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材

时间:2019-05-14 13:5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巧用教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巧用教材》。

第一篇:巧用教材

巧用教材,拓展作文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这番话告诉我们:学习语文,不光是要让学生读懂一篇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还要从一篇篇文章中学会习作。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灿若星辰,既有对大自然中春花秋月、风雨雷电的描绘,又有对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的歌颂;既有对真善美的赞美,又有对假、恶、丑的鞭挞。一篇篇含义隽永,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升华。然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课文所蕴含的作文训练功能,忽视了我们身边最好的资源——教材,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课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其实大家都我们手中的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一篇篇都是优秀的范文,是习作的最好蓝本。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巧妙地运用好教材资源,将写作训练巧妙渗透于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以致用,就能极大地拓展作文教学的空间。那么,如何巧妙的使用教材,渗透作文训练,使学生切实从精彩的“范文”中受益,灵活而有效地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仿写

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教师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仿写的训练方式包括仿句、仿段、仿篇三种方式。仿句仿段都是为了给仿篇作准备。

1.仿句

模仿例句造句有用词、字数、格式、修辞等方面的限制,比一般造句要难得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结构特点。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时,我在学生对课文语言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引导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模仿课文语言进行创作,促动了学生的心灵体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眼前飘过;玩耍的时候,日子从笑声中荡过;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滑过;放风筝的时候,日子随风儿飞走了。

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百花凋谢,有再开的时候。万物来去,生衰有常,时间匆匆,失不复返。谁能告诉我,它匆匆地离去,去了哪里?是天堂,还是乡间林荫?它为何匆匆离去?是谁在呼唤它吗?

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地溜走,头也不回,让人无法察觉。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于是——看电影的时候,时间从屏幕上过去;闲谈的时候,时间从嘴边过去;沉默时,它便从凝视的双眼前过去„„当回头寻找它时,才发现它以去了。

2.仿语言、仿句式的练笔 这对于学生来讲,实际是一种特殊造句训练,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词汇,有利于语文学习和作文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想象能力。这样的仿写每一个年级都可以做。如第二册《小池塘》中有这样一段话,“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影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这段话语言优美生动,有很大的可仿性,而且内容离学生实际很近。所以,可以作这样的仿写处理,老师可以先出示一些可以倒映在池塘里的事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想象填空:()倒映在池塘里,像(),由扶到放,最后让学生想象别的事物进行仿写。我们每一个年级的每一篇课文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可以用作仿写范例的精美句子,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的做,学生的写话能力肯定有所提高。3.仿段

教材中的选文,大多都有精彩的片断,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学以致用。课文中的开头、结尾、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刻画,自然环境的描写等,都可以用来进行段的仿写。如《翠鸟》一课,课文第一段作者从爪子、羽毛、眼睛、嘴巴四个方面把翠鸟描写得栩栩如生。教学时我让学生模仿这一段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法,来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这一训练使学生的新学知识得到当堂巩固。文章因片断而精彩,经过长期的片断仿写,学生定会写出精彩的篇章。4.仿段落结构的练笔

段落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所以,多开展一些仿写段落结构的小练笔,这是完成作文教学的必要措施。大家知道,文章段的构成方式很多,但最基本的段落构成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如总分式、承接式。在五年级的课文《早》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三自然段。”通过辅导阅读,学生掌握了这个的段落是通过不同方位的事物来描写三味书屋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布置大家以“我们的教室”为中心,抓住教室的不同方位的事物仿写一段话。通过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承接式”段落的构成特点,更好地训练了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

5.仿篇

仿篇的课文中,能提供学生仿写的范例很多。课文都是些名人名作,规范语言示范,但并不是所所有的名篇佳都是小学生仿写的范例。必须选择有价值,更接近学生生活,学生能理解的,如写地方的有《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等,写物的有《我爱故乡的杨梅》、《荷花》。这些课文浅显易懂,联系生活实际也能理解,堪称是仿写的好范例。对于学生来讲阅读的起点是课文,而写作则是在阅读课文基础上的知识、技能的迁移,两者相辅相成。而篇的仿写,主要是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上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在课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路,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一步一步把文章写下来的,各段之间又是怎样联系衔接的,分析清楚文章的结构,学生才能在学习别人文章写作层次安排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最后才会把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才能具有谋局布篇的能力。如《桂林山水》一课,其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全文是按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写的。第二节和第三节,采取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表现了一种整齐的美,写法上很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就应重点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本文的结构模式,以此让学生来掌握这种写作方法,并进行有效的仿写。

二、提供直观想象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象。

小学生在阅读理解或表达内容的时候,经常需要图画作为支柱。否则,描述或想象就感到困难。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仅仅从文字的描述上,他们有时并不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比如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的过程中,这,是一偏优美的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这么一篇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文章,如果不能让学生深入地体会,那将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但是从三年级小朋友的审美能力来看,仅仅依靠文字的叙述还很难体会到这样的境界。所以文中的插图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给学生提供了直接的观察,同时也提供了鲜亮的视觉冲击。学生一下就能够体会到大树和叶子的外在美,然后我们通过找重点词,重点句,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这片郁郁葱葱的美就更能深刻地留在小朋友的脑海中,这时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就加强了他们对课文的感受能力,他们能够感受到因为每一片叶子为大树作出了无私的贡献,大树才那么茁壮、葱翠。我们再由浅入深地加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所渗透的这份美的感悟就容易多了。在我们的小语教材中,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数不胜数,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等等,精美的课文插图都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画面,让这些美丽的景色在学生的想象王国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并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所以我们如果充分运用好了这些资源,对我们的教学是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感悟能力也有促进。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在学习介绍圆明园景点的第3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把“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平湖秋月”等景点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学生们写得精彩,读得生动,为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中可估量的损失”这一中心奠定了情感基础。我想,语文老师如果善于抓住课文中的这些空白,经常性地训练学生在文本品读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展情节,并把想到的内容用嘴说出来,用笔写出来,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三、巧借课文“空白”展开想象,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是从一些长篇文学作品中选取的章节、片段,还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让人读来感觉到文已完而意味尽。老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文尾,就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当作家的滋味中锻炼自己的想象、表达能力。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画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心抓住这些“空白”,进行合理构思,补充省略的情节,进行再造想象。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在学习《掌声》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我引导学生去体会:英子在犹豫什么?她会想什么?上去会怎么样?如果不上去呢?她的眼圈为什么红红的?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了英子此时此刻的矛盾心理,也从中感受到以后要体贴关心残疾人,尊重同学,不随便奚落别人。这很好地补充了课文空白点,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得到了锻炼。课后我让学生做小练笔写下来。我班的同学这样写道: 英子对大家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我带来了自信,我不愿意让同学们看见我的腿,我怕同学们嘲笑我,现在我明白了,不管是残疾人或正常人都应该鼓起勇气来面对生活。另外,同学们还教我跳舞、做游戏,他们使我更加自信,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掌声的!”

接着,我让同学们再进行合理的构思,发挥想象,想想英子以后的在校生活,同学们这样写到:

A.读中学以后,有一次,班里的老师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了,在一刹那,教室里响起了响亮的掌声。英子豪不犹豫地走向讲台,因为她想起:上小学时,同学们并没有轻视自已,却为她而响起了阵阵掌声。英子不慌不忙地走到讲台前,轻松地开始描述自已的一个小故事。她讲得有声有色,说得也十分流利,连平时爱在上课时故意玩游戏的同学都全神贯注地听了起来。当“谢谢大家”刚从英子嘴里脱口而出时,热烈的鼓掌声就早已回荡漾在教室了。此时此刻,英子带着微笑愉快地走下了讲台。

B.放学了,校门口传来银铃般的笑声,仔细一看,嘿!正是英子和伙伴们在游戏说笑呢!远处那夕阳的金光,是多么光辉、灿烂,但它却永远也比不上英子那愉快的笑容。

C.读中学以后,有一次,班里的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了,她果断地站了起来,嘴角微微往上扬,露出俏皮的笑容,眼里充满了自信,和小学时那个自卑的英子简直判若两人。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就在英子说完最后一个字时,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这掌声热烈而持久。

D.英子长大后,成就了一番事业。当记者问她成功的秘决时,英子说:“是自信。身体的缺陷并不可怕,只要你的内心是强大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对自己说:我能行!”

E.读中学后,有一次,班里的老师又让同学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了,他快速的站了起来,并面带微笑,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紧接着,她讲起了一个故事。讲故事时,有的地方让同学们哈哈大笑,使教室里的气氛十分活跃。她讲的绘声绘色,又十分流利。讲完了后,同学们好久才回过神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甚至一些顽皮的男生突然站起来叫好呢!英子在这片掌声中激动地走下讲台,对同学们说“谢谢大家。”

四、多种尝试,多向改写。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很适合改写,如把第一人称的写法,改写成第二、三人称;把直接叙述的方式,改成倒叙的手法;把诗歌的体裁改写成散文或记叙文;把说明文改写成生动的自我介绍等等。学生们在多向改写的尝试中,加深的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从中学会了多种形式的作文方法。一举多得。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如改变叙述顺序,改变人称等,如此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如学习了《鲸》《只有一个地球》《太阳》等此类课文后,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分别写了鲸、地球、太阳等的《自我介绍》,这样就把课文语言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改换文体也是一种改写方法。比如,把课文中的诗词改写成记叙文。如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别有情趣。又如《忆江南》《清平乐.村居》等词也都可改写成记叙文。一首清新的儿童诗,我让学生改写成散文,效果不错。这是我班同学改写《忆江南》的一段文章:

雨后,天睛了。彩虹桥架在明亮的天空,赤脚走在狭窄的泥路上,软绵绵的漏雨从脚趾缝里钻出来,让人感到无比惬意。路的两旁,小草钻出松针似的小脑袋,抬头看这个奇妙的世界。小白菊羞涩地微笑着,两只凤蝶儿绕着它飞呀飞。看!山间那移动的暗绿是什么?哦,云朵正在散步呢。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不少古诗,有的还配有插图。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变画为话,变诗为文,让学生从诗内走到诗外,感受诗景的美,体验诗意的深。如在教学《村居》一诗时,我就抓住“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让学生在通过看动画,回忆叙述春天的美景后,抓住重点的“草”、“莺”、“柳”等景物来描绘自己眼里的春天,现场练笔,读写结合,一段段美妙的文字点亮了课堂。

“公园里的小草听到春姑娘在呼唤它,于是使劲地钻出地面,可又被头顶上的小石子给挡住了道路,小草不怕困难,勇敢地挺出了头,把小石子挤到了一边,高兴地晒着温暖的日光浴。”

“春娃娃飞到了花园里,落到了小花上,拿起金黄色的画笔,把迎春花涂成金黄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金灿灿的,又拿起粉红色的画笔,把桃花涂成粉红色,然后又拿起白色的画笔,把梨花涂得雪白雪白„„一朵朵,一枝枝,一簇簇,挂满枝头,黄赛金,红似火,粉如霞,白如雪,大自然被织成了一张五彩缤纷的花毯。” 不止《村居》、《清明》、《惠崇春江晓景》、《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都有值得让学生去想象,去描绘的诗句。学生在课堂上,用笔写画面,用心悟诗意,既锻炼了习作能力,又能充分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穷魅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能不断探索,大胆尝试,遵循课标理念,扎扎实实地用好、用足语文课本,我想,学生的写作素材与写作兴趣就会如长江之水,绵绵不绝。我们老师只要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地指导,我相信,用我们的智慧会为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形成托起一片蔚蓝的晴空,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将作文当成一件开心的事,并在不断的作文体验中快乐成长!

第二篇:高考作文巧用教材

高考作文:巧用教材成佳作

阅读获得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写作提炼思想,思想升华品味。教材是一座富矿,是鲜活的例子,是可供二度创作的不竭源泉。对课文进行提炼,既是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也是较好的素材积累方法,可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难题。往年高考,许多考生以教材为“源头活水”,或移花接木,或故事新编,或套用形式,写出了《〈孔雀东南飞〉新传》、《阿Q新传》、《朱贵开店》等满分作文。由此,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挖掘教材富矿,也可让我们扬帆远航!

1.评价主人公的品行

元代白朴说,“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后甜”。进入史册的人物没有哪位是一帆风顺的。知难而进,方显男儿本色。

擎天一柱映日月

有人说,你这样的大人才,要几千年才能出现一个。姑且不谈你独步当世的文才,只论你一生被贬七次而未倒下的铮铮铁骨便可流芳百世。

谈到人才,我们会想到挽狂澜于既倒、救国于将倾的烛之武,会思念高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会敬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曹刿,会羡慕中途辍学志攀科学高峰的比尔•盖茨,会感谢白手起家心系故土的李嘉诚„„

统率三军、保家卫国的将军是人才,面对昏黄油灯、点燃一村希望的教师是人才。人才易遭妒忌,所以,杨修死不瞑目,岳飞遭冤无力回天,韩信被辱强忍泪水„„但是,这毕竟是特例,我们也感受到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震撼!

人才的成长、成熟、成名、成功,离不开伯乐的发现,离不开领导的提携,离不开和谐的环境,离不开自我的奋起,离不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坡公,你有旷世之才,却命运多舛,你,无比羡慕周瑜幸逢明主,大展才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纵然如此,但你没有唉声叹气,每次被贬,你都以另一种别样的方式站起,你如擎天一柱,映照日月,鼓励后人!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提炼

思路点拨:以苏轼的遭遇为发散点,联系古今中外事例,评价知难而进精神的价值。

实用范围:可用于写作“逆境出人才”“人才与伯乐”“男儿当自强”等话题。

2.评价主人公的重要影响

在历史长河里,有太多太多灿若明星的伟大人物,或经天纬地或安邦定国,或保家卫国英勇献身,或为国为民以死相谏,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清正廉洁万民歌颂,或文章锦绣

留下美名,或尽忠尽孝情动天地。许多人,为此成就了中国历史的某些章节,走进了我们的教材。

千古人间一伟男

你,活着时,忧国忧民,刚正不阿,高风亮节;你,逝世后,人民哀惋,山河呜咽,永垂不朽!你用行动,诠释了忠臣的要义;你用赤诚,写就华章,留下千古美名,你丰富了中国的历史!你真是千古人间一伟男!通过《离骚》,仿佛能够听到你跨越历史的呐喊!你在汨罗江边纵身一跳后,后人发出了真切的悼念,“路漫漫兮,汨罗江畔,一曲骚歌空逝去;泪潸潸也,衣冠冢旁,此间古色独怆然”。读来令人感伤,想来何等精辟。

——屈原《离骚》之提炼

思路点拨:概述主人公的重要贡献,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

实用范围:可用于写作“生命的价值”“人生坐标”“人才与国家”等话题。

3.评价主人公背后的制度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兴衰荣辱与生命价值,往往与他或她生活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在做课文提炼时,可以评价严酷的制度,今昔对比,让人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生活在今天这个和谐的国度里是何等幸运。

一曲挽歌留后世凄美无限断人肠

梁祝化蝶,以死殉情,让人扼腕;兰芝投井,仲卿自缢,使人挥泪。为何有情人不能成眷属?为什么鸳鸯不成双?这一切,都是严酷制度酿的祸,这都是家长横加干涉写成的悲歌!如果,如果父母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或许会是另一种结果。虽说凄美也是一种美,但总让人难过!想今天,恋爱自主,婚姻自由,老人丧偶再续黄昏恋,决不是虚构的传说!

思路点拨:分析产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他或她产生共鸣,注重情感抒发,以情感人。

实用范围:可用于写作“我的命运我做主”“女性解放”“婚姻自由”等话题。

4.评价主人公的功过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虽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会对同一个人做出不同的评价。在这方面,被评价对象曹操就是一个典型。

现在的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更趋人性化,只要考生能够自圆其说,有一定道理即可。更强调文章要“文中有我”,要观点鲜明,即使观点有欠推敲,也比没有观点强。当然不能瞎编乱造,颠倒黑白。为此,评价主人公的功过是非,对传统的一些观点进行重新解读,也不失

为一种好方法。

问世间,哪有十全十美的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你,处在乱世的风口浪尖,立乱世而冷静,经风雨而泰然,文韬武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你,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便是你坦诚的告白。你,慨叹人生苦短,当惜时如金,奋发有为,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低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聚贤才,立志统一中国,不是英雄是什么?

固然,你过去曾受不少历史学家的唾骂,称你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你也说过“能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样要不得的话,但瑕不掩玉。你最初“举义兵以诛**”,辞大将军衔以让袁绍。不愿加害刘备,自称“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综观你的一生,你篡权但并未篡位,有机会有能力登基称帝,但你并未付诸行动,在我看来,这难道不是你一生中的又一亮点?

问世间,哪有十全十美的英雄?

——曹操《短歌行》之提炼

思路点拨: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提炼观点,不偏激,不歪曲,告诉他人自己心中被评价对象的形象。

实用范围:可用于写作人物评价类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话题。

5.评论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价值

人物形象分析,离不开对他们的行为评价,为此,我们可围绕此点展开提炼。

面临不幸婚姻,勇敢说“不”

爱情,一个永远常新的话题;初恋,一首永远让人怀想的金曲;婚姻,有人欢喜有人愁的难解方程。

她,一个温柔的女孩;她,一个热烈的女郎;她,一个勤劳的女子;她,一个理智的女性;她,一个勇敢的女同胞。初恋时刻,两情相悦,无限甜蜜,“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心地善良,善解人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思念恋人;“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和“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婚后先甜后苦,突遭打击;丈夫情变,毅然决绝,“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和“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呈现冷静与清醒。氓的背叛,她与之决绝,寻求自我解放,在那个久远的年代何其壮美和可贵。

有人说,婚姻是金色的鸟笼,外面的想进去,里面的想出来。新时代的女同胞们,如果面临婚姻不幸,请勇敢说“不”。

——《卫风•氓》之提炼

思路点拨:抓住主人公的行为表现,挖掘潜在价值,生发开去。

实用范围:可用于写作“自我觉醒”“家庭和谐”“男女平等”等话题。

6.挖掘典故,格言新说

古人写作,善用典故,典故包孕浓厚的文化气息,值得挖掘和再次使用。格言包含历史的厚重,也折射思想的灵光。随着时代的前进,有些格言的寓意也发生了变化,换个角度看格言,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唤醒我们懒惰的思维,烛照我们前行的道路。

挖掘典故,格言新说,这种方法,不着眼全篇课文,只选取课本中的某一句格言或典故进行逆向思考,颠覆传统观点,打开创新这扇窗口,在传统中开凿新的思路,续写新的篇章。这种方法,不能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哗众取宠,要用发展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观点要有利有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娱人。

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谁是巨无霸?谁是万能者?

特别的日子特别的故事,注定要流芳百世。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之室龌龊不堪,他父亲的好友薛勤见状批评道:“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却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一老一少的对话,没有高下之分,但有境界之别。前者志向远大,后者关注细节。思路决定出路,深邃大气;细节决定成败,精辟可行。陈蕃了不起,薛勤则睿智。薛勤的反驳,是对传统的坚守;陈蕃的表白,是对规则的革新。

量变到质变,任何大事都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愿做,不屑做,不去做,大事就只能成为空想,这也被人们奉为真理。但,社会需要改革,规则需要打破,时代呼唤创新!

薛勤年长,洞察世事,历练丰富,强调“稳”。陈蕃年幼,一如朝阳,充满活力,勇于“闯”。所谓“闯”即是打破一定的陈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闯出一条柳暗花明的新天地。电视剧《闯关东》牵动亿万观众的不正是朱开山放眼关外,敢于打破陈规的精神吗?邓小平审时度势,在南海画了一个圈,不是将过去的小渔村变成了今天的大都市吗?

现在,社会分工精细化,我们用不着事必躬亲,也不可能事必躬亲。扫一屋扫天下都需要,但没有必要“拉郎配”,强行将两者结合起来,强求先扫一屋再扫天下。能扫一屋的扫好一屋,可扫天下的尽力去扫。如果造原子弹的去卖茶叶蛋,那是时代的悲哀。具体扫什么,首先得全面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定位,不论身处何处,尽职就好。

事必躬亲,并非全是好事。智绝诸葛亮不放心百官,事无巨细,疲劳过度,54岁即早逝。壮志未酬身先死,留下百代叹息!

不扫一屋,并非否定起源之地,并非抛弃基础步骤和初始环节,而是以此为依托,推行拿来主义,善于借鉴学习,争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因为时不我待,机会不容错过!我们必须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机会来临,当不顾小节。如不放眼世界,就会落后百年。当今世界,科技瞬息万变,眨眼功夫,卫星上天,产品换代。要是比尔•盖茨等大学毕业后才创业,世界将失去一抹亮丽的传奇!要是马云不瞅准机会成立阿里巴巴,中国就缺少个人创业的神话!要是牛根生不在夹缝中发现商机,又如何谱写乳业发展的辉煌?

扫与不扫,关键要善于取舍,分个轻重缓急。不管扫一屋还是扫天下,都要持续的行动,不能光说不干,行动远比口号重要。一代名士陈蕃即是典范。他勤于学习,官至太傅;他为民请命,力扫时弊,不避强权,犯颜强谏,赏才荐才,留下“徐孺下陈蕃之榻”的美名。

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所为有所不为。

——王勃《滕王阁序》之提炼

思路点拨:换个角度,逆向思考,颠覆传统观点。

实用范围:可用于写作“细节决定成败”“志向与成就”“基础与发展”“传统与革新”“自信与未来”“局部与整体”等话题。

课文提炼,既要结合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既是以教材为基础的二度创作,又是一种思维训练和素材积累之良法。

第三篇:巧用教材材料 盘活课堂教学

巧用教材材料 盘活课堂教学

在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教材设置中,不管是哪种版本,都会有一些课外类型的知识课题材料,它们融趣味性、科学性、与教育性于一体,是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众所周知,教材中这些教材材料的类型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以华师大版为例):

(1)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类.如“64 2有多大?”、“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等.(2)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指导类.如“用分离系数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面积与代数恒等式”、“勾股定理的‘无字证明’”等.(3)数学史料、生活知识的欣赏与审美类.例如“丢番图的墓志铭与方程”、“美丽的勾股树”、“古建筑中的旋转对称”等.(4)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穿插类.如“球赛的出线问题”、“高度的测量”、“生活中的抛物线”等.但是,却因它们存在的空间位置、或教学进度的需要,或被片面认为其教学价值有限等等原因,经常地被执教者与学习者所忽视,不被得以重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难道它们真的对于教学策略与教学研究而言,功效真的就那么“渺小”吗?

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若能从中加以灵活分析利用,可以盘活教学课堂,丰富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为教学效果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中,利用教材材料来教学的几个案例,供大家共勉:

案例1 将教材材料活用成创设教学情景,多边性激活学生探索的热情与欲望

建构主义强调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的背景,知识的获得不是单纯的复制和迁移,只有当学习被放置在运用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正如许多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求代数式的值”时,把“有趣的“3 x +1问题””作为情景,先供学生集体交流互动,让学生凭着好动与好思的天性,学习的情趣自然提升,效果显著.又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中,先是由“美丽的勾股树”课题材料入手,引导学生美学欣赏,带动学习激情,再来引导对于定理的推导学习.等等这样,都是比较直观性,取现于教材课题材料,用尽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好奇,与愉悦心情来思考与推证、求索,触动学生学习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同时对学生一种能力中再次“整形”与综合提高.可事实也大可未必尽然,如我在教学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时,这章当中有两个阅读材料,分别为“华罗庚的故事”和“幻方”,这两个都可以作为本章的教学情景,引领学生去有兴趣性探究初中数学的开篇,但也有些可惜的是,相对而言,有的学生对于“幻方”可能就比较陌生了,所以若再取材以用可能还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所以我就根据本章教学要求,根据这些课题材料,来个适当改版,作为本章的教学情景,相反地更获得喝彩.我是这样改版与安排:

第一、“华罗庚的故事”书本已有,相信同学们都也已熟知了,那么请大家课外都去搜集一下其他我们也能熟知的数学科学家的故事,人手一个,下一节让我们来共享他们的精彩故事吧.第二、大家也都知道了,数学科学家们都有着让我们佩服的智力,他们能带领我们去分享数学那么多的神奇与奥秘,那么也请大家再去收集一些你自己感觉也十分有趣的,但前提条件你必须也应会领悟到当中奥秘的一些数学趣味或智力题(每人两三个即可),提供出来我们下一节课也一并来分享,让同学们来共同领略一下数学大世界的神奇,也来考考大家的数学本领.就这样,一举而多得,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中享受到同学们收集过来的科学故事的精彩,更能参与到数学世界奇妙的探索之中,更重要是激活了学生的课外与课堂的所有学习激情与兴趣,多边性地更有效地完成了本章的教学效果.案例2 将教材材料活用为研究性作业,扩大性激活考查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一些课题材料的内容是正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和拓展,若活以适当改造,成为学生研究性的作业,这样既丰富学生的学习空间,带动他们去交流与创造,激活学生主动探究和知识的延续与升华.如在“高度的测量”课题中,我就把它改造成:要求学生小组行动,测量我们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写出可行性报告,并整合出方法方案,以供欣赏与比较?

从小组学生提供过来的方案大致有:(我们可以不妨来共赏一下)

方案1 运用前章所学的“相似”,利用太阳光是平行光原理,与教材中测金字塔例题类似,通过测量标杆及其的影长、旗杆的影长,通过列出对应线段成比例计算来完成.(1)工具:皮尺、标杆.(2)方法:(如图1)利用皮尺分别测得标杆B C′′及其影长A C′′的长、旗杆的影长AC的长.这样旗杆

方案2(1)工具:含30°直角三角板的教学工具、红外线光源、皮尺.(2)方法:(如图2)①把红外光源固定在含30°直角三角板的教学工具的C端,通过水平移动它们,使得红外光源能刚好照到旗杆顶端A.②利用皮尺测量出旗杆底端B与C点之间距离.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计算出旗杆tan30ABBC=?d.怎样,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够丰富了吧,这样既不单完成了如何利用所学知识综合性来解决问题,更主要是调动了学生激趣乐学,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把课堂搬到课外,同时更扩大化地调动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与操控能力,同样精彩.案例3 将教材材料穿插于活用于教学过程中,延续性激活学生参悟数学思想与探究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助推力,而要让学生能够领悟与应用到它们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形成,但若我们在单一时间反复强化与训练,极易导致学生学习疲劳与逆反心理,最佳方法是应在适宜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引导,这样既能逐步提升学生积极性,更能激发主动探索的心理,体验到数学思想与方法带来的乐趣,而在这些课题材料的学习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为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机会.如对于“面积与代数恒等式”课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在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开始时,把它穿插于后面教学系列过程中,即分为三步走:

第一、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教学以()a bca ba c?+=?+?为情境问题时,就要做到有的放矢,在掌握与应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的同时,也可利用图形(如下图5),有意识性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图形的面积特征观察与领悟,从中参悟数形思想,体验到“无字证明”带来的精妙,激发学生好学与乐学的情感.第二、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到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再利用图形的改动变化(如下图6),更深层次引导分析()()ab cdacadbc bd++=+++变化特点规律,培养学生从“变”中看“不变”,主动探究与体会到代数式变换与图形面积之间的转换关系,体会到数形思想的精妙与美感,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总之,教材材料也有着其不可估量的教育教学功能,教师若能深入领会教材材料的编写意图与真实价值,根据教材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特点,有创造性地使用,不拘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有效触动学生,带来学习效果,使数学课上得更有特点,更有创意与精彩.

第四篇:巧用教材中的一些隐性的错误

巧用教材中的一些隐性的错误

俗话说,“追求完美无罪,苛求完美无趣”。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追求完美应该不是苛求。2013年人教版《语文》甫一推出,就有不少老师质疑教材中出现的编写错误,甚至诉诸法律。随后人教社官网致歉七年级教材出错,并就其中几处“硬伤”做了更正[1]。这些更正主要集中在字形、标点、文史知识等显性的内容,人教社致歉信中似乎还在强辩一些知识性错误,比如《观沧海》课下注释关于曹操生活时代史称“东汉”,而非“三国”,人教社辩称“在权威辞书《辞海》中,曹操就被定义为三国时人”,“并非硬伤”,虽然没有当即承认,但我手头上的“2105年6月第3次印刷”的《语文》课本该注释已经改过来了:“曹操,东汉人”。

这些显性的知识错误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人教社虽碍于情面没有做到闻过则喜,但事实上多数已经改正,善莫大焉。但是有些关乎语文素养形成的隐性的缺憾甚至是错误在教材中阴魂不散,贻误学生却不容易立即显现出来,尤应引起重视和直面。我们期待人教社在编写教材时力求像《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语文教材编写“应准确、规范”。但对已存在于教材中的这些“隐性”的错误,如果巧加利用,庶几可以成为“反面教材”,也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一、行文:遣词造句力求工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材中行文用语应该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应该说,人教版的选文绝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但遗憾的是有些篇目在遣词造句方面略显粗糙,难言楷模,甚至于有不少错谬之处,教师如果不加以指出,难免谬种流传,误人子弟。翻检有关语文类的报刊,这一类的语言指瑕类的文章触目皆是,有些难免牵强,有些却言之有理、言之凿凿,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参考这些内容有选择的加以利用就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王几何》是人教社2013版《语文》七上新增篇目,其中在语言表达方面就有多位老师著文指出问题多多,比如张世锷在《教师博览》2014第1期发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两篇新增课文语言指瑕》一文指出《王几何》中的语言问题不下10处。李明博老师也敏锐地感觉到这篇文章的舛谬之多,并组织学生就这篇文章“主题呈现、叙事技巧、描写手法、情节设计、语言表达、人物形象,各小组任选一项,从言语的层面评说其优点与不足”来组织课堂教学。李老师的教学构想“简言之,我教《王几何》,就一个字:删;删后对比表达的效果。删是手段,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言语发展的契机,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先让学生寻找思考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再让学生来做删除和评价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删后还要如何修改和完善。”根据李老师的案例呈现,学生的发现与挑刺是敏锐而有价值的。李老师在课案中总结道:“有缺陷的文本往往更具教学的价值,因为,‘问题课文’本身就是宝贵的教学资源,‘纠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佳径。”[2]

《旅鼠之谜》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篇传统的篇目,也有多位老师就其语言表达提出过质疑,在前后几个版本中我发现,编者似乎也就个别语句进行过修订,但仍差强人意。我在备课中发现该文多处有表达上的瑕疵,就以此为突破口,设计了一节“找茬”课,也就是在完成教学“规定动作”之后发动学生为这篇文章的遣词造句来“找茬”:首先是激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其次是示例指导,给予方法指引;接着分工协作,认真研读推敲;最后组内交流,全班汇报。找茬活动意料之中的火爆,我将学生的“成果”转化为一则课例,著名的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点评道:“这是一堂情趣盎然的课。所谓情趣不是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多么幽默甚至搞笑,而是指整堂课充满了思维的乐趣。给本来可以作为典范的课文‘找茬’,对学生来说,这不很有趣吗?当然不仅仅是有趣,更有意义――“无中生有”地找出课文中的病句,这是对书本知识自然有效运用,更是对孩子们‘于无疑处有疑’的科学精神的培养。”[3]

当然,“找茬”教学不是每课都适用,偶一为之,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科学探究的精神。最起码,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可以追求完美,在遣词造句上“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不免有些夸张,但反复推敲,确是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必由之路。

二、序言:体例格式宜统一

人教版《语文》每册教材前面都有一个插页,题为《写在前面》的一个序言,内容是关于本册课文的内容概括、学习方法的指引等。简单地说,《写在前面》就是编者和学生交流《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诚如序言所说语文学习要“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课本序言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可惜的是这篇序言有不完美的地方,如果不留心会对学生将是一个误导!

序言采用的是书信体。2013版七上《写在前面》开头有称呼语并顶格写,结尾却没有祝颂语、署名和时间!格式不规范这在我们应用文教学中是大忌,有一年某省中考题就是要求修改应用文的格式体例错误,要求加上署名、日期的。有一家中考题把署名和日期位置写错都设计成试卷答题的“陷阱”。但我们的语文教材在开篇第一文给了我们一个错误的示范!

我相信教材编者应该知道应用文的格式体例要求的,因为我发现在这套教材的六本书中,最起码有好几册《写在前面》都是较为规范的书信体行文。前后?I格,这样问题就来了: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答案当然是显见的:序言,处理成书信体,就应该有其特定体例格式的要求。

由于人教版这套教材里关于书信的课文资源很少,仅有《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文格式正确。但课文没有原信的影印件,会让学生误以为西式信件和中国的书信格式一样呢。《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更是“削头去尾”,没有严谨的体例格式。

书信,作为一种交际手段,随着科技创新、电子产品的更迭,已经日渐式微,当前的中学生甚至都从来没有写过手写书信了,确是憾事。但作为应用文教学,语文教材不能缺位,更不能以错讹形式出现。

基于此,我讲清楚书信这种应用文的基本要求后,让学生动笔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的编者写一封信,阐述教材中关于《写在前面》中书信格式的错误。学生们的热情很高,纷纷写出“有生以来”的第一封信。可惜的是,寄出去后,没有收到任何只言片语的回信。

三、补白:结构思路要完整

人教版《语文》教材里有不少“补白”的文字,多数是知识短文,这些知识短文往往围绕着一个知识点展开,言简意赅,基本贯彻了《语文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的精神,执教者也多数是让学生自己去看看,不做过多的讲授。但是这种“随便看看”的知识短文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它不仅能直接提供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对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便于表述,兹举人教版《语文》七上一篇讲授“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补白短文。知识短文一开篇就解决了概念问题:“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或突出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的修辞方法,称为夸张。”也就是说,夸张分为三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继续往下看,教材仅仅为读者介绍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这两种夸张便戛然而止了!只字未提超前夸张。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学生都知道?事实上,我问了我的学生,初一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知道“超前夸张”为何物,尽管在刚刚学过的《春》这篇文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还有一个解释,补白文字介绍完了“缩小夸张”?刚刚好一页纸用完,再翻过来就是下一课《女娲造人》了。“补白”就是补充空白处,现在,空白没了,文章也就结束:难道就是为节约用纸,而置同学们一知半解的“超前夸张”于不顾?我知道这一揣测是无稽的,因为这套教材中有不少空白页,也有“补白”占用两个册页的。

这篇知识短文显然是有缺憾的!面对这篇“残缺”的文章,我发动学生为其补救!在教师讲清楚“超前夸张”的基本概念后,要求学生模仿编者提供的“扩大夸张”“缩小夸张”的写法,补充几个例句(课内和课外各居其一),形成一段介绍性文字,贴在这篇补白知识短文的后面。

文章完整了,学生的收获不仅在于知道了一个知识点,更主要的是知道了写文章的一个基本小诀窍:结构思路要完整!文章前面总说句挈领全文,下面的支撑句就要照应总领句,对应展开,绾结全文。

四、练习:答案参考不宜讼

人教版《语文》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研讨与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语言积累与运用、内容分析与揣摩等,这些练习针对性强,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大都提供了参考答案,这些答案有时就被师生奉为圭臬,鲜有教师质疑。浙江名师范维胜老师就曾在自己的博客里感慨,一个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因为“教师用书”是这样说的,即便有理的答案也要在考试阅卷中被判定为错误。

比如《伤仲永》“研讨与练习”有一题要求解释“受于人”中“于”的意思。参考答案解释为“于:被。”现在搜之于百度,都做此解。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课文中“受之(于)天”补充的“于”解释为“从”。“受于人”与此用法类似,为什么要解释为“被”呢?若解释成“被”,那么受就是通假字,同“授”,意即“被人传授”,这对于初一的学生真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文言文练习尚可自圆其说,但现代文“言之成理即可”就要建立在“理”的正确之上。《老王》一篇课后“研讨与练习”部分有一道语言品味题,要求联系上下文说说“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较之“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在表达上的好处。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如下:“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笔者质疑“镶嵌”是夸张的手法吗?根据前文,“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有三大类型:扩大、缩小、超前。病怏怏的老王突然出现在作者眼前时,在作者头脑中定格成的一幅“剪影”:门框为边,老王似物,直僵僵地突现在眼前。是哪个类型的夸张?作者“故意言过其实”了吗?显然没有,一个利用“回光返照”的间隙拖动病躯前来的垂死老人恐怕就是这种情形,最起码为之大吃一惊的杨绛就是如此感受,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更没有“超前”所以不能说此语使用了“夸张的手法”!究其实,杨绛觉得老王像一个物体一样,嵌入到门框内。这是典型的比拟(拟物)!比拟手法有什么好处?突出人物的心理感受。因此,我认为这道题的答案应该为: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写出了作者初见老王大吃一惊的心理。[4]

在处理上述两个案例中,我没有告知学生答案的唯一,而是提供答题思路,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得出自己理解正确的答案。这种做法虽然冒着考试时可能要扣分的风险,但能“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这应该是语文学习之正道吧?

巧用教材中隐性错误,不仅在于知识纠偏,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悟得语文之道。当然,笔者的有些做法难免谫陋错舛,写出来,求教于大方,冀望得到指正。

注释:

[1]贾晓燕.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致歉七年级语文教材出错[N].北京日报.2013-12-4.[2]李明哲.以学生的言语发展为基点――《王几何》的另一种教学视角[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3).[3]朱友林.用找茬的眼光来学习《旅鼠之谜》[J].语文教学通讯.2010(5B):15.[4]朱友林.“镶嵌”是夸张的手法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3(5):72.朱友林,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第五篇:巧用教材,初中语文主题整合教学的别径

巧用教材,初中语文主题整合教学的别径

【摘要】 主题整合式教学正逐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所重视,这改变了教师的学科教学思维,突破传统观念上一课一课教的方式,形成初中语文教学“整体观”。主题整合教学既源于教材,又新于教材,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发掘课程资源,进行广泛的课内外资源优化整合,使之处于一个主题之下,呈现出一种综合、立体、开放的教学形式,努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主题教学 教材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10-02

0

主题整合式教学正逐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所重视,这改变了教师的学科教学思维,突破传统观念上一课一课教的方式,形成初中语文教学“整体观”。主题整合教学既源于教材,又新于教材,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发掘课程资源,进行广泛的课内外资源优化整合,使之处于一个主题之下,呈现出一种综合、立体、开放的教学形式,努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整合教学是与篇章教学相对而言的。篇章教学的处理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先天不足: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思维平面、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费时低效缺乏计划性。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个现状?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因此,对教材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主题整合,就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经验等要素,把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放到一起来教学,或者在教学前对现行文本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后重新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教学为例谈谈对教材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教材整合的原则

教材整合的关键在于找准主题整合点。这个点,就是不同篇章的结合点,各种课程资源的融合点。然而,整合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须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发现每一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再运用比照之法审视各个篇章,找到其共通、共长之处,最后进行关联、穿插与融合。这样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教学就不再是分割、切碎知识,而是运用结构来整体学习,使学生对这一主题有透彻的发现与深切的体验。

重组的主题必须符合学生学习需求。整合式教学尊重教师的主体性,但更重要的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情不容忽视,主题的难易程度要与大多数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相适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认知与情感功能的能动性去感受和理解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策略,并在此过程中与教师共同进行文本探讨,从而领悟文本意涵。好的语文课程要确立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精神,使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感到自己是自主的、积极的。教材主题整合的至高境界甚至是学生自主参与教材的编写,师生共同完成。

二、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教材整合的操作

1.单元之内的主题整合

初中语文的主题教学,可以用同一单元内的教材整合。单元教材逐篇讲解,费时费力,既降低了课堂效率,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打破单元原有结构,截取单元的某一价值主题,进行重整。在第四单元“民间文化”这一主题中,琦君的《春酒》写了自己儿时过春节喝春酒时的情形;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则是对儿时端午吃鸭蛋的回忆。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远离故土时写下的,作者强调的都是各自家乡的民俗,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故乡情结”,这份故土之思在文中萦绕不绝。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如此两篇散文整合在一起,并结合我所在班级学生的情况,设置了以“我们的乡愁”为主题的情感体验及读写结合的教学。

陶行知说: “生活即教育。”语文这样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必然与生活密切关联,所以我们在进行教材整合时,一定要纳入生活资源。笔者所处的学校是城乡结合部,班级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这其中许多课程资源可以挖掘。在八年级上册结束的这个寒假我便布置了作业,过年时回家仔细记录家乡风俗,拍摄家乡美景,搜集家乡神话传说等。八年级下册一开学,就先上第四单元的课,整合两篇一起上,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找“充满美好感觉的细节”引领细细品味动人的细节,感悟作者在这些细节中传达出的情感。最后让学生畅谈自己故乡和你现在生活的地方有哪些最大的不同?留给你印象最深刻民俗是什么?有哪些人和事是让你牵挂怀念的?等环节,带给学生的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那份与故土融合的亲密,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使得故乡在学生的心里真切可感。后面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

同样的单元内主题组合,也适用于第一单元鲁迅的《藤野先生》和胡适的《我的母亲》,这两篇同为写人的散文,在表现人物手法上有异同,可以对比阅读。这样的整合,可以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散文表现人物形象、抒发情感的多种手法,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2.课内与课外相同主题的整合

保护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第三单元的五篇课文《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敬畏自然》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讲,实际上是本单元其它课文的一个总领,这篇课文语言包含丰富的哲理性,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理解起来真的是颇有难度。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学生难以深入到这个主题的学习中,我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进行重组,选出《敬畏自然》和《大雁归来》两篇与课外拓展相结合,形成一个“我们的大地”主题系列活动。

《沙乡年鉴》的作者利奥波德如是写道:“众多中间人和精巧的物质发明,使真正的现代人同土地分离开了,他们与土地没有任何有机联系……”于是初春我们在学校的坡地上(笔者所在学校依山而建,有独特的资源)开垦了一块地,洒下种子,开始了对大地的观察,并记录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与此同时,开启 “我们的大地”相关的群文阅读活动:①哈斯凯尔《看不见的森林》选读并交流(3课时),通过这本林中自然笔记的阅读打开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亲近自然,写下自己在大地中观察到的一切;②《大雁归来》教学(1课时),品读作者利奥波德笔下这一首“野性”的赞歌,并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③利奥波德《沙乡年鉴》选读交流(2课时),了解大地上的生命,重新看待它们;④观察日记的交流(1课时)。最后,《敬畏自然》教学作为总结,在和学生一起经历趣味旅行和严肃思考的过程,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后,再去品读这丰富的哲理就能较深刻地领悟。

平时说教式的灌输,并不能激发起学生真正地去关注自然,我们试图用这样课内外阅读及实践观察的相结合,深深地去了解我们居住的大地。这样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主题整合教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场”,学生在这“场”中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实践活动的体验,不断思考,看见了以往不曾看到的。

3.各册教材之间相同主题的整合

初中语文各册教材中有些重要作家的作品分别收录在不同的专题内,我们可以尝试以同一作家作品为切入点的整合。教材中,可围绕一个整合点,几篇作品互为映照,学生就能更深入地体会作家的心灵世界,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初中教材中有几篇苏轼的精美篇章,《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等,他作品中在教学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影响了无数人。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苏轼,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以苏轼的心路历程为切入点整合 “何似在人间――读苏轼的旷达情怀” 这样一个主题。除了勾连学过的作品,再补充其它作品《定**》《赤壁怀古》及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节选)和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等。

通过这些文章的自主阅读、诵读、品读、交流,这些大量的相关阅读让学生穿越时空和伟大的灵魂相遇,认识苏轼进退自如、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这期间感知做人的真谛,学会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这样的主题阅读对学生富有启迪意义。

以同一作家作品为切入点的主题整合,还可以是陶渊明、鲁迅、杜甫、李清照等。

三、初中语文主题整合式教学的意义及反思

任何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减负增效,主题整合式教学有其很重要的意义。首先,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师生不再局限于课本教材,而是将课内知识与课外进行有机整合,也就是多个文本的整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其次,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将语文知识进行整合,学生能够实现知识学习的最大化,进而不断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同时,主题整合式教学也改变了教师的学科教学思维方式。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树立课程意识,“教师即课程”,教师必须进入课程,才能创造出鲜活的课程。它不是简单学科课程的合并和课程的重新安排,还意味着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课程和社会生活的整合,需要教师系统地、综合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大力丰富与更新自己的语文知识,加强文本解读能力,挖掘出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对教材要有自己的思考、判定,并考虑对策。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巧用教材,实现有效的主题整合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朱爱华《大语文》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1).[2]李立军《整合:追求教材运用的个性化》《中学语文教学》2015.6.[3]柳夕浪《走向深度的课程整合》 《人民教育》2014.4.

下载巧用教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用教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巧用银行卡

    我是巧用N张银行卡组合理财的 作者:手机腾讯网 清净之心 2013年02月25日 0人评论 微信 分享打印 我踏上理财之路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记得那是年初我无意中翻看了一本理财书籍......

    巧用信用证

    信用证巧妙看懂信用证 根据编号看信用证,一目了然。这里还有个前辈业务员的小方法,就是用办公用品文具店常见的那种绿色荧光笔,把重要部分,比如日期、金额、单证项目等涂抹出来,......

    巧用修辞

    巧用修辞,扮靓语言 学习目标:学习运用修辞方法来美化作文的语言。 指导过程: 一、 导入 1、 课件展示:美丽的荷塘(伴以荷塘月色的音乐)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联想,对美丽的荷塘进行......

    材料作文巧用材料5篇

    材料作文巧用材料 摘 要:材料作文中给出的材料往往是具体的、表象的,学生应学会从这种表象中挖掘材料的深层内涵,得到某种感悟或启示,并以此立论,结合自身实际谈在学习生活中我们......

    巧用小学成语

    巧用小学成语 1、形容春天的成语:鸟语花香、百花齐放、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色满园、春意盎然 2、描写夏天的成语:骄阳似火、汗流浃背、烈日炎炎、暑气蒸人、热浪炙人、烈......

    巧用信息技术[5篇模版]

    巧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保康县实验小学杨先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利用信......

    巧用经典写作文教案

    《巧用经典写作文》说课稿 郭红云 在这里首先感谢王老师对我这节课的多次指导和辛勤的付出,谢谢王老师给我提高的机会;也感谢各位老师大老远的来我校指导我的教学。 这节课的......

    《巧用肌理》教案

    《巧用肌理》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较清晰地拓印出肌理。细心观察和品味物体表面质地形成的纹理,并对此进行联想。 2、能够创造性地利用肌理拓片进行拼贴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