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的反映。虽然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但这个必然的变化往往需要有一个过程。社会意识不一定与社会存在同时、同等程度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社会意识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如我国目前的封建迷信思想。二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2.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总是与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内在的继承关系。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5.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它所反映的社会存在的内容、性质及其需要。
(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12分)参考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时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二篇:什么是社会生活礼仪
1、什么是社会生活礼仪?
社会生活礼仪,是人们在公共生活和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普遍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涉及个人和人际交往中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具体规则和惯用形式。
2、学习、践行社会生活礼仪应体现怎么样的基本要求:
(1)相互尊重、真诚相待。既要通过良好的礼仪修养,展现自尊自信;也要常怀敬人之心,给他人充分礼遇,不伤他人尊严,不侮辱他人人格。要诚实守信,表里如一,以真诚为纽带,促进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想沟通。
(2)宽容大度、严于律己。要心胸豁达,宽以待人,多为他人着想,多做助人之事,容人之短,谅人之过。要按照礼仪规范待人处世,注意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把握分寸、尊重差异。要以平等态度对待交往对象,一视同仁,大方得体,把握好度。要了解不同的国情、民族、文化背景,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禁忌。
(4)身体力行、注重养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在实践中体验和养成礼仪规范,从日常做起,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形成习惯。
3、以下关于西装的说法中,哪种是错误的?(b)
a.西装袖口上的商标应在拆除后才可以穿着。
b.西服上衣的袖子要比里面的衬衫袖子长一些。
c.西装的外袋不宜存放物品。
4、以下关于正式场合女士着上衣的说法,哪种是错误的?(c)
a、上衣讲究平整挺括
b、纽扣应全部系上
c、多使用饰物和花边进行点缀
5、参加自助餐宴请,再次取菜时应做到(c)
a.为减少服务员麻烦,应继续使用刚刚用过的餐盘
b.换个座位,更换全套餐具
c.不使用已经用过的餐盘,使用新的餐盘
6、参加宴请时,如不慎将酒水或汤汁溅到异性身上,以下哪种做法不符合礼仪?(b)
a.立刻表示歉意
b.亲自为其擦拭
c.请服务员帮助
7、宴请敬酒时,以下那种做法不符合礼仪(c)
a、主人先为主宾斟酒,若有长辈或者贵客在座,主人也应先为他们斟酒
b、主人为客人倒酒时,客人以手扶杯表示恭敬和致谢
c、首次敬酒不应由主人提议,先听客人的意见
d、敬酒以礼到为止,各自随意,不应劝酒
8、拨打电话时,应该做到(d)
a、开始通话,先主动自我介绍
b、电话突然中断,等待被叫方进行重拨
c、通话时集中沟通多个议题
d、结束通话时,以主叫方或尊者先挂断为宜。
9、以下哪种使用手机短信的做法是不礼貌的?(a)
a.在与人谈话时不停地查看或编发短信
b.在内容后面署名
c.尽量使用清楚明白的语言,不随意简化省略
10、网络交流要注意什么?
(1)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2)不浏览淫秽、暴力、迷信以及其他违法违规信息。
(3)不在网站上发布、转载违法、庸俗、格调低下的言论、图片、信息等。
(4)抵制黄色、低俗、诽谤、恶意攻击等不健康的网上聊天、交友、游戏等活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5)不利用网络知识进行攻击网站网页、盗取钱财和信息等活动,维护网络安全和网络秩序。
11、商场购物时,那种做法不符合礼仪要求?(c)
a、浏览商品时,保持安静,不大声说笑。
b、挑选物品时,轻拿轻放,看后放回原处;如果手有污渍,应避免触摸商品,尤其不可触摸食品。
c、使用完商场手推车后,停放到任何位置。
12、在没有标出“一米线”的地方排队,以下哪种做法是正确的?(c)
a.排在最前排的几个人可以并列集中在柜台处
b.排队的人与人前后距离也应该保持在一米之外
c.给最前排的人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
13、排队过程中有事暂时离开,再次返回后,以下哪种做法是错误的?(a)
a.不必向原位身后的人说明直接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b.从队伍末端重新排起
c.向原位身后的人说明情况并获得同意回到原处继续排队
14.帮助他人要注意什么?
向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如搀扶、拎提物品、抱小孩等,应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才能施以援手。
帮助残疾人应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注意其情绪反映,以免伤其自尊。
15、参观旅游时,下列哪种行为是符合礼仪要求的?(c)
a.公共场所高声交谈
b.强拉外宾合影
c.不攀爬触摸文物
16、使用公共卫生间,那种行为不符合礼仪要求(c)
a.进入公共卫生间时,如遇人多,在卫生间门外排队等候
b.一般情况下,母亲可以带男幼童一起上女厕
c.一般情况下,父亲可以带女幼童上男厕。
第三篇: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加强,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重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新变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
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因此文化产业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即社会意识的重要性,是由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决定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在于阶段的文化产业需要发展,从而引领社会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先进的文化来淘汰落后的意识,用先进的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我们要解决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就必须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总之,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握工作重点,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
文化不仅直接为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而且它具有极强渗透性的特性,更强化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态势,从而深刻影响着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走向与进程。
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运用: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的、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教学方法』
诱导式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展示
导 入 新 课
自然界是物质的,有规律的,那么人类社会呢? 讲授新课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探究活动一
观看图片
《圣经》中的上帝创造世界
中国神话中三界的统治者
思考讨论
图片反映了什么决定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得出结论
由神灵天意决定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 探究活动二
说一说
你所崇拜的历史人物是谁,为什么? 分
析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思考讨论
梁启超认为什么决定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得出结论
是由人、尤其是杰出人物的意识决定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探究活动三
总
结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思考讨论
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得出结论
唯心史观:都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强调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探究活动四
观看图片
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分
析
画狐画鬼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思考讨论
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举
例
鬼神观念的形成
探究活动五
观看图片
元妃省亲:祖母、父母都要行跪拜之礼 思考讨论
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间的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举
例
古代的“孝”
探究活动六
思考讨论
对农村进城务工者认识的变化? 得出结论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探究活动七
思考讨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珍惜劳动成果、挥霍浪费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仍存在落后和腐朽的思想,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得出结论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小
结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探究活动八
思考讨论
为什么
得出结论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既社会存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社会意识来源于实践,所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强
调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课知识点
课堂练习 略
附:板书设计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第五篇: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这是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全新的社会历史观之初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命题。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及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可见,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第三、实践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打破旧的限制,超越实现新的认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使新的认识得到进步、改造、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不仅使人同自然界发生了物质和能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又使人与人之间结成一定的经济或物质关系。与一定的经济式物质关系相适应,人与人之间进一步形成了政治关系和文化思想关系。
(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建造人自身,不但改变着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且享受着这种改变式改造世界的成果,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领域。
(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历史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又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发展的,物质生产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提供日趋优越的生产方式,这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最基础条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四)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列宁提出了经济落后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间接过渡”到新社会的新观点;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国家资本主义理论趋于成熟;对农业合作制的方式进行探索并得到发展,特别是在新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新的分配制度,并十分明确指出:“不劳动者不得食”是社会主义的信条,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这一分配原则,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