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活动方案
《小学生心理辅导》活动主题方案
一、活动主题:
体会友谊,感受合作
二、活动背景:
现在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发展情况有待改善,部分学生不能考虑到其他同学的感受,同时当一个团队或集体由于某个人或多个人发生失误时,其他的人就会指责他们,这时,大家不会得到任何快乐和成功而且会陷入不良情绪中,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对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的提高也有好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和身理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合作方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随机应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活动,树立同学之间主动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陌生环境中也能尽快熟悉,消除陌生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愉快体验和感受他人情感。
四、活动重点:
1.学生体验与合作相关的感受,了解合作的意义。2.学生学会接纳、理解、包容他人。
五、活动难点:
1.团队失误时,学生被不良情绪困扰,易指责别人,忘记合作的意义。2.学生过于注重胜利、成功,(害怕失败)难以顾及他人感受。
六、适用对象:
小学生:四年级到五年级
七、活动设计者:
小学教育(数学与英语方向)2012班
王**
八、计划用时:
一节课(40分钟)
九、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设计活动方案,确定活动时间和场地。
2.活动道具:音乐播放器,小礼品,医药箱(防止发生意外受伤)。3.对学生做思想教育准备,学习团队合作的理论知识,强调活动注意事项。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热身游戏:爱的抱抱
游戏规则:全班学生围成一个圈,主持人播放音乐《快乐的时光》。学生伴随音乐舞动起来,同时围着圈跑动。当主持人喊:“爱的抱抱,爱的抱抱,X(随便说一个数字,如2。)。”学生要以最快的速度两两抱在一起,剩下一个或者不是两两抱在一起的学生,需接受惩罚,即一分钟才艺表演。然后游戏继续,不同轮次,可更换新歌曲。
(二)学生分享游戏中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要抓住学生发言的重点“只有放开身心体会友谊,才能取得共赢”。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同学之间的友情,感受合作的温暖,并能延续到学习中和生活中。
(三)主题游戏:情有千千结
游戏规则:将所有学生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手和右手两边的人。主持人站在圈外指挥并负责播放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大家闭上眼睛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主持人会控制音乐停止播放,大家都得停止运动并张开眼睛。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左手和右手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胜利的小组获得小奖品。)注意:学生闭眼睛运动时,只能缓慢走动。偷偷睁开眼睛或者猛撞,属于犯规。犯规者取消获奖资格。活动中,主持人要关注学生的安全。
奖品:本环节中,每轮游戏中胜利的小组,每人可获得一个棒棒糖。
(四)最快的小组,分享取胜的原因。
学生分享取胜的秘诀,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愉快体验。第三阶段:交流阶段
1.主持人为学生拍照留念,记录学生快乐的瞬间。这些照片可以张贴在教室 2 的展板上,便于学生回味团队合作的温馨与快乐。
2.每一位学生可获得一张明信片,在明信片上写一下本次活动的感受。3.围绕活动主题“体会友谊,感受合作”,自由发言,谈谈收获。或者说说活动中的存在的优缺点和相关应对方法。
4.教师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有什么变化。
十、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团队合作很重要,因此对小学生而言更应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我给学生交流的时间较多。学生对活动中的收获分享交流很积极、很深刻。很多学生说出自己很感受和体会,让我很欣慰。因为这些分享对学生起到的是积极的暗示作用和正向的鼓励作用!我的设计意图达到了。
通过总结交流大家知道的什么样的认知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认识是不合理的,并且能在同学的帮助下把不合理的认知变成合理的认知。
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我设立了小小的奖励和让学生写明信片的环节。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小小的奖励是很有必要的。既是对学生一种肯定的表现,又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收获一份喜悦。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无穷的潜力。
整个的主题辅导活动,我想无论是学生还是我个人都会收获很多!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及辅导
小学生心理健康及辅导
作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目的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指导自己,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人格的健康发展。我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采用从班主任角度出发的心理辅导方法,以及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心理自我调节的辅导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的心理准备
1.具备同理心,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
同理心是指了解与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同理心定义为能体会当事人的私密世界,仿佛身临其境。同理心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辅导关系中关键的特质。如果班主任能设身处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点,那么造成无效心理辅导的情况就会减少。
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的班级教导,如果班主任把心理辅导的关系与一般教导的关系混为一谈,就容易陷入误区,达不到预期效果。同理心要求班主任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验他的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理解。
2.正向关怀,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正向关怀指教师相信学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正向关怀要求班主任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价值和力量,帮助学生自己去寻找这种价值和力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发现自己的长处、谋求个人的成长方面来。人本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类在本质上就有一种发展、成长的愿望和动力,这种力量会推动每一个人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努力,最终达到和实现自己的成长目标。班主任应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我的长处是什么,我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我有没有努力去做。
3.尊重学生,提高自己的亲和力
班主任向学生表达尊重有两种语言方式,即适时表扬和赞赏歧异。“适时表扬”就是对学生的意见和观点直言进行表扬,直接表示对学生的欣赏之意,如“你表达得非常好”,“你很有领悟能力”等。“赞赏歧异”指当学生对你的观点不理解、不同意或不接受时,仍然尊重对方,如“我也许并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是你能说出自己的意见来,我非常高兴”。
4.重视事情的具体性
在心理辅导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多数前来求助的学生,难以把自己的困扰表达清楚,往往以含混的方式抱怨“我很悲伤”、“我很苦恼”。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将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条理地叙述出来。
由于学生阅历浅,常常把一些无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进行因果推论,如“同学不理我,就是老师不爱理我”等,并坚信这种推论的正确性,由此产生负面体验。当一个学生把自
己的问题和情感产生的原因弄清楚了,可能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5.注意即刻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即刻”意为“立刻、现在”。在心理辅导中,一般来说,双方开始都用过去时态交流,但是,随着交谈的深入,班主任应较多引导学生做更多现在时的反应,即针对现在发生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6.注意对立性
对立性指思想态度与行为方式之间的矛盾。在交谈中学生往往提供“双重信息”,如“我真的很爱学习,不过我不想太累”,“我真的想有很多朋友,可我又不想和同学打交道”。有经验的班主任要指出学生的矛盾之处,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困惑,直面眼前的问题。
7.真诚与可靠
有效的心理辅导是真诚、可靠的。因为心理辅导是建立在同理心、坦诚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建立在交谈基础上的平等互助关系。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交谈技巧
在班级心理辅导中,语言交谈占重要的地位。班主任应当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倾听者,要鼓励学生倾诉,善于运用提问艺术。提问要避免用判断性的提问,如“你父母批评你,是为你好,有什么错?”这样会使学生认为你是站在父母一边的,不能理解他。班主任还要避免用“为什么”提问,而要用“怎么”提问,引导学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出来。一个好的交谈者应该是:
1.善于运用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是指不能以“是”或“不是”来简单回答的问题,常用于谈话的开始,或希望了解更多情况的时候,例如: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能谈一下你在家里的情况吗?
2.善于从积极方面提问
许多学生常诉说“我不能控制自己”,“我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等,此时不妨改变问话的方向,例如:假如你能做的话,那会怎样呢?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新的可能性,引起他们的一系列新的感想和行为,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善于提出以获得结果为目的的问题
例如:你希望做什么?你希望怎么做?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咨询的目的,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这有利于学生找到问题没能解决的原因。
4.向学生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
任何方法只有经过学生认可后才能够成功。班主任可以用试探的口气,征求学生的意见,例如:如果你能注意学习,看看情况会怎样?你是否愿意试一试?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由感。
5.善于释意、注意情绪反应和摘论
释意是指对学生言语的主要内容、主要思想加以整理,再复述反馈给学生。释意不是一成不变地把学生的话重复一遍,而是对学生的话加以分析判断,并正确表达出学生的思想观点。这种反馈应当简明扼要,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矛盾搞清楚。注意情绪反应是指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并及时用语言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被人理解的感觉,达到共情的境界。摘论是把当事人的口语叙述、行为表现及情感整理后,以提纲方式向学生表达,经常用于交谈结束时,例如:从前面的谈话可以看出你现在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三、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几种方法
1.平等的谈话式的辅导方法
谈话教育是一门艺术。掌握好这门技巧,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与学生谈话,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每次找学生谈话前,先把握好学生当时的实际心理,是揣测的、防御的、恐惧的、沮丧的、或对立的,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采用相应的对策,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①放松学生的情绪。热情地对待谈话的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可以从学生特长、爱好,拉家常引出主题,慢慢地引入正题,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谈话自然、和谐进来。
②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以适应学生心理的伸缩变化,随机应变,恰当处理,使学生从不平衡到平衡,从不协调到协调。
③巧妙启发学生开口谈话,表述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能单纯地讲理、训诫、批评,从而剥夺学生的说话机会,使学生反感,失掉辅导作用。
④向学生提供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模仿认同。
⑤善于选择场合。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场合,能产生最佳的效果。
2.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卫生讲座式的辅导方法
运用班会进行集体教育。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开展适当的讲座。
3.联合式心理辅导方法
家庭是学生的又一重要课堂,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只有家庭、学校形成教
育合力,形成一致的教育声音,才会取得教育的最大效果。开家长会,应该向家长渗透有关心理的调节、转化的措施,让他们弄清相关的心理学原理,掌握配合教育的有效办法,并邀请那些观察细致、教育措施得力、教育效果显著的家长走上讲台现身说法,激励其他家长一齐配合班级,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教育。
4.学生心理自我调节式的辅导方法
心理障碍的克服,是一个渐进、转化的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通过教师、班主任采用以上诸多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学会运用心理自我调节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然这一环节离不开教师的各项辅导。
①避开、转移:把一些不愉快的念头、感情和冲动置于一边,或把消极情绪转移到有意义的方面去,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保持心境的宁静。
②合理解释:搜集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减轻心中的烦恼和困扰。这种心理又称为“酸葡萄”心理。
③克制情绪,理智处理:在感情冲动不能冷静时,要及时反思,理智地处事,避免过激的举动或做后悔的事。如在进入初中以后,对异性初恋的处理。
④宣泄、松弛:将心中积压的消极情绪进行适当的释放,以松弛紧张的肌肉,缓和焦虑情绪。过度伤心时,不妨大笑一场;郁闷时,不妨找个亲人或挚友倾诉。
⑤模仿学习,加入集体行列之中:选择适当的学习榜样,并加入集体活动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使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如不合群和孤僻性格的学生,可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积极发展自己,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辅导是整个生命的流露”,是人格的力量的体现,而不仅是用技巧、语言、耳朵、眼睛在辅导。因此,班主任的人格力量与自身素质占居着首要地位。班主任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丰富的知识、生活态度、个性品质等都是影响辅导的重要因素。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重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一、选择题:多选,3’×5 1.我们学习的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有: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认知疗法(艾利斯)、森田疗法(森田正马)及现实疗法(威廉·格拉塞)。
2.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世界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统称无意识)和意识阶段。3.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4.森田疗法的应用原则:“顺应自然”的治疗原则(最基本)、“为所当为”的治疗原则。
二、名词解释:内容可多可少,需要举例 4’×5 1.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外显部分,是人能够认识自己和觉察环境的部分,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比如我现在正在看书、在听音乐等等。
2.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是指此时此刻感觉不到,但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回忆起来并进入意识层面的内容。比如昨晚所做的梦、从前的经历等。
3.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觉察到的内在经验,它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动物性的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另一种是被个体遗忘了的童年早期经验、创伤性经验或被压抑的动机、态度、情感、记忆等。比如某个人很小的时候曾被猫狗惊吓,在潜意识里留下创伤,导致他成年后厌恶一切毛绒玩具,但他自己并不记得童年遭遇,也困惑于自己对毛绒玩具的负面情绪。
4.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按快乐原则获取快乐、避免痛苦。比如我在学习的时候觉得很无聊,想偷懒玩会,这就是本我的想法。
5.自我: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从本我中汲取能量,选择适当的对象和途径满足本我的需要。比如我在考试的时候觉得很渴,想喝水,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检查,得出可以喝水的结论,于是我喝了一口水,满足了本我的需要。
6.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是监督的自我。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比如在逛街的时候,忽然很想吐痰,但这时超我就会出来制止: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是不符合社会公德的!
7.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罗杰斯将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觉,称为自我概念。比如我是个乐观开朗的人、我要变成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等。
8.ABC理论:是RET(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艾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p.s.A: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个体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个体的信念系统(beliefs)C: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9.精神交互作用说(森田疗法的核心理论):森田认为,所谓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对某种感觉如果注意集中,则会使该感觉处于一种过敏状态,这种感觉的敏锐性又会使注意力越发集中,并使注意固定在这种感觉上,这种感觉和注意相结合的交互作用,就越发增大其感觉。这一系列的的精神过程,称为精神交互作用。
三、辨析题 8’×3 1.精神病和神经症:
答:如果把神经症与精神病看做轻重完全不同的两种病,那么,在同一时刻,这两类诊断标准便是互相排斥的。
这里提到的“轻重”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衡量:一是对症状的自知力,二是对客观现实歪曲的程度,三是社会功能受损的程度。实际上,轻重两极之间是犬牙交错的,例如,某些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完全不能工作,而某些偏执型精神障碍患者却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工作能力。
在不同的时期,同一患者完全可能处于大不相同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一个时期处于神经症状态,而在另一个时期处于精神病状态。
2.异常心理和不健康心理: 答: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正常的心理活动和异常的心理活动,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①从极端正常心理到极端异常心理的发展过程存在着一个连续的过渡带;②即使是有精神障碍的心理异常群体,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完全是异常的;③心理异常的部分经过系统的治疗,有可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这一事实说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正常的心理包括了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两种状态,当个体自身或内外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一般为两个标准差)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的平衡过程很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动就可能远远地偏离群体心理的健康常模,从而变成另一种相对失衡的状态和过程,这种状态和过程即为不健康的心理。
3.小学生多动症与正常孩子的区别:
答: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儿童多动症)是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①活动过多的多动症儿童与好动的一般儿童不同: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但当其得到大人的个别注意时,或从事一对一的活动时,也能安静一会儿。
②注意力不集中:对来自各方面的刺激几乎都起反应,不能过滤无关刺激,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
③冲动行为:行动多先于思维,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做出快速而不精确的行动。
④不良行为:好打架、好顶嘴、不服从、倔强、违抗、横行霸道、恃强欺弱、好发脾气、难以忍受挫折、纪律性差等。
⑤学习困难:与智力落后并没有一定联系。
4.“顺应自然”和“为所当为”:
答: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划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谓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
对于不可控制的事物诸如人的情感,森田疗法要求患者顺其自然。森田认为,“顺其自然”就是让患者认识并体验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体验到对超越自己控制能力的平常的事看得很严重而产生抗拒之心,结果是自己陷入了神经质,是多么无用和无聊,最明智的方法就是接受症状,顺其自然。
但对于可控制的事物,比如让自己敢于在公共场所讲话,森田疗法认为,要做到“为所当为”,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顺其自然的含义包括:
顺其自然,接受自身消极情绪;
顺其自然,就要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以及各种“神经质”症状; 顺其自然,就要认清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为所当为的含义包括: 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面对现实,陶冶性格
四、简答题:7’+8’+11’
1.什么是溺爱综合症?它有什么表现?
答:溺爱综合征又叫“421”综合征,其特点为:高傲的懦夫,任性的小太阳,豆芽形体型,富贵性贫血,文明“感冒”,功能性近视,心理年龄脱节,身心障碍众多等。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
①任性骄傲,自我中心,养尊处优,唯我独尊。
②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胆小懦弱,过分依赖父母和家庭,社会适应能力很差。
③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脱节,或者少年老成,或者心理幼稚化。性格孤独怪癖,幼稚单纯,自控自制能力薄弱,缺乏理性追求,心里认识能力低下。
④行为问题较多,体质较差,健康问题不少。普遍存在偏食、挑食、厌食、营养失调、消瘦或肥胖、电视性眼病、贫血、躯体抗病能力低下等症状。
⑤情绪不稳定、不协调,急躁易怒,情绪反复无常,爱争吵苦恼,易激惹、梦魇,恐惧、焦虑等情绪障碍较多。⑥身心发病率较高。
2.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他们有哪些心理障碍(他们心理发展的障碍有哪些)? 答:
1)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冷漠——学生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厌学——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孤独——孤独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亲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焦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考试焦虑同时又辐射产生了小学生对人的焦虑,通常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
敌对——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他们被失败的阴影笼罩着,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2)儿童心理发育障碍:①各类精神障碍往往不典型,易被忽视; ②儿童蒙受刺激之后,很易泛化;
③情绪结构比较简单,情绪内容多为与个体保存有关的安全感和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有关;
④儿童情感表达没有成人那样高度语言化和内心压抑。
3.什么是自闭症?它有什么表现?
答:儿童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患儿极端孤僻、与人缺乏感情联系、言语障碍、刻板运动和对环境反应奇特。其临床表现为:
①社交障碍:患儿表现极端孤独,对自己家庭的亲人以及周围人均缺乏情感联系,与他人视线不能合拢,躲避他人的注意或接触,对环境缺乏兴趣。
②语言障碍:言语发育迟缓最为多见。患儿有言语理解能力障碍,缺少对讲话的反应,往往不能用语言交流,常模仿、重复别人简短的字句。患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淡漠。③行为障碍: 患儿行为刻板固执,宛如奇特的、强迫性的仪式一样,不可改变。患儿常有特殊的兴趣或迷恋,对人不感兴趣,却对无生命的物体异常迷恋。患儿对各种外界刺激的调节出现异常,产生麻木或过敏,对人视而不见,对声音听而不闻,反复自伤也不表示痛苦,但对触痒却忍受不了。
④认知与情感障碍:患儿一般有智力障碍,但也有“孤岛”现象。患儿常出现无理由的哭泣和发笑,对一般孩子所害怕的东西无畏惧感。
4.行为主义治疗技术(或出名解题)
答:1)放松训练:放松训练的核心在“静”、“松”二字:“静”是指环境要安静,心境要平静;“松”是指在意念的支配下使情绪轻松、肌肉放松。
2)系统脱敏法: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3)厌恶疗法(又称对抗性反射疗法):通过在患者的不良行为即将出现或正在出现时呈现一个令人厌恶的刺激,使患者产生厌恶的主观体验。经过反复实施,不良行为和厌恶体验建立了条件联系。为避免产生厌恶的主观体验,来访者不得不改变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4)强化的方法: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基础上,系统地运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的方法。
5)模仿学习:利用人类,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倾向,来帮助某些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以适当的反应取代其不适当的反应,或帮助某些缺乏某种行为的人学习哪种行为。
五、论述题(操作题)
1.考前焦虑
2.厌学
3.自卑
4.社交恐惧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对在校生活的适应,面对繁重学习任务,面对和家长老师的沟通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消除上述种种心理压力,增进身心健康,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各学校和社会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二、从调查问卷中可发现。
小学生面对的压力,大部分是来自于学习成绩。而有一部分是和家长老师的沟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觉得自己和家长老师是站在对立面的,觉得他们都不理解自己,从而感到压力,还有一部分,是和同学在日常相处中产生了摩擦,对人际关系感到有压力。
小学生遇到困难时,女生有65.7%会向知心朋友求救,而男生只有11%会向知心朋友求救,这也可以看出女生更加需要知心朋友。课余时间中,男生有54%在运动,例如打篮球、乒乓球之类,而女生仅有12%,看来男生运动得多些。
当和朋友之间的友谊出现较大裂缝的时候,女生一般会选择不再理对方,而男生却不这样,男生更多是把话摊开来说,这时候友谊的裂缝多半会愈合。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小学生超过90%都认为身心健康很重要,当遇到压力时有5.7%会向亲友请求帮助,超过90%的小学生与朋友发生小摩擦后会主动挽回。
三、从调查问卷中发现小学生存在的问题。
1紧张与焦虑 浮躁与急功近利,面对自己不拔尖的成绩想要尽快进步而与现实的冲击导致 面对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倍感压力
失落与沮丧,学习成绩老是上不去导致 人际交往没有预想中通畅导致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
四.问题形成的原因。
1客观方面,学习任务、内容发生了变化。
小学低年级课本比较容易,基本上只要上课听了老师讲的内容,考试时候是不用太担心的,学习压力没有那么大。而到了小学高年级,课本上的内容不仅多,而且难,如果上课之前没有预习好,想要听懂课都是有困难的。高年级的作业相较于低年级来说,题难量多。许多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面对这些改变一般不知要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家庭环境发生了变化。现在的许多小学生的家长选择到外地打工,家里只留下老年人照顾孩子。众多留守儿童在家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2主观方面,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同学在小学低年级一直是所谓的尖子生,然而到了高年级,发现也自己旗鼓相当的学生不在少数,并且很有可能别的同学成绩比自己好很多。本来是家长与老师的重点保护对象,可是到了高年级,家长却说别人成绩比他好,老师也不再过多关注他。这种差距,就会导致同学感到失望,觉得自己失宠了。
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上了小学之后,觉得自己有六年的学习时间,要玩一玩,放松放松,到了高年级再去努力。可是这一松气或歇脚,可能就跟不上其他同学学习的脚步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也有可能这一松一歇就松了六年,歇了六年。到了快小学毕业了才发现自己该念的书都没有好好去念。
畏首畏尾。
发现班上能人太多,觉得自己不如人,从此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团体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也不去,每天除了上课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精神倦怠。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是应付了事,做事懒散,凑合着打发时光。
五.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始设臵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虑,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的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对在校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室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得学生在学校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周到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的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
6、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
六、结束语: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典型材料
心 理 健 康 辅 导 教 育 ——打开学生心扉
邱馆小学刘长海
邱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自成立之日起,就多管齐下致力于创设学生优良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我作为六年级班主任,担任心理健康室辅导教师之一,对于在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我有以下体会。
一、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善学、好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具体做法是:新学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我一律上学法指导课,给学生讲解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实验证明,这样做既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学得轻松,又减轻了学生对新的课程学习的恐惧心理,效果较好。教导处把这套方法在全校推广应用。同时,全校普遍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用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增强自学能力,从而纠正不良学习心理与行为习惯。
其次,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开辟心理健康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他们愉快学习和生活,愉快活动和创造,进一步开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受教育的学生约占全体学生的4/5强。通过学生座谈了解到,学生强烈地渴望有良师益友为其排忧解惑,指点迷津,缓解过重的心理压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专
题讲座和心理辅导课对他们帮助很大,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课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心理辅导教师则成为学生最亲密的老师。
第三,积极开展个别心理疏导和矫治。五年邱x x同学,由于一次考试失利,灰心丧气,觉得抬不起头,甚至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通过我们回信耐心地解释指导,一个月后,他又重新树立了信心,各科成绩都有了明显进步。又如我校六年级曹x x同学,由于学习压力过重,经常逃学在家,我一方面建议家长不要批评,另一方面对该生进行分析诱导,学生情况很快好转,一星期后能够正常上课学习。
在心理辅导中心的指导下,各班的个别咨询和辅导也开展比较正常。学校的“知心”信箱也有数量不少的来信咨询,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更是观察细微,及早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心理辅导,直接促进学生不良行为的转变。如:某学生因不想参加运动会而想逃学,通过心理辅导,使他解除了心中的结,目前情绪稳定。
第四、改革评价方式,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学习与考试焦虑,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感受,增加了学生的成功体验。根据省教委的要求,我校采用等级评定学生学科成绩,改变过去单一的百分制评价。同时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评语。现在都一改过去大同小异、公式化的评语,而改为“温馨型”或“激励型”评语,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如A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劳动观念很强,教师的评语是:你是一名非常关心集体的同学,每当你默默地拾起一张纸片扔向垃圾桶的时候,每当你不声不响拿起黑板刷时,你是否注意到老师是多么高兴啊。而B学生很聪明,但懒散,学习成绩平平。教师的评语是: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这是父母赠与你的宝贵财富,如果不好好利用的话,浪费了岂不可惜?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排解学生心理压力的外在环境。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家长正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不良教育方法,使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步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