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亲爱的爱丽丝》学生读后感言若干篇
《亲爱的爱丽丝》是本好书 柯灵小学六(8)班王果凡
前天,葛老师送我们每桌一本书,书名叫《亲爱的爱丽丝》,也是程玮老师写的哦,我们曾看过她写的《会跳舞的小星星》。可是,因为同桌是女生,本着“女士优先”的原则,我只能等她看完,直到周末才看到。
这本《亲爱的爱丽丝》是本好书,它讲了一个在德国生长的中国女孩子米兰和一位德国老太太爱丽丝之间的故事。
要说它好在哪里?首先,我每看完一章,脑子里都会存不少疑问,比如“神秘的小脚印”到底是谁留下的?爱丽丝的爸爸妈妈有什么话故意回避着爱丽丝?而这些疑问,在后一章里大多能找到答案。所以,大脑中的无数问号迫使我一章接一章地往下读,简直是“手不释卷”啊!而且,本书中有许多介绍书信的知识,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比如书信体文学作品的起源、邮票的故事等,都令我脑洞大开。这本书人物生动形象,情节环环相扣,里面还收录了我们同龄人的十封有关谈礼仪的书信,让我也接受了教育。
我喜欢《亲爱的爱丽丝》,你呢?
我读《亲爱的爱丽丝》 柯灵小学六(8)班丁雨乐
今天,我看了《亲爱的爱丽丝》,从第1页看到了第73页。要不是妈妈硬让我去睡觉,我非一口气把它读完不可!
这几页讲了米兰放暑假的时候做了一个梦,醒来时发现爸爸妈妈的眼神不对劲,于是去找爱丽丝。她看到爱丽丝正为窗前的两个小脚印费神,回家告诉了爸妈。原来早上爸妈有意回避她在谈的也是一对小脚印——在米兰的窗前。后来她和爸爸妈妈布下陷阱,终于知道了原来是一个蓝衣小孩留下的脚印。
光看了不到一半,我就长了很多知识,比如说书信的好处,邮票的来历等等,都令我受益匪浅。
可是,还有许多问题回旋在我的脑海:那个蓝衣小孩究竟是谁?他为什么那么快消失?他为什么要来传信?哦,估计今晚我要失眠了:因为我会一晚上都琢磨这些问题呀!
读《亲爱的爱丽丝》 柯灵小学五(8)班钟爱佳
文中说了米兰梦后,爱丽丝窗前的草地上有两个脚印,后来知道这脚印是送信的孩子留下的„„
在这里,我记忆最深的是关于书信的隐私权的问题。爱丽丝说,信除了收信人本人可以打开,别人看是触犯法规的。
我家如果爸爸在,常常把手机放在桌上,有时候妈妈会看爸爸手机里的信息,这样做如果在德国,那妈妈就已经侵犯爸爸的隐私权了。在没看《亲爱的爱丽丝》之前,我也觉得妈妈这样做不妥,似乎不信任爸爸。妈妈总是想得太多,有一次,就一个别人错发的信用卡的信息,妈妈以为爸爸在骗她,差点吵起来。
读了这本书,我有足够的理由阻止妈妈这样做。我得告诉妈妈去!
寻找我的“爱丽丝” 柯灵小学六(8)班方舒庭
我怀着美丽的希望,翻开《亲爱的爱丽丝》。渐渐地,左边的页数多了起来,只觉得一股浓浓的味道钻进我的心坎,敲击着我的心灵。
她,米兰,竟神秘地钻进了我的世界。茫然、喜悦、困惑„„她的梦是那么真实,那么缤纷。尽管疑团重重,也没有放弃探索。
也就是这样一个女孩,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也有自己的梦,也曾经沉醉在梦境中的喜悦中。就在那一次,我在书房痴痴地望着天空,梦想长大后拥有一个最舒适的职业,每天沐浴在阳光下,拿起笔记录生活,成为一名诗意的作家。可是,一次挫折,我以为自己永远不可能做到了,差点放弃了那美好的梦想,以为它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爱丽丝就在这时闯进了我的生活,她那么睿智,那么博学,那么乐于助人,米兰可以与她无话不谈,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我相信:在我的身边,也一定有一个“爱丽丝”,只要我去留意,去寻觅。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 柯灵小学六(8)班祝晓娅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亲爱的爱丽丝》。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我都觉得十分有趣,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所以我十分喜欢爱丽丝。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位爱丽丝,她就是我的妈妈。我妈妈的年龄虽然与爱丽丝奶奶有一点差距,但是她也会像爱丽丝那样倾听我的心事,做出一碗碗温热的“心灵鸡汤”。
有一次,我考试考砸了,回家后向妈妈哭诉,妈妈很有耐心地听完,温和地对我说:“别担心,孩子,妈妈不怪你,因为你尽力了,下次努力就行!”在妈妈的鼓励下,我订正好试卷,还多看了好一会儿书,为下一次的考试作准备。
我十分欣赏爱丽丝的品性,让我们一起,像爱丽丝那样,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亲爱的爱丽丝: 您好!
我是一名中国的六年级学生,在《亲爱的爱丽丝》中,我学到了很多。您一定不知道有很多很多人在看你和米兰的聊天吧?您教会了我们和小米兰很多道理,我很喜欢你们聊天的内容„„我真的非常非常地想跟您,跟米兰做朋友。我的爸爸妈妈总是很忙,都没时间跟我聊天,我经常觉得很无聊。
我跟您做了朋友的话,就可以天天与您聊天了。在您嘴里说出的话都那么有说服力。不像我的爸爸妈妈,对我说话有时跟您一样温柔,但有时就跟强迫我似的。
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是,我觉得您肯定跟书上说的一样美丽、温柔、善良、和蔼可亲。
我真的很喜欢你,很喜欢米兰。好啦,就说到这里吧,拜拜!祝 身体健康!中国女孩周衍迅
2016.11.3
珍惜曾经拥有的 柯灵小学六(8)班陈世秀
今天,我读了这一本《亲爱的爱丽丝》,觉得书中讲的都非常有道理呢!
这一本书主要讲了爱丽丝和米兰聊关于书信的一些话题,让我懂得了书信是珍贵的,书信是使人与人的思想交流有了一种安静从容的方式。
这本《亲爱的爱丽丝》我一口气读了两遍。我反复地读,反复地想:书信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后来,我找到了答案:书信从被发明的那一天起,就被人们用来向朋友和亲人倾诉内心,它比直接用对话来得更委婉、更温情、更私密。
当我读到爱丽丝说:“小米兰,我不知道,曾经带给人们无限美丽、细腻情感的书信,以后能不能被人们珍视?这种美好的文体,还会不会继续留存下去?我也不知道,现在的人们享受完手机、电话和电子邮件这些通信快餐之后,除了短时间的激动和快乐以外,他们会不会慢慢地觉得有点可惜,有点无聊?”是啊,现在人们只顾着手机电脑,也没有多少人在用书信交流了,沉迷在虚拟世界里的人们,有的甚至忘记了自己真实的一面,不知道是该值得高兴还是遗憾?
当我读到妈妈说:“书信作为一种文化的形式,确实正在发生很大变化。米兰,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永恒不变的。”我仿佛看到书信在人类生活中消失的日子不远了,喜新厌旧的人类,为科技的进步欢欣鼓舞的时候,似乎丝毫没有挽留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的意思。好像一件穿旧了的衣物,替换、遗弃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亲爱的爱丽丝》虽然是在告诉我们书信的珍贵,但我从中看到一切老祖宗发明的东西,我们都有必要以适当的方式传承下去,不能轻易丢弃。请珍惜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吧!
第二篇:《陈情表》读后感言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陈情表》感悟
信手翻阅着早已泛黄的《古文观止》,让心灵再次去探索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产。兴奋的是古文总是能给人一种脱离世俗纷扰的清静与豁达。偶然间,又翻到了那篇早已烂熟于心的《陈情表》。每次读起它,感觉就像是在读一份心情,不能不以之兴怀;每次读起它,都给我更深一层的体会。
古代的学者们,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功成名就。仕途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梦想啊,有的人甚至不惜丧失人格去追求显贵。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如此艰苦的攻读说到底都是为了以后无量的前程。这样的付出,必定期待着金榜题名后的获得。当仕途的机会真正来临时,谁能不为之欣喜若狂。然而李密在“郎中”“洗马”等官职的诱惑下,却不为之所动,只想要“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相濡以沫,来报答祖母的抚育之恩。
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百善孝为先。可亦有人说:“忠孝难两全。”皇命与亲情到底孰轻孰重?况且常言道 伴君如伴虎,纵然有的人也有孝心一片,也会终于显贵,畏于皇命,舍弃孝道而奔赴前程。李密,他是蜀汉的遗臣,倘若他不接受为官,很可能被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而招来杀身之祸。然而他敢于冒这个险。只因“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将满腹真情付诸文字,用他的真诚孝心打动帝王。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感恩着。古人亦都教导着我们学会感恩。人非金石质,岂能长寿考?报养祖母的时间已有限,为使祖母安享晚年,李密不惜逆君而行,违抗君命,置自己的前程甚至性命于不顾,可谓难得。然而现在的有些人呢,他们心里清楚树欲摇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道理,却整天想着“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自己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不去为父母尽一点孝道。
曾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在忙碌了一天后,为婆婆打好洗脚水,为婆婆洗脚,当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正在为奶奶洗脚时,自己也打好了洗脚水,一簸一簸的端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我也为你洗脚”。我相信此时两位母亲的心情一定是特别欣慰吧。这一场景让人感动,让人反省。如此简单又微不足道的事,我们又有几人能做到?我们有为父母做过什么?想来惭愧不已。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父母做点事吧。让幸福快乐陪伴在他们身边。
第三篇:共产党宣言原著读后感言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在没有读<<共产党宣言>>之前,我以为它是厚重繁杂,空洞无比,但当我网上阅读了它之后,我改变了看法,感受到了30岁的马克思和28岁的恩格斯带给人类的震撼以及那些无与伦比的财富。引用列宁的话,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是真正关心全人类命运的哲人,他们的最高理想是要解放全人类,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他们天才的发现, 共产党宣言说到底是对人类苦难的回应。“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两句话是记忆中对《共产党宣言》的印象,也是让我热血沸腾的两句话。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宣者》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并于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用德文发表。《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献,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该宣言系统的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且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是时代不可抗拒的浪潮。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的指出了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他们在系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提出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消灭私有制。16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的光辉思想一直指导着全世界工人阶段和劳动人民的解
放事业,并深刻地启迪、教育和鼓舞着全世界一切为人类进步事业而斗争的们。在共产党宣言里,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的揭示笼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面纱,“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这种尔虞我诈的资产阶级思想,在战争中暴露无遗。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现在的伊拉克战争,是资产阶级疯狂掠夺,资产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整个战争中资产阶级的各种丑恶的嘴脸一览无余。
马克思的基本分析方法就是阶级分析法,通过阶级与阶级斗争来把握人类历史的千年发展,那么何谓阶级呢,阶级是指由于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就产生了阶级与阶级分化。
他在共产党宣言里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后来又写道“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这种分析找到了人类苦难的根源——阶级与阶级分化。正是因为有了阶级分化,才使得一部分人可以剥削和压迫另一部分人,才使得人类历史进程中充满着战争、饥荒、犯罪、暴力等等一切丑恶现象。
在奴隶社会,社会分化为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奴隶主不仅可以占有奴隶的劳动果实,就连奴隶自身,也成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自由买卖、自由支配甚至处死。代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社会分为封建贵族与平民,这时候平民虽然不是贵族的私有财产,但他们一样可以无偿占有平民的劳动果实,对他们进行压迫与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而雇佣劳动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因此,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才可能消除阶级分化;只有消除了阶级分化,才有可能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所以,马克思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由此,马克思完成了理想社会从空想到实际的转变。
自古至今,总有些资产者强调,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
风就会兴起。这样说来,资产阶级社会造就应该因懒惰而灭亡了,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劳者不获,获者不劳。所有这些顾虑,都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同义反复:一旦没有资本,也就不再有雇佣劳动了。所有这些对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的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责备,也被扩及到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方面。正如阶级的所有制的终止在资产者看来是生产本身的终止一样,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在他们看来就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资产者唯恐失去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
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共产主义社会如此美好,岂不是人人想要的吗? 我想说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社会,未必所有人都想要。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社会,但这样的和谐世界,却不是人人都想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一个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可以不用自己劳动,就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占据社会的优势地位,对下层老百姓进行统治。所以,存在等级制的社会,对于剥削阶级来说才是最理想的,他们绝不甘心和普通老百姓搞平等,和大家共享劳动果实。因此,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世界上一切剥削者的共同反对,不论是在20世纪,还是21世纪,尽管剥削阶级的手段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维护自己阶级统治的意愿并没有任何改变。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主义者,遭到了全世界所有剥削阶级的最歹毒、最疯狂的攻击与谩骂,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但是对于劳动人民来说,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正如国际歌所唱的那样,“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劳动人民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与资产阶级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二者是背道而驰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必然产生的现象。整个资产阶级曾异口同声地向我们叫喊“但是,你们共产党人是要实行公妻制的啊”,我想说,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做单纯的生产工具的。他们听说生产工具将要公共使用,自然就不能不想到妇女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他们想也没想到,问题正在于使妇女不再处于单纯生产工具的地位。
当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读了共产党宣言,我感悟了不少道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理想确实令后来者鼓足勇气向前大步走,为了人民,为了共产主义,共产党人必须付出自己的一切一切,这是历史的使命,是人民的愿望。社会主义的崛起,每个人共产党人必须有莫大的责任,只有一心为了理想,为了人民,实事求是地去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理想。通过严谨的分析,详细的阐述,宣言让世界上各国无产阶级看到资产阶级本质和弊端,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使命,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自身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认清自己使命,洞察各种资本主义现象的本质。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世界还存在剥削,无产阶级的斗争就不可能停止。
测绘0901王月春
200928010101
第四篇:金陵晚报读后感言
“爱情,生命诚可贵,自尊自爱价更高,金陵晚报读后感言。”这是一位作者的肺腑之言。我们上一辈,这一辈是在这样的道德
教育成长的。它使我们受益,自律着生活准则,一言一行。可我们的孩子生活被金钱笼罩着,他们往往看到是
钱没有办不到的事,有权带来多少好处,改变个人的命运,读后感《金陵晚报读后感言》。有些事实就是不用吹灰之力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
观。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报纸,书刊少点负面报,多弘扬正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政府,党的基层组织,学校多表扬,奖励好人好事。学习法律法规,让每一位公民把国家和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事情去做,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建设的更加强大,人民就会感到无比幸福!
第五篇:广告书籍读后感言
书名《媒体与广告》(《媒体与广告》,钟以谦著,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
读后感:
书中把网络媒体定义为新媒体,新媒体的好处又是“信息发源点”和“信息终点”的一 致,反馈及时,选择性高,不像传统媒体强制性超强,但是如今的网络恶意广告软件,广告软件,网页的浮动广告,弹出窗口广告却侵袭着无数人的电脑,散发着强制媒体的气息(对于入门级电脑使用者而言),而人们在提到网络的时候可能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显示屏上漫天飞舞的广告,如今的网络广告更是新颖,可以看见各种形式的广告,其中恶意广告占了绝大多数,就连雅虎、百度、网易这样的门户网站也加入其中开发了无数恶意广告软件,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效率,比如雅虎收购的上网助手(现雅虎助手)就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例子这是一种“欺骗”的行为,而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却强制用户不得不浏览其广告,甚至很多人称之为病毒也不为过,而网络看似自由度极高的媒体,却在商业利益的趋势下变了质。
“利用网络多媒体来作广告的前景还不太乐观”书中低估了网络媒体的发展前景,而如今网络媒体更是广告投放的必争之地,而且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增大,而目前更像是事件营销的“病毒式传播”却陡然兴起,最简单的例子是“吃垮必胜客”的行销传播活动,一盘花了15分钟罗好的必胜客沙拉图片在网上就像病毒一样,成几何倍率传播开来,以至于必胜客从这时红火起来,可以说网络媒体起着得天独厚的作用,试想这样的传播(广告)在其他媒体却难以奏效,而在网上,几个论坛,一张图片就可以达到惊人的广告效果,网友们的作用是巨大(枪手居多),而这种广告形式却来的隐晦,而很好的达到了传播的目的,网络媒体的商机是巨大的,非常巨大。
提到商机,算是半个新媒体的还有数字电视(现阶段的中国),中国申奥时承诺08以前完成数字电视的建设,可是原定05年年中出台的数学电视标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涉及几百亿的商机,也使得清华和上海交大两派标准分歧,而在如今消费者的利益却被忽视,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试运行,可是没有确定标准之时这样的建设未免太早吧,导致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媒介而成功的案例也不胜枚举,例如:淘宝网、当当网、赶集网、58同城等网站在如今这个网络媒介逐渐成为主流的年代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发展壮大,这些实例也正是印证了媒体与广告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客观事实。
(李凯石、肖春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