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
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
摘 要: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及实践精神,也对人类思想史和实践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句话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有着具体而切实的体现。同时,对这句话的过分推崇和片面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知识就是权利”、追求功利化、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等误区,值得我们对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深刻反思,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知识就是力量 改革开放 当代启示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样一句简单明了的话,却深刻地反映了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及实践精神。这个命题所内含的价值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并且转化为人们追求知识、尊重知识、创新知识的不竭动力。近400年过去了,“知识就是力量”蕴含的哲学精神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有着具体而切实的体现。同时,对这句话的过分推崇和片面理解,导致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 “知识就是权利”的错误认识,片面追求功利化,特别是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诸如此类的当代社会存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深刻反思,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背景
培根是近代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对培根在科学史、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样振聋发聩的口号,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条件有着紧密联系,他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因此,要解读“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蕴含的深刻含义,就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开始考察。
培根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成长的时期,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时期。资产阶级为了完成其革命任务,更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繁荣资本主义经济,要求冲破各种封建羁绊,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迫切需要开拓知识领域和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正是在这一需求的推动
下,作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的培根,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和资产阶级的需要,对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发起了猛烈的抨击。他反对旧传统和权威的迷信,反对蒙昧主义,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推崇知识,赞颂科学发明,并以改造人类知识、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为己任。
一个哲学家、思想家的思想的形成,除了阶级原因之外,还同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关系。培根也不例外,他关于知识的价值和功能的论述,深受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从十四世纪开始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出现,并逐渐遍及整个欧洲,历时久、范围广、影响深远。人文主义者强调一切以人为本,提倡个性自由平等,反抗教会对人的束缚和压制,推崇人的理性,肯定人的智慧和才能。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本身不能自动转换成力量,知识只有被人掌握并加以应用才能产生力量。反映在人与知识的关系上,即承认知识是客体,主体是人,知识能否发挥力量,发挥多大力量,关键在于人,在于人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于人对知识的应用。培根这种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作用的思想,不能不说是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迪。
知识有两大主要门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中世纪,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只是教会恭顺的侍女,根本不能超越教会规定的界限。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兴起,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物理特性和自然力活动方式的科学。在这种条件下,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数学等各个领域开始冲破神学的羁绊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与此同时,总结和研究新的科学认识方法成为一个新问题,当时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提倡科学考察、资料积累和实验的科学精神。这些为培根总结人类研究自然的科学方法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和启迪,同时也使他对知识在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巨大力量有了更加清醒、直观的认识,促使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
二、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及对近代哲学的影响 文字上还要下功夫。目前太口语化。
培根最初是在《新工具》这本哲学、逻辑学的重要代表作中阐发其“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广为人知的名言的。培根写到:“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 2
乎是一样的。”一句简单明了的话,却蕴含着这位近代大哲学家的哲学精神和哲学思考,并对当时以及培根之后的时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知识就是力量”体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将人们的目光从宗教引向现实
我国学者赵敦华曾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论及他对理性的理解:“古希腊的理性是与宇宙的的心灵相通的思辨,中世纪的理性是神学和信仰的助手,近代的理性则是时代的精神,这就是自然科学的精神”。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正体现了这种近代的理性精神。他深信,人类统治世界的力量深藏在知识之中,而不是宗教所宣扬的那样在于上帝。真正的知识是根据探究原因得到的知识,知识是以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的,人们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掌握,不需要受到上帝的控制。这就从本质上肯定了人在历史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使人类能够更加清醒地看到自身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从而不因对于宗教在情感上的痴迷而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在思想上得到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③②①,走向更加理智的发展道路。
(二)“知识就是力量”体现出强烈的科学精神,引导人们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在《新工具》中,培根这样说:野蛮人、文明人的分界是以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为标志的。农业的文明是人类的第一次革命,而把科学应用于工业,正是导致人类文明的第二次革命。培根所倡导的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就是一种现实的科学观,这种观点是培根首创,并详细加以阐述的。在论及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所产生的“力量、效果和影响”时,他曾深刻指出:“这三件发明,改变了全世界的整个面貌和事物的情况,头一件在文学上,第二件在军事上,第三件在航海上,由于产生了无数的变化,以至于几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显赫的任务,对于人类事物曾经比这些变化在加强人类事物上有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④培根把科学技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功绩凌驾于历史上其他的头等大事,在近代科学诞生的早期,体现出明显的崇尚科学的精神。培根倡导的知识,主要是“自然的解释”。他鉴于当时人类拥有的知识,并非都能适合,而提出了科学的革命概念,即科学作为知识的理论体系,其发展并非是知识量的逐渐积累,而是旧理论为新理论所代替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革命。他在《新工具》里写道:“若期待用在旧事物上加添和移接一些新事物的做法来在科学中取得什么巨大的进步,这 3
是无聊的空想。”(这一段没有把问题说清楚。关键是什么是科学精神,如何体现出科学精神,怎样使人们重视科技?特别是后一点,要有历史的证据。)
(三)“知识就是力量”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精神,推动知识朝着关注人的现实活动方向发展 培根曾经这样评论传统的知识:“它能够谈论,但是不能生育,充满着争辩,但是没有实效。”在传统的认识论里,知识只是为了满足个人言谈、争辩以及个人名利、思辨的需要,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效用,却没有服务于整个人类发展尤其是物质层面的发展的实用性。在培根看来,知识不是一种纯思辩,不是采用谈话的资料和争论中反驳对方的手段。知识是一种力量。首先是一种改造、统治自然的力量:这里所说的知识,和同时代或之前的知识是不同的,之前的知识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自然以外的地方,沉迷于无用的幻想和不结果实的教条,毫无用处。现在培根打破了传统的和同时代的知识观的束缚和局限性,赋予了知识这个词一种全新的含意。知识,应该是关于原因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知识。获得了知识,也就了解了事物的原因,掌握了自然的规律、洞悉了自然的奥秘。这样,人就可以控制和驾驭自然,行使对自然的统治权了,要促进科学的认识,就要投身进去,要去追求、要去探索、要去试验。因此,知识不再只是学问,它是社会发展的改革力量,人性自我完善的力量,更是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巨大力量。这样的认识尽管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却将人类的目光更多地从自然以外的地方引向自然,从无用的幻想和不结果实的教条引向实践活动当中。培根自己也正是从经验出发,以生活的实践、科学的实践、生产的实践为依据,确信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东西不可认识的。
(四)“知识就是力量”容易导致对知识的功能的片面化理解,导致忽视精神作用的功利主义倾向
培根关于知识的认识启发了人们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一言概之,就是功利主义倾向。他在承认知识对于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的同时,把精神价值排除在知识尤其是科学的实用性以外,这就造成了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作用的巨大缺陷。同时,他所推崇的“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就是人类运用知识的力量去认识自然,从而达到驾驭自然、控制自然的根本目的,如同赵敦华先生所评价的:“把自然作为人类的异己对象加以利用、改造和征服,把知识的力量仅仅当作是驾驭自然的物质力量。” 这些都在一定层面上显示了培根在对待知识、对待自然和对待人类社会发展等问题上过分的功利主
⑥⑤
义倾向。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这一倾向的集中体现。
三、“知识就是力量”的哲学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3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一伟大历程并反思其深远意义时会发现,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抛弃狂热的感性:理性的复苏
在1978年以前,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动荡和挫折,林彪、“四人帮”集团控制广大人民的思想,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这就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在狭小的范围内,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不能理智地思考究竟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一种狂热的感情用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也是中国人民开始独立理性思考自己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开端。诚然,这样的思考相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立稍显迟缓,可同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在西方引起广泛的理性思潮一样,这样的改革让当时陷入迷惘的中国人重新认识到自身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巨大力量。“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社员秘密签订了全国第一份包产到户的合同书,拉开了农村改革中最重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小岗村的事很难说是理性复苏的表现)。这也是中国人民在十年文革精神压抑和感性狂热下的理性复苏。自此,从改革之初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到现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和理论的出台,都继承了这种理性的思维,提出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理性的复苏,更多地是从党的反
⑧⑦思、各种政策、文献中体现的,是从理论界的讨论中体现的,而不是从小岗村这样的事件中体现的)
(二)破除对权威的迷信:科学的指引
1976年10月,华国锋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思想,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不能违反;凡是损害毛主席的言行,都必须坚决制止,不能容忍。”这是整个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思想处在一种狂热的对于权威的崇拜之中的集中和最为具体的体现。
改革开放后,西方各种思潮逐渐传入中国,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随即成为许多青年的座右铭。人们开始认识到,要想真正建设社会主义,只靠一两个权威是不行的,要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方面,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这种观点的影响,直到现在也没有消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口号,在今天已经完全变成了现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更为“知识就是力量”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这里写的并不是科学的指引,而是如何需要科技强国。但是,知识就是力量,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如何发挥力量的作用,而不是从“需要”的角度说。)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视实践
培根在近代发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提倡知识要为人类的利益服务,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将人类的目光引向实践活动。而在中国,1978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张成写的《标准只有一个》的短评。文章明确提出:“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实践。这个科学的结论,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摸索和探讨,才得到的。” 这篇短评已经从理论上论及了问题的实质和要害。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终于引发了全国性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篇文章指出:“要用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不同的时代,对于这样的问题却阐发出同样的见解,不是巧合,而是对于实践活动重要性的必然认识。
⑩⑨
邓小平同志讲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供我们参考,即使有经验,那也是别人的,不一定适合我们,要想建设好社会主义,不能有教条主义,也不能有经验主义,必须自己去摸索、去实践,在摸索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实践进程也不断迈进。在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探索中,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国家统计年鉴, 1978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有3 645.2亿元,年人均收入仅381元,老百姓生活十分贫困艰难。改革开放的30年后,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46 619亿元,比1978年翻了67倍;年人均收入达到1 608·4元,比1978年翻了4倍多;改革开放30年里,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平均增长10%的高速度向前发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⑾
四、对“知识就是力量”片面理解导致的误区
(一)“知识就是一切”----功利主义、物欲主义的泛滥
培根在他那个时代注意到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巨大的,但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看待,过分推崇和片面理解“知识就是力量”,其结果很可能导致“知识就是权利”“知识就是一切”,导致唯知识、唯科学,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过分地追求知识对社会的改造作用,就会造成重视物质而轻视精神,表现在社会生活领域就是功利主义和物欲主义的泛滥。自改革开放政策到今天的与国际轨道接轨,功利主义与物欲主义越来越占据了国内部分市场,而这两大主义的横行,已让很多人越来越利欲熏心、物欲横流。功利主义、物欲主义的盛行,不单单糟蹋人们的心灵,也逐步侵蚀着中国文化。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要表达得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诚如赵敦华先生在他的《西方哲学简史》中所讲的:“通过知识掌握自然的规律,从而改变自然、命令自然,趋利避害,使自然规律为人类的利益服务”⑿ 而过分地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这种主导和支配作用所导致的恶果,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日益凸显,成为我们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在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大规模开展,消费结构升级的重点由衣、食转向住、行,加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严重浪费,资源消耗量急剧上升,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所遭遇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
短时期内集中暴露出来。
在这种关键时刻,对方向的调整成为必须做的事情,以胡锦涛为首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改革开放新的起点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是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关键,但是,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不仅要讲发展的数量,更要提升发展的质量,做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目的在于拉长“核心价值”、“社会公正”、“环境保护”这些已经变短的腿,使之与“经济增长”这一相对较长的腿相适应,维持相对平衡。科学发展观为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工具。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应持辩证的观点。对“知识就是力量”的认识也不能例外。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就是力量”,从培根提出这句名言到现在,4 00多年过去了。今天“知识”所指的内涵不知比当时丰富多少倍,“力量”所代表的内涵也远非当时的“力量”可以同日而语的了。在以往传统的物质经济时,人类利用的主要是自然资源,这种资源的特点是越用越少,处于递减的状态。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赖以创造财富的资源主要是知识,这种资源的特点是越用越多,处于递增的状态。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只要我们很好地应用“知识”,使 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长期反复的实践,能力又内化为素质,那才是真正彻底地掌握了知识。也只有如此,“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才会真正成为现实,为我们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参考文献:
——————————————
① 培 根 《新工具》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47页
②⑥⑿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221页、204页
③④⑤培 根 《新工具》 《培根全集》司佩丁本伦敦1860年版,第4卷,第114页 ⑦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⑧⑨⑩汤应武 《抉择——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的历程》 经济日报出版社,第56页、94页、97页
⑾ 周树志、秦鹏 《论改革开放的时代意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⒀ 李 也 ⒁
余丽嫦 ⒂ 姜 同 ⒃ 夏可珍
11月,第38卷第6期
《思想巨人——培根》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版 《培根及其哲学》 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论“知识就是力量”》 《长沙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12月 第20卷第4期 《学习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启迪》 《当代教育论坛》
第二篇: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 那是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有一天,爸爸铿锵有力地给我念了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Knowledge is power,France isbacon.)父亲不会知道这句话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造成了多么巨大而长久的困惑。
之后的十多年中,这句话一直困扰着我,产生了无数的谜团。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够和前半部分联系到一起?知识与力量、法国与培根之间,难道冥冥之中有着某种难以言喻的联系吗!?
我,无法理解。
更让我恐惧的是,每当我向大人们提起“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的时候,他们都毫无惊讶的神色,而只是默默的点头赞同,甚至有几分欣喜的目光含在眼中。
或者当有人说到“知识就是力量。”的时候,我总会紧接着强调“法国就是培根!”可从来没有人以怪异的神色盯着我或想要纠正什么怪异的事情,有的只是微微一笑,点头赞同。
某一天,深陷困惑的我终于鼓起了勇气,找到一位老师请教:“‘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可没想到换来的却只是整整十分钟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解释,完全没有触及到“法国就是培根”。当老师讲解完毕,我怯生生地试探道:“法国就是培根?”老师轻描淡写地答道:“没错。”年仅12岁的我根本没有勇气和信心再继续追问下去了。
我,绝望了。
从那一刻起,我再也没有去追问过这句话的真意,我坚信自己永远不可能弄明白这句话,它就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我能做的只是当这句话被提及的时候假装和所有人一样明白它的意思。我彻底放弃了追寻。
直到多年以后的某一天,我不经意在书本上看到了这句话 :
Knowledge is power.-----Francis Bacon
那一瞬间,童年崩坏„„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什么,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在,因而大学生学好实事求是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我们应从中受到启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提出了“实事求是”这一态度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并在会议上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而这一理论在我们大学生中,也是会起一定积极作用的。我认为“实事求是”即求真务实,能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好的工作作风,更进一步的积极作用是,“实事求是”能使我们大学生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团结,对实现理想越加信心!所以,实事求是与大学生是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实事求是精神。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一实际。因为在当代大学生涯中,大学生活是十分丰富多彩的,那么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里,怎样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联系在一起呢?我认为,首先在学习上得实事求是。上课的时候,求真务实,该专心听课的时候就要集中精神,这样你才能学有所成,才能知道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同时,在老师所提出的你所不懂得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大胆地去提出疑问。实事求是,把问题真实地解决开来。另外,作业也要“实事求是”,作业是检验我们所学知识的一个小小的测试,如果是抄袭的作业,那绝对谈不上实事求是!我们在大学应当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大学学习的意义。
2.理论联系实际
这个概念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一些基础性的作用。在实践中,就应该果断,看准了,就要大胆的去尝试和闯荡。我们要看准问题和正确地总结、积累经验,还必须要有科学地理论指导,对于问题的判断应从实际真实作为出发点。理论联系实际,一切要客观地评价,包括评价自己也要联系实际情况。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这一概念中,我们需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当旧理论中与新理论之间产生矛盾时,就要敢于由实践来赋予原有理论剪裁为新的理论,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发展。我们大学生就应该受到启示:平时我们对新事物吸收的同时,要理性地思考一下,这里是否真的正确,是否合时代的发展。世界要变革,一切不好的都要改革,只有符合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使国家发展得更美好!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的事业,进而地解决温饱问题,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使人们的明天更美好!
4.结语
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独特的性格,同时也是青年生气勃勃时期,我们富有创新精神。我们肩上扛着的历史责任是光荣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学生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在学校期间,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有益的资源来全面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巩固学业的基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目标。我们在大学这一个大舞台上,应展开全面的学习,各方面都应有所了解,积极地参与学院的各项力所能及的活动,用知识来巩固自己、武装自己,从中要多吸取教训,大方面的积累更多的经验,等到步入社会工作以后,在各自承担的角色和岗位上刻苦锻炼、积极培养兴趣爱好、顽强地拼搏,只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样才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学习“实事求是”,对我们美好理想的设想和追求具有永恒的价值。我相信,我们大学生只要领悟了这一真谛,我们祖国的伟大理想将会实现,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第四篇:五四运动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五四运动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1919年5月4日,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掀起了一场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当代青年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最终目的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这些已经过去95年了,五四运动本身早已成为了历史。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既然国家的宏观形势已经改变,那么我们就不能死守着95年前的斗争方式去表达爱国情感。但纵观当今青年,却造就了“非主流”,“啃老族”、“月光族”等鲜明特征的当代青年,一些爱国和民族主义者的青年渐行渐远,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只是挥霍着时间,虚度年华。谈到自己内心的感受时,最多的是对现实的困惑,迷茫,空虚。是社会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而当谈到关于爱国的时候,多数人的反应则是冷漠淡薄,更不用谈关心国家命运,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
我认为这是社会环境与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的原因,与当时五四时期的社会现状相比,当今社会,人民安居乐业。人们往往就考虑自身的利益,仅仅关注自身发展这个“小我”,忘记了关注社会这个“大我”。而大学生所最关心的问题也就局限为自身的基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实现。学生只是社会的软弱阶层,作为一个阶级其自身不仅在政治上是软弱无能的,而且也缺乏社会的或经济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但为什么青年越来越少?历史浩浩荡荡,然而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心灵状态却固执地停留在原处,没能走出悲愤而迷茫的荒漠。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人有责任将五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首先应把五四精神融入自身的发展中,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改变单纯接受性的学习习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通过对五四运动的精神回顾,承担起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不要出现信仰迷茫,要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应认真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当代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应该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努力学习,掌握知识,掌握各种技能,而我们作为学生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为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自强而努力学习。其次,要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爱国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最后,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积极热心与于国家的大事,提高自己的民族责任心。对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不能抱有麻木的心态,应学习五四青年的爱憎分明的精神状态,进行科学批判。我们在面对有些事件时,要谨防盲目排外的民族主义思潮的出现,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应该具有大国心态,应当具有宽广发展的眼光。因此我们应当在不忘历史的基础上爱国,分清哪些是国外对我国的敌视,哪些是我们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陋习。用真才实学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才是爱国主义在当代学生中的体现,更是五四运动精神在当代环境下的宗旨。五四运动事件本身已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对五四运动精神的而理解与实践!去其形式,保留本质!那就是五四运动留给我们当代人最好的启示。
第五篇:培根散文集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谈培根散文集对大学生的启示
摘要:培根做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炼深邃的文字写成《论说文集》,本篇文章将通过赏析《论读书》、《论迟延》和《论友谊》三篇散文,结合当代大学生生活,具体说明读书、迟延、友谊对当代大学生有何现实意义。关键词:培根;读书;迟延;友谊;大学生活
人们总说,大学是一个桥梁,一头连着纯真无虑的学校生活,一头连着充满挑战的社会,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以读书学习为主,在即将迈入社会时,我们要学会抓住机会,迎接挑战,而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有一两知己。所以,读书、机遇和友谊对于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会分别阐述培根《论读书》、《论迟延》和《论友谊》三篇散文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一)《论读书》
还记得前几年网上疯传的一组数据: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而国人年均读书只有4.77本,看到这组数据时,我对国人的阅读量感到羞愧,但反观自己,也不过如此。我算是一个喜欢去图书馆的人,但据我观察,阅览室里在纯粹读书而不是学习功课的估计连四分之一都不到,但是在公交车、课堂上你又可以看到大量“低头族”用手机看小说。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的读书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实用阅读严重,大学生对名著的远离正在成为常态;其二,大学生网上阅读越来越流行;其三,快餐式阅读成为大学生的最爱;其四,“先锋文化”等休闲类阅读成为流行热点。
培根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专业课书籍固然重要,但不能满足你全部情感所需,或失恋难过或恋爱喜悦,你都能从书中找到另一个自己。“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书永远不是用手指拨滑两下手机屏幕就可以完成的,社会发展追求速度,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精神文化发展同步,学生也是浮躁和茫然的,网络阅读、快餐式阅读获得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少了读书的那一份宁静,纸与指之间的交流,你与友之间的讨论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没有了这些思维的火花,读书可谓缺失了不少的乐趣,而没有了心中的宁静,读书也变成了茶余饭后人们高谈阔论的一些小小话题。
但如何读书呢?培根告诉我们,“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对于不同的书我们阅读的方法不同,而对于书中不同的内容观点也不必全盘接受。刚入大学之人,易受导向而偏面,而读书,都不同的书,则更加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客观看待事物。
(二)《论迟延》
OF DELAY,在中国有两种译法,有的译为《论延迟》,有的译为《论机会》,这似乎就像培根开篇所讲:“幸运有如市场,如果你能多逛一会儿,物价往往就会下跌。然而,它有时候却又像西比尔卖书一样,起初是整套卖,然后就一部分一部分地减少,而同时仍坚持同一的价格。”延迟,是个两面体,让你有抓住运气的可能,但也有错过机会的风险。在我看来,运气是上天额外的馈赠,主动权不在自己,但是机会不一样,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是否准备,如何准备,怎样抓住机遇都取决你自己。“再没有比善于抓住事物的苗头更明智的了,在一些危险关头,看来吓人的危险比真正压倒人的危险要多许多。只要能挺过最难熬的时机,再来的危险就不那么可怕了。因此,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 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它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逃避,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你总会有面对问题的一天,当代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令人堪忧,据2014年郑州的一个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中,心理耐挫力较差的占46%心理耐挫力在一般水平的占45.9%;显示了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的总体水平偏低,情况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杀,毕业季甚至成为自杀季,有些人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有些人无法坚持下来实习期,解决问题的钥匙在自己手上,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要全力以赴面对它。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现在很多大学生上专业课睡觉,在工作有问题时才发自己专业知识的缺失,如果你现在因为这个问题而焦头烂额想要放弃,那你就应该在当初做好准备,如果早早发现自己能力的缺失,就要立刻补救,拖到最后也许就真的无法挽回。所以,“古谚说得好,机会老人先给你送上它的头发,当你没有抓住再后悔时,却只能摸到它的秃头了。或者说它先给你一个可以抓的瓶颈,你不及时抓住,再得到的却是抓不住的瓶身了。”
(三)《论友谊》
古人曾说:“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而没有友谊存在的城市就如同一片大荒原,无论处于何地何时,你都需要朋友,朋友也需要你,喜与忧都可以相互分享,就如培根所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所以友谊对于人生,真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金。”在情场失意、工作不顺之时,你是倾诉者,朋友是倾听者,你对他诉说,他能给你提出忠告,任何一种平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你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进然有序。因为当人把一种设想用语言表达的时侯,他也就渐渐看到了后果。培根引用有人曾对波斯王说的话,“思想是卷着的绣毯,而语言则是张开的绣毯”。所以有时与朋友作一小时的促膝交谈可以比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令人聪明。而朋友不仅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也是一个建议者,培根讲,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一是关于事业的。前者,尽管我们具有自控力,但毕竟如圣雅各所说:“虽然照过镜子,可终究是忘了原形。”友人的逆耳忠言却恰好可以治疗这个毛病。就事业而言,学生要学会选择,要选择诚实而公正的友人,在听取意见时不要随便乱问,不负责或片面的意见也许会让你做出错误的决定,友谊之果很丰富,当友谊也是互相的,在你接受友人的帮助时,也要记得回赠朋友以帮助,要相互沟通交流,不要让马加爵、林森浩这样悲惨的事件再发生。
大学生活很短但很精彩,读书、机会、友谊是我们大学期间乃至以后人生的路途上都必不可少的。培根以其哲学思想融合自身经写成《论说文集》,而我们站在一位巨人的肩膀上看前方将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