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我所理解的中国梦.
我所理解的中国梦
摘要:中国梦不仅指许多渴望成功的中国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去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梦想,而且是全中国的梦,中华民族的梦,是中国人实现强国富民的同时,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高度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当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理想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刻的蕴涵。它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可纵向从过去、现在、未来,横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构建由强盛中国梦、法治中国梦、文明中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与幸福中国梦组成的立体结构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系统探索有效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并构建保障系统,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梦;复兴;中华民族 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他说道:“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在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他以“中国梦”为中心和主题发表讲话,深化了对“中国梦”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的认识,阐明了实现民族梦与个人梦的互动关系,气势磅礴、催人奋进。“中国梦”再次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成为凝聚国人力量的精气神,成为学界热议的问题。
国内较早就开始讨论“中国梦”,关于“中国梦”的涵义,最为普遍的观点就是“中国梦”即中国人的现代化追求其最深刻的内涵和要求,就是我们要在21世纪上半叶,在与当代社会各种文明的交汇之中,在不断宏扬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梦就是要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形象去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2]“中国梦”是一个使中国发生番天地福的变
化的梦想,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3]中国梦虽然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财富、名声、地位不过是“梦”的外部映射,其真正的内涵反应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集体心理走向的大国梦、强国梦。[4]而周天勇所理解的“中国梦”则更为具体化:数亿民众的新生活、安居乐业梦、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梦、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精神生活梦。[5]自总书记阐述“中国梦之后,国内对于“中国梦”的内涵所指更加明晰,学界予以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1.1中国梦的内涵
1.1.1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
中国梦是是实现中国国家富强的国家梦,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民族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机器了共振共鸣。
1.1.2中国梦是在坚持中国道路的前提下可以实现的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必须宏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京剧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1.3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世界人民的梦的组成部分
从集体意识来看,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具有强大的指南针、粘合剂功能。中华民族振兴的落脚点是中国人民的幸福,两岸同胞要真诚团结合作,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6]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3亿中国人都是参与者、建设者和共享者。要实现中国梦,根本要考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同时也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支持,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7] 1.2中国梦的鲜明特征
1.2.1中国梦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一定的理想总是相对于一定的现实而言,中国梦突出了理想的科学性和现实的实践性。一方面,中国梦是国家的理想、民族的理想和人民的理想,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把握了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发展前景,借鉴了古今中外的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具有其前瞻性、合理性、严密性、确定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中国梦并非脱离实际的“黄粱梦”、“白日梦”,中国梦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的土壤中,把握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和过程性的特征,具有其必要性、真实性、导向性、可行性和成效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靠实干。
1.2.2中国梦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来看,实现世界大同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与美国梦、欧洲梦、亚洲梦以及非洲梦等相比,中国梦突出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合规律性和中国特色的合目标性。中国梦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梦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并指导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实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
时代特色。从国内视野来看,各地可以在中国梦的引领下,通过有地方特点的实践使中国梦落地生根。
1.2.3中国梦体现了世情与国情的统一
在世情上,中国梦考虑到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推进,科技革命新突破,全球合作新拓展等
复杂背景和形势。在国情上,中国梦考虑到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考虑到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均衡的具体国情,考虑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梦根据世情、国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的基础上,勾画出宏伟蓝图。
1.2.4中国梦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统一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主张和而不同,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要求同存异,倡导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各国都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增进人类共同利益。[8] 1.2.5中国梦体现了国富和民富的统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就是中国梦蕴含的强烈的国家情怀。一方面,国家富强是各族人民国家认同、民族自尊、共创幸福的强大根基。从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界,国家民族的强盛,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有了根本希望。另一方面,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盛,以人民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为条件和目的。[9] 2.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
2.1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走“新四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推进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2.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要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0] 2.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有机统一
要扎实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这就要求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2.4坚持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有机统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11],不断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务求实效,不断提高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着力把各方面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更多吸收到我们党内,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12]
2.5坚持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与“美国梦”等突出个人和金钱,强调个人奋斗和成功不同,“中国梦”强调个人命运和社会(民族、国家紧密相连。个人的发展和命运,既是社会发展
和历史命运的映照,同时也汇成了社会发展的主流。[13] 3.我心中的中国梦习近平主席把“中国梦”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无疑是深 邃的。“中国梦”首先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这是由中国近代以来积弱贫穷的 历史和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每个中国人的强烈愿望;而以传统文化来看,只有 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有幸福。其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发展 的最终目的是民
生的持续改善、人民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最主 要和最重要还是人民的梦,人民幸福才是“中国梦”的落脚点,才是梦想之基、复兴之本。“中国梦”落脚到人民幸福,植根于民生持续改善,就会使每个人拥 有实实在在的民生梦——“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 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正是“中国梦”的魅力、活力和凝聚力所在。[14] 中国梦,从改善民生开始。第一,统一祖国。这是中国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是与海峡两岸的广大同胞息息相关、密 不可分的。双方应妥协与勇气并存,才能早日迈出和平统一的第一步,因为“中 国梦”的实现,台湾无法缺席。第二,国富强军。强军梦是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坚 强后盾。第三,居者有其屋。坚决打击刘志军式的人物。土地公有就是每个公民 都应该有一份,不是权贵特有的。离开住房谈中国梦,是奢侈的。第四,学有所 教。即教育公平。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老幼平等的 接受教育。中国梦,公平求学的机会,学有所教是不可以少的。第五,老有所依。[15] 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没有钱看病的事情屡见不鲜,没有医疗保障,就很难实 总之,也许每一个人对中国梦都阐述不同,但两岸统一、国强民富、民生得 现中国梦。什么是幸福?对老百姓来说,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到改善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梦想。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 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国家强盛,就会有更多的资金去改善民生。亿万 中国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脚踏实地去努力圆梦,就一定能过上更加富裕、更 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凝聚起推进民族振兴的不竭动 力。当然,追梦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 国力量,就能达到梦想的彼岸,就能点亮中国梦。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中国梦!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2] 李君如.阐释中国梦,设计中国道路[N], 中国经济时报,2011-6-17. [3] 十字路口的国家路径选择: 美国梦? 欧洲梦? 还是中国梦? ——专访中国社 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J].人民论坛,2011(9). [4] 梁仁.中国梦,关于一个情结的沉思与拷问 [M],郑州:中原农民出
版社,2008:2. [5] 周天勇.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梦[N].经济参考报,2011-2-11. [6]《习近平在会见萧万长一行时强调 两岸同胞要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人民日报》2013 年 4 月 9 日 [7] 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重庆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5 期.12-20 [8]习近平: 《共同谱写中非人民友谊新篇章—在刚果共和国议会的演讲》,《人民 日报》2013 年 3 月 30 日 [9] 周显信.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13 年 2 月 20 日 [10]习近平: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 人大》2012 年第 23 期. [11]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 2013 年 1 月 23 日 [12]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 《人民日报》 .2013 年 1 月 29 日 [13] 赵启正,[美] 约翰· 奈斯比特,[奥] 多丽丝· 奈斯比特. 对话中国模式[M]. 北 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30. [14] 张宏.中国梦:两岸统一和改善民生,日中商报.70-75 [15] 程美东.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58-60,2013 年4月5日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我所理解的中国梦
我所理解的中国梦
摘要:中国梦不仅指许多渴望成功的中国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去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梦想,而且是全中国的梦,中华民族的梦,是中国人实现强国富民的同时,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高度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当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理想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刻的蕴涵。它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可纵向从过去、现在、未来,横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构建由强盛中国梦、法治中国梦、文明中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与幸福中国梦组成的立体结构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系统探索有效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并构建保障系统,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梦;复兴;中华民族
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他说道:“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在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他以“中国梦”为中心和主题发表讲话,深化了对“中国梦”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的认识,阐明了实现民族梦与个人梦的互动关系,气势磅礴、催人奋进。“中国梦”再次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成为凝聚国人力量的精气神,成为学界热议的问题。
国内较早就开始讨论“中国梦”,关于“中国梦”的涵义,最为普遍的观点就是“中国梦”即中国人的现代化追求其最深刻的内涵和要求,就是我们要在21世纪上半叶,在与当代社会各种文明的交汇之中,在不断宏扬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梦就是要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形象去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2]“中国梦”是一个使中国发生番天地福的变化的梦想,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3]中国梦虽然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财富、名声、地位不过是“梦”的外部映射,其真正的内涵反应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集体心理走向的大国梦、强国梦。[4]而周天勇所理解的“中国梦”则更为具体化:数亿民众的新生活、安居乐业梦、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梦、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精神生活梦。[5]自总书记阐述“中国梦之后,国内对于“中国梦”的内涵所指更加明晰,学界予以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1.1中国梦的内涵
1.1.1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
中国梦是是实现中国国家富强的国家梦,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民族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机器了共振共鸣。1.1.2中国梦是在坚持中国道路的前提下可以实现的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必须宏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京剧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1.3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世界人民的梦的组成部分
从集体意识来看,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具有强大的指南针、粘合剂功能。中华民族振兴的落脚点是中国人民的幸福,两岸同胞要真诚团结合作,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6]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3亿中国人都是参与者、建设者和共享者。要实现中国梦,根本要考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同时也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支持,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7]
1.2中国梦的鲜明特征
1.2.1中国梦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一定的理想总是相对于一定的现实而言,中国梦突出了理想的科学性和现实的实践性。一方面,中国梦是国家的理想、民族的理想和人民的理想,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把握了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发展前景,借鉴了古今中外的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具有其前瞻性、合理性、严密性、确定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中国梦并非脱离实际的“黄粱梦”、“白日梦”,中国梦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的土壤中,把握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和过程性的特征,具有其必要性、真实性、导向性、可行性和成效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靠实干。
1.2.2中国梦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来看,实现世界大同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与美国梦、欧洲梦、亚洲梦以及非洲梦等相比,中国梦突出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合规律性和中国特色的合目标性。中国梦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梦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并指导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实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国内视野来看,各地可以在中国梦的引领下,通过有地方特点的实践使中国梦落地生根。
1.2.3中国梦体现了世情与国情的统一
在世情上,中国梦考虑到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推进,科技革命新突破,全球合作新拓展等复杂背景和形势。在国情上,中国梦考虑到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考虑到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均衡的具体国情,考虑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梦根据世情、国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的基础上,勾画出宏伟蓝图。
1.2.4中国梦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统一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主张和而不同,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要求同存异,倡导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各国都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增进人类共同利益。[8]
1.2.5中国梦体现了国富和民富的统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就是中国梦蕴含的强烈的国家情怀。一方面,国家富强是各族人民国家认同、民族自尊、共创幸福的强大根基。从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界,国家民族的强盛,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有了根本希望。另一方面,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盛,以人民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为条件和目的。[9]
2.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
2.1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走“新四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推进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2.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要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0]
2.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有机统一
要扎实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这就要求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2.4坚持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有机统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11],不断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务求实效,不断提高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着力把各方面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更多吸收到我们党内,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12]
2.5坚持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与“美国梦”等突出个人和金钱,强调个人奋斗和成功不同,“中国梦” 强调个人命运和社会(民族)、国家紧密相连。个人的发展和命运,既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命运的映照,同时也汇成了社会发展的主流。[13]
3.我心中的中国梦
习近平主席把“中国梦”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无疑是深邃的。“中国梦”首先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这是由中国近代以来积弱贫穷的历史和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每个中国人的强烈愿望;而以传统文化来看,只有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有幸福。其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民生的持续改善、人民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最主要和最重要还是人民的梦,人民幸福才是“中国梦”的落脚点,才是梦想之基、复兴之本。“中国梦”落脚到人民幸福,植根于民生持续改善,就会使每个人拥有实实在在的民生梦——“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正是“中国梦”的魅力、活力和凝聚力所在。[14]
中国梦,从改善民生开始。第一,统一祖国。这是中国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是与海峡两岸的广大同胞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双方应妥协与勇气并存,才能早日迈出和平统一的第一步,因为“中国梦”的实现,台湾无法缺席。第二,国富强军。强军梦是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坚强后盾。第三,居者有其屋。坚决打击刘志军式的人物。土地公有就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一份,不是权贵特有的。离开住房谈中国梦,是奢侈的。第四,学有所教。即教育公平。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老幼平等的接受教育。中国梦,公平求学的机会,学有所教是不可以少的。第五,老有所依。[15]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没有钱看病的事情屡见不鲜,没有医疗保障,就很难实总之,也许每一个人对中国梦都阐述不同,但两岸统一、国强民富、民生得现中国梦。什么是幸福?对老百姓来说,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
到改善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梦想。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国家强盛,就会有更多的资金去改善民生。亿万中国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脚踏实地去努力圆梦,就一定能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凝聚起推进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
当然,追梦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能达到梦想的彼岸,就能点亮中国梦。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2] 李君如.阐释中国梦,设计中国道路[N], 中国经济时报,2011-6-17. [3] 十字路口的国家路径选择: 美国梦? 欧洲梦? 还是中国梦?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J].人民论坛,2011(9).
[4] 梁仁.中国梦,关于一个情结的沉思与拷问[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2.
[5] 周天勇.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梦[N].经济参考报,2011-2-11.
[6]《习近平在会见萧万长一行时强调 两岸同胞要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人民日报》2013年4月9日
[7] 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12-20 [8]习近平:《共同谱写中非人民友谊新篇章—在刚果共和国议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3月30日
[9] 周显信.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13年2月20日
[10]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人大》2012年第23期.
[11]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 1月23日
[12]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月29日
[13] 赵启正,[美]约翰·奈斯比特,[奥]多丽丝·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30.
[14] 张宏.中国梦:两岸统一和改善民生,日中商报.70-75 [15] 程美东.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58-60,2013年4月5日
第三篇:我所理解的中国梦
我所理解的中国梦
我第一次听说“中国梦”这个概念大概是在去年的下半年吧,它是由当时新上任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来的。对于习近平赋予这个词的涵义和当时提出来这个概念的背景我了解得不多,在这里我主要想谈一谈我个人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既然“中国梦”是我们国家主席提出来的,它里面又包含了“中国”这个词,那当然是围绕我们国家而不是其他国家的一个概念。它的里面的“梦”这个词大概就是梦想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国家现阶段还没有实现,以后发展的目标吧。其实每个国家的人民共同的愿望都是希望生活得更加美好,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去实现它,应该是以一种进步、能够被人类所接受的方式,所以说最终目的大都是一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反思现状,找出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弊端,发现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给自己准确定位,好让资源可以合理配臵,在与梦想差距大的地方努力前进,而一些已经很和谐的部分就不需要再去折腾了。
首先是我们在物质上的富裕。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发展速度真是可以用飞速一词来形容。我从出生到现在只经历了一小部分,我尚且都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改变,何况是我的父辈们呢。这样看来似乎我们国家的人民的生活确实在物质上变得更加美好了,比如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有一辆小汽车了,普通家庭的酒肉也可以臭了。但是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就像没有谁会对一个几岁小孩子身高的快速变化而感到惊讶一样,因为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跟其他“小孩子”作比较才能得出一个客观的评价。跟其他国家比较就会发现我们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受益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壮大的程度要比很多国家都低,这就是典型的国富民穷状况。在我们国家的GDP的构成中,家庭和私人消费的比重越来越低,也就是GDP增长之后财富被分配到普通民众手中的的比例越来越小。人民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而相对来说真正得到属于自己的部分却越来越少,那我们要这样的经济增长干嘛?我认为导致这个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中国的行政系统太强势了,普通居民在决策过程中基本没有地位,公共资源被分配在人民福利的部分太少了。如果政府的财政预算能够变得更加的透明和公开,或许国富民穷的状况会变得好一些吧。这样总的来说是内需被带动了,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部分少了,国家的经济结构也更加的稳固和健康,国外经济危机的波动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活动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小。我相信如果能够出现上面的局面,我们离物质上的中国梦也就更加近了一步。其次,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更加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而且更加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裕。
我觉得如果一个民族要崛起,必须要有自己优势的本位文化作支撑。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从来没有中断过文化的文明古国之一,可以说是在清之前一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头号大国。我相信在公元16世纪之前我们汉民族能够一直兴盛繁荣的原因在于我们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论是在政治体质、1
日常礼仪、人民的精神面貌还是语言、服饰上面。在古代我们国家周边曾经出现过很多强大的民族,比如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族,建立辽国的契丹族等等。这些民族当时都是有着和汉人政权分庭抗礼的实力,但是现在你若是在全世界任何一条大街上大声喊道:“谁是鲜卑人?”或者“谁是契丹人?”,我估计除了几个想跟你开玩笑的朋友会回答你之外,再没有人会应答你了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鲜卑族被完全汉化了,契丹族的文化也在与周边民族不断的交流过程中被其他更加优秀的文化融合了,以至于到现在这些民族的名字只能成为历史教科书上的名词。再来看看我们,西晋时期五胡十六国南下入侵中原以它们的野蛮残暴最终没能征服我们,蒙古人占领我们的家园,几十年后也被英勇的洪武帝驱逐到大漠草原,满清统治者迫于强势的汉文化也最终也逃不过反过来被汉化的命运,我们汉族的文化一直在传承,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轰开国门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对自己的文化的优越性产生过任何怀疑。但是十七世纪以来,中原大地在软弱无能的满清政权的统治下日益衰败,导致了外敌入侵无力阻挡,民族备受屈辱和压迫。人们开始对自己的母体文化产生了怀疑,有些人甚至是要将我们汉族的本位文化这颗大树连根拔起,譬如像胡适、钱玄同等人主张全盘西化,可笑的是胡适竟然说出了“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这类疯言疯语,他们把中国的落后归罪于中国的文化,归罪于孔子的儒家思想,难道康德、尼采等人也要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负责吗?被殖民的惨痛历史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它留给我们的伤痛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感触到。在成功的反殖民之后,伴随着伤疤的愈合也渐渐出现了自我殖民这样奇怪的现象。中国人结婚新娘穿白色婚纱,红白喜事不分;晚辈给老人祝寿吃蛋糕、吹蜡烛,这不是吹灯拔蜡吗?;大学团组织办圣诞晚会,无神论组织过起了宗教节日;地方领导人西装革履地去祭拜黄帝陵,竟然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垂衣裳而治天下的黄帝的子孙;某大学一个英语老师说他自己的汉语不好,我就奇怪一个西洋人怎么长着黑头发披着黄皮肤?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开始西化,并且西化得原来越快,如果这样的势头持续下去,用不了多久汉民族文化也会像曾经辉煌过的古埃及、古巴比伦一样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悲剧,那我们在九泉之下何以面对像冉闵、文天祥、陆秀夫、史可法、顾炎武、张自忠、邓稼先这些拼死捍卫民族利益而为民族作贡献的真正的民族英雄们。有人会说美国人民确实比我们生活得幸福,会反问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美国所提倡的民主、自由、平等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吗?我会告诉那些人,这是一种伪善。他们不知道北美印第安人是怎样被血腥屠杀,怎样被驱逐出原本属于他们的领地的;不知道非洲黑人是怎样被贩卖到北美接受资本家对他们的奴役、剥削的;不知道银行家是怎样利用一次又一次金融风暴收刮普通美国家庭辛辛苦苦一辈子积攒起来的财富的;不知道为何那些试图擅自修改货币政策的总统总是遭受莫名其妙的暗杀而最后抓到的凶手总是被宣称有精神病。不知道为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败的德国在战后凡尔赛条约的牵制下能够在希特勒上台后靠不知道从哪国运来的大量黄金迅速恢复元气。不知道为什么美国总是找不出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到底在哪儿;不知道日本的看似高速发展的经济为何在九十年
代就像泡沫破灭一样突然灰飞烟灭;不知道为何军事强国前苏联在根本没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一夜之间解体。如果我们年轻人继续怀着美好的愿望接受着所谓的世界秩序维护者美国对我们的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渗透,恐怕等中国的奇怪的某一天到来的时候,他们也还会一头雾水,甚至依然会让美国主人牵着套在他们脖子上的铁链子继续前进。反观我们的邻居日本,他们在明治维新后也曾经陷入过全盘西化的误区而迷失了自我,但是后来在全盘西化的潮流出现了一批“国粹主义者”,比如像三宅雪岭等人,他们的出现使得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得以很好的保留,比方说日本式礼仪成为日本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茶道、花道、剑道等文化传统都后继有人并且被发扬光大,甚至后来成为5000日元币面人物的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成《武士道》一书主动将日本的这一文化现象介绍到欧美国家供他们的人民了解。而我们是不是到现在也该主动做一些什么了呢?我认为其他尚且不说,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汉民族应该重拾自己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来指引我们的生活,既不是美国那一套,也不是拜物教那一套,我觉得这周一来我们学校讲演的清华大学的彭林教授那套观念很好,他所提倡的是“内外兼修、身心和谐;仁义礼智,人格达标;明德新民,天下为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平等相处”。如果真的能够以这样的一套价值观来教化祖国的下一代,我相信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风日下的社会,人民大众疯狂崇拜功利主义的现实会有大的改观吧。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臵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一个民族的崛起也同样符合这个道理,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水”,是承载不起一个即将要扬帆起航并且驶向远方追寻梦想的民族大舟的。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河南农业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河南·郑州 2016年1月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源与环境开始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为什么建设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摧毁使得整个世界面临着生态危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来自国际环境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双重压迫,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无法复制西方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必须探索出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走向成熟。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积极成果[1]。生态文明要求人自觉、自律,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存与共荣。它既主张通过不断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获取物质,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更强调要尊重爱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盲目蛮干,肆意掠夺,要建设经济、社会、生态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它要求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基础,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得生产原料,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是主体;强调要尊重与保障人民的关于环境的相关权利,人民有对环境的监督权、参与权和知情权。以人为本不是把人类的利益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而是要在自然规律发展的前提下,使人类的利益可持续发展。其次,它强调尊重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把尊重
3.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为指导,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结合我国的生态建设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建设生态文明。
3.1 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紧紧的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在全社会上牢固的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人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他们的活动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息息相关。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自身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在其损伤的承受范围之内,可以自我恢复,然而,对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远远超出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人为的修复生态环境效果不佳,生态文明的建设重在对环境的保护,而不是先索取后治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公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生态文明的创造着,也是生态文明的享有者。3.2 生态文明的发展要依靠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以科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的思想总结如下几点:一是积极采用先进的适宜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模式。二是建立起能源资源技术支持体系。加大国家对相关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三是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科技的发展为资源节约提供可能。加强环境方面的研究,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3 生态文明法制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历史任务,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法律,离开了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将变成一纸空谈。在邓小平领导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从制度和法律上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的顺利进行。1981年,邓小平提出:“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三棵或五棵树,要包种包活,多种者受奖,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考试论文
论文题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理论与实践 学位类: 专业: 学号: 姓名: 年级:
2015年11月18日
一、综述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些根本性的原理,如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缩小和最终消除城乡差别、体脑差别,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得失成败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与发展而确立的。目前,这一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内在关系的理论创新;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与发展;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创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创立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不仅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而且提出了贯彻实施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方针和措施。这包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推行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以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等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在所有制结构、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所有制实现形式等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建立了一个新的所有制问题分析框架,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生产力落后状态的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分析。(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
其核心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三是坚持将公平原则贯彻收入分配全过程,不仅在再分配上注重公平,初次分配也注意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其中将按要素贡献分配引入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初次分配也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亮点;承认在以往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被作为否定对象的按要素贡献分配是重大的理论突破;要求初次分配注重公平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关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思想的变革。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至今已走过30多年光辉历程。30多年的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年到1984年)。第二个阶段: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年到1992年)。
第三个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到2002年)。
第四个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2年至现在)。(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得到确立,呈现出新的面貌。突出表现在:
1、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国有经济的结构和布局得到显著改善,国有资本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处于优势和控制地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减少40%,但营业总收入,净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都在稳步增加。公有制实现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与此同时,重点发展了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对于促进竞争,发展经济,方便生活,安置就业等,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有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50%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实行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逐渐形成,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独家垄断局面基本打破,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比重显著下降,一批历史遗留的困难企业通过政策性破产退出市场,通过资产重组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已经确立。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商品市场格局已经形成,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速。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股票,债券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的体制已经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市场迅速发展,知识产权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商品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目前,在社会商品零售,农副产品收购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6%,96。5%和87。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
4、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以间接手段为主的经济调控体系趋向成熟,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机制初步形成;建立了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政府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用法律手段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秩序和稳定;政府通过直接举办,特许经营等方式,向人民群众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在养老保险方面,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失业保险方面,建立了面向城镇企业职工的失业保险制度,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建立起了基本医疗保障,企业补充医疗保障和商业医疗保障等多层次的保障制度。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6、经济社会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实施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同时,加强市场主体,产权制度,市场交易制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市场调控,经济调节和监管方面的立法,把一些比较成熟的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了由200多部法律,300多个行政法规和数以千计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组成的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几个现实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2)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转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3)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任务艰巨;(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限制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怠工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克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利因素。(1)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2)依据产业的特性,采取差异的产业投资政策;(3)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特别应健全资源和环境价格制度;(4)注重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