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的求异思维训练
(黄达炎如皋市白蒲中学)
提要在作文教学中,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品质,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写作能力。根据作者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训练: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从观察和立意入手,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心理;创设求异思维氛围,使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提供求异思维情境,训练必须与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与心理素质相适应。
***
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就要在立意或选材上下功夫。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如何使文章避免千人一面而独具特色呢?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会使学生笔下生花,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多方探索,导致新的认识。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能力,使他们在有所发现、有所发展的同时,养成不囿成见,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思想素质、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
成功运用求异思维,学生中出现的好文章比比皆是。“开卷有益”是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六中引宋太宗赵光义的话:“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原意鼓励读书,今天也用来规劝学习,认为开卷必有好处。然而有位学生却采用求异思维方法,想到了开卷的另一面。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开卷有益”,应该对所接触的书刊进行分析和鉴别。那些引导人们振奋精神,增进修养,积累知识的书刊,的确“开卷有益”;而那些诱惑人们思想颓废,寻求刺激,意志消沉的书刊,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正如意大利谚语所言,没有比一本坏书更坏的强盗了。因此,我们不可不加分析地说“开卷有益”,而应该说,开“好卷”有益,开“坏卷”有害。另一个学生则进一步提出:“仅能辨别好书坏书,读书也未必有益,要使读书受益,还必须学会善于读书。”这是学生求异思维向深层次的发展。他举例说,《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名著,有人读后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有人却因一味欣赏并模仿宝黛之间的卿卿我我而误入歧途。同是读马列著作,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因而用它指导革命节节胜利;有的人只背诵马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因而长了教条主义的“毒瘤”,既害了自己,又害了革命。所以读书要确立正确的目的,要为学习知识,吸取营养,提高素质,振兴中华而读,要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读。
成功的求异思维使这些学生笔下的文章,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不乏真知灼见,读来不无启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挣脱习惯思维束缚
要使学生的习作不囿于套路、老路,有刻意求新之意,必须引导他们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帮助他们确立换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意识。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我真想发火》。许多学生按习惯思维写了以下一些内容:某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知道后,真想发火;乘车或买东西时,服务员态度极差,我真想发火;有人骑车碰了我,不打招呼,却扬长而去等等。但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晚上,我正在自修,隔壁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我暗示了几次都没用,敲门进去,正想发火,她们却把我请进了屋,要我一道欣赏她们为瘫痪在床的奶奶快乐快乐而举行的家庭晚会。这样,“火”不但未发出来,而且从欢声笑语中我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要多给人欢乐,少给人烦恼;为别人谋幸福,自己才会幸福。事情虽小,但新鲜独特,有不同凡响之妙见。我请该生谈思维过程,她说:“我原先的想法和大家一样,只觉得这样写太一般化,没有新鲜感。后来,我转换角度,并进行多角度思考,特别是从问题的相反方面去思考,尽量避开很容易就能想到的观点,增强对比度,才想到现在的材料。”的确,“凡作文者,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戴师初语)。我们有目的地做一些以上这样的练习,给学生以启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对于某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想不通,或者想通了,但仍然感到缺乏新意,这时就要注意换个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去思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学生认识了习惯思维的局限性,初步确立了换角度意识后,我就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作文题,让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不一定成文),并归类总结,进行评比,看谁的观点新,谁的角度新。我试着这样去做,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作文观点辩证,见解深刻,内容丰富,构思新颖,雷同的题材大大减少了。
二、启发求异思维心理
现在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逼”出来的。学生作文真正有写作欲望的很少,命题作文更是如此。没有写作欲望,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是难以写出好文章来的。针对这一情况,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启发学生的求异心理,使学生顿生写作欲望,形成一股积极的心理动力,让他们跃跃欲试。启发求异心理,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启发学生观察求异。要求学生平时观察事物时,不要限于表象,要多注意实质,特别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性质特征;不要人云亦云,要有独立见解。观察中既要看到事物的共性,更要看到事物的个性。要学会同中求异。另一是启发学生立意求异。学生作文,如果不是审题错误,则较常见的通病是立意不新。因此,命题时应尽量启发学生求异心理,为学生创造一种新的意境,去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如给这样的材料作文:有些人见别人比自己强,成绩比自己好,就产生嫉妒心,人们往往称之为“红眼病”。“红眼病”一般被视为小人不义之表现,违背了伦理。我要求学生反其意而用之,写一篇《要有点“红眼病”》的反调文章,打破常规思维,以体现时代的竞争精神与拼搏精神。这一要求活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了写作兴趣,点燃了智力火花,大家感到不但有道理可讲,有话要说,而且又不是老生常谈,颇具新鲜感。在“写景抒情”的训练中,我要求学生不写冬天肃杀冷漠的气氛,要抒发歌颂赞美之情。有篇文章这样写道:“冬天给人们预告了春的讯息,她是花的天使,绿的先驱。”“只有经历寒冬的人,才更容易感到春日和煦的可贵。”“没有冬天的积雪,就没有春天潺潺的溪流。”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渐渐进入了新的境界,不再受固有模式的限制,能从常规思路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所作之文常有新意。[1][2]下一页
第二篇:作文教学的求异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的求异思维训练
提要 在作文教学中,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品质,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写作能力。根据作者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训练: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 意识;从观察和立意入手,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心理;创设求异思维氛围,使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提供求异思维情境,训练必须与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与心理素质相适应。
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就要在立意或选材上下功夫。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如何使文章避免千人一面而独具特色呢?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会使学生笔下生花,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多方探索,导致新的认识。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能力,使他们在有所发现、有所发展的同时,养成不囿成见,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思想素质、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
成功运用求异思维,学生中出现的好文章比比皆是。“开卷有益”是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六中引宋太宗赵光义的话:“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原意鼓励读书,今天也用来规劝学习,认为开卷必有好处。然而有位学生却采用求异思维方法,想到了开卷的另一面。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开卷有益”,应该对所接触的书刊进行分析和鉴别。那些引导人们振奋精神,增进修养,积累知识的书刊,的确“开卷有益”;而那些诱惑人们思想颓废,寻求刺激,意志消沉的书刊,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正如意大利谚语所言,没有比一本坏书更坏的强盗了。因此,我们不可不加分析地说“开卷有益”,而应该说,开“好卷”有益,开“坏卷”有害。另一个学生则进一步提出:“仅能辨别好书坏书,读书也未必有益,要使读书受益,还必须学会善于读书。”这是学生求异思维向深层次的发展。他举例说,《红楼梦》 是世界文学名著,有人读后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有人却因一味欣赏并模仿宝黛之间的卿卿我我而误入歧途。同是读马列著作,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因而用它指导革命节节胜利;有的人只背诵马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因而长了教条主义的“毒瘤”,既害了自己,又害了革命。所以读书要确立正确的目的,要为学习知识,吸取营养,提高素质,振兴中华而读,要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读。
成功的求异思维使这些学生笔下的文章,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不乏真知灼见,读来不无启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挣脱习惯思维束缚
要使学生的习作不囿于套路、老路,有刻意求新之意,必须引导他们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帮助他们确立 换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意识。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我真想发火》。许多学生按习惯思维写了 以下一些内容:某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知道后,真想发火;乘车或买东西时,服务员态度极差,我真想发 火;有人骑车碰了我,不打招呼,却扬长而去等等。但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晚上,我正在自修,隔壁不 时发出阵阵笑声。我暗示了几次都没用,敲门进去,正想发火,她们却把我请进了屋,要我一道欣赏她们为瘫 痪在床的奶奶快乐快乐而举行的家庭晚会。这样,“火”不但未发出来,而且从欢声笑语中我渐渐悟出了一些 道理:要多给人欢乐,少给人烦恼;为别人谋幸福,自己才会幸福。事情虽小,但新鲜独特,有不同凡响之妙 见。我请该生谈思维过程,她说:“我原先的想法和大家一样,只觉得这样写太一般化,没有新鲜感。后来,我转换角度,并进行多角度思考,特别是从问题的相反方面去思考,尽量避开很容易就能想到的观点,增强对 比度,才想到现在的材料。”的确,“凡作文者,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 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戴师初语)。我们有目的地做一些以上这样的练习,给学生以启 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对于某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想不通,或者想通了,但仍然感到缺乏新意,这时就要注 意换个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去思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学生认识了习惯思维的局限性,初步确立了换角 度意识后,我就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作文题,让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不一定成文),并归类总结,进行评 比,看谁的观点新,谁的角度新。我试着这样去做,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作文观点辩证,见解深刻,内容丰富,构思新颖,雷同的题材大大减少了。
二、启发求异思维心理
现在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逼”出来的。学生作文真正有写作欲望的很少,命题作文更是如此。没有写作 欲望,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是难以写出好文章来的。针对这一情况,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启 发学生的求异心理,使学生顿生写作欲望,形成一股积极的心理动力,让他们跃跃欲试。启发求异心理,可以 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启发学生观察求异。要求学生平时观察事物时,不要限于表象,要多注意实质,特别是一 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性质特征;不要人云亦云,要有独立见解。观察中既要看到事物的共性,更要看到事物 的个性。要学会同中求异。另一是启发学生立意求异。学生作文,如果不是审题错误,则较常见的通病是立意 不新。因此,命题时应尽量启发学生求异心理,为学生创造一种新的意境,去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如给这样的材料作文:有些人见别人比自己强,成绩比自己好,就产生嫉妒心,人们往往称之为“红眼病”。“红眼病”一般被视为小人不义之表现,违背了伦理。我要求学生反其意而用之,写一篇《要有点“红眼病” 》的反调文章,打破常规思维,以体现时代的竞争精神与拼搏精神。这一要求活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了 写作兴趣,点燃了智力火花,大家感到不但有道理可讲,有话要说,而且又不是老生常谈,颇具新鲜感。在“ 写景抒情”的训练中,我要求学生不写冬天肃杀冷漠的气氛,要抒发歌颂赞美之情。有篇文章这样写道:“冬 天给人们预告了春的讯息,她是花的天使,绿的先驱。”“只有经历寒冬的人,才更容易感到春日和煦的可贵。”“没有冬天的积雪,就没有春天潺潺的溪流。”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渐渐进入了新的境界,不再受固有模式的限制,能从常规思路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所作之文常有新意。
三、创设求异思维氛围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考试的原因,应试作文一直在制约着我们很大一部分学生,写作求稳,套话连 篇,导致思维品质不高,水准上不去。要培养学生求异创新能力,就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 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思辩氛围,鼓励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意见。我反复告诉学生,世界上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包含着求异思维的成果,都有失败的历史。成功的奥秘就在于 善于思考,顶住失败。创造成果永远只属于那些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和顽强创造精神的人。我平时上课,很重 视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创设求异思维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倡争辩,鼓励独创。学生往往有许多独 到见解,令人称好。我教《出师表》一文,介绍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时,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 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还不如一般凡夫俗子。他从诸葛亮“不该保刘备,而应保曹操;用人不当,用兵 不慎;徇情枉法,执法不明”几方面进行了论证,虽然语气偏激,说法也失之偏颇,但他不迷信人言,敢于自 陈其说,并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实属难能可贵。我当场进行了表扬,学生中影响很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
事实证明,学生具有求异创新的积极性,只要教师努力创设思辩氛围,给“求异者”大开“绿灯”,再经 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逐渐形成。
四、提供求异思维情境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求异训练的题目必须与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心理素质相适应,并给予一 定的暗示,以达到引发的目的。所设计的题目必须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使学生审题后即会产生某种 思维冲动,诱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决定了求异作文训练的 突破口应是思维角度的变换。通常情况下,则是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变封闭式思维为开放式思维,在与现实 生活的对话中揭示某一传统观念、经验,某一材料传统意义的局限和不足,进而生发新意,写出与众不同、独 树一帜的文章。
成语翻新是求异作文训练较好的一种形式。不可忽视,长期习用的成语中,不少反映的是过去时代人们的 思想意识、伦理观念,一旦接受新时代光源的彻照,便暴露出陈旧和不足来。翻新求“异”,才能产生新意。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与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 同志一反常理,求异思维新人耳目。历来定论的“见异思迁”这一成语,常用来讽刺某些在事业上不安分守己 的人,学生通过思辩认为这也不尽恰当。须知,这个“异”正是创造本能的体现。山外有山,风光无限,创造 者求“异”之举,实在是不应该去诘难的。求异思维,拓开了学生全新的识见。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学生思想空前活跃,作文喜欢翻新题旨,这是好事。但也要正确引导。运用求异思维拟题,应坚持一个原则,无论是对传统习惯的异议,还是对事物思考角度、方向的变换,都应 遵循客观规律,合乎逻辑,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绝不能主观臆断,悖情悖理。
第三篇:作文指导中求异思维的训练
作文指导中求异思维的训练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品质,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写作能力。根据作者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训练: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从观察和立意入手,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心理;创设求异思维氛围,使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提供求异思维情境,训练必须与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与心理素质相适应。
【关键词】求异
创新
逆向发散
【正文】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就要在立意或选材上下功夫。这是新课标作文训练的要求之一。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如何使文章避免千人一面而独具特色呢?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会使学生笔下生花,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多方探索,导致新的认识。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能力,使他们在有所发现、有所发展的同时,养成不囿成见,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思想素质、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
成功运用求异思维,学生中出现的好文章比比皆是。“开卷有益”是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六中引宋太宗赵光义的话:“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原意鼓励读书,今天也用来规劝学习,认为开卷必有好处。然而有位学生却采用求异思维方法,想到了开卷的另一面。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特别是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开卷有益,”应该对所接触的书刊进行分析和鉴别。那些引导人们振奋精神,增进修养,积累知识的书刊,的确“开卷有益”:而那些诱惑人们思想颓废,寻求刺激,意志消沉的书刊,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正如意大利谚语所言,没有比一本坏书更坏的强盗了。因此,我们不可不加分析地说“开卷有益”,而应该说,开“好卷”有益,开“坏卷”有害。另一个学生则进一步提出:仅能辨别好书坏书,读书也未必有益,要使读书受益,还必须学会善于读书。”这是学生求异思维向深层次的发展。他举例说,《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名著,有人读后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有人却因一味欣赏并模仿宝黛之间的卿卿我我而误入歧途。同是读马列著作,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因而用它指导革命节节胜利:有的人只背诵马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因而长了教条主义的“毒瘤”,既害了自己,又害了革命。所以读书要确立正确 1 的目的,要为学习知识,吸取营养,提高素质,振兴中华而读,要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读。
成功的求异思维使这些学生笔下的文章,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不乏真知灼见,读来不无启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昵?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挣脱习惯思维束缚
要使学生的习作不囿于套路、老路,有刻意求新之意,必须引导他们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帮助他们确立换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意识。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我真想发火》。许多学生按习惯思维写了以下一些内容:某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知道后,真想发火;乘车或买东西时,服务员态度极差,我真想发火;有人骑车碰了我,不打招呼,却扬长而去等等。但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晚上,我正在自修,隔壁不时发出阵阵笑声。为痪在床的奶奶快乐快乐而举行的家庭晚会。这样,“火”不但未发出来,而且从欢声笑语中我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要多给人欢乐,少给人烦恼:为别人谋幸福,自己才会幸福。事情虽小,但新鲜独特,有不同凡响之妙见。我请该生谈思维过程,她说:“我原先的想法和大家一样,只觉得这样写太一般化,没有新鲜感。后来,我转换角度,并进行多角度思考,特别是从问题的相反方面去思考,尽量避开很容易就能想到的观点,增强对比度,才想到现在的材料。”的确,“凡作文者,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戴师初语)。我们有目的地做一些以上这样的练习,给学生以启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对于某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想不通,或者想通了,但仍然感到缺乏新意,这时就要注意换个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去思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学生认识了习惯思维的局限性,初步确立了换角度意识后,我就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作文题,让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不一定成文),并归类总结,进行评比,看谁的观点新,谁的角度新。我试着这样去做,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作文观点辩证,见解深刻,内容丰富,构思新颖,雷同的题材大大减少了。
二、启发求异思维心理
现在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逼”出来的。学生作文真正有写作欲望的很少,命题作文更是如此。没有写作欲望,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是难以写出好文章来的。针对这一情况,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启发学生的求异心理,使学生顿生写作欲望,形成一股积极的心理动力,让他们跃跃欲试。启发求异心理,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启发学生观察求异。
要求学生平时观察事物时,不要限于表象,要多注意实质,特别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性质特征;不要人云亦云,要有独立见解。观察中既要看到事物的共性,更要看到事物的个性。要学会同中求异。另一是启发学生立意求异。学生作文,如果不是审题错误,则较常见的通病是立意不新。因此,命题时应尽量启发学生求异心理,为学生创造一种新的意境,去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
如给这样的材料作文:有些人见别人比自己强,成绩比自己好,就产生嫉妒心,人们往往称之为“红眼病”。“红眼病”一般被视为小人不义之表现,违背了伦理。我要求学生反其意而用之,写一篇《要有点“红眼病”》的反调文章,打破常规思维,以体现时代的竞争精神与拼搏精神。这一要求活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了写作兴趣,点燃了智力火花,大家感到不但有道理可讲,有话要说,而且又不是老生常谈,颇具新鲜感。在“写景抒情”的训练中,我要求学生不写冬天肃杀冷漠的气氛,要抒发歌颂赞美之情。有篇文章这样写道:“冬天给人们预告了春的讯息,她是花的天使,绿的先驱。”“只有经历寒冬的人,才更容易感到春日和煦的可贵。” “没有冬天的积雪,就没有春天潺潺的溪流。”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渐渐进入了新的境界,不再受固有模式的限制,能从常规思路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所作之文常有新意。
三、创设求异思维氛围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考试的原因,应试作文一直在制约着我们很大一部分学生,写作求稳,套话连篇,导致思维品质不高,水准上不去。要培养学生求异创新能力,就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思辩氛围,鼓励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意见。我反复告诉学生,世界上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包含着求异思维的成果,都有失败的历史。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善于思考,顶住失败。创造成果永远只属于那些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和顽强创造精神的人。我平时上课,很重视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创设求异思维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倡争辩.鼓励独创。学生往往有许多独到见解,令人称好。我教《出师表》一文,介绍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时,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还不如一般凡夫俗子。他从诸葛亮“不该保刘备,而应保曹操;用人不当,用兵不慎;徇情枉法,执法不明”几方面进行了论证,虽然语气偏激,说法也失之偏颇,但他不迷信人言,敢于自陈其说,并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实属难能可贵。我当场进行了表扬,学生中影响很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
事实证明,学生具有求异创新的积极性,只要教师努力创设思辩氛围,给“求异者”大开“绿灯”,再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逐渐形成。
四、提供求异思维情境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求异训练的题目必须与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心理素质相适应,并给予一定的暗示,以达到引发的目的。所设计的题目必须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使学生审题后即会产生某种思维冲动,诱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决定了求异作文训练的突破口应是思维角度的变换。通常情况下,则是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变封闭式思维为开放式思维,在与现实生活的对话中揭示某一传统观念、经验,某一材料传统意义的局限和不足,进而生发新意,写出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文章。
成语翻新是求异作文训练较好的一种形式。不可忽视,长期习用的成语中,不少反映的是过去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伦理观念,一旦接受新时代光源的彻照,便暴露出陈旧和不足来。翻新求“异”,才能产生新意。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与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求异思维新人耳目。历来定论的“见异思迁”这一成语,常用来讽刺某些在事业上不安分守己的人,学生通过思辩认为这也不尽恰当。须知,这个“异”正是创造本能的体现。山外有山,风光无限,创造者求“异”之举,实在是不应该去诘难的。求异思维,拓开了学生全新的识见。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学生思想空前活跃,作文喜欢翻新题旨,这是好事,但也要正确引导。运用求异思维拟题,应坚持一个原则,无论是对传统习惯的异议,还是对事物思考角度、方向的变换,都应遵循客观规律,合乎逻辑,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绝不能主观臆断,悖情悖理。
【参考文献】
l、《渑水燕谈录》宋代王辟之
中华书局1981点校本
2、《思惟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求异性思维》载《新闻出版报》,1995年2月10日第三版
4、《创造心理学》,周昌忠编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第四篇:求异思维训练课感受
听焦益民老师《求异思维训练课》感受
尚进春
焦老师朴素的外表和朴实的语言成为沟通的桥梁,外在的沟通和融合目的在于促进心与心的交流,这是课堂的灵魂,新的交流在于思想的交流,文化的交流,最终达到情感的交流。焦老师不曼不枝,洒脱而凝练,在求异思维之中,全体听课老师和同学享受到探寻的快乐,感受思索的深沉,从生活细节之中体味思想文化的灿烂,从凡人凡事中看到伟大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深邃而丰富的文化殿堂,源于泥土,吐出芬芳,看似信口开河,信手拈来,实乃思维明晰,功底深厚,非常人所媲。
为什么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课件和内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如果我上这一节课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焦老师求异思维课留下了那人寻味的新意,“新”在头脑,“新”交流,“新”在碰撞,“新”在充实,“新”在妙不可言,妙语连珠,言之有味。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尤其是课堂教育在于模仿,缺乏创新,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的,至少时间在推移,因此在语文课堂上,社会环境会随时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大脑信息量,时代的脉搏不能不考虑,这是时代的特点,也是教育的责任,历史上的今天,此刻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与时俱进于历史的车轮并无二义,从进步的声音之中听唱和谐,以充实自我的人性,迎接美好的明天,这在本堂课中有所涉及,关心时事与哀民生之艰有共同之处。妙在引,贵在结,好在评,显示出流畅的律动,聆听时代的弦音,不愧是文化良肴,文学快餐,窥苑中之花,见花蕾之初放,从中略见一斑。
第五篇:历史教学中新课堂表达艺术-----求异思维
历史教学中新课堂表达艺术-----求异思维教学
历史应该怎样认识,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记忆和思考。同样的历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乃至不同的人对其都会有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啃书本”,而忽视了怎样“教活”历史,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如此一来,历史教师被学生们戏称为“老古董”,历史教学成了“一潭死水”。有一份调查报告更令历史教师揪心。据某晚报对一个班学生的调查,回答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的占85%,究其原因,竟然有80%的学生认为老师照本宣科,语言表达生硬。
历史教学关注“怎样教”,而历史教科书提供的是“教什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怎样运用课堂表达艺术。我提倡一种新的课堂表达艺术-----求异思维教学。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这一表达艺术的优势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分散思维。就是根据以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求得多方性的认识。这种具有变通、灵活、展开、创造性的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意识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曾经指出,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能力”。而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学生都已形成了定势思维,仅依据课本死记硬背,不理解处则依然故我,很难适应现代历史教育。
求异思维教学则跳出“旧”观念,“旧”知识、“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根据“旧”历史提供的信息,改变思维方向,从新的角度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想出新的办法,予以解决,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寻幽探胜的性感刺激和柳暗花明的历史意境,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动力。这刚好应对了夸美纽斯的一句话:“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二)求异思维教学在历史课堂教育中的几种主要方法
当然,倡导求异思维,并不是让学生不着边际地去胡思乱想,去异想天开,去任意蛮干。求异思维也是要在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科学方法的引导下,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积极的成果的。求异思维教学在历史教育中如何应用呢?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讲述它的主要方法。
一、角度变换。变换一个角度来评价历史,认识历史,“正”面人事从“反”面思维,“反”面人事则从“正”面思维,引导学生标新立异。例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从政治上看,领土完整、主权独立遭到破坏,是沦落;而从经济上看,由封建经济走向半封建经济就不是倒退。西方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既有掠夺中国财富,犯下累累罪恶的一面,也有客观上带来西方文明、促进先进生产方式产生的一面。再如,蒋介石,无疑是个对中国人民有罪的人,但并非与生俱来就是反革命,就卖国,其也有革命、爱国的历史和表现。这是由“反”而“正”的典型。从由“正”而“反”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在内,确有其正义性,进步性,但也有一定的破坏性、落后性。即使是有反封建、解放人民思想的伟大意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也有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局限性。
二、程序逆转。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历史课程复习之中,一般习惯做法是由古至今,由因而果。那么为创造一个新的历史意境,求异思维教学则可以(就总体而言)而且必须(就某些章节而言)打破这种套路,来个逆程序复习。
1、由今至古、由近至远。这在专史复习时最合适。如中国古代封建赋税制度史复习顺序:先从明清的地丁制一条鞭法复习起步反推至春秋时的初税亩。再如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史复习,亦可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学苏俄、学马克思主义开始,然后再孙中山、康有为,再曾国藩、李鸿章,直至林则徐及清政府闭关锁国。
2、由果而因、由末而本。这在复习历史因果联系时最为合适。先复习结果,反过来追寻原因或根本。如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历史,先罗列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加深“结果”的印象,再追根寻本。
三、主次“颠倒”。详处则略,略处则详。“热”处则冷,“冷”处则热。中国历史课本涉及的内容是很难说何谓重点,何谓次重点的,实实在在的说,考到的就是重点,没有考到的就是非重点,所以复习时,决不能抓住所谓的重点不放,而特别把平素教学中忽视的或一笔带过的略点或冷点详一下、热一下是十分必要的。
四、化虚为实、化繁为简。这一方法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实现,为什么?21世纪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中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展示的图象、音响以及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使人身临其境,它不仅可以再现古代人物形象,还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一节,事件头绪多,容量大,学生难掌握。对这一节的教学,可利用“二战前夕欧洲形势图”的动态操作,引导学生了解德国法西斯制造的慕尼黑阴谋及影响,而相关的德军进攻波兰,分三路进攻苏联的历史画面,地图,多媒体动画和录像片段等逼真的历史氛围则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简为繁,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有举一反三之功效。
(三)运用求异思维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求异思维具有变通、灵活、展开、创新的特点,这就决定它与一般思维
活动相比,具有更大的难度。运用方法不当,或运用时机不当,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思维的混乱,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因而求异思维必须把握一个度。
1、取舍科学性原则。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每一节内容含量大,每一节都有重点和难点,因而教师在进行教材处理和表达时必须注意科学性取舍,做到分清主次,精讲重难点。使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突出,最终将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因材施教原则。要发挥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因教设学的“双主体”作用。首先,要保证求异思维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取得最佳效果,不能将教学手段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还是静止的?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这些问题对手段的选择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其次,必须尊重学生实际,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决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一味提高思维难度。学生尝试失败过多,容易丧失自信心,这是特别要注意的。因此,求异思维教学必须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3、讲解生动性原则。“历史给人以智慧”,中华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教师要把如此丰富的内容都传给学生,仅靠求异思维怎么行。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是关键。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4、民主、平等原则。民主,在这里主要是指老师、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和权利;平等,在这里主要是指历史学科面前人人平等。由于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就不能只有老师单方面的“创造”,更重要的则是要有学生的“创造”。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求异思维就是空谈。而要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就必须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培育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一。《学记》中也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二。因此教与学的求异思维必须是同步进行的。
老师身兼师生,一方面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象学生一样阅读、分
析、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把自己摆在老师的位置上,千方百计、深入浅出启发引导学生。学生虽然从整体上不能超越老师,但由于人数众多,而且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某一局部某一细节上完全可能超过老师的,所以不必也不能强求学生一切都服从老师。“教”要有孔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样的见识和胸襟;“学”要有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真态度和精神。只有师生民主磋商,平等交换意见,做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这才能给求异思维教学提供充分的前提条件。
5、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也是历史求异思维教学的根本原则。不管怎样发散、展开、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弄清历史事实,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扎扎实实打好坚实的基础。否则,就是沙滩上建大厦。其次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一切从历史实际出发,做到论从史出,史论有机结合。由于历史是极其复杂,真伪难辩且普遍联系的,因而求异思维教学中,不仅要运用唯物主义、辨证唯我主义观点,对历史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以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而且由于历史有其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政治性,因而,用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阶级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现象,做到客观、公正,也是绝对必须的。总之,决不可离开具体、真实、准确的历史而去胡思乱想妄加评论。
总之,历史教学采用求异思维,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养成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而在运用求异思维教学时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展。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组织教学,才会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新鲜感。为此我争取每换一届学生,都尽量把他们学过的各科课本内容浏览一遍,对其已有的知识水准做到心中有数,为设计教案服务。设计的教案应既超出他们的原有水平,又与其已有知识衔接,运用求异思维教学手段才更加得心应手。