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城乡差别统筹教育发展

时间:2019-05-14 13:5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打破城乡差别统筹教育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打破城乡差别统筹教育发展》。

第一篇:打破城乡差别统筹教育发展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为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国各地大力倡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学校建设规划、校际对口支援、教师补充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国在总体上解决了“学生有书读”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择校风”、“薄弱校”,城乡间、地区间及学校间教育资源分布差异过大,成为困扰很多地方教育发展的难题。

一、问题与现状

我县的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办学体制、经济、地域等方面的原因,我县优质教育资源大多聚集在城市,城乡教育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校点布局与人口分布、地域不协调 1.校点布局与人口分布、地域不协调

农村中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校点布局分散,学校规模小,办学成本高,学生少,办学条件和质量较差。2.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不均衡

发展不均衡,主城发展很快,教学质量上升很大;主城周边学校发展相对较差。

(二)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简陋

农村初中校园环境和校舍比较陈旧、不美观、不规范,没有微机房和多功能房。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一是运动场地面积不足:操场面积普遍较小。二是 农村初中缺少体育活动基本设施。

器材配置标准不适合新课标要求,实验设备缺少和陈旧。

(三)学校师资比较失衡

1.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法陈旧、观念落后,较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教师学科配置不齐。有的学校按“师生比”不缺编,但有的学科无教师上课,而由其他学科教师代课,比如峰高中学外语老师严重不够,而数学老师又有多。

3.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足。每年每个学校支付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经费,加上骨干教师的差旅费、继续教育资料费、外出听课费、外请专家讲学费等,给学校经费造成较大困难.二、成因分析

1.造成校点布局与人口分布、地域不协调的原因在于:由于历史的原因,“粗放型”办学思想造成办学规划较差,加之城市发展比农村快,资金投入面向城市是必然,因此,造成农村学校办学困难。同时,随着计划生育孩子减少、部分家长为追求高水平教育而择校,使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无生源,而部分学校容纳不了学生的情形显现出来。现在峰广路修好后,十分钟不到就可以进城,导致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都到城里就读。涌入主城学校后给主城学校造成压力。2.造成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在于:一是学校自己建设与发展上跟不上时代要求,学校越办越差;二是后期教育投入给学校带来不均衡的因素;三是办学条件限制。如近一年来峰高中学沿着 “构和谐、提质量、扩规模、增效益”的工作思路,教职员工同心同德,辛勤耕耘,导致周边大量学生涌入峰高中学,周边学校生源减小,教室,寝室闲置,而峰高中学校舍不够,宿舍是教室改建而成,条件差;这样又会导致我们已有的好生,家庭条件好的转入重庆,巴川,昌元二中等,形成恶性循环这些都体现出我县办学规划没有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3.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简陋的原因:由于我县教育规划滞后,教育投入不足以及学校建设标准没有一个较统一标准原因,导致对学校的投入在好学校常常是锦上添花,差学校往往很难引起领导重视,办学条件也无法得到改善。如县城学校建起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而在偏远的农村中学连计算机都没有。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紧缺,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厕所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根本无法解决学生上学远,寄宿难的问题。比如,峰高中学都是把仅有的教室改为学生寝室,从而导致大班额十分严重。

4.学校师资比较失衡的原因:城乡教师待遇不均衡,“同工不同酬”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比如峰高中学就存在外语老师大量外流到企业工作或借调到城里。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是很到位,影响了大部分教师的在职进修和师资水平提高。因此,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三、建议

(一)管理机制方面

建立城乡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长效机制:这个机制要求教育规划不能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亡羊补牢”式的发展,结合国家政策、政府规划、人们需求、学校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用地地址、用地面积,预备面积大小等做统筹考虑与分析,做出合理规划。这个规划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一年做什么、五年做什么,政府应有备而规划。

(二)具体措施方面

1.建议实行“几校联动”机制

在片区内的一所名校+几所薄弱学校联合评价机制。

措施:一名总校长(总法人代表)(由教委选派名校长担任),各校再配备相应的副校长、中干,一套方案,统一管理。总法人代表有人事统筹调配的权利,在让名校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较弱学校进行“人力资源”上的指导、帮扶,同时,对薄弱学校进行“人力资源”、“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指导,分期分批对较弱学校的教师调配到名校中观摩学习,跟班教学培训。对出口年级进行统筹资源运用,对几所学校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以名校的名誉动员学生,让学生产生源动力,提高教学质量。以上措施中,成绩各校分别计算,对原学校的教师和领导也公平,几所学校的编制独立,总法人只是统筹调配,而不改变调配教师原来单位的人事关系、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各项收入,对名校调配去帮扶的教师适当进行补偿,对贡献突出的教师和校长给予奖励,制定相应的细则。

目标:这样的统筹不仅使名学校得到发展,较弱学校也得到提高,这样才是“统筹”的真正含义,“均衡发展”才能得以真正实现,避免在统筹中重名校,轻弱校的现象,造成新的不均衡现象出现。探索实施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盟”、优质校兼并薄弱校。“扩强扶弱”——让“择校风”有效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趋于均衡,校际差距明显缩小。

关键:总法人代表的人事统筹权;

总法人代表的评价考核机制;

总法人代表的经费分配权;

2.建立新型的支教制度

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支教团队,形成名师支教团。

措施:对本片区的支教教师也应是“每定一所学校或几所学校”实行“定校支教”,每年对受援学校的选择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派出的“年级组”型的支教团队对某所学校或某几所学校定点形成年级组的集体指导,帮助一个年级整体提高,带动这个年级组在受援学校中的水平,形成受援学校的“业务骨干年级”,进而这个年级又能对本校的其他年级、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形成良性循环。目标:使派出的教师素质整体提高,提高我片区的整体形象。在支教过程中让受援学校的整个年级整体提高,真正起到支教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教委定制度;

各校派出教师的考核;

教委对派出教师的学科、年级要求;

受援学校的选择。3.对硬件设施问题

成立专门的校舍维修专项资金,对各校报给的校舍进行评估,把教学用房安全落到实处。对规划内的学校校内环境进行整治,改变学校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面貌。对体育设施进行整改,修整场地,拆除陈旧且有危险的设施设备,新增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在解决学校发展的不均衡的问题上,可建立薄弱学校优先拨款制度来进行扶助,将财政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加以解决。这些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4.提高标准,打造真正符合现代要求的教师队伍

(1)加强培训。由于我们的教师原来接受的教育比较落后,知识和技能的缺失是十分严重的,生活态度、工作心态和心理方面也部分存在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全面培训,从知识、技能、人格、道德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迫在眉睫。但是当前我们的教育培训,存在着培训经费无保障、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方式落后、教师参训积极性不高等系列问题。

(2)在解决农村师资水平不高的问题上,可建立在县域范围内教师轮岗制度和淘汰制度。按照全县教师需求合理聘用教师,按照学科需要进行统一编组;根据学校的学生数进行编班,按照班数,统一配备教师编组,规定某一组教师在某一所学校的服务年限。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因教师的变化而降低,一是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适应性,二是要逐步淘汰不合格的老师,使师资水平逐步达到“趋同”。

(3)建立专项基金,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投资,逐渐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状况,实现义务教育真正的全面普及和免费。其次,需要解决待遇问题,保障教师工资,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教育。

但是,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动态的、长期的,也不是平均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统筹发展,努力实现学校办学条件、教师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的基本均衡,促使所有学校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每一个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第二篇:“三个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荐]

“三个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2007年11月,鹤壁市教育局举办了“首届全市中小学管理现场会”。该现场会是采取“走着开会,站着点评,坐下探讨”的方式进行的。记者跟随该现场会代表团参观了鹤壁市的15所中小学,这些学校有事先挑选的,也有随机抽取的,绝大多数是农村学校。记者看到,在这些农村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学校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房子变漂亮了,校园变美丽了,管理变规范了,教学手段变先进了,城乡教育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是近年来,鹤壁市教育局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果。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保障,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记者采访了鹤壁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谷朝众。据谷朝众局长介绍,近年来,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三个为本”,即教学以学生为本、发展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本、教育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在抓好教育统筹上做文章,坚持做好统筹新老城区教育、统筹城乡教育、统筹各类教育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每一名适龄少年儿童创造了一个公平、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统筹新老区教育,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鹤壁老城区位于山区丘陵地带,地貌复杂,交通不便,很不利于城市的扩建和发展。1992年,鹤壁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筹建鹤壁新城区。“为了给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我们提出了‘巩固老区,发展新区’的原则,”谷朝众局长介绍说,“在新区教育发展上,高起点、高规格建设新学校,走特色办学之路;在老区教育发展上,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继续办好优质学校,实现弱者变强、优者更优。”

自1999年在新区打下第一根木桩,培上第一锨土,筹建鹤翔小学起,鹤壁市教育局便将新区学校建设列入了每年的工作重点,向社会公开承诺,自我加压。尤其是在2003年,他们在新区规划建成中小学5所,任务量大、时间紧、群众关注。为实现当年秋季招生,保证学校工程质量和进度,谷朝众局长每天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各个在建学校的工地查看一遍,每周召开一次协调会研究解决学校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局党委的密切关注中,5所学校全部在当年建成,实现了按时招生,在鹤壁学校建设史上创下了一个奇迹。

到目前为止,鹤壁新区已建成高等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小学10所,公办幼儿园1所,基本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到基础教育比较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为巩固老区教育发展,鹤壁市教育局在继续办好鹤壁高中、第二中学、第四中学、第四小学等优质学校的同时,实施薄弱学校更新改造工程。在资金投入、重点项目与教育设施配备安排等方面,市教育局按照基础办学标准与轻重缓急程度,重点向第六中学、第七中学、第十八中学等城郊薄弱学校倾斜,仅用3年时间,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老区5所薄弱学校的更新改造。

在教学教研上,该市教育局对薄弱学校进行倾斜,加强对这些学校的指导,市教研室教研人员蹲点包校,定期到这些学校听课评课,开展教研活动,并详细查看老师备课、批改作业情况,使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同步提升。

统筹城乡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鹤壁,城乡教育差距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办学条件的差别。谷朝众局长告诉记者,为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鹤壁市以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为抓手,在资金投入上采取倾斜政策,针对农村中小学先后实施了“危房改造”“现代远程教育”“图书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四项工程,使农村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在鹤壁最偏远的姬家山乡国研学校(下称国研学校),记者看到一排标准化教学楼拔地而起,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卫星接收系统、标准化实验室等现代教育设备配备齐全,农村孩子在这里接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国研学校的前身是施家沟小学,校舍曾因年久失修,成为D级危房,学生只能借用民房上课,配备现代教育设备,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鹤壁市针对农村中小学实施的“四项工程”,使这所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研学校的变迁,只是鹤壁市均衡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底,鹤壁市农村中小学有D级危房10多万平方米,占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的10.5%。为彻底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鹤壁市用3年时间,多方筹资5000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235个,新建校舍11万平方米,消除了农村中小学所有的D级危房。

危房改造工程完成后,鹤壁市又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实验室建设工程。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资1554万元,668所农村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40多所农村中学新建改造了理化生实验室。

鹤壁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的一位工作人员,由于工作需要,跑遍了鹤壁市的每一所农村中小学。说起近年来鹤壁农村中小学的变化,他形象地用这样一句来概括:“如今走进鹤壁农村,学校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绝大部分村庄,出现了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的美好景观。”

为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2007年初,鹤壁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的意见》,启动了农村图书室建设工程。工程实施中,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过问工程进展情况,多方筹集资金,购买图书10余万册,在全市25个乡镇建立农村小学图书流动站。各县(区)每年要拿出教育费附加的8%作为图书专项经费,各农村中小学每年要把预算内公用经费的10%作为图书专项经费,用于补充学校图书资料,在全市建立了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建设长效机制。

统筹各类教育资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鹤壁山区丘陵地貌占50%,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2004年以前,学校在布点和设置上,存在布点多、规模小、重复建设的现象。如土门村教学点仅有3名学生,老望岩小学仅有5名学生。尽管这里的老师很认真,学生也很刻苦,但由于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不仅增加了教育成本,也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2005年,鹤壁市出台了《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的指导意见》,在全市大规模开展了教育资源整合工作。

针对市区、城区和矿区学校重复建设、交叉建设的现象,鹤壁市、县(区)二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企业分离学校,对城区学校进行了重组撤并。通过重组撤并,使这些学校的品牌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和扩展。

针对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的现象,鹤壁市大力开展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仅2005年以来,全市就撤销、合并农村中小学207所(含教学点)。通过撤并调整,鹤壁市农村初中校均规模达到了900人以上,山区初中校均规模达到了600人以上,农村小学校均规模达到了240人以上,彻底改变了原来“小而散、小而全”的办学格局。

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如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鹤壁市教育局通过改革教育人事分配制度、城乡教师互派、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基本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淇滨中学的黄凌云老师是鹤壁市实施城乡教师互派制度后,第一批到农村支教的教师。在浚县钜桥一中,黄凌云老师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当她看到农村教师教研能力较差、学生心理教育欠缺的问题后,又主动承担了该校语文学科的教研工作,并设立了“知心大姐信箱”,通过与学生通信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思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钜桥一中周校长深有感触地说:“黄老师来我们学校支教,不仅仅是给我们学校上了几节语文课,还给我们带来很多新东西。在她的帮助下,我们建立了规范的教科研制度。一直困扰我们的学生心理教育问题,我们也摸索出了新的途径。”

据了解,仅2005~2006年,鹤壁市就选派了500多名城镇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这些教师在完成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上示范课6417节,开展教研活动近1.2万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教师分配和待遇上,他们还提出了“三个优先”,即新教师分配时优先考虑往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分配;素质高、能力强的新教师优先往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分配;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优先考虑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的教师。“三个优先”政策的落实,不仅使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的师资得到了有效补充,而且能够留得住,为这些学校的快速发展添足了后劲。

在谈到统筹各类教育发展时,谷朝众局长说:“鹤壁以优化教育结构为重点,努力做到各类教育兼顾协调发展。如在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上,我们以‘普及’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着力点,加强示范性学校建设,中招人数和高招上线人连年攀升。高中阶段招生人数由2001年的9788人增加到2007年的22666人,翻了一番还要多;普通高招上线人数由2001年的1994人增加到2007年的8128人,增长了4倍;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付诸努力的。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今年鹤壁市教育局将着力实施“信息化建设”“名师进万家”“图书馆(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农村教师素质提高”五项工程,以此缩小城乡间、区域内、校校间的办学差距,较大限度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第三篇: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余庆县凉风小学 罗德友

[摘要]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内各小学教育的差距。教育均衡发展之“根”首先是落实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教育均衡发展之“本”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教育均衡发展之“魂”是学校发展的创新。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天时、地理、人和兼备。只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奋力追、全力赶、努力超,不懈怠,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更高目标一定能实现。

[关键词] 均衡发展 教育布局 队伍建设 发展创新

伴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催人奋进、气贯长虹的“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强音在黔北边陲小县——余庆大地激荡: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奋力赶超,凝聚力量,攻坚克难,2012年实现我县义务教育阶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到2020年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全县教育工作者反思的焦点,更是对十八大精神怎么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怎么干的行动部署。作为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面对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尽最大努力统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实现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为了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促进校际联合与合作,缩小区域内各小学教育的差距,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凉风小学从2010年就率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了多种措施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优质化,使本片区由原来的四间“小而分散型” 学校合并成两间“综合型”学校。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来之不易,他主要来源于认识与实践相并重。

一、教育均衡发展之“根”首先是落实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社会的公正,全力维护教育公平,让每一位公民的子女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接受教育的条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底线,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更是地方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党委、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敢于担当起维护公众教育基本权利的责任和义务。为均衡化教育提供服务,实行公平化教育给足政策,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尽力向弱势群体倾斜,逐年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农村最边远薄弱学校得受益。凉风小学就是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主动对接,奋力赶超,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采取了多种措施,顺利地对原来的“家巷小学”“后平小学”撤并建,全力打造新的“凉风小学”。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内部分配、确保原来的“长征小学” 校际分配的力度。另一方面合理、有节的诉求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硬件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大力支持。在2011年、2012年最终实现了校园“班班通”工程建设和学生“借读制”宿舍楼的修建。学校多媒体教室、学生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多功能室、实验仪器室、音乐体育美术器材保管室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推进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均衡发展之“本”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软资源强才能算强、软资源均衡才是真均衡。为了更好的培养区域内的教师,整体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发展,使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培养出优秀学生,学校在教师队伍的打造和培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提高认识,强化过程管理,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1、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对学校发展必须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优先发展的认识,针

对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知识构成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构成特点,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起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亲自抓,教导处具体“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分层培训、分类推进、高效务实”的工作原则去实施。形成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培训网络”,制定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方案”。确定学习目标,专人辅导,按计划开展培训提升。

2、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规范、实效的过程管理,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学校发展的大计来抓。根据不同层次对教育教学的需求,设立不同的内容,采取专题系列培训、自学辅导和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等多种形式培训活动。让教师的技能培训常学常新,与时俱进,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二)、全面提示“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模范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做到“五个践行”:

1、践行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教育理论、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

2、践行模范遵守师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模范遵守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3、践行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践行深入课堂、深入班级,关心师生,尊重师生,积极为师生解难题、办实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5、践行模范遵纪守法。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遵纪守法,维护稳定,坚决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做斗争,达到社会评价满意度高。

三、教育均衡发展之“魂”是学校发展的创新

自信源于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正能量。源于外部机遇聚合、内部机遇凸显的双重并进。解放思想,就是要结合实践,“十破十立”树立学校发展新的观念新的体制。凉风小学学校发展创新的主题是——创建农村示范型特色学校。具体内容和要求是:

1、彰显特色育人环境

2、践行有效的工作制度

3、创先发展教育特色

4、突出学校工作亮点

5、打造社会满意度高的教师团队

努力做到“四个好”:

1、领导班子好。班子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重大考验和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班子应具有较高的谋划教育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勇于创新的能力和科学决策、依法管理和民主管理的能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认真研究和解决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工作措施符合实际,成效显著;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班子健全团结;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班子带头应发挥表率作用;思想解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

2、教师团队好。严格履行学校工作制度和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教师团队的管理和监督,教师整体素质要高标准,突出敢闯敢“我为人先”的模范作用。

3、工作机制好。紧紧围绕学校科学发展,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制度建设,结合实际积极建立健全本部门本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制度完善,民主氛围浓,落实措施得力,工作成绩突出,师生反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度高。

4、环境育人好。抢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遇,围绕“城乡同质、设施同配、师

资同优、学生同享”大力彰显学校教育特色,亮化校园建设,为师生打造优美、怡人、温馨的育人环境。

站在新的起点上看大教育观,发展空间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加自信与幸福。学校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天时、地理、人和兼备。我们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奋力追、全力赶、努力超,不懈怠,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更高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四篇:教育统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

教育统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教育统筹,教育城乡一体化工程,要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标,以教育资源整合为切入点,科学制定方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人力物力,强力推进,才能使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重点建设项目的同时,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力量把重点项目建设和改变学校面貌、育人环境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作为统筹的重点。

一、城乡统筹、合理布局,使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稳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使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学校规模基本适度,有限资源有效利用,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为了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优化我县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具体表现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上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平衡,在现有教育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做到“三个倾斜”:即重点向农村倾斜,向经济落后的乡镇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因地制宜地规划一批小学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学全部建成寄宿制学校,规划开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学到初中 “就地就近”入学,实现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到乡镇中心校住读,初中学生全部住读。创造性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二、对口支援、帮带扶,使城乡教师素质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目的是 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此,我县教育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采取对口支援、上挂下派、师资培训、校长培优等一系列措施,使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援活动。广泛开展帮扶、技援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经验交流、送课下乡、城乡学校共同教研、城乡学生手拉手等活动,向农村学校提供资金或教学设备、仪器、教具、图书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组织城乡学生互相访问、参观、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和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活动,缩小城乡对口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对口学校之间的交流。

2、开展城乡学校干部上挂下派工作。为切实加大城乡学校干部锻炼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即从县城内行学校选派中层以上干部或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从农村学校选派中层以上干部或优秀青年教师到城内学校挂职锻炼。

3、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和校长培优工程。师资队伍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培训,使他们在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学科水平、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高,使其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校本研修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培养培训使其成为当地教育的骨干力量,并优先推荐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对象。为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力度,农村中小学校长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将带动整个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加快信息化工程,使我县城乡教育信息一体化推进教育发展 以计算机网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以卫星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三网结合互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远程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更是我们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措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及教育信息化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以远程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普及城乡信息教育技术。

四、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尽快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基础在于尊重和把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县实际,就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着力提升我县教育的内涵和品质。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进一步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更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的发展。

第五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下载打破城乡差别统筹教育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打破城乡差别统筹教育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统筹发展

    全面统筹发展,构和谐。注重民生,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劳动就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镇。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计生服务......

    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

    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二统筹城乡发展 一、时政背景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我们对这战略深信不疑的......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

    党建统筹发展材料

    求真务实抓党建统筹城乡大发展——临渭区下邽镇党委书记尹参军下邽镇位于渭南市区以北25公里处,全镇共辖41个行政村,其中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8万人,镇域面积107平方公里,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