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刍议古城镇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刍议古城镇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
刍议古城镇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
摘要:古城镇是一地人文历史的缩影,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较高的旅游价值。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非常需要研究和探索。本文以凤凰古城为个例,试图从凤凰古城自身的特点出发,在如何挖掘凤凰古城民俗传统文化、古村落建筑文化,如何拓展旅游的市场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古村落在当今旅游发展中如何处理文物保护、特色永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Abstract: The ancient town is an epitome of human history, accumulate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so it has very high tourism value.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t’s very important to learn how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In this article, we take Phoenix Town as an example, try to start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oenix Town , then study how to excavate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ancient village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how to develop tourism market and so on.We aimed to explore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 under nowadays’ tourism development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characteristic sustainable.关键词:旅游开发 文物保护 凤凰古城
Key words:Tourism development,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Phoenix Town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古城镇是一地人文历史的缩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较高的旅游价值。凤凰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古城因此而得名。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4A级景区,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随着年代的替更、村落的发展、以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凤凰古城面临着如何更科学保护和更合理开发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凤凰古城的具体情况出发,分析其资源的特色,探索其在保护和深入开发方面的思路对策。
一、凤凰古城的资源特色
谈保护、谈开发,首先要了解资源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资源基础与特色,才能提出具体的东西来。所以,我们有必要先讲清楚资源的内涵与特色。凤凰古城是全国保留最完整的古代镇级聚居地,其整个古城建筑依沱江布局营造。整个凤凰区域尚有明清两代修缮建筑2000多座,整个凤凰县常住人口44万余人。在建筑上,以中心古城为例,其整体布局与单体建筑都颇具特色,吊脚楼依江而建,不同地势的建筑各具不同的形态特点。居民风俗文化有其家族和地方特色,凤凰古城有其特殊的历史、建筑、艺术、文化等价值,在旅游方面显露其独具魅力的资源特色。
二、凤凰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凤凰古城是人类历史进程中遗留下的宝贵遗产,应以切实加强保护。2006年,凤凰古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预备名单。得到《文物保护法》的保护,这无疑对古村落的保护来说是最有利不过的。然而,从显示出来的情况看,目前在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单体古老住宅的保护不够
从现在情况看,对沈从文故居、虹桥等一些非民居住宅,即主要景点保护较好,而民居住宅的保护相对薄弱。村民们依然在其宅院内生活,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改变着古宅院的面貌。这些年很多所谓的专家们一直围绕着文物古建里的原住民是否应该迁离出来还是保留原地,成为争论的焦点,我本人的主张是不要迁,因为少了老百姓居住的城镇就没文化可言了!古老村落的面貌决不是其中几座主要单体建筑能支撑的,而是要注重每家每户所组成的整体概观。所以,在保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护中,一定要重视树立起全局整体的观念。
(二)古城内外环境的整体保护滞后
凤凰古城虽然属人文景观,但要使游客能留下美好的印象,必须重视环境的整体的保护。拥有一份“天人合一”的协调,永驻一方青山绿水,这是我们在保护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事。古城周围小巷街道在游人心目中应该是古意古韵,松弛舒缓,然而目前的情况也不能遂人如愿,建筑立面情况很不理想,随意进场的商贩破坏总体感受。“青山绿水,排楼石道,木墙青瓦”构成凤凰古城最基本的外观形态。
(三)开发中新建设施与原有古村落不协调
古城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古”、“特”,为了发展旅游,不免要进行一些设施的建设。在建设时,一定要求新的设施与原有环境建筑的风格意境相协调。目前凤凰古城的情况方面是做得较为鳖脚的。如进村的路道进行了改造加宽以便通行。然而,新铺的用水泥浇铸的路面就显得格格不入略显现代了些,道路建设要与凤凰古城古老的格调相协调。如果用石子筑路,效果会好得多。所以,古城应有一个良好协调的规划,达到保护性的开发和建设,政府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批改造和新建的每一个项目,使得“古”“特”要不变味。
(四)提高居民对文物遗产保护的意识
居民有一定的保护意识,但这种保护意识还是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的。意识的提高是有过程和有局限性的。各级要动脑筋想办法,一方面要强化居民明确自己生活的村庄是文物的意识,使居民的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要按照文物保护管理的要求,科学的提出可操作的保护性保障措施。如运用旅游收入建立专门的保护基金,用于古村落、古建筑的维修与保养;环境的改良;购买村民的老宅子;用水用电设施的建设完善,线路的埋藏等等,使之与古老的生存环境相协调。
三、深入保护与开发的方略
(一)民居文化的挖掘,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个景区景点的灵魂和魅力所在,是资源品味的表现,是资源个性的生动体现,是文化古城镇最大的优势。凤凰古城同样要根据自身古镇的特点,深人挖掘文化底蕴,在建筑艺术、布局机理等各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个方面进行总结挖掘,并上升为科学艺术的生态的建筑理念。挖掘“楚巫文化”的独特资源,整理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项目,增加体现民俗风情方面的文化节目,把古村落、古民居旅游文章做得更活。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增添的设施、建筑一定要秉持赖以吸引人的原有资源特色相协调。凤凰古城旅游核心产品的开发已经趋近于饱和,其制胜的关键是无形产品和潜在产品,以提高游客过夜率、延长游客消费链为目标,鼓励发展有特色、高档次的旅游宾馆酒店,提高餐饮住宿服务水平;抓好民间传统小吃、民俗晚会的开发;精心设计和开发夜游沱江项目;大手笔打造一台精品山水实景晚会。从而实现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拓展其旅游产品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使景区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二)与周边景点联动,做好宣传与市场的拓展
凤凰古城是文物,有较高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价值,但要引更多更远的游客到凤凰古城来,不能完全孤军作战,而是要走联合之路,把自己与周边的一些特色景点串联起来,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做好联合促销与市场拓展工作,降低促销成本,扩大影响,丰富旅游内容,使游客觉得游有所值,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提高旅游服务人员、村民素质
提高民居文化旅游服务人员及旅游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是古城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要懂得人文、厉史、建筑等一些知识,了解地方传统、风土人情以及文物方面的知识。原住民是古镇的主体,是古镇社会文明的创造者,也是古镇文化的载体。古镇原住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村落的形象,只有不断增强原住民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才能促进古镇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
四、实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旅游发展就是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要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旅游的建立发展不能破坏这种平衡,坚持做到“保护第一、合理利用”,“规划先行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并重”,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并大力提倡村民的参与,其意义是使整个村落参与到旅游业中,使当地居民了解旅游业,参与它的决策过程并从旅游业中得到好处,从而达到增强积极影响、减弱消极影响的目的。
六、结语
保护古城镇内在的优秀传统文化,意在使古城镇的价值得以完整体现,正确处理发展关系,努力使凤凰古城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延缓衰老、长久传世。古城镇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应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优势项目,扩大宣传力度,在进行规划与整治的同时,进一步探究凤凰古城的个性特征,进一步发掘古城镇这一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许抄军,刘沛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探讨——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J ]。船山学刊,2004(1):176 – 179。
[2] 胡杏。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宁波余姚柿林村为例。宁波大学学报,2005
[3]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 王迪云。湘西凤凰旅游开发战略探讨[J ]。经济地理,2001(3):244 – 246。
[5] 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古城镇及文化保护(范文模版)
古城镇及文化保护
建筑学一班 殷 彪 201103190126 摘 要: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明大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古城镇,它们都代表着某个时期或某个名族的历史与文化,对于名族,对于国家,都是的一笔重要财富。但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和许多人对古城镇的关注和意识薄弱,导致我国许多古城镇遭到破坏。所以我们要对古城镇规划和保护。保护古镇,保护中华文化。关键词:
古城镇 古城文化 古城保护 保护模式
文化古镇是先辈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古镇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的物质环境,还包括古镇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而我们正是通过对古镇的保护来获得所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由此可知,古镇规划之意义十分重大。
近年来,城市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城市发展了,但我国原来非常富有特色的城市、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逐渐地失去了记忆,干百个城市差异越来越少,面貌却越来越趋同。城镇历史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因此,保护城镇历史文化应是城市规划的任务之一。
城镇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城镇历史文化就越显重要。因为城镇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镇出现的时候,正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城镇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产品。城镇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的引导,离不开文化繁荣。现代城镇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它的本质即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城镇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没有文化的城镇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镇,不可能生存发展和持久的。文化足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城镇历史文化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可以再现前人、前朝或远古的民情风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自然风情。是在更高层面上展现出人类生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于古城的规划保护,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古城镇规划的意义,首先,从保护的意义来说,古镇的规划是为了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传统地区城镇商业、居住建筑群、孔庙、塔等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历史风貌、街巷格局和居住生活形态,保护历代历史事件、商务交往、航运贸易与名人活动的多种历史信息和地方习俗及非物质遗产,带有丰富而典型的历史发展痕迹和浓郁地方居住与文化色彩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其次,从总体规划来看,古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展示给世人,将来主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而规划给古镇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通过对古镇的景观进行规划与设计,希望能让人们在看到古镇真正的美丽和深知古镇景观存在的历史意义的同时,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大家积极参与到古镇的保护规划中去,总结先人千百年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经验,谋求现代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大意义。再次,现实意义重大。规划在于指导实施,而实施的结果会给人民群众带来收益,收益的大和小与规划是否合理,景观设计是否成功有很关系。只要跟人民的利益发生关系,所以古镇的规划非常重要,影响深远。
在了解了古城保护的意义后,我们也要知道规划保护的目的,其分为文化、民生、经济、景观四个方面。文化,延续古镇历史文化环境,强化古镇历史风貌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城镇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绿化、文物与历史建筑等构成古镇景观历史风貌特征的组成部分;民生,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古镇各项功能,改善古镇居住环境,让老城区的老百姓享受到规划后成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为保民生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经济,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与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旅游景点的建设培育、旅游活动内容的多层次引入与休闲商业的繁荣崛起,形成具有城镇风情特色,又具有都市休闲文化与时尚气息的特色商业街区;景观,提出切实可行的古镇保护性景观设计,维护古镇景观风貌,提升古镇景观整体品质。依托现有潜在的旅游资源,构筑以文化博览、购物娱乐休闲、宗教文化体验、寻访名人故居等为特色的旅游主题景点。其中文化博览是深层内涵与无形文化特征的体验方式,主要通过对各类文化类景点的观光与相关民俗文化学习强化地方文化魅力。
在具有了对古城镇保护的意义和目的的认识后,我们了解古城保护的现状,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地段,兼有保护和更新的双重要求,中国城市的旧城,不像欧美发达国家城市那样,出现衰落的现象,这些旧城一直是城市的中心,即使在新城区发展很快的情况下,也还是商业繁荣、人口集中的地方。因此,在房地产业兴起的今天,旧城区就成为房地产商热衷之地。许多城市就从地价的级差效应出发,要把原来旧城中的居住和其它功能转换成商贸、办公、娱乐功能,而使低地价转化为高地价,低效益变成高效益。表面上是改善旧城的环境而实际上改建后旧城区的建筑容量大大增加了,人口也增多了,交通也更加繁忙了,基础设施不堪负担,结果又一次地面临新的调整与改建。另一方面作为历史名城的特色地段--文物景点和历史街区,一般也会在旧城的中心地带,是人们汇聚之地,级差地租客观地导致商贸等第三产业向这个地区集中。但是由于历史名城的保护要求,一定会提出对这个地区以及其周围环境的种种建设限制,这样就会降低土地收益,对开发不利。在历史名城中,大多保留有成片的传统民居地区,其中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一般都划为保护区,并得到较好的保护。但是如何既能长期地保护它传统的风貌,又能继续为居民使用,这是一个难题。因为中国广大地区的民居,大多为砖木结构房屋,至今大多已木朽墙危,多数居民因长期居住条件简陋,渴求改善,传统生活环境不符合青年人的要求,而向往现代化的设施和环境。而且在旧城地区,一般都缺少现代的基础设施。要改善居住环境,解决居民的居住问题,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巨大投入。作为房地产开发,因为上述的原因,获利不多,又担售后的风险,一般是不肯承担的。政府也不可能拿得出足够的资金,居民的自己改造则大多不愿保留传统形式,这就需要研究一整套合宜的对策。
对于法律和政策方面,目前,我国对古城镇的保护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视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就有关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规定,城镇历史文化自然也在保护之列。而在2007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该条例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通过单独制定法规对城镇历史文化保护进行规范,国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各级地方政府也有相应城镇历史文化保护法规的出台。例如,2004年制定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2006年开始施行的《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中国社会正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放到这个我们过去不曾注意的焦点上。但是,我国的城镇历史文化保护现状令人堪忧。最主要是对城镇历史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对于文化保存造成很大阻碍。
在具政策和现状面前,我们要考虑古城规划保护的模式及原则,古城保护规划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尽量保护旧城的传统风貌,不在旧城内大拆大建;同时在旧城外开辟新城,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这样既满足了现代建设的需要,又缓解了旧城中人口过密、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等矛盾。上世纪50年代初,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教授就曾建议首都北京采取这种模式,在旧北京城西郊公主坟一带另建新城。在同一时期,古城洛阳的总体规划就采用了这种“保护旧城,另辟新区”的做法。洛阳将新兴的工业区放在远离旧城的涧河以西,这样就保护了已有700多年历史始建于金代的洛阳旧城,旧城内密集的文物古迹,精良的古建筑均未受到破坏,同时也保护了旧城近旁的地下遗存。现在洛阳新区已具规模,功能合理,道路通畅,设施完善,在经济有了一定基础后,可以从容地来研究在改造的同时保护古城风貌的问题。在中国历史古城中采取这种模式的还有苏州、安阳、潮州等城市。这种脱开旧城另建新区的规划布局模式,适用于旧城面积不大,历史文化遗存较多的城市。这样既可对旧城的历史风貌予以保护,又可使新的建设较为方便和顺利。它的好处是容易两全,减少矛盾;问题是旧城长期破旧,旧城内基础设施和建筑、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缓慢,居民意见较多。另一种模式,是保护旧城的主要格局和主要文物古迹,并对旧城进行改造和建设;同时向旧城四周幅射,进行新的城市建设。西安的城市总体规划,就是这一模式的实例。西安市在城市规划中,把文物古迹和古都风貌作为重要因素考虑,以现存的明城为中心,向四郊均衡发展,将全市分为五大块:旧城(明城)为行政商业区;在文物古迹较少的东、西郊,各布置一个工业区;南郊有众多古迹,规划为文教区;北郊为汉长安和唐大明宫等遗址,全划为文物保护区,只准农耕,不准基建。西安的城市规划突出了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对标志性古建筑如钟楼、鼓楼、城墙、城楼,特别注意保护维修,它们仿佛是城市的眉眼,眉眼分明则古都面目清晰。对汉唐都城的宏大规模,规划则用城南宽阔的林带和道路来体现。西安的城市规划明确划定历代遗迹的保护范围,也增强了西安国际旅游的吸引力。南京也是这样。南京存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八处,它的明代城墙和一些城门均保存完好,明代的故宫遗址以及许多近代历史文物景点,如太平天国天王府、中山陵、雨花台烈士陵园等,都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在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注意控制住这些保护地段的空间环境和绿化环境,并使其成为城市的主要旅游景点。在一些有开发价值的历史地段,如夫子庙秦淮河地段,就着意地恢复其原有的市民活动功能,修复了祭祀孔子的文庙,修整了沿河建筑,并开辟了小商品和特色小吃商场,使其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有传统风貌的新的地段,经济上有很大的收益,受到市民的欢迎,也吸引了众多的外地游客。这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中,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但无论是哪一种规划模式,保护古城我们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个是原真性。历史古城及其里面的文化遗存,在经过修缮以后,应该还是原来的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我们进行的保护修缮,是为了让原本破败的历史遗存延年益寿,让它健康永存,而不是要拆旧换新,这是很重要的原则。比如建筑,明清的建筑和现代仿明清时期的建筑是完全不同的。仿造也许能得到迎合商业的“形似”,但文化内涵却被遗漏了。我们应该原样原修,该木头的还是木头,该石墙的还是石墙。原真性就是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原本的真实历史原物,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修缮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以求达到原汁原昧,还其历史本来面目。第二个是整体性。一个历史文化遗产,是连同其他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整体性还包括其文化内涵,形成的要素,如街区就应该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动和与其相关的所有环境对象。第三个是可读性,是历史遗物就会留下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取它的“历史年轮”。可读性,就是在历史遗存上应该读得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不要按照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是不符合可读性的原则。第四个是永续性,保护历史遗产,是长期的事业,不是今天保了明天不保,一旦认识到,被确定了,就应该一直保护下去,没有时间限制。有的一时做不好,就慢慢做,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这一代不行下一代再做。要想一朝一夕恢复几百年的原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要加强教育使保护事业持之以恒。
城镇历史文化,除了要保护有形的、实体的内容外,还要保护无形的、传统的、原生态文化。所谓原生态文化是指由民众创造并拥有的,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着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在特色地域中生长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城镇历史文化的发展及其郊区的城市化,应走具有特色的道路。历史街区与历史地段的保护应重点从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环境质量人手,维持原有的街巷格局与建筑风貌,维持原有的城市社会生活形态,维持原居民稳定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民间工艺等历史文化的内容。
总结: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用作展览、旅游、开展文化活动,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的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建筑和城市来。古城保护既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更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增强对古建筑、古文化的认识,提高自我修养,具有对古文化、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保护古城古建,便是保护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2] 郭万平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3] 仇保兴
《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三篇:昆明市城镇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办法
昆明市人民政府令(第73号)
《昆明市城镇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办法》已经2007年3月13日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5月20日起施行。
市长:王文涛
二○○七年四月十三日
昆明市城镇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昆明市城镇绿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本办法所称的名木是指下列树木:
(一)树种珍贵、稀有的;
(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的;
(三)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
本办法所称古树后续资源是指树龄在80年以上100年以下的树木。
第三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的主管部门。县(市)区园林绿
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县(市)区城市规划区内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规划、建设、农业、市政、水利、环保、民族宗教和旅游等有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 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古树名木专项保护规划,加强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组织开展对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宣传普及保护知识,提高保护和管理水平。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及其保护设施的义务,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损伤、破坏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及其保护设施的行为。
第七条 对养护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第八条 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等相关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划定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范围:
(一)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为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5米;
(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范围为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2米;
(三)成群落生长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其保护范围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划定。
第九条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确认,由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初步认定报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经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程序组织鉴定后,报市人民政府确认并予以公布。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鉴定标准和鉴定程序,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 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已确认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建立档案,设立保护牌。古树名木保护牌应当标明树木编号、树名、学名、科名、树龄(价值、意义)、保护级别、特性、挂牌时间、养护责任人等内容。
第十一条 本市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实行责任制,并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养护责任人:
(一)生长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管理范围的,养护责任人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
(二)生长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养护责任人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
(三)生长在机关、部队、寺院、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用地范围内的,养护责任人为上述单位;
(四)生长在铁路、公路、河道用地范围内的,养护责任人分别为铁路、公路、河道管理部门;
(五)生长在居住区内的,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企业的,养护责任人为物业管理企业;居住区无物业管理企业的,责任人为街道办事处;
(六)生长在私人庭院内的,养护责任人为业主;
(七)生长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上的,养护责任人为村民委员会;
(八)其余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养护责任人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养护责任人可以自行养护,也可以委托具有园林绿化养护资质的单位或者园林绿化专业技术职称的个人进行养护。
第十二条 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养护责任人签订养护责任书,明确养护责任、养护方法和标准。
养护责任人发生变更的,养护责任人应当到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养护责任转移手续,主管部门应当与变更后的责任人重新签订养护责任书。
第十三条 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需要,制定养护技术标准,并无偿向养护责任人提供必要的养护知识培训和养护技术指导。
养护责任人应当按照养护技术标准进行养护。
在日常养护中,养护责任人可以向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咨询养护知识。
第十四条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日常养护费用由养护责任人承担。
承担养护费用确有困难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所在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养护补助经费。养护补助经费应当专项用于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养护。
第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专项经费,专项用于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养护、抢救、复壮,保护设施的建设、维修,以及科研、宣传和奖励等。
第十六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资、认养等形式参与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养护。捐资、认养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在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牌中享有一定期限的署名权。
捐资、认养款项专项用于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抢救、复壮,保护设施的建设、维修。每年捐资、认养款总额以及使用情况由接受捐赠的部门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
捐资、认养的具体办法,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 禁止下列损害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行为:
(一)爬树、摇树、攀枝、断枝、断杆、断根、采花、摘果、摘叶、刻划树皮、剥皮;
(二)在树上钉钉、架线、挂物、拴系物品和牲畜、悬挂广告或指示牌、倚树盖房、搭棚;
(三)擅自修剪、嫁接、采集标本;
(四)其他损害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行为。
禁止擅自移动和破坏古树名木的支撑、围栏、避雷针、保护牌或者排水沟等相关附属保护设施。
第十八条 在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范围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土壤的透水、透气性,不得从事下列危害树木正常生长的行为:
(一)倾倒垃圾污水、取土、挖沙、采石、铲草、葬坟、生火、排放废气、放养宠物、堆放物料、封砌地面;
(二)停放车辆、设置广告牌、埋设管线;
(三)修建建筑物、构筑物;
(四)其他影响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正常生长的行为。
第十九条 在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范围周边从事施工建设,可能影响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正常生长的,养护责任人应当及时向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需要,向建设单位提出相应的避让和其他保护要求,建设单位应当根据保护要求实施保护。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实施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禁止砍伐、擅自移植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
因特殊需要,确需移植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应当向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并报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审查意见后,组织专家论证、听证,并向社会公示后的10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后,方可移植。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移植和移植后5年内的养护,应当由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绿化养护单位进行。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移植费用以及移植后5年内的养护费用,列入工程造价,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一条 移植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因(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确实无法避让,或者避让成本过高;
(二)移植方案可行,移植技术成熟;
(三)移植及后期养护费用已经落实。
经批准移植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移植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一年的成活期,但由于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死亡的除外。
第二十二条 申请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移植时,应当同时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树木移植审批表(附图片);
(三)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文件;
(四)移植方案,包括移植技术、移植养护单位和移植、养护产生的费用等。
第二十三条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发生病虫害,或者遭受人为及自然损伤,出现了明显的生长衰弱、濒危症状的,养护责任人应当及时报告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
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2个工作日内进行确认,并向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3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并采取相关措施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进行复壮、抢救。
第二十四条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死亡的,养护责任人应当及时报告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
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报告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调查、核实,查明原因,明确责任;经确认死亡的,予以注销,并将处理结果及时上报市人民政府。
死亡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未经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确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砍伐。
第二十五条 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普查,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进行登记、拍照、编号,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确定专门人员,负责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按照下列规定,定期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生长状况、养护情况等进行检查、记录,并在检查、记录工作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将检查结果报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
(一)古树名木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
(二)古树后续资源至少每1年进行一次。
县(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树木生长有异常或者环境状况影响树木生长的,应当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适时进行监督指导。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一)、(二)、(三)、(四)项规定之一的,由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致使古树名木损坏或者死亡的,处以每株20万元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第十八条规定之一的,由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5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设施损坏,按照绿地设施标准给予赔偿;造成严重后果,致使古树名木损坏或者死亡的,处以每株20万元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致使古树名木死亡的,由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处以每株20万元的罚款;造成古树后续资源死亡的,由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处以每株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行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外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管理,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实施。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7年5月20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昆明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4月13日 实施日期:2007年05月20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2016/12/3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完成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当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资源环境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旅游作为产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重视旅游目的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产业及相关行为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负面影响。
“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同时,如何解决旅游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环境资源问题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美丽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院在多年的规划实践工作中,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问题的具体剖析,力求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辨证关系
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供给,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等。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挑战。处理好人和自然、自然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喝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之后,一定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价值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吸取经验和教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力治理已经破坏的自然环境,消除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严重对立,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保证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走向光明的未来。
据媒体报道,云南省著名景点玉龙雪山曾为获得更大商业价值,在景区架设多条索道,每条索道都伸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而这些索道的建设和运营,导致大量游客涌入,使亘古冰川遭到破坏,部分冰川开始融化;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游客践踏、破坏;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最初规划时还存在的珍稀动物,现在已难觅踪迹。
事实上,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中类似“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比皆是。敦煌莫高窟由于游人过多导致洞窟内壁画褪色、空膨;黄山过多开发建设,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一些地方的古城过度商业化,如南京古城墙增设“透明观光电梯”致反对声一片;还有十三陵、清东陵被私自挖掘;长城墙体被拆;等等。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并倡导建立科学体系对全球典型旅游地进行监测和分析,指导旅游目的地科学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示范性地位、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在中国和希腊建立起监测点,对于总结当地旅游发展模式、探索未来发展道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以及桂林、黄山、张家界、喀纳斯和成都等地监测点代表进行了工作报告。
二、人与自然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由自然界发展而来的。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天然的大自然了。自然界在人类的作用下已经深深的打上了人的烙印。但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发展到多么高的社会形态,人类都不可能超越自然而存在。人类应当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以科学的态度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对可接触到的自然界进行改造,形成了人工自然。例如农田、池塘、果园、水果和庄稼等。还有通过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另外部分,这些物质原来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是人们根据客观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和人类的智慧创造出来,并且继续在自然的作用下存在和发展,例如交通工具、建筑物、旅游景区等。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向自然界中排放各种废弃物,形成了被废弃物污染过的人污自然。
伴随着旅游发展,人工化自然的领域总是在不断的扩大。他的每一步扩大都意味着我们的活动介入到了大自然的一个新的领域。在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的估计各种实践活动所导致的自然平衡的改变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作出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
告诫大家,旅游是个筐,但不是什么都能装!
三、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片面的理解,出现了不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的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
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轻规划重开发使不少国家级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现象泛滥,有的风景区正逐渐失去原生态。“比如,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时候,拆旧建新,建造一个所谓全新的‘遗址’,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味。在自然风光很美的地方大修大建,修很宽的路通往山上,山顶建索道。再比如,一些地方把旅游资源承包给出去,乱建别墅山庄,以山景别墅、海景别墅为噱头搞商业宣传。”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概括性的讲,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
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等。
四、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影响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旅游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受到资源地的影响。
现在旅游业发展很快,需求也很大。很多旅游景点都是人满为患,一到节假日就是看人去了,最后往往是人去得多的景点就遭殃。旅游业既要强调发展,也要强调资源的保护。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缺乏有效保护对其造成的伤害或者损害是不容低估的。而我们这些旅游景点,特别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重塑的,一旦受到破坏,难以恢复。因此,要正确处理促进旅游业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在立法当中要特别强调旅游资源保护的问题,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这样才能够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五、法定规划科学发展
导致旅游业“轻保护重开发”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是旅游资源产权不明导致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实际开发者出于逐利目的破坏性地开发资源,对相关利益方造成损害;二是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公共旅游资源部门化倾向日益严重,不同部门基于各自的部门利益,往往形成过度开发或绝对保护两种片面认识,遇到利益争先恐后、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三是旅游规划不具备刚性法律地位,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及其他产业规划协调时处于弱势地位,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针对“重开发轻保护”突出问题,新出台的旅游法在总则中明确提出,“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同时,旅游法还专门设置“旅游规划和促进”一章,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各地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旅游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跨行政区域且适宜进行整体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利用时,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编制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级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在规划内容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等内容。”在旅游发展规划框架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项目、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提出专门要求。”
在规划衔接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人文资源利用上,旅游法规定“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
此外,旅游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形象推广,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免费平台,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六、结论
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产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我们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旅游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旅游是没道理”。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留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迎接更多的国际旅游者,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应有的贡献。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发展旅游产业的使命,而且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第五篇: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以武陵源为例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充实和发展,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日益突出。特别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世界遗产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或自然资源景观给予的一种肯定和极高荣誉。然而当中国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出现在旅游宣传片里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风景名胜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而声名鹊起的时候,有人欢呼,有人担忧。在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已经处于世界遗产第三大国的中国感到了困惑。
截至2010年8月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巴西利亚闭幕,《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已增至911项。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全球共有704项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遗产),180项自然遗产,27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与此同时,处于世界遗产第三大国的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但是这些光鲜亮丽的头衔给我们的民俗文化和天成地域风景带来的到底是保护还是摧残?以武陵源为例,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面积264平方公里,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景区组成,1992年12月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过度的旅游开发,使其成为一个“旅游设置泛滥”的世界遗产景区,遗产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保护同盟考察组的批评。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是否能兼得的问题值得深思。对开发度的控制、切实加强遗产资源的保护,对我国世界遗产地良好旅游形象的树立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利为先的开发模式导致遗产地超载开发、错位开发
多姿多彩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在许多人眼里,世界遗产就是“摇钱树”。在我国,某些拥有遗产资源的地方政府受利益的驱动和诱惑,为换取地方经济一时的“发展和繁荣”,不惜以遗产地生态境失衡、历史真实性与风貌完整性消失等为代,对遗产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其结果是导致国家风景区和世界遗产资源的严重破坏。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由于景区的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严重破坏了武陵源的自然环境景观和原始风貌,因而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出示了“黄牌”警告。
(二)多头管理,利益关系复杂
我国的世界遗产更具资源状况分数于多个不同的管理部门,,有的在建设部门,有的在文物部门,有的在林业部门,有的在文化部门,有的在国土资源部门等,因不同的政府部门被赋予了不同的职能,所以世界遗产在保护和利用中利益关系显得格外复杂: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有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世界遗产公共产权私人化趋向导致其外部性的增强是世界遗产保护区出现保护与开发矛盾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导致遗产地的美学价值大大降低
据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现有的28处世界遗产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倾向,某些遗产项目的保护状况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不少遗产地的核心景区被大量的宾馆、商店、行业别墅、部门饭店、人造景点、索道所占据,虽然这些城市化设施占景区面积的比重不太大,但与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使景区的自然美学价值大为降低,完全破坏了遗产资源高品质、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功能和社会公益性质。“世界自然遗产”的金字招牌,为武陵源每年带来数百万游客。使得这个20多年前地处偏远湘西山区的林场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一时间,在天子山、袁家界等地,逐渐冒出了不少宾馆、饭店和大小不一的棚点。与此同时,处于景区交通枢纽的水绕四门,一些接待设施不断地破土动工。景区优美宁静的环境以惊人的速度被蚕食„„
1998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在武陵源进行5年一度的遗产监测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认为“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经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范围内,其城市化对其自然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观念保守, 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法制建设滞后
对世界遗产的价值认识不清。世界遗产具有世界级的科研、历史、文化、社会和审美等价值,而往往各级领导和企业之认识到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后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即经济价值,而没有认识到世界级的科研、历史、文社会的价值,或把这些价值置于次于经济价值的地位:对世界遗产的所属认识不清,世界遗产不仅是我国人民的财富,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而且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有利用世界遗产的权利,更有保护世界遗产的义务。
二、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
(一)改变观念——遗产不是摇钱树
武陵源刚通过世界自然遗产验收时,当地人更多是看到遗产开发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遗产自身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然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矿产、森林、草地等资源,它们具有独一无二性、非人工再造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一旦破坏,将不可再生、不可再造、不可复得、不可挽回。对于世界遗产来说,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是首位的。遗产的价值越高,吸引力就越大,从而越能带动区内外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开发者还是管理者,对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采取慎重态度,永远不能以牺牲环境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要自觉遵守《世界遗产公约》,牢固树立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观念,明确开发和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好世界遗产,使世界遗产这一独特的风景资源能世世代代保留下去。
(二)加强对旅游者遗产知识教育和旅游活动行为的引导
近年来,我国的国内旅游蓬勃发展,许多风景区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由于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旅游者的整体素质不高,保护意识淡漠,他们对自己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可能只知其名,并不真正了解其内涵,因而破坏旅游资源和旅
游环境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时有发生。在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疏散旅游人流以及加强对旅游者的遗产知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办法,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加以科学引导。如针对目前许多风景区季节性和局部性的饱和、超载现象,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及时向社会发布风景区旅游冷热的信息、通过门票的发售等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控制旅游者人数,合理分流,以避免和减少目前遗产地旅游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行为。北京市旅游局局长于长江认为,一方面要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引导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加强管理,提高旅游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做好遗产保护与利用。
(三)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改进和完善遗产地的经营管理,抓紧制定相关法律
我国世界遗产欠缺统一的全国性的法律,立法的层次低、内容滞后、过于原则,世界遗产公共产权应该由中央或地方的国家单一部门管理 ,以实现产权的硬约束 ,并且建立旅游收益与保护资金之间、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平衡。政府在管理中的定位不明,给在调节保护和发展经济的问题上难以达到平衡.我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立法,远远滞后于资源开发行为,很多地方用开发区的政策来套风景区、遗产地的开发,难免导致错位的破坏性开发。为了加强对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当务之急是要吸取国外经验,因地制宜地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遗产保护法,将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让我们再来看看张家界市武陵源规划新图,由北京大学历时两年多规划设计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一改原有的“旅游开发”为主的宗旨,将“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放在首位,按照省建设厅“山上保护现有自然遗产,山下建设未来文化遗产”战略布署,计划将武陵源风景区建成“民族化、园林化、精品化”的风景区。从申报遗产成功到景区城市化,乃至被迫进行大拆迁,仅仅只有9年的时间。世界自然遗产”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在经历了景区的过度开发后,通过景区大拆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武陵源的原始风貌,但张家界的“世界第一梯”几乎在大拆迁的同时开工兴建。《瞭望》杂志刊文指出,由于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利益博弈的长期性,从而导致这种环境破坏中的“前赴后继”现象。
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北京旅游学会常务理事的耿留同强调有三个负责:第一,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第二,对现在人负责,世界遗产不仅是十三亿中国人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第三,对未来负责,关键的是要把它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没有任何理由,为了短期目标或局部利益,牺牲遗产历史价值,我们申报世界遗产不是为了能获得多少经济利益,而是因为它的历史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