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个性化写作探究
高中个性化写作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充满着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从而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对此,《高中语文新课标》在写作教学中提倡个性化写作,其具体的阐述是: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在这里,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写作的阐述,涉及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或者说是从三个维度提出了个性化写作的目标要求:一是从个性出发写作,强调写作教学回归生活,关注自我;二是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准确而完美地呈现生活;三是为了个性发展而写作。通过写作改善自己的生活,促进个性的成长与生活的完善。
基于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以“展现个性、创造性”为主导。这是现代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优化作文心态的需要。教学中,学生作文的乐趣从何而来?来源于生命的自我表现和个性的舒展。如果作文教学摒弃了创造,远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那还有何乐之有?由此引发出的学生对作文的厌烦和惧怕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那么,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构建学生个性化写作教学体系呢?
一、打破统一刻板的教学步骤,寻求多元化的作文教学方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置于同一个起点,同一个模式中进行教学。由此使得天南地北的学生在对同一问题和事物的认识、表述几乎保持着几十年一以贯之的惊人相似。作文本里流动的是人云亦云的复制型思维,既无新颖超拔之意,更不用说有什么深刻和犀利了。本来,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视界是最明澄的,个性是最独特的,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可作文里他们都显得老气横秋,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差异。其根源在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被动的教育,学生的大脑成了他人任意践踏的跑马场,从而挫伤了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形成一种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最终造成学生思想的缺陷,个性的失落。
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设计或提供培养目标、方案,而应在充分洞悉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从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出发,设计多样化的写作目标和方案,让学生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以充分发掘其个性成长的潜能和特长。当然,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写作过程中,不是放任不管,放弃指导的职责。相反,教师的重要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选择符合自己发展个性的写作方式,当学生偏离其个性化写作轨道时,及时地给予提醒和纠正,必要时还要鼓励学生尝试其他方式的写作,以丰富和促进其个性化写作。
二、更新作文评价观念,突破单一指向的评判方式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提作文就头痛与教师的作文评价观有很大关系。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用统一的应试标准去规范学生活泼舒展、风格迥异的“另类”作文,使学生谨小慎微地就范于套路或模式,教师撰写的评语常流于浅、泛、空,尤其缺乏鼓励创新的强大内驱动力。实际上,学生写作是与生活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更是与教师对话。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第一位读者,这位读者反映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后续写作的动力和兴趣。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却在更多地扮演着裁判员和审判官角色,很少以一名热心读者、知心文友和欣赏者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因此,要引导学生写出有个性有新意有真趣的作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评价观:一是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二是要学会欣赏;三是不要求全责备。
传统的观点,总是把教师对作文是否精批细改作为衡量教师责任心的重要标志。事实上,好作文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不是教师改出来的。学生一稿就写出好文章不大可能,文章需要修改,但必须是学生自改。教师批改多了,就会越俎代庖,妨碍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最终提高写作能力。
三、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写作天地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写作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应鼓励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将他们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要通过突破常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多角度思
考,逐渐唤起他们的个性觉悟,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形成他们的个性品质——或真诚、或乐观、或宽容,确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只有把张扬个性放在首位,作文创新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新课标谈到的“独特感受”,“有创意地表达”,“展开想象和联想”无一不是这方面的体现。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其次是构建生活本色化内容作文模式。中国人写文章自古就强调“文”和“道”的联系。凡作文便要“载道”,凡教文便要“解道”,而学生学文则要求“悟道”,离开了“道”,教文似乎没有了依托,作文似乎也失去了意义。受此观念的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笼罩在一种严肃的气氛中。学生写作文必须道出个所以然,老师评判作文更是要看学生是否道出了“所以然”,是则然之,否则非之。弄得学生望“文”生畏,闻作文而生厌恶之情,很多学生把作文当作沉重的负担,为了完成任务,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写,东拉西扯,七拼八凑,所得之文假不忍睹,空不堪读。这是由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所造成。
因此,在高中作文课教学中,教师不妨营造一种全面的“对话”氛围来发展学生的个性、拓展写作空间:一是与自然对话。即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二是与自我对话。倾听自我的诉说,发现自我的烦恼,发现自我的快乐,发现自我的特长,审视自我的价值追求,畅想自我的美好未来。三是与社会对话。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尊重自己、珍惜生命,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四是与大师对话。所谓大师包括思想的大师、文学的大师、科学的大师,等等。这些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顶尖人物留下的诗文,他们的传记和言论,都是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东西。走近这些大师,可以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启迪自我的智慧和灵气。这样,学生的写作天地就会拓宽,个性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个性化写作自会落到实处。
第二篇:高中作文写作探究
高中作文探究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学中很难把握的一个环节。很多时候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教授,但收效甚微。怎样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写作教学更为切实可行,一直困扰着我。经过不断地尝试,我觉得作文教学可以落实两点任务,一为立意:大处着眼,二是行文:小处落笔。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写作,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写作的要领,以此更为有效地提升写作水平,从容应对作文写作的考察。
一、大处着眼:
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立意,这是文章的根本,也是作文评价时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常说意在笔先,立意的确立直接影响后面的行文。在评价作文时慢慢发现,立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作文的档次。在同样准确的立意之下,深刻的文章会更亮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立意时,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深刻。尽量放远眼光,加深文章的内涵。
如:作文材料: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是很有有意味的两个词,没有格拉丹东冰峰孕育的第一滴水,就没有长江的波澜壮阔,浩荡千里;没有体积数倍于树冠的发达根系所提供的水分营养,就没有大树的高可参天,浓荫蔽日……
根,有的有形,有的无形……
有根的,又岂止是树……
请以“根”为话题作文。
在立意时指导学生尽量的深入考虑,有个人上升及国家,如中华民族的根,民族文化的根,尽量避免父母是自己的根,在立意时放远眼光,定会收获不一样的天堂。
如: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于2005年11月11日晚,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五个分别以“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燕子”为创作原型,按照“北京欢迎你”的谐音被亲切地叫做“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中国福娃”,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奥运吉祥物,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为使吉祥物体现举办国的风土人情,人们在设计上很是讲究创意,力求出新。其实,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在很多的方面都讲究与众不同,讲究匠心独运,请以“特色”为话题作文。
在立意时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父爱、母爱,上升为国家、民族、思想、文化,拓展特色的内涵,让学生的起跑,有一个较高的基础,以此提升文章的档次。
二、小处落笔:
高度达到以后,在行文的阐述时,要注重细节的设计,小到一字、一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求学生每次的作文都要做到精雕细刻,以此追求作文展现时的尽善尽美,而不要因小失大。
1、表明观点:
作文写作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作文题目的看法,所以观点的阐述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要时刻地提醒学生,在作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将其放在开头较为醒目的地方。让看文章的人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此信息。如“特色”话题
蒙古包,轱辘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也确实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但是,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乐器,奏出了一方的风情,演绎着和谐多姿的中华文化。
——张甜《多方特色》
再如“我心有主”话题
孤山、小道,一位盲僧在向一位老人问路:“那座罗刹宝寺在哪儿?”老人答道:“翻过两座山就是。”见盲僧毅然前行,老人不禁担心道:“长老双目失明,怎么能翻山越岭?”盲僧头也不回,从容抛下四字:“心中有道。”
——高圣益《我心有主》
2、联系话题: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见此种情况,文章写的如行云流水,单从文章来讲属于上品,但却背离了作文题目,只能按照跑题处理,十分可惜地将其列入下等。这也是在作文中常常困惑学生的难题,怎样让学生避免跑题的失误,让其作文能扣紧话题,这同样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发现,跑题的文章在具体的写作中,没有联系话题,完全脱离话题本身行文。所以在作文指导中,特别是行文中,我提醒学生要联系话题,话题和命题作文的关键字要在作文中,反复的提及,如“特色”为话题作文时,“特色”二字在作文中要不断出现;材料作文时,在行文时,要转述材料,以期扣紧材料本身。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在写作中时常的联系作文本身,不管文章怎样的天马行空,但主线是紧紧围绕话题本身。如同散文的要求:形散而神聚。
3、内容充实:
在作文内容部分,我们常常形象的将其称为猪肚,可见内容写作时要做到充实,在写作时不能一味抒情,要适当的运用材料,以此拓展文章的内容。但是实际的写作中却是,要不就一味大谈自己的感触,空洞无物;要不就运用万能材料,不管什么样的作文题目,都是那几个人,常见的是李白、杜甫、陶渊明,一会而都讲“风度”,一会儿有具有“破碎的美丽”,让人看后大跌眼镜。以此反思作文写作,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材料,并且为此不断积累,以期材料的新颖、独特。如“特色”话题中
可用材料为:
季羡林:“没有灵感,就没有写东西的愿望,也写不出。但非要动笔,则写出的东西是味同嚼蜡,满篇八股。”——强调作文的真情实感
阮籍、嵇康个性的张扬,行为的狂放不羁——个性人生
唐伯虎《骑驴思归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毕加索的几何画派——艺术解读人生
城市布局——地域特色
较为新颖材料有:
法国人对法语地捍卫,中国宾馆中英语为主,汉语为辅——民族特色消逝阳光的特色——诗意地栖息
4、条理清晰:
课标中提出作文要“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经典的作品,不论是长篇巨著,还是单篇的文章,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让人在读完之后,能获知其内容的大概。
如经典作品《史记》其内容的设置以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为框架,设计到单篇都有一明晰的思路,如《廉颇与蔺相如》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因此在作文中要指导学生写作时,意在笔先,写作之前要有宏观意识,先确立写作的框架,设计好写作的思路,为此可以让学生列出写作的提纲。在作文讲评将其作为内容之一,将较为优秀的文章,在讲评时大家研读其文本的条理,然后可让学生在修改时,重新审视自己文章的条理,看其是否符合要求,在对比中更能凸显不足,这样更易于日后作文时文章的条理性的设置。
如“破碎的美丽”话题中的提纲:
开头:化用诗句,点明观点内容:刘禹锡、海子、曹雪芹结尾:照应开头,重申观点
第三篇:个性化写作之管见
个 性 化 写 作 之 管 见
枞阳县金桥中学 李贵进
有这样一句妙趣横生的广告语:“拥有一只我的手机”。这种说法与“我拥有一只手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的“手机”富有个性化,是“我的”,自信之感油然而生,后者则流于通俗,毫无特色可言。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没有个性特色的文章就是“应试文”、“新八股”。教师应培养、鼓励他们发出这样的呼声:不是“我写作文”,而是“写我的作文”。当写作的动因发自学生内心深处时,写作就成为马斯诺心理金字塔中最高一层的需求,一种验证自己能力的过程,一种不吐不快的心灵宣泄。
诚然,“教育个性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劲的教育潮,是各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指导思想。重视“人”的地位和研究,强调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是现代教学思想区别于传统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倡导个性化的作文不仅是教育个性化的要求,也是作文的本质体现。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的‘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然而,在大力倡导并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在重实践重过程的写作改革的大环境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一些所谓的“个性化写作技法”指导性的文章在诸多大报小刊上频频抛头露面。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受概念化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十分严重,难道我们还有戴着新课标的面具再次陷入到传统作文教学的牢笼中吗?应该说作文教学的本体不是指导,而是以学生参与为主要教学特征的活动。那种纯理论性的作文写作指导是一个误区,它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上,并且还要在崇尚人本主义思想的今天,打着个性的“幌子”,大侃如何点题、开头、过渡、照应、结尾,甚至力图尝试对作文进行所谓的“格”的训练,而对写作的内容则轻描淡写、漫不经心。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对学生而言无异于纸上谈兵。它完全忽视了对写作个体审美需要的尊重,把具有独特体验和个性创造的写作活动视为机械化的批量生产,缺乏情感交流、缺乏审美的愉悦、缺乏想象和创造。这样做必然导致形式主义盛行,助长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的不良文风,也不利于学生健康的个性、高尚的情操、创新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初中段写作的要求,可以说是语文教学对长期僵化的作文教学反思的结果。作文原本是非常个性的精神活动,新课标的这一要求,体现的正是个性和创新的作文教学时代的精神。今天,当我们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施教于创新求真的殿堂,我们本不应急功近利,重新陷入到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纠缠在技法至上的泥沼中,而应该对个性化作文写作进行科学的定位和不懈的探究。
一、个性化作文的概念分析与价值透视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思维活动。作文一旦注入了学生的个性,便成为有生气、有灵性的东西。冰心说,这个世界“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写作是心灵世界的展现,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心灵世界。个性化作文就是要文文相异,各尽其妙,“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
看,用自己的手来做”(郭沫若语),是一种为自己、为人生、为创造的本能冲动。我们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上,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学生“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作文现状,才能彻底根除当前作文教学所存在的伪主体、伪生活、伪科学的病根。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作文教学中只有实现个性化教学,才能够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状况,因为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其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与领悟,在思考中的焦虑与收获,在收获中的喜怒与哀乐,无不可以通过作文来体现和完成。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提出,传统的教学忽视了人,压抑了人,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等。这种教学重书本、重学习的知识,但从来不考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小奴隶”、“小容器”,而不是生气活泼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其实,个性化写作教学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也就是要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二、影响作文“个性因素”的探究及策略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于生成的环境,个性作文也不例外。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规矩”与“方圆”的包围之中,缺乏利于个性发展的多元的教育环境,作文教学也只是一种毫无活力的僵化的训练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依自己的方式训练学生作文,以自己的责任和权威压迫学生的主体性,强迫学生按照一定方式,一定的标准去写作;学生只能奉命而行,依葫芦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受定势束缚,个性也被限制,作文了无生气。在某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其师必有其弟子,教师的作文意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面貌。“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法 卢梭《爱弥儿》)。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以及作文教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下面,笔者就针对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谈谈影响作文“个性因素”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打破价值的认同,注重生命的体验
古人说:“牢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讲的就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阅读教学淡化了人文精神,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盖棺定论,价值霸权,从而压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心得。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一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做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强调的是不同的读者读文和作文会有不同的领悟、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蔑视权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这与教师广博的学识储备、正确的教学意识和科学合理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譬如,在学习汉乐府《陌上桑》时,文中的使君历来被看作是邪恶与愚蠢的小人。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展开讨论交流,甚至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给予学生收集资料、研究佐证的充裕时间,或许使君的形象在我们学生的眼里会是一位有礼有节、儒雅豁达的君子。诚如是,阅读教学也必将成为我们学生磨砺个性的天堂。
其次,反思以往作文训练,过多地强调了材料主题的价值取向。“材料是否有深刻主题可挖掘”被反复强调,主题要“舍小取大”不揭露生活的阴暗面,不表现成长中的过失,有意义的事必定是好事,小草就象征着生命力强,教师必定
是忘我奉献的蜡烛„„,在这种“价值认同”的写作理论制约下,学生的写作就背负了沉重的心灵枷锁,几乎没有张扬个性,抒发自我生命体验的空间。因此,在主题材料的确立上应当从重表现“大我”到重抒写“小我”,让学生尽情放松的去写他们的所爱、所思。如:小动物、好伙伴、足球、网络、外星人等,这样的作文才会真实,才会萌生独到的感悟。只有写好了“小我”才有可能写好“大我”;有了那种对小生灵的原初之爱,才会养育出人类对社会的博大之爱。在主题材料的确立上,还应该注重让学生去探索未开垦的思想言论的处女地,要让学生崇尚真、善、美,但更要敢于面对假、丑、恶,真正的“健康”与“正确”,总是在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较量中才得以凸现的。只有认识了假丑恶,才更加懂得真善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写出具有真知灼见、充满个性的文章来。
(二)、改革作文命题,写出真情实感
众所周知,由教师命题的作文,常常使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而又不得不写以应付老师的苦恼。
这种“挤牙膏”式的学生习作,要么就是空洞无物、东拉西扯、没有个性,要么就是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言之无物。曾经同样的题目,南方与北方、过去与现在、爸爸和儿子,文章的结构、所用的语言、表达的感情等几乎都差不多;有的老师多年的写作教学几乎是一个面孔,有的作文题目用了一届又一届,有的弟弟或妹妹索性把哥哥或姐姐的作文拿来抄,结果仍然可以蒙混过关。这何尝不是对作文长期命题千篇一律的绝妙讽刺。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指出:“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当然,话题作文的一度出现给个性化作文指出了一条新路。不过,我们同样应该考虑到虽然中学生初步具有了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但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的视野毕竟不够广阔,如果我们的话题作文不考虑学生的特点,过分的成人化,势必对真性情作文倡导又重新设置了阻碍。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题型和选材范围灵活富于变化,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多元化命题时代。其内容也是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展示学生的才情、张扬个性、鼓励创新、崇尚美德。这种命题形式的变化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考纲》的精神内涵。
中学生本应就是思想最活跃、个性最鲜明的群体。他们有告别童年的天真与步入少年的喜悦,有花季的憧憬和青春的困惑,有成功的笑容,也有失败的眼泪,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细腻丰富而又色彩斑斓。其实我们的学生大都喜爱写日记、随笔,这提示我们教师平时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拟题目,以便于学生调动个人鲜活的经验积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灵感,开拓学生独特的角度、独特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独特的感受。叶圣陶先生曾经主张:“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因此,我们的作文训练应尽可能从宏观方面入手,不要在微观里面兜圈子,一味的限定作文的题材范围无异于画地为牢,作文教学应该把写作的权利真正的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从虚假的套路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个性飞扬的写作局面。我想,这是语文届所应积极倡导和热切呼唤的。
(三)、淡化文法指导,强调文学熏陶
传统的作文教学被称为“作文指导”,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写作。教师在“技
法至上”的教学观念下,不去指导学生细致研究材料的分量,不注重学生深入挖掘材料所包含的人文情感,不强调学生思考如何用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内容表达出来,反而舍本逐末,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文体特点等许多方面向学生传授着一成不变的秘诀,其结果必然是扼杀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匠”气十足的教师是挖掘不出学生释放心灵的奇思妙想。摒弃形式主义,废除条条框框,我认为在学生还不懂得怎样的写作方法之前,就是最好的写作方法(只要有一定的词汇量、语汇量,总之只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想用心表达)。这个时候最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也就是个性思维,那么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将会是别出心裁,各有千秋,这种作文才能真正的吸引读者的注意。
写作是生命的律动,是心灵的放飞。只有把学生从旧的作文教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在写作中真正的审视生活、饱蘸真情。当然,“解放”不等于“放弃”,作文训练还要落实到阅读教学中,阅读中“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上的增加;读者的观念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越”(曾祥芹、韩学屏《阅读学原理》)。通过阅读学生获得人文素养的提高,而良好的人文素养又寓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形成中,从而有所超越、有所创造,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宽阅读生活的视野。引导学生多面向社会、所关注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以建立真情实感并将其融入到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真情、没有个性了。
(四)、给予人文关怀,提倡学生互评
写作评价一直是写作教学和研究的弱项。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作文的评讲流于形式,批语很多是千篇一律,空话、套话盛行,无效信息过多。作文评讲不作分析、光读范文,徒劳无益。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他给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他的话说明了造成目前这种写作教学现状的根本原因: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科,不关注人。现在的中学生厌恶写作文、写不好作文,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作文应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种内心的独白,具有一定的秘密性和可交流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批阅时不可忽视“文”后的活生生的生命的存在;批阅的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关注学生流露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迷茫等等生命的体验并动情的写下自己或慰藉或理解或激励或警策的话语,这是作文批阅应有的人文关怀。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当教师把自己的精力和爱心投注到每一个稚嫩的生命个体上时,这将是一项多么艰辛的劳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时的将自己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教师应该完成的对学生作文的反馈和评价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去做。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里的学生同时担任写作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当写作者向同学讲述或者朗读自己的文章时,他其实已经获得了一批很真实的读者。我想,他会很注意对方的反应,来自同学最真诚的反馈,将是促使写作者修改文章的最好的指导。当学生在听别人的文章时,他不仅在给写作者以帮助,而且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这样学生在一种相互信赖、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心智的启迪和潜能的激发,更有利于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尖锐地指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
们不能让体现素质教育精髓的“新课程”仍然败在以不变应万变的老师手中,输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只有改变“教育观”、“学生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作文教学的环境,培养他们的个性心理素质,让他们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心路历程和思辨过程,也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放射出个性的光辉。
第四篇:教案初中生个性化写作
《初中生个性化写作》教程(入门一)(授课流程及意图稿)
让文章灵动飞扬
——修辞语言与景物描写
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个性化读与写》优秀学术指导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研究》课题主持人 教育部2011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获得者
河北省中考命题专家组成员、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中学高级教师。
让文章灵动飞扬
——修辞语言与景物描写
教学目的:
一、研究学习巧用修辞著华章的方法。
二、感受写景美文的行文风格。教学重点:
一、修辞格语言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作用。
二、展示初中生个性化写作的训练流程及其方法。教学方法:
一、个性化写作训练技法,个性化激趣法。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间:一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
一、个性导语:
小同学,看了本节课的题目,觉得有点儿深奥是吧?那咱先不管它,咱先按照习俗走。中国有个世代承传的习俗或者叫礼节,那就是见面先亮明自我。我先介绍我自己。一会儿呢你再介绍你自己,这样,我们就认识了。我是谁呢?你手中那本泛着淡淡墨香的书《个性化读与写》还有《画里画外话楚辞》两本书上都有一个小小的名字——张锁军,那就是我。
我还有一个自画像,是用个性化文字画的,想不想欣赏一下。好,但欣赏是有前提的,你要找出自画像里用了哪些修辞,起了什么作用,你还要试着为自己画像。
出示:
我的自画像
阳光、灵活、简单,就像守护魔戒的霍比特人,永远长不大,即使装模作样,也显得幼稚纯朴,就像一支滴油的奶油巧克力,有让人心疼着又爱怜的感觉。
睿智的眼神,含笑的嘴唇,极具男人的帅气而微带一丝女性的羞赧和心细。事事都巨细热情,周身洋溢着亲切平和的温度。
一张不太英俊的娃娃脸,与卡通式的幽默感自成一格,邻家男孩般的亲切气质,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受气小男生”形象。
瘦削干净的脸,眼镜片后的微笑深邃,内敛中的静、绽放着的喜、亲昵般的美,沉醉里的经典,气质文雅,成熟,神气。
礼貌、健康、向上、执着、平和、幽默。与之相处开心至极,笑泪常流。
给朋友的承诺:是太阳,给朋友以阳光;是玫瑰,给朋友以芬芳;是钻石,给朋友以永恒;无私而又正直的好男人。
同学,你看,这写得像我么。如果像的话,说明这自画像的文字功夫不错,而这给文章增色的恰恰就是使用了修辞。(如果不像,哪里还不够)前两句是我写的,有点自嘲,还有点诙谐。后两句有点自诩,还有点自豪,是我儿子为我写的,儿子之所以能考上北大并就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与他高考时的满分作文成绩是分不开的。
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有一次,他放学回家对我说,爸爸,老师就不讲如何 作文,只给个题目就让做,我都不知道怎么写。我说,爸爸给你讲怎么写作文,这样,从初中到高中,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我都要给他讲一次作文,开始是给他一个人讲,后来他带同学来听,我于是在六年里写了72个个性作文指导教案,爱人说,这是由于父爱的推动,也许是这样。后来又承担了教育部规划课题“个性化读与写的研究与实践”,研究了全国各地的中考高考情况,还系统了我的作文讲座,后来我出版了一套《初中生个性化写作》。
回到咱们的主题,同学您能找出其中使用修辞的句子吗?(让学生找)比喻,排比(学生会找出)使用了比喻和排比。(这个环节意在个性化导入课堂教学。使用性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拉近了和学生间的距离,还直接引到课堂教学的主题上,能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修辞,文章就显得灵性生动,一下子就能让人记住这个人个性特征。
你能像“我的自画像一样”,为自己画一幅像么?给你3分钟的时间。(这个环节意在摸清学生灵活自如地使用修辞,表情达意能力技能的底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无论好与坏都要瞪大一双发现优点的眼睛给予肯定。)
你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个性,你的确有很多优点,你要在平时放到自己的优点,淡化自己的缺点,成为一个外感自信,内心强大的人才。
看来我们找到一个规律,文章要想靓丽起来,先要漂亮地使用修辞。这就是咱们今天重点研究的话题。
让文章灵动飞扬——修辞语言与景物描写。这是一个看似深奥的话题,但是我不想讲一些深奥的东西,我是想借今天的时间把你带到一个最美的去处,去感受祖国壮丽河山之美,这将是很有趣的一项活动。
人的快乐往往在于他内心贮藏着美。走出户外看世界,世界也看你。山高人为峰。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你能用最优美的语言描述你见过的丘陵,高山,山脉吗?你能用最纯美的语言描绘你见过的海、河、湖、小溪吗?给你二分钟的考虑时间,老师希望听到你用流利的语言描述最心中最美的风景。
好,你说得很好。运用美丽动听的词语痛快淋漓地表达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有了这个能力伴你终生,你就会万事顺利,人生旅途一帆风顺。
你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水则情溢于水。这句话形容高涨饱满的情怀,自然流露出来的感情,比山高,比海阔。所以啊,我们要带着情感去观察,同样是旅游,同样是看一处风景,谁和谁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下面呢,我就以我写的一篇小文,来阐释如何用最美的语言描绘最美的风景。在一个美丽夏天,我看到了天下最美的水,你信不信?
后来我把这个美景写下来,文章的名字叫《水韵九寨》,然后投稿发表,分别在“散文报”“散文选刊”《新读写》“上海教育时报”等20多家报刊发表,后收在我的“初中生个性化写作》一书中的290页。
先给大家讲一个背景故事:在七十年代,四川的一个大山,林木蓊郁,伐木工人铮铮的伐木声震彻山谷。一队伐木工人为了寻找大树,一边伐树开路,一边向大山深处挺进,当他们砍倒一棵千年古树时,眼前豁然开朗,他们惊呆了,他们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美,于是派人报告给党中央,报告给周总理,报告的人由于 没有文化,见到总理就说:我们发现了好山好水,周总理说好在哪里,报告人说,反正是好,你去看看吧。总理派人将美景拍摄下来,于是,这里的美景在混乱的大跃进世代被保留下来。在去年的夏天里的一天,我去了那里,看到了这震惊世界的美景,写了下来。原文文字很长,在这里我只精选了包含修辞的文字在咱们这节课上共享。
文章的开头句是:“黄山归来不看松,九寨归来不看水” 意思是说,没有比黄山松更美的松,没有比九寨沟水更美的水了。究竟多么美呢?我们没有必要读全文,我们只在看画片的同时,读部分文字来感受带有修辞的语言到底给我们的文字增色多少?
二、老师依照幻灯片儿精读重点语句,边读边品味,提醒学生咀嚼修辞句。教师泛读全文。(依次放幻灯片)„„
A. 比喻句
作家秦牧说:“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生神奇的变化。美妙的比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
蓝天白云下是青翠欲滴的山,远离尘世的大山深处,净土之中流淌着震惊世界的美——仙界一般。
“流淌着震惊世界的美——仙界一般”——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比喻:一种比喻的化用。美可以流淌么,是不可以,只有水可以流淌,这样一来,我们认为水是美的,那么流动的自然是美了,这是一种巧妙的比喻。
课外例子1:教师节,看到学生短信的瞬间,心底倏然泛起柔软而温暖的涟漪,几十里外,有一群孩子,想我了。
摆脱树丛的阻隔后,着急的水流就堆成了一个个小水峰,像洁白的藏羊,成群结队,推搡着漫撒而来。
珍珠滩瀑布犹如一面巨大晶莹的珠帘,从天涯云端垂挂而下,而在跌落过程中遇凸石,则又跌成一瀑中瀑,层层叠叠,壮美至极。
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能扮靓作文语言,使作品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请同学们找出书中《选材百宝箱》中有关比喻的句子,带有情感地读出来。
B排比句
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格,运用排比句能够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提高表达效果。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巧用排比能将问题透彻地陈述出来,文章的气势瞬间爆发,使文章读起来有节奏感,如打击乐铮铮有声。
文前的排比句能起到开宗明义,热烈入题的功效。文末的排比句能使文章紧扣中心,使文意透彻心扉。(请同学们以颐和园为题写一个开头排比句)
与山峰相望我饱览了生命的绿色;与蓝天相望我拥有了洁白的云朵;与水相依我顿然有了心灵的澄澈。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四个排比句语气贯通,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高尚的情操,可爱之情溢于言表。其他的修辞手法各有其神妙的表达作用。
C,拟人句
拟人句就是根据想象将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 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一般在赋予物以精神特质时出现。
珍珠滩水流蹦蹦跳跳着一路走来,只顾得兴高采烈地赏景观天,没成想一脚踏空,随众姐妹一起扑入深潭,摔成浪花朵朵,碎成珍珠万颗。
溪流、瀑布、深潭,深一脚浅一脚地一路下来,趋于平静后,水还不甘心,心想,我何不逗留片刻玩一玩呢?
这海子大多喜好悉心沉绿,恨不得贮藏天下所有绿色。连千年古树也为之倾倒,整冠挂袍地平躺在这水晶里,钙化之身成植物珊瑚状,千年不腐。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拟人修辞的句子。
然后提问一:同学,先说这景美不美,再说,这文美不美?你觉得这篇文章属于什么题材?散文,美文。(美文)
师:中考高考作文中,高分文散文居多,而满分作文往往是带有散文特征的美文。美文是可以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文,读来或令人感慨万端,或神清气爽,都是美,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如何使语言美起来,使文灵动飞扬呢?你也看到了,那就是让修辞美化自己的语言。
修辞,能使文章语言形象鲜明,音韵和谐,气势贯通,给读者以艺术享受。
所以我说:修辞是语言的盐,语言有了修辞才有味道,才鲜活,才有生命力。换而言之,在你纯情而又纯真的文字中,在你冥思苦想而成的作文中,如果你善用修辞,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化抽象为具体、化贫瘠为丰满、化粗略为细腻。语言就会鲜活灵动,魅力四射,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刚才我们在赏析《水韵九寨》时感受到了运用修辞的魅力,也看到了其表达效果。
四、如何提高自己的修辞语言功夫呢?
(一)善于修辞句集锦。教材中,著名作家作品均有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范例,如梁衡《夏感》、刘成章《安塞腰鼓》、朱自清《春》、流沙河《理想》、张晓风《行道树》、宗璞《紫藤萝瀑布》、老舍《济南的冬天》等,认真阅读课文,找出这些句子,或制作美句卡片背诵、或抄写在《美文美句集锦》本上。
(二)、上网找运用修辞的佳句,摘抄背诵。
(三)、写文时积极尝试修辞格说话。
五、如何写景
(一)注意确定标题:
确定一个诗意的文题不但能受到阅卷者青睐,还有利于自己思考。
(二)审题
《水韵九寨》题目限定了要写九寨沟的风景,但是要以写水为主。写水要写出水的灵动、水的精神。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很适合写景的文章。
(三)立意
巧用修辞成文的文章在立意上要深入浅出。或者把抽象的道理说的具体形象,或者由此及彼地引发联想。总之意境要深邃高远。
(四)选材
第一、请两个同学读
技法一:巧用比喻句,使语言形象化。
人们把比喻誉为“艺术中的艺术”。善用比喻会让你的文章生动形象,满文生辉。
例(1)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例(2)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群山后退了一些。
例(3)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的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例(4),本体“山”与喻体“花蕊”,原本极不相干,但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新奇地将其“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花蕊”慢慢地“绽”开的形态,传神地写出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给人的动态感,产生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例8把“山”比作“一望无际的水面”,喻为“辽阔无边的天空”,增强了所绘之物的形象性,撩起人的联想。将“小屋”比作“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不仅从“点”、“面”上表现出形态特征,还使静态的景物显得扑扑欲动,楚楚迷人,令人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
巧用设喻描写,即用比喻对事物进行描绘和渲染,使被描写的食物具体可感,形象直观,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比如中考满分作文《掌声》中是这样运用比喻进行描写的:“我是一条鱼,一条游弋在题海中的鱼。日复一日,我感到呼吸被扼杀在无边的压抑中,眼泪干涸在苦涩的题海中,忧郁如流沙般吞没我„„
我是一只蚂蚁,一只穿梭于城市高楼间的蚂蚁,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我躲在面具后面品尝着一个人的寂寞世界„„
(巧用比喻将作者内心的压抑和落寞表达的淋漓尽致,少年心中的忧郁脆弱自卑让人刻骨铭心扣人心弦。)
技法二:善用排比,强化气势
排比节奏分明,便于叙事,长于抒情,它有如“集束炸弹”,创造出语言璀璨的光芒,给文章增色,无疑会给读者惊喜。
例9 在跋涉的道路上,跌倒时希望有人扶持,忧虑时希望有人分忧,寂寞时希望有人陪伴,失败时希望有人鼓励。这都需要倾听陪伴。渴望倾听之人对倾听的向往如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般迫切。倾听是春天刚发芽的嫩草,充满活力与希望,也给人带来新生力量和希望之火。倾听犹如炙热夏日里的一阵凉风,把枯燥与烦闷一拂而尽,送来愉悦轻松的感觉。倾听是心灵之花,倾听能折射出纯洁而热情的光芒;倾听是一缕清风,它能吹散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倾听是划破漆黑夜幕的流星,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倾听是一朵开不败的花,它能绽放出生命之蕊,换取人们的欣赏和信任。
第二、在选材百宝箱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读一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比喻
1、四姐听到这消息时的表情,就好像天上掉下张大馅饼。2他把两眼熬成了红红的桃子好不容易才把稿子啃将出来。
3老头有五十来岁,两只小眼灵光四射,花白的胡子硬得像钢针,还真有点仙风道骨
4两个孩子像两只美丽的康乃馨正借助母亲的生命生长、怒放。5羊像一片棉絮,伏贴在青山坡上。排比
微笑是一朵温馨的花,微笑是一把绿色的伞,微笑是一间爬满常青藤的小屋,微笑是无言的对视,微笑是梦幻与现实的结合体。拟人
山里的风硬把天上的星星吹得直打牙巴骨,只好钻进厚厚的棉絮般的云层中睡大觉去了。
1、太阳从窗口挤了进来。
2、天的确很冷,厚厚的雪压得村子喘不过气来。
3、夜里,所有的星星都在不停地颤抖。
4、那一本纯美的粉色日记,至今仍躺在政教处的玻璃橱里,孤独而忧伤。排比
5、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白云。
6、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7、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六.实际片段练习(教师播放风景片段录像,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写出来)指明生一:生二: 七.教师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悟了修辞格语言的魅力,我们还通过新出版的《初中生个性化写作》一书,了解了使文章灵动飞扬的方式方法,但愿对您的作文有所启迪。
我们都知道,美的语言是生命的音符,能将人带入最美的心境。请同学们用最美的语言描绘最壮丽的人生吧。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八.接下来老师给你留个终生作业:
多将自身置入佳景,多写游记,遇美景写美文,或三言或两语,或长篇,即兴随笔,随遇而安,随写而喜。你的人生就会一路灿烂。
同学们,再见!
第五篇:高中主题活动式写作实施策略探究
高中“主题活动式写作”实施策略探究
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两个主要目标,在这两个方面,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写作能力,往往处于更重要的地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但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严重,教学效果不明显。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指导学生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呢?我们作了许多思考和探索,其中开展“主题活动式写作”教学,就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教学方式。
什么是活动式写作呢?活动式写作就是设计课堂内或课堂外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从而获得写作的素材、方法,产生写作兴趣的一种写作方式。活动式写作教学中,活动贯穿于整个写作的始终,会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并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对“活动式写作”存在误解,认为所谓活动就是户外活动,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其实“活动式写作”中的“活动”不仅是户外活动,也可以是室内(包括教室)活动,它包括阅读性活动、过程性活动、功能性活动、事件性活动等。
在活动式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以高
一、高二每学年为一个周期,分别设计了系列主题活动: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培养情操、关注社会等。针对这些主题,我们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然后进行写作实践。如何结合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写作呢?我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阅读活动写作
阅读活动写作即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活动,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写作的灵感、素材以及写作方法,然后进行写作。在活动式写作的诸多活动中,阅读活动最简便,可操作性最强,效果也非常好。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的原因是学生阅读太少,教师似乎更喜欢把阅读教学课堂当作自己表演的舞台,较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活动。不少教师甚至把阅读和写作分离开来,在阅读课上往往更多关注作品的内容、思想、结构、手法等,在作文课上更多指导学生写作的技法。殊不知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其写作的源泉,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灵感、内容、素材、思想情感、价值立场、写作技法等。擅长写作教学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视学生阅读的老师。
为了解决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的弊端,我们进行了“阅读活动写作”教学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设计了阅读与写作的主题“认识自我”“体验情感”(设计主题是为了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更有针对性),并设计了相关的阅读活动。就“体验情感”这个主题,我们设计了几个阅读活动。以“《史记》人物传记专题阅读活动写作”为例,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1.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司马迁以及他的史传思想,挖掘《史记》人物传记中体现的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作者品评人物的价值标准。
(2)根据对文本的阅读,撰写一篇文章。
2.教学时间:20天
3.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4.教学过程
此次阅读活动写作教学分为两个小活动,前15天为学生的阅读活动,后5天为学生的写作和交流活动。共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天到第6天
(1)印发《史记》中的《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伍子胥列传》《商君列传》《苏秦列传》《张仪列传》等篇目及注释和参考译文。
(2)学生参考注释和译文阅读,教师随堂解答学生阅读中的问题。
(3)学生在阅读中,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可以是自己非常有感触的节点的转述,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某一人物现象的看法。
(4)学生课外继续阅读本阶段的篇目以及有关《史记》的论著。
第二阶段:第7天到第11天
(1)印发《史记》中的《孟尝君列传》《平原君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吕不韦列传》《李斯列传》《蒙恬列传》《鲁仲连列传》等篇目及注释和参考译文。
(2)学生参考注释和译文阅读,教师随堂解答学生阅读中的问题。
(3)学生在阅读中,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可以是自己非常有感触的节点的转述,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某一人物现象的看法。
(4)学生课外阅读有关《史记》的论著。
第三阶段:第12天到第16天
(1)印发《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季布栾布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报任安书》篇目及注释和参考译文。
(2)学生参考注释和译文阅读,教师随堂解答学生阅读中的问题。
(3)学生在阅读中,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可以是自己非常有感触的节点的转述,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某一人物现象的看法。
(4)学生课外阅读有关《史记》的论著。
第四阶段:第17天到第20天
(1)学生回顾、总结前段时间阅读的内容。
(2)学生整理前段时间的读书笔记、心得,按要求完成写作。
(3)学生作品展示、心得交流。
这个活动我们在高一高二同时进行,根据各年级的不同主题,我们设计了不同的阅读活动。比如“关注社会”这个主题,我们印发了大量的时评作品,让学生阅读,并从中总结时评的写法:引―议―联―结。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作时评的方法,也掌握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模仿写作阶段,他们比较轻松地高质量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这样的主题阅读活动写作,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作品,丰富了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也培养了探索、发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阅读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解决了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境,也让学生尝到了写作的乐趣。
二、过程性活动写作
过程性活动写作,即通过一次真实活动,让学生写出对这次活动的观察、感受、评价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中获得素材和感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在过程性活动写作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体验情感”“培养情操”等系列主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的系列活动。“家乡美”主题写作,就是我们设计的系列活动之一。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目标:
1.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家乡,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学会观察、感受生活。
2.挖掘家乡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3.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并使之成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
活动参考主题:家乡风貌(自然美景、独特建筑、风俗民情)、家乡趣事、沧桑变迁、乡亲如歌。
活动安排:
1.选择与组织(第15周星期一到星期五)
(1)学生从四个主题中选择一个开展活动。
(2)学生选择文体(记叙散文、新闻故事、人物传记、议论文或说明文等)。
(3)根据所选的主题和文体进行分组,主题或文体相同的分在同一组。
2.搜集与获取(第16~17周星期
六、星期天)
(1)学习“参考阅读”的范文和“点击链接”相关文章。
(2)采用实地观察、采访、拍照、录音、上网、进图书馆等方式搜集有关家乡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3.活动建议
(1)“家乡风貌”主题活动实施建议
采用拍照或录制视频等方式,收集当地的美景、标志性建筑、特色小吃、工艺品等资料。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家乡的相关报道,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通过对比,感受家乡历史的辉煌。
(2)“家乡趣事”主题活动实施建议
通过采访、搜集、回忆等方式,收集与家乡有关的逸闻趣事。
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心得体会。
(3)“沧桑变迁”主题活动实施建议
查找地方志,采访当地年长者,了解家乡的兴衰变迁。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家乡历史上发生的某些重大的事件。
搜集与故事有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4)“乡亲如歌”主题活动实施建议
了解描写对象,采访当事人或其身边的人,从正面和侧面多角度了解你所写的对象。
访谈身边的亲人或朋友,了解他们对家乡的看法。
关注外来工的家乡情结以及留守儿童问题。
4.分析与研究(第18周星期一到星期五)
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有三:
第一,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
第二,学生对活动中的疑问、困惑进行思考、讨论。
第三,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范文,构思作文。
5.写作与修改(第19周星期一到星期五)
(1)根据自己活动的体验与搜集的素材,独立完成写作。
(2)自评自改,然后小组内互相修改。
(3)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作品。
(4)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因为有些活动必须安排在周末学生回家才能进行,所以这次过程性主题活动写作时间跨度比较长,让学生能作好充分的准备,并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从主题、文体的选择,到收集第一手的材料,最后完成写作,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只是点拨、释疑。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搜集资料,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培养了根据自己的需要筛选、运用素材的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此外,主题活动式写作还有功能性活动写作和事件性活动写作。功能性活动写作,即模拟事件,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到事件中(自己并没有真实参加该活动),根据对该事件的思考,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事件性活动写作,即把真实的事件引入课堂,创设情境让学生写作。我们正在对这两种活动写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我相信不久我们将会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