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版《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5.《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文常
《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作者与背景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更是鼓励了无数的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病隙碎笔》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二、字词
残疾
焦躁不安
憎恨(zēng)
暴怒无常
砸碎
墙壁
沉寂
瘫痪(tān huàn)
侍弄(shì)
捶打
整宿(xǐu)
翻来覆去
唰唰啦啦
憔悴(qiáo cuì)
央求
神色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豌豆
仿膳
踩扁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泼泼洒洒
烂漫 创伤(chuāng)
词语解释:
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问题巩固
(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解析:仅仅因为“我”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解析: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炳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
(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
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去走走”极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议,“我”是不容易响应的;“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考题例析 1.(2015•湖南邵阳中考)选择题。
石缝间的蒲公英,远不似田野上的同zōng生长的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
无情,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b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宗
博 wàn yì
B.综
博
mán
ài C.综
搏
màn
yì
D.宗
搏
wàn ài
(2)给语段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贫困
却
虽然
但
B.贫穷
还
因为
所以 C.贫瘠
又
尽管
但
D.贫乏
而
也许
但
2.(2015•浙江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⑴⑵两小题。
今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太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_____________
。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1)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
(2)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
解析:1.(1)此题考查理解识记汉字的能力。平时要多读书,并且要养成积累字词、勤查字典的习惯。答案是D。(2)此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要根据语境来选择判断。最恰当的一组C。
2.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且形式新颖,贴近生活。(1)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引起了争议。(2)示例一: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因为有些年轻人不习惯当面表达感情,且因为各种原因缺少陪伴时间,微信晒爱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形式。示例二:这是年轻人作秀,是表演。且不说母亲们能否看到微信,即使能看到,这种通过网络表达的情感也比较虚幻,不如实实在在多陪伴。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和传神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崇高无私,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文中两处提到“好好儿活”,第一处是母亲对残疾儿子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的期望,第二处是多年后儿子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感悟。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抓平常小事,事事真情。
作者借助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抓住四件平常的小事,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的内涵、“爱母”的思绪,在平常小事中显露出来。
2.简淡厚重、朴实丰美的语言。
如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表现了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再如“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里有两个词用得特别好,但它们又很容易被疏忽,一个是“挡”,一个是“央求”。母亲为什么要“挡”?就是因为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怕儿子见落叶伤心,所以挡在窗前,而故意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的颜色。“央求”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前辈,可这里却是母亲对儿子,足见母亲对儿子的诚恳与耐心,仁慈与博大。
把握重点
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秋天”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人生象征。
2.结合文章中心,你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的?
在这篇文章中,“好好儿活”出现了两次,集中体现的是要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文本的社会意义所在。第一处是妈妈说的“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是“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的。“好好儿活”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感受到生命的不屈力量。第二处出现在文章结尾,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在萧瑟之中尽显热烈和深沉,“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这里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
结合作者的生命历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史铁生用笔在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儿活”了——用他的笔“好好儿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更是对“好好儿活”的诠释。
第二篇:《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内容理解
(一)情节
1、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
(2)妈妈央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看花是母爱的体现。
(3)结尾写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并完成母亲的遗愿。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叙述方式:插叙
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
(2)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2)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1)内容:补充交代无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2)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插叙的作用:
1、内容: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
3、塑造人物形象
4、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二)人物形象 母亲:
1、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因为母亲充分体谅“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发脾气时,悄悄地躲出去,给“我”空间,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悄悄地进来”是因为母亲仍不放心“我”,看到“我”恢复沉寂后,为了尽可能不惊扰“我”,又悄悄地回来了。
两个“悄悄”突出母亲的细心体贴、善解人意。
“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出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再徒增感伤,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出母爱的细腻、无私与伟大。体现了母亲全心全意为“我”着想,悉心呵护“我”。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想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
(3)“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爱儿子的情感。
B.这是母亲对儿子的劝慰和鼓励,用母爱去抚平儿子心头的创伤。C.这也是母亲对自己的鼓励,因为她此时已重病缠身。
D.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欺骗,因为两个人都不可能好好活下去了。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表现出母亲对时刻为孩子着想,母爱的细腻。
4、为什么母亲对于“跑”、“踩”之类的词语比“我”还敏感?
因为母亲不想让双腿瘫痪的“我”听到这些词而回想往事,引来更多的伤心。母亲的敏感足以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三)景物描写
解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1)点明季节秋天。
(2)落叶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气氛
(3)烘托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1)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2)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象征着我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来,变得了乐观坚强。
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多余。
作者在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些菊花,既表现了作者已经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也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带着感激与自责。
第三篇:《散步》《秋天的怀念》知识点集锦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集锦
第一课《散步》
1、作者简介
莫怀戚(qī),重庆人,当代作家,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得“四川文学”奖。
2、《散步》生字词
信服、嫩芽、分歧、取决、拆散、委屈、粼粼、一霎时、各得其所、取决
3、《散步》词语解释
①熬:忍受(病痛或艰苦生活等)。②信服:相信并佩服。③分歧:(思想或意见等)不一致,有差别。④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⑤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⑥粼粼:形容水的明净。⑦一霎时:指极短的时间。
4、第一处景物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5、第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通过对南方初春景色的描绘,渲染了和谐、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的愉悦心情。
6、第二处景物描写: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7、第二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通过对小路美景的描绘,勾画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田园风景图。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展示了母亲善解人意的性格。
8、《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它们的作用是:句式整齐、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一家人的和谐、温馨。
9、《散步》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描写一家人散步的小事,描绘出一家人浓浓的亲情,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10、《散步》人物形象特点
我: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母亲: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妻子:贤惠、孝顺、有家庭责任感
儿子:调皮、活泼可爱、聪明、听话
第二课《秋天的怀念》
1、作者简介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2、《秋天的怀念》生字词
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神色、敏感、诀别、淡雅、侍弄、深沉、烂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泼泼洒洒、翻来覆去、豌豆
3、《秋天的怀念》词语解释
①暴怒无常: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没有规律。②憔悴:形容人脸色不好。③央求:恳切的请求。
④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而特别高兴。⑤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⑥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⑦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4、第一处景物描写:
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5、第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形象地写出了树叶飘落的动态。以动衬静,突出了“我”的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6、第二处景物描写: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7、第二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 从痛苦无望向坚强明朗的转变。
8、叠词的表达效果
①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翼翼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
②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心打扰我,又怕我发泄时伤了自己,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神态。
③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儿子的不幸,她更痛苦,又无处诉说。④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真切,千万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9、《秋天的怀念》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和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10、母亲的性格特点:坚韧、顽强
第四篇:12 秋天的怀念[小编推荐]
秋天的怀念
利通区第十二小学
赵淑红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感悟人间的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情感。
2、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怎样透过一些小事,来表现真情实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感悟人间的真情。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怎样透过一些小事,来表现真情实感。
四、课前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秋天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秋天是一个瓜果飘香的季节,天高云淡、人清气爽,然而在作者史铁生的笔下,秋天却是那么的伤感,让我们一起和作者走进“秋天的怀念”。
2、板书: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过渡: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的,最无私的感情,是千百年来永恒的主题,带着一份感动,一份崇敬,更带着一份期待,让我们再次来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让你感动?
(三)理解课文,组织交流
1、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1---6自然段,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的。请同学们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使你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同学们读的很认真,交流的也很激烈,那我就来一起交流,把你的独特见解展现出来吧,看说体会的好。
(学生交流时注意体现读的指导)重点句:
(1)这时,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的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从重点词体会妈妈默默承受我的粗暴和无理,说明了妈妈的宽容,更体现了妈妈对我的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从“扑”这个词说明了妈妈对我的心疼。“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因为当时母亲已经病的很严重,他听到孩子说:活着有什么劲,.她想到了自己,她希望孩子向她一样能坚强的活着,所以她说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现了多么伟大的母爱呀)...................(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临终时对儿子的牵挂,更进一步的体现对儿子的爱)(4)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 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因为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殷嘱托,所以作者在这写是为了怀念自己的母亲)
5、这篇课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母子之间的四海情深,让我们在读课文去体会吧!(学生个人读)
(四)、资料拓展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描写母爱的格言,办一份札记。
2、再读作家史铁生的作品,感受他那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情感。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我暴躁
愧疚
怀念
母亲
宽容
伟大
坚强
无私
殷殷嘱托
第五篇:秋天的怀念
18、秋天的怀念
课标分析:
课标指出:第四学段的阅读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推敲关键词句,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这种母爱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流淌在字里行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阅读的重点开始由理解词句的意思转向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课堂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空间,积极创设情境,让他们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深切地感受母爱的 伟大。这篇课文语言通俗,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引起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是我们教师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沉浸在幸福生活之中,以为父母为他们做事是理所当然的,对父母总是呼呼喝喝。通过《秋天的怀念》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悟出母爱的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这种爱,回报这种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语句,抓住人物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读中悟,悟中读,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情。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句段、描写方法,感悟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恩母爱,体会作者对母亲那无尽的怀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通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从具体的事例中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教学难点:
从一件件小小的事情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与学的方法:
本篇课文采取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了以老师为主的讲授法和提问法,以及以学生为主的讨论法和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1)充分阅读文本,并把不懂的词语和语句画下来,准备在课堂上共同探究。(2)了解史铁生的生平资料。
2.教师:(1)准备教学课件.(2)练习范读课文。(3)熟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段。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课题入手,回顾内容。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秋天的怀念》,师板书课题,生齐读两遍。师提出问题: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谁?
2.生交流回答:母亲。也可以说是怀念母爱。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那深深的爱。师:有人说母爱就是一个一个细节,一件一件小事,本节课,就是以“看花”这件小事为主线,然而也正是“看花”这件事让作者难以释怀。
过渡语:下面,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恩母爱,感受作者对母亲无尽的怀念。
二、深读感悟
课件出示感悟题:
“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
(一)学生自读,写感悟。
(二)小组交流。
(三)汇报展示:
预设:
1.交流母亲带我去看花的原因:因为我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母亲想带我去看花,鼓励我勇敢的面对生活。
2.交流“我”的表现。
预设:“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杯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
(1)生汇报。通过对“我”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联系生活体会出21岁的“我”,因为双腿瘫痪,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绝望。
(2)适时指导朗读表现出儿子的那种暴躁绝望。
3、对比交流母亲的表现。
“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过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1)生汇报交流。抓住母亲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联系我们生活中母亲的爱,来说说感受。
(2)指导朗读感悟。(3)引导抓住“忍”字,体会母亲的坚强。母亲忍受住儿子暴躁无常的脾气;忍受住自己的儿子瘫痪的残酷现实;更忍受住自己的病痛。出示第二自然段。体会“整宿整宿”“翻来覆去”。(板书:坚强)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我”和母亲的表现,引导学生感悟母爱,体会母亲的坚强。)(4)师引导生交流:什么情况下,母亲再次要我去看花?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面对这样的情景,母亲挡在了窗前,抓住“挡”字,体会母亲的细心呵护。也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母亲再次“央求”作者去看菊花。
(5)通过母亲的语言,抓住“跑”和“跳”等动词,体会母亲对我的爱无处不在,甚至延伸到说话使用怎样的词语上,可见母亲的爱是多么的深沉。
(6)师过渡:可是,母亲陪儿子去北海看菊花,这个小小的心愿也未能实现。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问题:儿子的心情怎样?交流。(板书:愧疚)
A抓住母亲临终的语言描写,交流母亲在生命的尽头,唯一想到的就是自己瘫痪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母爱那样的无私。
B理解文中省略号的作用:代表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思考母亲那没有说完的话会是什么?让生补充并交流它表达了母亲对儿女的什么情感。让生齐读这一句话后老师点拨引导生再入情地读:这是母亲昏迷前的话,这是母亲生命垂危时的话,这是母亲临终的牵挂,请放低声音再读。母亲临终嘱托。朗读体会母亲无私的爱。(板书:无私)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抓住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感悟母亲那细心、无私的爱。)
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语:然而,“看花”这样一件小事却成了母亲终生的遗憾,那“我”有没有去看花?生回答。
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师引读。
2.问题:“我”有没有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生回答。
3.出示问题:“你懂了母亲的用心良苦了吗?”交流母亲正是想借盛开的菊花,鼓励我勇敢的面对生活,热爱生活(板书:热爱)。体会“好好儿活”就是如菊花一样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充满了生命力。从而揭示母爱的伟大和“我“对母亲的怀念。(板书:伟大 怀念)
(设计意图:最后一段通过交流感悟,母爱的伟大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升华情感。
1.全班配乐朗读,用自己的朗读体会母亲的坚强、无私、伟大。
2.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全文,再次走进文本,把对文章的感悟,内化到心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拓展阅读
请学生默读《母爱无言》,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有效练习
学完这篇感人的文章后,同学们想一想,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对着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搜集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地深切怀念。
(设计意图:推荐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实现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生活。)
六、板书设计
18.秋天的怀念
母亲:坚强
无私
伟大
“我”:愧疚
热爱
怀念
(设计意图:小小的板书,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本课的板书设计,结构简单,学生们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便于梳理文章的感悟要点,易于建构学生的阅读系统。)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着读而展开,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联想、想象中提升,在质疑中创新,在练笔中巩固,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上,学生大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尤其在读出自己的感悟教学环节中,学生 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探究阅读学习的方法。在后来的阅读教学中,充分运 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对人物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分析,说出对文章独到的见解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练笔中,我看到了许多发自肺腑的文章,这些文章相较以往课堂上作业中的练笔效果要好许多。我感到通过让学生沉浸文本去体会、感悟到的亲情,对于 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我在课后的作文点评中,肯定了学生用真情所写的文章,鼓励他们把自己对父母的感情表达出来,我还选出一些好文章作为范文读给学生听,这给了学生莫大的鼓舞。
因此,在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同时,我也知道,阅读教学并不是在一节课 上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