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3:4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封建社会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第一篇: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在以前的学习中,出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总会把西欧中世纪的历史有意无意的略过。就像在课堂讨论中大家提到的那样,过去我们总会用“黑暗”二字来概括中世纪。但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通过阅读《封建社会》,我逐渐体会到这种“黑暗”不是沉沦,而是“黎明前的黑暗”,因为在西欧的封建社会中除了与纷争做伴,还酝酿出了许多近代国家的元素,很多的制度设计直接影响到了后世。在学术界上,布洛赫的《封建社会》评价很高,很多的历史学家如张绪山、马克垚等等都对认为布洛赫的研究对于历史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通过阅读《封建社会》我也能感受到,布洛赫的一种“总体史观”,虽然是一种历史叙述,但是综合了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学科和研究方法。就像书名《封建社会》一样,“封建”二字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在历史学家眼中更加强调其社会形态,而这也恰恰和我们课程相结合。每一项政治制度的产生和演进都和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与推力,通过阅读《封建社会》也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西欧封建制度形成背后的推力。

当然,也要注意到,封建主义本身就是一个概念十分广泛的词语,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社会形态。就像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总会把西欧的封建社会和中国的封建社会加以比较,一个是强调封君封臣,一个强调封邦建国。在布洛赫的书中,他虽然论述主体是西欧的封建社会,但是他也用到了比较史学的视角,谈到了西欧封建社会和日本等国的封建社会的差异,通过比较的视野也更加体现出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正如书中所说“依附农民;附有义务的佃领地(即采邑)而不是薪俸的广泛使用——薪俸是不可能实行的;专职武士等级的优越地位;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服从—保护关系;必然导致混乱状态的权力分割;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其他组织形式即家庭和国家的存留,这似乎就是欧洲封建主义的基本特征。”1 因此本文就主要针对西欧封建制度中的封土制度和封君封臣制度加以论述并论述一下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遗产。附庸和采邑制度:

在探寻中世纪的政治制度时,不能忽视的就是西欧中世纪所面临的社会背景。1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704页。“动荡与变革”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很多制度的产生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在日耳曼蛮族大迁徙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罗马帝国时期,奴隶制的生产方式逐渐崩溃,在蛮族入侵,风雨飘摇的社会状况下,国家和社会已经不能提供强有力的保护,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庇护.独特的依附关系。可以说,此时的人身依附关系是从古罗马的“庇护制度”演进而来的,因为若从两个时代的联系上看,不同的时代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时代“气质”,但是在人身关系上存在一定的联系。因为这种人身依附最初是在家族的范围内,一些平民依附于贵族。但是到了中世纪,人身依附关系已经超越了家族和血缘范畴,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就像布洛赫在书中提到的“在关于封建主义的词语中,任何词汇都不会比从属于他人之人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意义更泛。”2这样的一个词被用来表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且适用在整个社会等级的个人身上。领主与附庸的关系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在这种依附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以附庸制为主线的制度,附庸制指的就是封臣封君关系。在附庸制中最重要的仪式就是“臣服礼”,它在各种文献中被上百次的描述。两个人面向而立,其中一方愿意为人效劳,另一方愿意接受他人的效劳;前者合掌至于另一人手中,这个是服从的简单象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进,跪拜的姿势加以强化。同时,先伸手的人讲几句话,表示自己是对面的人的“人”,然后双方以唇相吻表示双方的和谐。在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臣服礼在最开始是不带有基督教的痕迹的。但是从加洛林时代开始,带有宗教性的仪式被加入,附庸将手置于圣经或者圣物之上,宣誓效忠于主人,这个就是效忠礼。在布洛赫的书中也介绍了臣服礼和效忠礼的区别:“臣服礼一次限定一个人终生,通常不能重复进行;而效忠宣誓则不同,它几乎是平反的事情,可以数度进行。”这样就会出现“一仆数主”的现象,也会出现在“数主”之间相互战争或需求时,仆人到底应该协助哪一方的问题。但同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法兰克时代,很多的委身者从领主那里寻求的不只是保护,因为提供“庇护”的人往往都是富人,因此很多的委身者希望可以获得生计和物质上的帮助。对于附庸的服役用两种计酬的方法,一种是将附庸圈养在家中,提供其衣食并出资为其提供装备;另一种就是给予附庸一块土地或提供一份固定的地产收入,供其维持生计,后者就是采邑制。

2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250页。封建社会的“理性之光”:

可以说之前对于中世纪的了解一直是一种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的,而且很多人都会对西欧的封建制度产生误解。最鲜明的就是法国的启蒙运动,日益发展的资产阶级通过启蒙运动不断的批判封建制度。另外,在中国加之对于“封建制度”的理解问题,经常不能探析到封建制度的本来面目。因此,通过阅读一些史书,回溯历史,才可以更为全面的理解“封建社会”,虽然整个中世纪被黑暗笼罩,被混乱裹挟,但是在中世界有很多的制度理念对后世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我将其称为一种“理性之光”。西欧的封建制度可以视为孕育近代西方立宪主义的摇篮,它蕴含了契约精神、司法之上、地方自治、自由与权利、有限政府等等思想和制度,为近代西方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资源。

以附庸制度为例,附庸制度是多元权力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中双方相互依存、权利义务相互制约。比如在法国的夏尔特尔郡的主教就曾用契约来解释附庸制度,封臣在向封君宣誓效忠时要保证不能伤害封君的生命,保守封君的秘密,不能损害封君的司法权,同时要协助封君取得尽可能多的财产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封君提出建议。而同样,封君也要保护封臣的生命、财产,提供保护和防御,当封臣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要出力维护。因此这种封建制度是不同中国古代的封邦建国中中央掌握集中的权利的单一形式的制度。在附庸制中,领主和封臣分别享有某些权利又同时担负某些义务,虽然在这种契约中体现出了一种不对称,但是两者相互间的相互制约的因素是存在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了西欧封建制度强调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受到了共同义务原则的制约而这种原则在东方的“封邦建国”中并不存在,而这种相互义务的契约关系也为欧洲现代国家建立立宪政府创造了条件,按照洛克等人的思想,政府的产生正是在自由环境下人们让渡一部分权利交由政府,政府与公民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契约进行规定也就是宪法。当然,随着契约概念的进一步演进和发展,就会引出“司法”的概念,因为司法是一种维护契约的重要手段。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时期,这种概念还不是很明晰,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契约还比较脆弱,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尤其在现代国家的兴起中,司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封建社会的附庸制度,这一制度所留下的另一个制度遗产就是西欧社会中的地方自治传统和市民社会。在西欧中世纪时期,整个欧洲都遭受 到了战乱纷争的困扰,中央政府软弱无法形成一个强有的保护,于是人们只能委身于贵族或者通过自组织来保护自己,前者就在地方强大贵族的保护下形成了资方自治而后者通过自组织形成了市民社会的传统。在之前的学习中总会把市民社会等传统归结为近代西方文明的产物、归结为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通过梳理封建社会的脉络可以窥探到,在西欧中世纪,面对着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没有出现一个泛欧洲的一元帝国而是出现了“多中心”的政治版图就体现了地方自治与市民社会的萌芽。可以说,附庸制以及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地方自治是在当时没有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的条件下的另一种必然选择。而且如果将这种地方自治和市民之间的自组织进一步发展就能够引申到“社会”的概念,可以说在中世纪封建主义的影响下,“社会”的概念在西欧扎根,这为后来西欧国家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在同时期的中国,“社会”完全没有一种置于“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概念,导致社会与国家的概念经常模糊不清。记得在本科时期曾阅读过周雪光先生的一篇论文,将的是“中国集体行动的逻辑”,讲的就是中国的“国家”触角直接深入到公民中,导致中国的集体行动常常以“国家”为目标而没有“社会”这一层面,如果深入挖掘这一因素,应该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

当然,也不能忽视,虽然中世纪西欧的政治制度孕育出了很多对后世政治制度有利的萌芽,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在本质上还是和近代国家的要求相对立的。因为在封建时期的松散的地方力量是不利于近代国家的统一,而且近代国家的建立也是在封建制度因其自身问题不断衰落的基础上形成。本文强调封建制度的政治遗产只是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以致改变过去单纯用一个“黑暗”来完全概括“封建社会”的思维方式。而要处理中央的统一与地方分散之间的矛盾也是近代国家在形成和建立时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一点恰恰又在课程关于现代国家的起源中有所涉及。

第二篇:《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读书笔记

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马克垚

学林出版社

1.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从严复起,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把封建社会单纯的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而是兼及其社会和经济的内容。

陶希圣著《中国封建社会史》,主张周代的中国即封建社会,春秋之际,封建制度开始瓦解,但封建经济却一直延长到1500年。

瞿同祖著《中国封建社会》,以西方封建社会来比照、分析中国的封建社会,他认为“封建社会之综合要点是土地所有权的有无以及主人与农民的关系”,封建社会只是以土地组织为中心的而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阶级社会而矣。

杜学胜(台湾学者)认为,周人封建的本质,乃是继攻伐征服之后的武装殖民,所以唯物史观的封建制度与传统的封建不相干。

西方学者更多的视封建制度为一种法律制度。如,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在“封建法律”的题目下,分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涉及封君封臣关系、采邑制度、农奴制度等。亚当·斯密则认为封建法律是领主统治权、裁判权,其推行原是为了加强王权,但结果王权并未加强,领主权力依然过大,形成了封建等级制。西方的大多数史学家强调西欧的封建社会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封建主之间形成的特有的封君封臣关系;第二、形成了与封君封臣关系相适应的封土制度;第三、国家权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内取得独立的行政、司法权力。

2.关于西方封建社会的结束时间

观点:西欧的封建社会,不应该截止于15世纪,也不应该截止于17世纪,而应该截止于18世纪。

理由:封建社会由于其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所以不可能太短,而应该长一些。

现在人们往往认为哥伦布一航行,东西方就连成一片,资本主义在西方也就冉冉升起,大部分乃至所有的教科书也说的尽是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之类。其实,西欧的进步远远没有那么迅速,直到工业革命以前,西欧主要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资本主义只是在西北一隅有所萌动,但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却日益衰落。17世纪。欧洲发生了经济危机,人口减少、疾病流行、农业停滞甚至倒退,工商业在有的地方也出现危机。在政治方面,到处都充满了封建的统治。19世纪中期,托克维尔在他的《旧制度和大革命》中指出,“18世纪的欧洲,各地都充满了封建特权···而且它们在欧洲的大部分地方,比法国沉重的多(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71页)”。英国虽然革命了,但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在1688年政变之后,英国资产阶级方才成为统治阶级的微末的得到承认的一部分,一人是贵族地主的政治。至于东欧,则16到18世纪是封建统治的时代,更是没有疑问的了(《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三卷,第399页;第二卷)。” 法国的史学家,中古史权威勒高夫在其著作《主张一个扩大的中世纪》一文中论证西欧中世纪应该延长。他的理由大致有三个:1.文艺复兴不能算是中世纪与近代的分界,从古代到近代中间有多次的文艺复兴,如8、9世纪的加洛林文艺复兴,12世纪的文艺复兴,大文艺复兴在意大利为12至14世纪,在欧洲的其他地方为15到16世纪,还有后来的18-19世纪的文艺复兴。2.欧洲的基本结构,从4世纪到19世纪一直未变,以马克思的封建生产方式来说,也是从罗马帝国灭亡直到工业革命。3.其他的文化方面的内容还有,基督教在意识形态中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9世纪;英、法国王具有神奇的治病的功能,也一直到18世纪;把社会分为教士、贵族、第三等级的三等级论,也是到法国大革命为止。所以勒高夫主张,中世纪应该分为:早期中世纪,即4-9世纪,是古代世界衰落和封建制度形成时期;中期中世纪,即10-14世纪,为大发展时期;晚期中世纪,即14-16世纪,是危机时期;封建制衰落期,即旧制度时期,从英国革命到法国革命。

马克思给资本主义社会以一个明确的定义: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攫取剩余价值的制度。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的问题,提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但马克斯将西欧资本主义的开始定的很早,认为是在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16世纪则开始了资本主义的时代。这种观点极大的影响到人们对西欧封建社会的结束时间的确定。

3.中西封建社会初步对比

如果拿一个扩大的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来和东方封建社会进行比较,我们会看到,在主要方面,它们是相同的、可比的。在经济方面,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也有简单的机械。工商业有相当的发展,而且是越来越发展,说封建时代是自然经济统治的时代,可能并非事实。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普遍是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的结合。在政治方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形态主要是君主制的统治,其发展趋向也是君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官僚机构越来越健全。分裂割据的势力时有出现,但不能说封建国家是主权分割的国家(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只是当时西欧社会内部的一种支离破碎的政治结构,不足以成为组成国家的框架,正如中国的周到封建体现宗法制原则,但中国古代立国的原则并非宗法制)。当然,封建的中国和西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如以生产力说,则中国古代偏重于经营精耕农业,西欧偏重于经营粗放农业;在封建田产的经营上,中国流行的是佃客分种制田庄,而西欧一度流行的时农奴劳役制田庄;在土地所有权上,中国的封建主对自己的地产有较大的处分权,而西欧封建主的地产往往有封受而来,对其地产的处分权,要受到上一级封主的一些限制。以这种独立的地产相适应,西欧的一些城市也是独立城市或者是自治城市,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而中国的封建城市则是受到国家管辖、统治的。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合理的官僚行政体制,而西欧的国家形态比较落后,诸国的官僚机构发展缓慢,国家大臣与国王的家臣长期不易区分,影响中央权力的集中等等。

4.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决条件

韦伯在分析中国为什么没有像西欧那样出样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时,提出了西欧资本主义存在的六个先决条件,即六项特征:合理的资本会计制度;自由市场;合理的技术;可预测的规律(即资本主义企业可以预测其运行规律以便于管理);自由劳工;经济生活商业化。

5.西欧重商主义盛行的原因

有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观点:重商主义是西欧中世纪时期各国国王们解决他们所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的产物:财政收入的来源十分有限,而政治军事的花销浩大。中世纪的秀的国王都很穷,因为他们的征税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开始时,国务支出一般来自于王室领地。建立系统的税收制度很困难,只有商税、海关税等是受到反对较少的税收项目,而且还会随着商业的发展而较快的增加,所以国王们经常把建立城市、扶植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般有比较稳定的税收来源,而中国历代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土贡以及禁榷(专卖权),海关所带来的收入始终在帝国的收入中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所以无论从商业需要,还是从财政需要,商业的发展与否对政府是“无关紧要”的。

6.财政对政体的影响

中国在封建社会定型时期,已经形成了财政专权体制,春秋时期的王、公等已经拥有了比较充分的税权。正是这种对财政的控制,为后世中国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形成、强化奠定了基础。秦、汉朝时期,财政有专人或者部门执掌,当这些官员、部门都是为皇帝负责的,这是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专制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财政在国家政权运行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加明确地认识,“财赋,邦国之本,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乱,轻重系焉”。正因为如此,隋、唐、宋、元诸朝对财政管理均予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控制。之明清两代,财政体制更加完备,财权更加集中。中国封建专制集权政体经过两千多年的强化,达到了它的顶峰。

9世纪以前的欧洲,法兰克西王国和英格兰王国都建立了君主政体,但君主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个人的领地,偶尔征收全国性赋税,必须征得某一权力集体的同意。由于财力单薄,君权软弱,难以形成专制政体。9世纪以后,新兴君主国陷入严重的割据局面。法国国王仅有王室财政,而与之并存的则是众多的封建主的私人财政,因为在他们的领地内,封建主就是政府。这一财政的分散状况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国王只是众多封建主的一员,其势力甚至不及一个大封建主(学术界为说明这种君主制的软弱,称之为“格局时期的君主制”,恩格斯甚至称之为“贵族民主制”,应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君主制的特点)。在英国,由于税收由贵族大议会执掌,国王必须征得它的同意,且须与纳税人具体协商,王权随虽较法国强些,但比之中国,则远为弱小。

13、14世纪之交,英法两国的政体发生了重大转折,造成这一转变的基本原因是两国都形成了等级代表组织——议会,而这一原因的核心之点是议会掌握了国家的财政,并由此经一部的控制力王权,从而形成西方封建社会独具特设的等级君主制。在封建社会晚期,由于国会成功的利用了财权,并通过财权的行使进一步获得了立法等方面的权力,英国没有形成君主专制,传统所说的都铎专政,事实上很难成立,因为它不具备专制政体的基本特征,王权还受到法律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与英国议会不同,法国的三级议会没有始终如一的控制财权,而是在百年战争中将之拱手让与国王。这一看似平常的事件对法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三级议会放弃了自己的职责,结局可以预见:三级议会停开了,而王权却因时移世易不再恢复会议产生前的老样子,国王摆脱了身上的紧箍,开始向专制的道路大步迈进。道格拉斯·诺斯注意到法国财政对政体的影响,指出:“三级议会丧失课税权的影响是严重的。法国议会机关实际上已经衰败了,而在路易十一治下,他们对国王的所作所为在政治上根本没有任何约束力···法国国王所获得的自由的程度和其英国对手比起来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区别在这两个国家后来两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关于财权对政体形式的影响作用,英法两国13——15世纪的历史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例证。两国文化背景基本相同,现实条件基本相似,而由于控制财权的议会制度的产生,双双确立了等级君主制;又由于对财权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一个继续沿着等级君主制的道路发张,王权虽有一定加强,政体形式却无实质性的变化;另一个则又等级君主制迅速发展成为专制君主制,从而导致两国权力集中的显著差别。然而,法国摆脱了全国三级议会的控制,却没有剖挣脱地方三级议会的羁绊,政府要征税仍然要征求地方三级议会的意见,这又是王权对财权的控制不完全的特点。显而易见,这一特点仍由前一阶段三级会议对财政的控制所决定。地方三级议会是全国三级议会的基层组织,其代表接近与=于纳税人,许多甚至本身就是纳税人,因而对财权十分珍惜而不会轻易出让。而正是基于此,路易十四时代处于巅峰状态的王权,其集中强大的程度,仍远不及中国。

第三篇:陈煜 《中国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陈煜

一谈到中国封建社会,我们大多会把它和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联系起来,因为我们的教科书里、大众媒体中都将秦始皇以至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称为封建社会(包括近代列强入侵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把战国时期之前的社会称为奴隶社会。但是,当阅读了瞿同祖先生的《中国封建社会》之后,却才知道我们之前对于封建社会的理解是不准确的。他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条分缕析的描述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准确内涵,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达至对历史的一种更为细致的了解。

按照瞿同祖先生的考证及理解,他认为,所谓封建社会,即“封建社会只是以土地组织为中心而确立权利义务关系的阶级社会而已。”p8而封建社会是逐渐形成的过程,而周代是封建社会完成的时期,在周代,农业经济已经主导社会,并确立土地关系为一切组织的中心,层层分封的阶级和宗法制度等构成了封建社会的基础。而从春秋末期开始,这种封建制度开始破坏和衰落,至秦统一则全盘将封建制度推翻。这样的结论和观点就与我们现在大众流行的理解很不一样,他给出了对于封建社会一种学术上的准确的理解,使得我们在讨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时候能够更细致地去思考。

他在导论中写到,他试图分析封建社会形成乃至崩溃的过程,解剖它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功能及彼此间的关系。所以,从他整本书的结构来看,他先将封建社会形态与其之前的社会形态做了比较,概括出封建社会的特点,接着描述了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及在各个方面的表现。然后他从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宗法制度、封建阶级、封建政治等多方面展开了对封建社会形态的论述。最后分析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对于史料的利用和分析十分准确到位,语言表达明白晓畅,能给人以很多的启发,值得好好学习。

封建制度是以土地制度为中心而确立权利义务关系的阶级社会,于是在畜牧经济时代是不可能存在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封建制度得以建立的经济前提。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先民是经历过漫长的游牧生活的,农业从无到有,再到作为畜牧的副业存在,最后到了周代初期农业经济才成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农业的发展将人们的生活从移徙变为了安定,财产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氏族社会的公产制度为封建贵族的私产制度所取代,而庶人,即广大的被统治的阶级是没有资格拥有土地的,他们只能领种贵族的田地。为了维持这种封建贵族对土地的占有,于是,继承制度被改变了,分别了嫡庶,确立嫡长子一系相承的承继制度。这样,通过土地关系,贵族和庶人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贵族具有拥有土地的私有权,而庶人不仅无权拥有土地,还要通过劳动为贵族耕种土地,为他们服务。这种关系依照血缘延续给下一代,由此形成了一种阶级社会。

周室在获得统治权之后,辖下所有的人民与土地便都是属于天子一个人。为了便于管理,开始分封诸侯。但是首先,天子要为自己留下一块“王畿之地”,共有千里,由他的卿大夫治理,赋役供王室之用,而“王畿之地”以外的地方,便分封给同姓或异性诸侯,使他们各自为政,各自治理他们的封地,封地的居民属于封邑主,不得迁徙。接着,王室便可以根据诸侯国邑的大小和人民的多少,向诸侯征赋征兵役,而诸侯则除了治理封地,获得封地赋役之外,还享有祭祀和征伐的特权。虽然诸侯各治一方,但与中央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通过诸侯向王室纳贡,提供赋役(包括工役和兵役)、巡狩、朝聘、随王祭祀,通庆吊,天子对诸侯颁赐等活动,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结果。

首先,从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来看。封建贵族受封,而拥有广大的土地,他们对这些封地有着绝对的私有权,封给了他,便由他自由处置,天子是不再过问的。大的封邑主因此就可以将田邑分赐给他的亲属或手下。对于土地,封建主还将其分为“公田”和“私田”,农民要先为封建主耕作,才能为自己耕作。井田制的存在与否尚有争论,没有定论,但是公田和私田的区分却是有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所谓私田者,只是地主给予人民的一些土

地,使他们负着耕种公田的义务,公事毕,然后耕种私田,从私田中得到些微的报酬,以维持他们的生活。”p87此外,我们也可以知道,封建社会的土地都是分封的,因而也就不会允许买卖的,这与战国时期的土地兼并以及秦以后的土地买卖都是不同的。土地制度的特点能最明显地体现出封建社会的发展与存亡。

其次,从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来看。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宗法制度是用以维持封建制度的产物,封建制度必依赖宗法制度以维持其存在。”p90就是说,宗法制度在封建制度的存在上有着其重大的意义。为了王国及封邑的统一与完整,需由一人来统治,嫡长子的继承制度应运而生,宗法制度也是为维护这一目的而产生并存在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那时的宗法制度盛行于天子诸侯卿大夫阶级,正所谓“礼不下庶人”,庶人是没有资格进行祭祀婚丧等仪式的。祭祀是封建贵族的一项重大活动,以示尊祖敬宗,昭孝报恩。而且祭祀是分等级的,有大小宗的区分,只有宗子一系能够祭始祖,称为“大宗”,其庙称为“宗室”。婚丧仪式也是按照等级来进行举行的,不同等级的人会有不同的婚丧仪式。可以这样理解,祭祀和婚丧制度等宗法秩序,它们所维护的是封建统治的秩序,以崇天敬祖来不断保持其统治的合法性。

再次,从封建阶级和政治的角度来看。阶级的差别是封建社会的基础,特权阶级与非特权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而这种阶级对立的关系又有礼、法作为粉饰。细分起来,可以将封建的阶级分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五个等级。异族的奴隶不在此列。天子、诸侯、卿大夫、有官禄的士属于统治阶级,庶人包括无官禄的士和农工商三民,而士农工商又被称为四民。庶人因为封建土地的关系而间接地属于土地的主人,为主人劳作服务,但其本身是自由的,而奴隶则是直接以身属于主人。封建主地位优越,享有封地内的土地、山泽、园圃,封地内的士农工商为为服务,耕种土地,提供赋役,完全为统治阶级提供优越的生活。为了维持封建主统治的稳定,庶人是不允许迁徙的,他们的职业分工也必须代代相传,守其祖业。封建主内部还有很细的阶级划分。以天子为尊,诸侯分公、候、伯、子、男五个爵位,卿大夫分正卿、副卿,上大夫、下大夫,大国和次国的地位等级也有不同,他们就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等级来进行不同规格的祭祀、婚丧等活动。天子坐拥天下,诸侯受封为君,是最上层的特权阶级,专事巡狩朝聘、祭祀、宴飨等活动,卿大夫则还要担起治理人民的责任,以理政事,集行政、司法、兵权于一身。在这种严密的等级制度之下,封建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持,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生产技术得到了进步。

但是,周代成熟的封建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遭受了不断的崩溃和瓦解。第一,随着天子王室的衰落,诸侯的日益强大,天子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力。诸侯国内的卿大夫势力也在日益扩张,逐渐凌驾于诸侯之上。只要有本事,有实力,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这对封建社会所要求的阶级间下对上的绝对服从的原则构成了挑战。第二,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加速了封建制度崩溃的过程,迁徙人民,夺人田邑,灭国等行为不断冲击着土地分封制度,到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之后,分封制彻底崩溃。第三,商业经济兴起,商人的地位和势力得到了提高,但作者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很好地展开,去解释为什么商业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我想,商人的贸易活动所积累的财富及其对封建贵族产生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封建等级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了。第四,土地制度的改革,这是最本质的一个改变。因为封建制度是以土地制度为核心而建立的,但是在战国时期,逐渐有诸侯国废止公田制度,允许人民私有土地和自由买卖土地,这就使得封建的土地分封制度难以为继。土地制度的变革也让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农民只要交过地租剩下的粮食便是自己的了,而且农民也可以有自己的私田了,通过世代经营是有机会从农民变成地主的,于是便打破了原先的那种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个梳理和理解,从这本书的阅读中,我们可以知道封建社会的确切内涵,了解到它产生、发展和崩溃的整个过程,给我们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提供了一个很

好的背景知识。话又说回来,准确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虽然崩溃,但是它对之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看,两者还是一致的,都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农民阶级间接地人身依附与封建贵族或者地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笼统地理解为封建社会。在秦以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统治阶级采用的是孔子创立的儒家的学说,而孔子所尊崇的却是周礼,主张等级秩序,各安其位。这种学说很适合统治的稳固,所以能在君主专制社会中受到推崇和发扬。于是,宗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有所改进。此外,士大夫阶层也是秉持了治理国家的责任感,以天地生民为己命。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封建社会中那种分封诸侯的制度被取消了,中央实现了地方的严格控制,所有的权力都能够集中到中央,集中到君主手里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保障他们能稳定地从事农业生产,修建大型的水利灌溉设施等。

第四篇:封建社会道德特点

封建社会道德

社会道德是阶级道德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指适应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状况的道德,主要包括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种对立的道德,地主阶级的道德居于支配地位。

封建社会道德-正文

阶级道德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指适应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状况的道德,主要包括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种对立的道德,地主阶级的道德居于支配地位。

封建社会道德和奴隶社会道德联系较密切。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以维护或反对宗法等级制的尊卑贵贱秩序为基本内容。地主阶级道德把等级“身份”作为评价善恶、荣辱的标准,以“尊尊”、“亲亲”或“忠孝”、“信义”作为根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按宗法等级划分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与此相反,农民阶级道德则要求贫富均匀、贵贱同等,并依此形成了有别于地主阶级道德的行为准则。②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道德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和神秘化。封建统治者借助于国家政权或宗教组织,不仅对各种道德要求作出正式表达,形成封建“人伦”关系的规范和理论体系,而且往往假以“神意”或“天命”,将这些规范强加于人。③道德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者一方面使道德和政治、法律、宗教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又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加强道德对人们的精神控制。

相对于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的进步倾向主要表现为:地主阶级道德处于更自觉的状态,反映了劳动者获得的一定的人身自由;农民阶级道德包含了勤劳、节俭等新品德因素,具有一定的反抗剥削、压迫和等级特权的进步作用。封建社会道德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地主阶级道德更具有伪善和欺骗性,成为奴役人民的精神枷锁;农民阶级道德也反映了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等落后的一面。

第五篇: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论文

布洛赫《封建社会》一书出版,是一件大好事。布洛赫倡导进行比较研究,并把西欧和日本的封建制度相比较。借此机会,说几句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的外行话。

首先要申明两点:一,我说的是历史学中的封建社会。时下我国各种学者不时来讨论封建,有人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等。在那些领域里,你可 以说什么绅士社会、贡纳社会、选举社会、世袭社会、官僚社会、小农社会,都对我们很有启发。不过我想历史学最好还是叫封建社会。二,讨论的前提是要承认历史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的。如果你认为历史就是乱七八糟的一堆东西,一个不能识别的过程,或者认为历史这个文本在读者那里各有理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历史,那也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

西方历史学界的主流思想,仍然把封建当作一个政治、法律制度,所以他们把封建是局限于西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安德森,虽然使用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的概念,可是仍然坚决反对把封建应用于欧洲以外的地区。在坚持五种生产方式说的前苏联学界,中世纪学也是不包括东方各国的,而另设东方各国中世纪史。他们实际上的封建概念,仍然是西方的。我国的学者应该知道,西方学者强调封建的唯一性,是和强调西欧历史的独特性一致的,其逻辑是,在封建混乱中产生了城市,从外于封建的城市产生出资本主义,你没有封建,所以你是产生不出资本主义的,是实现不了现代化的。这是从马克斯·韦伯以来(或者还要早)就一直这样看的。近人的著作,大家可看一下譬如兰德斯的《国富国穷》,或者琼斯的《欧洲的奇迹》,而最明显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安德森了。他说如果封建社会普遍存在,那为何只有欧美能发展资本主义呢。他的逻辑是,封建的概念应该把封臣制、主权分割等政治、法律内容都包括在基础之中,所以它是独特的,西欧才有的。如果封建的概念只是大土地所有权和小农生产相结合,无处不在,而又在许多地方产生不出资本主义,那岂不是要到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方面去找寻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岂不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吗?(《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第431-434页)安德森起先自己把基础和上层建筑混淆,后来又要强调基础的重要,所以他的观点受到不少批评。

历史科学是一门实证科学,他的理论、模式,都是要从具体中来,也要再得到具体的检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是重要的。所以,西方历史学家虽然视封建为一种政治、法律体系,可是也得承认还有广义的封建主义,而这是和土地制度、农民生产、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布洛赫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可是也使用封建社会一词。无论你对历史发展阶段采取什么分法,三分法,五分法,还是传统 现代两分法,都得承认在工业社会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亚欧大陆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其社会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在经济方面,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也有简单的机械;工商业有相当的发展,不过生产在许多方面还是自给自足的;财产关系普遍的是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的结合,地主和农民的对立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形态主要是君主制,其发展的趋向是君主的势力越来越大,官僚机构越来越健全,可是分裂割据仍然是现实的存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宗教,当然理性、科学也在发展之中。

为什么把这个社会叫做封建社会呢。尽管,西方的封建来源于封君封臣制,中国的封建来自于封邦建国,都是政治制度,而非社会形态。但封建在历史学那里已经越来越当作社会形态对待。西方学者一般认为9 13世纪是他们的封建时代,而封建制度的许多东西,一直保留很久,像领主权、农奴制残余、等级制度、骑士精神等,是涉及社会经济的,所以法国大革命才要废除封建制度。在研究封建主义的过程中,它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地区也越来越扩大,正如德国史学家亨茨所说,“人们谈论到封建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发生,如波兰和俄国,古埃及和古代中国,印度、土耳其以及日本。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常常这样认为,封建主义是历史上制度发展的一个阶段,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都必须经过它,不管当今的历史学家能否找到这个阶段存在的证据”。而且封建一词的意义也越来越宽泛,诸如地主统治、农业经济、专制压迫,以至陈旧的、落后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封建。

中国的封建制度在秦始皇统一后没有了,那是对于立封建郡县制的一种看法。以后历代封爵而不治民的封建一直存在,在思想家、政治家那里,封建与郡县孰优孰劣的讨论一直进行,更把它和公天下与私天下、能否实行井田制联系起来,其内容也在不断扩大。所以中国的封建也不是秦以后就从历史上销声匿迹的。近代以来,我们从西方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接受了封建社会的概念,现在可以说已是约定俗成,社会上也时常拿封建来形容落后的、过时的东西,为什么要放弃它呢。如果不使用封建,那么近代以来的反帝反封建的长期斗争,又该如何命名呢。当然,使用封建社会的概念,主要还是它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承认历史发展是一种有规律的序列。

我们承认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性,可是决不否认历史的独特性。每个国家、民族的封建社会,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来看,都是大不相同的。历史研究正是要研究这些独特性,否则历史就被教条统治了。建议研究中国史的同志,读一下布洛赫的这本著作,也许会有启发。

下载封建社会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封建社会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5篇材料)

    《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尹韦奇瞿同祖(1910-2008) 归侨历史学家。长沙人。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1945年赴美国,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在 中国 封建 社会 中,城市是封建的 政治 中心和商业中心,城芹是封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的政治利益和 经济 利益是统一的。刚性体制下如此,弹性体制下更是这样。 在宋朝以......

    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习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A 2......

    封建社会衰败的缩影----重读《红楼梦》有感[范文模版]

    封建社会衰败的缩影 ----重读《红楼梦》有感 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有着深厚的社会内容。《红楼梦》不是孤立地描写爱情婚姻事件,而是在这中心事件的周围配置......

    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中国封建社会大约从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秦公元前221年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1912清帝退位 ,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1 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 半殖民......

    《第4课 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教学设计

    第4课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 【一、教材分析】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而在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