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性化写作语言训练
个性化写作语言训练
一、个性化写作语言解析
个性化语言是脱离了大众化的话语范式,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识的语言。概括地讲,个性化语言就是指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作家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例如,鲁迅作品的冷峻,叶圣陶作品的朴实,朱自清作品的清新,苏雪林作品的绚丽,马克·吐温作品的幽默等。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自然、活泼热烈、平实质朴、华美绚丽、简洁精练、幽默风趣、富有哲理等。
(一)清新自然。其特点是用语不俗,自然不做作,没有刀斧之痕。用词清新,语句不刻意雕琢,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例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春》)
这段文字用语清新,行文自然,生动地写出春草的情态和人们对春草的喜爱。
(二)活泼热烈。其特点是语句活泼、不呆板,不四平八稳,而是有起伏,并充满活力。例如: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萧红《祖父和我》)
这段文字语句活泼,充满情趣,表现出“花儿”、“鸟儿”、“虫子”、“倭瓜”的生命活力。
(三)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词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所用句式平直,以陈述句居多。朴实是语言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写作语言成熟的标志。
例如: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老舍《北京的春节》)
这段文字没有任何的修饰,平白如话,却给人一种平实而深远的感觉,开头一句“除夕真热闹”,就让人回味无穷。
(四)华美绚丽。其特点是有着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文中多用色彩斑斓的词语,多用形容词修饰,句式奇崛,行文浓墨重彩。
初中作文写作通鉴•题材篇》作文序列化训练实施简案(初稿)
(2012-10-21 12:06:20)转载标签: ▼
序列化训练
实施简案
初中作文
教育
训练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作文序列化训练,整体提高作文写作成绩。训练原则:先有生活,后有训练;按照学生的生活逻辑安排训练程序。训练流程:以下12项训练顺序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
训练一
家庭生活题材写作训练
(一)题材(人物类):妈妈的完美,爸爸的幽默,奶奶的唠叨,保姆的故事。训练题:我眼中的妈妈 的奶奶 我家的“保姆”
参考名作及例文:《外婆的手纹》、《天窗》、《幽默达人》、《繁春如梦》、《奶奶的生活哲学》
训练二
家庭生活题材写作训练
(二)题材(关爱类):照看弟妹,孝敬老人;家长照顾病中的“我”,为“我”辅导功课等。训练题:可爱的 身边的爱 一份特殊的礼物
参考名作及例文:《珍珠鸟》、《祖父和我》、《透早的枣子园》、《我的十五步》、《半截蜡烛》、《梳子》、《心中明月》、《这就是爱》、《给父亲喂梨》、《期待的目光》
训练三
家庭生活题材写作训练
(三)题材(陶冶类):写对联,布置、装饰书房,种花种草,阅读文学作品,欣赏音乐等。训练题:一份特殊的礼物 有书相伴 艺术给我力量
参考名作及例文:《祖父和我》、《茶香》、《书香作伴》、《寒冬中的牡丹》 训练四
学校生活题材写作训练
(一)题材(人物类):我的故事,差生的故事,班主任的故事,老师的故事 训练题:我真了不起 班主任二三事 我们同行
参考名作及例文:《我的老师》、《坐在最后一排》、《差生欢欢》
训练五
学校生活题材写作训练
(二)题材(活动类):军训,布置、美化教室,参加运动会,参加艺术节,参加竞选,参加美术比赛,参加音乐比赛,参加集邮活动,帮助贫困学生,主持班队会。训练题:有家真好 竞选 让我陶醉
参考名作及例文:《选举**》、《竞选》、《这一刻……》、《门其实开着》
训练六
学校生活题材写作训练
(三)题材(学习类):一堂课,一次辅导,一次考试,阅读文学作品。
训练题:一次精彩的亮相 做个学生不容易 那次考试让我明白 触动我心灵的那堂课 参考名作及例文:《我的长生果》、《读书琐忆》、《我的早年生活》、《眺望天边那朵云》、《在温暖中成长》、《黑板上的故事》、《我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琴声在我身边》
训练七
家乡生活题材写作训练
(一)题材: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敬老活动,保安、清洁工的故事,在小区会所品茶、听音乐、阅读。
训练题:小区的春天 窗外的世界 心中的花海
参考名作及例文:《我眷恋着大杂院》、《小区的会所》、《弄堂的味道》、《幸运的故事》
训练八
家乡生活题材写作训练
(二)题材: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家乡的特色小吃,家乡的土特产。训练题: 让我陶醉 品味 家乡的年味
参考名作及例文:《藕与莼菜》、《端午的鸭蛋》、《雪》、《乡村》、《春在联洋》、《家乡的春》、《我因家乡而自豪》、《我的“美食天堂”》
训练九
家乡生活题材写作训练
(三)题材:家乡的绘画艺术,家乡的戏剧艺术,观花灯、舞龙灯、逛庙会。训练题: 让我陶醉 品味 家乡的年味
参考名作及例文:《乡间的庙会》、《北京的春节》、《在家乡过春节》、《端午记事》、《老家的年》、《上海的精致》、《墨香扑面》
训练十
他乡、异国生活题材写作训练
(一)题材:他乡、异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特色小吃,土特产。训练题: 游记 品味 风景这边独好
参考名作及例文:《绝版的周庄》、《田园诗情》、《五味》、《托起草原》、《难忘的冰雪世界》、《游剑桥》、《梦醉巴黎》、《海拉尔的日光》、《草原美景》、《“马来”之旅》、《古色扬州》
训练十一
他乡、异国生活题材写作训练
(二)题材:他乡、异国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训练题:一次别样的旅程 行走 远方 参考名作及例文:《蓝蓝的威尼斯》、《晋祠》、《听时光飞舞》、《相约芙蓉古镇》、《游访新加坡》、《〈创世纪〉的背后》
训练十二
综合训练 题材:各种生活题材。
训练题:记住这一天 心里美滋滋的 唯有 是不变的 参考名作及例文:
几点说明:
《初中作文写作通鉴·题材篇》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学生作文写作的首要问题——题材问题,共分四个单元,即家庭生活题材写作指导、学校生活题材写作指导、家乡生活题材写作指导以及异地、域外生活题材写作指导,这四个单元的写作指导形成了一个发展序列。每个单元有五个栏目:写作题材提示、名作举隅、佳作示例、写作练习题及参考习作。这五个栏目有着内在的逻辑性,且内容丰富。
本书是作文指导教程,不是通常认为的作文选,所选例文只是一个例子,用以说明作文题材方面的有关问题。
所选例文不是所谓的满分作文、最佳作文,而是学生平时的较好作文,贴近广大学生的写作实际,以利于借鉴与超越。
所选名作、例文尚不够广泛,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要求;有的提示、点评不够准确、透彻,需补正。
2012-10-14
分享:
初中作文写作通鉴•题材篇》
(2012-09-22 16:08:56)转载标签:
作文家教
首选辅导书
教育
文化 ▼ 写作题材决定于生活。学生的生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总地来看是一个序列。这个序列可以简要地描述为: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区生活→家乡生活→异地生活→域外生活。
学生从出生到上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广。他们从家庭走向学校;从社区走向整个家乡;再走远一些,从家乡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有条件的学生,还有可能走出国门,走向异域他乡。随着生活圈的扩大,学生的生活阅历越来越丰富,视野越来越开阔。当然,这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要促使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并且极力丰富学生在一定区域内的生活内容。这样,学生的写作题材才能得以极大地丰富。
第一单元 家庭生活题材写作指导
一、家庭生活写作题材提示
家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他们在这里生活、学习、娱乐、交友,这些家庭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题材。例如: 照看小猫小狗 照顾(表)弟妹 帮妈妈做家务
孝敬外婆、外公、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照顾病中的“我” 爸爸为“我”辅导功课 爸爸、妈妈给“我”过生日 “我”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爸爸、妈妈的故事 做家庭作业攻克难题
考试成绩出来后,被家长表扬或批评 …… ……
这些写作题材较为琐碎,或司空见惯,因此学生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新鲜感,深入挖掘题材的内涵,使之成为有价值的写作题材。然而,有些学生的家庭生活不是很丰富,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多参与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例如,引导学生料理自己的事务:整理房间,布置书房;照看(表)弟妹,孝敬老人;与父母主动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运用所学知识为家庭建设服务:写对联,画装饰画;学习种花种草;集邮,听高雅音乐,读文学作品等等。以此有意识地丰富生活内容,实现写作题材的多样化。以上写作题材六至九年级通用,高年级同学以写排序靠后的题材为主。
二、家庭生活题材名作举隅 例一
珍珠鸟 冯骥才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提示】文章写的是“我”与一只小珍珠鸟和谐相处的情形:朋友送给“我”的一对珍珠鸟有了小雏,小家伙在屋子里飞来飞去;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跑到稿纸上,绕着笔尖蹦来蹦去;“嗒嗒”地啄笔尖;趴在“我”的肩头睡觉。这一个个具体的小场景充满生活情趣。
三、家庭生活题材佳作示例 例一
“双面”爸爸 六年级 蔡芷芩
阳光仿佛融化在了我的笑容里,路旁的栅栏,树上的叶子,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明亮。“我回来了!”家似乎也被我渲染了,古铜色的墙壁都有了亲切的感觉。“回来了,”爸爸闻声走来,“累了吧,来,吃个苹果。”我接过苹果,咬了一口,笑着对爸爸说:“老爸,你女儿今天数学考了99分耶!”“哦,是吗?”好像有一丝属于孩子的欣喜滑过爸爸的脸庞,但一闪而逝,“女儿,你怎么没考100分呢?肯定是粗心了吧,我说过多少遍了?要仔细,要认真,你看你,连爸爸的话都是左耳进,右耳出,以后可怎么办呀?”
委屈涌上了我的心头:“爸爸,整个年级都没有一个100分,我已经很好了!” “永远不要骄傲!女儿,你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比!你仍有进步的余地!”爸爸一副哲学家的模样。
我拼命忍住眼泪,但话语已透露出了我的一切:“进步!你们总要我进步!可达到了目标,你们还要我进步!你们有没有想过,我很累!”没有说出来的是,我只要,只要爸爸的一句表扬,那足以成为我的动力。
当我跑回房间,重重地把门摔上的时候,那只被我咬过一口的苹果也不知滚落到了何处。夜已静,黑夜中的月亮是那么落寞,那么孤独。
隐约听到有说话声,轻轻打开门,发现是爸爸在与出差在外的妈妈打电话。
“她妈,你知道吗?我们的女儿数学考了99分哦!这可不是普通的99分,全年级第一呢。回来时,给她带点礼物啊,表扬表扬她。”
电话那头传来了妈妈的声音,听不太清楚,大意是要爸爸买礼物表扬我。
“哎,你也知道,我是爸爸,是父亲,怎么好意思呢?还是你来吧,我不擅长。今天女儿还对我说,我们要求她太多了,她累了,仔细一想,倒也是,以后我们还是不要逼得太紧啊。我们太着急让她成材了。”
轻轻地关上门,我的心中一热。这是感动吗?爸爸,那个严肃的爸爸,就是传说中的“双面人”?言语中的欢乐、欣喜,都是真的吗?连妈妈带礼物回来,也是爸爸关照的?爸爸教育我,是想急于让我成材?
眼前迅速回放:我生病时爸爸那关心的眼神,下雨时赶来接我„„就连,就连那只只咬了一口的苹果也是爸爸为我准备的。
没错,我承认,我感动了。
爸爸的房门开着,此时他正在工作。书桌上的一杯咖啡已经凉了,而爸爸似乎没有察觉。我捡回了苹果,随意冲洗一下,咬一口,感觉比蜜还甜。
父爱又何尝不像这只苹果呢?其实它很甜,但只有你细细地品味后才能发现。笑,染上了嘴角。爸爸的心里,应该也在笑吧。
【点评】考试之后,女儿向爸爸汇报成绩,爸爸假装不满意,女儿很伤心;爸爸给妈妈打电话让买礼物表扬女儿,女儿很感动。事情并不复杂,但行文具体,内容充实。
分享:
第二篇:《“个性化语言”写作训练》教学案例(共)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借用语言,使作文“言之有物”。
2、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化。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表达技巧,使语言丰富有个性是教学重点。
2、养成从生活中汲取语言养分的好习惯是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精讲多练,重在品味;合作探究,举例引导。
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投影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小故事:(周总理智答外国记者)当年林彪外逃,一外国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诘问周总理:“你们说社会主义好,林彪为何要逃到外国?”周总理说:“花园多美好,苍蝇不到这,却飞到厕所,这有什么奇怪的!”
2、学生品味周总理回答的巧妙。
3、谈话导入:“生活中巧妙运用语言可以化解窘迫、扭转局面,在作文中运用好语言则使作文增色。今天我们进行写作语言的专项训练——写作语言个性化。”
二、品味语言的妙趣
1、出示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选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有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2、引导学生品味这段语言的妙处。学生研读、品味这段话,合作探究,回答:
生1:运用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
生2:那袅娜的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地面的白荷写的极为标致,这里运用生动的拟人。
生3:还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用的“通感”的艺术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师总结:这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依次写了月下荷塘中的荷花、荷香和流水,分别突出了他们的繁盛茂密、洁白袅娜、幽微清雅和饱含深情。写景紧扣景物特点,文辞清丽脱俗。因此,在习作中,为了使我们的作文语言有个性,就应该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3、强化感知
出示当代一些文学家的句子:
(1)王安亿在《长恨歌》中写道“空气里有一种纠缠不清在生长”。
(2)贾平凹在《商州录》中说“洼地里长满了黄蒿,也长满了石头”;《古壁》里说“收罢秋,马瘦,河肥;村子在长起来,巷道却窄了下来。”
(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写道“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点拨:赏析这些话语的妙处应多层次多角度,如:具体的一个字词、表达的技巧和氛围营造等等。
三、尝试语言训练
1、让学生以“母亲”为话题,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
2、展示学生的写话。
(1)当记忆的列车载着我驶过心灵的后花园时,„„
(2)妈妈的泪浇醒了我迷茫的心扉。
(3)我知道妈妈这些年所受的苦和累是和这些皱纹成正比
的。
(4)我以前不知道妈妈的怀抱有这么大,足以把外面刺骨的寒冷、一切的不顺利都挡在外面。
„„
3、总结点评。
四、拓展迁移
1、书本中有那么多优美的句子,生活中有没有呢?你注意了吗?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优美的句子。
2、展示:
生
1、奶奶曾说,“你爸爸踩着十二月檐回家”。把十二月份回家说成“踩着十二月檐”很形象。
生
2、妈妈剪桑枝时说,“枝子太绵软„„”。用体现绵特点的“软”连用来形容柔,很逼真。
3、模仿写话
(1)老师踩着上课铃声入班„„
(2)火红的生活、金黄的蛋卷„„
五、总结
六、布置作文题目
1、题目:瞬间
2、要求:运用个性化语言;文体为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评析]
文章如肴,必须有味。“味”可体现在结构、选材、语言等各个方面,其中语言是最大的“调味品”。事实上,语言的优劣对文章的成败影响甚大,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通过语言的揣摩构建起语言的亮色,并且以此照亮全篇。案例就尝试通过语言训练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使习作增色。
分析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使习作有亮点,似乎不一定要我们怎样刻意去炼字炼句,只要我们平时注意两个意识就很容易做到。一是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使语言生动形象。如上面学生习作中的句子“妈妈的泪水浇醒了我迷茫的心扉”,“我知道妈妈这些年所受的苦和累是和这些皱纹成正比的”“我以前不知道妈妈的怀抱有这么大,足以把外面刺骨的寒冷、一切的不顺利都挡在外面。”这些句子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很形象的把母亲的伟大、艰辛等写了出来,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二是多到生活中捕捉、提炼劳动语言。“生活处处皆文章”,“人情练达皆文章”,有生命力的文章都扎根于生活实践中,个性化的语言更熠熠生辉。如案例中“踩着十二月檐”、“绵软”等都非常现象,并有个性。
可见个性化的语言并不需要在写作中刻意加工,只要平时在生活、阅读中注意积累,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追求,习作中自然会从笔尖汩汩淌出。当然,我们必须不满足于人云亦云的话语,要能把大家熟悉而又平常的生活与思想写成给人耳目全新感受的文章才行。
第三篇:语言对话写作训练
语言对话写作训练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语言对话写作的特点与方法。
2)留心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学会在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3)如何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写好作文。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学生作品探究其写作方法。
2)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孩子有感情朗读文章的习惯;
2)学会善于倾听的习惯,从倾听中捕捉写作素材。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运用语言对话写一件事。
2、难点: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手段
通过视听效果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当事人说话的一切表现,充分调动起想象力。
四、教学思路
由学生作品《营业厅一瞥》精彩片段,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两次练笔,一次是听写片段;二次是场景模拟练笔来学会运用。
五、教法与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六、教学手段与媒体
课件、录音。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情交流,导入新课
你们班喜欢作文课吗?(学生答)。但是你们班上我有三个好朋友,早闻其名,没见其人,今天让我来认识认识,好吗?石玉婷,你的文章《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我读过,印象很深。易前敏,你写过的《馋嘴猫》,很有意思。谭梦,你的《搞笑的弟弟》,写出了一个调皮可爱弟弟,很有个性。除了他们,你们班还有哪些同学喜欢不作文?为什么?觉得写作文没话可说,是吧?好的,今天余老师交你们一招,愿意吗?
二、阅读学生作品,初步认识对话写作的一般特点
首先我想请石玉婷小朋友来读一篇文章。阅读《营业厅一瞥)》。读后评价(生字、感情、流利程度)。见过这篇文章吗?这篇文章作者就是你们班石玉婷小朋友写的。大家来看看,我只是把石玉婷小同学得文章稍稍做了一些修改,没有征求你的意见,道个歉哟!
这个小故事,文章中写得最多的是人物的什么?板书:语言(对话)。人的语言是表达性格和思想感情的。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在对话中进行的,对话完了,事情也就结束了。只要我们学会倾听就可以捕捉好多写作的素材。只要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就会找到、发现很多写作的素材。再看看,写这段对话时,从表现形式上看,有一个什么最大的特点?不需要思考就能看出来。板书:分段。不管谁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比如说:“是……”一个字占一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二个特点就是小作者石玉婷在对话中运用提示语。板书:提示语。什么是提示语?再看看,作者写提示语还有什么特点?
大家观察一下,这篇文章中提示语的位置有哪些变化?(学法指导,写作技巧指导,怎么变化?)
作者写提示语,还有一个特点,看看这句话:“不是的,”老婆婆用手挠挠自己的脑袋,微笑着说。说话时有一个动作、有一个表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提示语不仅写出是谁说的,还写上说话人的动作、表情。如果你在作文时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的文章就会写得生动、具体。读了以后,就像亲眼见到你写的人物一样,这就叫栩栩如生就叫生动、形象、具体,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小提示:提示语的变化,标点符号怎么用?引导学生了解。小结:读书要读进去,不仅要记住它还要会运用。写好人物为什么重要?因为:好多事情都是在语言对话过程中完成的,对话完了,事情也就结束了。注意倾听。以早上爸妈的对话为例学会积累。
有收获吗?有收获一是要听懂要记住;二是要会用。请同学们拿出纸来,下面听写两段话。
三、听写片段,初步感知对话描写。
听写一个片段。要求:一是要分段;二是要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
听写方法指导:先不要动笔,先整体感知,形成总体印象再动笔,尽量别写错别字,同时注意写字的姿势。
老师朗读听写内容,程老师关切地问:“你们作文完成好了吗?”“完成好了!”(标点探讨:根据语气定)
同学们齐声回答。
学生开始听写。写后评价。
四、场景模拟,调动孩子想象力写作文章。
听录音。录音内容: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
大家听过这组对话吗?对话中有几个人?
启发:作文说到底就是考你的想象能力丰富不丰富,想象比知识重要。引导孩子想想。练笔。要求:根据录音和材料内容想象说话人的神态、动作,甚至穿着是怎样的。只有两个要求,写人物对话,一是写好分段,写作时随时提醒自己;二是写好提示语,注意位置的变化。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
巡视指导:到学生座位指导。
如何修改作文?板书叶圣陶语:再念、再念、再念。
五、交流评价,升华内容。
点名交流,教师穿插点评,并给学生的作文打分。
六、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篇:作文训练教案:写作语言训练
作文训练教案:写作语言训练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语言通顺、简明、连贯,并力求生动。
【重 点】语言的通顺。
【难 点】语言的生动。
【教 法】讨论法 练习法
【教 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简单小结学生作文情况,确定本课教学内容:写作中的语言表达。
二 语言训练
以一篇中心明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但语言问题较多的学生习作为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一)通顺
(二)简明
(三)连贯
(四)生动
三 总结
四 展示下水文
【板书设计】
写作中的语言表达
通顺 符合语法 尊重习惯
简明 删去繁言 斟酌用词 连贯 贯通前后 通达文意
生动 学会修辞 注重文采
【例文一】
爷爷笑了
老年的爷爷,脑袋上的头发全秃了,口中的牙齿全脱尽了,惟独嘴巴下留着一把花白的胡须。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严肃的人。平时笑的时候很少。可是那一次,他笑得非常开心。
那是一年冬天,爷爷在他的卧室里养了一盆水仙。这是爷爷最喜欢的花了。____他的屋子里总飘着一阵阵的花香,可是今年,爷爷养的水仙却不____(A 争光 B 争气)了。“还有不到半个月就春节了,这水仙却„„”爷爷叹息地说。我一看真是这样,水仙____。我对爷爷说:“别生气,您再买盆好的!”只见爷爷没吭声,回到了他的小屋。
在日后的八九天里,爷爷总是愁眉苦脸地看着有关养花的书,他一边看一边拿起记录着深夜。我和奶奶、爸爸、妈妈在一起看电视里的节目,可爷爷却独自一人研究这盆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水仙,这看看,那动动,弄个不停。
有一天,我透过门缝看到那些水仙好像好了许多,有开花的趋势了。可爷爷仍然在研究着什么,他把一大堆书放在床上,只见爷爷一本本地学习,一本本地研究,在纸上不断摘抄着有关的资料和养花的方法,一直研究到深夜。
一眨眼到大年初一了,晚上大家一起吃饺子看节目。十二点的钟声响了,我们互赠礼物。这时爷爷说:“我给大家一个礼物,你们猜是什么?”一盆开满花的水仙,映入我们的眼帘。笑了,爷爷笑了!我惊呆了,看着爷爷脸上的笑容。这笑容是爷爷成功后的笑,是爷爷经历了失败后的笑,这笑里包含了爷爷钻研花的辛苦,也包含了他对新的一年工作和生活的美好憧憬。
爷爷笑了,他笑的那么开心,这是爷爷笑得最开心的一次了。
【例文二】
她笑了
“你要去哪儿?小姐。”在纽约国际机场的美国航空公司问询处,一位身着深蓝色制服的服务小姐亲切地问我。她留着金黄色短发,头发上还别着一只银色的发卡,微厚的嘴唇抹了淡淡的口红,一双蓝眼睛如水般清澈。
“去中国北京。”我答道,并把机票递给了她。
“对不起,飞机故障,要延迟起飞。”她看过我的机票后略带歉意地回答。“那、那要几点才能起飞?”我用不流利的英语急切地问道。
“不能确定,大约十一点半。”她耸了耸肩。正当我打算回座位等待时,她叫住了我:“噢,等一等。”她略有所思地看着我,“你的机票是从纽约到温哥华,再到北京,对吗?”“对。”我说的同时把机票又递给了她。她边看机票,边在电脑上噼噼啪啪地敲了起来。虽然看不到电脑上写了些什么,但从她的眉宇间我看出情况不妙。她又敲了一阵,抬起头,双手一摊,咬了咬嘴唇说:“对不起,温哥华到北京的航班只有一趟,是当地时间一点半的,等你到那儿时,它已经起飞了。”她的话使我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我将滞留在温哥华!我在温哥华举目无亲,英语又磕磕巴巴,滞留在那儿,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眼中透出了关切和同情,说:“小姐,别着急,我再给你想想办法。你先到那边坐着,一会儿有结果我叫你。”坐在沙发上,我紧张地盯着她表情的细微变化。只见她紧蹙着眉头,一会儿注视着屏幕,一会儿又低头在键盘上敲击着什么。突然,我发现她眉头舒展开来,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喜出望外,起身正准备过去,却看到她的眉头又皱了起来。我的心一下子又沉了下去,重新把身子埋在沙发里。
大约过了半小时,她终于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兴奋地向我招手。我三步并作两步,来到问询台。她指着电脑屏幕对我说:“我给你办手续,你马上去四十七号通道。那儿正有一趟前往旧金山的飞机。到了旧金山,你可以乘当地时间三点三十分飞往中国北京的986次航班。”她边说边把手攒成拳头,在空中用力一挥,“好极了,我太聪明了!”她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似乎比我还欣喜。这一瞬间,我才发现她笑了,笑得如此甜美:盛满湖水的蓝眼睛眯成了一弯新月,嘴角向上翘起,露出一排洁白如玉的皓齿,小喇叭花一样的酒窝也灿烂地绽开了。
她的笑感染了我,使我紧张的神经顿时放松了,同时,也感受到一份来自异国的关爱之情。
人教长城多媒体教育平台
第五篇:个性化写作之管见
个 性 化 写 作 之 管 见
枞阳县金桥中学 李贵进
有这样一句妙趣横生的广告语:“拥有一只我的手机”。这种说法与“我拥有一只手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的“手机”富有个性化,是“我的”,自信之感油然而生,后者则流于通俗,毫无特色可言。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没有个性特色的文章就是“应试文”、“新八股”。教师应培养、鼓励他们发出这样的呼声:不是“我写作文”,而是“写我的作文”。当写作的动因发自学生内心深处时,写作就成为马斯诺心理金字塔中最高一层的需求,一种验证自己能力的过程,一种不吐不快的心灵宣泄。
诚然,“教育个性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劲的教育潮,是各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指导思想。重视“人”的地位和研究,强调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是现代教学思想区别于传统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倡导个性化的作文不仅是教育个性化的要求,也是作文的本质体现。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的‘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然而,在大力倡导并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在重实践重过程的写作改革的大环境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一些所谓的“个性化写作技法”指导性的文章在诸多大报小刊上频频抛头露面。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受概念化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十分严重,难道我们还有戴着新课标的面具再次陷入到传统作文教学的牢笼中吗?应该说作文教学的本体不是指导,而是以学生参与为主要教学特征的活动。那种纯理论性的作文写作指导是一个误区,它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上,并且还要在崇尚人本主义思想的今天,打着个性的“幌子”,大侃如何点题、开头、过渡、照应、结尾,甚至力图尝试对作文进行所谓的“格”的训练,而对写作的内容则轻描淡写、漫不经心。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对学生而言无异于纸上谈兵。它完全忽视了对写作个体审美需要的尊重,把具有独特体验和个性创造的写作活动视为机械化的批量生产,缺乏情感交流、缺乏审美的愉悦、缺乏想象和创造。这样做必然导致形式主义盛行,助长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的不良文风,也不利于学生健康的个性、高尚的情操、创新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初中段写作的要求,可以说是语文教学对长期僵化的作文教学反思的结果。作文原本是非常个性的精神活动,新课标的这一要求,体现的正是个性和创新的作文教学时代的精神。今天,当我们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施教于创新求真的殿堂,我们本不应急功近利,重新陷入到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纠缠在技法至上的泥沼中,而应该对个性化作文写作进行科学的定位和不懈的探究。
一、个性化作文的概念分析与价值透视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思维活动。作文一旦注入了学生的个性,便成为有生气、有灵性的东西。冰心说,这个世界“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写作是心灵世界的展现,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心灵世界。个性化作文就是要文文相异,各尽其妙,“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
看,用自己的手来做”(郭沫若语),是一种为自己、为人生、为创造的本能冲动。我们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上,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学生“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作文现状,才能彻底根除当前作文教学所存在的伪主体、伪生活、伪科学的病根。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作文教学中只有实现个性化教学,才能够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状况,因为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其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与领悟,在思考中的焦虑与收获,在收获中的喜怒与哀乐,无不可以通过作文来体现和完成。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提出,传统的教学忽视了人,压抑了人,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等。这种教学重书本、重学习的知识,但从来不考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小奴隶”、“小容器”,而不是生气活泼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其实,个性化写作教学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也就是要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二、影响作文“个性因素”的探究及策略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于生成的环境,个性作文也不例外。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规矩”与“方圆”的包围之中,缺乏利于个性发展的多元的教育环境,作文教学也只是一种毫无活力的僵化的训练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依自己的方式训练学生作文,以自己的责任和权威压迫学生的主体性,强迫学生按照一定方式,一定的标准去写作;学生只能奉命而行,依葫芦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受定势束缚,个性也被限制,作文了无生气。在某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其师必有其弟子,教师的作文意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面貌。“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法 卢梭《爱弥儿》)。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以及作文教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下面,笔者就针对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谈谈影响作文“个性因素”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打破价值的认同,注重生命的体验
古人说:“牢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讲的就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阅读教学淡化了人文精神,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盖棺定论,价值霸权,从而压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心得。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一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做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强调的是不同的读者读文和作文会有不同的领悟、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蔑视权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这与教师广博的学识储备、正确的教学意识和科学合理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譬如,在学习汉乐府《陌上桑》时,文中的使君历来被看作是邪恶与愚蠢的小人。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展开讨论交流,甚至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给予学生收集资料、研究佐证的充裕时间,或许使君的形象在我们学生的眼里会是一位有礼有节、儒雅豁达的君子。诚如是,阅读教学也必将成为我们学生磨砺个性的天堂。
其次,反思以往作文训练,过多地强调了材料主题的价值取向。“材料是否有深刻主题可挖掘”被反复强调,主题要“舍小取大”不揭露生活的阴暗面,不表现成长中的过失,有意义的事必定是好事,小草就象征着生命力强,教师必定
是忘我奉献的蜡烛„„,在这种“价值认同”的写作理论制约下,学生的写作就背负了沉重的心灵枷锁,几乎没有张扬个性,抒发自我生命体验的空间。因此,在主题材料的确立上应当从重表现“大我”到重抒写“小我”,让学生尽情放松的去写他们的所爱、所思。如:小动物、好伙伴、足球、网络、外星人等,这样的作文才会真实,才会萌生独到的感悟。只有写好了“小我”才有可能写好“大我”;有了那种对小生灵的原初之爱,才会养育出人类对社会的博大之爱。在主题材料的确立上,还应该注重让学生去探索未开垦的思想言论的处女地,要让学生崇尚真、善、美,但更要敢于面对假、丑、恶,真正的“健康”与“正确”,总是在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较量中才得以凸现的。只有认识了假丑恶,才更加懂得真善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写出具有真知灼见、充满个性的文章来。
(二)、改革作文命题,写出真情实感
众所周知,由教师命题的作文,常常使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而又不得不写以应付老师的苦恼。
这种“挤牙膏”式的学生习作,要么就是空洞无物、东拉西扯、没有个性,要么就是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言之无物。曾经同样的题目,南方与北方、过去与现在、爸爸和儿子,文章的结构、所用的语言、表达的感情等几乎都差不多;有的老师多年的写作教学几乎是一个面孔,有的作文题目用了一届又一届,有的弟弟或妹妹索性把哥哥或姐姐的作文拿来抄,结果仍然可以蒙混过关。这何尝不是对作文长期命题千篇一律的绝妙讽刺。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指出:“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当然,话题作文的一度出现给个性化作文指出了一条新路。不过,我们同样应该考虑到虽然中学生初步具有了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但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的视野毕竟不够广阔,如果我们的话题作文不考虑学生的特点,过分的成人化,势必对真性情作文倡导又重新设置了阻碍。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题型和选材范围灵活富于变化,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多元化命题时代。其内容也是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展示学生的才情、张扬个性、鼓励创新、崇尚美德。这种命题形式的变化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考纲》的精神内涵。
中学生本应就是思想最活跃、个性最鲜明的群体。他们有告别童年的天真与步入少年的喜悦,有花季的憧憬和青春的困惑,有成功的笑容,也有失败的眼泪,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细腻丰富而又色彩斑斓。其实我们的学生大都喜爱写日记、随笔,这提示我们教师平时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拟题目,以便于学生调动个人鲜活的经验积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灵感,开拓学生独特的角度、独特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独特的感受。叶圣陶先生曾经主张:“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因此,我们的作文训练应尽可能从宏观方面入手,不要在微观里面兜圈子,一味的限定作文的题材范围无异于画地为牢,作文教学应该把写作的权利真正的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从虚假的套路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个性飞扬的写作局面。我想,这是语文届所应积极倡导和热切呼唤的。
(三)、淡化文法指导,强调文学熏陶
传统的作文教学被称为“作文指导”,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写作。教师在“技
法至上”的教学观念下,不去指导学生细致研究材料的分量,不注重学生深入挖掘材料所包含的人文情感,不强调学生思考如何用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内容表达出来,反而舍本逐末,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文体特点等许多方面向学生传授着一成不变的秘诀,其结果必然是扼杀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匠”气十足的教师是挖掘不出学生释放心灵的奇思妙想。摒弃形式主义,废除条条框框,我认为在学生还不懂得怎样的写作方法之前,就是最好的写作方法(只要有一定的词汇量、语汇量,总之只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想用心表达)。这个时候最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也就是个性思维,那么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将会是别出心裁,各有千秋,这种作文才能真正的吸引读者的注意。
写作是生命的律动,是心灵的放飞。只有把学生从旧的作文教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在写作中真正的审视生活、饱蘸真情。当然,“解放”不等于“放弃”,作文训练还要落实到阅读教学中,阅读中“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上的增加;读者的观念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越”(曾祥芹、韩学屏《阅读学原理》)。通过阅读学生获得人文素养的提高,而良好的人文素养又寓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形成中,从而有所超越、有所创造,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宽阅读生活的视野。引导学生多面向社会、所关注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以建立真情实感并将其融入到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真情、没有个性了。
(四)、给予人文关怀,提倡学生互评
写作评价一直是写作教学和研究的弱项。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作文的评讲流于形式,批语很多是千篇一律,空话、套话盛行,无效信息过多。作文评讲不作分析、光读范文,徒劳无益。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他给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他的话说明了造成目前这种写作教学现状的根本原因: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科,不关注人。现在的中学生厌恶写作文、写不好作文,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作文应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种内心的独白,具有一定的秘密性和可交流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批阅时不可忽视“文”后的活生生的生命的存在;批阅的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关注学生流露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迷茫等等生命的体验并动情的写下自己或慰藉或理解或激励或警策的话语,这是作文批阅应有的人文关怀。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当教师把自己的精力和爱心投注到每一个稚嫩的生命个体上时,这将是一项多么艰辛的劳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时的将自己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教师应该完成的对学生作文的反馈和评价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去做。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里的学生同时担任写作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当写作者向同学讲述或者朗读自己的文章时,他其实已经获得了一批很真实的读者。我想,他会很注意对方的反应,来自同学最真诚的反馈,将是促使写作者修改文章的最好的指导。当学生在听别人的文章时,他不仅在给写作者以帮助,而且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这样学生在一种相互信赖、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心智的启迪和潜能的激发,更有利于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尖锐地指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
们不能让体现素质教育精髓的“新课程”仍然败在以不变应万变的老师手中,输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只有改变“教育观”、“学生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作文教学的环境,培养他们的个性心理素质,让他们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心路历程和思辨过程,也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放射出个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