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文化刮刮痧
给文化刮刮痧
—《刮痧》小说、电影观后感
《刮痧》是王小平2000年写的一部充满意味的小说,2001年郑晓龙据此把它搬上了银屏,电影一经演出,在国内外硬起了强烈的反响,叫好声与叫骂声交织成一片,有人认为是难得的佳作,有人却厌恶的声称它只是迎合了美国人的口味,理应遭到唾弃,定不会长久。为什么会这样?通过小说与电影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的因子是作者与导演重点要讨论的。
将电影与小说比较来看,我们发现电影删除了小说的另外两条线索—麦克与刘茵。麦克是个中国 人,本姓丁,从中国靠近上海的一个偏僻小村庄走出来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手段混迹到了美国,在一家叫做大都会的保险公司作业务员,他梦想着进入美国的上流社会。因他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麦克,又将”咱们美国人”挂在嘴边,人们便逐渐忘掉了他的中国名字叫他麦克或麦斯.丁;刘茵也是位中国人,她随丈夫移居到了美国,闲来无事招了几个小孩教他们汉语,却不想随着影响的扩大,她在当地华人圈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成了当地华人协会的会长。她受麦克的鼓动买了份100万的保险,并动员周围四十几位华人也买了,结果发现着是一场骗局,索赔不成便于麦克及其公司对簿公堂。导演郑晓龙似乎对这两条线索并不感冒,他更感兴趣的是第三条线索也是最重要的线索,BTAC新媒介公司游戏形象设计师,来自中国的许大同及其一家,导演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这一家子的命运冲突上。当然,由于小说与电影的表现手法不同,他们在叙事上是不同的,例如小说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一开始将许大同的落魄、妻子简宁分娩、许大同“保大人”的选择表现了出来,电影一开始则是许大同获奖意气风发的场面,而小说开头的场景却是后来作为对许大同不利的呈堂证据被提了出来。当然,这并不是我们要关注的,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许大同这条线索上二者大致是一致的,只是二者的表现手法不同,于是我们决定通过这两个不同形式的共同点探讨一下许大同们带来的文化冲击。
许大同来美国八年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美国站稳里脚跟,就如他在颁奖会上说的“我有了一个成功的事业”。小说在开头耐人寻味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最不专业的应聘人”许大同手忙脚乱地将自己的作品塞给老板约翰.昆兰,已面试了几个小时的约翰对眼前这个头发凌乱、英文憋足的中国人没有丝毫的兴趣,在一推一搡中,许大同的作品撒了一地。最后引起约翰兴趣的是一张小图片,那是一幅孙悟空的水墨画,正是当年许大同在国内为参加连环画大赛起草的《齐天大圣新编》的人物构图。那次大赛,他得了二等奖。可以这样理解,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着共同的审美点,代表着中国典型形象极具中国韵味的形象在美国得到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美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但如果说这是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似乎又不是那么明显。
为了表现主题,小说作者特意引进了一个纯粹的中国元素——许大同的父亲许毅祥,构建了冲突的必要组成部分。
第一次冲突发身在小孩子身上。许大同的孩子丹尼斯与约翰的儿子保罗由于游戏发生冲突,丹尼斯打了保罗。深感歉意的许大同要求丹尼斯道歉,倔强的丹尼斯不肯,约翰见状急忙劝阻说小孩子而已。电影里许大同一个沉默的镜头小说里是这样阐释的:“许大同感到劳瑞拉和保罗站在约翰的身边用眼睛挖自己的肉”,其实我们发现这是许大同的惯性思维,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他认为“小孩子就像小猫小狗一样,必要时得给他们一些警告性的指令”,在威胁无效后理所当然的他一巴掌拍在了丹尼斯的头上,约翰一脸惊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约翰绝对没有想到会这样,在美国队孩子是不能打的,在中国,引用许父的一句话叫做“人前教子,背后教妻”。这是一种理念上的冲突,在一种文化的背后会有其认作的核心,作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并不会轻易去改变,当与其他的文化产生碰撞时若不被理解便会给人不可思议的感觉。在美国奋斗了八年的许大同与简宁夫妇他们刻意地去融入美国,以美国人的方式去生活,甚至在家他们都说英语,为丹尼斯创造典型的美国环境。我们知道中国人出门在外容易扎堆,在国外的很多地区都有中国人的聚居区,例如美国的唐人街。这除了交流上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中国有着深厚的老乡情节,在乡里,一个村的即为老乡,在县里一个乡的即为老乡。出去了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找老乡,有了老乡才有了亲切感与安全感,所以说“亲不亲,故乡人”,出了国门,是中国人即为老乡,扎堆居住很有在家的感觉。但显而易见的是这容易形成一种文化屏障,这种文化屏障给人一种虚伪的安全感,同时也是进入当地社会的重要屏障。许大同夫妻刻意避免着这种文化屏障,他们的积极融入看似有着积极的回报,在颁奖晚会上许大同说:“今天我所获得的这个奖,证明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家,它公平地对待每一个诚实的人。只要你勤奋工作,努力融入这个社会,那么你就会得到回报。”许大同自认为他的美国梦实现了,以一个外来移民的身份克服了文化的隔膜,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在这场跨文化的交际中,跨文化的障碍因素在他身上似乎模糊了,消失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根深蒂固的民族因素,民族文化心理是无法轻易抹去的。什么是文化?爱华德.霍尔在其著名的《生命之舞》中把文化看作一种“心照不宣的规则的集合,人从出生就在家庭范畴里开始早期的社会化进程,并被反复灌输那些行为准”,法国政治家赫里奥特曾经说过,文化,就是当我们把一切都忘记之后剩下的东西„„。许大同接受了美国的现状接受了美国的理念接受了“美国梦”,但是他还一个中国人,从小在中国受到的教育理念已经锻造了他的思维模式,看问题的态度方法,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他的意识里还有很多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如对待长辈的态度,例如在我们即将提到的刮痧事件中,许大同为父亲的顶替,伪称是自己给丹尼斯刮的痧,在美国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伪证罪,但在许大同或是我们看来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在辩护自己“保大人”的决定,面对美国人 “他甚至不给这孩子生存的权利”的指控时许大同甚至是疯狂地喊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当约翰对这样一个显得如此陌生的熟悉人时,简宁说出了问题关键的所在:“他是个中国人”。实现了美国梦的许大同还是保留着中国人的价值理念未有改变,而说价值理念的差距往往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冲突的爆发点。许毅祥在安慰受伤的丹尼斯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这是我们的一种教育观,许大同许毅祥将它作为打丹尼斯的合理解释。但是在美国这样的解释是不存在的。于是随后丹尼斯再次打了保罗并说我是爱你才打的。劳瑞拉迷糊了,她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许大同知道丹尼斯错误理解了他的话。后来争执再次升级,许大同咆哮着对约翰喊道:“我为什么打他?我打他,是对你的尊重!”约翰.昆兰极为惊愕:“这是什么中国逻辑!孩子并不是你的附属品。”我们可以简单的这样来看,约翰.昆兰代表了中年一代的美国人,丹尼斯代表了新生一代的美国人,他们同时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在这个号称先进的文化国度里,中国文化被当做一种异样的存在。
在《刮痧》中,整个事情的真正导火线是爷爷许毅祥因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而采取中国传统的刮痧手段来替丹尼斯治疗肚子疼。而在随后的一次意外受伤中,医生无意中发现了丹尼斯背上酷似雨雪淤血的刮痧印记,这让医护人员产生了怀疑,认为丹尼尼斯长期以来受到了虐待与忽视,儿童福利院出面要剥夺许大同夫妇的监护权。双方于此对簿公堂。我们回过头来看事情的发生与发展,仍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儿童福利院为何有权利去决定一个家庭的命运?我们可以解释为美国保护儿童制度的健全。但是我们仍怀疑一点,在许大同提出证明后(尽管这些证明不被接受)仍然坚持己见,它就不怕会有错误吗?为此我们现在来关注一下许大同的证明为什么不被接受。
在听证会上,所有问题的焦点在于许大同如何证明丹尼斯背上的痕迹是刮痧而不是虐待留下的。许大同费劲地解释着:“刮痧在中国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就像针灸,还有按摩,可以治疗人的多种疾病。中医认为人有七经八脉„„”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描写:“从许大同开始发言,那个瘦瘦的书记员姑娘便停止了速记。她不是茫然地望望许大同,又看看法官,如同一个走迷了路的小孩,等待大人的指点。”电影则把镜头在众人迷惘、糊涂、诧异的脸上不停地切换,配合上许大同的手势,这一切使得许大同的辩护看似成了一场滑稽的表演。这无疑是一场失败的对话,美国是个重视理性的国家,许大同充满感性的“经”、“脉”、“气”在他们看来是极其缺乏逻辑与依据的。“你所说的经脉气不能被科学证明”„„在这我们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美国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我们感到的又是美国人的民族中心主义,他讲究证据但似乎证据局限于美国,“在美国的任何医学著作中都没有关于刮痧的描述”,而许大同被要求“有权威的论著或证人”,很明显这是不太可能的。至今多数美国人都确信美国的价值观具有天经地义的优越性,美国的价值观优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价值观。从这个基本观念出发,多数美国人以美国和美国历史为中心来看待世界。对此,许大同愤怒的指出:“你们美国人不承认的东西,就认为它根本不存在!”而后许大同的败诉也就有了一定的先天条件。于这我们看到民族中心主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使得双方丧失了一个均等的平台,在不公平的对话中弱势的一方必然会受到伤害。
在对许大同的指控中,有一个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护士霍莉.康斯维洛。她因为简宁在分娩时许大同不在身边、许大同“保大人”的要求而耿耿于怀。在参与到指控时她显得义愤填膺,“可这个孩子还没有在世上活过!他的生命还没有开始!你有什么权力决定他的生死?你们这些亚洲人的想法真野蛮!”当野蛮之类的词出现时,我们认为一种文化优势心理已占据了主导。霍莉.康斯维洛在这种优势心理的引导下,参照之前的印象,理所当然的认可了许大同的野蛮,对孩子的虐待,毫不犹豫的参与了指控。霍莉.康斯维洛的这种文化定势我们不能说是整个美国的文化定势,但是她代表了其中的一撮。显然的,文化定势引起的偏见、误会使得正常的跨文化交流偏离了轨道。当这种文化的冲突持续发展而不去设法解决时,交流便陷入了停滞。可以预见的最后也确实是的是在这场失败的跨文化交流中,许大同失去了对儿子丹尼斯的监护权。
当然了,这的确不应是跨文化交流的全部。我们认可文化差异的存在,蔡荣寿在《跨文化交际通论》中说“文化差异主要是指以价值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注意对对方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以平等的态度交流。找到两种文化的结合点,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使文化差异成为一种资源”。显然,作者也意识到了这点,小说与电影也并没有停止对这层面的探讨。刘茵在帮助简宁时说:“中国人协会给圣路易斯法庭写的一封信,请求法院在判案时要体察东西方的文化的差异,不要受某些固定观念和陈旧条文的制约,而影响对整个案件的判断的客观性与准确”;而整个事情真正的转折点在约翰.昆兰身上,作为许大同的老板与好朋友,约翰为后来发生的事感到迷惑,他相信许大同的为人却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他突然发现他们俩这本极其熟悉的人彼此极其陌生,相距极其遥远。在许大同“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愤怒中他决定去一探究竟。在唐人街,一名中医接待了他。在中医娓娓的介绍中,刮痧完成,约翰赫然发现背上出现了酷似丹尼斯的刮痧印记。一切明了,他找到格力玛特,告诉她,我找到了一个两千年前的理由„„其实看来,约翰.昆兰做的并不多,他并没有一味地去怀疑刮痧的存在,只是褪却了傲慢与偏见,对异文化的基础与逻辑感到好奇并尝试着去理解,去体验。但是这却是正常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故事的结尾依然是大团圆式的。许大同冒死从下水管爬上九楼的窗户,同时法院的解禁令到达,在一家人疯狂的哭、笑、吻中,影片与小说接近了尾声。影片结尾的画外音是许大同教丹尼斯汉语的声音,一大一小,空旷而悠远。联想到之前许大同和简宁的“典型美国环境教育”,我们不能不说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在经历了如此一场**之后,他们对文化的理解恐怕有了更新的认识。而对于这个大团圆式的结局,很多人冠以“老套”的说法,我们认为,在这么个主题下,我们需要积极的因素来证明文化的交流、理解之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小平.刮痧[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1.[2].蔡荣寿.金芳颖.跨文化交际通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3].米歇尔.苏盖.马丁.维拉汝斯著 刘娟娟.张怡.孙凯译.他者的智慧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刘莉.电影《刮痧》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原因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韩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第二篇:电大法律文化《刮痧》有感
电影《刮痧》观看地址:江苏电大主页()(http://open.jstvu.edu.cn/TeacherCourse.aspx?&CourseId=2b8a92a6-bb2e-4c63-9e7b-a051a3ce2a09)——多媒体教学资源:看定影《刮痧》,品中西法律文化差异
老师分析的视角:
1、第一个场景:主人公许大同在自己电脑软件设计获奖的颁奖会上因儿子丹丹与老板兼好朋友的儿子打架并拒绝道歉,动手打了儿子一巴掌。
分析:两者差异:美国——社会普遍不接受。中国——传统社会说打就打,而且公开打。原因:美国:比较成熟的权利社会,孩子也是独立的权利个体,是一个个人本位的法律社会;中国:传统的集团本位和宗法伦理,孩子被认为是一个家庭团体的成员,有义务服从父母、服从长辈和上级,而团体中责罚成员,也传达的是团体的内向,对另一个不属于本团体的成员的遵照,也折射了这样一种差序格局、内向封闭的社会结构。
2、第二个场景:主人公许大同为接父亲回家,深夜将儿子丹丹一人放在家中。丹丹醒后下地碰在茶几上导致头部受伤。医生检查时发现孩子背上爷爷刮痧后留下的“伤痕”,立刻报警。儿童福利院认定丹丹遭受父母虐待,决定对之实行监护,不准许大同夫妇将其接走。
分析:两者差异:美国——法律禁止父母将儿童独自搁置在家。人们保护儿童的法律发达、意识浓厚。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的保护意识非常薄弱,“小鬼当家”无人异议。即使“小鬼”在父母在场的情况下出事,也很少有人会谴责其父母失职,更不会有什么机构出面剥夺其父母的监护权。背景原因:家务事姓“私”还是姓“公”。美国——爱管别人家的“闲事”,并设立有相关法律和机构,使法律不留家庭“死角”。恰恰反映一个个人本位的权利体系社会。中国——传统社会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人们习惯奉行“各人自扫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理念,认为丈夫打妻子,父母打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然,如果反过来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也正是集团本位义务法的写照。
3、第三个场景:关于丹丹的“伤情”,法院举行第一次听证会。法官询问丹丹背后“伤痕”的来历,但因不理解刮痧的含义而无法做出裁断。许大同为不使父亲办绿卡遭致任何麻烦,声称给丹丹刮痧是自己所为。
分析:
(一)对宪法的态度。美国——宪法理念深入人心,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引用裁断诉讼。中国——可操作性逐渐增强,宪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正在上升。
(二)对程序的态度。美国——极为重视。中国——传统社会极其忽视程序,迄今尚未深入人心。
(三)在法庭上对法官说谎或作伪证。美国——行为人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中国——虽有一定心理压力,但为了亲情或人际关系的“和谐”等,仍敢于以身试法。
4、第四个场景:许大同送父亲回美国,在机场爷爷想孙子丹丹。许大同忍心不下,乘隙偷偷接出儿子,让他与爷爷相见,结果成为通缉犯。当他把儿子送回时被警察逮捕。
分析:美国——随时随地注意保护儿童。还可从以下两个细节看出,剧情1:警察追赶许大同时,听说车上有儿童便只尾追而未采取措施;剧情2:当许大同下车怀抱熟睡的儿子向妻子走去时,十几名警察只紧紧尾随戒备,当他把儿子交到妻子手中后几名警察才一拥而上将其扑倒逮捕。当然中国——也正在加强随时随地保护儿童的意识和理念。
5、第五个场景:圣诞节之夜许大同欲回家看望妻子、儿子,但黑人门卫顾及法院的禁令,不肯放他进楼。
分析:面对熟人如何公正执法。美国——基本上可以做到公事公办,既是为了遵守法律规定,同时也为了避免引火烧身。中国——传统理念:人情大于国法,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有可能引火烧身,也不得不对熟人网开一面。
第三篇:刮痧影评
从《刮痧》看中西法律文化差异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文化的一个直观载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丈化都在电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往往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信仰和法律行为。充分认识一个国家的文化与信仰才能了解在此基础上的法律意识。《刮痧》讲述的是由于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不为美国人所理解和认同给一个中国家庭带来的悲剧故事。影片反映了亲情至上的中国文化和只相信客观事实的美国法律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任何观看了这部影片的中国观众无一不被大同一家三代人之间浓浓的父子情、夫妻情和祖孙情所感动。大同毫无顾及地顶替他父亲说是他本人给儿子刮痧的,大同从福利院“偷”儿子到机场与即将回国的爷爷见面以及为了在圣诞夜与家人团聚大同冒着被逮捕的危险爬水管上九楼等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中国观众感动得眼泪汪汪,但大同的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美国法律不允许的。生活在一切都讲求法律的美国社会里,虽然大同爱子心切,但却拿不出证据来证明刮痧是中国的传统治疗法,无他怎样用语言来表达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儿子都打动不了法官的心,法律只需要证据。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纠纷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他们看重的事实,是证据。大同最终还是被判决与自己的儿子隔离,这一判决虽然缺乏人情味,但是从依法办事的角度来看,法院的判决却是正确的,只是广大中国观众绝对接受不了,情感还是站在不守法的大同这一边。但冷静下来想想,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场文化较量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美国人是如何地重视人权,他们用法律和社会机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影片中许大同在公共场合教育儿子,叫丹尼斯给小朋友道歉,儿子不从,大同就当着众人的面摔了他一巴掌,这在一般中国人眼中父母管教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不教,父之过”。中国父母在处理小孩之间类似打架这样的事情时都是首先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在美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更加尊重事实,大同的行为让他们觉得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太粗暴,甚至还认为他有虐待倾向,这让广大中观众不得不为大同叫屈。中国人爱孩子是出了名的,而且很多家庭对独生子可以说是溺爱。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儿女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不管用什么方式管教孩子他人无权干涉。中国父母对子女有严厉的教育观念,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训诫,体罚甚至打骂。中国父母认为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为了爱孩子,希望孩子成材,将来息。美国人当然也是爱孩子的,影片中儿童福利院就是出于对丹尼斯的关心和保护才不让被他们认为有虐待嫌疑的父母接近孩子。在美国,父母只是子女的监护人,不能对其有过分责骂,更不用说动手打人了。他们认为不论男女、不论年龄大小,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尤其是对于未成年孩子,他们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平等权利,影片中医院里的医生一发现孩子背后的血痕就马上通知法院起诉孩子的父亲就足以说明这一点。美国这些法律规定对中国人来说显得有些多事,甚至不可理喻。比如,为了保护未成年儿童的安全,美国《交通法》还规定,体重不足40磅的儿童,必须连同儿童椅用安全带绑在汽车后座上,违反规定,罚款400美元。这是因为小孩太小,屁股底下没有儿童座椅很有可能从安全带里滑下来。但中国人一般认为把孩子抱在怀里已经很安全了,父母无疑是爱孩子的,是会保护孩子的,大可不必用一些冷冰冰的条条框框来约束我们为。美国的法律涉及面之广是中国人难以想象的,人们在政治、经济、教育、婚姻等方方面面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制观念已植根于每个人的价值体系之中,人们时时处处都会感觉到法律的存在。把孩子独自留在家里是犯法,夫妻在家打架是犯法,这些对中国人来说好像应该算是自家的私事,用不着外人干涉,更与法律
无关。美国人的法制观念和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很不相同,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很难说清谁对谁错。
刮痧这出戏说明了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处理问题的规则, 文化是一套行为规则, 是人们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策略。因此, 人们的行为受文化底蕴指导和影响。各种规范的产生和文化有密切关系, 摆脱不了文化的局限。人们指定的法律与文化关系密切, 因为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法律制度, 法律一般不可能创造文化中没有的东西, 它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底蕴相联系。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必然产生法律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对异域文化的无知或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必定会导致法律的冲突。并且, 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导致的法律冲突, 取决于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认识这一点对于生活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人们至关重要, 人们需要学会认识和理解异域文化, 如同认识异域不同的法律观一样, 充分认识刮痧这部戏背后的东西即本质的东西至关 重要。我们不能以夜郎自大的方式让世界接受我们的价值观,也不接受别的国家向我们推行所谓文明的价值观念。但是,我们有理由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念, 让 他们在了解过程中增加理解, 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与麻烦;我们也不能闭关自守, 应主动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与法律规则, 真正做到坚持我们自己信仰的同时与其他国家的人们和平共处, 利益均沾。
不同历史造就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教育培育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积淀抚育不同精神的人,通过分析刮痧情节, 可以使我们清晰地发现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着文化传统、生活习惯、法律规范的诸多差异,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象差异, 不是说民族文化谁先进谁落 后的问题。在文化问题上不应存在自大情节, 也不应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 对待外国的文化与法律, 我们应认清我们的任务与使命。第一, 加强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学习, 大力弘扬传统人文精神, 没有坚实的人文知识功底, 丧失自己文化基因的做法是根本无法同其他国家的人文法律结合。第二, 要了解学习对我们有用的西方的人文精神。我们应以极其认真的姿态去努力学习有关国家的人文知识, 特别是 对人的权利的平等尊重和关怀为特质, 其要旨是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 人的尊严、幸福和全面发展, 应当成为个人、群体、社会和政府的终极关怀;作为主体的个人和团体, 应当有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强、自律的自觉意识和观念。第三, 加强我们固有的权利义务信仰, 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法治社会, 有了它, 才可能建立真正的法治社会。第四, 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与贡献将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世界各国对中国认识的加深不断扩大。中国用自己的文化与文明继续为世界进步与发展贡献着我们独特的贡献。对传统的中国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精通与学习, 学好我们传统的文化与法律规制,吸收他国优秀的文化与法律规制。
第四篇:刮痧影评
《刮痧》观后感
印象中多年前看过这片子,上课的时候结尾没看到,回来后,把结尾再接着看完,百度的时候看到是2001年的片子,感到很惊讶,真的看过。刮痧,孙悟空,时不时出现的成语这些形象对于多年前的那个理解能力有限和叛逆心作祟的我来说就像一个不断出现的刺激一样,让我忽视了电影中许多的温情和对到美国生活的中国人的生活现状的展示。如今再此回顾这部电影,文化冲突感占据了此时我的内心
许大同怀揣梦想来到美国这个陌生的大陆八年,通过自己的奋斗终于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成为事业有成的电脑程式设计师,太太简宁是房地产商,夫妻两人与可爱的儿子丹尼斯过着幸福生活,并将孤身一人在北京的老父亲接到美国团聚。行业颁奖大会上,许大同获得最佳设计大奖,面对在场的众多美国同事、朋友,他激动的拿起奖杯,骄傲地告诉大家:I love all of you, I love America, this is my America dream。为了生活在美国,许大同已经做好了准备要迎接困难和挑战,然而当解决了经济上的问题之后,摆在他和他的家庭面前却是一个极难跨越的文化障碍
大同的妻子简宁在这个家庭中扮演着积极融入美国社会文化的倡导者的角色,在家里她坚持着用英语和儿子交谈,她想通过可以的方式让自己的家庭,至少是他们的孩子可以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员。然而爷爷的到来就像是一个标记一般,提醒着这个移民到美国的中国家庭,他们和周围环境的不同。而大同在这个情景中处于调和者的角色,一边他为了融入这个国家而做出的奋斗,另一边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东方文化,这就是为什么他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讲西游记的故事,为什么他设计的游戏当中会有孙悟空的形象。
一天,五岁的丹尼斯发烧,在家的大同父亲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第二天晚上,大同父亲和在美国偶的老朋友老霍相邀去赌船夜游,不料回家途中老霍在公车上心脏病发猝然去世 ……简宁外出谈生意还没有回家,小丹尼斯刚入睡,在家的许大同接到警察局的电话,急忙赶去 接老父亲,回到家时发现小丹尼斯跑下床磕破了头,忙又送小丹尼斯去医院急诊。认真的美国大夫在给孩子做全面检查的时候,发现了孩子后背刮痧时留下的紫痕,以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电话报警。儿童福利院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禁止大同夫妇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美国不仅不被承认而且还被当成虐待儿童留下来的证据;就连 自己的朋友兼老板的约翰也无法理解大同打儿子与保全自己的面子有何关系,又为何谎称是自己为儿子刮痧; 而大同也同样无法理解自己的美国朋友在法庭上不为自己辩护,于是官司败了。为了儿子,只得夫妻分居;为了让父亲见小丹尼斯最后一面,他从儿童监护所偷出儿子丹尼斯到机场送别,后在送儿子回监护所时只好被警察抓走。
后来约翰来到中国,亲身刮痧,这是一个有趣的画面,当John站在中国城前看着这些熙熙攘攘的东方人,他脸上流露出来的迷茫和初到这个国家的中国人是那么如出一辙。他亲身尝试了刮痧疗法,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了许家。去找监护所的管理人解释了刮痧,才使得这场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官司终于结;
这部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片子。从中医传统疗法——刮痧入手,通过中西方对刮痧的不同看法以小见大,反映了中西方文化﹑教育等差异。对于美国的移民来说,美国的确是一个寻求财富和知识的圣地,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美国社会
中似乎始终存在着这样一层彩色的玻璃,让你无法跨越进入到社会的中心地带。相较于经济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总是来得慢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许大同在听证会上面对律师的关于刮痧、西游记的质疑时,显得如此的易怒。在此时,对于外来文化的排斥并不是体现在其中的一方,而是存在两者之中的。
在影片的最初,似乎处于文化两方的人们似乎都没有发现。简宁和大同在哭喊着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而大同的同事John看到丹尼斯背上的印记时表现出的震惊,护士对于大同在妻子生产时的态度所产生的名族歧视等等,在故事中这些问题被聚焦到了刮痧上。其实按照法律程序,大同一家只要能拿出关于刮痧疗法的医学依据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但是可悲的就是这样的资料在当时是无法找到的。我们只能用两千年的历史来说服世人,但是在此时两千年却是一个多么没有分量理由。
跨文化的冲突常常在无形中发挥作用,当人们还没意识到它时,后果已经形成。在这部电影中,由文化引起的法律冲突就正是如此。法律冲突的产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利益冲突会引起法律冲突,立法技术的不成熟或者失误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也会引发法律冲突。其中文化差异是引发法律冲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一个人到一个和自己的文化有很大差异的地方,往往会发现身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即使语言相通但仍可能不知道怎样行为才是恰当的或礼貌的,甚至还会因为对规范的不了解而导致误会或冲突的发生。就像电影里的大同,抱着“打是心疼骂是爱”的想法对待 自己的儿子却换来严厉批评。大同的老板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大同打丹丹是给自己 “面子”,因为大同遵照的是中国人的逻辑和行为习惯;甚至电影中原告律师之所以能成功地激怒大同,就在于他说大同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所不能容忍的,大同的愤怒其实是对来自异文化的侮辱的抵抗。这样的冲动,是由文化差异导致规范差异所引发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律多元的世界中,当相互接触时,法律背后的文化观念差异和相互不了解就很可能导致法律或法律观的冲突。电影中,大同的父亲认为,“刮痧这个事在中国几千年了,这怎么到了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其实很简单,因为在美国的文化里就没有一种要把人搞得“伤痕累累”的治疗方法,就没有用“精”“气” “神”“经”“脉”对人体生理系统进行解释的“科学”。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美国的法律就不可能为刮痧留下合法的位置,把一个人弄得伤痕累累不是虐待还能是什么?法律不能创造出文化之外的东西,因此刮痧“到了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再正常不过;相反,中国的法律也不可能把刮痧归为违法行为。只有当文化差异或者说文化盲区被认识后,冲突才可能解决。影片中,大同的麻烦来源于他的老板、儿童福利局的官员、法官对刮痧一无所知,来自于美国法律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盲点。而大同的转机则始于这些美国人逐渐认识、理解刮痧,进而理解大同(以及其父亲)的行为。他们对异文化的认识态度令人感动,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法律冲突,最终只能通过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而得到真正地解决。《刮痧》说明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很有用的问题:文化是一套行为规则,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策略;文化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依据,我们按照文化来解释现象。
因此,人们的行为受文化指导和影响。规范的产生和文化有密切关系,规范摆脱不了文化的限制。作为规范的一种,法律的产生与文化同样关系密切,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法律制度,法律没有能力创造文化中没有的东西,它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相联系。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必然产生法律的多元性,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对异文化的无知或文化差异必定会导致法律的冲突。并且,文化差异导致的法律冲突,能否和平、圆满地解决,关键在于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认识这一点对于生活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人们至关重要,人们需要学 会认识和理解异文化,否则这个世界的冲突只会越来越多。好在,在美国人们积极的认识了解中国文化,摆脱了文化的限制,了解了大同嘴里的 “刮痧”“打是亲。骂是爱”“打你是给你面子”等的意思,才使这个问题有了和解的机会。
在这些冲破文化束缚人们的帮助下,才有一个心怀儿子为给孩子送上圣诞节礼物,徒手攀爬九层楼,只为自己给儿子的一个承诺,不顾自己安危,从窗而入的“圣诞老人”同期而至,饱尝分离苦涩的一家人笑着、叫着、吻着、泣不成声地抱作一团,天真的丹尼斯问父亲为什么要从窗而入,大同热泪纵横地说:“因为我们家没有烟囱啊!”这样的一个父亲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美国人,大家都得到了一个结论——这样的父亲是不会虐待自己的孩子。最终两方的不解在方大同的圣诞夜行动中获得了化解。
圣诞老人和孙悟空玩偶,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被放到了一起不仅预示这问题的解决也表达了对两国文化交流的美好希望。在影片的最后,星光灿烂的夜空深处响起各种语言的声音,其中也有大同在教丹尼斯中文的声音:“中国北京”…… 影片以这种方式结局,反映了大同和简宁对文化差异的深层理解。
第五篇:《刮痧》观后感
《刮痧》观后感
《刮痧》是由一部中美合拍的,非常优秀的电影。这是一部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影片中讲述了一个移民到美国的家庭,故事的开头讲述了主人公许大同在电脑游戏软设计领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大部分家长抗议现在的电脑游戏太过暴力,这也为后来的故事展开埋下了伏笔。前来探亲的许父有一次按照中国传统方法,给生病的孙儿刮痧,竟被指控为是“虐待儿童”的铁证,强行剥夺了许大同夫妇对孩子的监护权,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几乎被拆散......而后在法庭上双方的辩论,大同的上司兼好友昆兰对大同的做法的不理解,都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而刮痧成了整个故事的导火线,刮痧是中国中医的治疗方法,可以帮人消除疲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在美国却成了虐待孩子的铁证。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古老国家,而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其历史不过短短几百年。美国是个法制国家,认为人权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中,一直是深受儒家文化所影响。在中国,我们一直信奉“百善孝为先”,在影片中许大同为了不让许父担心一力承担了是他为丹尼斯刮痧的事情。在上司桑兰的眼中,他不明白大同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撒谎。这也是反映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在法庭的辩论上,控方律师为了赢得官司,扭曲了《西游记》的内容。这是在践踏中国的文化,他们根本不明白中国的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这种西方社会科学、严谨、民主的法律却成为他们固守自己偏执的一种武器。在警察追捕大同的那场戏中,丹尼斯的玩具猴子被踩坏,许大同为了在圣诞节送给儿子一份惊喜而精心准备的猴子,都体现了许大同对中国文化中“孙悟空”的喜爱。
上司兼好友的昆兰在法庭上说出大同打孩子的事实,又是另一个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事实。在美国,美国人都认为人权是非常重要的。大同儿子丹尼斯打了昆兰儿子保罗,大同要丹尼斯道歉,丹尼斯不肯,于是大同打了丹尼斯一巴掌。这些在昆兰看来,觉得不能理解,认为大同太暴力,不应该打丹尼斯。他不明白大同说的那句话:“我打孩子是对你的尊重。”在中国一直有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大同打孩子是在教育他,这要是发生在中国是一件多么普遍的事情,但在美国却成了暴力。美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所谓的道德伦理关系,他们强调的是个人,个人权利至上,没有人可以侵犯别人的权利,就算是他父母也不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一直都是推崇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
当昆兰到中国了解了什么是刮痧后,回美国后为大同翻案。大同也在圣诞夜爬上九楼为丹尼斯送礼物的惊险中,得到了清白。这部影片不仅仅反映了父爱的伟大,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中西方文化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
一次“刮痧”引起了一场冤案,大大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缺少交流。在片尾,从大同教丹尼斯中文的这场戏中,看出大同已从“美国梦”惊醒了,虽然美国的社会和法制再好,但属于中国灵魂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始终不能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