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阅读理解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完成练习。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③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shuò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iè而不舍()shuò果()
2、概括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3、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从所给的三个个画线句中选出一句进行欣赏,说说它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1、锲 硕
2、闻一多潜心钻研写成《唐诗杂论》
3、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4、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了他那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②、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刻苦的精神!③、“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 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闻一多哪些方面的“说”和“做”?
2、“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
3、“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请问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
参考答案:
1、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
2、义正辞严,声震天地,蔑视敌人。说了就做的特点。
3、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4、“巨”在一切为国为民上,“高”在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上。(意思对即可)
《孙权劝学》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这是一部 体史书,主持编纂的人是 代、家。
2、解释词语
(1)当涂掌事:(2)治经:(3)涉猎:(4)刮目相待: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2)卿言多务,孰若孤?
4、吕蒙能得鲁肃赞美,是因为他读书好学,这在现在仍有教育意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资治通鉴》 编年 宋 政治家 史学家 司马光
2、(1)当官掌权(2)研究儒家经典
(3)浏览群书但不作深入研究
(4)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3、(1)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2)你说你事务繁多,谁又能像我的事务那样多?
4、言之有理即可
邓稼先
(1)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2)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3)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4)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5)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6)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7)“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8)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9)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0)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1)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奥本海默与邓稼先的性格和为人各自有什么特点?
2、本文是写邓稼先的,作者写奥本海默的目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选文第4自然段中加点的词“常常”和“时有”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附答案:
1、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2、作对比,突出邓稼先优秀的性格和品质。
3、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才能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4、不能,如果互换了,就会和后面一句“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相矛盾,并且人的锋芒是随着年龄而逐渐收敛的,所以,不换才符合人物的年龄变化特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些话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3、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他并没有先‘说’”中的“说”的不同含义。
4、“一月不梳头”出自杜甫诗句“百年深得醉,一月不梳头”,说明杜甫奔波一生,难得在成都草堂有较安定的生活,故疏懒得一月不梳头。你认为文中用这个典故有何用意? 附答案:
1、选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2、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谦逊的人品。
3、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有吹嘘、自诩的意思。、4、反衬闻一多钻研古籍时孜孜以求、日夜不懈的精神。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字。但.当涉猎 卿今当涂..掌事 即更.刮目相待 乎
2、翻译下列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说说孙权和吕蒙各自的性格特点。
4、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大兄何见事..之晚附答案:
1、只,当权,重新,认清事物。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3、孙权:对部下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的明君。吕蒙:知过能改,有上进心,坦诚好爽的军人。
4、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或者:一个人只要有修养有学问,就会令人刮目相看,别人自然乐意与你结交。
第二篇:语文阅读理解题专题教案
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修改稿)
教学目标
1、明确阅读的基本环节
2、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够解决考试中出现的基本问题 重点:利用所学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导入: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前面我们经历了许多位老师的悉心教导,是他们教给了我们诸多的读书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老师们都教给我们哪些读书的方法?(短暂的回忆
交流展示)
师:最为重要的是徐特立先生说过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一定要动笔,在文章中“勾、画、圈、点、作批注、写感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积累好词佳句。今年以来,我让同学们做积累要做会四个问题:(说一说是那四个问题?个体展示)
过渡:这样的读书方法,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在考试的时候,时间是有限的,要求我们必须快速阅读,有理有据的答好文后的每一道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考试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技巧”
活动一:积累经验
考试的时候,你是怎样做阅读理解题的?带着自己的经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读:两遍,第一遍浏览,第二遍带着后边的问题读(活动设计:自主阅读,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问题解答,小组讨论做题的依据和经验,全班展示,把自己的、别人的经验方法记在题干上。)
搭 车
放寒假了,我要乘车回老家了,车站的车票已经卖完了,只好乘私人班车了。听别人说,私人班车价钱贵,服务态度不好,可是没有办法,为了急着回家,我还是上了这种车。
这是一辆新的中巴车。我坐在最后一个座位上,打量了一下车厢,只见地板上干干净净,车厢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录音机里还放着歌曲。车发动了,一位长得十分清秀的姑娘说:“请大家坐好。”我想她大概是售票员吧。刚出城,汽车就哼哼地爬起坡来。倒霉!我最怕这劲头,心里一上一下折腾起来。我用劲咽吐沫,一口,两口,咽下去,顶上来,再咽下去,又顶上来,„„突然,我胃里像被谁推了一下似的,“哇”地吐了出来。这一来我心里是好受多了,可又怕车厢里的人见我呕吐,把我轰下去。不料那位售票员阿姨走了过来,她亲切地问我:“小朋友,你晕车吧?喝口茶也许会好受些。”说完,递过一杯茶来,她又对前面的乘客说:“哪位同志让一下,后面有个小朋友晕车。”听她这么一说,有好几个人都站了起来,争先恐后地让座位。我喝了一口茶,打心里感激她。她又叫驾驶员把车开慢些,扶着我到前面去坐,把我安顿好。然后拿起扫帚,扫着我呕吐出来的东西。旁边的阿姨递过来一个苹果,说:“小朋友,把这个苹果吃了会好些的。”一个小孩把一个又红又大的橘子送到我跟前,说:“大姐姐,吃我的橘子!”人们对我这么好,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1解释带点的词语。
打量 :观察
打心里 :从心里 2从“干干净净”“井井有条”“放着歌曲”可以看出: 售票员和司机师傅很负责任
3“人们对我这样好,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人们对我这样好”表现在:(售
票员阿姨和乘客们对我的帮助的句子)
4上车前“我”的态度是: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极不情愿,最能说明这种态度的句子是:听别人说,私人班车价钱贵,服务态度不好,可是没有办法,为了急着回家,我还是上了这种车。
上车后,“我”的态度是:感动,最能说明这种态度变化的句子是:人们对我这么好,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活动二:提炼方法
从下面短文的阅读解答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做题经验?请带着先前的经验做题,写出你新的发现
一
第十一位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③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
④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了。
⑤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孩子去送这们代课教师。
⑥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⑦那背育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A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了: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⑧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⑨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
⑩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经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⑾临行时,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B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C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地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⑿第二天,○早早从距小学几里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⒀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为什么有人心寒地得出“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的断言?
答:因为这里各方面条件极差,已经走了很多老师。2.代课的女大学生成了“第十一位”,是什么原因促使她留下来的?
答:那是这位老师对孩子们和她的教育事业有极大的热情。3.第⑦段中画线A句中“情感”的含义是什么?
答:指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4.第⑾段中画线B句说“永远都是第十一位”,为什么?
答人们为纪念这位代课教师的功绩。
5.第⑾中画线C句“说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
答:每有新生开学的那一天第一课必背白居易的诗。6.文章结尾再一次出现白居易的诗,有什么作用?
答与前文照应,使人再一次想起女教师和她的贡献,读来亲切又感人。7.本文以“第十一位”为题,有什么用意?
答:高度赞扬和概括了扎根山村教学的女教师的崇高精神,含义深远,设下悬念,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8、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想?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活动三:总结技巧
通过前面的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题的经验?快把你的金点子告诉组长记下来吧。(活动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全班交流展示)
老师支招: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体裁:在自己的心中对我们平常做的第一、二两个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即: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也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考虑表达技巧即写法。)
二、读要有法,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有的同学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相关段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相关文段。也就是把问题带到文中的相关段落提取信息,依据这些信息用自己的话串联整理答案。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结合人生理念,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注意问题前后关联,由易到难,逐个解决。
问题设计的规律都是由基础到能力再到生活体验的过渡,由浅入深,有时候,前一问就是后一问的的依据,后一问就是前一问的答案,不过这一招要慎用,不要盲目照搬。
六、模糊点、难点等不会做的也要做。力求做到以下诸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七、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啰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课后提升: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心 灯
一只捕蟹船上住着老艄公和他的儿子。常常,他们爷俩高挂桅灯,摇着一叶扁舟到捕蟹,那满舱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一夜,艄公父子正在捕蟹,突然阴云乱滚,恶注汹涌,狂烈的风哗啦一起声就拍碎了桅灯,顿时他们被卷入了黑色的漩涡,覆舟在即。“爸爸,我辨不出方向啦。”儿子绝望地喊。老艄公踉踉跄跄从船舱里摸出来,推开儿子,自己操起舵。终于,蟹船劈开风浪,靠向灯光闪烁的码头。
“您视力不好,怎么还能辨出方向?”儿子不解地问。“我的心里装盏灯呢”。老艄公悠悠地答。
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不能缺少一盏灯。只要心中装盏灯,踩到哪里不是光明? 1.文中的老艄公是个怎样的人?
答:文中的老艄公是一个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的顽强的人。2.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1)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缺少一盏灯。
答:这个句子说明人的命运经常会发生变化,惟独不能缺少的是信心。
姓名:赵成文 访问链接:http://wenku.baidu.com/view/1ed6dd2a915f804d2b16c112.html?st=1 省份:山东
学校全称: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慈埠小学 通讯地址: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慈埠小学 邮编:262129 联系电话:4741247 同意授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与百度公司在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阅读方法指导
第三篇:语文阅读理解题专题教案
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教学目标
1、明确阅读的基本环节
2、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够解决考试中出现的基本问题 重点:利用所学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导入: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前面我们经历了许多位老师的悉心教导,是他们教给了我们诸多的读书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老师们都教给我们哪些读书的方法?(短暂的回忆
交流展示)
师:最为重要的是徐特立先生说过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一定要动笔,在文章中“勾、画、圈、点、作批注、写感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积累好词佳句。今年以来,我让同学们做积累要做会四个问题:(说一说是那四个问题?个体展示)
过渡:这样的读书方法,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在考试的时候,时间是有限的,要求我们必须快速阅读,有理有据的答好文后的每一道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考试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技巧”
活动一:积累经验
考试的时候,你是怎样做阅读理解题的?带着自己的经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读:两遍,第一遍浏览,第二遍带着后边的问题读(活动设计:自主阅读,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问题解答,小组讨论做题的依据和经验,全班展示,把自己的、别人的经验方法记在题干上。)
搭 车
放寒假了,我要乘车回老家了,车站的车票已经卖完了,只好乘私人班车了。听别人说,私人班车价钱贵,服务态度不好,可是没有办法,为了急着回家,我还是上了这种车。
这是一辆新的中巴车。我坐在最后一个座位上,打量了一下车厢,只见地板上干干净净,车厢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录音机里还放着歌曲。车发动了,一位长得十分清秀的姑娘说:“请大家坐好。”我想她大概是售票员吧。刚出城,汽车就哼哼地爬起坡来。倒霉!我最怕这劲头,心里一上一下折腾起来。我用劲咽吐沫,一口,两口,咽下去,顶上来,再咽下去,又顶上来,„„突然,我胃里像被谁推了一下似的,“哇”地吐了出来。这一来我心里是好受多了,可又怕车厢里的人见我呕吐,把我轰下去。不料那位售票员阿姨走了过来,她亲切地问我:“小朋友,你晕车吧?喝口茶也许会好受些。”说完,递过一杯茶来,她又对前面的乘客说:“哪位同志让一下,后面有个小朋友晕车。”听她这么一说,有好几个人都站了起来,争先恐后地让座位。我喝了一口茶,打心里感激她。她又叫驾驶员把车开慢些,扶着我到前面去坐,把我安顿好。然后拿起扫帚,扫着我呕吐出来的东西。旁边的阿姨递过来一个苹果,说:“小朋友,把这个苹果吃了会好些的。”一个小孩把一个又红又大的橘子送到我跟前,说:“大姐姐,吃我的橘子!”人们对我这么好,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1解释带点的词语。
打量 :观察
打心里 :从心里 2从“干干净净”“井井有条”“放着歌曲”可以看出: 售票员和司机师傅很负责任
3“人们对我这样好,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人们对我这样好”表现在:(售
票员阿姨和乘客们对我的帮助的句子)
4上车前“我”的态度是: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极不情愿,最能说明这种态度的句子是:听别人说,私人班车价钱贵,服务态度不好,可是没有办法,为了急着回家,我还是上了这种车。
上车后,“我”的态度是:感动,最能说明这种态度变化的句子是:人们对我这么好,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活动二:提炼方法
从下面短文的阅读解答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做题经验?请带着先前的经验做题,写出你新的发现
一
第十一位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③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
④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了。
⑤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孩子去送这们代课教师。
⑥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⑦那背育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A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了: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⑧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⑨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
⑩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经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⑾临行时,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B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C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地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⑿第二天,○早早从距小学几里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⒀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为什么有人心寒地得出“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的断言?
答:因为这里各方面条件极差,已经走了很多老师。2.代课的女大学生成了“第十一位”,是什么原因促使她留下来的?
答:那是这位老师对孩子们和她的教育事业有极大的热情。3.第⑦段中画线A句中“情感”的含义是什么?
答:指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4.第⑾段中画线B句说“永远都是第十一位”,为什么?
答人们为纪念这位代课教师的功绩。
5.第⑾中画线C句“说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
答:每有新生开学的那一天第一课必背白居易的诗。6.文章结尾再一次出现白居易的诗,有什么作用?
答与前文照应,使人再一次想起女教师和她的贡献,读来亲切又感人。7.本文以“第十一位”为题,有什么用意?
答:高度赞扬和概括了扎根山村教学的女教师的崇高精神,含义深远,设下悬念,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8、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想?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活动三:总结技巧
通过前面的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题的经验?快把你的金点子告诉组长记下来吧。(活动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全班交流展示)
老师支招: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体裁:在自己的心中对我们平常做的第一、二两个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即: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也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考虑表达技巧即写法。)
二、读要有法,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有的同学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相关段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相关文段。也就是把问题带到文中的相关段落提取信息,依据这些信息用自己的话串联整理答案。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结合人生理念,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注意问题前后关联,由易到难,逐个解决。
问题设计的规律都是由基础到能力再到生活体验的过渡,由浅入深,有时候,前一问就是后一问的的依据,后一问就是前一问的答案,不过这一招要慎用,不要盲目照搬。
六、模糊点、难点等不会做的也要做。力求做到以下诸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七、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啰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课后提升: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心 灯
一只捕蟹船上住着老艄公和他的儿子。常常,他们爷俩高挂桅灯,摇着一叶扁舟到捕蟹,那满舱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一夜,艄公父子正在捕蟹,突然阴云乱滚,恶注汹涌,狂烈的风哗啦一起声就拍碎了桅灯,顿时他们被卷入了黑色的漩涡,覆舟在即。“爸爸,我辨不出方向啦。”儿子绝望地喊。老艄公踉踉跄跄从船舱里摸出来,推开儿子,自己操起舵。终于,蟹船劈开风浪,靠向灯光闪烁的码头。
“您视力不好,怎么还能辨出方向?”儿子不解地问。“我的心里装盏灯呢”。老艄公悠悠地答。
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不能缺少一盏灯。只要心中装盏灯,踩到哪里不是光明? 1.文中的老艄公是个怎样的人?
答:文中的老艄公是一个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的顽强的人。2.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1)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缺少一盏灯。
答:这个句子说明人的命运经常会发生变化,惟独不能缺少的是信心。
姓名:赵成文 访问链接:http://wenku.baidu.com/view/1ed6dd2a915f804d2b16c112.html?st=1 省份:山东
学校全称: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慈埠小学 通讯地址: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慈埠小学 邮编:262129 联系电话:4741247 同意授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与百度公司在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考试卷答案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考试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5分,每题3分)
A卷DADCB
B卷BCCBD
二、书写题 :
6、(3分)
三、积累运用与综合性学习(19分):
7、(1分)山岛竦峙
8、(1分)老骥伏枥
9、(1分)乱花渐欲迷人眼
10、(2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1分)何当共剪西窗烛
12、(4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3、(5分)芽儿,花儿、果儿期望、渴望默默地去奉献自己
14、(4分)仿写: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光明,一只送给黑暗。(格式对,言语通顺方可)
四、古诗鉴赏
15、(B)(3分)
五、文段阅读(50分)
(一)16分
16、(4分)春花竞放树上、花下、遍地
17、(6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3分
花色娇艳—1分(或争奇斗艳,只要写出花艳丽即可)
三个句子不能颠倒。这三种花色与前面的“桃树、杏树、梨树”是相照应的,所以不能颠倒。--2分
18、(2分)这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春华秋实
19、(4分)视觉、嗅觉、听觉抒发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二)18分
20、(3分)《骆驼祥子》《茶馆》“语言艺术大师”(或“人民艺术家”)
21、(3分)矮松黄草薄雪
22、(3分)“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23、(3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
24、(2分)“卧”
25、(4分)顶、镶、露、卧等赋予了文章生命和感情
(三)16分
26.(3分)①隔着窗棂看院子下雨的乐趣。
②白天下雨时人们睡觉的惬意。
③雨夜里人们睡得比平日更香。
27.(3分)表达作者希望下雨但不要下太多的雨(或:希望风调雨顺)的愿望。
28.(4分)
因为缺雨干旱,危害极大,所以“盼望”着雨声;因为“二楞子忘关
太刚能水箱”的滴水声,不是真正的雨声,所以又害怕那浪费水的“雨声”再次出现。
29.(1)(2分)
《雨季心思》的雨,清爽畅快(或:畅快淋漓;气势磅礴等);
《春》的雨,细密绵绵(或:悄无声息;绵绵不断等)。
(2)(4分)
仿写举例:风吹过湖面,湖水泛起了涟漪;(风)吹过稻田,稻穗摇
摆着腰肢;(风)吹过草原,绿草泛起了波浪;(风)吹过山林,掀动
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同学们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否有困难呢?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18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旌旗()对峙()jùn()工 镶qiàn()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悠悠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硝云散,……些许残存的断垣颓璧,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作出无言的旁证。
②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璜富于艺术魅力。宫内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璧辉煌,豪华非凡。
错别字
改 正
3.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豪华的凡尔赛宫,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B.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上的“自由钟”,从空中往下看,真是栩栩如生。
C.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爬到了黄鹤楼的最高层。
D.我国的建筑设计师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应当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设计成果。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思路是: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B.《巍巍中山陵》一文从内容看,“巍巍”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说,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或明或暗地扣住了“巍巍”这个显著特征来进行说明、描写。新 课 标 第 一 网
C.《凡尔赛宫》一文无论是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还是对其内部的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的大花园,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
D.《黄鹤楼》和《于园》两文在语言上的相同点是句式多变,多用对隅。
5.下面是一份分别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这个情况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
类别 主动回答 被动回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小学生 354 88.5% 26 6.5%
初中生 306 76.5% 72 18%
高中生 228 57% 118 29.5%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这一问题请你提出一条建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2分)
阅读《于园》,完成6-10题。(12分)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①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②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③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④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⑤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⑥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瓜洲步五里铺 _________(2)非显者刺 _________
(3)以实奇 _________(4)缘坡植牡丹 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_________________
(2)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__________
8.于园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2分)
_____________
9.第②③④⑤句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
10.有人说文中第⑥句,不是说的于园,与文章内容没什么联系,应该删去。你认为第⑥句应该删去吗?为什么?(2分)
_______
阅读《巍巍中山陵》选段,回答11-13题(6分)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11.第1自然段大量运用了数字说明,有确数,也有概数,请举例说明它们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段文字写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文笔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下面赏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
A.这段文字,有两层大的比喻:一是“当阳光灿烂时”,眼前景色仿佛“工笔长卷”;二是“当日出日没之际”,又像“泼墨山水”。
B.两层中又有比喻:“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C.这四个比喻又构成两组对偶句。“城犹潜蛇,山若伏鳖”是比喻兼拟人。
D.“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等由四字短语构成排比句,读来气势磅礴。
E.骈句间以散句,既有整齐之美,又有错综之美。在说明文中运用描述性文字,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13.第2自然段中的加点字分别说明了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凡尔赛宫》选段,完成14-18题。(10分)
①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的凡尔赛市,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②凡尔赛官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661年动土,1756年竣工,至今已有222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l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③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宫内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还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④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
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婷婷而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14.凡尔赛宫外部建筑的特征是什么?内部陈设的特征又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发挥想像,说一说,除了瓷器外,凡尔赛宫中还可能放有哪些中国古代的艺术品。(写出两件)(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一句中的“对称”
所指的内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中“远眺”到了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辨析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3分)
(1)全宫占地11l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
(2)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
(3)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还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9—24题。(15分)
苏州,最后的园林
1979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苏州,那时候苏州看起来很旧,千年历史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当然是旧的。我去了几乎所有开放的园林,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别人的家。这种变化给后来搞建筑的一个错误印象,以为园林只是一种国家风景区的概念。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
我记得那时候园林里面游客很少,很幽静,门面混迹于寻常巷陌。有些去处,不经别人指点,还看不出来,很不起眼的一道门,偶然闯入,发现里面居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苏州城里那些寻常百姓家里,也藏着大大小小的园林,哪怕就是一盆假山,一笼修竹。那些伟大的园林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为附庸风雅进行移植的结果。现在旅游团队成天在几个景点对着那些茂林修竹奇石假山指指点点,任何一个缝都要说出点文化意思来,倒使苏州园林看起来更像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所谓“园林艺术”展览了。
苏州,这是最后的园林。一个园林要当得起园林这个称号,就像贵族一样,要三百年。一块奇石或者一只水缸的位置,在百年间调整多次,直到园子主人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看到顺眼,这或许要用园主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他们信任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工的浑然天成,这也是园林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园林是一种居住样式。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式的天堂是在大地和人间。苏州园林是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是随便说的,它说的就是昔日中国的生活理想。园林就是这种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暗示了中国哲学最深奥的部分,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它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可以修身养性,就是所谓的“安心”,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心是无所谓的,令人提心吊胆的摩天大楼在美国那么流行,足见在栖居方式上,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追求,对实用主义的西方来说,完全是匪夷所思的。
苏州园林体现的是所谓“诗意的栖居”。“诗意”不只是小桥流水,也不只是茂林修竹、奇石假山、画栋雕梁……这些所谓借景的艺术,而是体现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关系到人要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这个必须要搞清楚的认识。高速公路、水泥楼房、玻璃钢筋塑料汽油固然不错,可以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但在加速改造之后的这一切的尽头是什么,是新的失眠纪录,还是苏州园林?是沙尘暴和污水池,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现代人被现代化的过程所迷惑,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哦,看哪,中国人,你们曾经有那样美轮美奂的建筑,你们本来是指望在那样的地方安你们的心的。昆明最近有个热闹的争论,就是因为很多小区的楼盘都盖成西式,取西方名字,有文章的题目叫做:这是哪国的昆明。可想见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中国人真的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了么?我在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园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确实像希腊的那些神庙,是有悲剧意味的。
30年前我在苏州最喜欢的是网师园。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理趣、禅意,石头、书法、匾额,荷花、修竹、暗香,屋宇、亭台、水榭,看起来似乎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本来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像无家可归的旅游者那样想入非非,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
(节选自《祭坛上的苏州》,作者于坚,标题为编者所加)
19.作者认为“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对文中关于苏州园林特点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A.它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体现了真正的本土特征。
B.它是几百年来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使之达到最高境界的中国式理想的产物。
C.它可以“安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
D.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
21.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园主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写苏州园林为什么要提及西方的建筑?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结合全文,细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认为,把苏州园林说成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这是“有悲剧意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作文(40分)
25.以“家,建在我想像的世界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想像大胆、合理;
②运用说明、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③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kuī wù 竣 嵌
2.硝→消 璧→壁 璜→潢 璧→碧
3.A
4.D
5.(1)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少,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多[或: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而高中生被动回答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或: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2)建议在校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6.水边停船的地方;投下名帖;因为;沿着。
7.略
8.特点是假山奇特。三个方面“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
9.不能。根据游园顺序来安排顺序。由前而后的顺序。
10.不能。瓜洲众多园林和于园一样,凭借假山而有名。这一层不仅写了假山建筑的过程,而且也赞颂了能工巧匠和主人的艺术构思。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1.“宽135米,深30米”是确数,确切地说明了大平台的宽度和深度。“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是概数(约数),说明了每段石阶大致的步数。
12.E(“有所感”应改做“有所知”。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使读者“有所知”。而记叙文中的描写,才是使读者“有所感”。)
13.“重檐歇山”说明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或四坡的屋顶,叫重檐歇山)“花岗石”说明圆柱砌成的材料。“黑色”说明大理石的颜色。“中央偏北处”是说明中山石像的位置,“端坐平视”是说明中山石像的姿势和眼神,“栩栩如生”是说明中山石像的高度艺术性。
14.宏伟、壮观金碧辉煌、豪华非凡
15.比如书法、绘画、丝绸等等。
16.南宫与北宫相对称。
17.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婷婷而立。
18.(1)列数字(2)作比较(3)举例子
19.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住人的家。这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基本意思对即可。
20.D
21.强调苏州园林“信任自然,崇尚自然”,一切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在那里居住、生活可以安心。基本意思对即可。
22.提及西方的建筑是为了比较中西方在栖居理念和栖居方式上的不同。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传统的中国建筑更多的讲究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东西。基本意思对即可。
23.表达了作者对网师园的喜爱之情,更流露出作者对这种“梦想中的家”的向往、期待和对现代生活中文化传统缺失的无奈之情。这样结尾,在结构上,“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与开头。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在内容上,进一步强调园林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从而凸现了文章的中心。
24.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同意或者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同意的回答可以从民族文化的缺失这个角度去分析,发展经济、“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的同时不能抛弃传统文化,更不能产生“文化上的自卑”,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程度已经十分严重,中国人似乎成了一个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的民族。不同意的回答可以从兼收并蓄这个角度去分析,即追求“安心”的同时也可以讲究“实用”。中国的土地上也是可以盖西式的楼房的,关键是不能抛弃传统文化。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