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章 领导思维与实践创新
第八章 领导思维与实践创新
一、思维的含义与特点
一般情况下,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思维是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表象,以及概念、判断、体力等一切观念形态和精神现象的总和。思维具有物质性、自觉性和历史性等特点。
二、思维方法的含义与特点
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现代思维方法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和定量性等特征。
三、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思维品质与领导行为
1.领导行为的思维过程
领导思维存在于领导行为的过程之中。领导思维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领导思维的过程就是对领导目标和环境进行分析,对各种资源、情势进行比较分类,并在综合各种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决策的循环过程。
2.思维品质的含义
人与人之间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差异,就是思维品质。
3.领导思维品质的功能
(1)领导思维品质是领导思维能力的综合反映,是实现成功领导的必要条件之一。(2)领导思维品质是领导艺术的源泉和基础。(3)思维品质的训练是领导发展与培训的重要内容。
五、决策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决策的科学化是领导决策的基本要求,而科学思维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为了进行科学的决策,需要根据决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采用一系列科学的决策方法,这些决策方法就是科学的思维方法的体现和应用。
1.“发现问题,确立目标”的思维方法
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科学发现问题的前提。科学地调查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实质上就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领导活动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方法包括德尔斐法、表格征询法、回归分析法等。2.方案制订和选择的思维方法
制订方案是决策程序中的关键步骤,既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又要锐意创新,富于想象力和预见力。在这一阶段,思维活动既要运用创新性、敏锐性和超前性的思维方法,借助想象、联想、灵感等思维形式进行“大胆假设”,又要采用冷静思索、严密推理、反复计算、定量分析等思维方法“小心求证”,确保思维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可见,方案制订的过程,是思维方法中的多种对立因素矛盾运动并趋于统一的过程。
方案选择,是对制订方案阶段提供的多个被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筛选的过程。组织的领导者或决策者通常在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因此,方案选择过程中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决策者思维水平的高低和思维能力的差异。
3.决策实施中的思维方法
选定方案后,就进入决策实施的阶段。从思维活动的角度看,决策实施就是把思维活动的产品化为具体实践活动的过程。从方案的试点到方案的普遍实施,并不是简单的仿效,而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特殊到普遍的转化和飞跃,这个过程既需要在思维上进行再创造,又需要从实践上进行再开拓。因此,试点阶段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普遍实施的阶段,在思维活动中也需要继续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
4.反馈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决策过程不是一个单向的发展过程,而是伴随着一系列多层次、多回路的反馈活动。决策过程中的每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中的每个发展环节,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和失误,反馈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因此,反馈活动中的思维方法一般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合理的预测,避免或减少决策过程中的失误。
六、领导战略与思维过程
1.领导战略的含义与特点
领导战略是指对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决策和用人问题的谋划和策略。概括说来,主要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稳定性、风险性和适应性六大特点。
2.领导战略的思维过程
领导战略是一个体系,它由多种要素构成,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方针四个要素,领导战略的制定主要是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的。
(1)确定战略目标
领导战略目标是领导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整个领导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战略 目标是战略的核心,它规定着领导工作的总任务,规定着领导活动的基本方向。领导活动就是战略目标的展开过程。确定战略目标应当注意以下问题:①战略目标要正确反映各方面的要求;②战略目标必须是积极而又稳妥的;③战略目标是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结合;④战略目标必须是明确的;⑤战略目标应当是可以衡量的;⑥战略目标应具有相对的可变性。
(2)选择战略重点
领导战略重点是指那些对领导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决定意义、对领导工作全局有重大影响作用的环节。可能成为战略重点的,多为以下方面:①全局发展中的薄弱环节;②阻碍全局发展的“瓶颈”;③竞争中的优势领域;④牵动全局的枢纽或主导性、带头性领域;⑤纵向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3)拟定战略步骤
领导战略步骤是领导战略目标实现的必经阶段和战略活动的基本路径,是领导战略制定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战略步骤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方针呈现的阶段性,主要以阶段性战略目标为标志。
(4)提出战略方针
领导战略方针是为实现领导战略目标而规定的基本行动准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原则。战略方针是否正确,对战略的成败关系极大。因此,领导者对战略方针的制定必须十分谨慎,既要注意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又应注意各方针之间的协调。
七、思维创新与领导实践
1.思维创新的含义与过程
思维创新是指通过思维主体的大脑活动,运用各种思维的技能、技巧,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思维活动的模式或过程,获得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理论。
创新思维包括准备期、酝酿期、豁然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直觉与灵感、顿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思维创新的技巧与方法(1)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向着各种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新前景,其追求多样性的思维。收敛思维是以思维集中为特点的创新思维活动。它是创新者综合各种思维成果,在比较、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程序,将思维引向集中和深入的过程。在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并在对立中相互转化。(2)横向思维与垂直思维
垂直思维,也称历时性思维,是指从历史的角度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性进行深入分析。横向思维,也称同时性思维,它截取历史的某一横断面,研究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状况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横向思维和垂直思维都把研究对象置于特定的参照体系中进行比较性研究,但是两者的方法和思路却是迥然不同的,在思维创新中的作用也自然有所不同。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横向思维和垂直思维两种思维方式是相互补充、交替使用的。
(3)质疑思维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起点,也是思维创新的基本技巧之一。要实现创新,就需要对已有的认识进行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挑战权威,打破传统,才能从习以为常的观念和认识中发现新的思维创新元素。
(4)互动思维
互动思维则是一种群体式的创新思维技巧。其基本思想是:个人在群体背景中与其他成员相互诱发,可以激发人的“发散思维”,使群体得到新颖的、富有创意的方法。在一个创新团体中,互动思维是相当重要的。同时,深入地理解和有效地运用互动思维技巧,对于培养和提升组织整体的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决策中普遍应用的头脑风暴法,就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互动型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要求一组人员通过开会方式就某一待定问题出谋献策,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头脑风暴法需要遵守自由思考、禁止评判、谋求数量和结合改善等会议原则,以确保最大可能地开发集体智慧。实践证明,头脑风暴法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联想反应、情感激励和竞争意识三种方式激发创新思维。
八、领导思维创新的培养与开发
1.思维创新的影响因素(1)目标
任何创新都是追求一定目标的活动,目标是激发思维创新的首要因素。在设定思维创新的目标时,要把握适度原则。
(2)情绪,情感
积极而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对于激发思维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丰富健康的情感为思维创新提供了自由灵活的发展空间。
(3)意志 意志表现为个人或组织自觉地确立目标、拟订措施,自觉地调节或完善自己的行为,顽强地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在思维创新活动中,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为自觉性、坚毅性、果断性和自制性四个方面。
(4)知识、经验
知识也是思维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经验也是一种知识,由于尚未形成理论形态,往往表现为个人在实践中积累的精辟见解和高超艺术。创新者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知识结构的合理度,直接关系到创新的成败和创新成果的大小。知识和经验是对以往思维创新成果的总结,调整知识结构,增加思维营养,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使思维创新得到升华。单一的知识结构会限制思维创新的深入发展,而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容易进行广泛的想象和联想,调动多种思维方法进一步认识未知的事物。
同时,也必须看到,知识和经验本身并不等于思维的创新,如果运用不当,还可能妨碍思维创新活动。所以,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态度对待知识和经验,既要尊重知识,尊重经验,通过不断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加强自身修养,又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推动思维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和新的突破。
(5)性格
人的性格与思维创新的关系,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研究问题。约翰·达西认为,创新人才应该具有22项基本的特质,但并不是每一个具有很高创新性的人都必须具备所有这22项特质,一个人具有的这些品质越多,他的创新能力就越强。
2.领导思维创新的培养途径(1)加强领导者个体的学习与修为。(2)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创新的有效性。3.建立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环境
组织中应该具有鼓舞创新的政策。他认为,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在创新方面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个领导者,自身首先要树立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工作理念,强化创新意识。同时,还要成为组织文化的创建、维持与变革者,营造有利于思维创新的组织文化环境,塑造鼓励创新的核心价值,增强和巩固组织整体的创新意识,保持组织的有效运转和健康发展。
第二篇:创新思维与实践论文
创新思维与实践论文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的一种脑理活动,是人的大脑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或称系统工程,进一步讲是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对各种信息比现在最高级计算机进行系统的处理过程。
思维它有多种形式,思维有多种形式,有抽象思维、概念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意象思维、直感思维、社会思维、灵感思维、反向思维、相关思维等等。那什么叫做创新思维呢?我们说的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不要受什么约束,要全新的。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的这样的解答,这样的方法寻找出来,这样的思维过程,我们叫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它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所有人都有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平常人他是传统性的思维,常规性的思维占主导,所以它的创造力发挥不出来。
(二)创新的基本概念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生产出有价值的、原来没有的新的精神或物质产品。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对创新作了精辟的论述:“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创新,也就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特性、有效性和非常规性等基本特点,创新思维能突破常规和传统,不拘于既有的结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创新思维俗称“点子”,往往一个好点子可以救活一个单位或一家企业。
我们江总书记对创新,对创新思维对创造力,他有很多重要的讲话。比如,江主席江总书记讲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总书记还讲了,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念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他有一段讲话。他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他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三)创新思维的特征
什么叫做思维呢?指向理性的各种认识活动,创新思维它有很多特点。比如它有理性的、非理性的。有相同的、相异的。我们认为创新思维,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相异性、差异性,非常突出。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他有不同思维的。
一、创新性特征
1、独创性特征独创性是指独立于前人、他人,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
2、新颖性特征所谓新颖性是对于新情况、新问题,力求找到它新的本质、新的解决方法,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之处。求异思维的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而是有其客观根据的,其客观根据就是事物的特殊性。
二、超越性特征
创新即突破、超越。思维的本质即是超越的,因而,才有创新性思维,才有创新性思维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超越。
一是对于过去的超越;
二是对于将来的超越;
三是对空间的超越上;
四是对具体事物、具体现象、具体物品等等超越上;
五是对“有”与“无”的超越上;
六是对“传统”的超越上。
(四)创新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方式是逻辑式创新思维形式和非逻辑式创新思维方式;发散式思维方式和收敛式思维方式;纵向思维方式和横向思维方式及系统思维方式等的总称。
1、归纳推理是由个别事物或现象推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规律的创新思维形式。
2、求同法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在不同的场合出现,都与某一共同的因素有关,寻求这个共同条件的方法。
3、求异法是指在事物之间的差异中寻找原因的方法。
4、类比推理——就是由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许多属性上也可能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
(五)创新思维能力
一、预测思维
1、预测思维的概念
预测思维是一种前瞻性或前置性的思维,而是在事实、现象出现之前,对它的深刻洞见、准确把握,是通过想象来推测未来的能力。
2、预测思维的灵魂——超前意识
第一,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敏锐性是一种才能,是一种基于事物规律的深邃的洞察力
第二,思维的灵活性。指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内容相隔很远的对象的能力,特点是思路开阔,妙思泉涌。
二、战略思维
1、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
首先,善于把握大局,善于宏观思维、战略思维。
其次,领导就是制定战略、策略,从而保证组织拥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并使相关的人都理解和坚信它的正确性。第三,领导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富于变化的时代,要能够用宏观的、战略的眼光观察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并迅速拿出应对变化的举措及行动。
2、战略思维的核心——整合力
整合力,即利用似乎互不相干的思维对象和各种资源,为自己所用,使其发挥整体功能的能力。也可以说是能把许多人的力量集中起来,形成各种各样合作关系的能力。
三、社会思维
1、形成创新性群体
2、形成心理相容、协调完善的群体
3、形成民主的、具有集体意识的群体
四、决策思维
1、目标性。
2、优化性。
3、选择性。
4、实施性。
5、超前性。
(六)创新思维艺术
1、艺术——是指人类以情感和相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相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
2、美感思维——形象思维,是对象在人的头脑中能动的反映,它综合了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多种心理因素,以直觉性、情感性为突出特征,直觉中有理解,情感中有思维。
3、创新思维的成果——是科学理论或知识;是科学发现或发明;是艺术作品。
(七)具备创新思维
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每取得的一步成就,都与创新思维的实践都有关系。创新思维这么重要,它又是前提,又是法宝,又是重要作用。它有这么多好的,那我们怎样具备创新思维呢?我们的方法呢?
一、服从习惯——经验思维
表现:规矩啦!不了解,按规定;熟悉了,不愿改,改不了,不可能。改进:创新思维;换位思维,如切苹果。“所谓天才,不过是
一种以非习惯性的方法观察事物的能力”。(詹姆士)
二、随意附和——从众思维
表现:人家(专家、大家、领导)说的,书是这样写的。先入为主,不假思索;跟着举手表决、电梯站位均朝内等
改进:质疑思维评判。模仿与创新、模仿与超越(日本人做摩托车),从肯定-否定-待定。
三、思维凝滞
表现:没主意、想不通。数千次测验,数万道题,没见过,不会做。乐于幻想,享受成功;
改进:有童真,关心生活,好奇心。善于捕捉一闪念思维。不要唯一答案。
四、吝惜时间
表现:就想快,完成。不讲质量。看的多,记得少,更谈不上创新
改进:停留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越是多思,就越有时间”(亨利福特)
五、问题超载
表现: “问题很多,脑袋很乱”
改进:从无序-有序-超序理清逻辑,轻重缓急。名人就是一辈子解决一个或几个大问题。
六、安于现状
表现:现在就很好,现在没问题,其实差别就是问题。一辈子平庸 改进:制造问题,解决问题。机遇与挑战.七、恐乱怕错
表现:怕失败,怕出错、怕风险。改进:敢于尝试,乱中求胜。小时侯喜欢拆钟表、拆玩具的人最容易成为发明家。创造活动的一个基本成分就是不怕失败。
八、急于求成
表现:一步登天,一下子成为发明家。找到问题的唯一解。改进:水滴石穿,一生积累。
(八)表现出创新思维
要使得我们的创新、创造力变为现实,很重要的要有丰富的知识,丰富的知识是和创新思维创造力的发挥成正比,丰富的知识从哪儿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地下冒出来的,不是人原有的,头脑里面固有的,要通过两个字得到,学习。我们江泽民总书记讲了三大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所以我们今天讲要成为学习型的企业,学习型的个人,学习型的社会。通过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出来,通过学习知识,创造力发挥。
第三篇:创新思维与教学实践
创新思维与教学实践
曾德江(机械职业教育.ISSN1007-1776.2002(7))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及实施,实践表明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创新思维;方法策略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方式,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造想象而产生某种崭新的思想过程。这里的新可以是新观点、新证据、新的研究方法、新的应用方法、新的研究角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
职业教育学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只有将创新思维时刻融入教学中,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针对这一课题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已惯用“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类教学方法主要强调 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讲得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较小,因而造成学生学习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不扎实,最终阻碍了他们智力和思维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在讲授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与之相关的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基础知识的学习。启发式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有:问答法、思路法、分解法、对比法、讲练接合法、课堂讨论法,实践证明采用这些方法后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想象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由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无形中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起到推动作用,这一切为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授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讲授完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经考评学生这部分内容掌握情况完全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但一牵涉到要发挥他们创新能力的题目时,许多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策略有许多,但考虑到本门课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主要传授以下几种方法和策略:
1. 脑力激荡法
利用集体思考的方式,使思想互相激荡,发生连锁反应,以引导出创新思考的方法。
如:提出一个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允许自由想象,并注意暂缓评论,鼓励提出更多的意见,然后将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列出,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
2. 逆向思维法
正常的思维方式是在已知条件下根据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推导和判断出未知的结果。而逆向思维则 与之相反,往往是根据结果反推实现结果的各种可能性。
如:在平面连杆机构概述中有这样一个课目,一台简易冲床由四个构件组成原动件个数为一,让学
生判断此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如无确定的相对运动应该怎样修改此机构?经公式计算机构的自由度为 零,即意味着机构无法运动。要使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则必须使机构原动件的个数与机构的自由度个数相等,此题目采用逆向思维法考虑,据所学知识反推即可知实现这一目的的思路有两种:方案一机构中增加一个活动构件,增加一个低副,机构即可实现预期的运动。方案二机构中活动构件个数不变,减少一个低副增加一个高副,机构即可实现预期的运动。按以上两种思路考虑,最后得出的设计方案竟有八、九种之多。
3. 系统搜寻法
针对设计要求,先系统地找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评价择优确定设计方案。
如:根据木锯锯木料的动作,设计一台金属棒料的锯床机构。采用系统搜寻法,很快便知满足这一设计要求的机构有双曲柄机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正弦机构、正切机构、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八、九种方案。
4. 类比法
比较类似的情况,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做适当的比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设计思路。
如:课程设计中减速器箱体的设计既可采用类比法进行,参考的资料可以是各种图册、设计手册等,通 过类比并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可设计出既满足设计要求又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作品。
5. 组合法
按照一定的功能需要选择若干成熟的技术加以组合。
如:要设计一台两轴中心距较大传动机械,其工作要求是传动比恒定并传动平稳。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带 传动适应于具有较大中心距并传动平稳的场合,但在传动中会发生打滑而造成传动比不恒定,齿轮传动能满足传动比为恒定值,但其传动中心距较小。综合两种传动的优缺点知采用齿轮带传动即可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学生经过创新思维方法和策略的训练,创新意识有所提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能提出一些 出人意料并颇有创新意识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
三、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为创新意识形成提供充足的源泉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教学设备及教学手段的局限性,造成学生思考问题思路窄、层次低。为了 开阔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学生到工矿企业、高新技术展览会参观、学习。也可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些现代设计方法如:摩擦设计、可维修设计、绿色设计等。只有不断地扩大信息存储量,才能开阔他们的思路和视野,才能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形成提供充足的源泉。
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实现提供良好实践条件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纸上谈兵,很少有实践的机 会,为了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得以实现,应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采取的措施有: 1.课外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安排实验。
2.教学中,为了配合教学内容可以由教师布置课题,也可由学生自行设计课题进行与本课程相关的制作。3.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如:台钻、砂轮机、车床、台钳等供学生使用,通过这个过程让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以实现。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创新思维时刻融入教学中,并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才可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第四篇:领导科学决策与思维创新
领导科学决策与思维创新
继党的十六大突出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课题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提高执政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科学决策是现代领导干部实施领导的首要职能。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影响着整个大局和人心向背。作为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决策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认真总结前人决策方面的成功经验,按照事物客观规律去制定政策、确定目标,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环境许可的条件下,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概括和准确判断,才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避免决策上的失误,从而达到预期目的。那么,领导者如何进行科学决策呢?领导的科学决策是有层次的,越是上层的领导者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决策上。按照科学程序和现代决策原理,制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指导基层领导去贯彻、执行这些路线、方针、政策。基层领导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在决策活动中,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灵感等心理机制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科学决策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只有胸怀创新发展之志,常思创新发展之计,在现实与发展的结合中找准创新点,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才能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找出新出路,做出新成绩。
当前我们乘着十七大东风,正全面建设惠及亿万群众的小康社会,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速度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今天适用的方法明天不一定适用;此地适用的方法彼地不一定适用。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典范。胡锦涛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科技的创新,而且要求各级领导必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具有创新思维,成为“创新型领导”。
改革开放30年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个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占全国人口10.39%,但是,它的GDP和税收却约占全国的22%,进出口额占全国的35%,利用外资占全国的40%,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位列全国前茅。“长三角”的主要做法是:明确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认真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开发初期的经验,发挥优势,大胆突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开发建设路子。
第一,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人凭借敏锐的眼光,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各级党政领导对县域经济高度重视,在财政体制、经济管理权限设置、发展搞活乡镇企业、发展市场等多方面采取切合实际的节节推进的改革措施,使县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第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江、浙两省县域经济率先打破“惟成分论”,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使个体私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资本和创业者从最小的、最不起眼的小商品生产开始起步,继而发展到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和
股份制等组织形式,进一步激发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活力。
第三,积极发展专业市场,通过专业化市场与企业的联动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浙江是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建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的做法,成为浙江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经验。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县域经济无论市场数量还是市场规模都呈迅猛发展态势,继而发展成各种各类的大型综合及专业市场,形成了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轻纺城、永康市科技五金城、余姚市中国塑料城等都已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专业市场的发展不仅搞活了产品的流通,反过来又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围绕市场,浙江一些地方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之快出人意料。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饮食业、旅店宾馆业、运输业、电信业、娱乐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20世纪90年代以后,浙江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在浙江,由产业集群构成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已成为该省工业化水平的一个品牌,同时也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五,以发展城市化为重点,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1998年浙江省提出加快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新阶段。县域城市化建设突破了以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的局限性,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县域城市化的水平。为此,各地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改革新举措,确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的新手段,培育多元化的投资新主体,县域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从“长三角”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中,我们总结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体系之中。所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我们的领导干部如果仍然拘泥于旧的思维定势,思想僵化,领导活动就必然墨守成规、脱离日新月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过程或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做出新的回答。
在新时期,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重在培养。如何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维的前提。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适应国情与时代、形势与任务的要求而向前发展,始终兴旺发达。任何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都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首先要有突破落后的传统观念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意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各项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要“努力成为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典范”。要有批判精神,敢于超越理论和权威,敢于超越经验和习惯,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满足现状,“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第二,求真务实,勇于实践———创新思维的动力。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创新必须反映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必须建立在对
基本情况和具体问题真实把握的基础之上,必须对国情、民情和具体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决不能离开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去谈“创新思维”。那些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不能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创新都不是真正的创新。胡锦涛同志指出:“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尊重人民的创造,倾听人民的呼声,接受人民的监督,反映人民的意愿,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创新思维置于贯彻群众路线的机制之中。
第三,善于学习,博学多思———创新思维的基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是思维创新的前提。作为领导干部,只有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学习新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现代管理知识、法律以及构建合乎时代要求、合乎创新要求的新型知识结构,才能为提高创新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领导干部要确立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把理性思考当作必备素质。要重视对新知识的吸收和把握,关心学术界、科技界的最新动态和各种前沿问题的信息;要注意在学习中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要善于思考,及时洞察身边的变化并及时适应和利用这种变化,为正确的决策做好准备。
第四,无私无畏,勇担风险———创新思维的品格。创新思维与风险相伴,不担风险的思维,就不是创新思维。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敢于创新思维,就是敢于承担风险。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承担风险的勇气是对一名领导干部德识、胆略、才智的考验与检验。领导干部树立创新思维必须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勇担风险的勇气。因为探索和创新总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随时会遭到各种挫折和失败,甚至影响到个人的声誉和地位。但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是不会创新的。因此,领导干部树立创新思维,就必须有一种锐意进取、敢冒风险、不怕失败的精神和意志,必须有敢闯、敢冒、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
领导者担负的责任重大,作出的决策将关系全局,主导事物发展进程的根本方略和对策。科学决策事关一个地方的发展快慢和发展质量。一些“拍脑袋”式决策失误,可能延迟地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发展。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以及网络社会的到来,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步伐将大大加快,领导者所面临的领导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站在全局、深远的高度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谋划,才能科学地把握时代的脉搏,预见其发展趋势。在变革迅猛的新形势下,领导要做出科学的决策,必须建构创新思维方式,努力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五篇:02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
创新思维与行政领导决策
——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科文部 副主任 教授 李彦青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
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
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思维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创新思维的涵义及其特征
2、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内涵及关系
3、创新思维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
1、创新思维的涵义及其特征
创新思维作为人脑的特殊机能,是一个由多种思维要素、多种思维能力相互作用、协同进行的系统化的整体思维过程,其本质是人们能够借助于这种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创新思维的特征
①客观性
②求异性
③整体性
④灵活性
⑤独创性
2、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内涵及关系
决策的科学化是指决策主体在创新和决策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原则,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手段和体制,通过科学的决策程序,充分反映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做出既符合实际又体现创新思维的科学决策,正确地指导实践。决策科学化的过程,也是主观符合客观并通向客观的过程。
决策民主化是指决策主体在创新和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使决策真正建立在充分反映民意和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以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归宿和最终衡量标准。决策民主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没有科学化,就不会有真正的民主化。因为民主化本身必须有科学的决策程序、方法和体制作保障;没有决策的民主化,就不能广开言路、思路,就不能动员各方面专家为决策服务,就不能发挥和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决策的科学化就成了一句空话。
3、创新思维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
纵观历史,横榄现实,无不证明,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的优劣得失、决策有无创新价值,直接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才能决胜于未来,使事业获得最大的成功。
诸葛亮初出茅庐时一纸隆中对,精辟的分析了东汉以来的天下大势,为刘备定下了“夺取荆州,联吴攻魏”的战略决策,使刘备在当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复杂局势下,取得了三足鼎立之一的地位。朱元璋通过三次重大决策,最终统一了天下,完成了霸业,建立了明王朝。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
抗日战争坚持持久战,走过三阶段
解放战争中气势磅礴的三大战役,打跨了国民党800万军队,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岛上.“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也是触目惊心的。
首先,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落实“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体现。
其次,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三,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二、创新思维与行政决策原则
1、创新思维的客观性与决策的求真务实原则
2、创新思维的整体性与决策的系统思维原则
3、创新思维的可靠性与决策的可行性原则
4、创新思维的动态性与决策的灵活性原则
创新思维的客观性
与决策的求真务实原则
求真就是识本质、求真理、合规律;务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原则,就是要求在进行决策时,必须从决策对象、决策环境和决策主体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开展各项决策活动。
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船
陶瓷行业发展趋势:日用陶瓷艺术化、建筑陶瓷美学化、卫生陶瓷节能化、艺术陶瓷批量化、特种陶瓷功能化。
求真务实的真,不仅仅是指真实性,而是真实性、概然性和模糊性三者的叠加或集合。
真(真理性)=
真实性+概然性+模糊性
创新思维的整体性
与决策的系统思维原则
在进行决策时,必须按照创新思维的整体性要求,把决策对象、内容和过程如实地当作系统整体来看待,从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结构、系统与环境、系统与功能等关系入手,把握其自身内部的规律性。坚持系统思维原则,要求打开思维空间,拓展思维视野。
用“大”看“小”——整体观念
用“长”看“短”——发展观念
“正” “负”兼顾——统筹观念
(权衡利弊)
1986年“十一”通车的天津外环线,路宽约60米,长140公里,从破土动工到主线通车不到两年时间,就是运用系统思维进行规划决策的结果。
埃及阿斯旺水坝的建造破坏了
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
创新思维的可靠性
与决策的可行性原则
决策是要付诸实施的,因此制定决策必须具有现实可行性。不仅要认真分析决策实现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而且要充分考虑决策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以有利于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可行性的准绳。
创新思维的动态性与
决策的灵活性原则
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发展的头脑、动态的观点、变化的眼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思考、具体分析和处理,从而才能实现有效的决策。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
邢台晶牛玻璃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灵活地决定产品策略,不断发展壮大。
变化
机会
挑战
竞争
吉利刀片灵活的市场策略
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上,汉斯 “遗牌招徕”策略
三、创新思维与行政决策程序
科学决策既是一个由一整套决策程序所构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运用过程,可以说,在决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有着创新思维的闪现。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一般应包括以下程序 :
集思广益
拟定方案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任何决策都是针对一定的问题进行的,也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问题不是一目了然的,发现问题并不容易。它需要决策者有敏锐的嗅觉和洞察能力,善于通过调查研究,从复杂的事物和大量的信息中捕捉问题。
“谋之于未变之前,治之于未乱之时”。新事物刚萌芽,“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能敏锐地发现它,抓住它;问题刚出现,倾向刚露头,“风起青萍之末时”,就能遇见它的趋势和结果。
问题被察觉后,进一步就是界定和确认问题。即要把问题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对本组织的影响和需要解决的迫切性,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等摸清楚,以求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
问题发现后,就要确定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结果——目标。目标是一个组织希望通过决策和该决策的实施,所达到的目的和衡量目的的指标。对目标的要求是必须明确、具体、可行。
明确,就是目标本身要有确定的含义,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骑墙居中。
具体,就是目标要有可以定性定量的衡量标准,如达到的程度和时间要求等。
可行,就是实现目标既要考虑需要,又要考虑是否可能,即条件是否允许。
注意防止和克服“布里丹”效应的影响
与目标紧密联系的是价值准则。所谓价值准则,就是运用环境分析、智囊技术等科学方法,把目标分解为一系列价值指标,并规定这些指标的主次、缓急和发生冲突时的取舍原则。
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从多方面寻求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制定方案的过程。
“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拟定多种可供选择的、有区别的方案,才能比较和选择。国外决策理论都很重视这一点,并把那种只有一种方案而没有选择余地的决策称为“霍布森选择”。
霍布森选择
拟制决策方案必须依靠专家和有关人员,运用智囊技术从多方面、多角度拟定至少两种以上的多种方案。
3、分析评估,方案选优
分析评估主要是运用智囊技术和可行性分析,对已拟制的各种方案的利弊进行评估,以确定各个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程度。
方案选优就是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权衡利弊,或选取其一,或综合成一。
方案选优必须考虑利害得失,但并非要求“无害”。其实,“害中取小即为大利”。“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主张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也就是设立一个最低限度的满意标准,所选的方案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就行了。
方案选优是决策者的主要职责,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决策者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敏锐的直觉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过人的胆识与魄力。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汽选址长春
针对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政府智囊团提出六个方案:①不预理睬;②施加外交压力;③直接与卡斯特罗谈判;④出动军队,消灭古巴;⑤空袭摧毁导弹基地;⑥用军舰封锁海面,从经济上威胁古巴。
4、试验验证,普遍实施
方案选出后,还应通过具有典型条件的“试点”或局部试验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对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为修正方案、普遍实施提供依据。
经过试验验证后,就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领导者不仅要指导有关部门,吸收有关专家和具体工作人员制定实施计划,把决策具体化;而且还要组织力量,指挥、带领下属实施方案,使之变为现实。
四、创新思维与行政决策机制
在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以民为本,运用创新思维,逐步形成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深入了解民情——科学决策的必要前提。
充分反映民意——科学决策的根本体现。
广泛集中民智——科学决策的基本保证。
切实珍惜民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深入了解民情
——科学决策的必要前提
在决策之前,能否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最大限度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和需求,既关系到决策思想、决策意图的来源是否可靠,也关系到决策的群众基础是否牢固。
一是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力求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民情的存在状况、本质和走向。
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力求对民情的实际状况有透彻的了解和判断。三是拓宽了解民情的渠道,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了解民情。
1958年彭德怀同志到湖南视察时,曾得到一位红军残废战士送给他的一首打油诗:“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获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咙胡。”
通过大众传媒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情况,建立起下情上达的信息沟通网络,或通过电台、电视台的热线直播等形式来体察民情,都是了解民情的有效渠道。
充分反映民意
——科学决策的根本体现
决策目标和方案能不能充分反映民意,不仅关系到决策的价值取向,而且是衡量决策有效性的根本标尺。为此,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决策的出发点、依据和标准。
一是在“上”与“下”的结合部上科学体现民意。只有“吃透两头”,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群众的意愿、要求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沟通起来,变两元性为一元性,才能做出充分反映民意的正确决策,取得两头满意的决策效果。
二是在共性和个性的联结点上正确反映民意,既要首先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又要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自觉地将本地区、本部门的局部和眼前利益置于全国的大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之中。
三是在科学和民意的交叉点上准确把握民意。
衡量科学的价值标准,主要看它“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有理”还是“无理”;衡量民意的价值标准主要看是“多数”还是“少数”,“有利”还是“无利”。
既要符合科学规律,又要正确把握民意和顺从民意,努力使决策建立在既“有理”又“有利”的基础上。
广泛集中民智
——科学决策的基本保证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是决策活动的力量源泉和实践主体。只有依靠群众的智慧,在充分听取和采纳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决策。
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
二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决策路线和方法
三是充分发挥“外脑”在决策中的作用
上海市徐汇区面对加入WTO后政府工作的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海外留学人员在政府决策咨询中的作用。
切实珍惜民力
——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人民群众是实现决策的主体。任何决策的作出和实施都应从民力的实际和程度出发,既要把决策建立在民力许可的基础上,又要在决策过程中珍惜和保护民力。
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民力,从民力的实际出发,做到量力准确。量力不准确,必然带来决策上的失误和行动上的盲目。
二是要真正爱惜和保护民力,少花钱多办事,力求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使人民的财力、物力不受损失和浪费,使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受压抑和损害,得到尊重和保护。
三是要科学运用和发挥民力,合理安排,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民力的效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货畅其流”,产生民力的最佳效果。
“一个骑兵营的攻势力和该营骑兵一个个展开的攻势力的总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一个步兵团的攻势力和该团步兵一个个展开的攻势力的总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同样,劳动者一个个发挥的机械力的总和,也和多数劳动者同时在同一不可分的操作上共同劳动时发出的社会力能,是本质不同的。„ „这里的问题,不仅是要由协作来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那么就它自身来说,已经必须是一种集体力。”
——卡尔·马克思
天津外环线建设中用废钢渣铺路,变废为宝
“只有混乱的管理,没有无用的人才。”
“垃圾是未被利用的财富。”
五、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只有提高决策群体的决策素质,增强决策群体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夯实决策基础,才能使决策的民主化更接近于科学化。
1、民主化不等于科学化——
2、简单的少数服从多
数并不可取
——只有决策群体形成高度共识,才能增强执行决策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在创造中把决策真正落到实处。要使决策群体形成高度共识,必须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使决策成员都能了解要决策的问题和工作。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中,发展是第一要务,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因此,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成员,都应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参与经济工作,为经济决策出谋划策。通过参与经济工作,增加共同语言,形成高度共识,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保证。
3、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有制度化、程序化作保证
——只有严格按制度、按程序决策,才能有效地克服决策的随意性,保证决策的正常做出和有效运行。规范决策权限
规范决策内容
要规范决策程序
决策的后果要受法律监督
4、一个决策的做出并不等于决策的终结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造、不断修正和完善,才能有效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把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推向更高层次。
要重视信息反馈
——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对决策加以修正和完善。要加强检查督办
——只有在实践中,对决策不断加以创造和完善,对决策的执行加强反馈和监督,才能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