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国是近代最早建立代议制度的国家
是近代最早建立代议制度的国家。对于其决定因素的认识首先要理解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产的整过程,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如下:
国是最早迈入近代社会门槛的国家。英国17世纪确立的的君主立宪制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其历了奠基、变革、确立、完善四个阶段,而议会的阶段性变化贯穿始终。
《大宪章》与早期的议会——议会制度的奠基
国号称“议会制母”,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在封君封臣制度下,两者要有一个相互协商机构,即盎格逊时期的“贤人会议”和诺曼王朝宫廷的大、小会议。1215年英王约翰与大贵族签署的《大宪章》,是议会化、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文件。其中有两条影响深远。第一,国王不得擅自征税。第二,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大宪章》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以成文法的形式强化了国王与贵族的契约关系,含蓄的体现了王权有限和法律神。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并为用法律限制王权奠定了基础。1265年形成;1343年英国议会的两院产生。世纪,虽然王权受到议会多方面的限制,但是从整体来看国王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王有的召集、解散议着立法方面的最终决定权;政府官员只对国王负责。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议会主体的变革
世纪,伴随着圈地运动、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海外殖民掠夺,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和新议院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在政治、经济、宗教问题上与斯图亚特王朝王权的矛盾日益尖锐。在1640年召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对派,不仅要以立法的形式束缚国王,而且在关键问题上与国王兵戎相见,结果引阶级革命。经过1640-1688年的革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英国国体发生了转变,这是君主立宪制建立的。
《权利法案》——议会主权的确立
89年,威廉接受了由议会拟定好的《权利法案》,正式登基。依据《权利法案》: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或停止法律的执行等,从立法、税收、司法等方面限制王权;同时又将议会拥有的“自由”和权利保以法律的肯定。从而使英国从“王权至上”转变为“议会至上”。议会主权的确立实现了英国政体的转变。
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议会控制了国王的继承权;司法权;部分行政权。至此,议会主权的原立。因此史学界一般把1701年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时间。
君主立宪制的完善——议会制度的完善
1)责任内阁的形成:王权与立法权的分离
荣革命后,国王通过枢密官掌握着处理国家事务的行政权。最初,枢密官对国王负责,议会无法控制政府0年代,责任内阁制形成,即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行政权力组织形式。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实现行政权分离,王权进一步被架空,国王才真正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2)两院制、两党制:权力的相对制衡
国议会的两个重要传统,限制了议会专权的危险。
一,两院制。上院与下院权力的分割和制衡表现为:其一,议会拥有立法权,但是直至1911年前,上院可院通过的法律。其二,1701年后上院拥有了司法权。
二,两党制。复辟时期形成了“辉格派”与“托利派”,议会中的两元对立开始了。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会下院中占多数,谁就有权组阁执政的制度。两党制对议会政治的理性化和非专权化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世纪20年代,责任内阁制形成。由于英国的内阁成员既是议员又是政府的大臣,因此也被一些人称为“议的体制(行政与立法统一的体制)。因此两院制与两党制对权力的制衡具有相对性。
3)选举制度的完善:议会民主范围的扩大
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还涉及代议制中,议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问题。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选举权和选举权,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开始逐步取代了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的统治。
37年,“伦敦工人协会”草拟了《人民宪章》,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由此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50年人运动的推动下,1867年议会通过了改革法案,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此后英国又陆续颁布了一些法初,基本上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代议制政治逐步完善。
教学设计中应当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产生并发展的整个过程呈现出来,并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理
史发展的必然。具体做如下的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阅《权利法案》及《王位继承法》等文献,通过解读文献归纳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基本特征,并结天的政治生活来认识君主立宪制度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而掌握“君主立宪制”这一政治名词的内涵解责任内阁制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议会和内阁权力的消长情况及其原因;了解英国及相应选举规则的制定,进而形成对英国民主政治“大厦”的结构及其内部运行的初步了解。
养收集史料、处理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习本课可以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今天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切入点,寻找其历史从而加深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和对历史认识的深刻性,在知识的迁移中对英国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程序等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有一个灵活的把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和实践模拟法,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和1688及今天的英国国王、议会和内阁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和模拟,在比较和活动的参与中加深对英国代议体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代议制度的确立是人权对抗神权和王权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意义。
主立宪制较封建君主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使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学流程】
料一:苏格拉底说:“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拈阄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
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选自《色诺芬:回忆苏格拉料二:十九世纪英国宪法权威白芝浩特说:“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问: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雅典民主制有哪些特点?存在什么缺点?两条材料反映出二者民主制度别何在?
生回答后,教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评价,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内容。
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以古代雅典为代表的直接民主制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正是鉴于直接弊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确立了间接民主制——代议制。
问:什么是代议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知识链接”。
板书)代议机构的特点: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关。
于各国国情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也有不同的形式。本单元我们就以英国、美国、法国和德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
君主立宪制
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 民主共和制
读课文,想一想:17世纪,英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思考代议制在英国确立的前提条件是什学生阅读作出回答,教师指出前提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权利法案》相关材料:
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非法。
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权利法案》的这些条款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
:立法权,征税权,司法权,军事权。
影:
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权利法案》的这些条款保证了议会的哪些权力?
:选举权,言论自由权,集会权。
:《权利法案》的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
:法律至上和议会主权。
是因为《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英国国王的权力,确立了法律至上和议会主权的原则,所《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板书)
一、确立——限制王权的法案:《权利法案》
⒈内容:
⒉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⒊结果:权力转移到议会,奠定君主立宪制基础
影:
料一 英国人最早发明了君主立宪政治制度,它既可以有效地治理人群,又可以对统治集团加以制约权力加以限制。英国是世界上最老资格的宪政国家,英国的宪政经验是最具示范意义的。
料二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其根本因素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
——钱乘旦《英国式道料三 成百的国家,无论是新国家还是老国家,都选择了英格兰的议会制。
——美国史学家柯料四 对于代替公民亲自集会的代议制„„我们最好只限于研究少数几个最有名的、与我们的特殊情似的例子。第一个适用于这个特征的是大不列颠的下院。
——美国开国元勋汉密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选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有效调节了英国国内政治矛盾,有利于英国社会稳定
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世界民主进程,许多国家模仿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这种政体虽然保留了国王,但却剥夺了王权,至上,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因此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式之一。此后英国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它是适合英国发展需要的一种政治体制。但这一制度发展成现代立宪制,还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和完善。
权利法案》并没有解决国家行政决策和执行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逐渐独立出来,责任内发展、成熟。
板书)
一、确立——限制王权的法案:《权利法案》
⒈内容:
⒉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⒊结果:权力转移到议会,奠定君主立宪制基础
二、发展
⒈责任内阁制形成
阅读“小密室的演变”一目内容,共同解决下列问题:
英国内阁是怎么来的?
责任内阁制是如何形成的?
内阁跟国王的关系如何?跟议会的关系又如何?
:①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内阁不对国王负责。②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内阁进行监督;议会可以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可以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影:
找出以下材料中的错误之处并改正:
《首相日记》
45年10月13日,我是上议院的议长,昨天我当选首相并组建内阁,今天我参加了由国王主持召开议。
45年12月15日,我向国王报告了内阁之前的行政工作,并向他解释了内阁提出的增税计划。真郁计划使我的内阁受到了下院的反对,我不得不在下院道歉,幸好之后保住了首相的位子。
我国明朝时期,明成祖即位后开始设立“内阁”,从而使中国古代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而在18世的责任内阁制也逐渐形成并发展。请思考: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中国的内阁制有什么不同?
示:可以从中英两国内阁制度的性质、职能、内阁与君主的关系等方面思考。
:英国——内阁掌握实权,不对君主负责。君主“统而不治”,虚有其位。中国——内阁没有实权,只负责日常事务。君主专制,大权独揽。
探究体验】
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要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你认为:
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赞成。集体负责,共同进退。
如果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反对出兵的话,布莱尔会不会为此而撤兵?为什么?
: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
如果议会中大多数议员极力反对出兵的话,结果又会如何?
: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下院,重新选举确立——限制王权的法案:《权利法案》
二、发展
⒈责任内阁制形成
⒉议会改革:选举权的扩大
会选举规则本身就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而议会选举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阶级民主政治随时代而不断推进的具体表现。
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议会的选举规则因袭的仍是中世纪的选举制度,选举权严格受财产限制,而议员大多都是贵族和大资产阶级。
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和选举权。
:为什么这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能够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参与国家政权。
32年议会改革使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后,我们一起来归纳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种政体下,主要有哪些机构?:国王、议会、内阁。
以我们归纳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时,主要就是了解国王、内阁和议会之间的关系。
影:
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
得不签字。”
思考:上述材料说明英王的什么地位?
:国王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权,“统而不治”。
确立——限制王权的法案:《权利法案》
发展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国王是国家象征,“统而不治” 议会居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 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部分:【课后反思】
本节教材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古代希腊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以此让学生政治的进程;二是英国民主制度在近代民主制度中的奠基作用,其世界意义。
第二篇: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早在12世纪,手工业行会中就出现了“学徒式”的职业教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一传统发展成了今天的政府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专业多达360多个。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堪称模范,被称作二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
政府重视职业教育
德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德国政府利用国家财政资助职业教育发展,各职业学校全是公立性质。校舍、教学设备、实验场地等均由国家出资建设。据统计,培养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年平均约花费1.5万欧元,而普通学校的学生只是这一费用的1/3。为了减少政府的开支,同时也为了学生能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国家还鼓励大中小企业开办职业学校,并对这些企业在税收上给予各种优惠,如将企业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都计入成本,等等。有些小企业如接受职业培训,还可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补贴。
为使职业教育内容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德国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所,其主要成员由联邦、州、工会和雇主四方代表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听取各类专家的意见、跟踪各行业的发展趋势、拟定培训条例和教学大纲草案,最后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及其他各专业部门共同对草案进行审核并通过。德国教育事业主要是各州的权限,但职业教育立法却是由国家来制定的。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
多年实践证明,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是非常成功的。让企业参与办学,职业学校就无须建造教学车间或购置设备,这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当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提供培训。一般情况下,企业必须拥有适当的具有专业及教学知识、符合国家要求的培训员,他们能够完成传授国家培训条例所规定的培训内容,培训员也必须通过资格考试取得培训资格。
在德国大企业里,一般都设有教学车间和培训办公室。如果是小企业,受训者可直接在生产车间培训。小企业不能传授的知识或实践活动,可借助其它企业或职业学校来完成。学生第一年是内容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后两年主要是专业技能训练。每周只有1—2天的理论学习,另外3—4天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有几大好处: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看到个人在整个企业生产流程中所承担的责任、有助于协同小组工作、学会与同事和领导配合、可直接留在企业工作,等等。根据职业不同,培训时间两年至三年半不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条件非常宽松,但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证书可不容易。除口试、笔试外,还有技能操作考核。培训生毕业后,并无义务留在该企业工作,企业也没有义务雇用他。也就是说,学员毕业后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企业为社会培养人才,从没有觉得吃亏。因为他们坚信,经过精心培训的专业人员对于维持和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及竞争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德国职业培训方式多样,但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国职业学校也如此。学生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实践课一般都在企业或农场。
记者曾采访过德国施达特市的一所农业职业学校。那天,正巧校长本人在上理论课,于是记者有幸与学生一起听他讲课。校长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图表,上面写着:如果让你经营一个拥有150头牛的养牛场,你如何精确计算出所需的水、电、农业机械、精粗饲料、药物等数量和工资、税收费用。校长认为,作为独立经营的农场主,不仅要掌握饲养技术,还必须具有计划和决策能力,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这是每个农场主追求的目标。学生的答案各有不同,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校长拿出畜牧研究所经过多次试验作出的一份答案加以分析和解释。学校还经常聘请农业专家、官员或有经验的农场主来校讲课。德国法律规定,每个青年参加工作前必须经过职业训练,志愿当农民的也不例外。
“手艺人”前途也光明
在德国,所有青年在完成9—10年的义务教育后,要么选择上普通高中,然后再上大学,或者选择上职业学校。据统计,德国只有约30%的青年选择上大学,约70%的年轻人则选择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
在德国为何这么多的青年愿意做“手艺人”呢?首先这与德国人的观念有关。人们普遍重视技能、尊重技工。此外从经济角度看,实惠也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每月可得到400至800欧元的生活费。如生活节俭些,基本不用花家长的钱就能完成学业。从就业形势的因素看,受过职业培训的青年找工作相对容易。而上大学则不一样,德国大学学制较长,一般6年,尽管德国青年从小学到大学都无需缴纳学费,但6年的生活费最少也得花4万欧元,而且毕业后是否能找到工作还是未知数。
根据职业特点的不同,技工的收入也不一样,但技工的月平均收入略超过德国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约2500欧元左右。更重要的是,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不是一辈子当工人,他们有很多晋升的机会。如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可以通过考试晋升为高级技工,也可以独立开业当老板,成为白领,甚至可能成为大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职业再教育不可少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那种一技学成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代人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获取当今所要求的知识和必要的能力。再教育比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代价要低。因此德国有一套完整、科学的再教育培训计划。培训班不仅为需要更新知识的人,同时也为那些失业者提供培训机会。比如,德国统一后为使东部能迅速适应市场要求,政府每年都会给东部地区财政援助,专门用于东部职工技能训练、进修、改行培训等。同时特别为东部地区制定了新的培训条例、继续教育的内容及考核方法。在德国,“终身教育”的观点已经确立,职业进修不仅由职业学校和企业提供,其它机构和组织也积极参与。
第三篇:论国家荣誉制度的建立
论国家荣誉制度的建立
杨建顺
2013-1-26 15:36:49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12月(下)总第388期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设立国家荣誉制度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而且将其适用范围从“文化”领域拓展到所有与人才相关领域。建立国家荣誉制度是实现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是人才奖励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和发展人才激励机制,对于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同样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国家荣誉制度的概念和规范
国家荣誉制度,从广义上说,是一个法体系,可视为人才激励法体系,由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一系列奖励、激励等规范和制度构成;从狭义上说,仅指由国家元首颁发或者授予的奖章、勋章等。
我国宪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第八十条规定,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可见,国家荣誉包括勋章和荣誉称号;授予主体是国家主席,决定机关则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然而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我国一直未能建构起全面系统的国家荣誉制度。
笔者参照行政法学上对行政奖励的定义,尝试对国家荣誉制度作如下界定:国家荣誉制度,是指国家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局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人民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或者模范地遵纪守法的人,给予物质的、精神的或者二者相结合的奖励的制度。
按照这种定义,国家荣誉制度和行政奖励制度便具有了很大的重合性,即授予主体为行政主体的,皆可划为行政奖励。将“模范地遵纪守法的”纳入其中,可能会有人提出异议,主张国家荣誉制度中应强调“突出贡献”抑或“功勋卓著”。不过,从广义上的法体系着眼,如上定义则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在我国实践中乃至实定法上,多将这类奖励或者荣誉的授予表述为“表彰奖励”、“表彰和奖励”或者“奖励”等。
国家荣誉制度的作用
在现代国家,激励性和惩戒性政策相辅相成,都是影响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行政奖励和国家荣誉制度一样,其目的在于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目标。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套统一的国家荣誉制度,具有如下作用:一是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全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加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有利于人才培育、管理和使用模式的转换,造就优秀人才,助推人事制度科学化的实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三是有助于促进和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四是有利于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精干、高效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队伍,形成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五是有利于改变“推荐”、“领导考察”等传统选拔人才方式,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法治的用人环境和人员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
建构国家荣誉制度的原则
要确保国家荣誉制度涉及的奖励发挥其应有作用,就必须保证其合法性、合理性、公正性,因而需要确立一系列必要的原则和制约机制,来助推国家荣誉的运行。
依法奖励、实事求是的原则。国家荣誉制度若脱离法定标准和条件,由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任意决定,势必影响授予目的的实现。因此,对于违反这一原则者,要设置相应的罚则。国家荣誉制度首先要符合法定的条件和标准。国家荣誉制度的对象范围可以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普通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外国组织或者个人对中国做出了显著贡献同样可以成为行政奖励乃至授予国家荣誉的对象。其次要符合法定形式,对于不同的奖励对象和不同的奖励条件,必须依据法律规范规定,采取适当的形式实施奖励。再次要符合法定的权限,不能超越其权限范围任意决定授予他人某种形式的奖励。最后要符合法定的程序,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行政奖励行为,授予荣誉称号等,一般应遵循奖励的提出、审批、公布、授奖和存档等程序。
奖励与受奖行为相当的原则。奖励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被奖励的行为相适应,奖励的等级与贡献的大小相适应,做到论功行赏,合理适度。因此具有公信力的国家荣誉,应当奖给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有巨大影响和正面引导力的杰出人士。
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我国的奖励制度一贯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而且强调以精神奖励为主,以物质奖励为辅的方针。但在国家荣誉制度的建构上,尤其对于那些贡献卓著者,应在物质奖励上适当加大力度。
公正、合理、民主、平等的原则。国家荣誉的授予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因而,只有确保奖励和荣誉的授予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才能达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做到机会均等,按照法定的程序实施奖励和荣誉的授予,凡符合法定条件者,人人都有平等受奖励的权利。其次是要论功行赏,对成绩突出、贡献巨大的,应予以重奖,这也是奖励与受奖行为相当原则的要求。最后,授予国家荣誉的程序要民主、公开,确保有效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荣誉制度在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方面的作用。
及时性、时效性、永久性和稳定性原则。国家荣誉、行政奖励等,既然其是以调动受奖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为目的,那么,就必须及时地对符合法定条件者给予奖励、鼓励和保障,表明国家对其表彰和鼓励,以维持其正能量。此外,对于某些类型的奖励或者荣誉,只有贯彻时效性原则,才能够激发受奖者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热情,从而更好地鞭策后进;对于另外一些类型的奖励或者荣誉,则可能要确保其终生价值,给予与之贡献相适应的极高荣誉。同样,对于法定的行政奖励和国家荣誉,应予以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化,连续不断地给予符合条件者以奖励,即坚持奖励制度的稳定性原则,对于发挥奖励制度所应有的作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国家荣誉制度的建构和完善须持之以恒
人才发展战略,关系到一国人才队伍长远发展的总体构想和谋划,决定着一国的兴衰成败。党和政府爱才、识才、用才、聚才,不断创新人才理念和工作路径,提出建立国家荣誉制度的战略设想,是人才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支撑。
2002年,中央批准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了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虽然对国家荣誉的适用范围规定仅限于文化方面,但是,国家荣誉制度的建构逐渐进入议事日程,国家正抓紧研究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和政府奖励制度框架,启动行政奖励法、国家勋章法的研究论证工作。
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和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
[2003]16号)。《决定》指出:“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进一步规范各类人才奖项。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实现有效激励。”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激发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高度重视。
人才工作会议后,人才研究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建立国家荣誉制度的呼声也不断高涨,近年来不断地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相关议案提案。可是,这一制度体系迄今尚未建构完善起来。我国人事人才工作正处于发展期、攻坚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需要我们对一些前沿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便推动人才工作、人才研究向新的阶段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伟大征程中,迫切需要按照宪法的规定和党的十七大的要求,设立国家荣誉制度。有实务部门的积极推进,有理论界的扎实论证,有各界齐心协力践行中央的人才发展战略,必将为中国迎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春天。
作者简介:杨建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比较行政法研究所所长。
第四篇:江西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
江西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暂行)
为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扎实有序地建立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卫生部等九部委《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卫药政发[2009]78号)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赣发[2009]9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第二条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按照国家的要求,做好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衔接等工作。
第三条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省情,确保基本药物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近期重点改革任务与远期制度建设目标相衔接,分阶段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目标。
第四条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按照全省统一领导、地方分级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强化各级部门职责与协调配合。
第五条 成立江西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小组,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 负责全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的制定及贯彻实施。
第二章 目标任务
第六条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总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维护健康公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第七条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具体目标是:
(一)2009年12月底前,在全省491所乡镇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机构数占全省卫生院总数的30.3%,药品销售额占全省乡镇卫生院总额的51%),萍乡市、新余市、鹰潭市所有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确保2010年初全部到位。包括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同时实行财政性补偿。
(二)到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省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保证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和合理使用,药品价格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降低城乡居民基本用药负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药物需求。
(三)到2020年,建立起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主体的、覆盖城乡,规范、完善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并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相衔接,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及时获得安全有效、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的基本药物,保证基本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
第三章 目录管理
第八条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期,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需配备、使用非目录药品的,由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小组组织专家论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备案。
第九条 非目录药品的遴选。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基本保障、临床首选和基层能够配备的原则,结合我省财政承受能力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疾病谱变化、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情况从严控制。
第十条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使用非目录药品具体品种。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甲类)范围内选择,确因地方特殊疾病治疗必需的,也可从目录(乙类)中选择。增加药品应是多家企业生产品种。
第四章生产储备
第十一条 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完善医药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二条 完善全省药品储备制度。对临床必需、价格低廉、用量不确定、企业不常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药物鼓励企业生产,纳入国家和省级储备范畴,保障生产供应。
第五章采购配送
第十三条 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以省为单位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充分依托现有资源,由省政府指定以政府为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相关机构具体负责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招标选择配送企业的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省医药采购服务部门要按照《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和保障能力,参与投标的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资格条件,以及既往招标等情况,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直接挂网等方式组织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周期原则上一年一次。
第十五条 其他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方式暂由各地审批发证的相关部门确定。零售药店基本药物采购方式暂由企业按市场规律向符合条件、有质量保证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采购。
第十六条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麻醉、精神药品、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治疗的抗结核药、抗麻风病药、抗艾滋病药、抗疟药、计划生育药品以及中药饮片等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仍按国家有关法规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基本药物由中标的药品生产企业直接配送或委托中标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省医药采购服务部门依据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供应保障水平、物流配送能力、销售规模、网络覆盖范围、诚信记录、医疗机构认可度以及配送费用率等综合因素,公开招标选择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或具备条件的大型药品经营企业。参与投标的配送企业应具备配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相应的资格条件。省级配送企业原则上选择5-10家,并在11个设区市各选择1家市级配送企业,每个设区市可以委托3家中标企业,其中省级2家,设区市1家配送药品。配送企业招标与基本药物招标同步进行,药品配送费用经招标确定。
第十八条 加强基本药物购销合同管理。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合同法》等规定,根据集中采购结果签订合同,履行药品购销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合同中应明确品种、规格、数量、价格、回款时间、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
第六章 配备使用
第十九条 建立基本药物优先和合理使用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达到一定使用比例,具体使用比例由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确保规范使用。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药事管理机构,完善医师处方监督检查和审核制度,加强医师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鼓励医师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规范基本药物临床使用,发挥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的作用,为药物治疗的合理、安全、有效提供保障。
第二十一条 患者凭处方可以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零售药店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其他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对处方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审核,依据处方正确调配、销售药品。
第七章 价格管理
第二十二条 完善和规范政府调控与市场作用相结合的基本药物价格形成机制。加强价格监督管理,健全基本药物价格监测管理体系。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招标形成的统一采购价格、配送费用及药品加成政策,确定全省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具体零售价格。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
第八章 补偿报销
第二十三条 建立并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服务价格。落实政府投入政策,进一步加大政府补助力度,弥补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减少的收入。补助资金按基本药物实施情况、基层医疗机构前两年实际利润和定编医务人员三大要素测算,统筹安排。财政补助资金采取上预拨,下年结算办法实施,以后政府补助经费根据运行情况适当调整。财政补助经费由省、县(区)级财政按6:4比例分担。财政补助经费与财政其它补助经费统筹用于基层医疗机构房屋修缮、设备维修和人员经费支出,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相衔接。
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考核体系。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以基本药物使用和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考核,财政补助经费的拨付与考核结果挂钩。基层医疗机构应以服务质量、工作数量和医德医风考评为核心,对职工个人进行考核,个人工资性收入与考核结果挂钩。
加强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坚持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原则,对全县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二十四条 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江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药物目录》和《江西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比非基本药物提高10个百分点。
第二十五条 建立基本药物费用合理分担机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使用的基本药物费用,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筹安排;基本医疗服务中使用的基本药物费用分别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合理分担。按照国家医疗保障有关规定,结合我省财政能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对基本药物的支付水平,降低个人自付比例,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
第九章 质量监督
第二十六条 强化医药企业质量安全意识,落实企业作为药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全面加强对原辅料采购、投料、生产、验证、仓储、销售、运输等环节的管理。加强对高风险品种生产的监管,加大重点品种的监督抽验力度,杜绝不合格的基本药物进入流通和使用环节。
第二十七条 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督。对基本药物实行定期质量抽检,并向社会及时公布抽检结果;加强和完善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健全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药品召回管理制度,保证用药安全;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
第十章 考核评估
第二十八条 建立江西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成本效益评价和考核制度。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效果和成本效益进行分析评估,把基本药物的价格降低程度、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对基层医疗机构运行、医生行为造成的影响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第二十九条 加大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效率的考核力度。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和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挂钩。各地要定期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纳入当地医改工作考核内容,将政府考核与社会监督结合,促进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
第十一章 组织实施
第三十条 江西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小组由省卫生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组成。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卫生厅,承担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
第三十一条 强化部门责任与协调配合。卫生部门负责对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改部门负责基本药物价格政策及零售价格制定与价格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工信部门负责基本药物生产和经营企业产业政策制定;财政部门负责制定和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偿政策,保证资金到位;人社部门负责基本药物支付政策和工资绩效管理政策制定和执行;商务部门负责指导推进医药流通企业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基本药物生产、配送企业资质认定,对基本药物进行质量监管;监察部门负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全过程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其他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承担相关职责任务。
第三十二条 各设市区、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组织领导。
第三十三条 各地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落实政府责任,切实履行职责,搞好统筹协调,完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并与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衔接一致。
第三十四条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要加强合理用药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度和信赖度;要加强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政策宣传解读,争取社会各界理解、配合和支持;要结合制度的实施做好舆论宣传与教育引导工作,形成共同推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合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各地根据本方案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六条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河南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办法(暂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河南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豫政办 〔2010〕1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各试点市、县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及时掌握情况,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扎实推进,务求实效。重大情况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二月二日
河南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办法(暂行)
为推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根据卫生部等九部委《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卫药政发〔2009〕78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豫发〔2009〕23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2009〕5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第二条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相衔接。
第三条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省情,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坚持统筹兼顾,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要与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同步推进;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我省实际,积极试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第四条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全省统一领导、地方分级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强化部门责任与协调配合。
第二章 目标任务
第五条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总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维护健康公平,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第六条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分阶段目标是:(一)2010年3月1日起,郑州、焦作、鹤壁、平顶山、安阳、济源6个省辖市的47个县(市、区)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包括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2010年年底前,在全省60%的县(市、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二)到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省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第三章 目录管理
第七条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期,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需配备、使用非目录药品的,由省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论证,报省政府批准,并报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备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的非目录药品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和规定。
第八条 增加非目录药品品种,应坚持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并结合当地财政承受能力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从严控制。增加使用的非目录药品从《河南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甲类药品)》(以下简称《目录(甲类药品)》)中选择,确因地方特殊疾病治疗必需的,也可从《河南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药品)》中选择。增加的药品原则上应是多家企业生产品种。
第九条 对我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试点地方,暂授权各省辖市根据基层群众的用药需求选择非目录药品,原则上不得超过200种,并报省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备案。
非目录药品必须进行公开招标、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政府举办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非目录药品年销售量不得超过整个药品年销售量的30%,一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得超过20%。
第四章 生产储备
第十条 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完善医药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整合。
第十一条 完善全省药品储备制度。对临床必需、价格低廉、用量不确定、企业不常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药物,纳入省级储备范围,保证临床需求。
第五章 采购配送
第十二条 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坚持全国统一市场,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周期原则上一年一次。
第十三条 鼓励、支持非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和零售药店配备销售的基本药物纳入政府集中招标和统一配送范围。
第十四条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麻醉、精神药品、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治疗的抗结核药、抗麻风病药、抗艾滋病药、抗疟药、计划生育药品以及中药饮片等的采购配送仍按国家有关法规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省级统一招标选择配送企业,对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统一配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省辖市根据本地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药品使用和地域情况,从省级中标配送企业中合理选择若干家配送企业,负责本地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的配送工作。其所辖县(市、区)从省辖市所选中标配送企业中选择1—3家,负责本地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的配送工作。具体配送办法由各地制定。
第十六条 加强基本药物购销合同管理。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规定,根据集中采购结果签订药品购销合同,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合同中应明确品种、规格、数量、价格、回款时间、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合同执行周期与招标采购周期保持一致,医疗卫生机构采购基本药物回款时间按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执行。各级卫生部门要会同食品药品监管、工商等相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
第六章 配备使用
第十七条 建立基本药物优先和合理使用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具体使用比例由省级卫生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确保规范使用。
第十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健全药事管理机构,完善医师处方监督检查和审核制度,加强医师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培训,鼓励医师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规范基本药物临床使用,发挥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的作用,为药物治疗的合理、安全、有效提供保障。
第十九条 全省所有零售药店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患者凭处方可以到零售药店购买,零售药店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其他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用药指导,对处方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审核,依据处方正确调配、销售药品。
第二十条 试点地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有库存药品,在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可继续使用,但全部按进价销售,且不得高于国家零售指导价和省招标采购限价,售完为止,最长时间不超过两个月。
第七章 价格管理
第二十一条 完善和规范政府调控与市场作用相结合的基本药物价格形成机制,加强价格监督管理,健全基本药物价格监测管理体系。生产、经营单位不得突破政府制定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
第二十二条 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全省基本药物集中招标形成的统一采购价格、配送费用及药品加成政策,确定基本药物零售限价。
在确保产品质量和配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各地要探索进一步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的采购方式。省级集中招标后,对高于乡镇卫生院销售价格的药品,可以县(市、区)为单位,依据当地药店同一品规的零售价,在省级中标品规内进行二次招标或者竞争性谈判,进一步降低价格,确保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销售的基本药物价格低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其销售价格的15%以上。对乡镇卫生院目前没有使用、无法对比价格的中标药品,可以由县(市、区)参考当地药店零售价,通过招标或谈判进一步降低价格,确保低于当地药店平均零售价。
第二十三条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基本药物,按国家有关价格政策规定执行。
第八章 补偿报销
第二十四条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负责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在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采取预拨和结算相结合的方式予以拨付。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二十五条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因事设岗、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人口、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时适当考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核定人员编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执行《关于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问题的通知》(豫编〔2007〕53号)。核定的人员编制,作为其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核定的编制限额内,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
第二十六条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制度。县级卫生部门应以任务完成情况、患者满意度、居民健康改善状况为核心,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经费拨付与考核结果挂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以服务质量、工作数量和医德医风为核心,对职工个人进行考核,个人工资收入与考核结果挂钩。
第二十七条 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药物目录》和《目录(甲类药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比非基本药物提高10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按《目录(甲类药品)》规定执行。各级医疗保障经办机构要严格按照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进行结算。
第九章 质量监管
第二十八条 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对基本药物实行定期质量抽检,并向社会及时公布抽检结果。加强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健全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药品召回管理制度,保证用药安全。
第二十九条 强化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管理。加强生产经营企业责任教育,督促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基本药物质量考核评估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杜绝不合格基本药物进入流通环节。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加强基本药物配送管理。
第十章 考核评估
第三十条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本效益评价和考核制度。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效果和成本效益进行分析评估,把基本药物的价格降低程度、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和对基层医疗机构运行、医生行为造成的影响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定期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将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纳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考核内容,坚持政府考核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促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
第三十一条 建立和完善全省统一的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使用、价格和报销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基本药物实施情况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监测。
第十一章 组织实施
第三十二条 省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组织领导,切实履行职责,坚持改革与投入并重,完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并与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衔接一致。各级卫生、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物价、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保证制度顺利实施。
第三十三条 省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组织实施我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行过程中基本药物生产供应、招标采购、统一配送、临床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的相关政策,制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必需使用的非目录药品遴选和调整原则、程序及方案,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第三十四条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要加强合理用药的舆论宣传与教育引导工作,普及合理用药常识,提高全民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度和信赖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