用。

9、引资反诈。在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合同签订中,引资方往往急于求成,外方借机欺诈,签订不平等合同,先发制人。因此,双方在签约时,出资方式中既要考虑赢利性,又要考虑对等性,出资应当公平合理,对外方的出资应当要求至少提供部分资金,外方如以物化形式进行部分投资,引资方也应要求以场地、厂房、设备等进行投资。对外方以无形资产作为入资形式的,要选择资质、信誉良好的机构进行科学评估。对外方以设备、产品进行投资的,必须坚持用原始凭证计算价格,并通过国家商检部门的检验,借以有效防范国际合同欺诈的发生。

10、租赁反诈。对出租人不按期交付租赁物致使承租人无法实现合同预期的目的,承租人有权要求解除合同、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租赁物存在权利瑕疵,第三人对租赁物主张权利致使承租人不能使用收益的,承租人可要求减免租金。承租人无正当理由延迟或拒付租金,出租人应在法定诉讼时效内讨债。承租人如征得出租人同意为经营需要而增加的租赁物价值,应留下书证,充抵租金或返还租赁物时要求出租人出资赎回。

11、担保防诈。企业在借贷、买卖、货运、租赁、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债权人需要以担保方式保障其债权实现的,应依照《担保法》的规定设定担保。经济交往中,合同双方当事人都应尽量避免风险。债权人一般希望担保金额不低于债款,债务人一般希望担保金额不高于债务,以防止合同欺诈的发生。双方都应对对方的身份、地位、声誉、履约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视其情况决定交易额度、交易方法、担保类别、押金多少,以减免风险。

(三)遭遇合同欺诈时的应急预案

经济活动中遭遇合同欺诈时,既要沉着应对,临危不惧,又要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学会掌握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制裁打击经济违法犯罪。根据我国民法和刑法关于合同欺诈应承担的责任规定,在遭遇欺诈侵害行为时,应采取以下救济措施:

1、协商变更和解除合同。协商变更,包括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修改、完善或补充。协商解除,是合同当事人通过蹉商,在合同关系有效期限尚未届满提前终止合同。协商变更和协商解除这种补救措施,往往会遭到欺诈方不予理会或干脆拒绝,在这种情况下,被欺诈方应不失时机地采取其它措施。

2、依法废约。该措施适用于被欺诈方发现已签订的合同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对方有欺诈嫌疑,双方签订的合同有可能成为欺诈性的无效合同的特定场合。在这种场合,被欺诈方应暂不履行合同规定的内容,如不予发货,不予付款,对于尚未履行或部分未履行的合同,要立即中止;对于应入帐而未进帐的货款,要派员督促查办,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和措施保证应收尽收。对已被骗出的商品和货款,要及时报案,请求有关部门围追堵截和依法讨还。

3、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查处。如果被欺诈方在合同订立后或正在履行中觉察意识到合同可能为欺诈性合同,应及时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审查,确认该合同无效。如双方没有订立书面仲裁协议,又发现对方有欺诈嫌疑的,要注意收集证据,写好诉状,及时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发现欺诈方可能处分或转移已经履行的财物、货款的,要及时向人民法院依法申请财产保全,冻结账户。如果发现欺诈方隐匿财产或携款潜逃,不能履行合同的,被欺诈方要及时向司法机关报案,并积极提供各种线索,采集合同欺诈有关证据,协助司法机关快侦快破,追还款物,并追偿因遭受合同欺诈带来的经济损失。

由于经济活动领域、行业无限扩展,合同欺诈行为无孔不入,无隙不钻,欺诈与反欺诈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此恨绵绵无绝期”。本文仅就合同欺诈的典型特征、常见类型、常用手段、防范措施和应急对策,向企业经营人员提个醒,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守法经营、依法维权和科学管理是企业的命脉,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下载案例调查:浅析电子商务欺诈犯罪的治理与防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案例调查:浅析电子商务欺诈犯罪的治理与防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确区分民事欺诈行为与合同诈骗犯罪

    正确区分民事欺诈行为与合同诈骗犯罪正确区分民事欺诈行为合同诈骗犯罪 作者: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具有一定履约能力,为签订合同而使用了一些欺诈......

    成功防范信用卡申请欺诈风险的案例

    成功防范信用卡申请欺诈风险的案例 一、案例简介 2013年XX月,银行卡中心接到了某网点提交的一份信用卡申请表。在审核过程中,调查人员通过手机号与申请人联系,申请人为男士,接手......

    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结算欺诈及其防范案例分析

    ---------------------- 本论文版权归上传者所有,仅供参考--------------------------- 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结算欺诈及其防范案例分析 某外贸公司与香港公司达成了一笔1019公吨......

    关于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欺诈风险与防范

    关于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欺诈风险与防范 论文摘要:信用证支付方式对国际贸易的开展带来了便利,也为不法分子欺诈提供了可乘之机。熟悉国际惯例在国际商务中的应用,提高警觉,防范各......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防范与矫治5篇

    长葛政法委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性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犯罪是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面特殊镜子,能从反面反映某一社会人们的文化、道德素养......

    在校学生犯罪调查与分析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在校学生犯罪调查与分析 赖兴平廖炯龙 一个人的校园时光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浅谈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浅谈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动力。因此未成年人的品格的优劣,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民族未来的兴衰!我国未来......

    关于对外贸易中信用证的欺诈与防范的研究

    关于对外贸易中信用证的欺诈与防范的研究 信用证,英文称为documentarycrdits(跟单信用证)lettersofcredit(信用证)或commercialcredits(商业信用证)。国际商会统一惯例(U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