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会待业青年的调查与研究
青岛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关于待业青年就业问题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走上流动性就业道路,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资料,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不断增长的就业大军中,新增适龄劳动人口——青少年占有相当的比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1999-2000年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蓝皮书披露,到1999年底,山东城镇新增劳动力为45万人,结转失业人员为40万人,大部分为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的青少。对青年人来说,就业不仅意味着自食其力,还是个人与社会联结的纽带,是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标志,是过上较充实与规律生活的必要条件,是维持工作动力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接受教育,在当今劳动力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技能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缺乏新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初高中毕业生实现就业就更为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暂时甚至是长期不能就业。这对他们个人生活、事业前途、对社会的态度、对政府的观感、以至对未来的憧憬等,均可能因未就业而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为防止突发性社会事件发生,维持社会稳定,就要对失业人员的社会心理和行动取向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尤其是要深入了解初高中毕业待业青年群体的状况,为有关部门制定该群体的社会政策起一个参考作用。青岛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关键词: 就业形势 待业青年 社会稳定
一、待业的含义
(一)待业青年的基本概括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部分经历过上山下乡后返城的年轻人,没能得到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户口放在街道,一时又找不到工作,被称为“待业青年”。那时候,大家都循规蹈矩,不提倡个性,无论是找不到工作,还是不愿意工作的“刺头”,都会被看做异端。但凡某家有那么个“待业青年”,家里人谈起来就会闪烁其词,感觉脸上无光。待业青年聚集也就那么几年,不久他们都有了工作,而后来的中学毕业生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待业青年”也就慢慢被人遗忘了。直到最近两年,就业问题重新变得严峻起来,有些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有可能失业。不过,同样是失业的意思,现在可以说“下岗”、“待岗”,甚至美其名曰“自由职业”。而曾经,有那么一群人被叫做“待业青年”。
(二)待业青年的历史沿革
汉语语汇的丰富和灵活的造词能力,同样是失业的意思,现在我们可以说“下岗”、“待岗”,甚至美其名曰“自由职业”,而曾经,有那么一群人被叫作“待业青年”。
现在好像已不再听说“待业青年”这个称呼了,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上海弄堂里,待业青年随处可见。他们一般都是20岁左右的小青年,有的是知青返沪后没有按政策进入规定的单位,有的是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暂时蜗居在家。现在已搞不清那时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大批失业人群,只是本能地觉得或许与大量知青返沪造成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强有关。而总有那么一些人,要么运气差,要么挑剔,成了“边缘人”。
待业青年在80年代初被看作“边缘人”是很自然的事,那时候大家都循规蹈矩,不提倡个性,无论是找不到工作还是不愿意工作的“刺头”都会被看作异端。正常人家是有些瞧不起他们的,但凡某家有那么个“待业青年”,家里人谈起来也闪烁其词,脸上无光。既然有了这一层,同龄人里自然也就有了分水岭,有工作的每天趾高气昂地去工作,而待业的则不得不留守。又因为当时上海的住房条件太差,经常可见待业青年三五成群,懒懒散散出没在弄堂里,更遭到一些古板的老人们的非议,一般人家的孩子都不被允许去“轧道”。
待业青年虽然没有工作,但他们中不少人头脑灵活,喜爱新事物,藐视常规,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有点时髦。比如他们超前地穿上了喇叭裤、直筒裤、式样新颖的花衬衫,留了长发,嘴里哼上一些所谓的靡靡之音。现在的青年都讲究时尚,时髦当然好,可那会儿,太过时髦也会被指指点点。于是又衍生出两个新词汇,男的流里流气的叫“阿飞”,女的花里胡哨的叫“拉三”(作风有些不检点)。男男女女要是被贴上了这两个标签,就更成了“罪人”了。奇怪的是,电影里表现不务正业的“阿飞”坏青年,也往往以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为模本,使得待业青年形象更不得翻身了。那时普通人家教育孩子,就以“阿飞”、“拉三”为戒。其实,如果按现在的眼光和标准,那些人只是有些标新立异,根本谈不上什么异端邪说,更无关品行。现在连“流氓”都不大有人提了,更别说“阿飞”、“拉三”之流了。
待业青年聚集也就那么几年,不久他们都有了工作,而后来的中学毕业生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所以“待业青年”也就慢慢被人遗忘了。直到最近两年,就业问题重新变得敏感起来,甚至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有可能失业,于是又出现了这么一群留守在家或流浪在外的青年。他们一样因为运气不好或者挑剔而找不到工作,但他们不像前辈那样抬不起头来,他们中有很多是自己选择“自由职业”,比如我就碰到过一个整天抱着DV的女孩,充满理想又自信。这样一群新新人类,他们的心态完全不同,即使失业,也更主动,不是保守地等待,而是锐2 青岛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意进取。看来我们确实不能用“待业青年”来称呼他们了,“待业青年”的概念已老去,不再适合他们。
二、当前社区待业青年择业动态的现状
(一)“等、靠、要”的消极择业思想在部分青年中有所抬头。
随着近年来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员工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使原本择业观念就十分保守、落后的部分员工子女在本地区等企业安置,靠国家分配的消极就业思想有所抬头。“等、靠、要”的现象十分严重,无论团组织如何劝说、动员,也不肯外出就业。
(二)部分待业青年就业技能缺失,外出就业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由于待业在家的青年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且又无一技之长,故而他们外出就业的领域和层次受到严重局限。在外务工时大多只能干一些“粗活”,受一些“笨苦”,挣几个“小钱”。就业技能缺失已成为当前制约待业青年自身发展的首要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帮助解决。
(三)当前的一些用工信息已不能充分满足待业青年参差不齐的就业意愿的需求。
通过调研得知,在广大待业青年中,群体之间的就业意愿不尽相同,差异较大。一部分青年想在本地区找岗位就业;而另一部分青年则想走出家门到异地实现就业;有的青年想在服务行业中就业;而有的青年则想在非服务领域如工厂,技术性领域实现就业。并且普遍反应,当前的用工单位工资相对偏低。
三、青年待业期间的心态
通过调查发现城镇待业青年在待业期间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调查中他们往往通过个人感受、家人以及周围其他人对他们的看法来叙述个人的心理状态。
(一)待业期间感到焦急、有压力是许多被访者的共同心态。
对于城镇待业青年而言,许多人在待业期间心里都感到非常着急、有压力,这种心态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种情况是当受访的待业青年感到自己没有工作、成为家庭负担时,就会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当然有些人待业期间的焦虑情绪主要来自于父母和周围人给他们施加的压力。在中国的家庭中,父母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一旦看见子女在家待业,他们对子女心理上的失望就会转化成语言上对子女的压力。而社区人士在评判一 3 青岛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个人时,也往往用“有无工作”或“工作好坏”来评判一个人,一旦一个人找不到工作,则会被别人瞧不起。
(二)待业期间心态比较平稳。
有些待业的青年,在待业期间心态显得比较平稳,并没有显现出焦虑不安、着急的情绪。具有这种心态的待业青年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性格因素有关,即较为乐观的性格使个人足以应对待业所带来的压力。另外,个人对工作本身意义的理解,也会影响到待业青年的心态。有些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在家待业期间心态比较平稳,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工作一定要符合个人的兴趣、一定要使自己在工作中获得满意感。即初高中毕业后并不一定先要急着找工作,还不如在家里耐心等待时机,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为止,这样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
四、社区青年毕业后没有就业的原因分析及具体措施
在调查待业青年中,他们都有就业意愿。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致使他们至今仍未就业,下面是通过调查及一些资料得出的几点他们至今没有就业的原因。
(一)原因
1、学历低是限制他们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对劳动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学历是衡量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指标。对于一个初高中毕业、且没有一技之长的青年人来说,初高中毕业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就显得十分困难,学历低已成了限制他们就业的重要因素。
2、性格原因导致个人迟迟不能就业。
有些待业青年,虽然在待业期间有就业的机会,但是由于自身性格的原因,导致个人迟迟不能就业。所谓性格因素是指的个人的自由主义性格:即不愿意接受工作对个人的约束和限制。就业!参加工作后,不可避免地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但是由于有些初高中毕业生受不了工作对个人的约束,丧失了很多就业的机会,只能在家等待适合自己的工作。
3、个人对就业中劳资关系的片面理解,也成为阻碍个人实现就业的一个因素。
有些初高中毕业生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影响,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雇主对雇员的剥削关系——给别人打工,就得受别人剥削。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有些初高中毕业待业青年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出去找工作给别人打工。
4、家长的传统观念及溺爱。社区青年待业、失业不仅仅是青年人本身的问题,家长的观念也束缚了青年人的发展。
对社区青年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家长了。这一代家长大多是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当市场经济到来时便不知所措了,所以他们总想自己多辛苦一点,也不愿让子女受一点点委屈。但事实上,家长的溺爱反而让子女“画地为界”,不愿走出家门了。
(二)具体措施
待业青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但尚未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更缺乏相应的职业经验,这对他们将来的谋职!就业都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能得到有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协助其解决在待业期间以及在职业准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无疑将有利于其实现就业,甚至有利于其就业后的适应问题。
作为待业青年所在的社区,进一步改善该社区待业青年的就业观念,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在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和社区工作者有目的的组织及教育下,促使每一个人作为个体发挥他们的潜能并学会到利用资源的方法;此外,使他们明白参与的重要性,增强社区居民的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信心和能力。
青岛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1、了解现状和需求。
通过海报宣传、报名,调查问卷、个人申请以及个案访谈等方式统计待业青年人数,充分了解他们的就业观念、职业技能水平以及就业需求等信息,建立待业青年信息本。以社区居委会、社工、待业青年代表以及社区志愿者等人组成“待青就业”居民小组,召开小组会议,分析社区青年待业的原因,讨论解决的措施,形成大概的策略框架。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针对“待青就业”居民小组会议的结论,联合居委会社区精英的力量,发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开展“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就业形式”等内容的讲座或者座谈会,另外采取个案访谈和家庭动员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待业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刺激他们的就业欲望,进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上网搜索、社区相关机构劳务需要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建议等信息,收集劳动力市场需求。“待青就业”居民小组走访社区精英和相关机构,调动社区资源,利用社区拥有的专业人员和设备,开展各类相应的职业培训。培训完后,有相关证书的就要拿到,没有的就鼓励参加考试获得。如果两项都没有,可以请求权威单位或者培训单位或者居委会开技能证明。还可以向社区内外招收志愿者,协助培训。此外还可以向政府等相关部门请求支持。
4、拓宽就业渠道。
设置就业信息公布栏,把上网搜索、社区相关需要劳务的机构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公布出来,居委会写推荐信,积极鼓励待业青年前去面试应聘;委托社区精英人群支持和帮助待业青年就业,动员居民介绍岗位;在社会事业相关部门登记失业;对符合低保或者失业的青年要积极申请;寻找厂家建立长期人力供给关系。
5、营造良好的环境,用事业凝聚青年
优化党员结构,增加党组织的新鲜血液,一直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农村党员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部分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下降等等问题,已直接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一些地方多年不发展年轻党员,对农村待业青年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成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应该本着治本强基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在农村待业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增加党组织新鲜血液,激活农村基层组织活力,形成老少结合、结构合理的农村党员队伍。发展农村待业青年党员,就必须用事业凝聚待业青年。农村就业渠道狭窄,一部分优秀的农村待业青年,缺少党组织的教育和引导,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这对于农村待业青年的成长和本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是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营造良好的环境,尝试让优秀的待业青年参加本辖区党组织生活,培养他们的政治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入党积极性,拉近他们与党组织的距离。
6、重视学习培训,用知识武装青年
对于广大农村待业青年来说,他们更急需的是学习培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农村待业青年往往由于缺乏系统的思想教育,使得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普遍较低,导致了他们入党积极性的不高。加强思想教育,就是要引导他们端正入党动机,要以不间断的学习为指导,坚持并不断完善学习制度,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全面提高农村待业青年的政治理论素养。同时,注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农村待业青年知识相对贫乏,缺乏专业技能。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抓好农村待业青年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性技能的培训工作,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与农业发展相关的业务培训。要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能鉴定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不断 青岛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创业技能和致富能力。
7、搭建广阔平台,用实践造就青年
农村待业青年更需要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如何为这些农村待业青年提供这个实践的平台,又如何帮助他们利用实践来不断的充实锻炼完善自己,进而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基层党组织必须解决的难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我们利用已有的农村发展特色工程为待业青年提供实践的机会与环境。陈庄村利用特色的食用菌种植产业,让待业青年参与生产经营,通过把一些大棚租给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待业青年,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待业青年们干事创业的热情。还有的地方为待业青年设立一定的岗位,如政策宣传岗、科技示范岗、勤劳致富岗等,让待业青年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本村本地区的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锻炼他们,为他们以后的创业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8、加强管理,用制度管理青年
发展农村待业青年党员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政治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机制来保障,要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部置、有检查、有总结,有考核。要严格操作,规范程序。中央已经明确提出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总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即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发展农村待业青年入党当然也不能例外。要制定一整套严格规范且操作性强的发展农村待业青年党员的规章制度,对考察、培训、发展、培养等各个环节都要制定详细明确规范和标准。同时针对农村待业青年可塑性强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一些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农村待业青年党员作用的机制,促进工作顺利开展。应有明确的目标,坚持推优“育苗”。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农村待业青年党员工作要做到有目标定计划,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待业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对一些双带能力强、集体观念强、文化素质高的农村待业青年,要做到培养发展“一个都不能少”,并将这项工作作为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并且要形成特色形成机制。要把发展农村待业青年入党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考核标准,将其作为农村党建的“一把手”工程来抓,明确农村党组织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在有条件的地方,争取为每位待业青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指定一名优秀党员作为“导师”,逐步形成组织重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上下联动的发展农村待业青年入党工作的良好机制。
第二篇:水污染调查与研究(推荐)
水污染调查与研究
课题名称:水污染调查与研究
课题组组长:指导教师:
研究主导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课程:化学、地理、生物 课题提出的背景:
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能否确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观,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重大问题。随着淡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全面关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已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迫切课题,于是选择了这一课题开展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通过对水资源的调查,思考和感悟人类和水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重要关系,增强节水意识,使保护水资源成为自觉的行为。
2、通过亲历活动过程,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培
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
3、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课题研究内容:
调查了解居住地水资源状况
课题研究的步骤:
开题时间:高三年级 2010.9.10(高二年级 2011.9.10)
预期结题时间:高三年级2011.1.10(高二年级2012.1.10)
具体安排:
组员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水资源的资料。
组员2:调查本地水资源状况。
组员3:调查居住地水污染状况。
组员4:参观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了解水的净化和再生利用。组员5:通过实验探究生活污水对植物发芽和生长的影响。课题研究的方法:
参观、访谈、查阅资料、实验测定、集体讨论。
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根据调查的结果和实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撰写调查报告,搜集生活节水方法,设计本地水资源治理与保护方案。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珍惜生命之水。
表现形式:制作“水资源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展板;制作有关水资源的手抄报或网页;召开水污染防治主题班会;举报“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演讲比赛;设计一则有关节水的公益广告。
班主任意见:指导教师意见: 课题领导小组意见:
参考资料:
第三篇: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研究
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研究
【摘要】:社会体育指导员(以下简称社体指导员)作为社会体育的组织者、传播者,其作用的发挥对社会体育的进一步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都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正式的社体指导员培养起自1995年,几年来在国家和各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其数量和质量逐渐适应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既顺应全国这个大环境,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通过走访省、市体育局负责社体指导员管理的领导,了解到太原市的社体指导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采用文献法、社会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太原市的社体指导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太原市城区现有各等级社体指导员1884名,整体表现为数量少,等级比例失调和各等级性别比例失调,其中国家级中男性多于女性,女性多集中在二、三级中;(2)年龄上,青年人(40以下)的比例高于中老年(40以上);(3)文化程度方面,高文化程度(中专以上)占被调查人数的29.0%,低文化程度占到71.0%;(4)从事指导的人中专职体育工作者最多(35.7%),其次是离退休人员(19.2%),教师(18.9%),机关干部(16.8%),企业职工(8.0%)和其它(1.4%);(5)指导年限主要集中在5年以下(48.2%)和11至20年(24.7%)两个时间段。(6)指导项目依次为太极拳、剑(55.7%),操舞类(46.3%),气功(34.6%),乒乓球(12.9%),网球(10.8%),门球(8.1%);(7)社体指导
员的指导整体表现出周出勤率高,指导时间长的特点。(8)指导时间段主要是早晨(43.8%)和下午或傍晚(42.7%),场地主要集中在广场或公园(43.7%),体育场馆(25.2%),健身俱乐部(17.5%);(9)提供服务的方式为无偿服务(54.6%),有偿服务(17.8%),无偿有偿兼有(27.6%);(10)在对培训内容的价值取向方面,高等级的社体指导员倾向于社会体育科研知识和组织管理知识,而低等级则倾向于体育锻炼基本知识和具体项目技能并反应培训中应增加技能培训;且培训时间不足;在培训方式上要多样性,考核方面应“完全应有技能测试(63.7%)”。综合调查结果得出制约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工作的因素为:(1)经费投入不足;(2)体育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限制;(3)组织管理机构有待完善;(4)宣传力度不够;(5)缺乏激励机制;(6)群众的健身意识差、观念落后。为此,提出改善工作的几点建议:(1)加大经费投入;(2)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3)扩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4)管理机构严格把关,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各项制度;(5)扩大和推广体育健身项目并丰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6)利用高校体育专业的优势,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把培训引入高校;(7)大力提倡和培植业余的、志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8)成立太原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9)完善培训制度及培养形式,改善培训内容和课程结构。【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太原市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812.4 【目录】:1问题的提出9-122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12-163研究对象与方法16-183.1研究对象163.2研究方法16-183.2.1文献法163.2.2社会调查法16-183.2.3数理统计法184关于本论文当中的某些概念的操作定义185研究结果与分析18-365.1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情况分析18-235.1.1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数量情况18-195.1.2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性别构成19-205.1.3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构成20-215.1.4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素质分布21-225.1.5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分布22-235.2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工作情况23-295.2.1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动机分布23-245.2.2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年限24-255.2.3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项目的分布25-265.2.4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周指导次数及每次指导时间的分布26-275.2.5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时间段、场地分布情况27-285.2.6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服务情况28-295.3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考核的价值取向29-335.3.1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内容的价值取向29-305.3.2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时间的价值取向30-315.3.3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方式的价值取向31-325.3.4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考核内容的价值取向32-335.4影响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工作的因素33-365.4.1体育场地、器材等物质设备条件335.4.2经费因素33-345.4.3组织管
理机构有待完善345.4.4宣传力度不够34-355.4.5缺乏激励机制355.4.6群众的健身意识差,观念落后。35-366结论与建议36-436.1结论36-386.1.1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情况36-376.1.2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情况376.1.3太原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考核的价值取向37-386.1.4影响太原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因素386.2建议38-436.2.1加大对社会体育的投资力度386.2.2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38-396.2.3扩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396.2.4严格把关,做好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各项制度39-406.2.5扩大和推广体育健身项目并丰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406.2.6利用高校体育专业优势,发挥体育教师作用,把培训引入高校40-416.2.7大力提倡和培植业余的、志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416.2.8成立太原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41-426.2.9完善培训制度及培养形式,改善培训内容和课程结构42-437结束语43-44参考文献44-47致谢47-48附录48-5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四篇: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
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
课题内容:(1)高中学生上网都做什么?(2)每周花多少时间上网?(3)高中学生上网对学业是否有影响?
思路提示:(1)举行小型“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座谈会;(2)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统计表”,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3)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关于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4)撰写〈〈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报告。
(5)把这次活动的优秀调查报告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展出。(6)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
目前关于此项研究内容的了解:
社会各界对高中学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反映不一,众说纷纭。各地曾经展开过辩论,许多媒体也都设过有关讨论的论坛。但是,无论是辩词,还是论坛上的留言,大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方人士并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当然也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办法。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上网”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不分种族,地不分南北,无论男女老幼,俊丑与否,很多人议论上网,自己亲自上网触电。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高中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今天你E了没有?”已成为现代中学生的口头禅,上网“冲浪”是他们的“新宠”。面对势不可挡的中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已经成为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们想通过这次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来了解目前我们学校的高中学生上网的情况,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审视当前高中学生上网这股浪潮,分析探讨上网对我们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利与弊,探讨如何对高中学生上网这股浪潮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把它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期望我们的努力能给学校、家长以及广大的高中学生朋友借鉴,并给上级部门的决策提供一点可资参考的意见。研究方法:
在调查与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座谈讨论、查阅文献资料等多种方法。查阅的文献资料包括网上、书报杂志中的有关资料等等。研究时间:
2003年9月——2003年5月间,主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寒假时间进行调查和研究。问卷调查情况: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我校高
三、高
二、高一年级共8个班级的学生,被调查的班级是随抽的,所在班级的全体同学都参与了答卷。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0分。收回问卷中有380位同学上过网,其中,男生306名,女生74名。统计结果显示——
(1)上网地点:比例最高的是在公共网吧,占63%(以寄宿生为主,少数走读生);其次、家里占30%(以城区走读生为主,占95%;绝大多数寄宿生家里没有上网条件);第三、学校网吧占7%(学校开设微机课上)。这说明现在上网的地点仍还是在公共网吧里,很多中学生上网并不被家长或者学校老师所知道的。
(2)上网目的:被调查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还是聊天(42%)、玩游戏(38%)和看电影新闻(12%)。只有8%的同学上网是为了找资料,而查找资料的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查找影视明星和歌星的相关资料。在座谈会调查讨论中得知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QQ号码。
(3)上网时间:在调查每周平均花多少时间上网时,我们发现380位同学中有160多位同学超过了2个小时以上。个别同学甚至超过了5小时。
(4)上不良网站:调查没有发现同学经常接触到同学登陆不良网站,如黄色或者暴力等网站。
(5)上网计划:座谈讨论发现,除了少数同学是为了学习查找一些学习资料而上网外,绝大多数同学都无计划,随意性大,任意作为,盲目上网。相当多的同学随大流,有人邀请就盲目随从。
(6)上网对身体和学习的影响:在身体方面,380位同学当中有126位同学反映自己曾经由于上网导致眼睛视力下降、体力差、心情郁闷、反应迟钝、恶心头晕等症状;在学习方面,59%的同学反映上网导致自己学习成绩下降,26%的同学认为上网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影响,只有15%的同学认为上网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7)了解计算机技术知识与信息网络技术知识:调查对象绝大多数同学都已经上过网,但是80%以上的同学对计算机技术知识和网络知识都了解得微乎其微,知之甚少。甚至有45%的同学对网络知识不感兴趣,只是对上网的聊天、玩游戏感兴趣。我校高二年级580多位同学参加信息技术考核,一次性通过率不到60%,竟然有260多位同学考核不合格。就是很好的例证。
(8)家长和学校对待高中学生上网的态度:调查中发现有380位同学除了部分班主任和微机老师给同学介绍过一点上网的注意事项之外,几乎没有受过其他人的什么正确引导——没有受过网络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引。60%以上的家长对中学生上网持否定态度,学校教师也认为高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所以相当多的老师是明令禁止学生上网。
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已经对当代中学生产生了巨大作用,影响了了高中学生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以及行为方式。但是,我们这些高中学生没有明确上网目的,上网缺乏计划,很少人把网络作为吸取学习手段和工具。一些教师、家长对高中学生上网持否定与反对的态度,而事实是有的中学生对上网入迷上瘾。无奈的事实却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无法逃避的。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造成高中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高中学生上网的益处、上网存在的弊端、弊端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弊端做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造成高中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
通过调查和了解,目前形成中小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经不住诱惑。目前,由于中小学生需学习的课程较多,作业较多,因而面临的压力也较大。如果不认真听讲,就很难适应紧张的环境。面对大量的作业,又感到压力巨大,因而畏难、畏学情绪加大,同时造成心理压力加大。而网吧内的电子游戏正好为他们释放压抑的情感提供了“适合”的场所。由于中小学生好玩的天性,使他们很快在网吧内找到了乐趣,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就连上课时间也沉浸在刺激的场面中。因而放学不回家平常不想学习的现象就在情理之中,同时,为上网要钱的招数变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2、家长的管理不严。有的家长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学会学不会与老师有关。还有的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存上一笔钱,就算对得起孩子,学好学不好无关紧要,因而家长拼命挣钱,而对学生疏于管理。有的家长自己整日在麻将场、扑克场、酒场上转,哪管孩子的学业和业余生活。对孩子放任自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3、网吧老板的利益驱动。尽管目前针对网吧,政府有各种各样的规定,但网吧老板由于经济效益的驱使,对各种规定不屑一顾。如“不准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上网”,可是,你随便到网吧去看看,上网的大都是十八岁以下的中小学生;“不准十二点以后再营业”,可通宵营业的网吧比比皆是。有的老板甚至鼓励中小学生从家中偷钱娱乐,有的老板看见学生上黄站也不闻不问。要知道,每多上网一分钟,老板就可多获得一分的利益。
4、社会的约束力不强。执法单位不能严格按国家的法令办事,对网吧管理不严。有时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只是罚点款完事。还有的只要网吧缴上管理费,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肆意经营了。
由此看来,要治理好这个问题,必须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等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高中学生上网的益处
网络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它促进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网络使中学生不断接触大量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著名心理学家杨中芳教授认为:互联网除非法黄色和暴力网站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外,带给孩子正面的东西远远要比负面的多得多。并且,对当代中学生而言,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东西。无论我们喜不喜欢,注定成为我们当代中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禁止中学生上网,反而对他们的成长不利。那么中学生上网到底有什么益处呢?
一、拓宽视野因特网是一部信息极其丰富的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网络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学生通过因特网以最快的速度随意获得自己的需要的信息,可以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等等,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二、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号称“虚拟世界”“虚拟天地”。首先,在虚拟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自由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面对面直接交流时可能产生的摩擦与伤害,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其次,现代家庭都是“四二一”结构(祖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四人,父母二人、孙辈一人),独生子女为多,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孩子与长辈往往存在着“代沟”,不易沟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网络则给了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三、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因特网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15%的人因为上网而提高了学习成绩,这也是我们上网值得骄傲的一点。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著名的网校。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同时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中学生有利一面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
高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产生高中学生上网弊端的根源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因
二、互联网本身原因
三、家长和学校原因
四、社会原因
高中学生上网应该注意的事项
未来的世界是网络世界,中小学生作为21世纪的主人,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十分
必要。然而,网络又是个繁杂的“社会”,中小学生上网要防止不良倾向的侵害。
(一)防止上网综合症
(二)警惕“黄色”污染
(三)加强道德自律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国家应正确对待高中生上网
一、家长要积极主动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上网。
二、学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中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三、建立适合中学生的绿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
四、国家和地方要加大网络管理力度,规范互联网及相关事业的有序发展。研究结论: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中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中学生上网的成效。
我们要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中学生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继续指导和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对中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解决上网不利影响的较为可行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霍智勇.教育信息网络的两头及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1999,(3).
2、刘晖.信息时代的呼唤,科教兴国的需要(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9,(3).
3、刘友红.《人在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哲学动态》,2000年第一期。
4、杨力平.《计算机犯罪与防范》.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第五篇:大学生消费调查与研究(本站推荐)
大学生消费调查与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2005年,短短7年,中国大学生仅总数就从108万激增到2000多万。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愈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出现。同时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则成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的重点。
一、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
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较高的现象,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对他所教的NIIT052班的43个学生做了一项“在校大学生月生活费多少”的调查,调查发现,月费用1000元以上的人占20%,月费用500-1000元的人,占50左右%,月费用500元以下的人,占30%左右。在他们班的学生当中,超过3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较以往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调查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他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消费中的趋同心理、攀比心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于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多数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从众”性较强,这也就是大学生消费时的“趋同心理”。趋同心理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哪怕这一物品自己本身并不那么需要,也会随大流购买,以保证自己与群体的一致性。而趋同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发展成为攀比、炫耀心理,攀比、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追流行。许多大学生就是这样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优异的学业或特殊的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
张志祥则认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呈多样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第一是早熟消费:消费水平和质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第二是畸型消费,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向高档型消费倾斜;第三是豪华型消费,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第四是炫耀消费,把高消费当做现实社会优越感和虚荣心理的手段;第五是悬空消费,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消费承受能力的消费;第六是情绪化消费,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19岁以上,大部分是第一次走出家门,大学也是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过程,据调查,70%的大学生存在着生活费勉强或刚好的情况,有10%的人表明自己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消费是较为冲动和盲目的。那么是家里给的钱少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们大都有同样的感慨:不知道自己的钱往那里用了。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